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精选12篇)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 篇1
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目前已有了近百年的历史,已构建了基本完备的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较齐全的工程教育体系。随着政府相关部门和相关非政府组织的推广,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在高校中逐步开展与落实,建立健全具有国际等效性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已达成了广泛共识。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对深化我国的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能够在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建立起高校与企业的有机联系机制,提高工程教育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最终达到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1]。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交通运输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一)明确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是以产出为导向,其重点关注的是学生对于工程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因此,交通运输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首先以培养具备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基础,满足社会目前的发展需求;其次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创业型人才为核心,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人才的需求。
(二)提出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在现阶段,工程教育专业对毕业学生的10 条认证标准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集中在两个能力,即工程实践的能力和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2]。从这个角度讲,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从传统的“老师能够教什么”逐渐向“学生能够学到什么”转变[3]。高等教育要以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相关工作为指导方向,为学生适应未来的工作需求和社会发展来制定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彻底贯彻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方案和实施教学活动的教学理念。
(三)促进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与世界接轨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现了内部参与认证的国家及其院校的毕业生之间的互认,这大大促进了高等院校学生的国际交流。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下,我国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生的学历均可以被国外高校和国外企业承认,这将促进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国际化流动。
二、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交通运输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目前,本院交通运输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一是各高校内的基本实验,二是企业内的现场实习。校内的基本实验从传统的以“观摩”为主的形式,转变为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实验教学中更多地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开放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企业内的现场实习,让学生顶岗实习,使其在实际生产中完成认识学习、毕业实习以及课程设计等内容,并可据此来完成基于实际企业项目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
(二)促进学生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
1.学生科技创新平台
为了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学院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学院以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为依托,建立了一个大学生创新实验室,该实验室具备比较完善的创新性实验和制作的能力。这样就形成了有利于激发创新激情、发扬团结协作精神、促进学科融合、平等竞争的学术氛围。
2.学生社会实践平台
学校提供的社会实践平台主要包括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大学生假期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等。
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和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农丰镇运输条件的变化对农民生活影响的调研,无锡南洋学校实习就业基地预就业社会实践活动,宣传交通安全知识和交通急救常识,宣传沼气使用方法等,学生在送知识下乡的同时,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生还可以参加社团活动,例如汽车爱好者协会。
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交通运输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推行“双师制”,贯彻“双才”教育
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要能够发挥双重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的技能;其次,教师要能够客观和理性地帮助学生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专业方向,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到所学内容在专业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重点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新培养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必须首先是应用型的人才,满足就业需求。同时,学生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创新和创业能力,能够成为研究型或创业型的人才,满足其后续的发展需求。
(二)将创业教育理论融入专业课教学
推行全新的教学培养模式,构建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使其接受系统的专业学习。教学过程中,通过具有交叉学科特点的交通运输专业的课程教育,使学生具备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能够融合多学科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为培养创新创业型的人才提供系统的教学平台。
(三)将学生学习表现评价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中
1.平时表现评估
平时表现评估采用随堂进行的形式。评估指标包括学生的出勤率、课堂提问主题发言、随堂测验和小组讨论等。其中学生的出勤率由学院和教师共同考核,其他指标由任课教师执行考核。考核的成绩将按一定比例计入课程综合考核成绩。
2.阶段考核
阶段考核注重过程考核,采取多样化累加式考核形式,如闭卷、开卷、半开卷;笔试、口试、操作试;答辩、论文、案例等,鼓励学生思考多种答案,培养创新能力。任课教师从培养学生获得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综合素质方面,可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注重对学生个性化能力的考查。
阶段考核根据不同学时安排不同次数的阶段考试。48 学时(含48 学时)以下的,1+1 模式(1 次阶段考试+1次期末考试),阶段考试成绩所占比例不超过40%,期末考试所占比例不超过50%;48-80 学时(不含80 学时),2+1 模式,每次阶段考试成绩所占比例不超过25%,期末考试所占比例不超过40%;80 学时(含80 学时)以上,3+1 模式,每次阶段考试成绩所占比例不超过20%,期末考试所占比例不超过40%。
阶段考核的课程覆盖面广。所有课程,包括实践教学都要严格贯彻课程学习的过程考核。校级重点课程必须进行考试方法改革,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及学校重点建设专业要起示范带头作用。
3.期末考核
本科生的期末考核主要通过各门理论课程的考试(或考查)成绩进行评估。考核内容注重考核重要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理论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并积极提高试卷命题质量,努力做到成绩分布呈正态分布。
(四)保证考试成绩反映毕业要求
第一,学科专业明确了符合专业认证要求的毕业生知识、能力与素质10 项毕业要求。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通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安排、毕业设计、人文素质及科技讲座、学生社会活动安排等环节保证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实现。
第二,为保证达到培养目标要求,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通识教育基础课、大类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及跨学科选修课、集中实践环节等各类课程。学生应在学校规定的年限内,取得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规定的通识教育基础课、大类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及跨学科选修课、集中实践环节等全部150 学分。
第三,每门课程均根据教学目标制定了详细的教学大纲,明确课程的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和成绩构成。课程试卷也依据教学大纲命题,并按课程类别采用多类多途径的考核方法。
第四,通识基础课程实行考教分离。专业基础与专业主干课程由课程负责人按照教学大纲来安排考核环节,专业方向课程由任课教师结合项目、案例、课题来进行把关。每门课程均要出A、B卷,试卷题目连续两年的重复率不高于30%。
第五,集中实践环节课程通过一整套的管理制度来把关,要求学生完成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等环节。学校对实习实践课程制定了明确的考核办法,有关实习报告、毕业设计、校外实践活动有明确的评价标准,这些评价一般由指导教师与学院共同完成。
第六,课外研学的2 学分要求学生结合校级、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和教师的科研项目来开展;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根据取得的成绩代替相应的研学学分。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交通运输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交通运输专业课知识,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创业思维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思维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为培养学生具备创业能力奠定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唐波,樊玮红,李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影响[C]//教育部中南地区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教学研究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郑州:2010.
[2]教育部办公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EB/OL].[2015-04-18].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61/201110/125419.html.
[3]贾卫平.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应用型机械类人才工程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1).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 篇2
前景光明的朝阳学科
有效、快速、及时地在地区之间进行人员和物资的流通,是社会和经济得以正常发展的基本保证,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正是适应这种现代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改造创新的一门朝阳学科。
交通运输工程是一门研究交通规律及其应用的技术科学,主要包括交通规划、交通设施、交通运营管理等与交通相关的各个方面。简言之,就是研究如何使交通运输更加安全、迅速、舒适、经济。据统计,交通运输专业在1999年的招生规模还相当有限,但随着我国城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现代化迈进,对该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和吸纳能力大大增加,一些院校在最近几年相继开设了该专业。发展到现在,招收交通运输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院校已有70所左右。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系统工程学、交通工程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
识,毕业后主要从事交通工程项目的管理与设计、城市交通的规划、区域交通的规划等工作。作为人类的四大基本需求之一,可以说,无论文明如何进步、科学如何发展,人类都不可能回避“行”这个基本问题,而只能对该学科更加重视和倚赖;况且我国正处于现代交通运输建设的起步阶段,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繁重,大的交通体系的建设和维护正亟需交通运输方面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的高级人才。因此,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是很光明的。只要专业知识扎实,该专业毕业生完全能够胜任高级工程技术工作,在交通运输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交通控制系统开发等方面大展身手,当然也可以到政府发展计划部门、交通规划与设计部门、交通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
交通运输工程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道路、铁路、航空、水运、管道
