贮藏期病害

2024-06-04

贮藏期病害(共7篇)

贮藏期病害 篇1

1. 虎皮病

发病初期果皮变成褐色, 呈不规则块状, 之后病斑颜色加深至暗褐色;严重时果肉变绵, 稍带酒味, 病果易腐烂。

2. 苦痘病

皮下果肉先变成褐色, 果面稍凹陷, 并出现圆斑, 病斑呈浓绿色或暗红色;果肉坏死, 有苦味。

3. 斑点病

病斑为暗褐色圆点, 边缘清晰, 微凹陷病斑仅限于果实表皮下细胞, 并不深入果肉;后期病斑易被病菌感染。

4. 轮纹病

发病初期, 果实皮孔处生成灰褐色水渍状小斑点。病斑扩大后, 形成较明显的同心轮纹, 表皮下逐渐产生黑色小粒点, 果肉迅速软化腐败, 一般发病后7~10 d全果腐烂。

5. 炭疽病

果面呈淡褐色病斑, 逐渐从果皮向果实内部呈现漏斗状腐烂, 果肉变褐色, 有轻微苦味。病斑表面凹陷, 从病斑中心向外生成同心轮纹排列的黑色小点。

6. 青霉病

发病初期果面呈黄白色, 病斑下陷呈圆形, 并由果皮向果肉深层腐烂, 烂果肉呈漏斗状。在潮湿空气中病斑表现初为白色菌丝, 以后变为青绿色粉状孢子, 孢子易随风飞散侵染其他果实。腐烂果有特殊的霉味。当湿度高时, 病斑扩展很快, 发病后10 d左右全果腐烂。

来源:《山西科技报》

如何预防冬枣贮藏期烂果 篇2

1 冬枣烂果的病害特征

1.1 青霉病

枣果受害后,病果变软,果肉变褐,味苦,果面生有一层灰色霉层,这是枣青霉病的分生孢子串聚集物。边缘的白色是菌丝层。

1.2 粉红病

受害枣果有粉红色霉层,这是枣粉红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和粒线体的聚集物,果肉腐烂,有霉酸味。

1.3 曲霉病

受害果实在表面生有褐色或黑色大头针状物,这是曲霉病的孢子穗,腐烂的果实有霉酸味。

1.4 木霉病

枣果受害后,病果组织变褐、变软,果面生有深绿色的霉状物,这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团。

2 预防措施

2.1 带果柄采摘

采摘是预防贮藏期病害的关键。采收方法最好是人工逐个带果柄采摘,要求一手捏住枣吊中部,另一手握住果实,逆着枣吊生长方向稍微用力果实就会带柄脱落。采摘时先摘外围果,后摘冠内果;先摘下层果,再摘上层果。采摘前要剪指甲或带上薄手套,避免划伤果实,采摘的枣果放入有软衬垫的容器内。

2.2 简化采摘、分级、装箱、运输工序

传统的工序是采摘→分级→装周转箱→入库→预冷→装贮藏箱→码垛。现在新的操作工序简化,是将果实采摘、分级同时进行,按分级要求分别依次采摘,采摘的同时剔除虫果、伤果、病果、畸形果。采摘后的冬枣直接放在铺好保鲜袋的贮藏箱码垛。

2.3 根据不同需要选择不同成熟度果贮藏

冬枣采摘时分为白熟果、片红果(25%着色)、半红果(50%着色)和全红果(100%着色)四种类型。贮藏60天后在全红果时采摘的好果率下降为44.3%,而在白熟果、片红果、半红果采摘的果实好果率仍为100%。贮藏100天后在全红果时采摘的全部失去食用价值,而在白熟果、片红果、半红果采摘的果实好果率依次下降。贮藏120天后在半红果、片红果、白熟果采摘的果实好果率进一步下降为58.2%、79.1%、81.7%。所以,长期贮藏需要采用白熟果和片红果,短期贮藏的采用半红果,全红果只能作为临时贮藏用果,并要及时出库销售。

2.4 入库前对全库及装枣用的容器消毒

对装枣用的容器等进行消毒。常用的方法是:用1%左右的新洁尔灭对全库和库外周围环境进行喷洒,也可用4%漂白粉溶液,或直接用高锰酸钾气雾消毒。

2.5 对入库的枣果消毒

红薯贮藏期病害及防控措施 篇3

1 红薯贮藏期病害

1.1 生理性病害

冷害是指薯块长期处于9℃以下条件, 钾离子外渗, 不能保持细饱正常浓度, 细胞中磷酸化作用受到影响, 薯块新陈代谢活动受到破坏[3]。另一个原因是薯窖保温差或保管不善而受冷害。冷害是红薯贮藏期腐烂的主要原因之一。薯块在受冻7 d内, 与健薯无明显区别, 薯皮略带暗色, 失去光泽, 用手指轻按压有弹性感觉, 剖开冻薯可见薯皮附近的薯肉迅速变褐, 受冻越严重变褐速度越快。受冻部分水浸状, 用手按压, 有青水渗出。受冻薯块往往变成硬心、硬皮, 且发苦。受冻造成的腐烂, 一般从薯堆表层开始。

