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

2024-10-0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通用8篇)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 篇1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如何提高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满足体育专业学生对人文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培养其个性和锻炼习惯等,是摆在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如何加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构建适应未来要求的新一代体育专业人才,提出如下想法,供商榷。

一、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精神主要是对人的精神层面的关怀,但当社会越来越关注个体生命价值、关注个体人生、关注个人幸福与群体福祉,人文精神就不只是崇高的精神,而是直至平凡而鲜活的个体生命。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大学“以生为本”,首先是以学生的生命教育为本。第一,生命观教育。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由青年期向成年期过渡的人生重要转折时期,在大学阶段实施正确的生命观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及其对自身的重要意义。从而珍惜和敬畏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帮助大学生建构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对大学生走向社会,勇敢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拥有一个幸福健康的人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生存教育。它的主要任务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学会基本的`生存技能,满足生命生存的需求。第三,心里健康教育。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长辈围着他们转,自我中心化特征明显。进入大学,他们很容易产生失落感,脆弱的心灵会变的多疑和敏感。近几年大学生自杀的增多,自杀者的最大问题就是生命意识薄弱、心理调适能力缺乏。故此,加强人文精神教育乃至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人文知识(语言、艺术、文学、哲学、历史知识)的学习、心灵感悟和自身实践,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高尚的观念品质,并外化表现为行为取向、品德情操、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等。当代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对学科要求越来越高,研究越来越专业化,新兴学科不断涌现,边缘学科不断形成。另一方面,是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发展,特别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互相结合的倾向越来越明显,这就是文理渗透、学科交叉。而高校体育教育更要顺应这种发展趋势,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综合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有效地帮助学生开拓人文、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等知识领域,提高其相应的人文素质。

1.“学科”与“人才”相结合。学科专业建设要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面向广”的原则。一方面抓好专业技术基础理论、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建设,推进体育各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另一方面还要抓好体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要以“开阔视野、陶治情操、加强修养、提高素质”为宗旨,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地举办各种类型的讲座,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营造一种人文素质教育氛围。通过各种办法开拓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学与文化素养。

2.“文化”与“环境”相结合。营造浓厚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校园文化氛围和校园环境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堂,要充分利用现有校园设施,继续加强校园文明建设,活跃学术气氛,优化育人环境。加强广播、影视、报栏、刊物等宣传舆论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办好学生社团等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创造浓郁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抓好实践课的教学环节。实践课教学环节是促进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体育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视和加强实践课和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实习、实践课的教学质量。

3.“主题”与“专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健全的人格修养,应是整个人文教育的主旋律。对高等体育院校的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就要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但是,除了要象普通高等院校那样,发掘人文学科本身的价值判断、理想信念、民族精神、爱国情操、审美情趣和人格修养等方面的内容外,还应结合体育专业的特点,探寻“主题”与专业的契合点。如在法律学习中,重点分析体育法的内容,在艺术学习中,着重理解体育运动中的艺术表现,文学学习也不妨结合古今中外一些名著佳作中描写的有关体育方面的内容。总之,把握主题,贴近专业,使人文教育更亲切、更实际。

4.“学习”与“活动”相结合。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不能脱离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的现实,除了坚守“两课”阵地和开设多种人文学科的选修课之外,开展多种活动,也是十分有效的教育形式。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歌咏比赛、组织艺术社团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高等体育院校由于专业设置的制约,缺乏综合高等院较的那种浓厚的人文氛围,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应该创造条件,加强高等体育院校的学生与综合高等院校学生之间的校际往来,而不应仅仅局限在体育圈内,让高等体育院校的学生在与综合高等院校学生的交往中,受到熏陶,也在交往中展现体育院校学生自己的风采。

三、结束语

高尚的人文精神需有一定的人文知识作为铺垫,人文精神的生成需要榜样的作用,“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故此,高校的人文教育首先要从教师抓起。体育教师必须努力提高人文修养,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将自己的知识、技能、人文意识传授给学生,使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效结合。体育专业学生要从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着眼,除了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外,还必须尽可能多地获取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社会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柳斌.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榇智德.我国高校人文社科教育的现状和对策.高等教育,.

[3]张秦岭.艺术教育的实践与探索.高教探索,1997.

[4]丁烈云.大学人文精神教育的三个向度.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 篇2

随着高校扩招、新增专业,以及新建高校和民办高校的增加,高校学生生源质量逐年下降,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学校的,也有学生、家长和社会等各个方面。主要是在当今社会,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也给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工作管理带来了诸多的挑战。在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应正确认识和对待目前学生出现的问题,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采取有效措施,搞好学生的管理工作,以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因此,加强和提高体育教育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系(部)责无旁贷的共同任务。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设有体育教育专业的院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担任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师、班主任或辅导员。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收集了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查阅了教育管理学、高等学校管理学、现代教育论等有关专著及其它的有关文件等。

2.2.2 问卷调查法

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发放问卷200份,向教师发放问卷60份,回收率为97.5%,有效率93.8%。

2.2.3 访谈法

采用面访、通讯等形式,对专家、学者进行个别访谈;对任课教师及体育专业学生、学生工作管理者进行交谈,就相关内容进行了解。

3 结果与分析

3.1 根据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情况分析管理

3.1.1 生源素质

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相对以前较差,文化水平偏低,大多数学生专业素质在降低,也有极少数学生专业素质高,但文化课分数较低。近年来,由于高等院校的扩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大规模招生使得录取标准相应降低,加上部分省体育专业考试不加试专项,学生经过临时训练就可以过关,学生整体素质下降;教育部取消高考考生年龄和婚姻限制,放宽录取标准,扩大录取范围,致使生源质量下降,造成在校学生的构成趋向复杂。各种年龄及各种思想层次、知识水平层次的学生集聚校园,他们有各自不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交友原则,这势必给学校的管理带来重大冲击。这些情况对一般地方院校的影响尤为显著,管理难度进一步增大。

