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分析(共12篇)
解读分析 篇1
一、引言
笑话是日常生活中一种极其普遍的语言现象, 它以令人发笑的语言为载体, 通过语境的相互作用而取得了幽默的效果。口误笑话则是在言语交际中, 因表达失误引发笑点的一种言语行为, 是说话人对其试图表达的一种偏离。从语言思维的角度分析, 口误笑话打破了语言固有的常规, 建立一种创造性联系, 在特定的语境中引发逻辑偏差或错误, 不一定有意为之, 却着实令人捧腹。笑话形形色色, 不一而足, 前人从不同角度对笑话进行了细致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另辟蹊径, 研究日常生活中因口误而引发的笑话, 并运用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解释这些“幽默”话语令人发笑的内在机制。
二、口误笑话的分类与解读
语言的形成是一个线性过程, 严格地遵守这一过程, 则会产生正确的语言。现实状态下, 要达到这种理想的效果几乎不可能。美国学者卡罗尔指出, “计划阶段—结构建立阶段—执行阶段—自我监控”是理想的语言生产流程图, 我们或许可以从这一理论模型中找到制约个人语言表达优劣的关键环节[1]。但现实生活中, 语言产生的四个阶段并不是泾渭分明、完成一个阶段之后才继续下一个, 它往往是瞬间生成、“边想边说”的, 这就给“口误”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语言是各个单位在不同的层和级上构成的一个层级装置。语言的底层是音位, 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 上层又分为三级, 第一级是语素, 第二级是词, 第三级是句子。口误可发生在上述的任一层级。基于此, 笔者对口误笑话作了如下分类。
(一) 音位层面的口误笑话
汉语音节数量有限, 而汉字数量较多, 一个音节往往对应几个甚至十几个汉字, 因此同音字和音近字大量存在。此外, 汉语普通话中还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 再加上地域方言和说话人心理因素的影响, 生活中出现读错字词的音节和读错音节声调的现象便相当普遍。例如:
(1) 刚上大学时要进行军训, 教官不知道是哪里口音, 喊口令———“向左钻! ”“向右钻! ”
(2) 教练说:“一班杀鸡 (射击) , 二班偷蛋 (投弹) , 我来给你们做稀饭 (示范) 。”士兵们当场石化!
(3) 上小学时, 有篇课文介绍瀑布, 中间说到作者转过一座山, 见到一条瀑布挂在山间, 一个女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转过这座山, 我惊呆了, 一条破布挂在山间……”于是, 全班同学都惊呆了!
(4) 某人如此感叹:“人生得一只鸡 (知己) 足矣! ”瞬间秒杀周围人群!
例 (1) 和例 (2) 是受方言影响, 情况较为复杂, 音节和声调都存在问题。其中的说话人是无意为之, 但听话人在接收信息之后, 经过解码, 由一个音联想到具有另外意义的相同或相近的音, 结合上下文语境便产生了令人发笑的意义。例 (3) 是受语流中相连的相似语音单位之间同化作用的影响, 因粗心而造成的发音错误。即“瀑”这个音节中的音素“u”被“o”所代替构成了新的音节“破 (pò) ”。虽然句子本身在句法和语义上没有错误, 但结合临时语境理解上下文, 简直令人啼笑皆非。例 (4) 是声调没有把握好, 并存在语法停顿错误, 此话一出, 一句“高雅”的感慨瞬间跌破云层, 落入人间。
其实, 在日常会话中, 像这种语音层面的言语失误并不会影响对话双方之间的交际, 因为我们关注的不是说话人说了什么, 而是说话人说的话可能意味着什么。因此, 听话人往往尽最大努力遵循合作原则, 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及特定的语境推断说话人想要表达的真实意图。上述例子中的口误之所以被当做笑话消遣, 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可以用会话含义的可取消性加以解释。Thomas (1995) 认为:“人们最喜欢使用会话含义的原因, 就是它随时可以被取消或否定。”[2]因此, 这些话语令人发笑的内在机制是由于交际中的一方在会话含义的理解上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 或故意曲解对方的含义, 或刻意把这个正确的含义取消。会话双方对于会话含义理解上的冲突正是这些笑话的精华所在。
(二) 符号序列层的口误笑话
1.因字词位置错乱引发笑点的口误。 例如:
(5) 上初中时, 老师让念课文, 一同学读到:“饭来伸手, 衣来张口。”大家哄堂大笑。
(6) 有一天外面下大雨, 一位同学满脸雨水地走进教室, 在课桌前不知道在找什么东西, 找了一会儿就问同桌:“我擦纸的脸呢? ”
(7) 朋友之间相互开玩笑 :“老虎不发猫 , 你当我是病危呀? ”
(8) 主任在一次全校报告会上义正词严地批评一些违反纪律的男生:“不以为荣, 反以为耻”, 笑倒一大片。
以上几则笑话都是因为某句话中的一些字词位置颠倒, 使话语产生了新的意思, 由于与人们言语交际中的正常逻辑、认识规律和预期设想不协调而引起冲突, 在特定的语境中便达到了特殊的寓意和较强的戏剧性效果, 营造情趣浓郁的幽默感。这可以借用认知不谐调理论来说明———当通过解读和推理取得的认知信息与解读者认知环境中的信息出现不一致时, 人们会努力减少这种不谐调, 使之回归谐调。而这种认知过程的报酬则通过人们发笑体现出来[3]。
当然, 或狂笑或哑然失笑之余, 大家还是都清楚说者意思的, 就像“笛子独奏”说成“独子笛奏”一样, 不会有人真的认为会有“独子”这样的乐器。因为在交际过程中, 听话者对说话者的话语理解是通过整体感知的, 在“接收信息”后, 听者会调动头脑中已有的语言知识, 并根据对社会规约的认知进行“解码”, 从而获取对方的交际信息并理解其交际意图, 做出相应的信息反馈。Anne Cutler (1982:13) 曾说:“听话人总是力图从他们所感知的不完善的信息中, 通过重新组合语音、词和句法结构, 来了解说话人表达的意思。”[4]这表明听话者实际上是具备相当的纠错功能的, 正因为这种内在的校正机制, 才使得那些字词颠倒的话语在字面意义上产生了一种别样的趣味, 令人忍俊不禁。
2.因不当省略或同音曲解引发笑点 , 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口误。 例如:
(9) 初中某数学老师讲方程式变换, 在讲台上袖子一挽, 大声喝道:“同学们注意, 我要变形啦! ……”
(10) 学校升旗, 领导在大会上讲话:“最近总有些同学不穿校服, 有的不穿上衣, 有的不穿裤子, 有的干脆上衣裤子都不穿! ……那边那个没穿裤子的同学, 还笑! ……”
(11) 一位黄先生, 儿子叫黄军, 他经常带着儿子乘8路公交车, 每次看到远处公交站台驶进一辆8路公交车, 立刻对身边的儿子大喊:“黄军, 快跑, 8路来啦! ”
(12) 有一位外国女孩来中国, 吃早饭时, 不会吃大饼, 有人好心提醒:“你蘸着吃。”她马上站了起来, 又被告诉:“你蘸着吃! ”她一头雾水, 委屈地说:“让我站着吃, 我已经站起来了, 还要站到哪里去呢? ”
例 (9) 和例 (10) 是由于说话人省略了某些字词, 在特定的语境中, 因表达不当而引起言语理解歧义;例 (11) 和例 (12) 是某些字词同音引发听者的联想, 致使语境场景虚拟转换, 说话人当时的话语背景与听话人联想到的语境信息之间出现的巨大反差使其达到了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在社会交际中, 特定的语境具有填补语义空缺和延伸话语含义的功能。受经济原则和得体原则的影响, 人们在交际中往往省略某些信息, 希望以最小的言语行为付出获得最大的交际信息收益, 但语言文字的某些巧合在特定的语境中可能会使说话人的语义信息增加附带意义, 造成言语理解歧义, 引发人们的某种共鸣, 博得会心一笑。
我们可以借用关联理论进行解释。关联理论将言语交际看做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推理过程。在常规的交际情境中, 发话者总是倾向于使用直接明了的表达方式, 使受话者以最小的认知努力建立双边信息的最佳关联, 继而获得良好的语境效果。听话者往往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 (话语) , 结合语境假设, 求得语境效果, 获得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这是一个推理的过程[5]。但话语本身和与之关联的知识最多能为推理提供线索和指南, 却不能保证推理结果绝对正确无误。任何已推出的结论都可能因某种变化而被排除, 或被另一种解释取代。像上述例子一样, 一旦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之间的意义产生反差, 交际的另一种效果———幽默便随之产生。正是语境和听者的心理时空与理解能力赋予了这些话语幽默意味。
三、结语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东西, 使用多了, 难免会闹出各种各样的笑话, 这也无可厚非。而且语言本身具有游戏、娱乐的功能, 因一时口误而引起的笑话, 也可以看做是语言的一种“艺术”, 在适当的场合发挥幽默调侃、揶揄嘲讽的功效, 不仅可以使人们在笑声中得到情趣的满足和心理的愉悦, 而且可以达到交际目的。同时我们应看到, 口误产生的言后之果不只是幽默, 也可能有误解。因此, 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日常交际中尽可能地避免言语失误,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交际障碍。
口误作为言语失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人们理解言语生成提供了可供参考的途径。笔者仅就日常话语中出现的一些口误笑话作了分类, 并对其语用效果及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解读, 希望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自身言语行为并进一步提高交际效率。由于个人能力有限, 并未采用大规模的语料, 因此对口误笑话的分类与解读可能不够全面深入, 相关内容有待进一步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D·W·卡罗尔著.谬小春等译.语言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Thomas, J.Meaning 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Longman, 1995.
[3]刘俊.关于“笑话”的认知分析.日语学习与研究[J].2008.
[4]Cutler, A.Slips of the Tongue and Language Production[M].Amsterdam:Mouton, 1982.
