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阅读能力培养

2024-10-18

化学阅读能力培养(共12篇)

化学阅读能力培养 篇1

化学阅读能力是指学生通过阅读化学资料, 获取化学知识, 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卷中, 由于试卷长度的增加和信息给予题的大量出现, 对学生化学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么, 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呢?我就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谈谈自己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化学阅读能力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课前阅读, 重在培养阅读习惯

课前阅读, 就是我们通常讲的预习。对于预习, 绝大多数化学老师都非常重视。然而,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却往往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而难以落实。为此, 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课前阅读的指导, 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进行阅读, 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 要创设情境,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在给学生布置阅读作业时, 可结合课文, 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提几个有吸引力的问题或做几个现象十分明显的实验, 从而创设一种情境, 使学生在心理上对要阅读的课文产生兴趣, 并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

2. 要循序渐进, 不断地提高阅读要求。

阅读要求要十分明确具体, 不仅要使学生明确阅读范围, 而且要使学生明确通过阅读要解决什么问题。在开始阶段, 可将这些要求编成具体的问题并印成讲义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完成。一段时间后, 可将讲义缩简成阅读提纲, 写在小黑板上布置给学生。等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 就不必再发讲义和布置阅读提纲了, 可逐步要求学生通过归纳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 提炼出阅读提纲。

3. 要加强检查, 使学生逐步养成阅读习惯。

为了使学生在课前能认真阅读并达到预期效果, 教师的严格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开始时, 教师必须亲自一个一个地检查, 不让任何一位没有完成阅读要求的学生蒙混过关。一段时间后, 教师可通过同学相互检查、教师抽查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等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习惯后, 教师可采用学生自我检查、教师不定期抽查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课本及阅读笔记, 也可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这样, 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要求, 学生的阅读习惯就会逐渐养成。

二、课堂阅读, 重在教会阅读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一环。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已广泛地被广大教师所接受。那么,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又怎样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1. 要重视文字叙述, 但更要重视表格、插图。

不少学生在阅读化学课本时, 往往对课本中的文字叙述十分重视, 能仔细阅读, 但对课本中的表格、插图就不太重视, 眼光一扫而过。而实际上, 化学课本中的表格却十分重要, 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材料, 而这些数据、材料往往是说明化学概念、原理的重要依据。化学课本中的插图则由于简单明了, 突出重点, 比起实物来往往更能使人一目了然, 从而更容易使人理解所学的化学知识。所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一定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中的各种表格、插图。此外, 我们还应给学生介绍各种化学工具书, 并教会他们在阅读中正确查阅化学工具书中的各种表格、插图。

2. 要重视普遍性, 但更要重视特殊性。

在课堂阅读指导中, 教师要十分重视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事物的规律。例如: (1) 在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时, 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找出同一类有机物的密度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多而增大这一规律; (2) 在学习卤族元素时, 可指导学生找出可用金属卤化物与浓硫酸共热反应来制取气体的一些规律。找出事物的普遍性规律十分重要。然而, 对事物的一些特殊性, 由于学生在阅读时常常不十分注意。所以, 教师在阅读指导中更应要求学生引起重视。

3. 要重视结果, 但更要重视过程。

许多学生在阅读化学教材时, 十分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化学概念、化学原理能熟记, 但对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引出过程、推导过程不清楚;对化学实验的结果, 对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 以及操作原理记不清楚, 等等。

三、课后阅读, 重在提高阅读能力

课后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 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教师同样也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课后阅读的指导, 并着重把握好下面三个关。

1. 归纳总结关。

学生课后阅读的第一关是对已学化学知识的归纳总结。在一般情况下, 学生在上完一节新课后都必须在课后认真阅读课文, 并对本节课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从而非常牢固地掌握好本节课文的知识重点、难点。在学完一章后, 必须对全章知识进行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的总结, 从而使知识条理化、网络化。要注意的是, 教师在布置学生做这样的阅读作业时, 一般不要再布置其他书面练习, 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思考、归纳。教师对学生归纳总结的作业要认真批阅并写出评语, 对总结得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和鼓励,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发散思维关。

学生课后阅读指导的第二关是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可从以下两方面加以指导。一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疑点、发现问题。例如,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为什么在同周期中不是最小?为什么碳碳双键的键能不是碳碳单键的两倍?对学生发现提出的问题,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独立思考、集体讨论等方式解决。二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要多联想、多角度思考。

3. 分析应用关。

学生课后阅读的第三关是分析应用关, 让学生从知识的掌握过程逐渐过渡到知识的应用过程。在这个阶段, 我们仍要十分重视循序渐进。一般情况下, 应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习题, 然后再利用有关课外阅读材料及信息给予题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信息给予题, 由于题目给出的信息往往是学生在课本中没有学过的, 如化学科技最新成果、化工生产原理、某些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的内容, 等等。配合有关教材内容, 让学生阅读、练习这类题目, 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让学生开阔眼界。学生通过对这些题的求解, 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判断、推理等心理活动, 从而提高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总之,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是化学教学中一项长期的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 我们可以始终抓住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 对学生进行从慢速度到快速度、从低要求到高要求、从扶着走到自己走的训练, 逐步使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得到稳步提高。

化学阅读能力培养 篇2

摘要:“教学反思”之所以引起理论界和一线教师的普遍关注,主要在于它带来了一种不同于常规的教学新理念,体现出教师自主进行思考和批判分析的态度和方法。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说,反思是一种复杂的内部认知过程。对教学而言,教师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有可能带来外显的教学行为的改进。

关键词:化学教学反思;教师专业发展;培养策略

一、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实践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的渠道、环节和手段。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对过去的教学行为作出理性的审视和评判,在看似无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揭示出行为背后所隐含的观念和意识,促进智慧的生成和实践行为的进一步提升。然而,不少教师在谈及教学反思时却表现出难以尽言的困惑:我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可是反思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教学还是老样子。显然,要想使教学不再重复“昨天的故事”,走出陈陈相因的困窘,就必须学会教学反思。

做反思型教师的最大困难,在于要学会怀疑自己。对多数教师而言,谁都不能充分地预知教学中学生认知的困难,也难以全面地把握各类不同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所以,事先准备好的教学设计,在实施中遇到阻力、难于完成,都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如何看待这种教学上的失败,能不能从这种失败中发现教师本人在认识上或方法上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在碰到冲突时埋怨学生,或者通过强制性的反复训练来勉强达标,而不太情愿质疑自身的教育观念或教学设计。因此,做反思型教师,就是要做发现者和研究者。发现,是发现个人固有认识与学生实际的矛盾。研究,是研究这种矛盾产生的深层原因及解决办法。我们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和探寻固然要从教与学两方面着手,但教学的主动权既然操在教师一边,那么教师的责任首先不是让学生“就范”,而应是更多地思考如何改变自己以适应学生。因为只有适应才能对话,才能产生互动,只有从学生实在的基础上出发才有进步,才有发展,才能实现引导。

二、化学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教学案例研究

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是以某一教学现象为研究样本,通过观察、反思等反复地分析和研究,以案例的形式来揭示其内在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实践者,他们了解学生,熟悉教材,善于组织课堂教学,对于教育教学有着许多真切的体验和生动的故事,如果做个有心人,用笔写下来便是一个个孕育理论生命的案例。一个优秀的教师是在积累大量有价值的教学案例中“优秀”起来的。教学案例研究使教师经常处于一种反思状态,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明确方向,教学案例成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紧密联系的桥梁。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从自己的课堂教学、教育研究和教育学生中,从师生交谈的某些内容中,从学生学习的成功与失败中收集素材;二是从听课、评课的记录、观察和思考中以及调研活动去发现有价值的、可开发的案例资源;三是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资源信息。