3.1.2 在校学习

在对“影响学生的学习规划”的调查中发现:35.4%的人认为是自身问题,54.2%的人认为是社会现象和学校的管理,4.2%的人认为是各方面的原因。原因:首先,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本身不喜欢学习,认为上了大学就解脱了;有些学生是经过多年的训练比赛,来到高校就读,他们多年的紧张压力消失了,造成在校只为课程过关而学习。其次,学校管理制度实施中的不公平,又受社会现象不良信息因素的影响,使学生各方面的提高积极性受到打击,丢失了学习规划,没有了目标和动力,也就丢失了学习的兴趣。

对“对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重视程度”的调查显示,学生对专业技能学习比文化学习重视,导致文化知识掌握较差。原因:一是有的学生文化基础太差,对所学内容不能很好理解,在上理论课时精力难以集中,出现睡觉或玩手机,课后又不努力钻研学习,得过且过。二是由于体育专业学生不喜欢学习,加上很多学生受“重实践轻理论”思想的影响,造成学习积极性不高,存在应付心理。对所学课程仅仅停留在如何“混”及格上,因而文化知识掌握很差。三是管理制度不健全和管理不到位。由于没有制度的约束和实施的公平,使学生的学习惰性有增无减。例如:部分学校学生考试成绩不及格,只要补考就过关,挂一门和多门课的结果都一样。

3.1.3 专业思想

专业思想是专门人才在面对专业学习和面临专业工作的特定环境条件下所特有的一种认识、观念、态度和思想。调查表明:虽然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体育工作重要,但从事体育教师工作的思想不稳定,存在培养目标与实际差距太大。原因:既有学生入学动机、价值观念等主观因素;也有现实利益、择业方式等有关;主要的是现在体育教师职业竞争上岗难度大,自己又不了解能胜任其他哪种体育岗位,使大部分学生存在毕业后要改行的想法,这在客观程度上对专业学习造成了消极的思想。体育院系应加强引导对学生专业思想教育,让每个专业教师都参与到学生的管理中来,出台可实施的管理制度,提高学生的专业思想和能力。

3.2 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管理现状分析

3.2.1 学风管理

首先,认为院系管理制度好的占56.7%,一般占27.3%,不好的占13.3%。学风管理实施情况认为好的占15.3%,一般的占28.0%,不好的占51.3%。学生的学风情况认为较好的占29.3%,一般的占16.0%,差的占53.3%。

其次,学生考试作弊,在高校非常普遍,教师普遍认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文化课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对于考试作弊,43.8%的学生持谅解、宽容;84.0%的教师持被迫置之不理的态度,无形造成对学生作弊的谅解。“谅解作弊”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老师和学生对现实的无奈。这种无奈和不得罪人的所谓的“宽容”,造成学生对错误的麻木,使学生不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

这些说明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管理制度基本良好,学校对学生的学风管理很重视。学生在校学习风气较差,是实施情况不太好,对管理制度的实施应该进一步加强,督促各管理人员及每个教师认真负责实施对学生的管理。

3.2.2 社会实践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安排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是见习、教育实习和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在管理制度上是个很好的举措,而且部分高校学生见习落到了实处,使学生受益,但是教育实习和实践活动的调查显示:首先,实习效果差。参加教育实习的学生不到三分之一,实习的学生呢?实习基地不给学生参与体育教学实践的机会,只让学生做些批卷、改作业、看自习的事情;再就是学生体育教学实习过程中缺少专业教师的指导。其次,寒暑假的实践活动都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去参加实践活动。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大部分学校没有制定对此现象的应对管理措施,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来引导、监督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所以管理者及执行者应将管理工作做到细处,给学生创造参与和专业有关的实践活动的机会,达到提高培养质量的效果。

3.2.3 就业问题

就业政策是毕业生就业的指导性文件,了解掌握就业形势、就业信息是毕业生就业的前提。调查可知:多数学生和教师对就业信息的了解甚少,缺少就业信息的来源。针对院系对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管理,被调查者认为重视的占10.7%,一般的占54.7%,不重视的占17.3%。对于班主任或辅导员对学生就业指导情况,他们中很少人对学生进行过就业指导。再者,学生对就业观念的认识不足,势必造成就业的盲目性,导致大多数学生在校学习风气差,对就业前景保持低调。同时说明,院系对学生的就业指导管理不到位,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提高从教就业意识,更新就业观念,为学生就业提供优质服务。

4 结论

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管理工作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变化,必须与时俱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管理制度建设。针对出现的问题,本研究提出应加强“全员育人”的理念,提高普通教师或专业教师教育和管理学生的认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完善规章制度,公平合理的执行,抓好落实细节,以规章制度为中心,促进管理的规范化,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秩序井然。

摘要:本文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来源素质、在校学习、专业思想等现状为切入点,结合对学生的一些管理现状,指出存在的一些问题,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体育专业,学生,现状,问题,管理

参考文献

[1]李碗芳.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现状调查和管理对策[J].体育与科学,1996,(1).

