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阅读创新能力培养

2024-10-21

学生阅读创新能力培养(精选12篇)

学生阅读创新能力培养 篇1

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提高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悟、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 应着力强化学生的阅读实践,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说明阅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认为,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怎样阅读, 阅读什么书籍, 怎样汲取书中有用的信息, 是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责任。所以, 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以下的方法, 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

一、“投其所好”, 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学生是否对阅读感兴趣, 怎样使学生喜欢阅读,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给学生提供是否适合阅读的材料, 因此“投其所好”, 选择适合学生层次特点的阅读材料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认为学生喜欢读什么就让学生读什么, 但是所阅读的书籍必须是健康书籍, 是大众化的书籍, 对青少年学生有教育有启发的书籍。教师应该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语文阅读的机会及环境, 给学生提供难度适当的任务, 可以让学生办一些板报或手抄报, 仿照正规报纸模式, 让学生把校园内所见所闻写出来, 也可以用幽默的句式写出来, 先让学生杂乱无章地写, 教师只在检查报纸或板报内容是否健康。这样的话, 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先不管内容的完美程度。这样, 先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 学生有了写作的欲望, 才可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阅读兴趣产生之后, 再引导学生阅读一些饶有兴趣的文章、故事和一些滑稽的阅读材料, 只有这样, 才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熟读文本, 培养阅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文字,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就说明我们要把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阅读的语感上面。常言道:“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在这里我们强调只有喜欢阅读, 而且阅读越多的话, 就会产生对语言的语感, 语感需要长期地大量地阅读才会产生, 所以我们不能急于求成, 一下子养成阅读的语感, 语感实际上是一种直觉, 而这一种直觉体现的是学生对语言积累的多少、学生本能的大小, 还有思想品格、审美情趣、文学修养以及生活交际能力等多种因素所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而这些因素也正是我们教学生平时要养成的语文素质。学生语感的产生就是阅读能力的体现。在一般意义上, 阅读越多, 语感越强, 但并非都如此。有一个学生文章都可以非常熟练地背诵下来, 但对词语的理解显得很困难。阅读要放在特定的条件下阅读, 词义的产生在特定的条件下有特定的意义, 不能一概而论。这个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了个别词的意思, 所以尽管背诵很多, 但能力一般。丰富的语文知识是学生阅读和产生语感的基础, 我们培养学生语感首先就要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在做大量的阅读中才会产生语感。语文知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来学习语言, 体会语感。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文字的背后具有丰富的意象、情感或理念。阅读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自觉不自觉的大量阅读行为, 要不断积累知识, 做到大量阅读, 良好的语感能力就会慢慢地产生, 所以我们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 慢慢地引导学生并且让他们具备良好的语感能力, 我们任重道远。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使阅读教学灵活多样

阅读教学和其他教学一样, 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就是指在阅读中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主动阅读, 不是以往教学中学生被动地学习, 现在要教会学生怎样阅读,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材料, 只能供学生阅读参考, 也不能受教师所提供的材料的局限, 而是让学生主动地找材料, 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体现出来。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把主题体现出来, 阅读的是学生, 不是教师, 就要全权下放, 把一切阅读权交给学生,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 在学生阅读时不要急于求成, 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充分地阅读, 充分地了解材料中的所有信息, 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阅读, 节约时间, 发挥合作精神, 达到材料共享和成果共享。这样不但阅读效果可佳, 而且培养了合作探究的意识。其次, 教师也不能一点儿不管, 也可以提高一些能让学生直接读懂的材料。例如, 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 教师可以提供关于《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有关影视资料, 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也可以比较直观地让学生理解该文, 可以节约时间, 也能准确地阅读理解文章。知道五壮士跳崖的历史背景和体会他们勇敢的精神, 还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音乐、视频和情感中作了立体的学习, 可谓效果非同一般。再次, 要在课堂中融洽师生关系, 要客观认真地听取学生的观点, 让学生在课堂中敢说而且要爱说, 课堂气氛要活跃, 要对学生正确的结果给予积极地肯定, 多一些鼓励的语言, 学生就可以在和谐的氛围中积极的学习, 创造性地学习, 最终可以达到积极的阅读效果。

总之, 要提高阅读的效果, 就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培养学生好读书, 读好书的习惯, 在乐读中阅读, 在好读中提高阅读质量。和谐阅读, 畅所欲言, 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跃起来, 提高阅读能力, 也会提高写作能力, 最终会提高整体语文水平。

(甘肃省通渭县李店乡祁嘴学校)

学生阅读创新能力培养 篇2

江泽民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是21世纪教育的时代特征。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试作阐述。

