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病害

2024-06-29

马铃薯病害(精选9篇)

马铃薯病害 篇1

马铃薯易受早疫病、晚疫病、黑茎病危害, 对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尤其近几年引进的大西洋、夏波蒂等早熟马铃薯品种更容易受到马铃薯黑胫病、早疫病、晚疫病的侵害, 从而对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为了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现针对常见病害的症状及发生规律, 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以期指导萝北县马铃薯生产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一、马铃薯早疫病

1. 症状及发生规律

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属半知菌类。早疫病菌源可以在植株残体或其他寄主植物上生存。病菌在潮湿的情况下 (降雨、灌溉、长时间露水) , 在受感染的植物表面产生孢子, 其存活温度范围广, 并由风力传播。早疫病产生的孢子比晚疫病少, 通常比晚疫病发生早, 但其生长传播却更少地依赖于叶片表面的长时间潮湿而且发展速度较慢。早疫病的受害部位最初症状是有角的黑色小斑点, 随着受害部位的扩大成熟, 病斑逐渐变成一系列凸凹不平的同心圆, 在叶缘处有褪色的枯黄组织。

马铃薯早疫病的症状通常在植株处于逆境时期易发生, 而这些逆境经常来自于缺肥 (如缺氮及其他营养) 、气温偏高、植株缺水、生长衰弱。

2. 防治措施

(1) 加强栽培管理。要尽可能减少马铃薯在逆境状况下生长, 保证植株需要的水肥条件, 促进植株生长健壮, 提高其抗病能力。

(2) 收获后深耕灭茬, 减少翌年初侵染源。

(3) 马铃薯封垄后, 植株生长稳定期开始, 每隔10天喷施1次保护性杀菌剂--百菌清75%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在田间发现早疫病症状时及时喷施治疗性杀菌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每7天喷1次, 共喷3次。

二、马铃薯晚疫病

1. 症状及发生规律

马铃薯晚疫病在马铃薯生长的各个时期均可发生, 黑龙江省大多在马铃薯开花前后发生危害严重。病原以菌丝体的形式在田间残留的块茎、有机体, 或储藏的种薯中越冬。

马铃薯晚疫病易在凉爽、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发生, 但如果灌溉、潮湿状况和凉爽的温度持续, 它可在任何地方任何时期发生, 即使在较热、较干燥的地区或季节, 受到雨水冲刷或灌溉的植株在密集的叶冠底下形成一个潮湿凉爽的微环境, 该病也会发生。病原能够在叶片中迅速传播, 侵入健康的叶片组织, 产生新生孢子。一旦植株受到感染, 感染部位很快会产生可由空气和水传播的孢子, 进行再度传染。

马铃薯晚疫病的症状在不同地区及气候条件下各不相同,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 最初的症状是暗绿色圆形浸水的小斑点, 经常出现在较底层的植株叶片上以及围绕在叶尖和叶缘上, 然后再向整个叶面扩散。在潮湿的环境中, 叶片的背面可能会有白色绒毛出现在病斑的边缘。受侵染的块茎表面会呈现出不正常的、凹陷的、大小不一的、紫褐色的区域。

2. 防治措施

(1) 播种健康种子, 种薯最好单收、单存、单藏。

(2) 监控天气状况, 尤其是8月, 以便在需要时采取预防措施。

(3) 开花前后定期喷施保护性杀菌剂--百菌清7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当环境有利于病害发生时, 使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系统性防治, 每隔7天喷1次。尤其在植株快速生长期, 植株每隔几天会成倍地生长, 所以关键在于预防新生叶片受到病菌孢子的侵染。

三、马铃薯黑胫病

1. 危害症状及发生规律

属细菌性软腐病害, 侵染茎和块茎, 种薯从发芽到生长后期均可被侵染, 而以幼苗最多。最明显的症状是病株明显矮小, 心叶黄化、变小、卷曲, 茎基部及根部变黑、腐烂。腐烂处有臭味。病株极易从土中拔出, 多半死亡。病薯从脐部开始变黑向髓部呈放射状扩展, 并产生黏液, 有臭味。

马铃薯黑胫病主要依靠带菌种薯传播, 通过伤口侵入。其发病与温度和湿度有密切关系, 高温利于发病, 土壤过湿时也易引起薯块大批腐烂, 造成严重的侵染。

2. 防治措施

(1) 选用无病种薯或幼壮薯整薯播种。

(2) 催芽或晒种, 淘汰病薯。

(3) 切薯播种时, 用55%敌克松按种子量的0.1%拌种, 拌种时先将敌克松与少量干土或草木灰拌匀, 再加10千克左右的干土拌匀, 然后与种薯拌匀, 必须随拌随播。或者将55%敌克松350克与15~20千克干土拌匀后直接撒施在马铃薯播种沟内。田间发现发病病株时, 及时拔除, 或用55%敌克松稀释500~800液灌根, 或在茎基部喷雾。

马铃薯储藏期病害综合防治 篇2

1. 病害种类 马铃薯储藏期间普遍发生的病害主要有6种,即真菌性病害有干腐病、晚疫病、湿腐病和坏疽病4种(其中晚疫病在储藏中前期表现极为明显,干腐病在储藏后期表现较为突出,这两种病害是马铃薯储藏期间的主要病害);细菌性病害有环腐病、软腐病两种。

2. 发病原因 马铃薯储藏期间发生的病害是在收获前、收获时和收获后受病菌侵染造成的,与薯块的带菌量关系密切,与储窖内环境条件的关系也很密切,以温度为关键因素,即储窖温度在5~30℃范围内均可发病,以15~20℃为适宜条件,而25~30℃伴以潮湿条件易引起薯块腐烂。

3. 防治措施 由于马铃薯储藏期病害的发生,是病菌在田间生长期初次侵染和储藏期二次复合侵染,以及马铃薯储藏期许多其他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因此,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在大田收获、入窖和储藏等多个关键环节进行综合防治。

①选择抗病良种。选用优良品种是马铃薯优质、高产、高效栽培和储藏的基本条件,优良的马铃薯品种除了要求高产、优质外,还要求适应性好、抗病虫和抗逆能力强,为此,因地制宜选择抗病良种是做好马铃薯储藏期病害防治的基础。同时,脱毒马铃薯不但能很好地减少病害的发生,而且又是获得高产的有效措施,应大力推广种植脱毒品种。

