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德鲁克 纪念德鲁克

2024-10-01

解读德鲁克 纪念德鲁克(共8篇)

解读德鲁克 纪念德鲁克 篇1

解读德鲁克 纪念德鲁克(生平和作品的总体评价)

题记:谨以此文纪念我最为尊敬甚至可以说最为崇拜的彼得·德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鲁克”>鲁克ERSONNAME>先生。正是在他的管理思想的指引下,我离开了让人羡慕的正大集团董事长助理位置,而选择了以独立咨询顾问的形式与企业展开合作,并在其中追求如马斯洛所说的“个人实现”。

2005年11月11日,彼得·德鲁克先生与世长辞。可以想象,在中国又会掀起一股学习德鲁克管理思想的热潮。德鲁克因在《管理实践》一书中发明了“目标管理”,而被称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他同时更是“当代最经久不衰的管理思想家”(《商业周刊》),一生著述颇丰。即使是在90年代,依然保持着“最年轻的头脑”(《福布斯》),不断有新作问世,“在管理领域的各个方面都做了开拓性的贡献”(《经济学家》)。其中,可以称之为“不朽名著”的作品就包括《公司的概念》、《管理实践》、《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旁观者》等。这些作品都有了中译本,并在中国的读者中广为传诵,也因此使我们有机会更加全面地了解德鲁克先生的管理思想。但同时,面对着德鲁克层出不穷的管理思想,到底什么是他最为重要的思想,我们应该如何辨证地理解他的思想,却始终很少有人进行过深入的讨论。

笔者认为,德鲁克.鲁克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是提出了“知识工人”(Knowledge Worker,很多人把他翻译成“知识工作者”,但笔者更愿意将他直译作“知识工人”,以直观地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工人)的概念,并系统论述了如何对他们进行管理的方法和原则。在这样的论述中,形成了德鲁克一生中最为重要的管理思想,这包括目标管理的思想、自我管理的思想、有效管理的思想等

“知识工人”是德鲁克先生的发明。他在1959年发表的文章《明天的里程碑》中正式发明了这个词,其含义是指“把自己从学校学到的知识而非体力或体能投入工作,从而得到工资的人。”知识工人区别于传统的所谓“蓝领工人”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思考的是如何做正确的事情,而后者则只需要学会如何正确地做事情。对知识工人来说,他们希望知道的首先是“做什么”,而不是让别人告诉他们“怎么做”,这正是两者本质的区别。或者正如德鲁克所言,由于知识工人的出现,“传统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工作将可以这样被划分:前者是如何正确地做事,后者则为如何做正确的事。”

德鲁克是在对“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和“行为理论之父”梅奥的“行为管理”理论的批判基础上提出他的“知识工人”理论的。德鲁克说,“泰罗常受人批评的缺点,就是他从未向他所研究的工人问其怎样提高和改善其工作的建议,他只是告诉他们应当怎样做。梅奥也没做这项工作,他的做法也仅仅限于告诫。在泰罗眼里,工人和经理都是‘笨蛋’。梅奥虽然对经理人员尊敬有加,但他却认为工人们是‘不成熟的’和‘不会自我调节’的人。”

德鲁克认为泰罗和梅奥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他们研究的都是怎么让工人正确地做事

情。德鲁克进一步论述道:“当泰罗在研究铲砂动作时,他所考虑的唯一问题是‘它是怎样完成的?’50年后,当哈佛大学的梅奥开始着手批判泰罗的‘科学管理’并代之以‘人际关系’的理论时,他的着重点也是同样的问题。在著名的霍桑实验中,梅奥问道,‘连接电话设备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当着眼点局限于制造和移动物件时,工作的任务永远是被视为当然的那种——他们都是研究‘怎么做’。而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要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的任务是什么?’‘我们试图达成何种目标?’‘究竟为什么要做这项工作?’”(以上摘自德鲁克1991年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的作品《新生产力的挑战》)。

而在德鲁克的定义中,企业现在的员工(包括工人)事实上都是“知识工人”,他们首先关心的问题是这件事情值不值得做。而一旦他们认为这件事情不值得做,那么正如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马斯洛曾经将人的需求层次从低到高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受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自我实现是最高的需求。关于“自我实现”,马斯洛给出了标准的定义:“一个音乐家必须作曲,一个画家必须画画,诗人要写诗。否则,他就无法与自我保持最后的统一。一个人可以变成什么样的人,他一定会变成什么样的人。这个需求,我们可以称之为自我实现······它是指人希望自我满足的需要,也就是他想成为他有可能成为的一种人;成为一个人有能力成为的任何一种人的倾向。”可见,“知识工人”事实上就是那些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上追求自我实现的人。

对于这种追求自我实现的人来说,他之所以从事一项工作,是因为他热爱这项工作,他知道在这项工作中可以实现他自己的目标。而他之所以加入某个企业,则是因为他相信团队的力量大于个人的力量,通过企业的帮助,他可以更好更快地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对这样的人进行有效的激励,你就必须保证企业的目标与他个人的目标相一致;而一旦实现了这样一种情况,他会非常努力地工作,他根本不需要你去控制或者激励,因为他知道这些事情是他想干的、他能干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他实现了自我激励或者说自我管理,企业也就真正实现了“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正是德鲁克的发明,他在1954年出版的《管理实践》一书中正式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在《管理实践》中,德鲁克这样阐述目标管理:“只有这样的目标考核,才会激发起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不是因为有人叫他做某些事,或是说服他做某些事,而是因为他的任务的目标需要做某些事(岗位职责);他付诸行动,不是因为有人要他这样做,而是因为他自己决定他必须这样做——他像一个自由人那样行事。”可见,真正的目标管理应该是寻求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结合点,而一旦找到了这样一个目标,员工就被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可见,真正的目标管理就是自我管理,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知识工人都是“管理者”。

这正是德鲁克在1966年出版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反复强调的思想。该书的英文名是《The Effective Executive》,在这里,德鲁克把管理者称为Executive,而不是我们一般常用的Manager,是因为他认为Manager的含义应该是经理,强调的是一种行政上的职位;经理的职位总是有限的,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做经理(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想做经理),但是,所有的人(特别是知识工人)都应该努力成为管理者。德鲁克在这里给出了“管理者”一个全新的定义,那就是说“在一个现代的组织里,如果一位知识工作者能够凭借其职位和知识,对该组织负有贡献的责任,因而能实质地影响该组织的经营能力及达成的成果,那么他就是一位管理者”。

这里蕴涵着一种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过去我们总是把经理和员

工或者说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立起来,认为经理就是管理者、员工就是被管理者,二者是截然对立或者说泾渭分明的。但德鲁克却认为,有些经理事实上仅仅是别人的上司而已,他们的行为其实并不能对组织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他并不能称之为“管理者”。而有些人虽然没有下级,但他自己能做决策,并承担起做出贡献的责任,那他同样是一个“管理者”。同时,作为经理,要想成为有效的管理者,首先需要学会的是“管理好自己”;作为员工,则要努力学会成为管理者,特别是要学会管理好自己的“上级”。总之,所有的人都要积极参加管理,而最终企业将成为一个自我管理的社区。

这些思想应该就是德鲁克先生最为重要的管理思想,也是他开始管理生涯以来所一直坚持的思想。德鲁克研究企业管理的生涯是在他1942年接受通用汽车公司的邀请后正式开始的。他在通用进行了18个月的详细调研,并在此基础上,于1945年出版了著名的《公司的概念》一书。书中建议企业应该培养“有管理能力”的、有“责任感”的工人和一个“自我管理的工厂社区”。可见,从那个时候开始,德鲁克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这套管理思想(事实上,德鲁克在这里基本上是把那些传统意义上的工人也等同于知识工人来看待)。

可是,德鲁克的建议在通用公司却遭到了强烈的抵制,因为公司的管理层认为管理是一门需要专业知识的科学,工人们是不可能懂得管理的。他们认为,德鲁克让工人去参加管理,就好象“让学校里的孩子们自己判断地球是圆的还是方的一样,而无视客观的科学真相;”“让工人承担本该由管理层负责的工作,就好比给他加上了一层无法承受的重担;”必须“让经理来管理,让工人去工作。”甚至可以说,《公司的概念》这本书在当时的整个美国都没有引起重视,而恰恰是来自东方的日本人怀着极大的热情接受了这套理论。

