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毕业发言稿(精选9篇)
硕士研究生毕业发言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荣幸作为毕业生代表站在这里,代表大家倾诉离别心声。今天是我们即将离开学校的日子,是一个值得纪念和庆祝的日子,是一个你我将永远铭记的日子。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硕士毕业生,向辛勤培育我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同时,也预祝我们本届毕业生在以后人生旅途中攀登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
三年的时光,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听起来那么漫长,而今面对离别,却发现还有那么多的来不及。来不及在图书馆里再一次翻阅喜爱的书籍,来不及在实验室里多一次调整数据,来不及在寝室里再一次卧膝长谈……如今,却要离开了!
在这几年的学习过程中,其实感触最深的就是对自己不断否认、不断怀疑又不断肯定的过程,而也是这几年的学习生活让我懂得了怎样做事、怎样做人。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支持和鼓励下,我一直在不断努力着,努力获取进步,努力充实自己!这三年里,我曾迷茫过,沮丧过,思考过,奔波过,是学校、学院提供的有利平台,是老师们的支持和鼓励,让我一次又一次向前迈步,健康成长!许许多多令人感动的画面历历在目,太多的记忆值得珍藏!三年过去了,学校和学院的一切已然成为了我永不磨灭的回忆。
感谢母校、感谢学院,为我们提供了学习求知的环境,为我们的成长成才构筑了坚实的平台!感谢各位老师,在我们迷茫的时候给予我们指引;在我们启程的时候给我们力量!学生即将远行,请允许我们道一声:老师,您们辛苦了,谢谢您们!
明天我们就要背上行囊离开母校踏上新的征程了。此刻,有太多的难以忘记、太多的不愿离去。让我们学会铭记,铭记这里的每个人带给我们的每份真诚与感动;让我们学会奋进,带着母校给我们的每笔财富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让我们学会祝福,祝福母校在培养优秀人才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祝福母校的老师们身体健康,祝福我们全体毕业生前程似锦,明天会更好!
谢谢大家!
硕士研究生毕业发言稿 篇2
对于工科本科学生而言,毕业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撰写科技论文和技术报告的能力、收集各种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养成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工作作风。因此,充分、有效地利用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环节,在本科毕业设计中全面提升硕士研究生具有重要意义。
1.在本科毕业设计中培养硕士生的学术科研能力
在本科毕业设计中培养硕士生的学术能力,既是出科研成果的需要,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本科毕业设计是围绕着指导老师的课题进行的,指导老师可以在本科毕业设计中组织本科生和硕士生定期举行和课题有关的各种学术讨论会。如可以让硕士生先给本科生上一次课题的入门课,即作一个关于课题的较为详细的背景介绍。没有任何方法能像讲授课程那样帮助人去学习这门课程。因为要想讲好这次入门课,就要做大量的知识储备。硕士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就会主动阅读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主动驾驭知识,有利于启发思考,发展智能,培养创造能力。这个过程可以使硕士生站在更高的高度上看待问题,对课题的国内外进展有充分的了解,如目前研究的问题所在,以及解决问题的价值等。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硕士生在科研中最可贵的“超前性”,使他们永远不满足于对现有知识的掌握,既尊重知识,又勇于创新。同时结合课题的实验进展,安排本科生和硕士生作阶段性的课题报告,并安排质疑和讨论。在这种学术讨论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平等、自由地交流,没有既定观念的束缚,也没有权威的压抑,硕士生在与他人的全方位互动、反馈中不断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实现自我,从而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我教育水平,在多元、标,对此,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福斌,李冰.强化大学生的网络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1):62.
[2]鲍宗豪.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M].上海三联书店,
[3]田延光.网络条件下高校德育方式的创新[M].赣南师范学院.
开放的人际互动和学术领域碰撞中激发灵感、创新研究、丰富人生。另一方面,这一系列的学术讨论也充分体现了硕士生的研究水平和国内外研究现状,通过听取报告不仅开阔了学生和教师的视野,拓展了知识面,提供了研究团队内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而且报告后的集体讨论中也解决了不少研究难题。本科生在听报告时不但学到了报告内容,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别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老师在享受这一过程中常常也会受益匪浅。
2.在本科毕业设计中培养硕士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硕士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引领本科生共同完成工作,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而此时,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硕士生就是这个小组的领导者。确定合理的目标,制订适当的计划,确定达到目标的方式、方法,进行目标管理,工作中问题的处理会给硕士生提供很多挑战和锻炼的机会。为了达到目标,硕士生需要掌握适当的激励方法、需要掌握时间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同时,也可以让本科生在硕士研究生的指导下开展一些和毕业设计有关的社会调查,通过指导本科生的社会调查,可以使硕士研究生开阔眼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锻炼独立研究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3.在本科毕业设计中培养硕士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许多硕士研究生面临着求学与就业及社会和家庭责任的多重压力,是一个亚健康的群体,大多只是啃书本,埋头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中,不去参加学校或者学院组织的一些活动,也不注重与周围人的交流,正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导致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一些基础的实践能力不强。在协助指导本科毕业设计中,硕士生需要和包括本科生、指导教师和实验室的老师在内的不同的人进行沟通协作,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不可预知的事件会带来突发的问题,需要硕士生与学生、教师进行沟通协调,从而极大地锻炼研究生的口头和书面沟通技巧。在这个过程中,硕士生走出原来的单一的小圈子,趋向于全方位的开放,并能较好地处理多方面的关系,接受多方面的挑战,适应多方面的变化,经受多方面的锻炼,培育多方面的能力。摆脱了有些用人单位对硕士生“坐下来不能写,站起来不能说,跑出去不能干”的不良评价。研究生在指导本科生开展毕业论文相关工作时,本身也可得到很好的锻炼,提高自身对科研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总结能力、讲解能力、协调配合能力等。同时,本科生可以更多地获得专门的一对一的讲解,提高动手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此外,这种模式对于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友爱团结、协作公关基本素质也是一种很好的培养。
4.在本科毕业设计中增强硕士生的自信心、成就感和自豪感
在硕士生协助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通过指引本科生一步步地达成目标,增强了自信
[4]田秀云,李朝辉.师德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高校理论战线,2004,(4).
