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硕士

2024-07-21

化学硕士(精选6篇)

化学硕士 篇1

摘要:随着专业硕士的进一步发展, 逐渐暴露了其培养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 造成专业硕士不能满足国家社会的需要。本文通过对专业硕士的研究, 明确了其培养目标, 探索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健全专业硕士培养机制的一系列措施。

关键词:专业硕士,双导师制,培养机制

专业硕士是1991年以来开展的具有职业背景的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 现已成为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仍存在很多问题, 因此专业硕士的培养与发展, 以及如何保障专业型硕士生教育质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1 培养目标

专业硕士研究生既有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特点又有在职硕士的特色。因此在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 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 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 借助案例分析, 注重专业实习, 保障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存在问题

截止目前, 全日制专业硕士招生人数占硕士研究生招生总数的50%, 但随着专业硕士的发展, 高层次人才供需矛盾日益显现, 专业硕士的教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并暴露了其培养过程中的许多问题。

(1) 专业硕士教育所需教材严重滞后, 应用型教材短缺。专业硕士大多与学术型硕士共用教材, 理论内容过多、缺乏实际工程应用案例、缺乏实践应用模拟, 已不适应大规模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生的培养要求。因此, 专业硕士的教材建设迫在眉睫。

(2) 培养方案不合理, 课程与学术型硕士趋同。专业硕士的教学方式单一, 同学术型硕士课程类似, 多采用固定的教学模板, 课程设置不能结合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的专业特色, 没有针对专业硕士开设专门性理论及实践课程, 模板化严重, 难以真正满足社会需求。

(3) 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 学制过短。多数学校专业硕士的学制为两年, 两年的时间里不但要完成大量的专业课程学习, 而且要进行实习实践活动, 撰写实习报告, 完成学术论文与答辩, 造成了极大的课业压力, 论文写作的质量与实践活动的效果都无法保障。

(4) 导师的投入及指导不足。随着硕士研究生的增多, 原本带学术型硕士的导师也开始指导专业硕士, 培养思路没有转变, 培养模式依然是学术硕士的模式, 缺乏相应的培养经验, 导致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不成熟。与此同时, 导师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

(5) 专业硕士生个人择业观定位不准。当前全日制专业硕士择业观呈现出就业期望值偏高的现象。对于全日制专业硕士来讲, 企业是最好的职业选择, 理应回归国家的培养初衷, 更多地去企业创造人生价值, 然而, 现实中更多的是想“逃离”企业。

(6) 缺乏实习机会。全日制专业硕士应有一年的实习时间, 随着专业硕士招生规模的扩大, 学校方面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实习需求, 学生自身的校外实习机会也较少, 学生实践多留在学校进行, 不能了解当前企业的需求与现实情况。

3 健全措施

(1) 构建高校负责、企业参与的质量管理体系。专业硕士教育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可通过组建校企合作的管理组织, 建议建立弹性机制, 制定开放性的管理政策和办法, 调动各级管理部门和人员的积极性, 在专业硕士教育质量形成的过程中对影响教育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控制, 从而实现对专业硕士教育的培养目标。

(2) 落实双导师制度, 引进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大力落实双导师制度, 鼓励校内导师关注实践知识, 同时, 从企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来担任专业硕士的校外导师, 校内外双导师联合指导, 有助于培养优秀的全日制专硕, 使其成为合格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3) 编写高质量专门教材。针对专业硕士的课程特点及实践需要, 组织高校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硕士生导师编写适用于专业硕士的教科书, 规范课程内容。同时应编写具有地方特色及专业特色的专业硕士教育特色教材, 丰富专业硕士教材的多样性, 为各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地选择性教材。

(4) 区别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教育, 小班教学。建立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不同的培养模式, 凸显专业硕士教育的专业性和多样性, 消除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的同质化教学现象。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 研究生教学小班化成为了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是专业硕士发展破除壁垒取得进步的关键一环。

(5) 为学生增加实习机会, 基地实习与自主实习并举。随着专业硕士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 能够保证专业硕士实习质量的主要途径是建立实践基地, 为此教育部行政部门应鼓励支持高校积极探索新型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 实行校企合作培养方案, 建立起与企业、行业长期合作的多形式专业硕士实践基地。

参考文献

[1]张亚菲, 刘文波: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六大问题[J].当代经济, 2013 (5) :86-88.

[2]高文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36) :59-61.

[3]阴天榜, 张建华, 杨炳学.论培养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 1998, (4) :46-47.

