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

2025-01-15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精选12篇)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1

马铃薯的病虫害种类繁多, 一般来讲病害种类多于虫害, 笔者通过本文总结了马铃薯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 以几种比较常见的病虫害为例, 仅供广大农户参考, 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帮助。

1 马铃薯病害

马铃薯早疫病是真菌感染所引起的马铃薯病害, 早疫病病菌以产生孢子之后而借助大自然的风、雨等其他自然媒介进行传播和扩散, 从而导致马铃薯大面积感病, 防治不及时将会给大面积马铃薯带来危害。该病菌主要为害马铃薯的叶片, 导致马铃薯叶片出现病斑, 病斑一般为黑褐色斑点, 斑点一般为圆形, 半径一般在2cm左右。该病害尤其是多雨的季节更容易蔓延和流行, 此时发病甚至会导致病斑上出现霉层, 伴随着病情得发展叶片甚至会枯萎死亡, 严重影响植株发育, 造成马铃薯发育不良, 给马铃薯产量和质量带来威胁。防治措施, 在发病的初期使用50% 具有可湿性的扑海因粉剂1000 倍液或者80% 具有可湿性的新万生粉剂600 倍液, 每隔7 ~ 10d喷洒1 次, 每次喷洒2 ~ 3 次方可。

马铃薯晚疫病是以菌丝的形式出现在马铃薯块茎当中, 影响马铃薯正常生长。该病多是由于播种时就携带了病菌, 严重的直接导致马铃薯块茎失去繁殖和发育的能力, 有的虽然可以正常发芽但也还是会受到病菌侵害, 在茎部出现斑点。该病和早疫病有点类似, 就是多雨季节容易大发生, 相比早疫病, 晚疫病的病菌在梅雨季节会发生突变, 产生孢子囊, 一旦产生了孢子囊, 对马铃薯的块茎、茎和叶片都会带来危害, 严重影响到马铃薯的正常发育, 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 影响农户经济效益。防治措施, 对马铃薯种子进行筛选, 将带病菌的种子淘汰, 发病初期使用72% 的百菌清600 ~ 800 倍液的喷雾, 每隔7 ~ 10d喷洒1 次。

2 马铃薯青枯病

症状识别, 青枯病是由细菌引起的马铃薯常见病害, 一般是由于青枯病病菌入侵马铃薯的维管束, 并且该病菌会在马铃薯的维管束当中快速繁殖, 繁殖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马铃薯导管被堵塞, 造成水分无法在马铃薯中正常运输, 慢慢就会导致叶片因缺水和枯萎死亡。该病害也多发于梅雨季节, 应当引起注意。

防治措施, 在发病初期使用70% 的甲基托布津700倍、50% 的多菌灵600 倍液等进行喷洒。

3 马铃薯环腐病

症状识别, 环腐病有一般以枯斑型和萎蔫型2 种类型发病, 主要为害部位是植物的基部复叶上, 产生肉眼可见的斑驳状, 呈现出叶子的尖端部分干枯、向内卷。如果发现病情不及时, 或者没有对症下药, 严重时甚至会导致马铃薯植株整株死亡, 直接造成马铃薯减产, 后果十分严重。防治措施, 在发病初期使用氟派酸1000 倍液等进行喷洒。

4 蚜虫

症状识别:蚜虫是在马铃薯种植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虫害。该虫主要靠吸食叶片部分的养分为生, 故沾染上蚜虫的叶片多呈现卷曲、发黄的现象。蚜虫的繁殖能力极强, 其存活的最佳温度为23℃左右。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下, 蚜虫的繁殖速度会减慢。蚜虫的吞食范围较广, 可寄生的环境多。防治措施:在发生初期使用氧化乐果等农药进行喷洒。

5 金针虫

症状识别, 金针虫是叩头虫的幼虫。专食马铃薯种薯, 咬断根茎部, 造成马铃薯生产田缺苗断垄, 影响其产量和质量。防治措施, 同蛴螬。

6 蛴螬

蛴螬即金龟子的幼虫, 属于多食性的害虫, 对多种农作物均具有危害性。蛴螬的牙齿能够直接将马铃薯幼苗的根茎部分咬断, 使得幼苗枯死。

防治措施:初期使用90% 敌百虫喷洒在土地上, 后期使用50% 的乳油状辛硫磷800 倍液对根部进行灌输。

7 结束语

要想做好马铃薯病虫害防治工作要以先做好马铃薯病虫害的预防工作为主, 要以预防为主, 治理为辅, 防患于未然, 在已经发病之后, 农户要具备识别马铃薯病虫害和对症下药的能力。以上是本文的全部内容, 因不同地区不同情况, 防治方法也不尽相同, 本文仅供参考,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2

马铃薯还有丰富的淀粉和蛋白质以及各种维生素和无机盐等,用途广泛,粮菜兼用。

且适合生长于多种气候和土壤条件中,所以在我国的种植面积较为广泛。

一、马铃薯的栽培技术

轮作要点。

马铃薯是茄科茄属的作物,比较适合和谷类以及豆类等作物进行轮作,但要注意尽量不要与茄科作物,以及块根、块茎类的作物轮作。

整地。

马铃薯适合在砂壤中进行种植,并要注意进行秋季深翻晒垄,耙耱保墒,或者起垄等。

在耕地的时候,要保持适宜的深度,通常情况下,深度保持为20~25cm最佳。

施肥。

在对马铃薯进行施肥的时候,具体施用的肥料要以农家肥为主,并将各种化学肥料作为补充。

具体施肥的过程中,要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

具体的施肥量也要进行合理的控制,一般情况下,每生产1000公斤马铃薯鲜薯,大概需要从土壤中吸收5Kg的纯氮,2Kg的磷素,11Kg的钾素播种。

1播种前。

在播种前,要精心挑选合适的种薯,并对种薯进行适当的处理。

把挑选好的种薯装在麻袋中,并用席帘围起来。

或者也可以将选好的种薯堆放在空房屋等处,保持在l0~15℃左右的温度和一定的散射光线。

待半个月左右之后,在种薯上出现小白芽锥的时候即可切芽进行播种。

如果种薯的数量较少,且空间充裕,则可将种薯摊开,分成2~3层,置于光线充足的地方,保持温度为l0~15℃左右。

并经常进行翻动,待薯皮呈现绿色,芽眼出现萌动的时候,即可切芽进行播种。

为了尽快播种可以适当催芽,以加快种薯解除休眠。

2播种。

播种的时候要保证一定的地温,一般情况下,深度为10cm的地温要保持在6~7℃最为合适。

马铃薯在发芽的时候对水分的要求并不高,但在发芽之后,会很快进入苗期,这一阶段对水分的需求量会增大。

在播种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马铃薯的品种,如果是早熟品种,则适合适当早播。

如果是中晚熟品种,则可以在经过催芽之后适当晚播。

3在高寒和阴湿的地方进行播种的时候,如果土壤较为粘重,且为低洼地,并且在生育期间较容易出现降水,则适合采用垄作。

反之则比较适合平作形式。

播种密度。

1产量结构。

在产量结构方面,一般情况下,可以按照以下公式对播种密度进行计算:①单位面积产量=每亩株数×单株结薯重;②单株结薯重=单株结薯数×平均薯块重;③单株结薯数=单株主茎数×平均每主茎结薯数;2合理密植。

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在北方地区,播种的密度最好为每亩3800~5500株,对于南方地区来说,大多种植的是早熟品种,整个生育期相对较短,所以可以适当增大密度,一般情况下,每亩保持在6000株以上即可。

管理。

1查苗补苗。

在幼苗出齐之后,要进行详细的查苗和补苗。

2中耕除草,培土。

管理期间要注意进行中耕松土,以保持土壤的疏松通气,便于植物根系的生长以及匍匐茎的伸长等,并促进块茎的膨大。

3追肥。

.在较干旱的地区要施足够的底肥,到了生长期可不再进行追肥。

如国实际情况需要进行追肥,可以在块茎的形成期集合培土进行追肥。

具体的追肥量和追肥种类要按照植株的实际长势来决定。

4灌溉。

块茎在形成和增长的过程中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

如果自然降水不够,则需要进行适当的灌溉。

二、马铃薯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在马铃薯的生长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影响。