德鲁克写道:“我在日本的声望都来自于《公司的概念》。日本把它能以一个经济强国的身份出现,以及它的工业成就和工业生产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归功于我。《公司的概念》刚一出版立即就被翻译成日文,人们怀着极大的热情阅读并应用它”。自己的理论在企业里终于得到运用,按理来说德鲁克应该非常开心才对。但是,这样一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还是让他难以掩饰心中的郁闷。提出这套理论本来是想帮助美国的企业更好的发展,结果没想到被他们弃之如敝履,反而被竞争对手学了之后来对付他们。要知道,战后通用汽车公司的市场份额正是在日本人的冲击下迅速崩溃。这种郁闷的心情整整伴随了德鲁克几十年,以至于到1983年《公司的概念》这本书再版的时候,那个时候他老人家虽已74岁高龄,并早已奠定了自己“现代管理学之父”以及“管理学当之无愧第一人”的至高声誉,却仍象个小孩子一样在该书的中写道:“至于我,我一直认为,有经理观念的责任员工和自行管理的工厂是我最重要和最跋有创意的思想,也是我所做出的最大贡献。不管这些概念在日本有多大影响,通用汽车公司及其主管人员拒绝采纳它们,结果使得这些概念对我所在的国家毫无影响,这是我遇到的最大和最让我感到羞辱的失败。”

德鲁克在通用汽车公司的失败提醒我们,他的管理思想虽然先进,但却仍然存在一个是否适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是否愿意采用这些思想的问题。事实上,我们再次回顾一下这些思想,可以发现无论是有效实施“目标管理”,还是真正实现“自我管理”,其中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这些人应该是“知识工人”,而要成为真正意义的“知识工人”,其关键则是他追求的是“自我实现”,而不是其他的东西。

然而,在现在的企业(特别是中国企业)中,真正追求自我实现的“知识工人”并不是很多,往往更多地是追求工资越高越好、官位越大越好的那种“工业文明”下的“工人”,甚至仅仅是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为目标、追求“活下去”的那种“农业文明”下的“工人”。在这种情况下,你用那种“胡萝卜加大棒”式的管理方式其实更能收到效果——甚至有的时候,完全采用强权的大棒就够了。笔者经常跟中国的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打交道,这些企业里的工人往往都是刚刚放下锄头、然后就拿起榔头。在山东的一家汽车配件生产企业调研的时候,笔者访谈了很多公司的中高层管理者,最后恰恰是公司的保安主管说出了这种情况下管理的真谛:“现在工人素质低,你跟他讲道理没用,给他两拳、罚款200,他就老实了。”可见,对这样的工人,他们实在是不能被称之为“知识工人”的,你也自然不能希望他们去实现真正的“自我管理”。

正因如此,马斯洛把德鲁克倡导的那套管理思想又称之为“理想管理”,并这样批评道:“如果我们有一些进化良好的人类能够成长,并且很急切地要求成长,那么在这样的地方,彼得·德鲁克的管理原理就好象很不错。这些原理是有用处的,可是,也只能在人类发展的顶层才有效。”这是因为德鲁克天然地假定这些人已经满足了各种较低层次的需求,而能够激励他们的只能是自我实现这个最高层次的需求。马斯洛甚至认为,在德鲁克那套管理思想中暗含着36个基本的假定,而他的那些管理原则事实上“可能起作用的只是那些相对健康的人、相对坚强的人、相对优雅和善良的人,有德行的人。”

让我们还是回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共有5级阶梯,德鲁克笔下的“知识工人”就好比是站在了第四个阶梯,他不但满足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甚至已经满足了社交需求和被人尊重的需求,现在能够激励他的只是“自我实现”,因此他需要的也只是“自我管理”。然而,这个世界上还有更多的工人,他们现在更需要的是被人尊重,甚至仅仅需要的是活下去。这种情况下,用泰罗的“科学管理”或者再加上点梅奥的“行为激励”来对他们进行管理或许更为有效,甚至在有的地方,就象那位保安主管所采取的那种强权管理方式也不失为一种可取之策。所以,德鲁克的管理思想主要存在这样两个问题,“一个是他轻视了选择合适的个体来实现他的管理原则的必要性;另一个是他忽视了邪恶的存在,病态的存在,还有一些人身上普遍的恶劣性的存在。”(马斯洛对德鲁克的批评引自《马斯洛论管理》一书)。

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德鲁克的思想。因为他代表了人类最为进步的管理思想,或者说他为我们指引了现代管理的方向。人类文明终将由工业文明走向知识文明,个人发展也终将由较低层次而逐渐走向自我实现的层次,到那个时候,企业管理也将从泰罗的科学管理、梅奥的行为管理而最终走向德鲁克先生提出的“目标管理”。所以,德鲁克先生虽然离我们远去,而我们将继续沿着他指引的方向前进,当代管理思想也必将沿着他指引的方向发展。最终,当越来越多的人都成为“管理者”,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实现了“自我管理”,那就是对德鲁克先生最好的纪念!

解读德鲁克 纪念德鲁克 篇2

在古典经济学理论中, 一个基本假设是:每一个企业的基本目标都是追求最大利润。经济学家习惯上据此以利润动机说明企业家的行为或作为商业活动的指引。因而, 当问到一个企业是什么时, 一个普通商人或一个经济学家的答案通常是:“一个创造利润的组织。”然而, 早在1954年, 彼得·德鲁克就在其出版的《管理的实践》一书中就明确指出:“这个答案不仅错误, 而且答非所问。”在德鲁克看来:“利润不是企业和企业活动的目的, 而是企业经营的限制性因素。利润并不能解释所有的企业活动与决策的原因, 而是检验企业效能的指标……利润动机以及衍生而来的‘利润最大化’理论, 和企业的功能、目的以及企业管理的内容都毫无关系。”

德鲁克对企业利润观的阐述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更注重人的因素而非利润。德鲁克以西尔斯公司的成长为例, 分析西尔斯公司如何成为一个企业的过程, 并从中得出第一个结论:“企业是由人创造和管理的, 而不是由经济力量创造和管理的。”经济力量创造了新机会, 然而企业必须仰仗某个人 (或几个人) 的决策能力, 来决定企业的兴衰存亡。

第二, 否定企业利润最大化动机。德鲁克的第二个结论是:不能单单从利润的角度来定义或解释企业。德鲁克指出:“一味强调利润, 会严重误导消费者, 甚至可能危害到企业的生存, 以至于为了今天的获利而破坏了企业的未来……换句话说, 一味强调利润率的做法会引导管理者采取最糟糕的经营方式。”在德鲁克看来, 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目的和动机的观念会带来危害, “导致社会误解利润的本质, 并对利润怀有根深蒂固的敌意, 使之为工业社会最危险的疾病”。

德鲁克的逻辑思想是:想知道企业是什么, 必须先了解企业的宗旨。事实上, 由于企业是社会的一分子, 企业的宗旨必须超越企业本身, 存在于社会之中。因而, 关于企业的宗旨, 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创造顾客”。德鲁克反对传统的企业单一目标论, 他富有影响力地归纳出企业应该设定绩效和成果目标的八个领域, 并深刻地指出“由于企业的本质使然, 必须建立多重目标”。“任何一个其绩效和结果对企业的生存和兴旺有着直接和举足轻重影响的领域, 都需要有目标。”

第三, 关于企业利润与社会责任的认识。关于企业应该设定怎样的利润目标问题, 在经济学界曾经有过长期的争论。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古典经济观”认为提供“社会产品”破坏了以利润最大化为基础的市场机制, 因而否定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以德鲁克为代表的“社会经济观”则强调企业是社会的器官, 企业的目的必须存在于企业本身之外, 认为企业在履行经济责任的同时必须承担社会责任。事实上, 德鲁克一开始就把社会责任列为其提出的企业设定绩效和成果目标的八个领域之一, 强调尽到社会责任不但是企业的使命, 而且企业还得将社会责任予以事业化才行。也就是说, 以承担社会责任为使命的思想应该属于一个健康的、能够永续经营的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第四, 利润是结果不是原因。德鲁克推论, 由于企业的宗旨是创造顾客, 任何企业都与而且只有两个基本功能:营销和创新。营销是企业独特的功能。由于企业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器官, 企业必须创新, 也就是提供更好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为了达到创造顾客的目的, 企业重要的管理功能之一, 就是要有效地利用一切创造财富的资源 (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源) , 提高生产力。按照德鲁克的逻辑, 到此, 我们才有充分的准备, 可以开始讨论利润和盈利能力。“因为利润不是原因, 利润是结果——是企业在营销、创新和生产力方面的绩效结果。”

