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学学位硕士论文

2024-10-28

医学科学学位硕士论文(共9篇)

医学科学学位硕士论文 篇1

课程学习在研究生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科研型硕士生来说,合理的知识、技能储备将为他们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医学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何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培养时代所需的高级医学人才,已成为今天医学研究生教育中的热点话题之一。本文在对西北地区医学院校研究生课程教学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参照国内某些医学院校研究生教学改革的经验,从课程体系建设的思想、具体的课程设置两方面对如何完善西北地区医学院校科学学位硕士课程体系进行了思考。

1 围绕科学学位培养目标,逐步完善学科式课程体系

我国医学硕士、博士两级学位中针对不同学科、不同职业背景对人才的不同要求,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医学科学学位”,一类是“医学专业学位”。 医学科学学位要求侧重于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以培养从事基础课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人员为目标。因此,通过一定基础知识的学习逐步进入专业知识的深入了解及掌握,即采用学科式的课程体系,是有助于实现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

然而大量研究也表明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等内容要素构成的学科式课程体系虽然有助于系统的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但同时易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不利于根据研究生的兴趣爱好或其研究领域的需要去形成内在联系的知识整体。如何弥补学科式课程体系的不足,提高体系中内容要素的质量,近年来出现的模块式的课程体系给我们提供了启发。

所谓模块式的课程体系是指:按照一定的分类方法,将某一专业开设的课程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模块,所有模块按照一定的形式组合成一个系统。这种体系的优点在于:①有利于多学科课程的综合,实现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综合培养;②体现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不断引入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和先进经验,引入最佳技能[1]。如果我们在学科式课程体系建设中引入“模块”思想,即内容要素建设的“模块化”,将有助于学科知识纵向性学习的同时进行知识、技能横向性地拓展。

目前,国内部分医学院校在此方面进行的探索与实践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如:某些学校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中的部分课程抽出进行分类编组,形成模块式的课程,规定学生在每个模块中必须修满一定的学分;某些学校将全部课程进行分类,规定学生在非学位课程中必须选择某几类课程等。西北地区的医学院校可以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借鉴这些学校的做法,如:逐步进行研究生选修课程的“模块式”设置,这样既有利于学校科学、规范的引导学生选课,又可以满足学生根据个人兴趣与实际需要针对性的扩展知识与技能的愿望。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更新具体课程的内容、形式等多种途径提高体系内容要素的质量。而适时的增添新的内容要素也是完善学科式课程体系的重要途径。例如针对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欠缺的事实,设置补修课程等。

2 区分教育层次,结合资源状况,合理设置课程

《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课程设置应表现出一定的区分度。硕士生阶段的课程应注重基础性、宽广性和实用性,基础理论课程设置可按一级学科范围内相关的二级学科进行拓宽,专业课的设置要体现学科发展的前沿,适应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高、精、深的要求以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反映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新发展,并应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

以国家相关政策为依据的同时,面对西北地区医学院校数量较少、分布不均,办学质量相差较大,不少院校师资力量、硬件设施、财力状况等还不尽人意的现状,各校应结合自身条件进行科学学位硕士生课程设置,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加以完善。

2.1 公共基础课的设置

除英语、政治课程外,对于科学学位的医学研究生,培养的目的决定了科研思维与方法、医学统计、文献检索作为科研工作必备性知识技能也应包括在此范围内。对于部分专业的研究生来说后两门课程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可能已有了较好的基础,但研究生阶段对这两门课程有了更进一步的教学要求,使得仍有必要将其列为公共基础课程。从一定角度来说,有了一定基础的学生只是能相对轻松的进行这两门课程的学习。

2.2 专业基础课的设置

对于规模较大,办学条件较好的医学院校,即研究生招生专业较为齐全,招生规模较大,师资力量较强,学术、科研氛围较浓的学校,在能够开设较多数量,并且保证一定质量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学校指定和推荐相结合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如:学校在为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专业的学生指定某一门或几门为必选专业基础课的同时,推荐学生再选择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卫生毒理学等专业的理论课程。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课题的需要及个人的兴趣进行选择,以修满专业基础课程部分所规定的学分。这种指定与推荐相结合的措施有利于学生在巩固、提升本专业基础知识水平的同时根据实际需要拓展对相关二级学科知识的了解;对于那些目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有限,招生专业不全,招生人数较少,办学规模较小的医学院校,则可以通过整合相关二级学科课程,建设核心基础课程来提高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鉴于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对核心课程概念的界定也有所不同,主要包括了两种角度的理解:以学科为中心而建立的核心课程和以解决问题为中心而建立的核心课程。对于科学学位的医学研究生来说,建立以某学科为中心,其他相关学科为之服务的核心课程将有利于学生通过一门或几门课程的学习较为全面地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学校根据学科的进展状况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与完善。

2.3 专业课的设置

在广博、坚实的基础理论之上,专业课应体现出高、精、深的特点,要反映出专业内的最新进展,而以课题为导向的研究性课程将能较好的满足这一要求。首先研究性课程既有研究类的特点,又有课程类的特征[2] ,它强调师生研讨与学生自学相互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相互结合,重实践,重探索,重科研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课程内容能较好的体现出科研工作的前沿动态。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硕士生专业课的学习更注重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动态,学会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方法、技能。这种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法与技能相结合的课程内容,及今天时代所赋予的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使得医学科研型硕士生专业课的开设是适合且有必要向研究性课程转变的。这将是课程形式同时也是课程内容在质上的飞跃。其次将本院校近年所开展的课题与研究型专业课相结合,即由本专业科研学术水平较高的几位导师将自己或自己参与的能反映本学科研究前沿的科研项目作为课程主要内容,向学生介绍这些项目的立题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贮备,研究中可能遇及的问题,解决的途径,近年来国内外相关项目研究的最新进展等,通过在讲解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科研实践,逐步培养学生对相关知识技能进行自学的能力。从学生角度来说,由于与课题相结合,他们更易产生学习兴趣,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了解起点更高了,更深入了,关键是他们领悟并学会如何“学以致用”,“触类旁通”。此外学习过程中加强了与人合作,自觉学习等科研必备素养的培养;从导师角度来说,由于对该领域较为熟悉,研究的较为深入,而且参与课程的学生基本都是本专业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少,使得这种形式的专业课教学是可以实施的,并且可以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是较为现实且有效的形式。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看到研究型课程具有优势的同时,还需认识到以下几方面:一是研究型课程较多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从而使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二是研究型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形式,创新了教学内容,这对于还比较习惯于传统教学思维的导师来说,如何上好这种类型的课程,如何评价课程的教学效果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对此可以按照循序渐进,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进行以课题为导向的专业课建设。也就是先在一两所教学、科研实力较强的西北地区医学院校中选择某个或某些科研水平较高的专业开设以课题导向的研究型专业课程,在传统的教学形式及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先对某部分专业内容进行研究型教学,通过经验的积累逐步扩大研究型教学内容的比例。以后再在西北地区其他医学院校中加以推广和运用。这里必须说明的是我们需要承认大多数的研究生都有一定的自学能力,通过大学时专业课程的学习,他们已建立了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必备的专业知识,所以研究生阶段面面俱到式的专业课学习是没有必要也不现实的。

