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4-07-03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共9篇)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1

082303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Traffic and Transport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1学科简介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硕士学科点是在原国家教委“运输管理工程”与“交通工程”两个硕士点合并后形成的,是1987、2001连续两届国家级重点学科,也是国家首批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本专业主要为交通运输和国民经济各相关领域培养高层次的规划、设计、经营管理与决策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运输组织现代化

研究运输组织中的新理论与新方法、运输计划编制现代化的理论与方法、综合交通运输组织理论与方法、现代客货运输技术、运输过程的生产组织管理等。

(2)现代物流管理

研究现代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供销链管理与库存控制、现代物流配送、现代物流设施设备、企业物流资源整合与物流管理、现代物流技术及应用等。

(3)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

研究城市与区域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交通需求管理、城市交通GIS与ITS应用、交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政策、城市道路交通控制、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与管理、城市公共交通管理理论与方法等。

(4)交通运输信息技术

研究交通运输信息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交通运输信息系统的集成与开发,交通运输信息管理与信息化工程,交通运输业电子商务,智能交通规划、智能调度平台设计、智能交通监控系统、综合交通智能化管理及智能交通有关理论与方法等。

(5)运输市场营销管理

研究运输市场调查、运输需求预测及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运输市场营销战略与策略、运输产品设计与开发、信息技术在运输市场营销中的应用、运输企业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运输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等。

(6)交通运输政策与可持续发展

主要研究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理论与政策,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在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前提下交通运输发展政策及模式。

其他研究方向还包括:

(1)交通枢纽规划与设计

主要研究运输枢纽总体规划、枢纽总图设计,各种运输方式分工、协调,各种港站设计、港站作业能力。

(2)交通安全工程

主要研究各种运输方式的安全特性,交通系统安全管理、设计、规划和评价,交通安全检测与事故诊断技术,交通事故模拟分析,安全技术在交通运输系统中的推广与应用,减灾与防灾的理论与方法等。

(3)现代货物运输技术与管理

主要研究各种运输方式的货物装载技术条件及加固技术,超限货物运行条件,鲜活货物运输条件及组织,危险货物运输技术与安全管理,集装箱运输技术与管理等。

(4)旅游管理

主要研究旅游交通行为理论,旅游市场需求分析,旅游文化、旅游运输企业管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旅

游经济、旅游交通组织、假日旅游市场研究、旅游交通运输集成管理系统等。

(5)智能交通系统

重点研究高新技术在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应用,包括各种交通系统的智能规划、智能调度平台的设计与开发、智能交通安全系统、智能收费系统、综合交通智能化管理以及与智能交通相关的理论与方法等。

(6)电子商务

主要研究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设计、网络营销技术、企业内部网络设计与开发技术、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技术、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与保密技术等。

本学科可以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2课程体系

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如下表所示。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2

在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育目标是培育拥有坚实的管理学和经济学基础知识,拥有科学研究的兴趣以及严谨的科研作风,具备数据处理技术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可以进行工商管理专业学术和应用研究的高层次人才。自1998年工商管理学科被公布为我国学科专业以来,我国工商管理教育快速发展。

在经济发展和研究生扩招的背景下,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数量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工商管理的硕士招生点。据中国研究生招生网站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全国共有81所高校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硕士招生点。自开设工商管理硕士点以来,这些学校每年向社会输出大量的工商管理硕士毕业生,很好地满足了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情况下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

一、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索和实践———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

自我国招收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以来,许多高校都对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这一部分,本文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下简称南信大)为例,简述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索和实践的总体情况。

(一)课程设置注重学科专业知识,忽略方法论的培养

在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上,国内大部分高校较为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对研究方法论的重视程度不够。针对全国各地区65所高校关于研究方法论开设情况的统计可以发现,仅有17所高校开设了研究方法论的相关课程,占总数的24.6%;同时,在开设研究方法论课程的学校中,研究方法论多数是选修课而不是必修课。这体现出很多高校对研究方法论存在忽视的情况。结合对各高校课程安排的总体调查,我们发现,高校公共基础课程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英语以及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而专业课多数是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交叉重复的现象严重,课程内容不能满足前沿性的要求。专业选修课中跨学科课程开设的也相对较少,仅仅是本学科内各研究方向课程之间的交叉学习和了解,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学生横向拓展思维的培养,同样不利于研究方法论的培养。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课程设置为例:

数据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网站

由表1我们看到,南信大的公共基础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为管理学前沿、中级计量学等工商管理专业必学的理论基础知识,选修课也大多是工商管理专业各研究方向所需的方法和理论;同时,和大多数高校一样,南信大并未开设研究方法论的相关课程。由此可见,南信大的课程设置同样是注重基础理论知识,但是忽略了研究方法论的培养。

(二)重理论,轻实践

众所周知,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未来要面对的是很复杂的社会经济活动,因此,实践环节应当是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必不可少的一项培养项目。我国各高校也对研究生的实践环节做出了相应的规定,甚至设置了一定的学分。

数据来源:各高校研究生网站

由表2我们看到,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对实践环节给出了学分制的要求,即使设置了学分,实践环节的学分也仅在0.5—3分之间,占总学分比重很小。由此可见,在对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社会实践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南信大为例,规定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位课学分不少于20学分,但是对于社会实践却没有设置学分,也没有对社会实践做出相应的规定。说明南信大同样重理论,轻实践。这样的课程设置无疑会阻碍学生的探索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对学生论文发表的要求和标准制定过高

关于学术交流和发表论文方面,包括南信大在内的各高校也都有各自的规定。

由表3我们看到,对学术活动和论文发表做出明确规定的高校,在各个地区的比重都超过60%,这些高校中有一部分高校对参加学术交流的次数都做出明确的规定。在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上,很多高校也做出明确的规定,大部分是要求在学校规定的期刊上至少发表一篇学术论文。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对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做出硬性要求有助于学生学术水平的提高,从而提升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但是学校过分强调学生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层次的要求,反而抑制了学生研究的自主性、自愿性,从而使学生为了论文发表而发表论文。

