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及措施

2024-06-23

病害及措施(共12篇)

病害及措施 篇1

路基是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车部分的基础,更是保证路面质量的关键,承受由路面传递下来的荷载,路基工程应做到整体稳定坚固,承载能力强,水温稳定。随着公路建设的进展,对公路路基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现实中,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常常导致路基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病害,所以在施工时一定要统观全局,做好安排,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并做好防范工作,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将病害产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下面对公路路基的几种常见病害类型进行介绍,并浅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病害的防治措施。

1 路基常见病害

1.1 路基沉降

路基沉降是指路基在垂直于地面的方向上产生的较大的位移,根据沉降形式不同,又可以表现为均匀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其中,不均匀沉降导致的破坏表现更为突出,这种沉降一旦发生,尤其是在公路通车后发生,就会直接导致路面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直接影响到整条公路的使用寿命,而且这种沉降产生后不可能自然恢复,沉降在公路工程的质量通病中是最常见的,导致路基沉降产生有诸多因素,下面将就路基沉降产生的原因进行浅析:

1)原地面处理不彻底,原天然地面有鱼塘、水塘等,在进行清淤处理时处理措施不当,或处理不到位,在底层填料中就会夹杂有淤泥等杂物,或者原地面存在大量松散土层,未进行处理便直接进行填方施工,造成路基强度较低,承载能力极低,在静、动荷载的作用下,地基便会产生沉降,变形。

2)施工前没有认真设置临时排水设施,遇到雨季时排水极其不畅,加之部分承包商责任心较差,任由路基长期被水浸泡,直接导致路基和地基的承载力较低,路基产生不均匀沉降。

3)在路堤填方的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规范要求的层厚进行施工,个别层次能达到50 cm甚至更厚,而目前施工碾压所用的压路机有效压实厚度一般不超过40 cm,该层下部得不到有效的碾压造成密实度极低,当路基按照设计高程填完后,填料的自重加上路面传递的荷载就会作用于密实度较低的部分,路基自然就会产生变形,加上有些工程急功近利,没有留出适当的自然沉降时间,就会发生公路在通车后出现大面积的不均匀沉降现象,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和较大的经济损失。

4)路基填挖交接处没有按照规范要求做挖台阶处理或台阶搭接长度不足,导致衔接不良产生不均匀沉降。

5)路基填料较差,填料中混杂有大量的垃圾,腐殖土等,土壤抗水性能较差,强度较低,路堤出现塑性变形或沉陷破坏。

6)路堤填筑时,没有全幅施工而导致不均匀沉降。

7)部分层次填料过湿,没有晾干到含水量达到最佳含水量左右就强行碾压施工,在路基内部形成潮湿软弱夹层甚至有弹簧现象,在综合荷载长期作用下,引起路基产生竖向位移和变形,严重时会反射到路基上部,产生裂纹或裂缝。

8)部分施工人员质量意识较差,部分监理人员责任心较差,不能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和验收,直接导致施工质量非常差。

1.2 边坡病害

路基边坡常见病害有滑坡,塌落,落石,崩塌等。所谓边坡的滑坡塌落,是指由于路线所处的地形地质条件,以及在设计施工行车使用过程中诸多因素作用下,边坡发生剥落,崩塌滑坡等方面的质量问题。导致边坡滑坡的原因主要有:

1)设计对地震,洪水和水位变化影响考虑不充分。2)填挖交界处没有处理好导致滑坡。3)土质条件不好,地面横坡较陡,地形条件不佳,雨水冲刷路基导致的滑坡及气象条件不良。4)在路堑施工时,采用了较小的边坡坡度,边坡土受到雨水浸入后产生失稳,导致路堑边坡塌落。5)多年冻土溶解后导致的路堑滑坡。6)排水设施不当或施工不及时造成地表水或者地下水,水分渗入岩层,影响岩堆稳定性,增加岩体自重促使了崩塌和滑坡。7)施工时路堑开挖过深,过陡,加之坡顶不恰当弃土,增加坡体重量。8)造成石方路堑出现崩塌,岩堆,滑坡的原因有岩石的岩性,地质构造,岩石的风化等。

1.3 路基沿陡峭山坡滑动

当路基处在陡峭的斜坡面时,坡脚部分又未设置必要的支挡等防护措施,路基自重加上车辆荷载,或者连续的降雨,路基就容易整体失稳,沿陡峭的坡面向下滑动。我省2005年通车的某山区高速在通车不到一年后,由于连日暴雨就发生了这种情况。

1.4 恶劣的地质地理环境因素导致的路基破坏

公路经过不良地质条件,如我国南方某些省份,喀斯特地质发达,地下溶洞很多,如果在勘探时未能发现,就有可能在通车后发生大规模破坏。而在一些地区,暴雨,泥石流频发,这些都有可能使路基出现破坏。

2 路基通病的常规防范措施

2.1 做好施工组织设计

合理安排工期及工序,高填方段要优先考虑施工,留有足够的时间自然沉降,填筑时采用全断面水平逐层回填。

2.2 做好原地面的处理工作

路基施工质量的好坏是路基路面工程能否经受住行车荷载、冬季、雨季、时间考核的关键,路堤填筑前,一定要对原地面进行处理,遇有大树根要刨掉,并分层填土夯实。当有淤泥尽量挖除,软土质较浅时可换填新料,较深时可采用砂桩挤密、粉喷桩、排水板等方法加固。作者于2009年监理的北京机场东路南环立交新建工程主线桥两侧桥台高填方部位原地面采用了CFG桩增强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处理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该路自2010年通车以来,没有出现桥台背部位的沉降,行车舒适性良好,没有跳车现象,为该工程荣获全国市政金杯示范工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2.3 路基填料、压实

1)路基施工前要认真做好两侧纵横向排水设施,避免路基被浸泡。选择良好的填筑材料填筑路基,回填前必须对回填材料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杜绝使用不合格材料。路堤填料应优先采用水稳性好,干密度大,含水量和塑性指数均符合规范的土,土质应均匀一致,剔除超大颗粒填料,杜绝使用淤泥、冻土、有机土、含草皮土、沼泽土、生活垃圾和含有腐殖质的土。尽量选择集中取土,避免沿线随意取土。

2)路基施工时必须严格按照《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对路基进行施工,并通过试验路段来确定不同机具压实不同填料时的最佳含水率,相应的碾压遍数、适宜的松铺厚度、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法,分层填筑,分层碾压,一定要保证每一层路基填料的压实度并且要严格控制填筑厚度。分层施工时一般控制在30 cm。另外,在路基施工时,应严格控制路基填土的含水量,避免在层与层中间形成过湿的软弱夹层。认真做好台背,路桥过渡段及填挖结合部的压实工作,台背处大型设备不宜工作到的地方,分层厚度控制在20 cm以内,加大检查频率以保证压实度。对于填挖结合部,应彻底清除结合部的松散软弱土质,按照设计要求挖出台阶,清除松方后逐层压实,确保填挖结合部的整体质量。

2.4 重视路基平整度指标

许多的施工人员认为平整度是非常次要的指标,其实,只有保证了路基的大面积平整度,碾压时才会均匀,一致。有些路基在检测时经常会出现某些部位压实度合格而某些部位不合格,其实很多时候就是由于平整度较差,碾压时低的部位碾压不到位造成的。

2.5 滑坡处理的常规技术措施

2.5.1 合理选择路线避让方案

1)滑坡段较大时在设计阶段就应考虑改线;2)改线时要选择好的路线。

2.5.2措施

1)路基设计时,充分考虑使用年限内该地区地震、洪水和水位变化可能发生的几率和给路基稳定带来的影响,有的放矢的做好设计。

2)当路基经过软土地段和特殊地段时要严格按照设计和规范要求进行处理,处理要到位。

3)施工前要拟定有效的治理方案,合理安排好各工序施工时间及施工时的衔接。

4)在路基填方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路基的有效宽度,填方时要比设计宽度超填出1 m左右,就可以保证路基在刷坡后边坡都是经过压实的,防止因松散而导致边坡破坏,不能出现亏坡,贴坡现象。

5)滑坡上应避免出现大填和大挖,及时合理的疏导可能引起滑坡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6)当山顶上存在松散堆积物时,开挖中要注意边坡的坡度,可以适当的放缓边坡。

7)对已建成的防护工程,要经常进行检修,维护,保证其正常使用。

8)对于处在滑坡段的路基要经常性的测量,并记录数据,前后对比,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能及时的采取措施。

9)当路基处于坡度较陡的山坡上时,要设置挡墙或采取抗滑桩进行处理。

2.6 做好路基防护施工

2.6.1 坡面防护

坡面防护的目的是防止水流对边坡冲刷,破坏边坡整体的稳定性。常见的坡面防护有:植物防护,生态防护,工程防护。

2.6.2 冲刷防护

冲刷防护是主要针对沿河路基或河滩路基采用的保护形式,防止边坡和坡脚被淘空造成路基破坏,防护形式一般分为直接防护和间接防护两种。常用的直接防护有抛石防护,石笼防护。常用的间接防护有丁坝防护,顺坝防护。

2.6.3 挡土墙

挡土墙按照位置不同,可分为路堑挡土墙,路堤挡土墙,路肩挡土墙和山坡挡土墙等。在常用的浆砌挡土墙施工时,着重要做到以下要求:

1)所用的石料尺寸,强度要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石料中不得有风化现象,不得有山皮,水锈现象。

2)砌筑用砂浆的类别和强度等级应符合设计规定。

3)砂浆中所用水泥、砂、水等材料在进场前必须经过严格的试验检测,不合格原材料不得进场。

4)砂浆的配合比要通过试验确定,使用重量比,不得使用体积比,因为砂在不同含水量时,体积会发生变化。

5)砂浆必须具有良好的和易性,以利于施工时填缝能密实。

6)砂浆应随拌随用,不可一次拌制过多,超出水泥凝结时间的砂浆不得继续使用。

7)砌石的水平缝应大致找平,各工作层竖缝应相互错开,不得贯通。

8)砌体的沉降缝、伸缩缝、泄水孔及防水层的位置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及有关规定进行设置。不能随意设置或不设置。

9)墙背回填材料及回填质量必须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

3 结语

路基病害的产生是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其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实践证明,只要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就可将路基病害控制在最小的程度。

摘要:归纳总结了公路路基几种常见的病害类型,对各种病害产生的原因分别进行了详细介绍,探讨了路基通病的常规防范措施,以期将公路路基病害控制在最小程度,从而保证路面质量。

关键词:公路路基,病害,防范措施

病害及措施 篇2

一、适当控食

夏天水温高,水中溶氧相对较少,过饱的饮食会增加水生动物的耗氧率而使水生动物易因缺氧死亡。同时在高温条件下,由于水生动物体质弱,摄食量本来也低于平时,而过量的投喂会造成剩余残饵污染水体而加速养殖水体的水质败坏。一般情况下,高温季节的投饲量控制在平时的60―70%,而遇闷热或雷阵雨天气,投饲量可减少到平时的40―50%。

二、保持良好水质

对养殖池塘应灌满塘水,鱼类养殖池塘水深达到1.8―2.2米,虾蟹类养殖池塘水深1―1.5米,对田改塘较浅的池塘多放养水草,以降低水温,创造适宜的水环境,使养殖品种良好生长。在晴天水温不太高的上午,每15―30天每亩用5―10公斤的生石灰化浆全池泼洒,或投放微生物水质改良剂以改善水质。

三、挑选鱼种及最佳的生长密度

1.选择优质鱼种

鱼类能够成长为健康成鱼的前提是要选择优良的鱼种。优质鱼种具有生长快、成活率高、病害少的特点。在选种时要注意鱼种的来源。提倡由自己或附近的池塘进行培育的方法。这样既能够生产自己所需的鱼种,又能在品种搭配、数量和规格上灵活选择。放鱼种时要选择晴天进行,放鱼时操作要轻柔、细心,不能将鱼体弄伤,避免鱼病的发生。