例如,常见的病害有病毒病和晚疫病,以及环腐病和癌肿病等。

常见的虫害有蝼蛄和金针虫以及二十八星瓢虫等。

各种病虫害的出现会对马铃薯的生长造成较大的影响,所以,我们需要积极的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治各种病虫害。

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来进行综合防治。

切断病源。

1加强检疫制度,在引种的时候,即尽量从无病虫地区进行选择。

而且,在选择种薯的时候,要尽量选用抗病虫害的种薯,并进行严格的脱毒处理,从而有效的防止各种病害,例如环腐病和晚疫病以及青枯病等通过薯块进行大范围的传播。

2筛选。

在选好种薯之后,要注意进行筛选,如果发现存在各种问题,例如畸形和萌芽过早等情况的种薯,要及时的挑选出来。

并进行集中的科学处理,切忌乱扔,以免造成污染等不良后果。

3种薯在切块之前要进行阳光直射,以达到良好的防病效果。

4消毒。

在对种薯进行切块的时候,要对所使用的刀具进行严格的消毒。

切块的过程中,如果发现病薯,要对使用的道具进行消毒之后方能继续切块。

可以使用40%甲醛120倍液或者0.1%~0.2%升汞进行消毒。

切好之后,要用药剂将切块浸泡起来,具体的药剂可以进行针对性的选择。

农业防治。

1耕翻。

在冬、春季节,要做好检查工作,彻底清理病虫残株,并尽早进行翻耕。

2合理轮作。

马铃薯不宜连作,如果在一些田地里出现了较严重的病虫害,要进行3年以上轮作换茬,以有效的减少病虫害的数量。

3增施有机肥。

有机肥在改良土壤方面效果较好,可以抑制有害菌的活动,增强马铃薯植株的抗性,降低发病率。

4排灌,治虫。

在干旱条件下,要沿着垄沟进行浇水,保证水分浸入垄内。

但要注意避免使用大水进行漫灌,从而有效的防止病虫害通过水传播开来。

在苗期尤其要注意防治蚜虫,避免病毒的`传播。

5要注意严禁牲畜和闲人进入薯田,避免对块茎造成伤害,影响生长和成熟以及日后的收获。

参考文献

[1]杨东财.马铃薯高产栽培及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16):45-46.

[2]邹雪玉.马铃薯主要病虫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初析[J].中国农学通报,(18):77-78.

马铃薯病虫害的防治 篇3

【摘要】 马铃薯是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土豆。块茎淀粉含量高,可食用。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消费量越来越大,中国马铃薯的栽培面积及产量都是世界最多的国家,马铃薯具有抗灾能力强、适应范围广、经济效益高等特点。

【关键词】 马铃薯 病虫害 防治

病害

一、早疫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块茎。叶片染病病斑黑褐色,圆形或近圆形,直径3—4厘米,有同心轮纹,边缘明显。湿度大时,病斑上生出黑色霉层。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用170%代森锰锌500—600倍液,53.8%可杀得2000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等,隔7—10天1次,交替选择药剂防治2—3次,治疗效果明显。

二、晚疫病:叶片、地上茎、地下块茎均能受害。叶片发病时,开始在叶尖和叶缘出现暗绿色水渍状斑点,病斑周围有浅绿色的晕圈,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边缘生出一圈白色霉状物,在叶片背面尤其明显。地上茎和叶柄发病,产生稍凹陷的褐色条斑,潮湿时表面叶产生白色霉状物,病情严重时叶片萎蔫、卷缩,最后全株变黑。块茎受害时形成淡褐色或灰紫色不规则病斑,下层薯肉变为褐色,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

防治方法:对种薯进行药剂处理,可用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浸种 10—15分钟。合理密植,培厚土层,及时灌水,发病初期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连续喷施一周。

三、病毒病:常见的有花叶型、坏死型、卷叶型3种类型。花叶型,叶面叶绿素分布不均,呈浓绿淡绿相间或黄绿相间斑驳花叶,严重时叶片皱缩,全株矮化,有时伴有叶脉透明。

最有效的防治方法是选用耐病并脱毒的无病毒种薯。在无病毒种薯基地上,用无病毒种薯繁种,从无病毒生产基地调种作种。马铃薯生产地周边的杂草要及早刨锄,及时消灭蚜虫,减少传染媒介。发病初期可用20%病毒500倍液喷雾防治。

虫害

一、蝼蛄:主要有东方蝼蛄和华北蝼蛄,成虫、若虫取食块茎,会造成严重危害,应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料。种薯播种时用毒饵、药剂处理土壤。在生长期可用50%辛硫磷乳油,48%地蛆灵乳油 2000倍液灌根防治。

二、地老虎:小地老虎春季危害严重,黄地老虎春秋两季都能危害马铃薯,可用糖醋酒(6:3:1)加水10倍+90%敌百虫1份调匀后,盛在器皿中放在田间诱杀,或将麸皮、豆饼炒香后加90%敌百虫,用水拌湿作毒饵,撒于田间毒杀,或用3%拜耳颗粒每亩2—5千克处理土壤。

三、蛴螬:蛴螬为杂食性,可在秋季和早春深耕土地,冻死部分成虫或幼虫,幼虫盛发期用90%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拌细土撒于地面或播种时撒入播种沟内;或用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水150—250克,或用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4

关键词: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

1 马铃薯晚疫病

此菌丝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 带病种薯播种后, 因已受菌丝侵染, 除一部分薯芽失去发芽能力或未出土即死亡外, 个别受侵染的薯芽出土后, 在茎上形成条斑, 即为田间中心病株。当环境潮湿多雨时, 中心病株的病斑上产生的孢子囊通过气流、雨水传播病菌喜高湿条件, 相对湿度95%以上、气温12~18℃条件下产生孢子囊[1]。马铃薯的叶、茎、块茎均能受害。病害首先发生在植株的下部、中部叶片, 然后逐渐向上发展。叶片发病时, 开始在叶尖或叶缘出现暗绿色水渍状斑点, 病变边缘不明显。气候潮湿时, 病斑迅速扩大, 叶背病斑边缘生出1圈白色霉状物, 严重时病斑扩展至主脉和叶柄, 叶片萎蔫下垂。天气干燥时, 病斑干枯变褐, 边缘不产生白霉, 茎部受害, 初呈稍凹陷的条斑, 气候潮湿时, 表面也生白霉, 薯块感病, 表面稍凹陷, 病部形成淡褐色或灰褐色不规则形病斑, 切开可见薯肉变成褐色, 潮湿时也可长出白霉。防治上, 选用抗病品种, 淘汰带病种薯。定期进行检测, 前期用72%百菌清600~800倍液喷雾防治, 发现中心病株, 立即拔除, 用58%甲霜灵锰锌750~1 500 g/hm2喷雾防治, 隔7~10 d喷施杜邦克露1次, 每隔7~10 d喷1次。

2 马铃薯早疫病

病菌产生的孢子借风雨传播, 进行多次再侵染, 导致病害蔓延扩大。病菌易侵染老叶片, 雨或湿度高于70%时易造成该病发生和流行。主要发生在叶片上, 也会侵染块茎。叶片染病, 病斑黑褐色, 圆形或近圆形, 具同心轮纹, 大小3~4 mm, 在湿度较大时, 病斑上生出黑色霉层[2]。发病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 导致一片枯黄。块茎染病, 产生暗褐色稍凹陷圆形或近圆形斑, 边缘分明, 皮下呈浅褐色海绵状干腐物。防治上, 选用抗病品种, 适当提早收获, 选择肥沃干燥的田块种植, 增施有机肥, 推行配方施肥, 提高植株抗病力。发病初期喷洒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78%科博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每隔7~10 d喷1次, 连喷2~3次。