[5]罗家英.网络影响下高校德育模式变革与构建[M].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9).
[6]林文强.网络时代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及应对策略黑龙江高教研,2000.3.
本文系2008年度南昌大学社会科学校研究基金项目《网络视域中的高校班级德育工作研究》研究成果
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培养
张海霞1谢正权2
(1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公路系工程造价教研室,江苏南京211100;
2浙江登峰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1201)
摘要:文章通过大量的市场调查,统计分析了工程造价专业的岗位需求现状和人才特质要求,提出了工程造价人才的七个特质,并通过了专家论证会的审核。据此,本文深入分析了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特质现状,提出了基于岗位需求进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
关键词:岗位需求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办学规模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一线高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但在教育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第一,学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学历教育的滞后性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迅速变化;第二,文理学生比例增加,学生基础差别大,文科学生对理科知识的接受能力有限,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兼顾学生个体发展;第三,高职院校教育重实践轻理论,重动作技能轻心智技能,能教学生一技之长而难以兼顾其可持续发展;第四,80后独生子女,由于生活条件较为优越,个性较强,欠缺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因此,找准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岗位需求,分析人才特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具有明显标志性特征的高职人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因此,本文借高职院校改革契机,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从岗位需求角度分析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
1.工程造价工作岗位分析
工程造价是贯穿整个工程项目建设始终的一项系统性工作,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一直到设计、施工结束,涉及的工作岗位繁多。我院根据企业调研和组织专家论坛,确定了目前造价相关的与高职院校培养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目标相一致的岗位有:计量员、造价员、采购员、合同管理员、监理员、施工技术员、绘图员等,这些人员分别完成造价编制、造价审核、标的编制、投标编制、工程计量、材料采购、设备采购、分包管理、变更管理、成本控制、费用监理、工程制图等工作任务。根据高心,同时通过亲身体验传道、授业、解惑的历程,将产生为人师的自豪感和获得成功的成就感。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多用正面评价激励硕士生,为硕士生提供心理帮助。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和昨天的自己比较,有一点点进步就要奖励自己。指导教师不仅要嘉许学习努力、学习效果好的行为,更要嘉许遇到困难不气馁、能坚持“一天学习一点,一天积累一点,一天提高一点,一天发展一点”的态度,以倡导一种积极的学习科研文化,不断地增强硕士生的自信心、成就感和自豪感。这种积极进取的文化不仅有利于激励学生在校学习时能克服困难坚持下去,而且能使学生毕业后真正成为终身学习的受益者。
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连续扩大,如何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逐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研究生教育是国家面向公民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高级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在创建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与研究生教育密切相关。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既是一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志,又是学校科学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标志,可以说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富有创新精神的硕士生群体是学校教学、科研活动中最富活力的有生力量。充分利用本科毕业设计,全面提升硕士研究生的学术科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进一步增强硕士生的自信心、成就感和自豪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升硕士生的培养质量。
职院校培养高技能技术性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要求,以上任务作为一线工作人员应当具备的技能培养目标。
2.工程造价人才特质分析
根据工程造价人员的工作任务,分析具体职业需求,拟定不同任务的职业能力,进行调查问卷,形成任务———职业能力分析表,确定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一般能力,从能力出发,分析工程造价人才的特质,进行第二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工程造价人才应具有以下基本特质:
第一,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道德既是企业(或行业)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又是从业人员自我约束的行为准则,尤其是造价行业,由于其涉及费用较高,诱惑因素较多,因而对造价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要求更高、更严格。
第二,熟悉建设法规、造价政策和技术规范。建设法规、造价政策和技术规范直接规范、指导造价业务的开展。应用型造价人才主要处于造价业务的第一线,其操作的规范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切身利益和员工自身的长远发展。
第三,具有一定的语言组织和谈判能力。由于造价工作往往要涉及工程参与各方的经济利益,因此,应用型造价人才不是简单的业务操作人员,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业务操作技术和技能,更要具有先进的经营理念、人际交往能力和协调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第四,熟悉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应用型造价人才活动在造价行业第一线,对其发展状态和发展趋势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随时应付其市场变化。
第五,熟悉工程量计算规则和费用计算方法。工程量计算规则和费用计算方法有多种,对不同规则和方法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工程造价人员计算的正确性和业务的熟练度,是衡量其业务水平的重要依据。
第六,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造价编制与施工组织密不可分,同一个工程项目采用不同的施工组织方式可能都能满足质量、进度等要求,但产生的费用却相差很大。
参考文献
[1]张润杰,刘维民,刘鹏.研究生参与本科实验教学发挥重要作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7):108-109.
[2]于长青.研究生培养中科研育人模式的构建[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9,(7):10-12.
[3]于忠海.研究生“自我教育”的学术资源构建与教学理念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9):44-46.
[4]张学义,史立伟.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J].职业时空,2009,(9):71-72.
[5]何江涛.研究生协助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利弊分析[J].中国地质教育,2009,(2):42-44.
[6]冯晓丽.高师院校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9.
