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五法

2024-10-16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五法(通用4篇)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五法 篇1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中学历史教科书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隐含的知识点多,如果学生不具备相应的阅读能力,那么其历史思维能力、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等的培养都无从谈起。因此,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应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式地阅读历史材料

历史教材中的白话文,学生理解较容易。但更多的一些历史资料是较为原始的,特别是中国古代史资料往往以文言文居多,学生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就要借助材料逐步丰富学生的文言知识,还要指导学生对文言文材料中字词的音、形、义熟练掌握。唯有如此,才能逐渐培养出学生对历史文言文材料的解读能力。

二、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历史教材

教师在指导学生对教材进行阅读时,应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把课本知识转化为问题,提出一些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并边阅读边回答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与课本内容密切联系,主要知识点都应在问题中凸显出来,要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讲到春秋五霸的内容时,可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1.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2.各诸侯为什么要争当霸主?3.如何评价?在学生阅读完后,教师可让学生回答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对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讲解。这样做,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一定的目的性,可以避免学生进行无效的阅读。

三、列出提纲,让学生进行阅读

对阅读理解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把握的教材内容,可采用“提纲式”阅读法,将阅读内容逐一分层,即教师在课前把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成读书提纲,理出主要知识点,为学生阅读指出思路,从而达到降低教学难度的目的。如,在学习“商鞅变法”时,就可列出以下阅读提纲:

1.秦国变法的历史背景

2.变法运动的兴起

3.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4.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学生依照上述提纲展开阅读,可以分别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兴起、主要内容以及发挥的作用,从而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有了整体把握。这样就可以降低这一类庞杂问题的学习难度,再遇到相似问题时,学生便会从容阅读,予以解决了。

四、指导学生使用历史地图进行阅读

使用历史地图进行直观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通过阅读地图上的国家、地区、河流、城市等信息,获取关于某一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的丰富知识,并尝试用历史语言来表述图中所示的史实,以提高读图分析的能力。如,让学生认真观察《丝绸之路》图,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1. 结合教材叙述丝绸之路的路线;2.为什么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3.为什么会出现丝绸之路?如果学生认真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就不难回答出这个问题。这样学生既从空间上了解了丝绸之路的路线,又了解了丝绸之路的开辟对后来中西交往的重大意义。图文并举,阅读效果就很明显了。

五、指导学生对历史插图进行阅读

一幅历史插图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某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有其深刻的内涵。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插图时,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设疑问难引起他们的思考、联想,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提高他们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如,文物图包括器皿和历史遗迹,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注意它的形状、颜色以及上面所画和所刻的图形。如,在看战国时期制造的“宴乐铜壶”时,可让学生仔细观察:此壶以壶肩两环为标志分为两面,两面的图像对称,还有竞射、采桑、宴乐、习射、交战等图。然后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宴乐铜壶是战国时期杰出的作品,在整个壶面上刻画了200多人的形象,人人各有特色,表现了精湛的手工业技能,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历史场景图则是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某些片断、侧面的再现,是形象化的历史知识。

再如,在《玄武门之变》这幅图里,教师可边提问边让学生观察:前面骑着马奋力夺命的是谁?后面向他射箭的人又是谁?他们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要互相残杀?结局是什么?让学生掌握图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这样学生就能形象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了。

关键词:中学生,历史教学,阅读能力,培养,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五法 篇2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爱国主义内容。教学时,深入挖掘蕴含于字里行间的爱国主义因素,去感染教育学生,以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增强他们为振兴祖国而勤奋学习的责任感和奋斗精神。如学习《狼牙山五壮士》《革命烈士诗二首》《一夜的工作》等课,在学生了解了革命领袖及先烈的光辉业绩,懂得了新中国的诞生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道理后,我便鼓励学生写读后感、心得体会,张贴在教室里,供大家相互学习,以此共勉。而在学了《桂林山水》《美丽的小兴安岭》《草原》等课后,我又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激起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校园的激情。在此基础上,我布置学生写一篇描绘家乡秀丽风光的作文。其中,张文坤同学写的《我爱家乡的黄河》,获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生作文竞赛三等奖。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观察、欣赏自然风光的情趣,同时又训练、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巧用“五法”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 篇3

