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阅读热情(精选11篇)
培养阅读热情 篇1
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 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 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 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 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量, 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 充实学生的头脑, 为学生储存自己的童年精神营养, 无疑是使学生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
长久以来, 我国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无不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 这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精华。《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学校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让学生遨游书海, 与大师为友, 与知识为友, 与真理为友, 用最静心的阅读, 来充实心灵, 陶冶情操, 开阔眼界, 增长知识。对小学生来说, 多读一些课外书, 不仅可以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写作能力, 还可以丰富他们的人文涵养, 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因此, 教师应该把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学生会对哪些课外书感兴趣呢?怎样指导学生选择课外书呢?如何点燃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呢?
一、营造阅读氛围, 培养阅读习惯
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已成为我们适应新课程实施、探索学校发展的有效途径。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比较广泛, 好奇心比较强, 只要对这件事情感兴趣, 他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完成这件事。要想让他们多读课外书, 就应该先让他们对课外书感兴趣。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营造校园阅读氛围, 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不断的阅读, 使心灵充实、思想深刻, 并修身养性, 熏陶气质;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 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读教育名著, 与大师对话, 和名校交流, 拜专家为师, 以学者为友, 学大师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 但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 学习他们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献身事业的人格力量。把学习内容转化积淀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 才能提升自己和事业的境界。
作为教师, 我们要尽可能多地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打造“书香校园”“书香班级”, 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相信, 一个喜欢阅读的教师定能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我提倡“师生共读”,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 读书也是最好的备课, 也是真正的备课。例如, 在教学朱自清的《匆匆》一课前, 我先给学生介绍一些朱自清的文章, 将学生分成几组, 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阅读, 他们有的去图书馆借, 有的去书店买, 还有的在网上阅读, 然后利用一节课的时间, 进行汇报, 有的学生找到的资料, 我也很生疏, 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了解。等到真正学习《匆匆》这篇课文时, 学生们理解得很快, 对于文章所蕴含的内容, 也理解的很透彻。
二、利用阅读资源, 培养阅读习惯
一名语文教师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 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与整合, 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方法的指导、课外阅读的评价、合理安排课外阅读的时间等方面的研究, 积极倡导课外阅读理念, 开辟课外阅读的阵地, 逐步探索适合我校学生发展的课外阅读操作模式, 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 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着力构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自主性, 促进教师教学思想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 指导阅读方法, 拓宽阅读渠道。如在教学《触摸春天》一课时, 当学生还在为盲童安静能够在花丛中穿梭、能够捕捉蝴蝶感到惊讶、佩服的时候, 我便出示了海伦·凯勒的图像, 向学生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同时推荐了她的一本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此时能够从大多数的学生的眼中看出来他们急切地想读这本书, 因为他们从我的介绍中知道了海伦·凯勒是残疾人, 他们从心里想知道海伦凯勒利用这三天能够做什么。课下, 学生讨论的话题就是如何能找到、买到、读到那本书, 我们班利用两周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 学生讨论的最多的也是这本书中的内容, 我的目的也达到了。
三、教师推荐课外读物, 培养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容量, 丰富人生阅历, 更是积累文学知识、提升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就小学阶段而言, 阅读是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都要经历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学生掌握和积累语文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
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往往被忽视, 教师们只重视字词的教学, 让学生反复抄写字词, 背词义, 考试的时候成绩就不会太低;只注重课本内的文章, 在教学时的确是通过阅读来理解课文内容, 但仅仅是理解此篇课文而已。并没有教学生学会读书、学会运用, 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 就别提读书了, 更不要提读课外书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利用适当的机会营造良好氛围, 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如在教学《嫦娥奔月》以后, 我要求学生先去收集古代的神话故事, 再到课堂上讲给同学听, 如果哪位同学讲的故事跟老师找到的视频是一致的, 在他讲故事的时候, 我就会放着视频, 跟他一起合作。这样一来, 他们阅读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 第二天, 同学们找到了许多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开天辟地》等等, 有的学生还把书拿到了学校跟同学互换着看。当然, 我也费了很大功夫, 找到了很多视频, 跟同学们一起合作, 带着他们又学到了很多。这样有目的的进行课外阅读, 既能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又能提高他们课外阅读的质量。以后我再安排类似的任务时学生们的积极性都很高。
四、通过成果展示, 培养阅读习惯
通过阅读, 能够让学生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但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阅读量远远无法满足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 我便利用小学生课余时间充沛的优势, 指导学生进行适量的、合适的文学作品阅读, 然后写一写自己的读书感悟、读后感, 先在班上互相传着看一看, 再进行评论, 把评论较好的文章报送到学校的广播室。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也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既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 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课外阅读带给他们的快乐, 从而使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外阅读的行列中来。
