葱蒜类蔬菜病害

2024-07-19

葱蒜类蔬菜病害(精选10篇)

葱蒜类蔬菜病害 篇1

摘要:根据葱蒜类主要病害的危害症状, 结合高山蔬菜地区自身存在的特点, 从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提出了其防治技术, 以期为蔬菜种植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葱蒜类蔬菜病害,危害症状,防治技术

湖北省恩施市境内多山, 地形复杂, 平均气温为16~17℃[1], 气候温暖, 空气湿度大, 所辖区8个县市, 山清水秀, 均为富硒区, 是发展蔬菜产业较好的地区。大蒜、大葱、洋葱、韭菜类蔬菜属于百合科蔬菜, 这种蔬菜适应性强, 耐热抗寒, 并且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杀菌治病功能[2]。随着在湖北恩施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 病虫害发生也逐渐严重, 连作加重了病虫害的发生。防治技术和方法如果不当、过量地使用化学农药等问题, 对蔬菜的品质和产量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笔者根据多年的农业生产工作实践, 对葱蒜类蔬菜病害危害症状及其防治技术进行介绍。

1 危害症状

葱蒜类蔬菜的病害主要有疫病、紫斑病、灰霉病、霜霉病、病毒病等。

1.1 疫病

疫病发生在高温、高湿环境下, 土壤黏重、连作、地势低洼的菜园地发病率高。疫病主要发生于叶部和茎部, 根部也能受害。病斑危害时多从叶片的中下部开始为害, 初期病斑为暗绿色, 水渍状, 叶片的1/2被病斑危害时, 叶片呈湿腐状[3], 叶、薹下垂。根部受害成浅褐色到暗绿色腐烂。湿度较大时, 病部长出稀疏霉层。

1.2 灰霉病

此种病害主要危害大葱、洋葱和韭菜等蔬菜的叶片, 病害由叶尖向下发展, 直到引起整个叶片干枯。初期表现为浅灰色或白色斑点, 病害严重时呈椭圆形至梭形。这种病斑只在湿度大时才会长出灰褐色霉层, 后期病斑相互连接成片, 使整个叶片枯焦。

1.3 霜霉病

主要危害花梗和叶片, 有时发展到磷片, 是大葱、洋葱的常见病害, 被害病斑呈黄白色 (大葱) 至灰绿色 (洋葱) , 其边缘不太明显, 在天气潮湿时被害部位生成白色绒霉。多雨、多雾的天气最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连作菜园地和积水田块发病最严重。

1.4 紫斑病

这种主要危害韭菜、大蒜、大葱、洋葱等。主要危害叶和花梗, 也可危害鳞茎。苗期可受害, 生育后期发病最重。病害发生时, 从老叶上半部开始, 病斑紫褐色, 长圆形, 稍凹陷, 有同心轮纹[4], 后期发展成紫褐色的大病斑, 潮湿时产生霉状物。发病严重时, 可造成叶和花梗枯死。

1.5 病毒病

这种病害多发生于大蒜的田块, 田地管理粗放、蚜虫发生量大的田地, 另外在缺肥、偏施氮肥、植株生长不良的田地发病重, 一旦发现, 应及时烧毁病株。病毒病主要通过蚜虫传播, 大蒜发病时, 出现长条斑, 叶片扭曲皱缩, 鳞片变小、僵硬, 分蘖减少, 大大地影响了大蒜的品质和产量。

2 防治技术

2.1 农业防治

2.1.1 选用抗病品种。

恩施市是湖北高山蔬菜种植区域, 应主要种植适合恩施市种植模式和耐寒特点的品种, 大葱如双沟大葱、十堰大葱、章丘大葱等;大蒜如金堂早、红皮大蒜、团凤大蒜、吉阳大蒜等;还有红皮洋葱、紫皮洋葱、宜昌黄皮洋葱等。

2.1.2 合理轮作与套种。

由于多数病原物在土壤中越冬, 病原物的数量与病原物特点和轮作年限有关, 因此可采取合理轮作, 使害虫周围的环境和食料的改变而有所抑制。同科蔬菜作物不能安排在同一轮作田块中, 与非葱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 前茬最好是十字花科或禾本科作物[5], 高畦窄厢丰产栽培。合理的间作套种不仅可以利用土地利用率, 另外不同植物根系分泌物不同起到互补作用, 对连作产生的病虫害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如玉米套种大蒜、马铃薯复栽大葱、辣椒套种大蒜等。

2.1.3 清洁田园。

为了切断病原菌在田间蔓延, 将蔬菜生长期初发病的病株及时拔去, 从而达到减少病原苗基数。蔬菜采收后, 将病株集中深埋或烧毁, 这样可以消灭卵粒、病菌和幼虫, 减少病虫初侵染源。

2.1.4 中耕除草与测土配方施肥。

杂草不仅是病虫传播的媒介, 又是蔬菜病虫的中间寄主, 同时增加空气湿度, 有利于病害的流行。因此, 在土壤表皮变干后, 应及时中耕松土, 可以减少水分蒸发, 增加土壤通透性, 为葱蒜蔬菜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另外, 对田地土壤进行测土配方施肥, 增施有机肥, 少施化学肥料, 喷施叶面肥和微肥, 增强植株的抗病性。

2.2 化学防治

2.2.1 药剂浸种。

将大葱种放入40%福尔马林300倍稀释液中, 洗净晒干后播种, 可防治杀灭大葱种子携带的紫斑病病菌;用占蒜重1%的50%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均匀拌种, 可防治大蒜的多种病害;用50%代森铵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浸种15 min, 可预防大葱、韭葱、洋葱霜霉病等病害。

2.2.2 喷药防治。

灰霉病在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或6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霜霉病在发病初期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400倍液;紫斑病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进行喷雾;疫病在发病初期可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

2.3 物理防治

2.3.1 晒种。

在播种前, 将种子在阳光下曝晒1~2 d, 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 打破种子休眠, 提高发芽率, 增强幼苗抗病性。

2.3.2 温汤浸种。

将蔬菜种子放在55~60℃温水中, 并不断搅拌保持水温10~15 min, 直到水温降到30℃左右时, 浸泡24 h能预防疫病和紫斑病。

参考文献

[1]张文学.恩施自治州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 2001, 1 (1) :50-53.