一、艺术导入法

一堂课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 导入新课的方法尤为重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地理教师在导入新课时, 只是采用平铺直叙的灌输方法, 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此, 教师应该注重新课导入的艺术性, 巧妙地运用一些具体的故事、谜语、事例及活动等形式导入新课, 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效果。如在讲《日界线》一节内容时, 笔者采取给学生讲一则日界线的趣事导入新课:一只前进中的海船, 一对孪生姐妹先后降生, 按照我们平时的习惯, 姐姐应该比妹妹大, 但却出现后出生的妹妹比先出生的姐姐还大一天,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教师通过这样一个在日常生活中看似不合情理但又客观存在的趣事, 使整堂课始终围绕解决这一悬念展开, 激发和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讲授区域地理内容时, 教师可采用讲故事、举事例等方法导入新课, 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在上《日本》章节内容时, 可以搜集一些有关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在上《印度》章节内容时, 可讲一些《西游记》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在上《西亚》章节内容时, 可讲一些有关“两伊战争”、“海湾战争”等方面的故事导入新课。

二、感官诱导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已广泛应用, 地理教学也不例外。运用多媒体进行地理课堂教学,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和读图观察能力, 可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和形象,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 达到最佳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 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 不是神丹妙药, 只能适当运用, 不能过分依赖。在运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感官诱导时, 绝不能削减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而应该注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 恰当运用好板书和多媒体教学,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方法。同时, 在制作课件时, 还要避免“画蛇添足”, 既要把握课件对学生的吸引力, 更要注重课件与教学内容的联系, 处理好课件播放速度与教学节奏之间的关系。

三、创设情景法

地理新课标提出:教学应从实际情景入手, 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创设一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环境, 能够激发学生对复杂地理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的认知兴趣, 使学生把学习地理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需要。如在教学“长江”时, 为了让学生认识长江洪涝灾害发生的危害性, 分析长江洪涝灾害的成因, 笔者让学生先观看1998年长江洪灾的记录片, 创设了一个洪涝灾害的生动场景, 让学生对长江洪涝灾害有一个认识。又如在讲授“地震”时, 笔者把发生在身边的实事应用于课堂中, 让学生先看2008年发生在四川汶川地区的“5.12”地震记录片, 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当堂课需要讲解的内容上来, 让学生产生主动把教学内容弄懂的积极性。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需要, 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景, 是提高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但在创设情景时, 不能牵强附会, 搞脱离教材的“外延活动”, 要切实把握好一个度。

四、联系实际法

地理学科知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结合生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对激发学生地理兴趣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联系实际重在引导学生解决日常生活知识和身边的自然现象, 如在讲《中国地形》时, 可以帮助学生明白长江之水向东流的道理;讲《气压》内容时, 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在高原地区煮饭要用压力锅等。这样, 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 还能够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 解释身边的自然现象, 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奥秘的主动性, 形成主动学习地理的良好兴趣。另外, 现实问题也是地理考试命题的主旋律, 教师联系实际组织教学, 还能够让学生在考试中对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做到得心应手, 其效果可谓是“一剑双雕”。

五、动手实践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 教师在教学中结合中学生喜欢动手创作的特性, 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事物, 主动学习与课本内容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 可以培养他们对地理课的直接兴趣。如新教材七年级《地球和地球仪》一节内容, 让学生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一直是教学的难点。笔者为了让学生加深记忆, 课前事先布置, 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己动手制作简易地球仪模型, 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评比、交流, 对学生自制的地球仪进行完善, 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 这样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又能很好地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的方法有很多, 例如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地形图知识绘制我校的平面图, 动手做拼图游戏, 开展课外小组活动等,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组织学生开展课前、课中或课后的实践活动,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把课堂知识进行巩固理解, 加深记忆。

“五法”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篇4

培养兴趣具体可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形象教学法激发兴趣

初中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阶段, 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完善,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形象教学法。所谓形象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图片、录像、电视、电影、游戏、实验等工具或手段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等优点,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 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 它不但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而且也容易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达到形象教育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还可自制实验设备, 这在教学中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在学习平面镜成像时, 教师需准备两块玻璃, 一块是普通的平面镜 (教材要求) , 再自备一块普通的窗玻璃, 然后点燃两支蜡烛, 让学生观察两支蜡烛在两块平面镜中的像的位置及大小, 接着问学生利用哪块玻璃能确定像的位置、大小。学生经过比较会立刻领悟窗玻璃的优越性, 一个难点就这样三言两语被学生轻易化解。形象教学课前准备费时, 特别是学生实验, 部分教师认为已经做过演示实验, 学生已经清楚, 不做无妨。殊不知, 不让学生做实验, 会丧失培养学生兴趣的大好时机。