等各种交通方式。要保证交通系统的有效运行,需要在系统规划、工程建设、运行管理等方面做出努力,因此,交通运输工程研究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扎实的理论功底及丰富的实践经验。由于与社会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有系统、动态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实际问题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在制图、信息学、概率论与统计学等方面也需要有较高的要求。
道路与铁道工程
专业剪影
道路与铁道工程是交通运输工程的二级学科,主要开展路面结构合理性和材料性能
研究、公路工程病害分析与防治、路基与路面新材料开发与应用、公路工程环保和景观设计、公路工程施工工艺等方面的研究。研究内容既可以是交通运输工程方向的,如线路设计、线网规划等;也可以是土木工程里面的,如路基边坡设计、路面结构、铁道结构设计等,因此,很多学校在土木工程学院开设该专业。
在国内当前的交通发展环境下,传统的公路建设已有了较为成熟的体系,而传统铁
路设计、建设、维护所需要的高技术人才则需求不足,该专业最好的前景就是高速铁路的建设了,这算是一个比较新的方向,但同时又是铁路发展的大势所趋,所以形势一片大好。
推荐院校:
中南大学由原卫生部部属湖南医科大学、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中南工业大学和铁道
部部属长沙铁道学院于2000年4月合并组建而成,其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也算系出名门,有较深的积淀。2006年初,《铁道部与中南大学加强科技合作协议》正式签署,这标志着中南大学成为继清华大学之后,全国第二家与铁道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高校。
因此,对该专业的学生而言,无论是科研氛围还是以后的就业都有一定优势。学校导师的课题比较多,为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如陈秀方教授主持的京沪高速铁路无缝线路设计系统开发研究(联合铁道第四设计院)、京秦客运通道无缝道岔及桥上无缝线路设计与研究(与铁道第三设计院合作),蒲浩副教授主持的高速公路数字地面模型与航测遥感技术研究(与湖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合作)等。
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实力较强的院校还有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长安大学、北
京交通大学、东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吉林大学等。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专业剪影
伴随着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的发展,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方兴未艾。交
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的主要目标是在传统的交通工程理论基础上,实现道路交通规划、管理和控制的智能化。它是以交通运输系统理论为指导,以大交通系统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及综合化为研究背景,以信息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为技术基础的交叉型学科,因此也很适合信息与通信系统、控制理论与工程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的考生报考。毕业生可以去民航、铁道部门的一线从事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工作,也可以去相关研究所从事系统仿真、模型建立和分析等工作,或者直接从事IT行业,如从事当前起点较高的图像处理工作等。
推荐院校: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的主流发展趋势是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在大交通体系中的运用,所以推荐同济大学的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是同济大学的优势学科之一,其前身是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研究城市交通控制与管理为特色的我国第一个交通工程研究室和原上海铁道大学的优势学科——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
同济大学该学科的代表性研究方向有: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理论及关键技术、交通控
制与诱导管理系统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交通信息工程与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主动交通运输安全系统理论与关键技术、实验交通工程学研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实验交通工程学研究,该研究是近年来在国际上刚出现的新方向,也是同济大学在国内首先提出的研究方向,试图研究信息化条件下复杂交通运输系统的实验分析方法与技术,包括面向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仿真实验、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理论及方法等。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实力较强的院校还有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大连
海事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兰州交通大学、长安大学、东南大学等。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专业剪影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主要研究交通运输系统规划决策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
交通运输系统的综合规划与评价、对交通运输系统运营过程的科学管理,优化交通运输系统资源配置,协调交通供需关系,保持交通可持续发展,实现客货运输安全、迅速、舒适、经济的目的。由于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研究的大部分课题需要站在政府宏观调控的高度,所以该专
业的毕业生比较好的就业选择是政府交通规划部门、相关事业单位或研究所,当然竞争也是
非常激烈的,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要求很高。由于报考公务员时对相关研
究方向的对口程度要求非常高,所以该专业的学生应详细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比如交通安全理论、评价与决策方向是综合分析影响交通安全的道路条件、交通条件和环境条件,揭示产生交通事故的机理和规律,科学的预测、预报交通事故,从而保证道路交通安全;智能交通系统是运用电子、通信和计算机综合技术,研究具有智能特征的交通运输系统;交通流理论与交通设计是运用数学、物力定律来描述交通特性,并根据用路者的特性改进交通设计方法,力求设计出符合人的生理、心理反应和行车规律的交通设施。
推荐院校:
东南大学的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是国家重点学科,也是交通学院及现代化交通
运输工程学科群的主体学科。该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3名,教授4名,其中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等。以王炜教授为学科负责人的科研团队承担着许多国家级、部级科研项目。“公路通行能力研究的技术与设备”和“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的成套技术及仿真设备开发”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交运之星——Tran Star”已成为国内道路交通领域唯一商品化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交通分析软件。同时,东南大学地处江苏省会南京,江苏各经济发达城市的政府交通规划部门对该校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都青睐有加。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实力较强的院校还有北京交通大学、同济大学、长安大学、西
南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中南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专业剪影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主要研究载运工具运行品质、安全和检测维修等理论和技术,涉
及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及系统工程等多学科和现代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综合集成技术等高新技术。毕业生可到国家交通运输和管理系统的部、局、高等院校、著名研究院所及大中型国有企业工作,沿海地区的涉外企业、知名的大型集团(公司)也是不错的选择。由于公路、铁路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所以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当前最好的发展前景是立足于民航。众所周知,民航安全是重中之重,而载运工具客机的运用和维护无疑成为了民航安全的关键,可以预见,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毕业生在民航行业大展拳脚必是大势所趋。
推荐院校:
交通工程专业教学方式的探讨 篇3
关键词:交通工程;边缘学科;多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1-0112-02
交通工程专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交通工程学以汽车交通为研究对象,以道路交通状况的解析和缓解交通堵塞为中心课题。日本于20世纪60年代迎来汽车交通时代,并对交通工程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国对于交通规律及其应用的研究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才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初在同济大学最先设立交通工程学专业。交通工程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涉及交通规划、道路工程、人机工程、自动控制、环境保护,以及交通心理学、法学、美学、运筹学、计算机、信息论等众多科学。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科的发展需求,而网络教学平台是为教学的学习者和教师授课、学习、答疑与讨
论以及作业处理等教学过程提供必要的教学支撑环境,成为传统教学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1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介绍
交通工程专业培养具备交通工程和系统规划、设计与控制等方面知识,能在国家与省、市的发展计划部门、交通规划与设计部门、交通管理部门等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交通控制系统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交通工程专业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系统工程学、交通工程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识图制图、上机操作、工程测量、工程概预算的基本训练,掌握进行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与工程项目评价方面的基本能力。
交通工程专业以交通工程学、系统工程学为主干学科;以交通工程、系统工程、交通工程经济与法规、交通规划、总图运输设计、交通港站设计、交通控制与管理、道路工程、轨道交通、交通项目评价、工程概预算等为主要课程;以工程制图、测量实习、汽车驾驶与检测、港站实习、交通数据监测为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交通工程专业的学习主要分为规划领域、控制领域、经济分析领域和安全领域,贯穿以《工程制图》和《工程测量》为主要课程的工程类专业课程的专业基础及技术知识链;以《统计学》、《运筹学》和《交通规划》为主要课程的规划知识链;以《交通流理论》和《交通控制与管理》为主要课程的控制知识链;以《工程经济学》和《交通项目管理及可行性分析》为主要课程的经济知识链;以《交通安全学》和《应急交通学》为主的安全知识链;以《交通流检测》和《交通量调查》为主要实践课程为主的实践知识链。6条知识链相互之间也互为条件、互为基础,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交通工程专业。
2交通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
2.1传统教学方式
从我国的交通工程专业的教学情况看,交通工程专业的教学结构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并且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学生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学媒体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教材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
这种结构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严重弊病则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忽视学生的差异性及个性的发挥,尤其是多学科领域交叉的交通工程专业,学生很难把握全专业,个性的选择专业方向。
2.2网络教学方式
网络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实现交通工程专业网络教育的前提是网络的建设,而校园网络的建设不仅仅为网络教育提供了硬件环境,其网络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促进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进步更是为网络教育提供软环境,为实现交通工程专业网络教育提供了充分、必要的教学条件。
2.3实践教学方式
交通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毫无疑问,实验、实习等各实践环节对本专业的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贯彻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以获得专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措施。各种试验、实习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认识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而本校为培养学生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提出了创新实习,通过实习过程与结果的统计分析,使得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体系及本专业的实践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认识。
3结 论
本文总结交通工程专业多学科交叉性的特点和课程体系,结合各个教学方式的特点,探讨以传统教学为主,信息化教学、实践教学为辅,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新的交通工程专业综合教学体系。本文充分论述了交通工程专业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及课程设置体系,进而提出了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信息化的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为辅的新的交通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为交通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提出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 邵春福.交通工程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
