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硕士

2024-06-03

医学硕士(精选12篇)

医学硕士 篇1

教育部周济部长曾指出:“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国家最高层次的教育, 代表着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 也往往成为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水平高低最重要的标志。”医学研究生教育更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与健康, 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目标, 因此对于研究生的创新教育已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关键, 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创新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 是通过质疑、批判性思维的教育理念, 激发研究生不断向人类已经获得的成果或结论提出新的挑战, 并展现新的世界。创新教育的目的是使研究生具有利用已有的知识、理论和成果, 经过科学的思维和创造, 。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综合能力。通过我们对全国十余所大学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复杂过程。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既要有科学的培养制度, 又要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 更要注意教育环境和导师队伍的建设。要引导学生在批判性地继承前人留下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敢于提出问题, 勇于探索新知, 有所发现, 有所发明, 有所创新。现代医学发展的新趋势及特点, 不断向医学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因此, 培养高层次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是一个系统工程, 应从多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育观念, 探索新的医学教育模式

多年来, 应试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了主流并且延续到了研究生教育, 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 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模仿, 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使医学生们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 缺乏独立的个性和独特的见解。由于课程设置形式上与大学本科教学的模式接近, 仍没有摆脱填鸭式教学方式, 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讨论, 无法激发学生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早已认识到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 并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但到目前仍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多数学者认为, 医学研究生教育急需转变观念, 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为重点。在制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时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采取提问式、讨论式、参与式、启发式、引导式、案例式授课等, 引入PBL和基于网络的学习教育模式;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和内容, 建立创新课程体系, 强化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等课程的建设, 建立起以核心课程为主, 公共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为辅的课程体系, 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加强课程配套教材建设, 跟踪学科前沿, 及时调整选修课, 注重知识的更新,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特长选择课程, 增强其综合和探索知识的能力, 着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改变研究生的考核评价模式, 建立创新能力培养、评价和考核体系, 制定和加强创新能力的考核, 采用考试、综述、临床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 把创新能力的考核措施和方法纳入到研究生考核评价体系中。

二、改善教育环境, 增强交流与合作

构建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 尤其是软件和硬件建设, 是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 研究生在较高层次的科研活动中可以更好地活跃创新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学校应为研究生创造能够进行创新研究的良好的科研体制和环境, 其中, 信息查阅是使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得到有效训练与堵养的重要平台。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尤其是科研文献数据库, 是研究生从过去的知识获取型向现代的能力发展型过渡的重要手段。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条件及仪器设备支持, 可保障研究生所做的创新性科研的数据更加精确、可靠, 理论分析更加缜密、科学。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国际交流与合作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不可忽视的途径, 对研究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一方面可以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和思路, 了解最新学术动态和成果, 追踪学科前沿, 掌握本领域的研究方向, 有效地激发灵感和求知、创新欲望, 为创新型研究工作奠定思想基础。另一方面, 高水平的学术合作与合作, 可以迅速提高研究生的专业水平和科研工作能力, 通过自由、宽松、高水平的学术氛围的培育, 有效地克服机械的、按部就班的科研模式和思维习惯, 在创新性科研活动中不断孕育创新性思维, 从而逐渐提高创新能力。

三、强化导师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导师作用

调查发现, 导师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会明显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导师的质量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的学术水平、学术道德、治学风格对研究生的培养和成才起着关键作用。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导师自己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才能有助于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下开发出创新潜能。由于导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至关重要, 因此, 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导师就应该担负起创新培养的责任, 包括学位课程的选择、学习和辅导;研究课题的选定和开题报告书写;学位研究课题的实施和指导;论文的书写和答辩等。上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都对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产生明显影响, 所以, 必须要求导师具有高水平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导师应时刻掌握本学科和专业的最新动态, 能够站在学科的前沿, 预见学科的发展方向。在实践活动中具有创造性的工作经验, 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经验向学生言传身教。导师对研究生不仅严格要求, 还要鼓励他们勇于创新, 大胆探索, 善于挑战和攻克学术和科研难题。教师还要转变角色, 不仅要传授知识、技术和经验, 更重要的是组织、协调和督促研究生的创新活动, 使研究生对新理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冲动, 从而练就出较强的创新思维模式。导师的集体指导作用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同样重要。导师指导小组制通过不同治学风格、知识结构和研究方向的导师的集体培养, 可以使研究生博采众长、全面提高, 避免单一导师某些方面的缺陷对研究生产生的不良影响, 有助于研究生具备完整知识结构和提高综合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导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 促进导师履行其责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四、加强自我管理, 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和科研实践中

外因是条件, 内因是关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除了各种外部条件和环境外, 研究生本人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研究生的学习动机不纯, 创新意识和意志薄弱, 那么, 即使外部条件再好, 也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取得创新性成果的人才。因此, 研究生需要加强自身修养, 以便于全身心地投入到理论知识学习和科研实践中去, 从而有效地提高创新能力。研究生自我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学习和科研实践的点滴做起。首先, 研究生要端正学习动机。一个仅仅为了能顺利毕业和找到好工作而学习的人, 就会局限于考试及格、论文发表、答辩过关, 无心于钻研和探索, 学习和科研效果可想而知, 创新能力更无从谈起了, 因此, 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责任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其次, 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人们产生创造新生事物或观念的动机以及对创新的态度, 并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 包括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创新意识是引起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条件, 是成长为创新性人才的起点和基础。研究生应该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打破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的束缚, 树立科学的怀疑和批评精神, 养成对新问题、新事物、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质疑态度, 才能转化为提出新观点和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的动力, 进而升华为创新性思维。创新理想的实现, 除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外, 还要有顽强的创新意志。创新意志是指为了达到创新性目的而克服重重困难的心理过程与行动, 是一种具有目的性、顽强性和自制性的精神状态。创新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难和险阻, 只有通过坚定不移、坚持不懈、百折不回、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的磨练, 具有无畏挫折的韧性、持之以恒的耐性和必胜的信念, 才能促进自身积极心理因素的形成和发展, 才能勇敢、正确的面对创新过程中的困难和失败, 从而确保创新理想的实现。研究生创新团队的构建既为研究生提供科研机会, 营造创新学术氛围, 又可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团队中, 研究生能相互承担责任并自觉进行创新性活动, 能彼此交流科研经验、创新意识, 团队创新成果远大于个体成果。

五、重视科研工作, 提高论文质量

科研工作涉及科研条件、科研课题、科研实践和论文环节等多个方面。改善科研条件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选定高质量的课题是保证科研效果和对创新能力的检验, 严谨的科研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过程, 论文质量和水平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首先, 先进的仪器设备、充足的科研经费、齐全的图书资料、通畅的信息渠道是保障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提高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 否则就难以得到前沿的科研课题和基本的科研训练, 科研创新能力自然也得不到培养和提高。其次, 选题是高水平论文的基础, 选题阶段也是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的一个有效检验。选题和开题工作决定了研究课题是否具有创新性, 也是科研水平和论文质量的保障, 对研究生培养效果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为此, 研究生应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 全面深入的了解所研究课题领域, 找出问题关键, 选好突破口, 在导师指导下写好开题报告。导师指导组及平时专家应把好选题和开题关, 严格审查和评估开题报告的创新水平和创新意识, 并指出其问题和不足, 评审合格后才可进行开题工作, 以确保科研课题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第三, 科研实践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掌握正确科学实验方法的关键环节。只有经过较长时间的科学研究的创新训练, 才能强化创新思维和形成创新意识。同时, 通过科研实践可以不断的发现新问题并探索和设计新的实验方法, 甚至形成新的见解和理论, 在课题研究中掌握学习、研究和创新技巧。导师以及科研团队在科学研究中应发挥指导、督促和协调作用, 以使研究生切实提高科研水平, 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最后, 论文水平能够客观反映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效果, 是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学位论文涉及从选题、文献查阅、设计方案、开题报告、研究实施、数据获取及处理到论文撰写和答辩一系列环节, 是一套系统工程, 其创新水平受创新培养过程中每个方面的影响, 包括教育体制和环境、科研环境、导师因素、研究生自身因素等。在创新性研究取得研究结论的基础上, 撰写并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指导, 论文的严格审核与论文答辩是促使研究生提交高质量论文的重要工作。另外, 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也可以起到研究生创新意识的激励作用。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 培养研究生积累扎实的理论知识是提高创新思维的基础, 培养研究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是提高创新思维的工具;参加学术交流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导师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推力;培养研究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献身科学精神是实现创新成果的坚实基础。在这个过程中, 应树立融素质教育与专业培养为一体, 融知识传播与能力培养为一体, 融教育与科学研究为一体的思想观念,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意识,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不断培养出高层次创新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秦琴.创新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 (8) :119-121.

