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病害及防治方法

2024-09-21

马铃薯病害及防治方法(精选12篇)

马铃薯病害及防治方法 篇1

1 栽培技术

1.1 深耕整地

马铃薯这种作物因其特性比较适合在沙壤土中种植, 应深耕整地, 以保障其根系在疏松、透气性好的土壤中充分的发育并为其薯块膨大提供良好的条件。因为马铃薯的须根穿透力很差, 深耕可以使得土壤变得疏松, 而疏松的土壤有着良好的透气性且能提高蓄水保肥与抗旱的能力, 因而有利于马铃薯根系的生长发育。

1.2 肥料准备

马铃薯是喜肥作物, 特别是有机肥肥料, 更适合其生长。有机肥料不仅能为马铃薯的生长提供较为全面的营养, 还能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一般马铃薯的种植应施有机肥15~30t/hm2 (或农家肥75t/hm2左右) , 过磷酸钙750kg/hm2、硫酸钾600kg/hm2、尿素150kg/hm2。

1.3 催芽

马铃薯在播种前应当挑选出好的种薯。种薯应当符合品种特征、表皮光滑完整且无病虫害、无冻伤、颜色好等要求。播前催芽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淘汰病薯, 应当选择幼芽发根快、出苗早而齐的薯种, 因为发棵早、结薯早的薯种有利于高产。换块时切刀用酒精或高锰酸钾水溶液消毒且切口离芽眼要近, 这样可刺激种薯早发芽, 利于早出苗。春播需种薯1800kg/hm2左右。

1.4 播种

马铃薯的种植应适时。适时播种对植株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也是取得高产的关键环节。

在土壤10 cm深处地温达到8~10℃时播种;马铃薯春播出苗时要避免霜冻, 一般根据当地终霜日前推20~30 d为适播期;北方一般在4月20日左右播种;应把薯块形成期安排在适于块茎形成、膨大的季节, 平均气温不超过23℃, 日照时数不超过14 h, 有适量降雨。多雨地区要实行小整薯播种, 避免田间烂薯, 造成减产。

1.5 田间管理

“早”——对马铃薯的田间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马铃薯的种植应做到前期早发、中期稳长、后期晚衰;对于马铃薯种植田间管理的重点应放在种植前期及时的中耕除草、追肥、培土与后期注意排、灌, 防止病虫害上面。马铃薯植株齐苗后应及时人工除草;

对于马铃薯来说, 追肥宜早不宜晚。当马铃薯的苗出齐80%后就应进行第1次追肥。应施碳酸氢铵600~750 kg/hm2 (或尿素225 kg/hm2) 左右。追肥后, 应及时灌水。现蕾期进行培土、浇水。开花初期薯块进入迅速膨大的时期, 结合除草进行第2次培土、浇水。应在植株封垄前完成培土, 以防块茎外露变绿。结合植株长势情况来决定第2次追肥。一般不追肥, 若需要, 可少量追施尿素, 约150 kg/hm2。

2 马铃薯的病虫害防治

2.1 病毒病的防治

马铃薯的病毒病主要是依靠块茎一代代传下去, 其实生种子带毒率很低。尽管带毒率低但也会成为马铃薯初侵染来源。因病毒种类不同, 病害在田间的传播方式也有差异, 应针对其不同的特点采用合理有效的抑制方式。年感染的植株往往只有一部分块茎带毒, 对已形成的块茎, 病毒可能已来不及侵入。

2.2 早疫病的防治

在植株处于逆境时期通常易发生马铃薯早疫病。逆境的发生原因通常是来自于植株缺肥缺水、生长衰弱或气温偏高。马铃薯在封垄后, 植株生长的稳定期开始, 这时就要求每隔10d喷施1次保护性杀菌剂, 即百菌清75%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在田间管理过程中, 一旦发现植株出现早疫病的症状, 应及时喷施治疗性杀菌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做到每7d就喷施1次, 一共应喷施3次。

2.3 晚疫病的防治

在不同地区及气候条件下马铃薯晚疫病的症状各不相同。但在大多数的情况下, 最初的症状是暗绿色圆形浸水的小斑点。这一症状经常出现在较底层的植株叶片上以及围绕在叶尖和叶缘上, 随后再扩散至整个叶面。植株在潮湿的环境中生长, 叶片的背面可能会有白色绒毛出现在病斑的边缘。受侵染的块茎表面会呈现出紫褐色不正常的、大小不一的、凹陷的区域。这时应当及时采取以下防治措施:选择健康种子播种。种薯最好单收、单存、单藏;时刻监控天气状况。尤其是8月, 以便在需要时采取预防措施。

3 收获

春播的马铃薯应在7月中旬收获完毕。宜选择干净、通风、凉爽的半地下窖储藏为好。不应与农药、化肥、机油以及大葱、大蒜、洋葱等辛辣味产品共存。薯块应堆放于干净的砂土上, 每隔10d应翻检1次薯堆, 随时捡出烂薯。商品薯应暗光保存, 防止变绿。

参考文献

[1]冯桂秀.湟源县马铃薯常见病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01) .

[2]牟东岭, 郑元红, 王慧, 黄文林, 肖莉.不同施肥量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03) .

[3]马福荣, 张永成, 田丰, 张凤军.高寒地区不同施肥量和密度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长江蔬菜, 2011 (02) .

马铃薯病害及防治方法 篇2

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高温多雨季节比较常见。

病斑从叶尖向根茎处蔓延,一开始是褐色,然后逐渐扩大增多,出现很多干黑点,严重时植株死亡。

防治方法

发现病叶或者病株,要及时剪掉或者拔除,并且烧毁。

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

叶枯病

叶枯病一般从六月份开始发生,多发生在温暖多雨的年份和季节,危害南洋杉生长。

病菌均以菌丝体和分孢器在病叶和病残体存活越冬,产生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侵染。

被害小针叶部分全部变成灰褐色,最后变为灰白色干枯状,上面密生小黑粒。

防治方法

在选植株的时候,就要选择无病的植株。

注意土壤的排水性,避免种植过密。

马铃薯主要病害防治技术 篇3

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病害中发生较为普遍,为害较为严重的一种病害,也是一种流行性极强、极具毁灭性的世界性真菌病害,凡是种植马铃薯的地区均有发生。在多雨,气候冷湿的年份,可导致马铃薯植株提前枯死,损失可达20%~40%。马铃薯晚疫病可发生于叶、茎及块茎等部位。叶部病斑大多先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为水浸状退绿斑,后渐扩大,在空气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可扩及叶的大半以至全叶,并可沿叶脉侵入叶柄及茎部,形成褐色条斑。最后植株叶片萎垂,发黑,全株枯死。病斑扩展后为暗褐色,边缘不明顯。空气潮湿时,病斑边缘处长出一圈白霉,雨后或有露水的早晨,叶背上最明显,湿度特别大时,正面也能产生。天气干旱时,病斑干枯成褐色,叶背无白霉,质脆易裂扩展慢,严重时引起块茎腐烂。

防治方法如下:

