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热情论文

2024-12-06

爱国热情论文(精选5篇)

爱国热情论文 篇1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道德规范, 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 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是一个学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思想觉悟。因此, 作为班主任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和感情上奠定爱国主义的基石, 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之情, 报国之志, 成为效国之才。

如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利用每周升旗仪式激发爱国情感

学校每周都要举行升旗仪式。作为班主任应把握好升旗仪式这个教育契机,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首先给学生讲清楚升旗的意义, 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国旗的升起象征着我们伟大的祖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象征着华夏各民族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 共同奔向新的生活。其次, 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升旗活动。升旗时, 军乐队演奏起雄壮的国歌, 全体少先队员行队礼高唱国歌, 然后在国旗下宣誓:“为了祖国我们要做到:‘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锻炼身体, 保卫祖国, 建设祖国’”。全体学生振臂高呼, 怎能不使爱国主义情感在同学们心中升腾?每次升旗后, 班主任应在班里组织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讲话, 把本周的德育内容注入到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中去。在此基础上, 班主任应进一步围绕升旗开展一些活动, 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如组织《当国旗升起的时候》《我站在国旗下》等征文活动, 开展“争当升旗手”的活动, 把学生对国旗的尊重, 对升旗手的向往变成努力学习的自觉行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 “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深深地铭刻在学生的心中。

二、将爱国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

现行的各科教材都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不管是语文、数学、社会, 还是音乐、体育、美术, 无不蕴藏着爱国主义思想。作为班主任, 应经常召开各科教师参加的德育研讨会, 认真研究挖掘各科知识潜在的德育内容, 根据学生思想品德状况, 制订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和德育计划, 将具体的要求落实到各科知识的传授之中。例如:数学教学中, 讲授《圆的周长》, 介绍圆周率的知识时, 让学生知道我国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是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六位小数的人, 他比欧洲数学家得出同样的结论早六百多年, 让学生有一种民族自豪感;在体育教学中, 介绍我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平时刻苦训练, 终于在第二十三届奥运会上实现金牌零的突破, 鲜艳的五星红旗首次在奥运赛场上升起, 作为中国人是多么的骄傲和自豪!在音乐教学中, 要求人人会唱《国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陶冶学生的情操;在社会教学中, 通过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对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在语文教学中, 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 做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 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并举;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阵地, 作为班主任可把德育内容变成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各科教师的不懈努力, 共同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开展班队活动增强爱国意识

班队活动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 内容包罗万象, 形式灵活多样, 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班主任, 要十分注重班队活动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整体教育功能, 将其作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依托。如通过举办“党史介绍”、“队史知多少”等知识讲座和竞赛活动, 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 反抗腐朽统治, 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 前赴后继, 浴血奋斗的精神, 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较系统的爱国主义思想, 培养初步的共产主义信念。举办《祖国在我心中》《做新世纪的主人》演讲比赛和征文等活动, 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 努力学习, 长大以后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的雄心壮志。《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好教材, 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纲要活动, 如“学道德纲要, 做文明公民”主题队会, 利用板报、知识竞赛、讲座等多种形式介绍《纲要》内容, 组织学生参加“文明小使者”、“文明小哨兵”等活动, 在队 (组) 之间开展道德竞赛, 让他们体会实践道德纲要, 做文明公民的幸福感、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利用影视媒体加强爱国教育

电影电视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可视读物, 它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 胜过家长的罗嗦, 胜过老师的说教。好的影视节目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班主任, 可以国家制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运用优秀的影视在全国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通知》为指针, 经常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爱国主义影片, 如《虎门销烟》、《董存瑞》、《雷锋》、《孔繁森》等, 让林则徐、董存瑞、雷锋、孔繁森等一个个英雄走进学生的心中, 让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发展史和新中国的强国史一幅幅宏伟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

同时注意关注反映新时期建设事业的影视动态, 及时引进时代活水, 一有合适的影视作品, 就千方百计组织学生观看, 然后再组织学生开展影评、征文等活动, 通过讨论交流, 加深对影片的理解。如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大决战》, 同学们观后围绕着影片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他们不仅认识到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 同时深深体会到没有革命前辈打江山, 没有英雄烈士流热血, 就没有新中国, 使学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作为班主任, 每学期都应组织学生观看若干部爱国主义影片, 使爱国主义情感在学生心中一次又一次点燃、升华。

