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热情(精选12篇)
学生热情 篇1
纵观小学阶段美术教学的现状, 不难发现一个极不协调的现象:一些往日浑身散发绘画才气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绘画热情、兴趣和绘画水平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提高, 反而呈下降趋势, 而且大有退回起点的迹象。是什么致使学生发生如此大的转变呢?本文以体验式写生画教学为切入点, 探讨问题存在的根源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王安石说:“仲永之通悟, 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 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这是选自王安石作品《伤仲永》, 讲的是古时有一个名叫“方仲永”的神童, 五岁便可指物作诗, 天生才华出众, 因后天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不接受正式的教育, 最终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我们在叹息仲永可悲、责怪仲永之父无知、愚蠢的同时, 却发现:就在此刻、就在我们身边, 每天都在上演着“伤仲永”的悲剧!
一、发现问题:“伤仲永”的悲剧不断上演
纵观小学阶段美术教学的现状, 不难发现一个极不协调的现象:一些往日浑身散发绘画才气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绘画热情、兴趣和绘画水平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提高, 反而呈下降趋势, 甚至大有退回起点的迹象。在大力提倡新课改的今天,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些往日浑身散发绘画才气的学生, 头顶的才艺光环渐渐褪色?
二、寻根问底:拨开云雾见天日
为了寻找问题存在的根源, 我做了大量的观察记录和调查研究, 发现在我们目前的小学美术教学中, 大多还是以临摹、闭门造车式的教学方式为主, 学生常常画他们想到的, 却很少画他们所看到的, 缺乏实实在在的细心观察及生活体验。久而久之, 学生只会“依葫芦画瓢”。低年级学生对绘画兴趣盎然, 他们喜欢幻想, 笔下的东西自然充满了神秘。同时, 由于低年级学生对事物的外形缺乏细心的观察, 只是有模糊的概念, 因此, 作品往往显得幼稚、笨拙, 但却很可爱, 学生更容易陶醉在充满童真的画面中, 对绘画的热情自然非常高。然而小学中、高年级大部分学生开始对儿童画产生困惑, 他们不再满足于画面上随意表现的视觉空间和稚拙的形象造型, 往往出现眼高手低、表现欲望下滑、学习热情下降或者兴趣转移等现象。于是, “伤仲永”的悲剧便在不经意间上演了, 严重地影响了小学美术教学特别是儿童画教学的健康发展。
三、投石问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何才能挽救学生濒危的绘画热情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我发现体验式写生画教学能有效地保持儿童的绘画热情。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教师引导学生发挥主动精神, 引领学生自己用眼睛去观察、用脑去思考、用嘴去描述、用耳朵去聆听、用手去描绘、用心去感受等多种感官的参与, 实现绘画与生活的教学融合, 在体验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地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便能更好地激发其热爱生活、热爱绘画的情感。
1. 引导学生学会细致观察和思考。
“美术课是眼睛的工程”, 这句话简单而透彻。体验式写生画教学, 关键不是取决于老师教会学生多少表现技巧, 而在于学生是否具有一种细致观察、体验生活、研究事物、发挥想象的良好习惯。如我在教学《画水果》一课时, 我让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水果, 指导学生进行细致观察, 让他们在自主观察中发现水果的外形特点、细节纹理及质感, 等等。同时, 我还切开部分水果让学生细致观察水果的剖面图, 并让他们亲口品尝水果的味道。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画出来的水果更是栩栩如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学生不仅学会了细致观察的方法, 在不断的体验中还培养了良好的观察习惯, 养成了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可谓一举多得。
2. 指导学生学会描述与描绘。
在学会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 我会开始指导学生用语言向老师和同学们讲述写生物品的主要特点以及自己观察的心得或新发现。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 很好地起到了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作用。在十多年来反复的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让学生先“描述”后“描绘”能很好地达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如在教学《画汽车》一课时, 我带领学生来到校园停车场对汽车的外形和构造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思考, 并组织学生讲述自己的观察体会, 同学们都能积极踊跃地发言, 气氛非常热烈。为了让学生正确掌握写生方法, 我选择在学生下笔前进行边示范、边讲解的教法, 重点对汽车的外形和细节进行描绘, 以便加深学生的理解。此时, 我发现学生们都聚精会神, 他们的眼球都被我手中的画笔吸引住了。当我完成示范后, 学生爆发了热烈的掌声。我知道那是一种认可, 也是一位老师得到的最好的嘉奖。此刻也是学生进入写生的最佳状态, 于是我趁热打铁, 让学生围坐在汽车的周围, 给他们创造近距离的观察条件。十多分钟后, 一张张生动形象的汽车写生画诞生了。
3. 让学生在评价与分享中体现自我价值。
希尔说过这样一句话:心态就是一切。在每一节课结束前, 我都会非常认真地对待互动评价环节, 我把互动评价环节细分为小组互评、自我评价、教师点评三部分。首先我会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让学生们结合构图、线条、色彩、创意、完整性等方面开展小组互评和作业推荐, 然后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业让学生讲述自己的写生过程、心理感受和画面效果, 分享自己的快乐。在评价过程中, 我发现对学生的每一句评价都时刻体现着他们的心态变化,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言行、兴趣和求知欲。
不难发现, 在我的体验式写生画教学实践中, 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描述与描绘、评价与分享等环节中, 学生的自主体验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德国的第斯多惠说过一句这样的话:“一个人, 不主动体验什么, 他就一无所获, 甚至不堪造就……人必须要主动掌握、占有和加工智力。”作为教师, 我们要具备独特的慧眼, 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体会学习美术的乐趣, 在美术学习中体现自我价值。如此一来, “伤仲永”的悲剧就能不再上演了。
学生热情 篇2
——班级读书习惯的培养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掌握了方法,就掌握了金钥匙。因此,教会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是终生受益的事情。曾经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过写作经验,他也这样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名人名家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话,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仅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几篇文章,怎能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高涨的孩子们?岂能培养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跨世纪人才?
