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冻害及减灾措施

2024-08-04

马铃薯冻害及减灾措施(共3篇)

马铃薯冻害及减灾措施 篇1

马铃薯是淮南市田家庵区农业结构调整新引进的农业作物品种之一, 经过6个乡镇的示范推广, 在全区实际实施面积达1 066.7 hm2, 经济效益达9 000多万元。为切实提高全区马铃薯生产技术水平, 笔者对生产实际情况开展了相关技术研究, 以期通过实践, 减轻马铃薯因遭受严重冻害而造的损失, 增加农民收入。

1 马铃薯对温度的基本要求

马铃薯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大, 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 对温度的反应不同[1]。

1.1 萌芽阶段

在温度不低于4℃时, 已通过休眠的块茎就能萌发, 但幼芽不能伸长;在5~7℃时, 幼芽开始萌发伸长, 但非常缓慢, 如长期处于此温度下, 幼芽就会形成极短的匍匐茎, 顶端膨大形成小薯, 或直接从块茎芽眼处长出仔薯 (梦生薯) ;当温度上升到10~12℃时, 幼芽生长健壮、迅速;在温度18℃左右时, 最适于幼芽生长;超过36℃, 幼芽不易萌发, 且常常造成大量腐烂[2]。

1.2 茎叶生长

最适茎叶生长的温度为17~21℃。当温度低于7℃或高于42℃时, 茎叶停止生长;当日平均气温为25~27℃时, 茎叶生长将受到一定影响。

1.3 块茎形成和发育

马铃薯在7~21℃都能形成块茎, 而最适温度是17~19℃, 超过21℃块茎形成受抑制;当温度低于-2℃或高于29℃时, 块茎停止生长, 并会引起匍匐茎长出地面转变成茎叶生长。低温可以提早块茎的形成, 高温容易引起块茎发生二次生长, 形成小薯。

1.4 开花结实

开花最适温度为15~17℃, 低于5℃或高于38℃不开花。花在-0.5℃时受冻害, 在-1℃时致死。夜温在16℃以上开花良好, 12℃以下形成花芽但不开花。

2 低温冻害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马铃薯块茎在田间和贮藏期都会遭受冷害和冻害[3]。受冻块茎解冻后, 其组织逐渐由白色 (或其本底色) 变成桃红色, 直至变为灰色、褐色或黑色。冻伤组织迅速变软、腐烂。当水分蒸发后, 成为石灰状残渣。韧皮部比周围薄壁细胞对低温更敏感, 受冷害的块茎横切面出现网状坏死, 网状坏死可布满整个块茎, 也可能只分布于受害一侧。随着冷害加重, 维管束环周围出现黑褐色斑点。通常脐端附近更严重。

马铃薯在播种后、出苗前, 一般受冷害的影响不大, 块茎在气温回暖后会继续萌发, 但表现为出苗延迟[4];出苗后, -0.8℃时幼苗受冷害, 气温降到-2℃时幼苗受冻害, 表现为叶片迅速萎蔫、塌陷, 当气温变暖时, 受害部位变成水浸状, 死亡后变成褐色。在气温回升后会从茎的腋芽部分重新发出茎叶继续生长;-3℃时茎叶全部冻死, 但只要种薯薯块未被冻死, 气温回升后, 块茎会由芽眼处重新萌芽。因此, 低温冻害对马铃薯产量有一定的影响, 但一般不会造成绝收。此外, 不同品种的抗寒性不同, 对温度的反应也有差异, 受冻害后恢复生长的程度也不同。

3 冻害的预防措施

3.1 选用抗低温品种, 合理调整播期

针对安徽省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和生产实际情况, 建议在生产上选用抗低温品种, 并进行多年播期试验以寻找合理的播期, 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合理调整播期, 尽量避免冻害的影响。