一、引导求异,促进创新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按常规思维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但有的事情和问题按常规思维却解决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得大胆求异,突破思维定势,从事情或问题的反面(逆向)去想,以取得成效。这就是求异思维或叫逆向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课例。如《将相和“完璧归赵”这一故事,蔺相如出使秦国的目的是保护好和氏璧,但他见秦王无诚意换璧时,却以“举璧撞柱”逼迫秦王举行典礼,赢得了将和氏璧送回赵国的时间。由此可见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司马光砸缸》中司马光的绝顶聪明就在于从反面设想,使水离人,砸缸放水,就了落水的小孩。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在教学这类课文时,通过课内的启发延伸至课外,鼓励学生大胆求因,用求异思维解决现实的事情或问题,这有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鼓励发散,促进创新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途径、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突破单向线性思维的狭隘和保守,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品质。在阅读教学中可结合课文让学生说说和课文不同的方法和想法,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教学《曹冲称象》一文,让学生说说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方法;教学《捞铁牛》一课时,让学生说说有没有比怀丙和尚更好的打捞铁牛的办法;教学《跳水》一课时,让学生想想当船长的孩子爬上桅杆顶端,情况十分危急时,除了船长用开枪的办法命令孩子跳水外,还有什么办法可救孩子。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发散、想出种种的不同方法之后,还需要再引导学生将他们所想出的众多办法和课文中讲述的办法进行比较、选择,经过讨论,使学生明白课文中的方法是最佳的方法。

三、启发想象,促进创新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渗透在小学学习的各个方面,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都是十分有益的。小学语文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想象思维材料,在阅读教学时应充分启发学生想象,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增扩续补想象。扩想就是对教材文句内涵作开拓或将课文故事加以扩充。如教学完古诗《暮江吟》后让学生进行扩充想象,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有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十分含蓄,可让学生需想,续写想象作文。如《粜米》、《凡卡》、《穷人》等文教学后,以《粜米之后》、《凡卡寄信之后》《收养孩子之后》为题让学生进行想象       说话     作文;许多课文中有“空白”之处,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想象补充。如《珍贵的教科书》中,指导员在牺牲时有许多话要对“我们”说,却没有说出来,指导员可能会说什么呢?让学生进行补充想象,通过增扩续补想象,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画图想象。就是要求学生把自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用图画画出来。这一画图的过程既是深入体会课文语言的过程,又是培养想象的过程。如《黄山奇石》一文,对奇石“金鸡叫天都”作了生动的描绘,但文中没有插图。为使学生读懂这段文字,并受到美的感染,让学生按课文描绘,用画表现出来。“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子弹琴”这三块奇石仅说了名称,没有作任何描述,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黄山奇石的“奇”,让学生想象这些奇石的样子,并将其画下来。

四、大胆质疑,促进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通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题,教师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则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主动探索,激活创新思维的作用。

语文阅读教学中处处有疑。在课始可引导进行预习后的质疑,如教学《穷人》时,问学生:“遇上了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学生提出了问题:“渔夫一家生活很苦,为什么还要收养西蒙的孩子呢?”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如教学《月光曲》时,出示课题后,问学生看了题目想知道什么,学生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月光曲》是谁创作的?是怎样创作的?曲子是怎样的?这样就更好地为理解课文作了铺垫;在教学课文中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性的质疑,如教《记金华的双龙洞》,引导学生提出”溪流声为什么会时时变换调子“这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通过释疑弄清溪流的宽窄缓急变化,弄清溪流和双龙洞的变化,使学生明白“山势”的变化引起了“溪声调子”变化的关系,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在课后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性的质疑,如在教学完《鸟的天堂》后,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提出了“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通过释疑,既使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又使学生受到一次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的教育。

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让他们各抒己见,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

五、教给学法,促进创新

“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教学改革发展的共同趋势。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不仅对学生在校学习各门学科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且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良好品质,使学生终生受益。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3

关键词:创新能力;阅读教学;培养

一、鼓励大胆质疑

和谐的课堂气氛,能诱发学生创新意识。在阅读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的是一个和谐民主,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平时教学中,我对学生采取“两欢迎、三允许”,即“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课堂上,那些学习暂时困难的学生往往发言机会少,说话音量低,一时表达不清。我就让他们回答一些较容易回答的问题,并及时表扬。课内,我也正确对待学生的突然发问和插话。学生在上课时,突然发问或插嘴,正是多思、善想、敢问的创新意识,课堂上无须指责,相反应因势利导。

二、激发想象创造

通过指导观察培养想象力。培养观察力是发展想象力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获得有关的表象和情节的依据,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丰富画面的形象和情节,使画面活起来。如,我教二年级下册《蜜蜂引路》中,我问“同学们,请你们看书上的图,再图文对照,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在说话?”问题提出来之后,学生陷入沉思,然后纷纷举手回答,热烈争论。如,有的说:“我说是养蜂人在说话,因为他张大嘴巴笑嘻嘻的,看见列宁来很高兴”。学生们有从养蜂人角度说的;有从列宁角度说的;还有从自己角度说的。在对画面的想象中,创造性思维火花得以迸发,想象能力、感悟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三、强化思维训练

创新型人才思维具有较强的发散性,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心理学家J.P.吉尔福指出,大部分教育都关心促进复合思维而压抑发散思维。复合思维鼓励学生找到“正确答案”,这便使学生的思维越发局限、狭窄。发散性思维,它是全方位、多角度地从各个层次寻求与探索答案的过程。发散性思维强的人在解决问题时,能有较多的机会得到正确答案,容易在某一发散点上形成新的突破,从而获得有价值的成果。因此,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以开阔学生思路,拓宽思维领域。