[2]佘菲菲, 陈燕凌.素质教育与21世纪医学人才培养[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2 (1) :62-64.

[3]岑洪.关于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6, 23 (9) :304-305.

[4]高立.医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0, 18 (2) :282-284.

医学硕士 篇2

我在政治上、思想上一直积极要求进步。进入北大后,通过参加业余党校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学习,我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树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并于1996年1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经过党组织1年预备期的考察,于1997年1月如期转为正式党员。我决心要做一名合格的、模范的共-产-党员,在学习、工作、思想上起带头作用,特别是在政治上起先锋模范作用。自入党以来,我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拥护党的纲领,执行党的决议,履行党员的义务,遵守党的纪律,在群众中树立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我被评为xx大学1998优秀共-产-党员,我觉得这是党组织对我工作的承认,同时也是对我的鞭策,促使我不断完善自己,更加努力地工作,能为祖国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参加了xx大学第二期研究生干部学校的培训,通过学习和讨论《邓-小-平文逊》听取各种讲座以及其它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不但提高了理论水平,而且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并应用所学到的知识,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研究生工作,为学校的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为学生我从不放松学习,在上研第一年,我修完了导师指定的各门研究生课程,总学分达到了研究生培养计划的要求,成绩优秀。另外我还参加了教学实习,带本专业本科生的遗传毒理学实验课,以及协助本科班的毕业生完成毕业论文,自我鉴定《医学硕士自我鉴定》。我从1998年初开始进入实验室工作,广泛查阅了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从准备实验材料、摸索实验方法到完成实验设计都投入了大量的劳动。上研期间整理的一篇文章被《xx-xx技术学报》接收,最后还认真完成了毕业论文的写作,并顺利通过了硕士论文答辩。

在学习和科研工作之余,我还热心社会工作,积极为同学服务。上研究生后我主动承担起临时班长的职务,在新生入学的一系列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老生”的优势,热情周到地为同学服务。尽管学业和科研任务繁重,但为了配合院学生工作组老师做好学生工作,我服从组织安排,在团学联中担任学生工作助理。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我在工作中勇挑重担,坚决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完成好每一项工作任务,并注意在实践中学习、提高。我与团学联成员精诚合作,完成了在生物楼大厅橱窗中进行97、99学生工作总结的宣传任务,组织举办了我院98年、99年元旦晚会、校史知识竞赛(我院获得优秀组织奖)、98年地球日的海洋知识宣传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了98年、99年xx大学学生田径运动会以及“北大杯”蓝球赛和足球赛。我还帮助学工组的老师顺利完成98和99的奖、助学金发放工作。在迎接和庆祝xx大学百年校庆的各项活动中,我积极配合学校和学院,充分贡献自己的力量。校庆期间,我配合院里的老师圆满完成了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联席会议的会务工作,还配合学工组的老师组织学生参加校庆的各项庆祝活动。98年年初,我应聘成为学校人事部的学生秘书,在那里我注意培养自己稳重、严谨的工作作风,受到人事部老师的好评。

医学硕士 篇3

【关键词】非预防医学专业  医学生  预防医学教学  研究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221-02

预防医学作为医学的三大分支学科之一,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公共卫生学科,在整个医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有别于其他类别的医学,它是以群体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的是人群的健康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出促进人群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发生的一系列的可行性方案。进入2 1世纪以后,人类的各种传染病、突发性死亡率都在不断的增长,预防医学显得越发的重要,因此,除了加强对预防专业的医学生的教育之外,还要加强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的教育,确保他们在将来的岗位中能够学以致用,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发光发热。

1.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专业教学与实践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发出“加强对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通知,90年代教育部又在“面向21世纪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中专门设立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所以各大高校就开始了对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医学生进行了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研究,并将其投入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对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开设了预防医学的课程,但是,由于此课程面对的是非预防专业的学生,所以,对从教教师是一种考验,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现状制定新的教学计划,不可以将其与专业的医学生进行同等的教学,需要把握一个度。但是,由于这不是医学生所学的本专业,许多学生认为学习这门知识也不能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就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所取得的教育成果就不是很明显。

2.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专业教学与实践的措施

2.1选用教材是要严格

对于非预防专业的学生的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预防观念、群体观念环境观念有所认知,进而是他们形成良好的预防观念与思维。因此,这就对教科书具有一定的要求,所选的教材的内容必须是在非预防专业学生的接收范围之内的,还需得到国家卫生与教育部门认可才可以。不得随意选用网络上的没有认证商标的教科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对非预防专业医学生的教学质量。

2.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由于对非预防专业学生的教学是新开始的教学课程,所以,该学科的教学的各个方面还不是很完善,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没有完整的、固定的教师团队,大多数都是从预防专业里借调过来的教师,或者是从校外聘请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也就是说,非预防专业的教师的流动性很大,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加强非预防专业教育的师资团队的建设很重要。因为,具有结构合理、水平高超、相对固定的师资团队是提高非预防专业的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2]。

同时,还要做好教师团队的教学质量的监督工作。一方面,要让参与教学的教师进行集体的备课、试讲与教案的编写,这样可以让教师就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共同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从教师的试讲中寻找出教师在讲课中存在的不足,及时的改正,确保非预防专业医学生的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要求校领导或者是教科研的人员进行听课,监督教师在课堂上对非预防专业学生的教学,并给予适当的评价与指导。还要求教师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不断丰富非预防专业教学领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完善教学模式的创新。

2.3增强学生的对预防专业的重视

要知道,对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进行预防专业的教学使为了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为他们着想。但是,许多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因此,就要提高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的预防专业的重视,让他们认识到这门学科对他们的重要性,只有这样,非预防专业的学生才可以认真的学习这门课程,也只有这样,才可以不断地提高非预防专业医学生预防专业的教学质量[3]。

2.4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

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让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把所学到的专业的知识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实际生活中去。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到相应的社区进行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医学预防专业对他们将来的从医道路上的重要性,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以此为未来的工作中做好铺垫。

总之,要通过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的教育,让这些医学生建立起疾病的预防理念,增强学生的群体健康意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完善的稳定的师资团队,采用科学的、适当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同时,还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与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才可以不断地提高我国医学团队的整体素质,才能做好保障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工作。

参考文献:

[1]郭爱民,魏守刚,路孝琴等.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研究,2004,7(7):459-460.

[2]王增珍,黄绪镇,陈立功等.预防医学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改革及其效果总结[J].上海预防医学,1997,(12):533-535.