第五, 利润是对企业经营绩效唯一可能的检验方式。以上论述绝非意味着德鲁克认为利润对于企业无足轻重。事实上在《管理的实践》一书的第六页, 作者即开宗明义:“企业的本质, 即决定企业性质的重要原则, 是经济绩效。”“尽管企业管理层必须考虑企业决策对于社会所创造的影响, (但是在制定任何决策, 采取任何行动时) 同时也需要把经济绩效放在首位”。“管理层的每一个行动、每一项决策和每一个考虑, 都必须以经济作为首要尺度”。鉴于经济绩效对企业的重要性, 德鲁克把它作为管理层的首要职能, 而把利润看作是对企业经营绩效唯一可能的检验方式。

第六, 设定和评估“必要的最低利润”标准。德鲁克认为由于运营中要承担不可避免的风险, 企业必须赚取足够的利润, 以求生存。为了经营, 管理者必须设定相当于“必要的最低利润”的经营目标, 建立明确的标准, 来评估利润表现是否达到目标。

二、德鲁克管理思想的脉络

德鲁克管理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解读大师的利润观, 首先需要深入理解其管理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整体脉络。

美籍奥地利管理学家彼得·F·德鲁克是公认的当代最伟大的管理宗师, 《商业周刊》称其为“当代不朽的管理思想大师”, 《经济学人周刊》更称其为“大师中的大师”。其非凡的成就得益于他特殊的家庭背景、传奇式的经历、渊博的学识及睿智的才思以及其从事的职业的多样性等诸多方面。他1909年出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一个贵族家庭, 1931年在法兰克福大学获博士学位。1937年移居美国。早年曾在德国汉堡的一家出口公司任职。担任过重要报刊的记者、金融专栏撰稿人和高级编辑、保险公司的证券分析师、哲学政治学教授。1946年, 出版了第一本管理书——《公司的概念》。此后50多年来, 他成为美国和全世界最著名的管理咨询专家。《管理的实践》、《成果管理》、《有效的管理者》、《管理:任务、责任与实践》、《创新与创业精神》、《非营利机构的管理》等管理巨著相继问世。德鲁克的颠峰之作是他的两部同等杰出的巨著:《管理的实践》 (1954年) 和《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 (1973年) 。

那国毅在《德鲁克论企业》一文中归纳了德鲁克企业管理思想的分析路径 (如图1所示) 。德鲁克首先从企业外部出发, 即从社会的角度界定企业使命。什么是使命?使命就是存在的原因, 即组织为什么要存在于社会之中?这是高层管理必须回答的问题。然后从使命出发进入企业的战略决策系统, 即制定适当的战略实现特定的使命。接着以结构跟随战略的思想分析组织结构。最后不同的结构会导出不同的结果, 即企业形成什么样的核心竞争力, 靠什么在社会中立足和竞争。

根据那国毅《德鲁克论企业》一文整理

然而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并不局限于对企业的管理, 1999年德鲁克在自我评价, 写到:“我认为我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⑴早在60年前, 我就认识到管理已经成为组织社会的基本器官和功能; (2) 管理不仅是‘企业管理’, 而且是所有现代社会机构的管理器官, 尽管管理一开始将注意力放在企业; (3) 我创建了管理这门学科; (4) 我围绕着人与权力、价值观、结构和方式来研究这一学科;尤其是围绕着责任。管理科学是把管理当作一门真正的综合艺术。”他还曾在在1993年出版的自选论文集《社会生态学的观点——对美国情况的思考》中自称是一个“社会生态学家”, 是由于对连续性与变化的矛盾的关注从而形成了自己以后的一系列研究方向。事实上, 德鲁克习惯于把企业置于社会的背景下, 进行系统的思考。在他的视野中, 个人、组织与社会应该是一个和谐的整体, 任何不和谐都是低效的。德鲁克毕生都在致力于通过个人和组织的积极协作来促进人类自身价值的实现, 和通过使企业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 促进社会进步的事业。

1985年德鲁克在为自己1954年出版以来一直被奉为管理学奠基之作的《管理的实践》一书再版所作的自序中写道:在我看来, 管理者的工作之所以如此有趣, 完全是因为管理是涵盖了三个方面的整体。我很快就明白:谈管理时必须将三个方面都纳入考虑:第一是成果和绩效, 因为这是企业存在的目的;第二必须考虑在企业内部共同工作的人所形成的组织;最后要考虑外在的社会——也就是社会影响和社会责任。正是这种极富人文主义、实践主义精神, 以系统思考为特征的管理哲学思想构成了德鲁克独特利润思想的源泉。

三、解读德鲁克利润观

从管理哲学的视角解读德鲁克利润观, 有助于我们体察大师管理思想中的深刻的人本主义追求、辩证主义思想以及系统思考的精神。

1.德鲁克利润观是其人本主义信念和思想的一种体现

从上个世纪20年代起, 伴随着工人运动的不断兴起, 泰罗科学管理思想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 人在管理中重要作用的逐渐觉醒, 西方管理思想中逐渐形成一股可以与科学主义相匹敌的人本主义思潮。作为当代最杰出、最有影响力的管理思想大师, 人本主义是贯穿彼得·德鲁克管理思想的一个基本追求。通过对人类社会中管理作用的重新理解, 德鲁克在吸收和综合了早期人本管理思想的基础上, 使人们认识到管理对于人本身生存和发展的重大价值和意义, 从而将管理提升到崇高层次。在这种境界中, 他超越了纯技术知识分割形成的限制, 对管理的本质和真谛有更深刻的领悟。

德鲁克人本主义追求从三个层面展开:管理的核心和最终目的在于它对人的意义;组织与个人的和谐关系是达到人本目标的实践基础和条件;自我管理是人自我实现的根本途径。德鲁克首先确立了以人为管理核心和归宿的原则, 随后提出建立积极的个人与组织的和谐关系, 并将管理的责任最终归结为个体的自我管理, 从而形成了由外到内, 从组织到个人的有机而一致的思想体系。尤其是德鲁克对自我管理的理解和重视使其人本主义管理思想实现了质的升华。

在德鲁克的管理哲学中, 人为第一, 经济第二, 经济必须体现为社区和社会服务这一人本要求是一种基本信念, 其利润观正是这种人本主义信念和思想的一种体现。他相信这种理想主义, 即建立一个尊重人类尊严的社会是有可能的, 因而强调企业及管理者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强调判定企业的好坏不能只根据利润, 还要“根据其对社会的好坏来判定”;认为创造经济业绩固然是企业的首要责任, 但不是惟一的责任。企业并不只是利润越高越好, 没有哪一个机构只是为了自己而存在, 只以自身为全部目的。它必须妥善处理企业对社会的影响, 并承担对社会的责任。管理者有责任促使符合公共利益的事物成为企业自身的利益。社会责任对于作为社会机构的企业组织不但永远不会消失, 反而会不断加强。

2.德鲁克利润观是其辩证主义思维的具体体现

首先, 从管理哲学的角度来说, 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是对立统一关系, 管理职能正是在主客体双方的协调中实现的。在德鲁克的管理哲学思想中, 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他把人当作企业最大的资源, 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德鲁克认为, 企业通过富有活力的人力资源完成它的任务, 职工通过完成工作来取得成就。德鲁克说:“根据需要和机会的变化, 确保企业和每个成员的不断成长与提高, 也是管理的重要工作”。所以, 德鲁克提出把以工作为中心与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结合起来, 就是要说明, 管理活动的有效性, 不是体现在管理主体或管理客体单方面的活动中, 而是体现在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中。

其次, 在管理哲学中, 利益与责任也是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范畴。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从本质上说, 是利益和责任的矛盾在管理中的反映。德鲁克抓住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切合点——顾客来谈利益与责任的辩证关系问题。德鲁克首先承认:“企业的本质, 即决定企业性质的最重要原则, 是经济绩效。经济绩效是管理者的首要职能”。“管理层的每一个行动、每一项决策和每一个考虑, 都必须以经济作为首要的尺度”, “如果未能创造经济成果, 就是管理的失败”。然而德鲁克同时认为:正是为了顾客的需要, 社会才把财富交付给企业使用。因此, 顾客是企业的基础, 使企业得以存在。企业的目的不在于获取利润, 而在于创造顾客。也就是说, 企业在取得经济利益的同时, 要考虑到对顾客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

3.德鲁克利润观是其从系统方法出发的得出的必然结论

由于管理本身就是一个大的系统, 它是一个多职能、多因素、多层次的统一体, 因此研究管理问题必须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德鲁克对系统方法的运用有其独到之处:他采用了一种从外部到内部的研究思路。他首先从外部来考察管理即管理的任务, 并研究管理任务和范围及其各方面的必要条件。进而以研究管理任务为主线, 深人研究管理的成就与结果。德鲁克独特的利润观正是由于他从系统方法出发, 综合考虑管理这一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作用与关系以及管理系统内部各元素之间的关系而得出的必然结论。

