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防治蔬菜土传病害

2024-07-09

综合防治蔬菜土传病害(通用7篇)

综合防治蔬菜土传病害 篇1

当前, 锦州地区的设施栽培蔬菜面积已达100多万亩, 主栽品种为黄瓜、番茄、辣椒、茄子、韭菜、甜瓜等。由于设施栽培位置相对固定, 可倒茬的品种少, 多年连作不可避免, 造成土传病害非常严重, 已对设施蔬菜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土传病害的发生状况

几年来, 通过对锦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的土传病害的田间调查, 除韭菜以外, 黄瓜、番茄等主栽品种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危害普遍比较严重, 每年发病面积约40万亩, 占总面积的40%, 平均发病率在20%~25%, 产量损失25%左右。例如, 甜瓜对土传病害枯萎病最敏感, 如果连茬3年, 发病率可达25%以上;连茬5年, 发病率可达60%~70%, 甚至结瓜后全部枯死。其他品种如黄瓜、番茄、茄子、辣椒等连茬3年的发病率在20%~30%, 产量损失达到30%, 如果连茬5年或以上发病率达到50%~60%, 产量损失达到60%。

调查发现, 土传病害发生严重的棚室, 都是多年连作或重茬的大棚或温室。由于农村土地面积有限, 加之设施栽培不易移动, 实施合理轮作倒茬难度很大, 所以设施栽培中的土传病害还呈日渐严重的趋势。

二、土传病害的发生种类

1. 瓜类枯萎病

主要危害黄瓜、甜瓜、西瓜, 为害严重。

2. 瓜类蔓枯病

主要危害黄瓜、甜瓜, 危害严重。

3. 褐色根腐病

主要危害茄子、辣椒等, 特别是发病后期在病患处有根部螨虫发生, 危害尤为严重。

4. 根腐病

主要危害茄子、辣椒等, 多由疫霉菌引起, 主要症状是植株地表处出现烂脖缢缩, 在锦州地区普遍发生。

5. 茄子枯萎病、黄萎病

主要危害茄子, 发生严重。

6. 根结线虫和根螨

在设施蔬菜上发生严重, 尤其是根结线虫已经成为威胁蔬菜生产的主要病虫害。

7. 灰霉病

在设施栽培中的各种蔬菜上严重发生, 尤其是早春和晚秋时节, 设施内温度低、湿度大, 产量损失很大。

8. 疫病和菌核病

主要在辣椒、茄子上严重危害, 近几年的发生程度重于前几年, 抬头趋势明显。

三、土传病害的防治策略

1. 推广嫁接技术

嫁接技术是防治土传病害比较有效的方法。采取组建育苗中心或龙头企业示范带动的方式, 培育优质嫁接苗, 向农户订单供苗。我们重点推广了以优质南瓜做砧木的黄瓜和甜瓜品种, 以斯巴鲁茄子为砧木的茄子品种等。各类品种嫁接苗得到了广大农户的广泛认可, 与自根苗品种对比, 防治枯萎病、黄萎病的效果十分明显。

2. 改进栽培措施

积极引进、示范和推广抗病品种的同时, 改进管理措施, 提温降湿, 增强植株抗病性, 降低发病率。在栽培技术方面重点推广了黄瓜10~15厘米的高畦覆地膜双行定植, 番茄双垄地膜覆盖栽培, 以及膜下滴灌等实用技术, 能显著控制或降低设施蔬菜的发病率。

3. 提倡作物轮作

设施栽培主要蔬菜品种与葱、韭菜、蒜、姜等作物进行轮作。通过改善土壤环境, 抑制病原菌侵染, 对土传病害具有控制或防治作用。试验表明, 轮作一茬的防效可达到60%~70%, 在条件允许时应大面积推广。

4. 土壤改良技术

温室大棚等设施内土壤范围固定, 面积有限, 通过使用药剂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可有效地防治土传病害。通过试验示范推广了棚室土壤改良技术, 例如茄子、黄瓜、青椒的枯萎病、黄萎病一旦发生, 一般药剂很难控制。为此, 我们在重病温室区推广了垄鑫土壤熏蒸技术进行土壤处理, 利用夏季棚内作物休耕期, 采取喷水、撒药 (18公斤/亩) 、覆膜、增温、撤膜等一系列技术操作, 其防效可达95%以上。虽然这种药剂较贵且具有一定的毒性, 但降解速度快, 对土壤及作物产品无残留, 同时再结合黄瓜、茄子等嫁接防病技术, 效果十分理想。

5. 秸秆反应堆技术

秸秆反应堆技术指在温室或大棚设施生产的低温季节, 利用微生物分解玉米等大田农作物的秸秆过程中, 释放出作物生长所需的热量、二氧化碳、有机和无机养分的生态农业新技术。实践证明, 此项技术操作难度不大, 通过做畦、铺秸秆、撒菌种、覆土和覆盖地膜等系列操作, 能改善棚室内土壤环境, 提高抗病性,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一般采用秸秆反应堆技术处理3个棚室的新增效益就相当于新建1个棚室所获得的效益。