1.选择抗病品种。马铃薯的不同品种对晚疫病的抗病能力有很大的差别,在栽培中,应选择抗病品种。

2.轮作。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3.加强栽培管理。合理配施氮、磷、钾肥,土壤肥沃地块应减少氮肥用量,适当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抗病性。低洼积水地块要深挖排水沟,降低田间湿度,及时清除田间病株,并将其集中烧毁。

4.药剂防治。在病害发生前或发生初期施第一次药,以后每隔7~10d喷1次。发病前可用保护剂,发病后应用内吸治疗剂或内吸治疗剂与保护剂的复配制剂。为减少抗药性的产生,最好多种药剂交替使用。

二、早疫病

主要发生在马铃薯叶片上,也可侵染块茎。防治方法如下:

1.选用早熟、耐病品种。

2.配方施肥。对土壤瘠薄的田块要增施有机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大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隔7~10d喷药1次,连续防治2~3次。

三、黑胫病

马铃薯黑胫病是危害马铃薯的一种细菌性病害。该病是一种侵染维管束的病害,发病植株死亡率很高。除在田间发病外,还可在温度高的薯窖内引起严重烂薯。防治方法如下:

1.选用抗病品种。收获时单收、单藏或选用从无病区调入种薯。播种前提前出窖,堆放在室内晾种或催芽晒种,淘汰病薯。

2.切刀消毒。黑胫病主要通过切刀进行传染,所以在切薯时要做好切刀消毒。消毒药水可用0.1%高锰酸钾溶液或75%酒精。

3.药剂浸泡种薯。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5000~6000倍液浸种1h,控干后播种。

4.加强田间管理。生长前期促进秧苗健壮生长,雨水多年份要注意及时排水,提高植株抗病性。

四、环腐病

一般在开花前后开始表现症状,病株枝、茎缩短,叶色褪黄凋萎,叶脉变黄,并出现黑褐色斑块,叶缘略向上卷曲。发病较轻的薯块外部无明显症状,发病重的薯块病部变成黑褐色,出现环状空洞,有时并发软腐病,以致全部腐烂。防治方法如下:

1.严格选种。选用无病薯留种,播种前进行室内晾种,切薯前彻底淘汰病薯。将刀具消毒,可用可杀得干悬浮剂400倍液浸洗灭菌。

2.利用实生苗。由于环腐病菌不侵入种子,可以利用自交实生苗所结的薯块获得无病种薯。

3.实行轮作。

4.合理施肥。每亩施用过磷酸钙25kg,随播种穴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5.生长期管理。结合中耕培土,及时拔出病株,带出田外集中处理。

五、干腐病

发病初期仅局部变褐稍凹陷,扩大后病部出现很多皱瘤,呈同心轮纹状,其上有时长出灰白色的绒状颗粒,即病菌子实体。剖开病薯可见空心,空腔内长满菌丝,薯内则变为深褐色或灰褐色,终致整个块茎僵缩或干腐。防治方法如下:

1.生长后期注意排水。收获时避免造成伤口,收获后充分晾干再入窖,严防碰伤。

2.窖内保持通风干燥。窖温控制在1~4℃,发现病烂薯要及时清除。

六、病毒病

马铃薯病毒病是马铃薯的一种严重病害。高温、干旱有利于蚜虫发生和迁飞,增加传毒机会。高温条件下马铃薯生长不良,植株体内病毒浓度增高,有利于接触传毒。防治方法如下:

1.加强栽培管理

加大播种行距,缩小株距,采取高垄深沟栽培,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合理灌水,及时拔除病株。

2.治蚜防病

马铃薯几种常见病害及防治 篇4

1 晚疫病

1.1 发病症状

马铃薯晚疫病可为害叶片、叶柄、茎和块茎。叶片染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出现水渍状褪绿斑点, 潮湿时病斑快速扩大, 甚至扩至整叶并沿叶脉入侵叶柄及茎部呈现出褐色条斑。暗褐色病斑边缘会长出白色霉层, 叶背面更为明显, 严重时会导致叶片萎蔫下垂整株发黑湿腐。气候干燥时病斑呈干枯褐色, 病叶脆易破裂无白色霉层, 病害扩展缓慢。茎部染病后会出现褐色条斑, 湿度大时也会着生白色霉层。薯块染病后会出现不规则、稍凹、淡褐小斑, 其下发褐坏死直至腐烂。

1.2 防治方法

1.2.1 加强种薯选择与处理

应严格选取具有该品种特征、表皮柔嫩、无伤冻、无病虫害、大小适中、色泽光鲜、刚过或将过休眠期的薯块作种薯。一是采用芽栽、实生苗留种、利用茎尖组织培育无毒苗建立无病种薯基地。二是汰选无病种薯建立留种田。种薯在收获时进行严格挑选, 单独贮藏。种薯消毒时可用1%石灰水、0.1%高锰酸钾液或0.2%福尔马林液浸泡或闷蒸种薯。切块时间以播种前1~2d为宜, 过早会通风不良, 过晚伤口愈合不充分, 均会导致其发病几率增加。

1.2.2 合理轮作, 适期播种

马铃薯宜与豆类作物、禾谷类、纤维作物进行至少3年的轮作, 避免与番茄、烟草、茄子、辣椒等轮作, 否则茄科作物共有病害会严重发生;也不可与甘薯等块根作物轮作, 其共同病害疮痂病、线虫病等会严重发生。马铃薯春播宜在10cm深土层中土温达到7℃时进行, 马铃薯秋播以日均气温持续低于25℃进行为宜。若播种过迟会导致生长期短, 产量不高;播种过早会导致受高温影响烂种缺苗多。播种时若遇阴雨, 可将已催出芽的薯块摊开见光推迟至天晴后再播以防烂种。

1.2.3 加强监测, 合理用药

加强田间监测, 及时清除中心病株, 并向其30~50m范围 (重者全田喷洒) 喷施波尔多液、瑞毒霉、克露等药剂防治。每7d防治一次, 连喷2~3次。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可用52.5%抑快净600~900g/hm2或64%杀毒矾1.2~1.5kg/hm2或72%克露1.2~1.5kg/hm2或50%烯酰吗啉900g/hm2等喷雾。

2 环腐病

2.1 发病症状

马铃薯环腐病是一种维管束病害, 在马铃薯的生长期和贮藏期均可发生。播种后发病使种薯和芽苗腐烂, 造成出苗不齐。成株期发病, 病株常出现部分枝叶萎蔫或矮小黄化, 减产严重。贮藏期发病造成块茎腐烂, 严重时造成烂窖。这种病菌主要生活在茎和块茎的输导组织中, 块茎和地上茎的基部横着切开后可见周围一圈输导组织变为黄色或褐色环状腐烂, 用手一挤就流出白色菌脓, 薯肉与皮层即会分开。

2.2 防治方法

一是实行与十字花科或禾本科作物4年以上轮作, 最好与禾本科进行水旱轮作。二是选用抗环腐病品种。三是选择无病地育苗, 采用高畦栽培, 避免大水漫灌。四是清除病株后撒生石灰消毒。五是加强栽培管理,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喷施植宝素7500倍液或爱多收6000倍液, 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草木灰。还可每公顷施石灰1.5~2.25t, 调节土壤pH值。六是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400~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4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灌根, 每株灌对好的药液0.3~0.5L, 隔10d灌一次, 连续灌2~3次。

