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de综合防治措施

2024-12-26

马铃薯晚疫病de综合防治措施(共9篇)

马铃薯晚疫病de综合防治措施 篇1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

1 马铃薯生产概况

马铃薯是世界普遍栽培的作物,从南纬50°到北纬70°的广大区域都有种植,目前已成为世界四大粮食作物之一。马铃薯主产区在中国和东欧,我国是世界上马铃薯第一生产大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较大的国家有中国、俄罗斯、印度和波兰等。

马铃薯晚疫病是最严重的马铃薯病害之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往往造成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大幅度下降,严重时甚至绝收,已成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限制因素。黑龙江省由于土地资源丰富,土质肥沃,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降水适中,雨热同季、品种退化慢,具有种植马铃薯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成为我国重要的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生产基地,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四,但也是马铃薯晚疫病的常年发生区。

2 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

马铃薯晚疫病目前已被列为世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病害。世界各地马铃薯产区都有发生,它给全世界粮食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一般年份可造成马铃薯减产10%~20%,大发生年份可达50~70%,甚至绝产。1843~1846年由于马铃薯晚疫病在北美和欧洲大发生,造成了爱尔兰大饥荒。使100多万人饿死,200万人移居海外。通过抗病育种、药剂和农业等综合防治措施,曾经使晚疫病得到一度控制。但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晚疫病在世界各地再度频频发生,引起全世界极大关注。专家研究认为晚疫病再次流行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晚疫病菌种群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生理小种越来越多,抗甲霜灵菌株、A2交配型和自育菌株也相继出现,这给晚疫病防治带来极大困难。据估计,目前马铃薯晚疫病给全球造成的损失高达170亿美元,中国每年因晚疫病损失达10多亿美元,晚疫病严重阻碍着全球马铃薯生产。

3 马铃薯晚疫病症状

叶部:晚疫病主要侵害叶片,染病叶片初期出现灰白色或水渍状浅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自叶尖或叶缘向叶中部发展,或从中部叶脉附近形成病斑。天气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沸水烫状,绿褐色,病斑边缘分界不明晰,湿度大时病斑近外缘出现一圈白霉,此即为本病病征(病菌孢囊梗与孢子囊),叶背面病征尤为明显。天气干燥时病部变褐干枯,不产生霉状物,如薄纸状,质脆易裂,斑面病征也不明显,且扩展速度减慢。严重发病的植株叶片萎垂、卷曲,终致全株黑腐,病害流行时全田一片焦枯,相当触目。

茎部:茎部的病斑是在皮层形成长短不一的褐色条斑,开裂或不开裂,在潮湿条件下也会长出稀疏的白色霉层。茎部感染可从叶柄病斑扩展至茎部,也可以从带病种薯侵入幼苗后向上扩展。

块茎:马铃薯晚疫病不仅对马铃薯的地上部造成危害,而且在田间和储藏期间也易侵染块茎造成腐烂。感染的块茎初期在表面出现淡褐色或稍带紫色的圆形或不规则褪色小斑,以后稍微凹陷。病斑向薯块表层扩展,有的扩展到内层,呈深度不同的褐色坏死组织。

4 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

马铃薯晚疫病是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该病原菌在分类学上属于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a),卵菌纲(Oomycetes),霜霉目(Peronosporales),腐霉科(Pythiaceae),疫霉属(Phytophthora)。

疫霉菌所引起的植物病害常具有流行性和毁灭性,故称为疫病。疫霉菌以厚垣孢子或卵孢子在土壤中存活,在土壤中的腐生能力不强。疫霉属是一个大属,目前被广泛承认的种和变种约有60个。其中致病疫霉是疫霉属的模式种,危害马铃薯,引起晚疫病。对马铃薯晚疫病病菌致病疫霉的认识始自19世纪40年代,致病疫霉可能起源于墨西哥。但1843年首先在美国引起重视,随后在欧洲进行了深入研究。致病疫霉属于活体营养性致病卵菌,寄主范围狭窄,侵染马铃薯、番茄和其他50个茄属植物。致病疫霉在这些寄主上通常以无性生殖方式繁殖;当存在两种交配型(A1和A2)时,也通过有性的卵孢子繁殖。马铃薯晚疫病菌在形态上分为菌丝、孢子囊梗、孢子囊、游动孢子、卵孢子。

5 晚疫病发生发展规律

晚疫病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卵孢子在带病薯块、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成为主要初侵染原。带病薯块播种后,有的不发芽或发芽出土后死亡,有的出苗后病菌侵染幼芽成为病株,在温度、湿度适宜时,成为中心病株,产生孢子(囊)借风雨、流水、农事活动进行再侵染。病菌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渗入土中侵染地下块茎,形成病薯,成为翌年病害的初侵染源。晚疫病流行分为三个阶段:中心病株出现阶段、普遍蔓延阶段、严重发病阶段。从马铃薯现蕾期就可能出现中心病株,形成发病中心。出现中心病株,是进行第一次药剂防治的适宜时期。影响晚疫病发病的气候条件主要是温度和湿度。在马铃薯开花期多雨潮湿、多雾露、昼暖夜凉(白天气温在22℃左右、夜间在10~13℃)时发病重。当气温在12~25℃、空气相对湿度达到75%的时间超过48小时就可发病;空气相对湿度达到95%时持续8小时,病害大流行。干旱、霜冻可以阻止或延缓晚疫病的流行。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湿度大的地块或氮肥施用量过多的地块往往发病重。

6 马铃薯晚疫病的综合防治

6.1 农业措施防治

6.1.1 抗病品种选择。

马铃薯不同品种其抗病能力不同,通常中晚熟品种较早熟品种抗病。由于晚疫病菌易发生变异,垂直抗性品种栽植几年后,容易丧失其抗病性,过去育成的品种主要是垂直抗性的,容易由于生理小种的变化而丧失抗性,目前倾向于水平抗性的筛选。在黑龙江省大面积种植的品种中,东农304、克新1号、克新2号、克新10号、克新12号、克新13号、克新16号、克新17号、克新18号、花525等较抗病;东农303、荷兰7(费乌瑞它)、大西洋、布尔班克、夏波蒂、白头翁、中薯5号、克新4号等属感病品种。