“组成物质的微粒”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由于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的微观层次的结构,很难让学生通过直接探究来建构知识,通常多采用教师讲授的形式,如果仅仅只考虑知识目标,讲清有关结论就可以了。但是我们还希望学生从该部分的教学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只讲清结论就不够了。

案例:走进分子世界。活动:a.桌面上有两个小烧杯,一个烧杯里盛有滴入了酚酞的水溶液,另一个烧杯里盛有浓氨水,然后用一个大烧杯将两个小烧杯罩起来,你看到的现象是。

b.用碳素笔在纸上画一笔,再用放大镜或低倍显微镜观察,你会看到。

c.两个量筒,一个量筒里装了100 mL水,另一个量筒里装了100 mL乙醇,将水倒入乙醇中,混合后看刻度,你看到的现象是。

请选择如下的一种模型,尝试解释活动中看到的现象。a.物质由微小颗粒组成,颗粒彼此紧靠在一起;

b.物质由微小颗粒组成,颗粒之间有间隙。

教师:科学家们发现,物质是可分的,许许多多的现象都能用物质的微粒模型来解释。他们还发现,当物质分到一定程度后,化学性质会发生变化,例如水。科学家把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颗粒称为分子。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能够借助先进的观察工具观察到用肉眼看不到的东西,科学家用超级电子显微镜绘出了分子的图像(展示图像)。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分子模型假说。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观察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又建立了比分子更细微的物质结构模型,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也随之发展。

经过反思分析,有许多化学教学内容总体上适合于接受的学习方式,教师用讲授的方法或者学生用自学的方法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习的内容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且能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建立非人为、实质性、有机的联系,从而实现意义的建构。在传授知识中,渗透探究的思想,这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它可以使学生了解知识是怎样形成的,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

(二)化学教学反思日记

反思日记是对教学、教育研究工作和自身教育理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审视自己走过的足迹,倾听自己的心声,并积极寻找解决的对策。反思日记没有固定的写作格式,最好具有个人的风格和特色。反思日记必须做到“有感而发,有感而记”。在写反思日记之前,下面这些问题可能会有所启发,这些问题代表着不同的教学要素,请你仔细回想:你在教学之前的计划或期望是什么?实际的教学情境又是如何?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差距?为什么存在差距?对你以后的教学有什么启示作用?

反思日记写好后,不能束之高阁,而要就反思的内容和看法与同事或研究者进行交流与探讨。在交流与探讨的过程中,可以把反思日记作为交流的起点,同时,化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搜集有特色的学生作业、自己教学设计的精彩片段、师生之间的对话、学生独辟蹊径的解题思路的过程记录等等。顺着这一思路深入下去,其实就是要求教师建立自己的教学档案袋。

案例:工业制硝酸的工艺流程中,涉及几步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①4NH3+5O2=4NO+6H2O;②2NO+O2=2NO2;③3NO2+H2O=2HNO3+NO。在第三步反应里,3摩尔的NO2气体参加反应,只生成2摩尔的硝酸,生成的NO气体不能排到空气中(一是污染空气,二是降低了原料的利用率),工业上是将NO气体循环氧化吸收,这样可认为NO2全部转化为硝酸,可用式子NO2—HNO3为根据进行计算。讲到这里,教师发现很多学生在议论纷纷、一脸茫然。下课后,教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冷静反思,并和同事们进行了交流探讨,找到了问题症结,应该用数学方法来论证,使解题更严密。分析如下:设参加反应的NO2为1摩尔,根据③式第一次生成硝酸2/3摩尔,第二次生成硝酸2/3(1/3)摩尔,„第n次生成硝酸2/3(1/3)摩尔,共生成硝酸为2/3+2/3(1/3)+2/3(1/3)+„+2/3(1/3)(等比数列求和并取极限),计算共得到硝酸1摩尔。

其实,平常的化学教学中作为教师反思日记的素材和案例很多:如学习到弱电解质的性质时,可将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弱酸,按酸性由强到弱依次排列;学完盐类水解后,可将中学

2n

n-1化学中常见的酸式盐在水溶液中的酸碱性作一专题分析讲座;在学习电解原理时,可将阴、阳极各种离子放电顺序罗列并排序出来等等。

(三)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又称为“观课”。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常说的“听课”类似。不过,传统的听课目的比较单一,而且听课之后几乎没有什么评论。而课堂观察作为一祌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助观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大量的研究证明,通过相互观课、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案例:一位研究者在长沙市某中学一节高中化学课上做的观课笔记就颇值得借鉴。观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李老师)和学生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留下了非常详细、具体的“现场记录”,并作了“评注”。比如,“现场记录”描述道:“在讲到在一杯饱和的硫酸铜溶液中,投入一块硫酸铜晶体,问硫酸铜晶体的质量和形状是怎样变化的?李老师通过循循善诱,将学生带入到一种十分奇妙的情境中,从而很自然地引入了这节课要讲的主题是化学平衡„„学生明显被他所设置的情境和优雅的讲述深深吸引。但在讲到反应2SO2+O2=2SO3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后,往容器中充入含有18O的氧气,经过一段时间后,问18O原子会存在于哪些物质中,并要求大家讨论,这时学生的反映不很积极,基本上没有形成相互讨论的气氛。”接着,观课者在旁边评道:“在常规教学中,我们应该渗透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理念,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积极的讨论,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不同的观点。这节课学生讨论的气氛之所以不能调动起来,说明李老师平时上课忽略了对学生的这种训练,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课堂观察,教师具有最佳的研究条件。但只有经过详细全面的观察和认真的思考,观课才能达到目的。当然,课后观课教师应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对话与交流,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

(四)在化学反思中选择科研课题

开展教育科研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能引导化学教师自觉地观察现实,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科学地分析教育教学活动,进而探索其中的规律,有效地解决其中的矛盾和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的第一步,正确的选题十分重要,它不仅决定了研究者目前和今后的探索方向、目标和内容,而且还规定了研究必须采取的途径和方法。

那么,怎样能寻找和确定可行而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呢?许多化学教师的体会是,最初往往是阅读、研究有关领域的文献,如教育期刊、研究报告、经验总结和案例分析等,或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受到某些启发,产生一些感悟与联想,随着思考的深入,原来粗泛蒙胧的想法逐渐变得集中,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也就产生了。例如,我们可以根据教育的最新发展态势来追踪热点问题:新一轮课程改革及实践,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出现,也引发出许多矛盾有待解决,如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开展探究学习;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学习、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互补与结合;在研究性学习中怎样将化学与环境、生态、生活、生产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等。这些热点问题在我们教师的实际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化学教师要善于与自己的实际工作进行对照,作出理性分析,从而揭示矛盾、发现问题。这样选择的问题往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案例:我院2003级教育硕士、广州市第六中学卫艳冰老师在课题研究以及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方面做了很有特色的工作。卫老师近五年来一直围绕着包埋剂的选择、水样测定的方法诸方向开展研究工作。并且将自己的研究与环境、生态保护联系起来,利用研究性学习的形式组织辅导高中学生开展《包埋光合细菌净化观赏鱼养殖污水的研究》课题项目,通过带领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使学生体验到了探究 的乐趣和艰辛以及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更重要的是课题研究使化学教师养成了教学反思的习惯,大大地提高了自己的教育研究能力,成了某些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的专家,这些研究和反思的成果又可以渗透到以后的化学教学中,从而促使教学与教育科研产生良性互动、循环和相互促进。