[7]常宝英.关于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07,(5):165-168.
[8]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9]邱立友,高玉千,戚元成.理科硕士研究生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9,(10):26-28.
硕士研究生毕业发言稿 篇3
【关键词】免费师范毕业生;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学习动力
【Abstract】Research of education master learning motAbstract: T quality training of free-normal education candidates of masters degree in education if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tingent of teache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improve of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guarantees the premise and is the key of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This paper survey and analysis the education master learning motivation problem of Free Normal Graduates, and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
【Key words】Free Normal Graduates; free-normal education candidates of masters degree in education; Learning motivation
一、背景
從2007年秋季入学的新生起,国家在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自2012年起,国家六所部属师范大学从中小学任教的免费师范毕业生中招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满一学期后,均可申请免试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在职学习专业课程,任教考核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的,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是我国教育实行的重大举措,关乎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教育问题的根基和关键。只有把教师队伍建设好,我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有效保障。提高免费师范毕业生(以下简称“学生”)攻读教育硕士的学习动力,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升都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学生在攻读教育硕士的学习过程中存在态度不够端正,动力不足的现象。本文以西南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为例,通过调查学生的学习动力情况,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一系列可行的建议和举措,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二、调查结果
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2012级、2013级和2014级三个年级7720人,发放了调查问卷。根据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问卷设计包括: 政策解读、理论课程学习、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四个方面的问题。其中,学生疑惑比较大的问题主要集中在:
1.政策解读方面
(1)《实施办法》指出“免费师范毕业生经考核符合要求的,可录取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符合要求到底是什么标准?是不是说工作一年后就可以来攻读教育硕士?
(2)“任教合格”达到什么样的标准算是任教合格?考核方式又是什么?
(3)“双导师制”学业导师怎么样指导学生?具体的指导方案是什么?实践导师怎么样指导学生?具体的指导方案是什么?
(4)“将免费师范毕业生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岗位的实际表现作为教育硕士研究生成绩考查的重要内容”,考核采取什么方式?由谁来实施?具体标准时什么?
(5)学生的具体培养方案和《实施办法》是否一致?怎么样体现基于实践?
2.理论课程学习方面
(1)课程学习为了什么?课程学好和学坏的区别何在?60分与100分有什么不同?
(2)课程学习中应该学习哪些知识?与本科课程学习内容的有什么不同?
(3)同是教育硕士,同一学院不同专业的教育硕士区别在哪里?比如计算机专业教育硕士和教育技术专业教育硕士有什么不同?
(4)课程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就是通过课程,得到学分吗?
(5)理论课程学习的内怎么样与实践结合起来?
3.实践能力方面
(1)实践能力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学习和提升?
(2)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什么方式进行考核?考核的标准是什么?
(3)导师在实践能力方面是如何进行指导的?
4.专业发展方面
(1)取得了教育硕士的学位证和毕业证后对以后专业发展有什么帮助?
(2)教育硕士学位是否能得到各个中小学的认可?是否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3)是否可以考博?是否可以出国,十年内出国深造算不算违约?
(4)如果读博士可否读专业性的博士?是否必须读教育博士?
三、调研情况分析
1.政策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
《实施办法》中提到“免费师范毕业生经考核符合要求,可录取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各个学校就很难把握,没有考试的选拔,只是使学生产生了一种错觉就是他们只要拿钱就可以读,学习机会来的太容易就会不珍惜,所以很多同学根本就不去上课学习;当前的政策一再强调实践能力的提升和考核,学生认为我天天都在上课,学校领导和学生对我的评价还不错,实践能力的考核肯定没有问题,实践能力的要求和考核标准如果不严格,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动力。就目前政策而言,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出国深造,很多学生认为我也不教外语学了也没用,所以对外语的学习动力也会下降。
2.理论课程引导的力度有待提高
由于学生攻读教育硕士采用在职学习的方式,大部分的课程必须采取网络课程的方式开设。网络课程的课程负责人是各专业学科带头人或者全国知名教师,课程资源很丰富,但是课程建设方式有待改进,现在的网络课程主要是资源的堆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学习哪些内容,从而造成很多学生认为将老师布置的作业和任务完成了,就算完成了课程的学习。还有很多专业的专业课程,在本科阶段都有开设,在硕士学习阶段又在开设,甚至任课教师都是一样的,很多学生感觉本科都学过了,现在又要学。任课教师,没有提供有力的引导工作,使学生形成课程学习就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的错误观念。
3.导师指导工作有待加强
学生在攻读教育硕士时,学校确实为其提供了“双导师”。但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工作没有按照要求如实展开,还是让学生感觉处在没人管的状态。甚至有很多学生要毕业了,还不知道自己的老师是谁。理论导师一般就是审核下开通报告,帮学生修改下毕业论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实际的指导。在为学生分配实践导师时,虽然本着就近原则,但实践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更是甚少,很多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还在问,实践导师是指导什么的。当然,学生能主动联系导师最好,对于那些没有主动联系导师的学生,导师应该主动联系学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校也要制定相应的导师管理指导,加强导师的指导工作。