[2]俞学惠, 杨旭峰.葱蒜韭菜病虫害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 2007, 13 (3) :145-146.

[3]陈金才, 刘裕岭.葱蒜类常见病害及防治[J].上海蔬菜, 2008 (1) :76-77.

[4]喻作懿, 陶性源, 刘昌权.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2000:99-100.

[5]张耀, 罗钰林, 郑文.葱蒜类蔬菜白腐病的综合防治[J].西北园艺, 2006 (9) :37-39.

蔬菜苗期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篇2

【关键词】 蔬菜苗期病害防治

防治苗期病害是保证培育壮苗,提高蔬菜品质和产量,提早上市,增加经济效益的关键。下面介绍几种蔬菜苗期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

1.症状识别

1.1猝倒病由病原真菌的腐霉菌引起,主要在蔬菜幼苗期发生,出土前染病可造成烂种、烂芽。出土后幼苗受害,茎基部出现水浸状暗绿病斑,围绕幼茎扩展,病斑变褐并缢缩成线狀,病苗折倒,有时子叶不萎蔫便倒伏地面。发病往往从棚顶滴水处先发病,逐渐向外扩展,湿度过大时,成片猝倒,病苗表面及附近长出白色絮状菌丝。

1.2立枯病由病原真菌的丝核菌引起,茄子、番茄、黄瓜等幼苗在出土时易受害。开始在茎基部产生椭圆形褐色凹陷病斑,初期白天叶片萎蔫,晚间恢复,病斑扩大绕茎一周时,幼苗开始干枯,但立而不倒,当湿度过大时病部产生褐色菌丝。

1.3灰霉病由病原真菌灰葡萄孢病菌的侵染引起。蔬菜苗期遇低温高湿的条件易发病。浇水过多或棚顶滴水处最早感染灰霉病,先在近地面的叶片开始发病,起初在叶片或幼茎上出现水浸状退绿斑,在湿度大时,病斑上可出现灰色霉状物,进一步发展可造成叶片或幼茎腐烂、致使幼苗死亡。

1.4沤根病育苗期常见的生理性病害,主要由于低温造成(一般低于12℃),使幼苗发育受阻,根部不发新根,根皮开始产生锈斑,地上部萎蔫,幼苗很容易拔起,叶缘枯焦,严重时成片干枯死亡。

2.发病条件

育苗期遇到寒流或阴雨天或日照不足时,幼苗生长不良,易受病菌侵染,特别是多年连作,病菌积累较多,造成苗期发病严重。一般管理粗放,苗床保温差,不通风换气的情况下,易导致幼苗长势弱易发病。

3.综合防治

3.1种子处理用1000倍福尔马林浸种15分钟或1%高锰酸钾浸种45分钟,捞出冲洗,晾干即可播种。

3.2苗床消毒每m2苗床用50%多菌灵粉剂10g拌土12~15kg做铺盖土。

3.3喷施或灌根发病初期已见死苗时,可用75%百菌清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进行喷洒或灌根,能有效防止苗期病害的进一步扩展。

蔬菜病害防治 篇3

蔬菜病害发生的原因称为病原。病原可分为2大类, 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1.1 非生物因素

指蔬菜周围环境的因素, 如日光、营养、水分、空气、温度等。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蔬菜病害无传染性, 称为非传染性病害, 又称生理性病害。这类病害当其环境条件恢复正常时, 病害就停止发展, 并可逐步恢复常态。

1.2 生物因素

指引起蔬菜发病的寄生物, 也称为病原物。侵染蔬菜作物的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由病原物侵染引起的病害具有传染性, 能够在田间传染扩散蔓延, 故称为传染性病害。

2 蔬菜病害的种类

蔬菜病害可分为生理性病害和传染性病害, 现将蔬菜传染性病害按真菌、细菌、病毒分类如下:

2.1 真菌性病害

在蔬菜病害中, 真菌病害是最多、最重要的一类, 主要病害有:各种蔬菜的霜霉病、炭疽病、菌核病、疫病、白粉病、枯萎病;茄科的褐纹病、绵疫病、黄萎病、白绢病;十字花科的根肿病、黑斑病;芹菜的斑枯病;苗期猝倒病、立枯病等。

2.2 细菌性病害

细菌性病害主要在十字花科和茄科蔬菜作物上发生, 且危害严重。主要病害有:十字花科软腐病、茄科青枯病、黄瓜角斑病、马铃薯环腐病、菜豆细菌性病、姜腐烂病 (姜瘟) 、芋软腐病等。

2.3 病毒病害

目前已知的植物病毒病害有600种以上, 仅次于真菌病害, 与细菌病害占同等重要地位。蔬菜上主要病毒病害有:瓜类病毒病、茄科病毒病、十字花科病毒病、豆科病毒病等。

3 蔬菜病害的症状

症状是在生产实践中用来诊断病害的重要依据, 可分为2个部分:一是病状, 指蔬菜发病后表现出的不正常状态。无论是侵染性病害还是生理性病害都有病状。二是病征, 指病原物在蔬菜上的特征性表现。真菌和细菌引起的病害病征比较明显;病毒病害的病原物是在蔬菜的活细胞内寄生的, 没有病征表现;寄生性种子植物在寄主植物上本身就是病征表现;非传染性病害没有病征。