我们还可以从教育教学的疑难困惑中寻找突破点,先察觉到主要的疑难困惑,进行筛选,确定一两个最主要的问题,然后主动请教有关专家,查阅相关文献,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法、概括提炼,形成研究课题,制订研究计划。例如,有一位青年教师很想让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多交流和讨论,但因缺乏有效的方法,这种活动的开展很难达到理想状况,为此她陷入了苦恼。她虽然采取了很多措施:如通过教学观摩、有意识的模仿、请其他教师来听自己的课帮助“会诊”,但仍不很满意。恰在这时,学校要求每位青年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搞课题研究,她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设计并形成了“课堂讨论中实施有效信息交流的策略”这一课题,同时进行了实战研究,很快总结出几条有效的方法,突破了难点,教学效果大大改善。我们也可以从成功的经验中通过教学反思寻找课题生长点,化学教师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之后,都会积累一定的经验:如有些教师善于启发学生提问,有的板书很有特色,有的善于化学实验操作、设计和改进,有的善于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的非常讲究教学方法等等。这些经验是如何积累的,有什么规律和创新之处,在理论上作何解释,如何提炼、发展和推广,这些都可成为课题研究的素材,最终成为教师的专长与特色。因此,注重化学教学反思,是寻找研究课题的原动力,也是教师自主进行教育研究的集中体现。

(五)课堂教学后记反思

课堂教学后记反思指的是教师以体会、感想、启示等形式在每节课后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思考,它是教师反思的另一种形式。一般来讲,教学工作是大多数教师的主要工作,化学教师在每一节课后,需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总结,把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失误之处以及改进的措施记下来,使教学经验理论化,促使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教后记中所要反思的内容可以涉及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教学实施过程的反思,教学观念的反思,学生问题的反思,对教学中出现问题的分析与对策的反思等等。从反思的时间上来看,教后记既可以是教师对本节课的反思,也可以是针对前阶段(时间段落或是思想段落)的反思,还可以是教学后的反思。从教师本人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上看来,可以分为对经验的反思和对教训的反思。从方法上看,有教后自我回忆分析法反思、课堂录像分析法反思等等。

教学设计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例如,一位化学教师对初中“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课题进行了反思性的教学设计,使教学获得极大的成功。这个课题是初三化学的第一节课,对今后学生学习化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学重点不应该放在传授了多少知识、强调知识是如何重要上,而应放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上,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除了了解学生的组成结构、家庭背景等基本情况外,还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小学自然课、初中生物课以及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化学知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增设“无中生有”“魔棒点火”“烧不坏的手帕”三个小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比一比”“试一试”等探究活动使学生亲历科学研究的过程;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答辩—归纳总结”以及巧妙的板书设计来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师生互动的方法来完成教学的目标。整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在一片活跃的气氛中完成了。

我们还可以围绕以下问题展开教学后反思:化学课后感到快乐吗?如果不快乐,原因是什么?教学任务完成了没有?如果没有完成,原因何在?学生学会了什么?掌握的程度如何?你的讲授时间是多少?你的语言、教态、教学方法是否合适?对课堂发生的意外事件处理得是否恰当?你感到最为自豪的有什么?成功之处在哪里?不足之处在哪里?该如何改进?你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实际收获之间有多大的差距?有没有意外的收获?等等。

(六)网络教研

网络教研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的跨时空的教学研究活动方式。目前,在网络上已形成了几种形式的教研形态,如: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组织的论坛讨论、成果展示、课例交流等;专家和化学教师组织的专题网站,可进行教学心得、教学难题方面的讨论。通过网络教研,专家可以定期地参与讨论一些疑难问题,既解决了教学一线的某些困惑,也有利于教师发表真实的言论,这对专家了解基层、调整学术研究方向也有益处。化学教师还可以建立个人的电子档案袋,存放教案、测验题、课堂情境照片、教学反思日记、自我分析与评价、课堂教学录像,甚至学生的小实验、小论文、小课题和小制作等以及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看法,借助网络平台进行交流,使得网络教研成为教师们交流思想、切磋技艺、增进感情的友好方式。有的学校着眼于教师反思的实际需要,建立了网上评课园地,为教师的反思交流提供了方便。例如,长沙市一所示范性中学就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自2005年9月起,该校全面实施了开放式随堂听课制度,并在校园网上开辟了“网上评课园地”。学校一方面要求和鼓励教师参加网上评课,另一方面针对部分青年教师不会评课的现状,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类文章,了解在新课改背景下,什么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又请学校教科室的专家教师作有关怎样评课的专题讲座;最后由学校领导带头参加网上评课,并充分发挥校内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

对教师而言,每一次上课和阅读网上的评课意见,都是全方位反思自身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的过程。实践证明,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领导与教师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化学教师从教育理论高度对一些教学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于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及其培养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比如,教学反思能力究竟有哪些具体表现?发展化学教学反思能力的策略还有哪些?等等,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地探索。本文所讨论的任何一种单独的培养策略都不能够涵盖所有类型的教育研究,不同类型的反思和研究都只能给我们指明一种思考的方向,提供一种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教师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反思型教师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反思性实践能帮助教师从压抑性的、常规性的行为中解放出来,反思性实践允许教师以一种深思熟虑、目的明确的方式去行动。教师掌握了反思的方法,就多了一份研究的自主,多了一份摆脱机械劳动的可能。可以肯定地说,化学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是教师改进其教学实践,使教师从“教书匠”成长为研究型、反思型教师的有效途径,对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培养化学阅读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篇3

一、阅读能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

让学生阅读课本,掌握基础知识.读书百遍,其意自现.阅读课本内容要有目的性,要带着问题去阅读,推敲每个词,体味每句话,边阅读边思考.在阅读的基础上把琐碎的化学知识归纳整理连接成有机的网络,变为被掌握的知识.掌握基础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前提,因此,阅读能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使他们思维敏捷、领悟力强.

学生在阅读时肯定有不理解的地方,这时教师要给予适时的点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使学生通过阅读更好更快地掌握化学知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许多学生在阅读化学教材时,重结果而轻过程,这样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实际是很肤浅的.所以教师在阅读指导中,要求学生必须十分重视对化学过程的正确理解,看书不仅要知道结果,要透过其表面把握其本质和规律.另外,

化学有它自己的专门语言和表述规范,这些化学术语只有从课本上来,从阅读中来.通过化学术语的规范性使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阅读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已有的化学知识解决新问题是初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化学素质.通过阅读,学生系统地掌握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揣摩,认识事物的规律.解题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更要求学生必须有很强的阅读能力,即必须读得懂、读得细、抓得准,特别是信息给予题,题干给出一系列解题所需要的条件、知识和启发性提示,要求学生在阅读题干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相关知识,发现本质,寻求规律,得出正确结论.若没有很强的阅读能力是不可能答好的.