2.4 选修课的设置

选修课可以以“模块化”的思想进行建设。如:设置人文社会类、医学研究技能类、医学研究方法类、医学进展类等课程模块,加强学生普遍较为缺乏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拓展眼界。学校可以对模块性课程的选择进行规定,如:进行实验室科学研究的学生必须在医学研究技能模块中选择某些实验操作、仪器使用性质的课程;进行社会调查性研究的学生必须在医学研究方法模块中选择数据处理方法等课程;鼓励研究生选择人文社会模块课程等等。

就人文社会课程模块的课程设置来说,对于办学规模较小,师资力量较弱的院校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本校教育资源如请社科部门为学生开设介绍哲学思想,启迪学生辩证思维的哲学类课程;请附属教学医院从事心理研究的专家为学生开设社会心理调适等与学生学习生活联系较为密切,较有帮助的实用性课程,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创造条件,聘请外单位的专家教授为学生们举办人文社会类知识的系列讲座。而办学规模较大,各方面资源都较为充足特别是那些与综合性高等院校合并的医学院校在充分开发本校教育资源的同时可以借助综合院校人文教育资源的优势提升人文教育的质量,如允许医学院学生选修其他院(系)、研究所(特别是文学院(系)、文化研究所)开设的人文社会类课程。

就医学研究技能模块,医学研究方法模块,医学进展模块的课程设置来说,对于暂时还不能分门别类开设多门课程的部分西北医学院校可以采取如下做法:选取当今医学科学研究中运用领域较广的实验技术如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免疫学实验技术,医学调查技术如现场调查技术,数据统计分析技术如spss、sas软件的操作等作为医学研究技能模块中主要的课程;将医学数据处理方法,科研论文选题与写作等课程作为医学研究方法模块中的主要课程。此外学校还可以将开设的全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纳入研究生选修课的范围内,组成基础理论课程模块,达到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满足部分学生进行跨专业学习的需要。

对于医学研究技能模块中那些因条件限制无法满足学生亲自进行操作的实验技术类课程,学校可以通过教师的亲自示范,教学实验录像的播放,网络实验操作资源的利用等多种渠道进行“弥补”。

2.5 其他课程的设置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跨专业报考、同等学历报考研究生,及往西部地区进行调剂的人数都在不断的增加。学生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专业技能欠缺的现象已引起了教育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课程体系中进行补修课程的设置是很有必要的。很多教学质量较高的院校都很重视对学生欠缺知识的补充学习,部分院校还根据学校的教学质量要求结合学生专业的需要制定了相关的规定,如:允许并支持自愿性质的补修行为,规定各专业同等学历研究生必须补足的主要课程等,一些院校还对补修课程制定了相应的学分要求。西北地区的医学院校可以借鉴以上做法,制定补修规定,明确补修的适用对象,各专业补修课程的选择范围、考核的形式与标准,达到通过规范化的操作形式加强学生对欠缺技能与知识学习的目的。

学术讲座,教学/临床实践也是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西北医学院校实施过程中所暴露出的一些问题需引起我们的关注。这些问题主要包括:①学术讲座、教学/临床实践重视度不够,部分院校没有明确规范的研究生学术讲座听课制度,学生为了应付学校随意选择讲座内容,甚至胡乱编造听课纪录;教学/临床实践成为教师减轻自身教学/临床工作负担的手段,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传授教学工作方法,启迪临床科研思维,培养临床科研能力的目的。②学术讲座中互动性不够,听课效果缺乏反馈,一些学生只是“带着耳朵”去听讲座,对所讲内容不去认真的理解、思考,“左耳进,右耳出”,“今天听,明天忘”,而演讲者也只顾讲授准备的内容,不注意听众的接受效果,不清楚听众的真正需求,讲堂内气氛沉闷。面对这种情形,以下措施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①制定讲座的申报、筛选制度,从讲座的内容、讲课人员的要求等方面保证讲座的质量;制定研究生讲座听课制度,明确选择讲座的原则,听课次数等。如:规定学生必选本专业/本学科讲座的次数及根据个人爱好任选讲座的次数及相应学分;制定讲座心得体会的交流制度 如:规定以专业或学院为单位定期组织学生对听讲座之后的心得感受进行口头或书面的交流,以这种相互间的切磋达到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目的,从而使收益者不仅仅局限于参加讲座的人。②学校向演讲者提出讲座过程中为听众预留提问时间的要求,允许听课者表达自己听课的感受,向演讲者提出自己的疑惑,发表个人的见解等,这样既可以促使听众用心去领会讲座的内容,又能引起讲座者对自己工作的进一步思考,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有助于实现不同思想间的“碰撞”,激发起听众的探索欲望。③研究生给本/专科生每次带理论或实验类课前必须在所在教研室进行试讲,这样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为研究生指出教学中须注意和改进的地方,学生可以针对性地调整原先的准备,逐步熟悉、适应教学工作。在研究生带课期间,研究室还应做好教学效果的评价工作。也就是及时地收集带课班级学生对研究生讲课效果的反馈信息,将这些意见与建议转达给研究生,帮助他们进行及时地改正,促进他们教学水平的提高。④对科学学位的临床研究生来说,临床实践一定要围绕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而展开,在临床实际工作熟悉的过程中要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临床指导教师要引导研究生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待临床问题,即:将实际问题上升到理论研究的高度,使学生在处理问题时想到“为何会发生,以何种方式可以处理,依据有哪些,对病人会有何不良反应,怎样解决更科学等等”,也就是“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同时寻找科学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摘要:根据医学科学学位的培养目标,结合西北地区医学教育特点,从课程体系建设的思想及体系和具体课程的设置两方面对完善西北医学科学学位硕士课程体系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课程体系,医学科学学位硕士,西北地区

参考文献

[1]胡玲琳.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性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4):24.

[2]陈祥书.试论研究型课程[J].学校管理,2001(2):24.

