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鲁韦伯音乐剧

2024-10-19

安德鲁韦伯音乐剧(共3篇)

安德鲁韦伯音乐剧 篇1

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

1948年生于英国伦敦的索斯堪辛顿的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父亲是皇家音乐学院钢琴教授,母亲是小提琴家,祖父是男高音歌唱家,弟弟是当今颇有声望的大提琴家。他的姨妈则是话剧演员。11岁时这位姨妈带他第一次走进剧场,他回家后自己做了一个剧场小模型,这也许是他日后投身戏剧的预兆吧。

据说,韦伯七岁便能作曲,但他小时的志向却是当历史学家。他在16岁时获得牛津大学奖学金。翌年入该校莫德莲学院。但只读了一年即辍学。他在学校时结识了蒂姆•莱斯,两人开始合作。离开牛津后,他们取材《圣经》创作了音乐剧《约瑟夫和神奇梦幻彩衣》(Joseph and the Amazing Technicolor Dreamcoat),1968年先在伦敦一所学校作为业余演出推出,后来竟然登上了英国商业戏剧的大本营“西区”的舞台,一炮走红,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两人的合作堪称珠联璧合,一个作曲,一个填词编剧,他们趁着胜利东风,再一次借用圣经题材,合写了《巨星基督》(.Jesus Christ Superstar),1971年在纽约上演,获多项托尼奖。1973年,该剧被拍成电影。1974年他同英语世界最受欢迎的喜剧家艾伦•埃克伯恩合作创作了《向吉维斯起誓》。1976年又与蒂姆•莱斯创作了以阿根廷贝隆夫人生平为题材的《艾微塔》(Evita),这出音乐剧被一些严肃戏剧专家认为是韦伯最有可能永久流传的作品。此次将同韦伯伊一同来华演示韦伯音乐剧的埃琳•佩姬,正是以饰演该剧主角皮隆夫人而扬名英美的。《艾微塔》(Evita)是韦伯和杰出的编剧和词作者莱斯的最后合作。

安德鲁 劳伊德 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1948年3月22日生于英国南肯辛顿的音乐世家,祖父是优秀的男高音,父亲是英国伦敦音乐专校的校长、知名风琴演奏家,母亲是小提琴家,姨妈是剧院演员,弟弟是著名大提琴手„„韦伯从小受到音乐熏陶,7岁开始作曲,姨妈带领他进入剧院,令他从小就领略了舞台的魅力,11岁时韦伯用积木和纸板盖了一个玩具剧院,而他为这个玩具剧院谱写的作品,后来还曾用在音乐剧《爱的观点》中。韦伯16岁获得牛津大学奖学金,19岁进入皇家音乐学院学习管弦乐编曲。能够熟练的演奏钢琴、小提琴、圆号等乐器。在牛津大学读书期间,他时常和法律系学生,后来成为此作家的蒂姆 莱斯(Tim Rice)一同写词作曲。

韦伯的大学时代正是欧美国家现代主义思潮汹涌澎湃的时候。欣德米特、利盖蒂、潘德雷茨基等人的音乐一度让韦伯着迷。

《猫》是两人分道扬镳后韦伯单枪匹马打造的。缺少了剧作和填词,韦伯采用了改编的路径。他选择幼时爱读的英国现代派大诗人艾略特的儿歌集。据韦伯说,他是为了试验一种新的创作方法。以往合作通常是词作者将词填入写就的音乐。而这次是为现成的诗行配上音乐。韦伯认为艾略特的诗富有音乐感,很大程度上规定了作曲家的思路,但它的韵律常常突兀奇特,又能刺激音乐家的想象。韦伯先是写了一些场面音乐,但没有继续。后来,他创作了《挑个星期天告诉我》,由BBC电视台播放。他由此想到可以采用音乐会形式并通过电视转播。1980年这个音乐会公开演出了。无巧不成书,艾略特的遗孀来听了这场音乐会后,给韦伯带来了诗人的一些未发表手稿,其中一首“美女猫格瑞泽贝拉”的诗包含的音乐感和戏剧性想象启迪了韦伯。他意识到这个项目应当有更宏大的前景。他邀请皇家莎士比亚总导演屈弗南帮助他从艾略特诗稿和其他作品中搜集更多的素材,连缀成一个戏剧结构。