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语文阅读教学,为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提供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广袤空间,课堂中教师放胆让学生去质疑、去想象,让学生的思维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中,培养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为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尽绵薄之力。

培养学生阅读创新能力初探 篇4

一、激发兴趣, 启动学生内驱力

阅读兴趣, 是指进行阅读时的主动性心理倾向和对阅读材料内容及意义进行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它对维系注意力, 增加理解与记忆, 激发联想和创造思维, 唤起情感体验, 都具有积极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 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作适时适度的“点”、“联”, 把生活引入阅读之中, 气氛就会活跃, 就能开辟出阅读教学的一片芳草地。还可以多搞一些课内外的阅读竞赛, 教师在平时教学以及竞赛中要注意发现、培养阅读能力强的苗子, 使他们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有了阅读兴趣, 就能使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从而为创新阅读打下的坚实的基础。

二、引导想象, 激发创新意识

想象的对象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已有的、但个人尚未感知过的事物的新形象, 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尚未有过, 还有待创造的事物的新形象, 所以想象具有创新的特征与内涵。在阅读教学中, 凭借教材的想象因素,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翱翔于想象王国,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意义无疑是重大的。教材的想象因素主要指填补文章的空白处、读后写、改写课文、将课文概括部分写具体等等。如分析《毛遂自荐》一文时, 除让学生学习到毛遂勇于自荐的可贵之外,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从平原君、食客甚至毛遂本身的不足之处进行讨论分析。这样, 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宽了。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见解, 他们提出了诸如“毛遂当了三年食客却无所事事, 是不应该的。每一个吃国家饭的人应该主动地为国家贡献自己的才智”“食客们在斗争时刻畏首畏尾, 可见疾风知劲草, 烈火见真金”等二十来种新颖的见解。

三、鼓励质疑, 培养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 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 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 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质疑。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 经过推测, 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 内中空穴很大, 所以在崖壁上敲打, 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 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 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 并非“所在皆是也”, 因此, 对苏轼的见解提出反驳, 认为李渤的说法未必错, 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对学生的“标新立异”, 大胆质疑, 教师应顺势引导, 不必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和权威性;尤其对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怀疑精神、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只有这样, 才能“发前人之所未发, 明今人之所未明” (陶行知语) 。

四、提倡自主, 读出共性中的个性

阅读“自主”意识实质上指阅读主体独立领受和驾驭文本的主人意识。现代教育观念也一再强调要发挥阅读主体的能动性, 现代中学生, 保护个性, 释放个性, 张扬个性是他们普遍心理, 他们渴望运用自己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来审视文学作品, 从而表现自己的评价与思索。顺应这一心理和现实, 鼓励阅读主体的个性张扬, 阅读就会出“新”。

五、引导探究, 激活阅读创新的潜质

老师应注重鼓励和引导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去思考, 让学生在探究中阅读, 在阅读中创新。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 选择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专题研究, 如学习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时, 可让同学们就课文与鲁迅进行精神对话。在教师提示了探究方向的基础上, 同学们上各大文学网站查阅资料, 还翻看了《话说周氏兄弟》、《鲁迅作品详解》、《〈呐喊〉导读》、《鲁迅思想的特征》等作品和文章。有的谈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的从“称呼”入手进行探究;有的就“做梦”问题展开;有的谈“健忘”。总之, 大家或从历史的角度, 或从文学的角度, 或从语言学的角度, 甚至从本土文化的角度谈自己的独到见解。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利用阅读教学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广袤的空间,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 让学生在创新能力训练中, 看一片新天地, 获得一种新认识, 养成一种好习惯, 逐步成长为创新型人才。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 文章试从激发兴趣;引导想象;鼓励质疑;提倡自主;引导探究等几个方面来谈如何培养阅读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语文教学,语文阅读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谈谈阅读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5

教育的灵魂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初中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同创造的关系十分密切,而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阅读教学,更需创新。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变封闭式阅读为开放式阅读

教材中的课文无非是例子,即使写得再好,其量也毕竟有限,阅读教学创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知识的“厚积”,更离不开阅读总量的积累。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而学生百分之九十的知识信息是通过阅读得到的,因此要大胆地鼓励学生将阅读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采用多种形式阅读。例如课前三分钟讲故事、读新闻,课外延伸读故事、编故事等,还可以成立课外阅读小组,成立文学社团组织,开展各种竞赛,比赛谁读的书多,谁做的读书笔记好等。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学生书读得多了,写起文章来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只有开放式阅读,大量阅读,有了积累,才能为阅读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变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为理解阅读材料的形成过程