那么,我们该做些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指导孩子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为孩子们导航,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众所周知,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不仅能开拓视野,增知启智,还能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因此,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全面发展听说读写能力。
介绍好书给学生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愿望,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首先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作品。一般地,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选取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中部和高部的学生的思维已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逻辑性、说理性较强的读物给学生读。
鲁迅先生曾经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他还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的糊涂虫,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文章来也糊涂。”这富有哲理的话,正是我们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金玉良言”。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应较广泛,可涉及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体裁应多样,可以是诗歌、散文,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博览群书。我们的图书柜中 陈列着各类书籍共一百五十多本。
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还要使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 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我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比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这些课文,我就向学生介绍《安徒生童话》;学了《示儿》,我就向学生介绍诗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并让学生去学习有关陆游的其他古诗;学了《将相和》,我就向学生介绍当时的背景以及文中主要人物的轶事,并让学生课后去查找有关的故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大大提高,读书的热情也提高了。
再次,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常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应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同样,阅读也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的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有“摘录好词好句”,有“概括主要内容”;有文学作品方面的,有科学方面的,有安全讲座方面的,有我爱校园方面的。读书也是一种创作,读书笔记应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读书笔记分两类:一类是‘‘摘抄笔记”,是家里写的;一类是‘‘我爱读书,”读到好文章。摘录下好词好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增加了词汇量,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给学生阅读的空间,自由发挥的空间,只有这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实践、思考,才能真正地获得能力,这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
第四,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没有收到实效的。因此,开展“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手抄报”、“语文听写大赛”、“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每周一诗一词诵读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尤其是对每次比赛前五名的同学设立了“我是诵读小名星”表奖励一面小红旗,在教室张贴。这张小小的表激烈着同学你追我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第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保障。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课文,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独立阅读的方法,在课外阅读中能自主地进行阅读,丰富了语文材料,扩大了知识面。
进行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提高理解能力是一个从肤浅到深刻,从理解不确切到确切理解,从被动记背结论到主动思考理解的过程。因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是学生理解阅读内容的有效途径。
阅读的方法归结主要有以下三个:
1、按顺序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每读一篇文章,先按一定的顺序朗读,弄明白事情怎样从头说起,先说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文章主要讲一件什么事情。试着找出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或段,细细体会这些词、句、段表达了作者什怎样的思想感情,用什么语速、语调或语气朗读就能表达作者的这种感情。
2、分步朗读,评读赏悟。通读了全文,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后,就应分步赏读文章。在这一环节上,教师应着力指导学生养成以适当地提出问题的习惯:“这本书大概讲什么?”“主题是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有什么意义?”“给我们什么启迪?”并且明确地告诉学生,仅仅会提问题是不够的,还必须能回答问题,引导学生用笔在字里行间、文章的空白之处圈点重要的词,划出重要的段落,或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以读书笔记的形式记下来。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更大兴趣,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热情 篇3
关键词:中学作文;学生心理;激发热情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一直是中学作文课探讨的问题。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重点是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命题,才能“言为心声”,让学生写出文、理、情并茂的文章。
一、运用探索、猎奇心理命题
探索、猎奇是中学生普遍的心理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求知欲的增强,社会接触面的拓宽,学生的探索、猎奇心理会愈加强烈。外面世界的精彩,刺激着他们去认识、去探索,这种心理实际上是因为青少年对未知领域有强烈的求知和征服欲。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以从社会生活中选择一些学生感到新鲜而又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供他们辨析。例如据报道“动物园里动物的寿命远远不如在野外生活的同类”这个材料,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动物园的动物食物充足、养尊处优,不用担心天敌的侵袭,照理应该寿命很长的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讨论热烈,想叫他们不说都不行。此时,让他们根据这个材料写一篇文章,学生自然手到擒来。探索、猎奇心理是学生写作愿望的内在引发因素,命题时善于运用,会产生良好的引发效果。
二、运用质疑、是非心理命题
在学习生活中,学生必然会遇到许多疑难、许多是非难辨的事物,这会引起他们的思考、争辩。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性、理性思维的增强,他们表现的乐于思考、不愿盲从、有正义感,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解决疑难,明辨是非,在心理上感到很大的满足。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在命题时就可以出一些学生希望解决而又有探讨价值的疑难、是非问题,供他们讨论。如《有“礼”走遍天下》《班门弄斧辩》,这类命题很触动学生的是非心理。用“礼”来走天下,打天下,这是哪来的道理?”“弄斧为什么不能到班门?”一股反对歪风邪气的情绪油然而生,写作的冲动就产生了,学生自然会有兴趣写作。
三、运用关注、责任心理命题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从自身的发展出发,他们有自己关注的问题,有希望自己健康成长的责任态度,特别到了九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长,有关他们自身发展的关注心理、责任心理也愈强烈。结合学生实际,注意学生圈里的热点问题、关注问题,把文题出在他们关注的焦点上,从而达到既有利于写作,又有利于引导的目的,这应是我们命题的又一思路。例如《关于追星族的思考》《谈中学生早恋》《中学生当干部弊大于利吗?》《读书与做人》《见义勇为还是见义智为?》等。这类文题,几乎每个学生都关注过、思考过:什么是真正的明星,对待明星的正确态度是什么;身边的同学早恋了,该怎样看待和对待;同学选我当班干部,为什么父母却反对;同样是博览群书的人,为什么有的流芳百世,有的遗臭万年……这类问题就不单单是作文的问题了,而是关系到他们怎样成长、怎样成功的切身利益问题。在关注心理、责任心理的驱使下,这类问题使他们乐于思考;这样的文题,他们乐于去做,并迫切希望得到正确引导。命题中,我们还要善于运用关注、责任心理,把学生对自身成长的关心同时引入到对国家、社会的关心上来。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由小悦悦想到……》,这类作文就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胸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四、运用审美、认同心理命题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追求着生活。对于中学生,主要从道德情操、行为习惯上进行美的教育,力求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中学生进入青春期,除了逐渐注意外在形象外,内在审美体验明显加强。他们强烈追求真、善、美,按照社会培养,通过自己初步建立起来的审美情趣,来评价周围的世界,希望环境美化、社会净化、世界美好,自己变得更完美。了解这种心理,我们就可以出一些适合学生审美,培养学生美好情操的文题。如《从一声“谢谢”谈起》《谈“净化”》《谈“生活的色彩”》。前两题能唤起学生美化环境、美化心灵的审美情趣,后一题则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绚丽多彩、思想的丰富多彩的更高的审美要求。这些文题把学生带入到理解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理性思维中去,当学生用他们的审美观确立了美好的事物时,认同心理也同时产生了:“善善而恶恶”。他们会赞美、学习美好的东西,批判、摒弃丑恶的事物。
总之,只要我们悉心研究并恰当运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命题,注意“投石效应”,我们就多了一把启动学生兴趣作文的钥匙。
参考文献:
陈琼.贴近学生心理命题,激发学生写作兴趣.阅读与鉴赏:教研[J],2007(08).