4.考核制度和标准有待完善
考核,即考试,考定核查。学习效果的评定必须有相应的考核方式和标准。要想“以考促学,以考促教”通过考核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更要有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和具体明确的考核标准。目前,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和标准不够具体,学生在学起来也比较迷茫。现在的学生,认为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能考60分,拿到该课程的学分就可以了,考的再多也没有意义。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对策和建议
1.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
从学生攻读教育硕士的选拔的考核开始都要有合理、具体科学的考核制度,使学生感觉多得攻读教育硕士的机会是有难度的,必须经过努力才可以达到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并加强学习过程的考核,不能仅仅通过几个作业,就给予通过。实践能力的考核,更应该具体严格,考核在平時的课堂,比如形成专家组到学生所在的课堂进行听课或者在毕业答辩时加一讲课环节,同时应该加上学生所在教班级同学以及家长对其的评价和所在学校领导的评价。最后实践能力的考核必须具体,深入和全面,才能真正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
2.构建合理的网络课程模式
现在的网络课程主要采用的是精品课程的方式,主要注重课程资源的展示,对于现在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并不适用。网络课程应该向慕课和微课方向转变,大的框架可以采用慕课方式,加强教学团队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沟通,小的单元可以采用微课的方式,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而不是仅仅是完成作业。
3.制定高效的导师管理制度
为学生安排了“双导师”,同时要对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分别制定具体详细的指导方案和工作。并与他们的工作量联系起来,比如,一个学习要对学生集中开几次会,并指导完成一篇论文或者一节精品课程,只有他们的指导任务完成,才算完成工作量。只有导师的积极性上来了,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4.加强培养方案的建设
各个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详细的培养方案,使学生能够清了解到自己攻读教育硕士学位,所要达到的目标,所要完成的任务。同时,也对国家相关政策不清楚地方,进行详细说明,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总之,现在免费师范毕业生攻读教育硕士的学习动力不够,随着相应制度的完善和资源的建设,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也会逐渐被调动起来。才能保证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从而保证我们教师队伍得到很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EB/OL] (2007-05-09). http://www.gov.cn/zwgk/2007-05/14/content_614039.htm
[2]教育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施办法(暂行)[EB/OL] (2010-05-21). http://www.gov.cn/zwgk/2010-05/27/content_1614565.htm
[3]百度百科. http://www.baidu.com/s?word=kaohe&tn=sitehao123&ie=utf-8
[4]崔世莹.免费师范生学习动力问题调查及对策分析[J].学理论. 2009,(10).
硕士研究生毕业发言稿 篇4
大家上午好!我是2010届在职法律硕士东莞班的AAA,今天很荣幸地作为本届毕业生的代表,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在这隆重而热烈的庆典上发言。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本届毕业生感谢母校,感谢学院,感谢敬爱的老师们。因为没有你们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帮助,也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时光飞逝,三年前开学典礼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已经成为毕业典礼上的主角,当我们穿起这身蓝色的学位袍,心中更多的是感慨、感激和对学业、事业、人生更深的领悟。回顾过去,我在基层刑警队工作,负担着命案等重大案件的侦破,工作比较辛苦,经常加班加点,工作中碰到的法律难题和法制建设发展的要求,使我发现自己法律知识和法律思维的缺失和不足。于是我开始系统学习法律,并选择攻读在职法律硕士学位。我想,无论在座的我们有着怎样不同的经历和职业,无论我们曾经怀着怎样的梦想和信念,也无论我们为自己的人生设计过怎样的精彩和舞台,毕竟我们都选择了来到南开大学继续我们的学业,而幸运地是南开也选择了我们。事实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在三年的学习生涯中,每一次上学我都要从广东潮州到东莞,往返需要近千公里的路程,然而我们的班主任杨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体验到了母亲般的温暖和家的感觉;班里同学们那种努力学习、积极探讨问题的氛围,还有那兄弟姐妹般的情谊,让我们又仿佛回到置身校园的少年时,燃烧了求知的热情和活力,忘记了疲倦,忘记了辛劳。南开,不但是我们求学的地方,三年的学习使我们的知识、能力得以不断地提高;南开,更是学而忘返的去处,成为了我们心灵向往的乐园。
在职研究生由于是在职的教育,我们都是带着实际问题到学校中学习,如何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如何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这都是我们必须面临的问题。感谢法学院的老师们,为了我们的学习,放弃节假日的休息,不远千里地起来给我们上课;您们渊博的知识、生动的演讲、实践的方法、诲人不倦的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美的人格魅力,不但授予我们丰富的知识,还与我们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使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得到升华和提高。三年的学习是美好的,又是短暂的。今天的毕业,是对过去学习的一个总结,也是一个充满奋斗和挑战的新起点。在未来的人生中,我们2010届
毕业生将牢记学校与老师们的教诲,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弘扬“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优良传统,不断加强学习,逐步完善自己,坦诚做人,真诚做事;在自己的岗位上敬岗爱业、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做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南开,无愧于自己的贡献!
值此毕业之际,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再次向为我们习得一切而无私慷慨付出的学校领导和师长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和最衷心的祝福,祝愿您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事业更上一层楼!同时也衷心祝愿2010届全体毕业生,祝愿大家在人生新的起点志存高远,勇往直前!
祝南开大学的明天更美好!
谢谢大家!