淡化结果,优化过程,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传统的阅读教学,过多的强调读懂材料中的字、词、句、段,千人一面,答案唯一,从而导致阅读教学呆板僵化,强调对阅读材料形成过程的理解,学生就能自发的运用各种阅读手段,如定向阅读、联想阅读、比较阅读等,并从立意素材,语言内容,评价鉴赏等方面去主动探求,使学生实现由“读会”到“会读”的质的转变。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和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在阅读教学时便可采用比较阅读,并让学生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动用各种“手段”去探究两位作者的“我的老师”的形成过程,从而由学会如何去阅读,到探索如果是由我来写“我的老师”应该如何去写。在其他内容的阅读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有选择地思考:课文的精妙之处在那里?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手段达到精妙的效果的?文章的表达效果可以作那些改进?以文中的基本题材为基础,我能写出新意吗?这样学生通过细致的体会,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既训练了学生深刻的理解力和独特的想像力,又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变整体阅读为主为个体阅读为主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个性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阶梯,因为创新能力只能寓于生活实体之中。培养学生自我的个性特点,闪光点,就等于开发了学生的特殊的创造潜能。我们可以结合时下的导学案模式,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个体地位,发展学生个性。学生可以向传统的教育挑战,可以对作者、编者、老师提出批评,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应算正确。

如学《爱莲说》时,有的学生就对“淤泥”大加赞赏,认为“如果不是淤泥勤勤恳恳地提供养料,那里会有美丽的荷花?而且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淤泥总是一声不响,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就这样默默奉献,这种多么可贵的精神啊!”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使他们有创造的动力和热情,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教师,能独立钻研,勇于探索,提出创新性见解。可见由整体阅读为主向个体阅读为主的转向,有利于培养学习个性,激发学生的丰富多彩的创新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6

关键词:阅读教学 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 愉快学习

创新不仅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还是人才素质的核心。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给学生提供创新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要导之以“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心得体会。

一、 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质疑问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借助原有的知识创造性地获取新知,使学习的过程成为思考的过程。宋代教育家朱嘉说:“读书无疑者,教有疑,有疑者却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因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打开学生的思路,激活学生的思维。如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时,上课伊始,让学生质疑“我是谁?”“心脏怎么能带回祖国?”“为什么要把心脏带回祖国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说:“老师也很想知道这些,咱们一起读书找答案吧!”学生带着疑问自觉地去读文章,想找到问题的答案,读后学生若有所悟地说:“原来是波兰著名的音乐家肖邦被迫离开祖国,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全身心投入到音乐创作之中,弥留之际,请求姐姐把心脏带回祖国。这种至死不忘祖国的爱国之情真令人震撼呀!”学生大胆地提出了问题,并通过积极思维解决疑问,这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也使他们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创造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求异性,所以,要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养成探求真知的习惯。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营造出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师生共同商讨,各抒己见。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不盲从,不迷信。熟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古训,“人非圣贤,孰能无惑”的道理。其次,教师要经常启发学生:“你认为课文怎样写就更合理了?”“你能想出更精美的词进行描述吗?”“你能想出比老师更好的学习方法吗?”再次,教师要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式”等课堂教学的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本、教师和同学的勇敢挑战者,如在教学《曹冲称象》后,有的同学就主动提出:“曹冲的称象办法还不够好,石头搬上搬下都不方便呀,而且很费力,还不如叫那些看称象的官员代替石头,自己上船下船都好,称起来也很方便。”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所有同学都投去羡慕的目光。这就是对创造性学习的最好肯定,学生敢把书本、权威当作“对手”。敢于独立思考、尊重事实,使主体学习的创造性、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展现。

三、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想象为思维插上翅膀。学生是富于想象的,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全部,是知识的源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边读边想象画面,或者读后用简笔画再现文字内容,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理解内容,又能培养学生想象力。教学《船长》一课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铁坦尼克号》中出事的场面,让学生感受当时混乱的局面,引导学生想象,这时该怎么办?这时学生兴趣盎然,个个都在为这场劫难揪心,从而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纷纷在为这场灾难想办法,争先恐后地想要说出自己的见解。再如,教学《山谷中的谜底》一文,我让学生画出加拿大魁北克山谷是一条怎样的山谷,然后对照图画说话,这样不但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根据内容引导学生编排课本剧,在表演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叙述的故事情节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根据课文所叙述的情节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在兴趣盎然的表演中,再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导演结局。学生对剧中的角色,对故事的结局进行大胆地设计,这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学历史小话剧《负荆请罪》一文后,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四人一组,交流、讨论文中人物特点,进行排演这部历史小话剧,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适时地进行指导,要求语言、动作、神态等符合人物的特点,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廉颇知错就改、爽直磊落和蔺相如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性格特点。再如教学《爱之链》一文时,我也采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设想,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写一段话。让学生先分组讨论,总结设想出以后的故事情节,然后让各小组分别表演。通过有趣的表演和续演,使学生对课本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针对故事情节,进行创造性地复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复述课文时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情起因、事情发展的基本过程和最后的结果都了解,但如何重新组织语言,把课文内容加以压缩,长话短说,这就要求学生去积极思维,教学时启发学生抓住要点,对次要内容进行删减、替换、合并。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如在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要求学生在复述“三打白骨精”的经过时,精心组织语言,不仅要说出事情经过,还要能刻画出白骨精的诡计多端,唐僧的是非不分,更要刻画出孙悟空的疾恶如仇,爱憎分明。此时,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基础进行创造性思维。又如,教学《螳螂捕蝉》一课后,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我要求学生带着如下问题复述课文,“如果吴王攻打楚国,后果会怎样?少年是怎样让吴王口服心服,放弃攻打楚国,又避免杀身之祸?”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是无所不在的。教师要做有心人,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组织学生进行读、写、听、说等实践活动中,使语文学科成为培养儿童创新能力的一片沃土,让埋在学生心底的智慧种子早日生根、发芽、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阅读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7