[4]黄德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目标与质量保障措施[J].计算机教育, 2014 (6) :35-38.

[5]吉红, 郭耿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浅析[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5, (5) :98-102.

化学硕士 篇2

1.电气专业就业方向

2.医学硕士就业方向

3.数学硕士就业方向

4.IT专业就业方向

5.动画专业就业方向

6.语言专业就业方向

7.能源专业就业方向

8.地理专业就业方向

9.公路专业就业方向

化学硕士 篇3

一、教材的选择

研究生教材作为课程教学的依据, 具有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双重功能, 对提高教学质量, 深化教学改革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同学能够尽快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实现从本质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上的转变, 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我们选用Carey&Sundberg编著的《Advanced Organic Chemisty》第5版 (影印版) 作为有机化学专业的研究生参考教材, 选用魏荣宝主编的《高等有机化学》作为其他专业研究生参考教材。Carey&Sundberg所编著的《Advanced Organic Chemisty》从1977年第1版到现在的第5版一直是有机化学领域最受欢迎的教材之一, 内容涵盖从化学键、分子结构, 到化合物反应性能和各种有机合成反应, 再到保护基及多步合成中的设计策略等。新版中编者在注重基础的同时, 很好地把握了有机化学领域当前最为重要的发展方向。既疏理了各种有机合成反应、阐明反应的机理, 又有一些应用的实例, 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同时书中每个章节都备有大量的练习题, 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方便。采用英文原版教材,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为其阅读英文文献至科研工作的开展、科研论文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魏荣宝主编的《高等有机化学》在加强结构、反应和反应机理的描述, 注意知识的更新和规律性总结的同时, 注重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最新成就。因此选用它作为非有机专业的硕士生的高等有机化学课程的参考教材。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优化

为达到深化并夯实研究生的理论基础的同时, 培养研究生的基本专业素养、科学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教学目的。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 突出高等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的层次性, 在选择内容的基础上不断优化。高等有机化学是由结构、反应机理、合成三部分组成。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R.Hoffmann曾说过:化学理论的最重要作用是提供一种思维体制, 以总结更新知识。结构理论部分学生主要学习包括化学键、电子效应、立体化学、溶剂效应与活性中间体等内容。在结构理论的基础上着眼于分子整体, 分子中全部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较为系统地学习重要反应的反应机理及影响因素, 主要包括脂肪族的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芳香取代反应、碳一碳重键的加成反应、碳一氧双键的加成反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子重排反应等。在理论和反应机理的基础, 向学生介绍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热点问题和前沿动态, 学习合成路线的设计和合成路线的选择。教学过程中, 结构理论与反应机理、合成紧密关联并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利用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推断出反应活性及反应位置, 在一定范围内预测反应条件、反应速度和反应平衡。使学生在系统学习、理解这些知识时, 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从微观、本质层次分析问题。在突出高等有机化学经典基础理论的, 介绍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热点问题和前沿动态, 引导学生查阅最新的文献资料,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对科学问题的敏锐洞察力。