数据来源:各高校研究生网站

数据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网站

从表4我们看到,南信大对于学生的论文发表和学术交流均做出硬性规定,要求在校期间,研究生必须在核心以上期刊至少发表1篇论文,参加6次以上并举行一次公开性的学术报告才能达到毕业的要求。在这样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下,研究生确实都很努力,但论文写作和研究工作需要较长时间的沉淀和积累,期刊也有审稿周期,这样的强制要求所带来的后果就是,研究生追求短平快、热点、发表快,真正沉下心去做科研的很少,并且很多压力都转移到了导师身上。

二、政策建议

结合上文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几条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育质量的政策建议:首先,应加强对工商管理硕士研究方法论的培养,启发学生多观察社会现象,并从现象中提炼科学问题。在确定论文题目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努力培养独立的研究人员而非研究助手。其次,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多增加一些论文写作、计量软件应用的课程,让学生在掌握理论方法之后还能有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系统地指导学生如何做研究。再次,制定恰当的论文发表标准和要求,既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和约束学生,又不至于让学生疲于奔命,追求短平快。

摘要:近年来,由于我国硕士生扩招以及经济发展等原因,我国经管类研究生尤其是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日益增多。我国在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起步较晚,依然存在一些欠缺。因此,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梳理当前我国高校关于工商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就如何提升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育质量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欧绍华,徐亚纯.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10):46-49.

[2]兰玉杰,张斌.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调查与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1):53-56.

[3]王亚青.当前高校硕士研究生科研活动现状调查[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1-137.

[4]来茂德,沈满洪,陈凯旋.培养机制改革:新时期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2):1-5.

[5]董克用.关于经济学、管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3):10-12.

[6]王鲁捷.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目标与方法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4,(2):33-35.

[7]禹智潭,黄炳根.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4):157-159.

[8]高新柱.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调查与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3):92-95.

[9]樊金萍,龚束芳.我国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教育研究,2011,13(11):152-155.

[10]薛文飞,刘国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4(12):87-91.

[11]段丽.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3.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3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管理办法

(试行)

根据2009年3月19日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文件的要求,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我国自2009年起,开始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其中对专业实践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为保证我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工作能够顺利完成,切实有效地对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过程进行全过程管理、服务和评价,确保专业实践的高质量、高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一、专业实践要求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一年后并完成全部个人培养计划的课程学习方可进入专业实践阶段,如有特殊情况请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经学院审批通过后方可进行专业实践。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原则上最长不超过一年。

二、专业实践方式

专业实践的方式应体现“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现场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1、专业实践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灵活进行:

方式

一、由导师结合自身所承担的科研课题,安排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方式

二、进入学校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的实践基地,利用企、事业

单位的科研资源,由导师与实践基地辅导教师共同负责安排相 应的专业实践。

方式

三、研究生结合本人的就业去向,自行联系实践单位进行专业实践。方式

四、依托于学校建立的实验室、专业实践基地或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由学院统一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实践。

2、不同实践方式对指导教师的要求也不同,具体要求如下:(1)选择方式一、四进行专业实践的研究生,导师作为指导学生专业实践的责任教师,并由导师指定学生专业实践的辅导教师,可以是导师本人或其他教师。

(2)选择方式二、三进行专业实践的研究生,导师只作为指导学生专业实践的责任教师,而不能作为辅导教师。辅导教师的人选由实践单位指派。

三、专业实践申请

研究生应于第一学年的第2学期结束前与指导教师一起制订个人专业实践计划,并填写《西南交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表》(附件一)(简称“专业实践计划表”)。研究生应将“专业实践计划表”及时报所在学院,由各单位汇总后于第二学期结束前2周内报研究生培养办公室。

四、专业实践纪律

研究生在进行专业实践期间须遵守以下纪律:

1、参加专业实践的学生应在指导教师和实践基地有关人员的指导下,按照 个人专业实践计划表,认真完成实践任务,严格遵守实践基地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

2、参加校外专业实践的学生必须严格遵守《西南交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安全管理办法》(试行)的相关规定,并与学院签订《专业实践安全责任书》。

3、学生在实践期间如有特殊情况需请假,应以书面形式向指导教师请假,自行联系实践的学生请假应获得实践单位相关人员的同意,累计缺勤时间(包含请假时间)超过规定实践时间三分之一(含三分之一)者,不能参加实践考核。

4、学生在专业实践期间要定期填写实践登记表,并按时完成实践作业和报告。

5、参加专业实践的学生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干扰实践成绩的评定工作,违者给予实践成绩降为0分处理。

6、学生应严格遵守学术职业道德规范的规定,严禁抄袭他人实践成果,违者将给予实践成绩降为0分处理。

五、专业实践考核

1、研究生专业实践结束后两周内须将《专业实践计划表》和以下材料(装订成册)提交所在学院:

(1)《西南交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登记表》(附件 二)。

(2)不少于5000字的专业实践总结报告(附件三)。

(3)《西南交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考核登记表》(附 件四)

2、考核方式

各学院应组织由学院专家、学生导师、学生实践辅导教师组成的专家组参加研究生专业实践的专题报告会,由学生本人汇报本人的专业实践工作或展示个人的实物成果。专家组应根据研究生的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及实践基地的反馈意见等,按“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评定成绩并将评定的成绩填入《西南交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考核登记表》中。

3、考核结果

(1)考核的成绩在及格及以上的学生均可获得8学分,不及格者不计学分。

(2)成绩合格者方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未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者,不能进入学位论文答辩环节。

(3)未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者,本人须向所在学院提出书面申请,学院批准后,重新进行专业实践。

六、本办法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

七、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4

1.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与人才需求

1.1我国交通运输业持续快速发展,使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出现短缺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交通运输人才是国家人才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近二十年,我国交通运输业进入了一个持续快速发展期,“十一五”末,我国通车公路总里程398.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4万公里。根据交通运输部颁布的《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到“十二五”末,我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50万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到10.8万公里[1]。可以说,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单纯是量的巨大增长和积累,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因此,迫切需要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