红薯遭受冷害有2种情况:一是因收获过晚, 窖外受冻, 入窖后15 d左右开始腐烂;二是在贮藏中期和后期, 由于窖浅或防寒条件差发生冷害造成腐烂。薯块受冻后, 易被弱寄生菌侵染, 造成腐烂, 所以红薯贮藏期生理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密切相关。

1.2 侵染性病害

1.2.1 黑斑病。

又称黑疤病, 俗称黑疔、黑膏药、黑疮等。1890年在美国发现, 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从日本传入我国。此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 是造成红薯烂窖、烂床、死苗的主要原因, 目前是西充县红薯一种主要病害。病薯可来源于田间侵染, 但主要由入窖前的伤口受侵染所致。红薯黑斑病在整个生育期和贮藏期都可发生, 其发病温度最低8℃, 最适为25℃, 高于35℃时时则不侵染, 贮藏期间感病最适温度23~27℃。

1.2.2 软腐病。

侵染薯块患病初期薯肉内组织无明显变化, 之后在薯块表面长出灰白色霉, 后变暗色或黑色, 形成一大片霉毛, 病情扩展迅速, 2~3 d整个薯块即成软腐状, 发出恶臭味。该病菌存在于空气中或附着在被害薯块上或在贮藏室内越冬。病菌腐生性强, 从伤口侵入, 由死的寄生组织提供营养。侵染一般自薯块两端或死蔓和根毛相连处开始, 侵入后, 病菌产生果胶酶、淀粉酶、纤维素分解酶, 分解寄主细胞中胶层及其他成分, 使细胞离析, 组织溃散而形成腐烂症状。病害的发生与薯块生活力强弱关系密切, 薯块受冻, 生理机能衰退, 病菌易于侵入。薯块伤口多, 环境条件不利于伤口愈合等都是加重病害的因素。

1.2.3 干腐病。

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 菌丝体在薯块内部蔓延, 破坏组织, 使之干缩成僵块。当温度高时, 在薯块空隙间产生菌丝体和分生孢子, 并从组织经表面裂缝长出白粉至粉红色霉状物。严重时全窖发病, 损失惨重。一般是从红薯末端开始形成坚硬的棕褐色的腐朽状, 最后变成皱缩干硬。表面产生丘疹状突起, 黑色小点覆盖整个表面。在贮藏后期, 该病菌往往从黑斑病病斑处入侵而发生并发症。

2 病害控制

2.1 清洁薯窖, 消毒来菌

入窖前, 窖内要打扫清洁, 发病的旧窖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水100倍喷洒杀菌, 或用硫磺和福尔马林熏蒸。贮藏量约占窖容积的70%, 1 m3可贮藏500 kg的薯块。

2.2 适时收获

红薯的最佳收获温度为12~15℃, 当外界气温低于10℃时不可收获。收获时要轻挖、轻运、轻放, 防止红薯表面造成损伤进而被病原菌侵染。收获当天要稍微晾晒一下就立即装入筐 (箱) 包装好入贮, 切记不可以将红薯放在屋外过夜, 防止夜间低温遭受冷害或淋雨。

2.3 精心选薯

严格选择合适的红薯进行长期贮藏, 贮藏前要剔除破损、水泡、霜冻、有病虫害的薯块, 选择大小合适、无病虫害、无伤无冻的薯块。为了防止感染病原菌, 可在储藏前用70%甲基托布津100倍液, 或25%多菌灵500~1 000倍液浸洗3 min, 晾干后即可入窖, 要轻拿轻放[4]。

2.4 愈伤处理

为了使红薯被破坏的表面保护结构得到恢复, 采收后立即在30~35℃、相对湿度90%~95%的条件下, 处理4~6 d, 并保持足够的通风, 失水率2%~6%。愈伤应在贮藏室或窖内进行, 愈伤一旦完成即应改为正常贮藏的温湿度条件, 以后不再搬动, 防止造成新的创伤[5,6]。