总之, 小学阶段恰好是形成阅读习惯的重要阶段, 只有从小点燃学生的课外阅读热情, 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 才会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培养阅读热情 篇2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情仁爱、乐善好施的民族。慈善思想和慈善活动,古已有之。但综观中国古代的慈善救济活动,与现代意义上的慈善活动有很大不同。
同丰富而久远的慈善思想和由政府推动的慈善救济工作相比,中国的民间慈善事业相对滞后,即使在民间慈善事业相对活跃的明清时期,民间慈善活动也只局限于工商业发达的江南地区。这种状况的形成与儒家思想的羁绊有很大关系。在儒家看来,个人慈善活动的存在会从一个侧面印证政府的不“仁”。因此,以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的中国封建王朝对民间慈善活动有很大的排斥性。早期宗教团体从事的救济活动就不断遭到非议。唐代宋憬反佛教时,就举出了孔子禁止子路在卫国出私财济民的故事。当时孔子说“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已之德美矣。”孔子是害怕子路得罪卫君才说这番话的,因为私人慈善活动可能会引起政治性猜忌。宋憬据此认为,只要政府施行仁政,根本不需要民间的小慈。这样,在唐代以后,宗教团体的济贫工作逐渐被政府接管,民间慈善活动鲜有作为,直至明清之际江南慈善活动的兴起。
中国古代的慈善事业基本上是一种精英或富人的事业。慈善活动一般都由地方上有影响的士绅或官员主办,经费来源主要是少数富人的捐献,平民百姓由于贫困很少参与。也就是说,从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两方面来看,士绅等所谓的社会精英独尊社会慈善的特权。因此,中国古代的慈善事业是很难生根发展的。另外,在家长制的中国古代,一些热心公益的士绅和官吏很少采用社区组织的方式来推动慈善工作,大多是自己有钱自己来办。
中国古代的慈善活动基本上是一个内敛性的、封闭的系统,这与慈善事业开放性、社会化的特征是背道而驰的,因而制约了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在自我﹣﹣家庭﹣﹣国家的链条中,始终没有“社团”这个概念。慈善始于家是行善的最高原则,如果有能力,不先照顾家庭而行善于外,会被说成沽名钓誉。范仲淹的“义田”,宋熹的“社仓”都是为族人而设。宋代刘宰三设粥局赈济灾民,由于没有社团的支撑,最终也没有建立起永久的制度。明清时期,虽然政府欢迎士绅从事社区慈善工作,但是这些活动仅限于灾年开展。承平时期政府是不主张他们串联的,以免造反。清代的慈善机构大部分是“官督民办”,多少也有点这个意思。
中国古代的慈善事业除了救济功能外,还有社会控制的功能。这一点从明末清初的同善会看得非常清楚。同善会的条款规定:同善会以劝善为主,善款得优先发给孝子、节妇等无靠之人,而“不孝不悌、酗酒、游手游食者”,一律禁止施济。由此可见,同善会有特别明显的.道德取向。封建士绅的匡世济民,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同时,他们将慈善机构作为道德教化的场所,有利于封建王朝的社会控制,由于这样的社会功能,封建统治阶级才能容忍民间慈善机构组织的存在和发展。
(节选自牟正华《中国古代的慈善思想与慈善活动》)
(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中国古代民间慈善事业相对滞后,表现为中国古代民间慈善活动极少,这与中国封建王朝对民间慈善活动的排斥有关。
B.中国古代民间慈善活动大多是个人行为,主办慈善活动的主要是士绅或官员等精英,这跟他们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有关。
C.中国古代慈善事业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慈善活动选择无依无靠之人作为赈济对象,从而匡世济民,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
D.中国古代慈善活动有很强的封闭性和内敛性。慈善活动的赈济范围大多局限于宗族内部,这制约了慈善事业的发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
A.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限制,唐代以后,宗教团体的慈善救济活动逐渐被官府接管,民间慈善事业直到明清时期始终不够发达。
B.明清时期民间慈善活动之所以在江南相对活跃,一方面与该地区的工商业有了长足发展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政府的容忍有关。
C.明清时期,政府虽然允许一些士绅在灾年从事社区慈善活动,但是不允许他们串联,这样做主要是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考虑。
D.宋朝刘宰所设的粥局,是为灾民而设,与范仲淹的“义田”、宋熹的“社仓”的赈济对象有所不同,但仍然没有民间社团的参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中国封建王朝排斥民间慈善活动有其思想根源。中国封建王朝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在儒家看来,个人慈善活动显示了政府的不“仁”。
B.中国古代慈善事业有明显的道德取向,以其到道德标准达到抑恶劝善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C.中国古代社会化的民间慈善组织始终没有发展起来,这是因为儒家的价值观讲求修身、齐家、治国,行善而不先顺家,就会受人非议。
D.中国慈善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也存在许多不足,这为我们发展现代慈善事业提供了许多启示,比如要注重慈善事业的开放性和社会化等。
【考点】一般实用类阅读.
【分析】解答理解概念类题目的方法是:①要找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和特征;②要放在具体语境中去理解;③要把握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④要依据题干和选项找到信息所在的文本位置,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无中生有,不可曲解原意等,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解答】(1)定义与概念题.D项“选择无依无靠之人”错,中国古代慈善事业有明显的道德取向.
(2)要点与概括题.D项“但不允许他们串联”错,原文是“承平时期政府是不主张他们串连的”.
(3)材料与观点题.C项“中国古代慈善事业有明显的道德取向”发挥的是社会控制功能,而“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属于救济功能.
参考答案:
(1)D
(2)D
感受阅读乐趣 提升阅读热情 篇3
关键词:雷夫 阅读观点 分享 亲子共读 阅读热情
·【中图分类号】G623.2
美国教师雷夫在自己的第56号教室里独立开发了一系列课程,阅读课程是他最关注的课程之一。他认为教师首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对阅读的热爱,要帮助学生挑选经典的文学作品,与孩子分享自己爱读的书。《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对(1~2年级)的课外阅读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那我们又如何点燃初入学孩子的阅读热情呢?雷夫的这些阅读观点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与实践。
思考一:我們为什么要阅读
【雷夫的观点】:
在学校关于阅读目标的规定里,我从来没有看见“乐趣” “热情” “引人入胜 ”这些字眼——这些才是最应该列入的目的,是人们阅读的理由,而我们对此却视而不见。我自己每天都阅读,但从来都不是为了参加测验,或是因为想用成绩单上的分数来显示我学业上的进步。我阅读,是因为我喜欢这么做。
纵观我们的阅读实践,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语文成绩。我们认为课外阅读最质朴的要求就是要让孩子们“好读书”,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能从阅读中体验快乐,让他们觉得看课外书有意思,就像看精彩的动画片一样。这样孩子才能在书的世界里留恋,在书的世界中陶醉,乐在其中。
思考二:分享伟大的文学作品
【雷夫的观点】:
除了教科书之外什么都不读,未来的人生只会走入死胡同。而不阅读好书的人和不能阅读的人一样没有优势。在第56号教室里,雷夫从不给学生留家庭作业,却努力地为孩子们挑选优秀的文学作品,要求孩子们每天至少有一小时的阅读。他投入大量的时间陪孩子们阅读,课后组织学生排练莎士比亚戏剧,与他们一起分享这份阅读的喜悦。
【我们的实践】:
1.读一读
事实证明,优秀的绘本是低年级孩子最喜欢的阅读形式。每天,我们尽量抽10到20分钟大声地为孩子读绘本。孩子们表现出的对绘本的喜爱真让人高兴。他们听了一个还想听一个,教室里静静的,连平时屁股一刻也坐不住的孩子也端坐着,那十几分钟是我和孩子们最享受的时光。
2.聊一聊
除了读之外,我们还经常与孩子聊一聊自己最近看的童书,与他们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3.看一看
让孩子爱上阅读需要时间,孩子们也需要自由阅读的时间。我们约定中午到校至第一节上课,是班级雷打不动的阅读时间。这一时间,老师、学生只能专心读书,不能做与读书无关的事。渐渐地,班里追逐打闹的孩子少了,静静看书的孩子多了。
4.演一演
低年级的孩子好胜心强,表演的欲望强烈。我们就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既延续他们的阅读兴趣,又能及时检查阅读的效果。
思考三:亲子共读拓展阅读空间
【雷夫的观点】:
父母绝对有必要带孩子去图书馆!上图书馆是为了建立孩子们的价值观:置身于热爱阅读的人群中对孩子们是很有益处的。孩子们需要大人经常陪他们一起读书、讨论,我们必须以身作则,当个好榜样。
【我们的实践】:
1.召开家长会,开展亲子共读
利用家长会向家长推荐《朗读手册》、《阅读的力量》。让家长懂得,教孩子爱书的最好方法,就是父母亲亲自来教导,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绝大部分还是靠父母的力量。同时,还让家长明白把孩子交给屏幕上的虚拟世界,除了能让家长轻松一些之外,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建议家长每天陪同小孩一起阅读15-20分钟,进而养成阅读习惯。
2.设班级博客,宣扬亲子共读
亲子共读过程中,成人与孩子之间酿造的快乐氛围,是阅读的重要一环。亲子共读中获得的快乐体验,能促使孩子长期地喜欢上阅读,并视之为人生的最大乐趣。我们请家长将自己与孩子的阅读故事,以及阅读时的精彩瞬间传到博客与大家分享,从而带动更多的家长和孩子参与亲子共读。