三、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进

传统教学中, 教师“重知识传授、轻思维启示, 重教学形式、轻思想内涵, 重单点深人, 轻纵横联系”;学生“重被动接受、轻主动思考, 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操作, 重孤立运用、轻灵活迁移”。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提升研究生的学术水平、专业素养、创新能力, 因此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我们对教学方法进行系列探索。逐渐形成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结构理论部分是高等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部分, 也是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学好结构理论对于学生理解后面的化学反应机理、化学反应规律及合成都有极大帮助, 因此这部分主要采取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为了将结构理论精讲、深讲、讲透, 使学生在深刻理解“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基本原理基础上, 学会抓住问题本质, 培养从微观层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钻研两本参考教材的基础上, 结合文献, 编写出讲义。在讲义的基础上, 吸收国内、国外著名的网络课件精华, 制作出适合本校学生的课件。再精心组织教学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 第一堂课教师向学生介绍包括教学进度、课程的目标、阅读材料及作业要求等, 以尽快引导学生适应研究生的课程学习。 (2) 每次课前让学生简短描述上次课学过的内容或自己的体会, 或给出相应的情景问题 (以习题或来自科研前沿、生产实践、社会生活关注的话题) 让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分析解答, 以强化学生课后复习巩固知识。 (3) 每次课结束前预告下次教学内容, 布置学生预习教材内容的同时提出一些思考问题, 并指定必须阅读的参考资料, 以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 (4) 新理论知识的导入一般先设计情景问题或现象, 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导入新课。 (5) 讲解新课时, PPT、口授与板书紧密结合, 如讲授分子结构、分子轨道、电性效应、立体化学、活泼中间体、反应机理等难点、重点时, 利用PPT对这些问题进行模拟, 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变抽象为具体, 变枯燥为生动, 形象地展示在屏幕上时, 口授与板书结合逐步展开阐述, 深入剖析基本概念、内涵和应用, 以求学生理解透彻。 (6) 以章节为单元的知识点结束后, 要求学生在讲解的基础上, 结合教材、讲义、自己阅读的文献, 归纳总结出知识点, 并以大作业及读书报告的形式体现出来。以求学生理解巩固知识的同时, 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引导学生将获取的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并与相关学科中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提高学生对知识间相互联系与渗透的意识和自觉性, 培养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应及合成部分, 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一般做法为: (1) 事先充分准备。第一次上课将拟好的反应及合成专题交给学生, 学生自由分组选题 (分组方式可以是兴趣相投的学生组合, 也可是同一研究方向、同一导师门下的学生组合, 还可以是持有专长的强强联合或优势互补的学生组合) ;结合课题, 学生查阅文献、撰学讲稿, 制作PPT等前期的准备。 (2) 组织好课堂讲解、讨论与辩论。学生讲解 (可以是小组成员每人讲部分内容, 也可以选出代表来讲解) , 讲解过程中同学可随时质疑、讨论。其中反应专题部分主要就机理、影响因素、典型反应、代表性实例展开讨论和评述;合成部分就合成路线的长短、反应的难易程度、收率的高低、原料是否易得等方面进行讨论, 并评述该合成路线的优缺点, 工业化难易程度、安全生产和环境问题等。 (3) 做好讨论总结工作:讲解结束后, 首先学生就同学们表达的主要观点、存在的问题及自己学习本专题的体会和收获进行自我评价与总结;接着任选学生就讲解内容、演讲技巧等进行点评;最后教师点评、总结, 主要包括对学生认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引导、纠正, 或者从新的角度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入思考。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达到真正地将教与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培养了学生从各自学科背景出发, 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剖析相关问题, 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我们在高等有机化学教学中所做的一些尝试和探索。通过教学实践,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教学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 还有诸如让理论和实践更加紧密结合, 将基础知识与学科前沿发展密切结合, 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等方面需要继续探索和实践。

摘要:高等有机化学因其内容抽象、深奥、难懂加大了硕士研究生的学习难度, 而面对学习背景、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 教师讲授这门课程的难度就更大。本文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紧密结合,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探索,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等有机化学,课程建设,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曹峰, 卢萍.谈当前药学类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J].教育论坛, 2008, 5 (23) :96, 99.

[2]游书力, 吴毓林.评Carey&Sundberg编著的《高等有机化学》[J].第5版.科学通报, 2009, 4 (10) :1482.

应用化学硕士毕业生个人简历 篇4

您的姓名应届毕业生 | 女 | 26岁(1984年6月1日)

居住地:厦门

电话:139XXXXXXXX(手机)

E-mail:Liururong@51job.com

最高学历

学历:硕士

专业:应用化学

学校:厦门大学

自我评价半年南极之行,亲眼感受了冰雪天地的圣洁与壮阔,亲身经历了摄氏零下30°的酷寒与暴风雪、冰裂隙的艰险。这一切让我更加珍爱生活,开阔视野的同时磨练了意志,也更加懂得了只有适应环境克服困难才能收获美好。相信未来的路上我能更加坚定更加勇敢地迎接各种挑战。求职意向到岗时间: 待定

工作性质: 全职

希望行业: 政府,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教育/培训,环保,制药/生物工程

目标地点: 北京,天津,上海

期望月薪: 6000-7999/月

化学硕士 篇5

关键词:化学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起步于1991 年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至今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为了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完善其培养体系,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2009 年全日制工程硕士开始招生。正是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在职工程硕士在培养方式、招生等方面有所区别、存在差异,因此,过去对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经验不能完全照搬到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上来,这就要求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但如何创新以及如何真正在具体的培养实践中体现出 “创新”,是值得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1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的一种,旨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国内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至今,其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已较为完善,研究也比较深入。其中,对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导师制、论文标准、实践方式等方面。因此,尽管国内外对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积极有益的研究成果。但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则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仍存在不少不足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2,3]。

