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

2024-10-26

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共8篇)

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 篇1

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

摘要:在国家主席胡锦涛所作的十八大报告中,不但重申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而且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四位一体改为五位一体,新增了一个“建设生态文明”,说明了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并将其

提到层面上来,坚持科学发展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突出环境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突出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建设生态文明,就需要

进行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规划与管理涉及到诸多方面,本文就是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进行简单的介

绍。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对城市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城市规划在环境保护

方面的局限性,致使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本文在我国部分城市环境污染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指出了城市大气、水体、固体废物和城市声环境发展的远景目标,阐明

了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作用。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

合间署,也是城市建设的管理依据,它与很多学科密切相关。近年来,由于环境保护规划没有与城市规划

和城市建设同步落实,使城市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环境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规划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特别是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些环境问题广泛复杂,其处置也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环境管理作为运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手段,为达到预期环境目标而进行的一项综合性活动,可以很好的预防环境问题的发生并对已有环境问题进行处理,在环境保护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完善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2城市的环境问题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决定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受上层建筑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2.1水体污染严重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球。我国的水体污染近期呈上升趋势,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以辽河、海河、淮河污染严重,在统计的138年城市河段中,有133个河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范围内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西安、北京等许多城市也出现了供水危机。据估计,我国每年因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亿元。

2.2大气质量恶化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平均浓度达30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当严重,北方城市平均值达到83微克/立方米。我国的本溪市也曾经因烟雾弥漫而被称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而大气中 1

硫化物、氮氧化物业重超标导致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酸雨,宜宾、长沙等城市酸雨出现频率大于90%,长沙降雨的平均PH值已达到3.54,酸雨的降落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加剧建筑物,铁道、桥梁的腐蚀与破损,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2.3固体废物污染严重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6.6亿吨,其中有害废物为3000-4000万吨,累积量超过64亿吨,侵占5亿多平方米土地;每年的生活垃圾量为1吨并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固体废物到处堆放,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剧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

2.4噪声污染扰民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据44个国控网络城市监测,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51.5-65.8d B(A),其中洛阳、大同、开封、海口和兰州五座城市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超过60d B(A);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范围为68.0-76.3d B(A)。

3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及其主要内容

正是基于上述的环境危机,近几十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开始运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的提出克服了以往城市发展的无序性、盲目性与随意性,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和法律保障。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依据对城市环境质量现状的调查分析所制定的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为目标的规划体系。按照我国环境保护应“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总方针和总战略,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应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前期准备

这些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例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大气、水体、噪声的监测资料、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历年累计量,对污染的治理状况等;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

3.2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由采用落后燃烧方式燃煤和汽车尾气引起,由此而来的首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因此规划的远景目标应该是改进落后的烯煤方式,提高燃烧效率,尽量使用气体燃料、型煤、太阳能、地热等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实行区域集中供热、消灭千家万户的小烟囱,提高道路硬

化率,通过强化污染源治理和提高污染控制技术等手段创建无烟控制区。调整工业布局,根据大气自净规律科学便理的利用大气环境容量;强化污染源的治理,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通过技术和行政的手段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提高城市绿化率、选择抗污染性好的树种,大力发展植物净化。

3.3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当前我国七大水系的水质污染程度在加剧,范围在扩大,长江、黄河、淮河、松花江的污染水1996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为502.9亿吨,含化学需氧量704万吨、重金属1514吨,氰化物2457吨以及砷、酚类、油类等污染物数万吨;生活污水约占年排放总量24%,主要污染物是有机物。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具体情况,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应该通过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是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化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修建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3.4城市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

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定最终治理对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者处于固体废物包围之中,解决固体废物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的目的是依据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城市固体。

4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城市是人类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改变赖以生存的环境,创造着高度的物质文明的集中地,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生命有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制约和依赖构成的统一体,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它包括社会结构、人工结构、资源结构、生态环境结构四个方面的内容。要实现这一多元、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要做好城市规划就要做到如下几点:

4.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

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城市节水和水污染治理的各项政策,运用市场规则,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完善城市各类用水的区别水价和超额累进加价收费制度,调整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要加大节水技术和设施的普及推广力度。以污水资源化为目标,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强中水回用技术与设备的开发应用,处理好设施布局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注重污水处理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城市。

4.2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大力改善人居环境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城市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要结合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旧城有机更新,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要建立并严格实行城市绿化“绿线”管制制度,坚决查处各种挤占城市绿地的行为。要鼓励农民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城郊绿化,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城市绿化建设,增加城市绿化

建设用地和资金投入,尽快把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4.3以供热收费制度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

计划经济和福利分房旧体制下形成的福利供热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住房分配货币化新体制的需要,也是造成采暖能源浪费严重的重要经济根源。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变暗补为明补,逐步停止由房屋产权单位或职工所在单位统包的传统用热制度,改为由居民家庭(用热户)直接向供热企业缴费采暖,实行采暖用热商品化,采暖补贴货币化。采暖地区的城镇新建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凡使用集中供热设施的,都必须设计安装具有分户计量及室温调控功能的采暖系统。现有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也要按照分户计量、室温可控的要求逐步进行改造。积极推行按用热量分户计量收费办法,逐步取消按面积计收热费,更好地保证消费者的权益,提高采暖舒适度和热能利用效率。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关系广大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低收入居民家庭的冬季取暖保障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

4.4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旧城有机更新,重点解决城市建成区特别是中心区开发强度过大、人口密度过高、公共设施短缺、交通拥挤、环境脏乱等问题,坚决关停或迁移城区内污染严重的项目,清除违法违章建筑。要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普及推广,改善城市民用燃料结构,减少和控制城市大气污染。以通达、低污染、低能耗为目标,实行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交通政策,推进现代通讯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管理中的应用,积极促进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的现代化。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直接相关,必须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物质条件的建设和改善,还包括文化精神、道德意识的建设和改善,要将这两个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4.5围绕改善人居环境的关键领域,加强科技创新

城镇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地,也是各类污染集中的地区。建设科技工作必须围绕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研究气象环境与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努力控制城乡建设活动可能造成的污染。在污水资源化、建筑节能、化学建材、建筑用钢、智能交通、住宅产业现代化等影响和制约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几个关键领域,加强科研攻关,加强技术集成,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全面启动污水回用示范工程。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城镇,要率先实现污水回用与污水处理能力的同步增长;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要直接瞄准回用目标,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完善配套技术经济政策,推动建筑节能由局部试点转向大规模推广应用。强化先进适用技术在住宅建设中的应用,将经试点和示范工程实践检验的成熟技术和部品,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邹振扬.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2

[2] 刘贵利.城市生态规划编制内容浅析,规划师论坛[J].2001

[3]黄肇义,杨东援.未来城市理论比较研究,城市规划汇刊[J].2001

[4]欧阳志云, 王如松.寻求区域持续发展的途径,生态学和持续发展,1993

[5]王建国.城市设计生态理念初探,规划师论坛[J].2002

[6]Hough M.Formed by Natural Process.A Definition of the Green City.In D.Gordon.1990

[7]王样荣.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内涵与实证研究[J].规划师,2002

[8]邹德慈.城市规划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9]汤茂林.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J].1999

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 篇2

1城市规划管理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分析

(1)城市规划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依据。一个城市的发展必须创建科学、合理以及可行的规划目标和阶段性的调整策略,城市规划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建设的进程以及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城市规划部门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该紧随时代潮流,根据城市的实际状况对空间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布,做好基础设施规划与土地利用工作,尽可能的将大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解决人民群众首要关心的问题。一个城市是否能够管理好,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只有高起点的规划,才能够实现城市规划管理的有章可循和有序实施。否则,城市规划管理将会出现随意性与盲目性,由此可见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在进行城市规划时需要对城市的每一个地块空间,每一条街道,甚至每一个小区和每一幢建筑进行细致、全面的考虑,同时城市规划是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而趋向于科学、完善的过程,这就要求必须认识到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和权威性,并做到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严格以城市规划为核心和依据。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发展过程中,各种新的景观、新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其中不乏一些败笔与毁坏例如,一些城市规划过程中,不注意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或者是在历史风貌保护区域内建设了现代化的高层建筑,对整个环境与风貌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使得城市的美观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荡然无存。且使得城市的温室效应愈加剧烈。因此,一个城市的发展,首先需要从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方面做好城市的整体规划,从而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城市规划一经批准之后,便具有其严肃性和权威性,任何人不能随意调整与变更,如果出现违反规划程序的现象,必须进行严厉的处罚。同时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该重视城市居民的意见,在城市的规划编制和设计过程中应及时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和建议,同时城市居民也应该将自身作为城市的主人,在进行城市的规划过程中,主动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以此保证城市规划能够更好的满足时代需求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此外,我国在进行城市规划过程中,还应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城市规划的先进理论和成功经验,然后根据我国城市的实际发展状况,制定科学、完善的规划战略,这样既能够保证城市化建设进程,又能够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可靠、有效的保证和依据,避免出现因个人意愿而影响或改变、盲目探索的现象。

(2)城市规划管理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保障和主要手段。城市作为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休闲以及学习的主要场所,为了保证上述活动能够顺利、高效的运行,就必须做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高性能的城市规划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城市规划效果。城市规划管理主要包括城市的四维空间规划与开发的管理、城市的整体环境与周边城乡的相互结合发展的管理、城市的环境卫生管理、交通管理、城市的五线管理等,在进行城市规划管理时,需要根据城市的实际状况和发展状况,并保证足够的资金,才能够保障城市规划管理高效的运行。影响城市规划管理效果的因素众多,如管理资金、管理队伍、管理手段以及管理体制等。在进行城市规划管理时,需要政府高度的重视,为了提高城市能够按照既定的规划方案进行,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性,将城市规划管理作为城市规划实施的重要保障和手段,创建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制定多样化、先进、可行的管理措施,保证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在绿色、环保时代背景下,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过程中必须重视绿化美化工程管理,通过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绿色城市等群众性活动,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意识、环保意识,为城市规划管理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同时,通过做好城市绿色、环保管理工作,还能够为新一轮的城市规划提供可靠的参考,为城市规划工作的实施提供可靠的保障,维护和巩固城市规划的成果。

同时,城市规划管理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其中包含的内容众多,管理难度相对较高,通过增强公众的重视程度,对于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政府应该创建公众投票参与机制,号召城市公众共同参与到城市规划管理中,提高群众参与城市规划管理的积极性性,只有公众更多的了解和参与,才能够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同时获得城市公众的认同,能够保证城市规划的各项工作能够无障碍的展开。此外,城市个公众的参与,还能够对城市规划管理进行监督,一旦出现违规、违法乱纪的现象,立刻向相关领导汇报,能够杜绝各种隐患。

2城市规划管理与城市规划的发展展望

首先,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城市规划管理和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性,在城市规划时必须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同时充分的考虑城市的实际状况,做好现状和超前预测工作,以此保证城市规划和管理整体效果。其次,制定长期的规划目标,并且做好规划管理工作,坚定不移的按照规划目标进行实时,避免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出现动摇。再者,做好环保和生态规划和管理工作,环保部门必须做好生态、绿色、环保宣传和管理工作,倡导节能、环保理念和绿色消费,为城市规划和管理的创新提供参考。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管理和城市规划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规划是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的龙头和主要依据,只有做好城市规划工作,才能够为城市规划管理指明方向和明确目标,管理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保障和主要手段,做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才能够防止出现盲目、随意管理的现象,维护和巩固城市规划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李纯刚.浅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内涵及其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125-126.

[2]赵春黎.浅析城市规划设计中城市管理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1):221-222.

