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毕业感言

2024-08-15

硕士研究生毕业感言(共8篇)

硕士研究生毕业感言 篇1

硕士研究生毕业感言范文1篇:

又到一年毕业季,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我就是其中的主角之一。虽有伤感但还是要说,这意味着我在北大六院就读的三年硕士研究生生活已经进入倒计时,马上就要告一段落了。还记得自己刚入学时觉得三年是漫长的,但是慢慢地一步一步走过来,经过开题、课题实施直至论文完成,这整个过程仿佛是弹指之间,又好像过了很久,在此刻不禁让人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回首这三年虽有辛苦但更多的是收获,我相信所有的经历都将是我人生路上的宝贵财富。毕业之际,我想说的更多的是感激之情,感谢那些帮助、鼓励过我的老师和同学们。

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成为北大六院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回忆自己刚刚被录取时,尹老师对我说过“你是幸运的,在起点处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当时对这句话没有很深的感触,现在从头看来满满的都是感动。综合我这三年在六院的学习、生活可以用两个词来形容我的感触:敬业和和谐。

虽然说敬业是一个人基本的职业道德,但是六院的老师给我的感觉就是他们的敬业达到了让人敬佩的程度。他们的工作时间是没有白天黑夜、上班下班之分的,不论何时何地都在发光发亮奉献着自己。首先我想说的一个六院的学生都有感触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不管多晚给尹老师发邮件或者是短信,都能得到及时的回复。并且我们也能经常在早上起床时收到尹老师写于凌晨的工作邮件。在六院不管是谁,不管是博导还是学生晚上都会工作到很晚,甚至在周六、周日都会在医院看到他们的身影。在临床工作中他们也是兢兢业业,在跟王老师专家门诊的过程中真是从心里佩服这些“大家”们。他们首先都是从病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加班来帮助病人解决困难,经常一个上午的门诊会因为病人多,病情复杂而在中午不休息、不吃饭的情况下出诊到下午4、5点钟下班,而这是常有的事情。记得我的导师孙黎老师经常和我说的一句话是“你看那些科研做的好的,不仅仅因为他们的天赋好,最重要的是他们投入到科研上的精力比其他人多,付出和收获是成正比的,谁努力了,谁的收获就多。”

在此“和谐”我主要是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同学与同学之间关系。在生活中尹老师总是无私的帮助、关心我们,定期组织大家出去郊游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缓解科研上的压力。每一学期尹老师都会关心我们的生活费是不是够用,还需不需要家里人的生活费帮助。不论是学业还是生活中有什么烦恼和不开心的事也可以去和尹老师讲,您总是能以一个长者的身份和阅历告诉我们一些人生的道理,帮助我们分析下一步怎么做是最有利的。六院的老师对待学生都是那么的和蔼,没有一点我原来所想的“大牛”与我们的距离感。他们真的让人感觉是以一种“亦师亦友”的方式来与我们相处,不仅能在学业上指导我们,还能和我们推心置腹地交流生活上的事情。作为我所在的六院儿童组,我很有幸能加入这个让人感觉温暖的大家庭,大家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作为一个初入科研门的学生,我的导师孙老师在我迷茫彷徨的时候不仅作为指明灯在前方照耀着我,也作为强有力的后盾支持着我。当我数据采集、数据分析遇到困难时,我总会记起您说过“有什么困难就告诉我,过来找我,我都在”,这时候我就会感觉我有一个多么好的导师。虽然在我研究生三年级期间您远赴澳大利亚,但是仍不忘关心和帮助我的生活及课题进展。虽然我们不能面对面交流课题研究进展,但是每周周五您都会和我视频会议,以了解近一周的课题进展情况,及时地帮助我解决遇到的难题。尤其是在最后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您也是不厌其烦的在百忙之中通过邮件往来帮我把关数据质量,核实结果,整理文章的写作思路,不断帮我修正论文细节,小到错字、标点符号,大到文章思路、科研方法,您都事必躬亲。师恩如山,师恩似海。同学之间像兄弟姐妹一样共同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大家以良性竞争的方式互相督促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身在六院才能真正明白别人所赞叹的“北大六院是一片难得的科研学术的净土”。

离别总是让人难过的,不过还好,我离你们还不远……

硕士研究生毕业感言范文2篇:

三年之前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三年之后我们是朋友,即将离别的朋友三年在我们这代人心里就像一个轮回,不断的重复着三年一度的悲欢离合,在我们的生命中上演着三年一集的人生情景剧。

《无间道》里梁朝伟说:“三年之后又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什么时候才是头啊?”我想这句话同样适合我。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研究生三年,我还上过三年的专科,而我还将继续面临博士的三年。

面对这么多的三年,除了无语,我还能说什么,我是否应该名为“无语伦比”哪?每三年熟悉一个地方,每三年认识一批朋友,每三年面临一次离别!老天啊,拜托啊,不要再折磨我了,OK?因为问题的关键在于这每三年一次的离别之情是成等比数列递进的。初中毕业时大家没什么感觉,虽然也曾经和关系好的同学说着保重,虽然也曾经黯然泪下,但现在想想当时更多的还是一种“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心情在里面。到高中毕业时,同学之间不再是那种简单的模仿秀一样的依依惜别,有的是好朋友之间那种离别在即的无限伤感,记得当时和关系好的同学在一起,也不想说什么,也不想做什么,只是希望和你在一起,就那样静静的等待毕业的到来。现在想想好像有一种“初恋时不懂得爱情”的感觉,同学之间是那样的纯粹,那样的美好!就像初恋的感觉。而大学毕业时的情形,现在想起来心头还是会有一丝酸楚,一丝甜蜜,每个同学之间,无论男生女生,无论熟不熟悉,每个人的嘴里都在互相道着“以后别忘了我”“以后常见面,常联系”的话语,至今这些话语还时常萦绕耳边,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一样,尽管那些同学我后来再没有见过,但现在想想那时的不愿分开真的是真情流露,不是一时冲动,更不是逢场作戏,那时的眼泪就是那样的莫名的流着,没有理由没有原因,是否有点像失恋?现在我面临的是又一次的三年一次的离别,阿杜说:“忽然恨透这个世界,因为要离别。”很奇怪,在研究生三年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想说的只是:“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就像那句经典台词说的“如果上天能够再给我一次机会”该多好啊”难道是觉得研究生的三年太短暂?难道是我在兰大留下了太多的遗憾?周星驰说:“小姐,我把我的心丢了。”我在兰州丢的是什么?莫文蔚对这周星驰的心说说:椰子啊,椰子,有人在这里留了一句话,我想知道是什么?”那么我的心里是否也有一句话留在了那里哪?如果有是什么哪?谁又能告诉我哪?如果那两个字没有颤抖,我不会发现我难过,怎么说出口,也不过是离别!

从中学到硕士,每三年都有离别,每次离别的心情各不相同,也许这就是张艾嘉所说的人总要学会自己长大,也许这就是爱的代价!