医学硕士 篇4

1 掌握专业知识, 提高临床诊断能力

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和社会对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 大多数本科生为了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获得更好的工作岗位, 用大学最后一年时间复习考研, 而这一年正是他们学习专业知识和进行临床实习的关键时期。因此, 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较为缺乏, 需要重点培养。

课堂教学是培养研究生的首要环节, 同时也是提高研究生能力的基础环节。研究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因此, 要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除了开设专业课程以外, 还应增加交叉学科知识的讲授。一名合格的超声医生, 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 还要了解其他影像学知识。在临床工作中, 超声医生应结合多种影像学资料及患者的临床表现对疾病进行综合判断。课堂教学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如专题讲座、最新进展报告、病例讨论等。定期在科室开展专业知识讲座, 由高年资医生给研究生讲解临床上常见疾病的超声诊断过程, 让研究生多渠道、多角度地吸收知识。

超声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对医生操作技能有很高的要求, 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超声诊断分析思维能力、能独立诊断本学科常见病、能对下级医师和实习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能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第一阶段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能掌握本学科扎实的理论和全面专业知识的人才[2]。良好的工作环境、充足的实践机会以及医生的言传身教, 都对超声研究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聘请操作规范的专家、教授组成超声实践技能指导小组, 定期为研究生安排超声操作示范, 规范研究生操作手法;在导师与研究生人员不对等的情况下, 指定副高以上教师指导研究生临床工作, 尽量做到“一人一师”;让每一名研究生都有亲自动手的机会, 并要求研究生对每一名自己检查过的患者都要做好随访, 从而检验自己的诊断水平。如遇到诊断错误的病例, 首先让研究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寻找误诊原因, 然后由上级医生会诊并指导研究生做出正确的诊断, 通过反复多次的“实践—检验—自查—指导”学习过程, 使研究生的诊断水平得到提高。

2 培养创新意识, 提高科研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研究领域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有了创新意识、创新思想才能形成创新行为, 从而产生创新效应, 并取得创新结果, 实现自主创新[3]。超声硕士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自始至终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每年让研究生多次参加各种学术会议, 了解超声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创新特点;鼓励研究生多与专家进行交流, 使研究生直接感受其创新过程, 领悟其成功经验和创新精神。积极创新的人应该勇于突破, 在借鉴前人优秀成果的同时, 提出自己的想法, 因此, 研究生在实验过程中, 如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 要学会用与他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 敢于打破旧的思维模式, 以事实为依据, 只有这样, 才能在科学研究中取得创新性的突破。

研究生培养区别于本科生培养的另一个方面体现在科研能力的培养上。科研能力包括科研的洞察能力、科研的创新能力、科研的动手能力、科研的逻辑思维能力、合作沟通能力以及英语论文读写能力[4]。科研基本功的训练是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点。科研能力的培养应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或解决临床问题为前提, 密切结合临床工作, 要求研究生在繁杂的临床工作中, 保持敏锐的科研洞察力, 随时随地发现问题, 从细微处入手, 找出科学研究的切入点, 思考其是否具有科学研究价值, 并作研究的可行性分析。此外, 还应培养研究生查阅文献的能力。查阅文献获取科研信息的能力是超声研究生进行科研创新的基本能力。医学科技情报资料反映了国内外医学学术发展的最新动态, 是科学工作者了解同行工作、追踪国际最新动向的窗口, 也是确定或调整课题方向的重要依据[5]。在研究生学习期间, 应鼓励研究生养成每天查阅文献的习惯, 专门请医学检索教研室教师向学生传授查阅文献的方法和技巧, 使研究生根据各自的研究方向认真查阅文献, 了解自己的研究课题在国内外的进展动态, 摸清前辈所做的工作及达到的水平, 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甚至萌发新见解。我们还应要求每位研究生多写综述、科研标书等, 使其在获取科技信息方面得到更多的经验积累;还应注重培养研究生的英语能力, 英语能力的强弱决定着研究生获取国外文献资料的广度和深度。可以每两周组织一次外文文献抄读学习, 由研究生担任主讲, 就近期查阅的文献进行重点汇报, 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通过让研究生学习查阅文献, 使其及时更改研究内容, 提高科研水平。

3 建立立体思维, 提高思维能力

超声医学是一门抽象的科学, 超声图像的成像和观察都在一个动态的状态下进行, 例如从不同方位多层面、多角度观察同一器官, 这是超声相对于其他影像检查手段的优势, 同时也是研究生学习的难点[6]。在临床工作中, 指导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研究生将显示屏上的超声图像与解剖图像进行概念转换, 从而建立研究生的立体思维, 改变其单纯的平面思维概念。帮助研究生建立立体思维, 首先要让研究生凭借积累的解剖学、病理学及成像技术知识等去辨认二维图像, 同时进行逆向思维, 使研究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虚拟的三维人体组织结构, 然后让研究生根据病情进行综合判断, 最后达到诊断的目的。整个影像成像诊断过程就是一个“立体—平面—立体”的变换过程。

4 兼顾人文素质, 提高综合能力

医疗卫生行业是个特殊的行业, 肩负着维护人类生命安全及健康的重任, 因此, 人文素质教育在研究生培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7]。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研究生的人文精神, 指导教师要用长期积累的经验陶冶、教育研究生, 让研究生理解人的道德精神价值。提高研究生的文化品位、人文素养, 培养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完善的人格, 使研究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加强医德教育, 将医德教育渗透到研究生的临床实习、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中。对医学研究生进行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训练, 使其明白一些基本的问题, 如面对患者时何种穿着是得体的;如何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如何平等对待富裕和贫穷的患者;如何形成严谨诚实的科学态度。

超声医学研究生是我国超声事业发展的主力军, 通过多年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实践, 笔者认为, 对超声研究生的培养应从专业知识、临床技能、科研能力、超声思维模式和人文素质等多方面进行联合培养。作为医学教育者, 应顺应当前的教育改革和社会需求, 勇于探索、勤于思考、创新改进, 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为国家输送高水平的超声医学人才。

摘要:超声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是我国超声事业发展及医疗市场竞争中人才储备的关键, 就如何培养超声医学硕士研究生的临床技能、科研创新意识、超声思维模式、人文素质等方面作一简要总结。

关键词:超声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槐志, 张朝斌, 唐艺宸, 等.谈外科硕士研究生的全面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 2010 (2) :152-154.

[2]任伟.浅谈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 2009 (1) :88-90.

[3]王云, 吴安石, 岳云.麻醉科研究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病案, 2011, 12 (9) :62-63.

[4]蒋吉英, 姜红心, 李磊, 等.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6, 8 (1) :34-36.

[5]张明华, 赵珍先, 葛海燕, 等.研究生信息检索课教学应重点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09 (5) :52-54.

[6]王茵, 赵宝珍, 熊文峰, 等.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教学改革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 2010, 18 (5) :1052-1054.

医学硕士求职简历表格 篇5

求职者编写个人简历很难避免不出现错别字,然而用人单位在筛选个人简历的时候,却非常讨厌看到错别字。编写个人简历的文字使用不仅要规范,还要准确无误,出现错别字一来会让对方感到不被重视,二来也说明求职者本人不是一个认真仔细的人。因此,在编写个人简历之后,求职者还要认真的检查文字错误。

撰写个人简历在语言的描述方面,常常会出现语法错误和语言表达不清楚的情况。优秀的个人简历要求具有较高可读性,而个人简历的可性则就表现在语法使用准确、逻辑思维严谨方面。在各方面的信息表达上,需要清晰明了、准确。

走进医学界的“原子医学” 篇6

原子能技术应用到医学上,叫做“原子医学”。利用原子能战胜疾病已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原子能诊断技术

大家知道,疾病愈是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愈好。原子能的应用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利用示踪原子,可以不损伤生命机体,在不干扰正常生命活动下进行放射性探测。研究示踪原子在机体内分解、吸收、分布、循环及排泄等生理过程、化学变化,了解物质代谢规律,这种方法的准确度,超过化学分析中最精密的光谱分析法的一千万倍。

对肝、肾、脑、心、肺、胰、骨、肾上腺等脏器进行放射性显影,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肝的放射性扫描已成为诊断肝癌的重要手段。

口服一定量放射性60钴标记的维生素B12,测量尿的放射性,如果低于正常值,就可较准确的定为是缺乏维生素B12所引起的恶性贫血症。应用放射性元素诊断最多的是测定甲状腺的机能。正常口服放射性131碘以后,131碘很快就积聚在甲状腺内,24小时达到最高峰,达口服量的30%,另外10%分布于其他部位,60%由尿排出。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病人,131碘聚积较快,高峰出现较早,甲状腺内131碘聚积量达70%左右,尿中131碘降到20%以下。甲状腺机能减退病人,131碘聚积较慢、较少,只在10%以下,而尿中排出的131碘量增大。

利用代谢更新的原理进行肿瘤定位:恶性肿瘤代谢快,尤其是核酸代谢较正常细胞快。32磷是核酸代谢所需要的成分,因此口服或注入32磷,观察其代谢速度,可鉴别是否是恶性乳腺肿瘤。另外,对患脑瘤病人,口服放射性131碘,隔一定时间在头两侧进行放射性探测,如果一侧放射性超过另一侧25%以上,即有癌肿可疑。