用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篇4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更加了解,但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信息技术教师发现信息技术课似乎不再那么好上了。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然而这种兴趣却只是对“计算机”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玩”———玩游戏、上网等,而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由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却不喜欢信息技术教师的现象,原因只有一个:教师不让他们“玩”。
有时候教师准备讲课前用教学控制系统进行广播教学,也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反感。有的甚至通过摔鼠标、敲键盘的方式表示不满,甚至当着教师的面喊:哎,别讲了,让我们上网吧。有一位教师在博客上写了一篇题为“我的行为被学生称之为‘神经’”的文章,很好地反映了学生对教师上课的反应和教师当时的心理状态。更有甚者,有的学生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脱离教学控制系统的控制。为了不被教师控制,就重新启动计算机进入安全模式玩游戏。练习时,有些学生宁愿自己漫无目的地改动计算机的各种设置,也不愿意做教师指定的练习。结果每堂课下来教师都觉得疲惫不堪。可以看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不是真正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有兴趣的时候,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异常活跃,求知欲望异常强烈,学习也没有心理压力,能够发挥出潜在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课堂效果来源于一个重要的因素———兴趣。为了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笔者认为教师是非常关键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层次制定可行的教学计划,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此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不只是在浅层次的兴趣环境中徘徊,而是跟着教学进入到更高层次的学习兴趣中去。
1. 学生浅层次学习兴趣
在上信息技术课时,关于网络部分的教学内容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游戏和聊天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因为平时我们的网络是关闭的,只有在修习相关章节时才把网络开通。学校对上网聊天的规定是不赞成,但并不禁止。因为没有相应的软件能够把各种聊天工具屏蔽,而我们在教学中也比较自由,只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就允许学生上网聊天。
另外,学生对于各种体育赛事比较感兴趣,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时间段,就是他们了解体坛赛事的好机会,趁机观看NBA直播或者录像,或者看姚明等体育明星的新闻。此外,学生还可以看动漫节目、小说,管理QQ空间中的个人日记,或撰写个人博客。
在此,将玩游戏、聊天,看比赛、动漫节目、电影电视剧、小说所引起的兴趣等,归类为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浅层次兴趣。这一层次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是:容易上手,没有什么技术难度,仅仅是获取信息,不需要动太多的脑筋,信息容易获取,信息内容丰富,非常吸引学生,可以花费很多的时间,容易上瘾等。
如果我们没有有效的办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到更高一个学习兴趣层次上来,那么学生就必定对我们的教学不感兴趣,教师就失去了主导地位,学生不愿听教师的课,甚至会把教师赶出课堂。而学生则永远徘徊在浅层次的学习兴趣中,没有任何进步。
2. 学生次层次的学习兴趣
现在的信息技术课程安排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交融的技术性教学,可是学生新鲜了几节课后又不感兴趣了,为什么呢?对情景教学反思后发现,教师设计的情景可能会吸引学生,但是情景之后,学生做的练习还是教师提供的技能性练习,任务性比较强。这种针对技能训练的作品制作称为验证性制作,而非创造性制作。由于制作的过程中缺乏自己的创意,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就又没有兴趣了。
为此,笔者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教学方法做了改变。原来教学过程就是播放一组幻灯片,讲解理论知识,然后进行技能演示操作,最后是学生练习操作。现在整个教学过程用两条教学主线展开。一条教学主线是:教师的教学范例,并且整个章节的知识点都串起来,前后衔接,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具有连贯性;另一条平行的教学主线是:学生制作自己的主题作品,这个作品的主题是经过笔者精心安排的,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一个主题明确的作品,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教师应在课前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教学素材、主题设计等都要经过精心设计和挑选,在教学展开时提供给学生使用;同时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探索空间,留一部分时间给学生进行自主的创作。并且提供一个交互性的教学平台,学生既可以进行自主交流,又可以对其他上传的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对本堂课的难点进行实时反馈,增加师生双方的交流和互动。
学生最终完成的主题作品,只要上传到ftp上,就能得到保存和展示。虽然这些作品都比较青涩,甚至有些幼稚,但毕竟是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凝结出来的心血之作。学生非常欣赏自己的作品,充满成功的喜悦。许多学生作品除了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对教师来说也具有借鉴意义。这种教学方法,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层次。
在此,将学生对作品制作所引起的兴趣归纳为次层次的学习兴趣。学生制作个性化主题作品包括学习主题的创设、作品的创意设计规划、为主题作品制作服务的技术学习、解决问题过程中对成功的体验、合成作品时综合技能的应用体验及对作品的美感追求等。
这一层次学习兴趣的特点是:学生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需要经过创意策划,并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制作才能做成一个完整的作品,学生也才能够体验到作品形成后的快感。
在得到最终作品之前,学生可能会加入自己创新的元素,也可能会遇到挫折,甚至想到放弃。但只要教师评价做得到位,引导得当,学生能坚持到底,最终就能做出一个完整的作品。一旦形成一个作品,学生回顾自己整个制作过程,会有许多有益的感受。
3. 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对于操作技能的掌握需要经过不断练习,才能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如果学会了该操作技能,但没有进行重复训练,也许过几天后就会忘记这一操作方法;或者在一个综合实践中要用到该操作时,由于无法自如运用该操作而导致不能完成整个综合实践。但是,重复训练和保持兴趣是一对很大的矛盾。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这一矛盾,教师该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
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可以将学生从只会简单获取信息中得到的浅层次兴趣,提升到发挥学生创新能力,并能够获得成功体验制作学生作品的次层次学习兴趣层面上,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不再停留于上网、聊天,而是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从而感受信息技术的快乐。
那我们能否将学生的兴趣和快乐进一步提高一个层次呢?以往教师经常把目光放在信息技术奥赛上,但实际上我们还可以把目光转移到新课程教学内容上,进行更深一步的挖掘制作,比方制作动态展现化学试验过程的网站,用函数控制的flash动画验证物理学上的机械原理等,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编写实现一些简单使用的小程序,例如小闹钟、小贺卡等。把各种技术、技能,甚至学科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知识的迁移,并且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技术活动,给原来定义为枯燥乏味的重复训练注入新的活力,学生便能感受到信息技术不再是一种纯技术的东西,而是一种能应用于其他各个领域,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的实用的技术,久而久之,学生会体会到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不是一种要求,而是一种实际需要。这样便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学以致用”,使学生利用掌握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无形之中也增强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作为这一层次的学习兴趣特点是: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支撑,要经过艰苦的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而且不一定是全体学生都能完全的,但个别学生的成功会对全体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兴趣的产生可能会让某些学生今后决定投身于与之相关的科学研究中去。
4. 结语
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所关注和研究的。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并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提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习兴趣的三个层次。对不同的教学模块,引入不同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工作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习对象的不同特点,认真分析学生的兴趣特点,充分调动他们自身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激发、引导并保持他们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希望我们广大信息技术教师能在教学中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摘要:随着学校计算机的软硬设施的提高, 网络资源数据量的增加, 从网络中可以得到的信息越来越多, 而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却在降低。针对这一现象, 本文展开了一系列思考、探索和实践, 将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按层次划分为三个:浅层次、次层次和高层次, 并阐述了怎样以这三个层次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学习兴趣,信息技术,浅层次,次层次,高层次
参考文献
[1]徐高翔.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些思索.www.jxsd-fz.com.