3. 阅读登记册,激励亲子共读
每天,我们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书阅读,把自己阅读的书籍、时间、页数登记在《好书伴我成长》册上,让孩子看到自己阅读的轨迹,体验阅读的成就感。同时,让家长把为孩子读书的时间也记录在《好书伴我成长》册上。评价时在表扬孩子能独立阅读的同时,也不忘表扬能坚持为孩子朗读的家长。这一举措激励了更多的孩子带动自己的父母共读。
思考四:用“热爱”来评价学生的阅读
【雷夫的观点】:
孩子们发自内心阅读时发出多少笑声和流下多少泪水来衡量他们的阅读能力。他认为学生自己设计的一个问卷调查比那些专业人员设计的测试题测试结果更加准确。 1.你是否曾因为老师教得很无聊又很想看完手上正看的一本书,而在上课时偷看藏在桌子底下的书?2.你是否曾因为边吃饭边看书而挨骂?3.你是否曾在睡觉时间偷偷躲在棉被下看书? 雷夫说:凡是以上问题都回答“是”的孩子,注定一辈子爱看书。
【我们的实践】:
1.家校结合评价
家长通过照片、文字客观描述教师无法观察到的孩子阅读兴趣、阅读习惯。教师则可通过课外阅读登记册,评价孩子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这样,家校结合进行阅读评价,将更有利于形成一种评价的合力,有效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生生结合评价
结合阅读登记表,学生每周对自己的课外阅读情况做一个自我评价,再在小组交流,由小组成员共同进行相互评价,对各自的阅读情况给出星数。通过小组之间的互相评价,能比较科学的评价阅读情况,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3.师生结合评价
在小组和家长参与评价的基础上,由班集体给出一些评价。集体评价中,学生得到的有赞赏,也有建议,这些都是促进学生进行反思,获得阅读兴趣和动力的良好途径。
以上就是雷夫的阅读观点引发我的点滴思考与尝试。原来,点燃初入学孩子的阅读热情就这么简单——给孩子大声朗读,与他们分享阅读的感受,给他们自由阅读的时间。我坚信:在师生、亲子之间共同阅读的大好环境中,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阅读的质量将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美.雷夫·艾斯奎斯.《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国城市出版社,2011
点燃孩子的阅读热情 篇4
一、为什么要学生阅读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就有对课外阅读总量的明确规定:九年里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而且明确规定:小学1—6年级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师都知道课外阅读量大对学生的学习语文很有帮助。但是,他们却不能做到全心全意地去支持孩子阅读。这是因为大部分家长甚至有少数教师都认为,在学校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是取得高分,不看课外书不影响学生的成绩。所以阅读应在完成学习任务以外,是空闲的时候才做的事情。还有一些家长甚至认为阅读的目的就是要做到“写作文时得到高分就算目的达成”、“从书里多懂得了一些知识,眼界变得更加开阔了”、“看完这本书会多懂得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的”……大家想想看,家长的目的性这么强,自然就不会关注学生是不是在阅读中得到了“乐趣”。为了急功近利得到高分,家长们甚至认为读一套《满分作文》,孩子的写作水平就会提高了,升学考试就能得到更高的分数。学生只要读几本关于成长故事的书籍,学生就能悟出道理了,就能身心健康成长了。
中国当代著名儿童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关于阅读的意义说过:阅读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方式的认同。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这中间是一道屏障、一道鸿沟,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其实想让孩子爱上阅读,就不能为得作文的高分,不为懂一点道理,就为了能够爱上阅读,就为了能一步步走进阅读的世界,开阔心胸、净化思想、唤醒灵魂。
二、学生读什么
既然不为功利阅读,学生读什么呢?当今社会小学生中喜欢读书的人不多,更别说认真读名著了,这是因为对于课外阅读家长和学校并没有很好地重视。现在的小学生就爱读一些图文结合、幽默的漫画书。我们要鼓励孩子读名著,因为这些经典著作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这些经典名著不仅能够影响读者,教育读者,还能提高读者的精神境界,从而激发读者追求和创造美好的事物。有时候,一个时代的经典名著会影响着、推动着整个社会生活。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就为正在反抗德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欧洲人民带去了动力,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为解放奴隶运动引起美国南北战争发挥了重要作用。
要想让学生打心里喜欢上阅读,就要帮助他们找到适合他们阅读的、能走进他们的心灵、产生心理共鸣的,让他们从中感受到新鲜、美好幻想,欲罢不能的文学作品,从而让他们一步步走进阅读。所以老师在引导学生开始阅读时首先不是强调这本书在的重要意义,而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打开学生的心门,让他们自己去感受他所读这本书在他个人阅读经历中的意义。
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对于班上爱幻想的学生,我会推荐他们去读凡尔纳三部曲。看刘慈欣写的科幻故事;而对于喜欢异域风情的,我推荐他们去读《三毛精品集》;爱冒险、爱探险的学生,我建议他们去读《太阳系经典科幻片排行榜历险记》,读《鲁兵孙漂流记》;对于喜欢充满哲理的,我推荐他们去读读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甚至也会建议他们去读《读者》《意林》这样的杂志……
三、怎样才能让学生读
1.要让孩子接触到好书,让好书实实在在走进孩子的心灵,那些没有感动过他们的书,没有触动过他们的灵魂的阅读。这样的阅读,是不能真正引发孩子的阅读共鸣的,这样的阅读,要想让孩子真正喜欢,真正拿起书本,十分困难。
2.孩子们需要大人经常陪他们一起读书、讨论,我们必须以身作则,当个好榜样。
要想让学生不知不觉地爱上读书,最好的办法是家长先喜欢上读书。用不着强求学生去读,当沙发上、床头枕边、饭桌上到处都放着书的时候,当父母不是把手机、平板当成生活的全部,而是把读书当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时候,当我们把好书看似无意地放在学生的书包旁、玩具边的时候,当我们把礼物从玩具变成文学作品的时候,当我们带学生去图书馆当成必修课的时候,当学生能运用从阅读中得到的知识而得到我们大加赞扬的时候,渐渐地,学生从无意识拿起第一本书开始读,接着一本接一本,一发不可收拾。这样,比强迫带来的抵触不是好得多?而且做父母的绝对有必要带小孩去图书馆。
3.孩子们都需要指导,即使是很聪明的孩子。
老师,要尽量和孩子们多开展一些师生共同参与的读写活动。这样也能让学生明白有些好书是可以通过分享的方式,通过共同阅读,帮助孩子们理解图书从而走进孩子们的心灵。这样还能让孩子真正领略到阅读的美妙,含菁咀华,熏陶身心,阅读才会真正赢得孩子的喜欢。阅读课,是让孩子爱上阅读非常关键的环节,老师可以单独开设一节课,也可在课文学习时拿出部分时间进行。阅读课挑选的书是要吻合孩子身心发展阶段的书,这时老师加入阅读可以让学生们领略书的精髓,领悟书里的言外之意,协助孩子们掌握了正确的阅读的方法,可以通过让孩子们彼此之间分享、对话、争辩、讨论,通过这些方式让孩子们思维能真正活跃起来,真正被调动起来。因此,师生共读是教师让孩子学会阅读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美国传奇教师雷夫·艾斯奎斯说:“热爱阅读的学生将拥有更美好的人生”。如果你想要让学生们在长大后成为考虑他人的观点、心胸开阔、拥有和他人讨论伟大想法的能力的人,就让他开始阅读,让阅读真正拥有自己的魅力,让阅读成为学生的最爱。
摘要:信息化与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孩子对纸质阅读的兴趣一落千丈,沉浸于电子世界里无法自拔。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有效指导孩子阅读,点燃孩子的阅读热情,引领孩子们走进广阔的阅读世界。
激发探究热情,感受阅读魅力 篇5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探究激情 阅读魅力
在阅读中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在读中思考,在读中体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美文中咀嚼其意,掌握文章是怎样构段谋篇的,体会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等写人记事文章的妙笔之处,学习作者是怎样把文章写得生动形象的,落实语用目标,让书本知识呈现出鲜活的生命状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拓宽学生的语文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阅读中夯实语文基础知识,感受阅读魅力,为小学生打开通往文学殿门,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1.创设阅读情境,激发探究热情
阅读情境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有一定色彩、以形象为主的具体场景,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起学生自主体验,目的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充分发展,让阅读教学充满乐趣、情趣、智趣和语趣。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开放、自主、有趣、参与度高的阅读平台,提高阅读速度,增大阅读数量,引领学生主动阅读,激发探究热情,享受阅读乐趣。