②种薯精选消毒。为了减少初侵染源,播种前要精选种薯,淘汰带菌块茎。播种切块时应进行切刀消毒,可用75%酒精消毒或将切刀在开水中煮或放在火上烧一下,这样可有效防止病菌随切刀传播,避免切刀传病。同时要做好种薯的消毒工作,可用25%甲霜灵600~800倍液浸泡或喷洒薯块,晾干后再切块播种,以减少田间病株的数量。

③加强栽培管理。一是进行轮作倒茬。实行轮作是减少马铃薯病害发生的有效措施,可与禾谷类作物实行4~5年轮作,忌和茄科作物轮作。二是调整好播种时间。春薯要适时早播,夏薯要适时晚播,避开高温多雨季节,这样能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三是加强水肥管理。增施有机肥和酸性化学肥料,特别是增施磷肥和钙肥,禁施碱性化学肥料,可以提高薯块细胞壁钙的含量,增强抗病性。此外,合理灌溉也有利于马铃薯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四是培土和防地下害虫。马铃薯生长后期,培土和防治地下害虫可减少游动孢子侵染薯块的机会。病害流行年份,收获前两周割秧,也可避免薯块与病株接触,降低薯块带菌率。五是剔除发病植株。马铃薯生长期间要经常检查,一旦发现病株要结合中耕将其剔除并带出田外,以减少传病机会。

④注意适时收获。马铃薯收获过晚易受冻害,收获过早产量低,种皮簿,不耐储藏,因此适期收获十分重要。一般要求在土壤温度低于20℃时收获,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病菌侵染概率。另外,收获时要尽量避免薯块被机械碰伤,减少病菌侵染通道。

⑤进行科学预储。马铃薯块茎收获后应放在通风处预储两周左右,使薯皮老化,伤口愈合。长期储藏前应去掉种薯表面泥土,剔除杂薯、烂薯、病薯、畸形薯和伤薯,并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薯块表面喷雾处理,待表面药液稍干后分级储藏,可避免传病和机械混杂。

⑥选择窖址窖型。在寒冷干燥地区,储藏马铃薯除了现代化的永久性仓库外,乡村多采用井窖或窑洞窖储藏。窖址要选在地势高、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土质坚实、向阳背风和保暖的地方,并在收获前1个月修好,以便于让其充分干燥。无论新窖还是旧窖,都要用石灰水喷洒消毒,窖底铺1层垫料(一般用作物秸秆)。

⑦控制储藏条件。不同品种要分别储藏,以防休眠期长短、耐储性强弱不一致造成互相影响(最起码要将种用薯和菜用薯分别储藏)。同时,应根据马铃薯储藏期间生理变化和气候变化,做到两头防热、中间防寒。通过合理通风和密闭,控制储藏窖的温、湿度:储窖内储藏初期(两个星期)温度控制在13~15℃,促进伤口愈合,以后降低窖温保持在1~4℃,控制发病;注意保持通风干燥,相对湿度保持在75%左右,避免薯块表面潮湿和窖内缺氧,以减少发病。

⑧开展化学防治。马铃薯储藏期病害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不论是侵染性病害还是非侵染性病害,在不能辨认病害种类时,凡发现薯块开始腐烂,就必须坚持翻袋检查剔除病薯隔离堆放,防止传染。一旦发病严重,要选用化学药剂科学防治(储藏期干腐病和晚疫病的防治药剂可选用瑞毒霉锰锌和25%甲霜灵)。

马铃薯主要病害的防治 篇3

1青枯病

青枯病属细菌性病害,由青枯假单胞菌或茄假单胞菌引起,是危害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之一,病害高发时会导致全株茎叶全部萎蔫死亡,严重影响水分及其它养分的传输,造成减产减质,影响收益。

1.1发病规律

致病菌随病残枝叶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侵入薯块在窖里越冬。翌年春季气候、温度等条件适宜时,病菌开始萌发活动,可通过雨水、灌溉水、肥料、病苗、昆虫、人畜、工具以及农事操作等进行传播。也可通过切刀传染给健康马铃薯。

病菌从植株根茎部的伤口侵入,也可透过导管进入相邻的薄壁细胞,引起发病。无寄主情况下,病菌可在土中存活1~6年之久。青枯病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堵塞导管,影响水分及养分的运输。

1.2发病条件

主要发病条件有地势低洼、连茬连作、大水漫灌、阴雨连绵或大雨后曝晴气温急剧升高,土壤含水量偏高等。病菌在10~40℃情况下均可萌发,最适宜发病的温度为30~37℃,p H值6.6的酸性土壤易发病。另外,种薯带菌也可导致病害高发。

1.3发病症状

发病初期,病叶呈苍绿色,白天萎蔫但傍晚可以恢复正常。发展后下部叶片先萎蔫,病叶在傍晚时不再恢复。后期全株叶片萎蔫,叶脉变褐色,整株死亡,但叶片保持青绿不脱落。纵剖病茎,维管束变暗褐色或黑色;横切病茎会流出乳白色黏液,最后茎秆内部腐烂变空。薯块发病,出现褐色条纹,严重时呈灰褐色水浸状。切开薯块后维管束呈褐色,外力挤压后有乳白色粘液流出。病害严重时薯块不能发芽,全薯腐烂。

1.4防治方法

防治马铃薯青枯病应遵循农业防治为主,综合防治相结合的植保方针,才能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

1.4.1农业防治。选择地势较高或平坦的地块,避免连茬连作,也不宜与茄子、辣椒、番茄、烟草、红薯、胡萝卜、甜菜等块根作物轮种,可与葱蒜类、芹菜等非茄科蔬菜,或与禾谷类、豆类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最好与禾本科作物进行水旱轮作。

避免选用带菌种薯。整薯播种,减少病菌传播几率。精耕细翻,适时晒田,土壤偏酸的地块,要适量施撒适量生石灰,降低土壤酸性。彻底清除作物病残枝,并及时运出田外集中做无害化处理,严禁用病薯块、病残枝制肥沤肥,减少病菌传播途径。合理密植,提高植株间的通风、透气、采光性能。合理浇水,严禁大水猛浇漫灌。科学均衡施肥,尽量施用有机活性肥和生物有机肥,减少尿素等化肥的用量,农家肥要充分腐熟腐透。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撒适量生石灰封穴,避免病菌扩散。提高田间排水能力,雨后,尤其是连日阴雨或大雨过后,要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中耕、松土、除草时,动作要轻缓,避免伤及根部。同时还要适时防治地下害虫,减少害虫损伤根系。