医学科学学位硕士论文 篇2

一、基本素质与基本精神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团结协作,身体健康,愿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临床医学事业而献身。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发挥人道主义精神,履行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遵循医学伦理道德,尊重生命、平等仁爱、患者至上、真诚守信、精进审慎、廉洁公正。

3、基本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和医疗团队协作能力,具有疾病预防的观念和健康教育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能力。增强创新、创业能力。

4、遵守学术道德,恪守学术规范,努力成为优良学术道德的践行者和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

二、基本知识

1、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

2、学位课程设置包括政治理论、外国语、基础理论课、专业课和选修课。课程总门数不少于8门,总学分不少于30分。课程考试必须全部及格(含补考)才准许授予学位。

3、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通过全国英语等级四级考试,才准许授予学位。

三、临床实践

1、临床实践培训不少于33个月。

2、专业研究生应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指二级学科,内科与外科分别不少于3个三级学科,以下同)领域内的常见病,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

3、入学前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临床医学硕士生,在学期间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名参加资格考试。学位申请人必须在毕业前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才准许授予学位。

4、按照住院意识规范化培训标准内容进行培训,并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可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学位申请人必须在毕业前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才准许授予学位。

5、临床能力考核。由学位授予单位组织专家组考核,主要考核申请人是否具有规范的临床操作和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的能力。

四、学位论文

1、学位申请人能结合临床实际,学习并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撰写一篇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

2、学位论文由研究报告与文献综述两部分组成。研究报告可以是病例分析报告、临床研究或荟萃分析。

3、论文研究结果应对本领域临床工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借鉴意义,且调理清楚、表达准确、数据真实、分析科学、结论合理。论文内容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4、学位论文答辩由学位授予单位按学科、专业组成考核答辩委员会,考核答辩委员会应由3至5位具有临床医学副教授或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专家(含临床医学硕士生导师1—2名)组成。

5、答辩委员会通过答辩、审议学位申请人论文,决定是否授予申请人专业硕士学位。当场宣读答辩决议书。

答辩决议书(模板)

该研究采用XXX,XXX,XXX的方法和手段,探讨XXXX,并揭示XXX。结果表明:1.XXXX 2.XXXX 3.XXXX。该项研究部分揭示xx,阐明XX。该研究立题有新意,实验设计合理,研究方法可行;统计方法恰当,实验结果可靠,推论符合逻辑;论文文字表达清晰,论文书写及图表规范。该生阅读了国内外有关文献,掌握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具有独立的科研能力。论文的不足之处:XXXX 答辩过程中该生表达清晰而有条理,回答问题准确。

医学科学学位硕士论文 篇3

每年的应届高校学生毕业季到来时,作为即将毕业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将直接面对考研还是就业的重大人生抉择。现阶段,用人单位对学历要求较高,同时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学生本人也亟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因此考研已成为绝大多数应届本科临床医学生的首选。如何选择考研的专业和类型,许多考生和家长了解得并不充分,对学位的区别、学位的授予存在疑惑。

学位改革后,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学生获得的学位分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对这两种学位如何区分,如何引导应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科学合理地对这两种学位做出选择,关系到临床医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文章将对这两种学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对研究生进行培养所采取的方式或方法,培养模式包括培养年限、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培养过程考核和导师指导等。培养模式在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部分。现将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

目的在于不仅要培养高科技水平的科研人才,而且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顺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自2009年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以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正式进入全日制培养轨道,形成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并行的格局[1]。

2 医学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异同

医学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培养模式,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异同。

2.1 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不同

学术学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目标,以理论研究为导向。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侧重点在于学术理论、实验研究和科研能力等科学研究素养的训练,培养具有进行创造性学术活动和较高水平的科研工作能力,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本学科坚实系统的医学理论知识。学术学位研究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医学院校教学工作和医疗科研机构基础或临床基础研究工作,研究成果侧重体现学术价值,主要岗位为教师和科研人员[2]。

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在专业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侧重点在于临床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充分体现应用性和实践性。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掌握某一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具有坚实系统的临床医学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熟悉临床科学研究过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主要从事高级的、专门化程度较高的、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医学工作,主要岗位为高层次临床医师[2]。

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对理论和实践的体现各有偏重,学术型培养科研能力,专业型突出实际动手能力。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满足了很多应用学科人才培养需要,是对学术学位培养模式的一种补充。

2.2 学习方式和授予学位不同

学术学位培养模式采取全日制学习,学制一般为3年。学习方式为在导师指导下从事基础研究和科研课题的研究,临床实践时间短,毕业时的考核指标为毕业论文。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毕业时发放硕士研究生毕业证和硕士学术学位证书。

专业学位培养模式采取集中在入学前半年进行理论学习,其余时间的理论学习集中在周末,经历不少于33个月的临床轮转,学制一般也为3年。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是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授予专业型学位。

2013年年底,国家颁布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关系,将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结合起来。2012年教育部、卫生部发布了《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出现了“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即5年临床本科教育+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内容,以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将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培养相结合,考核合格的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取得四个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执业医师资格证、硕士研究生毕业证和硕士专业学位证书[3]。

2.3 招生报考条件基本相同

我国医学学位针对应届医学毕业生来说分为全日制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两类研究生的招生,既可以参加每年年初的国家统考,优秀应届毕业生也可通过资格审查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考试的时间、试题内容一致。针对参加学术型硕士统考以外的考生,专业考试是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阅卷。对参加专业型硕士统考的考生,在复试时考核内容上将对实际应用能力有所侧重。

2.4 学习费用不同

学术型学习费用平均为8000元/年,专业型学习费用平均为10000元/年。两种类型的研究生均可享受申请奖、助学金,国家奖学金等资助。

3 两种类型研究生的对比

学术型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学术学位研究生要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耐性、韧性,完成以培养科学精神为主导的学历课程,培养周期较长。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决定了临床医学人才以技能训练为核心。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在“5+3”培养模式下,由于学历和学位因素的参与,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增添了动力,毕业时四证融合,既缩短了医学生培养年限,为家庭减轻了上学负担;又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行业培训的充分结合,为各方节约了大量资源。住院医师规范化和研究生教育相结合,参与培养的医院和导师对学生的能力比较认可,就业前景好。

4 两种类型研究生的内在联系

医学学术型和专业型是同一层次、不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二者不能截然分离。在临床实践中呈现出的问题为科研指明研究方向,科研成果要在实践中检验其正确性,临床是科研的起点,科研是临床的应用。无论是专业型还是学术型的临床医学研究生都应该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意识到医德和人道主义精神是医生必备的品质。学术型和专业型必须兼顾临床和科研的平衡发展,专业学位学生理论学习时间短,学生在临床轮转时每个医院的教学能力、带教医生的水平、导师个体的学术能力都有差异,因此应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学习;学术学位研究生侧重理论研究,临床实践时间短,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应加强临床技能的训练。

摘要:针对目前医学本科毕业生在报考硕士研究生时出现的困惑,分析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异同,并对两种类型研究生进行了对比,得出了两种类型研究生的内在联系。为医学本科毕业生在报考医学硕士研究生时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学硕士学位,学术学位,专业学位

参考文献

[1]胡光丽.“5+3”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5(20):245-248.