总之, 根据各自棚室的具体情况, 通过上述这些综合防治手段, 对症开方, 采用其中一种或几种技术, 就能够有效合理的对设施蔬菜的土传病害进行防控, 组合应用效果更好。

温室甜瓜土传病害防治技术 篇2

关键词:温室;甜瓜;土传病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2-81-1

甜瓜作为一种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适合北方地区温室栽培,在每年的初春季节上市的甜瓜,价格非常高,能达到20元/公斤,收益很好,因此,广大农户对温室栽培甜瓜的积极性很高。在阜新地区,很多乡(镇)都组织农户进行甜瓜的种植,其中以阜蒙县他本镇白玉都的甜瓜最为著名,白玉都的甜瓜合作社已成立多年,带领广大农户走上了富裕之路。但由于温室中连年种植甜瓜,甚至品种都不更换,始终种植“翠宝”这个品种,导致一些病害的发生,特别是土传病害,越来越严重,直接导致甜瓜减产、品质下降,成为制约甜瓜生产的重要因素。现将甜瓜经常发生的土传病害如:枯萎病、蔓枯病、根腐病等发病症状及防治方法加以介绍,以期为农户提供参考。

1 甜瓜土传病害的发病症状

1.1 枯萎病

甜瓜枯萎病主要危害甜瓜的根茎部,表现出的典型症状是萎蔫。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但以成株期发病为主。成株期发病一般从甜瓜开花结果期开始表现症状,病株的茎基表皮开始呈水浸状病斑,后茎蔓基部软化缢缩,有时有琥珀色脓胶状物溢出。整株表现为,开始时中午萎蔫,早晚恢复,随着病情的发展,中午萎蔫,早晚不能恢复,最后全株枯死。

1.2 蔓枯病

甜瓜蔓枯病主要危害甜瓜的主蔓和侧蔓,叶片也受害。叶片受害初期在叶缘出现黄褐色“V”字型病斑(这是甜瓜蔓枯病最典型的症状),严重时整个叶片枯萎死亡。主蔓和侧蔓受害时,受害部位开始时会出现椭圆型病斑,病斑黄褐色,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部逐渐缢缩。发病严重时,病部以上茎蔓全部枯死。

1.3 根腐病

根腐病在甜瓜成株期发病严重,主要症状表现为:根部及茎基部最初表现为水浸状病斑,之后病斑变为褐色,逐渐扩大、凹陷,地上部分由于得不到水分和养分的供应而出现枯萎,随着病情的发展,后期根茎腐烂,植株枯萎而死。

2 甜瓜土传病害的防治

在大棚中经常发生的病害中,土传病害是属于比较难以治疗的病害,生产中一旦发病往往难以挽救,所以防治土传病害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预防病害的发生作为重点,发病后药剂治病作为补充,才能很好的控制土传病害的发生。防治甜瓜土传病害,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2.1 选用抗病品种

对于甜瓜这种病害较多且重的作物来说,选用抗病的品种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防治枯萎病、根腐病,选择一些抗病性强的品种,避免连年种植单一品种,可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目前,甜瓜上比较抗病且品质较好的品种有龙甜系列、白砂蜜、锦丰甜宝等。

2.2 种子处理

在甜瓜播种之前,种子用药剂处理可有效的减轻枯萎病、蔓枯病等的发生。生产上可用0.1%高锰酸钾、50%多菌灵及10%磷酸三钠等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然后再播种。

2.3 嫁接防病

采用嫁接的方法防治甜瓜的土传病害是最有效而且成本较低的一种措施。生产中常用“圣砧一号”白籽南瓜作砧木,采用靠接或切接法进行嫁接。嫁接后要将幼苗置于塑料棚中保温、保湿,白天控温在28℃左右,夜温15℃左右,相对湿度90%,半个月后即可断根,防病效果可达95%~100%。

2.4 土壤消毒

大棚中土传病害发生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多年连作,枯萎病菌、根腐病菌在土壤中积累过多,导致定植后生长期内这些病害发生严重,因此,做好土壤的消毒能有效的降低病原菌的基数,减轻土传病害的发生。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两种:高温杀菌和土壤熏蒸消毒杀菌。

2.4.1 高温杀菌 在大棚的空闲期利用太阳能对土壤进行高温杀菌,是现在利用较多的一项技术,但在实际操作时,往往会出现使用不当或者不科学的情况,使得这项技术的效果大大降低。现将具体的操作步骤介绍如下:一是清除棚内的枯枝落叶和杂草,并进行翻地;二是浇透水,保持田间湿润;三是用黑色地膜覆盖好地面,注意边缘一定要压实;四是密封7天以上,这期间棚内的温度大概在50℃~55℃,土温也能达到40℃左右;五是揭掉薄膜,使土壤自然降温,7天以后再定植幼苗。