韦伯音乐剧中,《猫》的舞蹈成分最重。这出音乐剧的魅力不仅出自演员歌喉,同样也出自他们肢体。难怪编舞洁莲•琳要称《猫》为“英国第一出舞蹈音乐剧”。洁莲琳编造众猫的舞蹈动作没有沿袭既有风格,没有套用现成的方法。她希望每个猫角色的动作都显露独特的个性。关键的关键是让观众从猫的举手投足窥见人的俯仰行止。舞台上姹紫嫣红,纷然杂陈:有群猫厮打的写生画面,有三十年代好来坞风格的谐谑模仿,有哀怨的社交舞的流风遗韵。或通俗或古典,或旧或新,或嬉皮或优雅,令人目不暇接、但同时又交相辉映。这全是因为编舞对创作目标把握准确。这个目标就是刻画猫的性格。而猫的性格,据导演和编舞说,又很象看《猫》的人类的性格。

韦伯几出重要音乐剧都是由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国际著名舞台美术师约翰•奈皮亚设计的。奈皮亚为这出剧设想的基本视觉形象是一个“猫的游乐场”。他说:这个场子里摆设的都是日常生活的真物件,但这些真东西能够变出一个幻想世界。这个世界,人初进来会感到如入迷宫,不知所措,心里嘀咕不知下面会发生什么事。同时,他还希望开演前就有浓厚的气氛。这在带有镜框式舞台的剧场里肯定不可能做到。所以,最终选定的是“新伦敦剧院”,它的舞台在剧场的中心,观众席可以灵活安排。奈皮亚不满足仅仅缩小观演距离,毕竟在传统剧场这也并不难办到。他还想要加强幽默成分和异想天开的游戏感。为次,他在观众席秘密安置了一些进出口,让那些猫儿蹿进蹿出,给他们一份惊奇。最后的地点设置在大城市的垃圾筒旁边的空地,这不仅符合生活的真实,而且为这出舞蹈成分很重的演出留出了充裕空间。垃圾堆游乐场的尺寸按照猫的比例制作,比实际大三倍。用猫眼看过去:楼房一样高的垃圾筒、街心花园大小的废旧轮胎、手杖长短的牙膏皮。这时,观众发现自己竟然是与猫为伍了。

韦伯有极好的古典音乐修养,大学时代衷情象兴德密斯、利盖蒂这样的现代严肃作曲家。但没有走艰涩高深一路。虽然熟悉现代作曲方法流派,选择的却是通俗的、大众的形式,但他的音乐并不因此庸俗。他的旋律动听上口,歌词明白晓畅。这大概是他的作品广受欢迎的原因。

《猫》1981年在英国伦敦的“新伦敦剧院”首演。现在已经成为音乐剧历史上最卖座的作品。截至1996年1月《猫》成为伦敦西区和纽约百老汇连续演出场次最多的音乐剧。它在美国巡演达16年零两个月,时间之长创造了美国演剧史上的记录。它的伦敦原版演出获得1982年格莱美最佳演出录音奖状,百老汇演出录音带销量逾200万,获得了1983年格莱美最佳演出录音奖。它远涉重洋,在许多国家上演,为韦伯获赢得了巨大的利润。截至1995年9月,《猫》在全世界的总收入超过20亿美元。

1982年韦伯创作了新剧《载歌载舞》。同年,他创造了英美戏剧界的奇迹:在伦敦和纽约两地同时各有三部他的音乐剧上演,1988年他重复了这一奇迹。1994年他再次重复了这个奇迹。1984年他与理查德•斯蒂尔格合作创作了《星光快车》。1986年他又创造了一个票房奇迹,这就是根据法国嘎斯东的小说改编的《歌剧魅影》。此后不久他又创作了自己最钟爱然而风评不佳的《爱情百味》。1992年他改编好来坞电影,创作了《日落大道》,1993年在伦敦上演。1992年他为巴塞罗那奥运会创作会歌“生命之友”。1996年他又有一部新音乐剧《临风长啸》问世。

1994年韦伯高踞《戏剧周刊》排列的“对美国戏剧界影响最大的100人”之首。在英国以及全世界,任何一个时候,都有韦伯的十几个巡回演出团在各大城市演出他的音乐剧。

所获荣誉

他共赢得五项英国劳伦斯奥立佛奖,六项美国托尼奖和三项葛莱美奖,其中一项葛莱美是颁给他的拉丁文《安魂曲》的“当代最佳古典作曲奖”。近年的两项托尼是颁发给《日落大道》的“最佳作曲”和“最佳音乐剧”奖。

韦伯于1988年荣膺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院士头衔,1992年被英国女皇册封为骑士,1996年岁末再次被授予终生勋爵,成为贵族院成员。在欧洲这样一种说法:韦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舒伯特。