五、补充乡土教材提高教育效果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瑰宝, 要善于运用国情资料, 并注意挖掘和利用各种宝贵的教育资源, 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现在各地都有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旧址、历史博物馆等, 作为班主任应有意识地利用本地现有的德育资源,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五河就有着丰富的德育资源, 皖东北新四军旧址就在天井的弥陀寺, 小圩镇于圩村就有革命烈士陵园。我每年利用春游、秋游, 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 到弥陀寺瞻仰革命史迹;组织学生到县党史室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展览;请一些老红军、老干部到班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讲座;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深入工厂农村进行社会调查等, 使学生在耳闻目睹的事实中, 增强爱国主义的亲切感、现实感, 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为了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可接受性, 班主任可在班里明确提出爱祖国要从身边做起, 首先要做到爱学校、爱家乡, 并同“创建文明班级, 争做文明学生”结合起来, 使学生感到爱国真切具体、可行性强。

当然,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需要我们在科学化、规范化、经常化的实施过程中, 不断地采取新的方法, 注入新的内容。只要我们在德育中突出爱国主义这个核心, 全面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德育工作就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

爱国热情论文 篇2

热情,每个人心里都有一腔热情,伟大的抗日战争是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一场全民族抗战。面对民族危亡,面对装备精良、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有着强烈爱国心的中华儿女,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卫国战争的英雄诗篇。是伟大的民族精神唤起了全民族的觉醒,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激发了全国人民抗日救亡的爱国热情,凝聚了中国人民空前的团结和战斗力。

爱国主义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国家自强不息的强大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根本体现。因此,我国现代化建设不管发展到什么阶段,爱国主义始终是凝聚人民、团结群众的重要思想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怎样表达我们的爱国之情?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又该如何做呢?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自觉将自己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要凝聚国家意识、主权。感情是全世界人民努力和创造的动力。我国知识分子的榜样钱学森就曾坦言自己取得成就的来源在于他自觉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统一起来,将爱国热情转化为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种强大精神支持力量,是大学生们个人进步和实现自我价值之间最好的选择。中国大学生应在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的基础上,自觉将爱国情感转化为事业发展的动力。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被日军占领了20多个省、市,死伤人数达3800万。面对外敌入侵,中国各阶级、各阶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结成了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这是任何入侵者都为之胆寒的不可战胜的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全国的抗日队伍,义无反顾地开赴抗日前线,同敌人浴血奋战。著名的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战,给不可一世的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见爱国之情的重要性。何为名族精神?

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同样需要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弘扬民族精神,这是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庄严而神圣的使命。弘扬民族精神,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应贵在实践,重在行动。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贯彻到各行各业,化为每个公民报效祖国的精神支柱,使之成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巨大动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中,我们要大力坚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铸造新时代的民族之魂,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务必要弘扬名族精神,落实爱国主义。