6.1.2 选用优质脱毒种薯。

脱毒种薯由于经过严格的茎尖脱毒、组织快繁、扦插育苗、网室繁种等技术环节,能有效的防止种薯带菌,切断初侵染源,能极大的降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率。

6.1.3 建立无病留种田,消灭初侵染源。

由于带病种薯是主要的初侵染源,建立无病留种田,采取严格的防治措施可以极大的减少初侵染源,有效防止晚疫病的发生。此外,挑选无病种薯也可以减少初侵染源,在入窖、出窖、切块等过程严格把关,剔除可疑带病薯块。

6.1.4 种子处理。

在马铃薯播种前1~3天,种薯切块,堆放在干燥的地方,摊平,厚度为100~150mm;用58%的甲霜灵锰锌500倍液喷雾,喷至淋湿薯块为止,不翻动薯块,自然凉干后用于播种。

6.1.5 合理轮作。

甜菜、胡萝卜、洋葱的根系分泌物,对马铃薯晚疫病可以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选择甜菜、胡萝卜、洋葱以及禾本科作物前茬,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程度明显轻于茄科、十字花科茬口。

6.1.6 适时早播。

适当提早播种,有一定的避病的作用。马铃薯晚疫病多发生在7、8月份,选用一些早熟品种或者进行地膜覆盖,适时早播,可以提早收获,躲过晚疫病的发生期,从而减少损失。

6.1.7 加厚培土。

在马铃薯苗期、封垄前,增加培土次数和培土厚度,不让马铃薯块茎露出地面,防止植株上的病菌落到地面上侵染块茎,减少块茎带菌。

6.1.8 生长剂控长。

于花蕾初期喷施90mg/kg多效唑溶液,矮化、健壮植株,降低郁密度,减少田间相对湿度,可有效降低晚疫病的发病率。

6.1.9 清沟排渍。

雨后及时清沟排渍、排涝,降低田间湿度,控制晚疫病发病条件。

6.1.10 及时清除中心病株。

发现中心病株出现立即清除,病害较轻的植株摘去病叶带出田间或就地深埋。

6.1.1 1 提早割秧或杀青。

在收获前2~3周,割除地上部植株运出田间,或者用克无踪每公顷3000ml或0.1~02%的硫酸铜溶液化学杀青,可以避免后期降水使晚疫病菌从植株落到块茎而引起腐烂。

6.2 化学药剂防治

晚疫病防治掌握三个主要时期:齐苗期、结薯期和后期遇阴雨特别是阴雨加有雾的天气等3个时期,在天气转晴后要及时防治。发病前可用保护剂,发病后应用内吸治疗剂或内吸治疗剂与保护剂的复配制剂。为减少抗药性的产生,最好多种药剂交替使用。

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属于卵菌。对于卵菌的分类,有些学者和专家认为:卵菌的某些结构和特性与其它真菌有明显差异,而与藻类更为相似,因此卵菌应属于藻物界。对于这类病原菌引起的病害在选择用药上也与其它真菌类病害有所不同。实践证明,对晚疫病防治效果较好的化学药剂有:80%大生、75%达克宁、68.75%银法利、68%金雷、58%甲霜灵锰锌、70%安泰生、72%克露、64%杀毒矾、90%三乙磷铝等。

6.3 生物源药剂防治

大量的研究表明,一些细菌的发酵液以及某些植物叶围和根围真菌对晚疫病菌表现出了直接的抑制作用。一些化学物质、生物及生物产品可以诱导马铃薯产生局部或系统的诱导抗病体。紫茎泽兰、漏芦、板蓝根、紫苏、苦参、诃子、五倍子、知母、大蒜等几十种植物的有机溶剂提取物或水提取物中含有抑制晚疫病菌生长、延缓病害发展进程的活性成分。YX拟青霉菌、假单孢菌、嗜线虫致病杆菌及生防菌B9601等菌株或其代谢物具有杀菌活性。生物源农药为马铃薯晚疫病的无公害防治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

马铃薯晚疫病de综合防治措施 篇2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原因;规律;防治措施

镇雄县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东邻四川叙永县、南近贵州毕节赫章县、西接彝良县、北连威信县。该地年平均气温为11.3℃、日照时数为1341h,降水量为913mm、无霜期为218d,非常适合马铃薯的生长。据统计,全县2011年的马铃薯播种面积达40000hm2、产量为90万吨、农业产值达9亿元,是我县仅次于玉米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在我县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晚疫病的不断发生严重制约了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县委和政府高度重视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工作,作者长期从事这一工作,通过不断努力找出了我县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原因,现结合我县实际详述马铃薯晚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1 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与发生规律

1.1 发生症状

马铃薯地上部茎叶和地下部块茎都可发病,在田间识别晚疫病主要看叶片:病株一般在叶尖或边缘出现淡褐色病斑,病斑的外围有晕圈,湿度大时病斑就向外扩展,叶片如同被开水烫过一样变为黑色且发软,叶背有白霉,严重的则全叶变为黑褐色,空气干燥时就枯萎,空气湿润则叶片变腐烂,感病叶柄和茎上会出现黑褐色病斑和白霉。块茎感病后,表皮会出现褐色病斑,起初不变形,后期随着侵染的加剧,病斑向下凹陷并变硬。在空气干燥、温度较低且没有其他杂菌感染时,感病块茎只表现组织变褐,即干腐。当温度、湿度较高时,病变组织迅速扩大并可引起其他杂菌的感染,使块茎腐烂发臭,即湿腐。

1.2 病原菌

马铃薯晚疫病病原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de Bary称致病疫霉属鞭毛茵亚门真菌。孢囊梗分枝,每隔一段着生孢子囊处具膨大的节。孢子囊呈柠檬形,2~38μm×12~23μm大小,一端具乳突,另端有小柄。孢子囊易脱落,在水中释放出5~9个肾形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具鞭毛2根,失去鞭毛后变成休止孢子,萌发出芽管,又生穿透钉侵入到寄主体内。菌丝生长适温为20~23℃,孢子囊形成适温为19~22℃,10~13℃时形成游动孢子,温度高于24℃时菌丝无色、无隔膜,在病叶上出现的白色霉状物,这就是病原菌的孢子囊梗和孢子囊。孢子梗和孢子囊是病原菌的无性繁殖器官,可借风雨传播。孢子囊有间接萌发和直接萌发方式。在低温高湿的环境下,孢子囊间接萌发;在高温条件下可直接产生芽管萌发,然后侵入寄生。该病菌有明显的致病性分化现象,易酿成晚疫病的大发生。

