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戒》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解读(共4篇)
《受戒》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解读 篇1
《受戒》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解读
汪老的《受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宁静秀美的水乡高邮,让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乌托邦,和尚和种地,织席,箍桶,画画等行当没什么不同,他们都是自由平等的职业人,这里人性如花,与世道的艰辛,人生的苦涩都无关,而小明子和小英子朦胧圣洁的初恋更使我们不得不去感叹汪老这个梦实在是太美丽了。梦是无意识的产物,那么用精神分析学可能更能接近这个梦。
一. 对《受戒》创作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解读
这是一个明丽的梦,然而梦的原型却不是如此,这也就是《受戒》的原拓本——《庙与僧》的风格和《受戒》有这莫大差别的原因。我个人对此的精神分析学解释是这样的:《庙与僧》在时间空间上更接近事实——当时在抗日战争中作者正在庵赵庄避难,也就是说当时作者的创作主要或者说完全是意识层面,而随着时间的迁移,在庵赵庄的这些人和事逐渐进入前意识,和作者一直存在并随着年龄增长逾发强烈的乡土情结、打到四人帮后的无比愉悦相互融合,继而用以文学创作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成为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受戒》,可以说《受戒》的创作主要基于无意识和前意识层面。《庙与僧》这一经历进入前意识层面最终成为了43年后的一个梦——《受戒》。
《受戒》里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小明子和小英子朦胧的初恋,而“小英子”不出现在《庙与僧》之中,那么为什么会作者在43年后会想到小英子呢?先来介绍下小英子的原型,现实中没有“小英子”这个人,而却有大英子,是一个独生女,也就是“小英子”的原型。曾在汪家做保姆,跟汪老同在一屋同锅吃饭两年,记忆可谓非常深刻,事实上大英子和汪老的感情也是很好的,大英子将汪老的青年照终生收藏,汪老看望弥留之际的大英子。那么可以想象在43年后花甲的汪老在回忆故乡时也就不可避免的想起了“小英子”——已经成为了故乡情结的一部分,即弗洛伊德所说的“某些同性质的隐念成分在显梦中混合而为一体”。作为故乡情结投射,“小英子”的突然出现也便不难理解。那么小明子和小英子朦胧的初恋也就可以理解为汪老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小明子的原型可能不是汪老,但是必然带有一些汪老的感情)
二.对《受戒》情节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解读
人所尽知,佛教有这森严的清规戒律,其中有这五条基本戒律称为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可是在《受戒》的描写中一点都没有看出来荸荠庵的和尚如何遵守这五戒,相反,在文中明确提到——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这似乎很荒唐,却可以用精神分析学理解。
下面有一段对三师父仁渡的描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现象:
他平常可是很规矩,看到姑娘媳妇总是老老实实的,连一句玩笑话都不说,一句小调山歌都不唱。有一回,在打谷场上乘凉的时候,一伙人把他围起来,非叫他唱两个不可。他却情不过,说:“好,唱一个。不唱家乡的。家乡的你们都熟,唱个安徽的。” 姐和小郎打大麦,一转子讲得听不得。听不得就听不得,打完了大麦打小麦。
唱完了,大家还嫌不够,他就又唱了一个:姐儿生得漂漂的,两个奶子翘翘的。有心上去摸一把,心里有点跳跳的。„„
从仁渡师父的变化——在平时在姑娘面前很规矩到在情不过大家后唱的段子,不难看出仁渡和尚的本我一直被超我压抑着,没有表现出来,所以平时可是很规矩的。在人们要求下唱起了段子——姐儿生得漂漂的,两个奶子翘翘的,这便是仁渡发现社会道德不要求他多么矜持的时候,超我不再那么压抑本我,无意识中的一些邪恶和淫秽的思想也就涌现出来。伊底开始躁动并将它投射到黄段子上。这里在延伸一下,为什么仁渡会唱个安徽的大家不熟有点淫秽的段子呢?这就是对作为和尚,自身欲望无法满足的一种补偿了。
回到问题上来。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的原因恰恰就是“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既然当时的社会道德不要求荸荠庵的和尚遵守五戒,那么在力比多的驱使下,本我战胜了超我,和尚也开始表现出本我的一面,杀生、吃肉、娶妻等等,而文中和尚杀猪时要念“往生咒”则是超我和本我不相上下相互制约的结果。
有一个情节几乎是所有《受戒》赏析文章里的必修课,那么我也不免俗的也去尝试分析下,由于小明子比较木讷和被动,这里主要对小英子做分析:
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 “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你说话呀!” 明子说:“嗯。”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声地说:“要!” “你喊什么!” 明子小小声说:“要——!” “快点划!”