3.2 采取预防措施增强作物的抗寒能力

3.2.1 排水。

做好田间排水渠道, 保证沟沟畅通, 以便及时排干田间渍水, 降低地面水位, 提高土壤通透性, 减轻冻害和渍害对作物的双重影响。

3.2.2 覆盖。

可采取稻草、秸秆、地膜等进行覆盖提高地温。有条件的地方, 还可搭小拱棚。但在气温回升后, 要及时揭除覆盖物或小拱棚, 以防止温度过高烧苗或引起病害的发生。

3.2.3 培土。

结合中耕除草, 及时进行田间培土。有条件的地方还可结合培土追施火土肥、草木灰等热性农家肥, 提高防寒防冻能力。

3.2.4 熏烟。

如遇寒流, 可于夜晚在田间走道上用秸秆、稻草、杂草、木屑等熏烟, 设点60~75个/hm2。

4 冻害后的减灾措施

4.1 冻害类型

4.1.1 贮藏期冻害。

因传统习惯及近年来的气候变暖, 民众贮藏马铃薯的方法不合理, 在低温突然来临且持续时间长的持续情况下, 块茎在贮藏期间即受到冻害[5]。

4.1.2 冬作马铃薯。

主要是黔南、黔东南、黔西南的部分中低海拔地区的冬作马铃薯 (前一年10—12月播种, 次年3—5月收获) , 由于该季马铃薯能填补每年3—5月马铃薯鲜薯市场空白, 市场经济效益较好。为了不影响后茬的播种, 多采用中早熟品种, 而这类品种的抗冻性均较差。因上市时间越早, 市场价格越高, 加上近年来冬季气温偏高, 农户的防冻意识较低, 盲目提前播期以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

受影响最大的是播期较早, 即10月底至11月播种, 正处于旺盛生长期、块茎开始形成或膨大的马铃薯, 此时遭受冻害, 受冻较轻的地上部分局部死亡, 受冻较重的地上部分全部死亡, 导致地下部分生长受阻, 而地上部分要恢复生长所需时间长, 且由于消耗养分较多, 重新发出的茎叶会较弱, 造成后期产量低[6]。而播种稍晚的受影响较小, 刚出苗的部分遭受低温冻害后, 即使地上部分被冻死, 在气温回升后也能较快地重新出芽, 恢复生长, 对后期产量的形成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未出苗的部分, 只要种薯块茎未被冻坏腐烂, 在气温回升后就会很快出苗。

4.1.3 春作早播马铃薯。

主要是遵义等地, 老百姓将一般于2、3月播种的春作马铃薯提前到1月播种, 此时大多数尚未出苗, 但在土内已萌芽。由于播种较浅 (7 cm左右) , 而低温又较强, 芽或块茎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4.2 减灾措施

在遭受冻害后, 马铃薯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冻害解除后, 应尽快进行田间调查, 了解冻害的发生程度, 采取相应的减灾补救措施, 将冻害引起的损失降到最低。