浅谈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 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天津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既有的城市规划管理职能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暴露出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职能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协调能力和手段、权威性不强等问题,使规划难以适应市场千变万化的需求;政府的特殊地位又使规划管理者具有很大的权力,容易导致管理效率低下、政府寻租行为和腐败现象的产生。

一、天津市区域背景

天津市是中国四个直辖市之一,它位于华北平原,是海河五大支流汇流处,市域面积11917.3平方公里,按照《全國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内容,天津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在京津冀地区发挥着重要的福射带动作用。

2006年3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将其完整定位为"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生态城市",并将"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十一五规划和国家战略,设立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2009年11月1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天津市调整滨海新区行政区划,从此,天津经济增速连续多年位于全国领先位置,经济发展迈入高速时代。

天津有12个市辖区,1个副省级区,3个市辖县,共有乡镇级区划数为240个。市辖区分为中心城区、环城区。中心城区是天津的发祥地,也是文化教育政治经济商业中心。它包含和平区、河东区、河西区、南开区、红桥区、河北区六个区。按照服务业功能,中心城区分别定位为"金融和平"、"商务河西"、"科技南开"、"金贸河东"、"创意河北"、"商贸红桥"。环绕市区的环城区为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北辰区、武清区和宝抵区。副省级区是滨海新区,由原塘沽区、汉沽区、人港区以及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域整合而成。市辖县包括宁河县、静海县和蓟县。

天津市总体规划提出,中心城区实施"一主两副、沿河拓展、功能提升"的城市规划理念并确定在中心城区建立市级中心商务区。中心城区"一主两副"的内容为:小白楼地区作为城市主中心,西站地区、天钢柳林地区作为城市副中心。小白楼地区城市主中心由小白楼、南站商务区,和平路、滨江道、南京路、天津金融城部分等组成。天津西站地区城市副中心位于中心城区西北部,规划范围东至南口路,西至红旗北路,南至南运河,北至普济河道。天钢柳林地区城市副中心位于中心城区东南部,也是海河下游开发改造的重要地区。

二、天津市城市规划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规划制度建设尚待加强

制度建设缓慢。天津市现行的城市规划制度建设滞后于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市场经济转型期发展和建设北方经济中心的需要,仍停留在计划经济的制度中,没有任何整体的实质性的改革,处于低层面被动适应(实质上已不适应)状态。

2、城市规划存在缺乏长期性问题

随着天津市城市发展速度的增快,规划部门已经做到了"一控规两导则"全覆盖,但是由于是在同一时期,统一标准编制的规划,难免会导致城市中所有地区的编制原则、编制方法、成果深度等过于相似,而限制了很多特殊地区的地域特色,导致规划不能因地制宜的反映出地区特色。同时,在高强度的编制任务下,由于编制周期较短,设计单位往往会出现"重经验、轻研究"以及"重形态、轻经济"的现象,只是规划无法真正的做到科学发展。

3、高层次规划研究历程时间较长

按照天津市现行的战略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划编制体系,由于各专业部门在规划编制时与规划部门不协调以及城市政府的规划意图和区政府不协调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总体规划编制周期过长,难以适应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形势。同时由于规划内容过于全面,以致于不能把精力集中于研究城市发展的战略性的重大问题。

4、城市规划管理职能尚需理清

实施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事,它需要城市规划、土地管理、房地产开发、市政公用、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环境卫生、交通运输、防灾减灾,以及工业企业、商贸金融等各方面各部门的相互配合,统筹协调,步调一致才能完成。由于我市各区县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行政体制改革滞后,存在有关部门不能以城市发展的整体利益和大局为重,强调部门利益,其结果使城市规划的龙头地位与作用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5、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决策机制不健全

城市发展建设和城市规划关系着国计民生,是与城市人民的生活和生产休戚相关的,不能脱离群众,需要得到公众的理解、关心、支持和参与。因此,公众参与是一项必要的工作,是整个城市发展建设和城市规划工作中不应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公众是整个社会的主体,公众的利益是最大的利益。政府为民执政,为民谋福利,为民服务,就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因此,公众参与是规划管理工作"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需要和责任。但是由于我市规划管理与公民的联系渠道比较窄,公众参与制度和机制不健全,特别是规划信息向社会披露不够,致使公众参与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三、结语

20世纪后50年,我国城市规划及其管理经历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治走向法治、创建---严重挫折---恢复完善、由弱到强的过程,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天津市城市规划近几年通过不断改革,规划管理逐步走上了正轨。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受到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在天津市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以后,天津市规划管理在面对难得机遇的同时,应总结过去的经验,正视存在的问题,厘清改革的方向,以"一肩担尽千古任"的气魄,大胆进行规划管理制度创新,以满足新时期、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但是我们知道,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制约,天津城市规划管理改革作为一项行政改革,依然存在着许多难点和障碍。因此,新型城市规划管理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应当本着改革创新和与时俱进的态度,不断推进天津城市规划管理走向完善,这也是本论文的中心指导思想。笔者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天津的城市规划管理走上规范、效率和法治的道路,使天津的城市建设不再为拆建浪费买单,不会为城市景观扼腕长叹,不给未来建筑留下遗憾。

最后,由于城市规划涉及面广,专业性比较强,再加上相关内容复杂,某些可供查阅的资料有限,故决定了该论文研究有一定的难度。尽管如此,笔者仍积极进行尝试性探索,目的在于为天津城市规划管理进行诊断,找到一条规划管理改革的正确方法和途径,从而为天津市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做一点努力和些许贡献。

参考文献:

[1]孙荣,许洁.政府经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3]官远发.对上海市城市规划新政的思考[J].规划师,2004,(9).

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 篇4

应考提示:

考生在考试时要注意: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都要在答题卡上作答,单选题和多选题将自己认为正确的选项用2B铅笔涂黑。在用2B铅笔涂黑答题卡的时候,事先要认真地看看答题卡上题号的顺序,是横着排的还是竖着排的,别在这个上面犯错误。其实我们就要认真地答卷,就需要我们认真备考。

复习提示:

大家在面临考试日子一天一天接近的时间里,复习的时候还是要把握大纲,从“掌握、熟悉、了解”的不同要求中找重点。“了解”的范畴是对该内容的要求较浅,试题所占的比重较少,基本内容掌握就足够了;“熟悉”的范畴是仅掌握基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适当了解一下相关知识的拓展内容,试题会占到一定比重;“掌握”的范畴是除了掌握基本知识外,还需要适当掌握相关知识的拓展内容,试题占到比重也会更高。

法律和法律规范

第一章 城乡规划行政法学基础

第一节 行政法学基本知识

行政法学是一门独立的法学学科,研究对象为行政法,范围比较广。行政法是政府行政管理和依法行政的主要法律依据,也是我国走上社会主义法制轨道的重要保证。依法行政是城乡规划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学习行政法学基本知识的目的是推进我国城乡规划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法制化。

一、法律与法律规范

1、法律的概念 法律泛指指国家机关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一般指国家制定和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实施的的反应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系统。而严格意义上的法律专指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法律的基本特征:(1)法律是一种行为规则(2)法律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

(3)法律是通过规定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权利和义务来确认、保护和发展一定社会关系的,法律与权利、义务的概念不可分。

(4)法律是通过国家强制力来保障的规范。违反了它,就要受到国家的制裁。这是法律规范区别与其他社会规范和技术规范的重大特点。

2、法律规范

法律规范是构成法律整体的基本要素或单位。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逻辑上周全的,遇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它规定了社会关系参加者在法律形式上的权利和义务,并由国家强制力作为其实施的保证。

法律规范不同于法律条文。法律条文是法律规范的文字表现形式,是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构成要素,但并不是唯一的表现形式。法律规范的组成要素和效力

3、法律规范的组成要素

一个完整的法律规范必定由3个要素:假定、处理和制裁。假定是适用规范的必要条件,即实施某种行为可以适用法律规范;

处理是行为规范本身的基本要求,即以权利和义务的形式规定人们应当作什,不能做什么。

制裁是法律规范中规定主体违反法律规定时应当承担何种法律责任、接受何种国家强制措施的部分。

假定、处理和制裁三要素密切联系、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构成法律规范。

4、法律规范的效力

法律规范的效力,也成为法律效力,就是法律的约束力。法律效力包括:等级效力和效力范围。等级效力:是指法律体系中不同渊源法律形式的法律在规范效力方面的等级差别。一是,法律效力的等级首先决定于其制定机构在国家机关体系中的地位,制定机关的地位越高,法律规范效力的等级越高。二是,同一主体制定的法律规范中,按照特定的、更为严格的程序制定的法律规范,其效力等级高于按照普通程序制定的法律规范,三是,同一制定机关按照相同的程序就同一领域问题制定了两个以上法律规范时,后来的法律规范的效力高于先前制定的法律规范,四是,同一主体在某领域既有一般立法又有特殊立法时,特殊立法通常高于一般性立法。五是,某国家机关授权下级国家机关制定属于自己职能范围内的法律、法规时该项法律、法规在效力上等同于授权机关自己制定的法律、规范。

效力范围:指法律规范的约束力所及的范围,包括时间效力范围、空间效力范围和对人的效力范围。

时间效力范围:即法律何时生效,何时失效以及是否溯及既往。我国法律一般不溯及既往,即对法律规范性文件生效以前发生的事实不适用该法律的规定。如有例外,必须说明。

空间效力范围:即地域效力范围,是指从地域范围上确定法律对人、对事的效力。对人的效力:中国公民在国内一律适用我国法律,在国外,原则上仍然受到中国法律的保护。在我国的外国公民、无国籍人员以及他们举办的企业组织或社会团体,同样必须遵守我国的法律,如我国另有规定,则依该法律办理。

行政法学的概念、作用和调整对象

二、行政法学基础

1、行政法学的概念、作用和调整对象

概念:行政法是关于行政权利的授予、行使以及对行政权利进行监督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行政法在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居于仅次于宪法的法律地位。居于各子法之首。

作用:行政法保障了行政政权的有效行使;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了民主与法制的发展。

调整的对象:是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的过程中产生的特定的社会关系,包括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

行政关系:是在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的过程中与行政相对人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行政主体与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之间的关系;行政主体与其它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

监督行政关系:是国家权利机关对行政主体的监督关系。包括:国家权利机关与行政主体之间的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司法机关与行政主体之间的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行政监察机关与行政主体之间的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2、行政法的渊源

行政法的渊源也就是行政法的表现形式。在我国,行政法一般来源于成文法。宪法、法律、地方性法规、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构成了我国的法律体系,成为我国行政法的渊源。

(1)宪法。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在法律渊源体系中,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效力,是制定法律的依据。是行政法最根本的渊源。

(2)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适用全国范围,是制定行政法规范和其它法规、规章的依据。法律的地位和效力次于《宪法》,但高于其它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是行政法最重要的渊源之一。

(3)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适用全国范围,是制定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及规章的依据。行政法规的效力低于法律,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法规数量大,是行政法的主要渊源。

(4)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不得与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规不得与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地方性法规只在本行政区域内有效,其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

(5)自治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法规只在民族自治机关的管辖区域内有效。在我国的法律渊源中同地方法规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

(6)行政规章。行政规章分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部门规章由国务院各部门制定,地方规章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及经济特区所在地市人民政府制定。

地方性政府规章作为法律渊源,其数量大大超过地方性法规。但其效率不及其它法律形式。在我国的司法审判实践中,只具有参考价值。

(7)有权法律解释。有权法律解释是依法享有法律解释权的特定国家机关对有关法律文件进行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主要有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

(8)国际条约与协定。由签约国制定,适用于条约和协定涉及国内规定的范围(9)其他行政法渊源。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的法律文件、行政机关与有关组织联合发布的文件等。