做习题时,学生常说:“老师给我们读题,我们很容易就解出来,而我们自己读题,则不知怎么解.”这是因为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强,提取信息不充分.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通过阅读,更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觉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阅读能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阅读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思维就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通过阅读学生准确地掌握基础知识,由知识的掌握过渡到知识的应用.学生阅读、练习习题,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开阔眼界,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这些题的求解,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判断、推理等心理活动,提高了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四、阅读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阅读中加工和应用各种信息,自主的、科学的获得知识与技能,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为学生提供自学的机会.活到老,学到老.我们终身都在学习,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是自学.所以要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核心,它是能否将已有知识进行迁移整合,解决新问题的基础.通过阅读训练,让学生掌握后继学习的科学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即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之“学会学习”.只有学会学习,才会终身主动的获取知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进而构建新的知识.搞科学研究,必须应用大量的资料,要能通过这些资料的阅读理解,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并用这些信息去指导实践,解决新问题,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能对科学活动作出评价,这样自学能力便达到高层次.

阅读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一个过程,先是一知半解,通过不断咀嚼和思考,进一步认知.这样学生不仅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其向更深层次探索.这样学生不但获得新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阅读的作用是我们教师的讲解所无法代替的,也是不能达到的.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有待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讨.

浅论化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4

一、化学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一) 重视化学阅读有助于学生化学语言水平的提高及化学交流能力的培养。

学生智力发展的诊断研究表明, 学生“化学语言”的特点及掌握化学术语的水平, 是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化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 课堂上对化学课程语言信息的敏感性差, 思维转换慢, 从而造成知识接受质差量少。因此, 重视化学阅读, 丰富化学语言系统, 对提高化学语言水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 其独特作用是其他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

(二) 重视化学阅读有助于学生化学信息素养的培养。

新课标对培养学生的化学信息素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使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 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阅读属于信息输入加工形式, 是人类汲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学生要重视化学阅读, 能主动查阅和加工教材中的各种化学信息。一方面会用自己的方式, 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构建和理解新的信息, 同化为自身的知识, 有利于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并提高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另一方面, 学生亲历对新的化学信息学习和加工过程, 有利于培养化学信息素养、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三) 重视化学阅读,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符合现代“终身教育, 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

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迅速进步, 决定了未来人不仅要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功底, 更需要有较强的自学功底和终身学习能力, 以便随时调整自己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 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 因此, 教会学生学习的重头戏就是教会学生阅读, 培养其阅读能力。化学与社会、生活、科技、能源等关系密切, 面向未来, 化学将会在更多领域中展现出无可比拟的优势。学好化学知识, 服务社会, 造福人类是中学生应追求的。化学教育应重视化学阅读, 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化学知识的能力, 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 这才符合现代教育思想。

二、如何培养化学阅读能力

(一) 课前预习, 重在培养阅读习惯。

绝大多数化学教师非常重视课前预习, 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往往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而难以落实。为此, 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课前阅读的指导, 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 创设情境,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在给学生布置阅读作业时, 可结合课文, 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提几个有吸引力的问题或做几个现象十分明显的实验, 从而使学生在心理上对要阅读的课文产生兴趣, 并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

2. 循序渐进, 不断地提高阅读要求。

阅读要求要十分明确具体, 不仅要使学生明确阅读范围, 而且要使学生明确通过阅读要解决什么问题。在开始阶段, 可将这些要求编成具体的问题并印成讲义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完成。一段时间后, 可将讲义缩简成阅读提纲, 写在小黑板上布置给学生。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 就不必再发讲义和布置阅读提纲, 可逐步要求学生通过归纳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 从而自己提炼出阅读提纲。

(二) 课堂教学, 重在教会阅读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一环。在课堂教学中,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已被广大教师接受。那么,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怎样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1. 重视文字叙述, 但更要重视表格、插图。

不少同学在阅读化学课本时, 往往对课本中的文字叙述十分重视, 能仔细阅读, 但对课本中的表格、插图就不太重视, 一扫而过。实际上, 化学课本中的表格十分重要, 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材料, 而这些数据、材料往往是说明化学概念、原理的重要依据。化学课本中的插图由于简单明了、突出重点, 比起实物往往更能使人一目了然, 从而容易理解所学的化学知识。所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一定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中的各种表格、插图。还应给学生介绍各种化学工具书, 并教会他们在阅读中正确查阅化学工具书中的各种表格、插图的方法。

2. 重视结果, 但更要重视过程。

许多学生在阅读化学教材时, 十分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 主要表现在对化学概念、化学原理能熟记, 但对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引出过程、推导过程不清楚;对化学实验的结果能够了解, 但对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及操作原理记不清楚等。教师在阅读指导中, 必须要求学生十分重视对化学过程的正确理解, 看书不仅要知道结果, 更重要的是知道过程。

(三) 课后阅读, 重在提高阅读能力。

课后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 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课后阅读的指导, 并着重把握好下面两关。

1. 归纳总结关。

学生课后阅读的第一关是对已学化学知识的归纳总结。在一般情况下, 学生在上完一节新课后都必须在课后认真阅读课文, 并对本节课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从而非常牢固地掌握好本节课文的知识重点、难点。在学完一章后, 必须对全章知识进行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的总结, 从而使知识条理化、网络化。要注意的是, 教师在布置学生做这样的阅读作业时, 一般不要再布置其他书面练习, 而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思考、归纳。

2. 发散思维关。

关注阅读感受 培养阅读能力 篇5

摘 要

本文分析了传统阅读教学中阅读本质和规律相违背的诸多现象,指出导致阅读教学方法中“讲”风盛行的原因,在于旧有观念中人们对“知”的过分强调,以致忽略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客观存在,更忽略了对学生阅读感受的关注,造成阅读教学“少、慢、差、费”的尴尬现状。强调了倾听并了解学生的.阅读感受的重要性:只有重视这个教学环节,才能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切实保证学生充分、自主的语文实践,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促成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实现。

关键词:关注;阅读感受;阅读能力

ABSTRACT

This text analysis tradition read teaching with read essence and a great deal of phenomena that law violate , point out , result in , read teaching method ” say “ wind in vogue reason , lie in old idea people excessive to put emphasis on to ” know “,neglect student as objective reality to read subject , neglect , read concern that experience to student even more, cause and read the awkward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ing ” little , slow , difference , fee ". Have put emphasis on listening attentively to and combining importance to understand reading experiencing of students: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is teaching link, could lead students to confirm knowing , guarantee conscientiously students practise in abundant , independent Chinese , train students reading effectively, thus facilitate the realization that students talked with text .

初中学生化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6

关键词: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化学是初中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在长久以来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没有给予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应有的重视,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在成绩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很难进一步地提高,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通过化学知识的深刻阅读而扎实地掌握课内知识,并且由于阅读能力的缺乏使得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不高,这就使得学生在面对逻辑性较强、复杂程度较高的问题时能力稍显不足。而对于学生化学学习中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还是要从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潜在的无限可能。另外也要运用得当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各项的化学阅读能力,从而全面地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初中的化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最为关键的也是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将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首先还是要从教材内容出发,将教材内容中趣味性较强,且与实际生活有着较为密切联系的内容加以充分利用,以此为教学的切入点,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然后再利用化学这门学科中独特的现象和反应过程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能够抱着浓厚的兴趣进行课内知识的学习。除此以外,教师也要将课程内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联系,让学生能够站在既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进行课内知识的学习,这样学生会从生活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课内学习之后的理性认识,这样不仅能够非常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让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得到有效的保证,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到的化学知识。

二、传授引领,指导阅读方法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这不仅是因为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能力,同时还因为化学这门学科需要阅读的内容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解和领悟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同样也需要时间的积累,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时候切勿操之过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有效性和针对性俱佳的培养方案。