3 马铃薯黑茎病

黑茎病的初次侵染源是种薯, 在土壤潮湿和相对冷凉的条件下, 病菌在受害茎块、茎上越冬, 植株残体和病薯上的细菌能够侵染临近植株上正在发育的马铃薯[3]。感病轻的植株出土后矮化, 叶及顶梢向内互相靠拢。叶片变小变黄、常向上卷, 也可萎蔫。最明显症状是茎基发黑, 直至与母薯相连接的部位, 并很快软化腐烂, 极易拔出土面, 纵剖病株, 可见维管束明显变褐。防治上, 避免连作, 适当增加氮肥, 一旦发现中心病株, 立即拔除, 清除田间带病残体, 杜绝侵染源, 整薯播种。切薯时对切刀消毒, 在加强栽培技术的基础上, 可在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500倍液灌根。

4 马铃薯病毒病

马铃薯病毒病是包括多种病毒的综合名称, 主要包括普通花叶病、条斑花叶病、卷叶病、纤块茎病及丛枝病。症状为叶部表现轻微花叶或有斑点或叶片变小, 叶脉叶柄和茎上均有黑褐色坏死条斑或叶片皱缩翻卷等现象。传播途径为昆虫传染和接触传染。防治上, 选用脱毒薯作种薯, 改进栽培措施, 避免过施氮肥, 增施磷钾肥。马铃薯病毒病传播主要是靠蚜虫传播, 因此防病同时要防虫, 防病毒病可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病菌速灭195 m L/hm2对水450 kg喷雾, 防治蚜虫可用氧化乐果和吡虫啉类杀虫剂[4]。

5 蚜虫

蚜虫吸食叶片内养分, 造成叶片卷皱发黄, 影响产量, 同时还能传播多种病毒。其繁殖力强大, 取食活动的最适温度为23℃左右, 传播病毒功效最高的温度为25℃左右, 在冷凉的条件下, 繁殖速度缓慢。食性杂, 寄主多。防治上, 清除田边杂草, 以减少虫源。蚜虫发生期用氧化乐果和吡虫啉类杀虫剂等低毒农药喷雾防治。

6 蛴螬

蛴螬成虫为金龟子, 是多食性害虫, 可危害多种作物, 幼虫能直接咬断幼苗的根茎造成枯死苗, 或啃食块根、块茎使作物生长衰弱。防治上, 可在秋季或早春深耕土地, 冻死部分成虫或幼虫。幼虫盛发期用90%敌百虫, 拌细土撒于地面耕翻或播种时撒入播种沟内。用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灌根, 灌药水150~250 g/株, 或用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灌根防治。

7 金针虫

金针虫是叩头虫的幼虫, 钻食马铃薯种薯, 咬断根茎部, 造成马铃薯生产田缺苗断垄, 影响其产量和质量。防治方法同蛴螬。

参考文献

[1]席兴文, 倪丽娜, 高德胜, 等.滕州市马铃薯早疫病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 2011 (1) :44, 46.

[2]巴合提古丽.马铃薯黑茎病的发生及防治[J].农村科技, 2010 (5) :40.

[3]金兆娟.马铃薯病毒病的防治方法[J].吉林蔬菜, 2011 (2) :56-57.

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5

淮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蔬菜苗期主要有猝倒病、立枯病,灰霉病,疫病等真菌性病害发生。发病田块要控制浇水,苗床洒水要在晴天中午进行,洒后及时通风降湿。对于苗期猝倒病、立枯病,在发现病株时及时用杀毒矾、绿亨一号等交替喷雾防治,每7-10天一次,连续2-3次。

田间病害主要有疫病、炭疽病、灰霉病、霜霉病、根腐病、枯萎病、病毒病。发现辣椒疫病中心病株要及时带出棚外销毁,并用石灰水消毒,同时及时用药剂防治,用疫病克星可湿性粉剂、无霜可湿性粉剂、杜邦克露、瑞毒霉锰锌、根病杀灭等药剂交替使用,喷淋和灌根并举,每5-7天一次,连续3-4次,以中心病株及其周围植株为灌根重点,封锁发病中心,控制病情发展。辣椒炭疽病、灰霉病等病害可用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百菌、50%速克灵、灰霉克、速霉克、无霜可湿性粉剂交替使用,7天左右一次,连续喷施2-3次。黄瓜霜霉病可选晴天闭棚升温进行高温闷棚或用杀毒矾、杜邦克露、雷多米尔、霜脲锰锌、甲霜灵锰锌交替使用喷雾防治,7-10天一次,连续3-4次。辣椒根腐病可用根病杀灭、根腐灵或重茬宝喷淋至植物根部,隔7天一次,连续3次。为防黄瓜枯萎病可用黑籽南瓜作砧木进行嫁接换根。对蔬菜病毒病的防治可先杀灭蚜虫,然后用植病灵、病毒必克、病毒A等药剂交替喷雾使用或混合用,7-10天一次,连续3-4次,并同时喷施叶面素或绿叶霸王,以增加其营养提高抗病能力。

马铃薯常见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篇6

关键词:马铃薯;虫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4-85-1

马铃薯是我国重要作物之一,属于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由于马铃薯适应能力比较强,对环境要求不是特别高,在我国北方得到普遍的栽培,马铃薯深受农民朋友的青睐。本文主要介绍了马铃薯常见虫害蚜虫、蛴螬、金针虫、二十八星瓢虫以及地老虎的防治方法。

1 蚜虫

蚜虫对于农户来讲并不陌生,是在马铃薯种植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虫害。蚜虫主要吸食叶片,不断的吸取叶片中的养分,故沾染上蚜虫的叶片多呈现卷曲、发黄的现象,严重的就会导致叶片枯黄死亡,甚至影响了植株的生长。并且蚜虫的繁殖能力也比较强,其存活的最佳温度为23℃左右。一般来讲,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下,蚜虫的繁殖速度会减慢。蚜虫的吞食范围较广,可寄生的环境多。其防治方法为:在发生初期使用氧化乐果等农药进行喷洒。

2 蛴螬

蛴螬即金龟子的幼虫,属于多食性的害虫,对多种农作物均具有危害性。蛴螬的牙齿能够直接将马铃薯幼苗的根茎部分咬断,使得幼苗枯死。其防治方法为:初期使用90%敌百虫喷洒在土地上,后期使用50%的乳油状辛硫磷800倍液对根部进行灌输。

3 金针虫

金针虫是叩头虫的幼虫,钻食马铃薯种薯,咬断根茎部,造成马铃薯生产田缺苗断垄,影响其产量和质量。因此可以看出金针虫的危害还是非常大的,金针虫虫害一旦发生,如果防治的不及时,造成马铃薯减产就会成为一种必然,所以一定要小心防范马铃薯金针虫的发生。其防治方法为:初期使用90%敌百虫喷洒在土地上,后期使用50%的乳油状辛硫磷800倍液对根部进行灌输。

4 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

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属于瓢虫科,它主要危害的对象有马铃薯、玉米、青椒、白菜以及茄子等等。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的成虫会吸食马铃薯的叶片,嫩茎,甚至是果实也会受到侵害。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侵害叶片后会导致叶片枯萎死亡,如果一旦侵蚀果实,就会导致果实变硬,并且味道苦涩,不但影响了马铃薯的销量,口感也非常不好,因此马铃薯一旦遭遇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的侵害,就势必会影响到马铃薯的商品性。

该虫害一般于5月开始活动,为害马铃薯或苗床中的茄子、番茄、青椒苗。6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6月下旬~7月上旬为第一代幼虫为害期,7月中下旬为化蛹盛期,7月底~8月初为第一代成虫羽化盛期,8月中旬为第二代幼虫为害盛期,8月下旬开始化蛹,羽化的成虫自共4龄,2龄后分散为害。幼虫发育历期第一代约23天,第二代约15天。幼虫老熟后多在植株基部茎上或叶背化蛹,蛹期第一代约5天,第二代约7天。