我国港澳特别行政区使用的法律渊源有其特殊性,只适用于该特别行政区。行政合法性原则

4、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行政法的原则:

行政法应当遵循的原则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政治原则和宪法原则,它规定行政法的发展方向、道路和根本性质。另一类是一般的行政法原则,即基本原则。位于政治原则和宪法原则之下,产生于行政法并指导所有的行政法律规范。在一类是行政法的特别原则,这类原则位于基本原则之下,产生于行政法并指导局部行政规范。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它贯穿于行政法关系之中名具有其它原则不可替代的作用。

①行政法治原则可以指导行政法的制定、修改、废止工作。②行政法治原则有助于人们对行政法的学习、研究及解释。③行政法治原则可以指导行政法的实施,发挥执法者的主观能动性,防止发生执法误差或执法偏差。④行政法治原则可以弥补行政法规范的漏洞,直接作为行政法适用。

行政法治原则对行政主体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依法行政;具体可分为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和行政应急性原则。

(1)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法性原则要求行政必须服从法律的基本准则和法制、民主及人权原则在行政领域的运用和体现。即合法性原则是以法制、民主和人权原则为基础的。

行政合法性,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内容包括:

1)行政主体合法。行政合法性原则要求主体必须是依法设立的,并应具备相应资格。行政主体合法是依法行政的基础,也是依法行政必不可少的条件。

2)行政权限合法。行政权限,指行政权力的边界。行政权限合法是指行政主体运用国家行政权力对社会活动进行调整的行为应当有法律依据,应当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进行。包括:时间、空间范围限制;手段、方法限制;权力运用程度限制;目的、动机限制等。超出授权范围的行政是越权行为,而越权行为是无效行为。

3)行政行为合法。即行政行为依照法律规定的范围、手段、方式、程序进行。行政机关作出对具体行政行为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4)行政程序合法。行政程序是指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即行政行为所遵循的方式、步骤、顺序、以及时限的总和。程序合法是实体合法、公正的保障。侵犯公民的程序权力,同样是为法。程序的作用是有效防范行政权力的专断和滥用,保障行政机关作出最佳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公民接受行政决定的能力。严重违反法定程序多的行政决定是无效的。

5)其他原则。例如:法律优位原则、法律保留原则等。强调依法行政并非限制行政活动。现代行政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对行政相对方的权利和义务产生直接影响的,如明亮、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等。这类行政应受到法律的严格制约,可以说“没有法律规范就没有行政”,称之为消极行政。第二类是对行政相对方的权利和义务不产生直接影响的,如行政规划、行政指导、行政咨询、行政建议、行政政策等。这类行政则要求行政机关在法定的权限内积极作为,称之为积极行政,或“服务行政”。

行政合理性原则

(2)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出现和运用是行政法的一个重大发展。行政合理性原则是行政法制原则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合乎理性(公平正义的法律理性)。合理行政,是指行政主体在合法的前提下,在行政活动中,公正、客观、适度地处理行政事务。行政合理性原则应该包括:

1)行政的目的和动机合理。行政行为必须出自正当合法的目的;必须出于为人民服务、为公益服务;必须与法律追求的价值取向和国家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相一致。

2)行政行为的内容和范围合理。行政权力的行使范围被严格限定在法律的积极明示和消极默许的范围内,不能滥用和擅自扩大范围。

3)行政的行为和方式合理。行政权特别是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要符合人之常情。包括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日常生活常识、人民普遍遵守的准则和一般人的正常理智的判断。

4)行政的手段和措施合理。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决定时,特别是作出对行政相对人的利益有直接关系的行政处罚,面临多种行政手段和措施时,应该按照必要性、适当性和比例性的要求作出合理选择,则其合理而从之。

合理性原则的产生是基于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自由裁量权,是指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行政机关根据其合理的判断决定作为或不作为以及如何作为的权力。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的形式有以下几种情况:

1)在法律没有规定限制的条件下,行政机关在不违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采取必要的措施。

2)法律只规定了模糊的标准,而没有规定明确的范围和方式;行政机关根据实际情况,对法律的合理解释,采取具体措施。

3)法律规定了具体明确的范围和方式,由行政机关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采用。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承认和保护行政自由裁量权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也要注意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应当对其行使加以控制。

合理性原则与合法性原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合法性原则适用于行政法的所有领域,合理性原则只适用于自由裁量权领域。通常,一个行政行为触犯了合法性原则,就不再追究其合理性原则;而一个自由裁量行为,即使没有违反合法性原则,也可能引起合理性问题。随着国家立法进程的推进,原先属于合理性的问题,可能被提升为合法性问题。

一般认为,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平等对待。行政主体针对多个相对人实施行政决定时应遵循的规则。行政主体面对多个行政相对人时,必须一视同仁,不得歧视。行政主体先后面对多个相对人时,对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的设定、变更和消灭,应当与以往同类相对人保持基本一致,除非法律已经改变,对不同的情况要求区别对待。

2)比例原则。行政权虽然有法律上的依据,但是必须选择使相对人最小的损害方式来行使。比例原则和平等对待一样,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行政决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3)正常判断。对于行政决定合理与否,难以用一个量化的标准来衡量。只能用大多数人的判断为合理判断,即舍去高智商和低智商的判断,取两者中间值即为合理判断。

4)没有偏私。行政决定上的内容没有偏私的存在,而且要求在形式上也不能让人们有理由怀疑可能存在偏私。这就要求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决定时不受外部压力的干扰,对所处理之事没有成见,在作出决定之前,未私自与一方当事人接触过等。

行政合理性和合法性原则是统一的整体,不可偏废一方。合法性原则与合理性原则在行政中应该保持一致;合法性原则必须讲求“合理性”的度,与合法性原则相协调。

依法行政

5.依法行政

(1)依法行政的含义。依法行政是指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务,依法进行有效管理的活动。依法行政的范围包括: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司法和行政监督,都要依照法律进行。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行政执法。

(2)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的关系。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管理和社会以事务管理,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能依法进行。使国家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依法治国由依法立法、依法行政、依法司法和依法监督等内容组成的。在这些内容中,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重点。因为一个国家的行政管理活动主要是依靠各级人民政府进行的。如果各级行政机关都能依法行使职权,依法进行管理,这样依法治国就有了基本保证。不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根本就谈不上依法行政;没有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就会落空。因此,依法行政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也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关键。

(3)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1)合法行政。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

2)合理行政。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行使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的目的,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所采取的手段应当必要、适当。行政机关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管理的目的,但应当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

3)程序正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应当公开;注意听取公民、法人和其组织意见;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行政职责,与行政相对人存在利害关系时,应当回避。

4)高效便民。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守法定时限,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5)诚实守信。行政机关发布的行政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非因法定理由并经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不得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变更行政决定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进行,对因此受到财产损失的行政相对人,应依法给予补偿。

6)权责统一。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管理职责,要有法律、法规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手段。行政机关违法或不正当行使职权,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和责任的统一。

行政法律关系的含义

三、行政法律关系 1.行政法律关系的含义

行政法律关系,是指经过行政法规范调整的,因实施国家行政权而发生的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方之间、行政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具体包括: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直接管理关系、宏观调控关系、服务关系、合作关系、指导关系、行政赔偿关系。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与行政相对人对行政主体的监督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不同于行政关系。行政关系是行政法调整的对象,而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法调整的结果。行政法并不对所有行政关系作出规定或调整,只调整其主要部分。因此,行政法律关系范围比行政关系小,但内容层次较高。

行政法律关系的要素

2.行政法律关系的要素

(1)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即行政法主体,又称行政法律关系的当事人,是行政法权利的享有者和行政法义务的承担者。行政法律关系以行政主体为一方当事人,以相对方为另一方当事人。行政法主体包括所有参与行政法律关系的国家机关和法律授权的组织等行政主体、国家公务员、行政相对人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1)行政主体: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享有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决定,并能独立承担实施行政决定所产生相应法律后果的一方主体。行政主体是行政法主体的一部分,行政主体必定是行政法主体,但行政法主体未必就是行政主体。构成行政主体的要件是:

·依法成立的组织。该组织是由有权机关依法批准成立;包括行政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

·具有法定的机构编制、职权与职责,同时必须在法律上拥有独立的行政职权与职责。

·能以自己的名义对外实施行政行为。

·能依法独立承担法律后果;包括法律规定的有利的后果和不利的后果。2)行政相对人。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不具有或不行使行政权,同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包括外部相对人和内部相对人。

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法律关系中是不具有行政职责和行政职务身份的一方当事人。是行政主体具体行政行为所指向的一方当事人,是行政主体管理的对象。是行政管理中被管理的一方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处于原告地位。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法上享有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

行政相对人的权利是:

·行政参与权,包括参加国家行政管理的权利;参与行政程序;了解行政信息等。·行政协助权,包括报告权、制止权、扭送权等。

·行政保护权,行政相对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应当获得国家行政的合法、正当、平等的保护,当行政相对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受到不法侵害时,被侵害人有权要求行政机关提供行政保护,否则有权提出行政诉讼。

·行政受益权,行政相对人有权依据法律从行政主体那里获得某种利益,如获得行政机关的奖励等。

·隐私保密权,行政主体在行政活动中,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公开行政相对人的隐私。行政相对人享有对自己的隐私保密的权利,行政主体有为行政相对人的隐私保密的义务。

·行政监督权,行政相对人对国家行政工作享有监督权;对行政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对不法工作人员的控告和揭发权;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行政赔偿和补偿权,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给行政相对人造成了财产损失,行政相对人有权依据有关法律和法规获得赔偿或补偿。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特点: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具有恒定性。行政法律关系还具有法定性。即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是由法律规范预先规定的,当事人没有选择的可能性。

(2)行政法律关系客体。行政法律关系客体,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或标的。财物、行为和精神财富都可以成为一定法律关系的客体。行政法律关系客体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存在的基础,是行政法律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有如下的特征:

1)行政法律关系内容设定单方面性。这就是说,行政主体享有国家赋予的、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的行政权,其意思表示具有先定力,无须征得相对人的同意。对行政相对人不履行行政法义务时,行政主体可以运用行政权予以制裁或强制其履行,行政相对人却没有这种权利。

2)行政法律关系内容的法定性。行政法律关系的权利和义务是由行政法律规范预先规定的,当事人没有自由约定的可能。

3)行政主体权利处分的有限性。行政主体的权利就是集合和分配公共利益的权利。它对于相对人而言是权利,对于国家和行政主体而言是职责或义务,是权利和义务、职权和职责的统一体。行政法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行政纠纷的不可调解性。

(4)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以相应的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条件,以一定的法律事实的出现为直接原因。法律事实通常可以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两类:

法律事件:是指能导致一定法律后果而又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事件。如:洪水、地震等。这些事件都能在法律上导致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法律行为:是指能够发生法律效力的,根据人们的意志所为的行为。法律行为的产生必须是出于人们的自觉地作为或不作为;必须是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而具有外部表现的举动,单纯心理上的活动不产生法律上的后果;必须是为法律规范所确认,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

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行政法律规范中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转变为现实的由行政法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行政法律关系的变更,在行政法律关系产生后、消灭前,行政法律关系要素的变更称之为行政法律关系的变更。如:一方当事人发生了变化或者内容发生了变化,都会使行政法律关系变更。

行政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原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消灭。如:双方当事人消灭;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消灭,如:权利和义务使用完毕,或设定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被撤销;行政法律关系客体的消灭;均会导致行政法律关系的消灭。

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机关居于主导地位,公民、组织处于相对“弱者”的地位。双方权利、义务不对等。与此相反,在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中,监督主体通常居于主导地位,行政机关和公务员只是被监督的对象,公民、组织有权通过监督主体撤销或者变更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而获得救济。