[2]汪玲,何珂,包江波.临床医学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24(6):81-83.

温州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程序 篇4

答辩前:

1、科教部公布参加答辩的研究生名单及答辩期限,各专业组导师确定答辩委员会成员组成并指定答辩秘书。

2、参加答辩的研究生到科教部领取本人的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反馈意见、答辩委员会专家邀请函等材料,并及时修改论文。

3、研究生上交答辩申请书和答辩海报(电子版)到科教部,由科教部负责统一张贴海报(不可自行在院内随意张贴)。自行制作答辩委员会专家的座位牌,同时去研究生部拿成绩单,供导师在答辩会上宣读。去医学院财务科领取答辩经费包销单。

4、答辩秘书与科教部联系并确定答辩时间和地点,并在答辩开始前到科教部领取相关资料:包括答辩程序、供答辩委员会拆阅密封信、表决案、答辩记录*、评分参考标准、决议及答辩经费报销表格*、答辩横幅(其中*为答辩秘书需填写的资料)。答辩时:

1、主持人宣布答辩委员会的组成及主席人选(包括姓名、职称、所在单位及职务)、答辩的研究生及其指导教师的姓名和秘书姓名,并宣布由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论文答辩程序。

2、由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答辩纪律及要求:

(1)答辩过程中,委员会成员对学位论文只提问题不作评价;

(2)问题不仅限于论文范畴,对临床型研究生必须增加考评其临床能力的问题;

(3)导师不可在现场指导学生答辩。

3、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论文答辩会。

⑴、导师介绍研究生的基本情况(研究生的前学历、学习情况、研究工作论文完成情况等)。

⑵、研究生报告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20分钟)。⑶、答辩委员会及与会者提问。⑷、休会20分钟(研究生准备时间)。⑸、研究生答辩。

⑹、主席征求答辩委员会及旁听是否还有问题。⑺、休会(答辩委员会会议)。

4、答辩委员会会议程序

⑴、由答辩委员会主席拆阅密封信,介绍研究生论文和评阅人对论文评阅的意见。

⑵、答辩委员会委员就该研究生论文选题、科研设计、方法和指标、资料的统计学处理、讨论科研结论、价值以及答辩情况等方面进行评议。⑶、答辩委员会委员无记名投票、秘书开票。

⑷、秘书整理答辩评语,经答辩委员会通过主席签字后,评议结束。

5、由答辩委员会主席向研究生宣布论文答辩评语结果(是否通过,是否同意申请硕士学位)。

6、由秘书将答辩委员会决议填入《温州医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评语(含决议)》由答辩委员会全体委员审查签字。(含决议草案)

7、论文答辩结束,拍照。

答辩结束后:

1、答辩秘书将整理好的答辩记录和决议、由专家填写的打分表和表决案交回科教部。同时上交一本论文终稿由科教部存档,并将论文终稿电子版本和答辩现场照片(至少要有一张为研究生在答辩横幅下与答辩专家和导师的合影)发至科教科邮箱(kjk@hosp1.ac.cn)。

2、研究生办理毕业手续之前必须将以下材料交科教部: 全日制研究生:

①“学位论文修改稿”一式三份 ②“答辩申请书”一份

③“学位申请表”一式两份(帖本人近期照片)④“毕业生登记表”一式两份(帖本人近期照片)⑤身份证复印件一份。在职研究生:

①《开题报告单》1份 ②《答辩申请书》1份 ③《学位申请表》一式2份 ④《推荐信》一式2份 ⑤《答辩整套材料》1份

⑥2寸正面免冠照片1张、身份证复印件1份

3、关于答辩经费报销

全日制研究生填写答辩经费报销表格和《研究生实验经费本》,由导师签字后交科教部主任审核,再由分管院长签字后,至科教部领取医学院经费折,到医学院财务科报销。...在职研究生科填写答辩经费报销表格,由答辩专家签字后可至医学院财...务科报销。

答辩相关细则

1、委员会成员组成要求

a、人数 b、单位性质,级别 c、职称,专业 d、与论文的相关专业的熟悉程度 e、统计学知识

2、委员会成员审核备案

a、成员名单,简介应提前报审

b、同意后由秘书发放聘书,同时将学位论文提交各位答辩委员

3、答辩时间要求:尽量安排在工作时间

4、秘书工作职责

① 答辩前期

各项联系工作 材料准备 海报内容

与导师协商确定决议草案 ② 答辩中

会场记录 发放答辩程序 填写答辩表格 ③ 答辩后

答辩费分发,签字 材料整理及上交

④ 秘书工作补贴:建议每位学生50元(由答辩经费出)

医学科学学位硕士论文 篇5

关键词:人文医学素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与其他专业硕士研究生不同, 与本科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住院医师也不同,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在3年内完成研究生学习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 进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探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也称并轨模式) [1]。人文医学素质培养是并轨模式中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课题, 对在3年内培养出既具有较强临床实践能力、较好临床应用能力, 又具有良好学术资质、合格临床实践从业资质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1 并轨模式对研究生素质要求提高

1.1 强化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要求研究生坚守临床一线

2013年12月31日, 国务院7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建立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 提出建立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要求到2020年所有新进医疗岗位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均应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临床医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加强临床医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基础工程, 是深化医疗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 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根本策略。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入学的同时也成为了一名住院医师, 在校期间需要参加并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并注册, 还需要参加并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

成为住院医师意味着真正开始与患者接触, 体会医患沟通全过程, 进入医患沟通的实操阶段。一方面住院医师是医院一线大夫, 与患者接触较多, 接触时间较长, 工作量较大;另一方面由于初进医院, 也存在适应医院环境、与各方磨合的过程。因此, 在医德医风、医疗政策法规、临床实践技能及专业理论知识、人际沟通交流等方面急需培训与指导。