3.1 常见的病状类型

(1) 变色。是指蔬菜被害部分细胞的色素发生变化, 但细胞并没有死亡。变色主要发生在叶片上, 可以是全株性的, 也可以是局部性的。包括花叶、褪色、黄化、着色 (如叶片变红、花瓣变绿) 等。

(2) 坏死和腐烂。是蔬菜被害后细胞和组织死亡所造成的一种病变, 只是各自表现的性质不同而已。包括斑点、病斑、穿孔、枯焦、腐烂、猝倒、立枯等。

(3) 萎蔫。是指蔬菜局部或全部由于失水, 丧失膨压, 使其枝叶萎蔫下垂的一种现象, 包括青枯、枯萎、黄萎等。

(4) 畸形。分为2种, 一种表现为促进性的病变, 受害部位增大;另一种表现为抑制性的病变, 受害部位变小, 包括卷叶、蕨叶、丛生、瘤等。

3.2 常见的病征类型

(1) 霉状物。感病部位产生的各种霉。是真菌病害常见的病征, 由真菌菌丝和孢子梗构成。可分为霜霉、黑霉、灰霉、青霉、绿霉等, 如菠菜霜霉病。

(2) 粉状物。是由真菌一定量的孢子密集在一起所表现的特征。可分为白粉、锈粉、黑粉, 如黄瓜白粉病。

(3) 粒状物。是由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盘、子囊盘、子座等形成, 如白菜菌核病。

(4) 绵 (丝) 状物。是真菌的菌丝体或菌丝体和繁殖体的混和物, 如茄子绵疫病。

(5) 脓状物。是细菌所具有的特征性结构。在病部表面溢出含有许多细菌细胞和胶质物混合在一起的液滴或弥散成菌液层, 具粘性, 白色或黄色。

3.3 诊断症状的方法

(1) 细菌病害的典型症状。一是病株维管束变褐色, 且横切口有菌脓溢出;二是腐烂时有恶臭味。

(2) 真菌病害的典型症状。一是在作物的叶、茎、果实上产生病斑;二是后期在发病部位有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绵丝状物、小粒点、菌核等产生。

(3) 病毒病的典型症状。一是花叶 (叶色变淡、浓淡不匀) ;二是畸形 (卷叶、缩叶、皱叶、萎缩、丛枝、丛生、矮化、缩顶等) ;三是局部坏死;四是明脉 (叶脉褪绿形成明脉) 。

4 蔬菜常用农药及使用

4.1 对症下药

细菌性病害可用农用链霉素、可杀得等防治;病毒病可选用病毒K、病毒A、病毒清、高锰酸钾等药剂防治;真菌病害可选用杜邦系列 (如:克露、福星) 、百菌清、多菌灵、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铜大师、速克灵、杀毒矾、敌克松等药剂进行防治。

4.2 用药方法

(1) 喷雾。用药液喷洒作物地上部分, 要求喷全喷细, 叶的正反面均要喷到, 以药液在茎叶上不下滴为宜。

(2) 灌根。用药液浇灌作物根部, 如蔬菜的疫病、黄萎病、枯萎病、青枯病、软腐病、病毒病等, 在进行地上部喷药时, 必需结合浇灌。

(3) 局部涂抹。用药液在病部进行涂抹, 如茄科蔬菜疫病可在发病部位 (分枝处) 进行涂抹;瓜类枯萎病可在其茎基部涂抹。

4.3 及时用药

一旦发现病害要及时拔除发病中心株并对中心株及周边植株进行点片或全面喷药防治, 每隔5~7d喷1次, 连续2~3次。

4.4 定期预防

瓜类和茄果类病害发生率较高, 生产上要定期喷药预防。苗期主要是猝倒病和立枯病, 可用杜邦福星、代森锰锌、杜邦克露交替使用, 每隔7~10d喷1次, 连续2~3次。生长期病害主要是由真菌、细菌和病毒引起的病害, 可用杜邦克露、福星、病毒清、速克灵、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可杀得、农用链霉素、铜大师等交替单剂或2种混合使用, 每隔10~15d喷1次, 连续3~4次, 基本可预防蔬菜地上部分的病害。

摘要:总结蔬菜病害发生的原因及发病症状, 介绍通过对症状的识别判断蔬菜病害种类的方法, 并提出常用农药及使用方法。

关键词:蔬菜病害,发生原因,病害种类,症状,防治

参考文献

[1]张国东, 赵玉芬, 李国华.浅谈蔬菜病害的识别与防治[J].吉林蔬菜, 2001 (3) :15-16.

[2]李平, 刘玲.蔬菜苗期常见病的识别与防治[J].蔬菜, 2000 (3) :25.

[3]李明远.我国蔬菜病害发生与防治概述[J].农药, 1996 (2) :6-9.

