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热情(精选7篇)
探索热情 篇1
作为母语课程, 通过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语文课, 理应受到了许多学生的广泛欢迎。但曾几何时, 一些学生对语文的热情越来越低, 特别是读书的时间越久, 越是觉得语文是多余的。因而, 笔者根据语文教学实践, 对这一问题做一些探讨。
一、态度和表现
根据收回来的问卷和平时的观察可以大概分为四种态度和表现:
(一) 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 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 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 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 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 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 可以先放一放, 临上阵前再搞突击, 于是, 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 因为学得再认真, 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 不认真学, 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这类学生占25%, 数目多得相当惊人!
(二) 应付老师
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 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 但也只是应付,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 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 满足于老师问起时, 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 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 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 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 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占20%。
(三) 担忧焦虑
这类学生占35%, 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 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 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 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 于是, 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 怕上语文课, 怕碰语文书, 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 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 知觉范围变窄, 思维刻板, 情绪慌乱, 时刻担心失败, 并想像失败后的情境, 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 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 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四) 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 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 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 试题全部来自课外, 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 大搞题海战术, 今天一套资料, 明天一套试题, 见题就做, 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 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 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 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占20%。
二、原因
到了暑假, 在家开了一个“聊一聊学习语文”的聚会, 在这里, 同学们各抒己见, 让我“大开眼界”, 可以归纳为几点:
(一) 误区
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 就像建房子一样, 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 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 认为只要上课听听, 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 从不注意观察生活, 从不读课外读物, 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 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劝学》里说得好:“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特别是近几年来, 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 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 有些教师和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 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 于是, 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 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 “教材是个例子” (叶圣陶先生语) , 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 正所谓“题目在课外, 答案在课内”。
比如, 在柳州的一个小学课堂上, 当语文老师和学生们学习《李时珍夜宿古寺》这一篇文章时, 就有一部分同学开始讨论起平时见过的花花草草, 他们用观察生活的心灵和李时珍大师发现的中草药进行交流。之后, 不仅仅去百草药种植园学习, 还出了一份《中草药知识》的手抄报。这就可以看出同学们从生活走进了书本, 又从书本中回归生活!也可以说明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 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二) 偏科
进入高中, 尤其是高三, 出现了重理轻文的偏科现象, 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 答案标准, 成就感强, 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 答案模糊, 就是花了时间做了, 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 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 自认为不错, 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 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 有些同学就说“解题目多带劲, 解出一道难题多够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 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 见效快, 在这种心态下, 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到了高三复习阶段, 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 任务重, 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占学生的课余时间, 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 不尽资料滚滚来”, 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 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三、方法和措施
在收集学生的意见之后, 经过又一个艰难的夏天,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提出企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一)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 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 “我不需要学了”, 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 产生“我想学, 我要学”的心理, 他们就能付诸行动。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 目的能推动行动, 行动能优化心态。
笔者曾在学生高二 (2005年9月到2006年6月) 时搞过一个试验, 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每个班分成4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册课本和读本的内容。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把本书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 并加工处理, 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 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收齐, 装订成册, 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这样, 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 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法下笔的人, 也大有收获。因而, 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 高三时候, 还有一些学生在自觉梳理所有课本里的知识材料。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
因此, 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 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二) 激活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中, 学生一旦遇到一些比较难懂的内容或者离他们已经很远的知识, 就会毫无兴趣, 在埋头看别的书, 更有甚者, 呼呼大睡!因此, 我感觉到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 激活课堂气氛是非常重要的。
如复习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 《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 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 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 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 化抽象为形象, 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 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 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 长得美丽又善良, 一双美丽的大眼睛, 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 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 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 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 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 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 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 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 而走向积极。
孔子曰:“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 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 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重拾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对于学生很重要。特别是高三学生, 考试频繁, 情绪波动大, 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 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 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 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 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 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 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学生学语文, 最怕的有作文、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在开始进入诗歌鉴赏复习阶段, 我采用了分解法教学:了解诗歌的常识——鉴赏诗歌的形象——灌输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品味诗歌语言——最后, 每人上交一篇关于谈诗歌鉴赏技巧的小论文。经过几周的训练, 学生觉得“诗歌鉴赏也就这么回事情嘛, 没有什么好怕的”。但是, 有一个普遍现象值得重视——他们的阅读量有限, 他们的鉴赏水平太低, 必须强调他们多做练习。否则, 理论并不能很好地指导他们的实践——准确鉴赏诗歌, 这才是真正的难点。但无论怎样, 我通过做这样的分解工作, 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 这一点, 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 “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 “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 尝到了学习的甜头, 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俗话说, “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 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 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
因而, 较之其他学科, 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 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 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 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 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 付出定有回报。这也是对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勉励吧!