[5]Sperber D, 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86.
解读分析 篇2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勤勉履职,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政府工作人员要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主动作为、善谋勇为。深入践行“三严三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加强作风和能力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健全并严格执行工作责任制,确保各项政策和任务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健全督查问责机制,坚决整肃慵政懒政怠政行为,决不允许占着位子不干事。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辉煌成就,就是广大干部群众干出来的。
2016山东公务员考试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热点解读:以敬民之心 行简政之道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向纵深发展。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效能。继续大力削减行政审批事项,注重解决放权不同步、不协调、不到位问题,对下放的审批事项,要让地方能接得住、管得好。
2016山东公务员考试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热点解读:经济稳增长 保就业惠民生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7%。经济增长预期目标6.5%-7%,考虑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考虑了推进结构性改革的需要,也有利于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稳增长主要是为了保就业、惠民生,有6.5%-7%的增速就能够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2016山东公务员考试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热点解读: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当前发展中总量问题与结构性问题并存,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使供给和需求协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016山东公务员考试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热点解读:打造中国制造金字品牌
要扩大国际产能合作。坚持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实施一批重大示范项目。落实和完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设立人民币海外合作基金,用好双边产能合作基金。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打造中国制造金字品牌。
2016山东公务员考试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热点解读:扶贫脱贫 政府立下军令状
2016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今年要完成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其中易地搬迁脱贫200万人以上,继续推进贫困农户危房改造。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增长43.4%。在贫困县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坚持精准扶贫脱贫,因人因地施策。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支持就业创业。解决好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增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能力。国家各项惠民政策和民生项目,要向贫困地区倾斜。深入开展定点扶贫、东西协作扶贫,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扶贫脱贫是硬任务,各级政府已经立下军令状,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十个关键词解读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03月05日 16:48:51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题:改革与创新是高频词——十个关键词解读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3月5日开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改革”与“创新”是报告的高频词。
报告透露了今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哪些新信号?“新华视点”记者通过十个关键词对报告进行解读。
【关键词1】经济增长预期6.5%-7%
报告看点:保持经济增长运行在合理区间,考虑了结构性改革的需要,也有利于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
点评: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新旧动能转换相互交织,发展面临挑战更为严峻。但经过多年快速发展,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厉以宁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但重要的是要有信心。只有通过改革和进一步发展,才能“转”到新常态所需要的增长上去。
【关键词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报告看点: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使供给和需求协同促进经济发展。
点评:“供给侧改革要做好减法,更要做好加法。”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茅永红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外,更得在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上下功夫,充分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3】新经济
报告看点: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分享经济发展;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改造提升传统动能。
点评:全国政协委员车黎明表示,通过创新驱动,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不断释放,新能源汽车、生态产业、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经济亮点频出,发展不断加速,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和新引擎,这些新经济构成的新动能,将对经济发展产生持续利好。
【关键词4】扶贫攻坚
报告看点:完成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扶贫脱贫是硬任务,各级政府已经立下军令状,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点评:拉祜族全国人大代表李松泉说,目前各地精准扶贫加速推进,地方政府“扶贫军令状”正在落地。下一步要对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革命老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偏爱一分,高看一眼”,把脱贫攻坚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有效供给、化解过剩产能有机结合,确保完成任务。
【关键词5】政府自身建设
报告看点: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推动简政放权;健全督察问责机制,坚决整肃庸政懒政怠政行为,决不允许占着位子不干事。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
点评: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律师协会名誉会长陈舒表示,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提到的“简除烦苛,禁察非法”,出自《后汉书》,意为政府把该管的管好,不该伸手的坚决砍掉。政府要继续推动简政放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效能。同时,要鼓励改革创新,对于一些开创性的工作和试点,要有包容态度,让干部释放更大的工作积极性。
【关键词6】反腐倡廉
报告看点: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严厉整治各种顶风违纪行为。加强行政监察,推进审计全覆盖。以减权限权、创新监管等举措减少寻租空间,铲除滋生腐败土壤。
点评: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侯欣一表示,反腐倡廉不能停步不能放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既要有腐必反,也要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铲除权力腐败的温床。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反腐倡廉真正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为全面深化改革攻坚保驾护航。
【关键词7】重拳治污
报告看点: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下决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重拳治理大气雾霾和水污染;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点评: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环保局原总工程师包景岭说,铁腕治污是环境保护的关键,要有紧迫感和足够耐心,全面落实“史上最严”的新环境保护法,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全面开展环境保护督查,强化督政问责。
【关键词8】新型城镇化
报告看点: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立健全“人地钱”挂钩政策;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点评: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副院长张朝伟表示,推进新型城镇化,解决好“城、房、人”问题,推动棚改,容纳更多进城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扩大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覆盖面。借助提高城镇化质量和城乡一体化的双轮驱动,把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向更高层次和水平。
【关键词9】民生改善
报告看点:着力扩大就业创业;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