硕士研究生毕业感言 篇2

对于工科本科学生而言,毕业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撰写科技论文和技术报告的能力、收集各种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养成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工作作风。因此,充分、有效地利用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环节,在本科毕业设计中全面提升硕士研究生具有重要意义。

1.在本科毕业设计中培养硕士生的学术科研能力

在本科毕业设计中培养硕士生的学术能力,既是出科研成果的需要,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本科毕业设计是围绕着指导老师的课题进行的,指导老师可以在本科毕业设计中组织本科生和硕士生定期举行和课题有关的各种学术讨论会。如可以让硕士生先给本科生上一次课题的入门课,即作一个关于课题的较为详细的背景介绍。没有任何方法能像讲授课程那样帮助人去学习这门课程。因为要想讲好这次入门课,就要做大量的知识储备。硕士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就会主动阅读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主动驾驭知识,有利于启发思考,发展智能,培养创造能力。这个过程可以使硕士生站在更高的高度上看待问题,对课题的国内外进展有充分的了解,如目前研究的问题所在,以及解决问题的价值等。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硕士生在科研中最可贵的“超前性”,使他们永远不满足于对现有知识的掌握,既尊重知识,又勇于创新。同时结合课题的实验进展,安排本科生和硕士生作阶段性的课题报告,并安排质疑和讨论。在这种学术讨论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平等、自由地交流,没有既定观念的束缚,也没有权威的压抑,硕士生在与他人的全方位互动、反馈中不断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实现自我,从而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我教育水平,在多元、标,对此,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福斌,李冰.强化大学生的网络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1):62.

[2]鲍宗豪.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M].上海三联书店,

[3]田延光.网络条件下高校德育方式的创新[M].赣南师范学院.

开放的人际互动和学术领域碰撞中激发灵感、创新研究、丰富人生。另一方面,这一系列的学术讨论也充分体现了硕士生的研究水平和国内外研究现状,通过听取报告不仅开阔了学生和教师的视野,拓展了知识面,提供了研究团队内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而且报告后的集体讨论中也解决了不少研究难题。本科生在听报告时不但学到了报告内容,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别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老师在享受这一过程中常常也会受益匪浅。

2.在本科毕业设计中培养硕士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硕士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引领本科生共同完成工作,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而此时,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硕士生就是这个小组的领导者。确定合理的目标,制订适当的计划,确定达到目标的方式、方法,进行目标管理,工作中问题的处理会给硕士生提供很多挑战和锻炼的机会。为了达到目标,硕士生需要掌握适当的激励方法、需要掌握时间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同时,也可以让本科生在硕士研究生的指导下开展一些和毕业设计有关的社会调查,通过指导本科生的社会调查,可以使硕士研究生开阔眼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锻炼独立研究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3.在本科毕业设计中培养硕士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许多硕士研究生面临着求学与就业及社会和家庭责任的多重压力,是一个亚健康的群体,大多只是啃书本,埋头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中,不去参加学校或者学院组织的一些活动,也不注重与周围人的交流,正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导致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一些基础的实践能力不强。在协助指导本科毕业设计中,硕士生需要和包括本科生、指导教师和实验室的老师在内的不同的人进行沟通协作,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不可预知的事件会带来突发的问题,需要硕士生与学生、教师进行沟通协调,从而极大地锻炼研究生的口头和书面沟通技巧。在这个过程中,硕士生走出原来的单一的小圈子,趋向于全方位的开放,并能较好地处理多方面的关系,接受多方面的挑战,适应多方面的变化,经受多方面的锻炼,培育多方面的能力。摆脱了有些用人单位对硕士生“坐下来不能写,站起来不能说,跑出去不能干”的不良评价。研究生在指导本科生开展毕业论文相关工作时,本身也可得到很好的锻炼,提高自身对科研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总结能力、讲解能力、协调配合能力等。同时,本科生可以更多地获得专门的一对一的讲解,提高动手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此外,这种模式对于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友爱团结、协作公关基本素质也是一种很好的培养。

4.在本科毕业设计中增强硕士生的自信心、成就感和自豪感

在硕士生协助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通过指引本科生一步步地达成目标,增强了自信

[4]田秀云,李朝辉.师德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高校理论战线,2004,(4).

[5]罗家英.网络影响下高校德育模式变革与构建[M].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9).

[6]林文强.网络时代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及应对策略黑龙江高教研,2000.3.

本文系2008年度南昌大学社会科学校研究基金项目《网络视域中的高校班级德育工作研究》研究成果

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培养

张海霞1谢正权2

(1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公路系工程造价教研室,江苏南京211100;

2浙江登峰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1201)

摘要:文章通过大量的市场调查,统计分析了工程造价专业的岗位需求现状和人才特质要求,提出了工程造价人才的七个特质,并通过了专家论证会的审核。据此,本文深入分析了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特质现状,提出了基于岗位需求进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

关键词:岗位需求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办学规模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一线高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但在教育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第一,学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学历教育的滞后性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迅速变化;第二,文理学生比例增加,学生基础差别大,文科学生对理科知识的接受能力有限,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兼顾学生个体发展;第三,高职院校教育重实践轻理论,重动作技能轻心智技能,能教学生一技之长而难以兼顾其可持续发展;第四,80后独生子女,由于生活条件较为优越,个性较强,欠缺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因此,找准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岗位需求,分析人才特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具有明显标志性特征的高职人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因此,本文借高职院校改革契机,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从岗位需求角度分析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

1.工程造价工作岗位分析

工程造价是贯穿整个工程项目建设始终的一项系统性工作,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一直到设计、施工结束,涉及的工作岗位繁多。我院根据企业调研和组织专家论坛,确定了目前造价相关的与高职院校培养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目标相一致的岗位有:计量员、造价员、采购员、合同管理员、监理员、施工技术员、绘图员等,这些人员分别完成造价编制、造价审核、标的编制、投标编制、工程计量、材料采购、设备采购、分包管理、变更管理、成本控制、费用监理、工程制图等工作任务。根据高心,同时通过亲身体验传道、授业、解惑的历程,将产生为人师的自豪感和获得成功的成就感。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多用正面评价激励硕士生,为硕士生提供心理帮助。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和昨天的自己比较,有一点点进步就要奖励自己。指导教师不仅要嘉许学习努力、学习效果好的行为,更要嘉许遇到困难不气馁、能坚持“一天学习一点,一天积累一点,一天提高一点,一天发展一点”的态度,以倡导一种积极的学习科研文化,不断地增强硕士生的自信心、成就感和自豪感。这种积极进取的文化不仅有利于激励学生在校学习时能克服困难坚持下去,而且能使学生毕业后真正成为终身学习的受益者。

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连续扩大,如何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逐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研究生教育是国家面向公民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高级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在创建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与研究生教育密切相关。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既是一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志,又是学校科学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标志,可以说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富有创新精神的硕士生群体是学校教学、科研活动中最富活力的有生力量。充分利用本科毕业设计,全面提升硕士研究生的学术科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进一步增强硕士生的自信心、成就感和自豪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升硕士生的培养质量。

职院校培养高技能技术性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要求,以上任务作为一线工作人员应当具备的技能培养目标。

2.工程造价人才特质分析

根据工程造价人员的工作任务,分析具体职业需求,拟定不同任务的职业能力,进行调查问卷,形成任务———职业能力分析表,确定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一般能力,从能力出发,分析工程造价人才的特质,进行第二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工程造价人才应具有以下基本特质:

第一,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道德既是企业(或行业)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又是从业人员自我约束的行为准则,尤其是造价行业,由于其涉及费用较高,诱惑因素较多,因而对造价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要求更高、更严格。

第二,熟悉建设法规、造价政策和技术规范。建设法规、造价政策和技术规范直接规范、指导造价业务的开展。应用型造价人才主要处于造价业务的第一线,其操作的规范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切身利益和员工自身的长远发展。

第三,具有一定的语言组织和谈判能力。由于造价工作往往要涉及工程参与各方的经济利益,因此,应用型造价人才不是简单的业务操作人员,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业务操作技术和技能,更要具有先进的经营理念、人际交往能力和协调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第四,熟悉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应用型造价人才活动在造价行业第一线,对其发展状态和发展趋势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随时应付其市场变化。

第五,熟悉工程量计算规则和费用计算方法。工程量计算规则和费用计算方法有多种,对不同规则和方法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工程造价人员计算的正确性和业务的熟练度,是衡量其业务水平的重要依据。

第六,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造价编制与施工组织密不可分,同一个工程项目采用不同的施工组织方式可能都能满足质量、进度等要求,但产生的费用却相差很大。

参考文献

[1]张润杰,刘维民,刘鹏.研究生参与本科实验教学发挥重要作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7):108-109.