1.4.2药物防治。发病初期,可用25%青枯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 000倍液,或7%氢氧化铜可湿性微粒粉剂400~500倍液,或5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53.8%可杀得悬浮剂1 000倍液,或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等灌根,每株灌0.25~0.5kg药液,8天左右灌一次,连灌2~3次。药物防治时最好几种药液交替使用,避免病菌产生耐药性,影响防治效果。

2软腐病

软腐病属细菌性病害,是世界范围内危害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发生在生长后期收获之前的块茎上及储藏的块茎上。发病后,可造成减产3%~5%,严重高发时减产可达20%左右。

2.1发病规律及发病条件

软腐病是由软腐欧氏杆菌变种和黑胫病欧氏杆菌变种引起,属厌气细菌,易在水中传播。病菌可通过薯茎、薯块进行二次侵染、复合侵染。一般在地势低洼、田间积水、过于密植、湿度较大、通风透气性较差、氮肥过量、水洗后块茎上有水膜造成的厌气环境,易导致病害的高发蔓延。温暖、高湿及缺氧情况下发病率高且重。适宜发病的地温为20~25℃。

2.2发病症状

叶片发病,叶片出现暗褐色不规则状病斑,湿度较大时叶片腐烂,近地面的老叶先发病。茎部染病,病菌多从伤口侵入,并逐渐蔓延。发展后,茎内组织腐烂,散发出难闻的恶臭气味。叶片变黄,上部枝叶萎蔫下垂;薯块发病多由皮层伤口引起。发病初期,气孔轻微凹陷,周围组织呈棕色或褐色水浸状。干燥条件下,病斑变干变硬。发展后,坏死组织腐烂,软腐部分呈奶油色或棕褐色,并有软的颗粒状物。腐烂早期无气味,但二次侵染后有臭气味,并有黏液或黏稠物质。发病的薯块病健界限明显。

2.3防治方法

防治软腐病应遵循农业防治与综合防治相结合的原则。

2.3.1农业防治。软腐病是在马铃薯生长后期收获之前的块茎上及储藏块茎上的主要病害。因此,要加强日常田间管理,合理密植,控制好植株间距,提高田间通透性。结合天气进行浇水,要少浇勤浇。大雨或阴雨连绵时,注意及时排水排涝,降低田间相对湿度。细心查田,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并用石灰封穴消毒。均衡施肥,避免氮肥过量或偏施少施现象。

2.3.2药物防治。发病初期,可用50%百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2%绿乳铜乳油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等喷施防治,8~10天喷一次,连用2~3次。值得注意的是,尽量避免只用一种药液进行防治,并要严格按照说明控制好药液浓度,严禁随意增减浓度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摘要:马铃薯是肇源县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其产量稳定、质量上乘,在深受市场欢迎和好评的同时,也给种植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科学有效的防治青枯病、软腐病、晚疫病等几种常见高发的病害,直接关系到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也直接关系到农户的收成和收益。

关键词:马铃薯,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参考文献

马铃薯病害 篇4

关键词:马铃薯;病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2-32-1

由于马铃薯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具有耐旱、耐瘠薄等优点,其种植范围非常广泛。但是由于病害发生,造成了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下降,成为制约马铃薯优质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做好马铃薯种植过程中的病害综合防治是农科人员关注的首要问题。

1 马铃薯种植过程中的病害分析

1.1 晚疫病

晚疫病是马铃薯种植中的常见病害,发生区域比较广泛,危害很大。该病的症状是先在染病的马铃薯叶片上的尖端或者边缘部分出现像水渍一样的绿褐色斑点,在该斑点的周边位置会有浅绿色的晕圈。当湿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出现病症的叶片斑点就会扩大,并且颜色加重,呈褐色,通常周围还会出现一圈白霉,这种状况在叶片的背部表现得最为明显。而当叶片比较干燥时病斑处干枯很容易脆裂。染病后,马铃薯的茎部会出现条状斑纹。如果感染该病比较严重时会导致叶片萎缩下垂,直至整株变黑腐烂,进而全部田地的马铃薯枯焦死亡,俗称“曝死”。

1.2 早疫病

早疫病的危害部位主要在马铃薯叶片,薯块也有可能受害。该病通常情况下先从马铃薯株茎的下部老叶发病,刚感染时叶片上有褐色的小点,随着病情加重,斑点逐渐扩大,形成同心圆形状的病斑,因此又叫轮纹病斑。病斑和未感染病害的部分形成明显的界限,比较容易区分,当感染严重时叶片就会逐渐干枯。如果薯块感染了该病害,病斑的形状会呈现出圆形或不规则的形状,颜色略呈褐色,组织下陷,薯肉变干,继而腐烂变成褐色。

1.3 环腐病

环腐病又称为轮腐病,属于检疫性病害的一种类型。该病的症状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枯斑型,一种是萎蔫型。枯斑型首先在植株基部复叶的顶端发病,叶尖、叶脉和叶缘皆呈现绿色,叶肉呈黄绿色,并且形成非常明显的斑驳,发病枝叶的尖端逐渐干枯,病情向上蔓延,最终使全株死亡。萎蔫型的发病位置和扩展状况与枯斑型不同,是从顶部开始萎蔫,染病叶缘稍微向内卷曲,随着病情向下蔓延,马铃薯全株叶片逐渐失去绿色,下垂枯萎,最终植株倒伏而死。

1.4 青枯病

感染青枯病后,植株有所萎缩,下部叶片首先枯萎,继而变成浅绿色,这种状况早晚会有恢复,持续三天至五天时间之后不再恢复,全株随即死亡。但植株死亡之后叶片仍呈现出青绿色,并且短时间内不会凋谢。叶脉发生褐色变化,茎部出现褐色的条纹,对其进行解剖可以观察到维管束变成褐色,并且会溢出菌液。如果是薯块感染青枯病,病情较轻时不能明显看出症状,感染较重时脐部会呈现出水浸状的灰褐色斑块。切开薯块可以发现维管束变褐,稍微挤压就会出现白色粘稠液体。