1.1问题导入,兴趣盎然。导入是小学阅读新课教学的重要环节。问题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先导,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欲望,激发学生积极探索语文知识的热情。学生积极阅读课文,想尽一切办法解决问题,短时间内和文本产生情感上的和谐共鸣。用问题导入新课能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找出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作品境界,满足阅读需要。在问题的引导下自愿探究、感悟文本。教师要把课前宝贵五分钟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快乐阅读,让学生脑动、口动和手动,在讨论中计入新课学习。例如:教学《信任》一课时,教师直接在黑板上写下“信任”两个字,然后问学生你是怎样理解这个词的?从文题中能看出什么?让同学们自由回答。请大家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思考: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呢?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用心灵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直奔教学目标,对学生心灵有所触动,分享了人与人之间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问题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为新课探究做了良好的铺垫。
1.2运用课件,寓教于乐。多媒体课件色彩艳丽、动静结合,强烈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课堂上注意力集中。小学生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乌申斯基曾说:“孩子们是以形状、色彩、声音思考问题的,假如有人强迫他们用其他方式去思考,那就是逼迫他们失去兴趣和天性。”音频与视频改变了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形式,把枯燥的阅读教学课堂形象化。突破时空的限制,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抽象的事理,为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与思想境界架起了桥梁。兴趣是小学生主动阅读、创造性学习的摇篮,更是学生不断进步的催化剂。课堂气氛活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学北师大版《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教师播放如下视频:凛冽的北风呼呼刮着,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上、树上、房子上都白了,好一片洁白的世界啊。学生聚精会神地观看视频,小声议论着:雪好大呀!这时伴随着《小雪花》的乐曲,一群不怕冷的小动物姗姗而来。小鸡叽叽地叫着,好像在说:“雪后的世界真美呀!”小狗也不甘落后,“汪汪”地叫着,它们在各自领地中挥毫泼墨。小鸭和小马这一对好朋友在商量着怎样作画呢?它们想在雪地上画出最美的图画。培养小学生的探究精神,形成阅读内驱力。现在请大家伴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读文,分享小画家们的快乐吧。通过课件演示辅助课堂教学,语言文字训练无声无息地沁入学生的心田,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统一,提高阅读效率。
2.树立探究意识,感受阅读魅力
阅读教学要注重引导小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让小学生亲历阅读的探究过程,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引研。鼓励学生把满腔热情投入到自主阅读活动中,徜徉于文本的字里行间,品味遣词造句的深刻内涵。感受阅读魅力,体验探究的乐趣。
2.1实验操作,践行探究。实验操作是小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形成的标志。教师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机会进行探究,让学生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勇于实践。仔细品味句子含义,准确解读课文。帮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准备实验材料,动手模拟,用直观再现的方式展现课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焕发课堂活力,引起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教学《捞铁牛》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大铁牛捞起来的,教师让学生充分读文,了解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掌握打捞方法。然后利用实验材料让学生小组合作,模拟课文中怀丙和尚捞铁牛的过程,进行探究性实验操作,再现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场景。通过实验,学生具体形象地感知实验过程,主动索取知识,发现阅读的意义,凸显自主探究的作用,提高阅读效率。
2.2情境表演,拓展探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表演情境,带着对课文的理解与文本对话,用自己的语言及各种感官触摸品味文本,体验文本。在表演中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动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获得人文教育、陶冶情操、发展个性,拓展探究思路。例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时,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细心揣摩、品词赏句,读懂课文内容,掌握阅读方法。教师鼓励学生谈谈对母爱的理解,你怎样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呢?学生说为母亲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是感恩。教师趁机给学生布置一次实践作业,给爸爸(或妈妈)洗一次头。拓展了学习内容,受到了家长的好评。交流作业时,学生广开言论,说出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一定要好好学习、孝敬父母。让学生认真倾听,运用鼓励性语言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勤思多问。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把学生表达的情感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实践活动,唤醒学生的求知欲,使阅读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文本、生活和学生的心灵对话。教师要创设情境,以小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兴趣,鼓励学生研读课本、大胆质疑、合作交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拓展阅读空间,提高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根定.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策略初探[J].基础教育论坛,2011(11).
培养阅读热情 篇6
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
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
把人带往远方。
这条路最穷的人也能走
不必为通行税伤神——
这是何等节俭的车——
承载着人的灵魂。
这是美国诗人狄金森关于阅读的著名诗篇。是的,世界上有什么事情能够比阅读更加重要,更加美好呢?但是,国内国外优秀的书籍这么多,如何挑选合适的书籍,又如何用恰当的方式,让学生去阅读、去积累,这是所有语文老师关注的话题。
一、阅读现状:学生是否在读合适的书籍
小学生在阅读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但是学生在书籍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对任教学校的学生做过抽样调查,发现有以下几个现象:
第一,学生喜欢“读图”,所谓“读图”,就是看漫画、电视或电脑。撇开电视和电脑不说,单从书籍角度分析,笔者调查的时候,很多学生表示最喜欢的是漫画。一些优秀的绘本也是“图画书”,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而一些漫画也很有趣,如《我的第一本科学漫画书》,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有益的。但是如果到了中高年级,还一味地只看漫画书,对“纯文字”的书籍不感兴趣,那就“偏食”了。“读图”和“读字”应该共存,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读字”应该占的比重更大。
第二,学生阅读的书籍范围不广。笔者走访学校38个班级的书架,发现满满当当都是沈石溪、晓玲叮当、伍美珍等作家的书籍,因为他们来学校做过讲座,学生的阅读具有随意性;同时发现,学生看书的文体也是比较狭窄,很多学生表示,喜欢看小说,像儿童诗、散文、童话、科学类书籍看得就很少。
第三,学生阅读的书籍多为“缩写本”。“缩写本”是把名著进行大量删节,变成字数、内容和语言都很简单的改编版,比如,儿童版的四大名著就有很多出版社在刊印,销量也很好,这就像把新鲜的水果变成果脯,味道和营养都下降了。建议学生阅读正版原著,如果实在觉得阅读有难度,也要选择知名度较高的出版社,选择的“缩印本”不能失去原著的精华。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
二、教师推荐:分析已有推荐书目,帮助学生挑选书籍
(一)对已有推荐书目的分析
那么,我们的孩子该读些什么书籍?