韦伯经典音乐剧:《猫》、《艾薇塔》、《歌剧院魅影》、《巨星耶稣基督》

安德鲁-洛依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英国著名音乐剧作曲家。

1948年3月22日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和钢琴教师之家,就读于马格德林学院,就读期间曾与词作者蒂姆-莱斯合写了《我们的样子》。喜欢辛德米斯(Hindemi

th)、里格弟(Ligeti)与潘德雷基(Penderecki)等现代作曲家的作品。

1967年他与莱斯合写《约瑟夫和神奇彩衣》,1968年在伦敦的学校上演,后又在伦敦西区剧院上演并在1972年的全国性电视节目播出。

70年代早期,韦伯为英国电影《侦探》和《奥德萨纵队》谱曲

不久与蒂姆-莱斯(Tim Rice)合写的《耶稣基督巨星》,1971年在纽约上演,获七项托尼奖。1973年,该剧被拍成电影。

1974年创作了《吉维斯》,合作者阿兰-艾克布恩代替了莱斯。

又与蒂姆-莱斯(Tim Rice)合作创作《艾微塔》,1981年《艾微塔》在百老汇上演。

之后韦伯改编《猫》并创作第二部音乐剧《歌与舞》(1982)其中“脸色别那么难看”在星期天告诉我“成为大获全胜的代表作。

至此韦伯成为唯一一位有三部作品同时在伦敦西区及百老汇上演的音乐剧作曲家。

1983年他制作了喜剧《卓越人物将它赶走》。

1984年与理查德-斯蒂尔格合作创作《星光快车》。

随后在伦敦皇家剧院制作了《被雇的人》《把你的嗓音借给我》

与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dgers)、劳伦茨-哈特(Lorenz Hart)合作《足尖上》,并成为该剧院的所有者。

1992年创作《日落大道》,1993年7月12日在伦敦上演。

1994年韦伯名列《戏剧周刊》杂志编写的美国戏剧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之榜首。在美国和英国以及全世界,任何一个时候,都至少有他的十几个巡回演出团在各大城市演出韦伯的音乐剧。

他为其父写的”安魂曲“和他的”变奏曲“合起来制成的专辑成为销量最大的专辑,以及后来的”首演集“专辑成为三倍白金辑(即销量超过六万百万套)。

韦伯的第二个妻子萨拉-布莱特曼演唱的”安魂曲“中的流行单曲,进入英国前10名排行榜。

1996年为巴塞罗那奥运会创作会歌”生命之友“。

韦伯是改写音乐剧历史的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洛依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英国著名音乐剧作曲家。

1948年3月22日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和钢琴教师之家,就读于马格德林学院,就读期间曾与词作者蒂姆-莱斯合写了《我们的样子》。喜欢辛德米斯(Hindemi

th)、里格弟(Ligeti)与潘德雷基(Penderecki)等现代作曲家的作品。

1967年他与莱斯合写《约瑟夫和神奇彩衣》,1968年在伦敦的学校上演,后又在伦敦西区剧院上演并在1972年的全国性电视节目播出。

70年代早期,韦伯为英国电影《侦探》和《奥德萨纵队》谱曲

不久与蒂姆-莱斯(Tim Rice)合写的《耶稣基督巨星》,1971年在纽约上演,获七项托尼奖。1973年,该剧被拍成电影。

1974年创作了《吉维斯》,合作者阿兰-艾克布恩代替了莱斯。

又与蒂姆-莱斯(Tim Rice)合作创作《艾微塔》,1981年《艾微塔》在百老汇上演。

之后韦伯改编《猫》并创作第二部音乐剧《歌与舞》(1982)其中”脸色别那么难看“在星期天告诉我”成为大获全胜的代表作。

至此韦伯成为唯一一位有三部作品同时在伦敦西区及百老汇上演的音乐剧作曲家。

1983年他制作了喜剧《卓越人物将它赶走》。

1984年与理查德-斯蒂尔格合作创作《星光快车》。

随后在伦敦皇家剧院制作了《被雇的人》《把你的嗓音借给我》

与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dgers)、劳伦茨-哈特(Lorenz Hart)合作《足尖上》,并成为该剧院的所有者。

1992年创作《日落大道》,1993年7月12日在伦敦上演。

1994年韦伯名列《戏剧周刊》杂志编写的美国戏剧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之榜首。在美国和英国以及全世界,任何一个时候,都至少有他的十几个巡回演出团在各大城市演出韦伯的音乐剧。