文章中的小明子当时十七岁,小英子虽然不能确定年龄,但应该和小明子长不多,能确定属于性心理的潜伏期。小英子先小声说,在咄咄逼人的质问,到最后的说了句快点划这句转移话题的话。可以这么理解,当时的社会道德就是女孩子要矜持,而内部的力比多的不断变化,使小英子在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之间来回。先是表现出了自我的一面,所以矜持的说,然后在不得到明确答案的情况下,力比多受到压力,转变而成焦虑,焦虑需要通过某种突进发泄,所以接下来是一连串的咄咄逼问,最后在得到明确答复后却转移的话题,那就是自身欲望得到了满足并消退,矜持的心理又占据上风。这样似乎把小英子丑化了,不过其实不然,单纯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就是自我的体现。
不过话虽然这么说,我一直觉得用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去分析小明子和小英子的圣洁的初恋的亵渎,不过鉴于欣赏角度要求仍然不作删改,在此表示歉意。
本文参考文献:
《汪曾祺全集.1.小说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文学与精神分析学》 王宁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精神分析引论》
弗洛伊德著
商务印书馆
1997 《关于汪曾祺小说<受戒>的访谈》
夏 涛著
《“人的心,是脆的”——从<受戒>看汪曾祺创作心理》
翟业军、吕林著
《受戒》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解读 篇2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逃离” 自我 本我 超我
《逃离》是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于2004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集,获得了2004年度加拿大吉勒文学奖和2009年度的布克文学奖。其中第一篇同名短篇小说《逃离》以流畅的叙事手法,深刻的心理描写以及发人深思的主题集中代表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的写作风格。
这篇短篇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卡拉的家庭婚姻生活现状。门罗通过插叙的手法将卡拉婚前与婚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连贯地讲述了女主人公卡拉的心理成长过程。卡拉一共经历过两次逃离,第一次是逃离继父的严格管教,离开父母与克拉克一起经营马术学校;第二次是逃离与克拉克冷淡的婚姻。在邻居西尔维亚的帮助下她逃脱了婚姻并开始新生活。两次逃离,但结果却大不相同。是什么促使卡拉在两次逃离中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及其应用
奥地利的神经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在弗洛伊德《超越唯乐原则》中,他首次提出了将人格划分为自我、本我和超我的概念。之后发表的《自我和本我》一书又充分完善了这一理论。“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代表了本能的、完全无意识的冲动。本我按照快乐原则活动,“超我”是指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文明的部分。