[2]于长青.研究生培养中科研育人模式的构建[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9,(7):10-12.

[3]于忠海.研究生“自我教育”的学术资源构建与教学理念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9):44-46.

[4]张学义,史立伟.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J].职业时空,2009,(9):71-72.

[5]何江涛.研究生协助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利弊分析[J].中国地质教育,2009,(2):42-44.

[6]冯晓丽.高师院校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9.

[7]常宝英.关于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07,(5):165-168.

[8]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9]邱立友,高玉千,戚元成.理科硕士研究生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9,(10):26-28.

硕士研究生毕业感言 篇3

【关键词】免费师范毕业生;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学习动力

【Abstract】Research of education master learning motAbstract: T quality training of free-normal education candidates of masters degree in education if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tingent of teache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improve of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guarantees the premise and is the key of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This paper survey and analysis the education master learning motivation problem of Free Normal Graduates, and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

【Key words】Free Normal Graduates; free-normal education candidates of masters degree in education; Learning motivation

一、背景

從2007年秋季入学的新生起,国家在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自2012年起,国家六所部属师范大学从中小学任教的免费师范毕业生中招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满一学期后,均可申请免试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在职学习专业课程,任教考核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的,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是我国教育实行的重大举措,关乎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教育问题的根基和关键。只有把教师队伍建设好,我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有效保障。提高免费师范毕业生(以下简称“学生”)攻读教育硕士的学习动力,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升都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学生在攻读教育硕士的学习过程中存在态度不够端正,动力不足的现象。本文以西南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为例,通过调查学生的学习动力情况,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一系列可行的建议和举措,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二、调查结果

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2012级、2013级和2014级三个年级7720人,发放了调查问卷。根据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问卷设计包括: 政策解读、理论课程学习、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四个方面的问题。其中,学生疑惑比较大的问题主要集中在:

1.政策解读方面

(1)《实施办法》指出“免费师范毕业生经考核符合要求的,可录取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符合要求到底是什么标准?是不是说工作一年后就可以来攻读教育硕士?

(2)“任教合格”达到什么样的标准算是任教合格?考核方式又是什么?

(3)“双导师制”学业导师怎么样指导学生?具体的指导方案是什么?实践导师怎么样指导学生?具体的指导方案是什么?

(4)“将免费师范毕业生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岗位的实际表现作为教育硕士研究生成绩考查的重要内容”,考核采取什么方式?由谁来实施?具体标准时什么?

(5)学生的具体培养方案和《实施办法》是否一致?怎么样体现基于实践?

2.理论课程学习方面

(1)课程学习为了什么?课程学好和学坏的区别何在?60分与100分有什么不同?

(2)课程学习中应该学习哪些知识?与本科课程学习内容的有什么不同?

(3)同是教育硕士,同一学院不同专业的教育硕士区别在哪里?比如计算机专业教育硕士和教育技术专业教育硕士有什么不同?

(4)课程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就是通过课程,得到学分吗?

(5)理论课程学习的内怎么样与实践结合起来?

3.实践能力方面

(1)实践能力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学习和提升?

(2)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什么方式进行考核?考核的标准是什么?

(3)导师在实践能力方面是如何进行指导的?

4.专业发展方面

(1)取得了教育硕士的学位证和毕业证后对以后专业发展有什么帮助?

(2)教育硕士学位是否能得到各个中小学的认可?是否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3)是否可以考博?是否可以出国,十年内出国深造算不算违约?

(4)如果读博士可否读专业性的博士?是否必须读教育博士?

三、调研情况分析

1.政策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

《实施办法》中提到“免费师范毕业生经考核符合要求,可录取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各个学校就很难把握,没有考试的选拔,只是使学生产生了一种错觉就是他们只要拿钱就可以读,学习机会来的太容易就会不珍惜,所以很多同学根本就不去上课学习;当前的政策一再强调实践能力的提升和考核,学生认为我天天都在上课,学校领导和学生对我的评价还不错,实践能力的考核肯定没有问题,实践能力的要求和考核标准如果不严格,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动力。就目前政策而言,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出国深造,很多学生认为我也不教外语学了也没用,所以对外语的学习动力也会下降。

2.理论课程引导的力度有待提高

由于学生攻读教育硕士采用在职学习的方式,大部分的课程必须采取网络课程的方式开设。网络课程的课程负责人是各专业学科带头人或者全国知名教师,课程资源很丰富,但是课程建设方式有待改进,现在的网络课程主要是资源的堆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学习哪些内容,从而造成很多学生认为将老师布置的作业和任务完成了,就算完成了课程的学习。还有很多专业的专业课程,在本科阶段都有开设,在硕士学习阶段又在开设,甚至任课教师都是一样的,很多学生感觉本科都学过了,现在又要学。任课教师,没有提供有力的引导工作,使学生形成课程学习就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的错误观念。

3.导师指导工作有待加强

学生在攻读教育硕士时,学校确实为其提供了“双导师”。但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工作没有按照要求如实展开,还是让学生感觉处在没人管的状态。甚至有很多学生要毕业了,还不知道自己的老师是谁。理论导师一般就是审核下开通报告,帮学生修改下毕业论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实际的指导。在为学生分配实践导师时,虽然本着就近原则,但实践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更是甚少,很多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还在问,实践导师是指导什么的。当然,学生能主动联系导师最好,对于那些没有主动联系导师的学生,导师应该主动联系学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校也要制定相应的导师管理指导,加强导师的指导工作。

4.考核制度和标准有待完善

考核,即考试,考定核查。学习效果的评定必须有相应的考核方式和标准。要想“以考促学,以考促教”通过考核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更要有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和具体明确的考核标准。目前,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和标准不够具体,学生在学起来也比较迷茫。现在的学生,认为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能考60分,拿到该课程的学分就可以了,考的再多也没有意义。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对策和建议

1.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

从学生攻读教育硕士的选拔的考核开始都要有合理、具体科学的考核制度,使学生感觉多得攻读教育硕士的机会是有难度的,必须经过努力才可以达到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并加强学习过程的考核,不能仅仅通过几个作业,就给予通过。实践能力的考核,更应该具体严格,考核在平時的课堂,比如形成专家组到学生所在的课堂进行听课或者在毕业答辩时加一讲课环节,同时应该加上学生所在教班级同学以及家长对其的评价和所在学校领导的评价。最后实践能力的考核必须具体,深入和全面,才能真正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

