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阅读能力训练

2024-10-19

学生阅读能力训练(共12篇)

学生阅读能力训练 篇1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目标之一, 也是高考考查内容之一。在学习过程中, 不少学生常常搞题海战术, 机械式地进行阅读训练, 却没有深入思考, 没有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 因而学习效率不高, 学习效果不佳, 甚至是事倍功半。为解决上述问题, 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加强阅读思考训练, 使学生学会边阅读边思考、善于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使其把握阅读方法, 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一、把握阅读思考内容, 培养学生自我反思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 阅读思考是十分重要的, 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注意阅读思考, 提高阅读能力。

第一, 认识思考。在有效阅读中, 学生需要静心, 积极思考, 审视经验积累, 善于自我提问, 并注意总结归纳。如在解答阅读理解题时, 不少学生会出现理解偏差, 甚至是屡错屡犯, 于是有的同学则出现焦虑与急躁情绪, 亦或放弃这一类题目, 导致丢分。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认识与思考, 如静心想想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常常犯同一错误?若自己难以找出原因, 则可向教师或同学请教, 共同探讨, 找出解决之法, 总结经验教训与解题规律, 提高阅读与解题效率。

第二, 操作思考。这主要是指在解题过程中, 注意角度, 注意顺序与方法, 这就需要学生能够辨别各语句的相互联系。在语文阅读理解题目中, 常常就文章中的语段、语句或词语加以设问, 而其解题关键则在于找出与问题有关系的语段、语句或词语。就如语文阅读教学中, 我们常见的, 如在阅读说明文时, 则需找出说明和被说明, 找出现象与本质;在阅读议论文时, 则需把握论据与论点、证明和被证明;而其他的还有比喻、比较、因果、转折等关系。这些关系会根据作者的写作技巧、创作风格而有所变化。但只要学生仔细阅读, 把握阅读方法, 注意总结归纳, 则易于掌握。 (1) 通读全文, 抓住文章主要内容; (2) 认真审题, 确定做题要求;如《在山阴道上》:“好久以来, ‘故乡’就在吸引着我。”请问文中“故乡”的含义是什么?该题是理解重点语句, 既要分析表面含义, 也需说出深层意思。 (3) 找寻信息, 有效阅读; (4) 文句研读, 理清设问与解答关系, 筛选信息; (5) 再次审题, 依照提问定向作答。

二、抓住阅读思考任务,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在阅读理解中, 其基本任务就是读懂文段, 理解语篇。由体裁来看,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通常追求体裁的多样化, 但总的来说, 通常包括四大类:议论文、应用文、说明文与记叙文。其中, 考查较多的是说明文, 尤其是介绍新发明、国外新科技的文章, 一般是考查热点。而议论文则是最有区分度与难度的体裁, 也是学生失误较多的体裁。由题材来看, 注重生活化、现代化、多样化, 既有广泛主题, 也实用科学, 并有趣生动, 涵盖了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前沿科技、人物故事等内容。然而, 由于学生阅历、知识有限, 对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等文章较为陌生, 不能很好的读懂与理解文章。因此, 平时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由如下方面强化阅读理解训练, 以培养学生阅读思考与理解能力.

第一, 引导学生注重课内课外阅读, 丰富阅读知识积累。在做阅读理解题目时, 若想懂得并理解语篇, 则需具有一定的背景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拓宽视野, 使其涉猎各体裁、各题材的文章, 丰富阅读内容, 为阅读理解奠定基础。如对于一些科普类文章, 若学生缺乏了解, 则会有理解难度, 甚至导致理解错误。而若学生平时接触过, 了解相关内容, 那么在做题时会驾轻就熟。所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熟悉教材知识, 也需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阅读高中语文课标规定的名著, 如文化经典著作:《孟子》、《论语》等;小说, 如《三国演义》、《呐喊》等;诗歌散文, 如朱自清散文、鲁迅杂文等;剧本, 如《哈姆莱特》等;语言文学理论著作, 如《语文常谈》、《歌德谈话录》等。也可阅读一些报刊, 如《阅读与写作》、《杂文报》、《文学自由谈》等, 以拓宽视野, 积累知识。