2.4.2 土壤熏蒸消毒杀菌 土壤药剂消毒是防治土传病害,避免连作障碍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现在生产上常用98%棉隆(必速灭)微粒剂进行土壤消毒。具体方法是:一是精细整地。施用棉隆前,先进行深翻(约30厘米),再用旋耕机进行打地,使土壤颗粒细小而均匀;二是浇水。浇水保湿3~4天,以便让线虫和病原菌及草籽萌动,更容易被棉隆气体杀死;三是施药。将棉隆25~35公斤/亩均匀撒施在土壤中;四是拌匀。将药剂和土壤翻拌、混匀,深度达到30厘米;五是浇水。药剂与土壤拌匀后,土壤表面浇适量的水;六是盖膜。盖上薄膜,用棚外新土封好边,消毒12天左右;七是揭膜。揭去薄膜,透气7~10天左右,即可定植。

棉隆在阜新市保护地土传病害防治示范区的推广应用试验中,防病效果显著,各种土传病害发病率都在10%以下。

2.5 发病期施药防治

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30%DT杀菌剂600倍液或7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灌根防治,每10天灌一次,连防2~3次。

综合防治蔬菜土传病害 篇3

清徐县地处山西省中部, 太原盆地南端, 国土面积609 km2, 辖10个乡镇 (街办) , 总人口约34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约25万人, 菜农约5.5万人, 有耕地2.89×104hm2, 其中水浇地2.67×104hm2。

清徐县是太原市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 是山西省农业厅确定的“一县一业”蔬菜示范基地县, 全国580个蔬菜产业重点县之一。截止到2013年, 全县蔬菜播种面积1.35×104hm2, 其中设施蔬菜播种面积0.32×104hm2, 蔬菜总产量68×104t, 蔬菜单产3 359.7 kg/0.067 hm2, 总产值达6.47亿元, 收入5.8亿元, 人均蔬菜收入达1706元, 蔬菜纯收入达4.64亿元。

近几年来, 为响应“山西省设施蔬菜百万棚行动计划”, 清徐县把发展设施蔬菜建设作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加以强力推进。按照“政府搭台、乡镇牵头、部门联动、民企参与”的工作思路, 全县齐心协力, 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建设, 三年来发展设施蔬菜866.67 hm2, 菜农收入有了显著提高。2010年—2012年, 连续3年被省农业厅、市委和市政府授予设施蔬菜生产先进县, 设施蔬菜建设先进县;2011年又被省委和省政府授予“一县一业”蔬菜先进县。

然而, 随着老菜区蔬菜作物复种指数的不断提高及设施蔬菜品种种植的单一, 土传病害的发生越来越严重, 已经严重制约了设施蔬菜生产的发展, 因此解决设施蔬菜土传病害显得越来越重要。

据调查, 在清徐县的老菜区东于镇、清源镇、徐沟镇、孟封镇, 20世纪90年代建设的日光温室多年来一直以黄瓜、西葫芦为主要种植品种, 由于受土传病害的影响, 目前已经闲置, 或改种粮食作物。

2 设施蔬菜土传病害发生的原因

2.1 温室结构不合理

由于建造温室时选址不科学, 加之照搬山东模式, 棚面弧度较低, 温室下凹, 容易产生积水, 如东罗村温室生产过程中出现了因不易排水而产生病害的问题。

2.2 土壤不消毒

造成烂根死苗的土传病害主要是由于土壤不消毒引起的, 特别是老菜区连作、老温室内的通风不好, 均有利于病菌的越冬。病菌日积月累, 数量越来越多, 最终导致烂根死苗现象的发生。

2.3 定植了染病苗

由于种植、定植的幼苗伤根现象较重, 又没有使用杀菌剂进行蘸根杀菌处理, 从而为病菌创造了有利的侵染条件, 结果导致蔬菜根部病害发生严重, 幼苗容易感染疫病、根腐病等病害。一旦根系生长不良或出现伤根现象, 非常容易感染根部病害而死棵。

2.4 肥水管理不当

虽然蔬菜定植时和日常管理中对病害预防得很好, 采取了药剂灌根和喷药等措施, 但因浇水太勤, 土壤中水分总是处于饱和状态, 根系周围的氧气含量不足, 使得植株根系长时间处于缺氧状态, 导致根系呼吸困难而引发沤根现象;浇水过大, 水分将土壤中的空气挤出, 致使土壤中氧气含量不足, 影响了蔬菜根系的呼吸作用;土传病害主要是通过水分传播的, 土壤中的水分含量过大, 就为病菌提供了优越的传播条件, 从而导致作物根部病害大面积发生;浇水过大, 也会造成棚内空气湿度过大, 为病原菌的传播侵染提供了适宜条件。

2.5 施肥不合理

复合肥施用量过大, 有机肥不腐熟, 导致烧根现象;若根部有大量伤口, 又为病菌的入侵创造了条件, 使根部病害发生严重。

3 设施蔬菜土传病害的综合防治方法

3.1 合理建造日光温室

应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地下水位低、排水方便的地块来建造日光温室。方位宜采用坐北朝南、南偏西5°。前屋面角度应为30°左右, 后屋面仰角应为38°左右, 脊高为3.2~3.5 m, 跨度宜8 m左右。