行为的含义与特征

四、行政行为

1.行政行为的含义与特征

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基于行政职权,为实现行政管理目标,行使公共权力,对外部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行政行为必须具备以下五个要件:

1)行为主体,即履行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法定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

2)行为的客体,即行政管理的对象,就是行政行为所指向的相对方; 3)行为的内容,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要求实现的管理任务; 4)行为的形式,即行政行为的实施,必须以法定的形式表现出来;

5)行为结果,即行政行为的实施,必定要引起一定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行政行为的特征是:

1)从属法律性。行政行为是执行法律的行为,必须有法律的依据。

2)裁量性。行政行为的裁量性是由其权力因素的特点决定的。行政机关通过制定行政法规、规章,发布行政规范性文件,就未来事项作出预见性的规定。其批准、许可、禁止、免除,通常都涉及行政相对方未来的权利和义务。因此行政行为必须具有较强的自由裁量因素。

3)单方意志性。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的单方意志性的行为。可以自行作出执行法律的命令或决定,无须与行政相对人协商或争得对方同意。

4)效力先定性。效力先定性是指行政行为一旦作出,在没有被有权机关宣布撤销或变更之前,无论是合法的还是违法的,对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和其他国家机关都具有约束力,任何个人或团体都必须服从。

5)强制性。根据行政法的原则,行政主体在行使职能如遇障碍时,在没有其他途径可以克服的情况下,可以运用其行政权力和手段,或借助其他国家机关的强制手段消除障碍,确保行政行为的实现。

6)无偿性。行政主体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追求的是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其对公共利益的集合(如收税)、维护和分配都应该是无偿的。任何乱收费、乱摊派都是不允许的。

行政行为的内容

行政行为的特征是:

1)从属法律性。行政行为是执行法律的行为,必须有法律的依据。

2)裁量性。行政行为的裁量性是由其权力因素的特点决定的。行政机关通过制定行政法规、规章,发布行政规范性文件,就未来事项作出预见性的规定。其批准、许可、禁止、免除,通常都涉及行政相对方未来的权利和义务。因此行政行为必须具有较强的自由裁量因素。

3)单方意志性。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的单方意志性的行为。可以自行作出执行法律的命令或决定,无须与行政相对人协商或争得对方同意。

4)效力先定性。效力先定性是指行政行为一旦作出,在没有被有权机关宣布撤销或变更之前,无论是合法的还是违法的,对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和其他国家机关都具有约束力,任何个人或团体都必须服从。

5)强制性。根据行政法的原则,行政主体在行使职能如遇障碍时,在没有其他途径可以克服的情况下,可以运用其行政权力和手段,或借助其他国家机关的强制手段消除障碍,确保行政行为的实现。

6)无偿性。行政主体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追求的是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其对公共利益的集合(如收税)、维护和分配都应该是无偿的。任何乱收费、乱摊派都是不允许的。

行政行为的内容

3.行政行为的效力

行政行为的效力,是指行政行为一旦成立,便对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所产生的法律上的效果和作用,表现为一定的法律约束力与强制力。

确定力。有效成立的行政行为具有不可变更力,即非依法不得随意变更、撤销。行政主体非依法定理由和程序不得随意变更行为的内容,或者就同一事项重新作出行政行为。行政相对人不得否认行政行为的内容,随意改变行政行为的内容。要求改变行政行为必须依法提出申请。

拘束力。行政行为成立后,其内容对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产生的法律上的约束力。对于行政相对方,必须严格遵守、服从已经生效的行政行为;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对于行政主体,行政行为未被依法撤销、变更之前,负有执行该行政行为的义务,任何机关或者公务员不能干预这种执行;都要受到该行政行为的约束。

执行力。行政行为生效后,行政主体依法有权采取一定的手段,使行政行为的内容得以实现的效力。当行政相对人不履行法定义务时,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强制其履行该义务。这种行政强制执行是行政机关依职权所作的执法行为,不需要事先得到法院的判决。这种执行力又称“自行执行力”。但是,自行执行力并不是所有的行政行为都必须强制执行,如:行政许可行为,行政处罚中的警告行为。一般而言,行政行为只是在行政性对方拒不履行义务的情况下,行政行为才需要强制执行。

多数情况下行政行为成立、生效后应立即执行,但并不是都立即执行。也有一些例外情况,如法律规定的暂缓执行的行为;行政主体不具备强制执行手段,须要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等。

公定力。行政行为在没有被有权机关宣布违法或无效之前,即使不符合法定条件,仍然视为有效,并对任何人都具有法律约束力,也就是说,无论合法还是违法,都推定合法有效。

行政行为的成立与合法要件

4.行政行为的成立与合法要件

行政行为生效的前提条件是行政行为的成立。一个行政行为只有具备法定要件,才能有效成立,才是合法的。一般行政行为的生效规则是:

(1)即时生效,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即具有效力,对相对方立即生效;(2)受领生效,行政行为须为被相对方受领才开始生效。受领,即接受、领会,是指行政机关须将行政行为告知相对方,为相对方所接受,一般采用送达的方式;

(3)告知生效,行政机关将行政行为的内容采取公告或宣告等有效形式,使对方知悉;

(4)附条件生效,行政行为的生效附有一定的期限或一定的条件,在所附期限到来或条件消除时,行政行为才开始生效。如:行政法规、规章的生效,往往附有一定的期限。

行政行为合法的要件是:

(1)主体合法。行政行为的主体必须有行政主体资格,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否则行政行为无效。行政主体合法包括行政机关合法、人员合法、委托合法三方面的内容。

(2)权限合法。行政主体必须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以一定的权限规则实施行政行为。包括:行政事项管辖权的限制;行政地域管辖权的限制;时间管辖权的限制;法定手段的限制;法定程度的限制;法律、法规设定条件的限制;委托授权的限制。行政主体只有在上述法定职权限度内实施行政行为,否则无效。

(3)内容合法。是指行政行为中体现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对权利、义务的影响与处理都应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对于受法律羁束的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于自由裁量行为,必须符合法定幅度与范围。行政行为的内容应明确、适当,体现公正合理;必须符合实际,切实可行。

(4)程序合法。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必须依照法定程序进行,不得违反法定程序,任意作出某种行为。一是要求行政行为性质要与相适应的法定行政程序要求相符合;如:行政许可程序是申请、审定、核发。二是必须符合程序的一般要求,如:说明身份规则、听取意见规则等。

行政行为的分类

5.行政行为的分类

行政行为分类方法很多,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在城市规划管理实践中经常遇到的有下列几种:

(1)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按照行政行为的对象是否特定为标准划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制定和发布普遍行为准则的行为;抽象行政行为是能对未来发生约束力,可以反复使用,可以起到约束具体行政行为的作用的行为。包括:制定法规、规章,发布命令、决定等。编制城市规划也属于抽象行政行为。

抽象行政行为的其核心特征是:行政行为的不确定性或普遍性。抽象行政行为是对某一类人或事具有约束力,且具有后及力,其不仅适用当时的行为或事件,而且适用于以后要发生的同类行为和事件。抽象行政行为具有普遍性、规范性和强制性的法律特征,并经过起草、征求意见、审议、修改、通过、签署、发布等一系列程序。抽象行政行为包括:行政立法行为、制定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行为等。

具体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对特定的人或事件做出影响相对方权益的具体决定与措施的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是将行政法律关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内容的具体化,是在现实基础上的一次性行为。在已有行政法律规范的情况下实施具体行政行为必须遵守法定规则。

具体行政行为的特征是行为对象的特定性与具体化。其内容只涉及某一个人或组织的权益。

具体行政行为一般包括:行政许可与确认行为、行政奖励与给付行为、行政征收行为、行政处罚行为、行政强制行为、行政监督行为、行政裁决行为等。

(2)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以行政行为的适用性和效力作用对象的范围作标准,可以划分为内部行政行为和外部行政行为。所谓内部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内部行政组织管理过程中所作的只对行政组织内部产生的法律效力的行为,如行政处分、行政命令等。外部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对社会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过程中,针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所作出的行政行为,如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

(3)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行政行为以受法律的约束程度为标准,可分为羁束行政行为和自由裁量行政行为。羁束行政行为,是指法律规范对其范围、条件、标准、形式、程序等作了较详细、具体、明确规定的行政行为。行政主体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范的规定进行,没有自行选择、斟酌、裁量的余地,如税务机关征税等。自由裁量行为,是指法律规范仅对行为目的、范围等作了原则性规定,而将行为的具体条件、标准、幅度、方式等留给行政机关自行选择、决定的行政行为。

(4)依职权的行政行为与依申请的行政行为。以行政机关可否主动作出行政行为标准,划分为依职权的行政行为和依申请的行政行为。行政机关依据法律授予的职权,无须相对方的请求而主动实施的行政行为,称为依职权的行政行为;如行政处罚等。依申请的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必须有相对方的申请才能实施的行政行为;如颁发营业执照、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

(5)单方行政行为与双方(多方)行政行为。以决定行政行为成立时参与意思表示的当事人的数目为标准,把行政行为划分为单方行政行为与双方(多方)行政行为。单方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单方意思的表示,无须征得相对人同意即可成立的行政行为。如行政处罚、行政监督等。双方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为实现公务目的,与相对方协商达成一致而成立的行政行为;如行政合同。如果行政关系多方当事人为了一定目的,经协商达成一致而产生法律效果的行政行为称为多方行政行为;又称为“行政协定”或“行政协议”;如行政机关与群众组织签订的各项协议等。双方行政行为与多方行政行为在性质上没有多大区别。

(6)要式行政行为与非要式行政行为。以行政行为是否应当具备一定的法定形式为标准,划分为要式行政行为和非要式,行政行为。要式行政行为,是指必须具备某种法定的形式,或遵守法定程序才能生效的行政行为。如行政处罚必须以书面形式加盖公章才能生效。如果不需一定方式和程序,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可以成立的行政行为称为非要式行政行为;如公安机关对醉酒司机采取强制约束的行为。要式行为,就其形式而言是羁束性的要求;而非要式行政行为属于自由裁量性规定。采取非要式行政行为应受到严格控制,一般在情况紧急或不影响对方权利的情况下,才能采取。

(7)作为行为与不作为行为。所谓作为行政行为,是指以积极作为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行政行为,如行政奖励、行政强制等。不作为行政行为,是指以消极不作为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行政行为。如“集会游行示威法”中规定,对于游行、集会申请,主管机关对申请“预期不通知的,视为许可”就属于不作为行为。

(8)行政立法、行政执法与行政司法行为。是以行政权作用的方式和实施行政行为所形成的法律关系为标准划分的。行政立法行为,是行政主体以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带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行为。行政执法,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实施的直接影响相对方权利和义务的行为,或者对个人、组织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使和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行为;包括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奖励等。行政司法,是指行政机关作为第三者,按照准司法程序审理特定的行政争议或民事争议案件所作出的裁决行为;它所形成的法律关系是以行政机关为一方,以发生争议的双方当事各人为一方的三方法律关系,具体包括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行政行为,如行政终局裁决行为、国家行为等。

行政指导

6.行政指导

行政指导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灵活的行政方式在国家行政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行政指导的含义。行政指导,是指行政主体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和社会管理的需要,基于国家法律原则和政策,在其职责、任务或其所管辖的范围内,在行政相对方的同意或协助下,灵活的运用非强制手段,有效地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但不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其内涵:一是行政指导的实施宗旨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变化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对行政管理的需要。二是行政主体实施行政指导是根据其职责和承担的具体任务进行的,只要属于其管辖范围内的事项,行政主体均可以对其实施行政指导;除一些行政指导具有法律依据外,多数的行政指导的行政行为是基于法律原则以及行政组织法上的职能规定作出的,有的则是直接根据国家政策灵活作出的。三是行政指导没有强制力,行政相对方可以自主决定是否接受或者配合,因而不产生直接的法律后果。