点评:尽管财政收入放缓,但民生实事一件不少。全国人大代表姜健表示,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近年来逐步加大,在扩大民生基本面的同时,更要提高民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精准度,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获得感会越来越强。
【关键词10】对外开放
报告看点: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国际产能合作;促进外贸创新发展;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素描造型因素的解读与分析 篇3
当前阶段,人们在对素描作品进行艺术创作时,若是想在平面视角进行创建立体感的视觉感受,就需要对其素描作品进行空间感的分离。如果绘画者并没有完全理解并掌握素描进行外在表现的具体规律,就无法在实际艺术创作过程中,将其中新内涵进行全部表达。从艺术作品创造的角度进行解析,素描的艺术价值将无法进行展现,更加谈不上精准的表述其素描作品的内在情感。
线条
当前阶段,所有的素描作品全都是由线进行构成的。先被人们用于感官寻求实体的导向,时而虚假,是真实。在进行实际素描过程中,其线条的表达形式也早已成为艺术作品视觉程度深浅的衡量标准。在进行写生和艺术创作过程中,线条的基本构架,不仅代表着整个艺术作品整体外貌形象的现实化,同时也代表着合乎视觉感官情理并能够充分进行表达的一种画面的外部构建。线作为素描作品中担负刻画和寓意表述的主要途径活渠道,其中隐含的轮廓线主要被人们用于画面主体与其背景的衔接。通过科学合理的对其画面的整体个性化描绘,来进一步的凸显其作品表现力的主要象征物。从其具体功能的层面来看,轮廓线,时而侧重其形态,时而侧重其意向。当前阶段,素描造型作品对于轮廓线的处理方式主要分为两种:其一,以加法的形式来进一步的增强其轮廓的张力,使其可以完全成为画面中的造像。其二,以减法的形式对轮廓线进行有效的虚化,以此来保障其作品在进行实际展示过程中,进而不断丰富其作品的想象力和张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线为主要形式的素描的创造性。线描作品,不仅可以被人们看作为记录作者艺术创造过程中思维变化的过程,更是一个完整寓意的作品。作者在进行实际创造过程中,需要有意识的运用线条进行全面构架其艺术画作,并客观理性的进行评判此作品。
调子
当前阶段,在进行实际素描造型过程中,调子主要是指,介于人们对于外部客观世界中存在的诸多物象的现实需求,使其线条变得越来越有秩序,逐渐成为画面,以此来全面落成模拟表象的发展目标。现阶段,调子常常被人们用于描绘在特定环境下对环境所独有的一种感觉,并不是真正的对其光影进行全部的描绘,而是巧妙的运用其效果进行充分表现人们对于视觉空间的感官。不论是借助外部形状进行可以描绘,光线描绘形体,都可以做到纯粹意义上的画面效果。素描造型中的调子,主要分为高调和低调。饱含素描特质的艺术作品,绝大多数都具有浓重的色彩寓意,其中的色阶差距比较小。画面中的边缘处理,需要尽可能凸显出其画面的整体感。
如果只是将其作品进行裱挂在墙面,其调子的价值就会充分进行展现。素描造型作品的画面与外部环境的科学对比,可以有效的使艺术赏析者将自身的视线全部集中于此作品的形象中。通过十分显著的明暗交错,色彩之间的对比,就会使其作品的艺术气息变得越发浓厚。
在进行实际艺术创造过程中,其色调的具体排列,不仅是对整个素描作品的艺术元素的合理应用,同时也是对艺术创造主体对象的合理调配。调子是为了使其作者创造的艺术作品可以更好表达形体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客观存在。在进行写实性的素描过程中,文中主要以丢勒
为主要代表,对其古典素描造型的具体艺术语言中,线即为调子,调子也等同于线,运用线进行表达其艺术作品构建的具体调子秩序。体积并不是光影调子的外描绘,而是对作品中事物客观实感存在的精准表达。
空间
空间在实际素描画面形态上的主要体现为:抽象或者具体的空间感。抽象的空间感,主要是指素描造型因素中的抽象因素的具体构成,依靠色块的有效重叠、线条的具体排列或者是肌理的具体展现效果等形式,以此来全面展示出其视觉的抽象感。具体的空间感,则是指由空间作为物体写实的具体表达,来进一步的实现物体形象由大致小的视觉感受。在进行物体再现的素描创造过程中,空间主要是指作品景深视觉的一种程度。艺术作品中的所有空间的处理,都将需要涉及到透视这一内容。透视这一功能,不仅可以使其画面变得更为纯粹,同时还更加有效的提升其素描作品的色彩气息。透视,即为在二维平面上进行创造过程中,其形象最为直观的一种表达方法。在实际素描造型过程中,需要对其物象进行深入的观察,结合自身的赏析能力,灵活自如的运用透视技巧才是最为主要的一个要求。在现有的素描作品中,我们可以得知,空间的塑造并不是单纯的依靠空间的塑造,而是需要对画面中的各种形象进行合理的叠压、虚化等表达,而并不是完全依靠透视来进行表达其作品的景深。独立独行的绘画角度、强烈的色彩感官、多元视觉空间等诸多因素,极大的促使了其作品的视觉冲击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在文中紧紧围绕素描造型因素这一内容展开,分别从其线条、调子、空间这三个方面进行入手,以期可以更好的对素描造型因素进行解读与分析,进而逐渐推动我国素描造型艺术的不断发展。
财务报表分析及相关案例解读 篇4
关键词:财务分析,财务报表,指标分析
一、财务报表分析
财务报表是会计主体对外提供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的会计报表, 一份准确有效的财务报表, 可以全面、系统地揭示企业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状况。
对内而言, 经营管理者通过财务报表, 可以检查各项任务指标完成情况, 发现生产经营活动中暴露的问题, 为后续经营目标的制定和修正提供了参考, 也为企业未来发展决策提供依据。对外而言, 投资者、债权人等在决定是否进行投资或借款等活动时, 都必然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分析, 以充分了解该企业是否有强大的盈利能力、是否有实力偿还相关债务, 对其投资是否有回报, 该企业发展前景如何, 等等。
二、财务报表相关案例的分析解读
(一) 案例背景和相关财务数据
下面以某出版行业A公司 (经营活动范围为出版销售图书) 实际数据为例, 对其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及现金流状况进行简单分析。
单位:万元
结合出版行业大环境背景分析, 收入的下滑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大环境不利因素的影响。A公司营业成本的下降, 主要和其按收入一定比例计提有关。对该公司的费用类进行分析可知, 2013年上半年管理费用没有受到控制, 其中的业务招待费、会议费等各项费用的报销没有限制。而到了2014年, A公司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财务体系和相关规定制度, 业务招待费等各项费用也都受到了一定金额的限制。虽然利润亏损, 但是降本减费的效果却极为显著。
另外, 简单介绍A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情况, 总资产8 337万元, 其中流动资产6 983万元, 占比较大, 为83.8%。流动资产中货币资金1 176万元, 应收款项910万元, 存货4 746万元。大量的应收款项和积压过多的存货, 会导致周转期变长;流动资金减少 (大量资金用于支付历史欠款) , 资金流动性更弱,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出版社的销售能力, 削弱了出版社的盈利能力。
(二) 运用常用的财务报表分析指标对A公司进行分析
一是从债务风险角度分析, A公司流动比率1.34, 期初为1.33。速动比率0.43, 现金比率为0.25, 说明A公司变现能力低、短期债务偿还能力弱的问题。长期偿债能力分析时, 主要考虑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A公司资产负债率0.63, 产权比率为1.67, 均表明A公司借债经营风险高、偿债能力弱。
二是从资产管理效率分析, A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2.41、应收账款周转天数149.4天, 这两个数据表明A公司应收账款收回速度慢、周期长, 即平均销售一本书150天后收到书款。
这些数据均显示, A公司应收账款的回收存在较大困难, 存货积压偏多。
三、运用财务指标及各种方法分析报表的局限性
财务报表运用得当, 可以为报表阅读者带来众多信息, 但有时候只是停留在报表数据层面上的分析, 往往又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 上文提到的现金比率似乎可以真实地反映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比率越高, 偿还能力越强。其实不然, 这个指标过高也很可能是企业存在着拥有过多货币资金的现象, 反映出该公司没有很好将其利用, 造成了资金闲置等隐患。
四、总结
在使用财务报表时, 不仅仅要关注三大主表, 还要对其附表、附注和行业大环境等客观因素予以足够关注和分析。财务报表有利有弊, 如何将其运用得当, 使其发挥最大效能, 还需要对其进行深层、详细、全面、透彻地分析。
参考文献
[1]王艳荣.会计报表及财务指标分析[J].中国外资, 2010 (2) .
《边城》的解读与分析 篇5
《边城》以湘西小山城茶峒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作品细腻刻画了纯真的男女之爱、和美的亲属之情、质朴的邻里之睦,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健康、优美、纯朴的民风和人情,讴歌一种淳厚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著追求。《边城》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被人们誉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表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作品,《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同样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那么我们该如何来解读这篇文章呢?我将从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心理分析、细节分析、结构分析、艺术特色这几方面来解读这篇文章。
一、人物形象分析
文中有四个主要的人物,翠翠、爷爷、天保、傩送,他们四个人物没有主次之分,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平衡的,每个人物都有较大的独立性。他们是类型化、平面化的人物,并没有引人注意的独特行为。但他们四个在文中的形象对于作者塑造纯朴和谐的乡村世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时时刻刻体现着本地的风土文化气息。把握好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对于理解作者建造的理想乡林世界起着绝对的作用,因此,想要把握本文的精髓,必须先对四个人物有个比较清晰的理解。(1)翠翠:
小说中的主人公翠翠是作者笔下“爱”与“美”的化身,她是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聪明乖巧的少女。自幼父母双亡的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内心无比孤独。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但少女的羞涩又使她难以明确表达。面对爷爷的委婉引导,旁敲侧击的询问,虽心知肚明,却又闪烁其辞地表明态度。最后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亡,她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但她仍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的人的归来,表现了她爱的执著。总之,翠翠是一个善良聪慧温婉多情的少女,外表的温婉羞涩与内心的炽热多情融为一体,是一个成功而又独特的人物形象。
(2)爷爷
爷爷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他善良纯朴、重义轻利、热心好客、甘守清贫。为了心爱的孙女,他献出了一切。她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活、唱歌。外公因为女儿和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翠翠害怕地痛哭让他觉得莫名其妙,他给孙女讲母亲的故事,更让孙女感触不已。对于天保兄弟的选择,他却没有直接告诉翠翠,反而让孙女“心中不免有点乱”。他对翠翠“温和悲悯地笑”,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又害怕她再走母亲的老路,却不能直接说出来。节选部分以后因天保的死造成孙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3)天保兄弟