3 黑胫病

3.1 发病症状

最明显症状是茎基发黑直到与母薯相连接的部位, 并很快软化腐烂, 极易拔出土面。纵剖病株可见维管束明显变褐。一般重病株所结的薯在收获前已在田里腐烂。

3.2 防治方法

一是适当增加氮肥, 合理灌水。二是一旦发现病株立即拔除。三是清除田间马铃薯病残体, 杜绝侵染源。

4 病毒病

4.1 发病症状

病毒病能通过种薯传播是马铃薯品种退化的主要原因。病毒为害主要有两种:一是皱缩花叶由马铃薯X病毒和Y病毒混合侵染所造成。二是卷叶由马铃薯卷叶病毒引起, 病株下部小叶向上卷曲, 病叶又厚又脆变黄, 植株矮化。马铃薯X病毒通过汁液擦伤传播, Y病毒通过蚜虫和汁液擦伤均可传播, 卷叶病毒通过蚜虫传播。温度高时病毒病发生较重。

4.2 防治方法

番茄主要病害的识别及防治 篇5

番茄主要病害的识别及防治

总结了番茄灰霉病、炭疽病、晚疫病的田间表现症状,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为番茄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作 者:周晓燕 冯小燕 朱训永 叶如林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东沟镇农业服务中心,江苏南京,211500 刊 名:现代农业科技 英文刊名:XIANDAI NONGYE KEJI 年,卷(期):2009 “”(14) 分类号:S436.412.1 关键词:番茄病害   症状   防治  

马铃薯病害及防治方法 篇6

关键词:马铃薯;病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2-32-1

由于马铃薯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具有耐旱、耐瘠薄等优点,其种植范围非常广泛。但是由于病害发生,造成了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下降,成为制约马铃薯优质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做好马铃薯种植过程中的病害综合防治是农科人员关注的首要问题。

1 马铃薯种植过程中的病害分析

1.1 晚疫病

晚疫病是马铃薯种植中的常见病害,发生区域比较广泛,危害很大。该病的症状是先在染病的马铃薯叶片上的尖端或者边缘部分出现像水渍一样的绿褐色斑点,在该斑点的周边位置会有浅绿色的晕圈。当湿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出现病症的叶片斑点就会扩大,并且颜色加重,呈褐色,通常周围还会出现一圈白霉,这种状况在叶片的背部表现得最为明显。而当叶片比较干燥时病斑处干枯很容易脆裂。染病后,马铃薯的茎部会出现条状斑纹。如果感染该病比较严重时会导致叶片萎缩下垂,直至整株变黑腐烂,进而全部田地的马铃薯枯焦死亡,俗称“曝死”。

1.2 早疫病

早疫病的危害部位主要在马铃薯叶片,薯块也有可能受害。该病通常情况下先从马铃薯株茎的下部老叶发病,刚感染时叶片上有褐色的小点,随着病情加重,斑点逐渐扩大,形成同心圆形状的病斑,因此又叫轮纹病斑。病斑和未感染病害的部分形成明显的界限,比较容易区分,当感染严重时叶片就会逐渐干枯。如果薯块感染了该病害,病斑的形状会呈现出圆形或不规则的形状,颜色略呈褐色,组织下陷,薯肉变干,继而腐烂变成褐色。

1.3 环腐病

环腐病又称为轮腐病,属于检疫性病害的一种类型。该病的症状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枯斑型,一种是萎蔫型。枯斑型首先在植株基部复叶的顶端发病,叶尖、叶脉和叶缘皆呈现绿色,叶肉呈黄绿色,并且形成非常明显的斑驳,发病枝叶的尖端逐渐干枯,病情向上蔓延,最终使全株死亡。萎蔫型的发病位置和扩展状况与枯斑型不同,是从顶部开始萎蔫,染病叶缘稍微向内卷曲,随着病情向下蔓延,马铃薯全株叶片逐渐失去绿色,下垂枯萎,最终植株倒伏而死。

1.4 青枯病

感染青枯病后,植株有所萎缩,下部叶片首先枯萎,继而变成浅绿色,这种状况早晚会有恢复,持续三天至五天时间之后不再恢复,全株随即死亡。但植株死亡之后叶片仍呈现出青绿色,并且短时间内不会凋谢。叶脉发生褐色变化,茎部出现褐色的条纹,对其进行解剖可以观察到维管束变成褐色,并且会溢出菌液。如果是薯块感染青枯病,病情较轻时不能明显看出症状,感染较重时脐部会呈现出水浸状的灰褐色斑块。切开薯块可以发现维管束变褐,稍微挤压就会出现白色粘稠液体。

2 马铃薯种植过程中病害的防治措施

由于马铃薯的种植条件较为复杂,病害种类多,常常会使其产量和质量下降。因此马铃薯的综合防治工作应该以农业措施为主、药物防治为辅,二者协调进行。

2.1 成立留种基地,采用无病种薯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马铃薯病害都是由于带病种薯引起的,因此,建立起无病留种基地是对马铃薯病害进行防治的根本措施。在具体进行无病留种时,可以运用两种方法。一种是事先对马铃薯块进行检测,选出无病种薯建立留种田。另一种是运用实生马铃薯苗进行留种,通过培育无病苗建立留种基地。

2.2 做好种薯消毒工作

应该在马铃薯播种前对马铃薯种进行消毒。一定要把握好薯种切块时间和播种时间间隔,如果切块过早,加上通风不畅等因素的影响很容易感染病菌,引起种块的腐烂;如果切块时间过晚,不能及时愈合的切口在田间也很容易感染病菌。另外应该对切薯块的场地和装箱工具以及切刀都进行消毒处理,最大可能的减少薯块被感染的可能性。

2.3 合理轮作倒茬

马铃薯的种植不能长期连续进行,需要进行有间隔的倒茬轮作。在一块田地里连续种植马铃薯不仅会加重马铃薯的土传病害,还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养分失调等状况。因此应该将马铃薯与玉米、大豆等非茄科作物进行三至五年的轮作。

2.4 平衡施肥

马铃薯的生长需要消耗大量的肥料,而且生育期比其他作物相对较短,为了保证马铃薯的产量,提高其抗病害能力,应合理选用肥料,进行科学配比。一般大部分地区马铃薯施用肥料的氮、磷、钾配比可以控制在5∶2∶9的范围。

2.5 加强田间管理

马铃薯的环境适应性较强,但是为了保证产量和质量应该进行科学有效的田间管理工作。在田间除草的同时还应检查是否有染病植株,一旦发现应立即予以拔除,并对相关区域内的植株做药物防治工作,如果染病植株病情严重,就要进行全田施药,阻断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参考文献

[1] 张彦芬,李应鹏,赵映峰,王晓红.马铃薯病害发生情况及防治新趋势[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22).

[2] 王宇,王影.试论马铃薯病害症状及综合防治措施[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0(07).