(2)行政指导的种类。行政指导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以有无法律依据分为有法律依据的行政指导和无法律依据的行政指导;以作用的性质分为促进性行政指导和限制行政性指导;以指导层次分为宏观性行政指导和个别行政指导;以行业和部门管理可以分为建设、教育、商业等若干行业类别,如对行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产业政策等均属行业指导;以功能为标准分为管制型行政指导、调整性行政指导、促进性行政指导,如事先阻止违章建筑即属于管制性行政指导,调停相对人之间的争执,避免酿成事端,属于调整性行政指导,促进性指导是指行政主体为使行政相对方的行为合法化而给予的行政指导,如规划报建指导等。

(3)行政指导的意义。行政指导是对目前法律不完备的及时补充。由于立法周期、费用等限制,尚不能完全满足行政管理对行政立法的需求,难以周到地为“依法行政”提供法律依据和具体对策。行政机关可以利用行政指导等措施实施管理,可以起到对“法律空白”和传统“依法行政”手段的补充。

行政指导是现代行政管理民主化的发展趋势,传统的行政管理具有明显的“命令一服从”的关系特征。二战后,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各市场经济国家随着经济民主化的趋势,相应产生了行政管理民主化的趋势,由于行政指导是在行政相对人的自愿同意和协助下进行的,与强制性法律手段相比,行政指导更具民主性,更符合行政相对人的意愿,从而减少行政阻力,更有利于行政管理目标的实现。

第二节 行政立法

一、行政立法的含义

行政立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与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行政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活动。其特点是:

1.行政立法的主体是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

根据国家机关的性质不同,我国的立法可以分为权力机关的立法和国家行政机关立法。权力机关的立法是享有立法权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家行政机关作为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可以为有效地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作出执行性解释,这种解释同样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2.行政立法是从属性立法

行政机关的立法从属于权力机关的立法,是权力机关立法的延伸和具体化。其从属性决定了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地方性法规的效率分别高于国务院的行政法规、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的地方性规章。

3.行政立法的强适应性和针对性

行政立法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地立、改、废,因此具有周期短、节奏快、数量大的特点。通过制定行政规范和规则的活动,为作出具体行政责任提供依据。

4.行政立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行政立法也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是由国家行政管理事务广泛、多样性所决定的。国家机关可以根据需要,采取灵活、多样地形式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行政立法主体的多层次性,决定了行政立法在形式上的多样性,可以采取多样的发布形式,如:国务院批准主管部门发布,主管部门直接发布,主管部门联合发布等。行政立法的名称也是多样的,如条例、规定、办法等。

二、行政立法的主体及其权限 1.行政立法主体

依据我国的刑法、组织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行政立法的主体分为以下几类:(1)国务院。国务院是我国最高的行政立法主体,具有以职权立法的权力和依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法律授权立法的权力。可以制定行政法规;依照最高权力机关授权,制定某些具有法律效力的暂行规定或条例;具有对规章的批准权、改变权和撤销权。

(2)国务院各部委和直属机构。国务院各部委是国务院的职能部门,有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等在本部门权限内制定规章的权力。我国的宪法和国务院组织法都没有规定国务院设立的直属机构享有行政立法的国家职权。其行政立法权来源于单项的法律、法规的授权,制定的规章要经过国务院批准后才能作为行政规章发表。

(3)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我国的组织法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给予依法授权,可以在其权限范围内进行行政立法;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人民政府,在其权限范围内,可以根据法律、法规制定行政规章;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城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法规,就其职权范围内的行政事项制定行政规章。

2.行政立法原则

(1)依法立法的原则。行政立法必须依法进行。行政机关只有在宪法和组织法赋予行政立法权后,在其职权范围内进行行政事务性立法;必须根据法律、法规关于相应问题的规定立法;依据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立法;行政机关行使紧急立法权,必须符合宪法所设定的紧急状态条件。

(2)民主立法的原则。行政机关以依照法律进行立法时,应采取各种方式听取各方意见,保证民众广泛参与行政立法。一是要建立公开制度;行政立法草案应提前公布,并附有立法目的、立法机关、立法时间等内容的说明,以便让人们有充分的时间发表对特定立法事项的意见。二是要建立咨询制度,设立专门的咨询机构和咨询程序,对特别重大的行政立法进行专门咨询;公民有权就立法所涉及的有关问题甚至立法行为本身请求立法机关予以说明和答复。三是建立听证制度,将听取意见作为立法的必经环节和法定程序。并公布对立法意见的处理结果。.

(3)加强管理与增进权益相结合的原则。行政立法具有层次性。直接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或者改善某一行政领域内的行政事务的管理;最终目的是实现和增进公民的权益,保护人民的幸福。因此,行政立法要正确处理好维护行政权力和保障公民权益之间的关系。在为国家行政管理活动提供具体法律依据的同时,要注意规定的合理、适当,不能不当地限制甚至剥夺公民的合法权益。行政立法要在社会协调与发展、稳定与繁荣、社公平与行政效率之间取得相对平衡。

(4)效率原则。行政机关在切实保障行政相对人基本人权和公平行政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以最低成本制定出最高质量的行政法律规范。建立立法成本—效益分析制度和时效制度。

3.行政立法程序

行政立法程序,是指行政立法主体依照宪法、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修改和废止行政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步骤。根据规范性文件的内容和行政立法的实践,行政立法程序一般包括:编制立法规划、起草、征求意见、审查、审议通过、签署审批、发布备案。

4.行政立法的法律效力

行政立法的效力等级,是指行政法规在国家法律规范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高于行政法规和规章;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法规和规章;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较大城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权限范围内施行。

若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行政法规时,应该决定在该地适用地方性法规的规定;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行政立法的效力范围,在一般的情况下,中央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法规或者行政规章,在全国范围内都有约束力。地方性规章只在本行政区域内有效。

行政许可的原则

三、行政许可的原则

《行政许可法》确立了行政许可必须遵守的六项原则: 1.合法原则

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都必须严格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进行。2.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有关行政许可的规定必须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实施行政许可的依据;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应当公开;对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申请人,要一视同仁,不得歧视。

3.便民原则 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许可的过程中,应当减少环节,降低成本、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申请行政许可的过程中,能够廉价、便捷、迅速地获得许可。

4.救济原则

救济原则,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实施的行政许可使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要求国家予以补救的制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享有陈述权、申辩权;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权;其合法权益因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许可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要求赔偿。

5.信赖保护原则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除非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或者准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公众利益的需要,确需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但是,由此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6.监督原则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必须建立健全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制度的监督制度;上级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实施中的违法行为。同时,行政机关也要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从事行政许可事项的活动实施有效监督,发现违法行为应当依法查处。

行政许可的分类

四、行政许可的分类

现行的行政许可很多,数量很大。按照行政许可的性质、功能和适用条件,将行政许可分为以下几类:

1.普通许可

普通许可是指行政机关准予符合法定条件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是运用最广的行政许可。其主要特征:

①对相对人行使法定权利或者从事法律没有禁止但有附加条件的活动的准许; ②一般没有数量控制;

③行政机关实施普通许可一般没有自由裁量权。普通许可主要适用于:直接关系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的活动;基于高度社会信用的行业的市场准人和法定经营活动;利用财政资金或者由政府担保的外国政府、国际组织贷款的投资项目和涉及产业布局、需要实施宏观调控的项目;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产品、物品的生产、销售活动。

2.特许

特许指行政机关代表国家依法向相对人转让某种特定的权利的行为。特许的功能有:

①相对人取得特许权一般应当支付一定的费用,所取得的特许权可以转让、继承; ②特许一般有数量控制;

③行政机关实施特许一般有自由裁量权。

特许主要适用于下列事项:有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有限公共资源的配置;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垄断性企业的市场准人等。

3。认可

认可指行政机关对申请人是否具备特定技能的认定。其主要特征有: ①一般要通过考试方式并根据考试结果决定是否认可;

②资格、资质证的认可,是对人的许可,与身份相联系,不能继承、转让; ③没有数量限制;

④行政机关实施认可一般没由自由裁量权。

认可主要适用于提供公共服务并且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职业、行业需要确定具备特殊信誉、特殊条件或者特殊技能等资格、资质的事项。

4.核准

行政机关对某些事项是否达到特定技术标准、经济技术规范的判断、确定。主要特征是:

①依据主要是技术性和专业性的; ②一般要根据实地验收、检测决定; ③没有数量控制;

④行政机关实施核准没有自由裁量权。

核准主要应用于以下事项: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特定产品、物品的检验、检疫。5.登记

登记是指行政机关确立行政相对人的特定主体资格的行为。登记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向相对人获得某种能力向公众提供证明或信誉、信息。主要特征是:

①未经合法登记取得主体资格或者特定身份,从事涉及公众关系的经济、社会活动是非法的;

②没有数量控制;

③对申请登记的材料一般只进行形式审查,通常可以当场作出是否准予登记的决定;

④行政机关实施登记没有自由裁量权。登记主要适用于确立个人、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特定的主体资格、特定身份的事项。

行政许可的程序

五、行政许可的程序 行政许可的一般程序: 1.申请与受理

申请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为申请人,向行政机关提出拟从事依法需要取得行政许可活动的意思表示。行政许可可以以信函、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提出,也可以由申请人委托代理人提出,不必都要由申请人到行政机关办公场所提出行政许可申请。

行政机关对申请人提出的申请进行形式审查后,申请事项依法属于本机关职责范围,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因而对其申请予以接受,称之为受理。自受理之日起行政许可期限的规定开始适用,行政机关即负有在法定期限内作出是否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义务。行政机关在法定期限内不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申请人可以依法通过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追究行政机关不作为的法律责任。

2.审查

行政许可的审查程序,是指行政机关对已经受理的行政许可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查的过程,是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必经环节。审查质量直接影响行政许可的质量。

审查方式主要有:书面审查、实地核查、当面质询、听取第三人(利害关系人)意见,召开专家论证会等。行政机关可以依据设定行政许可的法律规定,结合行政许可事项的性质,相应决定采取何种方式审查行政许可的申请材料。

3.决定

决定是行政许可机关根据行政许可申请材料审查的结果,作出是否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过程。行政许可的决定是根据审查认定的事实作出的。

行政许可决定有颁发证件的,也有不颁发证件的。颁发证件的种类有:许可证、执照或者其他证书;资质证、资格证或其他合格证书;行政机关的批准文件;法律、法规

规定的其他行政许可证件。不颁发证件的可以在行政许可申请书上加注文字,说明准予行政许可的时间、机关及内容,并加盖公章;或者与申请人签订行政合同等,对于行政许可的申请,行政机关不作为行为视为行政许可。

行政机关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应当予以公开,公众有权查阅。行政机关作出不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应当说明理由并告知相对人救济权。

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 篇5

一、单项选择题(共8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建设五位一体。A.民主法制 B.生态文明 C.城镇化 D.现代化

2.公共行政的核心原则是()。A.行使权力 B.公民第一 C.讲究实效 D.勤政廉洁

3.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不包括()。A.宏观经济调控 B.微观政策制定 C.国有资产管理 D.个人财产保护

4.下列法律法规的效力不等式中,不正确的是()。A.法律>行政法规

B.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C.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 D.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

5.下列关于行政合理性原则要点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行政行为的内容和范围合理 B.行政的主体和对象合理 C.行政的手段和措施合理 D.行政的目的和动机合理