天保:个性豪爽、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喜欢翠翠,托媒被糊里糊涂地拒绝回来,他不知道翠翠喜欢傩送傩送也喜欢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矛盾中。后来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一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也正是他孤独的归宿。天保真诚善良,但缺乏傩送的纯洁,他爱翠翠,可又犯难:“翠翠太娇„„”在爱情里掺着世俗的计较。
傩送:外在俊美,善歌。心灵勇敢、坦白、无私、正直,为爱情不计较任何物质得失。他也可以说孤独地追求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道飘泊到什么地方。
二、写作特色
(一)、牧歌田园风格。
现代批评家常常把那种偏于表现单纯、素朴生活,并常与现代生活相对照的作品,都称作牧歌式的作品。作者以他特有的审美眼光,放开笔墨,绘出了一幅幅明媚秀丽的风景画,溪边的碾坊、水车,河上的方头渡船,攀渡的缆绳,河岸的白塔、青崖、黄狗,山上的翠竹,丛林,鸟语,乃至自然界的雾霭风雷,无不写得美不胜收,使人如置身湘西边地山光水色之中。
《边城》还充分地描绘了湘西边地风俗。元宵节的烟火,端午节的龙船,中秋节的赏月,和月下男女沟下对歌,都表现出湘西边地风俗纯真的美。这一幅抒情诗般的风景风俗画卷,构成了小说中人物活动的背景。同时这风景美与种种光彩夺目的人情美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小说中的人物都具有淳朴、美好的天性。沈从文以一种美好而自然的人性建构了一个诗意的田园牧歌世界。
(二)、诗化小说。
沈从文的贡献在于创造了诗意的抒情小说文体。他实际上是把诗和散文引进了小说之中,打破了三者的界限,从而也就扩大了小说的表现领域及其审美的功能。他注意意境,表现凡夫俗子的日常生活时重在风俗,重在人情,使优美与平庸交织,淳朴,健康与原始,蒙昧并存。他的办法是“纯化”,把自然景物,社会生活场景的描绘尽是融入简朴的生活情致之中,人和自然合一,或者自然环境成了人性的外化。如《边城》自然景致如此之美,就掺和着作者的情感,回忆,想象,无处不在体现作者的审美追求。自然景物与人事民俗的融合、作者人生体验的投射、纯情人物的设置、流动的抒情笔致等,共同造成现实与梦幻水乳交融的意境。
小说中写翠翠梦里听到傩送在山崖上为她唱歌一段,把想像、幻境、联想融一体,字里行间则灌注着流动的意绪,是沈从文的抒情韵致的典范。
(三)、出色的心理描写。
作者关于以一种细致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刻画揭示人物内心的隐秘。心理描写(如第六章最后她望云遐想),“„„她有时仿佛孤独了一点,受坐在上去,向天空一片云一颗星凝眸。祖父若问„„她带点害羞情绪,轻轻地说:在看水打架。“这里展示了一个山村少女单纯天真,害羞迷惘的心灵:刚刚萌发的爱情缠绕着她,她感到有一种新的东西闯进了她单纯的生活,但又因涉世不深,感情幼稚,这势必引来她内心的迷乱和孤寂,也羞于对任何人说出,哪怕最亲近的爷爷也休想知道。”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的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蹿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这是翠翠的梦境,也是爱情的梦境;这种大胆奇特的想像,梦境正是翠翠对傩送爱情的真实感受。这样细腻逼真地刻画出一个情窦初开的山村少女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从而给人一种诗意般的回味和美的感受。
在文中,作者对很多小细节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我们都知道“细节决定成败”。而这些细节也总是能透露出主人公的心里情感变化。如《边城》中多次写到翠翠一个人无由地哭,她的哭不仅仅是一个行为,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主人公细微的内心情感。翠翠的少女春情早已萌动,但这种朦胧的心理翠翠却无法明确说出,没有母爱、心理孤独的翠翠面对内心情感不知所措。而爷爷却又总用说笑话的方式,试探她微妙难言的心理,她只能羞涩地极力回避。加之前来提亲的又是并不中意的天保,去看赛龙舟时又听到关于傩送和有碾坊陪嫁的王团总千金的传闻,这样的难题翠翠不知如何面对。
三、美的体验
作者采用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对边城的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性美做了理想化的表现。小说灵气四溢,犹如一支优美的田园牧歌,一曲古老人性的绝响。语言文白杂糅,丰富多变,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向我们展示了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和人性美。
风景美:湘西山城充满了安静活泼、生机盎然的风景美,天朗、风轻、水清。这个健康、自然、优美的世界。“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风俗美:中秋夜,青年男女用对歌的方式在月夜下倾吐爱慕之情;每到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看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提鸭子的活动,正月十五夜晚,舞龙、耍狮子、放烟火,使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这些山花流水般的风俗画笔,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城特有的地方色彩。
人性美:湘西民风古朴而淳厚,老船夫、翠翠、天保、傩送,还有士兵、水手、过往的商旅,尽管物质条件并不相同,但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却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种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他们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里的一切,没有受到都市物质文明的污染,单纯寂寞,如梦一般宁静美好。例如,船总顺顺,作为文中的次要人物,为人和气、大方、能济人之急。老船夫去世的时候,所有人都来帮翠翠办丧事。杨总兵还一直陪着孤苦的翠翠。从这些人物身上我们都能看到人情之美。
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篇6
教师体验了一次学生阅读。检测数据说明,在脱离一切可参考资源的前提下,教师与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差异不大,而且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得分率低下的原因。
客观上:一是时间比较仓促,教师没有足够的阅读和理解文本的时间。在40分钟内阅读两篇文章并完成12个解读试题是有一定困难的。由此,教师应该切身体会到解读文本需要时间和过程,其起点应是“阅读”,而不是盲目的分析。二是试题难度过高,如选文《我们为什么活着》的解读题中“文章结尾段的排比句有哪些作用?具体说说④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等问题不仅超越了学生认知水平,同时也超越了教师解读水平。三是“问题”和“参考答案”设计不够科学。如,选文《背影》的解读题中“四次背影出现,有虚写也有实写,虚与实关系(参考答案:实是虚的基础,虚是对实深化和升华)”。但这类偏难、偏怪的解读题自始自终伴随着阅读教学,学生经常接触却始终是盲点。由此,教师应深深体会到阅读理解思考题要符合学生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
主观上:教师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特别是教参。如《背影》中“父亲的形象、文章的主题”等,教参中分析得很详细、很到位,但都没有很好地把握。由此,教师应该认真反省自己的备课行为。
总之,教师已有的阅读素养与现行的解读目标差异悬殊和教师急功近利的解读行为是导致阅读教学效果低下的根源。迅速提高教师阅读素养势在必行,因为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决定阅读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努力做到以下几方面:
1. 熟读文本。目前,教师浅读文本的行为十分严重,教师的备读仅仅停留在正确和流利上,以便给学生范读,而且面对刚刚接触课文的学生,还没来得及正确朗读就开始实施理解。浅则研究文章的“线索、主题”之类的问题;深则探究文章的“论证过程、结构特点”之类的问题。这种抛开文本讲文本的解读行为,违背了文本解读规律,不但没有效果,反而滋长了学生的厌读习性。
其实,文本解读是一种通过语言媒介来理解文本、接受信息、体验感悟和获得美感的过程,所以很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熟读文本。有一位语文特级教师谈到自己的备课经验时说;“首先,备学生;其次,备课文,就是通读教材,熟读课文,把内容精美的课文背下来;最后,备语言,就是把导入语、讲授语、提问语、总结语等背下来。”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也说过:“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就是教师先自己解读教材、体验教材,然后于课堂上引领学生重走自己解读、体验的过程。”这就是说,熟读理解是解读文本的最基本思路。教师是学生阅读的“引路人”,所以教师要养成熟读文本的习惯,要读出理解,读出感受,读出收获,同时要善于“换位思考”,细心揣摩学生的认知、需要、障碍和困难,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阅读,去思考每一个文本解读题,进而把自己良好的解读思路转化为指导学生阅读的“导读过程”,让学生学会有效的阅读方法。
2. 深读文本。教师备课敷衍的行为很明显。一般情况下,很多教师先看课后阅读理解题,再看其参考答案,然后就进行教学设计。我们常常听到教师们的埋怨声:“这些理解题很简单,学生就是答错!”首先,教师的语文素养、鉴赏水准、知识能力、人文精神、逻辑思辩等综合素质即阅读素养均比学生高,更重要的是教师先看了答案,当然是再难的问题也觉得简单了。有位老师在解读《草船借箭》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假设那天没有雾,如果你是诸葛亮会怎么做?提出如此荒唐的问题,说明教师根本不懂文中的诸葛亮。还有位教师在教学《贝多芬》一课时,给学生配乐范读课文后问道:同学们听到了怎样的音乐旋律?教师简直把学生当成音乐家了。《阿里山纪行》一文,由于教材编者的失误,将文中“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一句中“禅的世界”写成了“蝉的世界”。经学期末检测得知,所有的教师都没发现错误。“蝉”与“禅”,在字形上只是小小的偏旁差异,但含义上却是两种文化的差异。这种“曲解、误解和错解”的解读现象频频出现在教学当中。“千重要万重要掌握好教材最重要,这法那法掌握不好教材就没法。”这句话足以说明钻研教材的意义。只有突破教材内容,才能保证正确解读文本,进而将文本中潜在的知识充分地挖掘并传授给学生。如:教学《春》(朱自清),挖掘优美的语言资源,让学生充分感受“生动、准确、精美、朴实、鲜活”的语言美,同时学习单音节动词、双音节形容词的运用方法,学习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教学《乡愁》(余光中),让学生领悟作者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同时习得“意象”的提炼方法;教学《请欣赏别人》(谭士桢),让学生感悟“欣赏”的神奇力量,同时习得论辩方法……这就是说,钻研教材是备课的基点,只有突破教材内容,才能保证文本解读的质量,才能驾驭文本潜在的资源,最终实现阅读教学的真正价值。