2 张慧丽、王明生、孙海龙.关于交通工程专业课程整合的思考[J].河南教育,2009(4):23~24
3 陆 建.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2:160~161
4 武超群、赵雨肠.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8(6):127~128
5 齐 剑.信息时代的网络教学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1):116~117
Traffic Engineering Methods of Teaching
Wang Xingju,Gao Guifeng,Zhao Lin
Abstract:Traffic engineering profession as the edge of an emerging discipline is involved i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planning engineering, economic, control engineering, security and other fields. As its multidisciplinary characteristics, students can not create a whole awareness. Therefore, in order to integrate curriculum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rate,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a professional teaching reform.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 篇4
关键词:企业实习,专业实习,学生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依据卓越工程师专业培养方案,2010级开始交通工程、交通运输、物流工程卓越工程师专业本科生需于第七学期完成6周的企业专业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如何将企业专业实习落到实处,使学生真正的走入企业,逐步培养工程师素养值得深思,而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亟待提出解决方案。
一、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1. 管理机制有待配套完善。
企业与高校管理模式有所不同,如何在加强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的同时,有效的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并按照行业标准培养人才,首先要调整现有管理机制,使之切实可行。
2. 实习效果质量监控不到位。
企业专业实习涉及实习基地数多、实习时间较长、学生分散在全国各地、无法实现指导教师全程陪同与跟踪方面的问题,以上种种实际困难造成实习效果与质量监控不到位。为了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多方位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学以致用,学院与各实习、实践地基设立了研发、设计、施工、监理、检测、运营、咨询、管理等多个实习岗位,但是同时产生了效果监控不到位的弊端。
3. 现有实习基地容量及岗位与教学要求不匹配。
以往的实习由于时间较短,均建立在参观和听讲座的基础上,企业能提供的具体岗位不多,停留在企业认识实习层面,现场实际操作要求不高。而企业专业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与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咨询对象等进行交流以及实地考察与操作,切身感受并找到了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融入企业、行业环境,进而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各项能力的实践教学的重要目标。
二、完善管理的建议
1. 管理机制。
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制定实习计划与指导书,进行教学监控与实习总结。学院十分重视岗位的落实与准备工作,提前半年由专人与各基地沟通商定,涉及50余家企事业单位,研发、设计、施工、监理、检测、运营、咨询、管理等各类岗位。此次实习,涉及面广,人数多,地点分散,前后共经过半年的联系时间,电话、邮件沟通,实习安排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各院系安排教师与基地联系人保持联络,进行质量跟踪。学院依托国家工程实践中心,分级设立产学研基地、实习基地,积极与各中心和基地接洽,成立管理委员会与实施小组,动员教务科、教学系及教师共同参与管理。通过不懈努力,与学校各部门达成共识,综合调用各校区可用资源为实习提供后期保障,不断完善更新管理办法。实习形式多样,有集中实习、分散实习、集中+分散实习等。上海铁路局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学生的企业专业实习进行了精心的设计,设计了调度所和南翔站的实习指导书,开展讲座,并为每位同学制订了实习计划,落实了相关的带教师傅。结合交通运输专业实习的特点及主要专业技术问题,设计了车站—列车—运行调度的三层次实习体系,突出了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专业共性问题,并安排了学生进行高铁随车调查、行车调度指挥现代化的研究分析,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实习中熟悉了编组站信号员、车站值班员、驼峰调车长、车站调度员各岗位和工种的主要职责,编组站相关的技术设备、工作岗位、组织结构,以及编组站的主要作业流程;通过调度所的实习,初步掌握了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的技术作业过程、作业方法,重点掌握运输调度指挥、列车接发作业、车站各项作业等调度所各工种的职责和职能。
2. 质量保证。
学院依据2010级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将课程理论教学和现场企业的生产操作实践流程结合起来,使得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实践基地教学形成递进式的教学体系,内容环环相扣,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制定学院实习管理办法及相关文件,设计中期检查函调问卷并进行走访慰问与抽查,组织实习答辩,整理并归档教学材料。为了确保实习环节质量,校方与企业方协商请企业方根据实习学生的实习表现填写学生实习鉴定表(签字、敲章),运用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实行管理与监控。在整个实习期间运输工程系专门每天安排校内的教师带实习,对学生进行管理。实习中期校方与企业方进行座谈和沟通,走访了城建集团与畅联物流实习现场,了解学生实习情况以及存在的各种问题。实习结束后各教学系安排实习学生答辩,主要考察学生是否认真完成实习要求与内容,将实习落到实处。最终学生的实习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单位出具的实习鉴定表(签字、敲章)40%,实习日记、实习报告30%,答辩30%。
3. 实习基地建设与岗位设置。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能满足专业实习教学要求的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同济大学卓越人才校企联盟实践基地。校外实习基地类型多样,大致可分为3大类: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实习基地、专业教学需要的生产实习基地和专业基础教学需要的教学实习基地。截止2014年6月学院共有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校企联盟实践基地50余个,其中上海城建集团、上海铁路局、上海机场集团、天津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上海电科智能股份有限公司、湖州市公路处等都与学院签订了长期的实习协议。校企联盟实践基地负责落实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各项教学安排,提供实训、实习的场所与设备,安排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实践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接收学生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
各不同类型岗位分别设置了相应的实习内容:(1)管理单位:主要学习有关项目的技术规程、技术规范,熟悉项目管理大纲和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具体安排到下属单位第一线,在校外导师的指导下,参与项目管理、质量验收等工作。(2)设计单位:主要学习有关项目的设计规范等技术文件,在校外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实体工程的设计前期调研分析,学习和熟悉AUTOCAD软件,并参与具体工程初步设计或施工图设计的有关CAD图纸绘制等工作。(3)施工单位:具体安排到各施工项目部第一线,主要学习有关项目的施工技术规范和相关技术规程,熟悉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在校外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工程的测量、放样,施工质量检测、项目部管理文件的整理等工作。(4)监理单位:具体安排在施工第一线,主要学习有关项目的技术规程、技术规范,熟悉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在校外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现场旁站监理、现场监理抽检、内业资料整理等工作。(5)检测单位:主要学习有关项目的试验规程、技术规范,熟悉项目的检测大纲,在校外导师的指导下,结合项目具体情况,进行现场检测、室内试验及质量验收工作,并参与内业资料的整理工作。
上海铁路局是教育部确立的第一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同济大学共建,由上海铁路局和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的专家组成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指导委员会,审核中心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工作计划,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下设工作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开展。交通运输工程系以此为依托,结合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设计了车站—列车—运行调度的三层次实习体系,选取了铁路编组站、高铁客运站、高铁客运段、调度所四个单位作为校企实习开展的对象。系领导亲自主持召开座谈会,与上海铁路局人事处共同确定了南翔编组站、虹桥高铁站、上海客运段、上海铁路局调度所作为实习基地。
吉博力公司为学生提供的岗位是项目型的,学生通过参与项目研究过程,可以了解整个部门的运作,也能发挥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深受公司和学生好评。对于规模较小却责任心较强的外企而言,学生的实习往往能获得更多的收获,能了解整个业务模块的运作,而不是“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的实习,让学生系统性了解交通规划与设计领域的各类实践项目的主要内容和工作流程等,有利于学生后面到各个实习基地参与不同类型工作之前有整体性概念。
4. 安全保密。
为全体参加实习学生购买意外保险,组织学院及分专业方向的实习动员与安全基本常识教育,部分基地根据自身情况也安排相应的安全教育与岗前培训、签署三方安全保密协议等。为了确保学生安全,出行方便,学校教务处、资产处给予大力支持,安排上海实习学生在沪西校区住宿,外地实习学生由学院安排导师带队前往单位报到。
三、结语
1. 完善机制与过程管理,为实习工作夯实基础。
优化培养方案,保证实习时间;重视制度保障,全程质量监控,使实习工作成效显著。充分发挥三级管理机构的职能作用,由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负责规划、宏观管理与组织协调,实习工作小组制定实习计划、实习任务、岗位设立,各指导教师与执行管理人员有效沟通,建立并不断完善质量监控体系,保证校外实习工作有序、高质量的开展。
2. 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为卓越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以企业专业实习为重点,建立过程化、系统化实习管理模式,为卓越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企业专业实习从实习内容和方式、团队协作等多方面教导学生学以致用,由企业工程师作为指导教师,并根据本科生专业进行相应的实习内容安排,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经验并有连续性。实习生按照实际项目进度配合工作,与项目组其他人员协作,锻炼学生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全程质量监控,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工作,“重基础、重设计、重创造”,重视实践教学在卓越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文燕,袁科,付勇智.卓越工程师培育过程中专业认识实习的意义及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04).
交通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篇5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坚实的基础知识,掌握必备的交通工程、信息工程和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交通工程领域从事交通系统分析和评价、交通运输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交通控制与管理系统开发、交通咨询、交通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科研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和掌握数学、力学、控制工程、系统工程、交通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交通工程师、外语的基本训练,具备交通分析、交通运输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交通控制、道路交通管理等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和外语的基本知识和运用能力;
2.掌握交通运输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3.掌握系统工程的一般分析方法和系统控制的基本技术;
4.具有交通运输规划、交通工程设计和交通控制系统开发的初步能力;
5.了解交通工程,特别是智能交通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专业特色
依托车辆工程、机电工程和仪器科学与技术,充分利用和发挥学校的学科整体优势,建设以交通信息采集与分析、道路交通控制、路网交通分析与管理运输物流规划与管理为主要内容,以技术的系统集成为手段的专业特色。
四、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交通工程、系统工程、信息工程。
主要课程:数学、外语、控制工程基础、工程力学基础、微机原理及应用、电子学、电工学、交通运输工程、交通系统分析、交通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交通控制与管理、道路工程、高速公路管理、车辆调度管理、运输物流工程、智能运输系统等。
五、学制与学位
标准学制:四年