2 马铃薯种植过程中病害的防治措施

由于马铃薯的种植条件较为复杂,病害种类多,常常会使其产量和质量下降。因此马铃薯的综合防治工作应该以农业措施为主、药物防治为辅,二者协调进行。

2.1 成立留种基地,采用无病种薯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马铃薯病害都是由于带病种薯引起的,因此,建立起无病留种基地是对马铃薯病害进行防治的根本措施。在具体进行无病留种时,可以运用两种方法。一种是事先对马铃薯块进行检测,选出无病种薯建立留种田。另一种是运用实生马铃薯苗进行留种,通过培育无病苗建立留种基地。

2.2 做好种薯消毒工作

应该在马铃薯播种前对马铃薯种进行消毒。一定要把握好薯种切块时间和播种时间间隔,如果切块过早,加上通风不畅等因素的影响很容易感染病菌,引起种块的腐烂;如果切块时间过晚,不能及时愈合的切口在田间也很容易感染病菌。另外应该对切薯块的场地和装箱工具以及切刀都进行消毒处理,最大可能的减少薯块被感染的可能性。

2.3 合理轮作倒茬

马铃薯的种植不能长期连续进行,需要进行有间隔的倒茬轮作。在一块田地里连续种植马铃薯不仅会加重马铃薯的土传病害,还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养分失调等状况。因此应该将马铃薯与玉米、大豆等非茄科作物进行三至五年的轮作。

2.4 平衡施肥

马铃薯的生长需要消耗大量的肥料,而且生育期比其他作物相对较短,为了保证马铃薯的产量,提高其抗病害能力,应合理选用肥料,进行科学配比。一般大部分地区马铃薯施用肥料的氮、磷、钾配比可以控制在5∶2∶9的范围。

2.5 加强田间管理

马铃薯的环境适应性较强,但是为了保证产量和质量应该进行科学有效的田间管理工作。在田间除草的同时还应检查是否有染病植株,一旦发现应立即予以拔除,并对相关区域内的植株做药物防治工作,如果染病植株病情严重,就要进行全田施药,阻断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参考文献

[1] 张彦芬,李应鹏,赵映峰,王晓红.马铃薯病害发生情况及防治新趋势[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22).

[2] 王宇,王影.试论马铃薯病害症状及综合防治措施[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0(07).

马铃薯种植技术及病害防治 篇5

1.1 深耕整地

马铃薯这种作物因其特性比较适合在沙壤土中种植, 应深耕整地, 以保障其根系在疏松、透气性好的土壤中充分的发育并为其薯块膨大提供良好的条件。因为马铃薯的须根穿透力很差, 深耕可以使得土壤变得疏松, 而疏松的土壤有着良好的透气性且能提高蓄水保肥与抗旱的能力, 因而有利于马铃薯根系的生长发育。

1.2 肥料准备

马铃薯是喜肥作物, 特别是有机肥肥料, 更适合其生长。有机肥料不仅能为马铃薯的生长提供较为全面的营养, 还能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一般马铃薯的种植应施有机肥15~30t/hm2 (或农家肥75t/hm2左右) , 过磷酸钙750kg/hm2、硫酸钾600kg/hm2、尿素150kg/hm2。

1.3 催芽

马铃薯在播种前应当挑选出好的种薯。种薯应当符合品种特征、表皮光滑完整且无病虫害、无冻伤、颜色好等要求。播前催芽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淘汰病薯, 应当选择幼芽发根快、出苗早而齐的薯种, 因为发棵早、结薯早的薯种有利于高产。换块时切刀用酒精或高锰酸钾水溶液消毒且切口离芽眼要近, 这样可刺激种薯早发芽, 利于早出苗。春播需种薯1800kg/hm2左右。

1.4 播种

马铃薯的种植应适时。适时播种对植株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也是取得高产的关键环节。

在土壤10 cm深处地温达到8~10℃时播种;马铃薯春播出苗时要避免霜冻, 一般根据当地终霜日前推20~30 d为适播期;北方一般在4月20日左右播种;应把薯块形成期安排在适于块茎形成、膨大的季节, 平均气温不超过23℃, 日照时数不超过14 h, 有适量降雨。多雨地区要实行小整薯播种, 避免田间烂薯, 造成减产。

1.5 田间管理

“早”——对马铃薯的田间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马铃薯的种植应做到前期早发、中期稳长、后期晚衰;对于马铃薯种植田间管理的重点应放在种植前期及时的中耕除草、追肥、培土与后期注意排、灌, 防止病虫害上面。马铃薯植株齐苗后应及时人工除草;

对于马铃薯来说, 追肥宜早不宜晚。当马铃薯的苗出齐80%后就应进行第1次追肥。应施碳酸氢铵600~750 kg/hm2 (或尿素225 kg/hm2) 左右。追肥后, 应及时灌水。现蕾期进行培土、浇水。开花初期薯块进入迅速膨大的时期, 结合除草进行第2次培土、浇水。应在植株封垄前完成培土, 以防块茎外露变绿。结合植株长势情况来决定第2次追肥。一般不追肥, 若需要, 可少量追施尿素, 约150 kg/hm2。

2 马铃薯的病虫害防治

2.1 病毒病的防治

马铃薯的病毒病主要是依靠块茎一代代传下去, 其实生种子带毒率很低。尽管带毒率低但也会成为马铃薯初侵染来源。因病毒种类不同, 病害在田间的传播方式也有差异, 应针对其不同的特点采用合理有效的抑制方式。年感染的植株往往只有一部分块茎带毒, 对已形成的块茎, 病毒可能已来不及侵入。

2.2 早疫病的防治

在植株处于逆境时期通常易发生马铃薯早疫病。逆境的发生原因通常是来自于植株缺肥缺水、生长衰弱或气温偏高。马铃薯在封垄后, 植株生长的稳定期开始, 这时就要求每隔10d喷施1次保护性杀菌剂, 即百菌清75%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在田间管理过程中, 一旦发现植株出现早疫病的症状, 应及时喷施治疗性杀菌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做到每7d就喷施1次, 一共应喷施3次。

2.3 晚疫病的防治

在不同地区及气候条件下马铃薯晚疫病的症状各不相同。但在大多数的情况下, 最初的症状是暗绿色圆形浸水的小斑点。这一症状经常出现在较底层的植株叶片上以及围绕在叶尖和叶缘上, 随后再扩散至整个叶面。植株在潮湿的环境中生长, 叶片的背面可能会有白色绒毛出现在病斑的边缘。受侵染的块茎表面会呈现出紫褐色不正常的、大小不一的、凹陷的区域。这时应当及时采取以下防治措施:选择健康种子播种。种薯最好单收、单存、单藏;时刻监控天气状况。尤其是8月, 以便在需要时采取预防措施。

3 收获

春播的马铃薯应在7月中旬收获完毕。宜选择干净、通风、凉爽的半地下窖储藏为好。不应与农药、化肥、机油以及大葱、大蒜、洋葱等辛辣味产品共存。薯块应堆放于干净的砂土上, 每隔10d应翻检1次薯堆, 随时捡出烂薯。商品薯应暗光保存, 防止变绿。

参考文献

[1]冯桂秀.湟源县马铃薯常见病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01) .