第二, 注意统观全文, 把握主旨。在阅读理解题目中, 尽管是就某段话或几句话进行提问, 却是在篇章主旨统筹下由众多信息凝聚而成的, 在阅读过程中, 若忽视了文章主旨, 则会导致理解偏差。如有的同学在做题时, 常常断章取义或者以偏概全, 根本原因在于未统领全文, 未准确找出文本主旨, 误将某一句话或某段看成是文本中心, 则会形成理解偏差。所以, 在平时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这方面的训练, 以提高学生阅读思考能力。

如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指导学生仔细剖析文本, 理清文本思路, 抓住文章“文眼”或关键句, 以统领全文, 只要掌握文本主旨, 了解写作意图, 就能提高阅读效率。一般而言。找出课文中的中心段或总结句, 则可抓住“文眼”。如在《荷塘月色》一文中, 朱自清开篇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本文的切入点。作者“不宁静”是他漫步荷塘的原因, 交代了创作的导因与背景。而作者为何看到如此的荷塘, 其“文眼”则是第三自然段, 朱自清表述道:“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到了另一世界。”在这一句话中, “另一世界”主要指超然而宁静, 没有痛苦、压制与纷争的世界, 可见, 本文作者是个由现实困扰脱离而出的“自由人”。通过该文眼, 则可快速而准确地抓住文本主旨。

学生阅读能力训练 篇2

能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

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文学作品;

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电子读物或网络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

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6万词以上。

阅读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考,理解和吸收信息的认识活动,它既是高中阶段英语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高中英语的词汇、语法、写作等教学都应为阅读教学服务,教师应通过对阅读技巧的指点,阅读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这一最终目的。

笔者作为长期从事英语教学的高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过多年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确定我们将要阅读的材料正是我们所需要而且应该阅读的,这就要根据标题、首句或首段,对阅读材料进行预测,然后确定有无必要继续阅读。预测是否准确,可以通过阅读来加以检验,而这种预测能力的培养,却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我们在教授每一个单元的课文前,往往要求学生根据标题对课文的内容进行预测。这时学生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通过讨论,激发他们对将要学习的课文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讨论要广开言路,让学生们畅所欲言,以培养他们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在这一阶段,我们还注意加入对本单元内容的背景知识介绍。这一教学环节是十分重要的,在备课时要花费很多功夫,用学生所学过的知识,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将背景知识科学地、有趣地呈现出来。如教高二册(B)第十九单元“Afreedomfighter”时,我就向学生介绍了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MartinLutherKing)及其为黑人争取自由平等而奋斗的一生,介绍他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Ihaveadream),介绍他所信奉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理念。这样做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另一方面也为课文的教学作了铺垫。

当我们通过预测认定了这是应该阅读的材料之后,最常见的是要从所读材料中找出我们所需要的信息。这时我们就要通过快速阅读,尽快找到这一信息,对其他信息可以忽略或只作粗略的了解。高中课文教学的第一步,常是“Readthetextfasttofindouttheawerstothequestio”,这一步只是针对课文提出一两个最基本的问题,要求学生迅速找出答案,以提高他们快速寻找信息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或workbook上所安排的练习,设计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口头或笔头练习,如:回答问题(questioandawers);判断正误(trueorfalse);作笔记(note-making);填写表格(fillintheform);寻找主题句(topicsentence),归纳大意(mainidea);改写(paraphrase);听写(dictation);复述课文(retell)等,使学生进一步地了解课文内容,全面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生词,我们注意教给学生通过上下文所提供的语境猜测和理解生词的技巧,减少阅读中的障碍,加快阅读速度,提高理解率。