修业年限:三至六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六、毕业生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以在道路交通科学研究院所、交通工程企业公司、交通院校等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也可以在公路交通、城市道路交通、高速公路和交通运输企业等部门和国家机关从事组织管理和系统控制等工作。
七、师资情况
教师总数10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
2009级本科交通工程专业教学计划进程表
注:1.本专业学生除修满专业必修课程以外,还需选修通识教育选修课14学分;专业选修课10学分,并取得相应学分,方能达到最低毕业学分要求;
交通工程专业校企共建实验室初探 篇6
关键词:交通工程专业;校企共建;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85
校企共建办学模式对于提高高校的创新能力与产业相合方面有着突出的作用,目前在国外,校企共建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办学模式,而且取得了非常不错的办学成果。在我国的高校中,校企共建办学模式已经运用,像目前高校教学中的定向培养就是校企共建的一种模式。虽然说校企共建已经有所开展,但是范围和力度不够,尤其是在交通工程专业这个实践性特别强的领域。
目前我国教育正在实施全面的改革,教育模式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校企共建的办学模式以学生为纽带,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这无论是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还是对企业的人才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校企共建办学模式一方面可以加强毕业生在工作中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又能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对于缓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意义重大。
一、交通工程专业
(一)概念
交通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专业,培养的是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类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要牢牢掌握交通工程、土木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要能够在交通领域从事对于道路交通的分析和评价工作,而且也要了解交通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以及交通土木工程建设等多个方面的操作。可以说,交通工程专业,培养的都是高级工程技术和理论科研人才。
交通工程专业是现在高校课程设置中一个普遍专业,就国内而言,这个专业的报考率非常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交通事业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而为了适应现代化社会的要求,在交通工程这方面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所以需要更多专业化的人才来进行交通工程的设计和研究。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交通工程专业,虽然就业前景好,但是就业面对的竞争会越来越大。
(二)特殊性
交通工程专业虽然现在是高校的一个普遍性专业,但是这门学科有着自己非常独特的地方。
首先,就在于其实践性。交通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为要进行交通工程设计,必须要面对工程所要进行的实际情况,这就需要设计者对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虑,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地区特色的交通工程。所以要学好这门学科,必须要有大量的实践机会,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起不到任何效果。
其次,在于这门工程的学科交叉性。交通工程专业所涉及的不光是交通工程方面的知识,还有土木工程方面的东西。在学科学习的时候,一方面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一方面还要了解工程的基本技能。而要学好交通工程这门课,必须也要掌握好土木工程这门课,只有将二者的理论和技能进行完美的结合,才能将交通工程这门课学好,才能使交通工程这门课程在实际中发挥作用。
二、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的初探
(一)学校方面
校企共建实验室要求学校方提供两方面的支持,首先就是教学资源。现在高校是理论课程和研究发展非常快速的地方,校企共建实验室需要科学的理论支撑,所以学校必须提供实验室运行的理论支持。高校拥有最为专业的教师队伍,其理论研究相对权威,所以在校企共建实验室的实践中,实验室人员的理论知识培养,都由高校来负责。再者,高教教师拥有相对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实践教学中进行指导,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去教学资源,学校还应该提供学生资源。校企共建实验室的目的就是培养出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超强实践能力的人才,所以在实验室运行的过程中,学校对学习人员的提供必不可少。高校提供学生资源有一个突出的优势就是高校的招生范围比较广,所以相对而言学校提供的学生资源相比企业供给更具有全面性和可塑性。
(二)企业方面
校企共建实验室是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学校提供了教学资源和学生资源,企业也必须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实验室运行必然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校企合作就是学校利用企业提供的资金来帮助企业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所以在实验室运行之时,企业要为教学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方便教学活动的正常培养。与此同时,为了使得实验室发展得更快更好,企业在提供必要资金的基础上,对于一些重要的技术研究和开发,企业也可以辅以资金支持,便于产生更好的教学成果。
除去资金支持,企业的技术提供也不能忽视。因为进行实验室教学的教师,本身都是理论教育出身,其专业的理论也相对丰富,但是实践中的技术和方法就相对欠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用于实践的技术和方法是高校教师所不具备的,所以为了培养出企业需要的理论和实践都扎实的人才,企业方面要给予技术教育,使得学生在接受理论培养的时候加强技术和方法的提高与改进,从而使得理论实践相结合来完善自己的缺陷。
三、校企共建实验室的优势
(一)资金方面
校企共建实验室有着明显的优势,首先表现在资金方面。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校成立实验室或者确立某项目,启动资金和投入资金基本都是由政府审批然后直接拨付,简单来说,就是资金来源比较单一,相应的资金量也有限,不足以完成某些重大项目的研究。
但是校企共建的资金来源就不再单一,一方面作为学校成立的实验室,可以申请政府拨款作为实验室的启动资金,另一方面,因为是校企共建,要为企业提供定向的人才培养,所以企业也会有资金的支持。政府和企业两方面的资金支持,使得整个实验室的运行有了更为强大的资金支持,在研究课题的深度和广度上,可以进行得更加得心应手,也会取得更加突出的效果。
总而言之,校企共建实验室,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企业,都减少了单独培养人才的资金压力,是一种合作共赢。
(二)教学资源方面
校企共建实验室,在教学资源上也具有明显的优势。以往的学校教学,在课堂上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对于学生的实践培养相对比较欠缺,主要原因是没有足够条件的实践场所。也就是说传统模式的交通工程教学,重理论而忽视实践,最终培养出的学生大多数为纸上谈兵,没有实际操作能力。对于企业而言,对于交通工程方面的人才培养,因为具备了技术和方法,所以对于人员的技术和方法培养较为深入和全面,但是理论培养却显得薄弱。换言之,企业培养出的人才是行动的巨人,思想的矮子,而学校培养的人才正好与之相反。
校企共建的优势就在于结合学校和企业的优势来进行人才培养,利用学校专业化的师资力量进行理论知识的武装,利用企业丰富的实践技术和方法进行能力的打造,两方面优势进行综合,培养出的人才既是思想的巨人也是行动的巨人。思想和行动相结合,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才会得到质的飞跃。
(三)人员来源方面
校企共建还有一个突出优势就在于人员的来源。就企业而言,必然要立足于当地的发展,所以在交通工程方面的培养,招收的人员必然以当地为主。从这个层面来讲,企业选才的范围不够广,所以在培养方面会遇到一些地域性的思想牵制。而高校不一样,高校招生面对的是全国,所以高校的学生更具有全面性,而且不同地区的人员其思维模式和思考习惯都存在差异,这样在培养的时候可以取长补短,使得整体效果达到最优。校企共建在人员上的优势就在于高校可以利用自己全面的生源来为当地的企业进行人才培养,从而扩大企业在空间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对于企业后续的发展来说非常有利。
四、校企共建实验室的成效
(一)提升了学校对外交流的水平
目前,世界经济已经向一体化方向发展,所以不管企业还是学校,其发展都要依赖于社会,不能闭门造车,校企共建实验室的突出成效就是提升了学校的对外交流水平。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学校的对外合作基本都是和学校来进行,这对于促进学术交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均有一定的帮助,但是这种行业内部的交流对于学校自身体质和自身缺陷的改善非常有限。校企合作这种办学模式突破了学校行业内部的交流,使得学校与企业间达成合作,这对于学校对外间的认知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这种交流明确认识到自身教学中的不足,从而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其次,学校可以通过和企业的交流对行业和市场的认识更为清楚。因为学校培养的学生要适应社会的需求,所以通过不断提升对外交流水平来了解社会的需求,针对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这对于学校的发展来说意义十分重大。
(二)提升了教师教学的综合水平
校企共建实验室的教学方式,对于教师教学综合水平的提高帮助非常大。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理论的教学,测试学生的能力也多是通过试卷的形式来进行,这种只谈理论不重实践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以后在社会中的实践帮助不大。而通过校企合作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培养学生们扎实的理论教学的同时,还能就企业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了解。因为交通工程是注重实践的学科,所以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准确地运用非常关键,而通过企业提供的技术和方法,辅以理论知识的运用,可以非常好地检测理论和技术的契合度。只有理论和技术的契合度达到标准,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提高。参与教学的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对自身理论进行一个补充和提升。这样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有理论而且有技术,其综合教学水平必然会上新台阶。
(三)培养了高质量人才
现在高校的学生培养存在着与社会脱节的现象,即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并不能适应社会工作的需求,就这个方面而言,学校的培养不具有价值和意义。目前社会的发展要求学校培养大量的能适应社会工作需求的学生,其目的就是缩短企业的培养周期,创造出更大的企业效益。
校企共建这种办学模式,一方面学生在校学习,不耽误其学习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与企业的对接,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到企业的用人需求,从而向该方面发展,待到学生毕业的时候,学生已经具备了直接工作的能力,可以在企业直接工作,这样既没有浪费学生的在校时光,又保证了企业对其的培养,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企业都非常有利。所以说校企共建培养的学生具有更高的质量,因为其不仅知识扎实,而且实用性非常强。
(四)节省了企业人员的培养周期
企业人员培养非常注重时效性,因为企业招收员工的目的是希望员工为企业创造价值,但是就目前的培养模式来看,学校培养的学生并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需要对其进行再次培养,而再次培养的这个阶段,员工对于企业的价值几乎为零,但是企业又要为员工支出薪酬,这对于企业发展来讲非常不利。所以就企业而言,企业希望缩短员工的培养周期,使其尽快为公司创造效益。校企共建这种模式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校企共建是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时间一方面由学校来进行理论培养,另一方面由企业进行实践培养,使其具备企业用人标准。这样的模式使得学生在走出校门的那一刻就具备了创造价值的能力,所以企业直接拿来用的话不需要进行再培养,这对于企业发展来讲作用非常明显。所以说校企共建模式既不会浪费学生在校期间的青春时光,又不会耗费企业再培养的成本,对毕业生来说可以更快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对企业来说可以更快地为自己创造价值。
(五)提升了学生在就业中的综合竞争力
校企共建最具核心的优势就是提升了学生在就业中的综合竞争力。现在毕业生在人才市场找工作,最大的竞争力就是实践能力。校企共建在学生基础知识培养的同时,加大了对其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使其具备了进入社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能力,这样的人员要素质有素质,而且还不需要企业进行再培训,大大节省了企业用于人才培养的成本,对企业而言非常有利,对毕业生个人而言,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中拥有占得先机的综合竞争力,也就具备了优先找到工作的权利。
五、深化校企合作的构想和措施
(一)规范体制
校企共建是一种理想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合作中要本着互惠互利的目的,进行合作体质的规范化处理。校企共建的规范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校企双方责任的规定。在合作时,双方就人才培养要达成一致的目标,然后在目标范围内确定自己的职责所在,在培养过程中若有失误,可以按照相应的责任范围来进行问题处理。
其次,就是对校企双方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因为校企双方进行合作必须要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确定,这样在培养过程中才能按照相应的规定来行事,要是权利不清、义务不明,很容易造成校企双方合作出现问题导致合作破裂。
(二)长效化发展
校企共建建立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之上,所以在达成合作的时候要考虑长效化发展。为了完成校企共建的长效化发展,学校、企业和政府以及其他相关的单位,要做好合作委员会的共建,这样有一个合作的指导机构可以协调各方面的意见,可以促进合作的长效化和稳定化发展。在合作中,合作指导机构一定要本着共同发展的原则对各方的利益与问题进行协商化解决,不能独断独行,损害各方利益,使得合作产生隔阂或间隙。合作各方一定要在合作指导机构的指导下各尽其责,促进合作道路的友好良性发展。
(三)满足双方要求
校企共建最大的受益方就是学校和企业,政府和其他单位起着知识桥梁的纽带作用,所以在合作中,一定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对方着想,满足对方要求,才能促进合作的长期发展。就校方而言,其需求就是资金和技术两方面,所以企业方要按照合作原则对校方的合理需求予以满足,而企业方的需求无非就是需要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校方要按企业的发展需求,进行人才的专业化培养。只有这样互为对方考虑,互相满足,校企共建才能产生巨大的效应,才能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六、结语