他为其父写的“安魂曲”和他的“变奏曲”合起来制成的专辑成为销量最大的专辑,以及后来的“首演集”专辑成为三倍白金辑(即销量超过六万百万套)。

韦伯的第二个妻子萨拉-布莱特曼演唱的“安魂曲”中的流行单曲,进入英国前10名排行榜。

1996年为巴塞罗那奥运会创作会歌“生命之友”。

韦伯是改写音乐剧历史的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1948年3月22日生于英国南肯辛顿的音乐世家,祖父是优秀的男高音,父亲是英国伦敦音乐专校的校长、知名风琴演奏家,母亲是小提琴家,姨妈是剧院演员,弟弟是著名大提琴手……韦伯从小受到音乐熏陶,7岁开始作曲,姨妈带领他进入剧院,令他从小就领略了舞台的魅力,11岁时韦伯用积木和纸板盖了一个玩具剧院,而他为这个玩具剧院谱写的作品,后来还曾用在音乐剧《爱的观点》中。

韦伯16岁获得牛津大学奖学金,19岁进入皇家音乐学院学习管弦乐编曲。在此期间他认识了词作家蒂姆·莱斯(Tim Rice),展开多年合作。他们的成名作是1967年创作的《约瑟夫和神奇彩衣》,1968年在伦敦的学校上演,后又在伦敦西区剧院上演,并在1972年的全国性电视节目中播出。20世纪70年代早期,韦伯还曾为英国电影《侦探》和《奥他萨纵队》谱曲。不久他与蒂姆·莱斯合写《耶稣基督巨星》,1971年在纽约上演,获7项托尼奖。1973年,该剧被拍成电影。他们最后一次合作是《艾薇塔》,这部作品于1981年在百老汇上演。

20世纪80年代,韦伯陆续写出了《猫》《星光列车》《歌剧魅影》《日落大道》《微风轻哨》等作品,其中《猫》是第二次没有蒂姆·莱斯参与的音乐剧,忆莲·佩姬(Elaine Paige)和莎拉·布莱曼(Sarah Brightman)都参加了演出,《猫》的首演即获得了成功,后来还成为英国、美国的常青音乐剧之首。后来韦伯成为惟一一位有三部作品同时在伦敦西区以及百老汇上演的音乐剧作曲家。

1983年韦伯制作了戏剧《卓越人物将它赶走》,l984年与理查德·斯蒂尔格合作创作《星光列车》。随后他在伦敦皇家歌剧院制作了《被雇的人》《把你的嗓音借给我》与理查德·罗杰斯、劳伦茨·哈特合作《足尖上》,并成为该剧院的所有者。1992年韦伯创作《日落大道》,1993年7月12日在伦敦上演。1994年韦伯名列《戏剧周刊》杂志编写的美国戏剧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之榜首。他为父亲写的《安魂曲》和他的《变奏曲》合起来制成的专辑成为销量最大的专辑,以及后来的《首演集》专辑销量超过六百万套。1996年韦伯还为巴塞罗那奥运会创作会歌《生命之友》,由莎拉·布莱曼和卡雷拉斯演唱.

安德鲁韦伯音乐剧 篇2

一、题材的开放性

韦伯的音乐剧创作在题材的选择方面是非常具有开放性的。除了爱情题材之外, 有宗教题材《耶稣基督巨星》 (讲述圣经中耶稣门徒犹太的故事) 、还大胆创作政治题材的《艾薇塔》 (讲述阿根廷国母艾薇塔的一生) 、有童话题材的《猫》 (以拟人的手法, 表现各种猫的性格和猫的世界) , 还有悬疑惊险题材《歌剧魅影》等音乐剧作品。音乐剧《歌剧魅影》根据法国著名的侦探、悬念小说家勒鲁的小说《剧院魅影》改编而成。韦伯被书中充满悲剧色彩的浪漫爱情故事所吸引, 创作激情高涨。正如他所说:“《剧院魅影》有可能制作成为带歌剧的爱情故事。我知道它就是我一直想要做的东西, 我感觉到在我脑海中甚至己经产生了它的旋律, 当我在剧院里做过各式各样的尝试后, 我终于找到了我所要的东西。”确实, 这是个典型而感人的奇情故事, 它将一个怪才音乐家的故事和一些诡异情节巧妙地结合到了一起, 并以巴黎歌剧院为背景。故事讲述了一个出没于歌剧院里神秘幽灵, 爱上一个女高音歌唱演员的故事。这个故事浓缩了几乎所有可以调动观众情绪的要素, 题材包涵了离奇神秘的趣味性, 魅影和人们的互相追逐不断引发出层层悬念, 使观众揪心痴迷。韦伯把自己的艺术创作和大众的欣赏口味紧密结合起来。