1.2未来十年,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结构性人才的特殊需求数量巨大

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统计数据表明,截至底,我国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共有从业人员3429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03万人,占从业人员8.8%;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6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5.3%。《纲要》指出:未来十年,结构性人才的特殊需求主要涵盖建设养护、工程管理、现代交通物流、道路运输、轨道交通、综合运输人才。其中,高层次科技人才年均需求1.4万人[2]。

2.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定位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degree),是随着现代科技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虽然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二者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质[3]。

2.1专业学位教育更强调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统一

专业学位教育并非学术学位教育的去“学术化”,而是将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更强调学术的应用性和特定针对性,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和技术再创新。专业学位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化取向。

2.2专业学位教育更强调高校、行业、企业的协同创新

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以学位授权单位为单一主体而构建起来的、由多方参与协作的培养系统,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强调多元主体,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共同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有利于实现协同创新,形成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的合作育人机制。

2.3专业学位教育更强调创新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有机结合

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强调培养从事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的科研后备人才,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类型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但不仅仅是强调实践性,而且强调实践环境下的技术创新,强调围绕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强调创新成果实际应用,是实践、创新和应用的深度融合[4]。

3.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3.1校企合作,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1)依托企业诉求、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

在面向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中,形成了“一条主线(突出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两大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三个平台(通识式基础教育平台、递进式专业教育平台、开放式综合教育平台),四个结合(基础平台与专业模块相结合、课程学习与项目学习相结合、教学实践与科研生产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相结合),五个系统(教学督导系统、学生评教系统、教学评估系统、信息反馈与问题处理系统、社会需求与质量评价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创中赛”的内涵式人才培养的新方法。

(2)结合企业生产环节、合理划分培养阶段

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采取学位课程学习、企业实践及

学位论文

相关信息

试论情感语言节目主持人万峰、钟晓的语言特点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争议试论中职《外科护理学》的情境式教学试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研究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手术侧卧位适宜度的研究

等三阶段展开,结合企业生产过程,合理安排学生阶段任务,并且突出学生工程实践管理技能训练。具体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

(3)融入企业工程一线,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建立与交通运输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战略联盟和协同机制,坚持专业教学和实际应用相结合,课程设置与职业需求相结合,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相结合,企业实践与学位论文相结合,开展高层次应用型交通运输人才培养。

结合课程总学分要求,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中根据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开设的研究方向,进行模块化设计,每个模块至少开设5门企业提供课程,培养学生强烈的工程意识和良好的工程素养。

3.2校企合作,搭建实践育人平台

(1)与交通运输行业企业共建实践教育基地。本着“互惠互利、相互融合”的原则,联合建立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以及工程实训中心。并以此为纽带,实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学生以顶岗的形式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学生到企业后先由企业领导进行企业文化教育,让学生熟悉企业和企业文化,然后进行上岗培训,包括技术培训和安全培训,再根据岗位需求顶岗工作,所有标准规范都按企业职工要求进行。

(2)在一线工程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拓展实习实践内容。组建了由企业冠名的专业试点班,[JP+1]实施应用型人才的联合培养,在合作建设的工程项目中,融入真实的工程环境,开展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在工程一线开展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使学生受到了比较系统的工程实践训练,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3)为企业提供技术培训和知识更新。依托合作平台,面向交通运输系统企业员工,开展职工技术培训,包括岗前培训、青年技能培训等。学校还可以利用专业技术资源优势,积极为地方服务,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使双方形成的互利共赢合作关系不断深入和发展。

4.结语

交通运输类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通过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在解决专门技术人才培养的同时,促进交通运输行业企业的技术进步,很好的解决了特殊地区交通领域的技术问题;又充分发挥了学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社会职能,提升了学校科学研究的层次和水平,为交通运输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交通运输部.

[2]《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交通运输部.

[3]别敦荣,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设计[J].现代教育管理,.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5

学科代码:08140

4一、学科专业简介

我校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于1997年在热能工程专业招收暖通方向本科生。1999年成立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2003年隶属于建筑工程学院。2005年被国家教育部授予硕士点,到目前为止,我校是安徽省唯一的“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硕士点授予单位。

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学科是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的重要分支。本学科的本科专业是经国家教育部对学科、专业调整后,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主要研究如何在工业与民用建筑物、运载工具内创建能够保证在室人员舒适和身心健康的热湿环境、声环境、光环境和具有良好室内空气品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并研究为创造和实现这一目的所需的采暖通风和空调系统,与之相应的冷热源及能量转换设备,建筑自动化系统,以及燃气、蒸汽与冷热水输送系统。进入到21世纪以后,学科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在新的形势下,本学科的中心任务是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并存”。从能源需求侧来看,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研究是建筑节能完整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能源生产和转化来看,一方面,能源是维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根本保证,它与材料和信息构成现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三大支柱。自然界绝大多数的一次能源,如石油、煤炭、天然气、水力能、核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均采用各种能源转换和利用设备转化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各种能源和动力。另一方面,能源不仅为人类带来文明和繁荣,也为人类的生活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问题甚至是灾难。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的破坏、日益严重的资源短缺以及生态系统的破坏等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举世瞩目的《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对工业界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能源的高效清洁转化技术以及能源生产和转化过程中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已成为世界瞩目的重大课题。

本学科承担国家级、省级以上科研课题多项。本学科与中冶华天(中冶集团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环境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培养硕士,具有热工理论、室内空气品质、建筑节能以及工业通风等稳定的研究方向。目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3名,形成了面向经济主战场的应用型学科研究特色,科研经费200余万元。近几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和ISTP收录15篇。

二、培养目标

㈠ 研究生须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结合作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㈡ 研究生应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从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

能力,能较好地掌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较全面地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熟练掌握相应的计算机技术、控制理论和计算技术,以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并能综合应用这些理论知识进行本学科的应用研究和系统工程设计。

㈢ 研究生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有益的社会活动,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㈣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专业书刊,并能撰写论文摘要。

三、主要研究方向

㈠ 热工理论与应用

利用热工理论分析和解决暖通空调领域及其它能源利用领域的相关问题,如:空气热湿交换、燃气燃烧、制冷技术、热过程仿真等。本研究方向包括空气调节系统的优化以及相关设备等方面的的研究。