一、营造开放性教学氛围, 激励学生参与, 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 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 互相交流思想, 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与学生平等对话, 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 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 使学生敢于质疑, 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 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 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在这种激励性的氛围中, 教师结合教学情境, 通过语言鼓励、神态暗示、动作启发、情绪感染、角色互换等活动, 激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确立阅读教学目标, 采取多样化鼓励性评价, 突出学生个性

采取多样化, 鼓励性评价策略。阅读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阅读水平的评价要避免单一化, 而是要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1.自我评价法, 这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水平进行自我考察, 思考自己在对文本的理解方面, 哪些值得肯定, 哪些需要修改, 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 避免学生的盲目自信和自卑;2.同伴互评法, 这是鼓励学生对同伴在阅读教学中的行为、态度和学习状况等发表意见, 培养学生初步的民主批评和自我批评意识的评价方法;3.成果展览法, 这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 每个学生以各种形式如展现阅读经验、申述对某一作品的评价等, 从而体验成就感的评价方法。

三、注重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21世纪是知识竞争的社会, 单靠课本与课堂教学是远不能满足发展中学生的需求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并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生活经验, 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 吸收时代信息, 收集阅读资料, 来扩展或更替教材, 使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所以, 阅读教学也要打破课堂和校园的围墙,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向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开放, 引导学生将教材里的一些课文与生活的观察实践结合起来, 这比教师在教室里用口述, 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要更直接, 更生动。而且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 并与学过的内容相结合, 以加强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鼓励质疑, 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和探究意识

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 对事物有新鲜的感受、独特的见解, 就是学生的创新萌芽。尽管有时这种见解是幼稚的, 甚至是错误的、不成熟的, 我们还是要给予珍惜和爱护。怎样爱护、培育学生的创新萌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疑问”, 鼓励学生大胆生疑、质疑。大胆质疑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充分体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头脑里产生疑问越多, 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新教材的兴趣就越高。在课堂上学习新教材之前就让学生积累疑问———这是教学论上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没有疑问的学习就像一潭平静的死水。设置疑问, 唤起思维, 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有的教师生怕学生质疑会打乱教学思路, 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处理, 所以不敢、不愿让学生质疑、这是没有摆正主体与主导关系的缘故。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 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 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 掌握思考方法, 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安排质疑时机。一般来说, 质疑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课前、课中、课后。每次质疑的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根据课题发问, 从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发问, 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处发问, 从文章写作特点方面发问等。教师还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 选用恰当的诱导方式, 并合理进行调控。初读前, 可用“直入式”。开课后, 直接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这时的质疑特别要注意关照差生, 鼓励中等生, 让他们勇于陈述自己的疑惑和见解。

五、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培养阅读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还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更充分的发展。那么, 要开展哪些语文课外活动呢?

1. 课外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 利用各种机会,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如创办图书角、剪贴材料、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会等,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2. 个人活动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 教师应提供给学生个人活动的各种机会, 如采访、出黑板报、自编手抄报、自编童话故事书等,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独立性,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实践能力。

3. 兴趣小组活动

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文兴趣小组, 如读报小组、读书小组、创作小组等, 通过对文艺作品的阅读评论, 提高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 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通过学习创作, 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作能力。

学生阅读创新能力培养 篇8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的新课题。设想的策略是“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 我就“加强语文阅读教学, 培养创新能力”问题, 谈些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必须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 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 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 使学生自由地学、思、疑、问。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中,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只有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能为培养创新能力作好切实的铺垫。《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作为课堂组织者, 教师要以人为本, 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中, 与学生和平相处, 这样师生感情上会更融洽, 心理上会更沟通, 学生就能激发创新的兴趣。

二、营造开放性教学氛围, 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进行开放性阅读, 教师首先必须扭转“一言堂”、“满堂灌”的旧习, 优化课堂教学气氛, 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 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放下架子, 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事事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 如“谁最棒?”“谁的答案更好?”“谁能把老师问倒了?”……只有这种言论自由, 才能使课堂成为“百家争鸣”的场所, 也只有激励学生敢于想他人之未想, 做他人之未做, 敢于标新立异, 学生的创造欲望才能激发起来。

三、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手段和方法, 开发学生创造潜能

采取多样化阅读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开放性阅读教学的重要特征。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 (1) 内容的选择贴近儿童生活。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儿童, 在内容的选择上, 可选那些浅显的童话、寓言、童谣、古诗等。 (2) 形式多样化。比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等。比如教学童话故事《丑小鸭》时, 我让几名学生戴上头饰, 分别扮演不同角色,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进行表演。在表演过程中, 学生切身体会到丑小鸭成为白天鹅的过程, 懂得命运其实没有轨道, 关键在于要有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让学生聆听美妙的声音, 欣赏美丽的画面, 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 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 这样, 学生就能迸发出耀眼的创造火花。