1.2 加强科研能力培养, 要求研究生保证学术水准

在接受严格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同时, 研究生需要通过面授、网络授课和自学等方式掌握医学前沿理论知识和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 掌握临床研究的基本方法, 完成一篇具有硕士专业学位水平的学位论文并发表, 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等, 以提高其科研水平。

1.3 培养高层次适用型医学人才, 要求研究生具备良好的人文医学素质

如何在繁忙的临床一线工作中、在高水准的学术研究中、在3年获得4项证书的学习节奏中, 形成良好职业道德、培养正确学术风气、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是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模式中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2]。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明确规定要进行包括人际沟通交流在内的医疗道德作风、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医疗政策法规等全面的医学素养培训并要求坚持医学人文教育的根基不动摇。

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是医师执业的重要技能[3], 国际上对执业医师要求除掌握医学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 还必须具备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在国外要想成为一名执业医师, 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养是必修课程之一。

根据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行业作风建设的意见》, 依照《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和《专科医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标准总则》, 中国医师协会制定了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体系, 旨在通过培训及量化考核, 达到提高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目的。

2 医学生人文医学素质培养与临床实践不同步

2.1 本科教育阶段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不同步

医学院校大多都设置了医患沟通课程, 包括理论课和见习课, 内容涵盖医学标准、医疗法规、医患沟通技巧及医患纠纷处理基本方法、问诊、交代病情和术前谈话等。从近年的医学教育实践及学生反馈来看, 医患沟通理论课或见习课所讲述的案例都来源于临床实践, 而学生并没有直接接触临床工作, 缺乏直接与患者沟通的经历, 因此在听课时对所讲述的临床情景并不熟悉, 这使得医患沟通课程教学效果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可以进行医患沟通实操, 而临床实习阶段并未设置相关教学内容。

2.2 研究生教育阶段缺乏专门的人文医学技能培训

研究生教育阶段设置了临床综合素质训练及临床通用技能训练等课程, 但没有专门的人文医学技能培训课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入学的同时就成为住院医师, 开始为患者服务, 人文医学素质必不可少[4]。好的医生是治疗疾病, 而优秀的医生是治疗患病的人。一个专业精深的医生, 并不一定具备科学的价值观、职业化的服务态度、人际沟通能力、医疗工作管理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心理适应能力。而这些能力不只关系到医生个人发展, 更关系到患者治疗效果及医患关系的良性循环。目前医患关系紧张有诸多原因, 其中医务人员人文素质缺乏是重要因素之一。

3 培养人文医学素质的方法

3.1 提高人文医学执业技能

将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体系应用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通过社会调查 (门诊、病房、社区) 、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标准化病人教学 (SP教学) 和门诊 (床边) 教学, 就住院医生如何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良好医患关系, 如何与患者达成一致治疗方案, 如何更好地化解医患矛盾, 如何向患者告知坏消息等内容进行系统化培训。

3.2 人文医学素质培养与临床实践同步

在临床实践中进行人文医学素质培养, 并反复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训练, 有助于提升住院医师人文医学素质[5]。调查住院医师进入工作岗位2个月内的医患沟通实际情况, 例如“医患沟通之你我他”“我眼中的医患沟通”“我遇到的医患沟通之喜与忧”等, 将收集的案例交给授课及培训教师, 由教师在“人文医学素质培养小讲座”时间进行案例解析和点评, 进行针对性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住院医师再将所学技能运用于下一阶段临床实践, 检验学习效果[6], 培训每两月1次, 连续12个月。经过多次循环, 不断提升住院医师医患沟通技能和人文医学素质, 减少医疗纠纷, 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3.3 建立人文医学素质培养评估体系

鉴于医患沟通技能对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性, 医学教育者十分重视医患沟通能力评估[7]。在岗前培训、工作满6个月、工作满12个月时采用SEGUE量表评价培训结果。SEGUE量表对住院医师沟通能力评估包涵以下内容:态度 (自我感知的态度、对技能重要性的认识) 、知识、技能 (面谈技能、交流技能、告之坏消息技能) 和素养 (职业压力、同情) 等。

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提高我国医师队伍素质的治本之策, 为住院医师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对提高我国医疗水平意义重大。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模式是当前高级医学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为培养高学历高素质的合格医师, 必须将人文医学素质培养贯穿并轨培养始终, 强化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 提高医患沟通能力, 为住院医师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汪玲.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 (10) :12-13.

[2]马涵英, 周玉杰, 张维君.研究生医患沟通素质培养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12) :132-133.

[3]曹永福, 张晓芬, 杨同卫.论医师的人文执业能力及其培养[J].医学与哲学, 2009, 30 (6) :9-12.

[4]王锦帆.医患沟通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5]曲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合格医学人才[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7, 23 (2) :98-100.

[6]耿拔群.卫生职业教育中医学人文教育的几点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12) :19-20.

医学科学学位硕士论文 篇6

1. 组织保障

成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是保障考核质量的关键。成员须由相关专业具有高级职称的教授担任。主要负责领导和组织研究生考核工作。

2. 制度保障

建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考核制度, 保证各工作环节做到有章可循, 确保考核过程的严密性和公平性。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是检验研究生是否达到培养标准的关键。因此, 考核体系必须符合“5+3”培养模式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体现临床各学科和专业的培养特色和优势。科学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考核制度是保证和促进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

3. 构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考核体系

实践性是医学教育的突出特点, 不同于学术学位的研究生教育,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研究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 更要熟练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临床工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满足“5+3”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要求, 主要从研究生培训过程考核、中期考核、毕业考核、分流淘汰这四方面来建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考核体系。

3.1 过程考核

以河北省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 在日常培训过程中, 培训对象按照河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考核标准完成日常培训考核、出科考试。通过接诊病人、采集病史、书写病历、辅助检查结果判读、病例分析和基本技能操作等多种形式, 重点考核住院医师的专业水平、沟通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3.2 中期考核

主要考查研究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与医德医风, 是否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是否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 是否能够独立处理本学科的常见病, 是否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 是否达到高年住院医师水平等。包含三个部分, 即思想品德素质考核、理论知识水平考核、临床实际能力考核。

3.2.1思想品德素质考核:主要考核研究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考核帮助研究生树立崇高的职业责任与道德使命感, 建立正确的医学道德规范。3.2.2知识水平考核:包括学位课程成绩及专业课、专业外语考试、综述报告。考查研究生临床专业知识的坚实性与系统性, 对本学科发展动态的了解, 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程度以及是否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3.2.3临床能力考核:通过病历评估、口试与临床基本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病历评估:随机抽取研究生经治的完整病历资料五份, 评估项目包括病历是否规范、完整, 诊断是否正确, 病例分析是否合理, 处理是否及时得当, 预后情况等。病例答辩:研究生结合上述病例, 提出发病机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依据、治疗原则以及预后分析判断, 考核其理论知识的运用和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基本技能考核:包括病例考核及手术或辅助诊疗技术考核。