十字花科蔬菜常见病害及防治 篇4

关键词:十字花科蔬菜;病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4-28-1

十字花科蔬菜种类很多,其中主要包括大白菜、小青菜、甘蓝、萝卜、花椰菜等。病毒病、软腐病和霜霉病是全国性的十字花科蔬菜的三大病害。

1 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

十字花科软腐病又称腐烂病、烂葫芦等,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病害。在大白菜贮藏期和运输过程中,软腐病可造成严重的损失。

1.1 症状

大白菜和甘蓝在田间多在包心期开始发病。通常外叶基部先发病,病部呈水浸状微黄色病斑,后扩大呈黄褐色而腐烂,呈黏滑软腐状,并发出恶臭味。之后,外叶萎垂脱落,叶球外露,病组织内充满污白色或灰黄色粘稠物质。发病严重时,叶柄基部和根茎处心髓组织完全腐烂,造成整株死亡。腐烂病叶在干燥环境下失水变成透明薄纸状。

1.2 病害循环

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田间病株、病残体、带菌越冬的媒介昆虫,以及田间其他寄主植物。通过昆虫、雨水和灌溉水传播。从伤口侵入,导致发病。病组织中的病菌又借昆虫、雨水等传播,引起再次侵染,使病害扩散蔓延。土壤中残留的软腐细菌可以从萌发中的幼芽和整个生育期的根部侵入,细菌侵入后可向地上部运转,整个生育期在大白菜体内潜伏侵染,成为生长后期和贮藏期腐烂病的主要菌源。

1.3 发病因素

软腐病的发生与伤口及影响寄主愈伤能力的因素均有密切关系。

1.3.1 气候条件 雨水与发病的关系最密切。特别是白菜包心后多雨往往发病严重。

1.3.2 虫害 昆虫一方面体内外携带病菌,另一方面又在寄主体上取食时造成伤口,所以虫害重时病害也重。

1.3.3 栽培管理 多雨和低洼地区,积水造成土中缺氧,影响伤口的愈合,并有利于病菌繁殖和传播,发病重。

1.3.4 品种抗病性 品种间抗病性存在差异。

1.4 防治

以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为主,结合防虫和药剂保护的综合防治措施。

1.4.1 选育抗病品种 较抗病的大白菜品种有大青口和旅大小根等。

1.4.2 加强栽培管理 (1)实行轮作,可与小麦、大麦轮作;(2)采用垄作或高畦栽培,有利于田间排水;(3)在不影响产量的前提下,适时迟播;(4)及时清除田间病株和病残体。(5)合理施肥,促进幼苗生长健壮,减少自然裂口;(6)增施钙素可提高寄主的抗病性。

2 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

霜霉病是十字花科作物的重要病害之一,全国各地发生普遍。在沿江、沿海和气候潮湿、冷凉地区易流行。流行年份大白菜株發病率可达80%~90%,减产30%~50%,且病株不耐贮存。除白菜外,油菜、花椰菜、甘蓝、萝卜、芥菜和荠菜上也有发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2.1 症状

十字花科作物整个生育期都可以发生霜霉病。一般以晚秋和早春时的蔬菜发病较普遍。主要为害叶片,其次为害茎、花梗和种荚等。叶片被害时,初期在叶正面产生淡绿色的病斑。病斑逐渐扩大,色泽由淡绿转为黄色至黄褐色,并受叶脉限制而成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在叶片背面的病斑上则出现白色霉层。

2.2 病害循环

在北方,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越夏。春季环境适宜卵孢子萌发,侵染小白菜、油菜、萝卜等春菜,在发病中、后期的病组织内产生卵孢子越夏,当年秋季可萌发侵染大白菜等秋菜。所以,卵孢子是北方地区春、秋两季十字花科蔬菜发病的初侵染源。在南方,田间终年种植十字花科作物,病菌借助不断产生的大量孢子囊在多种植物上辗转为害。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和以菌丝体在田间寄主体内越冬,成为次春的初侵染源。卵孢子或菌丝体上产生的孢子囊靠气流和雨水传播,萌发后从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病部不断产生的孢子囊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次侵染,使病害逐步蔓延;植株生长后期,病组织内形成卵孢子。

2.3 发病条件

霜霉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品种抗性和栽培措施等因素有关,其中以气候条件影响最大。

2.3.1 气候条件 温度决定病害出现的迟早和发展的速度,雨量决定病害发展的严重程度。一般在气温16℃~20℃,昼夜温差较大和多雨高湿或雾大露重的条件下,最有利于此病的发生流行。

2.3.2 栽培条件 连作的田块,土中菌量多,发病发生早而重。基肥不足、追肥不及时,植株生长不良,抗病力下降,发病重。

2.4 防治

以种植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为主,结合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2.4.1 利用抗病品种 由于抗花叶病品种也抗霜霉病,应因地制宜地结合防治花叶病选用抗病品种。

2.4.2 合理轮作 由于卵孢子随着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为减少菌源,应与非十字花科作物轮作,最好实行水旱轮作,以减轻发病。

2.4.3 加强水肥管理 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合理追肥。收获后清洁田园,进行秋季深翻。

蔬菜病害识别与防治对策 篇5

关键词:蔬菜病害识别,病害防治

蔬菜是人们生活中主要的副食品, 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蔬菜质量的好坏、数量的多少, 与国计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蔬菜生产的中心问题, 就是优质高产, 而病虫害恰恰是这两大问题的主要障碍, 虫害肉眼可见, 防治措施易为菜农接受, 而病害多系微生物侵染, 或生理失调所致。在菜农中缺乏足够的认识, 防治措施困难。因此为了提高蔬菜质量, 加快蔬菜产业的发展, 经过我十多年的工作实践, 提出以下蔬菜病害的识别与防治意见:

1 病害识别

正确识别蔬菜病害是做到准确、及时、有效防治的关键所在, 因此在识别病害时应把握以下五个方面:

1.1 识别时间

对于由真菌和细菌引起的病害, 其最佳识别时间为空气相对湿度较大时, 如温室和大棚应在放风前或晚间, 叶片潮湿为宜;露地宜在早晨叶片结露或雨后, 这样均可明显看到病部霉层或病原菌的分泌物。