[2]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电化教育研究, 2002, (7) .
[3]唐文和, 刘向永, 徐万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www.being.org.cn.
[4]佘朝顺.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teach-er.scxxt.com.cn/showdoc.php?id=61
[5]邹小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http://www.lhjys.com/blog/user1/zouxiaofei/5358.html.
用真诚激发学生的热情 篇5
有一天,我刚到办公室坐下,学生周平的组长着急地跑来告状:“周平今天有三门作业没有交,还不让我记他的名字。”下课铃响后,坐在周平前面的女同学气急败坏冲到我面前嚷着:“他这节课一直在玩我的头发,说他也不听。”还没有等我去找他,他的同桌又气势汹汹叫着:“周平整节课在拍我的肩膀,害得我这节课的内容一点也没有听进去。”
这个周平就是我要讲的主角,他各科目基础还算比较好,但他有惹是生非的坏习惯。课堂上,时常会拍拍同桌同学的肩膀,玩玩前排女同学的头发,或者说些与上课无关的闲话,影响其他同学都无法集中思想听课。等老师找他谈话时,对他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表示悔过,产生怎样的后果也讲得头头是道,有时还会把他父母每天关照的话也搬给你听,等我认为以达到教育目的时,他在下节课又出现了以上这些问题。好似一部“屡教不改”的影片。难道就无法改变这种现状了吗?他怎么会形成这种行为的呢?我带着疑问和想法开始对他作了有心人,在多次课间休息中的交谈中,我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思想根源,他觉得家长、老师只重视的书面成绩,平时的行为只要不闯祸就可以了,主要是以我的试卷成绩来判断我的道德行为的好与否,只要成绩好,不会有人说我是个不好的学生。从这谈话中,使我受到了很大的震动。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是否忽视了学生真正的道德认知呢?有的学生写的、说的本来就是应付,并没有准备去做。久而久之也逐渐养成了学生言行不一致的坏习惯。这也就告诉我们,如果学生中出现了言行不一的情况,作为他们的老师和家长是否应该在我们教育目标的内容、评价和方法上去找一找原因,而不能单方面去责怪学生。
因此,我采用交流的方式或者探讨的方法来进行,于是我一有时间就找他聊天,鼓励他多参加班级的活动,在集体活动只提出简单要求,只要能做到,我就可以陪他打球玩;如上课保证不被任课老师点名批评,可以按周平的要求玩。为了帮助他顺利达到我给他提的要求,在这一天里,只要一打下课铃,我就守在教室门口,把他叫到我身边,轻声地提醒他,不要忘记我们的约定。结果第一次合作成功。我不但在全班同学面前肯定他的进步,又在他的备忘录上工整地写上今天的表现,让他家长也感受孩子的进步的喜悦。经过初次合作,周平不但很轻松地做到了坐姿比较规范,没有再被老师点名批评,而且由于听课比较认真,能积极回答问题反而得到老师的夸奖,同学们的欢迎。初步感到认真听课的兴趣。继而,我有从书写方面提出要求:从写一行数字开始,不得写出格!经过两个多月的具体细致的工作,现在的周平有明显进步,在最近一次数学测验中第一次超过了60分。他的母亲为此特意来学校表示感谢。
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循序渐进地提出一些要求后,再加上平时的督促和经常性的鼓励,效果是很明显的。周平能够自觉去纠正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惯、去改正还存在的缺点,使他逐步走上正常的学习行为轨道,同时对学习也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热情 篇6
关键词 情境创设 独立探究 合作讨论 体验数学
数学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发主体强烈的求知欲
案例:北师大版第四册《买电器》
师:“老师买了新房子,想请同学们到老师家参观。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课件演示老师的新房子)师:“小朋友认真观察,说说老师家里缺点什么?”生1:“厨房那里缺一台电冰箱。”生2:“厅堂缺一台电视。”生3:“浴室缺一台洗衣机。”……(学生提议添置些家用电器。课件出示“长城家电商场”,引导学生挑选电器。出示各电器价格:冰箱960元;风扇200元;洗衣机500元;电视800元)
画外音:根据提供电冰箱和电视机的价格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自由提问。生1:“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生2:“1台洗衣机比1台电视机便宜多少钱?”师:“我们先来解决‘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这个问题吧!”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全班交流。
A.用计数器拨一拨,算一算;B.5个100加8个100等于13个100,13个100就是1300;C.因为5+8=13,所以500+800=1300……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了“买电器”的问题情景,激起学生寻根究底的心理倾向。把“教”的愿望转化为“学”的内在需要。这些情境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不仅有表象概念,而且有思想情感和内心的感受,引导他们在兴趣盎然的良好精神状态中投入新课的学习。
二、创设参与情境,给予主体操练的时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把课堂还给学生。”
案例:《小小游乐园——100以内两位数的加减法复习1》
师:“我们来到了游乐区。现在谁能当小导游,介绍每样游乐设施的票价?”(出现游乐园图和价格表)生:“飞机每人20元,碰碰船每人30元,海盗船每人50元,过山车每人32元,骑木马每人11元。”师:“有这么多好玩的,拿着60元的游乐券,你们想玩什么?和小组同学商量一下。”(学生商量)师:“刚才小朋友在商量的时候,能互相尊重,都很注意倾听别人说话。你们想玩什么?”(请学生说,老师将他们想玩的游乐设施图贴上去)师:“看到你们玩得这么开心,我也想玩骑木马和海盗船。我最喜欢玩海盗船了。”生1:“老师,我不同意。你两样合起来是61元,比游乐券的60元还多了1元。”师:“真的不够呀!可是我实在想玩,怎么办?”生2:“老师,我有办法,你可以跟别人借1元。”生3:“跟老板讲,让你先玩,等明天再拿一元还给他。”生4:“不行,要用游乐券,不能用钱,可以把我剩下的游乐券借给你用。”生5:“我还有办法,你可以跟他说,就差一元钱,让你玩,以后再介绍别人到游乐园玩。”生6:“对,你跟他说,你是老师,以后可以带很多小朋友到游乐园玩。”师:“谢谢你们,你们真会想办法。可是,如果只能用这张60元的游乐券玩,那该怎么办?”生7:“我建议你可以玩飞机和木马,只要31元,还可以省下29元。”生8:“老师,你不是说你很喜欢玩海盗船吗?那就只玩海盗船,还可以省下10元。”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真热心,谢谢你们。那我就玩票价50元的海盗船。”
这节复习100以内简单的加减法,教师把提问题的权力还给了学生,更多地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正确的指导思想。
三、把握生成情境,还给主体自主的权利
案例:北师大版第四册《走进乡村》“结合乡村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情景图)。
师:“说一说,你在乡村看到了什么?谈谈你对小华家乡的印象;分组说说这些景物各在小桥的什么方向;选取自己的景物,说出它在蓄水池的什么方向?”(分組说一说,为每个同学提供了积极参与学习的机会,正反说方向,意在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同时加深对方向的认识)
(在优美的音乐中走进乡村的秋天: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情境图)学生观察情境图:打出苹果园的数学信息。重点理解:最多装8箱中的“最多”是什么意思。
如何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篇7
1.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
具体做法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在校内可组织各种兴趣活动 (学雷锋活动、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志愿者服务队活动) 组建各种兴趣活动小组 (音乐、美术、体育、舞蹈、书法、读书、写作、小制作、科普和生活劳动技能兴趣小组) 校内实践活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让学生人人参与实际操作训练, 人人有事做。除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双休日、节假日, 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如参观、访问、组织学生参加科普活动、参加生活劳动锻炼等等, 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生活。
初涉人世的学生往往能从生活中获得新鲜的、丰富的体验, 在成年人眼中看来也许是十分平常的小事, 却能引起他们心灵的震颤, 而且这种种体验会帮助他们形成某种认识, 从而使他们从单纯走向成熟, 从感性走向理性。把这种体验写入作文, 不仅与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相吻合, 还有利于他们理性思维的发展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学生习作中多有虚假不实、人云亦云、照抄照搬的弊病, 其原因就在于学生个体的内心体验未被唤起和激发, 写作时也就只能用自己的嗓子唱别人的歌。每个人通过眼睛看到的东西也许大同小异, 但内心的感觉却各不相同, 调动起来的回忆、想象、经验和思想更是千差万别, 而那些与众不同的体验才是最宝贵的写作资源, 若以此作为写作内容, 就能克服作文千人一面、内容雷同的毛病。每个人对生活的感悟不同, 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体验人生之苦乐, 产生的思想不会雷同;思维带有深刻的个性, 语言具有自己的独创性, 写成的文章一定会具有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和创作精神。
2. 改变作文的教学方法。