2.5 科学管理

对窖藏红薯应根据红薯生理反应及气温变化进行3个阶段管理。一是贮藏初期, 指红薯入窖后1个月以内。此期气温尚高, 在屋窖及小屋窖要进行高温处理, 窖内也因薯块呼吸作用旺盛产生高温, 因此要做好薯窖的通风降温工作, 减少病害的发生。二是贮藏中期, 指入窖后1个月至翌年2月。这个时期气温低, 要注意防寒保温。封闭窖口, 堵塞通气孔。这个时期病害发生虽然很慢, 但如保温不好, 会造成立春后大量烂窖。三是贮藏后期, 3月气温虽有上升, 但寒暖不定, 气温波动大, 同时冬天受冻的薯块也开始腐烂, 所以立春前后仍要保持窖温稳定, 定期检查窖温, 注意防止病害的发生, 使窖温保持在10~14℃之间[7,8]。

此外, 还应注意红薯入窖容量不可超过2/3, 以利通风排湿。贮期温度以10~14℃为宜, 相对温度控制在80%左右。贮藏中如发现病薯应立即拣出, 以防蔓延。

参考文献

[1]郭小浩.甘薯窖藏技术及病害防治措施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5 (4) :146-147.

[2]韩刚建.甘薯贮藏技术[J].农业知识, 2009 (23) :48.

[3]翟洪民, 高霞.甘薯烂窖的原因及综合预防措施[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5 (10) :44-45.

[4]张立新, 冯志红, 王春生.影响红薯贮藏保鲜的因素及其保鲜技术[J].保鲜与加工, 2010 (4) :51-53.

[5]张爱军.甘薯茎线虫病的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 2010 (12) :30.

[6]朱克响, 高广春, 孙德军.甘薯窖藏防烂措施[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1996 (9) :21.

[7]肖素玲.甘薯贮藏期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村科技, 2014 (22) :27.

苹果贮藏期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篇4

关键词:苹果贮藏期,病害,发生,防治

贮藏期苹果主要病害有5种, 分别是苹果斑点病、苹果青霉病、苹果虎皮病、苹果苦痘病、气体对苹果的伤害, 下面将其5种病害的为害症状、发病原因、防治方法逐一介绍, 以供广大果农参考。

1 苹果斑点病

1.1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苹果果实, 受害果实病斑呈圆形, 暗褐色, 凹陷状, 苹果斑点病只为害苹果表皮, 不为害苹果果肉。

1.2 发病原因

根据多年来的调查发现, 高温、高湿是形成苹果斑点病的主要因素。如天气干旱, 特别是干旱丘陵果园, 在缺水浇条件下, 7月—8月如果突然降雨, 在果实皮孔处就会形成小裂口, 经过3 d便会形成小红点, 称为红点病;果园喷施农药过高, 施用化肥过量, 也会使果皮产生斑点;苹果斑点病的发生还与树体缺钙有关系。

1.3 防治方法

一是果园要做到“三适时”, 即适时浇水、适时喷施钙肥、适时采收;二是苹果采收后, 要及时进行预冷入贮, 预先创造二氧化碳浓度为2.5%~5%、氧浓度为3%、温度为0℃~2℃的贮藏条件, 可减少苹果斑点病的发生。

2 苹果青霉病

2.1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苹果果实, 受害苹果表面呈圆形, 黄白色, 有凹陷病斑, 腐烂从果皮到果肉逐渐向下, 呈漏斗状, 腐烂的果肉有特殊的霉味。果实发病后, 10 d左右果实会变质、腐烂。如在潮湿环境下, 病斑表面会出现青绿色粉状霉层。

2.2 发病原因

高温、高湿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另外, 果园管理粗放, 树势衰弱, 营养状况差, 果园郁闭, 通透性差、有机肥施得少, 偏施氮肥, 用药不合理, 喷药质量差, 喷药不均匀、不全面, 农药类型单一, 防治时间不及时或抓不住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 苹果采收期过早或过晚, 果园清除病虫害不彻底等, 都有利于病菌的繁殖蔓延。

2.3 防治方法

一是选栽抗病品种, 提高抗病能力。如:少栽一些红富士苹果, 多栽一些华冠、华帅等较抗病的品种;二是科学施肥, 合理修剪。适当增施有机肥, 合理配方施肥, 及时浇水与排水, 采用多次摘心、拉枝、扭梢, 疏除果园不合理的过密枝, 使果园通风透光, 合理负载, 避免出现大小年。这些技术措施都可以减轻病害发生;三是彻底清园, 以减少病菌来源。结合冬春修剪, 刮除苹果树上的粗皮和病斑, 彻底清除、烧毁果园中的落叶、枯枝、病果, 以减少苹果园内第二年初侵染病菌来源。在落叶后和发芽前可喷腐必清50倍液, 以铲除越冬病菌, 减少贮藏期病害的发生;四是入库前, 要避免果实表面机械创伤, 贮藏场所的温度保持1℃~2℃的低温环境进行贮藏。