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全新的人才,纸上谈兵的教学方式既是对学生青春的一种浪费,也是造成企业培养成本上涨的重要原因。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企业认可的高质量人才。校企共建这种培养模式,无论对于学校还是对于企业,亦或是对于学生,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所以在现代化人才培养中,不光是交通工程,其他学科也可以大胆地尝试校企共建。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 篇7
关键词:卓越计划,课程认证,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专业课程教学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是全面培养学生“工程素养”,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力的关键环节之一。为推进“卓越工程师”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 规范教师日常教学工作,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提出进行专业课程认证的新模式。
专业课程认证是保障卓越工程师班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其宗旨在于充分保障课程教学效果,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具有较高工程素养, 具备较强社会责任感和良好人文素养、工程职业道德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交通运输工程技术人才。课程认证指教师依据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总体要求, 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参与由学校教务处或者二级学院组织的课程认证过程, 认证结果达到或高于相应标准即视为课程认证通过。
一、专业课程认证流程
每年度符合任课条件的教师可根据专业课程教学目录, 提出相应课程教学申请, 并提交课程教学初次认证相关材料。如果目录中的某些课程此次无人申请, 则本年度不纳入改革范围, 下一年度继续在专业课程教学目录中遴选教师;如果某些课程仅有一人申请, 则该申请教师将结合专家初次认证建议进行本年度该课程教学;如果某些课程有多名教师同时申请, 则首先由教学管理工作小组对申请的多名教师进行协调, 协调成功将由申请教师共同组建该课程教学团队, 根据初次认证建议进行本年度该课程教学, 协调不成功则根据初次认证结果选择认证最优的教师承担本年度该课程教学。
本年度课程结束, 任课教师须提交课程教学目标评价材料, 根据评价结果确定该课程下一年度教师人选。如果评价结果为“合格”, 则教师获得该课程长期教学资格;如为“基本合格”且问题较少, 则教师在下一年度该课程教学中须结合评价意见改进教学中的不足;如为“基本合格”且问题较多或评价结果为“不合格”, 则教师失去下一年度该课程教学资格, 该课程将重新出现在下一年度专业课程教学目录中, 供教师申请选择。具体教学管理流程见图1。
二、课程认证内容
1. 教学方法。
鼓励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案例驱动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产学合作等多样化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以及从工程全局出发, 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 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积极推行项目式、问题式、研讨式、辩论式和换位式等方法改革, 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采取现场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的方式组织教学。
2. 教学内容。
应结合当前学科、行业前沿发展动态, 围绕学生和社会需求, 突破现有教材体系, 采用“专题形式”组织教学内容。教学资料可来源于最新教材、期刊杂志、专业网站等。
3. 师资安排。
鼓励采用“多主讲教师”制, 可根据课程专题内容合理安排多名主讲教师, 各门课程应聘任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认真负责的教师担任主讲, 并逐步形成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梯队。有条件的课程可根据需要聘任1名企业主讲教师, 以专题的形式讲授课程相关应用与发展情况。
4. 课程作业。
要求学生完成一项具有探索性大作业, 如调研报告、论文、设计等,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5. 考核方式。
积极推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改变单一笔试和标准答案的评价方式, 努力从考核“学习成绩”向评价“学习成效”转变, 引导学生从注重“考核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从“注重掌握知识”向“注重发展能力”的转变。课程成绩应由学生出勤、随堂测验、实验、大作业、期末考试等部分成绩组成, 明确各部分比重, 其中期末考试成绩不超过总成绩的40%。
三、课程认证目录
根据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确定现代综合运输系统、机械工程概论、批判性思维、汽车构造理论与原理、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运输组织学、交通枢纽与场站、交通运输商务、交通与能源等9门专业核心课程为认证目录, 各课程具体情况见下表1。
四、结束语
结合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总体要求, 提出通过课程认证的新模式有效促进课程教学环节质量提升的观点, 明确了专业课程认证的概念及认证流程, 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师资安排、课程作业、考核方式5个维度研究了课程认证的核心内容。建立了适合课程认证的课程名称目录, 为开展课程认证提供参考借鉴。
(注:1学分等于16理论学时, 或32实验学时)
参考文献
[1]杨林, 杨亚璪, 陈坚.卓越运输工程师培养路径的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 7 (11) .
[2]涂善东.“全面工程教育”引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 (2) .
[3]林健.形成具备竞争优势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 (6) .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 篇8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处于领先地位。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高校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设置,旨在培养具备现代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设计、组织与管理知识及相关开发能力的人才,以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对于交通运输决策、规划、建设、组织、指挥、运作、维护及管理的需求。
与一般工程专业一样,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包含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部分。而鉴于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具有很高的实践性,其中的实验教学过程对于培养工程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建设一个与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实验室,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管理,才能确保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科研服务能力。
高校教学实验室的基本要求应包括:建立一个科学、先进的实验平台,层次结构分明,系统功能合理,安全、环保、节能,高效管理与运作,方便学生开展科研活动,能以焕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实际需求及发展方向。
2 交通运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层次
交通运输工程的涵盖面很广,包括了多种运输方式和多个组成部分,现代交通运输工程还涵盖了智能交通系统(ITS),交通运输工程与物流工程也在交叉融合中迅速发展。
鉴于交通运输工程的广泛性,每个高校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侧重点各有不同,高校应根据自身的专业目标及研究重点,策划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避免人才的一般化或同质化。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既要和具体的专业课程紧密配合,又要满足系统化的要求 , 使学生通过实验教学过程的实战训练,更加深入地理解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潜力。交通运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层次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2.1 基础认知层面
这是实验教学体系的第一阶段,即通过一系列演示性实验,结合专业认识实习,使学生对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有全面的认识理解,初步了解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2 理论验证层面
这是实验教学体系的第二阶段,即结合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课程的专业理论,通过验证性实验,增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3 操作应用层面
这是实验教学体系的第三阶段,即在理论验证的基础上,引入成套的、系统的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软硬件,运用真实的作业流程和数据,开设操作型和应用性的实验项目,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交通运输工程的各组流程及作业方法。
2.4 设计研究层面
这是实验教学体系的第四阶段,在学生掌握了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及基本操作的基础上,进入设计型项目和研究性课题,引导他们运用科学方法提出或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实验方案及实验结果的正确性进行验证,从而提高其科研水平及创新能力。
3 交通运输实验室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实验项目的设计
构建一个完整的交通运输实验教学体系及其涵盖的实验教学项目,应以已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为依据;同时根据本高校的专业重点,系统策划实验内容,以编制规范化、标准化的实验教学方案。以东南大学为例,我校交通运输专业采用“理论教学、科学研究、实践创新”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旅客运输与货物运输工程为重点、物流工程为延伸、汽车运用工程为补充,以培育具备客货运输与物流工程的规划、设计、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知识及相关开发能力,能从事客货运输系统的规划、组织、指挥、决策以及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与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为目标,其交通运输专业实验项目的名称及类型见表1。其中,旅客运输的培养重点是道路运输体系,货物运输则结合物流学和国际贸易,侧重于道路运输和水路运输系统为主的综合运输体系。围绕上述目标,面对若干具体专业课程,本实验教学体系的结构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3.1 客运管理模拟实验
该类实验项目的开展以道路运输体系为主,内容包括城际道路客运和城市公交客运,通过e Bus客运管理系统和智能公交调度系统的运用,认识和体会城际公路客运站和城市公交调度系统平台的系统功能、运营计划、调度、报表管理、数据分析、终端远程管理、票务管理、车队管理、结算管理、参数配置等环节。
3.2 货物运输管理模拟实验
运用本实验室配套的货物运输管理实验教学平台,构建多方位的实验项目,内容包括:集装箱码头管理、堆场管理、货物海运代理业务、船代业务、电子口岸管理、集装箱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等环节。通过该平台,模拟国际货运系统的各项作业环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本实验室还具备SQL SERVER、ACCESS等开发平台,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货运及物流系统的功能定位、设计,并最终完成所需的软件开发项目。
3.3 物流和供应链实验
现代物流工程是货物运输业务的延伸。鉴于我国经济发展对于物流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东南大学努力培养物流工程学生的实践能力,扩展本科生的就业面,本实验室设立了适应于相关专业的物流和供应链的一系列实验项目,包括认识实验演示、系统流程分析、物流理论验证、物流系统设计等环节。应用Arena、Auto Mod、LOGWARE、CAD、Mat Lab软件,学生可进行物流系统的分析、验证和设计。
3.4 载运工具运用类实验
本校交通运输专业,载运工具的运用以汽车教学实验为主。实验室配备有实验车辆、模拟驾驶仪、侧滑台、灯光仪、尾气分析仪、震动与噪声检测系统等设施,可进行相关课程实验、SRTP实验和本科生学科竞赛等实验项目。
4 交通运输实验室建设方案
研究型大学的交通运输实验室,既应围绕现有交通运输专业课程和实验教学体系而构建,又要具备高层次、多样化、开放性和创新性,使实验室有效地为教学服务,同时,能为学生的课外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项目提供条件,为师生提供有利于知识沟通和学术交流的优良环境。实验室建设的工作重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4.1 围绕目标,服务教学
实验室的规划和布局要紧紧围绕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实验室的软硬件配置要紧密结合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项目,布局清晰合理,主导方向明确。例如,以载运工具运用和汽车构造为主导方向的实验室布局,重点建设汽车实验教学平台,如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检测诊断、汽车运用等;以铁路运输系统为主导方向的实验室布局,则以铁路机车设备、信号设备和铁路运输组织为重点。
4.2 实验系统软硬件配置均衡,设施功能适宜
交通运输专业的实验系统既需要配备合理的硬件设施,进行相关的演示、操作、研究、功能设计等项目,也需要构建配套的软件系统,以及相对应的局域网络,便于进行流程仿真、系统分析、软件开发等实验环节。
4.3 确保实验室设施的维护保养
交通运输实验室建设需要大量的经费,因此,必须在注重建设的同时,注重设备、设施及其软件的维护保养。应对现有的实验设施,建立合理的使用、管理制度,科学规范地操作,制定并实施维护保养计划。实验室每年应能得到一定的经费,用于设备的维护、保养。
4.4 实验室设施的定期升级
结合教学内容的不断优化和更新,实验室软硬件设施应定期升级,以便能跟上科技及经济的日益发展,与时俱进,持续为学生提供紧密结合当前科技发展需求的实验教学条件,实现实验室的高层次、创新性进步。
4.5 建设开放性的实验室