自主性作文能让学生自由地倾吐胸中的积蓄。他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想用什么表达方式都行;给学生一种自由感、畅快感, 从而让学生愉快作文;自觉性作文。即便是我们常使用的材料作文, 话题作文也可如此:材料摆出来, 话题提出来, 命题者不用去暗示, 更不去指令他们该说些什么, 任你放胆写好了。如此文章定能展示出学生独特的个性, 闪射出独特的思想光芒。这种放开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写文章、会写文章, 乃至写出好文章来, 可没有一定的规范又很难实现这一目的。所以规范还是必要的, 只是规范应该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要始终保护学生作文的激情, 要始终让学生觉得作文并不难, 让学生觉得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比如第一次作文我们就只讲究格式。只要学生能把格式写对, 我们就加以肯定、表扬。这样学生会觉得原来作文就这么简单啊, 不难啊!这个我能行!第二次作文我们在第一次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点要求:写完话读一读, 自己先改一改, 把你要说的话说清楚就行。学生一看这也不难啊, 我能行!第三次、第四次……就这样一点点去规范, 在逐步的规范中, 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 哪一种表达方式才是最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文章样式, 从而拓宽自己的写作空间, 最后掌握文章的多种表达形式, 写好优秀的文章来。
3. 改变作文的批改方式:
提倡个性化评价、合作性评价, 采用学生自批改和老师批改相结合的方式。所谓个性化评价是指在尊重差异、鼓励创新的前提下, 在一个生动真实的空间及时充分的评价学生作文, 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启发, 受到鼓舞。个性化评价的方式很多, 如鼓励性评价。这种评价以鼓励为主, 评价的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作文的热爱, 激发学生的写作愿望。与个性化评价相对而言的合作性评价与传统的教学评价有很大不同。传统的教学评价关注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 热衷于分数排队, 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 它把是否“成功”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 脱离了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在这种评价下, 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得到高分或好名次, 能够取得分数意义上的成功;而大多数学生则注定是学习的失败者, 显然这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鉴于此, 合作性评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改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 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 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 组间成员竞争”的新局面。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是学生写、教师改, 这种批改方式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首先是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写老师批改, 学生对老师的批改情况是一种被动地接受。学生的写作心理没有得到很好地尊重。其次是批改的周期较长, 使写作的数量减少了, 从而使学生的写作热情也逐渐减退, 严重地影响到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 假如我们着重培养学生自己动手修改作文的能力, 教师只给引导和指点, 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和决定, 让他们养成自己修改的能力, 这是让他们终身受益的事。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贯彻“作文批改的优先权属于作文本人”这一教学理念, 把教师的重点批改和学生的自主批改相结合,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很好地保护了学生写作文的热情。
摘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的措施是丰富学生的生活, 使之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不竭的源泉, 让每个学生把自己对生活与众不同的体验作为最宝贵的写作资源, 克服作文千人一面、内容雷同的毛病, 从而点燃学生写作的热情。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篇8
一、要学会积累写作材料
学生写作总会面临一些这样的问题:语言不生动、总写流水账、选材陈旧、立意没有深度、重点不突出、叙事不具体、不知道如何入手等等。这是因为写作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它需要一个长期的探索和积累过程。“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 就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同样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因此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积累。
首先语言方面的积累。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 并做好读书笔记, 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 也可以制作读书卡片。还要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 并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 这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 说话就能出口成章, 作文也就会妙笔生花。
其次材料方面的积累。材料是文章的血肉, 许多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 每到作文时就去搜肠挂肚, 或者胡编抄袭。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鲁迅先生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就提到了两点:一是多看, 二是多练。这里的“多看”即指多观察, 即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生活, 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而不是旁观者。也只有这样, 写出的文章才会有内容, 才会有血有肉。
二、要善于发现作文中的闪光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 成功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 成功是兴趣的支柱。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一个孩子, 只要在两三个月里, 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结果, 他们的学习意愿就全消失……”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要尽可能创造成功的机会, 鼓励和帮助学生去获得成功的体验, 用满意的效果去强化他们的学习兴趣。
大凡爱上写作的人都有类似的经历:他爱上写作不是第一次获奖, 也不是作品变成铅字, 更多的都是难忘教师曾把他的作品当范文来读, 哪怕是有人曾表扬他的一个字用得恰当。所以教师应更多的关心学生的尊严感,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特别是那些差生因害怕作文出现病句、错别字、结构混乱等等闹出笑话而遭到同学尤其异性同学的耻笑, 以致不敢多写, 甚至不写。
教师的评判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点滴的成功都会使学生激起喜悦的心情, 这样就能调动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平时不爱作文的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如果在作文训练中学生总是体验不到成功的快感, 就会焦虑、自卑, 因而失去学习作文的兴趣。因此科学地使用“表扬”以尽快激励学生进入某种层次的写作状态, 这一点很管用。再差的作文, 也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某句话写得顺畅, 你就把它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捧出来, 表扬, 夸奖, 带着一种爱、尊敬与惊喜, 一股劲地去夸, 夸……就这样由此一点, 扩而大之, 扩而大之……赏识可以给人极大的自信。你所用心捧出的这朵小花, 就十有八九会成为一朵大花、真花。
三、注重教材和教师的示范作用
在学生写作期间要适当的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好模仿与创造的关系。俗话说的好,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来也会吟”, 所以我们要注重教材和教师的示范作用。现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 在安排材料、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都独具匠心, 都能给学生起示范作用。学生可以把教材当作一面“镜子”, 通过模仿, 照出自己的习作风采。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找准和把握仿点, 引导学生仿其言、仿其格、仿其法, 用以表现自己的生活实践。教材的示范可以给学生一根借以支撑的拐棍, 支持他们不断向前探索、创新。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多些下水作文。常言道:“老师傅不高, 教下的徒弟凹腰”,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不仅应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策划者, 更应当是积极参与者。教师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不但能掌握上好作文课的主动权, 而且能避免作文教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学生还能把你当作他们的良师益友和学习的合作伙伴, 从而激发他们对作文的强烈兴趣,