马铃薯病害及防治方法 篇7

1 细菌性病害

1.1 症状及感病途径

1.1.1 马铃薯疮痂病。 主要是由于疮痂链霉菌在马铃薯块茎表皮木栓化之前从皮孔或伤口侵染。症状主要表现在块茎表皮出现木栓化疮痂状病斑或病块, 商品性差。

1.1.2马铃薯环腐病。主要是由于马铃薯环腐细菌引起, 细菌在种薯和土壤中越冬, 通过导管由下至上部叶片, 待新薯形成时, 细菌又沿导管进入新薯, 最后借助雨水传播。症状主要表现在马铃薯整株维管束受侵害, 茎叶从顶部逐渐向下萎蔫, 块茎维管束环状至褐色坏死, 但薯块外观表现不明显。

1.1.3马铃薯软腐病。主要是由于高温高湿、通气不良、田里积水等造成的厌气环境下, 引起几种欧文氏菌单独或混合侵染感病。症状主要表现在块茎上, 块茎气孔轻微凹陷, 呈棕色或褐色, 周围呈水浸状, 发生在收获之前及储藏时, 严重时腐烂, 病斑边缘呈黑色。

1.1.4 马铃薯黑胫病。 主要是由于马铃薯黑胫病病菌在病薯上越冬, 通过土壤和昆虫传播引起地上发病, 后通过匍匐茎侵入到新长出的块茎上。同时, 贮藏期如不挑选也可使健康薯染病。症状主要表现在幼苗染病植株矮小, 节间短缩, 或叶片上卷, 褪绿黄化或胫部变黑, 萎蔫而死, 薯块染病始于脐部, 呈放射状向髓部扩展, 病部黑褐色。

1.2 细菌性病害综防措施

一是强化种薯处理。不要从病区调种, 播种前在通风避光处进行晒种, 在出窖、催芽、切块过程中淘汰病烂薯, 同时, 对所有工具用0.1%高锰酸钾水进行消毒处理。切好的薯块用硫酸铜2 000 倍液浸泡10 min, 待切面略干后用70%甲基托布津+72%农用链霉素按4∶1 的比例配置, 再加入10倍的滑石粉混匀后拌种, 也可掺入一定量的草木灰。二是加强农业防治。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实行3 年以上轮作, 尽量选择在偏酸性、排水通畅、不积水的土壤上种植;科学施肥, 氮素不要过多, 应同步增施有机肥;田间如发现病株, 及时拔除、深埋。三是化学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77%可杀得3 000 倍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2 000 倍液喷雾;在开花前后, 用86.2%铜大师可湿性粉剂750 g/hm2对水750 kg/hm2喷雾, 防止黑胫病、环腐病传播, 在马铃薯生育后期持续阴雨天, 易发软腐病, 可用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对水750 kg/hm2喷雾, 每隔7 d喷1 次, 连喷2~3 次[1,2]。

2 真菌性病害

2.1 马铃薯晚疫病

主要是由于马铃薯晚疫病菌侵染所致, 越冬的病薯经播种后形成病株, 产生的孢子囊借风雨传播蔓延。症状主要表现在叶尖或叶缘出现水渍状褪绿斑点, 湿度大时形成褐色条斑, 有白色霉层, 干旱条件下病斑干枯、破裂、卷缩, 薯块染病时, 变成不规则褐色病斑, 稍凹陷, 后薯肉坏死腐烂。

防治措施:一是选用抗病品种。如克新系列、东农303等。二是精选种薯, 淘汰病薯。三是药剂防治。现蕾期发现病株, 立即清除, 并用72%克露可湿性粉剂700 倍液或80%代森锰锌500 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 每7 d喷1 次, 连防2~3次[3,4]。

2.2 马铃薯早疫病

主要是由于马铃薯早疫病菌侵染所致, 病菌可在病薯和茄科作物上越冬, 经过播种后引发病害, 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感病、蔓延。症状主要表现在叶片上, 叶片病斑呈黑褐色且有霉状物, 近圆形, 具同心轮纹, 外缘有黄色晕圈。

防治措施:一是与非茄科作物轮作倒茬, 同时, 增施磷钾肥, 提高植株抗病力。二是药物防治。发病初期喷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80%代森锌600 倍液、75%百菌清700 倍液等药剂防治, 每隔7 d喷洒1 次, 共喷3 次[5]。

2.3 马铃薯枯萎病

马铃薯枯萎病是一种土传性真菌病害。症状主要表现在初期地上部出现萎蔫, 剖开病茎, 薯块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 病部常产生白色至粉红色菌丝。

防治措施:一是与禾本科作物轮作, 增施腐熟有机肥, 加强肥水管理。二是发病初期用12.5%多菌灵药剂灌根。

3 马铃薯病毒病

病毒病是由马铃薯X病毒、Y病毒、 (X+Y) 复合病毒引起, 由昆虫 (蚜虫) 或叶片传播, 主要症状类型为花叶型、卷叶型、丛枝及束顶型、纤维块茎型、皱缩型等。

防治措施:一是选用无病种薯。应选用经过脱毒的马铃薯为种薯。二是消灭传播介质。在蚜虫发生初期, 用10%吡虫啉、40%氧化乐果喷液防治, 如生物防治则用0.1%苦参碱、2.5%鱼藤酮防治。三是及时清理病株。对田间病株拔出、深埋, 消灭毒源。四是采用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1.5%植病灵乳剂1 000倍液, 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用2%菌克毒克3 000 m L/hm2, 每隔7 d喷药1次, 连续喷施3次。

摘要:阐述了马铃薯常见的各种病害症状、发病成因及预防措施, 重点提出了防治马铃薯病害以“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方针理念, 同时, 应抓住关键时期、抓住重点环节、抓住具体措施。

关键词:马铃薯,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病毒病,防治技术,北方地区

参考文献

[1]杨艳平.武乡县马铃薯病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5) :103.

[2]李凤兰.马铃薯病害综合防治措施[J].农家科技, 1999 (12) :15-16.

[3]李宝芹, 姜铁军, 董娟.马铃薯病害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3) :129.

[4]王艳霞, 李威.常见马铃薯病害发生及防治对策[J].吉林蔬菜, 2008 (3) :91.