3.2 土壤消毒

3.2.1 深翻暴晒

夏季高温时, 将土传病害侵染的土壤挖1 m深, 放一层稻草, 撒上石灰, 再盖上地膜, 使地面温度达到55℃以上, 以杀灭部分菌源, 减轻土传病害的发生。

3.2.2 大水浸泡

也可利用夏季高温之季, 用水浸泡土壤。浸泡时间越长, 效果越明显。如果浸泡20 d以上, 可基本控制线虫危害。

3.2.3 电击法杀死根结线虫

将土传病害侵染的土壤铺上电线, 灌满水, 利用电流杀死根结线虫。

3.3 轮作倒茬

改变传统果菜类种植模式, 合理进行轮作, 如果菜类与叶菜类、葱蒜类进行轮作, 可以有效预防土传病害的发生。

3.4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或耐病的蔬菜品种, 可大大减轻土传病害的发生和危害。

3.5 进行防病栽培

方法是: (1) 深沟高畦栽培, 小水勤浇, 避免大水漫灌。 (2) 设施内要经常适当放风, 改善作物通风透光条件, 降低地面湿度。 (3) 拔除病株, 并在病株穴内撒施石灰来灭菌和消毒。 (4) 在播种前用药剂对土壤进行消毒。 (5) 对已经发生土传病害设施内的作业人员进行消毒, 否则不得进入其他温室大棚内作业, 以免传染病害。

摘要:调查研究了清徐县设施蔬菜土传病害的发生原因, 介绍了综合防治方法, 包括土壤消毒、轮作倒茬、选用抗病品种和栽培防治。

综合防治蔬菜土传病害 篇4

1 重发原因

1.1 土壤未消毒

大棚内的特殊环境有利于病菌越冬, 加之连作、重茬, 导致大棚内病菌逐年积累, 数量越来越多。如若不进行土壤消毒, 即使对蔬菜幼苗进行消毒处理, 或种植的是无菌苗, 但由于土壤中逐年累积的大量病菌, 同样会造成土传病菌侵染蔬菜根系, 最终造成蔬菜死棵严重。

1.2 定植染病苗

无论是工厂化育苗、菜农自己用穴盘基质育苗或苗床育苗, 定植后也会出现严重死棵现象。一是由于穴盘基质起苗时浇水过多伤根, 使根系变为褐色, 定植后出现腐烂[1]。二是因急于定植, 定植的幼苗伤根现象较重, 又没有使用杀菌剂进行蘸根处理, 为病菌创造了有利的侵染条件, 导致菜苗根部病害发生严重, 这是导致蔬菜大量死棵的主要原因。三是苗期一般为35 d左右, 在定植时正处于幼苗染病高峰期, 幼苗容易感染疫病、根腐病等病害, 一旦根系生长不良或出现伤根等现象, 则非常容易感染根部病害而死棵。

1.3 肥水管理不当

一是有的菜农为促进蔬菜的快速生长, 加大浇水量。因浇水太勤, 土壤中水分总是处于饱和状态, 根系周围的氧气含量不足, 使得植株根系长时间处于缺氧状态, 根系呼吸困难导致沤根, 降低植株的抗病性。二是施肥不当, 加重了根部病害的发生。如复合肥施用量过大, 有机肥未腐熟, 造成烧根, 根部产生大量伤口, 这为病菌的入侵创造了条件, 导致根部病害发生严重。

2 综合防治措施

2.1 土壤处理

一是深耕。深耕可减少植物根系与病原菌的联系, 利用土埋和暴露病原菌在自然温度和干燥的条件下提高病原菌的死亡率。二是夏季高温闷棚。高温季节晴天的上午对土壤进行翻耕浇水, 随后密闭棚膜, 使棚温达到70℃以上, 以杀死棚内和土壤中部分病菌和虫卵。闷棚时间一般为15~20 d, 30 d更佳。三是使用药剂处理土壤。在土杂肥深翻入土后撒入菌虫一次净15 kg/hm2或五氯硝基苯、敌克松37.5 kg/hm2, 配制成毒土, 浅翻20 cm后整畦。对土传病害防效超过80%。四是大水浸泡。有条件的地方, 可于农闲季节长时间地水浸土壤, 可以显著地减少有害杂菌与病虫害。五是施用土壤添加剂。其是一种由化学肥料、动植物体有机质及少量无机盐合成的无机、有机混合营养物。有机质可增加微生物总量, 提高土壤肥力, 改善土壤通气性;无机添加物可抑制土壤中的病原菌, 促进作物生长[2,3]。六是湿热杀菌。冬春茬蔬菜拉秧后撒施生石灰粉1.5 t/hm2、禽畜粪便75.0~112.5 t/hm2、植物秸秆45 t/hm2、微生物多维菌种120 kg/hm2, 喷施美地那活化剂6 L/hm2。旋耕均匀后深翻30 cm, 浇透水, 盖地膜, 扣棚膜, 30 d后除去地膜, 再耕翻1遍, 裸地晾晒7 d, 即可有效杀死土壤中的有害真菌、细菌和线虫, 活化土壤, 解决重茬蔬菜死苗的问题[4]。