1.3 传播途径和循环侵染

晚疫病是一种流行病害,感病种薯是主要的初侵染源。病菌以菌丝形式在贮藏块茎和废弃块茎内越冬,如果种植感病的种薯,多数种薯会失去发芽能力或在出芽前腐烂。感病轻的种薯可以长出病株,这种病株被称为中心病株。播种病薯后,病菌随幼苗生长侵入块茎,块茎或病芽上所形成的孢子囊可借空气、风、雨传播形成再侵染。遇到空气湿度在75%以上、气温在10℃以上的条件时,植株就开始发病而形成中心病株,然后再扩大传播。降雨时又把病菌孢子带到块茎使块茎感病,或在收获时块茎表皮被擦伤,土壤和茎叶上的病菌孢子便趁机侵入块茎,这样循环往复,不断传播。

1.4 发生规律

我县马铃薯通常在2月中下旬开始播种,3月中旬播种结束,4月初开始出苗,此时期气温虽已回升,但降雨较少,空气湿度小,不利于发病;5月中旬左右马铃薯开始现蕾,此时雨季来临,空气湿度有所增加,气温有所升高,病原菌具备了一定的发病条件,开始发病。据调查,此期间的平均发病率为5.3%;6月初为马铃薯开花期,此时期降雨较频繁,温湿度增加,平均发病率为28.3%;6月下旬为马铃薯盛花期,此时我县进入降雨高峰期,高温、多湿的气候特点更加剧了病害的传播和蔓延,此时的平均发病率达到39.5%,是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高峰期;7月下旬即马铃薯生长后期,平均发病率已上升到41%,发病重的叶片开始枯萎、脱落。

2 发病的因素

2.1 适宜的气候条件是发生和流行的主导因素

马铃薯晚疫病菌喜日暖夜凉的高湿条件,18~22℃条件下,有水滴存在就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和侵染。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温暖多雾则发病重。植株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气温在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且持续8h以上,或夜间气温在10~13℃之间、叶上有水滴且持续11~14h,本病即可发生,发病后10~14h内病害会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而我县此时多雨、多雾、日暖夜寒(昼夜温较大)的氣候特点正是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传播和蔓延的先决条件。

2.2 品种间抗性、不同生育期及个体差异也与发病有直接关系

通过调查分析,一般情况下匍匐型的品种,叶片平滑宽大、叶色黄绿的较易感受病,如“大西洋”;株型直立的品种,叶片小而多茸毛、叶肉厚、色深绿的相对较抗病,如“合作88”。马铃薯不同生育期对晚疫病的抗病力亦不一致。一般幼苗期抗病力强,而开花期前后最易感病,此外,植株生长后期一般生活力较弱,故易感病;老龄叶片最先感病;叶片则是顶叶最抗病,中部次之,底叶最易感病。

2.3 种薯带菌与发病的关系

带菌种薯是最主要的初侵染源。病薯播到地里后,病菌借助土壤中的水分扩散传播给其他植株,也可以通过耕作和雨水侵染其他植株,从而形成中心病株,中心病株对附近植株再侵染,逐渐形成发病中心,然后向四周扩散。病株上的孢子囊落至地面后会随水进入土壤侵染块茎,从而使薯块染病。

2.4 連作与发病的关系

镇雄县气候冷凉,低温寡照,很多地方只能种植马铃薯,马铃薯连作面积大,而连作使土壤中病原残体上越冬的病原菌次年继续侵染马铃薯,使病害发生明显加重。据报道,重茬1年可减产15%~20%,重茬2年减产达30%以上,淀粉含量降低33%。

2.5 秸秆还田、滞留病薯与发病的关系

当地部分群从习惯将马铃薯秸秆未经任何处理就埋还田块内,且收获时又随意将病薯、烂薯滞留田中,为土壤内菌源的积累及次年的初侵染提供了条件。

2.6 栽培、管理不当与发病的关系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密度不合理或株型高大可使田间小气候相对湿度增大、通风透光差,有利于发病;偏施氮肥引起植株徒长、整地质量差、中耕培土不及时、草荒严重等使植株生长衰弱,也利于病害发生。

3 防治对策措施

由于上述诸多原因,我县马铃薯晚疫病逐年偏重发生,严重阻碍了全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来,农技部门在脱毒良种的引进、繁育、推广以及晚疫病防治药效试验、示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掌握了一定的防治技术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全县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3.1 加强预测预报

在马铃薯晚疫病多发、易发区设立田间病圃,在晚疫病常年发生季节前仔细观察,检查大田或病圃中有无中心病株,发现中心病株后应组织药物并进行早防早治。

3.2 选用抗病脱毒种薯

在生产上选用抗病脱毒种薯防治晚疫病是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如选取用脱毒种薯合作88、威芋三号等。

3.3 建立种薯基地,培植无病种薯田

建立种薯基地、培植无病种薯田是切断马铃薯晚疫病初侵染来源的主要措施。在马铃薯入窖、出窖、播种前应严格精选,彻底剔除病薯,选择健康种薯种植。

3.4 种薯消毒

切块时,将切刀用50%福尔马林或5%来苏尔浸泡消毒,将切好的种薯用草木灰进行处理。若有条件,最好用整薯作种薯,以减少传染机会。

3.5 改进栽培管理方式

多中耕、深中耕、株间高培土,不仅可以减少真菌侵染薯块的机会,还可对块茎起到保护作用,从而减少烂薯损失、降低块茎菌量,使下一年中心病株减少;因地制宜,与油菜、药材、麦类等实行轮作;收获时,将烂薯、病薯带出田块并统一作销毁处理。

3.6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72%克露,或克霜氰,或霜霸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900~1000倍液、90%三乙磷酸铝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琥·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即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72.2%普力克(霜霉威)水剂800倍液、1∶1∶200倍式波尔多液,毎隔7~10d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

参考文献

[1]陆家云.植物病害诊断[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李奇锐,田振荣等.西吉县马铃薯产业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马铃薯产业现代化,2005.