马铃薯病害及防治方法 篇8

1 马铃薯主要病害识别

1.1 马铃薯环腐病

1.1.1 症状。

该病属细菌性维管束病害, 地上部染病分枯斑和萎蔫2种类型。枯斑型多在植株基部复叶的顶上先发病, 叶尖和叶缘及叶脉呈绿色, 叶肉为黄绿或灰绿色, 具明显斑驳, 且叶尖干枯或向内纵卷, 病情向上扩展, 致全株枯死;萎蔫型初期则从顶端复叶开始萎蔫, 叶缘稍内卷, 似缺水状, 病情向下扩展, 全株叶片开始褪绿, 内卷下垂, 终致植株倒伏枯死。块茎发病切开可见维管束变为乳黄色至黑褐色, 皮层内现环形或弧形坏死部, 故称环腐。经贮藏后, 块茎芽眼变黑干枯或外表爆裂, 播种后不出芽或出芽后枯死或形成病株。病株的根、茎部维管束常变褐, 病蔓有时溢出白色菌脓。1.1.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该菌在种薯中越冬, 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薯播下后, 一部分芽眼腐烂不发芽, 出土的病芽中, 病菌沿维管束上升至茎中部或沿茎进入新结薯块而致病。此菌适宜生长温度20~23℃, 最高31~33℃, 最低1~2℃, 其传播途径主要是在切薯块时通过切刀带菌传染。

1.2 马铃薯早疫病

1.2.1 症状。

病斑圆或近圆形, 直径3~4mm, 褐色或黑褐色, 有同心轮纹, 边缘明显, 色泽较深, 周缘有或无黄晕。为害严重时, 病斑相互连结成片, 引起局部或整个叶片枯死。

1.2.2 发病条件。

病菌只为害茄科蔬菜作物, 且较易侵染较老的叶片。如遇小到中雨或连续相对湿度高于70%, 有利该病发生。管理粗放、肥力不足、植株衰弱, 也易引起发该病。

1.3 马铃薯黑胫病

1.3.1 症状。

主要侵染茎和薯块。幼苗染病一般株高15~18cm出现症状, 病株矮小, 节间短缩, 叶片上卷, 褪绿黄化, 腹部变黑, 萎蔫而死。横切茎可见维管束变为褐色。薯块染病始于脐部, 呈放射状向髓部扩展, 病部黑褐色, 横切可见维管束呈黑褐色, 用手压挤皮肉不分离, 湿度大时, 薯块变为黑褐色, 腐烂发臭。

1.3.2 传播途径。

病菌主要依靠带菌种薯传播, 从伤口侵入, 生活于种薯表皮组织的细胞间隙里, 沿维管束, 继续增殖进入幼芽, 逐步达茎部, 随病株生长向根、匍匐茎、块茎等部位扩展。而块茎之间可通过种蝇或线虫带菌侵染。此外, 切刀也可传播病害。

1.3.3 发病因素。温、湿度是主要影响因素。在温暖潮湿的

条件, 有利细菌经皮孔侵入块茎。排水不良的地块里发病重, 常致薯块腐烂, 田间增加灌水次数, 发病程度随之增加。收获后, 在通风不良和高湿条件下贮藏有利病害发展。

1.4 马铃薯晚疫病

1.4.1 症状。

叶、茎、薯块均可发病。叶片发病, 多在叶尖或叶缘产生暗绿色水渍状斑, 湿度大时扩展迅速, 病斑变暗褐色, 并产生一圈白霉, 称为“霉轮”, 尤以叶背最为明显, 茎和叶柄发病产生褐色条斑, 病叶下垂, 重时全田植株茎叶焦枯, 散发出臭味。薯块发病, 产生褐色或紫褐色稍凹陷病斑, 病斑逐渐扩展成大型病斑, 并向下发展使皮下薯肉呈暗褐色坏死, 感染病菌后病薯块开始发生腐烂。

1.4.2 发病因素。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 播种病薯或田间遗留病薯发芽后形成中心病株, 病部长出的孢子囊借风雨传播, 使病害迅速扩展, 地上病菌借雨水和地面流水渗入土中可侵染土中薯块使之发病。18~20℃, 相对湿度在95%以上适于发病, 长期多雨, 病害容易流行。

2 综合防治措施

2.1 农业防治

建立无病薯良种体系和繁育基地, 通过精选、脱毒苗、实生苗等方法提供无病毒、无病菌优良种薯。严格检疫, 不得从疫区调种。播种前精选种薯或消毒。环腐病区整薯播种, 减少病株数。实行与非茄科蔬菜的3年轮作 (多种薯块病害) 。针对大通县主要病害选用抗病品种, 推广配方施肥技术, 增强植株抗病性。采取高畦栽培、适时培土、严防大水漫灌。在晴朗干燥天气进行收获。在通风遮荫处晾干几天, 使皮下形成木质层。贮存前剔除病薯和伤薯。在病地收获的薯块及早处理, 并及时清理田间病薯、病秧、携出田外销毁 (所有病害) 。种薯切块后要晾晒至伤口表面干燥, 伤口愈合。

2.2 化学防治

微型薯、切块薯用7.25%亮盾1 000倍液加农用链霉素100IU的混合液浸种5~10min, 晾晒后播种, 对晚疫病、环腐病、黑胫病、早疫病预防效果极好。出苗后早、晚疫病发生初期用安泰森1.5kg/hm2、杀毒矾1.5kg/hm2或甲霜·锰锌750g/hm2进行叶面喷雾, 可有效地控制其发生蔓延。

参考文献

[1]马芙华.马铃薯主要病害识别与防治[J].青海农牧业, 2008 (4) :45-46.

[2]李宝芹, 姜铁军, 董娟.马铃薯病害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3) :129.

[3]郝晓岗, 薛立兵.马铃薯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中国果菜, 2008 (3) :44.

马铃薯病害及防治方法 篇9

一、贮藏病害调查

1. 调查对象及内容

2014年3月分别对乌兰察布市11家种薯生产企业种薯库内的马铃薯进行块茎检查。种薯生产基地共涉及8个旗县市区的, 调查内容有种薯产地、种薯品种和级别、病害种类及数量、抽检数量、库内环境和温湿度记载等。

2. 检查依据

分别对种薯库内马铃薯湿腐病、软腐病、干腐病、晚疫病、普通疮痂病、黑痣病进行检验, 检验采用目测检验, 目测不能确诊的病害也可采用实验室检测技术, 目测检验包括块茎表皮和内部症状检验, 具体抽样和检验方法依据GB18133-2012马铃薯种薯标准的规定进行。

3. 调查结果统计

从上表可知, 干腐病、黑痣病、普通疮痂病为乌兰察布市的三种主要贮藏病害, 平均发病率为6.636%、4.55%、4.064%, 其次为晚疫病、湿腐病和软腐病。

二、防治措施

防治马铃薯储藏期病害, 马铃薯储藏期间病害发生与薯块带菌量关系密切, 储窑内环境条件的影响也很重要, 尤以温度和通气为关键。总体上, 储窑温度在5~30℃范围内均可发病;应采取预防为主, 从大田管理、收获、入窑和储藏等把住各个环节, 进行综合防治。

1. 加强田间管理

搞好田间管理是防治贮藏病害最有效的手段, 马铃薯块茎入库质量与其耐贮能力成正相关。轮作倒茬可有效减少疮痂病的发生;增施磷肥和钙肥可增强马铃薯块茎的抗病性;不过多施用氮肥, 增强干物质积累, 增强其耐贮能力;生长后期, 加强检查, 及时拔出病株、杂株并销毁;防治地下害虫, 减少传病机会。

2. 适时收获

马铃薯收获过晚易受冻害且加大传染晚疫病的几率, 收获过早产量低, 种皮薄, 不耐贮藏。因此适时收获对储藏十分重要, 一般在土温低于20℃的时候用化学药剂或机械方式杀秧, 过10天左右马铃薯块茎表皮老化后选择晴天时进行收获。