1.2 发生条件

由于每种病害发生时间所需环境条件不尽相同, 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只能有一种或几种病害发生, 因此, 可根据外部环境情况初步判断可能发生的病害, 如高温干旱条件下一般只发生病毒病;高温高湿条件下可发生枯萎病、炭疽病、疫病、青枯病、立枯病等;低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生灰霉病、菌核病、霜霉病、白菜角斑病、黑斑病、黑星病、白粉病、猝倒病、茄子黄萎病等。

1.3 发生时期

蔬菜在整个生长期内均可发病, 依发病期不同主要分为苗期病害和成株期病害。

1.4 发生部位

病害发生的部位主要有根、茎、叶、花及果实等, 根据发生的部位可确定病害范围。如根腐病、根肿病、根结线虫病、沤根及烧根等, 这些病害先在植株根部发病;早疫病、霜霉病、角斑病、白粉病等先在叶部发病;枯萎病、黄萎病、青枯病等, 病菌首先危害茎部输导组织;灰霉病、黑星病、脐腐病、炭疽病、软腐病、畸形果等多危害花果。另外, 对于发生在叶部的病害, 还可根据发生在植株上位置不同判断属哪种病害, 如黄瓜角斑病多发生在下位叶, 霜霉病多发生在中位叶, 缘枯病发生在上位叶。

1.5 主要症状

了解和掌握各类病害外部形态特征 (即症状) 是正确识别和防治病害的前提和关键, 但任何一种病害症状都是多方面的, 要完全掌握并非易事, 也没有必要, 只要抓住每种病害的显著症状就可准确判断出病害种类。

真菌病害:发生部位有不同形状 (圆形、椭圆形、多角形、不定形) 病斑, 潮湿条件下病斑上有不同颜色霉 (粉) 状物, 如黄瓜霜霉病在叶背面有灰黑色霉层, 疫病、白菜霜霉病病部有白霉, 灰霉病病部有灰褐色霉层, 炭疽病病部有红褐色胶质物等。

细菌病害:病斑主要表现在叶部, 潮湿时无霉 (粉) 状物, 但病部常出现脓状物, 溃疡及腐烂现象, 有时发生臭味, 如黄瓜角斑病叶背面有菌脓溢出;青枯病用手挤压横切开的茎基部可见米汤状菌脓溢出;蔬菜软腐病病部腐烂有臭味。

病毒病害:病叶呈黄绿相间的花叶形, 或呈线装厥叶形, 或有褐色斑块的条斑形, 顶部叶片变小, 中下部叶片内卷。

生理性卷叶病:不同与病毒引起的卷叶病, 其叶脉不上冲, 叶片向内包卷成筒状, 变脆。

2 病害防治

在病害防治上, 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 本着“预防为主、治早治小”的原则, 以经济、安全、高效为防治宗旨, 采取生态防治与农业防治为主, 其他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力求防治的科学性。

2.1 生态防治

就是通过有效控制利于蔬菜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适宜温度、光照、湿度的防治方法, 通常适宜的温、湿度指标为上午25~30℃, 湿度60%~70%, 棚温30℃开始放风散湿, 25℃开始闭棚保温;下午温度20~25℃, 湿度60%左右;上半夜温度15~20℃, 湿度低于85%, 20℃及时盖帘保温, 利于养分输送;下半夜温度12~15℃, 不低于10℃, 湿度90%左右。如黄瓜霜霉病发生较重时, 进行高温闷棚, 维持棚温45℃约2小时后再放风, 这样连闷2~3次, 防效显著。

2.2 农业防治

就是通过采取合理的耕作制度、方式、方法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如选择抗病品种, 培育无病壮苗, 实行轮作, 间作、套种、清洁田园, 加强肥水管理等。

2.3 药剂防治

目前, 药剂防治仍然是广大菜农普遍使用, 防治及时, 效果较理想的一种防治方式, 但生产上却存在防治不合理问题, 使药效降低, 甚至造成不应有损失。为此应掌握以下用药原则:

2.3.1 注意对症用药

这是确保病害治愈的前提, 因此, 菜农们既要掌握病害识别技术, 又要了解一些常用药剂的应用范围, 以防乱用。如防治真菌性病害应选用普力克、甲霜灵 (瑞毒霉) 、乙磷铝 (疫霉灵) 、百菌清、三唑酮、杀毒矾、扑海因、速克灵、甲基托布津等;防治细菌病害应选用琥胶肥酸铜 (DT) 、醋酸铜CT、铬氨铜、可杀得、波尔多液等铜制剂, 还有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等;防治病毒病可选用病毒A、植病灵、83增抗剂、抗病毒剂1号等。这些农药的防治对象和范围不同, 只有对症用药才能达到防治效果, 例如三唑桐 (粉锈宁) 对白粉病和锈病有特效;瑞毒霉可防治蔬菜多种真菌病害, 但不能防治白粉病及由细菌引起的病害。

2.3.2 严格把握用药浓度和次数

这是保证防治效果、避免产生药害、降低产品农药残留的关键, 生产中有些菜农常因治疗心切而任意提高用药浓度、增加用药次数, 结果不仅增加成本, 还易造成药害, 加重污染;有的为求经济而减少药量和施药次数, 不能达到防治目的, 而只有按照农药使用说明, 准确配制药量、浓度, 才能获得满意效果。

2.3.3 要适期防治

这是将病害消灭在发生初期, 防止蔓延的保证。任何一种病害在不同地区又有发生与流行的时期, 只有很好掌握不同病害及不同地区病害发生的规律, 才能做到提前预防, 做到及时用药。当病害初发期, 应首先控制发病中心, 然后全面施药防治, 这样即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 又提高防效。