当课文教学进行到这一环节,还只停留在泛读的层面上,要充分利用课文这一语言载体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对课文进行进一步地挖掘,进入精读阶段。首先要对课文中的长句、难句进行详细地讲解。长句难句中往往包含较多的从句和较为复杂的语法结构,是理解中的难点,学生对这些句子往往是囫囵吞枣,甚至理解错误。我们结合语法教学,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对新出现的语法现象进行详尽地说明,对英语中的一些固定句型和习惯搭配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从整体上加以理解,而不仅仅是字对字的翻译。通过长期的训练,帮助学生搬开这些阅读理解中的绊脚石。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指导学生理解字面上的意义,还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的内涵,理解作者从字里行间传达出的思想,从而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及对所述事物的态度。除此之外,比较不同体裁作品的特点,介绍各种修辞手法,都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学生进入高年级之后,我们还把教学要求从理解提高到欣赏的高度,特别是学习经典篇目和文学作品时,指出文章的精华所在,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阅读教学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篇3

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和具体化,强调学习方式、教学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强调学习的选择性。

一、试用课题练说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它凝练、准确,往往高度概括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意图或要表达的思想。我充分利用课题的知识含量,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精心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课文题目有的直接表明了所写的人物和事情发生的地点。如《美丽的西双版纳》、《阿里山纪行》、《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黔之驴》等,还有的课题寓意含蓄深刻。如:《刻舟求剑》、《人琴俱亡》等如此种种。如在引导阅读《雪地里的小画家》时,先让学生一起来审题,即题目交代了哪些信息?让学生说出什么季节,在此基础上,说出什么地方,一群小画家都是谁?他们各自画什么画?有的课题揭示了所写的事件的过程和内容。如《骄傲的孔雀》、《难忘的泼水节》等,经过引导学生练说,锻炼了学生说话的能力,还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

二、仿照句式练说

阅读教材中句式的类型非常丰富。如陈述句、祈使句、排比句、被字句、把字句、递进句、疑问句、比喻句、等等。句式仿说是说话训练的一项最基本的训练内容,对初中学生更加适用。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应强调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充分利用这些句式进行说话训练,可达到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目的。它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掌握表达技巧,熟练表达技能。如在《蜜蜂引路》课文中有一边……一边……的句式。训练时,可先指导认真读原文,列宁一边走一边看……读后让学生体会这种句式的构成特点。接着让学生表演动作,口述自己看到的在同一时间里做的两件不同的事,然后让学生自由地进行仿说。如《阿里山纪行》中写景的句子有“如秦皇之兵马,孙武之军阵。”“如古寺之宝塔,如幢顶,如伞盖。”让学生多读,多品,再讨论交流这种句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特点?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经过三步的进行,由扶到放,层层深入使学生牢牢的掌握该句式的特点。达到了运用自如的目的。

三、再借小标题练说

复述课文是训练学生说话的重要方法之一,是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之一。要求学生尽可能用课文的语言结构,加上自己的新词进行复述,这种训练,既能达到学习巩固课文内容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的说话的技能技巧,强化了说话的训练。如《水浒传》、《西游记》中的章回标题等等,下面就以《雷雨》为例,在分析课文后,让学生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列出小标题: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然后,让学生借助小标题,按课文先讲……然后讲……接着讲……最后讲……的顺序练习说话。这种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也是一种强化说话训练的方法。

四、巧借想象练说

教材中,有些课文读完后,总给人一种言尽而意未完的感觉,让人思考与流连,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去发掘出那些深含着的因素,以用作说话的材料。想象是人脑在原有的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选形成的过程。想象是发展儿童语言和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无疑对学生的所谓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学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对学生说:这个喜欢葫芦的人还会再种葫芦吗?如果他第二年还会种会怎样做呢?请小朋友帮忙,说出这个人今后会怎样做?经过启发,学生们高兴极了,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展开想象,争相给这个古人来设计未来;经过这事后,种葫芦的人是如何吸取了教训,明白了什么道理。再种葫芦他怎么管理……最后得到了许多大葫芦。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说话的逻辑性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和锻炼。