3 苹果虎皮病

3.1 为害症状

苹果虎皮病是苹果在贮藏后期发生的一种生理病害, 发病初期, 病部果皮表现浅黄褐色, 似烫伤, 不规则, 凹陷状, 病果肉质发绵, 略带酒味。

3.2 发病原因

苹果虎皮病的发生与栽培品种、果园管理技术、采收期、苹果贮藏环境条件有极大关系, 国光品种为感病品种, 在果园管理过程中, 如偏施氮肥、不注意修剪、不进行疏花疏果、园内不通风透光、采收过早等都会引起苹果虎皮病的发生。

3.3 防治方法

一是易感病的品种, 应避免过早采摘, 苹果入库前要选择着色好的果实贮藏。在贮藏时, 也可采用矿物油纸单独包裹。二是利用气调贮藏, 加强库内通风换气, 保持贮藏器皿内2%~3%的二氧化碳浓度, 控制库温在0℃左右。

4 苹果苦痘病

4.1 为害症状

苹果苦痘病又被称为苦陷病, 此病主要为害苹果果实, 属一种生理病害, 常发生在苹果的成熟期与贮藏期, 病斑多发生在近果顶处, 呈褐色圆形, 病部果肉发生腐烂, 在不同品种上, 病斑颜色各异, 有暗紫红色斑, 深绿色斑和灰褐色斑。病果表皮坏死, 凹陷深度达2~3 mm, 果肉干缩, 有苦味。为害轻的果面有3~5个病斑, 为害严重者多达60~80个。

4.2 发病原因

据资料查证, 苹果苦痘病发生有5个原因:一是因为树体生理性缺钙引起的, 苹果内钙离子浓度低于110×10-6, 果实易发病;二是偏施氮肥、低洼下湿地、树势衰弱的发病重;三是砧木、接穗不同, 发病轻重不同。如接穗用国光发病轻;苹果品种不同, 发病也不同, 如:国光、祝光、青香蕉、金冠 (幼树) 等较感病, 红宝石发病轻;四是采收过晚, 果实衰老, 发病重;五是贮藏期温度偏高, 发病重。

4.3 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品种。 (2) 清洁果园。苹果发芽前, 要进行一次彻底清园, 将病叶、枯枝、枯叶烧毁、深埋。 (3) 加强果园栽培管理。合理修剪, 合理负载, 保持果园通风透光。平衡施肥, 增施有机肥和沼气肥, 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改善果园土壤环境。 (4) 合理负载, 及时喷钙。盛果期树果园产量, 每0.067 hm2应控制在2 000~2 500 kg为宜。为防治苹果苦痘病发生, 在苹果谢花后, 应及时喷施质量分数0.5%氯化钙或0.8%硝酸钙溶液, 每2周一次, 效果较好。 (5) 贮藏期管理需加强。入库前, 一般应先将选好的苹果, 用质量分数8%氯化钙、或1%~6%的硝酸钙溶液浸渍果实。同时, 贮藏期温度, 应控制在0℃~2℃, 让果窖保持良好的通透性。条件优越的果农, 应提倡使用小型气调库, 入库前, 先将苹果进行预冷, 放入1℃的环境中进行贮藏, 这样大大延长了苹果的寿命, 减少了病害的侵袭, 增加了果农收入。

5 气体对苹果的伤害

5.1 为害症状

气体伤害主要是指在苹果贮藏中受二氧化碳中毒和缺氧伤害。二氧化碳中毒是指高浓度二氧化碳可以造成苹果果皮出现黄褐色凹陷斑点, 果肉呈褐色或干褐色空腔, 果实吃起来有酒糟发酵味, 并伴有苦味。另外还有缺氧伤害, 表现为:果皮木栓化, 果实腐烂, 食之有发酵味。

5.2 防治方法

贮藏期病害 篇5

1.1 虎皮病 (褐烫病)

苹果虎皮病是贮藏后期最易发生的生理病害, 发病于果实阴面绿色部位, 开始时出现浅黄色斑块, 呈不规则状, 后期颜色变褐直至暗褐色, 略呈凹陷, 病处表皮可轻易撕下, 甚至导致果肉发绵, 微有酒精味。该病病因可能是氮肥过度施用, 果实过早采摘、着色度差, 高温, 贮存后期果实衰老引发的, 致病因可能是蜡质中的挥发性萜烯碳氢化合物α-法呢烯氧化产生的氧化衍生物—共轭三烯[1]。为预防该病, 应适时采收, 控制氮肥, 合理修剪, 促进着色。可用0.2%~0.4%虎皮灵浸果, 或25℃时用0.25%~0.35%乙氧喹啉溶液浸果, 也可用药纸包果, 均可预防虎皮病的发生[2]。

1.2 苹果苦痘病 (若陷病)