2.3.4 要轮换用药

为避免病害对农药产生抗药性而降低防效, 降低农药残留量, 不可行期单用一种农药, 应交替使用, 一般一种农药使用2-3次后, 就应换其它农药品种。

2.3.5 广泛使用低毒农药

在选用农药上要提倡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 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这也是加快无公害蔬菜生产、实现蔬菜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3.6 选择适宜的剂型和施药方法

目前常用农药剂型有需对水使用的水剂、乳油、悬浮剂、可湿性及可溶性粉剂等, 直接使用的粉剂和颗粒剂、加热后使用的烟剂;常用施药方法有喷雾法、喷粉法和熏蒸法。在施药时应根据天气情况和棚室内湿度高低而选用适宜的剂型和施药方法, 如在阴天或棚客观存在内湿度大时, 选百菌清烟剂或速克灵烟剂霜霉病、灰霉病等真菌病害, 脂铜粉剂取角斑病、缘枯病等细菌病害。

2.3.7 注意农药间的混合施用

为提高防治效果, 实现兼防病害目的, 有时不同种农药可按一定比例混合施用, 如琥胶肥酸铜与乙磷铝混合后 (琥乙磷铝) , 即可防治细菌病害, 又可防治真菌病害;扑海因与70%甲基托布津1:1混合后配成500倍液喷雾, 可增强疫病的治疗结果。但混用之前, 必须很好地了解和掌握各种农药的理化性质, 盲目混用会降低药效, 甚至失效, 如酸性农药与碱性农药不宜混用;铜制剂农药一般只能单独使用;保护型农药 (百菌清、代森猛锌等) 可与治疗型农药 (甲霜灵、多菌灵、杀毒矾等) 混合使用。

蔬菜苗期病害的防治措施 篇6

苗床地应选择地势高、背风向阳、排水通畅、土质疏松肥沃的无病地块。床土应选用无病新土, 如用旧床土或旧园土, 则有带菌的可能, 通常应进行床土消毒。每平方米苗床用50%多菌灵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g加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g与细土5kg拌匀, 施药前先浇好苗床底水, 水渗下后取1/3充分拌匀的药土撒于畦面, 播种后将其余2/3药土盖在种子上面, 这样种子夹在药土中间, 防效明显且药效时间长。为防止病菌带入苗床, 应施用充分腐熟的堆肥。

2、加强苗床管理

播前种子用0.1%的60%多菌灵盐酸盐超微粉加0.1%平平加浸种50~60min, 捞出后冲洗干净催芽, 有利于出苗。营养钵育苗或电热温床育苗, 搞好苗床防冻保温设施。冷床育苗应采用保温覆盖物, 适时揭盖, 控制好苗床温度。控制苗床浇水, 保持床土表面干燥, 棚室内的空气湿度以60%~80%为宜。苗床浇水以晴暖天气上午10~12点为好, 浇水后, 中午放风降湿。忌傍晚浇水, 以免浇水后密闭棚室增加棚室湿度而诱发病害。增加光照可提高幼苗的抗病能力, 只要苗床温度许可, 就应及早揭去苗床上的不透明覆盖物, 下午适当晚盖, 阴雨天也适当揭开见光。

3、药剂防治

夏季须防蔬菜三大病害 篇7

苗期感染疫病时幼苗易猝倒, 成株期感病易造成根、茎腐烂, 尤其是靠近土壤处的根茎。病初先出现水渍状病斑, 后发展成连片褐斑, 迅速变黑并由此折倒, 易造成落花落果。此病以辣椒栽培中最为常见。为防治此病, 可采取以下措施:

1. 种子处理。可用10%甲醛 (福尔马林) 溶液浸种30~60分钟后捞出冲洗干净, 再进行播种。

2. 可在每年7~8月, 每667平方米用98%硫酸铜0.8~1.2千克兑水100~150千克灌根。

3. 发病初期, 可用4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或25%甲霜灵400~600倍液喷洒植株;也可用瑞毒霉400倍液灌根或用瑞毒霉600倍液喷施植株;也可用22%霜脲锌可湿性粉剂500~650倍液, 每7天喷1次, 连喷2~3次;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施;或用64%杀毒矾500倍液喷施防治。

二、灰霉病

灰霉病为真菌性病害, 对番茄、茄子、西葫芦等为害较重。防治灰霉病可用50%多菌灵或多霉清600~800倍液喷施, 每7~10天喷1次, 连喷2~3次。

三、霜霉病

温棚蔬菜生理病害防治措施 篇8

一、营养元素缺乏症

1. 缺氮症状

植物缺乏氮素时, 表现为生长衰弱, 茎细叶小, 叶色逐渐变淡或失绿, 叶片均匀变黄, 光合能力下降, 最后叶片干枯、脱落。针对这种症状应及时追施尿素、硝酸铵等氮肥, 也可用0.1%的尿素溶液进行叶面喷施, 很快就可恢复正常生长。

2. 缺磷症状

蔬菜一生中, 有两个需磷高峰期, 即苗期和果实成熟期。苗期缺磷时, 植物生长缓慢, 茎叶变细, 叶片变小, 无光泽, 叶背叶柄呈红紫色, 须根少。后期缺磷, 延迟果实成熟期。发现缺磷时, 可及时追施磷酸二铵、过磷酸钙等磷肥, 也可叶面喷施0.1%~0.3%的磷酸二氢钾或过磷酸钙浸出液。

3. 缺钾症状

缺钾时, 植株生长缓慢, 叶片小, 叶缘渐变黄绿 (镶金边) , 根系发育不良, 变成褐色;后期叶脉间失绿, 叶片下垂, 叶缘出现灼烧状, 老叶尤为明显, 果实成熟不均匀。发现缺钾症状时, 要及时施入硫酸钾、氯化钾或草木灰, 同时叶面喷施0.1%的磷酸二氢钾或1%的草木灰浸出液。