1.化学概念的精读

化学概念是整个初中阶段化学学习的重中之重,只有对于概念的深刻理解和灵活掌握,学生在面对任何问题时才能够真正地得心应手。而在概念的学习中可以对学生的精读能力进行培养,首先让学生将概念中的文字描述进行仔细阅读,将其中所包含的化学知识充分理解,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扩展性思维和逆向思维,从多个角度来推敲化学概念,培养生精读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2.化学用语的阅读

在化学用语的阅读中,教师可以采取泛读和通读的培养方式,主要让学生通过这些化学用语的阅读来形成一种化学思维习惯,并且通过这些用语的掌握来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来大致地掌握阅读片段的主要内容。这样对于学生的化学理解力的提升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在有机物的学习中,由于有机物的种类非常多,但是规律性较强,这时对于有机化合物概念、名称、反应等等就可以采用通读和泛读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掌握这类化学知识的规律,从而做到举一反三。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确保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阅读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能力,需要学生具有较为持久的恒心和毅力,所以教师可以在培养学生化学阅读能力的时候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对于陌生的知识和事物能够静下心来仔细地阅读,从而掌握知识的内容和事物的本质。这样不仅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能够为学生的阅读训练提供非常持久的内在动力,让学生由感兴趣阅读变成发自内心的阅读,这样学生听过阅读所获取的化学知识也更为长久,理解程度也会更高。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时候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让学生质疑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

总之,在初中的化学教学中,为了能够进一步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应该注重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制订相应的培养计划,以学生为中心切实有效地开展学生化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让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理解化学课堂上所学到的化学知识内容,提高学生化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赵丽娜.化学阅读能力培养三步曲[J].读与写,2014(2).

浅谈化学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7

一、培养预习阅读的习惯

化学知识很抽象,有时不易理解,为了赶课时,有时教师对某些概念就一带而过,对于初学者来说,就可能出现知识盲点,为以后学习留下隐患。预习阅读是一个很好的习惯,预习活动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教师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能为学生学好教学内容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首先要设计好预习提纲,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进行阅读,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预习中,一定要把新课内容的重点和疑点找出来,然后把重点和疑点带到课堂上去。课堂上,学生在教师讲到自己所找的重点和疑点时,一定认真地一边听,一边思考,听出教师讲解的思路。

预习阅读的目的是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预习阅读是学生带着一些问题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预习时,要独立地阅读,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地接受新知,认真通读教材,找出重点、难点和疑点,可以适当做笔记或批注。

通过预习,对即将要学习的新课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内容自己能够弄懂,哪些内容自己还没弄懂。这样,听课时,便可集中精力去听那些自己没弄懂的部分,听课便变得更有针对性,能够抓住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培养精读探究的能力

化学教材的每一章节都有自己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这一部分需要精读、研读,弄清这些概念和原理的实质和规律,挖掘其内涵,以达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要重视教材中的表格和插图,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材料,而这些数据、材料往往是说明化学概念、原理的重要依据。尤其是插图简单明了,比起文字叙述来,更让人一目了然。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要适时把握时机。一般来说,当学生在遇到思维障碍时,学生的阅读心情是迫切的,阅读的效果往往比较理想。

课本是知识的依据,我们对新学的知识必须认真细致、逐字逐句阅读其概念,掌握其实质和含义,才能深刻理解,应用时才能挥洒自如。我们在阅读时,要学会自主探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应边读边想,多联系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要多提问题,及时请教老师和同学;要熟记书上常见物质的化学式、俗称、性质、用途、特性等;要熟记教材中每个插图,并分析揣摩其中可能出现的变形和相应解释……在学习中不断培养自己精读探究的能力。

三、提高归纳总结的水平

复习是学习过程的巩固环节,而阅读是复习的有效方式。这种复习式阅读可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阅读所学过的知识,在阅读中学会比较、归纳、总结。我们可以从知识点出发用知识结构为主线,把所学化学知识归纳起来;也可以依据物质的特点,把所学过的一类物质归纳起来;根据典型的习题可归纳出常用解题方法,如高一化学的物质守恒计算、混合物计算等等。对一些需要记忆又无规律的化学知识,可编成通俗、生动的歌诀,提高记忆兴趣和效果。

在一般情况下,在上完一节新课后,教师都要求学生回过头来认真阅读课文,实际上这是对课文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从而非常牢固地掌握好课文的知识重点、难点。在学完一章后,必须对全章知识进行由点到面的总结,从而使知识条理化。教师对学生的归纳总结体现在评语上,对总结得好的同学要及时表扬和鼓励,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完每一章节要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习上的薄弱环节,适当选做一些经典习题,但必须克服盲目做题而陷入题海,在做题时不要只就题论题,要尽量拓展思维。

四、拓展课外阅读的空间

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扩大知识面,拓展化学视野,加深课本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把经过阅读理解,评价而贮存起来的知识,根据需要灵活提取使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新的教科书里,有很多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讨论栏目,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阅读的资料和方向。这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注意收集资料并提出问题,向学生推荐阅读的资料、书籍、报刊及网站,要求学生作好笔记,在研究型课堂中进行交流、探讨,必要时可用实验进行验证。

浅谈高中化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8

一、课前阅读, 重在培养阅读习惯

课前阅读, 就是我们通常讲的预习。对于预习, 我们绝大多数化学教师都非常重视。然而,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则往往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而难以落实。为此, 我们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课前阅读的指导, 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 要创设情境,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在给学生布置阅读作业时, 可结合课文, 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提几个有吸引力的问题或做几个现象十分明显的实验, 从而创设一种情境, 使学生在心理上对要阅读的课文产生兴趣, 并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 在布置学生阅读“氯化氢”一节时, 可给学生观察一瓶氯化氢气体, 并做喷泉实验, 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氯化氢气体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 在课前就会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文。

其次, 要循序渐进, 不断地提高阅读要求。阅读要求要十分明确具体, 不仅要使学生明确阅读范围, 更要使学生明确通过阅读要解决什么问题。在开始阶段, 可将这些要求编成具体的问题并印成讲义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完成。一段时间后, 可将讲义缩简成阅读提纲, 写在小黑板上布置给学生。等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 就不必再发讲义和布置阅读提纲, 可逐步要求学生通过归纳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 从而自己提炼出阅读提纲。

再次, 要加强检查, 使学生逐步养成阅读习惯。为了使学生在课前能认真阅读并达到预期效果, 教师的严格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开始时, 教师必须亲自一个一个地检查, 不让任何一位没有完成阅读要求的学生蒙混过关。一段时间后, 教师可通过同学相互检查、教师抽查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等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习惯后, 教师可采用学生自我检查、教师不定期抽查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课本及阅读笔记, 也可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这样, 经过一个时期的严格要求, 学生的阅读习惯就会逐渐养成。

二、课堂阅读, 重在教会阅读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一环。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已广泛地被我们广大教师所接受。那么,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又怎样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1. 要重视文字叙述, 但更要重视表格、插图。

不少同学在阅读化学课本时, 往往对课本中的文字叙述十分重视, 能仔细阅读, 但对课本中的表格、插图就不太重视, 眼光一扫而过。而实际上, 化学课本中的表格却十分重要, 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材料, 而这些数据、材料往往是说明化学概念、原理的重要依据。化学课本中的插图则由于简单明了, 突出重点, 比起实物来往往更能使人一目了然, 从而更能使人容易理解所学的化学知识。所以, 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一定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中的各种表格、插图。此外, 我们还应给学生介绍各种化学工具书, 并教会他们在阅读中能正确查阅化学工具书中的各种表格、插图。