理想是帆,想象是灯。它指引着我们前行,插上想象的翅膀,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学语文巧用想象,阅读文学作品便会有滋有味,身临其境,把自己融入其中,定会受益匪浅。教者要学会引导,注重情境教学,训练培养形象记忆法,仿佛让文中的人和事,景和物历历在目,用心去观察,抓住它们的特征去记忆,印象就深刻了。说话其实一点都不难,难就难在告诉学生该说什么?为什么?怎么说?方法技巧多训练多运用,熟能生巧。着力营造说话的氛围和场合。强化评价机制和鼓励机制。多用心理学上的“正强化”方法,提高学生说话的积极性。

在常态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说话能力有多种方法,只要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训练,把课堂与课外实践、口语交际有机联系起来,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说话氛围,感染具有不同性格的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及日常生活中锻炼说话,敢于开口说话,如何更好地表达说话。“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谈语文,日积月累,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让每一个健康的孩子都会说话,能说话,爱说话,说好话!

学生阅读能力训练 篇4

学生综合阅读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英语阅读可分为精读和泛读:前者侧重于语言知识的掌握, 后者则侧重于信息的获取。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是“除教材外, 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0万词以上”。要达到这样一种课外阅读量, 单靠精读是无法完成的。另外, 高考题型以语篇为主。如果平时不重视泛读训练, 答题时间肯定不够, 准确率也不会高。所以精泛并举、加强泛读教学是语言学习的根本原则。

二、加强高中英语泛读教学的主要措施

1. 选择合适的泛读材料, 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选材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难度要适中, 符合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和年龄特征。

(2) 趣味性要强。阅读材料直接影响阅读兴趣, 泛读的目的之一就是鼓励学生喜爱阅读, 如果材料本身枯燥无味, 本来对英语就没多大兴趣的学生会更提不起兴致来。

(3) 体裁要多样, 题材要丰富。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并能增强学生适应各种阅读材料的能力。

2. 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

泛读材料不同于精读课本上的课文。精读课文要求学生逐词、逐句地阅读其目的在于透彻理解。而泛读的目的则是扩大知识范围, 进一步提高捕捉信息的能力。

常用的泛读阅读方法有以下几种:

(1) 掠读, 即采用跳跃式的阅读方法。在阅读过程中, 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和主题句, 不去纠缠某些细节, 而影响掌握全文的大意。

(2) 扫读, 即在浏览全文的过程中, 有意识、有目的地快速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或找到细节, 对无关紧要的内容可以一掠而过。

(3) 猜读, 即阅读时遇到生词要通过上下文或构词法等快速猜测、判断某词的含义, 不中断阅读过程, 从而更快地了解文章的内容, 提高阅读速度。

三、进行检测, 了解效果

泛读不等于完全放手、放心地让学生自由地、自觉地读。教师应发挥其指导作用, 布置一定的阅读任务, 规定完成的时限。教师可以每天用五分钟进行课外泛读的检查。检查的形式多样, 但坚持一个原则:保持学生的浓厚的阅读兴趣。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自己近来的阅读进展情况, 反省自己的不足, 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另一方面, 教师可以从检测中获得数据与信息,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四年级作文阅读能力每周训练 篇5

一、我会帮“zhù”找朋友。10分

()址帮()()虫()册()子()守()福()名构()()就

二、正确答案,我会填。

1.改正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8分

娇阳似火()南猿北辙()搬门弄斧()不计其数()

左故右盼()暗渡陈仓()迫不急待()坐无虚席()

2.填写反义词近义词,组成成语。(8分)

弃()投()取()补()()材()用将()将()

花()巧()()朋()友调()遣()风()云()

3.选词填空。(5分)

(1)他从小就养成了一种()书籍的习惯。(爱惜珍惜)

(2)老师来了,教室里立刻()下来。(安静平静)

(3)他老是()别人对他不尊重。(埋怨抱怨)

(4)他买了一些学习上()的用品。(必须必需)

(5)()的工作,累得他更加消瘦了。(沉重繁重)

4.根据意思,填上恰当的词语。(5分)维持保持坚持预宁预定

(1)使现有的状况继续存在下去。()