硕士研究生毕业致谢范例 篇5
从拿到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的那一刻,我就明白了我已经站到了自己梦寐以求 的平台上,此时 的我充满激情、梦想、抱负和无尽 的志向。三年 的岁月,在求知、求学、积累、历练中如斯逝去,这段岁月让我逐渐褪去了本科刚出校门 的稚气和冲动,多了几分成熟与冷静,依然不变 的是同样 的激情和梦想。它是我人生 的一个重要 的缓冲和积累 的过程,使我 的心灵得到了锤炼,学业也得到了升华,让我可以充满自信,身怀所学,以不减 的激情投入到人生新 的阶段,将这宝贵 的三年带给我 的财富转化为生活 的动力。
在写这篇论文 的一年中,身心也经历了巨大 的考验。开始为选题困惑,后来又为文章结构所累,再就是对论文所要解决 的社会问题提出合理 的参考性观点时又遇到了思路 的瓶颈,同时在这个过程了发现了自己知识沉淀 的不足,和对理论及文字 的驾驭力 的欠缺。不过对最终论文还是成型,深感欣慰,这其中也 的确投入了自己 的心血和付出。只是自己所有 的知识素养只能支撑自己写出这种水平和高度,希望在今后 的不断努力 的过程中,能有更大 的提高和更深 的见解来使自己 的观点得以完善。
我满怀一颗感恩 的心面对身边所有 的老师、同学和朋友和家人。不知道“感谢”二字是否可以表达心底那份最深 的情意。感谢我 的导师白凤峥教授,一个才华横溢 的学者,一个宽厚仁慈 的长辈,一个可以谈心 的朋友,我从您身上学到 的东西虽九牛一毛,但足够我受益终身。在我 的论文 的每一次 的修改过程中,白老师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并为我指点迷津,才使得我在面对各种问题 的时候得以豁然开朗。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虽历时三载,却给以终生受益无穷之道。对白老师 的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 的,学生只有通过不断汲取和学习作为对老师 的回报。
同时感谢马培生教授、赵俊康教授、赵怡副教授以及段永惠副教授对我 的教育和培养,是他们严谨求实 的态度,踏踏实实 的精神使我没有虚度这三年 的光阴,获得了人生重要 的财富。
感谢我 的社会保障研究生班 的全体同学,这个集体团结友爱,志向高远,我能成为这个大家庭中 的一员感到非常 的荣幸。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兄弟姐妹,才使我在求学 的路上感到充满力量。感谢我 的室友陈赟、范玉兰、潘霞,在像家一样温暖 的宿舍里,我们彼此关爱,同喜同悲,一同渡过了生命中重要 的时光,希望未来 的日子里大家都能幸福!
感谢我 的妈妈,一直那样爱我,呵护我,理解我,在家庭最困难 的情况下,毅然坚定 的支持我去读硕士,这就意味着她自己选择了更加艰难 的生活;在爸爸刚离开我们 的那段最痛苦 的日子里,她依旧为了我选择了坚强,才使我能顺利 的完成这三年 的学业。“羊跪乳,鸦反哺”,现在我要毕业了,我要成为妈妈 的依靠,让她放心,安心,开心 的度过每一天!
感谢我 的爸爸,虽然他在一年前离开了我,但是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在我 的生命里,他总是那样不善表达 的爱着我,默默 的支持我,给了我一个幸福 的家和快乐 的生活。但是现在,女儿即将毕业,开始新 的生活了,可是爸爸却再也看不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怎样撕心裂肺 的悸痛。我会很努力很努力,不会让您失望!
感谢我 的爱人—马孙亮,是你给了我支持和力量,让我如此幸福 的面对新 的人生!
最后,想对自己说,硕士研究生学习的结束是又一个新 的生活 的开始,在今后 的岁月里,不论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努力,不断成就自己 的梦想和更加精彩 的人生!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致谢 篇6
刚刚过去的研究生答辩让博主感慨颇多,尤其是论文已经过严禁审查,貌似还不错。由于致谢部分未经审查,许多同学出现了十分“雷人”的段子。我自己带的学生也对我说论文后的致谢是否可不要,博主回答当然可以不要,因为致谢不是必须的。但当我指导的研究生论文完成之后心中没有一丝感激之情时博主还是有一点伤感。不感谢导师,也应该感谢党和毛主席多年的教导吧。另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是致谢中出现严重雷同,有两位同学竟然是完全一样的,可能采用了相同模版吧。
这里转发20XX级XX同学的论文致谢,写得不能算十分出彩,但表达的感情却是真挚的,当然博主也没有她说的那么好,“那只是一个传说”。苏醒同学是我校首批(4+2)全日制硕士毕业生,2006年由我校初阳学院保送成为我的门徒。苏醒同学读研期间品学兼优,多才多艺,深受师生爱戴,学位论文“基于历史发生原理的新课程高中概率教学研究”获2008年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现供职于浙江一所党校。
范文网【】
致谢
此刻的窗外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昨天还烈日当空高温30度,今天却温度骤降,天色大变。来金华六年,早已习惯了这反复多变的气候,也习惯了许多原来的不良习惯。然而至今却仍没有养成轻松地表达自己情感的习惯,正如此刻的自己,直视电脑屏幕上那简简单单的“致谢”二字良久,却始终没有键下一个字。我己经能够深切体味鲁迅“说不出话来”的境地,只不过他是被太多的愤懑压抑胸口,而我却是因太多的谢意感动而哽咽。
感谢我的恩师——张维忠教授。清楚地记得二年前的那个秋天,一个电话,五分钟考虑时间,我做下了有生以来最有意义的抉择,放弃区域经济的保研机会,选择了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于是,我得以有机会投在张老师门下,开始走上了一条饶有趣味又不失深度的学术之路。张老师常吝于言敏于行,寥寥数语却总能醍醐灌顶,用无声的行动来展示治学为人的五彩哲学,他用严谨治学扎实研究的实践来诠释靛青般深厚的学术态度,用火红热情的赤诚之心来教育我们待人接物之道,用黄色雏菊般温暖关爱的教学方式让给予我们有了家庭式的幸福感,用有如蓝天般广褒宽容的胸襟来提点我们如何笑面生活,正视挫败,用青春活力积极乐观的绿色生活来告诉我们快乐其实可以随时随地。张老师用他那特有的人格魅力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从最初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迷茫到今日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觉醒,从彼时的搜肠刮肚、生搬硬套堆砌文字,到此刻为这四万余字的毕业论文点击保存,是张老师引领着我一路成长。在我为前途担忧迷茫,为论文焦灼困顿时,又是张老师一次次无私给予慈父般的关爱——让我挺过了那些难关。在这短短的两年间,我曾在心里无数次的默念谢谢,但是今天,在面对着这从选题伊始到最终定稿都饱浸张老师无数心血的四万余字时,却发现这简单二字已经无法负荷内心那无限的感激,我想唯有用更加努力地追求卓越才是对张老师最为真切的回报。