[2]黎明艳.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10).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 篇3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807.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4-0048-05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ultivation of teaching capability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ZHANG Ming-wei,LV Dong-xu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China)

Abstract: By means of expert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authors studied the current state of teaching capability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e situation of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teaching capability in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most students have strong teaching capability in using physical education knowledge, while their teaching capability in using basic teaching theories is kind of weak, and their comprehensive teaching capability is inadequate,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lack of a systematic teaching capability cultiva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in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 not so comprehensive curriculum, not rational enough curriculum structure, and insufficient teaching practice. Hence,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cross courses for the sport discipline over the education discipline; open a comprehensiv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ethod practice course; carry out teaching capability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n students in a course completed, section divided and frequency multiplied way via such ways as simulated teaching, teaching practice and education practice; evaluate student’s teaching capability by using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the “portfolio” type system with sections.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major;student’s teaching capability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属于教育学门类的专业,定位于培养体育教师,服务于基础教育。按照“十一五”发展规划中的“努力培养教育理念先进、专业知识精深、文化知识广博、基本技能熟练、有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人才”[1]的培养定位,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体育教学能力为核心,由“教学知识、教学能力、教学素质”等要素所构成。其中,教学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2]。

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培养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因此,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现状和高校培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进一步完善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能力培养理论和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分为专家访谈对象和问卷调查对象,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其中,专家访谈对象是在辽宁、吉林2省3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及其实习基地学校中随机抽取20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问卷调查对象是在上述3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教学能力培养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中随机抽取60名,通过他们调查上述3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情况。此外,在上述实习基地学校中随机抽取37名指导实习生的中学体育教师,通过他们对其所指导的180名学生在教育实习中表现出的教学能力情况进行了调查。

1.2调查方法

1)专家访谈:专家访谈分两轮进行。第1轮访谈旨在探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所包含的因素。第2轮访谈是在问卷调查结束后,结合调查结果进行的访谈,旨在探讨调查所反映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两轮访谈均为同一组对象。

2)问卷调查:按照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能力的要求,结合第1轮访谈中专家所确定的体育教学能力的4个维度(1级指标)即课前准备能力、教学实施能力、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与指导能力和其它教学能力,及其相应的30个子因素(2级指标),编制了两套调查问卷,同时,分别制定了问卷调查的相对评价标准。

其中一套问卷适用于高校教师,旨在调查高校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情况;另一套问卷适用于中学体育教师,旨在调查学生在实习中显现的教学能力情况。

采用“再测法”分别请12名高校教师和12名中学体育教师对两套调查问卷进行了相隔两周的重测,经信度检验,高校教师问卷R=0.87,中学教师问卷R=0.84,表明两种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问卷经过13位专家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检验,100%认为有效,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

(1)对学生教学能力具备情况的调查:请实习基地学校37名中学体育教师对其指导的180名实习生所具备的教学能力进行评价。问卷采用5级分制,以相对评价标准为依据,在0~100范围划分,分别为能力“很强”(>80分)、“较强”(60~79分)、“一般”(40~59分)、“较弱”(20~39分)和“很弱”(<20分)。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49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42份,有效回收率为78.9%。

(2)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状况的调查:请上述高校与体育教学能力培养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根据自己在教学中对学生各种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填写,问卷采用5级分制,以相对评价标准为依据,在0~100分范围划分,分别是“非常重视”(>80分)、“比较重视”(60~79分)、“一般重视”(40~59分)、“不太重视”(20~39分)和“不重视”(<20分)。发放问卷60份,回收59份,其中有效问卷为58份,有效回收率为96.7%。

采用常规统计方法计算调查结果中每项能力的5个选项分别所占的百分比。

2调查结果及分析

2.1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对学生教学能力的评价

学生的教学能力高低,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因此,通过实习基地学校的指导教师对高校学生在教育实习中所表现出的教学能力的评价,反映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具备情况。

1)学生课前准备能力:课前准备能力是体育教师上好课的基本保证。调查显示,在专家认定的课前准备能力的7个因素中,实习生布置教学场地及器材的能力强(69.7%)(以较强和很强学生所占的比例之和表示,下同),说明多数实习生具备了该项能力。但运用体育教材和体育教学设计能力强的学生所占比例偏低(分别占32.4%和33.8%)。其它能力因素处于一般水平。

2)学生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是教学能力的重点体现,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在教学实施能力的16个子因素中,学生的能力普遍较强,尤其是运用口令(74.7%)、动作示范(66.2%)、课堂教学管理(62.7%)、合理安排运动负荷(57.1%)、指导动作技术(56.4%)、组织练习(54.2%)、健康意识的培养(51.5%)能力强者所占比例较高。

然而,学生在以下几方面的能力不强:设疑(提问)(26.0%)、学练法(学习和练习方法)指导(33.1%)、收集体育教学反馈信息(28.2%)、教学讲解(35.2%)和布置作业的能力(32.4%)。其它能力因素处于一般水平。

3)学生课外体育组织及指导能力:课外体育组织及指导能力是体育教师多元能力的体现。在课外体育组织与指导的4种能力中,实习生的裁判(64.8%)、组织竞赛(48.6%)和指导课外体育活动(47.2%)能力强;而指导运动队训练能力不强(28.2%)。

4)其它教学能力:在专家认定的其它教学能力即体育教学研究、体育教学反思和体育教学评价3种能力中,实习生的能力普遍明显不足(分别为19.0%、16.9%、22.6%)。

2.2高校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现状

1)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现状。

学生教学能力的形成,除了与自身的素质有关外,主要与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有关。因此,通过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相关任课教师的调查,可以掌握高校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具体情况。

(1)课前准备能力:调查显示,在课前准备能力7因素中,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培养的能力有:有针对性地选择体育教学内容(74.1%)(以很重视和较重视的教师所占比例之和表示,下同)、运用体育教材(69.0%)、布置教学场地及器材(69.0%)和编写体育教案的能力(60.4%);但是,重视体育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教师仅占27.6%。对其它能力的重视程度处于一般水平。

(2)教学实施能力:在所调查的体育课堂教学实施能力的16个因素中,教师重视的有:运用口令(有93.1%的教师选择重视)、课堂教学管理(91.4%)、组织练习(82.8%)、动作示范(79.3%)、合理安排运动负荷(72.5%)、指导动作技术(69.0%)和健康意识培养能力(55.2%)。可见,高校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运用体育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