四、采取多样化鼓励性评价, 突出学生个性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阅读水平的评价要避免单一化, 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1. 自我评价法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水平进行自我考查, 思考自己在对文本的理解方面, 哪些值得肯定, 哪些需要修改, 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

2. 同伴互评法

鼓励学生对同伴在阅读教学中的行为、态度和学习状况发表意见, 培养学生初步的民主批评和自我批评意识。

3. 成果展览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 每个学生以各种形式, 如展示阅读经验, 申述对某一作品的评价, 等等, 从而体验成就感。

五、引导学生求异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品格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适时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 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 合理安排质疑时机。如教学《司马光》时,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孩子掉入水缸后, 一般人会怎样救?这些方法司马光为什么不用?他用的是什么方法?这样做有什么好处?通过教学, 学生打破习惯性思维定势, 以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这样就能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六、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培养阅读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除了课堂教学, 教师还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 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平台, 才能使学生活跃思想, 自由地、有选择地吸收知识。

1. 课外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 利用各种机会,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如古诗词赏析、创办图书角、故事会、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会等,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2. 个人活动

为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要求, 只有教师提供给学生个人活动的各种机会, 如采访、出黑板报、创编手抄报、自编童话故事等, 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 兴趣小组活动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文兴趣小组, 如读报小组、评论小组、创作小组等,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评论, 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强化语文阅读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 这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只有用创新理念指导语文教学, 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改革, 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郭福根.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王锦萍.课程教学方法.小学语文.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05.

阅读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9

一、授之以渔, 引导质疑

“学贵有疑, 大疑则大进, 小疑则小进”, 我们在教学中习惯于教者设疑, 学生解疑。这样学生处于被动思考状态, 习惯于坐等答案。久而久之, 则形成思维惰性, 长此以往, 不利于学生发展。许多教者深知此弊, 便大胆让学生去设问, 又发现学生不是什么问题都提不出, 就是提出的问题满天飞不着边际, 毫无价值。要改变此现状, 教者要循序渐进, 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即授之以渔, 引导学生质疑。

1. 引导学生学习老师是如何设疑的。

著名学者张光鉴先生在他的相似论中曾明确指出:人们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而存贮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我们称为相似块, 人们对外界的认识过程中常常依赖它的存在。所以, 我们要想让学生会质疑,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老师每次是怎样设疑的。如让学生明白学课文一般是按这样的步骤: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品词析句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使学生明白老师的每一个问题多是循着这样的步骤提出的。这样, 让学生在多次反复体会老师是怎样设问的, 而在脑中贮存设问的相似块, 为学生今后自主质疑提供了基础。

2. 引导学生大胆设疑, 勇于实践。

真正的功夫是在无数次实践中练出来的。要想让学生会质疑, 必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勇于实践。如让学生做小老师独立仿照老师的样子先备课, 然后上课, 你就会发现学生都能模仿老师的样子上课, 许多问题设计得很有价值。这样的实践可锻炼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3. 引导学生对结果质疑。

学生喜欢崇拜书本和老师, 往往会认为只要书上写的、老师说的就一定是正确的。我们应鼓励和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每篇课文学完了每个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 也会有对所学结果有疑问之处, 我们鼓励学生把疑问说出来, 告诉老师、告诉同学, 并可以通过相互讨论和查阅资料去寻求正确的答案。这样质疑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启迪智慧, 增进互学精神, 营造善思、善问的氛围, 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追求真理的品质。

二、注重启发, 引导品析

品词析句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为, 他对学生理解课文和增加语感能力以及提高对文章鉴赏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习惯把教学参考书上的标准答案传授给学生。只注重灌输和结果, 忽视了启发和过程。而最终能促进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恰恰是这个过程。最不可取的恰是那个标准答案, 因为品词析句讲究的是感性和自悟, 这感性和自悟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如在讲“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时, 不必逐字串讲, 而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这句话的含义。便会发现学生虽说法不一, 却大多理解正确, 且有一定的深度。如有的说, 人肯定要死的, 给坏人办事而死, 死的就比鸿毛还轻, 为人民着想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学生发表完了意见老师可以再说这句话的意思, 让学生体会一下表达的准确性, 却不可强求与老师讲的一致。

三、创设情境, 引导想象

教者要善于挖掘教材, 挖掘课文言而未尽之处进行情境创设,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锻炼说写能力。如《丰碑》一文中, 有三处描写了将军见到军需处长雕塑般的身躯所产生的外部神情变化, 这三次神情变化是将军三次心理活动的外化。这里可让学生展开想象, 想象将军三次的心理活动变化的过程, 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军需处长这个人物的形象。又如《将相和》一文在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中, 没有把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写出来, 这里让学生对廉颇和蔺相如的动作、神态、语言展开想象, 说一说, 写一写。这种形式的训练, 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有利于学生提高读写能力, 有利于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创新能力 篇10

关键词:阅读,创新,能力

如何实施创造性阅读教学,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人才, 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在新形势下共同探讨的重要课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地阅读, 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面对《新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要求和目标,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让阅读教学真正体现出其价值来。