注入人体放射性24钠,可以测定血液循环时间,血流状况,用来诊断血管病。

在钡餐中加入131碘标记的脂肪,可研究胰腺功能。慢性胰腺炎时,脂肪吸收较少,大便排出131碘的量增高。用131碘标记的四碘萤光素,可用来测定肝脏功能,探测肝癌的部位。

另外,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超微量分析技术——放射免疫分析法,已成为基础医学、现代分子生物学,分子药理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它的特点是专一性强、灵敏度和精确度高、样品用量少、易于标准化。已经广泛应用于诊断内分泌疾病、肝癌及心血管等疾病。

原子能治疗技术

放射性同位素所放出的三种射线对机体的细胞都是有破坏作用的,对增生、代谢越快的细胞,破坏性越大。肿瘤细胞增生、代谢都较正常细胞快,所以比正常细胞更容易被射线破坏。原子能用于临床治疗也是多方面的,一般有下列几个方面:

(一)远距离外照射:最广泛应用的是利用60钴治疗机,放射性60钴放出来的γ射线,穿透力强,不受皮肤、软组织或骨骼的影响,能深入体内器官组织,对膀胱癌、口腔内部肿瘤效果极好;对咽喉、耳道、上颌窦肿瘤、颈部转移肿瘤及晚期子宫颈癌疗效也很好;对脑瘤、肺癌、食管癌也有一定疗效。早期应用于乳腺癌可避免乳房切除。

(二)接触照射:用放射性32磷、90锶做成敷贴物,可治疗皮肤癣病、血管瘤及皮肤肿瘤。对于角膜溃疡,结合膜黑色素瘤等眼科疾病也有较好的疗效。

(三)体内照射:用60钴制成60钻针、线、丸、管,放入体内肿瘤组织作间质治疗。也可用小气球盛放射性60钴液体,充盈膀胱内部,治疗膀胱肿瘤。

放射性198金和32磷制成胶状物,注入胸腔和腹腔,来治疗胸、腹腔内转移性肿瘤,亦可治疗宫颈癌、前列腺癌及其他转移性癌。

除此之外,口服适当剂量的放射性物质可达到治疗目的。例如,服131碘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服32磷治疗白血病等。

医学硕士 篇7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教育部周济部长曾强调指出:“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国家最高层次的教育, 代表着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 也往往成为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水平高低最重要的标志。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 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 特别是经历大规模发展之后, 尤其是要把提高质量摆在十分突出的地位”。近几年来, 我国医学研究生大规模扩招, 教学资源处于严重的超负荷状态, 为此, 探讨旧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 创立新的教育方式、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育管理规则, 已成为创新型研究生培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

1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观念滞后, 教学模式陈旧

目前, 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的研究生教育还都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积累[2], 并以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确性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 这使得研究生在日常学习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以学习模仿、简单继承为主的学习方式;而在研究生的考核方面, 仍旧是采用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 以考试成绩来确定研究生的优劣与否, 这使得不少研究生满足于顺利通过考试并取得学位, 在日常学习活动中针对考试而学习, 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 使得研究生缺乏独立的个性和独特的个人见解。

1.2 导师队伍建设相对薄弱

我国目前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整体情况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一些不利之处, 主要表现在部分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不强, 带的研究生过多, 某些重点院校的热门专业一个导师名下有十几名甚至几十名硕士 (博士) 研究生, 或因为工作量繁忙, 兼职太多, 无暇对研究生进行有效的指导;部分导师不注意对学术前沿的追踪, 缺乏与国际或国内前沿的接轨, 以致他们的知识老化现象严重, 知识结构不合理, 综合素质不高, 无法很好地指导研究生[3]。

1.3 缺少创新的动力和平台

创新的动力来源于追根求源的精神对未知对象的浓厚兴趣[4],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定义为:能够产生独特的现实的、有社会价值产品的多种能力与优良人格特征的整合。它包括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创造性人格等, 其中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素。目前, 我国大部分院校培养的研究生往往具有较强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 模仿性很强, 记忆力超群, 然而在创造性思维方面却存在明显的缺陷与不足:这一方面要归咎研究生教育阶段学科专业知识面狭窄, 各学科、专业之间往往壁垒森严, 学科之间的交流、渗透很少, 其结果往往限制了学生的视野, 缩小了研究生想象的空间和相互借鉴的机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近年来研究生数量的不断扩招, 导师没有足够的高水平研究课题和精力, 客观上导致研究生从事一些低水平重复研究, 无法为研究生提供创新的平台和动力, 从而使研究生对所研究的对象逐渐失去兴趣。

1.4 科研工作过场化, 缺乏监督机制

研究生的开题工作和中期筛选工作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组成环节, 而论文评审与论文答辩则是保证研究生提交高质量论文的核心工作[5]。虽然研究生开题工作和中期筛选工作应邀请同行专家进行评审, 以确定研究生所做课题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但目前部分院校对于研究生培养工作不够重视, 研究生的开题工作和中期筛选工作仅限于校内或教研室内进行, 缺乏高水平同行的指导, 没有对研究生所做课题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研究生毕业论文的盲审工作也仅仅是过于形式, 盲审的论文质量如何, 只要导师做工作, 基本上也都能全部顺利过关。而论文答辩更是由导师邀自己熟人进行, 无论研究生的论文质量如何, 是否具有创新性, 答辩时候表现如何, 在导师的努力和配合下, 基本上都能顺利过关。

1.5 学术交流不够活跃

我国部分院校的研究生教育缺乏与外界交流, 闭门造车, 很少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 信息沟通体制不畅, 不能充分为研究生搭建创新平台, 在这样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导师的学术水平不高, 创新能力不强, 同时自身又缺乏社会实践的训练, 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研究生。同时, 研究生在这种环境中, 只能按照导师要求, 按部就班的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 机械的完成各种并不是很前沿课题的研究, 所做课题明显与前沿脱节, 缺乏创新性和创造力。

2 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对策研究

2.1 改革教学模式, 建立创新课程体系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调整研究生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 采取答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以研究为主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做到因材施教, 改革课程结构, 实行弹性学分制和学分互认制,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特长选择课程, 并建立相关创新课程体系, 在研究生的考核方面, 不仅仅局限于考试考核, 采用考试、综述、临床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 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这样有利于研究生在打好广博、坚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 其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探索能力也能够得到增强。

2.2 充分发挥导师职责,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的人格魅力、学术道德和学术水平对研究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有创造力的研究生, 导师自己首先就要有创新意识, 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 这样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创新的环境氛围, 促进研究生的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有机融合, 使他们在潜意识下开发创新力的资源。对于导师的遴选, 则要建立严格的遴选和淘汰机制, 定期对导师的学术道德、培养能力、工作态度、工作绩效等进行综合考核, 从制度上督促导师履行其职责。积极组织兄弟院校同专业人才建立导师队伍, 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使导师各展所长, 使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的导师能够共同带出新一代的、有完整知识结构体系的研究生。

2.3 建立创新平台, 设立奖励机制

学校应该积极鼓励并建构良好的环境, 以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首先, 学校要创造良好的体制和环境[6], 为研究生建立能够进行创新研究的科研平台, 鼓励研究生团队创新、自主创新及导师、学生合作创新, 使研究生拥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 在今后科研工作上有较高的起点和扎实的基础;其次, 从学校到各学院 (系、部) 应建立鼓励研究生创新的奖励机制, 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 不仅要重视论文的数量, 更要重视质量, 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 放宽研究生进入实验室的条件, 提供较好的实验条件及仪器设备支持, 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各种条件。