3. 预贮

收获的马铃薯应进行预贮, 其主要作用是加速种薯生理后熟过程的完成, 加速薯皮木栓化、加快机械损伤愈合、使块茎呼吸有强转弱。预贮应选择开阔、通风的场所进行, 一般在晴天田间堆放几天, 再用土埋严, 种薯堆大小视天气情况而定。若气温较高, 薯堆应小些, 也可浅沟晾晒或垛在宽敞、通风良好的库房中预贮。一般经2周时间即可达到预贮效果, 预贮过程中一定要严防雨淋、冻害的发生。

4. 种薯入库

在种薯入库前, 进行块茎挑选整理是一项非常重要工作, 标准是薯皮干燥、无病块、无腐烂、无伤口、无破皮、无冻块和无泥土杂物。整理完最好用75%百菌清可湿粉剂或80%代森锰锌可湿粉剂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粉剂600倍液进行种薯表面喷雾处理, 可杀死块茎表面的病菌, 待表面药液稍干后入窖。入库前应进行库房整理和消毒处理, 应检查库房的保温、防湿、通风排气等情况, 并备齐各种温、湿度检测设备。在种薯入库前可用百菌清进行全库喷雾消毒, 并用石灰水喷洒地面。

5. 入库管理

马铃薯种薯入库后要根据不同的贮藏阶段对库房内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进行调整。在乌兰察布市地区马铃薯种薯贮藏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管理。即入库后至11月末为第一阶段;12月初至2月为第二阶段;3月初至出库为第三阶段, 各阶段管理方式各不相同。

第一阶段, 种薯呼吸旺盛, 释放热量较多、湿度较大, 所以管理工作应以通风换气、降温散热除湿为主。具体做法是打开库门和通风口降温除湿, 温度控制在3~4℃, 相对湿度应在85%~90%。

第二阶段, 应以保温防冻为主。此阶段应封闭所有库房门窗, 利用通风口每天累计通风2~3小时, 可带走种薯表面热量、水分、二氧化碳和提供氧气。库温应控制在2~3℃。

第三阶段, 气温逐渐回升, 库温应控制在2~4℃, 通风量随气温的逐渐回升而增加, 直至种薯出库前10天左右将库房门窗、通风口全部打开, 以利于种薯幼芽萌动, 以备播种。

马铃薯病害及防治方法 篇10

1马铃薯病害发生的现状

1.1马铃薯晚疫病

由于2009年进入6月份开始持续降雨, 气温偏低, 光照不足, 湿度大, 植株徒长, 在满足了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适宜温度 (10~24℃) 及湿度 (接近2个月的降雨, 叶片上长期有水膜存在) , 晚疫病发生严重, 除个别品种、个别地块没有发生晚疫病外, 马铃薯生产田95%以上感染了晚疫病, 但病害发生的程度和预测产量损失不同, 轻者发病后控制及时, 轻微发病, 发病指数在≤10%, 对产量影响较轻;重者发病严重, 病情指数达90%~100%, 早熟品种产量损失达30%~50%, 部分晚熟品种造成绝产。发病的主要品种有, ①早熟品种:东农303、荷兰7和荷兰15等品种, 早熟品种几乎全部感病, 发病率达50%以上, 有些地块已经全田死亡, 由于是早熟品种, 已经进入生育后期, 薯块已经形成, 晚疫病发生影响淀粉积累, 产量损失在30%~50%。②中、晚熟品种:大西洋, 克新12、13、17、18、19号, 具有较好的抗病性, 在7月末8月初有中心病株出现, 发病率在30%左右, 控制及时, 病害威胁不大;控制不好, 8月上旬降雨量多, 前期发病轻或未发病的品种也发生晚疫病, 病叶率达70%~80%, 严重影响产量。

1.2马铃薯早疫病

由于种植者对早疫病的认识不够, 2009年早疫病危害也很严重, 在个别地块个别品种上早疫病发病率达到100%, 在晚疫病发生严重的地块早疫病也同样发生, 有些地块早疫病严重程度超过晚疫病。在克山农场二区4号地, 马铃薯种植面积42hm2, 种植品种是东农303, 早疫病株发病率100%, 叶发病率50%;晚疫病株发病率只有5%, 叶发病率也只有1%, 预计产量损失30% (减产主要原因是早疫病造成) 。在依安农场三区3号地, 100hm2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联合感病, 造成产量损失严重 (30%由早疫病造成, 70%由晚疫病造成) 。在所调研的各农场各地块和各品种上均有早疫病发生, 只是早疫病不会造成马铃薯迅速死亡, 种植者重视防治程度不足。

1.3马铃薯病毒病

在各农场的马铃薯种植田中, 病毒病发病率高达20%, 主要是种薯的选择不一样, 脱毒的种薯没有发病, 良种二代由于种薯退化而病害严重。2009年由于高湿、低温, 传毒蚜虫发生不重, 因此所发生的病毒病主要是种薯带毒。

2马铃薯病害差异及分析

2.1品种不同发生程度不同

2009年马铃薯主产区种植的品种较多, 有东农303、大西洋、荷兰7、荷兰15、尤金、早大白、兴佳2号、东兴202、夏波蒂、紫花白、克新12号、克新13号、克新17号、克新18号、克新19号。在同一地块种植的各品种, 管理措施相同的情况下, 发病程度不同, 2009年以东农303发病最重, 克山地区东农303早疫病发病率100%、病情指数91.4%, 晚疫病发病率25.3%、病情指数23.2%, 公顷产量在19.5~22.5t。其余地块均发生晚疫病, 产量损失超过50%以上。荷兰7、荷兰15、大西洋发病次之, 平均株发病率在80%, 叶发病率也在5%~60%;夏波蒂、早大白、兴佳2号、克新13号、克新17号、克新18号、克新19号发病略轻。东兴202没有发病。

2.2管理水平不同发病程度不同

在调查品种中, 夏波蒂品种部分马铃薯晚疫病株发病率50%, 叶发病率10%, 由于密度大, 生长旺盛, 如遇雨天, 防治不及时, 会全田发生。在哈拉海军马场看到一块地33hm2, 品种也是夏波蒂, 大垄 (90cm) 种植, 没有发生马铃薯晚疫病, 只有轻微的早疫病, 不会对生产造成危害和损失。在另外一农场生产田同样的品种 (克新13号) , 由于管理不同, 一块地发病较重, 一块地没发病, 没发病的田块由于在发病初开始用药, 并且用特效药银法利 (每公顷需要380元左右成本, 有些种植户认为成本太高) 没给自己马铃薯田造成损失;同一农场另外一种植户, 种植克新13号品种, 前期长势旺盛, 刚发病时忽视防病治病, 不愿意增加防病成本, 42hm2马铃薯生产田全部感染晚疫病, 产量损失达50%。

2.3地理位置、气象条件不同发病程度不同

在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克山农场和晚疫病发病最重的二龙山农场可以看到, 同样一个品种, 种植在不同地块, 相同的管理, 发病情况不同, 有轻有重, 同样是克新13号, 相邻的地块是玉米或大麦等禾本科作物,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较轻, 相邻地块是马铃薯或邻近有马铃薯的地块发病较重。排水良好的地块发病轻, 积水的地块几乎绝产。另外由于降雨量不同, 发病程度也不同, 2009年二龙山农场6~7月份降雨量高达480~500mm, 所以二龙山农场2009年发病早, 在7月5日左右见到晚疫病中心病株;在克山农场2009年6~7月份降雨量在220mm, 发病时间略晚, 在7月15日左右见到中心病株, 发病程度轻于二龙山农场。