防治方法:人工捕捉成虫,利用成虫假死习性,用薄膜承接并叩打植株使之坠落,收集灭之;人工摘除卵块,此虫产卵集中成群,颜色鲜艳,极易发现,易于摘除;药剂防治,要抓住幼虫分散前的有利时机,可用50%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2.5%功夫乳油3000倍液等。

5 地老虎

地老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害虫,不仅危害马铃薯,很多种作物都受到它的侵袭。马铃薯地老虎春季为害严重,黄地老虎春秋两季都能危害,可用糖醋酒(6∶3∶1)加水10倍+90%敌百虫1份调匀后,盛在器皿中放在田间诱杀,或将麸皮、豆饼炒香后加90%敌百虫,用水拌湿作毒饵,撒于田间毒杀,或用3% 拜耳颗粒每亩2~5公斤处理土壤。

也可整地时每亩施用50毫升的50%辛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喷洒翻犁入土,或用3%辛硫磷颗粒剂2.5~3.0公斤对水15公斤喷在50公斤油渣上,结合整地均匀施入土壤。

6 结语

预防方法上以选用抗虫害能力强的品种为主,做好后期的田间管理工作,可以降低虫害的发病几率。建议还是先做好前期的预防工作,一旦发病再对症下药。除了上文所提及的化学防治法之外,也可使用物理防治法,对种植过程中出现的虫害进行防治。物理防治法是指对马铃薯的种子进行筛选,将可能导致病虫害的种子直接淘汰,从根本上切断病虫害的发生源。或者使用高垄栽培的方法,将平状土地起垄,可以避免田间出现积水的现象,降低马铃薯的带菌率,从而提高马铃薯的生长质量。本文的目的在于推广各种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农民解决马铃薯种植方面的病虫害问题,促进我国农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池吉平.马铃薯主要病虫及防治[J].现代农业.2010,(09).

[2] 王俊峰.马铃薯病虫害的防治与检疫[J].科技资讯.2008,(26).

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篇7

1选用脱毒抗病优良品种

预防马铃薯病虫害首先应从选种开始, 采用脱毒抗病的优良种薯能够提高马铃薯的抗病性, 降低马铃薯遭受病虫害的风险。应根据种植地的环境和土壤特征选择对当地环境有较强适应性的脱毒抗病种薯, 而且种薯要有旺盛的生命力, 根系较为发达, 叶片宽厚肥大, 并且种植田与其他农田之间要保持较远的距离, 农户对该片农田需实施单独管理。

2农业防治技术

2.1高垄栽培技术

采用高垄栽培技术, 实行宽窄行多行种植, 保持合理的行间距。宽行的土起到窄行上为窄行造墒, 墒比地面高出大约30 cm。采用该技术能够缩短马铃薯的生长周期, 使马铃薯增产20%以上。种植初期应增加浇水次数, 减少浇水量, 避免田间地面积水引发马铃薯带病[1]。

2.2栽培防病技术

种植田在种植马铃薯之前最好空置一段时间, 尽量避免与带病率较高的茄科类作物连种, 在种植前应先清理土地, 拔除杂草, 再喷洒农家肥, 以增加土壤肥力。在种植期间也要经常除草和灌溉, 并降低灌溉次数和灌溉量, 预防马铃薯染病。

2.3人工捕捉成虫

28星瓢虫是马铃薯的常见病虫害, 如果马铃薯上出现了大量的28星瓢虫可以拍打植株使其坠落, 并用薄膜接住。28星瓢虫的卵块颜色鲜艳, 且大面积聚集, 在植株上摘除后应集中进行处理。

3化学防治技术

3.1种薯处理技术

3.1.1选切薯种。 将脱毒无病种薯均匀切割成重量为50 g左右的小块, 每个小块都要带有芽眼, 将种薯中得病溃烂的部分切除, 确保剩余的种薯干净、健康。值得注意的是, 应该备有2把切刀, 每切割1块种薯都要将切刀置于酒精中消毒, 使用另一把切刀切割下一块种薯, 以避免病毒的交叉感染。

3.1.2药剂浸种。 根据种植田所在地容易高发的病害制定不同的抗病药剂浸泡种薯, 一般来说马铃薯常见的病害有早晚疫病、环腐病和黑痣病。防治早晚疫病可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浸种;防治环腐病可用硫酸铜溶液浸种;防治黑痣病则可用0.2%异菌脲溶液浸种。

3.1.3药剂拌种。药剂拌种能起到良好的防治虫害的效果, 用辛硫磷乳油或毒死蜱乳油加水拌种能够防治地下害虫, 预防马铃薯蚜虫和28星瓢虫可使用吡虫啉拌种。此外, 农用链霉素也是常用的拌种溶质, 与甲霜灵锰锌、甲基托布津、 杀毒矾和克露混合使用, 能够防治大多数的病虫害[2]。

3.2喷雾防治技术

3.2.1防治地下害虫。 地下害虫存在于马铃薯生长的各个时期, 喷雾防治技术防治地下害虫一般用于马铃薯的播种期、出苗期和生长期, 播种期的防治工作是在播种之前实行, 先将药剂喷洒到土壤中, 用土混合拌匀后浇水灌溉, 等到药剂充分渗透到土壤后再进行播种;出苗期则是将药剂均匀喷洒在棉籽饼上, 将其碾碎后撒到马铃薯幼苗的周围;生长期则是将药剂直接倾倒在马铃薯根部。通常情况下在马铃薯不同的成长时期应使用不同的药剂, 播种期是辛硫磷乳油, 出苗期是辛硫磷乳油或晶体敌百虫, 生长期则需要用高倍数的乐果乳油。

3.2.2防治马铃薯疫病。 防治马铃薯疫病的药剂有甲霜灵锰锌、代森锰锌等, 在发现马铃薯病株时应立即将其拔除, 防止病害的扩散, 同时在发病植株的附近大量喷洒高倍药剂, 喷洒范围在100 m以上。定期观察邻近植株的生长情况并重复喷洒3次药剂, 以彻底消灭疫病[3]。

3.2.3防治蚜虫、夜蛾。蚜虫是为害马铃薯的主要虫害之一, 繁殖力强, 主要为害叶片及嫩芽, 同时又是传播病毒病的主要媒介。当出现蚜虫危害时, 可用10%吡虫啉进行防治。马铃薯生长至10 cm左右时, 夜蛾以幼虫形式于近地面处将幼茎咬断, 造成缺苗。防治方法:1清除田间杂草, 以消灭杂草上的虫卵。2用诱虫灯诱杀成虫。3在发生危害时于傍晚施药, 可用10%氯氰菊酯1 500倍液+50%辛硫磷1 000倍液重点喷幼菌根部。

3.2.4防治病毒病。常见的马铃薯病毒病有花叶病、卷叶病和坏死病, 病害主要发生在马铃薯的叶片, 当叶片干枯、卷曲、坏死或出现斑驳花纹时, 说明马铃薯已经患上病毒病。 治疗病毒病可将有机硅与水混合喷雾, 以7 d为一个周期, 连续喷洒3次为宜。也可使用纯牛奶对水喷洒3次, 前2次连续喷洒, 第3次间隔5 d。在病毒病预防阶段每7 d喷洒1次即可。这是目前农业上应用最为广泛的防治病毒病的策略, 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治病毒病, 而且符合当今的绿色环保理念。

3.2.5防治软腐病。 发现病株应该及时拔除, 并且对病穴处撒石灰消毒。对全田喷洒10%噁醚唑 (世高) 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 或喷洒47% 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进行防治。

3.2.6防治马铃薯炭疽病。发病初期用25%溴菌腈 (炭特灵) 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者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或者25%咪鲜胺 (施保克) 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防。

4收获与贮藏期病害预防技术

马铃薯要尽量选在晴天收获, 并适当地延长收获日期。 收获前要清除茎叶, 让马铃薯块茎能够充分吸收土壤中的养分, 以增加马铃薯的营养。应选择表皮完整、健康的马铃薯贮藏, 贮藏地温度应不低于5 ℃, 且有良好的通风性, 在贮藏前需用硫磺或百菌清烟剂熏蒸消毒[4]。

5结语

采用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技术能够降低马铃薯遭受病虫害的风险, 使马铃薯的产量更高, 营养更加丰富。在对待马铃薯病虫害的问题上应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尽量使用高效无毒、安全环保的化学农药, 以生产出绿色无公害的马铃薯。地方政府还应积极实施农业扶持政策, 增加农户的收入, 以激发农户的种植积极性, 同时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全面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从而增加地方粮仓的粮食储备, 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摘要:介绍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以为种植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

参考文献

[1]徐向宁.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技服务, 2015 (9) :110.