在德鲁克的管理哲学中,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叫管理的时间维, 即考虑短期经济决策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长期影响, 其系统思考的方法论同样深刻地体现在他对时间维的把握上。德鲁克认为, 管理必须兼顾现在和未来, 短期和长期。“一方面, 必须使企业现在能够正常运转, 否则未来时间里就没有可以正常运转的企业。另一方面, 又必须使企业在未来能够正常运转、实现成长河进行变革, 否则它就破坏了资本——即资源为未来创造财富的能力”。从这一思想出发, 德鲁克独特的利润观可以得到另外一种阐释:企业可以将社会责任转化为商机, 即把企业对社会的影响看作是企业的责任, 如果企业能对社会问题进行一种“社会创新”, 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加强企业的利益。

摘要: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利润不是企业和企业活动的目的, 而是检验企业效能的指标”, “企业的目的在于创造顾客”, “尽到社会责任是企业的使命, 企业应该将社会责任予以事业化才行”, “可以将社会问题转化为商机”。本文试图探讨大师利润思想中的人文主义追求、辩证主义思想以及系统思考的精神, 即从管理哲学视角分析和解读大师利润观。

关键词:彼得·德鲁克,利润观,人本主义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管理:使命、责任、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2]彼得.德鲁克, 管理的实践,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3]李涛, 张宗建.德鲁克管理思想中的人本主义追求.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4 (5) .

[4]周菲.德鲁克管理哲学思想述评.辽宁大学学报, 1997, (4) .

[5]那国毅.德鲁克论企业.IT经理世界, 2001, (S1) .

[6]张隆高.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南开管理评论, 1999, (03) .

德鲁克的另一种解读 篇3

“管理是做好事情;领导是做对事情。”“掌控变革的惟一方法是创造变革。”“市场营销人员是客户的代表。”“当今企业需要知识型员工甚于他们需要企业。”“只有明确组织的目的之后,组织才能有绩效。”“利润不是组织的目的而是结果。”“客户不是在购买某一种‘产品’,而是购买需求的满意度。”“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企业不仅仅是企业,而是民主的动力。”……没有人云亦云,没有故弄玄虚,有的只是寥寥数语,德鲁克的智慧光芒便已一览无遗。伊丽莎白,哈斯,埃德莎姆显然深得德鲁克的精髓,在她对德鲁克管理思想进行解读时,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把握得恰到好处、游刃有余。要知道,试图用一本书的篇幅去容纳德鲁克39本书的精华及其七十多年来的发现和创见谈何容易?况且,正如文学界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而在管理学界,德鲁克的作品因其内涵丰富、意味深长而著称,非一般人能驾驭,仅就这一点而言,埃德莎姆写作《德鲁克的最后忠告》是勇敢的,也是一项壮举。

当然,埃德莎姆没有让人失望。在书中,她除了总结和阐述德鲁克深邃而永恒的管理理念外,还结合自己长期从事管理咨询服务的经验,简洁流畅而不失生动形象地呈现了当今企业和非营利组织是如何具体实践德鲁克管理思想的。根据埃德莎姆的介绍,包括微软、宝洁、高露洁、沃尔玛、星巴克、西门子、通用电气、惠普、强生、摩托罗拉、谷歌、丰田、苹果、美国女童军等在内的组织都曾受到过德鲁克管理思想的指引。这也就是说,和其他德鲁克(思想)传记相比,《德鲁克的最后忠告》是立体的、双向的,它不仅很好地归纳和提炼了德鲁克关于如何制定战略、展开竞争、获得成效的管理思想,而且还“活学活用”地运用德鲁克的思维和方法对当今乃至未来企业的实践进行了深刻剖析。

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属于埃德莎姆的真知灼见,它们以德鲁克式的语言呈现:“不做不错的危害远甚于多做多错的损失。”“现在,客户不仅稳坐在驾驶座上,它们还给汽车、做一些服务性工作并从容不迫地控制着路上合理的车流量。”“在信息时代,在制定有效决策和正确的战略行动方面,直觉和判断所起的作用比以往还要更大些。”埃德莎姆要做的是从德鲁克的管理思想中找到良方,为企业在未来几十年应该如何面对严峻挑战和把握重大机遇指点迷津,而她所做的这项工作是德鲁克在世时为之终身钻研、不懈探究的一个看上去不是问题的问题:企业是什么?——据说,1992年,德鲁克在接受《华尔街日报》的一次专访中再次提醒道:“企业界到现在还没有理解它。”

彼得德鲁克名言 篇4

2、决定经济向前发展的并不是财富强,他们只决定媒体报纸电视的头条,真正在GDP中占百分比最大的还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创新的中小企业;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也不是少数几个明星式的CEO,而是更多默默工作着的人,这些人也同样是名不见经传的,甚至文化程度教育背景都不高,在这些人中,有经理人企业家,还有创业者。

3、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想要追求的目标和学习的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目标和知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在生命中,我们务必要学会“定向”,选取和努力同样重要!

4、领导者的唯必须义就是其后面有追随者。一些人是思想家,一些人是预言家,这些人都很重要,而且也很急需,但是,没有追随者,就不会有领导者。

5、使企业遭受挫折的惟一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是人们很少充分地思考企业的任务是什么。

6、管理被人们称之为是一门综合艺术——“综合”是因为管理涉及基本原理自我认知智慧和领导力;“艺术”是因为管理是实践和应用。

7、即使是着眼于贡献的管理者也不必须会得到满意的成果。

8、管理者,就是把事情做得正确的人。企业家,就是做正确的事情的人。

9、我们务必坦然理解一个十分简单十分残酷十分严厉的法则——个人要摆脱困境,抓住机会,最重要的是把资源投注在明日的成果上,而不是昨日的记忆中。

10、决策的反面,是不做任何决策。

11、当今企业间的竞争不是产品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

12、重视贡献也就是重视成效。

13、有效的管理者坚持把重要的事放在前面做,每次只做好一件事。

14、首先要说的是,CEO要承担职责,而不是“权力”。你不能用工作所具有的权力来界定工作,而只能用你对这项工作所产生的结果来界定。CEO要对组织的使命和行动以及价值观和结果负责。

15、卓有成效是能够学会的。

16、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懂得:要使用好他的时光,他首先务必要明白自我的时光实际上是怎样花掉的。

17、没有人能够左右变化,惟有走在变化之前。

18、管理得好的工厂,总是单调乏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发生。

19、这天的组织需要的是由一群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

20、这个世界从来不缺乏美丽,只缺乏发现美丽的眼睛。

21、一个企业只能在企业家的思维空间之内成长,一个企业的成长被其经营者所能到达的思维空间所限制!

22、重视贡献能使管理者的注意力从自我狭隘的部门专业及技能转移到整个机构的经营业绩上来,使他更加重视外部世界。只有外部世界才是产生效益的地方,管理者也许因此而不得不重新思考他的技能专业作用他的部门与整个机构及其目标之间的关系。……在经过这么一番思考之后,管理者对他自我该做什么,怎样个做法,也许会产生许多与过去不一样的想法。

23、有效的决策人,首先要辨明问题的性质:这是一再发生的经常性问题呢,还是偶然的例外?

24、经营目标能够被比做是轮船航行用的罗盘。罗盘是准确的,但在实际航行中,轮船却能够偏离航线很远。然而如果没有罗盘,航船既找不到它的港口,也不可能估算到达港口所需要的时光。

25、明天总会到来,又总会与这天不一样,如果不着眼于未来,最强有力的公司也会遇到麻烦。对所发生的事感到吃惊是危险的。哪怕是最大的和最富有的公司,也难以承受这种危险,即使是最小的企业也应警惕这种危险。

26、组织的重点务必放在机会上,而不是放在问题上。如果组织把精力放在出成果的地方——即放在机会上,那么就会有兴奋感冲动感。

27、时光是很特殊的资源,不管需要多少,时光就是不会增加。

28、没有“尽善尽美”的战略决策。人们总要付出代价。对相互矛盾的目标相互矛盾的观点及相互矛盾的重点,人们总要进行平衡。最佳的战略决策只能是近似合理的,而且总是带有风险的。

29、你会很惊讶地发现:这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能够不必做的,而且也无关紧要。如果你的答案是:“不做这些事也没有什么影响。”你要毫不客气地删掉这些不必做的事情。应当学者说“不”,不管你是用很委婉的方式还是严词以对,总之要说“不”。

30、我们该明白运用自我上司的长处,这也正是下属工作卓有成效的关键。

31、“专心”是一种勇气,敢于决定真正该做和真正先做的工作。

32、在必须范围内,我们能够用一种资源替代另一种资源。但是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替代已经失去的时光。

33、把才华应用于实践之中——才能本身毫无用处。许多有才华的人一生碌碌无为,通常是因为他们把才华本身看作是一种结果。

34、我们就应将行动纳入决策当中,否则就是纸上谈兵。

35、在人类众多的活动中,唯一一条永恒的规律就是变化。因此,只满足于这天的企业。在变幻不定的明天就会感到难以生存下去。

36、智力想像力及知识,都是我们重要的资源。但是,资源本身所能达成的是有限的,惟有“有效性”才能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成果。

37、价值是我们付出,并且被他人收到的那一部分。

38、时光稍纵即逝,无法储存,时光才是最短缺的东西。

39、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做所有的事。即便有足够的钱,它也永远不会有足够的人才。它务必分清轻重缓急。最糟糕的是什么都做,但都只做一点点。这必将一事无成。不是最佳选取总比没有选取要好。

40、有效的管理者用人,是着眼于机会,而非着眼于问题。

41、谁务必利用我的产出,以使我的产出卓有成效?