3.3 毕业考核

毕业考核包含临床实际能力考核、论文答辩。3.3.1临床实际能力考核。医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关系到人类的健康与生命,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就是为了培养能够胜任相应的临床医疗工作的优秀医务人员, 因此, 毕业考核中需考核研究生的临床综合能力。3.3.2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的质量不仅反应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也代表了研究生的培养水平。学校设置了论文的选题与开题报告、中期考核、预答辩、抽检盲审等环节, 来确保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

3.4 分流淘汰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最新发布的《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 我国硕士研究生整体淘汰率不到5%, 而在许多教育发达国家, 这个数字可能高达30%-50%。为了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热情, 端正学习态度, 保证培养质量, 应建立分流淘汰机制, 每次出科和中期考核后, 对于不合格的研究生给予一次补考机会, 由导师和教育指导委员会教师要对其进行专门的指导, 对补考未通过者, 将进行分流甚至淘汰。

总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体系的建立旨在提升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 更好地为临床服务。同时, 这一体系仍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以期能够客观、全面的反应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摘要:根据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文件精神, 自2015年起, 所有新招收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同时也是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 其临床培养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进行。因此, 参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 构建科学的临床能力考核体系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和保障, 本文主要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考核体系建构三部分来详细阐述如何构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考核体系。

医学科学学位硕士论文 篇7

一、医学院校开展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教育的必然性和优势

生物医学工程又叫临床医学工程, 其学科目的就是运用工程学的技术和手段, 结合生物学知识, 解决医学中的有关问题, 为人类的健康服务和为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其最终解决的是医学问题。所以, 在医学院校中开展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教育是一种必然趋势。在以往的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教育中, 教育机构偏向于在工学和理学方面对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研究生进行培养和管理。而此类研究生虽然精通工程仪器的工作原理和维修, 但缺乏基本的医学知识, 因而很难在医院复杂的工作环境下, 融合病情进行综合的诊断和防治。在医学院校开展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 很好地利用了医学院校的医疗资源, 使此类型研究生在学习工科知识的基础上, 了解人体的生物学构成和病理生理学原理。同时利用附属医院的优势, 结合临床医疗仪器工作流程, 使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研究生能很好的融合生物、医学、工程三种学科知识, 为以后的临床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结合医学院校特色, 从培养环节上加强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1. 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应具有医学院校特色。

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起草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 明确规定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先进的工程学技术和手段并能在本专业独立从事工程操作和工程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医学院校应有针对性的以培养适应社会医学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其培养的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工程学基础, 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医学理论基础, 重点培养其在医疗仪器操作和医院工程信息管理方面的能力。我校生物医学工程培养方案指出, 我校培养的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 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能独立从事医疗工程信息操作的高素质人才。工程学硕士重在应用, 所以我校采取的是进校不离岗的学习方式。采用周末双休日隔周上课, 使学生在工作的同时进行知识的更新和灵活运用, 并同时将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带回课堂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探讨。这样的学习时间方式能循序渐进的使学员掌握到相关知识, 并进行融会贯通。

2.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侧重于医学应用。

我校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是分专业进行的。根据我校生物医学工程基因工程和基因药物以及医疗器械和医院信息管理两个专业方向, 进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上, 除了信息检索、知识产权等必须的理论课程, 还相应设置了适合医院应用型的知识课程。我校课程设置以掌握能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为主, 并注重扩宽和加深工程技术知识面。课程设置既针对医疗工程特点, 又针对医院管理特色, 并注重专业方向区分。做到课程设置在工学硕士课程的基础上, “厚基础理论, 博前沿知识, 重实际应用”。在教材内容上, 我校多选用有实际应用知识或有案例教学的教材。突出医学和应用两大特色。但是生物医学工程由于其本身学科比较新, 发展晚, 目前尚没有一套针对生物医学工程教学的教材。我校老师在教学中, 除讲授教材中理论知识外, 更多的引用平时自身临床医学工作中遇到的案例进行课堂讲授。

3. 采用双导师制度加强医学实践能力培养。

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双导师制度。我校规定, 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以我校导师为第一导师, 同时在本人工作单位, 选择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 具备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能力的人作为校外导师。第一导师主要指导学生论文写作, 第二导师主要负责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同时对学生的论文选题进行筛选, 指导选题中实践能力的部分。通过双导师制度的实行, 学生可以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得到加强。由于第二导师是学生工作单位的同事兼领导, 因此能够随时在工作中予以指导和帮助, 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

4. 开题和中期考核按学院进行, 严格把关。

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研究生的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践的具体项目, 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和应用价值, 可涉及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系统的分析与集成, 研究与开发, 管理与决策等, 特别是针对信息获取、传递、处理和利用的新系统、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软件的研发。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 也可以是某一个大项目中的子项目。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论文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具有先进性与实用价值。我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后, 在导师指导下明确研究方向, 开展研究设计工作。一般在第二学期结束前确定论文题目, 并作好资料和实验准备工作。我校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分为基因工程与基因药物、医疗器械与医院信息管理两个专业方向。我校根据这两个专业方向的不同和导师自身的情况, 将学员归入相应的学院。由学院具体负责学员开题和中期考核工作。学院里, 又根据导师情况, 成立相应的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 对学员的论文质量层层把关。

5. 学位论文依托医学院校资源, 有特色有创新。

学位论文是检验学生综合培养质量的指标之一。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 应该主要突出实用和创新两个方面, 这是由其专业特点决定的。我校根据自身情况, 为主要在医院从事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工作的学生提供了完成论文的很好的平台。通过附属医院的临床实践工作经验, 为学生积累了医院临床工作经验, 从而提高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校本身的实验室平台, 和专业的师资力量, 为学生的科研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我校生物医学工程学员可以很好的利用医学特色, 结合自身的研究, 完成有质量保障的, 有创新意识的, 有自身医学特色的学位论文。我校对学员的学位论文进行了校内专家组评审和校外盲审两个环节, 进一步从论文质量上进行了把关。

三、发挥管理部门职能, 从培养管理上保障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起步较晚, 在我国也是属于比较前沿的学科, 目前, 各个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都尚处于摸索阶段。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还需要各个学校的教育管理部门不断地为之摸索。建立一套适用于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的管理体制, 加强教育管理机构的人员配备、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已经成为提高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

我校研究生管理部门配备了专门人员对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进行培养管理, 制定了一套适应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和一系列的考核制度, 对学生的导师选择、培养计划的制定、中期考核和课程考勤等情况都做了明确规定, 并整理成一本研究生手册, 供学生参考。我校研究生部从宏观上把关培养质量, 对于具体及专业的问题, 则由学生所属学院负责组织及解决, 这样有层次, 有针对性的管理方式, 既加强了培养质量的监控, 又加强了培养目标管理。

参考文献

[1]刘洁.在医学院校开展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4) :112, 130.