面对一些涉及国家利益的大是大非的问题,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高校大学生尤其应该采用理性的方式来表达爱国主义热情。广大青年学生是社会人群中最具有激情与活力、最热血方刚的一群。面对中日关系的复杂局面,面对日本政府对中华民族感情的伤害,大学生应该如何用正确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呢?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爱国既要有热情的表达,更要能够从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大局出发,爱国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在表达义愤的时候,难免有一些过激的言词,但义愤的宣泄不应超越法律,非理性的无序举动不仅无助于揭露日本右翼的真实面目,反而会授人以柄,给右翼分子攻击中国、欺骗日本民众增加口实,甚至伤害一些真心与中国友好的朋友。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具有相当的示范作用和广泛的影响,因此尤其需要用理性加以限制。在爱国行动中贯以理性的思考和辨别,用正确的形式来表达爱国热情,维护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稳定大局,是每一个青年学生应当肩负的责任和承当的义务。大学生要认清当今世界所处的时期和特点,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大势,正确看待和处理国际关系问题。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稳定,我们最缺的就是从大局上来认识国际关系,爱国不能只从感情、情绪的角度出发,而应该把认识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理性的高度,也就是上升到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高度,我们只有从历史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的角度去看问题,对现状有一种更理性的把握,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行动上就会更理性,就不会感情用事。目前,很多大学校园里青年学生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身影,各种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积极投身各项社会志愿活动和公益活动,都充分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在以理性的思维,积极的行动,合理的方式在爱国,用实际行动来维护着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和死亡就只隔了那么薄薄的一扇门,推开死亡的门,就再也回不到生了,生命是如此脆弱和无常,2008年,中国人才从雪灾的阴影中走出,孰料又是天灾,四川汶川又发生了7。8级地震。因为福建没有任何震感,我还陶醉在奥运会圣火在福建传递的热闹场面中,却接二连三地接到网友关切的询问声:“你那有事吗?平安否?”一个激灵,赶紧查看了新闻报道。灾难这样残酷的突如其来。大地震摇动了中国四川、河南、北京、山西等多个省市。受灾情况、受灾损失、人员伤亡现在远远无法估计。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目前已经抵达受汶川大地震波及的四川省都江堰市,开始指挥抗震救灾工作。温家宝要求部队指战员排除一切困难,就是步行也要前往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他说,“千方百计进去,时间越早越好,早一秒钟就可能救活一个人。”温总理这样的好总理,不顾自身的安危而亲临灾区,亿万中国人爱戴他、尊敬他、大地震无可挽回的发生了,灾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军和武警部队迅速出动,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看到躺在废墟中血肉模糊的人们,看着那惊恐失魄的孩子,看着千千万万担惊受怕的群众,善良的人们以一种感同身受的心情、守望相助的担

当精神,表达着悲悯、传递着温暖、释放着坚强和信心。电话、短信、网络千方百计地传递着人间真情,温馨爱心。

有时候不禁会想,现在的科学技术如此发达,为什么地震局这部门就没能事先预测出有灾难的来临,而事后的说明又算得了什么了?难道中国的灾难预警体系就停滞不前了?如同虚设的存在有什么意义了?

看到生命如此脆弱,有时候也感慨,人什么时候死都不知道,还不如吃好,穿好,尽情享受,潇洒每一天,别再为难自己,也没必要为生活精打细算了。可是,想归想。每天,还是条件反射地起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写自己有感的文字,看到网上朋友热心的支持,心中又充满了豪情壮志。文学之路我走得很艰难,但我不想回头,我追求我自己的理想。活着,总要做点什么吧。吃喝玩乐,不是我所向往的,过得去就可以了。一边是死的悲哀,让人唇亡齿寒;一边是生的进取,让人坚持不懈。看到灾难中生死两茫茫的场面、活着的亲人揪心的牵挂,一种震撼的念头就是:“活着,真好!”让我们为遇难的不幸人们表示最沉痛的哀悼,向灾区的老百姓们寄以最诚挚的问候,希望他们能直面灾难,坚强的生活下去!人定胜天,相信这世间还有温馨的爱!我们有太多的道义责任,奉献至诚爱心!让我们一起见证天无情人有情的壮举!

只要心存感恩,一粒干瘪的种子也能萌芽,最终生长成一片茂密的森林;只要心存感恩,一条涓涓细流也能壮大,最终汇集成一片蔚蓝的大海;只要心存感恩,一颗冷如冰山的心窍也能融化,最终荡漾成一丝吹绿柳梢的春风。

爱国主义精神与社会主义需要高度统一起来。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信念和牢固树立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不是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与认清自我与国家关系、“理性爱国”和“以人民利益为最终准则”一脉相连的。爱国主义是项重要的政治原则,是通过政治力量强制固定下来的个人对国家的义务。爱国主义作为重要的政治原则,不仅体现了政治的强制性,还体现了其维系民族国家的政治合法性。在我国,爱国主义是与社会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是内在统一的。