感谢傅克昌老师,您的风趣乐观、豁达睿智常深深地感染着我,每次看到您那充满童真的笑容总会不由自主在您面前装嫩起来,真的很庆幸三年前能成为您指导的实习队的队长,使我能够更多也更早地向您学习。
感谢杨光伟老师,您的认真细致、严谨执着让我看到了一个学者对于学术的无限热爱,您所作的研究更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震撼,为我们开阔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感谢徐元根老师,您那丰富的人生阅历,低调的处事原则都给我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潜移默化的指导。
感谢蔡铁权老师,您那深厚的专业素养使我们这些晚辈为自己的浅薄而汗颜,您那严谨的教学态度以及对白己近苛刻的学习要求都让我们为自己的懈怠而愧疚,您那曲折的求学经历,执着的治学精神更让我们对您崇敬不己,虽然在师大不过短短六年,却有幸二度聆听您教授的课程,大一的《科学史导论》让我至今仍印象深刻。
感谢温州二中的谢树光老师对问卷的指导与建议,感谢温州第二中学、温州中学以及温州第十一中学师生,是他们的积极配合才使得本论文的实证部分得以顺利地进行。
此外,还要向我敬爱的师兄师姐,亲爱的七仙女以及可爱的师妹们致以最为真挚绵长的谢意,是他们让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让我体味到了团结的力量,或许明天我们将会各自天涯,但我相信总有那么一根感情线牵引着我们,让我们彼此不会疏远;同时,还要感谢我们“4+2”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其它十二位友人,在他们身上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互帮互助的同窗之情,更是浓得化不开的亲情。
最后,谨以此文献给我此生最爱的人——我的母亲。
XXX
20XX年XX月XX日
硕士研究生毕业发言稿 篇7
一般而言, 一个完整的语篇由两部分构成:主语篇和元语篇。主语篇侧重于新命题的生成, 向读者传达作者的写作意图, 从而完成语篇的概念功能。然而, 主语篇只是语篇生成的一个环节, 其本身缺乏连贯性, 且以作者为中心。众所周知, 阅读交流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 两者缺一不可。这时, 作者往往借助元语篇来交待语篇的结构安排, 帮助读者理解语篇, 提示读者命题的重要性和可靠性, 从而实现两者间的交流和互动。
自Halliday (1973) 提出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 (ideational function) 、人际功能 (interpersonal function) 、语篇功能 (textual function) 后, 关于元语篇的探讨一直深受该理论的影响。很多学者从纯理功能视角给元语篇下定义和分类。这样的探讨不仅扩大了元语篇的范畴, 还有利于按功能给元语篇分类。
但是, 元语篇的形式和功能并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元语篇可以同时具有多种功能。例如, 它可以既传达人际意义, 又传达语篇意义。而且, 元语篇的功能会随着语境的改变而改变。离开具体的语境是很难界定元语篇的功能的。正是由于元语篇的这些特点, 研究者们不可能完全区分出哪类元语篇只有某种特定的功能, 所以元语篇的分类也总是有分歧。较新的关于元语篇的分类是Hyland (2004:137—140) 提出的。他认为, 所有元语篇都具有人际意义。因此Hyland借鉴Thompson (2001) 用来区分语篇的组织性和评价性成分特征的两个概念:“交互” (interactive) 和“互动” (interaction) , 并在总结前人的分类模式的基础上, 把元语篇分为“文本交互性手段” (interactive resources) 和“作者读者相互间手段” (interactional resources) 两大类。笔者认为, 该分类分特征, 因此在本研究中采用此种分类方法。具体分类如下:
(1) 文本交互性手段 (Interactive resources)
(1) 过渡标记 (Transitions) :inaddition, but, thus, and, etc.
(2) 框架标记 (Frame markers) :finally, to conclude, my purpose here is to, etc.
(3) 内指标记 (Endophoricmarkers) :notedabove, seeFig, in Section 2, etc.
(4) 证源标记 (Evidentials) :according to X, (Y, 1990) , Z states, etc.
(5) 解释标记 (Code glosses) :namely, e.g., such as, in other words, etc.
(2) 作者读者相互间手段 (Interactional resources)
(1) 模糊限制语 (Hedges) :might, perhaps, possible, about, etc.
(2) 追加标记语 (Boosters) :infact, definitely, itisclear, etc.
(3) 态度标记 (Attitude markers) :unfortunately, I agree, surprising, etc.
(4) 参与标记 (Engagementmarkers) :consider, notethat, you can see, etc.
(5) 自我提及 (Self-mentions) :I, we, my, our, etc.