二、表现手段的多样性

韦伯的另一鲜明的创作特点是将现代先锋派的、古典的、流行的、民间的各种手法兼收并蓄。在声乐上使美声与通俗唱法同台演唱, 器乐上将传统交响乐团与流行的电声乐队等各种因素融为一体。音乐剧《歌剧魅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音乐剧有着剧中剧的情节, 音乐剧以通俗唱法为基础, 剧中上演的歌剧情节大量运用了美声唱法;音乐剧还有大量现代管弦乐和电声乐队, 如开场乐曲是采用宏伟大型的交响乐团伴奏;又如魅影主题《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由电声乐器演奏在众多半音音调级进下行的音响, 充分体现魅影这一形象的魅惑和震撼。因为主要人物都是歌剧院的演职员, 将歌剧院的故事作为剧中剧插入其中, 在音乐剧中套上歌剧, 作曲家就可以大量采用古典音乐的背景, 采用歌剧中的宣叙调、咏叹调等, 剧中还能加上不少古典大歌剧的片断, 演员的演唱也必须运用西方传统的意大利美声唱法。韦伯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音乐才华, 在创作中, 通过灵活运用歌剧和音乐剧的元素, 将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高度整合获得前所未有的创作快感。从而打破了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的尖锐对立的状态, 形成一种雅俗共赏的融合画面。

三、音乐风格与手法的独特性

韦伯的音乐风格是变化多端的。我们所熟悉的音乐风格主要是以德奥作曲家为主的古典主义风格、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风格、二十世纪以来的以美国作曲家为主的流行音乐风格。而韦伯正是将这三种风格兼收并蓄之人, 以英国民族音乐为基础, 综合各家之长, 形成了与前者不同的新风格, 并且为大众甚至其他的作曲家所接受。《歌剧魅影》是他的作品中结合的最为完美的杰作。虽然取材于恐怖悬疑小说 (与我国30年代的电影《夜半歌声》题材相似) , 但并不强调恐怖效果, 而是强调人性内在的矛盾冲突。就其音乐而言更是以抒情见长, 并创新的引进了“音乐戏剧性展开”的概念和方法, 把歌曲插入到对话中, 使它们成为连接剧情的线索。其中二重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独唱《Music of the Night》、三重唱《All I Ask of You》等等, 都是不可多得的经典曲目。由于里面加入了流行音乐的节奏处理, 听起来别有味道。

从这部音乐剧可以看出, 韦伯的音乐剧创作融入了多方面的创新因素, 各方面都在突破常规。除了以上论述的三点以外, 当然还有其他的创作特点, 比如他的音乐剧总是大制作, 以极高的成本力求在舞台设计和布景道具上给观众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力求平顺简易, 便于观众接受, 在艺术语言上力求通俗易懂, 很适合大众的审美要求等等各方面创作特点都是值得我们慢慢去研究、去挖掘的, 启发我们的创作思维的开放性, 借鉴吸收其营养而为我国的音乐剧创作所用, 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我国本土化的音乐剧。■

摘要:音乐剧《歌剧魅影》是韦伯的巅峰之作, 也是其最受欢迎、最成功的作品之一。该剧充分体现了韦伯音乐剧创作的特点, 本文试从题材的开放性、表现手段的多样性和音乐风格与手法的独特性等这三个方面进行这一论题的论述。

关键词:歌剧魅影,韦伯,创作特点

参考文献

[1]卢广瑞.《中外歌剧·舞剧·音乐剧鉴赏》[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

[2]居其宏.《歌剧美学论纲》[M].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年3月.

安德鲁韦伯音乐剧 篇3

作者首先谈到关于发展研究要注意的几个基本问题。

第一,要认识世界上较贫穷的国家为什么处于目前的状况,就必须了解它们在全球性社会经济关系体系中的位置,即了解穷国与富国之间的微妙关系。作者认为,采用三个世界的提法,容易造成一种印象,似乎世界上各个部分是相互分割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经济贸易、体育比赛、超级大国的对抗、旅游等等现象,都反映出地球上各个地区的人们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用“第三世界”这个概念,是想说明世界上有一大批相对贫困的社会,但如果认为这些社会的贫困与第一世界的相对富足毫无关系,那就错了。