立身百行,以学为基。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对于大学生来说,今天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以刻苦学习、增强本领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极为崇高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大学生要在实现这一历史任务中真正有所作为,不但要有爱祖国爱人民的满腔热情,而且要有服务祖国、造福人民的真才实学。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知识与人类社会发展空前紧密地联系起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更加显现出来。报效祖国,振兴中华,要求大学生与时代同步,要更加勤于学习、善于求知;更加集中精力、只争朝夕。大学生要把学习当做首要任务,牢固树立远大理想,积极汲取中华民族和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只有严格依法办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表达爱国情感,才能维护民族尊严,才能维护社会稳定,才能维护国家利益。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以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在遵纪守法的基础上表达正义的诉求,不参加未经批准的游行活动,不用互联网和手机短信传播鼓动游行示威的信息,不做影响社会秩序和有损国家形象的事,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但中国个别城市近日发生了涉日游行。部分群众对前一阶段日本一些人士的错误言行表达义愤,表达爱国热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几天前表态时所指出的那样,“我们主张,应当依法、理性表达爱国热情,对非理性、违反法规的行为是不赞成的。相信广大群众一定会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实际行动,维护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这几句话,虽然简短,但说到了点子上,值得大家深思。依法、理性表达爱国情感,是一种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态度。应当看到,我们当前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相当复杂,在我们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面对复杂环境和各种矛盾问题,如果不能依法、理性表达爱国热情,就无法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就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也不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坚持依法理性表达爱国情,特别是把我们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维护好我们国家来之不易的和谐稳定的局面,才能抓住发展的机遇,赢得发展的契机,才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美好,这是真正的爱国,也是形形色色想把我们中国搞乱、搞垮的境内外敌对势力所最害怕的。作为一个大国,我们必须学会承受各种压力,善于在压力甚至是打压之下,更好地发展。

我们又来看看我们的灾难,在灾难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我们的爱国之情,人们的团结之力。我国现为之最严重的灾难:“5〃12”,像一块突如其来的黑纱,系在我们每个人的左臂。如果说灾情即是最大的政治,那么我们以“第一时间”的反应表达政治的良知。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指示,共和国总理第一时间赶赴灾区,解放军和中央多个部委第一时间发起响应与联动,国外政要第一时间表示慰问与哀悼。与此同时,权威的信息第一时间穿透灾难的屏障,以跑在谣言前面的方式抵达公众。而且就在灾难发生的次日,北京奥组委负责人表示,要把奥运火炬传递和抗震救灾结合起来。奥运火炬将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缩减规模,简化程序,注重简朴,讲求实效。在火炬传递开始前,全体参与者将默哀一分钟,向在地震灾害中遇难的同胞表示哀悼。在火炬传递的起点、终点和沿途设立募捐箱,悬挂抗震救灾标语,把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奥运圣火传递的热情与抗震救灾的实际行动紧密结合起来。摒弃那些政绩、形象与名声的负累之虑,为所有亡灵腾出一方静穆的祭堂,为现实的苦难留出一方净地,更为一切公共与政治找到它最人性的初衷与最本质的立场。悠悠万事,惟“灾”为大。那些永远静默于废墟下的生命,足以让我们低首致哀;那些仍在等待救援的同胞,足以让我们此心如焚。大灾岂敢漠视,人事岂能怠慢,惟有在危局之中保持果断,灾难面前传递坚定,始能焕发举国同心的能力与勇气。灾情是最大的政治,而积极投入救灾就是最好的爱国表达。在那些被掩埋与被隔绝之地,依然隐藏着我们所有人的祈求与祝福。我们哀悼死者,更祈望生还者的名录上能够尽量多地增加一些鲜活的姓名。各级政府与部队在紧急行动,民间组织和国际社会在迅速响应。“早一秒钟就可能救活一个人”,“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尽百倍努力”,“不惜采取任何手段,不惜任何代价”,总理所言即为灾难之下的国家表达,国民诉求,更是对所有爱国者的动员令。奥运之年,圣火经行之处点燃蓬勃爱国热情。然而灾难来了,它以另外一种方式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那些排队捐赠的市民,那些挽起衣袖献出热血的大学生,那些赶赴灾区的志愿者,包括所有那些时刻关注灾情、为灾区祈福的人们,都在以力所能及的方式书写最有力的爱国大字。这是大灾难后的大救援,因此也必将是大悲痛后的大团结。这充分反映了我国人民的爱心,我国人民的爱国之情。