好书的书目在各个领域都有推荐,在儿童文学界,有梅子涵、曹文轩、方卫平等儿童文学作家的推荐书目;在童书出版界,新闻出版总署每年都会公布100本左右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在图书馆界,也有很多推荐的书目,如广州图书馆、沈阳少儿图书馆等;还有我们语文教师,新教育研制出“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推荐小学生80本阅读书目(书籍很好,但更适合大城市的孩子阅读),还有徐冬梅发起的《亲近母语》阅读活动,影响也非常大。
笔者根据所任教学校学生的特点,结合各个领域,重点选取了以下书目:
说明:选择的书目都是21世纪初研制的,跨度从2003年到2011年,从各个领域中挑选出比较有代表性的,且书籍的总量差不多,都是100本左右,便于在书籍内容和构成上分析。
(二)根据书目文体构成及学校条件,筛选适合的书目
国际上对于阅读有个概念,叫作“均衡阅读”,除了儿童文学,还要阅读儿童科学、人文类书籍(历史启蒙、地理启蒙、哲学启蒙),就如同一个人要吃肉,也要吃米饭和蔬菜,这样营养才会均衡。此外,还要考虑学校和个人的藏书量。综合以上条件,笔者对这三个书目进行了分析。
说明:
1.笔者也抽样调查过学生这三个书目的个人拥有量,但是数据统计不够精确,只能直观地发现:“小学生基础阅读推荐书目”中推荐的图书个人藏书量最多,其他两个书目都差不多。
2.笔者所在学校是县图书馆分馆,藏书量非常大,所以三个书目中的书籍全部拥有。
3.在科学类图书方面,差异比较大,其中“让儿童着迷的101本书”只占到7%,显然不够合理,其他两个书目对科学阅读更为重视。
综合以上数据分析,“小学生基础阅读推荐书目”在构成比例上比较科学,笔者选此为主推书目,其他两个书目作为参考和补充。
(三)教师要科学合理地推荐阅读顺序
首先,要阅读和年龄段相符合的书籍。所有的推荐书目都有推荐年龄,“小学生基础阅读推荐书目”中有中高低年级划分。
其次,尽量先阅读三个书目中都推荐到的书籍。如《长袜子皮皮》《夏洛的网》《草房子》等,所有书目都推荐到的,肯定有阅读价值。
再次,阅读的书籍尽量和语文课程相结合。如人教版三上第一单元就是“走进春天”,那么就可以先阅读《最美的科普·四季时钟系列》,探索大自然中植物、动物在春季不为人知的秘密。
此外,还可以结合当下热点和节假日优先阅读。如三八妇女节,推荐低年级学生阅读《猜猜我有多爱你》,高年级阅读《我要做个好孩子》等。
三、学生推荐:利用“阅读指导课”,分享好书
学生根据以上推荐书目,去阅读推荐的好书。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合适的书目,还要给他们提供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给他们分享的机会。开展“好书推荐”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一)“好书推荐”的方案及流程
1.根据学校作息选择时间段,安排学生推荐次序。
可以选择每节语文上课前五分钟(可能会打扰正常语文课的开展),学校如果有午间阅读或者阅读指导课(笔者认为这种情况更好),也可以选择这个时间,当然,早读、课业整理时间也可以,总之要根据各个学校的作息时间来安排,且要安排好学生推荐的次序。
2.师生共同参与五分钟的“好书推荐”时光。
笔者所在班级“好书推荐”的流程大致如下:
第一步:学生从自己的阅读中选择推荐的书籍,写推荐稿(还可以做PPT、拍视频辅助),背诵或者熟记稿子,可以请教师辅导;
第二步:上台脱稿推荐书籍;(3分钟以内)
第三步:两位同学简短评价及打分,两位同学平均分为该学生最终分数;
第四步:老师简短总结。(第三、第四两个环节尽量控制在2分钟左右)
从以上步骤不难看出,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其中,教师在学生介绍前,承担着筛选书籍和辅导的责任,推荐后还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上台学生一学期只轮到一两次,要精心准备,其他学生也要认真倾听,提出中肯的评价,并打分,台上台下互动起来,师生共同参与。
3.及时评价和反馈。
为了更好地评价和反馈推荐的书籍,笔者在班级中设计了以下表格:
说明:1.“评价同学”为2个人;2.“评价分数”是两位同学的平均分;3.“已经看过此书”可以分析此书在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4.“推荐后看此书”可以分析推荐的效果。(班级学生多的,可以写学生学号)
(二)推荐形式要灵活
1.演讲式。学生像演讲一样,脱稿,将书籍的主要内容或者最精华的部分,进行演说,让学生对书籍感兴趣。
2.表演式。如故事、童话类的书籍,可以摘取片段,邀请好朋友来表演,激发同学阅读的兴趣。
3.朗诵式。对于儿童诗或者如《百岁童谣》类的书籍,可以朗诵其中的一个片段。
4.问答式。如《101个神奇的实验》《神奇校车》可以采用问答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表达要吸引人
1.和听众对话。推荐好书和读后感有所不同,心中要装着听众,介绍时,如同和小伙伴面对面交流,在用语上也要讲究。如介绍《有个性的羊》这本绘本,学生是这么说的:“你觉得你有个性吗?你的个性是什么?你猜,一只羊有什么个性呢、今天就让我来跟大家介绍吧……”从题目入手,跟听众互动,一下子就勾起学生的兴趣点了。
2.和书籍对话。推荐时要说明推荐的理由,把书籍的精华推荐给同学。如学生这么推荐《爱迪生》:“看了《爱迪生》这本书,我最佩服的是爱迪生的科研精神,他16岁就开始发明创造,平均12天半就有一项发明,难怪世人称他为发明大王,爱迪生的故事时刻激励着我,鞭策着我。”在介绍时,说出了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这样的推荐,让听众收到心灵的震撼和洗礼。
3.和读者的兴趣点对话。推荐时切中听众的兴趣点,尤其是一些科学类书籍,特别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四、教育成效:有效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
通过两年开展好书推荐活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倍增,全班掀起课外阅读热潮,几乎每个学生的书包里都有一本课外读物,一有空就会去阅读,“阅读存折”中积累了满满的书籍。
笔者发现,开展好书推荐活动以后,学生有如下变化:
第一,学生课外阅读热情高涨,为了能推荐好这本书,他们阅读更认真了;
第二,学生阅读量明显增强,选择书籍也更科学了,纷纷丢弃了没有营养的“漫画书”,转而去看更多优秀的作品;
第三,每位学生在两年里有了四五次上台机会,口才更好了,也更有胆识了;
第四,锻炼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
第五,整个班级都沐浴在书香里,学生的气质完全不一样,学习氛围特别浓郁。
在小学阶段,开展“好书推荐”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能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也能让他们的阅读之路走得更宽广。
(文章说明:笔者2015年12月立项台州市课题《中高段“好书推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研究》,此论文是笔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总结和思考,在课题中,笔者在亲子阅读、班级读书会、阅读存折等等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笔者在一线积极推广儿童阅读,“好书推荐”活动实实在在地开展了两年,课题论文也是在活动基础上酝酿良久,才动笔确立,慎重而为之,期待在儿童阅读中有个人的发现。)
摘要: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挑合适的书,看喜欢的书”是语文老师一直关注的话题。笔者在所任教的班级中,从三年级开始,利用阅读指导课开展“好书推荐”活动,教师分析已有的推荐书目,帮助学生挑选合适的书籍;学生阅读后,再推荐给全班同学。本文从阅读现状、教师推荐、学生推荐、教育成效四个方面,论述“好书推荐”活动如何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
关键词:好书推荐,书目筛选,阅读热情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新教育》(2014年修订)[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
[2]杨梅.让好书推荐活动点亮课外阅读教学[J].新课程导学,2011.