4.2.1 切忌用块茎受冻的马铃薯作为种薯。

贮藏期受冻害的马铃薯芽的萌发能力较弱, 且在气温回升后易发生软腐。因此, 切忌用块茎受冻的马铃薯作为种薯。

4.2.2 播种后的马铃薯应采取的措施。

(1) 开沟。对地势较低的田块, 在冻害解除后应尽快开挖排水沟, 以降低水位, 排除渍水, 避免薯块因积水腐烂, 同时尽快提高土温, 促进植株恢复生长。 (2) 中耕培土。受低温冻害后, 土壤较板结, 且湿度较大, 马铃薯根系的活力会降低。此时进行中耕培土, 可以疏松土壤, 提高土温, 促进根系生长发育。 (3) 查缺补窝。对未出苗的地块, 检查地下种薯受冻情况, 发现种薯受冻腐烂的部分, 重新催芽补栽, 避免缺窝影响产量。 (4) 施肥。应在冻害解除、植株恢复缓慢生长以后进行施肥, 切忌在冻害后立即施肥。施肥方法:对轻度受冻的田块, 可喷施叶面肥, 如0.2%~0.5%磷酸二氢钾900~1 200 kg/hm2, 增强植株抗性, 促进生长恢复。对出苗后中度或严重受冻及尚未出苗的田块, 追施沼液、粪水等速效性全肥, 或追施尿素150 kg/hm2, 促进植株恢复、块茎萌发。 (5) 防病。受低温冻害后, 马铃薯田间易发生黄萎病 (主要是已出苗部分) 和立枯病 (主要是播种、已萌芽但未出苗部分) 2种土传性病害。因此, 除对晚疫病、青枯病等进行常规的防治外, 应积极采取药剂防治。防治方法: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3%广枯灵600~800倍液灌根预防黄萎病、立枯病;用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对水900~1 200 kg/hm2或农用链霉素 (200万单位) 2 000倍液喷雾, 预防青枯病等细菌性病害的发生;用80%大生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5%甲霜灵 (瑞毒霉) 400~500倍液预防晚疫病。 (6) 注意再防低温霜冻。要密切注意天气预报, 如有霜冻天气出现, 有条件的地方在霜前用地膜等覆盖物覆盖, 霜后撤膜, 一般用地膜150 kg/hm2;条件不允许的地方要增加熏烟密度, 一般设熏烟点60~75个/hm2。

参考文献

[1]郭建武, 高慧敏, 孙英焘, 等.早春马铃薯冻害减产的生理机制及生产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 2009, 13 (6) :35-36.

[2]黄有惠, 张家森, 马海艳.早春马铃薯的冻害与补救[J].中国马铃薯, 2004, 18 (3) :168.

[3]吴文平.马铃薯冻害及减产措施[J].农技服务, 2008, 25 (2) :11-12.

[4]邓禄军, 雷尊国, 陈永涛, 等.兴义市马铃薯冻害调查及预防补救措施[J].耕作与栽培, 2008 (5) :60-61.

[5]何卫.四川省马铃薯雪灾冻害情况及应对技术措施[J].四川农业科技, 2008 (3) :23.

[6]李飞, 金黎平.马铃薯霜冻害及防御措施[J].贵州农业科学, 2007, 35 (3) :121, 127.

柑桔冻害的发生及减灾防治措施 篇2

1 柑桔冻害症状

柑桔冻害症状主要表现在叶片和枝干上, 叶片受冻开始呈水浸状, 叶缘向上向里卷曲, 卷成圆筒状, 最后干枯变黄死亡;枝干受冻使表皮与木质部开裂脱离, 木质部逐渐干枯死亡。

2 柑桔冻害的原因

当温度降到柑桔所能忍耐的限度以下时, 就发生冻害。轻则损害树冠绿叶层, 叶片凋落、枯梢, 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重则损坏枝干, 主干皮层开裂, 以致整株死亡,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2.1 本身条件

2.1.1 种类品种。

柑桔依种类、品种和品系的不同, 其耐寒能力差异很大。在栽培种类中, 金柑、温州蜜柑、南丰蜜桔等比较耐寒, 椪柑次之, 橙、柚等耐寒力较弱。

2.1.2 砧木种类。

砧木越耐寒, 嫁接后的树也越耐寒。一般以枳壳为砧木的抗寒能力最强, 红桔次之, 酸橙居第三。

2.1.3 树龄树势。

树势强则耐寒强, 反之则弱。

2.2 外界影响

2.2.1 气候条件。

绝对最低温度是造成柑桔冻害的主要因素。低温程度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 冻害则重。

2.2.2 地理环境。

一般纬度偏北的地区比偏南地区冻害重, 大陆性气候区比海洋性气候区冻害重。

2.2.3 栽培管理。

管理粗放的柑桔园树体生长衰落, 耐寒能力弱, 冻害重;精细管理的则树势强健, 耐寒能力强, 冻害轻。

3 防冻减灾措施

3.1 冻前灌水

可以利用水的潜热提高土温2~4℃, 减少冻土深度, 增加果园空气湿度, 能减轻冻害。

3.2 培土增温

培土可加厚土层, 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提高土温, 保护根系及根茎安全越冬。培土数量以根系不露, 盖住根茎为标准, 一般是40~60㎝, 天气回暖后扒开培土, 恢复原状。