在现在当代大学生很重要,当然大学生的老师,也很重要。教师要“身正为范”。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学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对教师而言,其言行首先要具有传统美德修养,然后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启迪、感染学生,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在思想上和实践上进行“修行”,深刻体会传统美德的内涵,这对教师确立新的德育观念,培养人文精神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要多多的了解中华民族大历史和文化发展脉络得到,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在学习中提高其道德水准和国学修养,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合格的传统美德教育工作者。在表达爱国热情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冷静、理智。爱国,激于“义”,止于“理”。激情加理性的行动才是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表达爱国热情的正确方式。中国现阶段正处在发展战略机遇期,安定团结是中国的大方向。我们要把爱国的热情升华为学习的动力,积极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既把传统美德教育的部分内容由学校延伸至家庭和社区,又把学生在家庭和社区内的道德行为列入矫正和测评的范围。同时,发动家长,通过他们的配合和支持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应该是学校,传统美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新世纪建设人才的需要,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德育教育实现实效性、走向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可以用不断发展的德育形式,结合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从而巩固我们的德育成果,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告诉我们,无论什么魑魅魍魉,都阻挡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步伐;无论什么艰难险阻,都挡不住13亿中国人的幸福追求。弘扬民族伦理道德规范,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充分发掘传统美德这一德育资源,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新颖方式,使传统美德为当代教育服务。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把她原有的智慧发掘出来,继承下去,使她能不卑不亢地服务于当代教育。

发展爱国是人民的事业,也是为了人民的事业。科学发展,要以人为本;爱国成果,也要由人民共享。爱国问计于民。改革开放已步入“而立”之年,发扬爱国主义的伟大事业将更加生机勃勃。所以发扬爱国精神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言行片段绘人物,爱国热情励后人 篇3

一、说教材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

单元第十二课。第三单元是名人单元,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古今优秀人物的崇高品格、奉献精神、良好的习惯和治学方法,学习写人的方法,品味不同文章的语言风格,这也是本单元的教学和学习目标。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写的是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选取了他的六个事例,从学者和革命家两方面来写,详略得当,脉络清晰,语言充满诗意,热情的歌颂了闻一多先生的高尚人格。这是本课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目标的确立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来考虑,使学生在这三方面都有所得。根据这一要求我确定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有如下三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为:(1)积累字词,诵读文句;(2)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探究其内涵;过程与能力目标为理清课文思路,学习通过记述人物言行片段、从不同角度表现人物思想精神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为学习闻一多敢说敢做、言行一致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理清课文思路,学习通过记述人物言行片段、从不同角度表现人物思想精神的方法。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引导学生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探究其内涵。

三、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根据这些要求,我主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朗读、拓展延伸的学习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四、说学法

本节课教学对象是初一新生,他们表现欲强,对未知领域有浓厚的探究兴趣,通过前面《邓稼轩》的学习,他们已初步认识到:学习名人应通过了解他们的感人事迹来学习他们的精神。针对他们对闻一多先生还缺乏完整的认识,先通过“走近闻一多”“认识闻一多”,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在此基础上,根据他们表现欲强、思维活跃的特点,通过设计“纪念闻一多”这一活动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本课内容安排一课时学习。

五、说教学设计

先播放《七子之歌》,导入新课,导语为:《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时代离学生较远,背景资料对学生来说较生疏,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不高。为此,在教学前,我先播放一段《七子之歌·澳门》引入文章的主人公——闻一多,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再走近闻一多(让学生初步感受闻一多的人格魅力)。通过学生自主介绍闻一多,教师补充总结。用多媒体显示:

(1)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新诗集《红烛》、《死水》。组诗《七子之歌》。为抗战蓄须八年,1946年在昆明遇刺身亡。

(2)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3)朱自清《挽一多先生》:“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4)冰心:“闻一多的死是一首伟大的诗,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然后全面认识闻一多,通过五个环节来实施:

第一个环节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一遍),在多媒体上展示五个相对简单又能整体概括课文内容的问题。(这是自主学习学习方法的体现)让学生独立完成,问题设置如下:

①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

②作为学者,闻一多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作为革命家,闻先生又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呢?(引用原文回答)

③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可引用原文回答)

④据此为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⑤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连缀的?