2.4对病害预防是否及时, 发病程度不同

在二龙山农场, 一种植户80hm2马铃薯, 品种是克新13号, 前期长势很好, 由于降雨、低温, 在7月4日农场技术员发现有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 指导用药, 农户认为自己的马铃薯长的如此好, 不必紧张, 没有按要求喷施特效药, 自己买的保护型药剂, 便宜, 不到一周全田发生, 悔之晚矣。另一种植户对晚疫病非常重视, 同样是克新13号, 在发病初期即用特效药剂, 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 用保护型药剂和专用型药剂混合使用, 保住了133hm2马铃薯田, 在2009年的大灾之年, 确保了马铃薯丰收。

3防治对策

a.做好预测预报工作。8~9月对于晚熟马铃薯品种生产仍是关键时期。局部地区降水偏多, 单日降雨量大, 晚疫病有加重趋势, 个别晚熟品种叶片过早死亡干枯, 但对产量影响不大。

b.发现病株及时用药, 要用特效药。在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治上, 安泰生、银法利混合使用, 在发病初期, 7d一次, 连续5~6次, 防治效果达85%~90%;其次64%杀毒矾、72%克露对马铃薯晚疫病都有较好防效。由于银法利用药成本高, 在生产上最多喷施2次, 与64%杀毒矾、72%克露交替使用, 既可以降低用药成本, 又能防止晚疫病菌产生抗药性。对早疫病, 50%扑海因或25%嘧菌酯与70%代森锰锌混施防效好;25%嘧菌酯、72%霜脲锰锌、72%甲霜灵锰锌等药剂分期交替用药, 兼防早、晚疫病;保护性药剂最好在发病前施用。另外, 在病害防治上提倡科学合理用药, 片面认为药量越大防效越好的观念是要不得的, 随意加大药量, 忽视植株自身的免疫功能, 从长远看, 陷入防治误区, 病害只能越防越重, 得不偿失。密切关注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2代幼虫危害, 应在8月上中旬使用灭杀毙3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2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000倍液防治。

c.加强对种植户技术培训。利用宣传手段, 把晚疫病危害告知种植者, 引起种植者重视。2005年克山农场第1年大面积种植马铃薯, 由于防病认识上的差别, 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 马铃薯损失惨重;从2006年开始, 农场加大科技宣传, 开展各种形式的马铃薯技术培训讲座, 2009年晚疫病虽有发生, 但由于预防措施到位、药品准备充足、飞机航化及时, 病害发生晚、发生轻。

d.最好是农场统一管理。用飞机航化进行防治, 统一用药。农户自行喷药防治效果不好, 用药不统一、不及时, 时间掌握不好, 机械也不如飞机可以把叶片卷起, 着药均匀。

果树病害防治的原理及方法 篇11

摘要:果树病害防治的目的在于保证果树获得高额稳定的产量和优良的品质。防治措施的设计依据主要是病害发生发展和流行的规律。各种病害的发生都有其特殊性,病害种类不同,防治措施也不完全一样。但是,病害之间也有其共性,因而一种防治措施常对多种病害是有效的。了解病害的个性与共性,了解各种防治措施的设计依据,就可以举一反三灵活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消灭病害,控制病害的发展,减少病害造成的损失,保证果树的丰产和优质。

关键词:果树;病害;防治;原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 S436.6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2.038

1果树病害的防治原理

防治果树病害,必须认真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预防为主”就是在病害发生之前采取措施,把病害消灭在未发前或初发阶段。“综合防治”是从农业生态体系的总体观点出发,以预防为主,充分利用自然界抑制病虫的因素和创造不利于病虫发生危害的条件,使用各种必要的防治措施,即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根据病害发生、发展的规律,因时、因地制宜,合理运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害,以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同时把可能产生的有害副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果树病害有两类,即非传染性和传染性病害。防治非传染性病害的主要措施是改善环境条件,消除不利因素,增强树体的抗病能力。传染性病害防治措施,应从下列三个方面考虑: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防止病原生物的传播、蔓延和传染寄主;创造有利于寄主不利于病原生物的环境条件。

2果树病害防治方法

2.1加强植物检疫

植物检疫工作是国家保护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它是有国家颁布法令对植物及其产品,特别是种子和苗木进行管理和控制,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传播蔓延。对于已经确定为检疫对象或新发现的应该进行检疫的病害,必须充分发动群众,进行详细的普查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把已发生该病的地区化为“疫区”,没有发病的地区化为“保护区”;对于出口、进口或国内调运的种子、苗木、接穗、插条、果品等,进行现场或产地检验,或抽样进行室内检验,确定其不带有检疫对象时,才可允许其调运;对于可疑的、当时无法确定是否带有检疫对象的材料,要作进一步检查处理;对于大量输入或输出的农产品、果品或其他繁殖材料,由检疫机构抽取样品,进行检疫,并签发检疫证书。

2.2农业防治

综合运用农业科学技术措施:有目的地改变某些环境因素,创造有利于果树和有益生物生长发育、不利于病虫发生的条件,直接或间接地消灭或抑制病虫的发生和危害,以保证果树丰产。

培育无病苗木:有些果树病害是随苗木、接穗、插条、根蘖、种子等繁殖材料而扩大传播的,对于这类病害的防治,必须把培育无病的苗木,作为一个重要的措施。

选育抗病品种:果树本身具有对病害的多种免疫特性,而且不同的果树和品种间对病害的抗病性差异也十分显著。在引种、选种、育种时采取措施,充分利用种间抗病性差异,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加强田间管理:采取合理施肥、加强水分管理、适时合理修剪、清洁果园等措施提高果树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2.3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来防治农、林病虫害。包括以天敌昆虫防治害虫、以微生物防治病虫害、利用其他有益动物防治害虫等。生物防治效果持久、经济、安全,可避免环境污染,便于推广应用等优点。

颉颃作用及其利用:一种生物的存在和发展,限制另一种生物的存在和发展的现象,成为颉颃作用。这种现象在高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广泛地存在着。利用颉颃作用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是生物防治的重要途径之一。

交叉保护现象及利用:在自然界的许多病原物中,都有强毒体和弱毒体的存在。在寄主上先接种病原物的弱毒体能限制强毒体的侵染,减轻强毒体的危害,这种现象称为交叉保护现象。利用此现象防治植物病害,是生物防治的另一重要途径。

抗菌素利用:利用抗菌素防治植物病害,是生物防治重要措施之一。抗菌素的特点在于能很好地进入植物体内,能对全株产生治疗作用。在正常使用剂量范围内,对植物无害,而且对人、畜较为安全。

2.4物理防治

利用各种物理因素和机械设备防治病虫害。

捕杀:利用人工或各种器械捕捉或直接消灭病虫害,如利用害虫的假死性和群集性进行捕杀金龟子类、苹果巢蛾幼虫等。诱杀:利用害虫的趋性,设计诱杀害虫。如利用灯光、性激素诱杀害虫。