现代的实验室,应实践开放化管理,“服务于教学、科研,教学、科研提供实验室的实力”,通过实验室的高效管理与运作,打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为培养一流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东南大学的交通运输专业实验室构建工作,根据本校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交通运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层次和结构,近几年来,陆续建设了客运管理模拟实验室、货物运输管理模拟实验室、汽车运行性能检测实验室、模拟驾驶实验室、汽车构造实验室(共建),且日臻完善。同时,本实验室又配置了认识实验演示区,包括综合客运交通枢纽模型、综合物流园区模型、立体仓库和堆垛设备、自动化分拣线(共建)等。学生在参观认识实验演示区后,对交通运输系统的原理、操作、使用,可增强感性认识,深化理性认识。东南大学交通运输实验室结构和功能见表2。
目前,我校交通运输专业教学实验条件还相对薄弱,实验设施有待进一步建设,为此,需要结合学科“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及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实验室建设,增添必要的仪器设备,以充实实验教学体系,以更好地开展设计研究性实验,进一步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
5 结 语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教学环节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所探讨的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层次,实验室的结构和具体功能及实验室建设的构想。
参考文献
[1]冯树民.交通运输工程[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 篇9
关键词: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重构,实施模式
0 引言
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和建设,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迅速,专业学位种类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有关资料统计,2014年专业硕士招生比例已达到40.3%,2015年我国的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比例达1:1。这充分体现了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然而,总体上看,我国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培养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近年来,交通运输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成为主线,“智慧、高效、安全、环保”成为主题,各种新型设施、新设备、新技术、新管理模式和方法不断涌现并得到应用,对交通运输工程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形势下,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以培养交通运输行业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应用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师和管理者为目标,以提高质量为主线,推进改革,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如何突破传统培养方式,建立一套更具有工程实践特点,满足国家特殊人才需求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是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重构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为切入点,从行业人才需求、学生成长、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实施模式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培养符合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提供一条可行的路径。
1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首先产生于美国,并以美国最为成熟和最有影响。按照美国教育主管部门的界定,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完成在一个特定职业领域内开展实践所必须的理论性学习,获得高于学士学位水平所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形式,美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学计划与全日制的基本相同,要求研究生每学期至少完成2门课程,对于课程学习一般采取注册制和学分制,每学期注册1次,注册后至少要修满3个学分,1个学分约为15~16个学时[1]。在20世纪50~60年代,英国出现了修课式研究生教育,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实用,注重与工业相结合,通过修读课程而获得硕士学位。
总体来看,国外专业学位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加突出学习和研究的实践性、实效性和应用性,强调理论课程学习与实践环节紧密衔接,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相对较高。其次,国外大学把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过程视为一种实践活动,提倡灵活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课堂讲授、实验、案例分析、模拟训练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的有机结合。再次,由于工程实践问题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一些发达国家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具有学科交叉与综合的特点;此外,随着全球化发展浪潮,专业学位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
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主要存在的问题有:课程设置、培养环节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区分度不高;案例分析、实践教学的比重较低,职业导向性不足;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认证以及职业能力标准缺乏衔接[2]。针对这些问题,我国一些学者提出了措施。张兰[3]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课程教学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对形成实践能力要素的培养,要构建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必须考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市场机制的导向及导师的作用等。徐巍华[4]提出建立可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资格认证对接的课程体系,并在控制工程领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中加以实践。陈志祥[5]提出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中开展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姚王信[6]提出基于生源差异的课程设置模式。马健生[7]总结了北京师范大学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有效实践和经验。刘国福[8]以微弱信号检测课程建设为例总结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的建设实践。浙江大学[9]以学科文化为核心,将语言的学习与学科知识的学习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对提高研究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起到了良好效果。
2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重构及实施模式研究
2.1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需求分析
首先,基于我国“调结构、转方式”背景以及全球化发展格局,分析我国经济区域发展战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以及经济新形态(互联网+、工业4.0)对交通运输行业结构性变革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特点。比如调研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交通运输行业设施、设备、技术以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新需求、新动向;采用座谈、问卷调查、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了解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设计、运营管理、工程建设等岗位规范、职责和技能。
其次,调研本专业研究生专业基础、兴趣和职业倾向,发现其成长内驱力;按照研究生自我成长的意愿,设计相应的课程模块。
然后,按照“行业和学生需求—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课程体系—执业能力—目标实现”的逻辑,结合《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等规范,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提炼专业硕士研究生必备的素养和职业能力,归纳梳理形成满足职业要求的知识体系,建立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课程匹配矩阵(如表1所示)。
注:●、○和△代表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
2.2 课程体系设计
在行业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从研究生专业基础、兴趣和职业倾向等方面进行分类,按照定制化培养思路,研究如何合理设置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和学术讲座等课程模块,体现服务行业特殊需求的特色。此外,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建立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课程模块,打造以“课程对接、学分互认、学生互换”为基础的国际化教育,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2.3 课程体系实施模式研究
一是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突出职业认证、企业实践,培养职业能力,规划建设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资源平台(包括实用教材、开放性实验和案例库)。二是采用训练式教学方法,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螺旋互动转化机制。优化课程体系中实验、实训和工程实践内容所占比例,建立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结构化配置关系;通过案例研讨、角色扮演以及项目演练等手段,使课堂教学项目化、情景化,加强职业技能训练;通过项目综合训练实现理论/实践教学的一体化。三是引入校企双元教学模式,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利用企业商学院资源,在企业学习内容注重企业业务流程、交通运输设施设备运用、物流项目规划设计、工程技术规范标准等。四是建立综合课程考试、职业资格认证、企业顶岗评价等在内的课程学习达标检验体系。课程体系实施模式如图2所示。
2.4 持续改进
建立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为检验课程体系实施效果提供评价依据。对课程实施过程持续跟踪,采集有关数据,进行效果评价。运用DMAIC六西格玛管理流程改善方法,优化课程体系及实施模型。具体做法如图3所示。
3 保障措施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和素养的交通运输行业的工程师和管理者。为此,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高校要建立“内部协同、外部融合、工读结合、创新培养”的教育保障体系,以确保培养质量。
首先,高校内部各部门应改革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制度、流程,创新服务形式、内容和手段,逐步建立服务主动推送机制,形成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协作共同体。其次,高校应整合自己的教育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并合理配置,主动融入企业价值链条,以项目研发、技术培训以及人才输送等多元合作形式,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再次,为了培养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用型研究与设计能力,高校应利用好企业这个大课堂,采用工读结合方式,实现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统一。最后,高校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教育思维和教育认证理念,创新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方式,并着力加强研究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训练以及创业意识培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行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曹俊杰.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90-95.
[2]郑湘晋,王莉.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4):16-19.
[3]张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教学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11(1):52-53.
[4]徐巍华.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设计与职业资格认证的对接[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0):287-289,314.
[5]马健生,张弛,孙富强.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造就卓越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经验[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0):1-6.
[6]刘国福,张文娜,熊艳.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的建设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37(2):89-92.
[7]陈志祥.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中开展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若干问题探讨[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77-81.