(2)指坚决保护、维护或进行。()

(3)指维持原状,使之不消失或减弱。()

(4)指预先规定或约定。()(5)指预先订购。()

5.请将下面的字各添上一笔,使它变成另外一个字。(10分)

田()止()日()刀()乌()

哀()己()白()斤()万()

三、我会按要求完成句子。(10分)

1.扩写:()春雨()下个不止。

2.缩句:老师转过身向同学提出同样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仿照“翠鸟像箭一样掠过水面”这句话的写法,用一句话来描写一种动物的动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胸有成竹”这个词来写一句话,表达自己做事情很有把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第三者转述:同桌对我说:“我真比不上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我会积累,我会运用。(12分)

1.每逢佳节,我们会给远方的亲人写信或发电子邮件,可以引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2.要写好作文,不光要看书,还要多参加实践活动,正如古人说的那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读书不认真,班长想帮他,他却对班长说:“你别狗抓耗子()”,真是“狗咬吕洞宾()”气死人。

4.我国古代四大发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知道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写一句就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会写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写一句就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

饮茶的好处真多。盛夏喝上一杯凉茶解渴消暑吃了饭以后喝杯热茶可以帮助消化看书倦了呷几口清茶既清醒

头脑又保护视力

1、给这段话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4分

2、用“___”划出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2分

3、读读划线的句子,用加点的关联词写一句话。3分

既……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这段话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饮茶的好处多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创意写作(20分)

学生阅读能力训练 篇6

一、倡导自读自悟,使学生学会发现

自读自悟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少年儿童的好奇心比较重,每一篇课文的学习,他们都必定要探究一下课文写了什么,有什么新鲜的东西。而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给足时间让学生自由读书、引领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学生才会获得个人的理解和感受,并提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如在教学《荷花》时,教师先展示课题,说出自己想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通过什么方法解决?再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默读、轻声读,找伙伴合作读都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老师和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并要求初步弄懂课文内容,找出重点段落,标出优美词句。在此基础上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教师既尊重和保护了儿童的好奇心,满足了儿童与生俱来的尝试的需要和新的体验的需要,通过读书實践,使学生积极地去发现。

二、启发读中思考,让学生主动探究

“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地创造”。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阅读实践的环境和空间,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能够边读边想,读、思、划、批,回归常态,沉浸其中,真正读进课文中去。如我在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初读研究,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从而归纳出杨梅果的特点,并相机指导理解“细腻”“染满”等词意。然后我不怕花费时间,让学生再朗读再思考,读出作者对杨梅果的喜爱之情。这样,学生在朗读中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仿佛自己不是在课堂中,而是在亲口品尝杨梅果,自己已被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所打动。这时,我抓住学生的感悟启发:“你从读中有什么发现?”这样将学生的理解进一步引入深层,学生思维活跃,众说纷纭,把自己在读中新的感悟体会说出。紧接着,我再抓住学生的回答,领会作者写作方法,这样,通过一次次的朗读,一次次的启发,学生探究出了品词析句的方法, 探究出了朗读的技巧,探究出了写作方法。又如教学《爬天都峰》时,我要求学生读读课文,在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多读几遍。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圈划出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体会。这种批注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知,对课文的内容、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学生有感而发,有得而写,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了个性品质的发展,尝到了主动探究的乐趣。

三、重视诵读领悟,培养学生语感

在阅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篇7

目前, 中学生阅读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以某一年高中语文会考的现代文阅读抽样调查为例, 学生不能把握词句在文章中确切含义的占30%以上, 不能正确分析段落层次的占近50%, 不能概括文段内容的占15%以上。这些数据足以说明学生的阅读障碍相当严重。基础扎实的普通高中学生都如此, 遑论职业高中的学生。笔者认为,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除了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外, 还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将学生检索收集、处理整合及传递表述信息的能力与具体的阅读策略和训练形式紧密地结合起来。