[2]高原, 刘洪运, 张政波.医院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和创新[J].中国医疗设备, 2010, 25 (6) :93-95.

[3]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 (征求意见稿) [S].2009, (9) .

医学科学学位硕士论文 篇8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跨专业,研究生,培养

近年来,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在我们国家对于医师从业管理和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政策层面的改革引导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作为培养应用型医学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模式,越来越多地得到了各医疗单位和医学相关专业考生的认可,成为大部分考生在选择报考临床医学研究生时的首选。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如何把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关显得愈发重要。目前,我国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整体的培养模式研究较多,也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改革思路,如上海已经实行的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1]等。然而,由于生源有差异,水平和能力有高低,如果只是采取简单的“一刀切”的模块化培养模式,必然会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水平良莠不齐,少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甚至会完不成培养任务,达不到培养的预期目标,培养的学生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因此,要全面、有效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必须要结合学生不同特点分类培养,在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机制等方面做到面与点的有机融合,既要确保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推进,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1 生源类型,生源特点及形成原因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水平划分一定的层次类别,能更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从目前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生源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毕业。②非临床医学本科的医学相关专业毕业,其中主要包括:a.临床医学类相关专业毕业(如影像医学、检验医学等);b.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等中医类专业毕业;c.护理学专业毕业等。③临床医学专科毕业以及专升本毕业。④非临床医学专科毕业以及专升本毕业。除了临床医学本科毕业外,以上第②、③、④类来源的学生都可以定义为临床医学跨专业硕士研究生。

完善培养体系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做到以生为本、强化实践、质量优先[2]。提升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必须首先掌握学生的特点。相对于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的学生而言,跨专业学生有其特定的优势,在转入临床医学学习时,可以在新的学习过程中结合其之前的所学,发挥其所长,具有专业交叉的优势,形成知识互补,但有时又会形成思维定势,影响到新知识的接受;另外一个存在的较为普遍的劣势,也是跨专业研究生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这部分学生其临床医学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弱,从而影响到研究生阶段的临床专业学习。

形成原因:①入学前所学专业不同,原开设的课程与临床医学有差异,所学的内容与临床医学仅部分交叉,其掌握的临床医学系统知识相对较弱;②部分考生在报考研究生时为了取得好的考试成绩,会选择放弃临床实习而全身心的投入理论学习,特别是部分跨度比较大的应届考生,由于考试科目与所学科目的差异,很多时候要从头开始自学一部分临床医学知识,造成临床实践时间减少;③由于跨专业学生在入学之前其学习的内容、培养模式及教育理念和临床医学均不同,导致部分学生在转入临床医学学习时适应期较长。

2 改进措施

要解决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必须在兼顾整体研究生教育的情况下,抓好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整体培养水平。

2.1 严把招生质量关,建立基于实践能力考核的研究生入学评判体系

目前研究生的招录模式主要还是以理论知识的考评为主,这种招录方式不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能较快较好地适应临床医学实践工作,如果招生时只重理论而轻实践,必然会给后期的临床实习培养带来隐患,学生不能完成临床实践任务,甚至有可能造成医疗事故。因此,在招录的过程中,必须改变以往的以理论为主的考核方式,加大实践能力的考核力度,考核方式可以参照执业医师的考核要求,利用实例分析、上机操作等多种实训手段,有条件地采取结合“标准化病人”的考核方式来对考生的医学实践操作技能与临床思维能力进行综合考查、科学评判,确保招生质量。对于跨专业报考的学生则要考虑其特殊情况,在确保临床基本操作考核合格的前提下,结合其所学专业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考察,同时可以适当放宽待录取专业要求的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要求。

2.2 分类制定培养计划,整体与个体相统筹

在考虑到整体的研究生教育的前提下,结合转专业学生的特点,分层次分类别制定培养体系。对于医学专业毕业的非临床专业毕业学生,由于这部分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医学相关知识,在开设课程上可以考虑与临床专业学生一起学习,同时鼓励其根据自身实际需求适当选修部分专业理论课程;对于非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包括中医系列和护理学等毕业的考生,在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其前期所学学科的差异,必须有重点的增加相应的医学课程,可以通过以下主要途径:①加开临床医学专业选修课;②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在校本科生开设的相关医学课程;③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鼓励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学校同时要增加投入,一方面鼓励本校教师开设适应实际需要的网络课程,另一方面对学生在其他网站的学习给予一定的资助。对于额外增加的学习内容,其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尽量在不影响学校开设的主干课程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为主,并要求取得相应的学习证明或成绩。

2.3 建构临床轮转实习体系,加强临床基本功训练

考虑到大部分跨专业的学生特点主要是其理论基础强于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在研究生进入专科实习前必须进一步强化其整体的临床基本操作能力的训练,通过建构适应研究生教育的临床轮转实习体系,通过重新进行临床轮转实习,使学生构建起更加完整的临床诊断思维能力和进一步提升临床实践操作能力。考虑到研究生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临床轮转的时间不宜过长,可以考虑安排半年左右的时间,进行除所学专业及相关专业外的全医院的临床轮转实习,并加强出科考核。通过临床轮转实习,可以进一步锻炼学生整体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水平。经过临床培养、考核合格后才允许其进入专科培养[3],该临床轮转实习体系也可以对所有有需求的学生开放。

2.4 强化医院统筹管理,构建协同带教体系

与学术型研究生的“重科研、轻临床”不同,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会出现“重临床,轻指导”的现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监督和培训工作重视不足[4],有的导师会因为一些客观原因降低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很好地管理和指导。学生会被要求参加繁重的临床工作,在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下,研究生从事的只是最基础的如病历书写等工作,对于比较专业的内容得到的指导和操作的机会较少,达不到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目的。特别是对于跨专业报考的学生,如果纯粹靠其自身在临床学习摸索,不仅效率低,甚至有可能因为操作不当引起其他后果。在专业学习方面,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学习效率,研究生除了自己的导师以外,医院或科室要抽调医德高尚、医术高超、为人师表的一线医师组成带教导师队伍[5],协同指导,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对研究生的专科学习管理到位,并及时与学生的导师进行交流反馈,对学生专科学习的表现进行综合考核并出具考核意见,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依据;医院或科室要建立激励机制,对带教效果好的指导小组成员在职称晋升、评优等方面优先考虑,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2.5 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体系,将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

建立一套科学的毕业考核体系尤为重要,学生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尤其是专业学位的学生,毕业后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能学以致用才是合格的毕业生。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培养中,采取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做到学术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在学生毕业时既要考核其作为研究生应具备的研究思维能力和科研水平,也要对医师规范化培训所要求的临床诊断和疾病治疗的能力进行考核,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必须通过规范化培训规定的培训内容考核,对于规范化培训成绩有不合格的学生,延期毕业,以保证每一位毕业学生的质量,确保培养出来的学生达到一名合格医生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汪玲.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以上海“5+3”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0):49-54.