6.根据公共行政管理知识,下列不属于政府公共责任的是()。A.政治责任 B.法律责任 C.道德责任 D.司法责任

7.根据《立法法》,较大的市是指()。A.直辖市

B.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的市 C.城市人口100万及100万以上的市

D.城市建成区面积超过100平方千米的市 8.下列属于行政法规的是()。A.《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B.《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C.《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 D.《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 9.根据《城市规划制图标准》,下列图例中表示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的是()。

10.根据《城市规划制图标准》,点的平面定位坐标系和竖向定位的高程系都符合规定的是()。

点的平面定位

竖向定位 A.北京坐标系

相对高程 B.西安坐标系

黄海高程 C.WGS-84坐标系 吴淞高程 D.城市独立坐标系 珠江高程

11.下列不属于有限司法解释的是()。A.全国人大的立法解释 B.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 C.公安部的执法解释

D.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解释 12.下列不属于依法行政基本原则的是()。A.合法行政 B.合理行政 C.程序正当 D.自由裁量 13.《城乡规划法》与《城市规划法》比较,没有出现的规划类型是()。A.近期建设规划 B.分区规划 C.城镇体系规划 D.详细规划

14.根据《城乡规划法》,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A.村庄和集镇规划 B.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C.乡村发展布局规划 D.新农村规划

15.根据《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所定义的是()。A.城市职能 B.城市性质 C.城市发展目标 D.城市发展战略

16.下列关于规划备案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镇人民政府编制的总体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B.城市人民政府编制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C.镇人民政府编制近期建设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D.城市人民政府编制的近期建设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17.城市总体规划评估成果由评估报告和附件组成,其附件主要是()。A.规划阶段性目标的落实情况 B.各项强制性内容的执行情况

C.规划委员会制度、公众参与程度等建立和运行情况 D.征求和采纳公众意见的情况 18.根据《城乡规划法》,在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以外,不得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A.规划区 B.建设用地 C.中心城区 D.适建区

19.下列关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所有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城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B.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适当调整或减少控制指标和要求

C.规模较小的建制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与镇总体规划编制相结合,提出规划控制指标和要求

D.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20.根据《城乡规划法》,下列关于城市总体规划可以修改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上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城乡规划发生变更、提出修改规划要求的 B.行政区划调整确需修改规划的

C.因省、自治区政府批准重大建设工程确需修改规划的 D.经评估需修改规划的

21.根据行政法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实施的实际,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城乡规划法中规定的行政法律责任就是行政责任

B.城乡规划中的行政法律责任仅是指建设单位因客观上违法建设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C.城乡规划行政违法主体,既可能是规划管理部门,也可能是建设单位 D.城乡规划行政违法既有实体违法也有程序性违法

22.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的规划许可证属于行政许可的()许可类型。A.普通 B.特许 C.核准 D.登记

23.下列不属于建设项目选址管理内容的()。A.选择建设用地位置 B.核定土地使用性质 C.提供土地出让条件 D.核发选址意见书

24.根据《城乡规划法》,下列关于建设用地许可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建设用地属于划拨方式的,建设单位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用地

B.建设用地属于出让方式的,建设单位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签订土地出让合同

C.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中擅自修改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组成部分的规划条件

D.对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单位批准用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撤销有关批准文件

25.下表中的数据为Ⅰ、Ⅱ、Ⅵ、Ⅶ建筑气候区内的“住宅净密度”和“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的数值,都符合《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规定的是()。住宅层数 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万m2/hm2)A.低层

1.2 B.多层

1.7 C.中高层 25

2.2 D.高层

3.5 26.根据《城市规划制图标准》,下图为单色用地图例中的居住用地图式和说明 图式

说明(图)居住用地b/4+@ 其中,b为线粗,@表示绘图者自定的()。A.线条密度 B.线条宽度

C.需要增加的项目 D.线条间距

27.在进行城市居住区规划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确定住宅间距,应以满足()要求为基础。A.日照 B.采光 C.消防 D.防灾

28.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城市有地形可供利用时,宜采用()系统。A.重力输配水 B.分区给水 C.分质给水 D.分压给水

29.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下列用地类别代码大类与中类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A.R=R1+R2+R3+R4 B.M=M1+M2+M3+M4 C.G=G1+G2+G3+G4 D.S=S1+S2+S3+S4 30.根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下列关于土地使用制度叙述中正确的是()。

A.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没有使用期限的限制 B.土地使用权出让行为不属于市场行为

C.土地使用权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使用权的简称 D.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由市、县人民政府与土地使用者签订 31.根据《物权法》,国家对()实行特殊保护,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A.国有土地 B.集体土地 C.宅基地 D.耕地 32.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属于()行政行为。A.作为 B.不作为 C.依职权 D.依申请

33.下列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规划管理程序中,不正确的是()。A.地块出让前—————

提供规划条件作为地块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 B.用地申请—————

建设项目批准、核准、备案文件 地块出让合同

建设单位用地申请表 C.用地审核————— 现场踏勘 征询意见 核验规划条件

审查建设工程总平面图 核定建设用地范围

D.行政许可————— 领导签字批准

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34.每公顷建筑用地上容纳的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是指()。A.建筑密度 B.建筑面积密度 C.容积率 D.开发强度

35.通过出让获得的土地使用权进行转让时,受让方应遵守原出让合同附具的规划条件,并由()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办理登记手续。A.出让方 B.受让方 C.中介方 D.委托办 36.“建设工程选址,应当尽可能避开不可移动文物”的规定出自()。A.《文物保护法》 B.《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C.《城市紫线管理办法》 D.《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37.根据《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下列符合场地规划规定的是()。A.老年人设施场地内建筑容积率不宜大于1.0 B.老年人设施场地坡度不应大于5% C.老年人设施场地范围内的绿地率:新建不应低于40%,扩建和改建不应低于35% D.集中绿地面积应按每位老年人不低于1m2设置 38.“工业、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以及同一土地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应当采取招标、拍卖等公开竞价的方式出让”的规定出自()。A.《城乡规划法》 B.《土地管理法》 C.《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D.《物权法》

39.下列行政行为中,不属于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审核内容的是()。A.审核建设工程中申请条件

B.审查使用土地的有关证明文件和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总平面图 C.审核修建性详细规划

D.审核建设工程设计人员资格

40.根据《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近期建设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不包括()。A.确定城市近期发展区域

B.对规划年限内的城市建设用地总量进行具体安排

C.提出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等相应的保护措施 D.提出近期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措施 41.下表中关于建制镇人民政府的职能都符合《城乡规划法》规定的是()。镇职能名称

县城所在地镇 省级政府指定的镇 其他镇 A.总体规划编制

- B.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 C.建设工程规划行政许可

○ D.乡、村庄违法建设的行政处罚 ○

42.某市在城市规划区内集体所有土地上建设学校,须经()后,方可办理有关手续。A.2/3以上的村民同意 B.依法征用转为国有土地 C.房地产交易

D.有关部门办理划拨手续

43.根据《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老年服务中心是指()。A.为老年人集中养老提供独立或半独立家居形式的居住建筑 B.为接待老年人安度晚年而设置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 C.为老年人提供各种综合性服务的社区服务机构和场所 D.为短期接待老年人托管服务的社区养老服务场所

44.下表不同建筑气候区内的城市中,住宅建筑日照标准日不符合《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是()。

建筑气候区 小城市

中等城市 大城市 A.Ⅰ、Ⅱ、Ⅲ 大寒日

大寒日

大寒日 B.Ⅳ

冬至日

冬至日

大寒日 C.Ⅴ、Ⅵ 冬至日

冬至日

冬至日 D.Ⅶ

冬至日

冬至日

冬至日

45.可以接受建设申请并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镇是指()。A.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确定的重点镇人民政府 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 C.城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 D.县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 46.某乡镇企业向镇人民政府提出建设申请,经镇人民政府审核后核发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结果被判定是违法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其原因是()。A.镇人民政府无权接受建设申请,亦不能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B.乡镇企业应向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申请,经审核后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C.乡镇企业向镇人民政府提出建设申请后,镇人民政府应报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D.乡镇企业应向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申请,经审核后交由镇人民政府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47.《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对一些术语进行了规范定义,下列定义中不正确的是()。A.绿地率是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B.停车率是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C.地面停车率是指地面停车数量与总停车位的比率

D.建筑密度是指在居住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48.根据我国城乡规划技术标准的层次,下列正确的是()。A.《城市用地分类代码》-通用标准 B.《城市用地评定标准》-基础标准 C.《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专用标准 D.《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专用标准

49.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风景名胜区条例》,下列规定中不正确的是()。

A.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 B.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 C.风景名胜区自设立之日起2年内编制完成总体规划 D.历史文化名城自批准之日起2年内编制完成保护规划

50.使用或对不可移动文物采取保护措施,必须遵守的原则是()。A.不改变文物用途 B.不改变文物修缮方法 C.不改变文物权属 D.不改变文物原状 51.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在()范围内从事建设活动,不得损害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A.规划区 B.适建区 C.保护区 D.建控区

52.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建设工程选址应当尽可能避开历史建筑;因特殊情况不能避开的,应当尽可能实施()。A.整体保护 B.分类保护 C.异地保护 D.原址保护

53.下列城市全部被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是()。A.重庆、大庆、肇庆、安庆、庆阳 B.桂林、吉林、榆林、玉林、海林 C.岳阳、濮阳、南阳、安阳、襄阳 D.乐山、佛山、黄山、巍山、唐山

54.下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成果中,规划图纸比例尺均符合要求的是()。文物古迹、传统街区分布图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总图 重点保护区域保护界限图 A.1/5000-1/10000

1/5000-1/10000

1/500-1/2000 B.1/5000-1/10000

1/5000-1/10000

1/5000-1/10000 C.1/500-1/2000 1/500-1/2000

1/500-1/2000 D.1/5000-1/10000

1/500-1/2000

1/500-1/2000 55.《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对在历史城区内市政工程设施的设置做了明确规定。下列规定中不正确的是()。

A.历史城区内不应保留污水处理厂 B.历史城区内不应保留贮油设施 C.历史城区内不应保留水厂

D.历史城区内不应保留燃气设施

56.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应当包括历史建筑物、构筑物和风貌环境所组成的核心地段,以及为确保该地段的风貌、特色完整性而必须进行()的地区。A.风貌协调 B.拆迁改造 C.保护更新 D.建设控制

57.下列关于划定城市紫线、绿线、蓝线、黄线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城市紫线在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中划定 B.城市绿线在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中划定 C.城市蓝线在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中划定 D.城市黄线在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中划定 58.根据《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管理规定》,建设单位应当在初步设计阶段,对抗震设防区的一些市政公用设施,组织专家进行抗震专项论证。下列不属于进行论证的设施是()。A.结构复杂的桥梁 B.处于软粘土层的隧道

C.超过一万平方米的地下停车场 D.防灾公园绿地

59.某市经过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评价后结论如下:“可能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存在尚未明确的潜在地震破坏威胁的地段;场地存在不稳定因素;用地抗震防灾类型Ⅲ类或Ⅳ类。”根据上述结论判断该场地适宜性类别属于()。A.适宜 B.较适宜 C.有条件适宜 D.不适宜

60.根据《城市防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当城市遭受多遇地震时,要求城市应达到的基本目标是()。

A.城市一般功能正常 B.城市一般功能基本正常 C.城市功能不瘫痪 D.城市重要功能不瘫痪

61.下列城乡规划技术标准的标准层次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城市规划基础资料搜集规程与分类代码》是基础标准 B.《城市水系规划规范》是通用标准 C.《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是专用标准 D.《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是专用标准 62.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城市中规划步行交通系统应以步行人流的()为基本依据。A.速度和密度 B.观测和预测 C.分布和构成 D.流量和流向