2.4 科研工作严格把关

研究生开题工作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 它关系到研究生所从事的课题研究是否具有创新性[7], 因此, 重视研究生的开题工作就是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关键工作。为此, 所有研究生在开题之前, 都应在写好文献综述的基础上, 经导师和同行专家进行审查并进行相关查新工作, 合格后方可进行开题工作, 以避免不必要的无创新性的重复研究。中期筛选工作则应不定期进行, 一方面可以检查研究生的科研进度, 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研究生科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适当帮助。研究生的论文盲审工作则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 严格回避导师熟人参与;论文答辩工作由学校组织校内外专家统一进行, 避免各种人情关系, 严格把关, 切实做到宽进严出。通过采取以上各种措施确实把好研究生开题关、中期筛查关和论文审核答辩关, 保证研究生论文具有较高创新性。

2.5 开展学术活动, 促进学术交流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浓郁的学术氛围去孕育, 更需要通过交流和借鉴来产生[8]。这就要求学校以及导师营造与国内外高水平院校接轨的办学思想, 为研究生营造浓厚的学术交流和自由争鸣的学术气氛。广泛开展学术交流, 一方面可以开阔研究生的眼界、激发灵感与创新思维, 使研究生了解本领域的前沿工作, 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表达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术交流, 营造创新氛围启迪思维, 激发他们强烈的兴趣和创造性。通过聘请国内外有名望的专家进行相关知识的前沿讲座及课题设计讲座, 组织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都可以使研究生有机会与国内外学者面对面地探讨和交流学术问题, 了解国外最新学术研究动态、扩展学术视野、开阔学术思路、增长学术见识、迅速掌握和了解国外最新成果, 甚至可以了解到尚在萌芽之中的科技动态, 这是查阅参考文献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条有效捷径。

最后, 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多因素影响下的复杂过程, 要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既要保证培养制度的科学性, 又要注意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 更要注意培养工作的长久性。在这个过程中, 应树立融素质教育与专业培养为一体, 融知识传播与能力培养为一体, 融教育与科学研究为一体的思想观念,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意识,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医学高等教育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必须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 能不断培养出高层次创新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冯兵.加强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医疗前沿, 2008, 3 (21) :48-50.

[2]岑洪.关于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6, 23 (9) :304-305.

[3]刘颖.加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 , 2009, 4 (5) :19-20.

[4]林青, 谭诗云.提高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16 (2) :257-258.

[5]闾军.医学研究生能力培养的体会与思考[J].Journal ofMedical Forum, 2009, 30 (13) :107-109.

[6]刘泽双, 闫付强.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生创新教育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26 (2) :71-76.

[7]纪磊, 杨晓.构建医学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 2009, 8 (20) :90-91.

精准医学与影像医学 篇8

医学科学的进步,可谓一日千里,日新月异;大家越来越注意到,精准医学这一名词近来成为越来越多的医学工作者及医学杂志热议的话题。精准医学由何而来,如何演变,去向何方,和影像医学有着怎样的联系,我们应当如何去认识它,如何才能使它为我所用,从而指导临床和科研的方向,是当前医务工作者需要明确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论述。

1 精准医学的概念和起源

精准医学的英文名称为precision medicine,何为精准,其实精准的概念最早来源于精准武器,它由高精确度制导系统引导,远距离直接命中目标[1]。2004 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了一篇关于基因检测为指导的用药论文,提出了“精确打击”这个新概念,受到了医学界,特别是肿瘤治疗学界的追捧。2012 年11 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的论文系统提出了精准医学的纲要,对精准医学的理念、内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而2015 年1 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会提出,要把精准医学作为国家战略,计划2016 年投入2.15 亿美元推动,更是在全世界掀起了探讨及推行精准医学的热潮[2]。

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对“精准医疗”的定义:“精准医疗”是一个建立在了解个体基因、环境以及生活方式基础上的新兴疾病治疗和预防方法[3]。从精准医学的概念,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精准医学的意义:现代精准医学是通过生物样本库得出完整的临床信息,结合分子影像,大数据分析,形成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贯穿于诊疗的全过程,从而优化诊疗,精准治疗,最终实现增加疗效,解决治疗不足、治疗过度问题,减轻治疗的损伤,降低费用的目的[2]。

2 精准医学开发应用的现状

2.1 当前的医疗模式及发展精准医学的必要性:全美每年2 兆美元的医疗费用中,至少有30%花在了不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治疗上[1]。同样,我国目前的医疗制度和现状也存在着不尽人意的问题,粗放化的诊断和治疗导致低效和高耗,继而成为导致医保资金不足和医疗资源惊人浪费的原因之一。过去的模式下是按照器官划分肿瘤,如肺癌、乳腺癌、胃癌、肠癌等,然后再根据病理形态划分不同类型,而现实情况是有些患者,其实是在盲目化疗,药物对他根本没用甚至有害。基因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则表明,同一器官肿瘤具有不同的分子异常,应该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而具有同一种分子异常的不同器官的肿瘤具有相同性质,可以使用同一种治疗方法;因此基因检测可以有效指导诊断和治疗。这种通过基因来诊断和治疗肿瘤的精准和高效体现了精准医学的优势所在。

医疗的目的是患者最大获益,同时需兼顾社会公平与效率。精准医疗模式本着患者的最大获益和社会医疗投入的高效配置为宗旨,为每一个人提供量体裁衣般的疾病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和康复计划,以最小资源投入获取最大健康保障,从而提高整体人群的健康水平。

2.2 迈向精准医学所需的必备条件:这种“在正确的时间,给正确的人以正确的治疗,而且要次次如此”这一目标,是目前的医疗体系无法实现或者很难实现的,实现这一过程也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医疗模式,因此,说“精准医疗”是一场革命并不为过。从技术角度讲,首先是生物芯片、蛋白质技术发展带来的人类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革新;其次是分子影像、手术导航和微创技术等生物医学分析技术的进步;再次是大数据分析工具的出现,为精准医学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准备[4]。从内涵上讲,精准医学又与预防医学、基础医学、转化医学、生物医学、计算机学,甚至法律、伦理、社会等很多学科息息相关。具体到医疗行业,从医疗管理机构到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等多方面都要发生与精准医疗相适应的变化:比如疾病分类的方法的转变、专业术语的更新、临床诊疗原则的制定、从业人员标准提升、医疗IT系统服务能力的改进等[5]。因此,精准医学这一目标的实现,将必定经历复杂、长期、艰苦的努力和一系列配套措施的跟进,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和互动。

3 影像医学在精准医学中的地位、作用及面临的挑战

3.1 精准医学的支柱之一、 影像医学的发展方向——分子影像:精准医学实际上是在个性化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借着个性化医学的理念,联合了很多影像的资料,指向的是每个患者的需求。未来的影像医学将从目前以形态(解剖)为基础的诊断向功能诊断、分子水平诊断发展。个性化医学将是新医学模式的核心之一,而影像医学检查技术,将可能是个性化医学的核心和基础;影像医学应该从原来提供单纯的影像学信息,主要是形态学信息向提供生物学信息进行转变。

分子影像是将先进的影像技术与分子生物学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等多门学科互相融合,在分子水平进行成像的一门边缘学科[6]。2005 年,美国核医学会(Society of Nuclear Medicine,SNM)和北美放射学会(Radiological Societyof North America,RSNA)共同规范了分子影像的定义[7],即 “通过直接或间接监测并记录分子或细胞的时空分布来显示生化、生物、诊断或治疗过程”。分子影像学在疾病的早期诊断、活性药物筛选、甚至实时评价治疗效果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分子影像与患者的临床诊治密切相关,可以揭示疾病的生物学过程,指导个体化治疗及新药的研发和应用[8]。在肿瘤方面,分子影像可以准确地显示肿瘤的特征和生物学行为、指导临床诊断和分期、评估治疗靶点、监测治疗效果以及判断预后等[9];在心脏疾病方面,分子影像可个体化评估并指导治疗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栓形成、新生血管生成及移植后排斥等[10];此外,分子影像还是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早期诊断、风险分层、治疗评估和随访的重要工具,在神经系统肿瘤、痴呆、运动异常、癫痫和心理疾病的诊疗中,也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11]。