四、作文命题应贴近学生
学生的生活毕竟是狭小而肤浅的, 认识也有待不断的提高, 因此作文命题需要多动脑筋。
要忌“空”、忌“深”、忌“疏”。所谓“空”, 就是有的作文题使学生感到束手无策, 无话可写;所谓“深”, 就是命出来的作文题目连题意学生也不易理解, 更谈不上把文章写好;所谓“疏”, 就是作文题目涉及到的事情学生不熟悉, 难以下笔。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所选的教学内容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宁可低一点, 不搞一刀切;指导要把导师的架子放下来, 要用商量口气, 商量写什么, 怎样写, 怎么改, 如何评等等。激起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兴趣, 这样他们就会留心观察, 分析周围的每一个人, 每一件事, 每一处景物, 写起文章来自然会情若泉涌, 滔滔不绝。
总之, 笔者深深地体会到, 作文是个慢功夫,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作为教师, 当务之急就是牵线搭桥, 给他们鼓励的美言, 让他们对作文产生好感。如果青少年学生一旦对写作产生了深刻又浓厚的兴趣, 就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就能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质, 激发起他们勤写多练的写作热情, 就能不断地提高写作能力。
摘要:注重积累,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给学生多一些成就感, 使学生养成写作的习惯。
关键词:积累,闪光点,示范,生活
参考文献
[1]高生明.语文教师应写好“下水作文”[J].素质教育论坛 (上半月) , 2009 (4) .[1]高生明.语文教师应写好“下水作文”[J].素质教育论坛 (上半月) , 2009 (4) .
贴近学生生活培养爱国热情 篇9
如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利用每周升旗仪式激发爱国情感
学校每周都要举行升旗仪式。作为班主任应把握好升旗仪式这个教育契机,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首先给学生讲清楚升旗的意义, 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国旗的升起象征着我们伟大的祖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象征着华夏各民族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 共同奔向新的生活。其次, 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升旗活动。升旗时, 军乐队演奏起雄壮的国歌, 全体少先队员行队礼高唱国歌, 然后在国旗下宣誓:“为了祖国我们要做到:‘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锻炼身体, 保卫祖国, 建设祖国’”。全体学生振臂高呼, 怎能不使爱国主义情感在同学们心中升腾?每次升旗后, 班主任应在班里组织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讲话, 把本周的德育内容注入到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中去。在此基础上, 班主任应进一步围绕升旗开展一些活动, 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如组织《当国旗升起的时候》《我站在国旗下》等征文活动, 开展“争当升旗手”的活动, 把学生对国旗的尊重, 对升旗手的向往变成努力学习的自觉行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 “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深深地铭刻在学生的心中。
二、将爱国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
现行的各科教材都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不管是语文、数学、社会, 还是音乐、体育、美术, 无不蕴藏着爱国主义思想。作为班主任, 应经常召开各科教师参加的德育研讨会, 认真研究挖掘各科知识潜在的德育内容, 根据学生思想品德状况, 制订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和德育计划, 将具体的要求落实到各科知识的传授之中。例如:数学教学中, 讲授《圆的周长》, 介绍圆周率的知识时, 让学生知道我国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是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六位小数的人, 他比欧洲数学家得出同样的结论早六百多年, 让学生有一种民族自豪感;在体育教学中, 介绍我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平时刻苦训练, 终于在第二十三届奥运会上实现金牌零的突破, 鲜艳的五星红旗首次在奥运赛场上升起, 作为中国人是多么的骄傲和自豪!在音乐教学中, 要求人人会唱《国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陶冶学生的情操;在社会教学中, 通过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对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在语文教学中, 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 做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 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并举;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阵地, 作为班主任可把德育内容变成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各科教师的不懈努力, 共同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开展班队活动增强爱国意识
班队活动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 内容包罗万象, 形式灵活多样, 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班主任, 要十分注重班队活动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整体教育功能, 将其作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依托。如通过举办“党史介绍”、“队史知多少”等知识讲座和竞赛活动, 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 反抗腐朽统治, 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 前赴后继, 浴血奋斗的精神, 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较系统的爱国主义思想, 培养初步的共产主义信念。举办《祖国在我心中》《做新世纪的主人》演讲比赛和征文等活动, 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 努力学习, 长大以后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的雄心壮志。《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好教材, 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纲要活动, 如“学道德纲要, 做文明公民”主题队会, 利用板报、知识竞赛、讲座等多种形式介绍《纲要》内容, 组织学生参加“文明小使者”、“文明小哨兵”等活动, 在队 (组) 之间开展道德竞赛, 让他们体会实践道德纲要, 做文明公民的幸福感、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利用影视媒体加强爱国教育
电影电视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可视读物, 它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 胜过家长的罗嗦, 胜过老师的说教。好的影视节目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班主任, 可以国家制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运用优秀的影视在全国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通知》为指针, 经常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爱国主义影片, 如《虎门销烟》、《董存瑞》、《雷锋》、《孔繁森》等, 让林则徐、董存瑞、雷锋、孔繁森等一个个英雄走进学生的心中, 让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发展史和新中国的强国史一幅幅宏伟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
同时注意关注反映新时期建设事业的影视动态, 及时引进时代活水, 一有合适的影视作品, 就千方百计组织学生观看, 然后再组织学生开展影评、征文等活动, 通过讨论交流, 加深对影片的理解。如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大决战》, 同学们观后围绕着影片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他们不仅认识到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 同时深深体会到没有革命前辈打江山, 没有英雄烈士流热血, 就没有新中国, 使学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作为班主任, 每学期都应组织学生观看若干部爱国主义影片, 使爱国主义情感在学生心中一次又一次点燃、升华。