3. 广读文本。“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这些内容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阅读教学的要求。这些鉴赏能力的培养,因此成为了语文教学的重点,得到语文教师的广泛关注。然而,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终不见其长,也因此成为了语文教学的困惑。从语文教师在各种学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从全国各地语文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内容,从不同级别的语文学术会议内容,均可以看到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难点,而且探究的焦点都放在了教学策略方面。笔者认为,只有教师的阅读素养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才有希望提高。王尚文先生在他的近作《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中提出,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是汉语素养和文学素养。整体的专业素养提高了,文本解读的能力自然会提高。因此,教师在熟读课文、深读教材的基础上,应多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从不同的侧面了解异同,由此把握规律性的认识;多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以及相关的文学评论,习得文学鉴赏的方法;还要读大文化书——经史子集,天文地理等,尽可能使自己置身于广泛的文化背景之中,来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水平。
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不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导致了学段关照的不足和衔接性的不足,致使新课程实施成果不显著。从《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了解到,各学段课程目标有显著的梯度。以阅读体裁为例:小学以儿童诗、童话、寓言、记叙文等文章为主;初中则是以说明文、议论文等一般文章和浅易的文言文和文学作品为主;高中则变成了以杂文、新闻、演讲词、文言文和小说等文学作品为主,在篇幅和阅读的难度上也是逐渐递增的。然而,类似“理解、体会、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理解并较为准确地阐述文章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初步赏析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与作用”等高难度的解读内容同时是小学、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语文阅读的教学的内容。这是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不透所致,也是盲目照搬教参所致。笔者认为,只有课程实施者尊重各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才能关照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才能循序渐进地提高。
精神分析理论下的《古船》解读 篇7
一、关于精神分析批评
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虽然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却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少作家、批评家,如卡夫卡、萨特、鲁迅等,都曾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这一理论进行文学创作或文学批评的实践。“弗氏的许多概念——如压抑、投射、文饰作用、反应形成、无意识动因、里比多、超我、恋母情结,等等——已经深深渗透到现代人的意识中,使大家都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心理学家”。
然而,精神分析学的局限也是非常明显的。精神分析批评注重对作家、作品中的人物的无意识心理,以及二者这一心理的同构性进行分析,却忽略了这一心理产生的社会环境、文化传统,或是根本视而不见。这对于中国文学的批评分析,局限性尤其大。几千年来,中国文学的主流都是与国家民族、社会现实密不可分的。而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及其在作品中的流露,使得在分析作家作品的心理结构时,同样必须注重其所产生并蕴含着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精神分析理论下的《古船》分析
(一)《古船》的性意识
《古船》中有对于性的大量描写。当然,并不是露骨的情色描写,而是对于作为人的原初本能的性意识的一种展示。弗洛伊德认为,在意识之外,还存在着“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即潜意识。潜意识可分为前意识和无意识。而无意识,尽管“曾被压抑或从未被允许变为意识”,却在人的心理结构中,占据了最大的一部分。其核心要素是性冲动、性本能、性欲望,它以“里比多”为衡量尺度。如果性能够在其生理层面上自由发展,不受到道德和其他社会因素的压抑和干涉,性就能将人引向一个自由、率性的发展方向,体现一种与生俱来的生机。相反,如果性受到压抑,个人主体就会处于一种焦虑状态当中。这种焦虑状态下的人,一方面可能会出现病理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可能体现一种社会条件下的升华,将“里比多”升华至一个精神的层面,去主动抵制性的冲动。
《古船》中的隋家三兄妹都处于这样一种焦虑状态。由于资本家的出身,他们对性欲的基本需求处于一种非正常的状态,甚至可以说是畸形的。
隋抱朴作为隋家的长子,承担的家庭责任和义务是巨大而沉重的。从童年时代开始,他就目睹了太多的血腥。一个孩童纯真的天性过早地被泯灭了。隋抱朴负载着强烈的原罪意识,老隋家欠大家的早已随血脉的传承,如烙印般刻在了他的心里。他压抑了所有渴求、欲望,包括对小葵。隋抱朴深爱着小葵,却因为“是老隋家的人”,而对小葵欲爱不能。隋抱朴不是没有过挣扎,然而,激烈的情绪宣泄却驱使他陷于更深的苦闷中。小葵丈夫李兆路的死强化了他的负罪感,“似乎看到了他在另一个世界谴责的眼神”。于是,隋抱朴选择了一个人安静而寂寞地待在老磨屋里,内心却是忍受着近乎自虐的自我折磨、自我煎熬。性的纠缠、冲突使他苦闷、焦虑。然而,正是在这一状态下,隋抱朴实现了对自我的升华。
在弗洛伊德看来,“升华”就是“舍却性的目标,转向他种较高尚的目标”。“升华本质上是一种转移,即本能的发泄由生物性转移到社会及现实中去,使之得到一种补偿”。
性冲动与性压抑的无法排遣引领隋抱朴转向了更为崇高的社会层面的反思和探求,自我和超我使他超越了本我的快乐追求。他对自我进行审判、反省,主动承担了苦难。他不再只是老隋家的长子,而且是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为咱们整个儿人害羞,这里面有说不清的羞愧劲儿、耻辱劲儿”。暴力和鲜血对人性的扭曲,对人性中阴暗、丑恶、凶残一面的激发,使隋抱朴对普遍人性开始怀疑。他不仅在为老隋家赎罪,也在为整个人类赎罪。《共产党宣言》就是他思索救赎道路的《圣经》。隋抱朴从这本“值得读一辈子的书”中寻求彻底结束洼狸镇贫穷、苦难的办法,寻求大家平等友爱地一起过好生活的办法。隋抱朴在焦虑中实现了人格的重构。
相比隋抱朴,隋见素的焦虑情绪更为严重。以性本能为核心的动物性本能,“很自然地分成两大主要类别。他们要么是野心的愿望,这类愿望提高幻想者的人格。要么是性的愿望。……在年轻的男子身上,自私的、野心的愿望和性的愿望相当明显地并驾齐驱”。性的压抑使隋见素将其转化为了对权欲、物欲的疯狂追求。他要复仇,要夺回粉丝厂,取代赵多多。因此,他不断地计算粉丝大厂的开销、成本和营利;他利用了对他痴爱着的大喜,仅把她当作全盘计划的一颗棋子。而当愿望落空,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进城,甚至有些不择手段地去追求社会地位和财富。他已陷于一种迷狂状态之中。然而,隋见素也同样在挣扎着。赵多多野蛮、粗俗的原始兽性刺激着他,而隋抱朴对道义、良知的追求,向着超我的接近,又想要感化他。隋见素在本我、自我、超我之间徘徊,却始终突围不出。当这三者不能得到平衡,个性发展便会受到阻碍。隋见素的“阳狂”就是对此的隐喻。
隋抱朴和隋见素的妹妹隋含章也是内心非常纠结的一个人物。为了保护隋家和两个哥哥,隋含章不得不被洼狸镇的掌控者四爷爷长期占有和凌辱。无论从感情还是从理智上来说,隋含章对四爷爷都只有仇恨。隋家的遭遇是四爷爷一手策划的,而她自己更是在18岁那年就被四爷爷毁了。然而,隋含章却又表现出了一种极为矛盾、复杂的对四爷爷的依恋。“这个四爷爷不仅是个恶魔,还是一个男人。她的唯一去处是四爷爷家,他的强健粗壮的四肢,有力的颈部,阔大的手掌,甚至是巨大的臀部,都显示着无法征服的一种雄性之美。”“四爷爷毁灭了她,她似乎什么都没有了。只有可怜巴巴的那么一点性欲。”仇恨和性的依恋互相扭结,隋含章形成一种性本能支配下的畸形心态和行为。
《古船》中对于性的展现可以解释为张炜潜意识的一种不自觉的流露。闹闹、大喜等对于性的热烈而质朴的追求展示了生命的原初张力,而四爷爷、赵多多原始性欲的泛滥,对性欲、权欲、物欲的极度渴求,更接近于弗洛伊德晚年提出的“把机体的生命回到无生命的状态”的死的本能。但另一方面,性的展现也是张炜在社会文化层面上的自觉的抒写。作品写作于80年代,文本中对性的涉及是对“文革”文学只能以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为题材的突破,也是对几千年来人性被压抑、正常欲望被剥夺的普遍生存状态的反思。老隋家的人由于资本家的出身,在处处谨慎与压抑中变得畸形;而四爷爷、赵多多等所谓革命者,也正是在革命的名义下,在革命血腥和暴力的激发下,其无意识中粗野、鄙陋的原欲愈演愈烈,人性极度扭曲,并制造了不少惨剧。历史的循环感根于人性欲望的一次次重演。这样,性就不仅仅是生理层面的本能冲动,它具有了更为丰富的社会文化层面的人性的含义。
(二)《古船》的恋母倾向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意为“我们所有的人都命中注定要把我们的第一个性冲动指向母亲,而把我们仇恨和屠杀的愿望指向父亲”。而这一“爱双亲中的一个而恨另一个”的情结,是“精神冲动的基本因素之一”,即这是“从人类童年开始就具有的愿望”,通过种族遗传已积淀为集体无意识;同时,它也是“从每个人童年就开始的精神冲动模式”。“俄狄浦斯情结”这一独特见解的提出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模式。然而,受泛性论的影响,弗洛伊德对它的阐释仅局限于性的范畴。应该说,“恋母情结”包括除了性之外的对博大深沉的母爱更宽泛意义上的精神依赖与依恋。
《古船》中,隋抱朴在后母茴子身上寻找到了一种替代性的母爱。“有一次她高兴了,把他抱在怀里,亲了一下他俊美的额头。他感到了她的柔软的、不停跳动的胸脯,低下头去,目光不敢凝视那雪白的脖颈。他的脸红了,叫着:‘妈妈。’她应了一声。后来他就再也没有这样叫过她。不过他不怎么惧怕她了”。缺失的母爱在茴子身上得到了弥补。如果说一开始是茴子的美丽、善良让隋抱朴产生了依恋之情,那之后茴子所表现出的刚烈、果敢,特别是为捍卫人格尊严,守住隋家大宅,茴子选择与正屋俱焚,她作为母亲对苦难的这一主动承担,更是深深地震撼着隋抱朴,成为他一生都挥之不去的一个情结。
其实,张炜的作品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恋母倾向。洪治纲在分析这一现象是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完全是作家内在的恋母情结的一种折射,它在丰富人物的精神层次的同时,也把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态势鲜明地烘托出来”。作品中人物的恋母倾向其实是作家本人恋母倾向的外化。这一内心的投射还表现在他为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所赋予的美好意义。《古船》中,闹闹的真率、热烈,大喜的痴情、质朴……而“外貌酷似死去的母亲茴子”的隋含章,为了保护两个哥哥免遭造反派的杀戮,年幼的她不得不含泪投入了四爷爷的魔,用青春和贞洁换回了老隋家的平安。她将母亲受难者的角色又一次承担起来。无论是茴子的悲壮、惨烈,还是隋含章的隐忍、屈辱,都是与母爱的伟大联系在一起的。“赋予生命、营养、温暖和保护,女性一开始就具有伟大的特征”,“‘母亲’和‘伟大’两词的结合显然已不是两个概念的结合,而是两个富有情感色彩的象征的结合”。张炜正是通过对作品中母亲、女性的美好抒写,表达了自己对于母性的依恋与崇拜。
三、结语
张炜是一位有着强烈道义感和忧患感的作家。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对中国社会如何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寻找出路的思考。因而,在运用精神分析理论解读张炜作品时,不能只是对于概念的简单阐释,而必须联系其社会文化层面的含义。母性世界是一个非功利的,充满爱和温暖的世界,这正与张炜的社会理想和期待是一致的。因而,对母性世界的依恋,对生命原初张力的肯定,也正是对于充满诗意的精神家园的寻找与呼唤。这也正是张炜很多小说,包括《古船》的主题。