[8]姚王信,黄宏斌.基于生源差异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以MPAcc为例的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2):77-81.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 篇10
关键词:工程管理,就业,满意度,制约因素
工程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毕业生除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之外, 还必须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及信息技术等基本知识, 掌握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 使其能在工程建设及相关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实施全过程管理。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特点, 使得近些年在各个行业对其专业人才的需求较大。
一、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近几年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较好, 从土木建筑业、电力行业到银行业, 需求工程管理专业的行业很多, 数量也较多。特别是男生, 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从以往单位国庆之后来校招聘, 提前到9月, 再到以招募暑期实习生的形式与毕业生达成签约意向, 每年工程管理专业的招聘时间都在提前。单位之间更是出现“抢”毕业生的情况。
毕业生中, 10.95%的同学选择继续深造求学, 选择就业的同学占总人数的89.05%, 4.01%的同学选择暂时不就业。
从工作单位行业分布来看, 选择就业的学生中, 84.93%的毕业生在土木建筑工程相关企业就职, 电力行业有4.12%的毕业生, 科研院所有4.11%的毕业生, 其他各行业就业的毕业生占已就业毕业生人数的6.85%。
已就业的学生中, 跳槽的比例为13.33%左右, 影响跳槽最大的原因分别为工作地点、个人发展受限、工作氛围环境, 所占比例为33.33%、26.67%、26.67%。
从近3年的毕业生发展情况来看, 一般员工的比例为92.5%, 中层管理人员比例为7.5%。37.5%的毕业生工资收入多集中在3500~5000元, 收入2500~3500元和5000~8000元的比例均为20%, 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比例为17.5%。
二、工程管理专业就业质量制约因素
通过对近3年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 签约率较高, 但就业质量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1. 个人综合素质
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基本条件, 同时在就业质量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个人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 往往更加具备发展潜质, 深受单位领导重视。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涵盖面广,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无疑是用人单位考察、聘用毕业生最大的条件。将专业技能学习有效地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去, 并加以理解、发展, 为单位创造更高的价值。
(2) 其他学习技能。除专业成绩外, 英语、计算机也成为单位选择毕业生的硬件条件。普遍来讲, 单位要求英语过四级, 计算机过二级, 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地要求更为严格。
(3) 综合素质技能。个人能力的反馈不仅仅表现在学习成绩上, 良好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严谨的做事态度、高效的执行力、强烈的责任意识都是职业生涯获得成功所必不可少的素质。此外, 自信心也是就业过程中增光添彩的重要因素。
⑷其他。在被调查对象中, 中共党员比例64.44%, 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比例为75.56%。用人单位往往认为, 党员和学生干部是优秀学生群体的代表, 对这部分毕业生更加青睐。
2. 个人期望及就业心态
除了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 个人期望对就业质量的好坏也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在毕业生看来, 个人发展机会、薪酬福利、地域、专业是否对口都是他们的考虑因素。
(1) 个人期望。谈到个人期望, 首先就是个人的发展机会, 占到调查结果的37.84%, 紧随其后的是薪酬与福利, 比例为22.97%, 地域和专业对口分别占17.56%和16.22%。单位性质的要求是毕业生期望相对较低的, 仅为5.41%。
(2) 就业心态。盲目、攀比、受他人影响是应届毕业生求职中最常出现的心理状态。不少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并没有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认真考察用人单位, 也没有全面细致地了解用人单位。而盲目就业、跟风就业往往导致就业满意度低。尤其是刚毕业的毕业生更是频频跳槽, 稍不满意就另找单位, 宁愿不就业也不待在不满意的岗位上工作。从跳槽的情况看, 毕业1年时间的毕业生跳槽的比例相对最高, 占50%。由此可见, 大学生走出社会后, 对自己职业定位不明确, 缺乏整体规划, 或者是对自己职业理想值太高, 没有结合当前社会形势和个人自身情况合理定位。个别学生在选定职业时依赖心理较强, 这种“过分依赖症”严重影响了就业质量, 他们在走上就业岗位时, 自身的不足很快就暴露出来, 工作能力也遭到用人单位的质疑。[1]
3. 用人单位因素
就业质量的好坏一方面由毕业生决定, 另一方面由用人单位决定。将合适的毕业生放在适合的岗位, 并明确规划出发展方向, 企业和毕业生双方获益, 就业质量自然就高。
(1) 需求数量。从需求数量来看, 工程管理专业的需求数量逐年增加。被调查的毕业生所在企业有80%仍对工程管理专业有需求, 学历要求多集中在本科。需求数量猛增及涉及领域的扩大也导致了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放宽要求, 对就业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2) 岗位与专业是否对口。在对近3年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工作状态调查时, 50%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与专业非常对口, 42.5%的毕业生工作岗位与专业有一定关系, 需要用到专业知识, 7.5%的毕业生工作内容与专业关系甚微甚至毫无关系。这表示在毕业生中有一部分人没有学以致用, 或者他们在大学期间专业学得不好, 找不到与本专业相匹配的工作, 这不仅是学生本人在学校学习不精的问题, 而且也是企业用人的问题, 也与学校教育教学与当今社会需求切合程度有很大关联[2]。
(3) 企业培养体系。企业福利制度不够健全, 对员工没有规范的培养发展体系, 提升空间和晋升机会不大也是影响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从数据上看, 超过半数的同学对目前的工作呈现出“无感”的状态, 除了毕业生自身的原因外, 还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企业本身制度等无法满足员工的需求。
4. 学校就业指导
在73.33%的毕业生看来, 学校 (学院) 提供的就业指导用处不明显或者没有作用。46.94%的毕业生认为学院的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学院就业指导与毕业生的个人咨询和沟通指导不够, 22.45%的毕业生认为学院的就业指导人员与用人单位沟通不够, 对单位情况不熟悉, 无法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建议。52.17%的毕业生反馈大四时才开始真正关注就业, 41.3%的毕业生大三开始关注就业, 关注时间较晚亦导致学生没有机会充分地了解企业就必须择业。
三、提高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解决对策
根据毕业生、用人单位反馈的建议, 对工程管理专业就业质量制约因素进行分析, 通过以下途径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1. 改革课程设置, 适应岗位需求
工程管理的毕业生认为本专业的优势主要集中在知识面和综合能力上, 但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均有不足。校友们提出, 工程管理专业应加强土木类、计算机类、经济类、管理类、人文类等学科的培养。其中, 毕业生对土木类的知识需求最为强烈, 建筑类、机电类专业课程也十分重要。
56.25%的毕业生认为实践教学对就业的影响最大, 其中包括实习、课程设计。从低年级开始引入单位和校友对课程设置、专业技能的建议, 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由任课教师带队, 走进企业一线, 真正了解行业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情况, 提高工作认同感。此外, 还应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 合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设置切实可用的课程教学, 加大与当地企业产、学、研相结合的力度, 建立有效健全的综合能力培养制度。
2. 培养综合能力, 全面协调发展
调查中发现, 除了实践教学以外, 对就业影响最大的因素为社会活动, 包括勤工助学、校内活动等。大学期间, 应多鼓励在校学生提高综合能力, 特别是沟通协作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充分利用班会、沙龙等小团体活动增加自信, 锻炼口才;参加户外拓展, 提高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加文学阅读, 提高公文写作等文学素养;积极在学生社团、各类科技竞赛、文化活动中表现自我。
3. 改革就业指导, 提高学生满意度
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 满足不同情况的学生需求。对待不同的专业、个性特长, 设计不同的职业规划, 对毕业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就业指导[3]。就业指导老师应该对行业发展熟悉、了解, 多走进企业与用人单位沟通, 掌握企业发展情况、用人需求以及对教学内容的调整要求。邀请企业、校友走进校园, 介绍行业发展现状、企业概况、用人需求及企业培养体系。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 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人力资源供需情况, 便于双向选择。
4. 明确个人规划, 找准发展目标
毕业生在校期间及就业后没有对个人的职业生涯有长远打算和规划, 自我满足感降低。由此可见, 职业正确定位非常重要。因此, 毕业生要全面了解自己, 合理评估自己, 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和当前就业形势寻找就业岗位, 找准发展目标, 从而提升个人工作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肖燕福.高质量就业视野下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探析[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 (6) .