作者简介

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篇3

是我镇经济、蔬菜、饲料的重要来源。

广大农民群众吃菜靠“洋芋”,用钱靠“洋芋”,养殖靠“洋芋”。

马铃薯成了倘甸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经济支柱。

关键词:马铃薯;倘甸镇;防治

倘甸镇是“两区”管委会确定的加工型马铃薯原料薯基地之一。

马铃薯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影响马铃薯的生产安全,对马铃薯产量影响很大。

我镇常年发生马铃薯病虫害2万亩左右,损失马铃薯100吨左右。

马铃薯晚疫病de综合防治措施 篇4

一、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及危害症状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是温度适宜、气候潮湿, 气温在10~15℃, 相对适度在85%以上最利于病菌侵入、蔓延和病害流行。湿度越大发病越重, 偏施氮肥、低凹积水、棵间阴蔽大的地块, 遇上忽冷忽热、多露多雾或阴雨连绵的天气, 病害发展的速度极快。

马铃薯晚疫病主要侵害叶、茎和薯块。叶片受害, 先在叶尖或叶缘产生水渍状黄褐色病斑, 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大成不规则大斑;干燥时病斑变干枯, 质脆易裂, 不见白霉, 扩展慢, 病斑边缘产生白色霉状物。植株茎部受害, 产生稍陷的褐色条斑, 潮湿时病斑上也长出白霉, 病害发展快时病株很快枯萎。病薯上也产生褐色病斑, 稍陷;内部组织变褐坏死, 病健组织无明显分界, 无食用价值。薯块在土壤干燥时呈干腐状, 薯块可以在田间发病烂掉, 也会在田间受侵染而储藏后大量腐烂。

二、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

1. 建立无病留种地

马铃薯发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带菌种薯, 因此建立无病留种地可以减少初期菌源, 这也是生产上控制该病的最快捷、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留种地应采取更为严格的防治措施, 有条件的地方留种地应与大田相距2.5km以上。

2. 采用无病种薯, 进行种薯消毒

带病种薯是马铃薯晚疫病的唯一初侵染源。种薯在收获时要进行严格挑选, 选取表面光滑、无病班、无损伤的薯块, 单独储藏。挑好种薯后, 必须进行种薯消毒, 方法是用1%的石灰水或0.1%的高猛酸钾液浸种薯1小时后再晾干;或用0.2%的福尔马林液喷洒薯堆或浸种薯5分钟后, 用薄膜闷蒸2小时, 再晾干。

3. 选用抗病品种

生产上选用熟期适宜、丰产性好、抗病强的良种, 如米拉、坝薯10号、凉薯系列等品种。

4. 选用优质脱毒种薯

脱毒种薯由于经过严格的茎尖脱毒、组织快繁、扦插育苗、网室繁种等技术环节, 能有效的防止种薯带菌, 切断初侵染源, 能极大的降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率。我县网室繁育的凉薯14、凉薯97、米拉、抗青9-1等脱毒种薯抗病强、产量高, 在生产上已大量推广, 减少了种薯带菌, 能减轻田间发病率。

5. 适时早播

适当提早播种, 可防止种薯腐烂、保证苗全、确保苗壮。我县马铃薯晚疫病多发生在6月上旬至7月中下旬, 因此选用一些早熟品种或者进行地膜覆盖。一般以12月下旬到1月中旬播种为宜, 可以提早收获, 打破晚疫病发生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减少晚疫病的发生率, 或推迟晚疫病大流行时间从而达到早收避病的目的。

6. 实行轮作

马铃薯是茄科作物, 不能与烟草、茄子、辣椒等茄科作物轮作, 也不能与甘薯块根作物轮作, 必须进行3年以上的轮作。轮作可以是不同田块的轮作, 也可以进行同一田块不同小区的轮作, 无论采取哪种方式, 都必须轮作彻底才能消除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土壤条件。

7. 进行垄作栽培

实行深沟高厢双行垄作, 可以避免田间地块内积水。在生育期内进行2~3次中耕培土, 以扩大根系的吸收面, 达到保水保墒、提高地温、增加结薯层次、提高产量和品质的目的。也可以防止马铃薯块茎露出地面, 防止植株上的病菌落到地面上侵染块茎, 减少块茎带菌。

8. 初花期喷施多效唑

徒长是造成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因素之一。对马铃薯徒长田块, 在初花期, 株高有30cm左右时喷施浓度为150ml/L的多效唑, 用量为15%的多效唑可湿性粉剂50g/亩, 对水50kg, 均匀喷洒, 做到不漏喷, 不重喷。

9. 提倡割蔓晒地

马铃薯收获前两个星期将地上茎叶割掉, 集中深埋, 让地暴晒3~5天;或者用克无踪每亩200ml或用0.1%~0.2%硫酸铜溶液杀死地上茎叶。割蔓晒地, 可以避免后期由于阴雨连绵使晚疫病菌从植株落到块茎而引起腐烂。

1 0. 化学防治

(1) 发病初期预防现蕾期至开花期或在雨季来临之前, 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5g/亩, 或用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90g/亩等保护剂对水50kg, 均匀喷雾1次。

(2) 拔除中心病株并进行消毒处理

发现中心病株应立即挖毁或喷1%~2%硫酸铜, 将病株叶片杀死, 在距离发病中心30~50m范围内立即喷药保护。隔7天喷1次, 以后再视病情、天气确定喷药次数。

(3) 发病时用药防治药剂可选用:80%金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亩用100g) 、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亩用100g喷洒, 或银法利687.5g/L悬浮剂 (亩用60~75ml) , 每隔7~10天喷1次, 连续喷3~4次。发病重或多雨季节施药间隔应缩短5~7天, 对植株及茎叶两面均匀喷雾。药剂防治的同时, 还应及时排除田间的积水, 减少土壤湿度。

马铃薯晚疫病de综合防治措施 篇5

【关键词】马铃薯;药剂;晚疫病;防治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试验药剂共5个:(1)58%甲霜灵锰锌WP,河北货森化工有限公司;(2)8.75%银法利(氟吡菌胺·霜霉威盐酸盐)SC+70%安泰生(丙森锌)WP,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3)72%霜脲·锰锌(克露)WP,美国杜邦公司;(4)30%甲霜灵.嘧菌酯(富民1号)+2.4%复硝酚钠.苯乙酸悬浮剂(富民2号);甘肃富民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5)60%霜脲氰·嘧菌酯水分散颗粒剂(诺凡),世科姆化学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供试马铃薯品种为宣薯2号。供试器械为“卫士牌”手动喷雾器。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地块基本情况