2.鱼最佳的生长密度

池塘在一定条件下所最多能饲养鱼的总重量是有限制的,即鱼栽力。因而要把握好最合理的饲养密度。若存塘鱼重量达到鱼栽力时,鱼就会停止生长并出现养殖事故,造成产量上的损失。因此在鱼类饲养时要根据池塘条件、放养品种、管理措施和水平等掌握好鱼类饲养的密度。

3.鱼食的挑选与投放时间

我国目前鱼类养殖的饵料主要有两种,分别是人工生产颗粒饲料和经施肥而培养出来的天然饵料。在进行饵料的投放时,一般对已经养过鱼的塘口,可以根据以往经验大致确定全年的饲料用量。对于初次养鱼或条件发生较大变动的养过鱼的池塘,全年饲料的用量需要通过计算来确定。

4.常见病害的主要类型

4.1 细菌性败血症对于细菌性败血症,不同地区的称呼也是不一样的,其发病原因是由温和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河弧菌生物变种等多种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引起的。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腹水病出血性腹水病、溶血性腹水病、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流行病等,是鱼类病害中常见的疾病。

4.2 亚硝酸盐通过呼吸作用,亚硝酸盐经鱼的鳃丝进入血液,降低鱼的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数量,从而减弱了血液的载氧能力。导致鱼的摄食量有所减少,出现组织性缺氧,而且鳃组织出现病变而对呼吸产生严重的影响、缺乏平衡能力,这时鱼的血液为红褐色或者黑紫色,甚至于内脏器官皮膜的通透性也发生了改变,渗透条件能力降低,造成充血,其症状与出血病相似。

4.3 瓜虫病瓜虫病是一种寄生虫性原虫病,是淡水鱼类中的一种常见病害。几乎在所有的淡水鱼类养殖中都出现过瓜虫病,导致大量的鱼种、鱼苗死亡。淡水小瓜虫病多是由多子小瓜虫引起的。随着水温的变化,小瓜虫生存的时间也发生着变化,在20~25℃或者1℃时,虫体最易感染宿主鱼;而当水温在30℃以上时,虫体不能发育,所以在炎热的夏天,瓜虫病不会发生。瓜虫病的病征表现是染病鱼体表面或鳃上出现白色小点,因此瓜虫病又称为白点病。

5.病害的防治措施

只有推行健康的养殖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产养殖中的病害问题,坚持“以防为主,防止结合”的原则,加强养殖生产管理,保护养殖环境。

5.1 细菌性病害的防治措施细菌性鱼病主要有出血病、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以及细菌性败血症等,引起病变的细菌主要是水气单胞菌、黏球菌、弧菌、假单细胞菌等。当水质恶化,而且有适宜的温度调节,这些病菌通过鱼的呼吸经鳃到达鱼的体内,生成病灶。所以保证水的质量,控制好水温是完全可以避免此类鱼病的发生。

5.2 病毒性病害的防治措施水产养殖病害中最严重的类型之一是病毒性病害,这是导致鱼类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主要的水产病有河蟹抖抖病、虾类肌肉白浊病等。主要预防措施有,首先是彻底清塘后,在将鱼放入池塘的7 d前,用精碘再进行一次消毒。这种方式对病毒性病害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其次,在发病季节到来之前,增加2次精碘的使用;如果已经发生病害,使用内服药,以防止病害的扩散。

农村公路路面常见病害及措施 篇3

摘要:目前我国农村公路由于使用时间较长,大部分都已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路面病害,有的甚至已经发展为路基病害,这些病害的出现使农村公路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文章分析了农村公路路面常见病害,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公路;路面;病害;措施

引言

农村公路主要的路面病害包括裂缝、车辙、松散、翻浆、沉陷等,有的路段也出现了路基坍塌和滑坡等,整体来说,目前我国农村公路路面病害严重,急需养护维修。但是我国农村公路的养护并没有引起重视,也没有明确的相关部门进行管理,这都是由于我国农村公路的建设和养护主要由乡(镇)自行负责的体制造成的。农村公路的养护和维修技术并不成熟,养护机械设备短缺,仅靠小修保养无法完全解决这些路面病害。农村公路路面病害现状不容乐观。

1农村公路路面常见病害

1.1横向裂缝

裂缝现象裂缝类病害是我国农村公路沥青路面最常见的现象,对公路而言,裂缝类病害不断发展,会逐渐破坏公路路基、基层,最终降低沥青公路路面的承载能力,加快路面破损速度。裂缝类病害多种多样,其成因也不尽相同。在裂缝类病害中,主要分为横向裂缝、纵向裂缝和龟裂缝三种。

横向裂缝具体现象是指裂缝横向贯穿马路中心,与路的中心线保持垂直,在横向裂缝中,有些裂缝有可能会贯穿整个马路。造成横向裂缝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沥青质量不足或沥青类型与当地气候不符。

纵向裂缝是裂缝病害中又一常见形式。具体表现是,裂缝走向与路中心线持平,长度长短不一。在我国农村公路沥青路面上,这种现象随处可见,在一些农村公路沥青路面上,经常出现大小不一的纵向裂缝,有的只有十几公分,但有些也可长达几十甚至上百米。这种现象严重降低了公路质量,容易造成路面损毁、脱落等情况。

龟裂缝是裂缝现象中对马路损毁程度最大的裂缝形式。在马路路面上,裂缝互相交错,大多数裂缝宽度在1mm以上、裂缝距离在40cm以上、整体面积超过1m2以上,并且成不规则形状的裂缝现象,就是龟裂缝。通常情况下,当一条沥青公路路面出现龟裂缝现象,就代表这条公路施工问题很多,或者这条公路使用年限过长,必须要经过大规模、长时间的翻修、保养。

1.2车辙

沥青混凝土路面在重力的影响下,受力会超过强大荷载的负载,这就会使压实位置的受力过大。用物理学中的理论分析发现,混凝土结构层的材料会转移向材料的两边,我们将这个运动过程称之为形变。车辙的产生与许多因素都有联系,不过受内在因素的影响尤其大,产生车辙的原因一般包括下列几个方面:第一,沥青内混合料油石的比重过大,或者使表面产生了过大的磨损;第二,雨水渗入沥青混凝土的内层;第三,沥青混凝土路面节内的夹层稳定性太差,开展横向的推挤工作时也可能出现波形的车辙。

1.3坑槽

坑槽问题的发生原因为路面与基层粘结性低,路面基层结构强度不够导致后期运行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另外,工程施工养护管理不到位,雨水下渗速度过快造成路面面层破损。目前可以将原因分为水损害与油损害两种:(1)水损害。经过沥青路面大孔隙雨水进入到结构内停留于表面基层,在车载作用下动水冲刷半刚性基层细料逐渐形成灰浆,沥青层将会与面层脱离,灰浆在车载挤压作用下,会通过裂缝以及面层混合料孔隙唧到表面。在唧浆位置沥青面层将会产生网裂,并且碎裂小块面层与基层材料被车轮带走,此过程不断重复逐渐形成坑洞,最终想成坑槽。(2)油损坏。主要是因为车辆修理或者机动车油渗入到地面,导致沥青混合料过于松散,受到车轮碾压最终形成坑槽。

1.4松散

沥青路面出现松散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路面老化,沥青粘结性降低,再加上农村公路养护力度比较差,不能及时发现与处理问题隐患,如龟裂治理不及时,受雨水等自然因素影响最终导致路面面层破碎、松散。对于沥青路面来说,如果沥青混合料被足够厚粉尘包裹后,沥青膜会粘结在粉尘上,降低了对集料颗粒的粘结作用,进而影响到路面集料间的摩擦力,受车辆荷载影响最终会导致集料脱落。另外,部分沥青路面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离析问题,其中离析部分会缺少集料,只有少数接触点存在集料,路面老化后沥青对集料的粘结性降低,再加上孔隙含水冻结也会影响粘结力,最终受外力影响而出现松散问题。

2农村公路路面常见病害的治理措施

2.1裂缝处治

在解决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裂缝问题时,必须根据实际状况来采取最适宜的应对方案,温度裂缝是由于沥青材料本身具有的性质造成的,不过当裂缝较小的时候,对车辆的正常行驶是不会造成危害的,但是裂缝的宽度大于3mm时,就需要立即对裂缝实施封堵,不然就会影响车辆行驶的舒适安全性。封堵使用的材料一般是热沥青,但进行封堵工作时一定要对裂缝处实施彻底的清理。如果裂缝的宽度再增加的话,就要采取更高难度的处理方式,一般要用砂料实施填补工作 若沥青混凝土路面出现横缝,就必须在科学的区域实行开槽,有时还可使用玻璃格栅来开展铺层工作。

2.2车辙处治

若车辙的程度不是特别长,小于30米的范围时,就会使沥青混凝土路面发生较小幅度的摆动。这时的处理方案一般是烘烤或者是加入热的沥青混合料再实施压实。不过有时沥青混凝土路面也会产生比较严重的磨损,这时便要先对路面进行修整,然后再进行养护工作,避免路面出现二次损伤。

2.3坑槽修补

对于沥青混凝土路面出现坑槽的现象,主要采用的是热补法和冷补法两种方法进行处置。冷补法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测量坑的横向长度,在坑的周边进行范围区域的划分,一般采用液压式的风镐进行切槽,采用高压机械将槽底中的废料进行清楚,合理的使用粘层油,需要注意的就是粘层油一定需要均匀的进行喷洒。最后将预混好的混合料填充到坑中,若厚度超过某一规定范围,就要使用由四周向中间的方式完成碾压工作。进行热补法施工中要注意下列事项:要将温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待加热板到达适合填充的位置后再开展预热工作,五分钟之后,该位置通常都会软化,这时就要将预混好的热混合料注入槽中完成补充工作。

2.4松散麻面处理

对于低温造成的沥青面层松散或者麻面等问题,在进行养护处理时可以选择用粗粒式稀浆封层,如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农村公路等级比较低,可以应用沥青洒布罩面的方式,将罩面厚度控制在1.5~2.5cm,用量控制在0.8~1.2kg/cm2,洒布完成后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养护。

2.5翻浆的防治

翻浆的防治着手点应从排水入手,不仅要修好相关的排水边沟和盲沟,更要选用吸水能力弱,抗渗强度高的材料作为沥青道路主要的选择方向,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设置防水层和降温层,减轻雨水的冲刷和冰雪的冻结对道路的破坏作用,如果在严寒地区则可以铺洒相应的化学物质来缓化土壤的冻结,提高土体整体的稳定性。

3结语

综上所述,沥青道路的使用虽在我国大面积土地范围内推广,但仍然过早地出现一系列的病害,对此正确地认识病害的原因,提早采取相应的措施能够有效地延长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寿命,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农村公路沥青路面常見问题多种多样,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一些新的技术也可以在应用在农村公路沥青路面维修工作中,保证农村公路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处理工作能如期进行。

参考文献:

[1]孙禾,于玲,包龙生.辽宁省农村公路沥青路面病害特点及护养对策的研究[J].北方交通,2011(34).

[2]韦文胜.浅析农村公路沥青路面常见病害的产生、预防与处治方法[J].技术工程与产业经济,2013(9).

[3]王毅,杜菲.农村公路病害产生原因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2(4).