3.3 枝干涂白、包扎和树冠覆盖

3.3.1 树干涂白。

白涂剂通常用石灰5kg、硫磺粉0.5kg、食盐0.1kg、水15~20kg调制而成。50kg白涂剂可加入桐油0.1kg, 增加粘着力, 效果更好。涂白时, 剃除霉桩、刮去枯皮, 选晴天将主干、主枝基部均匀涂刷。

3.3.2 枝干包扎。

用稻草、山草、破旧衣物、棉絮等, 在低温来临前, 将主干和大枝尽可能厚的包扎起来, 能有效保护枝干免受冻害。包扎时, 注意草头压住草尾, 勿使草内积水结冰。

3.3.3 树冠覆盖。

幼树可直接在树冠上覆盖一束稻草, 南向留出开口, 以利光照进入树冠内;也可用编织袋、薄膜袋直接罩住树冠, 或用草帘围裹树冠, 但冻后应立即解除包裹物。

3.4 熏烟

采用熏烟造云, 减少辐射散热, 减轻霜冻。利用杂草、枝叶、稿秆等, 在晴天无风或小风的夜晚, 分层交互堆积成堆, 667m2 4~6堆, 每堆20kg左右, 分别堆在果园四周和内部, 上风口方向的烟堆要多些密些, 以利烟雾向果园扩散。一般在晚上11~12点开始点烟, 进行烟熏加热, 一直持续到第2天早晨8~9时。

3.5 摇落树冠积雪

及时摇落树上的积雪, 对结冰的, 要采取撑枝等法, 防止枝干断裂;也可在中午时敲冰, 而且尽可能将积雪和冰块清除果园, 减少融雪降温。

3.6 松土开沟、施肥促恢复

及时中耕松土铲除杂草, 促进土壤升温, 并用0.5%尿素根外追肥2~3次, 以利恢复树势。

3.7 及时喷药、防治病虫害

马铃薯冻害及减灾措施 篇3

1 冬季冻害类型

1.1 初冬冻害

初冬冻害一般是由骤然强降温引起的小麦冻害。在11月中下旬至12 月上旬时, 最低气温骤降10 ℃左右, 并达到-10 ℃以下, 处在旺长麦苗, 由于抗低温能力差, 易发生初冬冻害, 造成叶片干枯和幼苗死亡。早播旺苗会造成幼穗冻死和叶片干枯, 尤其是土壤肥力低、整地质量差、土壤缺墒的麦田, 如果遇到突发性强降温天气, 极易造成初冬冻害[1]。

1.2 越冬期冻害

越冬期冻害是由于持续低温、多次出现强寒流或小麦越冬期间天气反常造成冻融交替形成的小麦冻害。12 月中旬至翌年2 月中旬, 小麦长时间受严寒天气的影响, 造成地上部分严重枯萎或是成片死苗, 一般北方无积雪或是积雪不稳定的地区、麦苗弱的地区受灾较为严重。越冬期的小麦抗旱性强, 但气温回温后, 幼苗恢复生长, 抗旱能力减弱, 遇到强寒流时容易形成严重的越冬期冻灾, 造成叶片的枯死。

2 冻害原因

2.1 气候因素

气候因素是小麦冬季发生冻害的主要原因。近几年暖冬现象的出现, 使小麦的生长速度加快, 提前进入拔节期, 抗冻性降低, 如果突然出现持续降温, 极易形成冻害, 冬季干旱也会加速小麦的冻害程度, 特别是抗寒性差的弱冬性品种最容易受害[2]。

2.2 品种因素

品种的抗冻性也会影响小麦冻害的发生。目前市场上冬小麦的品种有冬性品种、半冬性品种、弱冬性品种3 种, 冬性品种的抗寒性最好, 弱冬性品种的抗寒性相对较差。如果弱冬性品种小麦的播种时间过早, 在冬季前进入拔节时期, 遇到0 ℃以下的寒流, 容易造成麦苗受到冻害的影响甚至死亡。