它是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以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其机能主要在于监督、批判以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自我”是现实中的自己,同时受本能冲动、道德规范和外界刺激的影响。自我、本我和超我对人的心理活动同时起作用,对人的最终行为选择负责任。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精神分析批评话语作为一种批评方法被逐渐应用于文学研究中。弗氏精神分析不可否认地为探索人类精神领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批评范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弗氏理论及其实践推动传统文学批评从文学外部研究逐渐深入到内在的精神世界。因此,当代众多的文学批评家都以弗氏精神分析话语为出发点进行批评理论和方法上的探索。
二、卡拉的第一次逃离
卡拉的第一次出走发生在她十八岁的时候。这时卡拉的心智刚刚成熟,并开始有自己的主意。卡拉因为喜欢动物便在高中毕业之后利用暑假时间到马术学校去打工。卡拉的父母要她接着上大学,卡拉只要能让她学兽医,倒也不反对继续上学。她从出生以来唯一真正想做的就是能住在乡下和动物打交道。可见卡拉当时强烈的本我意识便是今后要和动物打交道。这仿佛是她的本能欲望,影响着卡拉的自我发展。卡拉在马术学校遇上了克拉克,克拉克与卡拉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办一所马术学校。这时她与这个学校里最好的马术教师很快陷入了爱河。卡拉的这一个选择便是她的自我在强烈的本我作用下做出的。本来应该按照父母意愿去上大学的卡拉,正是因为舍不得爱情与动物,放弃了去圭尔夫上大学的机会。听从父母的话去上大学是大部分社会人在理性的情况下应该做出的选择,这便是卡拉应该遵循的超我。可是卡拉的“本我”冲动占据了她当时人格心理的大部分空间,使得“超我”不得不让位于她自身强烈的本能欲望。
为了能使卡拉离开克拉克去上大学,卡拉的父母竭力地劝说她重塑自己的超我,希望卡拉不要让她自身一时的冲动毁了自己的前程,可以更加慎重地做出人生的选择。卡拉的母亲劝她“他会伤了你的心的,这还不是板上钉钉的事儿”。卡拉的继父更是把克拉克说成了“盲流游民”,并且说出了“我不想跟你争辩,你反正不是我的女儿”的气话。但这些本可以加强卡拉“超我”作用并抑制“本我”作用的劝说到了卡拉这里就适得其反。十八岁的拉卡有了自己的想法,她渴望自由,希望自己的理想可以实现。这时一切阻挡她追求“超我”的阻力,包括父母的劝说反而会使她反感。卡拉将自己父母的管束和家庭当成了自己追求自由的绊脚石,越来越与自己格格不入。卡拉想要逃离自己的家庭,追求“更为真实的生活”。
当卡拉与克拉克开着一辆嘎吱乱响的老车逃离家庭开始新生活的时候,卡拉对她之前的生活没有表现出一丝的留恋。她完成了对自身本我欲望的满足。未来那种不太正规、与社会道德背道而驰的生活深深地吸引着卡拉。“她把克拉克看作是二人未来生活的设计师,她自己则甘于当俘虏,她的顺从既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心悦诚服的。”卡拉选择顺从克拉克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她确信克拉克所要满足的本我和她自己的一模一样。克拉克的相伴是卡拉所需要的物质依靠。因此卡拉愿意逃离父母的家庭和克拉克一起追求共同的目标。
三、卡拉的第二次逃离