2.构建合理的网络课程模式

现在的网络课程主要采用的是精品课程的方式,主要注重课程资源的展示,对于现在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并不适用。网络课程应该向慕课和微课方向转变,大的框架可以采用慕课方式,加强教学团队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沟通,小的单元可以采用微课的方式,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而不是仅仅是完成作业。

3.制定高效的导师管理制度

为学生安排了“双导师”,同时要对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分别制定具体详细的指导方案和工作。并与他们的工作量联系起来,比如,一个学习要对学生集中开几次会,并指导完成一篇论文或者一节精品课程,只有他们的指导任务完成,才算完成工作量。只有导师的积极性上来了,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4.加强培养方案的建设

各个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详细的培养方案,使学生能够清了解到自己攻读教育硕士学位,所要达到的目标,所要完成的任务。同时,也对国家相关政策不清楚地方,进行详细说明,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总之,现在免费师范毕业生攻读教育硕士的学习动力不够,随着相应制度的完善和资源的建设,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也会逐渐被调动起来。才能保证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从而保证我们教师队伍得到很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EB/OL] (2007-05-09). http://www.gov.cn/zwgk/2007-05/14/content_614039.htm

[2]教育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施办法(暂行)[EB/OL] (2010-05-21). http://www.gov.cn/zwgk/2010-05/27/content_1614565.htm

[3]百度百科. http://www.baidu.com/s?word=kaohe&tn=sitehao123&ie=utf-8

[4]崔世莹.免费师范生学习动力问题调查及对策分析[J].学理论. 2009,(10).

硕士毕业生毕业感言 篇4

20号最后一堂助教课程。老师祝大家一切顺利,突然小伤感,再次见老师,应该就是通过新闻媒体了。

21号助教课程考试,我竟然记错时间睡过头。我的三次助教经历就这么被毁了。博士们都很好,远没有我对自己的要求那么严苛。下午大家一起阅卷。晚上谢师宴,导师与我们聊了很多。对老师的感情很多字,也很复杂。我想我真是长大了,不再一味的认可我们仰望的人。他在很多方面的亲美让我不以为然,但老师的能力、学识还是让我钦佩的。人无完人,这样的人才是生动的。问题只在于我们自己愿意跟拥有什么优点的人相处。

22号豪与家人到达。下午到住处与他父母见面,阿姨见面就拥抱我,真诚的让我感动。晚宴换桌和答辩时最严厉的老师同桌。老师知道我后,开玩笑说:你过了吧。之后再敬酒,老师又说“你的文章是完全自己写的还是导师有帮忙?我觉得内容上很好,我拿给我的学生当范本的。”这样的一番话,确实让自己小开心了一下。但是,对于学术的追求让我明白,我的论文还是不达水平。

晚宴后是学院的晚会,同学们各自发表毕业感言。有些普通,有些搞笑;有些应付,有些真诚。我不清楚自己的定位,只是突然想到跟牛丸的那次对话。于是我说:美好的记忆是对的人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少一个都不行。

23号上午,川、ss与豪的所有家人一起喝上午茶。席间,ss妈妈想买单,川妈妈说“现在这些事孩子们都能打理,让他们自己商量办吧。”我们真是长大了。这桌饭,不是熟悉的父母带上孩子,而是要好的孩子们带着父母。融洽的气氛一样,让我期盼未来的家庭生活。下午毕业典礼。大家互相照相,毕业的张扬肆意疯狂。典礼结束,大家四散,真的是散了。朋友们都带着家长,需要照顾家人,也需要继续下一个行程。赶行程的匆忙完全让大家忘记了这一别,再见时心境什么的都不一样了。这样匆忙的人也包括自己,再回学校时,川、ss都走了。

24号,我陪豪家人赶往香港。过关最后一刻,我给ss打电话只是想确认有没有欠钱,不想得知她第二天就走的消息。过关,无信号,一会的时间恍惚了。

这一天,我们逛尽了香港的各大名牌店。晚上,我只想跟豪确认一件事,深思熟虑的决定更能让人坚持。

25号,下午送机。第一次坐香港的机场快线。后来得知qq牛丸她们头天也是在快线的最后一站博物馆听的jason moraz的演唱会,不知怎么的觉得我们三个人的缘分真神奇。

看豪父母走进候机室的背影,我的伤感却更多的来源于---毕业季结束了。

26号,上午负责几个人的转单。中午去自习室的路上,qq打来电话。又是缘分。她当天下午的火车,聊没一会,qq就打算改签。于是,第一次见到双子座的人这么有行动力(哈哈)!

晚上k歌,第二天无所事事的宅在屋子里涂指甲油,我们仨都是留恋过去的人。所以,即使站在原地无事,我们都希望留得够久。

28号,qq走了。29号,牛丸走了。我没有送qq,因为还会再见。一个恩惠让我帮牛丸安排到了一辆免费的车。送牛丸离开学校时,这家伙感叹幸好有我们,要不不知道该怎么面对离开。可机场车一停,我们在车里跟她挥手时,她眼眶就红了,招招手立刻把头别了过去。

硕士研究生入学感言 篇5

硕士研究生入学感言(1)

同学们上午好!欢迎你们加入这个大家庭,今后我们将有3年的共处时光,其中少数直博或考博的还会在实验室度过5年或6年的时间,当然前提是你不要延期。在专题讨论之前,我想先插点题外话。你们想过没有,你为什么要考入我们实验室读研?或者说得更直接一点,你读研的定位是什么?你是仅仅为了拿学历、学位证书?还是打算通过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而成长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合格研究生?为什么要问你们这个问题,那是因为你的定位将决定你在3年中的态度,而态度又将决定你在3年中可能取得的成绩。3年后你所能取得的成绩无疑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你未来的发展。另外,你在3年中的表现还将影响实验室的老师对生源地学生质量的主观判断,你的成绩将会对你母校的师弟师妹们带来某种倾向性的印象。所以,我希望大家在这3年中能展示出你最好、最积极的一面。

你们刚从本科毕业,对于科学研究可能还感到神秘,可能认为搞科学研究的人个个智力超群,对于科学家可能还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仰视。的确,在很多时候,科学研究需要“灵性”,但如果你没有顶尖聪明的脑袋也不要紧,因为现代科学研究已逐渐倾向于职业化、程序化与规程化,在某种程度上你只要按规程办事就可以了,跟聪明与否关系不大。如果你经历了严格的科学研究培训,即使智商平平也依然可以做出可喜的成就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在新生入学时开设十个培训专题的原因之一。

下面言归正传,开始“文献阅读”专题的探讨。我把本次专题讨论的题目定为“文献阅读与科研训练”,内容主要针对硕士研究生,希望对在座的博士新生也会有所帮助。我主要讲三点:文献阅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文献阅读的基本技巧,以及文献阅读需要注意的几点事项。