[2]牟东岭, 郑元红, 王慧, 黄文林, 肖莉.不同施肥量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03) .

美派安防治马铃薯真菌病害试验 篇6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示范基本情况见表1。

a.拱棚处理拱棚内催芽马铃薯发生黑痣病后, 将苗床上带芽马铃薯人工扒出, 用美派安500倍液喷洒使马铃薯芽和薯块都均匀受药风干后重新埋回苗床催芽。

b.喷种美派安100倍液+多宁 (77%硫酸铜钙) 150倍液+兽用链霉素 (农用链霉素) 1200单位+海藻酸100g加水稀释到15L, 种薯切块后用喷雾器均匀喷洒种块, 风干后播种。

c.拌种处理1美派安50g+甲基托布津 (70%甲基硫菌灵) 100g;处理2美派安100g+甲基托布津100g;处理3美派安100g。以上药剂加72%农用链霉素14g、滑石粉3kg混拌均匀后拌100~120kg种薯切块。

d.田间喷雾马铃薯苗高25~30cm时, 用美派安600倍液喷施。对已经发生黑痣病的马铃薯植株加大喷液量, 喷至药液渗入根部。

2 结果与分析

a.供试拱棚内催芽马铃薯黑痣病发病率35%, 将苗床上带芽马铃薯人工扒出后, 用美派安500倍液喷洒后, 重新埋回到苗床催芽, 15d后调查马铃薯黑痣病发病率降至5%, 马铃薯田间出苗率达96%, 出苗后田间发病率为3%。而没采取此方法的农户播种时, 黑痣病发病率在40%以上, 而且播种时严格挑选后种薯出苗率仅82%, 出苗后田间发病率为13%。田间黑痣病防效达到76.9%, 防效显著。相同品种, 相同栽培管理条件下, 应用此方法的公顷产量达33.2t, 而未采用此方法的公顷产量仅为23.7t, 增产效果明显。

b.喷种处理的田间出苗率、黑痣病发生率分别为98.1%、1.7%, 而对照分别为94.7%、5.6%, 对黑痣病防效69.6%, 差异明显。由于前期干旱, 6月15日前晚疫病、早疫病没有发生。出苗后田间长势区别明显, 秋后测产喷种比未喷种产量提高7.3%。

c.用美派安 (或加甲基托布津) 混拌滑石粉后拌种, 均能降低烂种率, 对马铃薯黑痣病、早疫病、晚疫病有一定防效, 绥化和绥棱试验点由于前期干旱, 黑痣病发病率远低于正常年份, 拌种的田间发病率仅为2.1%, 而未拌种的田间发病率为4.6%。防效54%, 防效一般。处理1与处理2美派安不同用量拌种防效差别不大, 加甲基托布津与美派安单用对于黑痣病防效差别不大。克山试验点拌种的田间发病率仅为3%, 而未拌种的田间发病率为25%。防效88%, 防效较好。烂种率最低是处理1。

d.美派安田间喷雾处理防治马铃薯晚疫病, 试药后7d调查结果:美派安防效69.8%~70.5%与多宁防效78.6%~80.3%、金雷防效77.9%~79.4%差异不显著, 由于2009年气候特殊, 除麦肯1号发病较轻外, 其它处理7月上旬马铃薯晚疫病大面积发生。因此试验结果仅供参考, 对已发生的黑痣病防效80.2%。

3 结论与建议

马铃薯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篇7

马铃薯是昌黎县重要农作物之一, 到2010年种植面积已达6667hm2左右。平均每667m2产400kg, 年总产可达4000万kg, 种植面积非常广泛。各种病虫害的严重发生, 是造成马铃薯减产的主要因素之一。马铃薯一生要遭多种病的危害, 主要的病症有几种:青枯病、早疫病、晚疫病等。针对这些常见病害的病情及发生条件, 推广行之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是我们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可推卸的工作职责。

1 马铃薯青枯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1.1 症状发生条件

青枯病是危害比较严重的病害。在幼苗期很少发病, 大多数是在开花后出现的急性病, 得病的植株比正常的稍矮缩, 叶片颜色较浅, 在阳光比较充足的时候, 植株上个别小叶会出现萎蔫现象, 早晚相对较凉爽时尚可恢复, 如不进行防治以后将逐渐加重, 严重导致整棵叶片全部枯萎, 最终植物萎蔫死亡。但是植株依然保持青绿颜色, 叶片不容易脱落, 然后叶脉一点点变成褐色, 茎部很容易出现褐色条纹。得病植株结的薯块如果染病比较轻, 外表则没有明显的病状, 脐部在染病比较重的时候会呈灰褐色湿润状, 切开以后, 会发现维管束环已变成褐色, 稍稍用力挤压就会流出污白色脓液, 病情严重的薯块外皮裂开, 内部溃烂腐败。青枯病对马铃薯有潜伏传染性, 从外面虽然看不出明显的病状, 但因细菌已侵入并潜伏薯块内, 在储藏运输过程中, 如果条件适合病菌的生长则会引起块茎大量腐烂。

1.2 防治技术

采用十字花科或禾本科作物4年以上轮作;播种时对抗青枯病品种的种子加以大量选用;采用高畦栽培的方法, 尽量避免被水淹没减少发病的机会;加强栽培管理技术方法, 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施肥, 施用腐烂完全的有机肥料或者是草木灰, 还可以按照把100~150kg的石灰均匀的撒在667m2的土地上, 调节土壤p H值。

药剂防治方法:在植株刚刚发病时使用硫酸链霉素或36g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2000倍液或12g络氨铜水剂250倍液、25g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200倍液、77g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400~500倍液、47g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灌根, 每株灌兑好的药液250g, 隔10d1次, 连续灌2~3次。