[2]杨莉, 唐才禄, 颜森, 等.马铃薯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J].四川农业科技, 2011 (10) :34-35.

[3]刘美丽.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2 (17) :43-44.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 篇8

关键词: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

马铃薯因为的淀粉含量高, 口味在市场上深得人们喜爱, 因此在我国的种植面积很大。但由于在马铃薯的培育过程中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 所以, 在生长过程当中会经常受到病虫害的侵扰。人们在面对这种问题时, 通常采用的是使用农药, 虽然在短时间内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是长此以往会增强病虫的抗药性, 减少病虫天敌减少, 最终不利于病虫害防治。而马铃薯一旦出现病虫害, 无论是质量还是产量都受到较大影响, 严重影响农户收益。所以, 必须对马铃薯的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探讨, 找到最有效的防治技术, 以保障种植者的收益。

1 马铃薯常见病害

1.1 马铃薯早疫病

马铃薯早期疫病的病原菌属于半知菌类。菌源主要是靠寄生在植株残体或者其他职位上生存和繁衍。病菌会在降雨量大、长时间灌溉以及经常长露水的地方进行繁殖, 主要通过在受感染的植株表面产生孢子的形式, 由于孢子的适应能力较强, 所以可以在大部分区域存活, 并通过风力传播[1]。早疫病产生的孢子不多, 但是发生的时间相对较早, 而且生长传播的速度却很少受到叶片表面的湿度影响, 所以发展速度还是相对较慢的。

病菌易侵袭较老的叶片, 当湿度较高时易发生流行性的病症, 由叶片开始, 严重时会达到马铃薯的块茎。早疫病感染的马铃薯其一片会呈现黑褐色的病斑, 斑形为圆形或者近圆形, 纹路为同心轮纹, 当环境的湿度较大时, 病斑的上层会产生黑色的霉素, 如果病状严重则叶片会直接干枯脱落。如果是块茎染病, 则会产生浅褐色的海绵状干腐物。

1.2 马铃薯黑茎病

黑茎病首先侵染的是马铃薯的种薯, 尤其易发生于潮湿的土壤以及相对温度较低的环境下。病菌的环境适应能力相对较强, 甚至可以在茎块或茎上过冬。所以, 从苗期到生育后期都可以发病, 但在幼苗期发病频率较高。且感染后的马铃薯还会传染给未发病的马铃薯。尤其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这种传染的速度会更快。

感染黑茎病的植株, 如果是感病较轻的则会矮化, 叶的顶梢会向内收拢。叶片会变得小而且黄, 呈向上卷曲状, 严重的会出现萎蔫。茎基变黑是最容易看出的病症, 软化腐烂也较容易发现。

1.3 马铃薯晚疫病

晚疫病在马铃薯生长的各个时期都有可能发生, 病原通常是田间残留的有机体或者是直接储藏在种薯当中进行越冬, 然后随新的枝桠一起生长。马铃薯晚疫病的病菌适宜生存在白天暖而夜晚冷的潮湿环境当中, 当相对湿度达到90%以上, 温度达到20~25℃时, 孢子最易形成孢子囊[2]。所以, 这种病一般发病与空气潮湿温暖的有雾天气。病原的传播速度极快, 首先侵入随后就会产生孢子, 并且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快速进行二次传染。

当该病最开始病发时, 先侵染叶片以及叶柄和茎块。在叶片上大多呈现的状况是从叶尖和叶边缘开始产生水渍状的绿色斑点, 当空气中的湿度增大时, 会迅速的扩散至整个叶片, 且病斑有绿色逐渐转变为褐色, 斑点逐渐扩大为条纹状。在病斑周围会产生白色的霉层, 霉层大多出现于叶片的背部。当病较为严重时, 叶片首先会萎蔫, 然后整个植株就会变黑直至全部腐烂。但是在天气较为干燥的环境时, 病斑则会呈现枯褐色, 而且叶片的背部也不会出现白色的霉层, 轻触就有可能造成叶片碎裂, 而且与潮湿环境不同的是, 在干燥的环境下, 病菌的扩散速度会相对较慢。块茎的症状与叶片相似也会出现褐色的条斑, 而且潮湿的条件下传染也是相对较快, 并且伴有霉层产生。最终马铃薯将会腐烂。

1.4 马铃薯病毒病

马铃薯病毒病是对多种导致马铃薯发病的多种病毒病状的总称。主要包括的病毒有最常见的花叶病、卷叶病以及纤块茎病等。其在发病时有着共同的特征, 都会呈现叶部的斑点以及叶片变小的症状[3]。同时, 叶脉和叶柄上均会出现坏死的斑块或者卷曲的现象。这些病毒大都以昆虫来进行传播。

2 病害的防御治理措施

2.1 早疫病防治措施

对于早疫病来说应该尽早的进行管理, 保证水肥条件良好, 增强植株的抵抗能力。当马铃薯生长较为稳定以后, 每隔10~15 d就进行1次保护性杀菌剂的喷洒工作。如果发现病症则可加大药剂的喷洒剂量。

2.2 黑茎病防治措施

要想达到对黑茎病的防治效果, 则需要在选种的初期就进行防御, 首先, 尽量选用无病种薯。其次, 进行催芽或者晒种, 淘汰有病的种薯。在进行播种时, 可以适当混入少量的干土或者草木灰, 进行搅拌, 搅拌均匀后洒在播种马铃薯的沟内。当发现病株时, 要及时拔除。

2.3 晚疫病防治措施

晚疫病的防治, 首先, 采用无病的种薯, 然后入窖储藏, 过冬之后进行春化处理、切块、催芽, 每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的把关, 去除病薯。在播种后, 要对土层进行加厚处理, 以免孢子落入土壤而感染茎块。如果叶片感染后坏死, 则需要及时清理。在培育期间, 要进行药剂的喷洒, 大约7 d/次。

2.4 病毒病防治措施

病毒病在进行防治时应当选用脱毒的马铃薯, 并且防止对他的病毒进行传播的虫害。一旦发现病毒虫害应当及时的用药, 加以处理。

3 马铃薯常见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3.1 地下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地下的害虫主要有地老虎和蝼蛄等。这种害虫需要用黑光灯等来进行成虫的诱杀, 主要是利用其趋光性, 减少害虫的产卵量。然后利用药剂, 分为播撒型的药剂以及喷洒型的药剂, 目的是将害虫杀死在马铃薯根部。必要时还可以利用毒饵将其杀死。

3.2 瓢虫及其防治措施

瓢虫一般危害马铃薯的叶片。在防治时, 大多利用成虫的假死性来对其进行人工的捕杀如果还是卵状则可以进行直接的摘除。如果是刚成虫期则可以利用药剂来进行喷洒。

4 总结

从马铃薯的选种阶段到马铃薯生长前期的管理以及最后的收获过程, 都必须严格的执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不可放松。尤其在收获后期, 绝对不能因为收获了就放松防治的警惕性。在马铃薯的种植过程中, 一定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工作, 不断总结经验, 找到真正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促进马铃薯产量及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牛锦山.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5) :191-191.