教师不重视培养的能力有:设疑(提问)能力(25.9%)和布置作业能力(37.7%)。这可能是导致学生这类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

(3)课外体育组织及指导能力: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对学生课外体育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很高。其中,88.0%的教师重视对学生指导课外体育活动能力的培养;79.3%的教师重视对学生裁判能力的培养;44.8%的教师重视对组织竞赛能力的培养。可见,高校教师对这些运用体育知识的教学能力的重视与实习生的这类能力强有关。

(4)其它教学能力:在其它教学能力的3个因素中,高校教师对学生的体育教学反思能力(24.2%)和体育教学研究能力(38.7%)的培养重视不够,这可能是导致学生相关能力偏低的原因之一。

此外,在问卷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尽管教师对教学讲解、学练法指导、收集反馈信息、指导运动队训练和学生教学评价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高(分别是74.1%、43.1%、68.9%、84.5%、65.5%),但是,却与学生相应能力偏低矛盾。

结合第2轮访谈结果,总体来看,学生运用体育知识的教学能力较强,而运用基本教学理论知识的教学能力偏低。教师在教学中,尽管在理论上对这些能力很重视,但高校缺少专门的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来培养学生这些能力,在体育专项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主要以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为主,缺少教学理论及运用教学理论的学习,这可能是导致学生教学基本能力弱的主要原因。

2)高校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在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综合性不强,结构不够合理。

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不尽合理,教育教学类内容欠缺,其中部分课程内容重复,特别体现在“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和“中学体育教材教法”课程中。

课程体系过分强调体育专业性,忽视基本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教学能力的培养,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课程条块分割、关联不够。每门课程仅重视自身内容的纵向发展,对相关课程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重视不够;体育专项技术课程还是“以传授运动知识与技能”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基本教学理论知识薄弱,不能很好地将教学理论应用到体育教学实践中,难以解决综合性的体育教学问题。

(2)教学实践不足。

体育教学能力的形成必须通过课程教学逐步地完成。然而,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所开设的教育教学课程都是以理论课的形式进行,甚至《中学体育教材教法》这种需要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在一些学校几乎也完全是以理论讲授的方式教学,缺少专门的、综合的教学能力实训课程,致使学生很难真正掌握教学理论知识,更不容易通过教学实践过程将其内化为教学能力。尽管多数高校也安排了教学见习,但是重视的力度不够,没有取得应有的教学实践效果。事实上,毕业前6~8周的集中教育实习就成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唯一途径。

(3)对学生教学能力缺乏系统、综合的考核机制。

考核本身具有评价、反馈、激励等功能,通过对学生教学能力的考核,可以评价高校教学工作成效,让学生和教师看到存在的不足,找出问题,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然而,目前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中却缺少一个系统、综合的考核办法。致使学校、教师及学生本人对学生教学能力的现状不能很好地把握,很难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这不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4)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与基础教育相脱节。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缺少与基础教育相联系的长效机制。在访谈中我们发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部分教师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情况不尽了解,教学中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致使许多实习生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文件等方面都与基础教育改革不相适应,使高校培养出来的“准体育教师”不能满足中小学体育实际工作的需要。

3提高学生教学能力的对策

针对目前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能力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1)调整课程体系。

树立课程综合化的新观念,打破原有的学科、课程界线,从整体上考虑课程结构的内在联系。根据各门课程在实现体育教育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相互关系以及基础教育中体育教学实际,运用“行为导向”教学理论原理,将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统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采用跨学科的综合课程模式,通过有目的、系统化地组织学生在实际或模拟的教学环境中,参与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按照课程综合化的原理重新构建课程的逻辑结构[3],变“体育学科中心型”为“体育教育学科综合型”的课程设置模式。增加教育教学课程的内容,增设跨体育学科和教育学科的课程,建立体育和教育学科立体交叉的课程体系,促进体育教学能力的全面提高。

2)开辟全程培养,分段、多次教学实践的培养方式。

将体育教学能力培养作为一个整体,开辟多种培养途径。采用全程培养,分段、多次教学实践的方式,通过模拟教学、教学见习、教育实习3个途径实现。

通过体育模拟教学,使学生在校学习时就能接触教学实践,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理论,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通过体育教学见习使学生全面实地接触和了解基础教育,提高教学素养,为教育实习做好各方面的准备。通过体育教育实习,把学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实际运用到体育教学实践中。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培养办法,让学生像正式教师一样完全参与学校的各项教学工作和活动,如各种教研活动、制定教学计划、实施和评价教学工作等[4]来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学能力。

在教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合理、科学地协调3个途径之间的关系。以校内模拟教学为基础,教学见习为辅助,教育实习为核心。在模拟教学、教学见习的基础上,逐渐过渡到实习生独立承担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指导、校运动队训练和运动竞赛等工作,以期获得全面的教学实践经验。科学合理地安排模拟教学、教学见习和教育实习3个途径的时间,将3种培养途径分阶段穿插进行,使它们之间处于协调配合的最佳状态,在不同的学期和假期,采用不同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提出不同的任务及目标;使学生始终处在学习——实践——反思——研究——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再研究的良性循环中。这样,使学生既能有机会全面具体地体验体育教师教学工作的全部内涵与职责,又有大量时间讨论和反思自己的所学与所教,从中验证、再现或改进个人已有的教育理论知识,不断主动建构新的教学知识。通过学生多次的教学实践反馈,高校也可以反思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方式,调整和改进培养模式,使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更有针对性。

3)开设《体育教法综合实践》课程。

在整合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建议高校开设一门全新的综合性实践课程——《体育教法综合实践》课。