二、竞赛教学法增强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有极强的好胜心。因此, 在科学教学中, 教师若采用竞赛教育法, 不但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好胜心, 同时也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因为在竞赛过程中, 学生的好胜心和追求成功的需要会得到满足, 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会大大增强。还有, 心理学研究结果也表明, 大多数学生在竞赛情况下的学习效率会高于平时的学习效率的几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千万不能忽略这一教学手段。

竞赛教学法既可在课内展开也可设在课外。如元素符号和化合价的学习要靠机械记忆, 死背这些数据符号枯燥乏味, 教师可采用分组竞赛法展开教育, 这样学生在背诵这些基本知识时会在组内相互帮助相互督促, 气氛会变得很热烈, 不但不会觉得单调乏味, 相反记忆速度会大大加快。竞赛的形式要多样化, 如个人竞赛、小组竞赛、男女竞赛等等, 获奖面应大一些, 比赛后应发奖状或进行记载, 使学生获得竞赛的成就感, 满足学生的好胜心。凡此种种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保持学习兴趣。

三、参与教学法呵护兴趣

参与教学法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该法通过学生对教学过程的生动活泼的参与, 达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教学目的, 参与教学法要生动、多样, 师生关系要民主、平等、和谐。如学习《探索酸的性质》这一节时, 教师可以把授课地点移到实验室, 教师先列出该节课的学习目标, 指出该课要求学生探究的知识点, 然后逐点按目标顺序让学生亲自动手逐个实验。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酸的化学性质规律。这样做, 不但能很好的完成教育目标, 而且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 成为学习的主体。总之, 若学生能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 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就能逐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进而发展到“我会学”, 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就会提高, 学习的兴趣也就会变得浓厚。

四、悬念教学法扩展兴趣

悬念教学法实际上是一种激起学生好奇心的教学方法。爱因斯坦幼年时曾惊讶于罗盘的指针永远指向南方, 并由此激起了他对科学研究的好奇心。后来, 他总结道:“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和才能, 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一语道出了他成功的奥秘所在。好奇也是学生的天性, 但如果好奇心长期得不到满足, 他们就会对外界的事物渐渐失去兴趣, 进而失去上进的信心。长大后, 最终成为一个墨守成规, 毫无开拓进取之心, 经不起什么风浪的人。悬念教学法的精髓是要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这就要求教师讲授留有余地, 留有悬念, 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教师上课讲得仔细、清楚、具体、全面, 学生听课时就不用动脑思考, 更不要说去激发好奇心了。所以, 教师绝不能讲得“面面俱到, 详尽无遗”。教师要在关键处、矛盾处、对比处、变化处、规律处、联系处, 精心巧设问题,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理解。如学习浮力时, 教师不要直接把定律告诉学生, 可以先讲阿基米德鉴定皇冠的前半个故事, 接着让学生就鉴定皇冠展开讨论, 让学生来当一回“阿基米德”。这样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体验探究的喜悦、发现的快乐和成功的自豪, 同时学习的兴趣也就得到了巩固。

五、赞赏教育法巩固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赞赏可以强化学习兴趣。这就是俗话说的“良言一句三冬暖”。初中生的荣誉感强, 学习兴趣的保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家长、同窗好友对他们的肯定。他们因获得好成绩受到称赞而引以为豪, 为保持已获荣誉而更加努力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正确、恰当的表扬。学生回答问题前用一种期待的眼神鼓励他们大胆发言, 答对问题时, 要注意不失时机恰如其分的予以表扬, 若学生的回答不但正确而且有新意、有独到之处, 教师则更应不遗余力加以肯定。一个赞许的眼神, 一个肯定的动作, 一句表扬的话, 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有学习困难的学生, 不能以尖子生的标准衡量他们, 应降低要求, 只要有进步, 就应予以表扬。表扬是教师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的具体体现, 也是保持学生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重要手段。

台湾的作家林清玄在一篇报道一个犯案上千起、作案手法高超的小偷的文章的结尾处写道:“心理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人, 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令作者不曾想到的是他率真率性讲的这几句话, 小偷知道后幡然醒悟, 改邪归正, 最后终于走正道经商致富。几句赞叹的话使小偷猛然省悟, 迷途知返, 可见赞赏的力量是多么的巨大!

总之, “兴趣是成功之母”。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若能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 恰如其分地活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激发兴趣、培养兴趣、维护兴趣, 就能刺激学生的大脑, 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回忆、联想和强烈的探究欲望, 就能高效地掌握所学知识。

上一篇:多元文化格局下一篇:婚礼策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