[2]任广兵.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J].北京农业, 2014 (30) :160-160.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9

马铃薯从幼苗拱土到开花, 一般不浇水, 进行蹲苗, 特别干旱时浇小水。栽培专家在保水性较好的壤土地, 曾做过多次对比试验, 马铃薯进行控水蹲苗的比浇水未蹲苗的增产20%~25%。因为控水蹲苗的根量相当于浇水不蹲苗根量的2.5~3倍。马铃薯有了发达的根系, 才能从土壤中吸收更多的养分和水分, 合成和积累较多的光合物质。马铃薯蹲苗可防止徒长消耗养分, 形成短节、粗茎、厚叶、矮株, 发育成壮苗, 增强抗风雨、抗倒伏、抗病虫害的能力。马铃薯初花期开始浇水。从初花到茎叶停止生长这段时间, 块茎的增长量最大, 植株对水分的需要量也很大。另一方面, 马铃薯生长所需要的氮、磷、钾等无机元素都必须溶于水才能被根部吸收, 如果土壤缺水, 营养物质再多, 植株也无法利用。通常土壤持水量应保持在60%~80%。此时, 由于水分充足, 也往往会引起马铃薯中后期徒长, 消耗养分和倒伏, 导致减产。为此, 一定要实行化控。当马铃薯株高50~55厘米时, 亩喷施15%可湿性多效唑粉剂50克, 施药后4天浇水, 可收到明显的控高效果。马铃薯收获前10天左右停止浇水, 可提高其品质, 并较耐贮藏。马铃薯较耐旱, 开花前不浇水, 重点是保证花期水分供应充足, 及时浇好初花期, 盛花期和终花期三次水。马铃薯不耐涝, 雨季及时搞好田间排水。收获前10天停止浇水。

二、应用多效唑和膨大素

1. 多效唑

多效唑, 纯品为白色结晶, 是一种新型的植物生长延缓剂, 具有控制徒长、促花促根、防病防倒伏、增蘖增粒等作用。其作用特点是药液主要是经由体内木质部输送到各个部位, 很少通过韧皮部或叶片运输, 在体内能抑制赤霉素的合成, 与赤霉素有拮抗作用;能抑制亚顶端分生组织生长, 延缓生长速度, 抑止茎秆伸长, 但不影响细胞分化, 能促进植株分蘖或分枝, 有利根系生长, 提高植株抗逆能力;能增强光合作用, 提高坐果率, 促进植株矮化和防止倒伏等多种功能。常见的剂型:15%可湿性粉剂、50%粉剂。于蕾期应用15%的多效唑可湿性粉剂130倍液, 均匀地喷洒在植株茎叶上, 控制植株生长过旺。

2. 膨大素

膨大素能增加作物叶绿素含量, 增强叶片的光合效率, 使药材的根、茎粗壮膨大、提高块根、块茎的含糠量和药物有效成份, 从而提高产量, 一般能增产15%~30%。于初花期应用250倍的膨大素液, 均匀地喷洒在植株茎叶上, 促进块茎膨大。注意用药要适量, 不能随意增添份量;不要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 以免降低药效;膨大素属于植物调节剂, 不可代替肥料。

三、病虫害防治

1. 早疫病

症状表现: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黑色水浸状小斑点, 然后病斑逐渐扩大, 形成同心轮纹并干枯。病斑多为圆形或卵圆形, 由于叶脉的限制, 有时呈多角形。严重时病斑相连, 整个叶片干枯, 通常不落叶, 在叶片上产生黑色绒霉。块茎感病呈褐黑色, 凹陷的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 病斑下面的薯肉呈褐色干腐。病原菌主要在病株残体、土壤、病薯或其它茄科寄主植物上越冬。在马铃薯生长季节, 病菌孢子可通过气流、雨水或昆虫传播, 病菌孢子可通过表面侵入叶片。在生长早期, 初次侵染发生在较老的叶片上。多数情况下, 在成株期, 特别是开花以后发病较重。病菌可通过表皮或伤口侵染块茎。退化的品种, 未成熟的块茎以及高温多湿、肥力不足的情况下较易感染。

发病初期用70%安泰生600倍液或43%好力克5000倍液喷施防治。

2. 晚疫病

晚疫病是马铃薯最重要的病害, 分布广泛, 高湿、多雨、冷凉的地方发病特别严重。一般发病田块, 病株率可达40%~80%, 流行年份全田毁灭。被晚疫病菌侵染的块茎, 除在田间腐烂外窖藏中病情还会进一步发展, 严重的造成毁窖。晚疫病由致病疫霉引起。发现中心病株及时喷58%瑞毒霉锰锌或甲霜灵锰锌500倍液防治。

3. 黑茎病

黑茎病在整个马铃薯生育期都可发病, 表现出多种症状, 主要危害茎和块茎。植株症状表现为矮小, 叶片褪绿, 叶缘上卷, 质地硬, 复叶与主茎角度开张, 茎基部黑褐色, 易从土中拔出。感病块茎脐部黄色, 凹陷, 扩展到髓部形成黑色孔洞, 严重时块茎内部腐烂。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 并用800倍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土壤消霉, 防止传播扩散。

4. 瓢虫

瓢虫是蚜、蚧、螨虫类的天敌, 因此人们常把保护瓢虫作为防治蚜虫等虫害的有效方法之一, 有时甚至还要引进。当然, 有的瓢虫也会对作物产生危害, 如二十八星瓢虫。这种瓢虫危害茄子、马铃薯、番茄、瓜类等。发生时及时用1000倍敌敌畏喷雾防治。

5. 蚜虫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10

关键词: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病虫害

马铃薯, 又名洋芋、土豆、山药蛋, 是世界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仅次于稻、麦和玉米。在我国马铃薯的种植面积近年约300万hm2, 居世界第一位。马铃薯在全国各省 (市) 均有栽培, 尤其在北方冷凉地区和西南山区种植更广泛。植物马铃薯是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其块茎可供食用, 是重要的粮食、蔬菜兼用作物, 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现将其高产栽培技术及其病虫害防治技术做一介绍。

1 栽培技术

1.1 选用良种

选种是马铃薯高产的一个重要环节, 而选用优良脱毒马铃薯品种是高产栽培的基础。适宜品种应早熟、高产、稳产, 综合抗病性较强, 品质较好。既适合露地种植又可保护地栽培, 结薯集中, 薯块大, 产量高, 商品性好。

1.2 选地整地

马铃薯是不耐连作的作物。种植马铃薯的地块要选择三年内没有种过马铃薯和其它茄科作物的地块。马铃薯为地下茎作物, 为使植株生产苗壮, 结薯多而大, 采取封冬前整地, 加强土壤熟化, 增加土壤活土层, 调节土壤中水、肥、气和热状况, 是马铃薯高产的基础条件。

1.3 切块催芽

种薯切块种植, 能促进块茎内外氧气交换, 破除休眠, 提早发芽和出苗。但切块时, 易通过切刀传病, 引起烂种、缺苗或增加田间发病率, 加快品种退化。切块一般以切成20~30g为宜。切块时要纵切, 使每一个切块都带有顶端优势的芽眼。切块时要剔除病薯, 切块的用具要严格消毒, 以防传病。

催芽是马铃薯栽培中一个防病丰产的重要措施。播前催芽, 可以促进早熟, 提高产量。同时, 催芽过程中, 可淘汰病烂薯, 减少播种后田间病株率或缺苗断条, 有利于全苗壮苗。

1.4 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马铃薯丰产栽培中的重要环节, 确定适宜温度是个体与群体矛盾的统一, 改过去单垄单行为单垄双行, 垄距为80cm, 行距是10~15cm, 株距是20~25cm, 由原来的种植3500株/667m2, 改为种植4500~5000株/667m2, 达到充分利用地力, 利用空间, 提高产量。