2.2 选用良种和嫁接换根, 培育壮苗

选用抗病、优质、高产品种, 是土传病害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利用高抗根结线虫和根部健壮的品种作砧木, 如用黑籽南瓜嫁接黄瓜等, 可以有效防治土传害虫。尤其是在病害流行地区和年份, 结合其他防治措施, 可以确保蔬菜的稳产和丰产[5]。在秋季培育幼苗时, 要合理进行肥水管理, 拉大昼夜温差, 防止旺长, 大棚以白天温度控制在25~30℃、夜间控制在15℃左右为宜。

2.3 合理轮作, 带药移植

将茄果类、瓜类、豆类等深根性作物与叶菜类、葱蒜类等浅根性作物轮作, 减轻病害发生,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品质。在定植前, 穴施生物菌肥。尤其是新建大棚及使用药物熏棚的大棚, 因为这2类大棚土传病害为“空仓”状态, 极易造成病菌入侵和泛滥。使用生物菌肥后利用有益菌占领土壤, 从而减少病原菌的入侵空间, 达到预防根部病害、减少死棵的目的。但使用生物菌肥后, 在14 d之内不能再使用DT杀菌剂农药进行灌根, 以防杀死有益菌, 降低防效。用蘸盘或喷雾的方法消毒, 可用普力克、恶霉灵混农用链霉素配成溶液, 进行蘸根, 也可用阿米妙收1 500倍液进行蘸根, 对于预防疫病、根腐病、立枯病等有很好的防效。菜农也可使用苗乐1 000倍液蘸根1 min后定植, 以有效预防根部病害的发生。

2.4 水肥管理

大棚蔬菜应合理地进行水肥管理。浇水时不可一次性浇水过大, 避免土壤湿度过大, 通气性差, 根系缺氧窒息而引起烂根、沤根, 降低幼苗对病菌的抵抗力。如果能够使用微灌、滴灌等措施进行浇水最好。在施肥方面, 不论底肥还是追肥都要合理施肥、平衡施肥, 按照土壤肥力水平和作物的需肥规律进行平衡施肥, 避免因为施肥过大或鸡粪等有机肥发酵腐熟不充分而造成烧根, 导致根系出现大量的伤口, 降低植株根系的抵抗力, 从而为病菌的入侵埋下隐患, 导致死棵现象严重。

2.5 病害防治

对症下药, 防止延误防治适期。发生病害时, 要根据蔬菜病害症状, 确定病害种类, 抓住防治适期, 正确选择农药进行防治。

参考文献

[1]董晓霞, 刘兆辉, 王梅, 等.绿肥对番茄发病率和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 2010 (S1) :309-312.

[2]孔凡彬.茄子根结线虫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 2005 (9) :109-110.

[3]李丽霞, 夏明聪, 孔景萍.拮抗菌对土传病害防治效果的初步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 2007 (2) :54-55, 59.

[4]郝永娟, 魏军, 刘春艳, 等.生物土壤添加剂减轻黄瓜连作障碍的微生物效应[J].华北农学报, 2009 (4) :231-234.

大棚土传病害物理防治技术 篇5

一、清棚

第一茬蔬菜收获后, 很多病菌附着在蔬菜残枝上散落田间, 进入土壤中, 成为下茬蔬菜的侵染源。因此, 农户应在蔬菜生长后期加强病害防治, 直接减少病源基数, 并且在每茬蔬菜收获后, 彻底清除室内残枝败叶, 对易感根系病害的蔬菜清除残根。

二、闷棚

利用温室封闭性能好的特点, 温室内作物换茬时, 采取水淹、火烧、高温闷棚等技术措施, 铲除室内土壤残留病菌、净化土壤、杜绝各类病害的初次侵染。在生产中, 也可以利用某些蔬菜特性, 如黄瓜可耐短时高温的特性, 进行闷棚杀菌。操作时应注意选择晴天进行闷棚, 前一天浇水, 棚内温度45~50℃, 闷棚2小时, 可有效防治霜霉病等病害。

三、深耕

深耕可以疏松土壤, 又破坏病菌的生存环境。一般要求每次收获后深耕45cm, 借助自然条件, 如低温、太阳紫外线等, 杀死一部分土传病菌。

四、换土

重茬次数多, 应将耕作层换土, 这样可以避免循环侵染, 以便减少病害, 提高蔬菜产量。

五、嫁接

针对某些为害严重的土传病害, 在不换土的情况下, 可采取高抗或免疫的砧木嫁接, 可以控制土传病的为害。如西瓜嫁接在葫芦上、黄瓜嫁接在黑籽南瓜或白籽南瓜上, 可以彻底解决枯萎病等为害。

六、种植大葱

大葱的根圈能产生抗菌微生物, 对病菌起到抑制作用, 从而防治多种蔬菜病害。通过将大葱同蔬菜等作物间作、轮作或混作, 能有效地阻止病原菌的繁殖, 土壤中已有病原菌的密度下降, 从而达到消毒土壤的目的。