4. 缺钙症状

植株缺钙时, 生长缓慢, 幼叶叶缘失绿, 叶片卷曲上兜、烂边、干枯、生长点死亡。一旦发现缺钙, 可叶面喷施0.3%的氯化钙水溶液, 或喷施600倍录芬威或500倍天缘叶肥, 7天1次, 连喷3~4次即可恢复正常生长。

5. 缺镁症状

缺镁时, 叶片从下向上逐渐黄化, 但叶脉保持绿色。发现植株缺镁时, 要控制氮肥和钾肥的施用量, 同时在植株两侧施入钙镁磷肥, 也可叶面喷施0.1%~0.2%的硫酸镁溶液, 10天1次。

6. 缺硼症状

缺硼时, 植株根系发育不良, 生长点死亡, 烂顶心, 果实畸形。可叶面喷施0.1%~0.2%的硼砂或硼酸溶液。

二、低温障碍

1. 症状

低温气候的出现往往导致叶片受害失绿, 生长停滞, 严重的根系干缩死亡, 天气转晴气温回升时死株。

白天上午气温低于20℃, 影响蔬菜的正常开花授粉, 形成空洞果, 下午或前半夜气温低于15℃时, 光合产物运转停止, 碳水化合物聚于叶片形成泡泡病, 严重时叶片黄化, 出现花打顶。地温过低时, 根系吸收养分受阻, 往往出现缺素症, 严重时死株。

2. 防治方法

应增施有机肥, 改善土壤结构;合理棚体结构, 增加外覆材料;采用渗灌等新的灌溉技术;在短时间低温时要临时加温。苗期要进行低温炼苗, 加大昼夜温差, 既能控制秧苗徒长, 又有效防止低温障碍, 也可在催芽过程中将尚未露白的种子放到-2℃的条件下处理2~5小时, 再用冷水缓冻重新催芽。

三、有害气体中毒

1. 氨气中毒

主要是施用温室禁用的铵态氮肥或大量施入未腐熟的有机肥。当室内氨气浓度过大时, 叶片呈白色、黄白色或淡褐色, 叶缘呈灼烧状。防治措施:禁用不腐熟的有机肥和挥发性铵态氮肥, 管理上加强通风换气。

2. SO2或CO中毒

主要是明火加温所致, 叶片背部出现“烟斑”, 叶面失去光泽, 严重时凋萎死亡。防治措施:不用明显加温, 必须加温时应用排气设施, 并加强通风换气, 受害时, 可喷少许石灰水或石硫合剂。

四、激素中毒

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 如果施用激素不当会造成叶片黄化、增厚、皱缩, 严重时造成大面积死亡。因此, 在使用前应认准、认清使用说明, 严格按量使用。如果误用或使用不当造成危害时, 可以使用其拮抗剂解除, 或者加大肥水管理, 促进壮秧, 逐渐解除激素中毒。

五、药害

设施蔬菜土传病害绿色防控技术 篇9

关键词:设施蔬菜;土传病害;绿色防控

中图分类号: S436.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2.034

1 农业防治技术

1.1 实行轮作、间作套种

可以水旱轮作,或作物轮作。粮食作物之间、蔬菜作物之间、蔬菜与粮食作物之间都可进行有效轮作。如蔬菜与水稻轮作,蔬菜与高粱轮作,在休棚期种植高粱,定植前旋耕搅碎充当绿肥。

1.2 嫁接

番茄可用托洛巴姆、野生番茄等作砧木,砧木播种2~3天后,再播种接穗,当砧木2叶1心时用插接或劈接的方法进行嫁接。

1.3 秸秆还田

利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根结线虫和枯萎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几率,提高植株抗病性,同时可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推荐在植株定植前7天使用。

2化学防治技术

以下两种药剂土壤处理选择一种即可。

2.1 98%“棉隆”颗粒土壤处理技术

“棉隆”施用于潮湿的土壤中时,在土壤中分解成有毒的异硫氰酸甲酯和硫化氢等气体,迅速扩散至土壤颗粒间,有效杀灭土壤中各种线虫、病原菌、地下害虫及萌发的杂草种子,从而达到清洁土壤的效果。

上茬作物清园后,调节土壤湿度,使土壤含水量达饱和持水量的60%~70%,然后按25~40克/平方米,将药液均匀撒施在土壤表面,将药剂与20~30厘米的耕層土壤拌匀,使药剂遇水后迅速产生气体,四周用土压严,不得使气体逸出。揭膜通气,透气5~7天后播种或定植作物。

2.2 “氯化苦”土壤处理技术

氯化苦,又称硝基三氯甲烷,不溶于水,溶于乙醇、苯等多数有机溶剂,应用其进行土壤消毒技术如下:

2.2.1 整地 利用夏季休棚期,清除前茬作物,施入下茬所需的有机肥后灌水。灌水3~5天后,用旋转犁耕翻20厘米深土壤,打碎土块,搂平,土整越细效果越好。

2.2.2 施药 注药深度为15~20厘米,间隔为30厘米,每亩用药20公斤。

2.2.3 覆膜 塑料膜要无破洞,厚度在0.02毫米以上。将塑料膜平铺在有微喷管的棚内土壤上,四周压实。

2.2.4 熏蒸时间 土温在25℃以上,密闭10天以上;土温15℃~20℃,密闭10~15天;土温5℃~10℃,密闭20~30天。

注意事项:为避免因操作不当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药害,揭膜松土后要透气4~6天,并在定植前进行发芽试验(白菜种试种50粒3天后发芽率85%以上),以保证下茬安全生产。