种子、土壤处理:利用温汤浸种、药剂拌种杀死种子携带的病菌。高温闷棚也能达到消毒土壤,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2.5化学防治

利用化学药剂杀灭病原物,保护果树不受侵染,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其显著优点是收效快、防治效果显著。

喷雾:可湿性粉剂、乳剂、水溶剂等农药,都可加水稀释到一定浓度,用喷雾器械喷洒。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药效持久,防治效果较好。喷粉:是粉剂农药的使用方法,一般用喷粉器喷撒。其优点是效率较高,不需水源。种苗处理:用药剂处理果实、种子、苗木、接穗、插条及其他繁殖材料,防止带病繁殖材料传播病害,这种处理方法经济而有效。土壤处理:用药剂处理土壤,主要是杀死和抑制土壤中的病原物,使其不能侵染危害。其他方法:除上述方法外,还有其他一些杀菌剂,用来防治植物的真菌性病害和细菌性病害。

马铃薯主要病害的防治 篇12

1青枯病

青枯病属细菌性病害,由青枯假单胞菌或茄假单胞菌引起,是危害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之一,病害高发时会导致全株茎叶全部萎蔫死亡,严重影响水分及其它养分的传输,造成减产减质,影响收益。

1.1发病规律

致病菌随病残枝叶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侵入薯块在窖里越冬。翌年春季气候、温度等条件适宜时,病菌开始萌发活动,可通过雨水、灌溉水、肥料、病苗、昆虫、人畜、工具以及农事操作等进行传播。也可通过切刀传染给健康马铃薯。

病菌从植株根茎部的伤口侵入,也可透过导管进入相邻的薄壁细胞,引起发病。无寄主情况下,病菌可在土中存活1~6年之久。青枯病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堵塞导管,影响水分及养分的运输。

1.2发病条件

主要发病条件有地势低洼、连茬连作、大水漫灌、阴雨连绵或大雨后曝晴气温急剧升高,土壤含水量偏高等。病菌在10~40℃情况下均可萌发,最适宜发病的温度为30~37℃,p H值6.6的酸性土壤易发病。另外,种薯带菌也可导致病害高发。

1.3发病症状

发病初期,病叶呈苍绿色,白天萎蔫但傍晚可以恢复正常。发展后下部叶片先萎蔫,病叶在傍晚时不再恢复。后期全株叶片萎蔫,叶脉变褐色,整株死亡,但叶片保持青绿不脱落。纵剖病茎,维管束变暗褐色或黑色;横切病茎会流出乳白色黏液,最后茎秆内部腐烂变空。薯块发病,出现褐色条纹,严重时呈灰褐色水浸状。切开薯块后维管束呈褐色,外力挤压后有乳白色粘液流出。病害严重时薯块不能发芽,全薯腐烂。

1.4防治方法

防治马铃薯青枯病应遵循农业防治为主,综合防治相结合的植保方针,才能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

1.4.1农业防治。选择地势较高或平坦的地块,避免连茬连作,也不宜与茄子、辣椒、番茄、烟草、红薯、胡萝卜、甜菜等块根作物轮种,可与葱蒜类、芹菜等非茄科蔬菜,或与禾谷类、豆类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最好与禾本科作物进行水旱轮作。

避免选用带菌种薯。整薯播种,减少病菌传播几率。精耕细翻,适时晒田,土壤偏酸的地块,要适量施撒适量生石灰,降低土壤酸性。彻底清除作物病残枝,并及时运出田外集中做无害化处理,严禁用病薯块、病残枝制肥沤肥,减少病菌传播途径。合理密植,提高植株间的通风、透气、采光性能。合理浇水,严禁大水猛浇漫灌。科学均衡施肥,尽量施用有机活性肥和生物有机肥,减少尿素等化肥的用量,农家肥要充分腐熟腐透。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撒适量生石灰封穴,避免病菌扩散。提高田间排水能力,雨后,尤其是连日阴雨或大雨过后,要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中耕、松土、除草时,动作要轻缓,避免伤及根部。同时还要适时防治地下害虫,减少害虫损伤根系。

1.4.2药物防治。发病初期,可用25%青枯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 000倍液,或7%氢氧化铜可湿性微粒粉剂400~500倍液,或5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53.8%可杀得悬浮剂1 000倍液,或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等灌根,每株灌0.25~0.5kg药液,8天左右灌一次,连灌2~3次。药物防治时最好几种药液交替使用,避免病菌产生耐药性,影响防治效果。

2软腐病

软腐病属细菌性病害,是世界范围内危害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发生在生长后期收获之前的块茎上及储藏的块茎上。发病后,可造成减产3%~5%,严重高发时减产可达20%左右。

2.1发病规律及发病条件

软腐病是由软腐欧氏杆菌变种和黑胫病欧氏杆菌变种引起,属厌气细菌,易在水中传播。病菌可通过薯茎、薯块进行二次侵染、复合侵染。一般在地势低洼、田间积水、过于密植、湿度较大、通风透气性较差、氮肥过量、水洗后块茎上有水膜造成的厌气环境,易导致病害的高发蔓延。温暖、高湿及缺氧情况下发病率高且重。适宜发病的地温为20~25℃。

2.2发病症状

叶片发病,叶片出现暗褐色不规则状病斑,湿度较大时叶片腐烂,近地面的老叶先发病。茎部染病,病菌多从伤口侵入,并逐渐蔓延。发展后,茎内组织腐烂,散发出难闻的恶臭气味。叶片变黄,上部枝叶萎蔫下垂;薯块发病多由皮层伤口引起。发病初期,气孔轻微凹陷,周围组织呈棕色或褐色水浸状。干燥条件下,病斑变干变硬。发展后,坏死组织腐烂,软腐部分呈奶油色或棕褐色,并有软的颗粒状物。腐烂早期无气味,但二次侵染后有臭气味,并有黏液或黏稠物质。发病的薯块病健界限明显。

2.3防治方法

防治软腐病应遵循农业防治与综合防治相结合的原则。

2.3.1农业防治。软腐病是在马铃薯生长后期收获之前的块茎上及储藏块茎上的主要病害。因此,要加强日常田间管理,合理密植,控制好植株间距,提高田间通透性。结合天气进行浇水,要少浇勤浇。大雨或阴雨连绵时,注意及时排水排涝,降低田间相对湿度。细心查田,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并用石灰封穴消毒。均衡施肥,避免氮肥过量或偏施少施现象。

2.3.2药物防治。发病初期,可用50%百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2%绿乳铜乳油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等喷施防治,8~10天喷一次,连用2~3次。值得注意的是,尽量避免只用一种药液进行防治,并要严格按照说明控制好药液浓度,严禁随意增减浓度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摘要:马铃薯是肇源县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其产量稳定、质量上乘,在深受市场欢迎和好评的同时,也给种植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科学有效的防治青枯病、软腐病、晚疫病等几种常见高发的病害,直接关系到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也直接关系到农户的收成和收益。

关键词:马铃薯,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专业教学团队下一篇:武汉经济区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