一、发扬教学民主, 创设阅读创新氛围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 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 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 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 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教学, 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 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 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 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 是知识的“记事本”。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 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 体现真正的民主。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为学生提供宽松愉悦、生动活泼的思维空间, 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提倡自主阅读,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的起点是独立与自主。阅读自主意识实质上指阅读主体独立驾驭文本的意识。现代教育理论强调要发挥阅读主体的能动性。教师要以“引导”为主, “引”是方法, “导”是应采取的态度和过程。在释放个性, 张扬个性是学生普遍的心理, 特别是现代的中学生, 他们渴望用自己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来审视文学作品, 从而表现自己的评价与思考。因此, 鼓励阅读主体的个性张扬, 阅读就会出“新”, 教师应带着学生走进作品, 而不是带着作品走近学生。要求学生应用自己的理解力去研读作品, 用自己的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敏感地捕捉学生的思维变化, 不失时机艺术地加以培养引导, 发掘学生潜在的智慧和灵气, 做到“开而弗达, 导而弗牵, ”将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转向“探索---转化---创造”的学习过程,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构建自己自主学习的机制, 形成主动学习、主动思维, 主动提高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这样, 教学才达到高理想境界, 才能成为实施创新教育的契机。

三、在阅读中互动交流,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阅读教学主要是学生和教师之间对书本的阅读的互动交流, 通过这样的交流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传统的模式下, 总是教师在讲, 学生在听, 新的教学改革要尊重的自主性, 要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新天地,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对比论证中向我们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中学生要养成读书的习惯, 要在学问中寻找一种爱好。中学生学习的课程很多, 该如何提高阅读水平?这需要教师引导, 通过小组讨论, 相互交流, 发表看法, 最后总结阅读的问题所在, 再由教师给予解答, 通过多方对话, 互相交流, 学生就能收到很好的阅读学习效果。教师在为学生解答疑难中, 自身的教学能力也在不断更新和提高, 这对教师本身的知识也是一种挑战。因此, 这就在无形中给教师一种压力和鞭策, 促进教师不断地探究新的阅读知识来满足学生的要求, 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用教师的创新行为,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的同时, 能力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学生本身内在的因素, 同时, 学生之外的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是必不可少的。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变化内因是基础, 外因是条件。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 但外因能催化内因的变化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影响, 就是学生阅读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外部条件。教师创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态度, 特别是教师的创新思维, 都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起着积极的催化作用。在实际的教学中, 有这样的现象:一些年青教师无论在在专业知识, 还是在教学技能上都比不上老教师, 但是, 年青教师的课堂教学总是让学生更为喜欢。这是因为年青教师的思想、兴趣等与学生的比较接近, 容易产生共鸣, 年青教师在思想、思维、方法等方面的“新”对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虽然年青教师的这种“新”不一定完全具有“创新”的内涵, 但是, 我们如果抓住这种“新”对学生的影响力的特点, 遵循“创新”的规律, 赋予“创新”的内涵, 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态度, 特别是教师的思维方式不断创新, 用教师的创新行为影响学生, 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乐在阅读: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能力

一、情境阅读是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阅读主体的能动性,教师必须营造一种良好的兴趣氛围,激活学生的情绪智力,把学生引入趣味情境,从而产生创新欲望。

1.适当交代课文背景

以往对阅读课文作者的介绍,常常只是为了应付考题可能出现的有关文学常识的需要,仅作粗浅介绍。如介绍《听潮》作者,可能只这样讲:“《听潮》作者鲁彦,原名王衡,现代作家兼翻译家”。显然这样的介绍,不但难以唤起学生的兴趣,也难以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探索理解。如果向学生介绍本文写作时所处的1929年那个昏天暗地的时代,向学生介绍作者当时是位二十八、九岁的热血青年,让学生明白作者是借大海所蕴涵的雄壮美来表达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未来的热烈追求的。那么,学生的阅读热情和求索精神就会增强,文章的思想意义在学生心目中也会得到升华,作者积极的进步形象,大海的伟大力量也会在学生心目中重新生成。

2.点击学生情感世界

课本上的阅读材料可谓经典之作,它们凝聚着人类多方面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引导学生走进作品,把自我摆进材料,会荡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涟漪,产生共鸣,构建互动情境。如我在教朱自清先生的《春》、《背影》等散文材料时,就让学生先谈谈自己在春天来临时的感受,谈谈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感情,在这基础上再来学习课文,朱自清那种在春天到来时强烈的兴奋感,那种与父亲分手时浓浓的惜别情,也就移植到学生心中了,学生进一步研读创新的氛围也就自然拓展了。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

语文阅读材料中,不少内容是反映作者童年、少年时代的。初中生刚刚走过童年,走进少年,相同阶段的人生岁月,放在一起比较,很容易创设课堂情境氛围。我教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同学们一个个把自己的童年描绘得多姿多彩。等大家将快乐的童年生活畅谈完毕再回到课文中时,人人唏嘘不已,为文中“我”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乏味而深表同情,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文章主题的进一步探究,体会到作者意在借此抨击封建教育制度的深邃。