2. 要重视普遍性, 但更要重视特殊性。

在课堂阅读指导中, 我们教师要十分重视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事物的规律。

浅议高中生化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9

化学阅读能力是指学生通过阅读化学资料, 获取化学知识, 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化学作为一门理科同时又带有一定的文科特点, 所以学习化学同样也需要阅读思考。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化学教材、化学习题的阅读, 并传授有效的阅读策略和分析方法, 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文中文字、符号、图形、数据的意义, 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对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十分有益。

一、培养化学阅读能力的必要性

目前普通高中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状况十分令人担忧。首先, 大部分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不扎实, 甚至欠缺, 因此对教材、习题的阅读和自我理解能力很薄弱, 给化学学习带来了障碍。其次, 高中设置的学习课程较多, 而普通中学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薄弱, 往往顾此失彼;化学课时的紧张, 使原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实验往往不能落实;化学学科既需要理解又需要记忆;等等, 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的下降, 因此培养普通中学高中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很必要。

二、阅读方法的指导

1. 模仿法学习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强调阅读并处处示范阅读方法和要领且要求学生模仿, 让学生在模仿中学到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模仿是一种学习结果, 更是一种学习手段。

(1) 注意教师的阅读方式, 注意文字的关键字和词、符号的含义, 图形的关键点、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

(2) 注意教师在阅读时提出问题的方式, 边阅读边思考, 提出一些相关的知识及知识点间的联系。

(3) 注意教师的联想和知识的大量提取的方式, 如何检查头脑中输入的知识信息的精确性。

2. 掌握阅读要领

(1) 对重要的概念、论述以及关键的字、词、句等, 要学生以勾、画、圈、点等方式做出必要的标记;或者写简要的读书笔记, 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2) 眼看、脑想、笔写、记卡片, 多方面系统协同行动, 以增强理解和记忆。阅读后把不会的记录在卡片上;把知识的网络记录在卡片上;把必会的知识点记录在卡片上, 以便经常复习。

(3) 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的过程, 一个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所以阅读的同时应有思考和理解。阅读要由粗而精、由浅入深、且读且思、边读边记、读有所联、读有所悟。

三、阅读能力的培养

1. 文字阅读方面

(1) 概念提出之前的叙述部分。着重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 认识新问题, 通过联想、讨论、推理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与讨论结果。

(2) 化学基本概念的文字阅读。着重引导学生注意字和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以及概念用语的阅读。

(1) 化学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应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地读, 要让学生明白概念有它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不得任意删改。比如“物质的量”这一概念, 要深入地理解, 明确其中的化学含义, 实质上是要了解概念产生的条件与要求。

(2) 概念之间的区别。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问题, 可以通过阅读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等加以判断。如“同位素”、“同素异体”、“同系物”、“同分异构”、“同种物质”这一组概念, 只有通过比较, 才能加以区别和联系。只有对化学概念进行类比, 才能加深对化学概念的认识。

(3) 概念用语。化学教材的用语, 其书写都有严格的要求。如“两性氧化物”就不能写成“双性氧化物”。学生要学会通过阅读, 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2. 化学符号阅读方面

化学符号有元素符号、分子式、离子符号、化合价、原子符号、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反应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物质状态符号、加热反应符号、反应类型符号、键线式等等。每一个符号的每一个关键点都有其独特的意义, 必须对各种符号的每一个关键点的意义有正确的理解。例如, 在元素符号周围的数字的意义:右下角为构成一个分子的原子数目;右上角为电荷数目;正上方为化合价;左上角为质量数;左下角为质子数;左边为微粒数。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正确地阅读、理解、掌握这些符号, 才能有效地进行化学学习。

3. 图形阅读方面

(1) 对于理论图的阅读。由于理论内容抽象, 用图可以使理论形象化, 增强感性认识, 便于理解概念。在引导学生阅读时, 着重指出与概念密切相关的部分, 阅读的注意点应随教材内容而变化。在应用时, 对图形的关键点要注意判读。

(2) 对于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图的阅读, 要引导学生阅读以下几个内容: (1) 实验内容; (2) 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药品; (3) 实验装置图的原理; (4) 实验要求的条件; (5) 推测实验现象, 并掌握化学实验的原理、实验结论、对实验中各种化学现象的解释。有关实验图的阅读必须与实验的操作结合起来, 要把阅读教材与观察实验现象紧密结合起来。

(3) 对于曲线图的阅读, 这方面多属于一些综合知识的应用, 需要一定的知识广度。简单地说, 就是要学会坐标的应用。首先要明白在每一条曲线中横坐标和纵坐标所代表的化学意义, 同时, 还要了解图上的点、线、面的化学意义, 特别是转折点的意义。

【例】 (2011·江苏) 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相符的是 () 。

A.图1表示某吸热反应分别在有、无催化剂的情况下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B.图2表示0.1000 mol·L-1 NaOH溶液滴定20.00mL 0.1000mol·L-1 CH3COOH溶液所得到的滴定曲线

C.图3表示KNO3的溶解度曲线, 图中a点所示的溶液是80℃时KNO3的不饱和溶液

D.图4表示某可逆反应生成物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 由图知t时反应物转化率最大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化学反应热效应、酸碱中和滴定、溶解度曲线、平衡转化率等知识的理解能力, 是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综合考查。

A.图1表示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 是放热反应。

B.图2中当NaOH与CH3COOH等物质反应时, 溶液因盐类水解而呈碱性, 突跃该曲线前。

C.图3通过a作一条辅助线, 与KNO3的溶解度曲线有一交点在a点之上, 说明a点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D.图4表示某可逆反应生成物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 由图知t时曲线并没有达到平衡, 所以反应物的转化率并不是最大。

4. 数据阅读方面

化学教材中的数据都是经过科学家们的实验积累而得出来的。数据的引用是为了说明某一概念。因此, 要在教材的阅读中, 培养学生学会从数据中分析问题, 导出概念。在阅读时, 要教会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是思维的一种重要的基本过程, 不经过比较就不可能分辨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就不可能确定事物的关系, 也不可能区别事物的异同。在指导方法上着重比较以下两个方面:数据的大小;数据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

如某题:在加热条件下发生某一化学反应, 现对反应体系内的X、Y、Z、Q四种物质进行测定, 测得如下数据。

该题中待测数据的计算则是依据题中数据关系是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这一内在联系而进行的。

四、在阅读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的几点

第一, 既要重视文字叙述, 也要重视表格、插图。不少学生在阅读化学课本时, 往往对课本中的文字叙述比较重视, 能仔细阅读, 但对课本中的表格、插图就不太重视。而实际上, 化学课本中的表格十分重要, 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材料, 而这些数据、材料往往是说明化学概念、原理的重要依据。化学课本中的插图由于简单明了、突出重点, 比起实物来往往更能使人一目了然, 从而更能使人容易理解所学的化学知识。所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一定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中的各种表格、插图。

第二, 既要重视普遍性, 也要重视特殊性。在课堂阅读指导中, 教师要让学生既要重视普遍性, 也要重视特殊性。例如, 浓硫酸具有酸的通性, 更重要的是它的特殊性 (强氧化性、吸水性、脱水性) ;硅与酸一般不反应, 但与氢氟酸能反应;等等。这些问题的特殊性比较重要而学生往往容易忽视, 所以, 我们在阅读指导中, 应要求学生学会使用比较的方法, 对同类事物不仅要比较它们的相似之处、联系之处, 更要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特殊之处。