1. 1 培养目标形同虚设

培养目标是培养模式中的重要因素,也是理顺整个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思路的关键因素。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尽管与对应的工学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有较明确的文字表述差异,但在实际培养过程各环节却与工学硕士学位有极大的重合,并未表现出其培养目标所设定的差异所在,尤其是培养目标在反映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实践性特点方面存在不足。美国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尽管与对应的工学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没有很明确的文字表述差异,但在实际培养过程各环节中,无论是学制、学分、课程设置或是学位论文考核等各方面均表现出明显区别。

1. 2 培养过程缺乏实践性

培养过程是培养模式中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最关键因素。我国高校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在具体培养环节与原有的学术型工学硕士相比没有体现出明显差异,其实践性和应用性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明显不足。如,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性课程,专业实践环节薄弱,指导教师工程实践意识淡薄等等。

1. 3 质量评价体系模糊不清

质量评价是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综合反映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水平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评价体系仍停留在对论文选题类型的探讨之中,至于学位论文考核的其他环节( 学位论文的选题及形式、考核方式、评阅答辩等) 则仍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2 化学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为了解决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培养目标形同虚设、培养过程缺乏实践性、质量评价体系模糊不清等主要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基于化学工程视角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

2. 1 建设校内和校外 “两支” 师资队伍

为了更好地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特点展开教学与培养指导,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通过建设校内和校外 “两支”师资队伍,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每位全日制工程硕士配备两名导师,校内导师为主且主要负责研究生的理论指导,校外导师为辅且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实践指导,校内外导师各负其责,共同商定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

校内师资队伍。校内师资队伍主要来自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学位点硕士导师,具有工科背景,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结构合理。根据学校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每年选聘、培训2~3 名校内导师。校内导师实行任期考核制度,每三年考核一次,考核合格者方可延续任职资格,考核不合格被取消导师资格。

校外师资队伍。根据学校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校外导师每年由化工企业负责组织推荐,被推荐专家应是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学术功底深厚、主持省部级及以上应用研究项目或企业技术革新和改造项目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符合学校有关导师聘任条件,由学校负责认定导师资格,并聘任为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合作指导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导师应严格按照学校学位授予和研究生培养工作等规章制度,履行导师职责。

2. 2 构建 “一个” 突出实践性与应用性特点的培养方案

为了突出实践性与应用性,化学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遵循 “强化基础理论、突出实践与创新、着重综合素质”的原则,培养方案科学、合理。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质、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要符合学校定位,具有学校特色。教学内容强调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

论文课题应来源于企业,或有明确的生产技术背景和应用价值,涉及化学工程领域的新产品、新工艺、新过程、新技术、新装备、新软件或新材料的研制、开发、放大、设计与优化。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也可以是某一个大项目中的子项目。论文所涉及的课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与一定的创新性。

2. 3 打造校内实验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 “两个” 培养平台

为了更好地实施校企联合培养机制,践行突出实践性与应用性特点的培养方案,通过打造校内实验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两个”培养平台,形成有利于全日制工程硕士自我学习、工程实践、创新应用的环境和条件。

校内实验平台。主要包括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基础课( 化学) 示范实验室、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湖南省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等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创新应用能力培养的主要场所[4,5]。

校外实践基地。主要包括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6,7]、湖南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8]、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化学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联合培养基地等校外实践基地,是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场所。

2. 4 完善 “一个” 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企业实际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

为了培养和提升化学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工程实践采取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方式等,完善 “一个”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企业实际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9]。

实践课程设置。为了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实践课程主要有专业实践A ( 集中实践) 、专业实践B ( 分段实践) 。实践课程由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其中专业实践A以校内导师为主,专业实践B以校外导师为主。

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基本实施了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自主学习与现场实习相结合 “三结合”实践教学方法。逐步实施了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相结合、工程实践与创新训练相结合、工程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 “三结合”实践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校企优质教学资源,开展现场演示、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多元化的教学活动,积极开展项目式、案例式、体验式等实践教学改革。

工程实践基本要求。工程实践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工程硕士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工程实践,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 年。工程硕士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通过工程实践,使工程硕士熟悉本领域中的项目规划、产品研制、设备设计、工程强化、环境保护等某一或多个环节中的工程知识,并撰写总结报告。通过工程硕士在工程实践中的态度、表现、过程、实践内容和总结报告质量,对其工程实践课程成绩进行整体评价。

工程实践采取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方式。在双导师指导下,工程硕士通过在企业参加工程实践活动,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提高发现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工程实践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由校外导师、校内导师和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组成的考核小组给出。

3 结语

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研究和实践,建立了基于化学工程视角的 “2121”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即,建设校内和校外 “两支” 师资队伍、构建 “一个”突出实践性与应用性特点的培养方案、打造校内实验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 “两个”培养平台、建立 “一个”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企业实际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该研究将为化学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依据,为其他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借鉴,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实践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必文,胡良斌.构筑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平台提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J].科技视界,2013(4):47.