二、科学阅读是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有力保证

创新精神是一种科学的研究精神,而要培养学生阅读中的科学研究精神,就必须增强和优化学生阅读的科学态度、科学品质和科学思维的方法。阅读学习中,有的学生比较聪明,但不那么努力;有的刻苦认真,但不够严谨踏实;有的记忆力好,但思维力差;有的理解力强,却不善深究;有的兴趣浓厚,却缺乏毅力;有的接受力高,却不喜质疑……不良的阅读态度和品质必然妨碍学生的阅读创新,因此,注重优化学生科学的阅读态度和品质是学生阅读创新的保证。

直觉思维是一种不必经过充分逻辑思维的直观性思维,它包含大胆的预测,丰富的假设和机灵的论断,具有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征。直觉思维越过了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直达终点,其结论是否正确,与思维者的知识基础、经验功底密切相关,所以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积淀阅读知识和技能,多看课外书籍,扩大阅读面,积累语言感悟能力。这样,直觉思维就往往具有直通性和创新性。

求异思维是指从某一点出发,从不同角度,实现思维的主体化,摆脱思维的单一性、片面性、克服思维定势。教师可通过阅读主题的多元解读或阅读形象的多元解剖来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逆向思维是从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打破常规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往往能有新的发明、发现,从而激发创造契机。教师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不人云亦云,要勇于质疑书本、教师、同学的观点及看法,提出不同的见解,发现新的阅读真知,探出新的阅读体悟。

直觉思维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求异思维能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逆向思维能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阅读教学中,这三种思维的训练对创造思维的培养大有裨益。

三、个性阅读是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坚实基础

新课程要求为具有不同禀赋和不同潜能的学生创造发展的空间。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各自潜在的创造力和智力资源,所以,发展个性是提高学生聪颖才智和创造性的有效途径。为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对学生因材施教。可视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阅读兴趣小组,组织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这样,既可保护学生的良好个性,又可张扬学生的兴趣特长。

学生阅读创新能力培养 篇12

一、活动紧扣《课标》, 形式多样化

《课标》) 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阅读教学中的小型活动, 必须紧密地联系阅读教学的内容, 针对《课标》和课文的特点、教学要求, 让学生通过活动进行听、说、读、写与认识、观察、思维能力的训练, 达到多方面的培养, 扭转过去只重视活动的趣味性、连贯性而忽视能力的培养, 从而形成内容的单一、形式僵化的局面。

如教学二年级《狐狸和乌鸦》时, 教师为了搞课堂活动, 指三名学生在黑板前进行狐狸和乌鸦对话的表演, 目的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而阅读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配合不明显, 只是对内容的再现、从活动方式上看, 只有少数人参加, 不能面向全体, 在培养思维上广度不大。在交换意见时, 我们共同探讨了方法: (1) 熟读课文。 (2) 分组讨论。 (3) 以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 (4) 抽小组板前表演。 (5) 根据表演进行小组评议。 (6) 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对教学中的重点词、句从认识到表演进行指导, 最终使活动和阅读有机结合。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 有很多课文都比较适宜搞这样的活动, 比如《狼和小羊》《谁的本领大》《狐假虎威》《狼和鹿》《九色鹿》等。

二、活动和阅读结合, 重点落到目标

阅读教学活动中, 结合阅读教学目的, 对活动过程中每一个细节动作、神态、表情都要进行认真思考, 尽量符合儿童心理, 做到目标化、规范化, 如《狐狸和乌鸦》一课, 要认真组织学生讨论课文重要内容, 把握课文的来龙去脉, 重点词语, 如“狐狸笑着”“您”“亲爱的”“漂亮”“爱听”等在表演中的语气和表情, 进而体现出表演狐狸奉承乌鸦的语句的特点, 体现狐狸的狡猾;“叼起来、钻进洞里”, 表现狐狸动作之迅速, 说明狐狸早有准备。加强对语句、语气的理解, 进而在表演中教师要提出对词语理解透彻, 语言完整连贯, 叙述准确, 表演生动形象的要求。

三、活动中注意培养多种能力

首先, 活动要有趣味性, 有趣味性是搞好活动的前提。当然, 在活动有趣味的同时, 要尽可能地让活动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 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活动中, 要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主体地位, 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面向全体学生;其次, 要加强认识能力, 表演能力的培养, 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为此, 教师在活动中, 要根据阅读教学的要求给予必要的指导, 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 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阅读、质疑, 用自己的认识能力、表演能力来理解关键词语, 体会思想感情, 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发挥主体地位, 活动有创造性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对文章理解认识,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表现学习的积极性, 在活动中应有创造性地表演, 通过表演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达到表现自我的目的。如《狐狸和乌鸦》一课, 为了交待环境, 引起下文, 狐狸在大树下时, 要表演出它向树上看乌鸦嘴里叨的肉, 直流口水, 想办法骗肉吃的情形, 其次要表演出乌鸦爱听奉承的甜蜜语句而“心里很高兴”的样子及一唱把肉掉下来的神态, 最后表演出乌鸦喜欢听奉承的话而受骗把肉掉下来的沮丧。这样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 老师也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给学生及时、恰当的指导。在活动中, 老师扮演的角色是“指导者”“导演”“主持人”。

五、活动归到目标, 实现素质教育的多面性

上一篇:节能减排的助推器下一篇:面向Ag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