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硕士(共3篇)
产业硕士 篇1
一、发现问题——高校动画人才与中国动画产业的错位
1. 中国动画产业的现状
近几年来, 中国政府开始重视动画产业, 为了使产业健康发展, 一系列大力扶持政策相继出台。例如, 《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等。各地政府也加大力度扶持当地动画产业, 形式上推动了动画产业的发展。但是中国动画产业的观念滞后, 体制瓶颈以及严重抄袭等问题尚在, 现在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还不够成熟, 没有形成基本的产业链。但是, 不成熟的产业也同时存在着很大的机遇, 如何使中国动画产业良好、迅速的发展起来, 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优秀的动画人才。
2. 高校动画毕业生在动画市场中所面临的问题
动画产业中, 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高素质的动画应用型人才, 这批人是一部动画片的核心力量, 决定了一部动画片的整体水平。而中国的动画人才正在逐步的流失。据报道, 动漫前期规划和创作人才缺口非常大, 我国目前培养的动漫人才以低端制作人员和高端纯研究人员为主, 结构严重失衡, 这也使我国动漫产业发展遭遇瓶颈。
二、分析问题——高校毕业生难于适应中国动画产业
1. 动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原创型人才培养匮乏
中国动画市场沦落为动画加工工厂的原因主要是原创型人才的匮乏, 一味地模仿国外动画, 并不是中国动画的成功之路。如何培养原创型人才是中国动画教育的一大问题。许多专家表示:高校只是培养了不少动漫制作、技术人才, 他们的教学方式过于教条, 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就形成动漫原创型、创意型人才极度匮乏的局面。
(2) 教学与市场脱节
中国高校动画教学的普遍问题就是教学与市场的脱节, 没有真正考察过市场, 而是完全遵循课本的知识进行动画实验。这种闭门造车的做法, 必然会使学生毕业后面对日新月异的动画市场手足无措。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与社会市场实践接触的最好机会, 搞好实践教学是对培养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意识、学习方法、专业技能以及就业意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大多数高校动画产业的实践教学开展的并不理想, 缺少真正的与产业接轨的实践教学。
三、解决问题——如何培养出适应中国动画产业的应用型人才
1.“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
在中国动画高校教育保持独立性的前提下把产业动画的项目搬到学校里来实践。在学校成立产业教研室、工作室, 可以联合多所动画高校, 根据各自特长分配具体动画项目, 让学生毕业之前就可以直接投入产业适应动画市场。并且与企业合作参与最新技术项目的开发与实践, 确保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技能、创新的思维和广阔的视野。在达到专业制作水平后, 对于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对研究结论以实验短片制作的形式进行检验。最后对检验结果进行论文总结, 把研究成果应用于动画实践项目中去, 形成教育模式的良性循环。
2. 以动画产业需求制定课程标准
对于新开设的动画专业艺术硕士培养课程应该根据动画产业的要求制定一个新的课程标准, 这样才能确保高学历的动画人才在以后的动画产业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并能够远见卓识, 高瞻远瞩的思考中国动画产业的长远发展。
(1) 剧本、分镜头课程标准
剧本与分镜头设计, 都属于动画制作的前期流程, 也是一部动画片的核心灵魂。这一部分是高学历的动画专业艺术硕士必须重点掌握的课程。动画剧本的课程要求动画艺术硕士在结课时必须按照剧本特点以及动画产业对剧本的具体要求进行剧本创作, 剧本要求主题明确, 以小见大, 通过细节深挖角色性格特点, 制造合理矛盾冲突。
动画分镜头是动画项目中所有工作的依据, 它不仅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手绘能力来表现镜头, 更考验学生对影视视听语言的掌握。这一课程对于高学历的动画专业艺术硕士尤为重要。对影视动画作品的特性充分了解后, 才能更好地学习进一步的专业知识。
(2) 动画造型设计课程标准
动画造型设计课程的标准是要求学生能够创作出符合角色性格, 并遵从动画整体风格的动画造型。动画企业对动画造型设计的要求实用性高, 要求每个动画造型都能流畅的按照运动规律进行表演。对于动画专业艺术硕士来说, 在设计动画造型时既要按照动画企业的严格要求, 又要重点围绕动画角色的性格特点来设计角色。
(3) 动画制作课程标准
动画制作是中国动画高校教育最为重视的一部分内容, 但是由于运动规律课程的枯燥、复杂, 再加上市场上的动画师大多是没有接受过科班教育的从业者, 薪资待遇也并不优厚, 所以多数学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 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所以这一部分也是高校教育效果最差的一部分。动画专业艺术硕士应该熟悉掌握运动规律的特点, 把握好动作以及镜头的节奏感。掌握这一部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最好途径, 就是让学生直接跟随动画项目制作, 以商业标准作为课程标准, 作为学生毕业后, 进入动画企业的一个突破口。
(4) 后期剪辑课程标准
学生应该正确认识后期剪辑。剪辑与创意是相辅相成的, 如果有好的创意没有过硬的剪辑手段, 就无法表达出自己的创意, 反之再好的剪辑离开了创意, 就只能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特效手段了。该课程要求动画艺术硕士运用自己熟悉的软件对同一视频素材进行不同节奏, 形式的镜头组接, 并且能够表达出不同的故事与情感。这样才能全面的掌握后期剪辑, 适应动画企业对后期剪辑的要求。
中国动画教育如何培养出真正的动画人才, 归根结底还是要立足就业, 培养有专业特色的动画人才, 才能弥补当前中国对动画人才需求的缺口, 从而提高动画专业学生的就业实力和专业特长。在开设动画艺术硕士后, 为我国培养高素质动画人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定位好高端动画人才, 制定科学的动画培养模式才能依靠动画人才提高国产动画的质量, 带动国内动画市场。
摘要:高校动画教育是培养动画人才的主要基地, 但是纵观我国大多数高校动画专业在培养目标, 培养模式, 师资力量等方面还非常不成熟。高校培养出来的动画人才很难马上融入动画产业, 通常要经过再次培训才能达到动画企业的要求, 导致动画毕业生找工作与动画公司招聘人才出现对接错位。2011年, 动画专业首次招生艺术硕士, 这就要求高校必须立足实际, 适应学科发展方向, 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体系, 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全新教育模式, 带动中国动画发展。
关键词:动画教育,民族传统,艺术硕士
产业硕士 篇2
科目代码:453