有关元语篇的理论探讨为元语篇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近几十年来, 国外学界和国内学界对元语篇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但国内学者大多集中于研究中国大学生 (英语专业或非英语专业学生) 使用元语篇手段的情况, 鲜有学者对中国硕士研究生使用元语篇手段的情况作过定量和定性研究;国外学界虽有研究者作过类似研究, 例如Hyland和Tse (2004) , 但是由于英语学习的大环境不同, 香港学生对英语的掌握情况有别于内地学生, 元语篇使用特征也会有所差异。而就作者目前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 对中外硕士研究生在毕业论文中使用元语篇手段的对比研究相对较少。因此, 以中外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为语料, 对元语篇使用特征进行对比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2. 本次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四个问题进行:
2.1.1中外硕士研究生在用英语撰写的毕业论文中是如何使用元语篇手段的?各自的使用特征有何具体体现?
2.1.2中外硕士研究生在毕业论文中使用元语篇手段是否存在异同?如果有, 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分别是什么?
2.1.3 造成中外硕士研究生使用元语篇手段的异同的潜在原因是什么?
2.1.4 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对外语教学, 尤其是对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有哪些启示?
2.2 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方法。为了回答以上四个问题, 本研究以自建的两个语料库为基础, 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第一个语料库包含外国硕士研究生所写的20篇毕业论文, 都是从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s中随机抽取的。第二个语料库包含20篇中国硕士研究生所写的毕业论文, 都是从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随机抽取的。语料库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由于元语篇形式和功能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而且元语篇的功能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所有的元语篇均为人工标注及统计。此过程重复多次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人工标注和统计, 研究者得出各类元语篇子项在毕业论文中的使用频率和比重, 并使用GraphPad Prism V4.03软件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从而得出元语篇使用的量的差异。通过对具体文本的对比分析, 研究者进一步得出中外硕士研究生在毕业论文中使用元语篇手段的质的差异。
3. 研究结果及讨论
Note:*means p≤0.05;**means p≤0.01
研究结果表明:第一, 在中国硕士研究生用英语撰写的毕业论文中, 元语篇出现的频率约为每15.70个单词一次。中国硕士研究生倾向于使用“文本交互性手段”, 对“作者读者相互间手段”的使用相对较少。就元语篇子项而言, 中国硕士研究生倾向于使用过渡标记、框架标记和模糊限制语。
第二, 在外国硕士研究生所写的毕业论文中, 元语篇出现的频率约为每13.20个单词一次。较中国硕士研究生而言, 外国硕士研究生对“文本交互性手段”和“作者读者相互间手段”的使用趋于平衡。就元语篇子项而言, 使用频率居于前列的有过渡标记、模糊限制语和证源标记。
第三, 通过比较发现, 两组学生都已意识到元语篇对于学术写作的重要性。从整体上看, 外国学生使用元语篇的数量要明显多于中国学生;而两组学生使用元语篇手段的量的差异主要在于对框架标记、证源标记、自我提及和“作者读者相互间手段”的使用上 (均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就元语篇子项而言, 两组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都是过渡标记, 而内指标记使用的频率则最低。两组学生都较多地使用模糊限制语、解释标记;而对追加标记语、态度标记和参与标记的使用则相对谨慎。
第四, 进一步的统计结果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表明, 中国硕士研究生使用框架标记的数量要明显多于外国学生;其中, 中国硕士研究生倾向于使用框架标记来指示顺序和标记语篇层次。例如:
(1) The first chapter gives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address terms....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theoretical structure of this thesis....The third chapter makes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kinship terms... (NNS#1, italics added)
(2) The whol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The first part———Introduction presents the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The second part———Theoretical Rationale and Literature Review provides....The third part———The Present Study illustrates....The last part———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whole research and offers its implications and limitations. (NNS#3, italics added)
(3) First, I choose the subject to study, because....Second, I choose the subject to work on, because.... (NNS#18, italics added)
外国学生使用证源标记的数量要明显多于中国学生;其中, 外国学生使用转述动词 (证源标记中的一类) 的质量要高于中国学生, 如表5所示。
外国学生使用自我提及的数量要明显多于中国学生, 且在使用自我提及时主要倾向于使用I/me/my。而中国学生主要倾向于使用we/us/our, 尽管论文中并没有明显的迹象表示有合作者。 (见表6、图1)
在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上 (如表7所示) , 两组学生都倾向于使用情态动词来表示对命题承诺的程度。
在参与标记的使用上, 外国学生在对we/us/our和疑问句的使用上趋于平衡;而中国学生则更依赖于使用we/us/our (见表8、图2)
第五, 本研究尝试从三个方面探讨了造成这些异同的原因:首先, 学术语篇本身的体裁特征。由于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属于学术语篇的一种, 其本身需要体现学术语篇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因此两组学生在使用态度标记、自我提及等元语篇子项时, 都表现出相对谨慎的态度。特别是中国学生, 有意识地用we代替I来避免文章出现主观倾向。同时, 两组学生都较多地使用模糊限制语来表示对命题留有一定的余地, 不排斥其他的观点。这本身就是一种科学谨慎的态度。其次, 文化差异。本研究尝试用文化差异来解释中外硕士研究生在使用证源标记时的不同。外国学生使用证源标记的数量要明显多于中国学生。对于西方研究者而言, 证源标记是至关重要的。它们用于区分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和自身的立场, 表达研究者科学审慎的研究态度。相比较而言, 中国学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缺少对先前研究成果应有的尊重。在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 因为中国英语专业学生比外国英语专业学生更难获得英文原版文献资料, 所以这可能也是中国学生较少使用证源标记的原因之一。最后, 学习者的学习策略。二语写作对于二语学习者而言是一种挑战。尽管中国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英语写作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准, 但是相对于母语为英语且同为英语语言学专业的外国硕士研究生而言, 英语写作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 二语学习者往往倾向于使用“文本交互性手段”来达到语篇的连贯和流利, 而在某种程度上忽视对“作者读者相互间手段”的使用, 减少了与读者的互动和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讲, 中国学生在写作中的读者意识还需加强。
4. 教学意义、研究不足及对今后研究方向的建议
本研究对中外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毕业论文中使用元语篇手段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 基于上述的研究成果, 进一步提出了如何在非自然学习环境下教授英语元语篇的建议。笔者希望这些建议可以对英语写作教学, 特别是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有所启发。
本研究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 自建的语料库较小, 只选取英语语言学这一个学科, 等等。因此, 笔者建议, 可以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元语篇手段进行标注和统计。只有这样, 对大型语料库的研究才可能成为现实, 研究结果也会更可靠更具价值。同时, 本研究建议, 可以进一步研究母语不同的英语学习者使用元语篇手段的特征是否具有普遍性, 或进一步探讨元语篇使用差异的潜在原因, 尝试确定不同原因的不同影响。
参考文献
[1]Crismore, A., Markkanen R.&Steffensen M.Meta-discourse in Persuasive Writing:A Study of Texts Written byAmerican and Finish University Students.Written Communi-cation, 1993, 10, (1) :39-71.