第二个环节师生互动。让学生细读课文,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完善答案后,代表发言(这是落实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用多媒体展示四个问题为:

①为了突出“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文章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表明闻一多在这一时期的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②作者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主要写了哪些事迹?这些事迹表明闻一多在这一时期的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③闻一多先生在这前后两个时期的思想品格的特点上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参考答案: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④从前三题,我们在写作时有哪些可以借鉴?(参考答案:记述人物言行片段、从不同角度运用对比表现人物思想精神;写人要选取典型事例,而且要注意详略得当;文章要写出变化,“文似看山不喜平”)。

第三个环节品读课文语言,探究内涵。这篇文章虽是以记叙为主的散文,但其中不少语言满含诗意,字词精炼优美,生动形象,感情浓烈,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认真理解、仔细体会。

设问为:同学们,作者臧克家是一位诗人,文章不少语言写得精炼优美、生动形象,但又不很好懂。你们能选几句读一读,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吗?这个问题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需要老师做示范。

教师示范为:“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就感情而言,要读出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之情。就生动形象而言:“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用过渡性的语言引入第四环节。引语为:如果说上一环节“走近闻一多”着眼于闻一多的外在表现,那么这一环节就是由表及里,着眼于其内心世界。

第四个环节纪念闻一多。指出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仅限于教材,应向课外延伸,体现对教材超越的课改理念。同时应给学生的感悟、体验、交流提供一个舞台,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创新的摇篮。现场给出三种情景,让学生任选一种方式来展示学习心得。

(1)引用名言评价闻一多。多媒体显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拟一则墓志铭,表现闻一多的人生追求和对祖国人民的深厚感情。

(3)有感情朗诵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精彩片段。

最后一个环节为课文小结,情景升华。用激励性的语言总结本课,并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具体为:同学们,本课文字不多,却浓缩了闻一多先生的一生。他言行一致,体现在他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和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上。而当今,言行一致、爱国守法正是我们中学生明礼诚信的基本要求,希望闻先生的高尚品格能够指引我们今后做人的方向。

六、说板书设计

新课标下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课堂板书力求简洁,突出重点。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学 者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口的巨人

爱国热情论文 篇4

一爱国主义与爱国热情的概念分析

关于什么是爱国主义,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的思想”, 而在以往研究中, 人们也从不同的角度, 给出不同的定义。如列宁认为,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是千百年来各自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1], 这也是被学者最广泛认同的一种观点;刘进教授认为, “爱国主义首先是一种认同, 认同自己为某一国的公民, 其次在现实的利益冲突中, 个体要自觉的从国家的角度作出自己的行为选择”[2], 他指出, 当个体在爱国层次认同和其他层次认同发生冲突时, 选择以国家利益为重, 即为爱国行为;杨向荣认为, “爱国主义是人们长期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是以忠诚、热爱和报效祖国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意识”[3], 他认为爱国主义属于一种意识形态范畴, 是人们对祖国感情的主观反映。对于爱国主义的理解, 学者们还有很多不同定义, 这里不可能也无必要一一列举。每一种定义的提出都有它的合理之处,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哪些行为符合爱国主义, 因此不详细区分每一种定义的细微区分, 将爱国主义简单理解为人们长期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的感情。

在理解爱国主义的基础上, 我们接着探讨什么是爱国热情。首先我们来看学者们关于爱国热情的几组定义:周小李教授等认为, “所谓爱国热情的表达, 就是借助一定的媒介、工具或载体, 将内在的对于祖国的强烈热爱之情投射于外在物质世界的一种行为过程”[4];叶芃教授认为, “爱国热情既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一种态度与情感, 也是一种价值观、方法论和理论学说”[5];巩志娟等认为, “爱国热情是一种主体的身心状态, 指在关涉祖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利益、尊严和荣誉的一定主观因素和客观外界条件因素交互作用下, 主体的身体和心理 (如情绪、情感等) 进入的一种应激状态”[6]。分析以上表述, 我们可以看出其中有一个共同点———爱国热情是人们爱国主义行为的表达, 如周小李教授等强调人们通过媒介、工具或载体表达内在热情, 叶芃教授强调爱国主义行为中主体的作用, 而巩志娟等定义中重点是在特定条件下人们表达爱国主义的应激状态。因此, 综合以上学者定义, 我们认为, 爱国热情是人们在特定条件下, 借助一定的媒介, 表达自己爱国主义的行为。