1.5 科学用水

马铃薯为需水较多的作物, 不同的生育阶段对水分的要求不同, 播种时土壤要有足够的底墒, 否则根系不发达。幼苗期一般不浇水, 以提高地温, 促进地下部生长。发棵期水分要充足, 以促为主, 促地上带地下。发棵后适当控水以利于适期转入结薯, 结薯期需水较多, 水分要充足, 土壤保持温润状态, 主要是促地下控地上, 以促控结合为主, 延长结薯期, 促进薯块迅速膨大, 夺取高产。

2 病虫害防治

2.1 病毒病

已发现能侵染马铃薯的病毒有18种, 病毒病在田间靠昆虫 (主要是蚜虫) 或叶片接触而传播, 表现花叶、叶片卷曲或皱缩等茎叶异常现象, 并造成巨大损失。由于日前仍无有效药品治愈本病, 因此, 防治上主要利用艾美乐、康福多等化学药剂杀灭传毒昆虫, 或用种子处理剂——高巧或锐劲特作包衣处理, 从而减少病毒病的传播。

2.2 生理性病害

生理性病害是由于环境条件不适应马铃薯的生长发育而产生的危害。主要有缺素症、不良气候危害、药害等。防治方法:

1) 深施足够氮磷钾和有机肥作基肥;

2) 在发根、发棵、结薯期叶面喷施具解毒作用的均衡营养微肥如得力肥等;

3) 遇到药害、冷害、高温危害时更要连续叶面喷施二至三次这类叶面肥。

2.3 真菌性病害

早疫病, 又称夏疫病、轮纹病。主要发生在叶面。病斑近圆形, 深褐色, 内有黑色同心圈, 不呈水渍色, 可相互连接成不规则大斑。防治方法:

1) 加强栽培防治, 忌偏施氮肥, 减少缺素病出现;

2) 发病初期用70%安泰生600倍液或43%好力克5000倍液喷施防治。

晚疫病, 又称瘟病, 是马铃薯的主要病害。叶片、茎、薯块均可受害, 通常在开花前后出现病症。受害病斑初期为不规则黄褐色斑点, 潮湿时, 病斑迅速扩大, 边缘为水渍状, 有一圈白色霉状物, 在叶的背面长有茂密的白霉并形成霉轮。干燥时病斑变裼且脆, 无霉层。晚疫病的流行与气候条件、生育阶段密切相关。结薯后如遇连绵阴雨, 气温适宜的条件下, 病害在10天内可传遍全田每一植株, 损失严重。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品种;

2) 选用无病种薯;

3) 药剂防治:开花前后, 发现中心病株立即拨除, 地面撒施石灰, 然后对病株周围植株用66.8%霉多克600倍液或72%普力克800倍液喷雾封锁, 10天后再喷一次, 同时全田用70%安泰生600倍液喷雾保护。

2.4 虫害防治

蚜虫防治方法:

1) 种薯高巧伴种;

2) 利用天然隔离条件, 利用栽培方法避蚜;

3) 药物防治:艾美乐15000~30000倍液或康福多8000倍液等杀虫剂叶面喷杀蚜虫。地老虎, 防治方法:捕杀、诱杀和药剂灭虫, 利用地老虎成虫的趋光性和对糖醋液的特殊嗜好, 在田间设醋液盆和黑光灯进行诱杀成虫。或用90%敌百虫每50g拌匀30~40kg切碎的鲜草, 傍晚撒在田里诱杀幼虫。对3龄前的地老虎幼虫, 可用2.5%敌杀死1000倍液喷撒, 或用2.5%敌百虫粉剂1.5~2kg加10kg细土拌匀撒在植株周围。对虫龄大的幼虫可用50%辛硫磷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的1000倍液灌根。

参考文献

[1]史明.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J].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2012, (6) :28.

马铃薯生理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篇11

一、块茎变绿

1. 症状 马铃薯块茎表皮局部或全部变绿,表皮变绿处的块茎内部也呈绿色或黄绿色。这种变绿的块茎因含有有毒物质——龙葵素而不能食用。

2. 病因 由于太阳光、散射光或人工光线的长时间照射,导致块茎的表皮、薯肉产生了叶绿素和有毒物质——龙葵素。

3. 防治技术 马铃薯生长期间尤其是块茎形成期间应注意及时培土,杜绝块茎暴露在土壤外面;块茎在运输和储藏过程要尽量避免太阳光直射以及太阳散射光、灯光长时间照射,块茎储藏时要尽量放在黑暗处。

二、二次生长

1. 症状 马铃薯二次生长的块茎有多种情形,常见的有:①块茎不规则伸长;②链状结薯;③皮层发生龟裂;④块茎顶芽长出匍匐茎,顶端形成子薯;⑤芽根部肥大突出,形成肿瘤状块茎;⑥块茎顶芽萌发匍匐茎,甚至穿出地面形成新的植株。

2. 病因 马铃薯块茎生长过程中如果出现高温干旱或高温干旱与低温湿润反复交替就会导致二次生长。在块茎形成膨大期间,由于长时间高温干旱,块茎表皮局部或全部加厚(木栓化),块茎停止生长,即使后来降雨或灌溉,有了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块茎也不能继续正常生长,以致形成了各种畸形块茎;如果高温干旱和低温湿润反复交替,二次生长现象会更加严重。

3. 防治技术 ①底肥要以有机肥料为主,以增强耕地的保肥保水性能;②播种时,密度要适当,株行距尽量均匀一致;③生长期间要适时适当中耕培土;④关键是耕地干旱时,要及时浇水。

三、龟裂

1. 症状 在块茎膨大期间,块茎沿着长轴的方向产生较深的纵向裂沟,裂沟表面被复合周皮组织所覆盖。

2. 病因 ①栽培地干旱时遇较强降雨或灌水过量,导致块茎膨大速度快于表皮生长速度;②施肥过量;③植株严重感染病毒病。

3. 防治技术 ①避免施肥过量;②土壤干旱时及时适量浇水;③选用抗龟裂品种;④选用不带病毒的种薯;⑤及时防治蚜虫和病毒病。

四、种薯毛芽

1. 症状 种薯在萌芽时,块茎上各芽眼萌发的幼芽都非常细弱,长势不旺盛,这种现象又称为种薯纤细芽。

2. 病因 种薯毛芽的主要病因:一是块茎的生活力低下,二是块茎感染了卷叶病毒。

3. 防治技术 ①选用生活力强的块茎作种;②选用无病的块茎作种;③选用抗病性强的马铃薯品种。

五、块茎空心

1. 症状 块茎空心现象一般发生于马铃薯大块茎内部,空心洞周围形成了木栓质组织,呈星形放射状,有的2~3个空心洞连接在一起,但从块茎外部看不出任何症状。

2. 病因 块茎生长膨大期间,栽培地过于肥沃,加上湿度过大或株间距过大,使块茎大量吸收水分急剧增长,淀粉再度转化为糖,导致块茎虽然体积大,但干物质少,因而形成空心,这是块茎空心的主要原因。另外,栽培地缺钾也会导致块茎空心。

3. 防治技术 ①合理密植,使株行距均匀一致;②不过量施肥;③不过量灌水;④提前清理好沟渠,以便在强降雨时,使栽培地做到雨停水干;⑤及时培土,促进植株正常生长;⑥选用抗块茎空心的马铃薯品种。

六、褐色心腐病

1. 症状 块茎表面无症状,但切开薯块后,在薯肉上可见分布有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的褐色斑点,褐色部分的细胞已经死亡成为木栓化组织,淀粉粒也基本消失,不易煮烂、炒熟,失去食用价值。

2. 病因 块茎生长膨大的高峰期,遇到土壤严重干旱或土壤水分供应不足,容易导致褐色心腐病的发生。

3. 防治技术 ①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保水能力;②块茎生长膨大期间均要满足水分供应,防止土壤干旱;③选用抗褐色心腐病的品种。