探索热情 篇2
赵亚夫教授说:“以往凡是把历史讲得不深不透的教师, 都是因为学科功底不好的缘故。”一名特级历史教师说:“教师的人文素养低、学科知识的缺失与浅薄, 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关键因素, 偏离学科文本的深刻解读、片面追求教学方式改革的做法, 是本末倒置的错误。”可见, 关注教师发展高认知水平是教学的重要一方面。
一、加强理论学习, 改变教学观念, 提升业务水平
学期初, 因我跨初三年级和高一年级, 所以认真学习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稿) 》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就《课程标准》中的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做了细化学习, 具体做到心中有课标, 备课时用课标……
通过学习《课程标准》, 我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都发生了变革。教学观念的转变: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完成的事, 教师绝不代替;要让学生使劲学, 不能老是自己使劲教!教学行为的转变: (1)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已深入我心, 我和陈靓老师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集体备课, 先自主后合作。 (2) 在课堂教学上, 体现新课程理念, 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定位起点基本适合本班学生, 能正确把握教学内容, 处理好学生易错、易混的知识点。关注学生课堂感受, 依据作业反馈, 及时调整, 上课基本做到了“三不讲”:即学生已会的不讲, 教材上没的不讲, 讲了不会的不讲。 (3) 在课堂训练上,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指导学习方法。围绕考点, 精选习题, 容量适度, 有针对性的训练,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点。 (4) 在考试方面, 备课组根据《课程标准》, 结合中考考点, 做好了出卷、统一考试, 认真批阅和分析的工作。
二、通过校本研训, 同伴互助促成长
教研活动是学校常规教学管理中的一方面, 正如海尔集团CEO张瑞敏所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 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政史地组教研组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开学伊始, 全组人员认真学习了《师大锦园国际中学09—10学年度第一学期校本研训计划》和《锦园中学09—10学年度第一学期政史地教研组工作计划》。同伴互助是教师间的一种互相交流、学习的有效活动。公开课结束后, 利用集体备课的时间, 教研组长组织教师进行互评, 每位教师都要发言, 我们的教学校长只要有时间, 积极参与评课, 这样有利于促进听课教师全员参与议课。这种多向信息交流为公开课教师提供了更多改进教学, 全面发展的方法和策略。互听互评的过程又是听课教师互相学习吸纳、借鉴反思、提升发展的过程, 它打开了教者和评者相长的通道, 开启着教学智慧的大门。评议课时, 我们在认真听课的基础上, 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进行评析。既要看常规, 又要看改革与创新;既要看预设, 又要看生成;既要看教师的主体引导, 又要看学生的自主探究……另外, 评议课时, 我们还善于发现教者的闪光点, 并及时总结交流。
三、加强集体备课的规范性, 注重平时督查
集体备课是同学科教师之间协作备课的主要形式, 是指备课组教师共同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 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 集体构建课程实施方案, 以形成统一的重点、难点, 统一习题, 统一教学活动, 统一考核和测评, 统一授课目标和教学要求。集体备课的优点在于集思广益, 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优势, 实现资源共享, 并在集体研讨的过程中, 使每位教师更加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 在同一年级产生同质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 同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的集体备课, 在实际教学中的确产生了显著的效果, 并能有效推动教师队伍的和谐发展、整体进步。
在集体备课方面, 我们不走形式, 每一次集体备课都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原则。我们历史组由于年轻教师所占比例较大, 所以, 把集体备课的重点放在备教材上。备的基本原则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抽象的事情形象化;把枯燥的事情趣味化;把理性的事情感性化。强调教师在上课前对本课内容理解的深广度、目标意识的清晰度、问题诊断的准确度、方法选择的适应度, 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教学方法, 我暂且引用齐健教授的一句话“一堂好课的底线是学科本色”。教学设计应注意体现“素课” (摒弃浓妆艳抹、穿靴戴帽) , 在看似朴实的设计中内隐厚实的史学功力和教育底蕴, 蕴藉着思维的深刻性、穿透力, 强调思辨性。一切的教育教化应当是从“读史、说史、学史”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得以彰显的”。
投资中国热情不减 篇3
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 1-6月, 我国新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同比下降了9.18%。这不仅让人担忧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 外资是否依然会加快布局中国的战略步伐?