42、一个重视贡献的人,为成果负责的人,不管他职位多卑微,他仍属于“高层管理者”

43、有效的管理者需要的是决策的冲击,而不是决策的技巧;要的是好的决策,而不是巧的决策。

44、“认识你的时光”,只要你肯,就是一条卓有成效之路。

45、晋升就应给那些把工作做得不一样的人,给那些能够扩大业务领域的人。就应提拨那些能问自我这样问题的人:“我能做出什么贡献真正使工作具有新的冲击力?具有新的好处?具有取得新的绩效的潜力?”这些提问对于那些已经被提拔的人来说,似乎更重要。……你最好问问自我,你能做出什么贡献,去创造一些不一样。这样,你才能去掉陈规,才能有新的思路,才能超越原先的工作范畴,把晋升变成取得新的成功的机遇。

46、要有足够的勇气,要敢于根据自我的分析和认识安排工作的先后次序。只有这样,管理者才能有期望成为时光和任务的主宰,而不只是当它们的奴隶。

47、组织内部只有成本,结果存在于组织的外部。

48、有效的管理者都明白一项决策不是从搜集事实开始的,而是先有自我的见解。

49、凡是重要的事,都得花上很多的时光,而且是完整的大块时光。不论是讨论一种新产品还是重大的人事决策,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

50、要说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与其他人有所不一样的话,其最大区别就在于,他们对自我的时光十分爱惜。

51、有效的管理者不做太多的决策。他们所做的,都是重大的决策。

52、卓有成效是一种习惯,是不断训练出来的综合体。

53、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机构以生命的能动的动态的器官。没有机构(如工商企业),就不会有管理。但是,如果没有管理,那也就只会有一群乌合之众,而不会有一个机构。而机构本身又是社会的一个器官,它之所以存在,只是为了给社会经济和个人带给所需的成果。但是,器官从来都不是由它们做些什么,更不用说由它们怎样做来确定的。它们是由其贡献来确定的。

54、富人只需辛苦一阵子,穷人却需要辛苦一辈子。

55、战略管理不是一个魔术盒,也不只是一套技术。战略管理是分析式思维,是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计划不只是一堆数字。战略管理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是根本不能被数量化的。

56、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界定使命是企业家的任务,而激励与组织人力资源是领导力的范畴,二者的结合就是管理。

57、有效的管理者打算做一项新的业务,必须先删除一项原有的业务。

58、除非战略评价被认真地和系统地实施,也除非战略制定者决意致力于取得好的经营成果,否则一切精力将被用于为昨日辩护,没有人会有时光和精力开拓这天,更不用说去创造明天。

59、你能够很容易看到这些人没有贡献。他们失败的原因在于,某些管理者有个常犯的毛病,即专家式的傲慢。认为别人都就应懂得他们的术语,并按照他的方式来思维。……他们认为其余的人即使不沟通,也就应明白做什么。所以,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不禁要问:“自我就应贡献什么?”而且也要问:“在公司里谁就应明白我想要贡献什么,以及我正在做什么?我该用什么方式表达,才能让别人理解和运用,是别人也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60、有效管理者的自我发展,是组织发展的关键所在。

61、除非有不一样的见解,否则就不可能有决策。

62、有效的管理者在用人所长的同时,务必容忍人之所短。

63、首先务必发现并排除那些根本不需要去做的事情和那些纯粹浪费时光而又不产生效果的事情。为此,需要对记录上的所有活动进行仔细地审查。

64、决策需要熬受痛苦。

65、在时光之中,在社会领域里,没有人随着时光的开始而展开生命随着时光的终结而结束生命;每一个人都从前面的人理解历代留下的遗产,持有短暂片刻,再把它交给之后的人。

66、有效的管理者会顺应自我的习性,不会勉强自我

67、任何新事物都需要许多前期工作。你需要别人的理解,建立共识。

68、一个企业不是由它的名字章程和公司条例来定义,而是由它的任务来定义的。企业只有具备了明确的任务和目的,才可能制定明确和现实的企业目标。

69、要看“正当的决策”是什么,而不是“人能理解的”是什么。

70、有效的的管理者会问:“我是不是真需要一项决策?”

71、卓越的公司,排在第一位的不是你支付报酬的多少,而是你将报酬支付给何人。如果你有适合的雇员,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们会为创造一个伟大的公司而努力。他们会高效率的完成工作,不会因为报酬少而折腰,这就好比他们的呼吸不受控制一样。

72、可能更重要的问题是:“我是否对真正重要的事情,安排了适当的时光?”

73、管理者的一项具体任务就是要把这天的资源投入到创造未来中去。

74、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75、创新就是创造一种资源。

76、除非一个企业产生的利润大于其资本成本,否则这个企业是亏损经营的……到挣足它的资金成本以前,企业没有建立价值,是在摧毁价值。

德鲁克谈自我管理 篇5

①了解自身的长处。发现自身长处的唯一途径是反馈分析(Feedback Analysis)。每当你作出一个重大决定或者采取一项重大行动时,写下你预期将发生什么。9至12个月后,将实际结果与你的预期进行比较。只要持之以恒,这种简单的方法能在相当短的时间内(或许两三年)向你显示你的长处和短处。反馈分析给你行动上的启示是:首先,专注于你的长处;其次,不断改善你的长处,获得新技能;第三,发现你知识上的愚昧无知,并加以克服,而不是自欺欺人。纠正你的缺乏礼貌和妨碍你的效能和业绩的坏习惯。

②懂得自己该如何表现。应该了解的第一个要点是,你是一个照本宣科者,还是一个善于倾听者。第二个要点是,了解自己应该如何进行学习。学习的方式很多,以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学习。另外,了解自己是一个与人共事者还是独来独往者。试图改变自己是不大可能获得成功的。应该努力改善自己的表现方式。

③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念。这不是一个道德准则问题,而是一个“镜像检验”问题,即每天早晨你在镜子中希望看到什么类型的人,

你的价值观念与一个组织的价值观念相冲突,那么,你在这个组织中工作要么遭受挫折,要么碌碌无为。有时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与其长处之间存在冲突,但价值观念是最终的检验。

④了解自己的归属。成功的事业不是靠计划实现的。一旦人们对机会有所准备,成功的事业就开始发展,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长处、自己的工作方法和自己的价值观念。知道一个人的归属是什么,这能使一个普通人变成一个成绩出众的人。

⑤了解自己应该贡献什么。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处理好三个不同的要素,即形势需要什么?鉴于自己的长处,表现方式和价值观念,怎样才能对需要做的事作出最大贡献?最后,为了发挥影响,必须实现什么结果?由此得出的行动方针将是:做什么,在何处以及如何开始做,确立什么目标和最后期限。

⑥对关系负责。为了取得成效,你必须了解同事的长处,表现方式和价值观念,因为每个人都以他自己的方式进行工作。然后你必须对沟通负责,与同事进行充分的沟通。今天的组织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

⑦管理自己的下半生。当你已工作或25年的时候,你可能正感到厌烦,面临中年危机。其实你仍可能面对另外20至25年的工作。这是你开创第二事业的好时机。发展第二种主要兴趣不仅是一种爱好,而且能为你提供成为领导者、受人尊敬和获得成功的机会。自我管理的需要正在人类事务中掀起一场革命。

读书笔记——读彼得德鲁克 篇6

丁翔2301100129

最近拜读了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先生《德鲁克日志》、《德鲁克看中国与日本》这两本著作。其中《德鲁克日志》是汇集了德鲁克先生几十年来从事管理学工作所获心得的一本书,包含了德鲁克先生在管理学方面的主要思想。全书以日期相串联而《德鲁克看中国与日本》又是以德鲁克先生和日本企