该病病斑发生位置近果顶, 近果肩处极少。发病初期, 果肉褐变, 表面呈现暗色略凹的圆斑, 且在绿色品种上呈深绿色, 红色品种上为紫红色[3]。其下果肉干缩坏死深度为0.1~1.0 cm, 味苦。其后病斑继续恶化凹陷且褐色加深。贮藏阶段前1~2个月发病最重。果实中钙含量较低且氮钙较高, 成熟期气候干热, 修剪过重, 贮期温度高, 果树缺水容易导致该病发生。预防上:生长后期少施氮肥;开花后4~5周喷2次0.75%氯化钙液;采摘后用2%~6%氯化钙液浸果。

1.3 果肉 (粉质、溃败) 褐变病

果肉褐变病表现为果肉变软、干碎、呈粉状、易裂果。体积较大的果实易患病, 从果实近果心处或维管束开始, 内部果肉逐渐溃烂褐变、粉质化。该病一般是果实过晚采摘、过度成熟、限气贮藏氧浓度过高、储存温湿度过高而引发的。预防上:适时采收, 控制好贮藏环境温度和湿度, 防止果面结露, 采后用2%~4%氯化钙溶液浸果, 效果较好。

1.4 缺氧和二氧化碳中毒

根据发病部位不同, 二氧化碳中毒可分为果实内部和外部伤害2种。内部伤害的果肉出现一些褐色小斑块, 并逐渐扩大, 最终干枯失水成褐色空腔, 味苦, 整果味淡且略带发酵味;外部伤害多发生在贮存早期, 先出现界线分明的边缘, 而后下陷、起皱, 最后呈黄褐色。二氧化碳中毒受害果实硬度不减。该病是由于二氧化碳浓度过高, 抑制了线粒体内琥珀酸过氧化物酶的作用而损坏果肉。缺氧伤害的病状表现为果皮木栓化, 内部组织坏死, 且带有浓烈的发酵味, 表观上与湿性溃变相似。该病是由于贮藏时氧浓度低造成果实转向无氧呼吸, 从而产生大量的乙醛、乙醇, 引起组织中毒枯死。预防方法:进行气调贮藏时要严格控制贮藏室内气体组分在适宜范围内。受害果实乙醇含量在1.2 mg/g以下, 将其置于10~18℃通风环境下大部分可恢复原状。

2 梨生理病害

2.1 梨树黄叶病

梨树黄叶病是缺铁引起的生理病害, 在黄河以北盐碱地梨园经常发生。病树叶片失绿黄化, 叶片上出现焦褐色斑点、斑块, 树冠焦梢, 根系生长不良。以秋子梨品种发生较重。防治黄叶病首先要增施有机肥, 改良灌溉水, 降低地下水位;要控制结果, 不使其过量负载;新梢生长期可喷布黄腐酸二胺铁200倍液或0.3%~0.4%硫酸亚铁2~3次;梨发芽前, 可结合施有机肥施入硫酸亚铁2~4 kg/株。

2.2 梨缩果病

梨缩果病为缺硼引起的生理病害, 在粗砂地、旱地及盐碱地容易发生[4]。不同的品种、砧木发病情况不同, 如在山地, 香水梨、巴梨常有发病, 山梨为砧的锦丰梨比杜梨为砧的重。梨树缺硼, 小枝顶枯, 叶小不能平展, 甚至变形, 变色发硬, 新梢呈丛状, 开花质量差, 坐果少, 梨果易裂, 果面有污斑, 果肉失水成栓斑块, 味苦至难以食用。防治缩果病, 应先抓土壤改良, 深翻加厚土层, 沙地压土, 盐碱地压沙排水, 增施有机肥料, 提高土壤有效棚含量。干旱梨园注意及时灌溉。梨开花前后可喷硼砂200倍液, 共喷2~3次;结合施有机肥, 可施入硼砂150~250 g/株, 为提高坐果率, 可喷0.5%硼砂液。

2.3 黑心病

黑心病是鸭梨贮藏期发生的生理病害。与梨果入库时降温太快有关;采收期太早、太晚, 黑心病发病增多。轻度黑心病只果心变褐, 尚可食用。适期采收, 入贮果经不同温度预冷可减轻黑心病的发生。

2.4 红肉病

红肉病是长把梨等果实采后贮藏期发生的生理病害, 与立地环境干旱瘠薄、负载过多、树势弱、采收晚等因素有关。防治上, 应加强栽培管理、适期采收、低温加硅窗袋贮藏, 可减轻该病发生。

摘要:介绍了苹果和梨在贮藏期常见生理病害的症状、病因, 提出了针对性的预防方法, 为苹果和梨的贮藏提供参考。

关键词:苹果,梨,贮藏期,生理病害,预防

参考文献

[1]王百姓.苹果贮藏期生理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甘肃高师学报, 2004 (5) :46-48.

[2]李兴敏, 杨淑芬.如何防止苹果贮藏期生理病害[J].烟台果树, 2004 (1) :40.