63.我国的居住区日照标准是根据各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确定的。A.建筑间距 B.环境保护要求 C.建筑密度 D.卫生要求

64.根据《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工程管线干线综合管沟应敷设在()下面。A.机动车道 B.非机动车道 C.人行道

D.绿化隔离带

65.根据《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在冲刷严重的河岸、海岸,可采用()保滩护岸。A.坡式 B.重力式

C.板桩式及桩基承台式 D.顺坝和丁坝

66.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城市绿地分为大类、中类、小类三个层次。下列绿地不属于大类的是()。A.生产绿地 B.其他绿地 C.工业绿地 D.防护绿地

67.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居住组团内的绿地应该归属于()。

大类 中类 A.公园绿地 社区公园 B.公园绿地 小区公园 C.附属绿地 特殊绿地 D.附属绿地 居住绿地

68.下列不符合《军事设施保护法》规定的是()。A.军事设施都应划入军事禁区,采取措施予以保护 B.国家对军事设施实行分类保护、确保重点的方针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编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应当考虑军事设施保护的需要 D.禁止航空器进入空中军事禁区 69.城乡规划编制单位取得资质证书后,不再符合相应资质条件的,由原发证机关责令()。A.停业整顿 B.限期改正 C.承担赔偿责任 D.作出检查

70.根据行政法学原理,以下属于程序性违法行为的是()。A.建设单位组织编制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B.越权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C.擅自变更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内容

D.未经审核批准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71.根据《城乡规划法》,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应当加强对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修改的监督检查。

A.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B.城乡规划主管部门 C.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D.行政执法部门 72.某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建设单位尚未提出申请,就上门为其发放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该行为的错误在于核发规划许可证应该是()。A.依职权的行政行为 B.依申请的行政行为 C.不作为的行政行为 D.非要式的行政行为

73.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城乡规划实施进行行政监督检查的内容不包括()。A.验证土地使用申报条件是否符合法定要求

B.复验建设用地使用与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规定是否相符

C.对已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并放线的工程,检查其标高、平面布局等是否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相符

D.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后,检查、核实有关建设工程是否符合规划条件

74.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某建设工程认定为“违法轻微,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情形,且能自动改正”。对其处理的下列措施中不符合《关于规范城乡规划行政处罚裁量权的指导意见》规定的是()。A.以书面形式责令停止建设 B.以书面形式责令限期改正

C.责令其及时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D.处建设工程造价15%的罚款

75.下列关于城乡规划行政复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行政复议是依行政相对人申请的行政行为 B.行政复议是抽象行政行为

C.行政复议机关作出的行政复议决定不具有可诉性 D.行政复议决定属于行政处罚的范畴

76.在下列情况下行政相对人拟提起行政诉讼,法院不予受理的是()。A.对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不服的 B.经过行政复议但对行政复议结果不服的

C.认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D.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77.根据《行政复议法》,下列关于申请行政复议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两个或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以共同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他们的共同上一级行政机关是被申请人

B.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委托行政机关是被申请人 C.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上一级主管部门是被申请人

D.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被撤销的,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是被申请人 78.下列不属于《城乡规划法》中规定的行政救济制度的是()。A.对违法建设案件的行政复议

B.对违法建设不当行政处罚的行政赔偿

C.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实施的城乡规划的行政监督 D.司法机关对违法建设方的法律救济 79.《城乡规划法》中规划的强制拆除措施,不属于()行政行为。A.单方 B.不作为 C.依职权 D.具体

80.下列不属于行政处罚的是()。A.警告 B.行政拘留 C.管制 D.罚款

二、多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符合题意。少选、错选都不得分)81.根据行政法律关系的知识,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机关居于主导地位 B.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双方权利义务是平等的 C.在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机关居于主导地位 D.在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相对人处于相对“弱者”的地位 E.行政相对人有权通过监督主体而获得行政救济 82.根据行政法学,下列属于行政行为效力的是()。A.公信力 B.确定力 C.拘束力 D.执行力 E.公定力

83.行政行为合法的要件包括()。A.主体合法 B.权限合法 C.内容合法 D.身份合法 E.程序合法

84.根据《城乡规划法》,()的组织编制机关,应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A.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B.城市总体规划 C.控制性详细规划 D.近期建设规划 E.镇总体规划 85.《城乡规划法》对()的主要内容作了明确规定。A.全国城镇体系规划 B.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C.城市、镇总体规划 D.城市、镇详细规划 E.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86.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编制城市规划对涉及城市发展长期保障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和公众利益等方面的内容,应当确定为强制性内容。A.人口规模 B.区域协调发展 C.公共安全

D.风景名胜资源管理 E.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

87.下列连线中,其内容是由该法律规定的是()。A.土地出让权的获得与开发《土地管理法》 B.确定土地用途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C.确定建设用地性质 《城乡规划法》 D.房地产转让

《土地管理法》

E.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88.下列哪些法律中规定了采取拍卖、招标或者双方协议方式进行出让以获得土地使用权?()A.《物权法》 B.《建筑法》 C.《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D.《土地管理法》 E.《城乡规划法》

89.根据《城乡规划法》,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出让地块的规划条件包括()。A.地块位置与范围 B.地块使用性质 C.地块使用权归属 D.地块开发强度 E.地块出让价格

90.为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要,老年人设施应选择在()的地段布置。A.地形平坦、自然环境较好、阳光充足、通风良好

B.对外公路、高速道路等交通便捷、方便可达的交叉路口 C.具有良好基础设施条件 D.靠近居住人口集中 E.远离污染源、噪音源及危险品的生产储运 91.根据《文物管理法》,以下属于不可移动文物的是()。A.珍贵文物 B.历史文化名城 C.历史文化街区 D.历史建筑 E.古文化遗址

92.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区范围内的历史建筑,应当保持原有的()。A.高度 B.体量 C.外观形象 D.色彩 E.居民

93.根据《风景名胜区条例》,禁止在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内建设()。A.各类宾馆酒店 B.生态资源保护站 C.游客服务中心 D.景区疗养院 E.培训中心

94.根据《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管理规定》,对抗震设防区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初步设计阶段组织专家进行抗震专项论证。

A.属于《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中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的市政公用设施 B.结构复杂的城镇桥梁、城市轨道交通桥梁和隧道 C.五千平方米的地下停车场

D.震后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共同沟工程、污水集中处理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 E.超出现行工程建设标准适用范围的市政公用设施 95.根据《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对()宜根据需要做专门的研究或编制专门的抗震保护规划。

A.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

B.城市规划区内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C.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地区 D.城市中心区

E.城市重点保护建筑

96.四川雅安芦山发生七级地震,地震烈度为9度。政府可以依法在地震灾区实行的紧急应急措施有()。A.停水停电 B.交通管制

C.临时征用房屋、运输工具和通信设备

D.对食品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药品统一发放和分配 E.需要采取的其他紧急应急措施

97.城市雨水量的计算参数,包括()。A.暴雨强度 B.径流系数 C.频率系数 D.汇水面积 E.重现期

98.根据《城乡规划法》,确需修改依法审定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应该采取听证会等形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这在行政法学中属于()。A.立法听证 B.行政决策听证 C.广义的听证 D.狭义的听证

E.具体行政行为听证 99.根据《行政复议法》,()属于受理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A.制定城中村改造安置补偿办法 B.解决城中村改造安置补偿个体纠纷 C.审核城中村改造规划方案

D.核发城中村改造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E.对城中村违法建设作出处罚决定

100.根据行政法学知识,下列哪些属于行政违法的表现形式?()A.行政机关违法和行政相对方违法 B.实体性违法和程序性违法 C.故意违法和过失违法 D.作为违法和不作为违法 E.法人违法和自然人违法 参考答案 1 BBDDB 6 dBCCB 11CDBBA 16adBAC 21baCBD 26DAADA 31DDDBB 36ACDDD 41BBCDB 46CCDDD 51CDCAC 56DaDDA 61CDDAD 66CDABD 71BBDDA 76daDBC 小写字母为不确定答案

多选确定的答案有:

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 篇6

——学习公共交通系统规划与运营管理心得

随着城市经济活动的加剧,城市交通变得越来越紧张。为了缓解城市交通的压力,大量学者作出研究,发现在中国公交系统对减少城市的拥堵、提供多种出行方式以及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结合课程所学与课外研学,对公共交通系统的规划与运营管理的知识点进行简要归纳,并作出自己的学习理解 课程所学总体归纳

本学期课程主要对公共交通系统特性及存在问题、系统性能测度与问题诊断方法、建设目标和路径设计以及规划与管理的先进理念技术进行了学习。学习的总体感悟用王安石的那句诗来描述非常贴切: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难。公交优先发展战略

我们为什么要优先发展公交?人口的高度集中以及迅速增长已经对城市发展在空间、能源、环境、交通等方面构成严峻的挑战,而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增长,这一挑战将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制约我国实现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城镇居民生活品质全面提升的最主要问题。

什么是公交优先呢?公交优先是指在城市行政区域里,通过优先配置资源,构建适应市场机制、政府调控监管的,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由多种类型企业等经营机构提供均等和高效的公共服务的公共交通体系,引导出行者优先选择,引导城市集约用地和节约能源、保护和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为设计者,我们主要是要从居民出行选择层面体现公交优先,从城市健康发展的角度来进行城市的公交设计,如果能够把一个城市的公交做到“让富人感到不丢面子,让穷人没有经济负担”,那么我们的公交设计是非常完美的。当然,目前的我对于如何做好一个能拿得出手的公交规划与设计还没有一定的头绪,但是通过这次的学习以及课外的一些研学,相信在今后的项目实践中,定会从这次课程中获益良多。公交运营的基本知识

3.1 基本术语概念 城市公共交通是指在城市地区供公众乘用的各种交通方式的总称。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是指由若干种公共交通方式的线路、场站、交通工具及运营组织等组成的客运有机整体。公共交通方式是指按公共交通工具的类型及运行特性划分的各种客运形式。这些是在城市公共交通工程术语标准中的有关定义,是理解公共交通的基础知识。

与公共交通运营相关的要素有很多,其中公交线路是公交运营的最基本要素。公交线路是指城市公共交通中运营车沿固定路线和车站运行的通路。

3.2 城市公共交通调查与分析评价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性能测度与问题诊断方法主要从城市概况、公交供给状况、公交运行状况、公交服务状况、公交运营与管理状况以及公交协调发展评价来对对城市公共交通进行调查分析。其主要评价指标有客运能力、速度以及舒适性、安全性、可靠性。

3.3 高品质公共交通系统

什么是高品质公交服务?公交规划与管理的核心是设施层、运营层和运行层三个层次网络协同高效。高品质公交服务要做到服务人群全覆盖、服务品质全过程、服务模式多样化。

如何去实现公交高品质服务?关键是科学的公交网络设计与运营保障,使公共交通能够与小汽车有效竞争。

3.4 城市公交系统规划与管理理论与技术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属于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专项规划,是解决城市公交现状问题和指导未来发展的指导文件。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包括远景战略规划、远期系统规划和近期治理规划,其规划范围及年限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一致。

东京、首尔、香港和新加坡是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亚洲交通模式的成功代表,这四个城市的交通模式表现出四大共性特征,即公共交通的强主导性、强吸引力、强集约性和强可达性。具体表现为居民在选择交通工具出行时一半以上选择公共交通、居民平均每天至少乘坐一次公共交通、轨道交通承担三分之一以上的公共交通客运量、公共交通一小时出行圈至少为中心城范围。