第三, 既要重视结果, 也要重视原因。许多学生在阅读化学教材时, 十分重视结果而忽视原因。主要表现在对化学概念、化学原理能熟记, 但对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引出过程、推导过程不清楚;对化学实验的结果清楚, 但对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及操作原理不清楚;等等。

例如, 实验室制备氢氧化亚铁时, 胶头滴管要伸入试管底部, 但伸入试管底部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也不一定了解。又如, 铝既能跟酸反应又能跟碱反应, 而镁只能与酸反应, 其原因是什么, 学生也不一定了解。这样,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实际上是很肤浅的。所以, 我们教师在阅读指导中, 必须要求学生重视对化学过程的正确理解, 看书不仅要知道结果, 更要知道原因。

化学阅读能力培养 篇10

一、重视课前阅读,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前阅读, 就是我们通常讲的预习.对于预习, 我们绝大多数化学教师都非常关注.然而,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则往往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而难以落实.为此, 我们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课前阅读的指导, 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进行阅读, 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要有明确的阅读要求.不仅要使学生明确阅读范围, 更要使学生明确通过阅读要解决什么问题.可将这些要求编成具体的问题并印在预习学案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完成.例如:鲁科版《必修2》第三章第3节“饮食中的有机化学”这节课, 我们可以在预习学案中以表格或框图的形式让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本填充:乙醇、乙酸、酯与油脂、糖类、蛋白质等的分子式、结构简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等内容.同学们想要完成表格, 必须认真的阅读课本, 而完成了这个表格, 这节课的内容也就基本掌握了, 老师在课堂上也就不必面面俱到, 只需突出重点讲解就可以了.

2.要加强检查, 帮同学们养成课前阅读的习惯.为了使学生在课前能认真阅读并达到预期效果, 教师的严格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开始时, 教师必须收卷检查, 不让任何一位没有完成阅读要求的学生蒙混过关.一段时间后, 教师可通过同学们相互检查、教师抽查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等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习惯后, 教师可采用学生自我检查、教师不定期抽查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学案, 也可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这样, 经过一个时期的严格要求, 学生的阅读习惯就会逐渐养成.

二、指导课堂阅读, 注意阅读方法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一环.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已广泛地被我们广大教师所接受.那么,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又怎样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1.要重视黑体字, 但也不能忽视小体字.新版教材的编排可以说是丰富多彩, 一些重要的概念往往以黑体字出现, 足以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但也有许多非常重要的栏目是以小体字的形式出现, 甚至编排到了正文的旁边, 譬如新知识引入之前的“联想.质疑”它里面许多有趣的问题为同学们营造了有意义的学习情景, 鼓励同学们联想已有的经验和熟悉的事物、现象, 从中发现问题, 明确学习方向, 可谓不可不读.另外, 像“思维历程”的阅读, 可以使同学们了解一些重要的化学理论思想是如何提出、如何发展、又是如何被实验证明的, 这对于培养大家的思维能力有重要价值.再如像“追根寻源”、“拓展视野”和“学海无涯”引导对所学知识特别感兴趣的同学从更深的层面上、在更广的视野中分析问题, 了解相关知识的发展过程.总之, 新教材中的各个栏目都有其独特的功能与作用, 我们应要求学生进行全面阅读.

2.要重视文字叙述, 但更要重视表格、插图.不少学生在阅读化学课本时, 往往对课本中的文字叙述十分重视, 能仔细阅读, 但对课本中的表格、插图就不太重视, 一扫而过.实际上化学课本中的表格十分重要, 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材料, 而这些数据、材料往往是说明化学概念、原理的重要依据.化学课本中的插图则由于简单明了, 突出重点, 比起实物来往往更能使人一目了然, 从而更能使人容易理解所学的化学知识.所以, 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一定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中的各种表格、插图.此外, 我们还应给学生介绍各种化学工具书, 并教会他们在阅读中能正确查阅化学工具书中的各种表格、插图.

3.阅读过程既要注意面面俱到, 但又要体现重难点突出.在阅读过程中, 要指导学生把重点、难点用笔作出不同的标记, 提高自己听课的针对性.另外, 阅读完整节的教材, 还应像总结语文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一样, 能归纳出所阅读知识的整体框架, 从而使知识条理化、网络化.

三、课后应用, 使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得到升华

在课后练习题的设置中, 可以针对性的选择一些和本节知识相关的信息给予题, 教给同学们如何通读题目, 获取信息, 完成解答信息题的首要的也是关键的一步.很多题目, 特别是以文字叙述方式给予信息的题目, 不仅篇幅长, 而且信息隐含, 并且还有可能提供一些无用信息, 这就更要求学生能快速阅读、准确、全面地获取有用信息, 排除干扰信息, 通过模仿、转换、迁移、联想、类比、筛选等方法的灵活运用, 迅速达到解题目的, 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经过多次有效的训练才能完成.

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化学阅读能力 篇11

关键词:初中化学;阅读能力;培养方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化学教师意识到化学阅读能力对于化学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培养学生化学阅读能力,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化学教学的整体质量,同时也能够为学生以后学习其他相关知识提供一个终身的学习能力。本文就结合笔者的一些教学经验分别从课前、课后、课中来对如何培养学生化学阅读能力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对策。

一、课堂伊始提倡预习性阅读,对教材进行粗略的了解

课本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增强对课本的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加深记忆。课前阅读就是指教师在对本章节进行教学之前,学生提前、有目的性地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阅读和理解,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粗略的了解,为接下来教师的讲解打下一定的基础。然而就目前初中生的预习状况来看,教学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我认为产生这样的现象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来自教师。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的时候没有把预习的重点和目标说明,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只能泛泛而读,让预习效果大打折扣;二是来自学生。学生自身没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再加上化学课本上的一些内容确实偏枯燥繁琐,让学生失去预习的兴趣和动力,从而对预习产生了厌烦情绪。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最好在每节课正式上课之前,抽出几分钟时间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验,针对学生的情况予以表扬或批评,抑或与学生共同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如积分制来促进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的课前阅读有正确的方向,使课前阅读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在教学《空气》这一课题前,可以给学生提出以下阅读问题:空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定义及区别。氧气有什么用途?氮气有什么特殊性质和用途?稀有气体有哪些?有什么性质和用途?在阅读时如能带着以上问题深入文本,就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相对应的知识。

二、课堂教学过程提倡精细化展示性阅读,对教材进行深入了解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最主要的场所和途径。对于教师来说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主战场。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足够自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把自己的阅读成果充分地展现出来。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会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而然地就显现出来,这时候教师只要做适当的引导就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去阅读教材,理解教材。

比如,在教学“分子与原子”一节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分子、原子的概念,然后再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區别,派学生代表发言,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此外,通过对教材的阅读,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掌握分子的性质。在对以上基础性的知识进行学习分析后,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让他们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解释生活中某些物质的变化。还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并及时进行讨论解答,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三、课堂教学结束后提倡针对性阅读,对教材系统化拓展化