药剂试验安排在会泽县驾车乡水塘村委会农户李国云承包地内。前作绿肥,海拔2580m,年平均降雨量1480mm,年均温9.0℃,土壤类型为沙壤土,肥力中等,地势平整,肥力均匀,施肥与管理按常规。

施肥情况:底肥施腐熟农家肥1500kg/667㎡,N:P:K=14:16:15复合肥80kg/667㎡,尿素10kg/667㎡,播种时一次混施。

1.2.2 试验处理

试验设同田对比6个处理,顺序排列,每处理试验330㎡,共1980㎡。处理为:(1)58%甲霜灵锰锌WP,100g/667㎡;(2)8.75%银法利SC 25ml+70%安泰生WP100g/667㎡;(3)72%霜脲·锰锌(克露)WP,100g/667㎡;(4)30%甲霜灵·嘧菌酯(富民1号)50g/667㎡+2.4%复硝酚钠·苯乙酸悬浮剂(富民2号)15g/667㎡,第1次是混用,第2次就只用富民1号;(5)60%霜脲氰·嘧菌酯水分散颗粒剂(诺凡)1:1500X;(6)空白对照。

1.2.3 施药方法

于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初现时喷药,喷2次,间隔10d。药液用量60kg/667㎡,空白对照喷清水。

1.2.4 调查方法

施药前调查发病基数,最后一次施药后10d、40d两次调查防效。每个处理调查5个点,每点20株,共100株。并观察药剂的安全性。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安全性

据药后调查,5个药剂均未发现药害,对马铃薯生长安全。

2.2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效分析

表1 马铃薯晚疫病药效试验防效结果表

从表1可知,药后10d调查结果:处理1,58%甲霜灵锰锌WP,病情指数较对照(ck)平均下降11.11%,防效为12.49%;处理2,8.75%银法利SC 25ml+70%安泰生WP,病情指数较对照(ck)平均下降33.33%,防效为37.50%;处理3,72%霜脲·锰锌(克露)WP,病情指数较对照(ck)平均下降16.67%,防效为18.75%;处理4,30%甲霜灵·嘧菌酯(富民1号)+2.4%复硝酚钠·苯乙酸悬浮剂(富民2号),病情指数较对照(ck)平均下降22.22%,防效为25.00%;处理5,60%霜脲氰·嘧菌酯水分散颗粒剂(诺凡),病情指数较对照(ck)平均下降33.33%,防效为37.50%。

药后40d调查结果: 处理1,58%甲霜灵锰锌WP,病情指数较对照(ck)平均下降5.56%,防效为5.56%;处理2,8.75%银法利SC 25ml+70%安泰生WP,病情指数较对照(ck)平均下降31.33%,防效为31.33%;处理3,72%霜脲·锰锌(克露)WP,病情指数较对照(ck)平均下降16.67%,防效為16.67%;处理4,30%甲霜灵·嘧菌酯(富民1号)+2.4%复硝酚钠·苯乙酸悬浮剂(富民2号),病情指数较对照(ck)平均下降24.44%,防效为24.44%;处理5,60%霜脲氰·嘧菌酯水分散颗粒剂(诺凡),病情指数较对照(ck)平均下降33.33%,防效为33.33%。

2.3 产量分析

表2 马铃薯晚疫病药效试验产量结果表

从表2中可知:处理1,58%甲霜灵锰锌WP,产量较对照(ck)增80.95kg,增幅为7.22%;处理2,8.75%银法利SC 25ml+70%安泰生WP,产量较对照(ck)增525.08kg,增幅为46.8%;处理3,72%霜脲·锰锌(克露)WP,产量较对照(ck)增166.81kg,增幅为14.88%;处理4,30%甲霜灵·嘧菌酯(富民1号)+2.4%复硝酚钠·苯乙酸悬浮剂(富民2号),产量较对照(ck)增467.47kg,增幅为41.70%;处理5,60%霜脲氰·嘧菌酯水分散颗粒剂(诺凡),产量较对照(ck)增849.88kg,增幅为76.70% 。其中:产量居第1的是处理5,60%霜脲氰·嘧菌酯水分散颗粒剂(诺凡)(1980.96kg/667㎡),较对照(1121.08kg/667㎡),增了76.70%;居第2的是处理2,8.75%银法利SC 25ml+70%安泰生WP(1646.16kg/667㎡),较对照(1121.08kg/667㎡),增了46.8%;居第3的是处理4,30%甲霜灵·嘧菌酯(富民1号)+2.4%复硝酚钠·苯乙酸悬浮剂(富民2号)(1588.55kg/667㎡),较对照(1121.08kg/667㎡),增了41.70%。

3 小结

根据试验结果可知,示范的5个药剂均比对照增产,增产幅度在7.22%~76.70%之间,其中以处理5,60%霜脲氰·嘧菌酯水分散颗粒剂(诺凡)(1980.96kg/667㎡)的产量最高,以处理1,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1202.03kg/667㎡)产量最低。综合田间各项表现,处理5,60%霜脲氰·嘧菌酯水分散颗粒剂(诺凡)、处理2,8.75%银法利SC 25ml+70%安泰生WP、处理4,30%甲霜灵·嘧菌酯(富民1号)+2.4%复硝酚钠·苯乙酸悬浮剂(富民2号)等药剂叶面喷雾2次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作物安全,在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生产上可交替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曹静,客绍英.马铃薯晚疫病流行学及防治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马铃薯,2005,19 (1):33-35

[2]王利亚,孙茂林,杨艳丽等.云南马铃薯晚疫病区域性流行学的研究[J].西南农业报,2005,2(18):157-162

[3]国际马铃薯中心.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及线虫[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14-15

[4]农业部植物保护局.中国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M].农业出版社,1959:467-469

马铃薯晚疫病de综合防治措施 篇6

摘要:通过调查晚疫病的发生程度与当地同期气候的关系,改变栽培和管理措施、调整与适宜气候的吻合度,降低和控制病害发生发展,针对性防治。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2-90-1