[3]殷莉.苹果贮藏期主要病害及防治[J].四川农业科技, 2005 (7) :34.

贮藏期病害 篇6

1 马铃薯窖藏病害种类及发病情况

1.1 病害总体发生情况

2011年3月20~30日,技术人员在原州区马铃薯主产区进行了马铃薯窖藏病害调查。就结果来看,2011年原州区马铃薯窖藏病害发病率重于2010年,属于中度-重度发生年份。平均病薯率为15.27%(不包括黑痣病),个别贮窖高达29.75%(不包括黑痣病)。从调查情况来比较,阴湿区发病情况整体重于干旱区。

1.2 病害种类及发生程度

窖藏病害种类主要有马铃薯晚疫病、干腐病、早疫病、黑痣病、软腐病、环腐病、黑胫病、病毒病和黑心病。其中马铃薯黑痣病发病最重,平均病薯率50.18%,该病自2009年度以来呈上升趋势,其次,软腐病平均病薯率23.57%,晚疫病平均病薯率11.36% ,干腐病平均病薯率10.24% ,早疫病平均病薯率1.86% ,环腐病平均病薯率5.63% ,黑胫病和黑心病零星发生。同时,不同品种间发病程度差异较大,冀张薯8号、宁薯4号、陇薯3号、庄薯3号发病较重,大西洋、费乌瑞它、克新1号、冀张薯5号等品种发病较轻。

农户自行储藏的薯窖中(不包括黑痣病)平均病薯率为16.39%,马铃薯晚疫病占病薯比率的28.32%、干腐病占病薯比率的24.24%马铃薯软腐病占病薯比率的23.46%、马铃薯环腐病、马铃薯黑胫病等病害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几家繁种企业的大型薯窖中(不包括黑痣病)平均病薯率为15.04%,马铃薯软腐病占病薯比率的31.12%、晚疫病占病薯比率的26.81%、干腐病占病薯比率的23.54%,马铃薯环腐病、马铃薯黑胫病等病害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马铃薯黑痣病在原州区种植区域内均有发生,平均病薯率50.18%,该病的发生和蔓延自2009年度以来呈急剧上升趋势。

马铃薯细菌性病害主要有软腐病、环腐病、黑胫病,真菌性病主要有晚疫病、干腐病、早疫病、黑痣病。其中黑痣病、软腐病、晚疫病、干腐病发病较重。

2 病害发生原因分析

窖藏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收获的薯块带菌,种薯繁育体系不健全,贮藏条件差,管理技术不到位。马铃薯块茎是活体多汁器官,收获的块茎通常含有75%左右的水分,贮藏期间要求有一定的温度、湿度和空气条件,在贮藏进程中极易遭受病菌的侵染而糜烂,比一般作物种子难贮藏。马铃薯如果这些条件不能满足,不仅会造成糜烂与耗费率的增长,还会引起马铃薯的生理情况与化学成分的不良变化。

2.1 田间病害加重、薯块带菌量增加

近年来随着原州区马铃薯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几家马铃薯企业的崛起,在扩大种植规模、丰富马铃薯品种和增产增收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由于大量调种及储藏技术落后等原因,造成种薯带菌种类及数量增加,大田发病危害呈上升趋势,病害逐年加重, 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 植株在田间感病形成的带菌薯块数量大,是造成马铃薯入窖后糜烂的根本原因。

2.2 贮藏窖建造不科学、条件差

主要的贮藏窖类型是地下式小型土窖,农户每家一个,储藏量为2t左右。山区有窑式土窖,储藏量2t左右,数量较小。六盘山薯业公司有一座砖混结构的地下、半地下式中型贮藏窖,储藏量50t左右。大型全地下式自然通风种薯贮藏窖1座,储藏量为500t。

有的选址不当,在地下水位高处建窖,造成窖内湿度大,甚至出水;或薯窖背阴,正对风口,容易出现冻窖。有的窖建造得太浅,顶部覆土薄,薯堆上部接近冻层,也易造成冻窖。还有的没有通风孔道,或通风孔道设置得不合理,因而无法调节窖内温湿度,更无法通进新鲜空气,以致使所贮薯块受损害。

2.3 不分用途地混合贮藏

一些农民仍按过去的习惯,一家只有1个窖,食用薯、商品薯、种薯、加工薯等几种用途的块茎,或几个不同品种的马铃薯,都贮藏在这一个窖内。这不仅造成品种的混杂和病害的传播,影响种性,同时对食用薯品质和加工薯价值的保持不利,因而直接影响农户的经济效益。在贮藏过程中,只有满足不同用途块茎对贮藏条件的不同要求,才能达到贮藏的预期目的。