卡拉的第二次逃离是本篇短篇小说的高潮部分。卡拉与克拉克的感情逐渐变淡、马术学校的生意日渐惨淡,以及小羊弗洛伊的丢失使得对她现在的境况几近绝望。因此在打扫邻居西尔维娅的房子时,卡拉终于抑制不住自己的悲伤,向友好并且有学识的西尔维娅吐露了心声。她想逃离现在的生活。这次,卡拉的“本我”冲动变成了逃离自己的婚姻以及事业。她不再想与脾气暴躁、势利和冷淡的克拉克一起开马术学校了。卡拉会在西尔维娅和她的朋友的帮助下逃离到多伦多,找一份马术教练的工作。其实,卡拉的这些冲动都是她在头脑里规划的蓝图,她并不知道怎么具体实施。换句话说,她虽然厌倦了现在的生活,可还是没有到达无法忍受的地步,加之,她缺乏独自出走的勇气和物质条件。这一切都延迟了卡拉对于“本我”的实现。但是,西尔维娅的帮助无疑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卡拉不禁感叹道:“我必定是太激动了。我从来没有想到事情真的做起来竟是这么的简单。”精密的计划使得卡拉的欲望有了得以实现的客观条件。而且西尔维娅的鼓励也为卡拉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撑。
当卡拉决定按计划逃离之后,她的心中充满了激动但是也有不安。这时卡拉的自我表现得有些慌乱,一方面是本我要实现的激动,另一方面可能是出于超我的考虑使她不敢相信自己现在要实施的计划。卡拉与曾经十八岁的自己相比已经成熟了很多。她开始受到“超我”的支配。考虑到自己已为人妻,并且有照顾马术学校里马的责任。因此此时的卡拉总给人一种犹豫不决的感觉,仿佛是西尔维娅为她设计的出逃计划并迫使卡拉执行似的。可以看出,这次逃离时,卡拉的“本我”和“超我”的作用可以说是势均力敌。
在大巴车上,卡拉想了很多。她想着天气会转晴;马术学校的生意也许会变好;想着她心爱的那些马儿;还有她曾经深爱的克拉克。卡拉此时的人格心理已经被“超我”占据大半部分了。接着她又想到了自己不顾一切追求自我可能发生的不好后果。她无法想象自己如何独自在大城市里打拼。渐渐地,卡拉的“本我”欲望得到了强烈的抑制。当大巴马上要驶向高速公路时,卡拉的“本我”彻底被“超我”打败了。她不能逃离自己现在一切的责任,她要承担起责任,让一切变好而不是逃避。
四、分析
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解读卡拉在两次逃离时的心理状态,可以看出两次逃离结果的不同源自于卡拉“本我”和“自我”的力量较量的不同。第一次逃离中,很明显卡拉是在受“本我”的支配。因此她可以做到不顾一切地追求自己的爱情与自由。在第二次逃离中,卡拉一度被“本我”控制,想要抛下一切再次出走。可内心的责任感、道德的约束以及对过去的留恋使得卡拉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归。通过艾丽丝·门罗的这篇故事和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卡拉在成年之后变成了一位成熟且有责任感的女性了。
门罗笔下的女主人公卡拉从一个做事不计后果的幼稚女孩成功蜕变成为一位成熟的女性,体现了当代女性复杂而艰难的成长过程。当女人拥有事业以及家庭之后,她们就不能抛下这些责任而去一味地追求自身的生活了,而要把自己放置在复杂的关系网中生活。聪明的女人不会没有计划地生活,因为只有经过理性的思考才能充分地使自己的价值最大化,从而最终获得事业和家庭上的成功。
在小说的最后卡拉放弃了逃离,选择了回归。作为一个女人,她选择了勇敢地面对问题和承担责任。因为逃离只能让人远离一时的烦恼,只有面对才能使生活中的挫折得到真正的化解。卡拉正是经过理性的思考,才在超我的支配下做出了成熟的选择。在小说的最后,女主人公的生活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马术学校的生意开始变得有所起色;卡拉和克拉克的关系也有所改善。事实证明卡拉的选择是正确的,她在向幸福一步步靠近。
参考文献:
[1]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 门罗.逃离[M].李文俊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3] 李英.精神分析批评话语在文学研究中的批评策略[J].贵州社会科学,2009(4).
[4] 刘意青.写在艾丽丝·门罗获诺贝尔文学奖之际[J].外国文学,2014(5).
[5] 王星莉.自我·本我·超我——《简爱》中的人物形象分析[J].巢湖学院学报,2010(4).