通过“速读—感知”策略培养学生检索收集信息的能力

阅读的首要目的是检索收集信息, 阅读训练要注重培养学生在一定的阅读环境和要求下快速、准确、广泛地检索收集有关信息的能力, 为信息的筛选加工及处理整合做好准备。

明确检索收集阅读信息的指向要训练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文体、要求和环境确定不同的阅读目标, 以尽快选准收集阅读信息的切入点。就文体而言, 阅读记叙文要关注记叙的中心和材料、叙事和记人、记叙的语言等信息;阅读议论文要关注论点和论据、论证方法、议论的语言表达等信息;阅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则应有不同的阅读指向和重点。就阅读要求而言, 针对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等不同题型的阅读重点应有所不同;书面和口头答题的阅读指向应有所不同。就阅读环境而言, 课堂阅读、课外阅读、考场阅读应有不同的阅读目标。

采用“速读—感知”的阅读策略速读感知要求快速浏览, 是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地扫描或跳读, 以捕捉文章的主要信息, 形成对文章表达信息的总体感觉、初步印象和大概了解。在阅读训练中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检索收集信息的方法, 以便快速感知总体信息:一是善于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 如句子中的主干、动词、形容词等;二是善于抓住段落中的重点句, 如起始句、结尾句、中心句等;三是善于抓住文章中的重点段落, 如首尾段、过渡段、议论段等。速读感知要注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敏感性, 即“信息嗅觉”。同时, 在速读感知时要求观其大意而不求甚解, 既要避免在阅读的起始阶段就把注意力分散在个别的词句上, 又要防止面面俱到而支离破碎地收集阅读信息。

进行检索收集信息的阅读训练以阅读散文《天山景物记》为例,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 阅读时要由教师或学生拟定几个问题, 如: (1) 文中描写的主要景物; (2) 文章描写的顺序和结构; (3) 语言表达的特点等。以这些问题作为检索收集信息的切入点, 再依照速读感知阅读的要领进行阅读并收集有关信息。关于 (1) 题, 可以从文章的题目以及雪峰、溪流、森林、野花等四个小标题来检索信息, 并感知本文描写的是天山奇丽的景观和富饶的物产这一大概内容。关于 (2) 题, 可以从首尾段表示游览天山的句子中获取信息, 感知本文是以游踪为序的, 其中更具体的顺序, 同样可从有关部分运用的表示方位和时间的重要词语中获取有关信息。至于 (3) 题, 可以从文中众多的比喻句、拟人句及一些描述性的修饰词语中收集信息, 初步感知文章语言表达方面的生动优美。再如阅读说明文《景泰蓝的制作》, 可以先从文中表现制作工序的制胎、掐丝、点蓝、镀金等几个关键词语中感知文章的大致内容和信息。另外, 还可运用标记法、限时法、竞赛法等辅助策略促进阅读训练时检索收集信息的效率。

通过“比照—筛选”策略培养学生处理整合信息的能力

信息论认为, 信息加工分为信息检索收集、处理整合及传递表述等几个环节, 其中信息的处理整合是信息加工的核心环节。这一环节经过对已收集的信息进行系统性整理, 将信息区分为重要信息与次要信息, 再经过聚集、比照、辨析, 达到综合性处理整合的目的。

明确处理整合阅读信息的原则一是语境性原则, 任何信息都是一定语言环境中的信息, 信息的处理整合自然不能脱离一定的语境, 要做到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段不离篇。有时还要联系原文的背景、作者的个性与写作意图。二是综合性原则, 处理整合信息时, 要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思维方式, 通过联想、想象, 比较、思辨, 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 准确地筛选和整合信息。三是调控性原则, 为了使信息处理快速有效, 要重视对处理整合过程的调节与控制, 通过对阅读目标、文本信息及信息处理情况的监控提高信息处理的质量。