培养作文兴趣 激发写作热情 篇7
一、创造良好条件, 培养写作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写作文要有兴趣。写作兴趣的形成, 常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视野不开阔, 觉得无东西可写。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
可以带领学生观察自然景物的变化, 如日出、刮风、下雨、下雪、花开花落, 等等。我曾带领学生观察盛开的桃花、飘扬的大雪等, 通过观察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写作兴趣。我还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 如百科知识竞赛、文艺联欢, 等等。指导场面写作, 写后进行讲评。这样从直观上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并把这种兴趣引到课堂的语文教学中来。
在课堂教学和课外观察体验的过程中, 我还指导学生增加知识储备, 提高思维能力, 教会写作方法, 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提高写作技能。在讲授每篇课文时, 不定时地进行课文中的词语听写, 积累语言, 咀嚼名篇, 吸收养料。这样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学生也获得了写作的欢乐, 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学生由怕写、不愿写转为自愿写了。
二、探索指导方式, 培养写作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还需要教师认真上好指导课,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指导学生写作文, 方法越具体越好。如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作文“模式”, 让学生仿写, 鼓励学生大胆模仿和借鉴, 不要轻易斥之为抄袭而使学生失去借鉴学习的热情。如果学生作文中出现一些“东施效颦”式的笑话, 也不足为怪, 只要不是“克隆”, 模仿痕迹的轻重是不必深究的。因为一切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作文也不例外。借鉴他人作品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经验, 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作品, 这是古今中外一切作家的必经之路。模仿的特点在于有章可循, 有针对性。我让学生模仿朱自清先生的《春》, 写了《家乡的春天》。多数人写出了自己家乡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的不同特色, 歌颂了祖国生机勃勃的春意。如学习了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之后, 仿照着写了《赞柏树》。绝大多数学生能抓住柏树耐旱、常青的特点, 引申到歌颂中国人民吃苦耐劳、充满活力的精神风貌。由于作文中的一些困难解决了, 学生对于作文比较有兴趣了, 写作水平也就逐渐提高了。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引导的方法灵活多变, 可让学生在掌握中产生新鲜感。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一文后, 我设想文中的小姑娘还活着, 让学生想象出她现在的境况如何, 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大多数学生都能合理写出小姑娘现在的境况。其实作文是需要一点联想, 甚至是幻想的。语文教材中就有《我梦见…》、《三十年后的聚会》、《假如我当…》等作文题目, 都可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 我还指导学生根据原文的叙述、情节的发展展开创造想象, 合理推测故事的发展趋势, 不断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卖炭翁》中卖炭翁的炭被抢, 他悲愤交加, 离开“宫市”后将向何处, 我让学生叙写结尾。有的同学写卖炭翁早就恨透了腐败的朝廷, 炭被抢后, 他愤然离开宫市, 走上了杀富济贫、与朝廷为敌的道路。有的同学写卖炭翁离开宫市后, 一路上老泪纵横, 不敢再见卧病在床的老母和饿得皮包骨头的孩子, 在村口含泪上吊自尽了。虽然结尾不相同, 但符合想象的要求, 符合故事情节发展的可能。
三、多鼓励, 少批评, 培养写作兴趣
不管是写作水平高还是水平低的学生, 他们大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或肯定。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激发兴趣, 要特别注意对基础差学生的培养。因此, 平时作文不宜采用“横向比较, 同一标准”的方法, 以免造成基础好的学生总得高分, 基础差的学生总是落后。否则, 基础差的学生会丧失信心, 甚至产生自卑心理。因而采用“纵向比较, 因人而异”的评分方法, 重点看进步大小。特别对差生的作文要多找优点, 只要某一段甚至几个句子或几个词用得好, 也及时肯定, 使其看到自己的进步, 树立起写好作文的信心。
激发创造热情 培养创新能力 篇8
科学技术从未像今天这样, 以巨大的威力和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课标指出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建立新的教学方式, 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所以创新教育已成为目前和今后学校教育的主题歌。那在知识经济时代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要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又需要怎么做呢?
一、巧用电教设备, 激发创造热情
我们的孩子临摹能力强, 基本功扎实, 但创作能力比较差, 解决问题的关键, 仍是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 完成教学目标的主要环节, 只有搞好课堂教学, 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美术知识水平,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美术课有别语文、数学, 它是一种感受美, 发现美, 创造美的过程, 它首先要求学会欣赏美, 学会发现美。小学美术课主要分为四大类:欣赏课、绘画课、制作课、工艺课。如何来上好这些课呢?