[2]冷红.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与原因分析[J].文教资料, 2014 (5) .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 篇11
关键词:交通信息工程;控制;培养
1886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100多年来,汽车以其特有的优越性为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汽车普及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交通环境质量下降、事故频繁、道路拥堵等许多社会问题。尤其在现代社会,交通状况日益恶化。智能交通系统(ITS)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传感技术、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而建立起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这是解决当前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正是适应当今交通领域发展需求而建立起来,它以交通运输系统理论为指导,以大交通系统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及综合化为研究背景,以信息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为技术基础的交叉型学科,能为智能交通领域培养专门人才。本文结合实践教学经验,讨论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硕士生培养的相关问题。
1 培养目标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严谨求实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工作作风,具备宽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现状、发展方向和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良好学风,具有较强的独立从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领域科学研究和专门技术工作及教学工作能力。在传统交通工程理论基础上,能实现道路交通规划、管理和控制智能化,可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生产部门从事本专业教学、科研和技术工作的专门人才。
2 主要研究方向设计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可设置4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交通信息工程与技术、智能交通系统理论与关键技术、交通控制理论与应用、交通安全工程。该学科与相邻的交通规划与管理、道路与铁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协调并进,主要相关学科包括通信与信息系统、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等。
3 课程体系设置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是以信息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为技术基础的交叉型学科,课程体系设置应体现综合性、交叉性。如表1所示:研究生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要求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8学分,学术活动记2学分。专业学位课程包括交通运输工程学、智能运输系统导论、交通信息控制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现代控制理论、随机过程、小波分析及其应用。专业选修课程包括专业英语、交通工程、交通设计、交通仿真技术、交通控制理论与方法、模式识别、交通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智能、DSP高级应用技术、CPLD/FPGA理论与应用、计算机控制系统、数字通信、传感器与测试技术、数据采集与数据挖掘、数理统计、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数值分析和交通运输学科发展前沿讲座。
表1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课程安排
4 教学(科研)实践
硕士生教学科研实践环节分教学实践、科研或生产实践和社会调查3项。其中教学实践采取专业课程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带本科生实习、实验、课程设计、协助导师指导毕业设计等形式。科研或生产实践适用于没有或缺乏本专业生产工作经验的研究生,将其安排到生产部门学习和实践。社会调查指依据课题进行某一方面广泛调查研究,并以专题报告的形式提交有关部门。实践环节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其中1项或2项进行。具体由指导教师和教研组(研究室)负责安排检查和指导,并对实践效果进行考核。
除此之外,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硕士生还应至少做一次不少于1小时的前沿性学术专题报告(论文开题报告除外),并提交不少于2000字的宣读报告,由指导教师和教研室负责对其学术报告质量进行考核,不合格者重做。参加不少于2次学术活动,学术活动内容包括校内外学术讲座、学术会议、教学或科技比赛等。
5 学位论文撰写
5.1 前期准备
在正式进入学位论文工作前,需按硕士生中期检查标准,从政治思想、学术水平、科研能力、课程成绩多方面进行中期筛选,如硕士生必须在省、部级以上刊物或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公开发表论文1篇以上等。筛选未通过者不具备学位论文撰写资格,推迟论文写作时间,直到中期检查考核合格为止。
5.2 开题报告
在导师指导下,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撰写论文开题报告,确定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内容包括: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拟研究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线路、完成本研究已具备的基础和存在的问题、研究工作进度安排、参考文献等。严谨的开题工作是做好硕士生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基础。
5.3 答辩控制
严格答辩是保障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硕士生学位论文水平的强有力措施。答辩工作由系答辩小组组织。答辩小组由组长一名,成员4~7名,秘书1名组成,其中教授级导师比例不低于30%,校外专家比例不少于20%,采取院级公开答辩的形式进行。每个硕士生答辩时间控制在30~40分钟。对论文选题、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存在明显错误的硕士生论文,不通过毕业答辩,不授予硕士学位。
5.4 监督审核
硕士生论文监督审核机制包括初期检查、中期检查和后期检查三部分。初期检查是研究生导师对论文的选题、研究内容、可行性等进行质量把关,及时纠正研究生写作错误。中期检查是系教研室通过中期答辩的形式对论文质量进行集中检查,考核研究生论文执行进度。后期检查是学院对通过硕士论文答辩的论文组织专家进行检查,以保证答辩质量。
6 结语
智能交通系统作为解决当前复杂交通问题的有效手段,急需与之适应的具备多学科交背景的专门人才。本文借鉴多年教学实践工作经验,探讨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法,期望能对交通领域人才的培养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 刘鸿.论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J].江苏高教,2002(6)
2 王站军,廖湘阳.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战略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4)
3 李素琴.张晓明碱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多样化的认知语境阐释[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6)
4 陈颖.提高质量意识,强化毕业论文管理[J].中国医学,2004(12)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 篇12
一、交通工程专业的特点
交通工程专业学科交叉性比较强,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3],学科涉及面广,知识点更新快,信息量大,要求有较好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交通与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和城市发展密切相关,在培养过程中,为适应社会的需求,各高校都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制定有特色的培养方案,通过不断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探索具有现代智能交通观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
二、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陈旧
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实践教学内容跟不上现代交通智能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教学内容与实际运用联系不紧密,采用的教学方法落后,技术手段已经过时,学生不能及时了解新的技术手段。没有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一些实践环节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宽泛,实践环节缺乏系统性
交通工程专业学科交叉性较强,所学的课程知识点多,部分实践教学环节分散于各门专业课程当中,课程之间、课外实践环节之间缺乏直接联系,导致学生只能学到零散的知识点,未能对综合知识的运用展开有效的训练和培养,整体上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4]。
(三)实践口径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落后
在校内外实践基地规模不够的情况下,一些实习生对基地只是走马观花地参观。部分企业因担心影响正常的生产秩序,不愿意接受实习生。在没有实习基地的情况下,有些实践环节便流于形式,或者只能在课堂或实验室完成。这种方式将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和锻炼,实习效果大大降低。目前实验室在建设过程中在先进性和有效性方面存在欠缺,一些设备一年只使用一次,开展实验项目数少,设备利用率低下。
(四)教学模式和方法单一
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为中心,多采用传统的课堂讲述方式,缺乏理论知识与现实交通的紧密结合。一些实践教学的内容都是由教师事先制定好,学生按教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路径
(一)改革的整体思路
针对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江西理工大学交通工程专业的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明确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活动,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以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理念为指导,突出“基础厚、宽口径、多方向”的人才培养特色,重构实践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用为导向,不断创新实践环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改革的路径与方法
1.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实践教学结构。
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根据培养目标、课程性质、特点以及知识结构的逻辑关系和认知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结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提高实践能力为导向,以专业知识体系为主线,建立基础型、专业技能型、综合型和创新型实践等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框架体系。根据课程体系和培养计划,不断完善和规范实践教学文件,并按规范执行。
2. 实践环节突出实战性,实施分层次培养。
(1)在实验教学中,因实验设备台(套)数和场地的原因,通常为多人一组,为完成教学任务,通常为演示型实验项目,学生不能直接参与进行思考,不能发挥主动性。为满足个性化发展,分层次培养,在原有实验要求的基础上增加设计型、综合型以及自主设计型等实验项目,学生在完成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做实验难度较大的实验项目,以满足优秀学生和具有个人兴趣爱好的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课程设计是综合运用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原理及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分析、解决交通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在选题时,尽量与实际交通问题相结合。学校与赣州市公交公司、赣州市交警支队展开合作,开展城区内交通的组织和渠化设计、信号配时优化控制设计等现实课题,使得专业知识的运用具有真实背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3)本科生毕业设计是大学学习阶段的最后教学环节,是对大学学习阶段的总结。在选题上尽量选择专业相关的课题,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课题可来源于实际的工程项目、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原课程设计、实习环节的延续,或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由教师制定特定的题目,做到一人一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自愿的原则选择相应的课题。对于已与用人单位签约且要求学生在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可以做与企业生产管理相关的课题,指定企业工程师做校外指导教师,学生必须定期向校内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按学校的要求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并参与答辩。在答辩过程中,严控答辩流程,提高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3.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创新专业实习模式。
实习是学生认识专业、了解专业实际生产情况、接触社会、培养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实习基地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要充分发挥和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建立稳定、规范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可持续的实习平台[5]。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建立联合实践培养基地,学校先后与赣州市公交公司、赣州市交警支队、赣州市高速公路有限公司以及赣州市公路勘察设计院建立了长期有效的实习基地,以满足交通工程专业不同性质实习的需要。改革实习模式,根据实习内容和专业人数,采用分批、分类实习的管理模式,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到签约单位完成毕业实习,尽快熟悉企业的生产管理过程。学校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要求学生与指导教师保持联系,定期汇报实习内容的实际情况,并认真写好实习报告和实习心得体会,保证校外实习的质量。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真正接触社会,融入到企业的生产和管理过程当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4. 改革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进行课堂授课的同时,聘请专业相关的知名教授对专业发展方向及动态进行讲座,或请企业有经验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介绍企业的情况和新技术。针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和关键问题展开教学式的讨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6],以教师的科研为载体,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如参加全国交通科技大赛,通过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可以有目的地组织进行现场观察和课题调研。如观察主要路段交叉口的流量与信号配时的运行状况,公交的客流量、线路以及停靠站点的合理性等,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使学生亲身体会到理论知识与现实实际的关系,更好地从理论上理解专业知识。组织学生上街对市民进行交通安全、交通法规等科普知识的宣传,既是一项公益活动,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意识。对于难以再现的原理和过程,可以采用交通仿真实验进行演示。以实际工程项目为案例进行课堂讨论和分析,活跃课堂气氛。
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高素质团队。
青年教师缺乏实际工程项目的经历,工程实践能力偏低,不利于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为扩大团队的教学力量,建立高素质的实践教学队伍,使实践教学具有可持续性,鼓励中青年教师参与横向课题的实际工程项目,锻炼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参加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进行工程训练,增强工程意识,积累工程实践经验。
实践能力培养是工程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核心,实践教学是提高工程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传统实践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对交通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应以注重工程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改变实践教学的从属地位,建立相对独立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优化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摘要:文章从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出发,分析了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整体思路和路径,即通过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教学结构,改革实践环节等提高本科实践教学质量。
关键词:交通工程,实践教学,路径
参考文献
[1]罗才英.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与改革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2]罗永红,张建明.面向交通行业的高端信息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34).
[3][5]冯天军,梁春岩.交通工程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1).
[4]黄云.“按课题组织,基于问题”的实践教学模式构想——对道路交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推荐阅读: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工程硕士培养方案07-25
交通运输类专业06-17
交通运输专业分析08-22
轨道交通运输类专业12-11
交通运输专业职业分析08-26
交通运输服务司机专业简历07-09
交通运输专业实习报告11-23
交通运输专业求职信11-29
交通运输专业认知实习报告08-27
江苏大学交通运输工程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