业家中内功先生之间书信交流的方式展现出来的,所以内容间的相关性相对较差些。故而所读所悟都是些德鲁克先生零碎的思想,所幸自己也是个间或会有想法的人,所以便拜领了德鲁克先生的大智慧并融入自己的一些想法形成这样一篇读书笔记。

这篇读书笔记的内容我打算分三层内容来讲述,依次为:社会组织的功能界定、商业企业运作理论、个人发展探索。当然,由于笔者自身知识储备极为有限以及篇幅限制文章在思想内容上可能平庸乏味、漏洞百出或与读者的原有思想观念相悖,还望读者不吝指教多多评点哈。

社会组织的功能界定。

社会中的主流组织大体可以分作这样三类:政府、非营利组织以及商业企业。各个组织有着各自独特的结构与功能同时在社会中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发挥着各自的作用。然而,这三类组织受自身固有性质的制约,在实现各自功能的过程中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运作机制与处理方式。这样的一种性质导致了三类组织在处理不同事物时必将面对高效、低效和无效三种境况。因而,为了能够更充分的利用资源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必须对三类组织的功能、任务作科学合理的划分界定。

财政学告诉我们那些外部效益明显的公共产品的提供应该由政府承担。在这个领域里,由于外部成本与外部收益的存在难以从提供的产品中有效的归置成本与收益而商业企业由于其自身固有的营利性自当知趣的离开。而对非营利组织来说,外部效益似乎并不影响其日常工作的开展。那么非营利组织和政府部门的功能任务当如何划分和界定呢?让我们回到这两个组织自身的性质上来考虑。非营利组织大多被人们与志愿者之类的字眼相联系,它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社会上的捐助而它提供的服务通常也是无偿的。而政府的资金则主要来源于税收以及国有产业的收益可谓资金实力雄厚。资金的来源很明显的决定了两个组织在提供产品、服务能力方面的天壤之别。但不可忽视的一个事实是,非营利组织的一大特色也是优势便在于它在人们眼中是与高尚和奉献相联系的,更多的具备一些超物质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要知道,人类发展的极致并非止于物质人类极乐在于精神。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能力范围之类非营利组织的工作效率要远远高于政府也更得群众所爱。同时,要指出的是,有承担某个任务的能力只意味着可能有效更并非意味着高效。政府是最大的一个机制,而一个机制超出了一定的规模便会变得低效显得臃肿,用经济学上的规模报酬递减来描述倒也显得合适哦。因此,在这个领域里我主张政府可以更多的放钱,扩充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的途径增强其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能力。当然,一个新的问题必将显现,那就是如何保持非营利组织的纯洁性,包括它的非官方非官僚性、高尚奉献性、热情高效性……

在可估算成本和收益的领域里,政府应当承担那些投资回报期限长、成本资金巨大但却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工程。因为这样的领域私营企业往往不大乐意涉足或无力涉足。但随着私有资本的快速集聚,私营企业的经济实力有了极大的提高,那些以前无力涉足的领域便会重新获得它们的青睐。这个时候政府便应当考虑退居二线规范市场服务新贤了。

哈哈,似乎一直都在企图弱化政府的职能,其实这确实是出于效率考虑的需要。一方面政府由于机构庞大,低效在所难免。另一方面,政府是一个可以轻易影响规则的组织,让这样的组织登台竞技必然要将精彩破坏的无影无踪了。那么政府的职责何在呢?关于价值创造

有两个环节,一是生产二是分配。资本主义验证了经济自利动机的有效性,但自由市场只能实现经济公平却没办法造就社会公平。这个无情的家伙无法完成的事情恰恰是政府的长处所在。所以政府该在分配的领域里大展身手,好好考虑怎样的福利政策能够更好的在保证最小的削弱生产最大的满足分配需要之间寻求平衡了。同时,政府是一个国家唯一合法的代表,承担着维系国内外稳定的基本功能,它需要从一个更高更广的视角来考虑如何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体制来完成这一基本任务,更好的服务于生产领域的发展。一个好的决策者未必就是一个好的执行者,因而政府更多的应该去做好一个规划者一个评估者一个高效的管理者。政府瘦身是政府高效的必然要求。

那么,在非营利组织与商业企业的职能交界处又该如何划分呢?在这点上我们可以发现,非营利组织大多是面对特定群体的的特殊需求,而商业企业面对的通常是大众化的需求。二者的职能之

间本身就具备着较为清晰的界限。非营利组织和政府可以不盈利甚至亏损,但这是商业企业绝对无法容忍的。不过商业企业倒是可以通过制定自身的宗旨

来更多更好的满足需求承担社会责任(下文将作解释)。也可以通过商业赞助和慈善工作来支持非营利组织的工作。

商业运作理论

任何组织都是特定的环境背景下运作的,商业企业也是如此。企业若想健康平稳的发展下去必须考虑商业环境、企业目标和企业的核心优势这三个要素。其中,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显著企业需要面对的商业环境不仅仅局限于国内的也要积极面对国外的环境。有意进军国外市场的企业必须积极了解国外环境,而无意扩展海外市场的企业也必须积极面对国内外的商业环境来应付国内外的竞争者,即便是在本地采取措施也必须要了解全球性的商业情况,因为高度发达的信息系统让你的顾客可以轻易地了解到你的竞争对手们所提供商品的价格质量等信息。所谓商业环境并不单单指经济环境,还包括政治、科技和社会等一系列能够影响到企业决策的因素。在对外在客观的商业环境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企业需要为自身做出定位,确立企业发展的目标。最后,企业需要做的是客观分析自身的资源状况,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发展战略,努力形成自身的核心优势以实现目标。

任何商业企业都无法摆脱营利性这一基本属性,但将利润作为企业运作的目标是危险的,这必将把企业带入破产的死胡同里。企业之所以能获取利润是因为它对市场具有某种价值,利润是围绕价值波动永不弃离的。一但企业以利润作为运作的准绳在利润与价值发生不和谐处追寻利润而抛弃市场价值时利润便如空中楼阁难逃崩塌的厄运。再者,前文提到商业企业与非营利组织类似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企业以满足需求承担社会责任为宗旨来指导运作,形成的更多的是收益而不是成本。或许读者会产生质疑。事实上从资源利用这个角度便可解释。首先需要达成的共识是人力是一种资源而非成本。尤其在今天知识型员工群体的作用日益显著的社会背景下,知识型员工表现出强大的生产力。而知识型员工区别于体力劳动者在基本的物质回报基础上更多的注重自我实现和社会价值。人力是当今社会利用率极低的一种资源,当企业的宗旨与员工个人的目标一致时必将大大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利润也便不请自来了。上述两点证明了企业目标必须着眼于我们能为市场提供怎样的价值而不是如何从市场上攫取最大的利润,即便是营利性的组织。

市场导向型的必然要求也决定了企业必须从市场、顾客的源头来做决策。而市场是随社会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安逸死板的企业必将被市场(实际上上述提到的商业环境中任一要素都有此威力)所淘汰。在变化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的唯一方法便是跟进变化甚至是先于变化创造变化。一个企业不应该抵制变革,而应视变革为常态积极引领变革在变革中寻求机遇实现连续性与变革的平衡。然而愈是成功的企业愈是容易骄傲自大以自身为中心而忽视变革,此类企业最终的衰败应当引起后来者的高度重视。

事实上,在未来企业为了保证高效只会保留一些核心业务,非核心业务均会以外包的形式完成。这些核心业务包括:整个组织的发展方向、计划、战略、价值观和原则;组织结构和成员间关系;组织的战略联盟、合作伙伴、联合经营;组织的研究、设计和创新工作等。无论如何企业必须审时度势既要审视外在的客观条件也要创建科学高效的内在机制制定合理的战略实现价值达成目标。

个人发展探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态度,平淡居家或经世济民都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无论怎样的人生追求都是需要通过一定的努力来实现的。而努力是要讲究方法的,遵循一定的科学方法自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样的一种努力也必是要付出相当的代价的。读者可根据自身的追求酌情约取。笔者是个颇具野心的人物,所以下文言语不免有癫狂之处还望见谅哈。德鲁克先生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影响其一生的七堂课,笔者在这里给大家稍作引荐:

一、追求完美——勇于进行新的尝试

二、上帝看得见——一丝不苟

三、开发自己的学习方法,构建系统强大的知识库

四、回顾过去一年的收获——评估做的好的和需要改进的

五、在新的岗位上考虑为提高效率该做什么——快速适应变化

六、把握已经发生的未来——将预期与实况对比获取经验

七、希望别人记住你的什么——你愿成为怎样的人

事实上,人人生而平等但却人人生而不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理基因也都有各自的生长环境背景。生活中人们大多关注到背景环境的不同却往往忽视了生命体这一最为宝贵的恩赐。也许你一出生就被野蛮的划入了不同的经济阶层或权力阶层之类,这是无法改变也是无法掩饰的事实。也许你出生贫困,但请你不要绝望自弃,你应当庆幸自己出生在这样一个还算开明的年代,即便抓在手里的牌不佳你仍有翻盘的机会——教育。也许有人会反驳有些人甚至不曾拥有受教育的权利,但事实毕竟是大多数人是握有受教育权利的。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里,教育将会成为社会的核心,教育将改变现有的社会结构。

教育赋予了我们的个体内在价值,这个社会需要你的价值它也必将为你提供一个适当的社会地位以获得你的社会功能。这是一个重视知识的年代这是一个善待价值的年代。从某种意义上说你的内在价值决定了你在社会中占有的位置也决定着你的生活品质。

知识浩茫似无边海洋,各人自当衡量自己的所好所长确定投身的领域,薄观约取厚积薄发。但需要注意的是,知识的更新远远快于技术,知识分子们不得不跟紧领域里的变革以免遭淘汰。

个人的能力再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也是显得微不足道的,一个想要成大事立大业的人必然要懂得假借他人之力。笔者以为真正的俊杰能才必是一预见性与洞察力不比寻常的人物,他能凭借自身的知识经验对大势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能够有效的组织所需的人力物力资源来完成目标。事实上这是一个合格领导者的价值所在。需要指出的是,领导与权力关联而权力意味着责任,领导者不可将权力凌驾于责任之上,而应甘做目标的仆人。领导者真正的声望不是来自于权力而是来自于使用权力的正确方式。一个合格的领导者首先应具备的是正直的品质而非才能。心术不正的领导只会将他的追随者领向灭亡,希特勒便是一明证。

洞察大势需要领导者有着极为丰富的知识与极高的觉悟,常人恐怕难以为之,有志者尚需努力哈。至于借力,自必是用人之长,以德才服人,因人所需来谋求共识。大势在握,大才在手,大事可成矣。

解读德鲁克 纪念德鲁克 篇7

关键词:知识管理,信息,新型组织,彼得德鲁克

0 引言

彼得德鲁克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一生著书39本,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文章30余篇;自1971年起,一直任教于克莱蒙特大学的彼德·德鲁克管理研究生院,是一位伟大的教授;同时他还一直致力于一些大企业、政府和公众服务机构做咨询顾问。彼得德鲁克是现代管理之父,是“大师中的大师”,同时他也是管理这门学科的鼻祖,他不仅系统的对管理学这个学科做了阐述,其研究领域也涉及到管理学的各个角落。知识管理就是彼得德鲁克真正提出的,其知识管理思想理论涉及到许多方面[2]。

《新型组织的出现》是彼得德鲁克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面的论文,论述了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即知识在组织的重要性,表明未来的组织是一种新型的组织,这种组织是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其管理层级将不及一些传统企业的一半,管理人员将不及传统组织的1/3。同时强调跨部门的专家小组在工作中的主力军的作用,拥有不同知识的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非常重要[1]。

1 一种新型的组织———信息型组织

1.1 信息型组织的概念

彼得德鲁克先生指出未来的典型企业应该被称为信息型组织。它以知识为基础,由各种各样的专家组成,这些专家根据同事、客户和上级的大量信息,自主决策,自我管理。这种提法无外乎两个重要的方面:一个是知识在组织中的重要性;另一个就是人(专家),也就是有知识的人。一个企业需要一群拥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专家一起协作才能产生绩效。

今天,企业发展到一定高度时要求建立知识型企业,运用新知识、新技术,进行企业知识管理、重视创新研发和企业自身的不断学习提高,提出组织的知识发展战略[3]。彼得德鲁克就像一个伟大的预言家,他所提出的未来的新型企业在今天也得以见证。

1.2 新型组织出现的原因

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将无可选择地以信息为基础。知识和信息将是企业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建立在知识管理基础上的企业是市场竞争中的优胜者,是同类中的典范。彼得德鲁克在论述新型组织出现的时候,提出了信息型组织产生的几个方面的原因[1]。

1.2.1 人口统计学意义上

知识型员工的出现代替了原来的体力工作者和文案员工。彼得德鲁克的知识员工指的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其实当时他指的是某个经理或执行经理。在今天,知识型员工实际上已经被扩大到大多数白领。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知识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将会影响企业的绩效和企业价值的提升。

1.2.2 经济方面

即企业需要冒风险、不断创新。企业如何在茫茫的信息海洋中找到最有用最有价值的信息,或者如何才能发掘最适合企业的拥有丰富知识的人才,这对企业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考验和挑战,企业需要在创新中立于不败之地。当企业掌握了足够的信息,能一定程度上减少风险,培养和引进创新型人才,这些都是知识型组织之所以存在的必备条件。

1.2.3 信息技术

这是众多原因中最根本的。信息技术的出现大大加强了数据处理能力,数据更加快捷地转为信息和知识,使工作效率大大的提高。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决策过程发生重大的变化。德鲁克以投资决策为例来阐释了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长期以来,投资分析需要经过六个方面来进行:预期回报率、投资回收期、投产后的预期寿命、投资回报期内所有收益的现值、不投资或迟投资的风险和投资失败的成本和风险、机会成本。现在在电子表格程序的帮助下,任何人完成这项工作只要几个小时。”

1.3 新型组织的特点

新型组织之所以称之为“新”,必与传统的其他组织有不同的地方,根据彼得德鲁克的分析,新型组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1.3.1 扁平的组织结构

知识型企业结构中,企业的中间管理层可以大大缩减,原因在于各个管理层既不必做出决策,也不再领导他人,他们的主要作用就是“信息传递员”,即扮演把组织中的信号整合放大并传递给他人的角色。知识主要体现在基层,体现在专家的脑海里,这些专家在基层从事不同的工作,自我管理、自我决策,不再需要一个中间人,或者说比如说官大自己一级的人来指导你该怎么做,做什么等。

彼得德鲁克举出了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了这一点,应该设在印度的行政管理署没有任何中间管理层,但却运转得非常成功。每个地区的长官都直接向各省的总督汇报工作,这很大程度取决于每个成员都得到工作所需要的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管理层,使得整个行政管理署运行非常的畅通,效率很高。

1.3.2 知识的不可或缺性

把数据转换为信息需要知识,企业在拥有庞大的数据库或面对宏大的数据流时,要想把它转换成可供企业参考和有用的信息是非常困难的,因此需要运用一定的技术和一些有知识的人才才能完成这种转换。企业中拥有非常专业的人才是难能可贵的,企业必须积极的去寻求这种知识型员工和设法留住这些人才,知识型员工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能帮助企业在变化万千的市场环境中赢得优势,这将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在知识型组织中,知识是构成企业的最重要的元素,它是不同于数据和信息的。企业通过管理知识、运用知识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3.3 专家的构成性

专家是掌握专业知识的有学识的员工,能够为公司的发展出谋划策,为企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知识和动力。德鲁克指出,在大型交响乐团中,一个乐队只有一个总指挥,每个乐手都直接面对他表演,每位乐手都是高水平的专家,是真正的艺术家。

与传统的“命令-支配型”企业相比,信息型企业需要更多的专家,而且这些专家主要在一线参与运作,活动在基层,而不是在总部或者管理层出谋划策,这也打破了知识只掌握最高领导层的手中,由管理层命令下级人员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传统模式,这种由专家构成的信息型企业是企业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最大的条件。

1.3.4 团队的作用

在信息型组织中,大量工作都以不同的方式来完成,传统部门的职责将发生重大的改变,主要负责标准维护、人员培训和工作分配,而不具体处理业务,业务工作主要由团队来完成。德鲁克举例说每个医院都有自己的医疗组,而且医院的大部分工作都是由一些医疗组来完成的,这些医疗组是根据病人的诊断需要临时成立的。这些医疗组就是一个个的团队,每个团队负责完成某个项目,项目完成后团队解散。

团队是组织合理地利用每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组织的共同目标。团队合作对信息组织来说,能够提升其信息的利用效率,加快信息转换成知识的时间,同时,能够增强企业的民主氛围,提高决策的效率,灵活地面对市场的变化。

1.3.5 共同的目标

信息型组织需要明确简单的共同的目标,以指导个人的行动。几百名乐手能够和他们的总指挥共同演奏,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乐谱,这个演奏的乐谱就是他们共同的目标。同样,医院的所有大夫都有一个共同的使命,那就是治病救人,诊断书就是他们共同的乐谱。