公路隧道常见病害及处理措施 篇4

1.1 公路隧道水害

隧道常见的病害中, 水害是隧道结构中最常见的损坏现象。其形成的原因多由挖掘隧道时改变了土质层中原有岩层的受力情况以及水的流向。再有就是衬砌施工时质量不达标, 导致表面的裂缝和孔隙增多, 或者是结构的受力不匀, 以及隧道建设施工时对伸缩缝以及施工缝并没有做完善的防水处理, 这些都是施工时造成的病因。而随着时间的流逝, 排水设施老旧、堵塞也会使得水害发生。水害发生会使得周围的水流向隧道内部, 其主要表现为拱顶以及拱脚和墙两侧局部渗水, 再有就是路面积水和翻浆等, 使得整个隧道被地下水包围。而在严寒的冬天甚至会将水害发展成冻害, 表面土体膨胀以及剥落等, 最终导致隧道衬砌的承载力不足, 导致使用功能下降。

1.2 公路隧道路面病害

公路隧道路面的病害, 例如开裂、翻浆以及沉降等问题, 通常都是由于施工时质量不到表所导致的。隧道路面病害不单单降低了路面的使用功能, 还对行车的安全产生严重的影响。

仰拱作为影响路面的直接因素, 在施工时, 如若强度不达标, 就会导致路面开裂以及翻浆和沉降等问题;再有砼板预留的施工缝与衬砌的施工缝无法完美衔接, 都容易引发路面病害的发生, 在地下水的作用下, 甚至会导致路面开裂以及翻浆等问题, 会严重的阻碍交通的运输。

1.3 公路隧道衬砌病害

公路隧道的衬砌工程, 可以说是其工程最重要的一部分, 其主要的作用体现在承载公路隧道周围的土质层压力, 防治围岩的坍塌。导致衬砌病害的主要原因多为围岩压力过大引起的。由于围岩的松弛无法承载自身重量, 进而造成垂直作用于衬砌上的压力。若公路隧道陈其厚度以及强度不足, 就会使得公路隧道产生纵向或者横向的裂缝。而在施工过程中, 挖掘不当以及施工工艺不达标等原因也是导致衬砌病害发生的因素, 尤其是衬砌背后存在空洞这种严重的问题, 会导致隧道与围岩的粘接力不足, 从而引起受力不均匀, 导致衬砌开裂, 严重的会导致隧道结构坍塌, 造成无法挽回的安全事故。

1.4 公路隧道滑坡病害

在公路隧道建设时, 经常会因为客观因素不得不选在滑坡地势修建公路隧道, 通常情况下, 为了避免挖掘深路堑对滑坡地势大面积的干扰, 建设隧道时会直接穿过滑坡地势。而当公路隧道处于滑坡地势中的时候, 通常会随着隧道整体的位移的动向, 呈现为隧道整体外移, 纵向弯曲, 甚至会导致边墙错位以及抬升和横裂的病害发生。而个别情况, 公路隧道处于滑坡地势附近, 会使得隧道衬砌破裂, 经常出现在拱部和边墙上。

1.5 路口段和浅埋段发生偏压

公路隧道的路口和浅埋地段发生偏压的病害通常都是由于施工时没有仔细的观看设计图纸, 再有就是没有对现场的实际情况与地勘资料进行比对, 进而导致偏压的情况发生。而偏压的病害主要体现在拱体一侧下沉或路面车辙等情况, 进而导致交通的阻碍。

2 公路隧道病害的治理措施

2.1 公路隧道水害治理

根据上文所述的公路隧道病害, 我们不难发现, 水害可以说是其他隧道病害发生的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 水害的治理也就是对隧道病害治理的根本所在。水害的治理措施, 需要根据隧道所处的地势以及客观因素, 有针对性的治理, 利用堵、截以及疏通对地下水以及地表水处理。例如, 在针对施工缝隙以及砼板裂缝的渗水, 就需要使用堵来解决, 具体需要先将缝隙中的杂物进行清理后, 利用混凝土注浆, 若注浆后仍存在渗水的情况, 就需要开凿排水槽进行排水。而针对大面积的渗水情况, 必须从衬砌的背后从低处向高处注浆, 但不能使用混凝土作为注浆材料, 需要使用特别细的水泥或者是环氧树脂的化学浆液进行注浆。总的来说, 水害的处理需要因地施为, 不可乱用注浆材料, 以免耽工误时。

2.2 路面问题治理

仰拱的强度直接影响着路面的使用情况, 通常路面的病害无非就是沉降以及开裂和严重的翻浆。针对这些问题, 都需要从仰拱上下手。在施工时, 仔细阅读设计图纸并核对施工现场情况, 使得砼板缝隙和衬砌缝隙完美对接, 还有预留的施工缝, 需要特别注明, 不可因繁琐, 私自取消需要预留的施工缝, 简单来说就是, 严格遵守施工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 提高施工质量。

2.3 衬砌问题治理

在公路隧道中衬砌病害的治理措施, 可以说拥有很多种, 例如晨衬砌支护措施, 该措施是在公路隧道产生病害的位置设置锚杆, 使得已经发生病害所产生的裂缝与周围已经加固的围岩层形成一个主题, 进而加强整体的承载力度;还有就是补强措施, 补强措施可以说是针对混凝土开裂的病害最有效的办法, 具体方法是在原有的混凝土表层上, 在浇注一层新的有一定厚度的混凝土, 与原来的混凝土共同承载压力。而这种方法绝不是1+1的问题, 其提高的承载力度大的惊人, 效果好的同时, 对于治理的资金投入也相应减少, 但存在的问题是施工期间隧道的交通运输会有一定的阻碍。而还有一种与补强措施较为相近的方法, 为衬套措施, 只不过衬套措施是将混凝土浇筑到衬砌的内表面, 该处理措施在提高承载力的同时还可以使得内部防水效果大幅度提高。

2.4 滑坡及路口段和浅埋段等问题治理

对于公路隧道滑坡和浅埋段的问题, 可以说是除却隧道水害以外时有常发生的问题。究其原因, 大多数都为在施工时, 质量管理不严谨所导致的。针对这一现象, 在公路隧道施工时可以说时有发生。想要有效的解决该问题, 必须确立一套有效的并完整的施工管理措施规章制度, 并且严格的执行, 还需要配备相关的监督人员, 针对施工人员施工的质量实施监督, 进而使得工程质量达标;再有就是施工人员对设计图纸的认知上, 有针对性的对相关人员进行, 相关知识的专业培训, 提高其综合素质都是有效的措施;当然, 还有将设计图纸与地勘资料对现场地质相对比, 在发现情况不吻合的时候, 必须及时上报, 万万不可野蛮作业;而最重要的就是图纸设计的专业人员, 在设计的时候尽量避免如滑坡、溶洞等地质上开凿隧道, 尽最大可能在使得注入资金不超过预算的情况下, 改变道路。

3 结束语

综合上文所述, 可以看出公路隧道在施工和日后的营运中都会出现如渗水以及衬砌和路面等等一些列的问题, 想要处理这些问题, 必须有针对性的完善相应的防治技术, 有效的降低各种病害的发生几率, 造福国民, 减少安全事故。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隧道作为公路的咽喉, 尤其是在偏远地山区公路建设中, 由于客观地形条件, 在保证汽车行驶需要的根本上, 修建隧道进而缩短公路里程的路线设计方案一直被广泛的应用。但隧道的建设和营运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弊端, 建设中出现的弊端极易发生安全事故, 而营运时发现的弊端也极大的减少了隧道的使用寿命。文章对公路隧道常见的病害以及处理的措施进行分析, 以期能保障国民经济财产与人身安全。

关键词:公路隧道,常见病害,治理

参考文献

[1]张智鹏.公路隧道病害检测及安全性评估[J].门窗, 2014 (7) .

[2]罗享俊, 刘黎, 周绍文.公路隧道常见病害的成因与处治[J].公路交通科技 (应用技术版) , 2014 (1) .

沥青路面裂缝病害原因及治理措施 篇5

2010-10-13 15:28 来源于网络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1、裂缝的表现形式

沥青路面的开裂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横向、纵向、网状和反射裂缝等。

1.1横向裂缝表现

裂缝与路中心线基本垂直,缝宽不一,有时伴有少量支缝,缝长有的贯穿整个路幅,有的贯穿部分路幅,裂缝弯弯曲曲、有枝有叉。

1.2纵向裂缝表现

裂缝走向基本与行车方向平行,裂缝长度和宽度不一。一般都发生在高填方的路基上。纵向裂缝容易形成沿行车方向呈台阶状,影响行车舒适性。

1.3网状裂缝表现

裂缝纵横交错,将面层分隔成若干多边形的小块,一般缝宽1mm以上,缝距40cm以下。是行车荷载的重复作用而引起的疲劳裂缝。

1.4反射裂缝表现

基层产生裂缝后,在温度和行车荷载作用下,裂缝逐渐反射到沥青表面,路表面裂缝的位置形状与基层裂缝基本相似。对于半刚性基层以横向裂缝居多,对于柔性路面上加罩的沥青结构层,裂缝形式不一,主要取决于下卧层。

2、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

引起沥青路面开裂的原因很多,大体可分为三种:(1)由于行车荷载的作用而产生的结构性破坏裂缝。在车轮荷载的作用下,当路面结构层底部产生的拉应力大于其材料的抗拉强度时,产生的开裂称之荷载型裂缝。(2)由于沥青面层温度变化而产生的温度裂缝,包括低温收缩裂缝和温度疲劳裂缝,称之非荷载裂缝。(3)经常出现在桥涵两端的横向裂缝,或在路段上出现较长的纵缝,主要是由填土固结沉陷或地基沉陷引起,称为沉降裂缝,尽管沥青路面开裂的原因和裂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的行车荷载作用、沥青面层温度变化是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

2.1横向裂缝

(1)沥青面层的自身温缩开裂;(2)半刚性基层的开裂反射到沥青面层;(3)某些基层开挖沟槽埋设管线以及冰冻地区路基冻裂导致路面的横裂;(4)面层施工时,施工缝未处理好,接缝不紧密,结合不良;(5)桥梁、涵洞或通道两侧的填土产生固结或地基沉降等。

2.2纵向裂缝

(1)填方材料和填方的不均匀性,以及填方密实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沉降,特别是经过雨水浸泡后,路基强度有所下降,沿边坡部分路基承载力也下降,就会出现纵向裂缝;(2)施工时,前后摊铺幅相接处的冷接缝未按有关规范要求认真处理,结合不紧密而脱开;(3)纵向沟槽回填土压实质量差而发生沉陷;(4)拓宽路段的新老路面交界处土层处理不彻底,沉降不均匀引起纵向开裂;(5)边坡值小于设计值,边坡压实不够和边沟过深使实际填土高度加大而滑坡等引起的纵向开裂。

2.3网状裂缝

(1)路基局部压实度不足或基层材料局部松散不成板体,使路面的承载能力下降形成的裂缝;(2)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质量差。沥青延度低,抗裂性差。沥青混合料拌和时间过长,拌和温度过高或在储料仓仓储时间过长,使沥青变硬,对拉应变敏感而产生的裂缝;(3)沥青层厚度不足,层间粘结差,水分渗入,形成的裂缝;(4)行车荷载重复作用下引起的疲劳裂缝;(5)外界原因如污染、腐蚀等造成的局部网裂。

2.4反射裂缝

基层反射裂缝是由温度收缩和干燥收缩变形引发所致。曝露时间、失水率、级配和水泥剂量对干缩性能有影响,降温时间、温度、级配和水泥剂量对温缩性能有影响。

3、预防措施

3.1横向裂缝

(1)对基层进行处治。采取防裂措施,及时对基层进行养生以减少前期开裂,及时铺筑沥青面层或浇洒透油层以减少裸露时间,减少基层横向干缩性开裂。(2)桥涵两侧填土充分压实或进行加固处理。沉降严重地段,事前应按软土地基处理。(3)按本地区气候条件和道路等级选取适用的沥青类型,以减少或消除沥青面层温度收缩裂缝。优先考虑采用优质沥青。(4)合理组织施工,摊铺作业连续进行,减少冷接缝。冷接缝的处理,应先将已摊铺压实的摊铺带边缘切割整齐、清除碎料,然后用热混合料敷贴接缝处,使其预热软化;铲除敷贴料,对缝壁涂刷粘层沥青,再铺筑新混合料。(5)充分压实横向接缝。碾压时,压路机在已压实的横幅上,钢轮伸入新铺层15cm左右,每压一遍向新铺层移动15~20cm,直到压路机全部在新铺层为止,再改为纵向碾压。