(一)文献阅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研究生3年需要学习和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礼仪与学术规范,基本实验技能(包括湿、干实验),阅读与写作能力,报告与答辩能力,提炼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在研究生学习、研究过程中,文献阅读是一项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它几乎融汇于研究生培养的各个主要环节,与研究生各项能力的发展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文献阅读能力的培养很重要!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文献?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你也许无法回答全面。其实,我也回答不全,这里我只能根据我多年来的体会简单地谈谈文献阅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大的方面讲,当代科学研究早已不同于牛顿、达尔文时代,从零(空白)建立科学大厦的可能性基本为零,我们从事的每一项研究都只能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如果我们想要在科研上有所建树,我们必须站在巨人肩膀上才行。如果你没有大量文献阅读的积累,你肯定爬不上巨人的肩膀,更谈不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采摘硕果或仰望星空。从小的方面来说,通过读文献可以让你充分了解研究小方向上的历史发展和前沿动态,能粗略判断自己的研究大致处于什么位置。人们常说,基础研究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每一项基础研究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或多或少都是独特的。如果文献调研不充分,你就无法做出独特的研究。所以,文献阅读的一个作用是避免重复选题,避免重复研究。在研究生期间,文献阅读最直接的作用是模仿学习,在阅读中仔细体会别人论文的行文思路,既包括语言文字、句式的组织,也包括论文逻辑结构的组织和表达。此外,文献阅读可以体会如何提炼科学问题、如何解决科学问题等,在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等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最直接的训练。这些就是我对文献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解。

(二)文献阅读的基本技巧

下面我简单谈谈如何进行文献阅读。不过,每个人学习、做事的方式和习惯都不完全相同,下面的这些建议不希望你们照搬,我希望你们能尽快建立适合你自己的文献阅读方法和技巧。

对于硕士新生,你们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遗憾的是,我不能给你提供快速提升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的捷径,我个人认为也没有什么捷径。具有四、六级水平不能保证一开始就能顺利阅读专业英文文献,因为专业文献有它自己的特点。掌握一定的专业词汇量、熟悉专业文献的特点,当你翻过这个门槛后,你就会发现专业文献的阅读其实很简单,相比于很多其他类型的英文文章,专业文献的阅读反而更为容易。这个过程你必须自己亲自经历,这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下面给你们提供一些建议,你们可以选择性地采纳。

文献阅读的第一个阶段就是跨门槛阶段,这个阶段你的阅读速度可能很慢,可能无法理解文章的全部内容,不要紧,这是正常现象,你要做的就是坚持去读。不过,我的建议是,刚开始阅读的文献最好是你导师提供给你的经典、高质量的文献,因为开始阅读必然是一种细嚼慢咽的精读,这些文献会给你留下经久难忘的印象,如果文献质量太差会给你造成不良的影响。

当你跨过文献阅读的门槛后,建议你根据不同的目的,对不同的文献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跟你课题直接相关的高质量文献依然要采用精读的方式,对于其他更多的文献,建议采用泛读的方式。泛读就是快速浏览,对文章的重点有选择的进行跳读,泛读的目的就是获取信息,只需知道文章的主要发现和结论即可。对于重点文献要采用精读的方式,精读与泛读的本质差别不在于阅读速度的快与慢,而在于你是否将思考融入阅读过程。精读的主要目的是要把文章的内容真正消化掉,要转化为你自己可以运用的东西。我把精读的方式分为三种,它们包括“验证型阅读”、“挑刺型阅读”和“总结归纳型阅读”。

什么是“验证型阅读”?就是拿到一篇好文章,暂不看文字内容,先把图和表挑出来,你根据图和表的内容想想你来写这篇文章,你会怎么写,包括大的结构框架、组织逻辑,以及如何引入问题,如何进行结果陈述,如何引申出结论等,然后再看作者是怎么做的,反复体会你想的和你看的有哪些不同。当你的想法和作者的雷同程度越来越高,你的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之中越来越高。这种“图表——思索——验证”的阅读对提升思维非常有效。你想,当你做实验后得到的就是几个表、几个图,如果有意识地经过了“验证型阅读”的训练,你就会知道该怎么从更高、更好的角度来写你的文章。同样的数据,有的人可以发10。0的文章,有的人可能只能发5。0的文章,为什么有这种差别?这种差别其实就是在平时阅读文献的过程中慢慢积累出来的。

“挑刺型阅读”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读方式。挑刺就是找不足,能挑刺说明你不仅消化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还能比作者看得更深、更远。很多高档次杂志经常会刊出针对新文章的评论性短文,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挑刺型阅读。“挑刺型阅读”可以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如果你立志于从事科学研究,撰写课题申请书是必须的能力之一。课题申请最重要的就是有新的idea,“挑刺型阅读”可以为你今后从事科学研究的选题提供良好的训练。

“归纳总结型阅读”是一种宏观视野下阅读,是对多个“单”研究的归纳性思考,是对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总结和把握。每个人都可以总结,但要真正总结到位并对发展趋势进行合理、准确的预测却需要很强的能力,一般初涉研究的硕士很难达到这一水平,往往只有同学们常戏称的“大牛”才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但是,我仍然鼓励你们对你阅读过的文献进行尝试性的总结分析,因为大牛不是天生的,也是从研究生开始慢慢炼出来的。我希望你们当中今后也能出几个大牛,让我们老师也沾沾光,万一大牛不行,出几个中牛也可以。

另外,我还有几条建议: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2、文献数据库与搜索引擎相结合3、对于应用研究和部分应用基础研究,还要结合专利数据库。

4、杂志论文与书籍、学位论文相结合(三)文献阅读的几点注意事项

1、高水平的研究基本上都是英文的,所以你们要尽快完成从中文文献到英文文献的过渡

2、阅读文献的质量与档次决定你视野的深度与广度,精读必须读高档次的文章

3、不要将第一年课程学习与第二、三年截然分开,文献阅读应始于第一年

4、注意最新文献与实际实验有1—2年的时间滞后性

5、忌用文献填充硬盘,不做收藏家

6、但是,有用的重点文献还是要分类保存,甚至做好总结和记录

硕士研究生入学感言(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2014级博士生赵鑫,非常荣幸能够作为新生代表,站在这里发言。首先,请允许我代表2014级全体研究生新生向各位领导、老师以及为迎接我们到来而忙碌的师兄师姐表达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今天,在这充满希望与收获的季节里,我们怀揣金色希望,向着新的目标、新的梦想发起冲锋;今天,我们拔锚启航,将要从这里铺开我们人生的万里春光。

巍巍农大,百年校史。这里是知识的殿堂,是农业科研的高地。一代代农大人秉承“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在这里拼搏奋进,也为农大取得了一次次伟大成就。校园里的一尊尊塑像;校史馆里的一张张照片,无一不向我们细数着农大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也更散发着她百年名校的厚重底蕴。今天,她扬帆远航正向着建设成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而前进。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们选择这里的决心。仰望农大,这里有前辈们栉风沐雨披荆斩棘留下的开拓进取,勇攀高峰的优良传统;这里有扎根一线吃苦耐劳,朴实求是的奋斗精神;这里有能和世界交流学习的学术平台;这里还有先进、齐全的软硬件设施;这里更有着一位位受人敬仰的学界翘楚。而这都会帮助我们汲取知识,成长壮大,让我们可以更加自信的去面对未来的挑战,也激励我们去为农大书写一段段刻上我们烙印的辉煌。

农业是百业之基,农业兴则百业旺。选择农大,不仅是因为她有着令人骄傲的历史,我们更加看到了她在推动国家复兴、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意识到她“以农为本,建设三农”的社会责任。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勤奋学习,磨练自己;我们也要要求自己在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更多地去关注社会、理解农业。我们更要努力锻造自己的科研素养和人格品行,做一名合格的农大人,去践行我们“学农,爱农,服务三农”的誓言。时不我待,即将或已步入研究生生涯的我们应当抓紧时间,珍惜和利用好学校为我们提供的资源与平台,激发自己对真知的渴望和对探索的热情。同时,我也深知科研的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我们会忍住辛苦、耐住寂寞、端正态度、知难而上去追寻那风雨之后的彩虹。

同学们,我们就要从这里开启人生又一段绚丽篇章了,让我们“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去发掘、去探索,向着我们的心中的目标和肩上的责任前进。今天,让我们为进入农大而骄傲,明天让我们骄傲的为农大续写辉煌!