二当代大学生爱国热情的特点

大学生群体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社会角色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 他们精力充沛, 是社会上最为活跃的群体, 在表达爱国热情方面有自己的特色。研究对大学生爱国热情的保护和引导, 必须首先探讨当代大学生爱国热情的特点,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对应的建议。

关于大学生爱国热情的特点, 学者们归纳出:模糊性和不成熟性、内隐性和外显性、高传导性和可建设性、政治冷漠和爱国热情高涨并存、对西方发达社会物质文明和政治制度的不同态度等不同特点。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并结合大学生在钓鱼岛事件中的表现, 分析当代大学生爱国热情的特点。

1大学生表达爱国热情具有不稳定性

所谓不稳定性, 指的是当今大学生表达爱国热情时具有偶然性和不持续性。有学者对四川省某高校学生做调查, 得出有近一半的同学爱国意识处于“一般”和“不强”的状态的结论[7], 表明很多同学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较少去思考爱国问题, 有媒体就悲观地指出当今的大学生是“自私自利、安于现状的一代”。但是当国家民族利益受损时, 大学生往往也迅速行动, 捍卫祖国权益。如在钓鱼岛事件上, 日本政府宣布钓鱼岛“国有化”, 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很多同学马上行动, 采取包括网络发帖、校园文化活动、宣传口号、抵制日货等方式表达对日本政府行为的抗议。但这种爱国热情又很少具有持续性, 中日钓鱼岛争端尚在继续, 但大学生的爱国行动已较少见踪影。

2大学生表达爱国热情具有非理性倾向

青年大学生受社会阅历、认知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等局限, 他们在表达爱国热情时, 很难做到完全理性。如在保钓示威游行过程中, 受到少数不法分子的鼓动, 爱国游行退变为打砸抢, 让人痛心。究其原因, 青年大学生大都处在容易冲动的年龄段, 又缺乏相应的人生阅历, 在游行示威等群体活动中, 有很大可能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所控制。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本是国家宝贵财富, 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但非理性表达爱国热情, 一方面影响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另一方面还可能影响国家国际形象, 有违他们表达爱国热情的初衷。

3网络成为大学生表达爱国热情的重要工具

全球知名的盖洛普调查公司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庞大的网络用户群体。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 网络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如QQ、人人、微博、微信、门户网站等。当青年表达爱国热情时, 这些网络手段也成为首选工具。保钓中呼声最大、影响最深、传播最广的行动, 或来自于网络, 或由网络手段传播。通过网络手段表达爱国热情, 一方面具有影响大、传播快的特点, 与传统手段相比, 网络手段拉近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不论在何地, 大学生都可以实现实时交流互动;另一方面, 具有不可控性, 一些偏激的、有违法律和国际准则的观点容易广泛传播, 影响国家正确决策。

三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爱国热情的引导和保护

青年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爱国行动, 对国家和人民来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需要全社会共同引导和保护。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和保护, 他们积极的爱国热情很可能退化成破坏性的行动, 不利于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作为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和第一战线, 高校在保护和引导大学生爱国热情方面, 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

1高校要强化日常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青年大学生正确的爱国热情, 日常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只有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 才能培养他们稳定、理性的爱国情操。朱新均同志曾经指出, 高校要搞好爱国主义教育, 领导是关键, 制度是保证, 教师是主体, 投入是保障。说明要引导和保护好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领导重视、制度完善、教师师资和经费投入等方面缺一不可。但目前有些高校的爱国教育, 存在仅停留在形式层面、只注重应急教育、说教过多引导不足等问题。因此, 高校需要在大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中, 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高校要强化日常爱国主义教育, 可以将爱国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和形势政策课教学相结合。目前高校一般都具有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因为贴近学生, 在校园中受到普遍欢迎, 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 学生一方面愿意参与, 另一方面也容易接受, 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收到应有的效果;形势政策课教学在大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上有重要的作用, 将爱国教育与形势政策课教学结合, 可以培养大学生理性的爱国热情。