素有世界投资“风向标”的投洽会是最好的“检验厂”。
第17届投洽会组委会官方发布的统计结果显示, 本届投洽会共签订各类投资项目1386个, 总投资额4206亿人民币。其中, 利用外资1980亿人民币, 共有来自全球118个国家和地区的15173名境外客商参会。
而去年同期举办的第16届投洽会共签订各类投资项目485个, 总投资金额270.4亿美元, 利用外资218.3亿美元。其中, 合同项目355个, 总投资金额191.8亿美元, 利用外资154.2亿美元, 千万美元以上的合同项目263个。
与去年相比, 无论是签约项目和签约总额, 还是利用外资金额, 本届投洽会都有了极大地提升。可见, 全球投资依然看好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贸发会议秘书长穆希撒·基图伊在9月8日举办“2013国际投资论坛”主旨论坛上指出, 201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下降了18%, 达1.35万亿美元, 整体趋势不容乐观, 但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已经崛起。
“2012年中国吸引外资虽然下跌2%, 但中国仍是外资流入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吸收外资保持在1210亿美元的高水平, 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美国排名第二。从中期来看, 中国仍是跨国公司首选的投资目的地。”穆希撒·基图伊说。
“针对中国人设计产品”
作为投洽会的常客, 华南美国商会代表团今年组织了包括300余位跨国公司高管在内的强大阵容, 为历年之最。
华南美国商会会长哈利·赛亚丁告诉记者, 其会员企业, 全球排名前三的空气化工产品 (中国) 投资有限公司仅去年在投洽会期间就签订了8个合约, 投资额达10亿多美元。今年可能会更多。
“如果看不到希望, 是不会投那么多钱的。”哈利·赛亚丁分析说, 虽然目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了, 但美国企业投资热情依然很高。华南美国商会的会员企业中, 今年将会有140亿美元用于针对中国的扩大规模在投资。”
“像宝洁、美赞臣等在内的一部分企业, 其中国市场的收入占全球收入的三分之一。某些大公司在中国的收入每年都在以27%的速度增长。”哈利·赛亚丁说。
哈利·赛亚丁还指出, 根据他们做的一项调查, 2003年商会会员企业中, 只有不足23%的美国企业针对中国提供产品或服务, 而且利用的是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相对宽松的投资环境。而目前, 这个数字增长到80.4%, 并持续增长。华南美国商会的2000多家企业已占到中美贸易总额的40%。
“他们愿意到中国来, 我觉得这是最好的时机。”哈利·赛亚丁说, 在15-20年前, 美国公司输出到中国的产品, 大部分是为西方消费者设计的, 这使得他们在中国的一二线城市取得了成功。如今, 美国的企业意识到, 要把研发中心搬到中国来, 针对中国人设计产品, 才能挖掘巨大的市场潜力。
“虽然市场经济会有波动, 但作为商界人士, 不会只看短期。”会员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将会持续升温。”哈利·赛亚丁再三强调, 如果看不到希望, 他们是不会投那么多钱的。
“想更多地了解中国”
“现在我们越来越多的想要进入中国的市场。”哥斯达黎加外贸部部长Anabel Gonzalez强调, “从传统意义来说, 哥斯达黎加主要以资本收入为主, 资本输出为次要。但在最近, 尤其是一些农副产品方面越来越多地想要进入中国的市场。例如, 我们国家有很多乳制品陆续出口中国。”
Anabel Gonzalez透露, 哥斯达黎加已经构建了针对中国市场的计划, “为了促进贸易, 哥斯达黎加会更多地向中国投资, 加强贸易的连续性, 同时会有更多的哥斯达黎加产品进入到中国。”
事实上, 本届投洽会上, 有很多国际上的声音都传达着他们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在“创新驱动与新一轮产业革命”专题论坛上, 微软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董事长贺乐赋成为了焦点。这个来自德国的、爽朗的老外坦言, “最初更喜欢在德国的工作、生活, 且德国是继美国的第二大市场。”但是来到中国后, 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 “中国市场总在变化, 而且无限大, 我想更多地了解中国市场。希望中国能够吸收微软的理念, 帮助中国人改变生活方式。”同时他还强调, “我们会更多的倾听中国的需求。”
“中国是最重要的市场”
相比较, 对包括全球知名品牌如万宝龙和妮维雅 (拜尔斯多夫集团) 以及服务供应商如赫伯罗德海运有限公司、德国劳氏船级社和汉堡南美航运等在内, 已有超过200家企业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的德国汉堡而言, 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同时也意味着国内巨大消费潜力的释放。
投洽会上, 汉堡驻上海联络处首席代表安克透露, “汉堡有800多家贸易、原材料采购和服务等行业的企业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业务往来。来自汉堡的许多企业都以他们高质量的产品瞄准相对成熟的市场, 因此, 对汉堡来说, 中国国内市场的成长具有更多积极的意义。
不仅仅是消费者和奢侈品行业, 人力资本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在航空航天技术、生命科学、健康医疗和物流行业提供一套完善的解决方案。”安克说, 总体来看国内市场上来自德国汉堡的企业具有足够的信心, 因为中国是他们在欧洲以外最重要的市场之一。