七、使用无病菌肥料

严禁带病菌肥料进入棚内, 施用的农家肥等有机肥, 必须经过暑季高温充分腐熟, 方可使用。

八、轮作

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品质, 改变病菌的生态条件, 减少侵染, 合理施用有化肥, 同时增施有机肥, 调整好植株的生长, 培育健壮植株, 提高作物的抗病性。

九、选用壮苗

育苗时应选用无菌基质配备营养土, 以减少苗床病菌为害, 栽培时要选用无病虫害的健壮苗。要获得健壮苗, 应适当增施磷钾肥, 避免偏施氮肥, 防止植株徒长。

十、及时防治病害

在生产过程中, 一旦发现病害, 要针对病害种类, 立即采取果断措施, 对症用药, 坚决彻底消灭, 绝不可以任其传播和蔓延。

综合防治蔬菜土传病害 篇6

一、试验条件

1. 试验对象、作物和品种的选择

试验对象:马铃薯黑痣病、枯萎病等。

供试作物:马铃薯, 品种为后旗红原种。

2. 环境条件

试验地乌兰哈达镇后村, 东径113.1761o, 北纬41.6405o, 海拨高度1406米, 农户李和平, 常年无霜期115天, 年平均降雨量340毫米左右;试验地灌排配套, 地块平整, 土壤类型为栗钙土, 土壤肥力水平中等, 砂壤土, 前茬马铃薯。

二、供试药剂

抗重茬菌剂 (中国农业大学提供) , 20%甲基立枯磷 (垄道夫) (由湖南沅江赤峰农化有限公司提供) , 30%噁霉灵 (重茬宝) (四川国光农化有限公司提供) , 250克/升嘧菌酯 (青岚) (河北威远生化农药有限公司提供) , 宁南嘧菌酯 (德强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 25%嘧菌酯 (阿米西达) 悬浮剂 (先正达公司提供) 。

三、药剂防治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7个处理, 随机区组排列, 3次重复, 每个处理小区面积1亩, 清水对照1亩, 25%嘧菌酯悬浮剂 (阿米西达) 对照1亩, 四周设立保护行。各处理设计如下表:

四、其它田间操作

播期、播种量和播种方式:5月3日播种, 播量为125千克/亩。播种模式为膜下滴灌, 株距0.50米, 大行距0.90米, 小行距0.40米, 亩有效株数2052株, 。

1. 整地

5月1日深耕地, 并耙磨平整。

2. 播种

5月3日播种, 播种时施底肥奥林丹 (18-18-18) 60千克/亩, 在6月3日出苗5%左右时覆一次土。

3. 追肥

7月12日追尿素每亩2.5千克、7月24日追硫酸钾每亩2.5千克加尿素2.5千克, 8月21日追硫酸钾每亩4千克加尿素2.5千克。

4. 浇水

在马铃薯整个生育期共浇水次数10次, 第一次6月29日, 第二次7月6日, 第三次7月12日, 第四次7月18日, 第五次7月24日, 第六次8月1日, 第七次8月7日, 第八次8月18日, 第九次9月1日, 第十次9月8日。

5. 中耕除草

6月8日除草, 除草剂为富薯150克/亩。

6. 喷药

7月13日喷代森锰锌, 7月24日喷甲霜锰锌, 8月4日喷银发利。

7. 杀秧

9月25日杀秧。

8. 收获

9月30日收获。

五、试验结果调查

1. 相对出苗率调查

6月15日出苗后, 首先进行了相对出苗率调查, 各处理出苗保苗情况正常。

相对出苗率 (%) = (处理区出苗数/对照区出苗数) ×l00

2. 药效调查

7月2日植株显症时按五点取样法, 进行了药效调查。调查记录总茎数、病茎数及相应级数, 计算病情指数。 (各调查情况详见附表1)

主茎分级标准:

0:无病斑;

1:病斑小于茎围的10%;

2:病斑为茎围的10%~25%;

3:病斑为茎围的26%~50%;

4:病斑为茎围的50%以上至环剥脱皮。

发病率 (%) = (处理区病株数/总株数) ×100

通过田间调查, 防治效果较好的处理是青岚、抗重茬菌剂、20%甲基立枯磷、阿米西达, 防效分别达到了85%、78%、75%、74%。该地块枯萎病发生较轻, 仅30%噁霉灵处理发现1株枯萎病。

六、试验结果分析

9月1日对试验田进行了测产及病薯率调查, 样点面积3.33平方米, 记录样点总薯块数和发病薯块数, 对照病薯率占32.84%, 处理一、二、三、四、五、六分别为6%、5.53%、17.11%、3.66%、5.36%、18.14%;对照亩产2380千克, 增产幅度较高的处理是青岚、抗重茬菌剂、20%甲基立枯磷、阿米西达, 分别增产16.8%、15.5%、12.2%、12.5%, 其次是宁南嘧菌酯、30%噁霉灵, 分别增产6.7%、6%。