作 者:苏 卉,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张敬品,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受戒》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解读 篇3
关键词:心理疏导;精神护理;老年抑郁症
作者简介: 高秀娟 女 汉 四川遂宁 出生于1987.07.02 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 护理学 大专 现供职于四川遂宁市民康医院【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3-0152-01
相关研究表明老年抑郁症疾病近年来发频率呈上升趋势,这对于老年人群体的健康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威胁,在近些年的调查中发现,老年抑郁症是当今的老年人最为常见的一种病例,这种病症对于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院对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68例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观察组在常规方法基础上进行了心理疏导以及针对性精神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此次的研究对象是在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68例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病例,对于这68例老年抑郁症的患者我们随机分成了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的人数均为34例病患,在对照组中男女患者各位28例、6例,年龄在50岁到65岁之间,他们的平均年龄为(50.3±10.2)岁,病程均为1.3-3.4年之内,平均的病程为(1.3±2.4)年,在这组人数当中抑郁焦虑症的有19例,有着猜疑嫉妒症的11例,有着自杀倾向的占有4例;观察组的男女患者各位23例、11例,年龄在55到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2±13.1),病程基本在1-2.5年之内,平均病程为(1.1±1.4)年,在此组病患中有着抑郁焦虑症状的17例,猜疑嫉妒症状的为6例,自杀倾向的11例。对照组与观察组他们在年龄性别临床症状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有著可比性[1]。
1.2 方法:在对照组方面给这34例老年抑郁症患者采取一般的生活护理,以及常规用药进行护理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采取心理疏导及针对性精神护理,具体如下:首先由于老年抑郁症的患者在思考方面比较的迟缓,所以对其进行心理上的疏导,给患者进行耐心的交流,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语言上的交流内心的倾诉能够有效的对于其病症得到缓解,在进行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倾诉的时候要尽量的对于个人的情感得到合理的运用,对于患者所提出的一些合理的需求要能够尽量的满足他,对于在老年抑郁症患者在情绪上出现焦虑的时候要适当的进行安抚,把其精神上的压力得到释放。
还有就是在精神护理的时候要分清时机,在患者清醒的时候对于老年抑郁症的患者进行讲解其发病的一些症状、原因、治疗的方法等,还要把病情的严重性告知,这样是为了能够把自己的病情得到有效的了解,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对有着自杀倾向的患者要进行严密的监控,一些不安全的危险品要与患者隔离,在病情得到缓解之后要进行精神的安抚把情况详细的告知[2]。
1.3 统计学分析:我们使用SPSS15.0软件包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采用χ2检验,用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对观察组的34例病患使用了心理疏导以及精神护理之后,治疗的显效者有19例,有效者有11例,治疗结果无效者有4例,总有效率为88.1%。而对照组的34例病患当中治疗的显效者为14例,治疗的有效者以及无效者各为9例、11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6.5%。从结果来看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的优于对照组,两组进行比较有着明显的区别(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下表:
组 别 病例(例) 显效有效 无效总有效率%
对照组34 14 9 11 66.5%
观察组 34 19114 88.1%
3 讨论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两周以上、长者甚至达到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老年抑郁症的是当今的老年人容易诱发的一个病症,这次研究主要是通过了心理疏导的方法以及精神护理对本院的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了干预,在观察组的方面运用了常规的方法对老年抑郁症进行了治疗,而观察组则在在常规的治疗方法上运用了心理疏导以及精神护理的方法进行了干预治疗,通过治疗的结果发现运用心理疏导以及精神护理的方法对于老年抑郁症进行治疗有着非常好的疗效,两组的结果对比有着明显的差异(P<0.05)有着统计学意义[3]。在实际治疗过程中为了让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增强,需要对患者的情感进行把握、控制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心理疏导,对于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近些年纠正,协助患者进行康复性运动从而促进患者恢复。综上,心理疏导与精神护理对老年抑郁症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叶水仙,郑秀霞,张巧云,郑成畴.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1(03):15-16.
[2] 汤碧艳,范芳秀.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及其疗效观察[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2(08):23-24.
[3] 王双,李敬筠.老年抑郁症和焦虑障碍共病患者临床特征的比较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05):32-33.