摘要: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以“里比多”和“恋母情结”为切入点,同时联系社会文化背景,对作品《古船》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从而阐释作者张炜的社会理想和期待:对母性世界的依恋,对生命原初张力的肯定,对充满诗意的精神家园的寻找与呼唤。
关键词:精神分析,“里比多”,“恋母情结”,社会文化,《古船》
参考文献
[1]张炜:《古船》,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
[3]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解读分析 篇8
何为音乐学分析?在读完于润洋《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这篇文章笔者找到了答案, 音乐学分析是不同于音乐分析, 它作为一种研究音乐的方法是要把音乐作为本体首先研究, 而后将音乐还原到社会历史背景、人文、音乐主体等多种角度的因素中分析其内涵。这种分析方法是在于润洋的这篇文章中首次提出的, 也是当今西方音乐史领域中学者和学生普遍采取的一种研究音乐的一种比较适用和十分可行的方法。
“音乐学分析”这种研究方法是于润洋为西方音乐史领域的研究指出的一条可行的道路, 这是因为“音乐学分析”是区别于“音乐分析”的。“音乐分析”是英语世界通用的概念, 以音乐作品为研究对象, 将一种音乐结构化解到一个相对减化的组成部分以及在结构中对某些因素功能的研究, “音乐分析”比“曲式分析”和“作品分析”所涉及的范围要大, 含义更宽, 它甚至可以把一切可以叫做音乐的东西作为分析的对象, 因为分析者可以在“音乐分析”的框架内根据具体的分析目的, 自由地选择进入分析的角度, 有针对性地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音乐学分析”是于润洋首次提出的, 英语世界中没有通用的对应的词来解释这一概念。这是中国人在不断研学西方音乐历史的方法论而总结出一种适合非西方人研学西方音乐史的一种可行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音乐本体分析和音乐社会历史内涵。
于润洋从西方音乐史的方法论的发展中看到了西方人对西方音乐史的研学是曾经陷入过困境的:二战之后西方音乐学的研究蓬勃发展, 运用的主要的方法就是所谓的“实证主义”, 著名的例子就是在杨燕迪《实证主义及其衰落——英美二次大战后音乐学发展略述》中所提到的“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在五十年代西方音乐学的一个重要工程——新巴赫全集编订过程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在编订巴赫全集这个过程取得的辉煌成果之后, 音乐学家却没有将研究推向——进一步探寻巴赫的风格本质和审美特质, 巴赫作品的编年表被改变了, 但仅此而已。”这些西方人在研究西方音乐显现出的弊端, 是我们在研学中的前车之鉴, “实证主义”作为西方音乐学研究中的重要的一种方法, 他为西方音乐史提供大量的实证, 即为研究的后人提供大量的音乐本体分析, 这种的方法是存在缺陷的, 这种缺陷在2 0世纪6 0年代之后显现越来越明显。因为它“只承认能够被经验证实的事实才是证据, 它排斥想象、假设、审美和洞察, 而一旦外部证据不充足或者不可能找全时, 便陷入无措。”实证主义逐渐显现出其缺陷的同时, 一些批评家对这个研究方法提出了许多不满, 如克尔曼在其《音乐学侧影》一文中明确对二战之后美国音乐学的发展表示批评和对音乐家只关注目录、手稿和文本表示不满。历史证明了实证主义是存在缺陷的, 正是有了缺陷才促使这些研学西方音乐史的人们开始探究另外一种方法——历史与批评合而为一。诚然历史也证明西方音乐学研究是逐渐走向这一道路的。于润洋正是在“实证主义”这一方法基础上看到了之研究只做音乐分析, 我们的研究道路必将也会循规蹈矩陷入困境, 而其将这一方法进一步充实到社会内涵中去分析其审美价值、历史价值, 我们的研究也逐会渐扩大、充实, 从而使研究作品的深度可以不断深入。
“音乐学分析”是在发现西方音乐学研究方法的缺陷我们自己探究一条道路和方法。这种方法分为两个部分, 这个部分是两个层次的是“由外及内, 由表及里”的关系, 音乐本体的分析是最外层次的分析, 这种分析是“音乐学”分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部分是分析最初始阶段也是必要阶段, 因为音乐作为一种语言的表达手段, 可以从其调式、旋律、音乐力度、节奏等多种音乐表达手段中表现出作品中想要表达的语言, 从而反映作曲家的状况。我们也只有通过“实证主义”这种证据去扎实探究音乐本体所带给我们的音乐语言去研究才能将音乐作品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它是一个基础, 是一个奠基, 是一个出发点, 没有这一过程一切将变得空洞和不切实际。音乐社会内涵的诠释是“音乐学分析”从音乐本体分析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发展, 正如西方音乐学研究在“实证主义”这一方法陷入困境后走向了历史和批评的合而为一。我们的音乐学在音乐本体分析后发展到更高层次的分析——音乐内涵的社会历史分析的诠释。这种诠释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结合但是历史的背景、音乐家个人状况、情感生活等多种因素, 对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这部作品所反映的情况加以分析和批评, 以此作为音乐的落脚点成为音乐的高层次的发展。从而将“音乐分析”推向了其高层次的发展——“音乐学分析”。在这种研究方法中, 笔者认为它承认了“实证主义”是音乐学研究的必经之路, 但又没有完全走入“实证主义”困境, 是因为他汲取“实证主义”的精华而又加入中国人对西方音乐史的主观研究, 而这种主观研究也不是凭空想象的也是在现有掌握的资料基础上、在音乐本体分析的前提下而往深层分析的起美学、哲学、历史层面的内涵。
“音乐学分析”这个概念是于润洋其1 9 9 3年的论文《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首次提出的, 这种研究方法延续至今已经有了1 6年的历史, 知道今天我们学习西方音乐史的后辈仍然在学习这种研究方法, 这证明了这种研究方法是符合我们学习的规律的, 也是可以顺延这条路不断研习和发展的, 但是“音乐学分析”这种研究方法是将如何发展将一个十分重大课题, 这一课题直接影响音乐学的发展和研究。
中国的民族音乐学在自己特有文化背景下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研究方法——在现有的手头上的曲谱的基础上不断发掘曲种、不断去音乐发源地采风。这样研究方法使得中国的民族音乐学相对于西方音乐学来说占据了多多少少的优势, 中国的民族音乐学之所以采用这样的研究方法是因为中国的民族音乐的采用的是口口相传的传播方式, 在传播过程很多音乐已经消失或者失去最初的原样, 这样传播方式也使得中国民族学暂时不可能采用“音乐学分析”的方法去分析, 但是笔者认为“音乐学分析”同样适用于中国民族音乐学, 这是因为“音乐学分析”是中国人提出来的, 是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受到学习西方音乐史的学者们普遍接受的, 也这是这样他适合中国人研究西方音乐, 但是对于自己民族音乐中国人仍需不断需求新的曲种、发掘新的音乐, 等待将这些无形的音乐变为有型谱子。这样的谱子会成为后辈们研学的“实证”, 也会将这些“实证”在自我的学习中不断发展从而推向更高层次的“音乐学分析”。
“音乐学分析”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研究方法, 笔者认为它应该不断适时发展的, 应该和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不断结合, 而后为西方音乐的研究服务, 而后形成一种中国研究西方音乐的特色研究方法。从而逐渐脱离“向西方乞灵”的阴影, 走出一条自己独立的专业道路, 为自己的国家音乐学教育独立发展作出贡献。从而将中国音乐学整体的发展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摘要:西方音乐在经历漫长的历史之后产生辉煌的成果, 这些辉煌成果的需要一种良好的方法去研究, 本文从音乐的本体出发, 联系当今西方音乐史界中的“音乐学分析”方法, 探讨这种方法是一种什么样方法, 怎样运用这种方法研究西方音乐史。
基于SPSS的试卷分析与解读 篇9
但是, 面对大量的考试数据, 教师常感到束手无策, 对如何分析和解读数据以及如何对考试和教学进行客观评价感到困难重重, 致使考试结果中蕴藏的大量信息白白浪费, 极大削弱了考试的教育评价机能。笔者的目的就是帮助广大数学教师借助SPSS对数学考试试卷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分析, 为教学质量评价、教学水平评估和从题库遴选试题并有效施考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所述内容, 对于其他学科教师而言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准备工作
(一) 数学试卷结构
试卷结构见表1。
(二) 定义变量和数据录入
启动SPSS, 在SPSS的数据编辑器界面, 点击Variable view标签, 在Name标题下定义:学号 (ID) 、题号 (T1, T2, T3, ……, T18) 、总成绩 (sum) 、平时成绩 (ps) 。单击Data view标签, 将共计40份试卷按照各题的得分情况依次输入SPSS。平时成绩由两部分构成:作业+课堂表现, 将其数据输入表格的最后一列。
统计分析
(一) 描述性测度分析
用来描述考试分数的数字称为描述性测度。运行菜单【Analyze→Descriptive Statistics→Frequencies】, 出现Frequencies计算对话框, 将要计算的变量名 (sum) 导入“Variable (s) ”下的方框中, 同时在“Frequencies:Statistics”对话框中确定要计算的描述性统计量, 如“Mean”、“Range”等, 最后输出结果, 见表2。
这里是对试卷总分 (sum) 进行测度分析。通过计算总分的平均值 (Mean) 、众数 (Mode) 等指标, 反映考生成绩集中所在的分数段, 代表了考生的集体水平, 通过计算总分的标准差 (Std.Deviation) 、方差 (Variance) 等指标, 反映考生之间的差异, 通过偏度 (skewness) 、峰度 (kurtosis) 等指标来检查样本是否符合正态分布, 帮助判断其与正态分布的异同。在Frequencies对话框中, 点击Charts按钮, 勾选Histograms和With normal curve, 输出频率直方图及正态分布表, 如图1所示。
(二) 难度分析
试题难度是指全体被测试对象对该题的失分率。建立一个包含均值Mean和各题满分W的数据文件, 单击【Transform→Compute】, 在Numeric expression中, 输入公式:Mean/W, 在Target Variable中, 输入难度系数P, 即可得到各题的难度系数, 见表3。
试题难度值与试题实际难易程度正好相反, P值越大表示能够正确解答该题的学生越多, 说明试题越容易, 而难度值越小则试题越难。难度适中更能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一般来讲, 对于试题难度的测量, 可以参照表4来评价。
(三) 区分度分析
区分度是指试题对学业水平不同的学生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 是反映试题效用高低的参数。在进行区分度分析时, 常以考试总分作为被测试对象的实际能力水平, 而把被测试对象在某题上的得分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关系作为该题的区分度。区分度的计算方法很多, 一般对客观题采用皮尔曼 (Spearman) 等级相关分析, 对主观题采用皮尔逊 (Pearson) 相关分析。单击【Analyze→Correlate→Bivariate】, 在弹出的Bivariate Correlations对话框中选择各个客观题字段 (T1~T12) 和总分 (sum) 字段进入, 点击Spearman, 完成后便可得客观题区分度。主观题的区分度分析方法同上。选择主观题 (T13~T18) 和总分字段进入, 选择Pearson。输出结果的最后一行或最后一列, 每小题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即为区分度。输出整理结果如表5。
对试题区分度的评价如表6所示。
(四) 信度分析