2 马铃薯早疫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2.1 症状发生条件

马铃薯早疫病的症状通常在植株生长条件不合适的时期容易发生, 比如植株长时间处于缺氮、土地比较干旱、天气温度太高、植株本身比较弱小。

2.2 防治技术

加强植株的栽培技术。要尽可能提高马铃薯生长、生存状况, 保证植株生长所需的一切条件, 使植株健康的成长, 加强植株的抗病能力;收秋以后施行土地深耕的方法, 减少明年播种时的初次感染;马铃薯播种后等到植株长大到一定程度, 植株生长开始稳定, 以10d为1个周期喷洒保护性杀菌剂——百菌清75%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如果在田间发现早疫病症状的植株应该立马喷施治疗性杀菌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每隔7d喷洒1次, 共喷3次, 可以有效的治疗早疫病。

3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3.1 症状发生条件

马铃薯晚疫病在马铃薯一生的生长中随时都可能发作, 但是病情比较严重的时期是马铃薯开花前后的时间。病菌是以菌丝的形式在田间剩余的薯块中, 或寄生在当作种薯的薯块中存活。

马铃薯晚疫病相对较喜欢在阴凉和潮湿的气候条件, 在此条件下才能更好的生长, 但如果阴凉、潮湿的环境得以持续的保持下去, 它可在任何地方任何时期发生, 即使就算是在环境温度比较高、环境比较干燥的条件下, 晚疫病也会发生。病原体可以在叶片中迅速的发展, 并且能快速的侵入健康的植物叶片汇总, 并且产生新的孢子。如果只是一株植物受到了晚疫病的感染, 它会很快的传染给那些健康的植株, 传递会非常的迅速。

马铃薯晚疫病在不同的地区和气候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病症也是不尽相同的, 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 刚刚开始的的症状是叶片出现暗绿色圆形浸水的小斑点, 通常先出现在底层的植株叶片上以及围绕在叶尖和叶缘上, 在从这一天向外扩散。植物生长的环境湿度较大时, 叶子的后面会出现白色的绒毛并且生长在病斑的边缘。染病的薯块表面会出现不正常的、凹凸不平、有大有小、有些部位会变成紫褐色。

3.2 防治技术

种子薯块尽量的单独收藏、储存, 播种时尽量选没有被病毒感染的种子;注意天气变化, 特别是在8月份时, 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治疗;在植株开花前后固定喷施保护性杀菌剂——百菌清7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体, 当环境不利于植物生长时, 使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系统性防治, 1周喷洒1次。特别是植株生长速度比较快的时期, 植株生长比较迅速, 此时就要防止新生叶片被感染。

4 结束语

为了将这种损失降低到最小范围之内, 必须采积极有效地防治技术。现在针对以上常见病害的症症及发生条件, 提出积极的解决方法, 以能够提高马铃薯生产质量为基础, 使其产量不断上升, 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张桂春.马铃薯产业发展问题探讨[J].现代化农业, 2006 (10) .

[2]贾士龙.甘薯和马铃薯忌混贮[J].蔬菜, 2008 (1) .

[3]庞芳兰.发达国家马铃薯种薯产业的发展及其启示[J].世界农业, 2008 (3) .

马铃薯病害发生情况及防治新趋势 篇8

1 武乡县马铃薯病害发生及防治情况

1.1 病害发生种类

1.1.1 晚疫病

晚疫病是武乡县发生比较普遍且危害较重的病害, 不抗病的品种在晚疫病流行时, 田间产量损失可达20%~50%, 窖藏损失轻者5%~10%, 重者在30%以上。病害症状:植株被晚疫病侵袭时, 首先在叶片的顶端或边缘发生淡褐色的病斑, 病斑外围呈黄绿色。湿度大的早晨和雨天病斑很快扩大, 使叶面呈水浸状青枯, 并在枯斑外出现白霉, 叶背面白霉更清楚。白霉就是分生孢子, 孢子囊呈桃形, 孢子入土可侵入块茎, 块茎发病时, 表皮有褐色斑点, 组织下陷。软腐病未介入前, 褐色斑点组织变硬, 切开后内部薯肉呈锈褐色, 一旦软腐病菌侵入块茎, 块茎即腐烂。

1.1.2 早疫病

病害症状:主要危害叶片, 薯块上也能受害。该病的发生早于晚疫病, 一般从下部老叶首先发病, 开始在叶片上形成褐色的小点, 后扩大成接近圆形的具有同心轮纹的暗褐色病斑, 故又称轮纹病斑, 病斑与无病组织界线分明, 严重时叶片干枯。薯块感病后, 病斑呈圆形或不规则形, 暗褐色, 略有下凹, 薯肉变成褐色, 干腐, 下面有一层木栓化组织。

1.1.3 环腐病

环腐病比较普遍, 发病严重的地块可减产30%~60%。贮藏期间如有病薯存在, 常造成块茎大量腐烂, 甚至“烂窖”, 应予以足够重视。病害症状:病苗主要在植株和块茎的维管束中发展, 使组织腐烂。病株一般生长缓慢, 开花期前后病症明显, 常出现部分枝叶萎蔫, 下部叶从叶缘开始变黄并向内卷曲, 柱叶枯死慢, 这是与青柏病不同之处。块茎发病是病苗沿维管束通过匍匐茎进入维管束环, 严重时薯肉一圈腐烂, 呈棕红色, 用手指挤压, 则薯肉和皮层分离。但芽眼并不首先受害, 这也是与青枯病的不同之处。

1.1.4 青枯病

病害症状:发病后植株稍萎缩, 叶片浅绿, 下部叶片先萎蔫, 开始早晚可以恢复, 持续3~5 d后, 叶片

不再恢复, 全株茎叶萎蔫死亡, 但仍保持青绿色, 叶片不凋落, 叶脉褐变, 茎出现褐色条纹, 横剖可见维管束变褐, 湿度大时切面有菌液溢出。块茎染病后, 轻的不明显, 重的脐部呈灰褐色水浸状, 切开薯块, 维管束圈变褐, 挤压时溢出白色黏液, 但皮肉不从维管束处分离, 这是和环腐病块茎的主要区别。病重的块茎, 芽眼先发病, 不能发芽, 而后全块腐烂。