《受戒》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解读 篇4
关键词: 《苔丝》 精神分析 女性文学人物 心理创伤
一、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用精神分析的观点看文学作品,可以跳出“文学评论”这个“庐山”,以一种内观或者更深层的思想,重新看待文学作品,尤其是文学人物心理冲突。中外文学名著中女性人物浩若繁星,多姿多彩,本研究以《德伯家的苔丝》为例,运用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两个主要观点——弗洛伊德的人格动力学理论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观,对女主人公苔丝遭受的心理创伤进行分析,试图揭示其悲剧命运背后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影响苔丝的行为,从而使其一步步走向毁灭。
一方面,通过对女性文学人物心理创伤进行精神分析,可以从更微观更深刻的角度理解人物形象,可以使读者冷静、客观地审视自我人格;通过与文学作品中的精神思想进行交流,可以从作品中发现文学艺术家的深层心理感情和象征性的精神反应特征及人格。另一方面,女主人公苔丝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因为经历了失身之痛,在其心理上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创伤,所以此后的人生之路都笼罩在心理创伤中,虽然女主人公经历了挣扎,努力摆脱阴影,但终究无法逃脱心理创伤带来的悲剧命运。因此,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解开苔丝的心理创伤,了解其悲剧命运的心理因素,对当代女性,尤其是青年女性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主要思路、创新程度及应用价值
1.研究的理论依据。
弗洛伊德的精神动力学理论与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观是本研究的理论依据,也是精神分析的最主要流派。根据人格动力学理论,人格包括三个系统,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人格的动态性取决于心理能量在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分配。因为能量是有限的,所以,如果一个系统获得了主要的能量,那么另外两个系统就会失去一定的能量,而个体的行为则由心理能量决定。本我是包含本能的一切心理能量之源,遵循快乐原则,避免痛苦及获取欢乐,完全按照享乐原则满足本能的需要;自我的任务是调节本能与周遭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现实原则的指导下,自我会从事实际而又合乎逻辑的思考;超我是人格的司法部门,代表的是理想而非现实,追求的是完美而不是快乐,其功能在于抑制本我的冲动,说服自我以合乎道德的目标取代现实的目标,并说服自我努力追求完美。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观认为,个体在生命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面临同样的任务,也就是在自身和社会之间建立平衡。其中,生命全程被一系列需要被解决的特定危机划分开来,生活就是人们在每一个转折点上抉择导致的结果。当代精神分析理论并不否认心理冲突的角色,只不过更加强调自我在生命过程中的控制和能力。
2.研究的思路
一方面,本研究通过人格动力学理论,分析《苔丝》中女主人公在遭受心理创伤后的行为表现,重点探究失身对于苔丝的心理方面的影响、苔丝内心痛苦的挣扎及自虐行为背后的防御机制。另一方面,依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观,揭示苔丝一步步走向毁灭的悲惨历程所隐含的社会心理因素。
3.研究的创新及应用价值
本研究应用的理论更加丰富,把弗洛伊德的人格动力学理论与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观结合起来,探讨苔丝悲剧命运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研究女性文学人物心理创伤大有裨益。国内发表的论文无一例外只运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研究,本研究结合弗洛伊德的人格动力学理论及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观,通过对于苔丝悲剧命运的深刻剖析,可以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苔丝悲剧命运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从而为剖析女性文学人物的心理创伤提供一个全新视角,也会为读者提供更大独立思考的空间,加深对于文学作品的认同感。
三、《苔丝》的心理创伤精神分析
失身使得苔丝的心理受到几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亚雷克对苔丝的直接性侵犯,在不清醒中被奸污,对苔丝造成了直接的心理创伤。在事发之后苔丝的消极情绪反应非常大,包括恐惧、愤怒、羞耻、自责、自卑、抑郁、焦虑和紧张。另一方面,给苔丝造成间接伤害的就是社会和道德的舆论压力。当苔丝看到有人在墙上写醒目的标语:“你不可犯——”(全句为你不要犯奸淫),苔丝的脸红起来,心里怦怦直跳,感到有一种遭到指控的恐惧。当苔丝回到家,母亲没有给苔丝心理上的帮助,反而抱怨她:“你怎么不让他娶你呢?有关你和他的事情都传到我们这里来了,谁又会想到是这样的结果!你为什么只是为自己打算而不为我们一家人做件好事呢?”来自家庭的压力、周围人的一轮使她不敢抛头露面,只敢在黄昏之后才走出屋外。这使得苔丝受到第二次伤害。“苔丝孤独地躺在床上,看见她的面前有一条冷酷的大道,她在大道上独自跋涉,没有人帮助也没有人同情,她的情绪可怕的低落下来,很不得让自己躲到坟墓里面去”。
最折磨她的还是她心灵中模糊的道德观念。“苔丝在一堆混乱不堪的传统习俗上建立起自己的性格,头脑里的道德魔鬼发出了对她毫不留情的声音,把她自己看成是罪恶的化身。”这是超我的声音,她嫌弃自己什么呢?