信度是衡量一次考试的可靠性、稳定性的统计指标。信度高低反映了考试受随机因素影响的大小, 且与随机因素影响呈反比关系。试卷信度的检验一般采用的是同质性信度, 其衡量一般采用克伦巴赫 (Cronbach) α系数, 取值范围为0~1。单击【Analyze→Scale→Reliability Analysis】, 在“Reliability Analysis”中选择要进入分析的项目T1~T18共18个变量, 使之进入Items框中, 在Model中选择Alpha模型, 点击Statistics按钮, 在弹出的对话框Descriptive for栏中勾选Item、Scale和Scale’if item deleted项, 输出分析结果见表7和表8。
表8反映的是删去某一题后考生的平均成绩, 此题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及信度系数α的改变情况。
对信度的解释如表9所示。
(五) 效度分析
效度是指测试的有效程度, 即试卷准确地测量了欲测内容的多少, 换言之, 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测试目的。效度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 一般来说, 效度系数在0.4~0.7之间, 值越大效度越高。常用的效度检验方法有效标关联效度法和构想效度法。在此利用效标关联效度法进行分析, 因为平时成绩对于评价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所以把学生的平时成绩作为效度分析的效标。由于平时成绩已在数据表格中, 故单击【Analyze→Correlate→Bivariate】, 选择字段sum和ps进入Variable (s) 中, 点击Pearson, 最后输出结果见表10。
注:**表示显著相关 (双侧检验)
结果解读
第一, 由表1可见, 本次测试的平均成绩为73.05分, 最高分97分, 最低分53分, 偏度0.165和峰度-0.401都较小, 趋近于0, 成绩服从正态分布, 说明试卷命题基本合理, 考试总体情况良好。标准方差为10.568, 数值较高, 说明数据变化较大,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主要影响因素是上课听讲、完成作业、课后巩固、考前复习等。在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这个问题, 通过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等措施努力缩小学生之间差距。从图1可知, 处于80~100分数段的人数是12人, 60分以下的3人, 峰值出现在70~75分数段, 说明大多数学生对知识掌握较好, 但成绩多集中在平均分附近, 建议适当加大一些试题的区分度, 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 在难度分析中, 了解到除了T12、T18题难度较大, T14、T17题难度适中外, 其余各题均偏易, 特别是T3、T8、T13题, 可以认为过于简单, 需适当增加难度, 以便更好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若需提高平均分, 可以考虑将T12、T18题删除。由表3可见, 本次考试大多数题难度系数在0.7以上, 总体来看还是一次容易的考试, 比较适合像期末考试这类属于目标参照性的考试。
第三, 从表5可见, T18题的区分度非常高, 为0.786, 说明学生成绩在此题被显著拉开, 而该题的标准方差值在所有题目中是最大的, 达到3.202, 而其分值又是全卷中最高的, 所以, 在日后教学工作中, 教师应该针对该题和该题所含的知识点对学生多加训练和辅导。T2、T5、T6、T12题区分度较低, 说明学生之间的差距没有拉开, 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范畴及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难以得到充分体现, 因此, 有必要加以调整、改进。
第四, 从表7可知, 本次考试的信度为0.576。一般来说, 学校教师自编考卷的信度应在0.6以上, 所以, 本试卷信度一般。为提高试卷信度, 可从适当增加试题数量、保持所有试题的难度接近正态分布等方面改进。从表8可见, T2题的质量相对要差一些, 与总分的相关程度较低, 删去这一题后的信度系数上升为0.593, 运用类似的方法可以观测其他题删去后信度的变化, 这对改进试题有指导意义。
第五, 从表10可见, 效度值为0.952, 显著相关, 说明平时成绩好的学生此次考试成绩也较好, 平时成绩差的学生此次考试成绩亦较差, 可见此次考试反映了学生的实际真实水平, 符合效度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文彤, 闫洁.SPSS统计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杨丽军.高校教学水平评估中试卷质量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06, 23 (8) :198-201.
文本解读下的阅读教学分析 篇10
一、对传统的文本解读进行分析
1. 以作者为中心理论
以作者为中心的理论是指文本解读要发现作者赋予作品的原始意义, 作者创造了文本, 对文本所蕴含的意义拥有绝对的解释权。叶圣陶先生在《阅读与写作》中提到:“文字是一道桥梁。桥的两端, 一边站着的是作者, 一边站着的是读者。只有通过这一道桥梁, 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 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 和作者心情相契合。”[1]以作者为中心理论主要是恢复作者的本意, 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此外《语文教学二十韵》提到:“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 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2]叶先生指出, 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要遵循创作者固有的创作思路, 把握作者的情境, 追寻文本的原意。
2. 以文本为中心理论
以文本为中心理论是指文本解读要以文本为中心, 在进行文本解读时, 文本所蕴含的意义是通过对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分析来确定。韦勒克反复强调:“作品就是一个隐含着并需要意义和价值的符号结构, 主张文本解读就应该以具有这样的符号结构的作品为主要对象。”[3]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把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一系列景物连在一起, 这些景物本身不具有特定的感情色彩, 但是把它们连在一起却向我们传达出一种悲伤、凄凉之感。索绪尔提出的“每个符号之所以有意义不在符号本身而在于它与其他符号的区别”[4], 以文本为中心理论重在挖掘这些具有隐含意义的特殊符号的价值。
3. 以读者为中心理论
以读者为中心理论是指文本解读要以读者为中心, 文学作品都具有未定性, 文本意义的实现要借以读者的感觉和知觉经验使作品中的未确定性得以确定, 空白点得到补充。以读者为中心理论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元化地解读文本, 倡导个性化的阅读, 以自己的体验为基础建构文本意义。以作者为中心理论的文本解读, 文本的意义来源于作者, 来源于读者坚信作者要表达的那个意义, 在读者中心理论的解读之下,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环境背景的不同, 每个人都可能产生不同的见解, 这就使得读者在建构文本意义的同时可能会对其他观点有所质疑甚至针锋相对。
二、文本解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 文本解读过于开放化
新课标的实施使学生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 不再追求权威观点, 教师为了达到新课标“多角度”解读文本的要求, 允许学生自由发挥, 然而对于学生开放式的答案, 教师往往不能进行相应的引导。曾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影像欣赏代替文本解读, 以短剧表演等形式探究文本, 如《茶馆》、《雷雨》、《阿Q正传》等。而实际上由于学生对文本理解浅薄、才艺的粗疏及时间仓促等原因使得“课堂剧”演变为一场场闹剧, 不仅不能实现目标, 反而对文本的理解进行误导。这种做法实质上并没有关注人在情感上本质的需要。
2. 传统教育下学生的价值观态度存在问题
在中学课堂上存在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激情澎湃, 坐在下面的学生却无动于衷。曾经某教师做过一个这样的现场调查:我问学生,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得好不好?他们一致回答“好”。我再追问他们, 《荷塘月色》哪里写得好?回答是经典、名篇, 当然很好。然后我又问《荷塘月色》里描写荷叶、荷花、荷香时所运用的比喻、拟人、通感等的修辞方法美在哪里时, 他们的回答是:“感觉好像美, 具体的也不知道”。[5]这说明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时存在盲目从众心理, 缺少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的精神, 这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课堂带来的恶果。
3. 教学设计不合理
教学设计是教师教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预设, 使课堂教学按照预期的步骤进行,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但在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往往与学生的需要相分离, 有些教师在备课时只考虑自己如何把握文本的思想内容, 而忽略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设计在进行课堂实施的过程中具有生成性, 在课堂教学中某些教师却受制于教案, 囿于某种教学程式和既定的教学思路, 刻板地完成已有的教学设计, 全然不顾学生的现场感受和反应, 不能根据学生学习的现场状态调整运用教学方法, 这使得教学设计不但不能发挥应有的预设作用, 反而成为课堂教学的束缚。
三、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对策
1. 文本解读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础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情境中, 就要找到课堂与学生的契合点, 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要满足学生的需求, 使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产生的对问题解答的需求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文本解读得到满足。不仅如此, 根据“马斯洛—人的需求”理论, 人不仅有物质需要, 更需要精神支撑, 一个人只有拥有灵魂深处的精神追求, 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仅要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而且要扩大学生的需求, 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实现他们更高层次的人生追求。
2. 师生共同参与、主动构建
文本解读的过程实质是一种建构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期望让学生自己主动走近文本, 并把全部身心投入文本, 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其实对学生来说, 并不是易事。学生距离真正解读文本还相差很大一步, 语文的文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世界总是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 教师不可能和学生一起在古今之间穿梭, 穿越到古代作者的生活中, 所以我们只能克服这种差距, 帮助学生了解文本所处时代的文化习俗、思想观念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从自我到文本的转换, 带领学生一同进出文本, 同时进行反思, 正确地认识自己。学生在进行文本解读时不仅要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更要对自己进行建构。