七、黑色心腐病

1. 症状 黑色心腐病一般发生在马铃薯块茎储藏运输期间,切开块茎后,薯肉中心部分呈黑色或褐色,黑色或褐色部分轮廓清晰、形状不规则;变色部分一般分散在薯肉中间,有的不出现空洞,有的出现空洞,变色部分不失水,但变硬部分放在大棚和温室里可逐步变软。一般情况下块茎外表无症状,但发病严重的块茎,其黑心部分会延伸到芽眼部,外皮局部变成褐色并凹陷。

2. 病因 高温和透气不良是储藏运输马铃薯块茎发生黑色心腐病的主要原因。储藏运输的块茎在透气不良或缺氧情况下,40~42℃时1~2天、36~39℃时3天、31~35℃时4~5天、27~30℃时6~12天就会发生黑色心腐病。即使在低温条件下,如果长期通气不良或缺氧,也会发生黑色心腐病。

3. 防治技术 在储藏和运输马铃薯块茎过程中,块茎不可堆积过高,薯堆不可过大,以避免高温和通气不良,尤其要避免长期通气不良或者缺氧。

八、块茎内部变色(水薯)

1. 症状 将块茎切开后,可见薯肉稍呈透明状,随后薯肉略变成淡褐色或淡紫色。这种马铃薯块茎又称水薯。

2. 病因 内部变色块茎(水薯)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氮肥用量过多,造成茎叶徒长倒伏,影响光合作用,使同化产物的积累减少;同时,氮肥用量过多,还促进了细胞的分裂,使块茎膨大速度加快,影响了淀粉积累,于是形成了含水量高而淀粉含量低的内部变色块茎(水薯)。

3. 防治技术 ①适量施用氮肥,注意氮、磷、钾肥的合理配合施用;②选用抗块茎内部变色的马铃薯品种。

九、块茎内部黑斑

1. 症状 块茎表面一般没有症状,但剥去表皮后可见到内部有黑斑,其形状有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切开薯块后,可见黑斑沿维管束扩展或穿过维管束扩展至块茎内部。

2. 病因 主要病因是运输过程中马铃薯块茎遭到碰撞而损伤了皮下组织,24小时后损伤部位就变成黑褐色;变黑褐色的程度与温度密切相关,当环境温度在1~10℃时,受碰撞损伤部位的细胞极易氧化而产生黑色素,使组织局部变黑。

3. 防治技术 ①马铃薯块茎充分成熟后再收获,收获时地温最好在10℃以上;②运输过程中要避免各种碰撞和冲击,减少块茎损伤。

(作者联系地址:梅再胜 湖北省黄石市农业局 邮编:435002;冯 昭 黄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 邮编:435002;薛 昉 黄石市蔬菜科研所 邮编:435002;胡 兴 黄石市种子管理局 邮编:435002;徐 峥 石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心 邮编:435002)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12

1 防治病害的关键技术环节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有早、晚疫病, 环腐病、黑胫病、病毒病。其中马铃薯晚疫病危害最严重。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流行性极强、极具毁灭性的真菌病害, 凡种植马铃薯的乡镇均有发生, 其损失程度视气候条件而定。一般气温在10~15℃, 阴雨、多雾、多露的天气, 最有利于病菌的侵入、蔓延和病害的流行。受害马铃薯叶片提前枯死, 田间减产可达20~40%, 窖藏后也可造成严重损失。多年来, 由于我县种植的马铃薯抗病品种缺乏, 导致晚疫病发生逐年加重。

1.1 晚疫病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淘汰带病种薯, 选用克新2号、克新3号、克新12号等抗病品种, 在种薯出窖、切块时淘汰种皮下陷的种薯;切刀消毒, 在切种薯时采用75%酒精或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切刀消毒;灭秧处理, 在收获前十天, 将地上部分茎叶全部割除;减少氮肥使用量;改进栽培技术措施, 加强田间管理;发现中心病株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80%大生600倍液、72%克露600倍液、25%甲霜灵500倍液喷雾防治, 以上药剂交替使用, 每隔7~10d喷一次, 喷施3次以上。

1.2 黑胫病防治

适当增加氮肥, 合理灌水;一旦发现中心病株, 立即拔除;清除田间马铃薯病残体。

1.3 环腐病防治

采用以控制种薯传播病害和选用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严格执行检疫制度;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留种田;切刀消毒与药剂浸种。

1.4 病毒病防治

建立完整的留种制度, 选用脱毒薯做种薯;改进栽培措施, 增施磷钾肥, 留种田远离茄科菜地;药剂防治采用20%病毒A500倍液、5%菌克毒克每亩5~10ml;及时防治蚜虫。

1.5 早疫病防治

对早疫病的防治, 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 主要是采取一些综合防治措施。实行轮作倒茬, 清理田园, 把残株败叶运出地外遮埋, 以减少侵染菌源, 延缓发病时间;施足肥料、加强管理。使植株生长健壮旺盛, 增加自身抗病能力;选用丰产抗病品种;四是进行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 及时喷施代森锰锌、喷克、大生、和百菌清等杀菌保护剂。

2 防治虫害的关键技术环节

虫害中马铃薯瓢虫和蚜虫的发生危害严重。由于蚜虫的发生还导致马铃薯病毒病的暴发, 病虫害齐发导致马铃薯严重减产。

2.1 防治二十八星瓢虫

人工摘除卵块, 此虫产卵集中成群, 颜色鲜艳, 极易发现, 易于摘除;药剂防治, 要抓住幼虫分散前的有利时机, 可用20%氰戊菊酯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 25%辉丰快克1000倍液, 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 2.5%功夫乳油2000倍液, 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

2.2 防治蚜虫

防治蚜虫可用氧化乐果和吡虫啉类杀虫剂

3 防治草害的关键技术环节

由于马铃薯种植比较早, 田间的杂草不是很多。最好采用苗前处理。整地质量好坏影响药效, 要求整平耙细, 施药后应及时浅混土并镇压保墒。保证喷液量;因地制宜选择药剂种类 (根据上一年农田杂草种类, 确定施药种类和剂量) 。行走速度均匀, 不能左右甩施 (机械二档, 防止重喷漏喷) 。认真检修药械, 防止跑、冒、滴、漏现象发生。

3.1 播后苗前常用药剂

嗪草酮、乙草胺、除草通 (施田补) 、异恶草松。使用剂量:50%嗪草酮700~1000g/hm2;90%乙草胺1.5~2.0 L/hm2;33%除草通4.0~4.5 L/hm2;48%异恶草松0.5~0.6 L/hm2。

3.2 苗后茎叶施药的常用药剂

拿捕净、精喹禾灵、高效盖草能。使用剂量:12.5%拿捕净1.0~1.5L/hm2;10.8%高效盖草能0.3~0.5 L/hm2;5%的精喹禾灵0.9~1.3 L/hm2。每公顷喷液量:机械为400~600kg, 人工喷雾为300~450kg, 选用扇形喷头, 机械行走速度均匀, 保证喷洒均匀。

4 防治鼠害的关键技术环节

4.1 灭鼠时间

农田鼠害防治的有利时期是每年的春、秋两季, 春季灭鼠效果又优于秋季。春季是老鼠繁殖的高峰期, 害鼠的储粮大部分被吃光, 且食物来源较少, 这时投饵诱惑力很强, 容易取食, 灭鼠效果好。

4.2 灭鼠方法

灭鼠主要采用毒饵站投饵法, 每亩投放1个, 每个毒饵站一般放置溴敌隆200g或溴鼠灵100g等抗凝血类杀鼠剂毒饵。

摘要:寒地马铃薯产量高, 品质好, 受到农民朋友和商家的青睐。但由于忽视病虫草鼠害的防治, 近几年产量一直上不去, 为防止损失的继续扩大, 必须加大病虫草鼠害的防治力度。

上一篇:故事教学下一篇:航空体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