[2]茅艳雯.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材料工程硕士的视角[D].上海:上交通大学,2011.

[3]柴松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4]申少华,周虎,李国斌,等.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现有基础与建设思路研究[J].广州化工,2014,42(21):204-205.

[5]申少华,李爱玲,李国斌,等.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运行管理研究[J].广东化工,2014,41(21):227-228.

[6]申少华,彭青松,刘爱华,等.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工作现状及建设思路研究[J].广东化工,2014,41(18):191-192.

[7]申少华,周虎,曾坚贤,等.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2):148-149.

[8]刘国清,申少华,黄念东,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工程实践教育研究[J].广州化工,2015,43(6):176-177.

化学硕士 篇6

一、解决问题思路与思维方式的转变

1.导师首先要意识到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需要转变。有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尽管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已经学习了相关的专业知识, 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 但他们却未集中时间在实验室独立开展过科学研究, 因此科研对于本科生来说还比较陌生。且本科及之前的学习阶段都是老师教, 学生学, 考试作为评价标准这样一个掌握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虽然培养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进行科学研究与过去的学习过程差别很大, 它是针对没有确定答案的题目, 利用所学的知识, 通过科学实验探索寻找问题的答案, 所以说科学研究是利用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探索科学中存在的未知问题, 而过去的学习是对已知知识的积累过程, 因此学生的学习思路与思维方式必须经历这样一个转变, 遇到问题不能像以前那样从教科书或老师那里得到解答, 而应该是通过试验进行探索分析寻找答案。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开展科研工作, 培养其综合的科研素质。学生在思维方式上经历转变后, 紧接着就需要正确认识并开展科研工作, 由于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很容易形成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 所以导师要给予及时全面的引导, 以便学生尽早进入状态[1]。在导师引导方面, 首先要让学生平衡心态, 养成刻苦认真、耐心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及科学严谨的科研态度[2]。导师一方面可以给学生搜集一些前辈或优秀科学家的资料, 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典型范例, 知道做好科学研究所必备的品质, 以便他们进行自我激励与培养;另一方面应对学生严格要求, 在实践操作中正确引导, 启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究, 培养他们科学严谨的科研态度、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其次导师应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与能力, 加强交流与学习, 引进新的理念与方法[3]。做实验跟学习一样都是有一定的规律与方法, 只有掌握正确的方法, 问题的解决才可能事半功倍, 尽管有些方法必须在实验中摸索、总结、提炼出来, 但在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期阶段传授给他们一些经验与方法, 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同时, 有助于他们在脑海中树立留心实验现象与摸索实验方法的意识, 以便他们在之后的实验中自己归纳总结出新的方法与技巧。

二、导师指导方法的改进

1. 导师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其中包括对学生的管理、药品试剂仪器等的物资管理及实验室安全管理等。做实验虽不像上课那样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但它也是一项规则性较强的活动, 比如要求学生通常几点钟上下班, 如有特殊情况长时间离开实验室需请假, 定期开一次组会等, 为学生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 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有组织, 有纪律, 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4];另外, 药品、试剂、仪器等这些物资是实验室正常运转的硬件条件, 要保障实验室良性运行, 必须有相关方面合理的制度与良好的习惯传统[5], 比如对于常用的试验药品快用完时用药品的学生要及时订购, 用仪器测试后要及时清理测试产生的垃圾, 发现仪器有问题要及时报修等, 良好有序的试验环境能大大提高学生科研工作开展的效率。其次是实验室的安全问题, 实验室的安全尤为重要, 如果疏忽大意或实验操作不当将会引起巨大的损失和惨重的代价, 因此关于实验室安全方面的规章制度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学生开展科研工作之前, 组织他们进行实验安全知识教育, 安全知识考核通过后才能开展科学研究, 以便他们掌握必备的安全知识与应急措施, 树立一定的安全意识, 尽可能地减少安全隐患。另外由于化学药品大都有毒且易燃易爆, 平时要多引导学生充分做好试验准备, 试验之前对于所要用的药品进行透彻地了解, 知道所用药品安全使用的范围限制, 以便学生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争取在实验中少受危害, 少出差错, 对于因个人操作不当出事故的学生, 也要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 以提高他们的警惕意识。