㈡ 室内环境品质与控制

协调解决室内环境舒适性与健康性、能源及环保之间的矛盾。从室内环境的认识水平着眼,致力于室内热环境、空气环境等方面的改善,力求建设适合于居住者生存空间和环境。本研究方向包括室内气流组织、室内污染物控制以及室内热湿环境控制等方面的研究。

㈢ 建筑可持续系统与评价

采用可再生材料与新能源,来建造与维持建筑的运转,尽量不破坏自然环境。目标是追求“人和环境的和谐并存”。本研究方向包括太阳能、地热能以及热泵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建筑节能以及绿色建筑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㈣ 工业通风、净化理论与技术

针对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和烟尘,研究不同的除尘机理和处理手段。针对日益苛刻的环境排放标准,研究控制烟气中可吸入粉尘、硫化物、氮氧化物以及CO2的排放的理论和设备。本研究方向包括工业通风、除尘设备以及烟气净化工艺等方面的研究。

四、学习年限、课程学习时间与学分要求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为2.5年(完成学位论文答辩)。

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根据需要选修合适的课程,并在硕士论文答辩前应完成课程学分。

从事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得少于一年。在校学习与论文工作不得超过3年。

特别优秀的硕士研究生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并符合提前毕业条件,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可以提前毕业,获得学位。

学分要求:总学分 ≥32学分

其中公共学位课程10学分 专业学位课8学分 学术活动1学分 社会实践2学分 选修课程任选课12学分

五、课程设置

说明:创新学术讲座为18学时,每次讲座的时间一般控制在3学时左右。讲座的内容可以是本学科的技术前沿与发展方向、相邻学科的发展动态、某个单项技术开发的过程和经验教训、创业模式及进程、创新与社会发展等。

六、实践环节

㈠ 学术讲座与学术活动

学习期间需参加5次以上学术活动。在本学科内,做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学术报告或阶段性研究报告1次以上。考核办法:在学术活动后,提交参加学术会议的论文复印件、研究报告复印件或学术报告小结(不少于500字),并注明报告时间、地点、报告人,经导师盖章后自己留存,达到要求时由所在学科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小组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记载成绩,合格后计算1学分。

㈡ 教学实践(或专业实习)

实践活动为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要求完成20学时教学任务或不少于2周的社会实践。若为教学实践,可随导师参加本科生的辅导答疑、批改作业、习题课、课程设计、实习指导,一般要完成20学时的教学任务。若为社会实践,时间不少于2周。时间安排:实践活动安排在第三、四、五学期均可。

考核方式:实践活动结束后,由研究生指导教师或所在学科实践活动考核小组进行考核,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给出考核成绩。实践(实习)完成后写出报告,由指导教师写出评语,硕士点所在系领导核批合格后计2学分。

注:实践环节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必修环节,未通过者须重修,否则不可申请论文答辩。在职研究生或在攻读硕士学位前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者,可申请免修实践环节。

㈢ 创新实践

高年级硕士研究生至少有1次公开在学院的创新论坛上做和研究课题相关的学术报告。

七、学位论文工作

㈠ 文献综述、选题报告

结合研究课题,查阅40篇以上的近期相关文献,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15篇,在此基础上完成1.0万字左右的文献综述,综述内容包括本研究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应用前景。

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一般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的第九周前完成,然后经学院评审委员会评审。选题报告的评审一般应采取报告会的方式,由3至5名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评审小组,对选题报告进行评审,并给出评审意见和成绩。选题报告通过者,进入论文工作阶段。未通过者可在3个月内再补做一次,仍未通过者,不得继续进行论文工作,按肄业处理。选题报告工作完成后,将文献总结及选题报告和有关的表格一式两份交学院,复印件由学院留存,原件由学院转交研究生院存档。

㈡ 学位论文中期检查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中期检查由学院负责,分教研室(科研所)组成检查小组对研究生的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在的问题、与预期目标的差距等进行检查考核。对存在的问题,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或要求。学位论文工作中期检查安排在每年12月上旬进行。

㈢ 学位论文要求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6

关键词:工程硕士,培养差异性,通用标准要素,专业认证

面对日益激烈的新型工业竞争,工程硕士的培养需求快速增长,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成为教改研究的热点。2013年6月,中国成功申请成为“华盛顿协议”临时签约组织,标志着我国本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全面展开。教育认证是通过确认某一教育机构所提供的教育服务质量的方式,为接受或可能接受这种教育服务的群体或个人与需要教育服务的社会工作提供的一种教育质量保证方式[1]。因此,工程教育认证对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与质量保障机制,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2]。同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从本科向硕士层次的拓展已成为一种趋势,目前已有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3]。但是工程硕士培养相较学士培养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培养规格的多样性;培养学制、学分差异,培养学制不同,带来培养环节的三个要素———课程体系、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的差异。由于工程硕士培养对象、培养方式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工程硕士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与现行的本科生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的关联性、关键要素的标准如何被不同学校接受,且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推广性成为必须解决的难题。本文以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为例,综合分析国内高校工程硕士培养的差异性,参照英国和欧洲的经验,考虑学制、学分、课程设置、专业实践培养的差异,开展工程专业硕士认证通用标准要素分析,为统筹考虑并综合设计我国本科和硕士层次的认证标准提供参考。

一、国内工程硕士培养差异性

工程硕士培养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培养规格的多样性,可以区分为全日制工程硕士和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前者培养的对象多为应届的学生,没有工作经验,后者培养的对象是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是与企业共同培养的,在职人员应一边工作一边完成工程硕士的各项培养环节。(2)培养学制、学分差异,英国和美国均有一年学制的工程硕士,国内则分别有2年、2.5年和3年学制的培养形式;由于学制的差异,必然带来总学分要求的差异。(3)培养学制不同,带来培养环节三个要素———课程体系、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的差异。

以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为例,选取该领域专业建设水平处于国家前列的西南交大、中南大学、东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和同济大学五所高校,收集五所高校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方案[4,5,6,7],具体分析上述第(2)和第(3)两个方面的差异性。