2.3 播期因素

小麦播种时期也是影响冻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小麦播种过早时, 土壤水分较充足, 气温较高, 会促进麦苗的生长发育, 在冬季前进入拔节期, 致使小麦的抗寒性降低, 遇到寒流时极易发生冬季冻害。小麦播种过晚时, 地表温度低, 麦苗生长缓慢, 根系不稳, 冬季前容易形成弱苗, 容易出现冬季冻害。同一品种的小麦, 适期播种时, 会使其少受或不受冬季冻害的影响。

2.4 播种质量

播种前不进行土地平整工作, 也会加速小麦冻害的发生。播种量过大的麦田, 小麦簇集在一起, 使其单株生长面积少, 易蹿高旺长, 降低麦苗的抗寒性。小麦播种过深, 会使麦苗的地中茎过长, 过多消耗种子中的营养物质, 造成麦苗细长, 易受冻害影响。

2.5 管理不当

小麦播种后, 管理不当也会加重冻害的影响。许多农民在小麦播种后不会管理, 特别是现在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 更不知道小麦出苗后的长势, 造成小麦出苗后不管理。部分没有外出的农民不知道怎么合理管理麦田, 在管理过程中造成施肥不当、除草剂使用不当、灌水不当, 从而促进冬季冻害的发生。

3 预防冻害的措施

3.1 选抗寒品种

选择小麦的品种时, 不仅要考虑优质、高产等因素, 还要考虑品种的抗寒性, 要根据小麦种植地本地的气候条件选择通过审定、适宜本地种植的抗寒性较好的半冬性品种[3]。

3.2 适期播种

选用适合本地播种的小麦品种, 也要合理安排小麦的播种期, 不能过早播种, 要适期播种, 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晚播, 晚播时应适当加大播种量, 但是不能播种过晚, 一般播种时间为10 月上中旬。

3.3 提高播种质量

提高小麦的播种质量是预防小麦冻害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播种前可以对土地进行平整, 进行精工细作等作业以改善土地的蓄水保墒能力, 为小麦的根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播种时可以适当降低播种量, 培养麦田壮苗以提高植株的抗寒能力, 一般播种量为120~150 kg/hm2, 秸秆还田的地块要增加播种量120~150 kg/hm2。另外, 还要控制播种的深度, 不能过浅也不能过深, 以3~5 cm为最好[4]。

3.4 加强田间管理

小麦出苗后要及时观察、管理。长势过旺的麦苗要及时镇压, 可在小麦起身期喷洒多效唑750~1 050 g/hm2进行镇压, 也可以采用人工踩压的方法。长势较弱的麦苗要及时施肥以促进其生长, 增强麦苗的抗寒能力。越冬前根据土壤实际情况进行灌水, 可以提高土壤温度, 保护小麦的根系, 减少冻害的发生。

4 冻害后补救

小麦冻害发生后不能放弃, 因为小麦自身具有很强的调节能力, 只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减灾措施, 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收成。发生冻害的麦田, 受到伤害的主要是主茎和大分蘖, 冻害发生后, 要及时补充水分, 同时也要追加速效氮肥375 kg/hm2, 经过水肥的促进, 可以使受害的大分蘖根部的小分蘖和刚冒出的小分蘖成长为可以成穗的有效分蘖。受冻的麦田也要尽早划锄, 以消除杂草、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使水肥得到充分利用。结合麦田的实际情况, 在小麦返青后可以适当施加生长促进剂, 小麦拔节期也要注意水肥的管理, 以促进麦穗的生长, 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英.小麦冬季冻害的发生及预防补救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7) :248

[2]刘永保.小麦冬季冻害的发生及预防[J].农民致富之友, 2013 (4) :64-65.

[3]王勇, 曹霞.小麦冬季冻害的发生原因与减灾措施探讨[J].农技服务, 2014 (7) :135.

上一篇:团队知识转移下一篇:元素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