1. 利用各种电教设备, 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学生没有兴趣, 被动地学习, 直接影响教育效果, 现在上美术课的一大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特别是欣赏课。有些课本经过几次印刷, 色彩效果变差, 画面不够清晰, 图片又不多, 很难引起学生的美感。因此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非常有必要。通过自己找些资料, 如找一些画册、光盘、光碟、网上下载资料储存在电脑硬盘中等途径, 来制作CAI课件。它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 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只有通过大量材料, 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 激发学生的兴趣。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见多才能识广, 才能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例如:在小学美术欣赏课, 许多图片几次印刷之后, 已变得很难看, 图片又少, 要老师重新绘制也不太可能, 现在有不少光盘、VCD都有这方面素材。老师整理之后, 让学生欣赏, 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真正欣赏到美的内涵, 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2. 利用各种电教设备, 解决课堂难点
多媒体电教手段能为学生多角度, 多方面, 提供大量直观, 形象的感性材料, 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十分有利。也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的解决十分有利。如教师在讲解示范制作表演时, 通过摄像机不同角度拍摄, 然后投放出来, 能解决学生看不清, 或不明白的操作过程, 也可以多次重复播放, 消除学生畏惧情绪。使学生明确、自信、愉快地理解创作过程, 学会怎样去表现美。如:上立体纸工课, 教师示范剪法, 如果没有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节课的时间单教会学生都很难。通过多媒体示范, 每一个同学都能够看得很清楚, 教师也可以有多时间去指导学生创作。学生的奇妙构思, 也可以及时反馈出来。
二、改变评价方法, 保护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眼睛, 扔掉有色眼镜, 要看事实, 看未来;解放头脑, 撕掉精神的裹头巾, 要想得通, 想得远;解放嘴巴, 享受言论自由, 谈天, 谈地, 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 甩去无形的手套, 大胆操作, 向前开辟;解放空间, 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 飞向大自然, 大社会去寻觅, 去捕捉。”教师评价的结果往往将会起到是“解放”或“束缚”学生思想的作用。大家或许都听过这样的一则事例:一位国内重点小学的学生, 移民到美国, 上第一节美术课, 教师要求他们画一颗圣诞树, 这位中国小朋友的画技让美国教师和小朋友都很惊叹, 因为他画得太像了, 跟墙上贴的一模一样。可是当教师要求他自己创作一幅时, 这位小朋友却搞了半天也无从下笔。这位同学的美术水平在国内学校算比较可以。人家评价我们“中国小朋友临摹能力强, 但创造能力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如下几个因素:一、社会因素:人们习惯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一幅画的好坏, 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们画得“像”, 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 也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二、教学问题:许多教师上美术课, 因缺乏资料, 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还有家长过早给儿童买来临摹的画册, 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由于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 儿童美术是儿童身体发展水平, 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 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征, 因而只是一种“阶段性”的成果。我们教儿童学美术并不是把他们培养成美术家, 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 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多了解儿童, 尊重儿童的思维表现特点。儿童画有如下几个特点: (1) 用色、用线大胆、果断、单纯。 (2) 不受对象约束, 带有强烈的主观性, 带有很多印象成份。 (3) 随意性大、对比强烈, 夸张, 无拘无束。在无意中创造奇特的令人惊奇的效果, 这正是儿童画的魅力所在。因此在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时, 不能以像不像为准则来评价。而是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儿童的内心感受, 是否有独特性, 新颖的表现。儿童眼中的世界, 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 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 只有随着年龄增长, 知识的积累, 技巧的提高, 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 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也只有了解儿童, 尊重儿童认知规律, 才能正确评判孩子们的作品。
教师角色改变了, 教师不再是活动中的观众, 而是活动中的主角。教师传授美术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美术创新能力, 这比直接灌述知识更加重要。任何个人的美术知识创新活动, 都必须首先具备一定的基础,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 倘若没有良好的美术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活动能力和心理品质, 要想创新知识那简直就是缘木求鱼。小学美术教育恰恰承担着这种“奠基”重任。
贴近学生生活培养爱国热情 篇9
如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利用每周升旗仪式激发爱国情感
学校每周都要举行升旗仪式。作为班主任应把握好升旗仪式这个教育契机,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首先给学生讲清楚升旗的意义, 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国旗的升起象征着我们伟大的祖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象征着华夏各民族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 共同奔向新的生活。其次, 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升旗活动。升旗时, 军乐队演奏起雄壮的国歌, 全体少先队员行队礼高唱国歌, 然后在国旗下宣誓:“为了祖国我们要做到:‘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锻炼身体, 保卫祖国, 建设祖国’”。全体学生振臂高呼, 怎能不使爱国主义情感在同学们心中升腾?每次升旗后, 班主任应在班里组织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讲话, 把本周的德育内容注入到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中去。在此基础上, 班主任应进一步围绕升旗开展一些活动, 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如组织《当国旗升起的时候》《我站在国旗下》等征文活动, 开展“争当升旗手”的活动, 把学生对国旗的尊重, 对升旗手的向往变成努力学习的自觉行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 “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深深地铭刻在学生的心中。
二、将爱国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
现行的各科教材都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不管是语文、数学、社会, 还是音乐、体育、美术, 无不蕴藏着爱国主义思想。作为班主任, 应经常召开各科教师参加的德育研讨会, 认真研究挖掘各科知识潜在的德育内容, 根据学生思想品德状况, 制订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和德育计划, 将具体的要求落实到各科知识的传授之中。例如:数学教学中, 讲授《圆的周长》, 介绍圆周率的知识时, 让学生知道我国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是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六位小数的人, 他比欧洲数学家得出同样的结论早六百多年, 让学生有一种民族自豪感;在体育教学中, 介绍我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平时刻苦训练, 终于在第二十三届奥运会上实现金牌零的突破, 鲜艳的五星红旗首次在奥运赛场上升起, 作为中国人是多么的骄傲和自豪!在音乐教学中, 要求人人会唱《国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陶冶学生的情操;在社会教学中, 通过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对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在语文教学中, 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 做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 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并举;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阵地, 作为班主任可把德育内容变成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各科教师的不懈努力, 共同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开展班队活动增强爱国意识
班队活动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 内容包罗万象, 形式灵活多样, 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班主任, 要十分注重班队活动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整体教育功能, 将其作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依托。如通过举办“党史介绍”、“队史知多少”等知识讲座和竞赛活动, 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 反抗腐朽统治, 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 前赴后继, 浴血奋斗的精神, 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较系统的爱国主义思想, 培养初步的共产主义信念。举办《祖国在我心中》《做新世纪的主人》演讲比赛和征文等活动, 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 努力学习, 长大以后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的雄心壮志。《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好教材, 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纲要活动, 如“学道德纲要, 做文明公民”主题队会, 利用板报、知识竞赛、讲座等多种形式介绍《纲要》内容, 组织学生参加“文明小使者”、“文明小哨兵”等活动, 在队 (组) 之间开展道德竞赛, 让他们体会实践道德纲要, 做文明公民的幸福感、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利用影视媒体加强爱国教育
电影电视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可视读物, 它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 胜过家长的罗嗦, 胜过老师的说教。好的影视节目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班主任, 可以国家制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运用优秀的影视在全国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通知》为指针, 经常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爱国主义影片, 如《虎门销烟》、《董存瑞》、《雷锋》、《孔繁森》等, 让林则徐、董存瑞、雷锋、孔繁森等一个个英雄走进学生的心中, 让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发展史和新中国的强国史一幅幅宏伟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