1. 学制差异。

五所高校全日制专业硕士学制差异较大,东南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学制为2年,西南交大和中南大学学制为3年,见表1。

2. 学分差异。

五所高校由于学制不同,全日制工程硕士达到毕业要求的总学分也有明显差异,东南大学总学分最低不少于26学分,中南大学总学分最高不少于36学分,见表2。

3. 专业实践培养差异。

五所高校对于到企业、事业或其他单位从事专业实践活动的培养要求差异主要体现在累积时间要求和学分差异上。累积时间方面,同济大学要求不少于3个月,西南交大要求不少于1个学期,北京交大不少于6个月,中南大学不少于12个月。学分设置方面,东南大学没有实践学分要求,同济大学专业实践学分要求最高,为6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19%),见表3。

4. 课程设置差异。

五所高校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差异较大,课程分类按照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专业选修课和学术讲座与学术报告四小类进行对比分析,具体如下:(1)公共学位课:五所高校学分要求为5~6学分,相同课程包括英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但公共学位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有较大差异,最低占16%,最高占23%。(2)专业学位课:五所高校专业学位课学分要求有较大差异,开设的课程数量与二级学科、专业方向或研究方向相关,北京交通大学学分要求最低,为4学分,中南大学学分要求最高为14学分,见表4。五所高校相同或相近课程仅有两门,包括交通运输工程学(或交通工程理论)、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或综合交通系统规划)。(3)专业选修课:四所高校学分要求为6~8学分,开设的课程数量与二级学科、专业方向或研究方向相关,西南交大专业选修课的课程数量最少为16门,同济大学由于支撑了3个二级学科方向,专业选修课的课程数量最多为33门课,见表5。东南大学培养方案中非学位课程要求8学分,但是没有具体列出课程名称。(4)学术讲座与学术报告:五所高校均有这个培养环节,学分要求为1~2学分,较为一致。

5. 学位论文要求差异。

五所高校中三所高校对学位论文工作时间要求不少于1年,西南交大和中南大学要求不少于1.5年,对论文选题要求略有差异,查阅文献与字数要求有一定的差异,见表6。

二、工程硕士与学士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的关联性

在职业资格体系发育比较完善的发达国家,与国计民生相关的重要职业大都有最低的教育要求,以保证从业人员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水平。以美国为例,参加工程师执照考试的报名者必须获得经过美国工程技术认证学会(ABET)认证的学士学位,而医生、律师等专业化程度更高的职业,最低学历要求则为博士层次[8]。随着世界范围内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从本科向硕士层次的拓展已成为一种趋势。英国高等工程教育类型丰富,层次多样,其硕士层次的认证与学士相比,硕士层次的认证标准在深度和宽度上都比学士有更高的要求[2],具有如下特点。

1. 硕士的学习产出标准是学士的拓宽和提高。

硕士层次学位项目的认证标准高于学士学位项目,例如在学习产出中,对学士要求具备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解能力,而对硕士层次的毕业生,则普遍要求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对前沿、新技术和新发展有所意识,甚至是批判性的意识,还要有对工程外部领域知识的理解。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中,关于“对各种工程材料和组成部分的知识和理解”的限定词,工程硕士要求是广泛的,而学士要求是理解可以应用工程知识的背景[2]。因为工程硕士有着面对工程实践的职业指向性,而在工程实践中遇到的往往是复杂的现实问题,面对的是各种工程材料和组成部分问题的综合集成,因此知识要广泛。在“交流和与他人一起工作的能力”要求上,对学士要求具备与他人一起工作的能力;而对硕士层次的毕业生,则要求具备理解团队中的不同角色并进行领导的能力[2]。

2. 工程硕士更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

工程硕士培养有更多工业界参与的项目工作和团队工作要求,具有更明确的工程职业指向性,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2]。因此,在英国经过认证的综合型工程硕士学位在工程师注册中具有优势地位也是理所当然的。在具体培养过程中,工程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的不同在于前者在研究过程和工业环境中,应提供更具深度的专业知识,同时需要提供更大范围的项目工作经验,包括参与团队项目。

三、考虑工程硕士培养差异的专业认证通用标准要素分析

我国本科层次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经正式确立,进入快速发展期。目前国际上进行硕士层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国家不多,各大国际认证组织对硕士层次的认证也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我国可参照英国和欧洲的经验,考虑学制、学分、课程设置、专业实践培养差异,工程硕士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的三个关键要素可以在大多数学校能够达到的基本要求上,进行相关标准的条文编制,以使得工程硕士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具体建议如下。

1. 毕业要求。

从前文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五所高校全日制硕士培养学制差异分析可知,工程硕士最短学制为2年,并且学位论文的累积工作时间有不少于1年的要求,因此通用标准在毕业要求这项,可以规定适用的学制,例如最低学制要求为2年。毕业要求中的能力标准,考虑到硕士层次的认证标准在深度和宽度上都比学士有更高的要求,且更注重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一定的研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工程硕士毕业要求能力标准在目前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给出的本科生12项毕业要求[9]基础上,建议增加创新能力要求;将本科的研究能力对应至工程问题分析,实验的设计、实施及分析,创新能力三项能力标准;提高工程知识、工程问题分析、实验的设计、实施及分析、工程设计与开发、工程与社会、终身学习6项能力标准。见图1。

2. 课程体系。

本科培养以课程为主,但是工程硕士培养除了课程以外,还有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的要求,因此建议将通用标准第5大项标题“课程体系”调整为“培养环节”,即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培养环节能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培养环节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前文指出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五所高校全日制硕士在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专业选修课的学分设置、学分比例上均有较大差异,很难按照本科生的课程体系标准给出各类课程占学分比例的最低要求。建议工程硕士在课程这一项,提出必须设置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符合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的要求即可。同样,对实践环节、学位论文只要给出明确要求,不需要给出学分比例的最低要求,以适应各所高校工程硕士培养的专业方向和就业去向的多样性。

3. 师资队伍。

工程硕士与学士培养的明显差异在于工程硕士采取的导师制,因此在师资队伍这项通用标准中,应关注“导师”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研究生指导中,而不是本科生通用标准中的“教师”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和学生指导中。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对工程硕士的专业深度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在通用标准中应关注“专业教师”具有专业水平、工程经验、职业发展能力且能够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参与学术交流,而不是本科生通用标准中泛指的“教师”。

四、结语

随着世界范围内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持续推进,硕士层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尝试和推广将是一种趋势。本文综合分析国内高校工程硕士培养的差异性,考虑了大多数学校能够达到的基本要求,提出工程硕士专业认证通用标准要素———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三项的具体调整建议。建议依托已组建的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以本文的研究成果作为参考,统筹考虑并综合设计我国本科和硕士层次的认证标准,让我国硕士层次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走在国际前列。

参考文献

[1]王建成.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李志义.适应认证要求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4,(6):9-16.