最后,衷心祝愿农大的明天更加美好,谢谢大家!

硕士研究生入学感言(3)

一个“不新鲜”的新生——研究生新生感言

来到中山大学读研究生已经半个月了,也勉强做了半个月的新生。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是一个新生,而是一个“老生”。因而,我所谓的新生感言就是一个词:“不新鲜”。

第一,环境不新鲜。

首先,对于广东不新鲜。作为一个广东本地人,虽然由于在北京读本科,已经将我改造成半个“北方人”,甚至于刚刚回到广州的时候,还会有点水土不服,需要半天的“倒时差”时间。但是,对于广东的一切依然是那么熟悉和亲切:连绵的夏雨、热闹的大排档、清甜的老火靓汤、运动后的湿汗淋淋……这就是家乡广东的感觉。因而,我对于广东基本上不需要“新生期”,一切就像鱼如江海、鸟飞山林般清新自然。

其次,对于广州不新鲜。虽然家不在广州,但是对于广东的省城还是比较熟悉。从以前给朋友寄信的地址,到后来往返北京广东的中转站,再到广州实习打工,基本上每个阶段都有着广州的印记。尤其记得的是,往返学校途径广州的时候,我基本上都会提前一两天到,然后在广州看看朋友,看看风景,吃吃小吃,呵呵,上下九的小吃还是很不错的,然后再从容地坐火车北上。

最后,对于中大不新鲜。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老师和家长带到中大参观,进行一番励志教育,将来要考这间大学啊!结果,阴差阳错,高考之后去了提前批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与儿时的中大擦肩而过。大学阶段也保持着与中大的联系:中大的东校区、北校区和南校区我都曾留宿过、蹭过饭堂。及至大学毕业,面临选择。虽然身在“帝都”,但“梁园虽好,终非故土”,而且秉承“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加之中大“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极大诱惑,我选择了到中大读研,也算是兑现了儿时的承诺。因而,中大对于我而言,一点都不新鲜,就像多年未见的老友一样,眉目之间尽显亲切。

第二,心态不新鲜。

作为一个“研究僧”,自然每天都要敲学术的木鱼。走过了大学的四年,也明确了自己的选择与方向,面对每天都要敲上几下的“木鱼”,早已是“驾轻就熟”,成为一个十足的老油条。

这是一种很熟悉的生活,每天按照熟悉的作息起床睡觉,按照熟悉的方式方法读书上课,按照熟悉的口味到食堂吃饭,用熟悉的眼光打量走过的美女,甚至连上课打瞌睡的姿势都是那么熟悉,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或许这就是“朝九晚五”的翻版,但这是安静淡然的生活,是适宜读书思考的生活!

这是一种很充实的生活,每天不需要问自己人生目标是什么,不需要问怎么写论文搞学术,也不需要问明天吃什么穿什么。要做的,只是朝着你的方向一步一步前进,只需要你一点一滴地积累。

这是一种很舒适的生活。安静的宿舍、凉爽的图书馆、绿荫葱葱的校园、温和严谨的老师、亲切热情的同学……要说唯一的不舒适,就是九层的宿舍没有电梯啊!

对于这样的生活,我已经明确、已经熟悉,也确实是我所想要的生活。人生之中,能拥有两年这么熟悉、充实而舒适的读书生活,足矣!

第三,感情不新鲜。

来到中大,完全没有“待晓堂前拜舅姑”、“画眉深浅入时无?”的紧张与拘谨。因为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

前面已经说过与中大断断续续的缘分,中大给我的柑橘我始终是一个老朋友,以至于刚刚来到中大的时候,我就想走上前去,跟她说一声:“嘿,我回来了”!

而对于中大的老师与同学,也是很自然地就相处在一块了,似乎不用太长的熟悉期,大家都这么亲切朴实。从叶老师突然爆出的“我,老叶啊”,到喊李老师“飞姐”,再到喊师兄和同学外号,一切都是这么自然而然,无须刻意地经营。

第四,研究的不新鲜

学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专业名字,以至于往往填表格的时候经常两行都写不下。由其长度,我们可以猜想它的枯燥程度,因为我们通常会说又长又臭的什么什么。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不新鲜的研究。一个是因为高中学的是政治,大学学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等到“研究僧”了,居然还研究这个,可谓是“饱受毒害”、“入木三分”(本人名字有木字)。而且,顾名思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汗,真的不是我在充数字),搞的多是理论研究和文献研究,一眼望去,就能看到其后面暗黄的书页;轻轻一闻,就能闻到阵阵的旧纸书味。

虽然这是一门不新鲜的学术,但没办法,我就熟悉这门,也只好“一条路走到黑”了。再加之,我想要在这不新鲜的学术领域发现一点新鲜东西的野望,我便走上了这条不新鲜的研究之路。

硕士研究生毕业致谢范例 篇6

从拿到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的那一刻,我就明白了我已经站到了自己梦寐以求 的平台上,此时 的我充满激情、梦想、抱负和无尽 的志向。三年 的岁月,在求知、求学、积累、历练中如斯逝去,这段岁月让我逐渐褪去了本科刚出校门 的稚气和冲动,多了几分成熟与冷静,依然不变 的是同样 的激情和梦想。它是我人生 的一个重要 的缓冲和积累 的过程,使我 的心灵得到了锤炼,学业也得到了升华,让我可以充满自信,身怀所学,以不减 的激情投入到人生新 的阶段,将这宝贵 的三年带给我 的财富转化为生活 的动力。

在写这篇论文 的一年中,身心也经历了巨大 的考验。开始为选题困惑,后来又为文章结构所累,再就是对论文所要解决 的社会问题提出合理 的参考性观点时又遇到了思路 的瓶颈,同时在这个过程了发现了自己知识沉淀 的不足,和对理论及文字 的驾驭力 的欠缺。不过对最终论文还是成型,深感欣慰,这其中也 的确投入了自己 的心血和付出。只是自己所有 的知识素养只能支撑自己写出这种水平和高度,希望在今后 的不断努力 的过程中,能有更大 的提高和更深 的见解来使自己 的观点得以完善。

我满怀一颗感恩 的心面对身边所有 的老师、同学和朋友和家人。不知道“感谢”二字是否可以表达心底那份最深 的情意。感谢我 的导师白凤峥教授,一个才华横溢 的学者,一个宽厚仁慈 的长辈,一个可以谈心 的朋友,我从您身上学到 的东西虽九牛一毛,但足够我受益终身。在我 的论文 的每一次 的修改过程中,白老师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并为我指点迷津,才使得我在面对各种问题 的时候得以豁然开朗。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虽历时三载,却给以终生受益无穷之道。对白老师 的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 的,学生只有通过不断汲取和学习作为对老师 的回报。

同时感谢马培生教授、赵俊康教授、赵怡副教授以及段永惠副教授对我 的教育和培养,是他们严谨求实 的态度,踏踏实实 的精神使我没有虚度这三年 的光阴,获得了人生重要 的财富。

感谢我 的社会保障研究生班 的全体同学,这个集体团结友爱,志向高远,我能成为这个大家庭中 的一员感到非常 的荣幸。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兄弟姐妹,才使我在求学 的路上感到充满力量。感谢我 的室友陈赟、范玉兰、潘霞,在像家一样温暖 的宿舍里,我们彼此关爱,同喜同悲,一同渡过了生命中重要 的时光,希望未来 的日子里大家都能幸福!