1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情况

1.1 晚疫病发生程度严重

自2011年起,在略阳县马铃薯主栽区接官亭、五龙洞、两河口随机抽样调查,2011年和2012年6月田间发病率分别为48.8%、36.9%,病株率分别为36.69%、28.74%,病情指数为12.7、9.65,均属中度发生年份。2013年抽查242亩,病田率41.89%,平均病株率32.96%,分别较2011和2012年增加 -3.73%、4.02%,病情指数13.99。较前两年分别增加1.22%、4.34%。其中严重发生5块,占6.7%,其田间病株率高达47%。2011~2013年全县发生面积分别是1.8万亩、2.3万亩、3.6万亩,发生面积逐年上升,发生程度逐年加重。

1.2 发生程度和早晚与降水量、降水时间相关

2013年选择田块进行了系统观察记载,4月份调查病田率和病株率为0,期间有效降雨出现在4月下旬,本月平均降水量41.3毫米,主要集中在部分区域,其中接官亭、两河口沿线为84.8毫米、59.1毫米。5月17日见到病株。5月28日调查,平均病株率10.85%,病情指数4.23,其中两河口区域大田病株率15.8%。高于其他区域。据30年气象数据统计,我县5月、6月平均降水量分别为80.6毫米、95.2毫米,7月176.8毫米。均可满足晚疫病发生的条件。有效降雨的早晚决定了该病害的发生早晚和轻重。2012和2013年4月份降雨量分别为31.8毫米、47.66毫米,5月分别为94.9毫米、117.64毫米,6月份分别为87.9毫米、106.72毫米,降水相对集中于5、6月份,对晚疫病发展蔓延有利。4月下旬和5月上旬的降水尤为关键,为晚疫病发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3 品种间抗性差异大

2013年5月28日调查4个品种29.5亩,抽样3400株,平均病株率11.32%,发病率较高的分别是早大白和克新6号,病株率12.8%和10.47%,荷兰15和紫花白病株率8.5%、9.5%。6月20日再次调查平均病株率25.65%,病情指数11.76。5月和6月降水量分别为117.64毫米、106.72毫米。因此病情扩展蔓延快。其中早大白和克新6号田块病株率达27.4% 、24.9%。荷兰15病株率21%,紫花白病株率22.5%。由于此时早大白和荷兰15已接近收获,对产量影响不是太大,克新6号在花期影响较大。全县调查187块田,共计242亩,平均病田率41.89%,平均病株32.96%,病情指数13.99。 随着马铃薯种植的发展,相宜的生产栽培措施的推广应用显得尤为关键,栽培品种选择,也是病害发生严重的原因之一。

2 马铃薯生产中存在问题及主要防治措施

我县马铃薯种植偏迟。一般在春节前后开始(2月~3月初)播种,实行露地种植,4月中下旬出苗,5月下旬形成薯块,收获在6月~7月份。温湿度适合晚疫病的入侵发展和蔓延,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7月份,利于晚疫病的发生,不利于马铃薯的生产收获。长期使用自留种,品性退化,薯块小,产量低。肥料使用不当,造成生长旺盛。病虫害多发。耕作管理粗放,习惯于深挖浅盖,不起垄,不利于排水。种植户缺乏病害意识,不知道马铃薯还需防病,导致病害初期达不到控制,造成为害和蔓延。马铃薯占全县播种面积的18%,农户种植仅为满足日常需求,没有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得不到技术部门和种植户的足够重视,技术指导和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存在盲区。近年,马铃薯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栽培模式的探讨、施肥方式的更新、新品种的引进等工作开始实施,生产逐渐得到重视。采用可行的综合防控措施对控制晚疫病尤为重要。

2.1 选用抗病品种

引进和推广抗病品种,进行示范推广,早晚熟品种搭配,避免单一化。

2.2 培育和选用无病种薯

建立无病种薯田,收获时挑选表面光滑、无病、无损伤的薯块留种,单收、单藏。播种前,催芽和切块时还应仔细检查,彻底清除病薯并集中处理。

2.3 提早播种,避开降水集中阶段

根据我县30年气象资料,我县元月份平均气温2.5℃,12月平均气温为3.5℃,不会出现冻坏薯块的问题,将播种时间提前到12月~1月是可行的。3月和4月平均气温为9.2℃和14.6℃,利于形成块茎和茎叶生长,此时温度适合孢子囊萌发和入侵,我县第一次透雨一般出现在4月10日左右,对晚疫病发生没有太多影响。

2.4 改善栽培管理措施

选择排水好土壤疏松的地块,起垄栽培;地膜覆盖;播前种子消毒;合理密植;适时中耕除草;配方施肥,增施磷钾肥等集成技术,增强植株抗性。

2.5 引进和创新栽培管理技术

传授给种植户,宣传病虫害知识,实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2.6 做好病情预测预报,适时开展药剂防治

马铃薯出苗后加强踏查和系统观察,及时发布病虫防治信息,指导农户及早防治,发现中心病株并消灭,喷药保护全田。可选用72.2%普立克、64%杀毒矾等药剂轮换使用。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 篇7

1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机理

1.1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症状

马铃薯在发生晚疫病以后, 叶子就会出现许多褐色病斑, 当空气湿度比较大的时候, 病斑会慢慢地向叶子周围进行扩散, 一直蔓延到整个叶子, 然后蔓延到叶子的茎部, 造成茎部出现褐色斑纹。在晚疫病比较严重的时候, 叶子就开始慢慢枯萎, 整个马铃薯会变得非常焦黑, 甚至还散发出腐烂的味道。

1.2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

一般情况下, 马铃薯晚疫病是通过刮风、下雨等方式进行传播, 其病菌主要威胁到叶子的颈部, 这样很容易造成整个马铃薯死亡。种植带有病菌的马铃薯, 容易使马铃薯在发芽过程中失去发芽力, 有的即使发芽, 也会发生腐烂, 在这种情况下生长的马铃薯, 所产生的孢子囊就会借助空气中的气流开始向叶片、茎部等主要部位进行蔓延。孢子囊会导致马铃薯变成带病的薯块, 带病的薯块又形成了第二年的晚疫病发病源, 造成恶性循环。