[3]郑娟,王孙禺.英国硕士层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83-90.

[4]中南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交通运输工程)[Z].2013.

[5]东南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交通运输工程)[Z].

[6]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全日制)[Z].2011.

[7]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2014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案[Z].

[8]潜睿睿,王晓蓬.美国专业学位等级与行业执业资格考试的衔接[J].教育评论,2013,(2).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7

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2008年12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大中型企业、西北地区、国防军工部门,培养复合式、应用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培养要求为:

(一)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二)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所从事计算机技术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门知识以及管理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要求熟练地阅读专业领域的外文资料。

(四)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一)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采用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一般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时间最长为1年半,但要求在学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半年,其中,课程学习中的实验部分,论文工作中的选题报告、中期汇报、论文写作与答辩等主要环节必须在校内完成;

来自我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1年,在校内完成,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要在工作站完成。

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完必修课程学分的一半后,可申请论文选题。论文研究工作时间(从选题报告通过之日起至论文送评阅前止)一般不少于一年半。

(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

三、适用领域

计算机技术领域包括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学科。

四、学分要求

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其中考试学分不少于22学分。具体如下:

(一)必修课程学分不少于23学分;

(二)选修课程学分不少于6学分;(三)必修环节1学分。

五、课程设置

(一)必修课程(不少于23学分,其中考试学分不少于20学分)1.自然辩证法2.工程硕士英语

3.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4.计算机学科前沿讲座

5.基础理论课(不少于3学分) 组合数学  工程硕士数学

 算法与算法复杂性理论

6.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不少于12学分) 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原理  多媒体计算机及应用  计算机图形技术  C++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 密码学与网络安全  数字图象处理学  VHDL与集成电路设计 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 软件工程技术和设计 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 高等计算机系统结构 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 分布式多媒体系统与技术  微计算机系统设计  计算机控制理论及应用  语音信号数字处理

高性能路由器体系结构与高速信息网络技术

(60610012)(60648003)(82558001)(69998012)

60240013)60428004)70240193)

(70248013)(80248013)(80248023)(70248033)(80248033)(80240163)(70248003)(70248023)(60240033)(70240063)(70240013)(70240023)(70240203)(70240233)(70240043)(70240123)(80240143)

2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1学分(考查)2学分(考查)

3学分(考试)4学分(考试)3学分

(考试)

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

(考试)

((( 软件项目管理  下一代互连网

(80240203)(80240173)

3学分 3学分

(考试)(考试)

●根据企业的培养方向,可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选课。(二)选修课程(不少于6学分,其中考试学分不少于2学分,可由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代替) 软件项目管理  知识工程  市场营销  管理经济学

(80240203)(70240103)(70510073)(70160183)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考查)(考试)(考试)(考查)

●根据企业培养方向,还可从电子、管理、环境、社科、经济类专业方向选课

(三)必修环节(1学分)1.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2.中期汇报

(四)补修课程

凡在本领域上欠缺本科层次业务基础的硕士研究生,应补修2门主干课程。补修课程学分不计入学位要求学分。

 离散数学(1)

(20240013)

(69990021)(69998000)

1学分(考查)

(考查)

 离散数学(2)(20240023) 操作系统

(30240243)

 信号处理原理(30240063) 程序设计基础(30240233)

六、学位论文工作要求

论文工作应包括选题、文献阅读(阅读20篇以上的文献)及调研,完成5千字以上的选题报告并由专家组考核通过;完成系统的设计、系统的实现、系统运行;论文的撰写与答辩。

(一)论文选题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要求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研究成果有实际应用价值。工程硕士研究生也可选择校内导师有明确工程背景的研究课题(应在学校完成)。论文拟解决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一定的计算机软件或硬件实现的工作量;论文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论文应选择适合于研究生独立完成的难度和范围适中的课题。

(二)论文指导

在企业进行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研究生,应有两位论文指导教师,企业的联合教师 和校内导师。校内导师负责确定工程硕士生论文选题、组织中期汇报、指导论文撰写和组织答辩;应

定期听取汇报,给予指导,要对论文的水平和质量把关。

联合指导教师负责协助校内导师确定工程硕士生论文选题,对论文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定期听取汇报和协助解决工作中反映出的问题。

在校内进行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研究生,按校内硕士研究生论文指导的要求。

(三)论文答辩

论文的评阅、答辩的审批、答辩、学位授予等执行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的有关规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分 学 位 委 员 会 主席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职业规划 篇8

在当今的就业条件下,许多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就必须能提前做出职业生涯的规划,否则,当离开校园,走向社会,就会感到迷茫,不知所措。在大一结束,即将进入大二的暑假,我尝试为自己做一份职业规划,以求能获得更明确的努力方向,以求将来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更加得心应手的走入社会。

一、自我评价

1、我的性格

性格比较内向,在与生人交流时不太放得开,心理素质不是太好,特别是在公共场合发言是会特别拘束,不太自信,这方面以后要着重改变。但做事严谨认真,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待人真诚,乐于助人,故能在同学中获得较好的评价。属于实干型的人,一旦确认目标,就会毫不犹豫的坚持努力去争取。