3. 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新课标倡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但在文本解读的背后我们发现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出现问题, 价值主体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倾斜, 这不得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思。“人是一种对自己的存在不断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探究的存在物”[6]。中小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 语文课中的文本便是他们认识自我的桥梁, 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与文本不断进行交流、对话, 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在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意义的同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塑造完美人格。
纵观分析, 阅读教学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培养学生完美人格的过程, 语文文本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能够很好地认识世界, 认识自我, 并逐步完善自我, 塑造完美人格, 实现人生价值。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传统的三种文本解读理论进行分析, 思考课堂文本解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对策:必须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础, 师生共同参与文本、主动建构, 在建构文本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塑造完美人格。
关键词:文本,文本解读,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少儿舞蹈编排方式的分析与解读 篇11
[关键词]少儿舞蹈;编排方式;艺术性;原则;主题
少儿舞蹈就是集合了趣味性、单纯性与通俗性等个性特色的少儿艺术表演形式。少儿舞蹈承载着启蒙化艺术教育引导少儿成长的作用,所以在对少儿舞蹈进行构思编排过程中应该完全站在少儿的视角来尝试创作,给出更丰富的少儿舞蹈编排方式,最好能从全面的角度来关注少儿的健康成长过程,深化他们对舞蹈艺术的理解。
1 少儿舞蹈编排的基本原则
1.1 以童心童趣为出发点
少儿舞蹈编排应该讲求趣味性,目的就是让孩子能通过舞蹈玩起来,并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所以在这里,童心童趣应该成为少儿舞蹈编排的出发点。童心童趣应该贯穿于舞蹈表演的整个过程中,让他们能够借舞蹈来憧憬和想象一些美好的事物,从而激发童趣。一般来说,少儿舞蹈的编排理念很简单,那就是尽可能的表达儿童生活的真实体验与心理活动,这也符合儿童作为新生人类的审美情趣,同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对美的内涵感受,因此在编排过程中一定要将少儿的天性融入到其中。举例来说,在《跳皮筋》这套少儿舞蹈中,编舞者就尽量安排许多少儿加入到队列中,让他们在五彩缤纷的皮筋中变换队形位置一起跳皮筋。这种编排方式也让少儿的日常游戏生活与舞台表演完美结合于一体,让舞蹈充满了生活味道,就像在看一群孩子在街上跳皮筋,非常写实。所以在少儿舞蹈创作编排中加入孩子常玩的游戏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尝试,诸如此类的其它游戏项目也可以融入到少儿舞蹈编排中,营造欢乐气氛。
1.2 以真善美为归宿
少儿的内心是单纯的,他们渴望真善美,这也是典型的少儿形象。因此少儿舞蹈在编排模式上也应该走这种真善美路线,将该路线作为少儿舞蹈编排的理念归宿。比如在《小漆匠》这段少儿舞蹈中,编排者就可以体现劳动的辛劳与价值,从小就教会孩子要热爱劳动、珍惜劳动为自我所带来的那种快乐和充实感。而在舞台设计与服装设计编排方面,少儿的衣着与所拿的工具都非常贴合现实生活,就是希望通过少儿的肢体语言来让他们在舞蹈中充分感受生活。体验那种舞蹈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少儿懂得珍惜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更加热爱生活。
2 少儿舞蹈编排的主题
在分析少儿舞蹈的编排方式前要明确编排主题,通常情况下少儿舞蹈的题材都要取材于儿童生活,只要在编排手法上以儿童的生活为轴心,并加以深入观察,就能够做到对儿童爱好兴趣及心理的深度挖掘,掌握好少儿舞蹈的编排主题。本文认为,少儿舞蹈的编排主题首先应该以阳光快乐为主,因为少儿舞蹈的编排并非注重技术性,而更重视娱乐性和积极性。所以在编排过程中多多加入幽默诙谐因素,可以极大程度带动少儿情绪,让他们更乐于参与到舞蹈其中,形成共同合作的凝聚力甚至荣誉感。例如在舞蹈《微笑的小天使》中,就选择了用一群女孩来共同舞蹈,让她们梦想自己成为了天使,在天空自由飞翔,相互嬉戏。整个舞蹈编排方式不但灵活自由,编排内容也天马行空,形象鲜活,充满纯洁与美好,让少儿不断渴望去追求舞蹈中所描述的美好事物。
再者,少儿舞蹈的创作主题也更应该具有时代性和教育性,对其的编排一定要拓宽视野,从当下社会环境着眼看问题。例如《绿色池塘》就是这样一部以少儿童话视角为主视角的,让人类重新审视自身生存环境的环保题材作品。这种题材对少儿成长来说非常有价值,因为它用舞蹈艺术的形式告诫儿童一定要从小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倡导绿色生态文明。如此贴近当下社会现实的舞蹈编排理念,它的教育意义也足够深刻。
3 少儿舞蹈编排的方式
少儿舞蹈编排的方式要依托于主题,围绕编排原则框架来构筑血肉。从整体来看,其编排方式应该注重3点主要要素。
首先是在结构主线层面,考虑到少儿对舞蹈艺术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较复杂的舞蹈编排绝对不适合于少儿的理解能力。如此就明确了少儿舞蹈在编排方式上一定要以单一主线为主,即一条故事线贯穿始终,让整个舞蹈故事都以前言、过程、结局的简单格局来推进,再在其中塑造鲜明的少儿舞蹈角色形象,并从中揭示一些创作主题和舞蹈表演效果。
其次在音乐搭配层面,主要以轻松活泼为基调,在舞蹈编排过程中强调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提升它的重要性。在音乐选取时针对少儿舞蹈表现效果来进行有针对性的选取,从而利用较强的动感旋律、音乐节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潜在好动天性。所以在舞蹈编排音乐方式的选取过程中,必须抓住所参加表演少儿的特点,选取他们熟悉和喜爱的音乐。
最后在舞蹈编排的表现手法层面,要以混搭舞唱作为创新模式来深层次体现少儿丰富多彩的世界,给予他们异想天开的机会,这也是从多角度来丰富少儿舞蹈编排方式及内容的多样性。同样也可以采用舞蹈中演唱这种类似于音乐剧的形式,例如《大森林的音乐会》就属于这种舞蹈混合歌唱的少儿舞蹈作品。在舞蹈编排方式中丰富艺术表现手段,能够更加深受儿童的喜爱[3]。
4 总结
少儿舞蹈的编排应该承载着娱乐儿童、教育儿童的双重功能。它不但促进了少儿的智力因素,也促进了少儿的非智力因素,关键是培养了儿童学习艺术的兴趣,让他们从小就具备了较高的艺术素质及审美理解能力。所以在少儿舞蹈编排方式的选择与运用上一定要做到迎合儿童心理并同时做到创作创新,在舞蹈游戏中教育儿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
河北省张家口市文联
解读分析 篇12
集成运放是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简称, 是一种具有高增益的集成电路。其内部是直接耦合的多级放大器, 整个电路分为输入级、中间级和输出级三部分。其中输入级采用差分放大电路, 其目的是消除零点漂移和抑制干扰;中间级采用共发射极电路, 其目的是获得足够高的电压增益;输出级采用互补对称功放电路, 其目的是输出足够大的电压和电流。集成运放的线性特性被广泛应用于模拟信号处理、信号产生的电路中, 在诸多领域已经取代了分立元件放大电路。
2 集成运放的线性应用
2.1 集成运放线性应用判断
集成运放的应用方式分为线性应用和非线性应用, 区分集成运放在电路中的应用方式对于电路分析十分重要, 其中线性应用的重要特征是电路中具有负反馈, 也就是说在单元运放的输出端与反相输入端之间跨接负反馈网络。因此我们可以从电路中是否有负反馈网络, 判断集成运放在电路中是否属于线性应用。集成运放线性应用时其工作在线性区域, 如图1所示电压传输特性的斜线区域内。
2.2 理想运放线性区的特性
当集成运放电路外接深度电压负反馈后, 其整个集成运算放大器就可以理想工作在线性范围内, 此时其输出电压Vo与输入电压Vi的运算关系便取决于外接负反馈网络与输入端阻抗的连接方式, 与运放本身无关。这样一来我们便可利用改变负反馈网络与输入端外接阻抗的连接形式以及参数, 对Vi进行各种数学运算。一般情况下实际运放的性能与理想运放的性能很接近, 因此可采用理想运放工作在线性区的三条基本结论进行分析计算, 即:
(1) 开环差模增益Aod→∞
(2) 运放两个输入端之间的差模输入电压为零:V+=V- (虚短)
(3) 运放两个输入端的输入电流为零:I+=I-=0 (虚断) 。
3 运放线性应用电路的分析方法
3.1利用虚断和虚短的分析方法
利用虚断和虚短的分析方法是运放线性应用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一些简单的运放线性应用电路分析, 例如反相比例运算电路分析、同相比例运算电路分析、基本积分电路分析、基本微分电路分析等。举例如下:
3.1.1反相比例运算电路
图2为反相比例运算电路。
因为虚断I-=0, 所以IR1=IRf, 即:
又因为虚短V-=V+=0,
3.1.2同相比例运算电路
图3为同相比例运算电路。
因为虚断I-=0, 所以IR1=IRf, 即:
3.1.3基本微分运算电路
图4为基本微分运算电路。
因为虚短V-=V+=0,
又因为虚断i-=0, 所以iC=iRf, 即:
3.2 利用叠加原理的分析方法
利用叠加原理的分析方法, 其实质就是分别分析出每个输人信号单独作用时的输出电压, 然后将它们叠加得出信号共同作用时的输出电压。因此当一个单元运放有两个以上信号输入电路时, 使用叠加原理分析方法可以使分析过程变为简单。举例如下:
3.2.1 反相求和运算电路
图5为反相求和运算电路。
根据叠加原理, 图5电路可以分解为图 (5) a和图 (5) b电路效果的叠加。
由前述的反相比例运算电路得:
3.2.2 差分减法运算电路
图6为差分减法运算电路。
根据叠加原理, 图6电路可以分解为图6 (a) 和图6 (b) 电路效果的叠加。
图 (6) a, 由前述的反相比例运算电路得:
3.2.3 灵活分析法
灵活分析法一种在运放线性应用电路分析方法中解决较为复杂电路的方法, 其实质是借用单元电路的结论, 灵活运用虚断和虚短的分析方法以及叠加原理的分析方法, 其需要分析人员熟悉和掌握运放各种单元线性应用电路的结论以及在分析过程中灵活借用单元线性电路的分析结论。做好以上工作便会使复杂运放线性应用电路的分析变为简单以及节省时间。
4 结论
综上所述, 集成运放是一种具有高放大倍数的集成电路。判断集成运放在电路中的是否属线性应用, 主要看其电路中是否有负反馈网络。当集成运放电路外接深度电压负反馈后, 其整个集成运算放大器就可以理想工作在线性范围内, 便可以得出三项基本结论。三种结论的运用便会得出一些运放线性应用电路的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1]赵金龙.集成运放线性和非线性应用浅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
[2]胡玫.一种新型集成运放线性电路的分析方法[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2013.
[3]李新.集成运放及其应用[J].科技资讯, 2014.
【解读分析】推荐阅读:
税率改革前后分析解读07-04
口误笑话的分析解读07-21
《边城》的解读与分析09-05
《受戒》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解读06-12
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精神分析解读05-22
2023国家公务员申论大纲解读:“文字表达能力”对比分析10-26
《面积的认识》课标解读、教材解读08-24
诗词解读07-17
时代解读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