国际投资论坛上, 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提到, 2012年, 中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51万9千亿人民币, 货物进出口总额3万8千7百亿美元, 均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吸引外资规模连续21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并连续三年稳定在1000亿美元以上。
2013年, 全球经济在调整中出现积极变化, 但复苏势头不稳固、不平衡, 促进国际投资正逐步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市场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拓展的潜力巨大。
“我们真诚欢迎全球投资者来华投资新业, 参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共享中国改革发展的成果。”马凯说, “一个充满生机活力, 不断发展进步的中国必将给全球投资者创造更多商机和回报。”
热情如常州 篇4
为什么常州人能够如此热情呢?笔者以为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常州是已座有着3 200多年左右历史的古城。在这条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谦虚礼让的思想被保留了下来。其二,常州虽然地处苏南地区,但却是外来人口较少的的城市,民风受外界影响较小。第三,常州经济发展虽不如无锡、苏州,但常州人整体收入水平较好。第四,常州各种资源相对丰富,例如房地产、医疗、教育等资源,使得老百姓们有着较强的幸福感。在此些因素的影响下,常州人用饱满的热情温暖着身边的人。
回归行业。在常州走访期间,很多经销商商铺选址颇为接近。以湖塘为例,在湖塘花园街莱蒙城下东芝中央空调专卖店的隔壁是日立中央空调专卖店,紧紧相挨。再以湖塘为例,湖塘花园街三菱电机专卖店的正对面就是锦江百浪的专门店。中国有句老话“同行是冤家”。可是,这句话在常州这里似乎行不通了。某一位经销商这样说过:“客户看不中我的产品,我可以推荐给隔壁同行,近邻胜于远亲,这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原来常州人做生意也能做得如此热情洒脱。
各路资本点燃农业热情 篇5
根据China Venture投中集团旗下金融数据产品CV Source统计, 2006年至2011年11月中国农业行业共披露184起VC/PE投资案例, 投资总额达到50.19亿美元。但相比整个VC/PE市场, 农业投资规模仍相对较小, 以2010年数据来看, 农业行业披露57起案例、投资总额24.15亿美元, 分别占所有行业投资总量的4.8%和9.3%, 与农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所占地位明显不符。
不过, 在冯坡看来, 随着农业自身的产业化进程加速, 以及国内股权投资市场的快速发展, 农业对资本的吸引力已经开始凸显。2010年农业领域私募股权投资出现暴发式增长, 投资数量及规模均达历史最高水平;2011年至今, 已披露40起案例, 投资总额达5.64亿美元, 全年投资活跃度 (以案例数来衡量) 有望再创新高。农业投资“升温”, 一方面源于投资者对农业企业成长前景的认可;另一方面, 在流动量过剩以及热门领域投资趋于饱和的状态下, 具有较强抗周期性的农业也成为了投资者资产配置的一个选择。
“目前, 中国的农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生产方式相对落后, 正因如此, 农业项目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富恩德 (北京) 粮食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管理部高级投资经理朱帅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资本越早进入农业产业, 就能越早在该领域树立优势地位。
农业部总经济师张玉香在2011年10月31日举行的“2011第三届中国农业投融资洽谈会”上表示, 转型时期的各种挑战,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现代农业科学发展, 必然需要资本的力量。
近几年有多家农业企业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统计数据显示, 2006年至2011年11月份农业行业共有41家企业在全球资本市场实现IPO, 累计融资金额达到48.44亿美元。从市场分布来看, 其中31家企业登陆A股市场。相比整个资本市场, 农业企业IPO同样表现不如人意, 2010年16家企业上市融资17.93亿美元, 仅占同期中国企业IPO数量及融资规模的3.3%和1.7%。
如何燃起教师的热情 篇6
虽然教师的综合素养在社会上整体属于较高层次, 但教师首先也是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 作为一个自然人就会产生一个自然人的正常需求。在社会整体进步的今天, 教师的地位不但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 反倒越来越低了。还有一些人依旧以“蜡烛精神”、“安贫乐教”来要求教师, 以更加苛刻的标准来约束教师, 教师面对越来越重的工作压力, 加之薪金待遇相对偏低和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缺少科学判断、缺乏激励措施等, 教师的热情受挫, 进而转变成得过且过的心理也就不足为奇了。对此, 社会、学校都应该行动起来, 采取措施为教师营造一个宽松的工作氛围, 充分理解教师付出的艰辛, 不断给予教师鼓励和安慰。