3.2纵向裂缝

(1)路基填筑时,使用合格的填料,并进行分层压实,同时正确放坡,高填方段放缓边坡,减少边坡深度。(2)面层施工时,尽量采用全路幅一次摊铺,如分幅摊铺时,前后幅应紧跟,避免前摊铺幅混合料冷却后才摊铺后半幅,确保热接缝。如无条件全路幅摊铺时,上、下层的施工纵缝应错开15cm以上。前后幅相接处为冷接缝时,应先将已施工压实完的边缘坍斜部分切除,切线须顺直,侧壁要垂直,清除碎料后,宜用热混合料敷贴接缝处,使其预热软化,然后铲除敷贴料,并对侧壁涂刷粘层沥青,再摊铺相临路幅。摊铺时控制好松铺系数,使压实后的接缝结合紧密、平整。(3)沟槽回填土应分层填筑、压实,压实度需达到要求,宜采用T型搭接。(4)拓宽路段的基层厚度和材料须与老路面一致或稍厚。土路基应密实、稳定。铺筑沥青面层前,老路面侧壁需涂刷粘层沥青。沥青面层应充分压实。新老路面接缝宜用热烙铁烫密。

3.3网状裂缝

(1)沥青原材料质量和混合料质量严格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的要求进行选定、拌制和施工。尽量采用低温变形能力高的优质沥青。(2)控制好半刚性基层的施工质量,有条件的可以采用沥青碎石柔性基层,以缓解网裂的程度。(3)沥青路面摊铺前,对下卧层需认真检查,及时清除泥灰,喷洒好透层油。(4)沥青面层各层应满足最小施工厚度的要求,保证上下的良好连接;并从设计施工养护上采取措施有效地排除雨后结构层内积水。(5)路面结构设计应做好交通量调查和预测工作,使路面结构组合与总体强度满足设计使用期限内交通荷载要求。上基层必须选用水稳定性良好的有粗粒料的水泥稳定类材料。

3.4反射裂缝

(1)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半刚性基层收缩裂缝。(2)基层混合料应在接近最佳含水量的状态下碾压,要防止碾压时含水量过小,压实度和强度不足,造成强度裂缝。(3)对分段施工的基层,在碾压时,应预留3~5m混合料暂缓碾压,待下段混合料摊铺后一起碾压,以利于衔接。对于分层碾压的基层,上下层的接头应错开3~5m,以减少出现裂缝的机会。(4)合理选择混合料的配比,控制细料数量;重视结构层的养护,并及早铺筑上层或下封层以利于减少干缩裂缝。(5)在旧路面加罩沥青路面结构层前,可铣削原路面后再加罩,或采用铺设土工布、土工隔栅后再加罩,以延缓反射裂缝的形成。

4、治理措施

番茄常见生理病害及预防措施 篇6

【关键词】番茄;生理病害;症状;预防措施

番茄在生长过程中,由于田间温度、水分、养分、光照的偏差,各类药剂的影响,生理性病害发生的非常普遍。加之番茄生理性、病理性(特别是病毒病)病害常常混发,群眾辨别诊断困难,极易造成防治时机延误。目前生理性病害已成为影响番茄优质、高产的重要因子。

1 主要缺素症(营养不良)

土壤中营养成分少或植株吸收营养能力较低都可导致植株营养不良,过多的水分、低温以及植株根部受伤和病害的侵染等都有可能使植株茎叶、果实营养不良。其症状表现:植株生长缓慢,叶片褪绿,果实发育不良,结果减少,严重时果底腐烂或产生斑点。

1.1 缺钙、硼

缺钙、缺硼易引起脐腐病,此病始发于幼果脐部,初为水浸状暗褐色斑点,之后病斑逐渐扩大发展为下陷、革质、褐色或黑色坏死区域,潮湿时斑上腐生黑色霉状物。坚硬的褐色区域可以扩展至果实内部,使病果提早变红。

预防措施:一是科学均衡施肥,除施足腐熟的有机肥做底肥外,还要用一定量的过磷酸钙,以防土壤缺钙;二是深耕土地,采用地膜覆盖栽培,保持土壤水分相对稳定,减少土壤中钙的流失;三是适时浇水,尤其是结果期注意水分的均衡供应,严防忽干忽湿。开花结果期如遇高温干旱要及时浇水,雨季注意雨后排水,确保根系的正常功能;四是生长前期要稳施氮肥,避免营养生长过旺,在坐果期可叶面喷洒1%过磷酸钙或1000~1200倍钙硼合剂。每10d左右喷1次,或用美林高效钙和其他钙制品喷洒幼果,间隔5~7d喷一次,每穗果连喷2~3次。另外,在幼果期要及时摘除脐腐果,以减少植株体内的养分消耗,保证健果生长。

1.2 缺钾

番茄是需钾较多的作物。缺钾时,叶脉保持绿色,但主叶脉之间的叶片组织褪绿,叶片卷曲,呈赤绿色,严重时叶片沿叶缘发生灼伤。缺钾症状首先出现在老叶上,钾不足降低了果实中酸的含量,同时导致果实内部褪色。

有时即使土壤中钾的含量不低,由于中后期根系吸收能力下降,不能为果实发育和植株生长提供足够的钾素,使果实成熟时仍表现出缺钾症状。土壤中的钾供应不足时,果实的发育就以损害叶片为代价,通常当结3~4穗果后,老叶出现缺钾症状尤为明显。若根系发达,那么症状出现较迟。

预防措施:栽培时施足钾肥。钾肥易挥发和淋失,因此应采取基施、追施及叶面喷施相结合的方法,保证中后期钾素的供应。

1.3 缺磷

苗期磷素不足会使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变紫,有时土壤中并不缺磷,但因低温、干旱阻碍了根系的吸收能力,导致出现缺磷症状。磷素在土壤中移动性较小,番茄在幼苗期需磷量大,应底施、深施。磷易被土壤胶体固定,所以施磷肥时可与腐熟好的有机肥混合施或开沟集中施,可采用颗粒状磷肥,以减少其与土壤的接触面。番茄生长中后期应叶面喷施补磷,提高磷肥的利用率。

1.4 缺铁

铁虽属微量元素,但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铁不足可使叶片褪绿。碱性的土壤会阻碍植株对铁的吸收,应配施铁肥,但不宜过量。一般采用硫酸亚铁,底肥施2~7.5 kg/667㎡,叶面喷施0.2%~1%的水溶液。

1.5 缺镁

病状一般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但在果实膨大盛期,靠果实近的叶往往先发生。开始时叶中部叶脉间黄化和变成黄褐色,然后慢慢扩展到整个叶片,但有时叶缘仍为绿色,直至一部分变成枯斑。防治方法主要是增高地温和施用有机肥,应急时可一周喷2~3次1%~2%硫酸镁水溶液。

1.6 缺锌

锌不足可使叶脉叶片变黄,并发展成黑色斑点或变紫。缺锌严重的,会阻碍植株生长。植株生长期可叶面喷施硫酸锌0.02%~0.1%水溶液预防。

2 极端温度影响

2.1 日灼果

在阳光下,温度过高易导致果皮灼伤,使其暴露的一边变成淡褐色革质。不同品种类型间灼伤的程度有差异。防止日灼果最主要的方法是避免果实受到阳光的直射,可采用较好叶冠的品种,定植时把花序安排在畦的内侧,整枝、打顶时注意保护果实,高温季节注意土壤水分供应,有条件的可使用遮阳网进行保护。

日灼果遇到雨水和雾水时,灼伤部分很容易发生黑霉病,这两种病易同时发生。

2.2 果实冻伤

无论是采收前或收后储藏期,如遇长时间低温(0~10℃)可使果实冻伤,使果实未完全成熟就脱落,或果实组织自行开裂、腐烂。有时在收获时不表现症状,但在储藏几日后症状随之出现。防止办法是避开低温。

3 常见畸形果种类

3.1 尖顶果

主要是由于使用浓度过高的植人物生长调节剂造成~。如棚室栽培时,使用浓度过高的2,4-滴钠盐或对氯苯氧乙酸(番茄灵)保花保果,或处理花朵过早,或重复处理,或采用浸花处理均易导致尖顶果的出现。一般情况下2,4-滴钠盐的浓度以15~20mg/kg为宜,对氯苯氧乙酸(番茄灵)的浓度以30~50 mg/kg为宜,随气温升高调节剂浓度变稀,应适期处理,避免重复。

3.2 椭圆形、偏心形、菊形、多心室及脐裂形等畸形果

育苗期特别是花芽分化期(3片真叶后)苗床温度太低,持续低温,又遇土壤过湿和氮肥过多,花芽的细胞分裂作用旺盛,较易形成畸形果。所以,保持适宜的育苗条件是防止畸形果的关键,苗期最低温度不能长时间低于8℃,白天应保持在18℃以上,同时控制苗床的氮肥用量和土壤湿度,防止营养生长过旺。

nlc202309020448

畸形果的产生还与缺钙、硼有关。因此,床土配置时肥料要均衡,要有充足的钙、硼元素,有机肥要充分腐熟,避免土壤中水分发生剧烈变化,保持地温在15℃以上。

3.3 裂果

发生裂果的主要原因是高温、强光、干旱、暴雨及土壤水分的急剧变化。不同品种类型间裂果差异较大,一般薄皮品种比厚皮品种严重,大果型品种比小果型品种严重。另外,土壤中缺钙、硼或根系吸收受阻,导致果皮老化,易诱發裂果。

预防措施:首先选择抗裂果品种;其次合理浇水。避免干旱后遇雨造成土壤中水分的急剧变化;再次是要加强栽培管理。定植前深耕土壤,施足有机肥,实行配方平衡施肥,定植后中耕蹲苗,让根系充分生长,形成强健的根群,较好的吸收养分和水分,合理密植,整枝摘心时注意果穗上方留2~3片叶,让果穗隐藏在枝叶之间,避免阳光直射引起裂果,注意适量补施钙、硼元素。另外,在结果期叶面喷洒复合微肥或海岛素(氨基寡糖素)等生长调节剂,可减轻裂果发生程度。

4 着色不良

果实的色素含量受温度、光照和土壤条件的影响较大,着色较适宜温度为20~26℃,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茄红素的合成,果实成熟时呈黄褐色。

在果实膨大期间,若氮、钾不足,叶绿素分解成茄红素的过程则会受到影响,易形成黄色果;高温条件下,茄红素含量下降,而温度过低时,果实内的分解酶活性低,这两种情况都会形成着色不良的果实或果实带黄,特别是高温期果实受到阳光直射的部分黄色更强。

绿肩果的发生,除品种特征外,主要是由于夏季高温、阳光直射,导致果实温度过高,抑制了果肩部的茄红素的形成而引起的。另外,施氮过多、缺钾、土壤干燥的情况下也易发生绿肩果。

为了提高果实的着色,应加强肥水管理,保证有充足的肥水供应,增施磷、钾肥,合理密植与整枝。

5 遗传与生理失调

5.1 肥大症(空洞果)

该病症主要是在低温弱光、植株长势不良条件下,使用果实膨大剂,由于植株营养状况不能满足果实膨大的需要或夜温过高而形成的。植株徒长,光合产物不能顺利运输到果实中去,可引起果实空洞。所以膨大剂要在植株长势壮、光照充足、温度适宜、水肥条件好的情况下才可使用,否则极易出现空洞果。

预防措施:首先控制开花期、幼果期的昼夜温度,以15~28℃为宜;其次注意结果期的肥水供应;再次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花朵时,不要处理未成熟的花蕾或使用浓度过高的调节剂。

5.2 豆疹病

在绿色果实的果皮上产生较黑的小斑点,当果实成熟时斑点则变成金黄色,如果实暴露在阳光下,斑点干涸并可能开裂,从而导致黑霉病和其他腐生菌的侵染。豆疹病是通过一个退化的基因引起的遗传性失调而发生的。