2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措施

2.1 培育优良品种

不断培养抗病马铃薯种薯是比较经济的方法之一, 不仅可以有效减少马铃薯的发病率, 还能防止农药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因此, 要求农业部门与农业科研人员不断培育抗病马铃薯品种。在种植过程中, 还需要根据当地的环境和土壤的具体情况, 选择适合该地区的马铃薯品种, 这样就可以减少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

2.2 提高化学药剂防治

对于马铃薯晚疫病, 还需要借助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也就是对马铃薯喷洒药物, 并及时监督好病情的详细情况。一旦发现中心病株, 就要立即拔掉, 并进行药剂防治, 如甲霜灵锰锌、可杀得、克露等, 这些药剂的应用比较广泛。一般情况下, 对马铃薯使用甲霜灵锰锌, 可以对茎部和植株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还能提高马铃薯的产量。而使用50%可湿性粉剂对晚疫病具有很好的控制作用, 对马铃薯喷洒500倍液效果会更好, 喷药3~4次的田地与没有喷药的田地相比, 效果更加明显。在使用化学药剂的时候, 可以与保护性杀菌剂进行混合使用, 这样才能对防治起到良好的效果[1]。

2.3 加强农业防治

对于马铃薯晚疫病的农业防治, 需要从栽培种植方面进行重点管理, 这样才能有效控制马铃薯晚疫病。在农业防治工作中, 还需要在实践中落实好马铃薯防治工作。

对于农业防治工作,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 在种植马铃薯的时候, 不能采取连续种植的方式, 这样很容易导致病菌不断积累, 所以需要采取减少重茬的种植方式[2]。同时, 还要根据不同马铃薯品种的生长习惯、种植密度等特点进行种植, 这样不仅可以使马铃薯达到通风的效果, 还可以大大降低湿度, 减少晚疫病的发生。其次, 在种植前需要给马铃薯种子先进行药剂处理, 如可以用687.5 g/L的银发利消毒处理。同时, 应选择土层深厚、通透性比较好的土壤进行种植, 有效减少晚疫病的发生。再次, 对于种植后的马铃薯管理, 施肥要科学、合理, 最主要的就是要施足底肥, 避免造成施肥过量, 可以给马铃薯多增加一些磷肥、硫酸钾复合肥等。最后, 还需要进行除草和疏松土壤, 到了结薯的时候还应该进行深松垄沟。

综上所述,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直接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 也给我国的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因此, 应更加重视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 不断加强栽培种植管理以及病害防治等, 从根本上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

摘要:随着我国马铃薯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 马铃薯晚疫病也逐渐蔓延, 给马铃薯产量带来严重影响。重点探析了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机理及防治策略。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机理,防治,策略

参考文献

[1]吕景春, 朴青松, 王庆华, 等.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机理及防治研究[J].北京农业, 2013, (30) :39.

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药效试验 篇8

1 试验材料及方法

1.1 试验田概况

试验田设在小百户镇中坝村1组羊头山农户张加才的责任田里, 土壤为红壤土, 肥力中等, 前作烤烟, 8月12日采用高垄双行种植方式播种, 亩播种量180㎏, 底肥亩用复混肥60㎏, 不用追肥, 供试验马铃薯品种为会—2号, 田间管理按常规进行。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7个处理, 3次重复, 共21个小区, 每小区面积21.6㎡, 采用完全随机排列。

1.3 施药时期及方法

在田间无病斑时开始施药, 该试验共喷施3次, 时间间隔10 d, 第一次施药时间为2013年9月28日, 第二次施药时间为10月8日, 第三次施药时间为10月18日。

1.4 调查方法

每小区5点取样, 每点10株, 于第一次施药后第10 d、20 d、30 d、40 d调查记载发病率, 并根据4级标准分级, 计算病情指数和相对防效, 收获时分小区进行产量实测。病情分级标准:以每株发病叶片占全株总叶片数的比例为标准分级:

0级:无病斑;1级:病叶占全株总叶片数的1/4以下;2 级:病叶占全株总叶片数的1/4~1/2;3级:病叶占全株总叶片数的1/2~3/4;4级:全株叶片几乎都有病斑, 大部分叶片枯死, 甚至茎部也枯死。

计算公式:

病情指数=∑ (各严重度极值×各严重度株数总数) /调查总株数×最高严重度级别

相对防效 (%) =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对作物的安全性

药后10 d、20 d目测, 试验地各处理区均未出现黄化、矮化等药害症状, 各处理区长势基本一致, 表明6种药剂对马铃薯的生长均安全。

2.2 防治效果

各处理第一次药后10 d、20 d、30 d、40 d调查的平均病指与防治效果。可以看出: (1) 施药后10天调查:6种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都有显著的防效, 其中凯特的防效为55.62%, 银法利十安泰生的防效为62.01%, 两者与可鲁巴、金雷、甲霜.锰锌3个药剂差异极显著, 与代森锰锌差异显著。可鲁巴、金雷、甲霜.锰锌3个药剂间差异不显著。 (2) 施药后20天调查:凯特、银法利十安泰生、代森锰锌的防效最好, 分别为41.17%、42.75%、40.8 7%, 3个药剂间差异不显著。但3个药剂与可鲁巴、金雷差异极显著, 与甲霜.锰锌差异显著。 (3) 施药后30天调查:凯特、银法利十安泰生与可鲁巴、金雷、甲霜.锰锌、代森锰锌差异极显著。可鲁巴、金雷、甲霜.锰锌、代森锰锌4个药间差异不显著, 凯特、银法利十安泰生2药剂间差异也不显著。 (4) 施药后40天调查:凯特、银法利十安泰生与其他药剂的防治效果差异极显著, 其中凯特的防效为64.37%, 银法利十安泰生的防效为62.34%, 金雷、甲霜.锰锌、代森锰锌3个药剂与可鲁巴差异显著, 金雷、甲霜.锰锌、代森锰锌3个药剂间差异不显著。