[2]夏东伟,刘恩贤,张燕,等.地方高校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6):10-13.

[3]杨伟吉.浅析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型培养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0):15,97.

[4]祖雅琼,陈洁莉,李丽剑,等.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7):526-528.

医学科学学位硕士论文 篇9

我国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大都照搬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的做法, 采用相同课程体系, 但随着专业学位招生规模的扩大及医疗快速发展, 其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 建立科学合理的、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 对解决目前培养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我国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通过文献调查研究, 笔者认为, 目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课程目标不明确。由于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在我国开展时间不长, 院校之间又缺少可借鉴的培养经验, 所以普遍存在对培养课程目标认识不足, 过度借鉴学术学位课程体系, 针对性不强;重视学习与科研能力, 忽视临床技能和职业态度的培养, 没有体现分类培养。

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基本上以学科为中心, 缺少对研究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关注。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优点在于能够把握学科内容和内在逻辑[4], 以便于实施和教学管理。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逐渐暴露出课程门数增多、体系膨胀、课程设计缺乏整体优化、学科界限明显及更新不及时等缺点。

课程结构比例失调。笔者发现我国大部分高校对课程的认识存在误区, 将课程与传统意义上的学位课程混淆,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偏重理论教学而弱化课外实践教学、重视考核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的现象, 于是直接导致课程结构比例失调, 出现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 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少, 公共课程多、专业课程少的情况。

课程实施效果不佳。过度借鉴学术学位课程体系而使课程实施过程出现和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共用师资和学科资源、教学方法仍旧以教师讲授为主等教师队伍薄弱和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 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学生被动接受, 师生交流碰撞少, 不利于教学相长。

2 体系设想

2.1 学术型与专业学位型培养比较

经查阅文献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 通过比较临床医学硕士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型培养异同点 (见表1) , 得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应更加侧重其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如继续使用学术学位的培养体系、标准予以培养或衡量都将是不正确的。

2.2 课程体系结构的构建

根据文献调查得出的现状及比较结果, 设想构建如图1所示的课程体系结构。

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科学合理与否, 取决于其是否符合我国临床医学教育实际, 其培养目标应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培养内容侧重以核心能力为基础, 因此构建的课程体系应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五个要素。整个体系需明确课程体系的构建理念和价值取向, 其中培养目标需准确定位, 课程结构需调整, 课程教学内容需充实, 课程实施需设计安排, 课程评价需建立科学有效的保障体系。这五个要素在课程目标的指引下, 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2.3 确定课程目标和内容

通过文献研究、比较, 笔者认为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核心能力指标课程应以临床操作能力、医学专业素养、判断性思维能力、临床科学研究能力、人际交流能力、规划发展能力、教学能力及照护病人能力等8项能力为培养目标。

临床操作能力是所有培养能力目标的基础, 其基本要求能胜任临床医师的岗位需求;医学专业素养要求德才兼备, 要遵守道德伦理规范, 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判断性思维能力要求培养的研究生首先要树立判断性思维的自信心, 不仅具有质疑、发现问题, 并且还应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科学研究能力要求在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的同时, 也要求具有一定的临床科研能力;人际交流能力要求医生同病人、家属及医疗同行具有人际沟通和交流协作的能力;规划发展能力要求其能够明确个人的发展方向, 具有自主学习、英语应用及职业规划的能力;教学能力要求在完成临床实践和科研任务的同时, 还能胜任教育、指导实习的学员和低年资的研究生, 能担任部分研究生授课任务及学术交流汇报任务;照护病人能力要求在能与病人及其家属建立互信关系, 具有制定病人照护和健康教育方案的能力。

2.4 教学方法多样化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同时, 也要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技术, 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Seminar教学法 (A study meeting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a teacher, 即大学的研究讨论会) [4]、PBL教学法 (Problem-based Learning, 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 [5]、案例教学法[6]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并结合目前教成熟且流行的基于网络覆盖的移动、灵活的教学技术来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的。

2.5 课程评价多元化

课程评教是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的、用于促进课程体系发展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发展性评价。评价对象应以学校为主体, 各类人员广泛参与的评价;评价实施应做到构建多元化的评价对象, 建立围绕课程体系结构的多样化评价方式, 并采取网络、纸质问卷等灵活多样化的评价方法;评价结果又可促进现有课程体系结构的改进。

3 结语

本研究分析了目前我国培养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基于五要素的课程体系概念, 突破了传统观念对课程结构认识的局限性, 为课程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课程体系设置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可有效提升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注:“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是在 《Flexner报告》发表100 周年之际, 由20 位国际医学教育专家组成的21 世纪全球医学卫生教育专家委员会 (GlobalCommission on Health Professional Education for21st Century) 于2010 年12月在《柳叶刀》上发表了题为《新实际医学卫生人才培养: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为加强卫生系统而该给医学教育》的21 世纪医学教育展望报告所提出来的。第一代医学教育改革是在20世纪初把医学教育纳入以科学为基础的课程体系, 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是20 世纪中期的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1]Julio F, Lincoln C, Zulfiqar AB, et al.Health professionals for a new century:transforming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health systems in an interdependent world[J].Lancet, 2010, 9756 (376) :1923-1958.

[2]关于印发《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设置与授权审核办法》的通知 (学位[2010]49号) [EB/OL].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zxkb/hyxx/yyxz/267719.shtml, 2010-10-22.

[3]秦永杰.基于核心能力的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 2012.

[4]陈兵, 黄美.美国大学Seminar教学范式的特点及其启示[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18) :191-193.

[5]杨耀防.典型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剖析[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 1994, 15 (4) :150-152.

上一篇:国外电子垃圾处理调查下一篇:顾客抱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