2.4 不能保证块茎入窖质量

所说的入窖质量,就是要求入窖块茎个体完整,薯皮干燥、无腐烂及其他杂质等。可是秋收入窖时,农户图省事,不愿多用工,不经晾晒和挑选,使泥土与块茎混合,并将淋雨潮湿的薯块和冻、病、伤、烂的薯块一起入窖。入窖时将马铃薯从窖口向窖内倾倒,把薯掉伤,或人在薯堆上踩踏,造成薯块受伤等,严重影响了入窖质量;泥土多会造成湿度大,通气不畅,同时还带入各种病菌,病、烂薯块入窖,直接把大量病菌接种在薯堆内,成为窖内发病的菌源;伤薯易于使真菌和细菌侵入,会导致病害的扩大蔓延;湿度大不仅能满足病菌繁殖传染条件,促进病害发展,同时也易造成块茎早期发芽,影响质量。

2.5 储藏技术及保鲜措施不过关

马铃薯是季节性很强的农产品,收获时间相对较短,进一步深加工和精加工对马铃薯的保鲜储藏要求很高。但由于保鲜储藏技术相对比较落后,基本依靠农户通过简陋的方式进行小规模分散储藏,致使每年有大量的马铃薯因不良方式储藏而腐烂、发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几家大型薯窖储存前对储藏窖采用白灰或甲醛与高锰酸钾反应进行消毒处理,农户储藏的薯窖采用白灰进行消毒处理,但后期两类储藏窖管理均不到位,其他保鲜技术措施均未采用。许多农户和企业都有“自然管理”的习惯,即天冷封窖后,在贮藏期间不检查,不调整温度和湿度,不通风换气,以致在春季开窖时出现冻窖、烂窖、伤热、发芽和黑心等现象。还有的只注意保温怕冻,整个一个冬季都不通气,薯块呼吸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得不到排除,使薯块的正常呼吸受到阻碍,芽子被窒息,以致影响出苗。

3 对策

3.1 贮藏要点

3.1.1 老窖消毒

在马铃薯产区修建一个马铃薯窖,可用许多年。烂薯、病菌常会残存在窖内,新的薯块入窖初期往往温度较高,湿度又大,堆放新薯过程中一旦把病菌带到薯块上就会发病、腐烂,甚至造成“烂窖”。所以新薯入窖前应把老窖打扫干净,并用来苏儿喷一遍消毒灭菌,而后贮藏新薯。

3.1.2 严格选薯

入窖时严格剔除病、伤和虫咬的块茎,防止入窖后发病。

3.1.3 控制堆高

窖内堆放薯块的高度,因品种和窖的条件而不同。地下或半地下窖堆放时,不耐藏的、易发芽的品种堆高为0.5~1m;耐贮藏、休眠期中等的品种堆高1.5~2m;耐贮藏、休眠期长的品种堆高2~3m,但最高不宜超过3m。同时还要考虑贮藏窖的容积,贮藏量不能超过全窖容积的2/3,最好为1/2左右,以便管理。沟藏时薯堆高度以1m左右为宜。

3.1.4 控制温、湿度

贮藏初期因薯块刚入窖,窖温和湿度可能高一些,这是正常现象,但一般不会超过20℃,20d后窖温下降。长期贮藏的块茎,温度在2~4℃之间最合适,这样块茎不会发芽。湿度维持在85%~90%为宜,可使块茎不致抽缩,保持新鲜状态。

3.1.5 通风换气

不论固定窖或是沟藏,都必须有通风换气设备。把马铃薯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及时排出,使新鲜空气进入薯堆,以保持块茎的正常生理活动。窖内二氧化碳过多不仅对人进窖检查时不安全,而且会影响种薯的发芽率。

3.1.6 覆盖散湿

块茎入窖后,在窖温降低时应在薯堆顶部覆盖一层干草或旧麻袋片等,使之吸湿,散发水分,因块茎贮藏期间堆内块茎呼吸散发的水分常凝结在上层块茎上,即所谓出汗。加覆盖物吸湿散发水分,可防止上层块茎霉烂。

3.2 改进马铃薯贮藏技术

3.2.1 搞好田间管理,提高块茎耐贮能力

块茎入窖质量的高低,关系到马铃薯能否贮藏成功,而块茎耐贮能力的强弱,又对入窖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块茎的耐贮能力,与种植管理密不可分,所以要保证贮藏质量,首先就要从夏秋田间管理抓起。

1)搞好田间病害防治

入窖块茎的病斑和烂薯是贮藏的最大隐患,而病薯和烂薯都来自田间。搞好夏季田间病害的防治,是减少块茎病斑和烂块的最有效办法。如果能及时认真有效地进行田间马铃薯病害的药剂防治,就可以大大降低病害感染率,入窖时就比较容易挑除病、烂薯,从而保证入窖马铃薯的质量。据国外资料介绍,在新薯长到手指头大小时,在田间喷一次瑞毒霉锰锌,两周后再喷一次,对防止块茎烂窖,效果非常好。