感谢我 的妈妈,一直那样爱我,呵护我,理解我,在家庭最困难 的情况下,毅然坚定 的支持我去读硕士,这就意味着她自己选择了更加艰难 的生活;在爸爸刚离开我们 的那段最痛苦 的日子里,她依旧为了我选择了坚强,才使我能顺利 的完成这三年 的学业。“羊跪乳,鸦反哺”,现在我要毕业了,我要成为妈妈 的依靠,让她放心,安心,开心 的度过每一天!

感谢我 的爸爸,虽然他在一年前离开了我,但是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在我 的生命里,他总是那样不善表达 的爱着我,默默 的支持我,给了我一个幸福 的家和快乐 的生活。但是现在,女儿即将毕业,开始新 的生活了,可是爸爸却再也看不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怎样撕心裂肺 的悸痛。我会很努力很努力,不会让您失望!

感谢我 的爱人—马孙亮,是你给了我支持和力量,让我如此幸福 的面对新 的人生!

最后,想对自己说,硕士研究生学习的结束是又一个新 的生活 的开始,在今后 的岁月里,不论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努力,不断成就自己 的梦想和更加精彩 的人生!

硕士研究生毕业感言 篇7

一般而言, 一个完整的语篇由两部分构成:主语篇和元语篇。主语篇侧重于新命题的生成, 向读者传达作者的写作意图, 从而完成语篇的概念功能。然而, 主语篇只是语篇生成的一个环节, 其本身缺乏连贯性, 且以作者为中心。众所周知, 阅读交流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 两者缺一不可。这时, 作者往往借助元语篇来交待语篇的结构安排, 帮助读者理解语篇, 提示读者命题的重要性和可靠性, 从而实现两者间的交流和互动。

自Halliday (1973) 提出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 (ideational function) 、人际功能 (interpersonal function) 、语篇功能 (textual function) 后, 关于元语篇的探讨一直深受该理论的影响。很多学者从纯理功能视角给元语篇下定义和分类。这样的探讨不仅扩大了元语篇的范畴, 还有利于按功能给元语篇分类。

但是, 元语篇的形式和功能并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元语篇可以同时具有多种功能。例如, 它可以既传达人际意义, 又传达语篇意义。而且, 元语篇的功能会随着语境的改变而改变。离开具体的语境是很难界定元语篇的功能的。正是由于元语篇的这些特点, 研究者们不可能完全区分出哪类元语篇只有某种特定的功能, 所以元语篇的分类也总是有分歧。较新的关于元语篇的分类是Hyland (2004:137—140) 提出的。他认为, 所有元语篇都具有人际意义。因此Hyland借鉴Thompson (2001) 用来区分语篇的组织性和评价性成分特征的两个概念:“交互” (interactive) 和“互动” (interaction) , 并在总结前人的分类模式的基础上, 把元语篇分为“文本交互性手段” (interactive resources) 和“作者读者相互间手段” (interactional resources) 两大类。笔者认为, 该分类分特征, 因此在本研究中采用此种分类方法。具体分类如下:

(1) 文本交互性手段 (Interactive resources)

(1) 过渡标记 (Transitions) :inaddition, but, thus, and, etc.

(2) 框架标记 (Frame markers) :finally, to conclude, my purpose here is to, etc.

(3) 内指标记 (Endophoricmarkers) :notedabove, seeFig, in Section 2, etc.

(4) 证源标记 (Evidentials) :according to X, (Y, 1990) , Z states, etc.

(5) 解释标记 (Code glosses) :namely, e.g., such as, in other words, etc.

(2) 作者读者相互间手段 (Interactional resources)

(1) 模糊限制语 (Hedges) :might, perhaps, possible, about, etc.

(2) 追加标记语 (Boosters) :infact, definitely, itisclear, etc.

(3) 态度标记 (Attitude markers) :unfortunately, I agree, surprising, etc.

(4) 参与标记 (Engagementmarkers) :consider, notethat, you can see, etc.

(5) 自我提及 (Self-mentions) :I, we, my, our, etc.

有关元语篇的理论探讨为元语篇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近几十年来, 国外学界和国内学界对元语篇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但国内学者大多集中于研究中国大学生 (英语专业或非英语专业学生) 使用元语篇手段的情况, 鲜有学者对中国硕士研究生使用元语篇手段的情况作过定量和定性研究;国外学界虽有研究者作过类似研究, 例如Hyland和Tse (2004) , 但是由于英语学习的大环境不同, 香港学生对英语的掌握情况有别于内地学生, 元语篇使用特征也会有所差异。而就作者目前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 对中外硕士研究生在毕业论文中使用元语篇手段的对比研究相对较少。因此, 以中外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为语料, 对元语篇使用特征进行对比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2. 本次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四个问题进行:

2.1.1中外硕士研究生在用英语撰写的毕业论文中是如何使用元语篇手段的?各自的使用特征有何具体体现?

2.1.2中外硕士研究生在毕业论文中使用元语篇手段是否存在异同?如果有, 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分别是什么?

2.1.3 造成中外硕士研究生使用元语篇手段的异同的潜在原因是什么?

2.1.4 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对外语教学, 尤其是对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有哪些启示?

2.2 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方法。为了回答以上四个问题, 本研究以自建的两个语料库为基础, 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第一个语料库包含外国硕士研究生所写的20篇毕业论文, 都是从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s中随机抽取的。第二个语料库包含20篇中国硕士研究生所写的毕业论文, 都是从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随机抽取的。语料库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由于元语篇形式和功能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而且元语篇的功能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所有的元语篇均为人工标注及统计。此过程重复多次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人工标注和统计, 研究者得出各类元语篇子项在毕业论文中的使用频率和比重, 并使用GraphPad Prism V4.03软件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从而得出元语篇使用的量的差异。通过对具体文本的对比分析, 研究者进一步得出中外硕士研究生在毕业论文中使用元语篇手段的质的差异。

3. 研究结果及讨论

Note:*means p≤0.05;**means p≤0.01

研究结果表明:第一, 在中国硕士研究生用英语撰写的毕业论文中, 元语篇出现的频率约为每15.70个单词一次。中国硕士研究生倾向于使用“文本交互性手段”, 对“作者读者相互间手段”的使用相对较少。就元语篇子项而言, 中国硕士研究生倾向于使用过渡标记、框架标记和模糊限制语。

第二, 在外国硕士研究生所写的毕业论文中, 元语篇出现的频率约为每13.20个单词一次。较中国硕士研究生而言, 外国硕士研究生对“文本交互性手段”和“作者读者相互间手段”的使用趋于平衡。就元语篇子项而言, 使用频率居于前列的有过渡标记、模糊限制语和证源标记。