《体育教法综合实践》课程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行为导向教学理论”为理论依据,以教学论和体育理论为基础,采用跨教育学科和体育学科、集多项体育技术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兴趣为教学组织的起点,从学生教学能力的形成规律出发,以培养体育教学能力为宗旨,以教学实践为主要教学形式,结合体育微格教学,使学生通过课堂模拟教学的方式,掌握各种教学技能,要求学生全程参与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将《体育教学论》、《学校体育学》、《体育教材教法》等课程与主要体育技术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与体育教学见习和教育实习相配合,根据教育实习过程中学生的教学能力状况,及时地调整《体育教法综合实践》课的内容结构,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

通过《体育教法综合实践》课程来制定一个系统的、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克服目前普遍存在的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之间缺少协调,各门课程之间界限不清的弊端(如目前《体育教学论》、《学校体育学》、《体育教材教法》等课程),避免出现一些教学内容重复,而另一些重要内容缺失的现象。任课教师应该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体育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体育主要项目基本知识、技能和体育教学能力;或成立教学团队,多位教师共同担任本课程的教学,达到优势互补的作用。

本课程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结合,通过课程教学渐进有效地培养学生体育教学能力。这样,可以克服以往在校内培养阶段缺少体育教学实践,“书本上练教学技能”的弊病[5]。为学生从高校走向体育教师岗位搭建一座便捷的桥梁。

4)建立系统的教学能力评价模式。

以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树立多元化、灵活多样的评价观[6]。将教学能力的整体评价与阶段评价相结合,教师给每位学生建立一个档案袋,使教师和学生可以系统地收集学生教学能力培养全过程的相关资料,其中包括体育模拟教学、教学见习、教育实习三个阶段的情况,以及各种教学文件、多元化的课堂教学评价、教研活动计划和参加情况、教学研究报告、教学自我反思报告、教学后记、教学心得及其它个性化材料等。利用“档案袋”记录学生体育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各阶段的发展进步状况,反映学生在各阶段的努力和提高,以便详细评定学生的成长过程。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阶段评价检查自己在教学能力成长过程中的弱点,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及时改进,从而提高其独立发现与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

5)强化高校与基础教育的横向联合培养。

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单靠高校是独木难支的。高校要在中小学建立长期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将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贯穿于大学的全过程。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高校与教育实习基地的长期互惠互利合作机制,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这样还可以使高校面向基础教育,将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与基础教育接轨。

(2)成立联合教育实习机构。该机构应由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领导、中小学校长及体育组组长等人员共同组成,下设导师组,负责学生的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指导。导师组成员由高校深谙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教育实习基地的中小学业务主干体育教师共同组成,该机构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实体机构,由专职成员与兼职领导、教师共同构成。

总之,体育教学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通过全方位的综合培养,才能获得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高林. 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 欧岳山.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设置的溯源与思考[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0):48-50.

[3] 姜大源. 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54-63.

[4] 谢培松. 论我国高师教育实习改革[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2):53-55.

[5] 张晓琴. 建立实践教学向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转换机制[J]. 职业教育研究,2007(1):116-117.

[6] 霍力岩. 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9.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 篇4

论文关键词:双语教学 体育专业 学习兴趣 三P”原则

论文摘要:体育专业学生的双语教学已成为我国大学体育院系教育的必然趋势和高等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实现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及科研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本文就如何开展体育双语教学,探索体育双语教学方式和教学原则,提出了改革体育双语教学的多种可能,同时阐述了实施双语教学的原因以及实施体育双语教学存在的困难,并提出了一些探讨性的意见。

北京奥运会后,随着我国体育事业与国际交往的日趋频繁,英语作为国际体育交往中主体语言的地位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我们体育专业的大学生要能熟练的掌握和运用英语。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也对我们当前高校的体育双语教学提出了思考和要求。

由于高考体制的原因,我国体育专业的学生文化分低且对英语没有单独要求,因此造成了体育专业的学生普遍英语水平低的现象,这也造成了教师进行体育双语教学的难度。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推广和运用双语教学便成为了体育教育界的一大难题。

一、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融通在沉浸法双语教学中

国际上双语教学的沉浸法分为部分沉浸法和完全沉浸法。部分沉浸法要求在必修法的基础上,把法语或英语作为部分学科的教学语言,让学生在部分学科中沉浸在英语的环境中。完全沉浸法要求在某段时期内,把英语作为所有学科的教学语言,让学生在所有学科中,甚至在课内课外,完全沉浸在英语学习的环境之中。就目前我国多数体育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而言,不论采用何种方法都是一项系统而漫长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

二、加强认识,提高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摈弃以往枯燥、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会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学习不是任务,没有压力,而是一种乐趣,是一种高层次的享受。让学生对体育双语教学有进一步的认识,那么学生的潜在兴趣就会进一步地被激发出来,被动性学习将转化为主动性寻求。

1.赞美原则。体育运动几乎都是以争取胜利为最终目的的`,体育专业学生更是以胜利和获得别人的认可为努力目标。学生有进步时,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和鼓励,因此教师在实施体育双语教学过程中,应努力观察到学生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而给予赞扬和鼓励:“That’sgreat!”(太好了!)“Youhavedoneagoodjob!”(你做得很棒!)“That’samazing!”(你太令人吃惊了!)“I’mproudofyou!”(我为你感到骄傲!)这些鼓励和赞扬,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学习自信心也倍增。因此,从事体育双语教学的老师,在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要重视和学生的情感交流,注意学生的细节表现与学生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赖的师生关系,从而使教师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最终达到“我”要学。

2.参与原则。在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双语教学活动过程中,老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和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3.实践原则。学习学习,就是要边学边习。在实施体育双语教学,特别是在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鼓励学生进行技术练习的同时,用简单的英语口语提出要求,并加以形态、动作的指导和启发,使学生尽可能的理解和领悟教师的要求,让学生在英语口语与动作的不断刺激下,掌握英语指令及领悟其内涵。 三、以学生为主体创设体育双语学习环境