科目名称:产业经济学(含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招生专业:产业经济学
一、解释下列名词概念(每题4分,共20分)
1.工业生产指向类型
2.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
3.大道定理
4.企业文化
5.企业改造
二、筒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特征
2.简述企业集团化发展的市场条件及重要性
3.简述企业生产能力的核定
4.简述技术的寿命周期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我国产业组织调整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产业硕士 篇3
目前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以进口为主, 自主知识产权量极低,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依赖于低水平的产业。我国的长远发展必须要推动产业的升级, 走创新型可持续发展道路[1], 这都需要一批工程实践, 复合型、应用型的高层次人才的支撑。1997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正式在我国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审议通过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2], 由此工程硕士应运而生, 2009年开始招收以应届生为主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进一步扩大了工程硕士的规模。然而, 我国理工科院校培养的工程硕士的质量与产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所以面向产业需求的工程硕士培养改革变得尤为重要。
1 培养环节与产业需求脱轨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一种专业学位, 它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 但侧重于工程应用[3]。通过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探索, 发现其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轨。通过走访发现, 同学们普遍认为目前的课程实用性不强, 一些课程安排的学分课时不合理。如某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 要求所修学分为32学分, 其中英语有6学分200课时, 学时占总学时的32.5%。教学形式单一, 主要是老师讲授式教学, 缺乏师生互动, 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专业课的实用性不高, 课程内容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超前性, 并不能满足产业界的实际需要。
实习实践活动偏少不能满足实际要求。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要求必须进行实习实践, 工程硕士培养过程要求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实习[1]。但由于各种原因, 一些院校缺乏相应的实习基地, 校内实习实践设备陈旧落后。虽然学校组织了形式各异的实习实践活动, 但在效果的评估环节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多数学校采用实习报告作为评估的结果, 多数流于形式, 社会认可度低。
双导师制度不健全。目前多数学校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中采用双导师制。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一些学校的双导师制存在种种问题。校外导师需要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 导致一些学校在此方面师资力量薄弱。师资好的学校存在校内外导师间沟通不够, 无具体的操作办法等原因也导致双导师制停留在形式的层面, 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般培养单位学位授予方式采用单一地学位论文形式, 一般要求达到修完指定学分的课程、通过硕士学位英语考试、发表一定数量质量的论文、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等条件。其中发表论文及完成学位论文一般要耗费学生一年至一年半的时间, 致使工程硕士过多的精力花在学术研究上。此外, 由于学生是迫于毕业压力发表论文, 致使论文质量不高、实用性低, 与产业需求脱轨。
2 区域联合培养与产业需求接轨
所谓经济区域联合培养是指经济区域内的研究生培养单位与产业界利用各自的优势以产业需求为导向, 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经济区域是指位于具有丰富资源和优越交通条件的经济核心区内的某一城市为中心, 通过交通渠道不断向四周扩展其贸易范围, 在以它为中心连接周围各级市场所组成的市场网络的长期结合下形成的。经济区域内产业体系完整、联系性强。众所周知, 教育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适应”一词的含义既包括“为之服务”, 也包括“受其制约”[4]。经济区域恰好就成为了社会经济的外延。
2.1 产业需求视角:工程硕士专业设置与经济区域内产业需求相协调
目前我国有环勃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西咸经济区、武汉经济区、长株潭经济区等国家级经济区域, 其他低层次的经济区域也在加速形成、成长中。我国幅员辽阔, 各区域发展存在巨大的差异, 这也导致了每个经济区域都具有着各自不同的产业特色。各个经济区域的产业特色的保持、发展与创新都需要大量的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层次人才。研究生的招生计划和大学生的不同, 没有区域限制, 其选择院校是考生根据自身情况和职业规划选择的结果。所以研究生的生源呈现出区域集中地趋势, 毕业后的人才流失率远远小于本科生, 与经济区域产业需要相结合的工程硕士正是所需求的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层次人才。
但目前全日制的工程硕士课程设置不能满足产业的需求, 需优化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接轨。缩减政治类课时, 改变政治类的授课模式和考核模式。由于同学们从初中到大学一直进行课程式的授课模式, 导致政治类课程重复度高, 学生上课积极性、互动性差, 上课90%以上的学生没有听讲。所以政治课程可以改为与政治相关的时事话题式讲座的授课模式, 以减少课程知识的重复性、增加师生的互动性, 采取课堂小作业的考核方式。公共英语课时普遍偏高, 缺少专业英语课程。应减少传统公共英语课程, 更加注重研究生英语的实用性, 加强学生英文阅读写作能力的训练。让企事业单位的校外导师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 使专业课的实用性更强、更能满足产业需求。