2.3 实测马铃薯产量

11月25日收获, 生育期共105天。通过对各小区进行实际测产, 得出各处理区三次重复的平均产量, 并按666.7㎡/亩的标准折合亩产量。

可以看出:6种药剂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 其中18.7%凯特、68.7%银法利+70%安泰生的增产效果最好, 凯特每亩增产529.66 kg, 增产率达57.83%, 银法利+安泰生每亩增产401.26 kg, 增产率达53.33%, 其他四种药剂也有较好的防病增产保产效果, 其中60%可鲁巴每亩增产401.26kg, 增产率达43.82%, 68%金雷每亩增产4365.15 kg, 增产率达39.87%, 72%甲霜.锰锌每亩增产359.99 kg, 增产率达39.31%, 75%代森锰锌每亩增产396.01 kg, 增产率达43.24%。

3 结论

3.1 在田间无病斑时用6种药剂的任何一种连续防治3次, 均有较好的控病效果, 且6种药剂对马铃薯的生长均安全。

3.2 六种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后与对照区相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 其中68.7%银法利+70%安泰生和18.7%凯特的增产效果最好。

3.3 建议大面积使用时, 在田间无病斑时, 可使用低价位的常规药剂进行预防一次, 当田间出现病斑和病株后再用68.75%银法利或18.7%凯特交替防治2~3次, 每次间隔7~10 d, 能较好地控制马铃薯晚疫病。

摘要:本文介绍了针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药剂筛选试验, 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马铃薯晚疫病流行与防治方法 篇9

一、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呈现出的特点

㈠外部症状 主要侵害植株的顶端, 以叶片为主。边缘皱缩、失绿、初浸如水渍状或烟熏状, 叶片与叶柄、叶柄与茎秆连接部, 或茎秆上出现褐色侵染, 扩散成一周, 直径1厘米左右, 随着病情的加重侵染面积逐渐增大, 表皮韧部变褐、变脆。侵染2天~3天后部分叶柄坏死、下垂, 被大风吹后叶柄部断裂, 枯萎叶片散落至田间, 断裂的褐色残株与正常生长植株混杂在一起, 呈现出一片败落的景象。随着高温高湿等因素的出现, 给晚疫病的流行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㈡发生特点 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最具有破坏性的病害, 发生具有爆发性、流行性和毁灭性的特点。通常情况下, 出现在现蕾到盛花期, 一般是早疫病先出现, 约一周后出现晚疫病的中心病株。在高温多雨的条件下, 快速蔓延扩散。例如, 在2006年晚疫病大流行, 其特点为经历大风、冰雹侵袭, 茎秆部表皮受损伤, 晚疫病爆发流行;2008年一场暴雨过后, 连续数日浓雾, 晚疫病爆发大流行;2012年阴雨较多, 7月上旬出现中心病株, 一周后大部分马铃薯大田感病, 明显表现为从低海拔向高海拔呈阶梯状扩展蔓延;2013年7月初, 高温多雨, 连续阴雨10天, 晚疫病爆发, 7月17日据农业部门通报, 晚疫病孢子完成7代繁殖, 几乎全部大田发病, 随风扩散, 低洼处、避风处表现不明显, 高海拔山梁、受风处表现出重度发生, 种植迟的露地马铃薯发病重。连续阴雨时晚疫病侵害茎秆, 高温气候时主要在花柄部侵染, 甲霜灵锰锌农药防治效果普遍变差, 群众束手无策。

二、马铃薯晚疫病防治中存在的误区

㈠晚疫病防治错失时机 未发病前喷药预防, 发病后重视治疗。部分群众忽视未发病时的喷药预防, 且在发病后不治疗, 结果是晚疫病重发Ⅱ级后喷药已没有疗效。田间调查, 部分群众发病前喷药两三次, 存在晚疫病一旦发生不可治的错误观念, 发生后反倒不及时喷药, 耽误最佳治疗时机。

㈡品种混杂、种植形式各异给疫病流行创造了条件 早熟与晚熟, 抗病与中抗品种, 露地与地膜种植混杂, 给晚疫病防治增加困难。早熟品种, 地膜马铃薯生长期到中后, 染病属于正常, 防治效果很微, 作用不大。但晚熟露地品种生长在晚疫病和真菌孢子的环境中, 病害爆发, 防治效果差。

㈢不能形成统防统治, 统分结合的防治模式 晚疫病发生时防治不及时的马铃薯地块成了病源, 真菌孢子作为病源向周边蔓延, 很难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为病害的控制带来了阻碍, 所以在防治中要统防统治, 统分结合。

㈣不能做到均匀喷雾, 科学用药 由于机动喷雾器还没有普及, 手动喷雾器雾化程度不好, 喷出的药在叶片上不均匀, 浓度大时呈点状, 茎秆、病斑处没有药, 起不到治疗作用。因此, 浓度一定要适中。0.1千克药兑水30千克可喷洒15亩田地。

㈤品种选择局限性大, 重茬严重 在品种选择上只选用陇薯系列, 应该选用青薯、庄薯、克星系列等外地品种, 可使晚疫病得到有效的防治。马铃薯连茬种植十分普遍。农户耕地在10亩以内的, 有连作多年的地块, 使土壤养分缺乏, 病菌累积, 病害严重。

三、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措施

㈠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预防马铃薯晚疫病最有效、最经济的途径之一。应选用庄薯3号、青薯9号、青薯168、陇薯3号、陇薯6号、甘农薯5号, 压缩克星1号、陇薯5号等感病品种。根据大田生产经验, 庄薯3号呈现高抗晚疫病。2012年、2013年表现为早疫病中度感染, 晚疫病轻度发生, 扩散侵染 (下转第74页) 迟缓, 表现出很好的抗性。喷雾防治后表现出明显的治疗效果。

㈡选用脱毒原种、一级种陇薯6号 根据多年的引种示范, 脱毒种薯表现为染病轻、抗病、治疗效果好的特点。

㈢晒种催芽, 药剂拌种, 适期早播 3月中下旬, 把马铃薯种子从窑里取出, 在太阳光下翻晒二三小时, 剔除烂薯、畸形薯、混杂品种, 堆放在见散射光防冻的地方催芽。15天左右, 芽长出, 芽眼将要长满时, 切块种植。每个种块留一两个芽眼, 重约30克~50克。将100克甲霜灵锰锌兑入1千克草木灰或崖上的细干土, 拌匀, 撒在切好的种块上, 使切口与药充分接触, 形成保护层, 然后播种。

上一篇: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下一篇:土工格栅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