2、我的兴趣

兴趣方面,爱好阅读(古典名著、军事历史类书籍)、听音乐、爬山,喜欢参加一些运动量较小的体育活动,如乒乓球、排球,有时玩一些策略类的电脑游戏。但很苦恼的是,至今没能发展一项特长,没有能够在某一方面有拿的出手、比较超群的兴趣。

3、我的能力

学习方面,自认为学习效率较低,最赞同的一句话是:“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我所在的河南警察学院是公安类本科院校,学校基础还不是很雄厚,刚刚升本。由我初中以来的学习经验总结出,好成绩一靠兴趣,二靠努力。现在,成绩在整个中队属于中上等水平。身体素质较差,主要是体重偏轻。社会实践能力方面有一定的缺陷,尤其是与人交往方面,有很大提升空间,但我坚信,待人真诚,不断去挑战,勇于接受失败,我一定能适应这个社会。

二、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从事综合分析和解决道路交通管理问题以及从事本专业教学与科研,培养能在公安交通部门从事道路交通管理工程实际工作以及本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德才兼备的中高级专门人才。”

本世纪以来,我国的交通事业迅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持续增长,工程质量等级不断提高,交通运输总量持续快速增长。尽管如此,伴随着交通发展,道路交通问题仍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主要是我国经济贸易和社会活动日益繁忙,对交通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交通设施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这些燃眉问题如果不能有效的得到解决和根治,必将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由我国交通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在未来的许多年内,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发展将在国民经济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目前,在我国开设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院校并不多,社会需求量大,这可能是一个很大的机遇。但如果不能将自己的专业学专、学精、学深,就业对我们来说仍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职业分析

交通管理工程属于公安技术类的工学专业,不言而喻,本专业和本校的性质决定,将来最为对口的职业应该是警察(交警),当然还有交通管理的其它相关职业。结合本专业以及

本人兴趣爱好,对参警,参军,路政,公务员有一定意向。现在采用SWOT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

目标一:参警

优势(S):四年的警校生活,会受到警察职业耳濡目染的熏陶;交通管理工程和交警最为对口;河南省开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大学不多,参警有一定优势;对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有兴趣。

劣势(W):身体素质不是很好,社会交际能力有一定欠缺。

机遇(O):河南省第一届本科层次的警校毕业生;学校在历年招警考试、政法干警考试中成绩突出。

风险(T):招警考试不是每年都有,是否能够有这样的机遇;政法干警炙手可热,三年后可能竞争残酷;职业稳定性导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当一名警察,就业压力也在逐年加大。

目标二:参军

优势(S):对参军极其向往,极感兴趣;警院生活对纪律性的培养、对令行禁止作风的灌输对进入军队有较好影响。

劣势(W):和军校毕业生以及国防生相比没有优势,专业知识方面和普通院校有差距,发展前景不明朗。

机遇(O):军队各方面条件不断提高,扩大在大专院校的招兵。

风险(T):将来军队退伍后,就业仍是难题;进入军队后不能从事本专业特长的工作岗位。

目标三:路政

优势(S):和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有一定的的专业联系,能够发挥专业特长;对交通管理方面的兴趣。

劣势(W):职业纪律性没有警察和军队严明,不符合我对职业作风的追求。机遇(O):河南省交通行业发展迅速,待遇相对较好;本专业发展前景好。风险(T):机遇即是风险,就业困难度大。

目标四:公务员

优势(S):据了解,我校在公务员培训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平时注意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考公务员的工作很重视;公务员的待遇水平相对较高。

劣势(W): 公务员考试毕竟只有行测申论面试,本专业和普通大学相比没有太大优势;本人面试能力不强,不占优势;公务员需要较强的社交和协调能力,在这方面比较欠缺。机遇(O):公务员考试比较正规,考试公平公正公开。

风险(T):公务员考试竞争力大。

四、确立目标

我喜欢有挑战性、有严格纪律性的职业,比如军人、警察,大学之前我曾立志于上军校,但由于成绩差强人意,不得不放弃,于是报考了公安类院校。专业所限,我确立的职业理想是警察(交警)。短期目标是通过招警考试,参加警察队伍,成为一名警察。长期目标是通过研究生考试,继续在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方面的深造,能够在交通管理方面有一定的研究能力,从事交警管理方面的工作。

五、实施策略

1.每天早上至少半小时英语口语练习;

2.坚持每天三小时,练习行测申论以及面试的有关习题;

3.培养固定的生活习惯,晚睡早起,锻炼身体每天半小时;

4.大二下学期通过英语4级考试;

5.平时收集关于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发展的前沿资料;

6.在大四的实习阶段,理解并熟悉警察工作,学习一些警察专业知识;

7.毕业后有机会的话参加招警考试(但愿能有那样的机遇),加入到警察队伍,或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进入政府部门;

8.获得工作后,继续考研深造。

六、评估与反馈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9

专业硕士是相对于学术型硕士而言的,两者在培养体系、培养目标等方面相差较大。就培养目标而言,学术型硕士主要是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研究,培养科学研究人员;而专业型硕士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应用,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2]。然而,目前我国的全日制专业硕士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在培养体系、培养方案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调查分析部分高校机械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系,特别是实践培养环节,对现存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为我国专业硕士的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1 我国专业硕士实践培养体系调查分析

以机械专业为例,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既不同于学术型工学硕士,也不同于以往的工程硕士。工程硕士主要面向在职人员,为非全日制培养,且不涉及就业分配等问题,是对在职人员补充知识和能力提升的一种途径。而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招生和报考条件上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基本一致,主要面向无任何实践经验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了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全日制专业硕士在培养方案和培养体系的制定上应更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国内部分高校机械类专业硕士的实践培养体系进行调查分析[3,4,5,6,7,8,9],总结得到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在培养过程中常常混用学术型硕士或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与培养体系

部分高校在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和培养体系中没有突出专业硕士培养应有的特征,而是套用学术型硕士培养体系,或者直接等同于工程硕士,这显然与国家建立全日制专业硕士初衷不符。同时,对专业硕士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学校本身也没有将其与学术型硕士同等对待,导致学生在报考和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困扰。