分子影像作为基础和临床共用的工具技术,也必将成为转化医学的主要路径之一。利用分子影像技术,在基础研究方面,可以对活性分子在单个细胞或整个有机体中发挥生物活性的机制进行研究;在临床上,最终可能利用基础研究得到的信息,针对不同的患者建立个体化的病变组织乃至细胞的功能档案,生产有针对性的药物,进行个体化诊断和治疗。总而言之,分子影像作为转化医学的主要工具,将可能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1]:(1)从分子和细胞水平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指导临床及时采取有效手段进行预防和治疗;(2)在药物的研制、开发和评价中发挥作用,指导临床对患者分层治疗,甚至个体化治疗;(3)在诊断和治疗新技术、新方法(如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等)的转化和应用中发挥作用。 此外,分子影像技术在基因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和立体适形调强放疗等新技术、新方法的相关基础研究、转化应用、临床治疗指导和效果评估中,也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2 影像工作者如何应对精准医学:在”精准医学”如火如荼的发展趋势下,早在2012 年第98 届RSNA已经提出 “患者至上、诊断精准”的新方向,为未来医学影像“以患者为中心的早期、精准、安全诊断以及有效辅助治疗”的终极目标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提出了在精准医学中精准诊断的重要意义以及价值,“患者至上,精准诊断”为现阶段影像医学的努力目标。

那么,现阶段如何才能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早期、精准、安全诊断”呢? 作为广大的影像工作者,分别处于不同级别的医疗与科研单位,尤其在分子影像领域,实际能够参与及开展的工作均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如实验室的设备、条件、环境、经费等)。然而,在日常工作中,影像诊断手段(如X线、CT、磁共振、超声、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等)的比较选择,应针对患者不同的病情,选择最简便、最少损伤、最少费用的方法,达到最佳诊断目的至关重要;而针对每一位患者设计个性化的检查方案并付诸实施,是我们日常工作中首先面临的任务,以CT成像为例,众所周知,对比剂、患者、设备因素共同影响CT的图像质量[12],比如患者的体质量、年龄、性别及检查部位等要求不同的个性化扫描方案,以达到辐射剂量和造影剂用量最小化、强化效果和图像质量最优化、诊断结果精准化。这样才能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诊断效果。而在更重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依据不同的年龄,结合各自不同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纵观影像检查后的阳性表现,再精密分析与推理,给出最合理的诊断意见,都将是“诊断精准”所涵盖的内容,也将是实践“患者至上,精准诊断”的必经之路。而要达到此目的,也必将对影像医学从业者提出更高要求:崇高的职业道德与操守;不断强化解剖、病理知识,并与影像知识有机结合;不断地与时俱进,不仅体现在专业基础上,更要广泛地与临床密切地结合、向临床学习,掌握新概念、新动态。诚然,这些都将对临床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是践行“精准医学”“精准诊断”的基础与前提。

参考文献

[1]夏锋,韦邦福.精准医疗的理念及其技术体系[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0,31(11):1-4.

[2]刘也良,韩冬野.精准医学时代来临[J].中国卫生,2015(6):64-66.

[3]Mirnezami R,Nicholson J,Darzi A,et al.Prepairing for precision medicine[J].NEJM,2012,366(6):489-491.

[4]詹启敏.精准医学的发展需求和战略思路[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5,30(15):10.

[5]田埂.“精准医疗”引发医学革命[J].中国经济报告,2015(6):112-114.

[6]宋武战,池君,汪静.分子影像技术与传统影像设备的对比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7):53-54.

[7]Thakur ML,Lentle BC,SNM,et al.Joint SNM/RSNA mole-cular imaging summit statement[J].J Nucl Med,2005,46(9):11N-13N,42N.

[8]Rudin M,Weissleder R.Molecularimaging in drug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J].Nat Rev Drug Discov,2003,2(2):123-131.

[9]Weissleder R.Molecular imaging in cancer[J].Science,2006,312(5777):1168-1171.

[10]Jaffer FA,Libby P,Weissleder R.Molecular imaging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J].Circulation,2007,116(9):1052-1061.

[11]吴晨希,朱朝晖,李方,等.分子影像:转化医学的重要工具和主要路径[J].生物物理学报,2011,27(4):327-334.

医学硕士 篇9

一、构建了校、院两级领导的医学研究生思想教育管理体系

建立和完善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研究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协同工作机制, 把医学硕士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规划, 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统一检查和评估, 实行“两级管理、以院为主”的管理模式。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宏观指导全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学院党委具体负责所在学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明确一位党员学院领导分管该项工作。在院级管理体系层面, 为了完善医学院研究生政治思想教育结构体系, 我们构建了由医学院研究生政治思想教育领导小组 (由学院党委书记任组长) 、研究生党总支书记、医学院研究生政治思想辅导员、医学院研究生各分党支部、研究生导师组成的多层次有机结合、高效运行的思想教育结构体系。该体系组成见图1。

该体系对于统一领导学院各方力量及时发现和解决医学硕士研究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建立健全多渠道医学硕士研究生政治思想教育模式

为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研究生培养管理的各个环节, 贯穿到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全过程, 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培养紧密结合, 我们采取了将研究生的主动自我教育同以导师和辅导员为主的多层次外部教育体系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1.积极引导和充分发挥医学硕士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 充分发挥党支部在引导医学研究生自我教育中的作用。医学硕士研究生作为该体系中的被教育对象, 如能充分发挥自我能动性, 加强研究生自我教育在研究生德育和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为此, 我们以研究生党支部为核心, 加强医学硕士研究生党支部建设, 根据我校医学研究生相对集中分布的特点, 将研究生党支部以教学医院为单位成立党支部, 遴选责任心强、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担任党支部书记, 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党支部活动, 将研究生的学术科研和研究生政治思想教育紧密结合, 引导研究生党员在职业素养、道德品质和政治思想教育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并收到了显著成效。

(2) 将自我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研究生活动融入研究生的自觉行动。我们将丰富多彩的研究生活动作为引导研究生自我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 以起到自我教育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 在我校每年举行的研究生“求索论坛”中, 我们充分利用论坛平台设立了“三峡大讲堂”, 引导医学硕士生努力培养学术钻研精神。通过“研究生成果展”, 以视频、展板、网络新闻等方式展现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成果, 加强学院间的交流, 彰显医学硕士研究生的自信。通过“巅峰对话”和“师生共话”组织导师与研究生进行就医学硕士研究生关心的培养、就业、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交流, 切实解决研究生存在的思想问题。通过“研究生辩论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锻炼思维表达, 丰富课余知识, 培养团队精神。在“一院一品”活动中, 医学院研究生分会以“乘医学之风、为健康护航”为主题, 进行义诊活动。通过这些活动, 陶冶了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情操, 提升了他们对医学职业的认同感和职业素养, 坚定了他们崇高的理想信念。此外, 医学院研究生分会每年还组织其他有意义的文体活动和暑期实践活动, 增进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加强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 培养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

2.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在医学研究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我校医学研究生教育在第一学年相对集中进行教学, 但是从第二学年开始至第三学年毕业, 研究生主要跟随其指导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活动, 研究生分散到校本部及各个附属临床医院, 此时导师和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多, 对学生的科学研究、思想变化相对更加了解, 因此, 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品德和科学道德方面的引导、示范和监督职责, 明确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人十分重要。为此, 我们制定了《三峡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条例》, 明确规定研究生导师应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 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为人师表以及导师对研究生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的职责, 要求导师和学生定期座谈, 定期向医学院研究生科汇报研究生学习生活及思想状况, 填写《研究生思想动态汇报表》, 并将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纳入研究生教育状态考核目标进行定期检查。此外, 我们大力倡导导师教书育人工作, 在每年的导师遴选中将教书育人作为导师遴选的必要条件, 对于不能履行育人职责或者履行职责不到位的导师, 实施“一票否决”制, 取消其硕导上岗资格。同时, 将导师对学生思想教育责任作为导师上岗前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 以加强导师对学生思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提高导师对研究生思想教育的能力。为了进一步体现导师在学生的管理和思想教育中的作用, 我们在研究生奖学金评定中加入了导师对学生思想表现的评分, 将研究生职业素质和道德品质作为奖学金评定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思想上引起研究生对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视并落实在行动上的自我提高。