五、补充乡土教材提高教育效果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瑰宝, 要善于运用国情资料, 并注意挖掘和利用各种宝贵的教育资源, 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现在各地都有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旧址、历史博物馆等, 作为班主任应有意识地利用本地现有的德育资源,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五河就有着丰富的德育资源, 皖东北新四军旧址就在天井的弥陀寺, 小圩镇于圩村就有革命烈士陵园。我每年利用春游、秋游, 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 到弥陀寺瞻仰革命史迹;组织学生到县党史室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展览;请一些老红军、老干部到班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讲座;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深入工厂农村进行社会调查等, 使学生在耳闻目睹的事实中, 增强爱国主义的亲切感、现实感, 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为了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可接受性, 班主任可在班里明确提出爱祖国要从身边做起, 首先要做到爱学校、爱家乡, 并同“创建文明班级, 争做文明学生”结合起来, 使学生感到爱国真切具体、可行性强。
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篇10
一、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分析他们的实际语言水平
尊重学生实际、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 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我们要承认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差异, 然后才能面向有差异的全体学生, 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不同水平, 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对成绩较好和学有余力的学生, 为他们多创设一些英语学习与语言实践的条件, 帮助他们“拔尖”;对成绩中等的学生, 增加尽可能多的语言练习次数, 给他们创造追赶先进的机会;对成绩较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则要满腔热忱地帮助他们弥补不足。英语学习贵在多做语言实践, 我们应从这一实际出发, 分析不同学生的特点, 采用不同方法进行不断训练, 帮助他们树立热爱学习的信心, 使他们养成积极主动学习的习惯。
二、用平等的教育心态, 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 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术语, 需要为师者透彻地把握其内涵。学生有认识语言及语言实践的倾向, 有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的可能。只有积极发现学生这方面的潜能, 不断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动机, 才能产生积极的课堂学习响应。所以, 教师必须创设一种宽松的、积极的课堂氛围, 并且自始至终努力保障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为此,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力争做到“一个注意, 两个民主, 三个尊重”。一个注意:即要注意教态自然亲切、严肃有度, 言谈举止要和蔼、可亲、可敬。两个民主: 一个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和选择媒体方法, 充分体现学生的民主意识;另一个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能充分听取学生的建议和意见, 并不耻于向学生学习, 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焕发学生积极向上的主人翁意识。三个尊重:即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体验成功的喜悦:二是尊重学生的人格, 切忌出现挫伤学生自尊心的言行;三是尊重学生的积极性, 对学生的缺点多给予宽容, 对其错误多给予帮助, 对其改正不足多寄予厚望。这样, 我们投之以情, 学生则会报之以理, 更加快乐地参与学习。
三、围绕教材, 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第一, 备好教材, 抓好知识系统化。针对每单元知识要点, 我们要学会用新形式的综合相关知识, 保证在课堂上做到“以新减压”, 创设“新”、“奇”的语言学习情景, 设计具体的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和动脑的环节, 减轻学生的压力感, 激发其好奇心。
第二, 用好教材上的活动板块安排, 精化细化教学活动。通过师生角色转换, 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实现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的转变, 由“被动角色”到“主动角色”的转变。以课本上的补充部分Pairwork为例, 因其内容涉及面广, 时空跨度大, 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交往等各种习惯联系紧密, 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此, 我们要放心大胆地给学生更多自主训练的机会, 让学生多在活动中练习语言知识, 而不能仅仅把它当成书上的摆设来看待。
第三, 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积极采用“多向式”、“循环式”等语言小组训练形式, 实现课堂的开放, 让优、中、差学生通过循环互动, 共同发展。有序原理告诉我们:只有实现开放, 与外界有信息交换, 才可能有序;而与外界没有信息交换的封闭系统, 是不可能达到有序的。如果师生、学生之间的语言信息交流不多, 学生的自我表现机会自然减少, 积存在内心的疑问得不到及时的发布, 得不到及时解决, 学生的学习系统就只能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一节课下来, 我们认为知识讲得不少, 重点敲得很响, 自我感觉不错, 而实际情况或许恰好相反, 学生学科知识的增长或许少之又少, 语言能力的增强或许微乎其微, 他们仍然走不出所谓“说不清”、“迷惑不解”、“混沌”的语言状态。所以, 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要注意采用必要手段, 想方设法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开放系统, 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交换语言信息, 反馈语言信息, 用英语语言达到信息共享。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 篇11
1.高中生物探究式学习的原则
1. 1应提倡多样化的学习
探究式学习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两者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1. 2应在多样化的内容中开展探究式学习
生物新教材中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有大量的、丰富多彩的、类型各异的探究栏目与活动。
1.3探究中要辩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包括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学生探究素质的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所以,探究中教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学生的个人知识)。
2.高中生物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策略
2.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首先要精心选好题,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从不同的方面,比如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热点等方面选择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如;探究遗传物质的基础与人类基因组计划,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探究沙尘暴和西部大开发,等等。这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发现问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其次是学习过程中要加强直观,创设实验情境。如创设情境:玉米幼苗出土,单侧光会先照到胚芽鞘。这样看来,激素可能会在胚芽鞘产生。那么用什么实验可以证明向光性与外面的胚芽鞘确实有重要的关系?学生分组讨论,再请其中一组派代表发言。这种生动直观的学习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2. 2教师要重新扮演教学中的角色