5.3 成熟果上的斑渍

果壁上颜色不均匀,呈淡绿色或近于无色,有时在果内褐色腐烂,原因不详。但一般认为与光照、水分不足或氮肥施用过多有关。

5.4 筋条果

果肉组织的维管束部位坏死变成黑筋,或果肉维管束变白成为白筋果,此病多发于温室、大棚保护地生产中。

黑筋条果是因为光照弱,营养生长过旺,栽培密度大,整枝不当,氮肥施用量过多而造成的;白筋果则是因为缺钾,吸收氨态氮肥过多所致。两种筋条果都是因果实发育中生理代谢不正常而形成。

预防措施:适量浇水,切忌大水漫灌。光照不足时,温度不宜太高,棚室内空气湿度不宜太大,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白天注意保持通风。不要过多施用氮肥,特别是不要过多施氨态氮肥,适量增施钾肥和硼肥。合理密植,通过整枝、水肥及温度管理使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平衡。

5.5 网纹果

即从果实表面可以看到果肉呈网纹状,一般成熟较晚。网纹果主要是因为土壤含水量较低,根系不能很好吸收磷、钾,或磷、钾在植株体内移动困难,使植株生理失调、代谢紊乱而形成的。生产中注意适时适量浇水,防止土壤干旱,增施磷、钾肥,培育强健的根系。

6 病毒性卷叶和生理性卷叶识别

6.1 病毒病为害

病毒病易导致番茄植株卷叶,叶片卷曲丛生,严重时只有叶脉而无叶肉。病毒病通过带毒的蚜虫、粉虱或汁液接触传播,高温干旱有利其发生。番茄植株感染黄化花叶病毒后,植株矮化,顶芽幼叶细长,呈螺旋状下卷,中下部叶片向上卷。感染黄化曲叶病毒后,顶芽幼叶色淡,黄化,叶片向上卷曲。番茄一旦被病毒感染,药物防治十分困难,为此应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实施轮作,减少初侵染源;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30min,进行种子消毒,以消灭种子表面的病菌;发病初期喷高锰酸钾1000倍液;用10%吡虫啉1500~2000倍液杀灭传毒蚜虫、粉虱。

6.2 生理性卷叶

从番茄的卷叶情况可以看出土壤的墒情。如果土壤水分过于饱和,番茄叶片会上卷,如果土壤干旱,番茄叶片则会下卷,此时要根据番茄的卷叶情况适时浇水。在番茄采收前后,第一果穗叶片稍卷,或整株叶片卷曲成筒状,变脆,这主要是由高温干旱,番茄气孔关闭而导致的。

防治措施:坐果后适时浇水施肥,并覆盖遮阳网,晴天白天盖、晚上揭,阴天不盖。

参考文献

[1]吕纪增.棚室番茄常见营养性生理病害及防治[J].农村百事通,2006(02).

[2]李明珍,刘东林,李和平.番茄常见生理病害的症状识别及防治方法[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21).

[3]王旭强,徐金和,陈志东.番茄抗黄化曲叶病毒品种筛选初报[J].上海蔬菜,2008(01).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及处治措施 篇7

关键词:沥青路面,病害,处治措施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高速公路的建设得到了大力发展, 沥青路面是高速公路建设中常见的路面形式, 由于高速公路长期饱受密集交通量的反复作用, 而且还长期收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不可避免的会导致路面出现各种破坏, 如坑槽、裂缝、车辙、拥包等, 导致路面的质量降低, 车辆的抗滑能力下降, 影响了路面的服务能力, 危机到了行车的安全。因此, 了解沥青路面主要病害产生的原因, 采取合适的处治措施, 是确保沥青路面使用寿命的关键。

1 坑槽

1.1 产生的原因

沥青在铺筑过程中, 由于操作原因等造成的空隙率达不到设计要求, 致使沥青路面在投入使用后会出现透水现象, 进而发展到出现坑槽, 严重影响路面的平整度和行车的安全, 引起沥青路面出现坑槽的主要原因有水损害、材料不合格, 施工不当等。 (1) 水损坏。水对沥青混凝土产生软化作用和冲刷作用, 造成沥青混凝土松散、从而形成坑槽。 (2) 材料不合格。由于沥青混合料的“贫油”现象, 导致沥青与石料的粘附性差, 以及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能差。材料本身性能不合格, 容易导致成型后的沥青砼路面在荷载、水等综合因素作用下产生病害。 (3) 施工控制不严。施工过程对沥青路面的影响很大, 如混合料温度控制不当, 过低会达不到良好的压实效果, 过高则会使沥青老化, 粘结力降低, 在车辆的载荷作用下, 容易形成坑槽。另外, 层间接触不良、上层施工厚度不够、各层材料的级配不良等, 也容易导致坑槽的出现。 (4) 交通因素导致的坑槽。公路需要长期处在车辆的载荷作用下, 路面结构局部容易出现疲劳裂缝, 在雨水侵蚀作用下发展为坑槽;车辆事故停留造成燃油的泄漏, 溶解沥青, 使沥青与集料丧失粘结力, 逐步剥落形成坑槽;车辆更换轮胎时千斤顶将路面压坏形成的小坑槽。

1.2 处治的措施

避免坑槽的出现, 应该在施工的时候, 就做好材料的选择, 确保所使用的材料符合设计的要求, 并且在施工的时候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控制混合料的温度, 砂石的级配, 沥青层的厚度等, 在公路投入运行后, 要控制车辆超载现场的发生, 做好路面的正常养护, 若出现了坑槽, 应该及时采取措施, 我们常用的方法有热补修补法, 首先将坑槽处的路面进行加热, 将此处的路面翻松, 碰洒上新的沥青材料, 然后进行摊铺, 最后进行压实。若是基层的原因导致坑槽的出现, 应该首先将基层进行开挖, 待基层进行修复后, 再进行面层的修复。

2 裂缝

裂缝是公路沥青路面最主要病害之一。随着沥青路面初期裂缝的形成, 路表水浸入路面结构层使其含水量增大, 基层甚至路基出现软化现象, 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 路基、路面强度明显降低, 最终导致路面承载能力大幅下降。

2.1 产生的原因

沥青砼路面产生裂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路基、路面整体强度不足产生的裂缝, 主要表现在弯沉值较大, 容易出现车辙、沉陷等各个病害。 (2) 沥青面层的弯拉疲劳产生的裂缝, 主要是由于车辆的长期载荷作用下, 路面材料出现弯拉强度不足, 出现弯拉疲劳裂缝, 在路基的底部会产生拉应力, 严重的时候会引起路面沉陷或者车辙。 (3) 沥青材料老化。公路处在长期的外界环境作用下, 沥青路面会出现老化现象, 沥青路面老化后, 变形能力会降低, 从而出现龟裂现象。 (4) 基层反射裂缝是由于路面基层结构设计不当、施工质量差、配合比不当、拌和不均、车辆严重超载等原因造成路面承载力下降, 在长期外界载荷的作用下, 从而引起裂缝的发生和扩散, 大大缩短了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 (5) 温度变化产生的裂缝。沥青路面产生的裂缝主要有横向裂缝和纵向裂缝, 无论是哪种裂缝形式, 都是沥青路面收缩引起的, 收缩的应力大于沥青混合料的抗拉强度, 从而导致沥青路面裂缝的发生。 (6) 路基冻胀产生的裂缝。若排水设施设计的不合理, 水会对路基的稳定性造成影响, 特别是冬天因为路基含水导致冻胀的出现, 在融合后, 路基的强度会大大降低, 极容易导致路面裂缝的发生。

2.2 裂缝的处治

裂缝的处治措施主要有以下方式: (1) 在高温季节全部或大部分的轻微裂缝, 可不加处理。不能愈合的轻微裂缝, 可延裂缝涂刷少量稠度较低的沥青。 (2) 由于路面基层温缩和干缩而造成的纵向或横向裂缝, 应按裂缝的宽度分别给予处治。 (3) 由于土基、基层强度不足或路基翻浆等引起的龟裂, 应先处治好基层后再重做面层。 (4) 控制好碾压时的温度, 避免因温度不一致而导致压实不均匀进而导致压实度不够。摊铺过程中, 控制好混合料的温度, 尽量保证混合料摊铺温度一致。

3 车辙

车辙是在行车荷载作用下, 车辆轮迹带处形成纵向连续下沉及轮迹带两侧路面不同程度的隆起, 导致路面产生永久性的凹槽变形。

3.1 产生的原因

车辙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 沥青面层热稳定性差, 车轮碾压的反复作用下, 积累形成永久变形; (2) 基层的设计强度不足, 在荷载作用下变形过大; (3) 沥青面层压实不足, 通车后在高温条件下继续压密, 沥青混合料空隙率不断减小, 从而产生变形。

3.2 处治措施

车辙的处治与预防措施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 做好沥青混合料的配合和运输。沥青混合料选用合理的级配, 增加集料的嵌挤作用;选择合适粒径矿料作为沥青混合料的粗细集料。因为, 粗集料粒径过大, 虽然其强度很高, 但是不利于压实, 且容易造成空隙率偏大;粗集料粒径过小, 则其强度就很难达到要求;此外, 在选择集料粒径的时候还应该综合考虑沥青铺装层的厚度;在运输过程中采取一定的保温措施, 尽量保证集料内外部温度的降低程度一致; (2) 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 严格控制压实度; (3) 车辙由基层或土基强度不足产生时, 先进行补强处理, 再修复面层; (4) 轻度车辙, 先将路面烘烤、耙松, 然后添加适当新料压实即可; (5) 重度车辙, 应先用铣刨机将面层拉毛, 再重新铺筑。

4 拥包

4.1 产生的原因

沥青路面产生拥包的原因很多, 主要是由于沥青面层中沥青含量过多、粘度和软化点偏低, 矿料级配不良, 细料偏多, 致使面层材料自身的高温抗剪强度不足, 在行车作用下产生拥包。其他还有交通量的大小, 车辆超载情况, 温度, 路线线型, 路面设计, 路面材料等都会引起沥青路面出现拥包现象。

4.2 处理方式

沥青路面出现拥包的处理方式如下: (1) 对于施工时不慎将沥青漏洒在路面上形成的拥包, 将拥包除去即可; (2) 已趋于稳定的轻微拥包, 应将拥包用机械刨削或人工挖除, 并将路表处治平整; (3) 沥青用量过多导致的严重拥包, 应该用机械将拥包除掉, 并且对碎屑、杂物等进行清理后, 采用沥青混合料对该处的面层做处理。 (4) 基层导致的严重拥包。应该将此处的基层进行清理, 采用符合原材料的基层材料进行修复, 待基层处理好后, 再重做面层, 确保面层的质量。

5 总结

沥青路面产生病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需要从各个方面找准原因, 并且采取合适的处治措施, 更有效的办法是做好预防措施, 加强施工的质量, 做好施工的每到工序, 同时要做好预防性养护, 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 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刘伟.沥青路面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J].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1 (09) .

[2]李万凤.论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的关键因素[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23) .

[3]李金宇, 衣英俊.浅谈预防沥青路面破坏机理及建议措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 2006 (09) .