课后针对性阅读,简单地说,就是在学习了新知识的基础之上,根据自己对课堂知识的握情况进行针对性的阅读,巩固复习,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的一种学习方法。也可以说,课后阅读是对课堂阅读的补充和延伸。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课后的针对性阅读。良好有效的课后针对性阅读,既能让课堂所学在头脑留有深刻的印象,又能让课堂知识系统化,并能延伸到课外,指导实际生活。在开展课后阅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我们要做好对所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这是进行课后阅读的第一个环节。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结束之后,都要对教材进行再一次的阅读,消化课堂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让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在学了“氧气”之后,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回顾课堂实验过程,归纳整理硫黄、红磷、铝箔与氧气反映的条件及反应现象、生成物质,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从而有效巩固所学知识。(2)课后阅读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所学,还要给学生布置一定的能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作业,让学生带着作业重新阅读教材,并令其结合所提问题找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把目光投向周围的生活,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虽然很大一方面是为了应付考试,但将其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在学了氧气相关知识后,可以让学生课后阅读氧气的用途,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或是写一篇科普小短文,介绍氧气以及它的用途,对周围的人普及相应的知识。

总而言之,化学阅读能力对于化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学生以后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课前、课后、课中三个环节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化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贯穿在整个化学教学的过程中的。无论是课前、课后、课中,教师都要重视,都要紧抓,不能把重心偏向于任何环节,也不能放松任何环节。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榕.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1).

[2]刘云.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J].科学咨询,2009(16).

[3]王义香.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2010(11).

化学阅读能力培养 篇12

关键词:化学,阅读理解能力,培养

在化学教学中,化学用语、概念、原理、实验等内容的学习,都离不开学生的阅读理解。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本并传授有效的阅读学习策略,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化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为此,本人针对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学生在典型课本阅读中“存在的阅读理解障碍”,以及教学中采取的相应解决方法,谈几点体会:

1 课前阅读,重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学生存在的阅读理解障碍之一:课前预习中不明确“目的和要求及要解决什么问题”。对此,教师应明确给出阅读提纲。例如:预习“醇”一节时,给出阅读提纲:什么结构的物质是醇?醇是如何命名的?醇的主要化学性质?重要的醇有哪些?为什么用工业酒精兑水制得的假酒会产生致人双目失明甚至于死亡的后果?等等。采用这种方式后,一方面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增强了,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良好预习阅读习惯。

2 课堂阅读,重在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根据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读者所阅读的信息不同,产生的信息加工活动也不同。为此,教师要针对不同的阅读信息,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2.1 学会抓住关键字词

学生的阅读理解障碍之二:不重视“概念有它自己的逻辑性、严密性和准确性”这个原则以及“概念的表述简洁、精炼”这个特点,导致阅读时对概念的理解不全面或不确切。对此,教师在化学概念、原理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阅读时“咬文嚼字、找准关键字词、并注意勾、划、圈、点”,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达到确切地、全面地理解“概念”。例如:学生刚开始学习有机化学时,对“同系物”和“同分异构”非常容易混淆,为此,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出同系物、同分异构概念中的关键字词,再给出几个结构,引导学生紧扣关键字词,去逐个观察、比较它们的分子组成和结构特征,结果学生能正确地判断同系物、同分异构。又如:学习有机物“醛”和“酮”的概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醛、酮”概念中的关键字,并结合具体例子、让学生观察比较“醛和酮”结构上的异同点,从而正确判断“醛或酮”。

可见,通过这种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抓住关键字词的阅读习惯。

2.2 学会抓住重点难点

学生存在的阅读理解障碍之三:抓不住重点和难点、提不出问题。为此,教师要时时处处注意引导学生在课本阅读中如何抓住重点和难点。

2.2.1 阅读标题抓住重点

标题是章节的概括、课题的重点,但学生往往会忽略标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阅读标题。例如:全国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规则教材“化学”第11章第一节的标题是“醛、酮的结构、命名和性质”,该标题就显示了本节的重点,所以,教师可以设问:根据标题,本节的重点是什么?这样,既可引起学生对“标题”的关注,也可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2.2.2 阅读内容找到重点和难点

课本内容中往往包含着重点和难点,但学生大多不能静心阅读。对此,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去静心阅读课本内容。例如:学习第11章第一节中“醛、酮的化学性质”时,教师首先提出问题“醛和酮的共性和差异是什么?醛的化学特性是什么?脂肪醛和芳香醛的差别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去静心阅读教材,找到该章节中重点部分——例如“醛、酮加氢后,醛被还原为伯醇,酮被还原为仲醇”、“酮的羰基上没有氢原子,不被弱氧化剂氧化”、“酮和芳香醛不能被费林试剂氧化”;再组织学生归纳、整理,从而得到醛、酮的共性和差异以及醛的化学特性等等重点,最后启发学生根据重点找到了鉴别醛与酮的化学方法、鉴别脂肪醛与芳香醛的化学方法。通过这种方式,既帮助学生找到了重点、解决了有关问题,又培养了学生静心仔细阅读教材的良好习惯。

2.3 学会相似知识对比

学生存在的阅读理解障碍之四:不善于进行相似知识点的对比,而造成概念的混淆。故教师在阅读指导中,应引导学生对相似知识进行比较:“它们的相似之处?它们的不同之处?”例如:学生很容易将“芳香醇”与“酚”混淆,所以,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将“芳香醇”与“酚”的概念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给出实例让学生观察、比较它们结构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达到准确理解并区分“芳香醇和酚”。通过这种方式,既帮助学生正确地区分容易混淆的概念,又培养了学生相似知识对比读的学习习惯。

2.4 学会前后知识联系

学生存在的阅读理解障碍之五:不善于利用已学知识去理解“新知识”。为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适时引导学生复习、利用已学知识。例如:在学习羟基酸的氧化时,首先引导学生复习“仲醇氧化反应机理”;在学习酮酸的还原时,首先引导学生复习“酮的加氢还原反应机理”;在学习酮酸的脱羧反应时,首先引导学生复习“羧酸的脱羧反应机理”;在学习“酮体三种成分在人体内的转化关系”时,首先引导学生复习“羟基酸的氧化、酮酸的还原及脱羧性质”。通过这种方式,既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又培养了学生前后知识联系读的学习习惯。

2.5 学会细读实验内容

学生存在的阅读理解障碍之六:不知道如何预习化学实验。所以,教师可通过设问,去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实验内容中的“实验原理、条件、操作要点、可能出现的现象”等。例如:预习“乙醛和银氨溶液反应”的实验,先设问:“银氨溶液配制中的关键点?银镜反应的条件、现象?”又如:预习“羧酸的性质实验”时,先设问:“羧酸的酯化反应、脱羧反应的机理各是什么?二个反应的实验装置中‘异同点’是什么?各有什么现象?”以此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并通过课堂互动来检验学生的阅读情况。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了实验原理、明确了操作关键点和观察目的,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6 学会寻找习题信息

学生存在的阅读理解障碍之七:缺乏良好的读题能力。由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大多数要通过解题来体现,因此,读题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能敏锐地观察题示“信号”,发现“已知条件”,抓住问题的核心,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例如:计算题的阅读理解,要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找出已知条件、确定求解对象、弄清已知条件与求解对象的关系。又如:化学鉴别题的阅读理解,要引导学生分析各物质的化学共性和化学特性,在此基础上,再去设计化学鉴别方法。又如:针对结构式的命名,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找到相应的结构特征,以确定它属于什么物质,才能正确命名。通过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为了启发学生进取创新,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由“不能独立学”到“我能独立学”的转变,帮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阅读理解能力是化学教学中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持之以恒。

上一篇:体育教学语言的技巧下一篇:薪酬差距与公司避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