1)教师的作用的变化。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一个帮助者、关注者和引导者。作为帮助者,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重视培育每位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2)重视开发课程资源,才能保证新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现有的教学资源己经不局限于教材,教材只是师生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若干资源载体之一。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由于不同教师对教材给定的内容及意义的理解存在差异,从而会形成具有各种风格的课程。3)教师自身的要求。教师只有加强自身的学习,增大知识的储备,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掌握课堂的调控艺术,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探究式教学对教师和学生均提出新的要求,探究式教学不再是教育专家的专利,教与学的参与者都是研究者,探究式学习是教育学领域的范畴,其内涵必然要与教育价值和实践相联系。
2. 3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探究能力
创造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中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种特殊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对于这方面,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大胆质疑。好奇心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好奇心表现为探究过程中的“好问”。教师应当充分展示出生物问题的提出、讨论和解决的思维过程,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高中学生知道绝大多数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但他们往往忽略生物体也是由分子构成的,因为学生往往只把分子与非生命物质联系起来。又如,许多学生对生物进化过程中的自然选择存在错误认识,他们可能把生物进化过程中发现的适应性变异理解成一种有目的的生物行为等。
2. 4创新教学方式,提倡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声音、图画、动画及影片等融合,以鲜明的色彩、变换的画面创设逼真、形象的界面,用实验展现一些有趣的生命现象,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授“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时,播放精子的形成过程及受精作用的动画,学生能准确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染色体数目减半,在何时减半,同源染色體在何时分离,着丝点在何时分裂,形成的精细胞又如何变形成为精子,受精作用中精子如何进入卵细胞,等等。这样利用多媒体讲解既形象又有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效果会很好。
3.结语
创设引导契机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篇12
关键词:引导契机,写作热情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作文是生活的必需,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一种言语表达活动, 需要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刺激, 才能激发倾吐的欲望、写作的动机和表达的热情。而浓厚的刺激, 正是一种良性的、有力的刺激和动力的源泉。基于我校是偏远的农村学校, 学生的阅读面比较有限, 学生作文的现状不太理想, 所以我从前年起, 把“生活作文”作为我作文教学的突破点, 历经三年的时间, 已形成了我作文教学的风格。
一、亲近生活, 引导学生讲故事
写作兴趣的源头在于生活, 生活是多彩的, 喜怒哀乐, 美丑善恶无时不在我们身边发生, 可是往往我们对此熟视无睹, 忽视了它的存在, 更没有仔细去观察, 去想象, 丧失了许多写作的好素材。语文教师更应该具备创设教育契机和写作契机的职业习惯, 只有如此, 才能引领学生去捕捉生活的具体情景。
(一) 感受自然
大自然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孕育学生灵性的最佳场所。因此我们创设美的情境, 激起学生发现美、鉴赏美、表现美、描述美的热情。例如, 第六册语文练习上要求观察一个建筑物, 我就带领全班同学去参观学校旁边造型优美的六角亭。观察前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些什么, 进一步想这些东西像什么。观察后, 学生就有内容可写, 基本上都能做到内容具体。自然界带给我们花红柳绿, 送给我们风雪雨露, 春天, 我们走出校园寻找春的清新、赞美春的温暖;秋天, 我们在《秋韵》中, 感悟“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冬天, 我们和孩子一起站在雪地里, 欣赏雪的舞姿, 感受雪的快乐。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全体的信息量, 从而使他们感到“处处留心皆文章”, 并写出自然气息浓厚的文章来。
(二) 留意生活小事
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很多, 同学间的、师生间的, 课上的、课下的, 家里的、学校的, 眼见的、听说的……这些事情只要稍微留意, 细细体味, 都是学生笔下的好文章, 教师经常地把这些琐碎的小事作为写作的素材, 学生的思维才能扩散出去。例如, 要求学生讲一个生活的小故事, 特别要学生关注这个小故事里面的人物外貌、人物动作、人物活动等, 从而成为创作的源泉。
总之,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作文的指导教学贵在引导, 教师只有从引导着手, 想方设法调动学生从自然和生活中说写的主动性、积极性, 不断探索和发现适合学生学习写作的方法和途径, 才能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的作文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借助活动体验, 教会学生述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 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 兴趣是创新的支柱。活动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 可是学生往往在活动中只注重热闹的情景和自身的感受, 忽视了活动细节的感悟, 语文教师的作用就是唤醒学生沉睡的思维, 让学生在活动中去观察、去思索、去探究、去感悟。
(一) 分割活动过程, 分享活动乐趣, 引导观察方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充满学习乐趣, 充满乐趣分享的王国”。这就告诉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时, “分享”十分重要, 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 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 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 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 没有开拓思路。曾经在《中国教育报》上看了李白坚关于“新体验作文”文章, 他觉得教师利用作文课或活动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尝试把活动的过程进行切割, 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通过学校的教研活动展示指导的过程, 形成了活动作文教学的基本模式:设置悬念──切割活动──分项观察──形成文字。引导学生利用多个感官观察, 从不同的侧面观察,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二) 进行活动分类, 引导学生跟踪观察
作文是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化语言的综合结晶。真实的作文离不开细致的观察, 要想观察仔细就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条件。为此, 我在班里设置“生物观察角”。引导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成日记。这样学生写出的日记就很真实很生动。有的班在教室养了几只蚕, 让学生细致地观察春蚕一生的变化。通过观察, 学生写出了《与蚕相伴的日子》。有的班级让学生自己种蒜苗, 观察蒜苗种植、发芽、成长的过程, 进行蒜苗种植展览;有的班级把柳枝种在教室里, 通过长期观察, 写出了《我和春天有个约会》。活动锻炼了孩子仔细观察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过程中体验到付出与收获的幸福。
三、激发情感, 引导学生享受创作
心理学实验表明: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没有真实激动的感情, 就写不成好文章。因此, 习作指导中要善于挖掘“学生情感因素”, 以情激思, 让学生情动而辞发, 主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师是学生的良师挚友, 其思维方式、情感流露等均在学生心中具有榜样的地位, 具有让学生乐于效仿的作用。如一位教师指导《记一件感人的事》时首先声情并茂地描述了自己在患病住院期间, 同学们冒着大雨, 走过泥泞的羊肠小道来探望他时, 他感动地流泪的情景, 然后, 问学生:“教师在讲述时, 为什么会噙着泪水, 泪水说明教师的情感怎么样?”最后引导学生:“教师讲述的虽然是一件平凡的小事, 却表现了浓浓的师生情谊, 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小事, 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流泪’是真情流露的一种表现。激动、痛苦、欢乐、悲伤都会使人流泪, 你们有这样的经历吗?”这位教师以自己的情感扣动学生的情感之弦, 以自己的经历告诉学生以小见大, 以真情感人的思维方法。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思维在瞬间得到了驰骋, 感情如泄洪一样喷发了。有的学生写她精心制作的布娃娃被妈妈视为“不务正业”, 扔掉了, 她伤心地流泪了, 她多么渴望妈妈的理解呀!正是由于情境的巧妙设置, 才使学生动情、动心, 产生较强烈的写作兴趣, 迅速地进入写作状态, 真正写出有血有肉, 枝繁叶茂的习作, 由“让我作文”“我怕作文”的局面转变为“我要作文”“我爱作文”的可喜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