[4]李凌伟.浅谈沥青砼路面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19)

钢轨接头病害分析及整治措施 篇8

1 造成钢轨接头病害的主要因素

(1) 与无缝线路相比, 有缝线路构造上有它的弱点, 接头轨缝的存在使列车通达时在接头处形成折角, 加大了列车对接头的冲击力。

(2) 大中修跟不上, 道床翻浆冒泥、板结, 接头造成了道床弹性减少, 致使列车对接头处冲击力增加, 容易产生低接头。

(3) 线路中修后, 道床不稳定, 变化比较快, 在车轮的冲击作用下, 钢轨接头处尤为明显。如果养护跟不上, 低接头的发生率大大提高。

(4) 大轨缝、接头螺栓松动, 造成病害的加剧。

(5) 列车车轮碾压形成轨端剥落掉块, 无形中造成接头轨缝表面上的小, 实际中已经有超大轨缝的存在, 增加了列车车轮对钢轨接头的冲击, 造成钢轨爬行, 轨缝变大不均匀并使得钢轨接头螺栓松动, 夹板松动, 不仅造成接头综合病害也严重危及行车安全。

(6) 钢轨作用边的肥边和错牙造成轨距不顺, 改变了列车车轮的运行轨迹从而破坏了轨道的稳定性, 使病害恶化。

(7) 钢轨材质原因。由于出厂装车或卸下后放置不当, 造成钢轨硬弯。接头淬火强度较其他标准钢轨低。

(8) 在更换钢轨时两根钢轨垂直磨耗不均, 或养护不当接头处水平垫垫得不均, 捣固不均接头空吊等造成钢轨高低错牙, 使得列车车轮对接头冲击破坏极大, 造成接头空吊严重, 钢轨高低水平不良。

2 整治钢轨接头病害的探讨

形成钢轨接头病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整治的方法也要综合治理, 多管齐下, 才会见到成效, 达到目的。

(1) 控制轨缝。先按要求设置好轨缝, 使其在正常值的范围内。然后就是控制和坚固。首先要选择高强螺栓和高强绝缘材料及弹性平垫圈对接头进行冻结, 使接头螺栓的扭矩达到500N·m以上;其次对接头零部件及扣件进行紧固, 使其扭矩力达到180N·m以上。然后就是加强对轨缝的检查, 对接头螺栓和扣件螺栓的定期的复紧, 发现轨缝超过误差值要及时进行调整。

(2) 打磨轨面。利用钢轨打磨机, 对轨面进行打磨, 保持轨面始终平顺、良好状态。尤其对鞍型磨耗立即进行分层打磨。

(3) 消除错牙。首先确定错牙量的大小。对于错牙量较小的, 可采用自制的厚度0.5mm-3.0mm的错牙调整片, 垫在轨端较低的两夹板与钢轨之间, 即可达到两轨端顶面平顺;错牙量较大的、经过错牙调整片调整后仍有错牙的, 需更换变形夹板。

(4) 优化道床。保持道床状态良好, 使之坚实饱满, 弹性充分, 排水畅通。对道床脏污及板结的道床, 要进行破底清筛。对不合格的道砟或磨圆的道砟, 要及时更换。尤其是接头处7孔范围内的道砟, 更要精调细选, 石砟的母材坚硬、大小配级达标还要棱角分明。其次, 在养护上下功夫, 加强八面捣固, 加快维修频率。

(5) 增强接头的稳定性。及时更换失效的轨枕和作用不良的夹板, 坚固接头的鱼尾螺栓及扣件螺栓, 保持轨道框架结构的整体性和钢性。

(6) 加强日常维护。加强养护, 缩短养护周期。特别是刚刚机械清筛后的线路一定要加强接头养护: (1) 要保持接头轨道几何状态良好; (2) 及时处理接头板结、翻浆冒泥, 提高道床弹性, 及时进行清筛; (3) 及时打磨马鞍型、低头接扣, 焊补接头钢轨掉块, 保持轨面的平顺。

(7) 充分发挥机械的作用。朔黄铁路的日常养护和维修已实现高度机械化, 充分发挥机械的作用, 避免人为因素。

3 结束语

接头病害在我们线路养护中是不可避免的, 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整治也应采取综合整治的方式。为了最大程度减少病害, 关键在预防, 把有可能的危害控制、消灭在萌芽中, 产生了病害要及时控制, 通过有效、规范的方法解决, 达到对病害的控制、消除。延长线路设备的使用寿命, 保持在良好状态, 使列车能够以规定的速度, 安全、平衡不间断地运行。

参考文献

煤气管道病害检测及应对措施 篇9

1 煤气管道的腐蚀

煤气管道金属表面受周围介质的化学及电化学作用而被破坏的现象称为腐蚀。

1.1 化学腐蚀

焦炉煤气中含有一定量的酸性气体,当这些气体遇到煤气中的冷凝水时变成弱酸,发生了电离反应,电离出H+,基本原理:

而H+的金属活泼性要强于铁,于是发生下述化学反应,造成管道化学腐蚀。

2H++Fe→H2+Fe2+

另外焦炉净煤气中还含有一定量的氨,它可以和铁离子形成络合物,加快管道腐蚀。

1.2 电化学腐蚀

金属电化学腐蚀是由于不同金属之间或者是同一金属之间内部发生的原电池作用引起的。煤气管道一般是由碳钢钢板焊接而成。碳钢主要是由铁素体和渗碳体两种组织构成的机械混合物。在生产过程中管道接触同一电介质溶液。由于金属本身存在着电化学的不均匀性,即在金属表面或内部的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电极电位,如渗碳体有较高的电极电位,铁素体具有较低的电极电位,两种机械混合物就形成微电池。金属中的其他元素和杂质也各自具有一定的电极电位,它们与主体金属组成许多对电极,当杂质粒子的电极电位高于主体金属时,则使主体金属遭到破坏,从而发生电化学腐蚀。

1.3 应力腐蚀

煤气管道由A3钢板焊接而成。由于焊接过程中局部受热不均,引起管道内应力和管道内部组织发生局部变化,应力释放,造成应力腐蚀以及由此引起的金属的电化学不均匀性,在局部形成微电池,同时也加快了焊口部位的腐蚀速度。

2 煤气管道的堵塞

2.1 杂质引起管道的堵塞

1)由于种种原因新建的煤气输送设施在开工投产以前没有严格的管道吹扫,清除在运输、存放和施工过程中积存在管道中的残留物,先天造成一部分堵塞物。

2)长期运行的管道由于一直没有停产检修吹扫的机会,致使煤气中的杂质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造成一定量的堵塞。

2.2 含萘过高引起的管道堵塞

从焦炉逸出的荒煤气含萘量为5 g/m3~9 g/m3(含萘量主要取决于焦炉炭化温度,特别是炉顶空间温度)。经过煤气初冷器和鼓风机后含萘量一般为1.5 g/m3~2.0 g/m3。在煤气终冷、洗萘过程中要洗出一部分,终冷塔后为25 ℃左右的煤气含萘量大约为0.7 g/m3。在洗萘塔内洗油还要吸收一部分萘,使洗萘塔后煤气含萘量不超过0.2 g/m3。这样品质的煤气其萘的饱和温度为15 ℃,在长距离输送过程中,尤其在北方地区冬季严寒的天气下,煤气温度很容易低于15 ℃,这时在管道中就会发生萘蒸汽冷凝现象,造成管道堵塞。

2.3 混合高炉煤气造成管道堵塞

混合高炉煤气造成管道堵塞,堵塞物主要为硫。硫的来源为焦炉煤气中的H2S,H2S的氧化反应是沉积物中含硫的主要原因。然而含有较高H2S的焦炉煤气管道中并未发现类似现象,这表明:氧化反应是在高炉煤气中某些物质的诱导下发生的。经过研究分析,这个某些物质是a-Fe2O3和r-Fe2O3。在氧存在的条件下,这两种形式的Fe2O3在H2S的氧化反应中起催化作用。

高炉煤气中的氧化铁与焦炉煤气中的H2S反应生成硫化铁,氧化铁的再生反应导致了硫在煤气管道内的沉积,反应如下(在30 ℃~38 ℃时):

Fe2O3+3H2S→Fe2S3+3H2O

Fe2S3+1.5O2→Fe2O3+3S

3 应对措施

3.1 防腐蚀措施

新安装的管道应严格按照规定对内、外壁进行防护处理。针对一般涂料对管道内壁的防护效果不理想,可采用以环氧树脂、蒽油和乳化沥青为主要原料加上其他助剂和填料,经复合反应而成的管道内壁涂料。其对金属的附着力强,吸水性低,耐磨性和抗氧化腐蚀性强,有效隔绝铁基体与腐蚀介质的接触,延长管道的使用寿命,这种漆面光滑如瓷便于煤气冷凝物的流出。

检查架空铺设的管道与管托间是否存在间隙,因在间隙处会积存灰尘和雨水,局部形成非常潮湿的环境导致管道局部腐蚀穿孔泄漏,所以如果发现间隙一定要将灰尘清除干净,然后将支座垫起消除间隙,使支座真正起到支撑作用。

对于在地沟内铺设的煤气管道应注意不要将污水喷溅到管道上或流到地沟内,应保证管道及地沟的清洁和干燥。

有些煤气管道加装了保温材料,保温材料一旦进水,水分将不易蒸发掉使管道长期处于潮湿环境而加速腐蚀,所以一定要保证保温材料的完好无损,定期检查,发现有进水现象及时处理。

提高焦炉煤气净化过程中脱硫及脱氨的效率,使出厂净煤气中杂质含量达到指标,有效降低由于酸性气体引起的化学腐蚀的速度。管道焊接过程中,要尽量减少焊缝数量,并对焊缝进行热处理。对腐蚀较严重的管道可以局部敷设保护层或采用耐腐蚀材料。

3.2防堵塞措施

新建的煤气输送设施在开工投产以前必须经过严格的管道吹扫,以清除在运输、存放和施工过程中积存在管道中的残留物。

煤气管道经过多年的使用底部都积存了一层固体杂质,不但影响冷凝液的排出,而且加速了对管道的腐蚀,尤其在气液交界面处更为严重,因此煤气管道每运行一定时间后应采取高压水清洗等方法清除管内杂质。

在冬季煤气管道内冷凝液较多,铺设的管道沿铺设方向要有一定的坡度,而且每间隔一定距离在管道下部设有下液管和水封槽可随时将管道内冷凝液排出,在生产过程中应加强对下液管的检查和管理,发现堵塞要及时疏通使冷凝液顺畅地排出。

加强生产操作、严格控制工艺指标,将煤气中萘、甲苯不溶物和煤灰等有害杂质含量控制在工艺范围内,同时在工艺设计时选择合适的煤气流速、温度、管道铺设坡度等,以减少煤气输送过程中杂质的沉积和水分的冷凝。

4结语

煤气管道腐蚀泄漏或堵塞会影响正常生产,应从加强管道检查和维护、消除可能发生腐蚀泄漏或堵塞因素着手,定出相应措施,延长管道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王春霖.煤气管道试验述评[J].武钢大学学报,1998(4):11-12.

[2]顾洪.地下煤气管网损坏的潜在原因[J].城市公用事业,2000(10):8.

[3]毛雪敏.上海市管道燃气产业现状及其发展战略[J].城市燃气,2001(3):25-26.

[4]夏维冬.攀钢工业煤气管道泄漏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1(3):31-32.