2.改进学术指导方式, 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与积极性。导师对于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指导一般分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导师指定课题给学生, 对于课题的进度完全由导师安排控制, 学生只实施导师下达的命令, 之后向导师汇报实验结果, 在此过程中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导师手中, 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地位;第二种方式:导师刚开始给学生指定课题, 随着学生慢慢进入科研状态, 导师适当放手, 及时引导, 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 学会自己分析解决问题, 在完成一个课题之后,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之后的课题, 在这个过程中导师基本上起辅助引导作用。第二种方法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培养其综合的科研素质, 往往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所以说导师在学术指导方式上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于对科研不感兴趣且将来不打算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 采取第一种指导方式效果更好些;而对于将来打算从事科研的学生, 应适当放权, 引导为主, 命令为辅, 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启发他们的科研思维能力, 发挥他们的科研潜质。

三、评价系统的改革

硕士研究生荣誉与奖励的获得往往与在校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挂钩, 而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三年, 第一年进行专业课集中学习, 第二年才进入实验室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 第三年的后半年又要忙于毕业答辩、找工作或者考研等, 真正能集中精力在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的时间不多, 而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定规则是研二学生参评, 研三不参评, 因此大部分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就力争在研二期间发表文章, 这种想出成果的心情可以理解, 一定程度上也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但有这样一种情况:一部分学生实验开展得很好, 只是实验数据方面还需要一些工作进一步完善, 但是为了能在研二期间发表文章获得奖学金, 在进行后期实验时心急如焚, 这种急于求成的心理造成后期实验进展不顺利, 但是为了能早点发文章, 他们就请求导师降低文章的档次, 把没有做完的试验成果发表出去。基于此种情况, 一方面导师应该在思想上正确引导学生, 做科研不求回报也不现实, 但也不能为了争取奖学金停止对自己课题的探索;另一方面, 笔者建议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参评范围应放宽, 最好研三学生也能参评, 这样会更加公平合理些。

其次是关于学生毕业学位证的授予问题, 由于部分硕士研究生参与的课题难度较大, 虽然工作一直很尽力, 但由于时间短, 课题没有做完整, 导致毕业前没能发表文章, 临毕业拿不到学位证, 找工作也就相应地受到影响。这就给导师帮助学生选题方面带来难度, 对于挑战性稍强、难度稍大的课题, 导师不敢轻易分给学生, 因为如果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不了, 拿不到学位证就影响毕业后找工作;但是如果学生为了保证尽早发文章、顺利毕业只做容易的课题, 科学研究很难取得突破, 所以为了兼顾两者, 笔者建议硕士研究生学位证的发放与论文发表挂钩的政策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特殊情况应该特别对待, 对于少数因课题难度大没能发表文章的学生, 可以根据工作量的大小决定是否按期毕业授予学位。

四、结语

硕士研究生学习是科研工作者研究生涯的第一阶段, 也是学生真正接触认识科学研究的初期阶段。如果学生在该阶段培养了科学严谨的科研态度, 激发了浓厚的科研兴趣, 形成了缜密的科研思维, 那么他们的科研能力与素质就会逐步提高, 以后的科研道路就会越走越宽。相反, 如果学生没能被很好地引导, 做实验没有思路, 对实验结果又不会整理分析, 盲目瞎做, 急功近利, 还片面地认为科研工作的开展靠的是运气, 做研究跟中彩票类似, 那么学生这几年的硕士生涯不仅是一种浪费而且还会给以后的人生道路带来很多负能量。总之, 硕士研究生阶段作为科研开展的第一阶段, 对于高素质科研人才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要:本文主要以从事有机化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为对象, 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 从思路与思维方式的转变、导师指导方法的改进、评价系统的改革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指导硕士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 以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 发挥学生的科研潜质。

关键词:有机化学,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科研素质

参考文献

[1]于文全.如何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本科生的科研素质[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20) :277-278.

[2]魏兵.一般高校化学实验室设置现状及整改方向探讨[J].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1, 37 (6) :54-55.

[3]赵红艳, 赵红磊, 于江越, 李凤, 荣先国, 付彩霞, 等.医学院校化学实验室发展的探索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20) :222-223.

[4]钱青, 令狐文生, 李建法, 等.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室功能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2) :218-219.

上一篇:国外社会治理经验借鉴下一篇:电影故事与服装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