2)不过量施用氮

近年来,一些农民乐于在马铃薯田里多施碳铵,而且用量越来越大,结果使茎叶疯长倒伏,影响光合作用,虽然薯块膨大速度快,但干物质积累少,皮墩肉嫩,不耐贮藏。应大力提倡配方施肥,使茎叶生长与块茎生长相协调,增加干物质积累,增强耐贮能力。

3)杀秧促进薯皮老化

薯皮老化程度是决定薯块是否耐贮的重要条件。薯皮嫩,则容易破皮,出现伤口,使病菌极易侵入,温湿度一旦适宜就会迅速引起腐烂,并扩大蔓延。所以,必须采取措施,使收获的块茎表皮老化,以增加它的保护和抗伤害能力。具体做法是在收获前10~15d,用木辊子或旧轮胎制成的轧秧器把秧子轧倒,使秧子受到创伤,营养尽快输入块茎,加快薯皮木栓化速度;或者进行割秧,促进薯皮老化。提前10d用灭生性除草剂喷洒薯秧,也可起到同样的作用。另外,就是适当晚收,即当薯秧被霜冻致死后,不要马上收获,过10d左右,等薯皮老化后再进行收获。这些科学的措施,对保证块茎入窖质量起着很大的作用。

3.2.2 分类贮藏

1)分品种级别进行种薯贮藏

种薯贮藏必须“一窖一品(种)一级”,真正做到没有机械混杂,确保品种纯度和级别一致。同时,要注意贮藏的温度和湿度,使种薯既不受冻又不会提前发芽,并维持着微弱的呼吸。如果温度超过5℃,湿度超过95%,就容易出现伤热和发芽等问题,以至影响种薯的质量和播种出苗。但温度过低也不行。如果温度长时间在0℃左右,这虽然不至于产生冻害,但会导致芽子生长能力降低。适宜温度应保持在3~4℃,最适宜湿度应保持在90%左右。

2)按用途进行种薯贮藏

食用薯及商品薯的贮藏条件,可以比种薯的贮藏条件宽松一些,只要做到不冻、不烂、不黑心、少损耗、保持新鲜即可。窑内温、湿度按种薯标准调节就行了。

加工薯,特别是油炸薯条、薯片用的原料薯,贮藏条件严格。要求一定的薯形,干物质含量高,还原糖低。因此,必须分品种贮藏。温度不低于7℃,最好是8~10℃,以使还原糖不增加,保证油炸颜色和炸出成品的质量。

3.2.3 改进、建设贮藏窖

薯窖建造结构的改进,主要是增加自然通风换气设施,逐步利用强制通风换气设备。随着先进保温材料的应用,薯窖可由地下式改为半地下式或地上式。这样出入窖方便,可减少不必要的薯块损伤,又便于管理。

1)增加通风槽

对普通窖,在窖底和窖壁挖1条宽20cm、深20cm的小通风槽,用秸秆或枝柴盖上,然后再放薯块。这样可以增加自然通风的效果。

2)增加通道

改单门窑洞式窖为双门窑洞式窖,以增加窖内空气流通,并使块茎出入窖方便、安全。

3)增加通风设备

根据窖内温、湿度情况,用移动式中小型风机,不定期进行窖内强制通风,调节窖内的温度和湿度。

4)建设现代化大型贮藏窖

依据经济力量,可以建造有风机、主风道、分风道的水泥与砖石结构的、永久性贮量千吨以上的大型薯窖,再配备上垛机、输送机等,逐步建成现代化贮藏窖。

摘要:根据调查总结原州区马铃薯储藏病害的种类和发生概况,全面分析了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本地区马铃薯科学贮藏和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如何延长水果贮藏期 篇7

水果采收过早或过迟均不耐贮藏,整个采收期也不宜拖延太长,一般在最适宜采收期的前后10 d内采摘完毕。采摘时要轻拿轻放,避免机械损伤,伤病果和好果要分别处理。

2.植物杀菌素处理

大蒜、洋葱或大茴香的气味含有杀菌素,可以用葱蒜汁液加水稀释后浸果,或将茴香油浸包果纸再包果;在果筐内垫松柏叶,可以防止果实腐烂;用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药剂浸果,其杀菌效果也非常理想。

3.药剂洗果与果实包装套袋

用1%的小苏打洗果后贮藏,可以明显地延长贮期;包果纸包果或薄膜袋单果套袋既可减少果实受刺伤、擦伤,还可起到保温作用,避免烂果互相感染,这是目前多数水果常用的贮藏方式。

4.调节贮藏库的温湿度

上一篇:主要因素下一篇:农村民主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