第二,不能忽视不同社会在经济与文化上的特殊性。工业化是各国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但它对各个国家在经济和文化上的影响并不相同。特别是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工业基础是比较薄弱的。所以,必须考虑到一个社会本身的特点对其发展的影响。

第三,各种发展理论往往带有片面性。这种片面观点导致了不顾人民对一种新型文化与新经济模式的反应。而文化与经济是决定人们生活的两个因素,缺一不可。

第四,要从历史上、从动态上去考虑第三世界国家的社会变迁。帝国主义的所作所为却是历史上已记录在案的事实;昔日的强国衰落,旧的国际经济体系崩溃和新经济体系确立,也是有目共睹的现象。这一切告诉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其他某些原因,今天的强国可能变成明天的弱国。

第五,要考察发展计划的政治特征,即研究各种社会变迁理论如何影响政府的发展决策。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都在实行发展工农业的国家计划,这些计划通常受到国际援助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影响,它们提供资金、技术和制订计划的方法。于是,同时也就受到它的“施主”们对发展问题的观点的左右。作者认为,第三世界国家发展计划的贯彻执行永远不会是一个单纯的本国政府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如何“当好家”的问题,还遇到物质资源的出让和政策使谁受益等政治决策问题。

作者还着重从社会学角度论述了如何研究发展问题。他指出,从社会学角度看,重要的是考察人们对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机遇和生活动力的理解,了解人们对于表面的“发展机会”的看法。此外,还必须认识一个社会中与消费市场的扩大和技术引进有关的社会潜效果,看一看这样的“发展”对已有的文明和传统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也许,在某些情况下,物质繁荣程度的提高并不使文化模式发生显著变化。但也有这样的情况:若不最终地全面变革文化价值与规范,物质上的繁荣就可能受到限制。

世界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考察这种不平衡在多大程度上是各个集团维护他们在国内外利益的结果,这个问题是所谓“依附”和“不发达”理论的核心,它不同于占统治地位的现代化理论,并对后者持强烈的批评态度。

为了说明全球性的不平等状况,“依附”理论的代表者提出,仍然需要用马克思和韦伯多年以前提出的阶级与权力模型对集团、阶级及其利益进行了鉴别;但是,马克思和韦伯的模型最初是为说明在工业相对发达的国家的不平等状况而设计的,因而在分析今天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情形时应略加修改。在发达的工业社会,集团冲突主要发生在受雇的工人和工厂主及其他企业之间,各个集团利用他们各自的资源(或是劳动,或是资本)去获得自己的利益,这种利益是可能发生冲突的。然而,对各种社会集团和他们赖以维护自己利益的资源进行划分,毕竟比对劳动与资本的划分要复杂得多。广为存在的文化资源也可被用来增加经济上的生活机遇。特权、民族、家庭和其他借以划分阶层的因素,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不平等类型都有重要影响。

西欧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是与教育发展、人口增长、移民与城市化过程并行的,在政治上是典型的国家主权的不断扩大。工业化与国际贸易也从这几个方面影响着第三世界。作者还专门阐述了经济增长与政治发展的关系,探讨了关于资本主义国家权力与政治的一般理论是否适用于解释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稳定问题,并对不发达国家的国家干预与军事干预的特殊形式进行了分析。

在谈到教育对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性时,作者指出,许多不发达国家目前都在力求提高人们的一般文化水平和就业者的职业技能。因为政府能够用于教育的投资很少而不得不接受国际机构的“援助”,其实,为这种“援助”付出的代价是十分高昂的。某些较为激进的学者认为,“援助”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不令人乐观,“援助”带来的问题甚至比原来的问题更严重;资本主义的“援助”就是第三世界贫困的根源。各派学者之间对此争议很大。最后,书中介绍了最近几年来人们热衷于寻求的所谓“替代发展战略”,主要是限制给环境与社会带来损害的工业化增长速度,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方针去满足社会的需求,,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同时保护环境。作者指出,类似的观点早已有之。但是它对各国的工业化方针和政治发展计划却影响甚微。人们都越来越多地听到这样的呼声:应当反对为了利润而生产那些有害的产品,应转而去生产那些更有益于社会及环境的产品。这种批评仍是对盈利动机,即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近来,这股批判力量与生态学者在政治上联合起来,成为欧洲政治竞选中一股越来越令人注目的势力。该书还在探讨了各种发展道路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政策有何意义之后,提出了工业化发展道路在第三世界国家是否可以通行的问题。

上一篇:毕业感言不说再见下一篇:浅析课外阅读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