3物理消毒技术

应用太阳能消毒法。在休棚期不撤棚膜,每亩均匀撒碎稻草1000公斤,生石灰100公斤,旋耕混均,灌饱和水后覆盖地膜和棚膜,消毒15~20天;应用热水消毒法:在休棚期用热水灌注进行温室土壤消毒处理。

4 生物防治技术

主要采用土壤生物结构修复技术(根际与根系双重调控技术),恢复根际微生态平衡,主要方法是引入拮抗性微生物,或提高原有拮抗微生物的活性,通过营养和空间竞争等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密度,抑制病原菌的活动,活化根际土壤。其中,应用光合细菌防治土传病害效果很好。

4.1 应用光合细菌处理土壤防病技术

光合细菌是具有原始光能合成体系的原核生物的总称,是一类以光作为能源,能在厌氧光照或好氧黑暗条件下利用自然界中的有机物、硫化物、氨等作为供氢体兼碳源进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土壤、水田、沼泽、湖泊、江海等处。光合细菌广泛应用农业生产,具有打破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促进根系生长和苗株健壮、预防多种病害尤其是对苗期土传病害(猝倒病、立枯病、枯萎病等)有极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增强光合作用,提高苗株抗病虫害抗逆能力,为作物后期丰产提供充足的前提条件,并能够改良土壤,增加有益微生物含量,培肥土壤肥力,减少化学农用品的投入。

4.1.1苗期使用技术 主要针对设施大棚育苗、营养钵育苗和大田育苗秧苗期、田间定植及移植后苗期施用光合细菌预防和控制土传病害(立枯病、猝倒病、疫病和白绢病等)的发生和流行。根据不同蔬菜作物和生长期病害发生和流行规律,决定施用浓度和使用方法,如茄科作物3叶1心~5叶1心期施用300~500倍稀释液,每亩使用发酵液60公斤,连续喷施3次,每次间隔7天;在田间定植时施用300~400倍稀释液浸泡秧苗1小时,然后移栽;在移植后苗期,发病前或初期使用200~350倍液均匀喷施植株叶面,每亩使用发酵液60公斤,连续喷施3次,每次间隔7天。

4.1.2 苗床或营养土处理技术 主要针对育苗土壤中土传病害微生物积累和秧苗带土移栽时病原物从育苗土壤传播到大田或者大棚,导致土传病害流行成灾等突发问题。根据土壤连作情况、带菌程度、病菌种类决定使用浓度和使用方法,如常年发病严重而且连作率高的土壤,处理土壤时先使用光合细菌培养基或用培养基拌土,待培养基被土壤吸收后(1小时)再使用100倍发酵液均匀喷施,每平方米喷施发酵液2公斤,或者使用发酵原液拌土致土壤湿润,然后用塑料膜覆盖,让土壤充分发酵4~5天,然后揭开薄膜,进行翻耕、播种和种植。

4.2生物菌剂防治根结线虫技术

防效较好的主要有厚垣轮枝菌和淡紫拟青霉,对黄瓜根结线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厚垣轮枝菌推荐用药量为3公斤/亩,防效可达92%以上。淡紫拟青霉推荐用药量为5公斤/亩,防效达到88.75%以上。二者均可在保护地黄瓜整地后定植前7~10天采用拌土法撒施1次,注意撒施一定要均匀。

作者简介:汪业娜,本科学历,大连市普兰店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网络出版时间:2016-5-18 15:48:23

浅析保护地蔬菜病害发生特点 篇10

一、土传病害加重

棚栽要建设棚架等保护地设施, 一旦建成, 难以换地搬迁, 又不易轮作, 连续多年单一种植, 引起病原菌积累, 尤其是土壤中土传病害的病原菌大量积累。因此, 大棚、温室内蔬菜的土传病害十分严重, 如为害多种蔬菜的枯萎病、菌核病、疫病、蔓枯病、灰霉病以及根结线虫病等。

二、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

棚室空气的相对湿度大是大棚蔬菜的一个主要特点。棚内水分不易散失, 温、湿度高, 昼夜温差大, 夜间气温降低时, 相对湿度提高, 植株叶面结露, 对于黄瓜、番茄等一些热容量大的蔬菜, 叶面和果实可形成水膜, 造成高湿的环境, 极有利于病原真菌、细菌的萌发、侵染和繁殖。如灰霉病、菌核病在露地栽培时均属于次要病害, 现已成为大棚中的重要病害。

三、病菌的越冬条件优越

在露地栽培条件下, 伴随冬前番茄、黄瓜等植株拉秧, 病原被毁或通过冬季严寒而大为减少, 对第二年病害的发生起到部分制约作用。而随着大棚蔬菜的推广, 周年均有蔬菜种植, 病菌可在大棚、露地栽培的茄、瓜果类蔬菜上辗转为害, 如番茄晚疫病, 不仅在大棚发生逐年加重, 也为露地番茄积累了大量菌源。番茄晚疫病也是典型的大棚番茄病害, 近年来露地番茄上发生也日益严重。

四、植株生长势减弱, 抗病性下降

由于塑料薄膜的覆盖, 大棚中的光照减弱, 不利于植株同化物质的积累, 植株生长势弱, 抗病性差。另外, 塑料薄膜过滤了阳光中具有杀菌作用的紫外线, 更有利于病菌的繁殖。由于光照条件的改变, 致使在露地栽培中的一些次要病害, 在大棚中上升为重要病害。

五、病毒病发生减轻

上一篇:单位车队下一篇:解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