1.以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创设丰富多彩的体育双语学习环境。在实施体育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除了要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应在细节或教学辅助方面增加新颖性和时代性,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热点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

2.以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营造生动活泼的双语学习环境。传统的语言教学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教学的单调性和乏味性。为了克服这一弊端,体育双语教学过程应经常采用多变、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让学生一次次地接触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3.以教学节奏的明快性,加固轻松愉悦的双语学习环境。学生年轻,学习节奏快,因此,在实施体育双语教学过程中,经常应用英文歌、谜语、绕口号这样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辅助教学,会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劲头很足。

四、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双语教学工作的实施任重而道远

1.专任体育双语教师严重缺乏。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师由于历史的原因,多数英语底子都较薄,且矛盾突出。专业能力非常强的教师一般英语都相对较差;而英语能力强的教师多数专业又一般,所以对高校体育双语教师的培训尤为迫切和重要。

2.体育双语教材的匮乏。由于我国体育双语教学处于起步摸索阶段,没有编写出适合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双语教材,教师在授课前几乎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进行备课的,因而缺乏指导性。为此必须要编写出适合我国体育专业学生的、与学科教学并行的双语教材。

3.双语教学要从娃娃抓起。学习一门语言是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与国际紧密接轨的今天,良好的英语基础显得格外重要。

4.改革现行的体育高考招生制度,对考分或英语成绩进行调整,强迫学校、考生及家长对英语的重视,为即将开始的大学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林泽.高校体育专业双语教学的初探[J].辽宁师专学报,,(2).

[2]杨婧.体育双语教学探索[J].体育文化导刊,,(5).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 篇5

杨 敏

05级体教5班

200512011504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法等, 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改革研究文献进行了分类综述, 表明了这些研究既有“面”上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操作,又有“点”上细致分析,但问题在于它们之间的互补方式和途径还不是很清晰,有待于与新时期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改革研究接轨, 此类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改革;文献综述

就目前搜集的相关文献资料来看, 对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进行研究的文章居多, 但涉及到田径课程改革的文章并不多见, 总的来看, 这些对田径课程的研究大致从它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教材以及教学评价体系与考核内容、方式与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但这些研究大都只是从某一单方面进行, 综合性的研究并不多。

1.按研究范围的大小以及研究的对象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1 对我国体育专业田径课程的整体性研究

这类研究很明确地定位于课程整体, 研究对象是各类体育院校的田径课程教学活动, 文章的内容一般都涉及到了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相关的文章有: 《高师体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改革》、《高师体育院系田径课程总体改革的思考》、《论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与教学的整体改革》、《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改革研究》等等。

1.2 针对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体系构成要素的某一部分进行的研究相关的文章有: 《关于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技术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探讨》、《影响体育专业田径普修课教学效果的因素》、《高师体育系田径课堂教学结构探索》、《高校体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论高师体育专业田径课技术教学达标与技评考核内容及标准的研究》等等。与整体性类研究相比, 这类研究面相对较窄, 但更为深入, 研究能自成体系, 且能涉及到该类研究的核心问题。

1.3 针对我国田径课程某个组成部分在特定阶段出现的焦点问题进行研究

这类研究面较第二类研究更为狭窄, 但问题也更明确。相关的文章有: 《适应“新课标”下体育专业田径课程的资源开发》、《转变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实施素质教育──试论素质教育在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中的实施》、《体院田径课程结构──定向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田径运动教程》多媒体课件的研制与应用》、《双向式程序教学法在体育院系田径技术教学中的实验研究》、《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田径专修学生科研能力的探讨》等等。这类研究一般选取该课程组成部分中某些焦点问题进行研究, 如对程序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在田径课程中的运用;对田径课程中技术项目的教法研究;对学生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素质结构的研究等等, 这类研究虽小, 但却能反映出某一特定时期田径课程改革的具体特征, 而且对具体的对象进行了恰当的评述, 因而对全面的了解田径课程在各历史时期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2.对这三类研究文章中涉及到的田径课程体系的相关内容加以综述 2.1 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的整体研究

这类研究大都是从整体上对田径课程改革加以全面的探讨与研究, 分析现状, 指出问题和提出建议。通过阅读这类文献大致能够把握目前田径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 但也仅限于理论上的了解。在这些文章中, 学者们一般认为近几年来我国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田径课程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考核与评价体系等方面正逐步摆脱传统教学条条框框的限制, 不断引进现代教学理念与大量科研成果, 并使之成为改革的基础 与依据。

2.2 田径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呈现出多样化和综合化的趋势, 以竞技体育、增强体质、快乐体育、娱乐体育、终身体育、素质教育、健康第一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体育人的教学理念。随着教育领域改革的开展, 终身体育, 素质教育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传播, 而田径课程的教学与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脱节现象, 这就促使我们应该认真考虑体育教育专业师资培养与中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 树立以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新课程标准下合格的体育师资。2.3 田径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

田径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围绕育人的总体目标而确定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根据体育教育专业的特点,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生身体和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提出相适应的、合理的阶段性或具体的目标。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科所选择的教学内容, 并根据各个学校的教学条件, 分阶段、分层次、合理地选用教学方法与手段。但在目前的文献中还未曾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的培养目标做出较为全面而客观的阐述。

2.4 田径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从目前的文献来看,田径课程的改革与其他体育教育专业学科一样,由于教学目标较为广泛,教材的选编及课程的内容安排上有一定的随意性, 虽然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但也仅仅是停留在内容体系的框架上,对于具体的组成内容没有进行较为客观的评述。2.5 田径课程教学的考核与评价