经方差分析:从防治效果比较, 各处理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但较好的是青岚、抗重茬菌剂、20%甲基立枯磷、阿米西达等处理;从各处理防治马铃薯黑痣病与空白对照马铃薯产量比较:青岚、抗重茬菌剂、20%甲基立枯磷、阿米西达等处理产量差异显著, 宁南嘧菌酯、30%噁霉灵产量差异不显著。因此生产上建议防治马铃薯黑痣病最佳选择是青岚、抗重茬菌剂、20%甲基立枯磷、阿米西达等药剂。

七、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调查马铃薯黑痣病时量化指标不统一, 造成调查可能存在误差。

八、试验当地气象资料

中药材土传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篇7

1 中药材主要土传病害的种类

许多名贵中药材的药用部位是根、根茎和鳞茎等地下部分,极易受到土传病害的影响,使其药用价值下降。土传病害种类繁多,目前发生最普遍的有根腐病、黑腐病、灰霉病、锈腐病等真菌引起的病害。其中根腐病是中药材生长发育期的主要病害之一,由镰孢菌属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所引起[2],白术、贝母、芍药、百合、地黄、玄参、太子参、板蓝根、牛膝、红花、党参等易发生此病害。黑腐病是半知菌亚门链格孢(Alternaria citri Ellis et.Pierce)引起的病害,是危害贝母鳞茎最严重的病害。灰霉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灰葡萄孢属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ex.Fr.)引起的一种世界性重要真菌病害[3]。锈腐病是人参根部的主要病害,病原菌为柱孢属菌[4]。人参锈腐病是人参的重要病害,也是老参地利用的最大障碍,锈腐病病原菌是东北森林土壤中的习居真菌;此外,三七、元胡、白术、白芷、当归、党参、黄芩、金银花、红花等品种也极易发生此病害。枯萎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n oxysporum)[5]。枯萎病侵染对象较多,主要有人参、西洋参、沙参、三七、荆芥、防风、黄芪等;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土传病害,属对外检疫对象,有植物“癌症”之称[6]。

2 中药材主要土传病害生防研究概况

目前中药材土传病害的防治方法主要有传统防治、药剂防治和生物防治。传统方法主要包括轮作、及时整地耙地、选好苗床和土壤消毒、加强栽培管理、及时中耕除草、及早摘除病叶、拔除病株、搞好田园清洁等,以减少病害的发生流行。药剂防治主要指使用适当浓度的多菌灵、苯菌灵、杀菌王可湿性粉剂等进行药液浸苗、药液喷淋或灌根。长期使用化学药剂可造成农药残留,环境污染,并且可使病原菌对其产生抗药性,因而导致防效下降甚至失败。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防治植物病害,控制病原体的方法。研究和实践已证明其对部分土传病害经济有效,因而成为防治土传病害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国内外有80多种微生物农药用于防治大田和温室土传病害[7]。生防农药的开发和应用主要集中在真菌、细菌、放线菌和多种微生物混合制剂防等方面。

2.1 应用生防真菌防治中药材病害

目前,已经开发为生防农药的真菌有:小盾壳霉(Conithyrium minitans)、粘帚霉属(Gliodadium)、木霉属(Trichoderma)、链霉菌(Streptomycetaceae)、无致病力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等[8]。其中,小盾壳霉和粘帚霉属主要应用于蔬菜病害防治,应用于中药材土传病害的研究较少见。

目前,作为普遍存在并具有丰富资源的拮抗微生物,木霉在药用植物病害,尤其在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利用木霉防治中药材土传病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拮抗菌株的筛选、室内生物防效测定和田间防效试验等方面。任守让等[9]从人参根围、栽参地和林地的土壤中筛选到两株具有拮抗作用的绿色木霉,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其对人参锈腐病菌的生长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并有一定的防病效果;李琼芳等[10]采用病原菌诱饵法及稀释平板法分离出菌株,经筛选、纯化得到抑菌效果达到80%以上的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T23,田间防治麦冬、丹参、川芎等中药材根腐病效果达到70%以上,而且可显著提高出苗率,促进幼苗生长;Kim等[11]报道木霉Trichoderma Tri-5菌株处理带根腐病菌的土壤,可大大减轻人参根腐病的发生;滕艳萍等[12]通过研究室内木霉对黄芪根腐病病原菌的拮抗作用及盆栽防治黄芪根腐病的情况,发现3种木霉制剂均有抑制黄芪根腐病的显著效果;丁万隆等[13]利用木霉优良菌株对中药材病原菌进行抑菌试验及温室盆栽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木霉菌对黄芪根腐病菌、北沙参菌核病菌、西洋参立枯病菌、丹参根腐病菌及款冬花菌核病菌有较强的拮抗作用,温室盆栽及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木霉制剂对北沙参菌核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3.6%和72.5%,对黄芪根腐病和西洋参立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0%和60%,木霉制剂防治上述病害的田间施用量以10g/m2为宜,可以替代多菌灵等常用农药。