第三, 通过比较发现, 两组学生都已意识到元语篇对于学术写作的重要性。从整体上看, 外国学生使用元语篇的数量要明显多于中国学生;而两组学生使用元语篇手段的量的差异主要在于对框架标记、证源标记、自我提及和“作者读者相互间手段”的使用上 (均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就元语篇子项而言, 两组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都是过渡标记, 而内指标记使用的频率则最低。两组学生都较多地使用模糊限制语、解释标记;而对追加标记语、态度标记和参与标记的使用则相对谨慎。

第四, 进一步的统计结果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表明, 中国硕士研究生使用框架标记的数量要明显多于外国学生;其中, 中国硕士研究生倾向于使用框架标记来指示顺序和标记语篇层次。例如:

(1) The first chapter gives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address terms....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theoretical structure of this thesis....The third chapter makes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kinship terms... (NNS#1, italics added)

(2) The whol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The first part———Introduction presents the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The second part———Theoretical Rationale and Literature Review provides....The third part———The Present Study illustrates....The last part———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whole research and offers its implications and limitations. (NNS#3, italics added)

(3) First, I choose the subject to study, because....Second, I choose the subject to work on, because.... (NNS#18, italics added)

外国学生使用证源标记的数量要明显多于中国学生;其中, 外国学生使用转述动词 (证源标记中的一类) 的质量要高于中国学生, 如表5所示。

外国学生使用自我提及的数量要明显多于中国学生, 且在使用自我提及时主要倾向于使用I/me/my。而中国学生主要倾向于使用we/us/our, 尽管论文中并没有明显的迹象表示有合作者。 (见表6、图1)

在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上 (如表7所示) , 两组学生都倾向于使用情态动词来表示对命题承诺的程度。

在参与标记的使用上, 外国学生在对we/us/our和疑问句的使用上趋于平衡;而中国学生则更依赖于使用we/us/our (见表8、图2)

第五, 本研究尝试从三个方面探讨了造成这些异同的原因:首先, 学术语篇本身的体裁特征。由于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属于学术语篇的一种, 其本身需要体现学术语篇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因此两组学生在使用态度标记、自我提及等元语篇子项时, 都表现出相对谨慎的态度。特别是中国学生, 有意识地用we代替I来避免文章出现主观倾向。同时, 两组学生都较多地使用模糊限制语来表示对命题留有一定的余地, 不排斥其他的观点。这本身就是一种科学谨慎的态度。其次, 文化差异。本研究尝试用文化差异来解释中外硕士研究生在使用证源标记时的不同。外国学生使用证源标记的数量要明显多于中国学生。对于西方研究者而言, 证源标记是至关重要的。它们用于区分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和自身的立场, 表达研究者科学审慎的研究态度。相比较而言, 中国学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缺少对先前研究成果应有的尊重。在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 因为中国英语专业学生比外国英语专业学生更难获得英文原版文献资料, 所以这可能也是中国学生较少使用证源标记的原因之一。最后, 学习者的学习策略。二语写作对于二语学习者而言是一种挑战。尽管中国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英语写作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准, 但是相对于母语为英语且同为英语语言学专业的外国硕士研究生而言, 英语写作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 二语学习者往往倾向于使用“文本交互性手段”来达到语篇的连贯和流利, 而在某种程度上忽视对“作者读者相互间手段”的使用, 减少了与读者的互动和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讲, 中国学生在写作中的读者意识还需加强。

4. 教学意义、研究不足及对今后研究方向的建议

本研究对中外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毕业论文中使用元语篇手段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 基于上述的研究成果, 进一步提出了如何在非自然学习环境下教授英语元语篇的建议。笔者希望这些建议可以对英语写作教学, 特别是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有所启发。

本研究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 自建的语料库较小, 只选取英语语言学这一个学科, 等等。因此, 笔者建议, 可以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元语篇手段进行标注和统计。只有这样, 对大型语料库的研究才可能成为现实, 研究结果也会更可靠更具价值。同时, 本研究建议, 可以进一步研究母语不同的英语学习者使用元语篇手段的特征是否具有普遍性, 或进一步探讨元语篇使用差异的潜在原因, 尝试确定不同原因的不同影响。

参考文献

[1]Crismore, A., Markkanen R.&Steffensen M.Meta-discourse in Persuasive Writing:A Study of Texts Written byAmerican and Finish University Students.Written Communi-cation, 1993, 10, (1) :39-71.

[2]Dahl, T.TextualMetadiscourse in Research Articles:A Marker of National Culture or of Academic Discipline?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4, 36, (10) :1807-1825.

[3]Halliday, M.A.K.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London:Edward Arnold, 1973.

[4]Hyland, K.Persuasion and Context:The Pragmatics of Academic Metadiscourse.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8, 30:437-455.

[5]Hyland, K.Disciplinary Interactions:Metadiscourse in L2Postgraduate Writing.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004, 13:133-151.

[6]Hyland, K.&Tse, P.Metadiscoursein Academic Writ-ing:A Reappraisal.Applied Linguistics, 2004, 25, (2) :156-177.

[7]Thompson, G.Interactionin Academic Writing:Learn-ing to Argue with the Reader.Applied Linguistics, 2001, 22, (1) :58-78.

[8]成晓光, 姜晖.亚言语在大学英语写作中作用的研究.外语界, 2004, (5) :68-73.

[9]徐海铭.元语篇:跨文化视域下的理论与实证.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

古筝硕士范冉毕业音乐会将办 篇8

本报讯 中央音乐学院古筝硕士研究生范冉5月18日将在北京音乐厅举办毕业音乐会“华筝鸣籁”。届时,这位已经在音乐界小有名气的青年古筝演奏家将淋漓尽致地展现她出众的技法以及独树一帜的演奏风格,倾情演绎《打虎上山》《汉江韵》《三迭》等经典曲目和新创作品。

范冉1982年出生于北京,从小就表现出很好的音乐天赋,4岁开始学习古筝,1994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2000年考入该校本科,后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央音乐学院古筝演奏家李萌教授的研究生。十几年系统的古筝艺术学习、训练不仅使范冉具备了高超的演奏技艺,更使她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了深切的认识和理解。范冉的古筝演奏极重视对古筝强烈抒情功能的挖掘运用,其音质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和共鸣性,形成流畅、灵活、华丽、深情、极富人生况味的演奏风格。范冉2005年获第五届全国金钟音乐奖银奖,并在南京举行专场音乐会。同年获全国文华艺术政府奖(古筝青年专业组)银奖,并获全国文华艺术政府奖小型组合古筝银奖,在业界获得了良好的声誉。

毕业音乐会曲目,即是范冉在多年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广为听众喜爱的保留曲目,这些颇具难度的曲目在其扎实的技巧烘托之下,将把听众带入一个古典纯美的艺术天地。音乐会还选择了作曲家叶小纲精心创作的古筝曲《三迭》、青年作曲家周静金钟奖获奖之作《陌桑》、李萌教授新作《月色清明》等现代技法作品。作曲家莫凡还特别为此次音乐会创作了颇具海南风情、旋律清丽的《黎之引》。这些精心编排的曲目将为听众带来丰富多元的听觉享受,领略古筝古朴而年轻的韵律。吴祖强为音乐会题辞“奏弹赶追典范 乐音翔飞冉冉”,朴东生则寄语:“筝韵传情”。

上一篇:作文 选螺钉下一篇:学宪法讲宪法主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