教育评估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评估是实现教育目标, 推动高教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同理, 田径课程教学质量的考核与评价, 是检验田径教学效果、质量, 检验教学工作成绩与不足的依据与途径。目前收集的文献中, 对田径课程教学考核与评价的文章有: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的评价体系及其理论》、《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术科考核改革的思考》、《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成绩考核的实践内容》等。2.6 田径课程教材

目前收集的文献中, 专门针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材进行研究的文章仅见杨军、罗少功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田径教材分析》一文。文章对建国以来,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材5 个版本的特点进行分析, 并对最新版本的优缺点进行了阐述, 提出了对本科《田径》教材的建设性意见。3.结束语

上述三类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和观点出发对田径课程所涉及的各个部分内容进行了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我们的认知领域,加深了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这些研究既有“面”上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操作,又有“点”上细致分析,但问题在于它们之间的互补方式和途径还不是很清晰,这与新时期的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联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及论证。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改革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各体育专业具体改革情况还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田径课程改革应该在学校教育改革的引领下,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 展现出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改革的新风貌

【参考文献】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论文 篇6

一、当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现存问题

(一)学生素养不统一

但是随着学生数量不断涌现,学生音乐素养基础、钢琴基础的情况产生较大的差异性,有的学生从小开始学习钢琴,基础功底扎实,而部分学生由于自身个人发展原因,学习钢琴时间较短,因此就导致了学生之间的钢琴基础和音乐素养的差距不断拉大。

(二)教学模式与资源滞后

当下的钢琴教学中,教师更多的还是沿袭旧有的钢琴教学模式,注重技能的教学,而在教学的理念、课程内容的丰富设置、文化修养、方式的多样化和评价方式的合理化上缺乏突破,不能满足多变的学生教学情况。同时教学的设备也较为老旧,虽然有部分的更新,但是并不能在设备得到充分全面地引入新装备,从而教学资源在数量上和品质上都有所缺乏。

(三)缺乏教学理论体系

在教学内容中过分的.重视钢琴表现的技艺,忽略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对钢琴全面系统的知识理论体系建设。对于钢琴相关理论知识、文化知识缺乏有效地教授,学生们更多的只是纯技能的钢琴演奏者,而缺乏对音乐本身文化内涵的体会,同时教学内容的随意性也较大,缺乏有效全面系统的教学,教学缺乏科学性。

(四)教师资源匮乏

学生钢琴学习中,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品质。教师不仅要懂得钢琴技术的表现,对于钢琴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音乐相关的文化也要有深入的了解,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底蕴,让钢琴教学不仅仅是技术教学,更多的是艺术欣赏力、表现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而现有的教师资源十分匮乏,一个老师需要教授大量学生,没有办法达到精细化教学的效果。同时由于音乐专业的人才就业渠道逐步广泛,特别是我国艺术领域蓬勃发展的今天,因此较少的高端人才愿意在学校进行教学工作,导致学校的师资水平发展有限,教师队伍无法得到有效的发展。

二、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应对策略

(一)完善健全教学大纲

让钢琴教学相关音乐艺术学习内容进行完善的知识体系建立,让钢琴的技术、技巧、理论、文化知识、艺术修养教授进行有效的综合整理,加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完整性。科学的按照教学分级对课程进行有效的安排,将不同阶段学习的目的、重点进行有效的拟定,并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和内容。避免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同时要兼具学生整体的钢琴基础情况。

(二)教学模式的科学化改善

对于钢琴学习的基本内容进行大课堂的机体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率。针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及学成就业方向考虑,专业教师除了为学生科学地讲述钢琴学习的基本方法以及形成学生规范、正确的学习能力外,更应该把钢琴教学法渗透到课堂中,不仅要会学、会练,更要会教。对于学生的个体情况,要进行学生水平的评估,而后进行小组划分学习,让水平一致的学生进行小组个性化学习,除了针对学生能力的弱点进行有效的弥补,还可以在课堂中安排学生互相教学,提高教学实践能力,提升学习效率;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采用一对一的、个性化的拔高教学,让其钢琴演奏能力有更进一步的提升,符合其自身对个人钢琴能力提升的要求。避免笼统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对于钢琴学习的基本内容进行大课堂的机体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率,为学生讲述钢琴学习的基本性方法,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能力,做出高校钢琴学习的基本任务要求。

(三)强化钢传统钢琴教学优势

钢琴教学的传统教学有着诸多教学优点,因此需要吸取精华予以继承。要强调学生节奏感、歌唱艺术、记忆力等能力的培养。基础的节奏感训练需要贯穿教学始终,要让节奏感具有伸缩的灵活特性,在作品学习之前要注重对其拍号的全面掌握体会,充分理解音乐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以及钢琴主体所应该表达的意义。懂得音乐作品的旋律,其音调的走向、情感表达的波动等,指导学生懂得钢琴歌唱旋律的特点以及情感因素,通过这种方式来更加表现钢琴音乐的情感表达。强化学生的视听、逻辑和动作的记忆力训练,对节奏、音等技艺进行强化训练,可以加入短句的模仿歌唱来帮助其记忆力训练。

(四)注重钢琴的理论课程学习

加强学生的理论课程学习,对钢琴的整体知识有全面认识,让其对于不同音乐有更深入的历史文化了解,以及演奏方式,从而有效表现不同音乐风格。特别是师范类的学生,对于钢琴理论知识的了解更加不可缺少,充分地了解音乐作品和钢琴背后身后的文化底蕴。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 篇7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新疆六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体育院系民、汉毕业生330名。

(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体育文献资料检索国内外与本课题相关的期刊书目, 并查阅与高校体育相关著作、书籍;在期刊网上收集和资料室查阅有关国内外体育毕业就业的相关文献资料, 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料。