公共交通规划的主要流程为:交通规划总体设计、现状交通调查与交通问题诊断、交通需求发展预测、交通规划方案设计与优化、规划方案综合评价(如果不满足目标则调整规划方案直至满足目标)、规划方案的分期实施计划编制以及最后的交通系统规划的滚动。

公共交通运营组织与管理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管理中的核心。其基本目标是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营效率,主要内容是公交运营调度管理与公交信息服务,关键技术是智能公共交通管理系统。总结展望

课程的学习已经结束,但是知识的积累还在继续。想要学好公交规划与运营管理,离不开广泛的阅读、深入的思考以及精准的表达。

本次课程个人觉得收获的地方有:

1)公交系统的基础知识积累。这是最基本的所学,在本文上述章节已经做了一些简要的归纳。

2)交通人专业词汇的解读。通过对城市公共交通工程术语标准的解读与思考,加深了对公交这门专业的理解。同时,通过独立的思考,从标准中找出问题,并尝试自己去猜测、去摸索、去解答,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也是幸福的。

3)课外研学能力。通过一些课外研学的作业,查阅了大量与交通有关的书籍,虽然有时候的表达还缺乏干练精准,但通过训练,研学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课程所学很多,但也存在一个我认为最重要的不足:缺乏实践检验。

曾经项老师说过:读再多的书也不如做一个项目。课堂上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很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对于如何去动手做一个公共交通设计,相信不只是我一个人不知道从何处着手。我们在课程中学到的很多知识不知道如何去运用,相信如果能有一次项目实践的机会,或者是通过一次大作业的形式,让我们结合老师做过的案例,进行一次完整的公共交通的规划运营设计,我们对课程知识的掌握会更好。

浅谈城市管网的规划与管理 篇7

城市管网工程项目的规划和管理是城市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标志。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传统的城市管网管理和规划的方式存在着许多问题, 城市管网的规划和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对城市管网规划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浅谈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 为城市管网新的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资料, 以此实现城市管网优化管理和规划的智能化、整体化和自动化。

一、城市管网规划和管理的特点

城市管网建设是一个正在高速发展的行业, 城市管网的规划和管理是工程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管网规划和管理的种类繁多, 主要包括供水、电力、雨水、通讯、污水、热力、网络、天然气等八种类型。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其种类在不断的拓展中。城市网管规划和管理的施工工艺过程复杂, 高压力的管道系统和非开挖技术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此外, 城市管理和规划还存在着较强隐蔽性的特点。一般很难发现管线, 其设置在地下。如果技术人员不依靠仪器的话, 就必须用检查井对管线进行检查, 这些都是城市管网规划和管理的特点。

二、城市管网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对现有的管线难以开展调查工作

城市道路下的管线越来越复杂, 在对城市管线进行规划和管理之前, 必须要收集完整的管线资料信息。目前的管线资料都不是来自现场的勘察所得, 技术人员对项目建设现场只能进行部分勘察, 因此无法判断管线的实际走向和高程。此外, 技术人员利用施工图纸调查管线, 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变更, 因此并不能证明管线是否按图纸正常施工。

2. 城市管网规划和管理的数据不全面

在我国城市管网的规划和管理中, 管理综合图纸只是对排水管线系统的高程、走向以及管径等内容进行研究计算, 而其他类型的管线只是停留在对平面位置和街道交叉口竖向进行规划和管理的技术阶段上。在这些管线的规划和管理中也有专项性管理, 但是只能对小面积的工程进行规划和管理。

3. 城市管线的更新规划速度比较慢

传统的规划和管理方式对各种类型的管线的位置、走向、高程、图形以及现有资料都是依靠手工计算和绘制完成, 给查询、分析研究和统计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城市管线管理和规划的效率低, 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过度浪费, 项目施工难以得到技术方面的支持。

4. 城市地下管线的布局结构复杂

城市管线的布局结构复杂, 管网基础设施未移接, 各地区的单位住房、经济型住宅的地下管线并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审批和实地验收。同时又因为施工单位多, 其技术水平和素质差异大, 管线设计变更后未办理相关的设计变更文件;未建立健全的档案移交机制, 信息不全, 资料不完整, 对现状的研究不够透彻;缺乏测量确定程序, 导致信息数据的准确程度和实效程度不高。

5. 项目施工单位的不规范, 技术水平低

城市地下管线的铺设找不到项目施工单位的负责人, 项目的协调难度加大, 管线不能及时进行维修, 难以掌握管线的准确位置, 导致地下管线受到破坏。此外, 又因为生产条件的限制, 质量技术不达标, 没有详细的质量技术标准, 技术水平低, 造成管道的维修、改造、更新和保养的难以加大, 给城市居民的生活造成不便。

三、城市管网规划和管理的策略分析

1. 结合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 积极引进先进技术

城市管网在规划和管理中, 要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和实际的施工情况, 积极引进无干扰穿越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不破坏街道布局结构的基础上, 解决在管网管理和规划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 政府要改进管理和规划的职能

城市管网维系着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 是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必要保障条件。因此, 各地区的政府要利用直接投资、招商引资、政企合作的方式来支持城市管网的规划和管理。对有关的地下管线规划和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的协调规范管理, 建立健全的管网规范和管理机制, 积极开展城市管网管理和规划、地下管线安全事故处理等内容的工作。

3. 加大对城市管网规划和管理的监督力度

随着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城市管网系统的进一步完善, 管网系统优化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因此, 城市管网管理工作必须要进一步的规范化, 建立健全的规划和管理机制, 统一协作, 相互配合。

4. 做好项目工程前期的协调工作

在规划和管理方面, 要建立完善的城市管网信息查询机构。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信息处理技术等。把管线的资料数据进行科学的存储、管理和分析, 及时更新数据信息, 做好资料交接工作。为管网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合理的数据依据, 降低管线日常维修和改造等工作的难度。

5. 建立新的管理、规划模式

结合城市管网在规划和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积极改进现有的管理模式, 保证资料信息的科学合理, 建立完整的城市管网数据库。根据实际施工情况, 分析研究城市管网的布局模式, 建立新的管理和规划模式。

四、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 城市网管规划和管理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但是还是存在着现有管线难以开展调查工作、规划和管理所需要的数据不全面、地下管线的更新规划速度慢、地下管线布局结构复杂、项目施工单位不规范、技术水平低等诸多问题。这就要求政府积极改进管理和规划的职能, 加大对城市管网规划和管理的监督力度。结合施工实际情况, 积极引进先进技术, 建立新的管理、规划模式, 做好项目工程前期的配合工作。

摘要:城市管网是城市设施建设的基本, 是城市居民衣食住行的主要保障, 完善城市管网的规划和管理机制成了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分析城市管网的特点出发, 研究城市管网规划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城市管网,规划和管理,问题,策略分析

参考文献

[1]李英伟.论城市地下管线的综合规划与管理[J].中国科技博览, 2012 (05) .

[2]刘建华.论市政排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J].大众科技, 2010 (08) .

[3]黄丹.市政排水管道工程的施工控制与管理探讨[J].工程科技信息, 2011 (01) .

当前城市规划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篇8

城市规划包括城市规划编制和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管理又分为城市规划审批管理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城市规划管理是根据《城乡规划法》和已批准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实施行政审查、批准、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对城市规划行政许可的内容是否符合已批准的规划,以及城市内的建设项目是否符合规划许可的内容进行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的行政管理活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年加快,城市的规划逐渐偏离了注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转而趋向于科技和经济两个方向,城市中发展着的群体开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是不能完全实现城市空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必须组织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才能加强对城市规划的监督和管理。

城市规划管理遇到的问题

城市用地功能结构不合理,土地使用效率低。目前大多城市建设过度注重城市形象和经济效益,将大部分财力投向了可获得较大收益的工业项目和注重本城发展的形象工程,而公共绿地及公共配套设施所占金额投入比例却相对偏低,忽略了各项基础环境设施的合理布局、均衡发展。同时,由于城市和镇村的各自为政,土地开发呈粗放式经营状态,土地利用率低,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城市规划依法审批和管理不到位。特别是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有审批权限的机关部门不能及时履行法定审批,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受到影响。规划实施管理依据不充分,致使行政领导“自由裁量权”偏大,极易造成决策失误。个别房地产开发企业随意改变规划,扩边展沿、穿靴戴帽的违法超建现象时有发生。

城市规划水平有待提高。城市规划,本来是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的,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建设方兴未艾,房地产开发掀起了一轮又一轮高潮,规划设计市场可谓百花齐放,规划设计院、建筑设计公司等层出不穷,但随之设计市场混乱、设计质量低下的现象也日益突出,直接影响了城市规划的水平和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城市规划体系不能及时完善。在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审批后,由于受资金和规划力量的限制,组织编制或动态维护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跟不上,使城市规划体系不能及时完善。这不仅给有计划地安排城市建设带来了一定困难,而且无法保证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许多建设项目的审批没有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审批依据。

城市规划的制定实施缺乏公众监督。审批工程项目,是落实城市规划的一个过程。我国有些城市管理的规划决策,往往只有领导者才是规划的决策者规划师和公众反而只是决策的执行人和贯彻人。因此地方政府和部门规划的决策权过大,对行政审批缺乏约束制度和监督机制,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受到挑战,也造成了城市规划管理的薄弱。

城市规划管理的对策

加强规划设计市场管理、完善城市规划体系。加强规划设计市场管理方面,要加强规划设计单位的专业设计人员、资金注册、资质审批,打造切实专业的设计队伍,为更好编制城市规划打下良好基础。在完善城市规划体系方面,实现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两者的总体规划,使两者合一,尽快实现“一张规划图、城乡全覆盖”的目标。

合理制定城市规划编制,依法审批城市规划。继续加快各层次城市规划的编制,进一步深化、细化各专业规划的同时,研究制定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完善城市规划体系,依法履行审查、审批程序,使规划管理做到有法可依,减少领导决策的随意性。

更新规划观念,改进规划管理方式。使规划起到既能保护公共利益,又能适应市场需求的作用,根据不同时期的目标特点,区分强制性和指导性两方面内容。规划管理的重点是对强制性的管制,未经批准不得变更强制性指标,非强制性指标作为政策导向,应具有适应市场弹性。进一步放开规划编制和规划设计市场,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规划编制水平的提高。

要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完善配套措施。应依照法定程序组织编制、审批、实施和变更规划,完善规划管理行政执法程序,落实规划强制性内容贯彻实施的法律责任,明确规定详细规划在建设项目立项管理中的先决地位,建立健全规划管理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依法处罚违反规划强制性内容、干预规划管理实施的行为。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建立规划管理的社会监督制约机制,推行规划审批前的公示制度。在维护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切实保护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使规划方案建立在各方利益充分协商的基础上。

健全规划决策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为了实现科学有效的城市区域管治,实现对城市的科学治理。体现科学性和民主性的原则, 成立规委会的同时,应由政府设立由公务员和非公务员组成,其中非公务员人数应多于公务员人数,总人数应为单数的城市规划决策机构。建立有效的城市规划监督机制,通过上级政府派出城市规划督察员,依据法律法规对规划项目实施事前、事中监督,及时发现、制止违法违规行为。这样有利于强化层级监督,防止由于权力集中导致错误决策的发生。

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的同时,当前城市规划居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城市发展的龙头。我国正处于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虽然现在城市规划管理还存在不足之处,但是只要通过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合理调整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有效提供公共服务等城市规划管理的实施。对城市规划的制度和方法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努力完善和创新,就有可能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使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上一篇:《正月三日闲行》鉴赏下一篇:获奖感言怎样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