2.2 工程硕士培养视角:工程硕士培养需要经济区域内良好的产业环境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 产业升级, 走创新型、可持续发展型的道路对工程硕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仅仅依靠各个培养单位自己的力量难以培养出符合产业需求的工程硕士。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各个培养单位间的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 但在各个经济区域内资源配置基本平衡。所以经济区域内各个培养单位利用各自的学科优势联合培养, 以便解决各培养单位个别学科师资力量紧缺的问题。产业界存在着大量的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工程技术人员, 他们长期从事各自行业的产生活动, 对当前的产业需求和发展趋势有着准确的判断。培养单位与产业界的联合培养便可解决优秀校外副导师紧缺的这一现状。
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大部分来自于应届大学生缺乏对目前产业需要的认识和实践经验, 需要大量的实习实践。各个培养单位基本是事业单位, 面向产业的实习实践活动紧缺。而产业界的企业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发现很多的技术性难题, 由于缺乏高技能人才、高水平试验设施致使研发创新能力差, 致使短期内无法解决。经济区域联合培养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整合域内各种资源, 产业界可以利用各个高校的研发能力解决现有的技术难题, 高校等培养单位可以利用企业的横向课题为工程硕士培养提供实习实践平台。
在研究生培养单位与产业界的联合培养的方面上一些高校已经进行了探索, 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学院在适合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企业特点、企业副导师的选择、学生课题的选择与培养过程的监督、培养年限、如何鉴定学生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学生安全等九方面作出了经验总结[5]。
2.3 培养质量保障视角:经济区域联合培养需要开放式的质量保障体系
经济区域联合培养涉及众多高校及企事业单位, 在规章制度、短期目标、价值观念等各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经济区域联合培养委员会在调解利益冲突、资源的合理分配、培养联合体的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济区域联合培养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 其质量评价应该面向产业、面向社会, 建立开放式的质量保障体系。开放式的质量评估可以吸引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教育的监督与决策, 发动社会各界参与评估的积极性, 更好体现当前及未来的产业需求。经济区域联合培养体应积极参与国际认证, 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质量评估机制并根据国情本土化。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学位授予条件应多样化。多数院校把发表一定数量质量的论文作为学位授予条硬性指标, 消耗了多数学生过多的时间、精力。全日制工程硕士属于应用型人才, 不应把过多的精力花在学术研究上。院校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的性质制定多样化、开放化的要求。如发明专利、设计、实习报告、论文、获取职业资格认证等。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质量保障不应是一个静态过程, 应是一个通过不断的实时反馈对培养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的动态过程[6]。
3 结语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 产业升级, 走创新型、可持续发展型的道路, 对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的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长。本文针对目前培养模式培养工程硕士与产业需求“不对口”的现状, 从课程设置、实习实践、师资力量等方面找出一些原因并提出经济区域联合培养作为措施。经济区域联合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循序渐进, 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与时俱进。经济区域联合培养可以使区域经济和工程硕士教育实现相互促进, 协同发展。
摘要:目前随着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 其质量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根据产业需求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设计、导师制度、工程实践、学位授予等方面的现状及问题经行探讨, 并提出经济区域联合培养的理念, 对其培养模式的改革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工程硕士,产业需要,经济区域联合培养,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智.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10.
[2]贺明杨.面向产业需求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例[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1.
[3]徐慧.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J].今日科苑, 2009 (7) :165.
[4]袁本涛, 王传毅.省域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争鸣与辨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 (3) :65-69.
[5]杜建军.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办学实践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启迪[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 (3) :16-19.
【产业硕士】推荐阅读:
风景园林硕士是专业硕士11-03
2018考研专业硕士解读:公共卫生硕士06-01
化学硕士07-21
工科硕士05-15
硕士05-27
保险硕士06-24
医学硕士06-03
机械专业硕士06-07
会计专业硕士06-11
教育硕士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