3.加强医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在研究生政治思想教育中的作用。针对研究生思想教育的复杂性, 我们根据学校统筹制定的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划, 遴选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 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的教师, 分期分批建立了一支与学科相适应又擅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辅导员队伍。我校医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在医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学生与辅导员的常态化沟通已经形成。一方面, 研究生视辅导员为自己的朋友和知己, 在和辅导员的流畅沟通中, 他们在生活上和学习上的疑虑、困惑被逐渐化解或减轻;另一方面, 辅导员可以通过定期到研究生寝室走访、找学生座谈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 积极解决学生困难, 对于研究生思想的状况做到及时了解, 及时解决, 因此, 医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已成为我校医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教育的重要一环。

4.完善课程设置, 加强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建设。医学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 要求学生要有过硬的职业素养。其中, 不仅要求他们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更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意识, 因此在课程建设改革中, 我们增设了“医学法律法规”、“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等医学人文课程, 并将课程的讲授与临床实践教育紧密结合, 通过临床实践和导师的垂范, 提高医学硕士生的职业素养, 并收到了良好效果。

医学硕士 篇10

自2007年以来,我校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笔者就3年来医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中发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应对的策略。

1 研究生论文写作中的问题

1.1 论文选题

学位论文的选题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选题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位论文的质量。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基本原则是要有研究价值,如对医学问题进行探索,提出新的观点,并通过实验进行论证,更新对问题的认识。正因为如此,选题既不能太宽,也不能太窄。我们发现有些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过于宽泛,导致内容空洞、肤浅;或通篇都是在文献综述,没有写出作者自己的观点或见解,毫无新意[1]。 另一方面,论文选题也不能过窄,否则难以展开论述;或者因为参考资料过少,尽管提出了观点,却难以找到足够的资料支持自己的观点。

1.2 论文规范

论文规范主要指论文形式和格式上的规范。论文的规范包括很多方面,诸如论文的排版,参考文献的格式等。 学位论文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因此要求论文结构完整。一般来说,研究生学位论文按顺序应包含目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正文、参考文献、致谢几个部分,必要时,还应包含附录以及索引。论文的排版要两端对齐。但在审阅的少数论文中,有的论文右边没有对齐,显得格式混乱,毫无学术论文的严谨性。还有医学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不统一。这些学位论文格式不规范问题,不仅反映了研究生的学习态度问题,更间接折射出学风问题。

医学研究生是高层次医学人才,承载着生命与健康的责任。如果没有严谨求实的精神,一不小心,就会酿成惨重损失。因此,作为一名医学研究生,平时就要科学严谨,高标准要求自己,将学术要求、规范变为一种习惯,不让错误在自己的马虎大意中产生。极少数研究生导师也存在教学不认真、责任心不强、学术水平不高、指导学生不认真等因素,这些也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学术风气。

1.3 论文内容

论文内容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摘要写得较差,不能反映论文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一些研究生英语写作能力较差,借助于百度、谷歌以及网络翻译软件进行英语摘要写作,翻译的英语摘要逻辑性差,前后衔接不紧密;还有一些为了与中文摘要一致,生硬翻译,读来让人费解。第二,有的学位论文参考文献数目过少,并且这些参考文献不能反映有关选题的基本研究状况。有的论文参考文献只有十几条,而且比较陈旧,很可能是作者没有尽力去搜集相关文献。在如此简陋的参考文献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自然很难令人信服。第三,论文的语言不够通顺,论述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个别学位论文语法错误较多,选词过于通俗,医学术语应用不规范。

1.4 学术不端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及思想,在一个即时搜索下载、复制和粘贴的世界里,一些研究生缺乏对所有权和著作权的尊重。目前学校组织实施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工作。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对象为除目录、致谢、参考文献之外的学位论文主体部分,以检测报告中“全文文字复制比”项比值为主要依据对检测结果进行处理。有少数研究生论文在主要观点和文字内容上,经检测与已经发表的文献有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其中,有些研究生引用别人的内容,却没有恰当地说明。例如,直接的引用(照抄),不仅要注明出处,而且还要用引号引起来表示是引文。否则,即使标明出处也是抄袭。但不能仅依据总文字复制比指标就对学位论文的学术规范问题做出结论[2]。

2 抓好研究生论文写作的对策

研究生应当重视选题这一环节,研究生指导教师也要加强对研究生的指导。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关键[3]。学校应重视对研究生论文选题的管理,要求各学科要严把学位论文选题质量关,加大对研究生开题报告的质量检查与督查工作。研究生平时要大量阅读本领域的文献,在导师的指导下,在独立思考,把握前沿、找准空白的基础上,运用本专业研究方法进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为了提高指导水平和指导质量,导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要能够切实给学生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并和学生就选题中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指导出高质量的学位论文。此外,学科点和研究生指导教师要加强学位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管理,及时解决研究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加强科研训练,把好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和独立完成关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核心。研究生在论文的完成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这就要求研究生要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独立思考、发挥创造性思维,利用现代化手段查阅有关资料或研究方法,不断学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是全面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综合科研能力和素质的环节,在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学校在学位论文管理中要求各学科在此阶段严格实行中期检查制度。实行论文中期检查既能加强对论文工作过程的控制,又能培养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导师发现问题,进行重点指导,对后期的进一步研究提出指导性建议。

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意识,培养严谨的学术作风。为了规范学术研究,学校严格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在《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生奖学金管理办法》等文件中,将学术道德规范和学术创新作为研究生在学期间各种考核的重要评定条件,并将学术道德和诚信教育贯穿于研究生的入学教育、课程学习、学术研讨、中期考核、学位论文开题到论文答辩等全过程,从学校、院系、导师等多层面开展学术道德和诚信教育。

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意识,我校开设学术规范讲座,并对近期社会上和校内所发生的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案例进行详细的剖析。让学生切实认识到学术规范的重要性,并在论文写作中自觉遵守。

建立和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监督机制。为确保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结果的客观、公正,确保学位授予质量,建立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库,尽量做到每个研究方向都有若干名专家,争取尽早对硕士论文进行匿名评审,从而保证论文评审的客观性。学校自2009年开始要求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送审、答辩前,必须提交学位论文初稿,通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后,方可进入双盲审。盲审在隐去研究生及其导师相关信息之后由学校管理部门统一送至外校同学科两个不同专家处进行评审。研究生学位论文盲评结果作为研究生答辩资格的依据,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盲评意见实行一票否决制,盲审通过后,方可进入论文答辩申请阶段。要求各学院在组织学生进行正式答辩前必须进行论文预答辩。严格答辩程序不仅增强了研究生和导师对学位论文的质量意识,也增强了答辩委员会成员的责任感意识,严把论文质量关。

严把学位论文出口审核关,严格控制答辩程序是保障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学位论文是创造性工作,必须是研究生独立完成。明确完成学位论文各环节的时间要求是严把论文写作过程质量关的保证。长期以来,学校坚持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强化过程管理,规范学位论文的开题、中期检查、检测、盲审和预答辩、答辩等环节。并要求论文开题报告、中期报告、预答辩、论文答辩等各环节之间要有充分的实际工作时间。学校规定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原则上在第三学期上半学期前结束完成;开题后一个学期进行中期检查;提交开题报告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得少于1年,以保证有足够的论文工作时间。

明确导师责任。导师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审查的第一责任人。因此,研究生导师要负起责任与义务,严格要求,把好研究生培养的每一个环节,端正教学态度与学术风气,成为研究生学术研究的指导者与学术风气的典范[4]。如果导师本人学风端正,对研究生抱持高度责任心,学位论文抄袭行为就会大为减少。一个负责任的导师应经常与学生讨论论文选题,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与学生交换意见,这样完全可以了解论文是否由学生独立完成。 从程序上来讲,学位论文要经过导师、评阅人、相关学院、研究生院、答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数关审查,必须明确导师在其学生论文质量上的重要责任,如果发现其研究生存在代写或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可视情节给导师程度不同的处理,甚至撤销其导师资格或解聘。

参考文献

[1]孙忠人,王威,唐伟.浅谈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5):522-523.