1.2 实践能力培养过程含糊不清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10]。同时强调全日制专业硕士在企业至少进行半年的实习与实践,因此各高校应该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但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对实习并未重视,甚至有些学校的专业硕士并不进行企业实习。有些导师也对实习存在无所谓态度,没有真正联系企业并落到实处。如此一来,专业硕士仍然按照学术型硕士来培养,无法实现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的目标。

1.3 双导师制缺少监督

为了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专业硕士常常在培养过程中建立双导师机制,校内导师负责学生的理论学习,校外导师负责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的指导,并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达到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然而,由于目前部分学校并未建立健全双导师监督机制,致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校外导师基本不联系,在企业实习期间,校内导师不插手的这种脱轨现象。

1.4 实践基地建设滞后

实践教学基地包括校内基地和企业基地,基地建设应能满足全日制专业硕士完成专业实践学习所需的各项条件。但目前部分高校将本科生实践教学基地直接拿来给硕士生用,无法满足专业硕士培养要求,而校外企业实践基地存在无法持续性进行学生培养等问题。

综上所述,由于全日制专业硕士发展时间较短,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存在各种问题。随着专业硕士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高校应尽快采取相应措施,修改并完善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健全双导师监督机制,完善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建设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评价体系的建立。

2 工程实践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施案例

2011年10月,南京工程学院成为教育部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项目”专业硕士招生试点应用型本科院校。无论是学校还是学院都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高度重视。经过近五年的改革试点,对专业硕士在培养体系、培养方案、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经验。

2.1 培养目标

机械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为:“面向机械工程及其相关行业领域,培养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系统的专门知识、先进的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工程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面向生产或工程一线,能够胜任产品设计、制造、工艺制定、检测试验、系统集成、现场运行与管理等岗位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2.2 培养方案

专业硕士的培养上突出注重专业核心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培养,实施培养方向与产业发展、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个对接”。其中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将课程分为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工程实践三大模块。实行弹性学分制,要求学生至少修满32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不低于16学分,非学位课不少于7学分,实践环节不低于9学分。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非学位课程包括专业方向模块、职业素养模块。工程实践模块包括认知实践、综合创新训练和专业实践。

2.3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为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改变实践教学依附于课程状况,以项目为载体,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交替互补,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培养全程,强化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工程性、探究性和有效性,构建了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

工程实践学习主要分为三部分:认知实践是新生入学第一、二两周通过企业参观学习以及听取企业专家讲座,对所学专业有个全面概括的认识过程。综合创新训练主要包括工程综合训练和项目训练两个学分,该部分均在学校创新学院内进行,其中工程综合训练是利用2周的实践训练,由学生进行指定课题和自选课题两部分与机械工程相关的实践内容,解决实际问题。项目训练要求学生利用15周的课外实践,以3人为一组,完成选定项目的设计与训练,包括智能机器人、PLC、立体仓库等方向的选题。第三部分为第二学年开始的专业实践过程,要求在企业实践时间半年以上。同时严格执行双导师指导制度,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企业实践与工程训练,并结合培养企业的工程项目,与校内导师联合指导毕业论文

2.4 实践基地的建立健全

在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中,通过多种模式实现校企合作,建立健全实习基地。如与康尼公司(校资企业)等联合共建了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国家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6个科研与实践平台和11个研究生培养工作站。与美国GE、德国西门子、德国博世-力士乐、日本三菱等世界500强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校企共建7个体现行业先进技术水平的实验室。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支持,建设了中央地方共建轨道车辆现代化装备实验室、先进数控技术江苏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江苏省机械产品现代设计技术及应用学科综合训练示范中心等一批高水平实验室或实训中心。整合校内资源,成立了集基础实验、工程训练、项目教学、技术研发于一体的大型工业中心和创新学院。

通过聘请国内知名专家指导并参与到学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和制订,并群策群力不断完善培养计划,目前学校自2012年开始招生的四届机械工程领域研究生,均已完成或正在进行工程实践各个阶段。尤其是2012级已经毕业的16名专业硕士研究生,其中2名学生在企业、研究机构实习过程中,因表现优异、成绩突出,切实参与到企业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毕业后均被实习单位所录用,取得了良好的培养效果。

3 结束语

随着国家优先发展专业硕士政策的接连出台,专业硕士越来越受到重视和认可。为了适应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各高校应积极出台和优化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和实践能力培养,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建立健全双导师监督机制、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增加校企合作平台等多种措施,为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良好的条件,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摘要:全日制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在培养体系、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通过对国内部分高校专业硕士培养方面的调查分析,总结目前在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案例分析,对我国专业硕士工程实践培养体系进行优化,为专业硕士的发展和完善提供解决思路。

关键词:专业硕士,工程实践,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专业学位硕士[EB/OL].[2016-04-07].http://baike.baidu.com/link?url=h26GeHh2A4sI0F7HL GBYVrnUAt4BcEodudC-BICi97vCY-i AJOKZUjX3q3jSlse4uldg-cGpPKo8hbTc6J7Za.

[2]专业学位简介[EB/OL].http://yz.chsi.com.cn/kyzx/zyss/201006/20100602/94524087.html.

[3]中国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学位培养方案[EB/OL].http://gradschool.ustc.edu.cn/ylb/material/zyxw/430102.html.

[4]上海交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EB/OL].2011-09-01/2013.04-17.http://www.gs.sjtu.edu.cn/eduschem_e/show_Schem-e.ahtml?id=56271.

[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招收实施办法[EB/OL],2009-04-08/2013-04-17.http://www.ezkaoyan.com.school/buaa/Column8/2009-4-8/2009482416625.htm.

[6]东南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EB/OL].2012-12-31/2013-04-18.http://202.119.4.150/nstudent/pygl/pyfaprintl.aspx?zydm=sl&xslb=qrzzyss.

[7]西安交通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EB/OL].http://mec.xjtu.edu.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72&id=96.

[8]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方案[EB/OL].http://mefaculty.tongji.edu.cn/index.php?classid=2799.

上一篇:书非借不能读也散文下一篇: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