1.1.5 黑茎病

病害症状:带病的块茎生长出的幼苗和植株比健株矮小, 茎秆变硬、节间短, 叶片发黄并向上卷曲, 不久植株因茎基部腐烂而死亡。受害的病株, 因茎的基部变黑腐烂很容易拔起。病株从幼苗到成株期陆续发病为上述特点。

1.1.6 病毒病

马铃薯病毒病的种类复杂, 症状表现不一, 通常主要有3种类型。 (1) 花叶型。花叶型包括普通花叶、重花叶与皱缩花叶:普通花叶。一般植株发育较正常, 叶片基本不变小, 仅在中上部叶片表现轻微花叶或有斑点, 叶片很少卷曲或不平, 这种类型分布极广, 但危害较轻;重花叶, 又称条斑花叶。病株叶片变小, 叶脉、叶柄及茎上均有黑褐色坏死条斑, 因而叶片呈现斑驳花叶或枯斑, 后期植株下部叶片干枯, 但不脱落, 表现为垂叶坏死, 这种类型分布较广, 危害较重;皱缩花叶。发病植株明显矮化, 叶片严重皱缩、变小, 花叶严重, 叶脉、叶柄及茎上均有黑褐色坏死条斑, 小叶叶尖向下弯曲, 全株呈绣球状, 病株落蕾、不开花, 严重时早期枯死, 这种类型分布广泛, 危害严重, 可减产60%~80%, 是我国最重要的马铃薯病毒病。 (2) 卷叶型。感病植株矮化, 叶片边缘以中脉为中心向上卷曲, 发病严重时卷成圆筒状, 叶片硬而脆, 有的叶片背面呈红色或紫红色, 叶柄与茎成锐角着生, 维管束呈黑褐色, 薯块小而密生。卷叶型在我国分布广泛, 一般减产达30%~40%, 是我国马铃薯病毒病的主要类型之一。 (3) 束顶型。病株叶柄与茎呈锐角着生, 向上束起, 叶片变小, 常卷曲呈半闭合状, 全株失去光泽的绿色, 有的植株顶部叶片呈紫红色。薯块变长, 芽眼突起, 芽眉突出, 有时表皮有纵裂纹。

1.2 防治方式

武乡县马铃薯种植现在主要还是以农户分散种植为主, 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 在病害防治方式上还不统一。无论是种薯调运, 还是药械采购和病害防治, 都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 在病害流行时, 不能及时进行大规模的集中防治, 往往错过最佳防治适期, 把病害人为扩大,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 防治新趋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注意, 而农药污染就是影响农产品质量的原因之一, 所以在今后的病害防治方面, 要实现防治策略的转变, 由化学防控向绿色防控转变、分散防治向集中防治转变。

2.1 马铃薯病害的综合防治

由于马铃薯病害多, 发病条件复杂, 常导致马铃薯产量降低, 品质下降。所以在马铃薯病害防治上, 应以农业措施为主, 辅以农药防治等综合措施。

2.1.1 合理轮作倒茬

马铃薯是不耐连作的作物, 连作不但能使土传病害加重, 而且还容易造成土壤中养分失调, 使根系分泌的有害物质积累增加, 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所以生产上一定要避免连作, 应与玉米、大豆、谷子等非茄科作物进行3~5年的连作。

2.1.2 平衡配方施肥

马铃薯是需肥较多的高产作物, 生育期短。为保证马铃薯正常生长发育, 提高抗病性, 应根据马铃薯需肥规律施肥, 合理配施N、P、K, 比例一般为5∶2∶9。

2.1.3 建立繁种基地

建立种薯繁育基地是解决马铃薯病害初侵染的有效途径。一是与高寒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 依托高寒研究所的科研优势, 把他们已有的脱毒种薯在武乡县进行繁殖, 第2年再向当地农民供种薯, 可大大降低马铃薯的发病概率;二是在大田择优选株做种薯, 具体做法是, 在马铃薯成熟但植株还未干枯时, 在田间选择具有本品种特性的植株做好标志, 待收获时, 把有标志的马铃薯进行单独收获, 作为来年的种薯。

2.1.4 抓好种薯消毒

在播种前1~2 d进行种薯消毒切块, 切块过早, 通风不良时易感染病菌, 造成腐烂;切块过晚, 伤口未充分愈合, 在田间仍易感染病菌。首先把切种薯的场地和装薯块的工具用体积分数为2%的硫酸铜溶液喷雾, 或用草木灰消毒, 以减少薯块被病菌和病毒感染;二是进行切刀消毒。因马铃薯晚疫病、环腐病等病原菌在种薯上越冬, 尤其是环腐病, 目前还没有控制和治疗病情的特效药, 因此在切种薯时要做好消毒工作, 防止病原菌通过切刀传染。方法是:准备1个瓷盆, 盆内盛一定量的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 或体积分数为0.3%的高锰酸钾溶液, 准备2把切刀, 放入盆内浸泡消毒, 这些切刀要轮流使用, 用后即放入盆内消毒。切种薯时, 要仔细检查, 彻底清除病薯。

2.1.5 加强田间管理

在做好田间中耕除草的同时, 加强马铃薯病害田间监测, 一旦发现中心病株, 应立即拔除销毁, 并及时在病源中心30~50 m的范围内喷施药剂, 严重者应立即全田喷药。晚疫病初期用代森锰锌, 或瑞毒霉, 或克露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每7 d喷1次, 连喷2~3次即可;马铃薯病毒病要在蚜虫迁飞前结合防治蚜虫用菌毒清、病毒A等药剂进行防治;青枯病在发病初期用农用链霉素、氢氧化铜等喷雾防治。

2.2 成立专业化防治组织进行集中统一防治

有害生物的防控是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 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 是每一个农业生产经营者和管理者所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2006年, 农业部专门召开了全国植保植检工作会议, 提出了“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的理念。现在以单家独户的防治是不可能实现“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的, 而开展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是提高植保技术到位率的有效途径, 是小农户种植与大生态综合治理进行对接的实际需求, 是今后“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方向, 是通过农民专业防治组织将千家万户分散防治联接起来,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增强农民收入的桥梁和纽带。所以要成立植保专业防治组织并逐步规范完善, 最终引导过渡到专业防治合作社, 让植保专业防治组织在“绿色防控”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摘要:详细阐述了山西省武乡县马铃薯病害发生及防治情况, 并对防治新趋势作了介绍, 主要包括综合防治与成立专业化防治组织进行集中统一防治。