沥青路面病害成因分析及养护措施 篇10

一、沥青路面病害成因

沥青路面病害以裂缝最为常见, 当裂缝进一步蔓延就会造成沥青路面的功能性破坏, 大大缩短路面的使用寿命。经多年的沥青路面工程实践可知, 沥青路面裂缝的产生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

1. 车流量大, 超载严重

车流量大是造成沥青路面出现裂缝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 沥青路面设计主要依据当时车流量而定, 但是我国车辆数量增长迅速, 每天都有大量车辆涌向道路。在这些车辆的反复碾压下路基稳定性受到不良影响, 致使沥青路面性能老化程度快于预期目标, 进而导致裂缝病害的发生。同时因车流量大, 超载车辆比例随之增加。这些超载车辆给沥青路面带来的破坏最为严重, 容易使沥青路面出现推移、路面开裂等不良状况。

2. 排水不畅, 积水过多

沥青路面不能及时将积水排出, 使积水深入到路面深层, 并在车辆反复碾压的作用下, 使沥青原料的粘着性发生改变, 最终导致裂缝的产生。引起沥青路面排水不畅的原因较多,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 路面结构设计不合理。当前, 部分沥青路面工程建设过程中多采用水泥碎石基层, 该基层虽属于稳定性较好的半钢基层, 但是透水性能差于透水性基层。部分沥青路面工程施工因受其他条件限制, 未在路面结构中设施透水性基层, 结果使积水渗入路基中。同时受裂缝的影响, 路面封水性能下降, 增加了积水渗入路基机率。总之, 大量积水深入路基中, 使路基强度和稳定性降低, 从而导致路面损坏;其次, 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或遭到破坏。部分沥青路面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是引起路面积水过多的原因之一。例如, 部分沥青路面中央分隔带排水沟长度设计不足;有些沥青路面工程的边沟沟底有倒沟出现等。另外, 部分沥青路面排水口, 容易被沉积的杂物或杂草阻塞, 导致排水系统不能充分发挥排水性能等。

3. 养护维修不及时

及时养护维修是防止沥青路面病害蔓延的有效措施。但是部分路面养护维修人员, 未按照规范要求及时检查沥青路面病害情况, 甚至部分沥青路面根本找不到负责维修的人员。这样以来不管沥青路面出现裂缝还是其他病害, 均会因无人管、无人问引发更为严重的破坏, 进而影响沥青路面的正常通行。

二、沥青路面养护措施

为减少沥青路面病害的发生, 延长沥青路面使用寿命, 平时应重视养护工作。结合笔者多年的沥青路面养护经验可知, 采用以下养护措施可达到防止路面病害发生目的。

1. 加强沥青路面的日常养护

首先, 沥青路面养护部门应综合分析负责路段的车流量情况以及所处的自然环境, 制定详细的沥青路面日常养护工作计划, 明确日常养护工作流程;其次, 组织经验丰富且综合素质较高的养护团队, 定期检查易发生病害的路段, 及时掌握沥青路面病害情况;最后, 做好恶劣天气状况下的养护工作。例如, 遇到大雪天气应及时组织人员除雪, 防止冰冻损坏沥青路面性能等。

2. 沥青路面病害维修

沥青路面养护时应结合病害特点, 采取有效的维修工艺和方法, 进而在到达养护目标的同时, 提高维修施工效率, 及时排除病害给交通带来的不利影响。

(1) 沥青路面坑槽的修补

当沥青路面出现坑槽而基层未遭到破坏时, 应严格按照规范标准进行修补。修补过程中遇到阴雨季节或雨雪天气, 而又无法找到合适修补材料时, 应适当进行保护或处理防止坑槽面积进一步增大;当沥青路面坑槽的出现由基层局部稳定性差引起, 应先采取措施处理基层, 而后修补路面坑槽。

(2) 沥青路面裂缝的修补

修补沥青路面裂缝时, 应根据裂缝的严重程度采取有效的修补措施。通常情况下按照以下步骤修补沥青路面裂缝。首先, 判断裂缝是否由路基引起。如原因在于基层可采取填充材料等措施增加基层强度, 提高其稳定性, 为路面裂缝的修补奠定基础。如沥青路面裂缝不是由基层引起, 应按照以下方法进行处理:高温季节沥青路面出现的轻微裂缝自行愈合, 可不进行处理;如裂缝如无法愈合应打扫干净出现裂缝的路段, 而后将少量沥青均匀的喷洒在路面, 并撒上2~5mm的粗砂或石屑。最后使用轻型压路机进行碾压处理。并使用稍稠的沥青涂刷裂缝;当沥青路面出现横向或纵向裂缝时, 应根据其宽度大小进行处理。当裂缝宽度不足5mm时应将裂缝中的杂物清理干净, 向其中灌入浓度较小的热沥青, 并灌注深度控制在裂缝的2/3, 然后将粗砂或石屑填入其中捣实。最后清除溢出缝外的粗砂、石屑和沥青。当裂缝宽度超过5mm时, 将裂缝边缘松动的部分清除后, 向缝中填充热拌沥青混合料, 最后进行捣实处理。

如沥青路面因使用时间长久, 性能老化导致路面出现裂缝且基层尚未遭到破坏时, 先使用乳化沥青稀浆进行封层, 厚度控制在3~6mm, 而后在其上铺设沥青混合料上封层, 利用改性沥青薄层罩面;如因基层原因导致沥青路面出现龟裂应先将基层问题处理好。

(3) 沥青路面拥包的处理

处理沥青路面拥包时, 应根据拥包的形成原因和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如因施工时使用过多的细集料或沥青原因, 导致路面出现较为严重的拥包现象时, 应使用机械将拥包清理干净, 保证清理后低于路面10mm左右, 接着将杂物清理干净后使用热沥青混合料重新做面层;如基层局部含有较大水分, 致使基层和面层结合不紧密, 导致路面推移形成的拥包, 处理时应将出现拥包的面层处理干净, 将基层晾干后重新做新面层;如因基层水稳定性不良或强度不足导致路面出现拥包时, 挖除基层和路面, 并填充新的材料夯实处理后, 重新做面层。

(4) 沥青路面沉陷的处理

沥青路面沉陷由路基沉降不均匀、基层结构破坏、桥涵台背填土不实等原因引起, 其中如基层沉降导致路面出现较小沉降时, 可将粘层沥青涂刷或喷洒在沉陷位置, 并使用沥青混合料填充压实;如基层结构破坏导致的路面沉陷需要对基层处理后在做沥青面层;桥涵台背填土不实造成的路面沉陷应依据沉陷具体情况进行处理:使用机械重新进行压实处理, 尤其应保证台背死角位置处的压实;如土层空隙与含水量比较大时应使用中粗砂、卵砾土、碎石土换填处理, 换填厚度具实际情况而定, 最后进行注浆加固处理。

(5) 沥青路面车辙的处理

沥青路面出现车辙的原因很多, 处理方式也因此有所区别。如因车辆行驶推移路面形成的车辙, 应先刨除和切削出现车辙的面层, 然后重现进行铺设;如因横向推挤导致沥青路面出现波形车辙, 应将凸出的部分切除掉, 并使用粘结沥青涂刷或喷洒波谷位置, 最后填充沥青混合料, 找平压实处理;如因基层和面层稳定性不强引起的车辙, 先挖除面层将夹层清除掉, 重新铺设面层。

(6) 沥青路面泛油的处理

当沥青路面泛油较轻时可将粗砂或石屑洒在其上, 厚度控制在3~5mm, 最后使用压路机进行碾压处理;如沥青路面泛油较为严重时应在其上铺洒粒径为5~10mm的碎石, 使用压路机碾压处理, 接着再洒3~5mm厚的粗砂或石屑, 最后使用压路机碾压处理。处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处理沥青泛油情况时应选择在高温季节, 以保证路面全面泛油;散料时应先粗后细, 并沿着车辙方向洒, 保证撒料和碾压的均匀性。

三、总结

沥青砼路面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篇11

关键词:混凝土;病害;措施

中图分类号:U4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29-0145-02

早期的沥青路面或表面处治或层铺法施工沥青碎石,施工工艺简单,病害多,人们对沥青路面看法贬褒不一,随着高等公路的发展特别是半刚性路面发展,使得沥青路面被广泛应用。最早铺筑的沥青路面集料偏细,沥青用量大,路面密实,但车流量增大,重载车增多,路面容易出现车辙现象。随着认识的提高,各地区因地制宜,设计本地区路面类型,也打破了AC型沥青混合料一统天下的局面,沥青路面类型发展呈现多元化,不断的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沥青路面不仅仅要满足早期经济性耐久性这两项指标,而朝着行车舒适、快速、安全的路用性能方向发展。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复杂多变,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所以标准要求也相当的宽泛,随着沥青路面的大量使用,沥青砼路面各种病害也表现出来,形式也多种多样。

某机场路刚通车不久便出现唧浆,拥包,车辙现象,车流量大,重型车多采用的SMA路面应该说稳定性很好,然而却出现车辙现象。随着雨季到来,病害增多导致竣工后又经常返修,影响交通不说,施工单位不仅面临着承担很大的维修费用,也面临着经济行政处罚,而且荣誉也受到影响。公路工程质量是根本,修路架桥是造福人类的好事,如果质量控制不严成为豆腐渣工程,将阻碍交通畅通,严重威胁人们的安全。

1 沥青路面病害的表现形式多样

病害主要有泛油,油包,油垄,麻面松散,坑槽裂缝与龟纹。对几种常见的病害结合具体工程作以分析,从中吸取教训。

1.1 泛 油

泛油主要表现沥青路面表面光无构造深度,高温季节泛油处发粘,原因为沥青混合料中有多余的沥青在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溢出,形成在表面,影响路面的使用效果及行车安全。

砼的施工配合比的设计一般经过目标配比、生产配比、生产配合比的验证三个阶段,砼的各个方面指标得到了控制,所以泛油产生的原因不可能在设计阶段。沥青混合料拌制采用大型的拌和设备,在开工前应对电子配料秤进行进行标定,确保它们在允许范围之内,在沥青混合料的拌制设备比较先进,自动程度很高,软件开发的过程充分考虑热料仓石子在卸料过程对秤的冲量及沥青在喷入后的残余量等,是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如果标定准确很容易拌制出高质量的砼。但是由于我国碎石等原材料加工市场不规范,各种厂家的质量不一,原材料规格,含泥量特别细集料石屑矿粉,各厂家的除尘能力不一样,施工单位采用了几家原材料供应商,如果集料在砼生产过程中突然变粗特别是细集料,矿料比表面各肯定变小,加入的沥青除形成结构沥青外,必然有多余的沥青游离出来而导致路面泛油。如锦阜高速公路某合同段在沥青路面开工前新上一台英国拌和机,试验室做好生产配合比,试拌时发现设置油石比正常,但混合料碾压后却泛油,经试验检测油石正符合设计要求,筛分级配却发现缺少0.3~0.075 mm的颗粒矿料,判定这是泛油的主要原因。原材料中这档次料并不缺,但为何单单缺少这之间的料。试验人员经过查找原因,最后发现新设备引风机功率过大,除尘设备负压大而将其间料作为粉尘除去,由于矿粉是单独加入对0.075 mm以下的并不产生影响。经筛分回收粉,在回收粉中找到的丢失的颗粒,重新调整拌和机,拌出料正常。一般拌和机在除尘入口与加热滚筒之间加设一个回旋离心装置,经过离心分离的颗料再用提升机重新加入热料仓中。京沪高速沂淮段某一天施工发现沥青上面层有一段落在摊铺机履带内侧出现很长泛油带,碾压后光亮如镜,施工人员发现后及时叫停,经取样分析级配符合规范要求,油石比偏大,但经检查拌和机设置均无误,最后不得不停机等冷却后上去检查筛网,发现细料仓的筛网子破裂,分析原因为筛网破裂造成热仓料窜仓,级配应偏粗,细料少,油石比虽正常设置,但级配已变而造成泛油。筛网破裂往往会出现供料不均而溢料现象,长时间的拌和会出现等料现象。一旦出现像上述现象操作手应查明原因,不该盲目调整冷料转速而使热仓料供料均衡。避免事故的发生应该定期检查和更换筛网。

SMA类砼由于油石比大,矿粉多,粗料集中,又加入纤维是一种高粘稠沥青混合料,SMA产量低,所以施工单位在生产时一定要控制产量,而不能急功近利而随意增大产量,这样会影响拌和料质量,也不能少加矿粉和纤维,矿粉与纤维对沥青混合料影响很大,矿粉对形成结构沥青很重要,正是由一次拌和加入量大会影响产量,纤维对本身具吸油性,能够减少沥青混合料析漏,虽然在混合料的检验中纤维量不能检查出来,施工中仅仅用钢轮压路机碾压,一般也不易发现泛油,但通车以后,在车轮反复揉搓作用下多余的沥青会被挤出而出现泛油现象,所以施工中严格控制纤维和保证矿粉的加入量。

对已出泛油现路段,小部分应采取切除,四周涂乳化沥青后更换新料重新压实,而对于大面积的泛油,为确保施工质量,待路面冷却后用冼刨机冼去后喷洒乳化沥青后重新摊铺。

1.2 油包和拥包

沥青面层在车轮作用下,沥青面层因抗剪强度不足发生推移而形成油包或拥包,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基层和面层局部结合不牢,在气温较高时,经行车作用顺车行方向或弯道外侧推移造成拥包。