[2]Dahl, T.TextualMetadiscourse in Research Articles:A Marker of National Culture or of Academic Discipline?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4, 36, (10) :1807-1825.
[3]Halliday, M.A.K.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London:Edward Arnold, 1973.
[4]Hyland, K.Persuasion and Context:The Pragmatics of Academic Metadiscourse.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8, 30:437-455.
[5]Hyland, K.Disciplinary Interactions:Metadiscourse in L2Postgraduate Writing.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004, 13:133-151.
[6]Hyland, K.&Tse, P.Metadiscoursein Academic Writ-ing:A Reappraisal.Applied Linguistics, 2004, 25, (2) :156-177.
[7]Thompson, G.Interactionin Academic Writing:Learn-ing to Argue with the Reader.Applied Linguistics, 2001, 22, (1) :58-78.
[8]成晓光, 姜晖.亚言语在大学英语写作中作用的研究.外语界, 2004, (5) :68-73.
[9]徐海铭.元语篇:跨文化视域下的理论与实证.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
古筝硕士范冉毕业音乐会将办 篇8
本报讯 中央音乐学院古筝硕士研究生范冉5月18日将在北京音乐厅举办毕业音乐会“华筝鸣籁”。届时,这位已经在音乐界小有名气的青年古筝演奏家将淋漓尽致地展现她出众的技法以及独树一帜的演奏风格,倾情演绎《打虎上山》《汉江韵》《三迭》等经典曲目和新创作品。
范冉1982年出生于北京,从小就表现出很好的音乐天赋,4岁开始学习古筝,1994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2000年考入该校本科,后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央音乐学院古筝演奏家李萌教授的研究生。十几年系统的古筝艺术学习、训练不仅使范冉具备了高超的演奏技艺,更使她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了深切的认识和理解。范冉的古筝演奏极重视对古筝强烈抒情功能的挖掘运用,其音质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和共鸣性,形成流畅、灵活、华丽、深情、极富人生况味的演奏风格。范冉2005年获第五届全国金钟音乐奖银奖,并在南京举行专场音乐会。同年获全国文华艺术政府奖(古筝青年专业组)银奖,并获全国文华艺术政府奖小型组合古筝银奖,在业界获得了良好的声誉。
毕业音乐会曲目,即是范冉在多年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广为听众喜爱的保留曲目,这些颇具难度的曲目在其扎实的技巧烘托之下,将把听众带入一个古典纯美的艺术天地。音乐会还选择了作曲家叶小纲精心创作的古筝曲《三迭》、青年作曲家周静金钟奖获奖之作《陌桑》、李萌教授新作《月色清明》等现代技法作品。作曲家莫凡还特别为此次音乐会创作了颇具海南风情、旋律清丽的《黎之引》。这些精心编排的曲目将为听众带来丰富多元的听觉享受,领略古筝古朴而年轻的韵律。吴祖强为音乐会题辞“奏弹赶追典范 乐音翔飞冉冉”,朴东生则寄语:“筝韵传情”。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致谢 篇9
清楚地记得二年前的那个秋天,一个电话,五分钟考虑时间,我做下了有生以来最有意义的抉择,放弃区域经济的保研机会,选择了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于是,我得以有机会投在张老师门下,开始走上了一条饶有趣味又不失深度的学术之路。
张老师常吝于言敏于行,寥寥数语却总能醍醐灌顶,用无声的行动来展示治学为人的五彩哲学,他用严谨治学扎实研究的实践来诠释靛青般深厚的学术态度,用火红热情的赤诚之心来教育我们待人接物之道,用黄色雏菊般温暖关爱的教学方式让给予我们有了家庭式的幸福感,用有如蓝天般广褒宽容的胸襟来提点我们如何笑面生活,正视挫败,用青春活力积极乐观的绿色生活来告诉我们快乐其实可以随时随地。张老师用他那特有的人格魅力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从最初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迷茫到今日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觉醒,从彼时的搜肠刮肚、生搬硬套堆砌文字,到此刻为这四万余字的毕业论文点击保存,是张老师引领着我一路成长。在我为前途担忧迷茫,为论文焦灼困顿时,又是张老师一次次无私给予慈父般的关爱——让我挺过了那些难关。
【硕士研究生毕业发言稿】推荐阅读:
硕士研究生毕业感言08-15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01-06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致谢词07-08
硕士研究生学业毕业自我鉴定12-28
硕士研究生应届毕业生自我评价08-28
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11-04
在职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本(致谢部分)01-10
四川农业大学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法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