2高校要加强理性爱国教育

有人曾指出, 如果将爱国情感比喻为汽车, 那么理性就是方向盘[8]。大学生能否理性地表达爱国热情, 成为区分建设性和破坏性爱国热情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培养祖国合格的接班人, 高校加强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成为大学教育应有的题中之义。培养大学生理性爱国,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需要高校不断探索, 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和方法, 并通过不断的强化教育, 帮助大学生逐渐形成科学、理性的认识和分析世界的能力。

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 可以将爱国教育和法制教育相结合。大学生生活在大学校园, 对外部世界还不是非常了解, 有时可能因为一时冲动做出违法的事情, 还不自知, 如在保钓游行中的打砸抢。这就需要我们在爱国教育中融入法制教育, 使大学生的爱国行为始终维系在国家的政策和法律范畴之下。

3高校要建立健全爱国主义教育网络阵地

目前,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 高校建立健全爱国主义教育网络阵地的任务刻不容缓。网络作为新空间, 传播的内容鱼龙混杂, 而大学生因为社会阅历所限, 辨别能力有限, 容易受到一些错误观点的误导。因此, 需要高校来建立和完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阵地, 一方面, 可以净化网络空间, 排除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误导;另一方面可以建立教育平台, 传播红色健康内容, 引导大学生形成爱国意识。

高校要开展网络爱国主义教育, 必须首先开展教师网络知识培训。习近平同志指出,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了解网络并运用网络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高校教师必须掌握网络知识, 而高校教师虽然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但他们对网络的熟练程度大都远不如我们的大学生。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加强网络知识学习, 熟练掌握各种网络工具, 并通过网络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选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刘进.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反思与实践探讨[J].高等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8) .

[3]杨向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8) .

[4]周小李, 等.引导大学生理性表达爱国热情[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4) .

[5]叶芃.引导大学生爱国热情应强化理性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 (12) .

[6]巩志娟, 等.新时期大学生爱国热情的辩证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11) .

[7]卢英, 等.当今高校“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现状分析[J].黑河学刊, 2012 (5) .

爱国热情论文 篇5

面对国家利益受威胁、民族尊严受挑衅,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会无动于衷,想表达义愤之情,想做点什么,以使那些侮辱中国人、诋毁奥运会的人知道“中国人不可辱,中国不可欺”。这种初衷是朴素的、可贵的,而一个理智的人,还会充分考虑行为是否得当,导致的结果是否会背离初衷。

“理性对待发生的一切,不搞过激行动,更加努力地工作,全力配合国家办好奥运,让世界上所有的运动员感受到中国的文明、热情、友善,谣言不攻自灭”、“我们要防止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过激行动只会陷入圈套,正中人家下怀”。网友的这些留言,体现的正是一种理性的思考与认知。

当下,一些人士对中国的不友好,对中国的指责、对奥运会的抵制等,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发展过程中、奥运会举办过程中所难免的。有些人认为中国发展是一种威胁,因而“不希望看到中国继续强大、继续发展”。“逢奥必扰”也是一种历史现象。基于此,我们最有力的应对,就是集中精力办好中国的事情,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样做也更符合我们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一个开放的、和平的、强大的中国,只会对世界有利,也一定会受欢迎。正如不少网友说的这样:“建设国家最重要!我们要自强!”、“要以国家和民族的核心利益为基础和着眼点”、“把精力用在祖国建设上!”、“中国人争口气,建设好我们的国家,让西方人刮目相看,才是硬道理”。也只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定地发展壮大自己,我们才不会因外部的一些干扰而分心,乃至丧失宝贵的发展机遇。

今天的中国已经迈入法治的快车道,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作为一个中国人,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文明,维护正常社会秩序,是公民的基本责任。爱国热情,作为一种神圣的道德情感,更需要依法有序理性的表达。这种对法律的尊重,更显示我们道德情感的正义与正当性。

依法表达的爱国热情更有力量。“我们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充分表达爱国热情”、“行使自身合法权利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理性的爱国观一定是建立在守法的基础上”、“要有秩序地采用合法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大学生的这些看法,展示的是一代青年学子的崭新形象。

上一篇:四大系统下一篇:广州城市森林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