②路面平整度较差的地段,强制车辆经常性的制动变速,使路面产生大的水平推力形成拥包,主要会发生在城市道路交通路口,高速公路收费站路段。

③在雨后铺筑面层,基层潮湿含水量大,由于水分的积聚,在基层与面层之间形成隔层,在行车作用下形成拥包。

④基层强度不足,产生变形导致面层的拥包,前面所提到的某机场路出现的现象主要就是这原因造成的。该路段属城市主干线,车流量大,不能封闭交通施工,二灰碎石做完后便放车通行,强度未形成便铺筑沥青面层,完工后便开放交通。基层表面在车辆作用下破坏掉,使基层未能与面层粘接好。后来取芯证明这一点,基层顶面之料松散约2~3 cm,车轮剪应力所作用的范围在面层以下10 cm左右,而沥青面层是7 cm,车轮在基层表面形成剪应力而破坏,破坏路面在雨水的浸入而发生唧浆,车辆反复作用正点形成空洞,破坏进一步加刷。

沥青层与基层必须做封层,提高封层的施工质量,撒布的乳化沥青表面在破乳之前撒布好集料,要不露黑。碾压好的封层,应不粘脚,摊铺机施工时不能带起。规范也要求沥青层如长时间未铺上一层,层与层之间要撒粘层油,也是为了提高沥青层整体效果,虽然沥青混合料高温碾压后与下层能形成整体。铺筑路面前应将基层打扫的干干净净,对较厚的尘灰应洒水潮湿后进行压实,不能在尘灰上铺筑面层,基层铺筑好应进行检查验收,不合格地段在铺筑面层前处理合格。平整度好的基层可减少面层病害。由于基层的破坏而引起的油包应采用挖补法先进行处理基层,处理基层可用与原同类材料,也可采用强度更高的材料然后再补面层,由于面层原因引起的拥包挖除后修补。

1.3 麻面松散坑槽

沥青表面的跑砂,大颗粒的松散或局部散失称为麻面,麻面在车辆荷载进一步作用下出现坑洼不平的现象成为坑槽,产生这类病害的主要原因是沥青粘结力不足。

国产沥青由于含蜡量高,粘性延度较小,加之碎石中含泥量偏大,很容易形成麻面,或沥青老化,粘结力差而颗料松散,或在摊铺过程中粗细料离析,粗料集中,也易形成麻面。松散形成的另外原因是基层强度不足,弹性模量小,松软,行车作用下形成松散,这类病害常见于市政道路和低等级公路,主要是由于基础薄弱导致的。

防止措施选用优质沥青,潮湿多雨的地方应优先选用碱性石料,提高与沥青的粘附性,细集料含泥量大容易造成沥青路的砂化,拌制沥青混合料时严格控制沥青加热温度,防止过高而老化,施工摊铺时防止离析,软地基应先处理合格后方可铺筑沥青面层。

产生麻面局部铲除后修补,大面积可扫清路面再撒铺小石料,由于基层强度不足的应先处理基层再作面层。

1.4 裂缝与裂纹

半刚性基层上铺筑沥青面层第二年的春天便发现每隔10 m左右有一道横向裂缝。半刚性基层铺好后一段时间也会产生裂缝。沥青面层上裂缝隙是反射裂缝,由于基层的开裂映射到路面上的。通车几年后沥青路也会在路中间产生纵向裂缝,这主要是修筑时切纵缝时未涂匀乳化沥青粘接不牢出现的。沥青路面的裂缝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几条原因:

①施工中接缝不严。

②石灰土水泥稳定土基层所用的土塑性指数太高而发生收缩裂缝。

③路基冻胀收缩而产生的裂纹。

④基层强度不足在车辆作用下产生裂纹。

⑤由于路面水的渗入,基层细集料在水作用带出,使基层与面层脱离,车辆荷载作用下产生裂纹。

防治措施应加强基层材料的选择,提高基层强度减少裂纹开裂,选用优质沥青,提高面层施工质量。局部龟裂铲除处理好基层,更换新料碾实。对于裂缝较多的路面通常以罩面或表处治方法封闭路面裂纹。基层强度不足而形成裂纹应先翻修加强其基层再按原铺筑层厚度重新补修。受温度差影响和基层干缩引起的裂缝,可用钢丝刷或硬扫帚扫除缝中杂物,用吹风机吹净,然后以热沥青灌入,随即将3~5 mm的石屑或砂填入并夯实。

2 结 语

分析沥青砼路面的病害原因,在施工中应以预防为主,建立质量控制体系,从材料选择—施工中控制—病害处理层层把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或减少各类病害的的发生。对于已产生病害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病害的进一步扩大。

参考文献:

[1] 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S].

[2] 沈金安.改性沥青与SMA路面[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3] 严家伋.道路建筑材料[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

[4] JTG E20-2011,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S].

[5] 沙庆林.高等级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夏季辣椒病害症状及防治措施 篇12

1病害症状

(1) 枯萎病。枯萎病表现为开花结果期植株生长缓慢, 下部叶片变黄, 逐渐向上发展。中午叶片萎蔫, 夜间恢复, 反复数日后, 全株萎蔫枯死。有时半株发病, 半株健全, 在病情急剧发展时, 则全株萎蔫。病株茎基部表皮多纵裂, 节部和节间出现黄褐色条斑, 常流出松香状的胶质物。潮湿时, 长出白色至粉红霉层。可见维管束和根部变黄褐色、腐烂, 极易从土中拔起。横切病茎, 可见维管束呈褐色[2]。

(2) 根腐病。根腐病表现为开花结果期植株生长缓慢, 下部叶片变黄, 逐渐向上发展。中午叶片萎蔫, 夜间恢复, 反复数日后, 全株萎蔫枯死。发病期, 近地的茎上病斑呈水渍状, 稍凹陷, 后腐烂, 主侧根全部腐烂死亡。该病仅危害根部, 不向上发展。

(3) 茎基腐病。茎基腐病表现从大苗开始发生, 在定植后发生严重。在茎基部近地面处发生病斑, 初呈暗褐色, 后绕茎基部发展, 致皮层腐烂, 地上部叶片变黄。果实膨大期因营养与水分供应不足而逐渐萎蔫枯死。发生的外部原因是土壤过度潮湿, 植株密度太大, 通风不良;土壤中由于连作, 病菌积累过多;地温过高等。近年来发生严重的人为因素是:定植时苗龄愈来愈大, 定植时地上部过大, 人们不注意, 摇动植株过于剧烈, 很易造成基部茎产生伤口。加上覆盖地膜、上架、引蔓等管理, 造成的伤口更多。

2防治措施

(1) 合理轮作、间作和套种。与非茄果类作物实行3~4年以上的轮作。苗床应常调换地方, 或改换新土。辣椒田多年连作会加重土传病害的发生, 使土壤理化性质发生劣变, 出现连作障害, 严重减产。辣椒的土传病害较多, 最严重的是疫病、枯萎病、黄萎病、细菌性青枯病和白绢病等, 连作3年的椒田, 疫病和枯萎病的发病率为25%, 因此提倡辣椒与适宜的作物实行轮作。适于作辣椒前茬的作物有禾本科作物 (玉米等) 、百合科作物 (大葱等) 、十字花科作物 (大白菜等) 以及甘薯、甜菜、豆类等。茄科作物、瓜类与辣椒有共同的病害, 不宜作辣椒的前后茬。不合理的间作套种, 有利于病原菌和害虫的繁殖与扩散传播, 而合理的间作套种能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 提高水肥和光热的利用效率, 发挥作物间的互补作用, 改善环境条件, 抑制病虫害的发生, 提高经济效益。合理的间作套种抑制病虫害发生的事例很多, 例如辣椒与玉米套种, 玉米有遮荫和降低田间光照强度的作用, 能显著减轻辣椒病毒和日灼病的发生, 降低烟青虫的蛀果率。但若田间设计不合理, 玉米过度遮荫, 将造成辣椒减产。辣椒与大蒜、大葱套种, 可减少疫病、枯萎病的发生[3]。

(2) 改良土壤和清洁田园。在重病区或重茬地施用免深耕土壤调理剂, 结合整地, 施入熟石灰粉1 200~1 500 kg/hm2, 抑制病菌发展。施用免深耕土壤调理剂, 使深层土壤疏松通透, 通过下雨或浇水淋溶, 降低土壤上层的病菌密度, 减轻发病。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病株、虫株残体和杂草, 集中深埋或销毁, 切实防止带病残体混入堆制或沤制的农家肥中, 以防止病原菌和害虫扩散, 切断两季之间菌源、虫源接续, 从而大大压低越冬、越夏菌量与虫量, 减轻下一季的病虫危害。这一措施对防治炭疽病、疫病、菌核病、灰霉病、枯萎病、青枯病、软腐病和多种叶斑病, 以及茶黄螨、白粉虱、烟蓟马、蟋蟀等多种害虫都有重要作用。有些病害, 例如枯萎病、青枯病、菌核病、灰霉病、白绢病等, 田间先出现传病中心, 然后向周围扩散成灾。对这些病害, 必须及时拔除中心病株或施药控制。病苗往往是大田发病的根源, 要搞好苗床卫生和苗病防治。苗床土壤应用不带病原菌的净土, 不宜使用菜园土。在移栽之前, 应严格淘汰病苗。

(3) 种子处理。种子处理用于防治种传病害, 并保护种苗, 使其免受土壤中病原物侵染和害虫食害, 用内吸剂处理种子还可防治地上部病虫害。拌种剂 (粉剂) 和可湿性粉剂用于干拌法拌种。育苗催芽前应进行种子消毒, 主要采用的方法有:温汤浸种和干热处理, 将干种子放在70~75℃的恒温中处理5~7 d。

(4) 栽培管理。选地势高燥的田块栽培, 尽量利用垄作、高畦或半高畦栽植;控制浇水量, 雨季及时排水, 防止涝害;施肥注意氮、磷、钾配合应用, 防止缺肥或氮肥偏多。定植时注意剔除病苗, 减少定植后的发病率。定植时尽量利用苗龄较小的秧苗, 以减少机械损伤。在定植、覆地膜、上架等管理过程中, 轻拿、轻放, 尽量避免造成伤口。定植后发病初期, 在茎基部施用拌种药土。为了减少伤口, 生长期尽量不要培土。水肥管理与病虫害消长关系密切。灌水不当, 造成田间积水或湿度过高, 结露时间延长, 往往导致病害大发生。因而应平整土地, 排水防渍, 排灌结合, 避免大水漫灌, 喷灌、滴灌也应适时适度。要科学施肥, 注意增施农家肥, 氮、磷、钾肥配合使用, 做到平衡施肥。合理施用氮、磷、钾肥, 能提高辣椒抗病性。偏施氮肥, 植株旺而不壮, 抗病性降低。水肥管理措施必须依据辣椒生长规律, 与其他管理措施综合运用。辣椒对水分和养分要求严格, 各发育阶段需要量亦不相同。苗期需水量小, 因而要控制浇水, 防止苗床过湿, 抑制苗病发生, 以促进根系发育。苗期需肥量也小, 需要优质农家肥和一定比例的磷钾肥, 特别是磷肥。移栽后随着植株生长, 需水量随之增加, 但仍要适当控制, 以防止徒长。初花期需适当施用氮、磷肥, 以促进根系发育。此期若氮肥施用过多, 枝叶柔嫩, 易生病害。盛花坐果期以后, 特别是果实膨大期, 需水量和需肥量增大, 要多次浇水、施肥, 并适当调节氮、磷、钾肥的比例, 以充分满足水肥需求[4]。

(5)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50%甲基托布津400倍液, 或农抗120的100倍液, 或48%瑞枯霉水剂800倍液, 灌根250 g/株, 每10 d灌1次, 连续灌2~3次。

参考文献

[1]王合松, 孟详庚, 晁悠远.辣椒主要病害及无公害治理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 2010 (1) :115-116.

[2]胡秀芝, 王义国.辣椒病害的鉴别及防治[J].吉林农业, 2008 (10) :28.

[3]王泽锋.大棚辣椒病害防治技术[J].山东蔬菜, 2008 (1) :39-40.

上一篇:管理改造下一篇:古代诗歌形象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