[2]王宁,韩伟国,韩铁.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规范分析[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0,31(8):821-822.

[3]申香春,甄连花.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医学摘报工作,2003,6:467-468.

医学硕士 篇11

国内历史最悠久的医学科普杂志——《大众医学》自1948年创刊至今,已走过60个春秋。《大众医学》为大众播种了健康和保健的种子,如今,这颗种子已在大众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大众医学》是维护大众健康、传播医学知识、沟通医患关系的使者,是大众的“良师益友”,是大众的“健康好参谋”。

60年来,《大众医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医学科普工作者,我也是其中之一。掐指算来,我与《大众医学》结缘已有28年了。这些年来,我对《大众医学》每期必读,并妥善收藏(原为每年自行装订,现有合订本)。起先,我只是把《大众医学》里有关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医学科普知识作为向大众做科普宣传,与病人及其家属交待病情、解答问题的依据和参考。后来,我成了《大众医学》的积极投稿者。在写作过程中,我不断学习老专家和优秀作者的写作技巧,并把国内外先进的妇产科技术或自己的科研成果,以医学科普的形式及时介绍给大众和同行。这28年来,我共为《大众医学》撰写了30篇稿件。1980年,我撰写了《闲话试管婴儿》一文,把1978年世界第一例试管婴儿事件向大众作了介绍。1994年,我把自己领衔主持的临床研究——雌激素贴片缓解妇女更年期症状,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介绍给广大妇女同志。此外,我还用医学故事的形式,向大众讲解了产钳(《产钳的兴衰》)、剖宫产(《话说剖宫产》)、妇科内窥镜(《妇科西洋镜》)、节育环(《从骆驼避孕到形形色色的节育环》)等有关医学史的来龙去脉。对我而言,写作的过程是一种锻炼,也是一种再学习。

看《大众医学》的文章,对我这个老医生来说,也能从中不断学习新的医学知识和科学道理,对其他学科的进展也有所了解,真是受益匪浅,医学科普绝不仅仅是“下里巴人”的东西,而是兼有“阳春白雪”,更有造福大众、与时俱进、面向未来的深层含意。

医学硕士 篇12

关键词:人文医学素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与其他专业硕士研究生不同, 与本科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住院医师也不同,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在3年内完成研究生学习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 进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探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也称并轨模式) [1]。人文医学素质培养是并轨模式中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课题, 对在3年内培养出既具有较强临床实践能力、较好临床应用能力, 又具有良好学术资质、合格临床实践从业资质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1 并轨模式对研究生素质要求提高

1.1 强化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要求研究生坚守临床一线

2013年12月31日, 国务院7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建立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 提出建立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要求到2020年所有新进医疗岗位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均应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临床医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加强临床医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基础工程, 是深化医疗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 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根本策略。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入学的同时也成为了一名住院医师, 在校期间需要参加并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并注册, 还需要参加并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

成为住院医师意味着真正开始与患者接触, 体会医患沟通全过程, 进入医患沟通的实操阶段。一方面住院医师是医院一线大夫, 与患者接触较多, 接触时间较长, 工作量较大;另一方面由于初进医院, 也存在适应医院环境、与各方磨合的过程。因此, 在医德医风、医疗政策法规、临床实践技能及专业理论知识、人际沟通交流等方面急需培训与指导。

1.2 加强科研能力培养, 要求研究生保证学术水准

在接受严格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同时, 研究生需要通过面授、网络授课和自学等方式掌握医学前沿理论知识和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 掌握临床研究的基本方法, 完成一篇具有硕士专业学位水平的学位论文并发表, 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等, 以提高其科研水平。

1.3 培养高层次适用型医学人才, 要求研究生具备良好的人文医学素质

如何在繁忙的临床一线工作中、在高水准的学术研究中、在3年获得4项证书的学习节奏中, 形成良好职业道德、培养正确学术风气、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是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模式中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2]。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明确规定要进行包括人际沟通交流在内的医疗道德作风、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医疗政策法规等全面的医学素养培训并要求坚持医学人文教育的根基不动摇。

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是医师执业的重要技能[3], 国际上对执业医师要求除掌握医学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 还必须具备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在国外要想成为一名执业医师, 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养是必修课程之一。

根据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行业作风建设的意见》, 依照《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和《专科医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标准总则》, 中国医师协会制定了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体系, 旨在通过培训及量化考核, 达到提高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目的。

2 医学生人文医学素质培养与临床实践不同步

2.1 本科教育阶段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不同步

医学院校大多都设置了医患沟通课程, 包括理论课和见习课, 内容涵盖医学标准、医疗法规、医患沟通技巧及医患纠纷处理基本方法、问诊、交代病情和术前谈话等。从近年的医学教育实践及学生反馈来看, 医患沟通理论课或见习课所讲述的案例都来源于临床实践, 而学生并没有直接接触临床工作, 缺乏直接与患者沟通的经历, 因此在听课时对所讲述的临床情景并不熟悉, 这使得医患沟通课程教学效果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可以进行医患沟通实操, 而临床实习阶段并未设置相关教学内容。

2.2 研究生教育阶段缺乏专门的人文医学技能培训

研究生教育阶段设置了临床综合素质训练及临床通用技能训练等课程, 但没有专门的人文医学技能培训课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入学的同时就成为住院医师, 开始为患者服务, 人文医学素质必不可少[4]。好的医生是治疗疾病, 而优秀的医生是治疗患病的人。一个专业精深的医生, 并不一定具备科学的价值观、职业化的服务态度、人际沟通能力、医疗工作管理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心理适应能力。而这些能力不只关系到医生个人发展, 更关系到患者治疗效果及医患关系的良性循环。目前医患关系紧张有诸多原因, 其中医务人员人文素质缺乏是重要因素之一。

3 培养人文医学素质的方法

3.1 提高人文医学执业技能

将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体系应用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通过社会调查 (门诊、病房、社区) 、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标准化病人教学 (SP教学) 和门诊 (床边) 教学, 就住院医生如何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良好医患关系, 如何与患者达成一致治疗方案, 如何更好地化解医患矛盾, 如何向患者告知坏消息等内容进行系统化培训。

3.2 人文医学素质培养与临床实践同步

在临床实践中进行人文医学素质培养, 并反复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训练, 有助于提升住院医师人文医学素质[5]。调查住院医师进入工作岗位2个月内的医患沟通实际情况, 例如“医患沟通之你我他”“我眼中的医患沟通”“我遇到的医患沟通之喜与忧”等, 将收集的案例交给授课及培训教师, 由教师在“人文医学素质培养小讲座”时间进行案例解析和点评, 进行针对性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住院医师再将所学技能运用于下一阶段临床实践, 检验学习效果[6], 培训每两月1次, 连续12个月。经过多次循环, 不断提升住院医师医患沟通技能和人文医学素质, 减少医疗纠纷, 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3.3 建立人文医学素质培养评估体系

鉴于医患沟通技能对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性, 医学教育者十分重视医患沟通能力评估[7]。在岗前培训、工作满6个月、工作满12个月时采用SEGUE量表评价培训结果。SEGUE量表对住院医师沟通能力评估包涵以下内容:态度 (自我感知的态度、对技能重要性的认识) 、知识、技能 (面谈技能、交流技能、告之坏消息技能) 和素养 (职业压力、同情) 等。

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提高我国医师队伍素质的治本之策, 为住院医师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对提高我国医疗水平意义重大。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模式是当前高级医学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为培养高学历高素质的合格医师, 必须将人文医学素质培养贯穿并轨培养始终, 强化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 提高医患沟通能力, 为住院医师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汪玲.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 (10) :12-13.

[2]马涵英, 周玉杰, 张维君.研究生医患沟通素质培养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12) :132-133.

[3]曹永福, 张晓芬, 杨同卫.论医师的人文执业能力及其培养[J].医学与哲学, 2009, 30 (6) :9-12.

[4]王锦帆.医患沟通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5]曲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合格医学人才[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7, 23 (2) :98-100.

[6]耿拔群.卫生职业教育中医学人文教育的几点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12) :19-20.

上一篇:现代设计与商战的联系下一篇:成活率和保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