2.2 应用生防细菌防治药用植物病害

拮抗细菌防御病原物主要是通过拮抗作用、竞争、寄生作用和诱导系统抗性实现的。拮抗细菌产生的各种次生代谢产物,一般在低浓度下就能对病原菌的生长和代谢产生抑制,引起细胞内溶[14]。细菌可与病原菌抢占营养物质、物理位点、生态位点,导致病原菌无法生存,也可采用非亲和性的病原物或其他因素诱导植物产生系统抗性。

目前,生防细菌应用于中药材土传病害的防治主要是芽孢杆菌属(Bacillus)。吴连举[14]通过土壤内细菌——人参锈腐病病原菌平板对峙试验,筛选出3株芽孢杆菌(Bacillus spp.)对由毁灭柱孢菌(Cylindrocaipon destructans)引起的人参锈腐病的防治效果较好。室内参根生测表明,施用拮抗菌24h后再接种人参锈腐病菌,比施用拮抗菌后马上接种人参锈腐病菌的防治效果好,达到62.4%~80.0%,说明拮抗菌发挥防病作用需要定殖时期。田间小区防治试验的结果表明,3株芽孢杆菌处理参根防效明显高于化学药剂,防效可达64.7%~73.9%。

刘立志等[15]筛选出3株对三七根腐病病原菌坏损柱孢(Cylindrocaipon destructans)有较好拮抗作用的芽孢杆菌,并对拮抗菌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将一株拮抗活性最好的菌发酵液用各种有机溶剂进行萃取,发现石油醚萃取的物质对病原菌有较好的活性。

2.3 应用放线菌防治中药材土传病害

微生物中发现的具有抑菌活性的物质中,近70%是由放线菌产生的。用放线菌防治中药材土传病害的研究较拮抗真菌和细菌早。1978年,Chung等从人参根围土壤中分离到5株链霉菌(Streptomyces),实验证明这些菌株对人参锈腐菌(C.destructans)和根腐菌(F.solani)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黄雅丽等[16]证明有些放线菌菌株不仅具有拮抗功能,而且能刺激人参根部的生长。马贵龙等[17]筛选出13株对人参锈腐病表现出抑制作用的放线菌,其中菌株1a抑菌率为75.8%,经形态特征鉴定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农抗120是一种新型农用抗菌素,是刺孢吸水链霉菌北京变种(S.hygrospinocus var.beijingensis)的代谢产物。它对人参疫病菌(Phytophthora cactorum)具有很强抑制作用,在PDA培养基上,100mg/L浓度下,对疫病菌的抑制率为100%。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人参、西洋参发病初期,应用2%农抗120水剂100倍液灌根或喷施,每隔7~10d施1次,连续使用2次,可减少烂根,提高存苗率[18]。

2.4 利用微生物混合制剂防治中药材土传病害

单纯用某一种微生物防治土传病害的效果往往较差,其原因之一是拮抗微生物不能很好的在土壤中定殖并成为优势种群。随后,科学家逐渐注意到有机添加剂的作用,研究表明,有机添加剂在某种程度上可解决此困难。近年来,国内外相继报道了直接利用有机添加剂或辅以拮抗微生物的有机添加剂能有效控制某些土传病原菌。如日本已用多种微生物配制出一种生物药剂EM,李刚等[19]做了该药剂对西洋参锈腐病的室内抑菌试验,同时与百菌清、代森锰锌等杀菌剂做对比,结果表明:0.6%EM效果最佳,抑菌率达93.5%,而百菌清、甲基托布津、多抗霉素和代森锰锌的抑菌率分别为65.0%、56.5%、70.0%和48.5%。EM的室内抑菌率很高,但其田间防治效果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吴连举等[20]研究表明,由麦麸、豆饼、无机盐等成分按适当比例混匀制成的有机添加剂“Mx”对西洋参锈腐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比单纯引入拮抗微生物处理的拮抗活性提高了30~50倍,存活时间也比单纯微生物处理的长。结果表明不论单一施用“Mx”还是辅加拮抗微生物,它们都能促进西洋参植株的生长,提高了西洋参的产量。

3 存在的问题

利用拮抗微生物防治中药材土传病害,普遍存在防治病害单一、综合防病效果差、需菌量大、环境依赖性强和防效不稳定等问题,并且目前开发的产品保藏期短、菌种易退化。所以今后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进一步研究中药材主要土传病害的病原菌及发病条件;二是综合运用不同拮抗微生物的抗病机制,从单一菌剂的使用向多菌混合使用的方向发展,以延长有效期,提高防治病害的广谱性;三是对野生型生防细菌的基因进行遗传改良,改善生防菌株对环境的适应性,以获得成本低、广谱高效的新型生物农药;四是对影响拮抗微生物在土壤中适应能力、定殖能力、拮抗物质的产生能力的因子进行更多的研究,使耕作环境和操作措施更有利于拮抗微生物发挥作用;五是显著延长活菌制剂的保藏时间;六是着重研究拮抗微生物及其有效成分对中药材生长和环境造成的影响[21];七是拮抗菌在生产和放大过程中,必须经过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和较长时间的考验,才能找出规模化生产的技术关键所在,以进行攻关完善。

4 发展前景

上一篇: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论文下一篇:情绪化网络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