亚雷克·德伯,富商的儿子。苔丝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感到“他身上带有粗野的神气,但是在他的那双滴溜直转的眼睛里却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这是个二十二岁男人的原始生命力。这时的苔丝,“已经有了丰满的面容和成熟的身体,使得她看起来比实际的年龄显得更像是个成年人,这个特点曾经偶尔在她心中引起烦恼”。这是青春期女性性意识的萌动,让苔丝感到神奇和恐惧。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如果我们与苔丝共情,透过故事的表面,穿越她自圆其说的掩饰和外表,便能到达苔丝心理上的一个痛苦的结:她虽然拒绝,但是她同时在接受亚雷克的诱惑。苔丝明白而强烈地排斥他,苔丝爱着她痛恨的男人。她憎恨他的强暴的同时,有了一些性的体验。苔丝这个十八岁的少女,生命之火如何痛苦地在内部燃烧,她拒绝被拖入,却又为之着迷而想参与。而这种性的需要是超我不能容忍的。
苔丝在意识层面竭力排斥亚雷克,憎恨他,希望自己完全忘记他,但在潜意识里,亚雷克是苔丝的一个创伤情结,其中她淤积了大量心理能量。她第二次见到亚雷克时的恐惧,实际是对自己无意识中的冲动和欲望的恐惧。弗洛伊德用反向作用来说明人面对焦虑时所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反向作用是指人以相反的态度掩盖某种不能接受的无意识的欲望和本能冲动,因为这种欲望不能被他的意识接受,与他的道德标准相抵触。人似乎有一种对他人甚至对自己掩盖内在需求的倾向,人们所恐惧的往往是他们朝思暮想的东西,人们对某种事物怀有强烈的欲望,但是由于这种事物属于社会的禁忌(或者是受自己超我的憎恨),不得不把对它的欲望压抑在无意识中。但压抑的防线也许不牢固,一旦时机有利,被压抑的欲望就很可能突破防线。出于对后果的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远远地避开欲望的对象;而为了避开欲望的对象,最好的办法就是对这个对象产生厌恶和恐惧。
在性压抑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苔丝不能接纳和面对自己的性的心理需求,分不清自己的身心需要和亚雷克的性侵犯之间的区别,因而造成了自责愧疚和不洁感的心理情结。许多心理障碍的产生都是因为过分的善,过分的纯洁,过分的完美。但在心中又不能真的无欲,强行压抑的结果是潜意识中的欲望越来越强,最后出现心理问题。
四、结语
苔丝的悲剧告诉我们,健康的人格在于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整合与统一。如果没有否定的、相反的方面,我们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整体;我们有一个身体,就像所有身体一样,这个身体也投下了它的影子(阴影)。如果否认这个肉体,我们就不再是个三维的人,而成了一个不具实体的平面。每个人在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都面临同样的任务——在自身与社会之间建立平衡。我们的生命全程被一系列需要解决的特定危机划分开来,也就是生活中的转折点。在这些转折点上,如果能解决冲突,那么我们将更加成熟,如果完不成任务,那么我们将退化。所以,我们的生活就是在每一个转折点上抉择导致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徐光兴.世界名著心理分析案例集[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
[2]Gerald Corey,著,谭晨,译.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第八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受戒》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解读】推荐阅读:
《受戒》11-13
受戒读后感05-25
汪曾祺受戒06-10
《受戒》读后感10-08
汪曾祺受戒赏析07-18
读汪曾祺《受戒》有感10-23
受戒读后感800字09-28
市井文化小说与汪曾祺受戒讲义09-26
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精神分析解读05-22
古典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及其主要内容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