(2) 问卷调查法:对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设计问卷调查。通过实地发放学生问卷, 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

(3) 逻辑分析法:通过对调查数据分析, 运用了比较、归纳、推理、分析、综合等逻辑方法, 对新疆高校体育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现状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

(4) 数理统计法:使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整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毕业生基本情况

(1) 毕业生计算机水平。21世纪是一个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 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时代。通过调查研究, 在被调查的330名学生中, 计算机一级的学生占69%, 有3%的学生通过了计算机二级, 但是有28的学生没有通过考试。这就说明, 目前体育院校的体育专业毕业生在计算机知识方面的匮乏。这应引起学校和学生个人的重视。

(2) 学生的外语水平。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通过表1可以看出:汉族学生通过英语预备级的学生占总数的62%, 没有过级的为28%, 达到国家四、六级的学生占总数的11%, 说明目前新疆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开始重视学习外语, 并通过不断努力通过外语等级考试;民族学生的汉语言水平多数处于4~6级水平, 通过汉语言水平八级的只有9%, 说明体育专业的学生汉语言水平总体不高, 学校应加强对民族体育专业学生的汉语言的培训, 学生个人应加强学习。

2.2 毕业生就业意向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工作稳定, 条件好的单位是比较受毕业生的青睐, 体育专业毕业的学生还是希望能过专业对口, 因此选择当中小学和高校教师的排在了第一位和第三位, 而选择在公安、军队系统和体育局等国家机关工作的分别占到第二位和第四位, 并且随着考研的趋势, 每年考研的人数都在大幅度增长, 已经排在了第五位。数据还显示出体育院系的女生把公安、军队系统作为选择职业的第一位, 就工作需要来说, 男生比女生更有优势。说明女生在选择时不切合实际, 学校和学生应注意工作选择的定位。

2.3 毕业生考虑因素

表3结果显示:学生在对毕业后的就业选择时, 把专业是否对口排在第一位, 主要是由于体育专业的专业性强, 学生对其他专业知识的了解不多, 学生自身知识的结构局限的原因。其中女生比男生、少数民族学生比汉族学生更重视这一点。其次, 新疆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学生希望去城市或者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工作, 因此, 大部分学生把单位所在地排在了第二位。部分学生有着正确的价值观, 选择时考虑到能够到体现自我价值的学校去工作。

3 结语与建议

(1) 新疆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应加强相关学科的知识的学习和实践。

(2) 毕业生就业态度较为乐观, 但部分学生择业定位不准确, 对自我认识不完善择业时比较盲目, 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3) 毕业生应不断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学好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4) 转变就业观念, 根据社会需要选择就业。

摘要:新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形势严峻, 高校体育教育应培养社会所需的体育人才, 如何能够根据熟悉万变的市场需求, 解决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出路。笔者通过对新疆六所体育专业院校进行了调查研究, 寻求解决的方法与对策, 为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新疆,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现状

参考文献

[1]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5.

[2]张建华.大学生就业五点对策[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 2004, 4.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 篇8

关键词:园林技术;创业教育;实践教学;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712;TU986-4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6.10.084

1 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在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关注的焦点。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创业教育有助于推进高校教育改革,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的创业教育能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及心理素质。构建符合我国高校实际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增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业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 园林专业创业教育的教学培养体系

2.1 提高创业实践能力

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最能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业素质,提高学生创业热情。基于创业教育的高校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技能和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在创业实践活动中才能够得到充分的磨炼和发展。而创业能力,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表现、形成、提高和发挥。

高校园林专业学生创业教育首先要加强园林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避免理论和实践脱轨,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掌握园林专业技能,如园林场(园)的规划设计、园林作物栽培和管理、种质资源保护、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园林产品商品化处理等方面技能。组建各类园林创业社团,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通过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社团,在学院内部积极开展创业活动,以及定期开展创业讲座等活动,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让同学们积极参与此类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提升创业能力。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专业作为高职院校的基础专业,采用的是“2.5+0.5”的教学模式,其实践教学活动包括课内实践,如教学实验,课程专项实践,课程结束的集中实践,以及学生毕业时的集中实践,学院为学生提供了各类实验室、花卉培训基地、苗木培育基地、温室大棚、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等。园林专业中举行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组织学生建立创业社团,让学生在社团活动及比赛中不断地锻炼自己的创业能力。

2.2 创业课程的设置

高等教育推行以创业教育为目标的素质教育,而创业教育必须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大学生创业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做基础,独特的创造性思维,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品质等。通过创业类课程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途径和一般规律,培养学生创业的意识。

传统的高校园林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是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课程为辅,极少添加有关创业方面的课程,这也使得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创业方面缺少了相关知识。为了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增加有关农业生产、农村工作和与园林植物生产相关的有关政策和法规方面的课程,以及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经济学课程,为学生创业提供政策法规、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帮助。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结合原有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将理论课和实践课相结合的基础上开设了园林工程概预算、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经济学等创业相关课程,形成了基于创业教育的高校课程体系模型,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创业知识。

2.3 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职业指导师的培训,尤其是高级职业指导师,增强职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化服务。园林专业教师主要是农业、林业的相关教育背景,理论基础较强,但缺少实际生产的经验,具有真正的创业实践的更是少数。因此培养专业教师的创业知识,提高教师的创业技能,引进具有创业背景的教师,对高校学生的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与多家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于2012年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实行“双导师”培养方式,不但为学生提供了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在校期间到企业中去实际操作的机会。同时引进和培养一批具备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就创业法律、创业风险、创业心理等不同专题进行教学或讲座,另外聘请优秀的企业家、技术专家、政府人员、经济管理专家、风险投资家等担任兼职教师,让学生脱离纯理论教学模式。

3 结语

上一篇:世贸组织下一篇:解读德鲁克 纪念德鲁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