2. 教师应树立“以身殉道”的意识。
教师贵在富有教育热情 篇7
教育心理研究表明:课堂教学需要公众热情。在一个班级里, 富有生命活力的教育, 是那种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具有很高的热情的教育。也只有这样的充满着情感的教育, 才具有旺盛的教育生命活力。在课堂教育中, 教师的教育工作热情对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李镇西老师说过:对一个教师来说, 推动其教育事业发展的应该有两个轮子, 一个叫做“情感”, 一个叫做“思考”。教育情感或者说是教育热情使老师热爱学生, 能够忘我地工作, 并从中体验到教育奉献的自豪;教育思考或者叫教育智慧使老师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 科学而理性地设计、实施自己的教育, 同时不断地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
一、教师需要学习热情
一个优秀的教师, 应当是一个学习型的教师, 实质上, 学习是教师的一种职业需要, 也是一种教师道德。只有热爱学习的老师, 才能够教育出热爱学习的学生。老师只有不断地学习, 才能够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中充满着教育思想, 他认为:“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 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 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古人说:“师者, 人之模范也。”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具有学然后而知不足, 教然后而知困的学习精神。教师要能够为自己开辟充裕的学习时间, 在学习的问题上不能懒惰, 因为勤学可以使人明智。教师要注重不断地扩大发展空间, 这对提高教师的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不能无视自身的学习。如果一个教师只让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放电, 不在自身发展中充电, 长期下去, 就会失去教育的底气, 没有发展的后劲。
二、教师对学生要充满教育热情
人是有感情的高级智能化社会动物。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实施人性化教育, 以人为本的教育需要教师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注入丰富的教育情感和教育热情。教育的热情能够启发学生的智慧, 激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在看待教师的问题上, 有人形容教师是园丁, 园丁应该爱护园中所有的花木, 甚至包括园外的花木;有人形容教师是阳光, 没有老师的热情和微笑, 就没有学生幸福的喜悦和健康的发展。阳光型的教师应该把教育的光明布满整个教育的空间, 把教育的智慧之光普照到一切教育所能及的地方, 穿透心灵的迷雾, 解开意识里的困惑, 驱走视角中的黑暗。教师要能够把教育的阳光和温暖送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世界!没有教师的教育热情, 就没有教育的春天。真正热情施教的教师往往有这样的教育表现:真心地热爱所有的学生,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一切举动, 善于发现学生发展的潜力, 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积极和热情地帮助学生, 解决他们遇到的一切疑难, 与所有学生打成一片。相反, 一个不喜欢学生的教师, 不可能长时间在课堂上热情施教。一个缺乏教育事业心的教师, 也许会有短暂的教育热情, 但这种教育的热情只能持续一阵子, 并且这种教学的热情是为教育的功利所驱动。只有事业心很强的教师, 教育的热情才可能是一辈子。
三、教师需要教育工作的热情
教育工作的热情是教师自我生发的一种教育动力和教育能量, 还需要教师热情钻研教学, 教师对教育教学研究的热情能够促使其不断地进行教育创新。教师应该是懂得教育规律和学有专长的人。教育需要知识, 需要智慧, 也需要教育情感的投入, 学生不可能从教师头脑里直接获取知识与智慧, 更不可能直接养成习惯, 形成能力与技巧。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自己的精湛教授, 让学生获得他们所需要和国家规定的更多更全面的知识和能力, 这种教育工作实施效果的关键, 依赖教师的教育热情、认真程度和教学水平。优秀教师的品质要素有很多, 但缺乏教育工作热情和专业水平不高的教师, 就不能称为优秀教师。在教育工作中, 教师要有强烈的教育工作热情, 认真准备好每一堂课, 在课堂上充满教学的热情, 用教育的热情点燃教育的火焰, 发挥出教师的光和热, 感化学生的道德情感, 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强烈的热情, 振奋学生学习的精神, 激励学生的创造能力, 用教育的热情和智慧, 促进学生的科学发展、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