马铃薯病害 篇9

1 细菌性病害

1.1 症状及感病途径

1.1.1 马铃薯疮痂病。 主要是由于疮痂链霉菌在马铃薯块茎表皮木栓化之前从皮孔或伤口侵染。症状主要表现在块茎表皮出现木栓化疮痂状病斑或病块, 商品性差。

1.1.2马铃薯环腐病。主要是由于马铃薯环腐细菌引起, 细菌在种薯和土壤中越冬, 通过导管由下至上部叶片, 待新薯形成时, 细菌又沿导管进入新薯, 最后借助雨水传播。症状主要表现在马铃薯整株维管束受侵害, 茎叶从顶部逐渐向下萎蔫, 块茎维管束环状至褐色坏死, 但薯块外观表现不明显。

1.1.3马铃薯软腐病。主要是由于高温高湿、通气不良、田里积水等造成的厌气环境下, 引起几种欧文氏菌单独或混合侵染感病。症状主要表现在块茎上, 块茎气孔轻微凹陷, 呈棕色或褐色, 周围呈水浸状, 发生在收获之前及储藏时, 严重时腐烂, 病斑边缘呈黑色。

1.1.4 马铃薯黑胫病。 主要是由于马铃薯黑胫病病菌在病薯上越冬, 通过土壤和昆虫传播引起地上发病, 后通过匍匐茎侵入到新长出的块茎上。同时, 贮藏期如不挑选也可使健康薯染病。症状主要表现在幼苗染病植株矮小, 节间短缩, 或叶片上卷, 褪绿黄化或胫部变黑, 萎蔫而死, 薯块染病始于脐部, 呈放射状向髓部扩展, 病部黑褐色。

1.2 细菌性病害综防措施

一是强化种薯处理。不要从病区调种, 播种前在通风避光处进行晒种, 在出窖、催芽、切块过程中淘汰病烂薯, 同时, 对所有工具用0.1%高锰酸钾水进行消毒处理。切好的薯块用硫酸铜2 000 倍液浸泡10 min, 待切面略干后用70%甲基托布津+72%农用链霉素按4∶1 的比例配置, 再加入10倍的滑石粉混匀后拌种, 也可掺入一定量的草木灰。二是加强农业防治。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实行3 年以上轮作, 尽量选择在偏酸性、排水通畅、不积水的土壤上种植;科学施肥, 氮素不要过多, 应同步增施有机肥;田间如发现病株, 及时拔除、深埋。三是化学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77%可杀得3 000 倍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2 000 倍液喷雾;在开花前后, 用86.2%铜大师可湿性粉剂750 g/hm2对水750 kg/hm2喷雾, 防止黑胫病、环腐病传播, 在马铃薯生育后期持续阴雨天, 易发软腐病, 可用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对水750 kg/hm2喷雾, 每隔7 d喷1 次, 连喷2~3 次[1,2]。

2 真菌性病害

2.1 马铃薯晚疫病

主要是由于马铃薯晚疫病菌侵染所致, 越冬的病薯经播种后形成病株, 产生的孢子囊借风雨传播蔓延。症状主要表现在叶尖或叶缘出现水渍状褪绿斑点, 湿度大时形成褐色条斑, 有白色霉层, 干旱条件下病斑干枯、破裂、卷缩, 薯块染病时, 变成不规则褐色病斑, 稍凹陷, 后薯肉坏死腐烂。

防治措施:一是选用抗病品种。如克新系列、东农303等。二是精选种薯, 淘汰病薯。三是药剂防治。现蕾期发现病株, 立即清除, 并用72%克露可湿性粉剂700 倍液或80%代森锰锌500 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 每7 d喷1 次, 连防2~3次[3,4]。

2.2 马铃薯早疫病

主要是由于马铃薯早疫病菌侵染所致, 病菌可在病薯和茄科作物上越冬, 经过播种后引发病害, 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感病、蔓延。症状主要表现在叶片上, 叶片病斑呈黑褐色且有霉状物, 近圆形, 具同心轮纹, 外缘有黄色晕圈。

防治措施:一是与非茄科作物轮作倒茬, 同时, 增施磷钾肥, 提高植株抗病力。二是药物防治。发病初期喷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80%代森锌600 倍液、75%百菌清700 倍液等药剂防治, 每隔7 d喷洒1 次, 共喷3 次[5]。

2.3 马铃薯枯萎病

马铃薯枯萎病是一种土传性真菌病害。症状主要表现在初期地上部出现萎蔫, 剖开病茎, 薯块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 病部常产生白色至粉红色菌丝。

防治措施:一是与禾本科作物轮作, 增施腐熟有机肥, 加强肥水管理。二是发病初期用12.5%多菌灵药剂灌根。

3 马铃薯病毒病

病毒病是由马铃薯X病毒、Y病毒、 (X+Y) 复合病毒引起, 由昆虫 (蚜虫) 或叶片传播, 主要症状类型为花叶型、卷叶型、丛枝及束顶型、纤维块茎型、皱缩型等。

防治措施:一是选用无病种薯。应选用经过脱毒的马铃薯为种薯。二是消灭传播介质。在蚜虫发生初期, 用10%吡虫啉、40%氧化乐果喷液防治, 如生物防治则用0.1%苦参碱、2.5%鱼藤酮防治。三是及时清理病株。对田间病株拔出、深埋, 消灭毒源。四是采用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1.5%植病灵乳剂1 000倍液, 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用2%菌克毒克3 000 m L/hm2, 每隔7 d喷药1次, 连续喷施3次。

摘要:阐述了马铃薯常见的各种病害症状、发病成因及预防措施, 重点提出了防治马铃薯病害以“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方针理念, 同时, 应抓住关键时期、抓住重点环节、抓住具体措施。

关键词:马铃薯,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病毒病,防治技术,北方地区

参考文献

[1]杨艳平.武乡县马铃薯病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5) :103.

[2]李凤兰.马铃薯病害综合防治措施[J].农家科技, 1999 (12) :15-16.

[3]李宝芹, 姜铁军, 董娟.马铃薯病害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3) :129.

[4]王艳霞, 李威.常见马铃薯病害发生及防治对策[J].吉林蔬菜, 2008 (3) :91.

上一篇:选拔标准下一篇: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