信息型组织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共同目标,清楚地阐述企业所要达到的目的和高度,企业里的所有部门、专家都为这个目标进发,同时每个员工都进行自我管理。

1.4 新型组织的挑战

信息组织虽然是企业不断追求发展的主流,但是要使企业自身向信息组织发展并不是那么容易,需要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彼得德鲁克从几个方面分析了这一挑战[1]。

1.4.1 提高专业人员的报酬,肯定他们,并增加他们升迁的机会。

在信息型组织里其人员的升迁主要是专业内的升迁,机会也总是有限的,原因是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再也没有那么多的管理职位了。而传统的组织则不同,传统组织的职位升迁可以跳出专业领域进入管理阶层。企业的职位高低和报酬一般是成正比的,所以企业员工会努力能够得到升迁,然而机会有限,所以这是一个信息组织里面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一点需要改变组织的价值观和薪资结构。

1.4.2 树立共同的价值观。

由于企业的管理层次扁平,升迁机会较少,所以企业的所有专业人员需要树立一种总体观念,即自豪感和专业精神。让小组接受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通过协作竭尽全力地去完成,并进行自我管理,当任务完成后,能够培养企业人员的专业精神和满足感[4]。

1.4.3 设计便于小组生存发展的组织结构。

企业的组织结构的设计也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什么样的组织结构合乎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中的小组领导是一个永久的职位还是一个职务,这都是设计企业组织结构需要考虑的问题。

1.4.4 保证高层管理人员的补充、培养和测试

传统企业中的高层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许多的中层的培养和测试,可供选择的对象很多,企业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一个最适合组织发展的高层人员。而在信息组织中,中层锐减或者没有,这样就没有可供培养的对象[5]。怎样补充和培养高层人员需要不断的摸索和学习交流,德国的分权组织是一个值得学习的例子,由于公司采用分权制,所以相互之间是独立的,当高层需要补给的时候,可以通过附属公司来选择需要的人才。

2 结语

彼得德鲁克先生在1988年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论文《新型组织的出现》中这样说:20年后的典型大企业,其管理层级将不及今天的一半,管理人员也不及今天的1/3。如今20年已经过去了,再回头看看我们的大企业,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如2009年通用汽车领导层进行“大瘦身”,公司计划要求400多名美国高层管理人员退休或辞职,将“老通用”的多层管理结构“压扁”,以缩短决策过程,压缩新款车型生产时间,有效开展市场营销[6]。

在企业发展的今天,大多数大企业都注意到知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认识到构建信息型组织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极力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创建适合企业的信息系统的建设,注重招揽拥有丰富知识的专家人才。同时,构建信息型组织需要培养员工的专业精神和团队意识,员工之间要有共同的价值观。还有许多企业并没有注意到发展过程信息对企业的重要性,而是坚守传统的模式,这样就难免被市场所淘汰,在庞大的信息海洋中被淹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企业高层领导人缺乏信息意识,没有认识到知识的重要,也没有引进专业的知识员工[7]。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构建学习型组织,在庞大的信息流中抓住最有用的最适合企业的信息,努力使自身向新型组织迈进。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知识管理[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彼得.杜拉克.杜拉克管理思想全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

[3]王玉生.德鲁克知识管理理论论纲[J].学术论坛,2006(12).

[4]彼得.杜拉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M].北京:三联书店,2000.

[5]彼得.杜拉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6]杜鹃.通用汽车领导层“大瘦身”[N].宿迁晚报,2009-7-12.

管理大师德鲁克名言 篇8

德鲁克认为:所有组织的管理者,都要面对决策,要做人事决策,而人的问题几乎是一样的。所有组织的管理者都面对沟通问题,管理者要花大量的时间与上司和下属进行沟通。在所有组织中,90%左右的问题是共同的,不同的只有10%。只有这10%需要适应这个组织特定的使命、特定的文化和特定语言。换言之,一个成功的企业领导人同样能领导好一家非营利机构,反之亦然。

德鲁克的观点发人深省,影响企业界至今,留下的名言有许多,下面仅是摘录:

1、创新就是创造一种资源。

2、当今企业间的竞争不是产品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

3、一个企业只能在企业家的思维空间之内成长,一个企业的成长被其经营者所能达到的思维空间所限制!

4、……除非一个企业产生的利润大于其资本成本,否则这个企业是亏损经营的……到挣足它的资金成本以前,企业没有创建价值,是在摧毁价值。

5、首先要说的是,CEO要承担责任,而不是“权力”。你不能用工作所具有的权力来界定工作,而只能用你对这项工作所产生的结果来界定。CEO要对组织的使命和行动以及价值观和结果负责。

6、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7、在时间之中,在社会领域里,没有人随着时间的开始而展开生命、随着时间的终结而结束生命;每一个人都从前面的人接受历代留下的遗产,持有短暂片刻,再把它交给后来的人。

8、一个企业不是由它的名字、章程和公司条例来定义,而是由它的任务来定义的。企业只有具备了明确的任务和目的,才可能制定明确和现实的企业目标。

9、使企业遭受挫折的惟一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是人们很少充分地思考企业的任务是什么。

10、战略管理不是一个魔术盒,也不只是一套技术。战略管理是分析式思维,是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计划不只是一堆数字。战略管理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是根本不能被数量化的。

11、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做所有的事。即便有足够的钱,它也永远不会有足够的人才。它必须分清轻重缓急。最糟糕的是什么都做,但都只做一点点。这必将一事无成。不是最佳选择总比没有选择要好。

12、明天总会到来,又总会与今天不同,如果不着眼于未来,最强有力的公司也会遇到麻烦。对所发生的事感到吃惊是危险的。哪怕是最大的和最富有的公司,也难以承受这种危险,即使是最小的企业也应警惕这种危险。

13、没有人能够左右变化,惟有走在变化之前。

14、目标不是命令,而是一种责任或承诺。目标并不决定未来,只是一种调动企业的资源和能量以创造未来的手段。

15、经营目标可以被比做是轮船航行用的罗盘。罗盘是准确的,但在实际航行中,轮船却可以偏离航线很远。然而如果没有罗盘,航船既找不到它的港口,也不可能估算到达港口所需要的时间。

16、没有“尽善尽美”的战略决策。人们总要付出代价。对相互矛盾的目标、相互矛盾的观点及相互矛盾的重点,人们总要进行平衡。最佳的战略决策只能是近似合理的,而且总是带有风险的。

17、除非战略评价被认真地和系统地实施,也除非战略制定者决意致力于取得好的经营成果,否则一切精力将被用于为昨日辩护,没有人会有时间和精力开拓今天,更不用说去创造明天。

18、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界定使命是企业家的任务,而激励与组织人力资源是领导力的范畴,二者的结合就是管理。

19、管理得好的工厂,总是单调乏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发生。

20、组织内部只有成本,结果存在于组织的外部。

21、组织的重点必须放在机会上,而不是放在问题上。如果组织把精力放在出成果的地方——即放在机会上,那么就会有兴奋感、冲动感。

22、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机构以生命的、能动的、动态的器官。没有机构(如工商企业),就不会有管理。但是,如果没有管理,那也就只会有一群乌合之众,而不会有一个机构。而机构本身又是社会的一个器官,它之所以存在,只是为了给社会、经济和个人提供所需的成果。可是,器官从来都不是由它们做些什么,更不用说由它们怎么做来确定的。它们是由其贡献来确定的。

23、把才华应用于实践之中——才能本身毫无用处。许多有才华的人一生碌碌无为,通常是因为他们把才华本身看作是一种结果。

24、管理被人们称之为是一门综合艺术——“综合”是因为管理涉及基本原理、自我认知、智慧和领导力;“艺术”是因为管理是实践和应用。

25、领导者的唯一定义就是其后面有追随者。一些人是思想家,一些人是预言家,这些人都很重要,而且也很急需,但是,没有追随者,就不会有领导者。

26、管理者,就是把事情做得正确的人。企业家,就是做正确的事情的人。

27、卓越的公司,排在第一位的不是你支付报酬的多少,而是你将报酬支付给何人。如果你有适合的雇员,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们会为创造一个伟大的公司而努力。他们会高效率的完成工作,不会因为报酬少而折腰,这就好比他们的呼吸不受控制一样。

28、决定经济向前发展的并不是财富500强,他们只决定媒体、报纸、电视的头条,真正在GDP中占百分比最大的还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创新的中小企业;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也不是少数几个明星式的CEO,而是更多默默工作着的人,这些人也同样是名不见经传的,甚至文化程度教育背景都不高,在这些人中,有经理人、企业家,还有创业者。

上一篇: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下一篇:知乎营销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