同时注意关注反映新时期建设事业的影视动态, 及时引进时代活水, 一有合适的影视作品, 就千方百计组织学生观看, 然后再组织学生开展影评、征文等活动, 通过讨论交流, 加深对影片的理解。如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大决战》, 同学们观后围绕着影片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他们不仅认识到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 同时深深体会到没有革命前辈打江山, 没有英雄烈士流热血, 就没有新中国, 使学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作为班主任, 每学期都应组织学生观看若干部爱国主义影片, 使爱国主义情感在学生心中一次又一次点燃、升华。
五、补充乡土教材提高教育效果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瑰宝, 要善于运用国情资料, 并注意挖掘和利用各种宝贵的教育资源, 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现在各地都有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旧址、历史博物馆等, 作为班主任应有意识地利用本地现有的德育资源,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五河就有着丰富的德育资源, 皖东北新四军旧址就在天井的弥陀寺, 小圩镇于圩村就有革命烈士陵园。我每年利用春游、秋游, 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 到弥陀寺瞻仰革命史迹;组织学生到县党史室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展览;请一些老红军、老干部到班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讲座;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深入工厂农村进行社会调查等, 使学生在耳闻目睹的事实中, 增强爱国主义的亲切感、现实感, 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为了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可接受性, 班主任可在班里明确提出爱祖国要从身边做起, 首先要做到爱学校、爱家乡, 并同“创建文明班级, 争做文明学生”结合起来, 使学生感到爱国真切具体、可行性强。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热情 篇10
一、寻找源头活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
如学习了《美丽的集邮册》,教师可这样激趣:集邮可以增长知识,同学们还想了解世界的其他历史,认识历史上杰出的人物吗?请走进《世界五千年》这本书。这时,学生的阅读热情往往非常高涨。这样的契机在小语课文中是很多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二、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多样的课外活动形式中,最让学生感兴趣的非“讲故事”莫属了。因此,我们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故事迁移”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以此来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的延伸发展,激发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一听老师要讲故事,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兴奋的目光,嘴角露出甜甜的微笑,听得津津有味。所以,这时候,当老师讲完故事,向学生推荐课外书时,这效果肯定比任何说教都有效。但是,仅仅靠老师讲故事,学生听还远远不够。讲故事的形式可以多变,不仅老师讲,还可以让学生讲,还可以师生、生生之间比赛讲。这样,学生有了自主的发言权,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感人……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剂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让讲述者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阅读课外书的兴趣;让听者在讲述者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感受课外阅读的诱惑。这样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三、 依托课内资源,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学习语文,光是听老师的分析讲授,而缺乏自身的感悟,是不行的。我们常说课内得法、课外得益,这就很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学生阅读、写作水平的提高、悟性的启迪,仅靠课内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赖课外阅读。因此,我结合教材特点,把相关的课外阅读纳入单元教学中,使两种形式更好地优势互补,使课外的阅读成为是课内教学的延伸。
例如:在教学《炮手》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炮手为了国家利益,亲手炸掉了自己被侵略者占据的家园的这种“舍小家,顾大家”的高尚品质,让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对战争有所了解。上课前我鼓励学生搜集有关战争的资料、阅读有关战争的故事,课后又结合课后问题让他们谈谈对战争的认识,写读后感。这样让学生从中进行知识的积累、梳理,通过作摘录、记读书笔记、写读后感、自己创作等,使他们对课内的学习能作进一步的感悟、实践、运用,从而提高他们的感悟力,使所学知识内化,进而提高了阅读、写作能力。
四、表彰先进,持之以恒阅读。
课外阅读的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的。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要进行若干次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
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可评为班里的“阅读小明星”,把该生照片贴在学习园地上,并写上她最喜欢的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教师及时鼓励,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兴趣高涨,会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
激发学生热情,培养英语学习动机 篇11
我们知道,现在的教材很难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假如像有的教师那样,一切放给学生,完全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的话,很难达到教学的目标。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在教学内容上“做点文章”,至少在花样上翻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来达到我们想要的教学效果。当然,教师的教学方法是这里面的关键环节,就是说,教师的教学设计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是核心。其实我们知道,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的时候直接联系,好的方法学生容易记住,也爱学习;不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厌学,教师教得也费劲。教学就是学生学的内容和教师教的方法完美结合,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就是教学的全部精华。
现在我们举例谈谈。在学习I can’t find my()?这个句型时,我们教师首先要给学生讲清楚,在后面的空格里如何填内容,至少讲四五个例句,有时还得多讲几个。在经过这样一些过程后,可以让学生自编对话了,对话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简单,可以复杂,最好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
一次教学中有两位学生,完成的对话内容非常精彩,稍微胖点的男生扮演圣诞老人,书包里装有圣诞礼物,另一名瘦小的则扮演小狗。故事情节的开展后,圣诞老人急切地问小狗:“Where are my shoes?I can’t find my shoes.Can you find my shoes?”
小狗抓抓脑门回答:“Yes,I can,but I’m hungry,I want to eat some meat.”
圣诞老人摇了摇头,苦笑了一下,从书包里掏给小狗“一块肉”,又问:“Where are myshoes?”
小狗一边大口地吞吃一边放大声音说:“You put your shoes in your bag.”
以上对话,故事情节简单明了,学生的表演技术到位,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有机结合。像这样的对话,学生只要动动脑子就能编辑出来。这种既练习了新句子,又同时复习了旧知识,还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的教学方式是成功的,我们应该经常使用。
二、营造问题情境,积极思考问题
家长们经常说,学生在家里就不好好学习,希望学生在学校待的时间长一点,言下之意是学生在学校就能好好学习。我想这个问题的产生,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在家里没有学习的环境,所以就从心里放松了对学习的重视,精力就不集中了,这样看来,营造合理的学习情境,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可行的。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之中,就能主动地去学习,无需教师敦促。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地去设置适合每科的学习情境,就英语而言,我们可以尝试以下的办法,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一)提问法
教学中教师根据课文学习的需要,直接提出问题,由学生来回答,这种方法简洁明了,一问一答很实用。教师提出问题,必须要有针对性,不能漫天撒网似的,使学生无从回答。平时我们在听课的时候,就发现有的教师提问题不注意针对性,感觉提出的问题很“大”,我们教师都无法回答,何况是学生。
有一次,我们听一名女教师的课,她的提问就很好,她在讲解“What are you doing”时,课前变换人称,用“Li Ming,Danny,Jenny and Mrs.Li Ming are at the train station”为过渡,紧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In Lesson 11.Where are they?What are they doing?Who is loud?这样的引入新课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就是奔着句型来的,开门见山直接明了,不愧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二)活动法
一节课,不能让学生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年龄越小的学生,他们的坚持力就短。一节课,过了十五分钟左右,就会发现一半的学生屁股就晃动了,不是左右摇晃就是脑袋左右偏转,所以,教师可以在集中精力讲解十分钟左右时,设计一个活动的教学环节,积极引导学生动起来,然后再静下来,让学生集中精力学习。这从心理学上讲,就是利用学生好动的特点,来设计我们的教学环节。
一节课当中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适时地去调整,去完善,久而久之就会积累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就是自己的经验,自己的心得。当然,这个需要我们自己揣摩,自己总结。
三、及时反馈,新旧互补
有的教师喜欢做小测试,出几道题或者是一套微型试卷。爱测试的教师,对学生的情况比较了解。而有的教师懒于做这些工作,也就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也就无法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故而教学成绩就不好。其实,及时反馈不一定是测试的内容,作业的及时反馈也是一项很好的形式。英语教师每天及时地反馈作业,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我们的公开课或者优质课评选时,往往看不到这一环节。反馈就是更正昨天的错误,温故而知新,复习旧知识就能有新的体会或者发现。如果不去复习,学生越学越糊涂,在一定程度上说,差学生就是没有及时反馈的原因。英语教师更要做到及时反馈,及时复习,因为英语是一门特殊的课,学生容易忘记,容易厌倦,如果做不到这点,那我们的英语教学就势必会越走越窄,到最后只能感叹学生不好教了。
总之,英语课程的教学,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学生反感不爱学,效果不好。因此我们英语教师就要在学生、教师两个方面想办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学会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学习大潮中来,把英语教学抬高一个层次。
摘要: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不高,究其原因,不外乎学习环境的影响、文化因素的制约、学习策略不合理、学习动机不纯、教师的教学态度等。在这些因素当中,我认为,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一旦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了,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课前能够很好地预习,上课能认真听讲,课后能及时地复习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这样就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可以说,教师不教,学生完全能够自己去学习。所以,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初中英语教学中决定性的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