采用“比照—筛选”的阅读策略通过速读感知收集的信息往往是粗略无序的, 比照筛选是整合信息、达到利用信息解题的有效策略。比较和对照可以在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文章、段落、句子、词语等方面信息的辨析筛选中进行, 也可以在某一文本的思想内容、观点见解、表达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信息的区分取舍中进行。运用定向思维和多向思维的方式, 对已收集的有关阅读信息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对照、比较、辨析, 以区分信息的主与次、正与误、优与劣、精与粗, 再根据一定的阅读目标进行筛选、取舍, 可以达到信息整合的目的。信息的整合过程要十分注重发挥调控的功能, 信息调控包括自控和他控, 通过多元的信息反馈, 及时调整思辨方式和思路, 以提高信息整合的技术。此外, 还要十分注重思维活力的培养, 以强化信息处理的心理期待, 不断为这一过程提供动力。

进行处理整合信息的阅读训练下面以一道选择题为例, 分析阅读训练中信息处理整合能力的运用和培养。题干是:填入下文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文段是:我发现, 新时期文论似有某种“双重构成”现象, 所谓“双重构成”是说新时期文论之“文”不仅含有文艺美学, 更含有文化哲学, 。选项是:A.虽然彼此纠缠难分, 但此文不是彼文;B.不仅彼此纠缠难分, 而且此文不是彼文;C.虽然此文不是彼文, 但又彼此纠缠难分;D.不仅此文不是彼文, 而且彼此纠缠难分。解题分析:从题干、文段和选项看,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 实际上也是训练学生的信息能力。因为题目涉及的内容比较生疏, 而且四个备选项目里都有指代词, 很容易干扰人的思维。在这种情况下, 就要善于发挥信息能力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首先, 要收集题干、文段和选项中的有关信息。接着, 是进行信息的处理整合, 通过比照、辨析、取舍, 筛选出文段的重要信息无非是“文论”、“文艺美学”和“文化哲学”等, 选取项中的“此文”和“彼文”说的正是“文艺美学”和“文化哲学”, 要判断的也正是这两者的关系。然后, 还要根据题目要求, 进一步进行信息的综合处理和整合。要从选项的“表象”上捕捉“排除信息”。两个事物完全不同与“彼此纠缠难分”, 这两层意思不可能有递进关系, 所以B和D选项是错误的。剩下的两项在语法上都没有问题, 差别在于语意重点的区别, 从语境的综合信息来看, 本题显然强调的是“文艺美学”和“文化哲学”两者的“同”, 而不是“异”, 因为两者都是“新时期文论之‘文’的内容”。因此最终判定选取项是C。

通过“概要—阐释”策略培养学生传递表述信息的能力

收集整合信息的目的是运用和交流信息。阅读中的信息运用和交流, 可以是书面的, 也可以是口头的, 但都要涉及信息传递表述的问题。这里的“信息传递”主要拟从阅读解题的角度分析。

明确传递表述阅读信息的要领一是讲究信息传递表述的对应性, 要在阅读总目标的指导下, 依据相关要求, 把题干要求、原文内容、备选答案所包含的信息一一对应起来, 确定解题角度, 选择信息传递的路径, 使信息传递有的放矢, 快速准确。二是讲究传递表述信息的周密性, 要处理好信息传递过程中主要与次要信息、关键与重要信息、必备与辅助信息等的关系, 做到信息传递既不庞杂堆积, 又不挂一漏万, 而是恰到好处。三是讲究信息传递表述的规范性, 从阅读解题角度来讲, 要注重语言的表述, 准确得体地把信息处理的结果传递表达出来, 形成正确答案。

采用“概要—阐释”的阅读策略概要就是用简洁的语言或文中重要的词语转述文中的主要信息;阐释就是对内容和意思比较复杂隐晦的文章进行信息传递。“概要—阐释”处在信息加工和处理的终端环节, 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更简要地呈现阅读信息和信息处理的结果。运用“概要-阐释”策略传递表述阅读信息, 一要注意研究不同文体的阅读要求, 采用相应的信息传递方式;二要注意处理好忠于原文与不囿于原文的关系;三要注意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阅读和阐释。阅读语言含蓄的文章要采用精读法, 捕捉那些有特定含义的词语, 并联系上下文挖掘出词语句子背后所蕴含的信息。阅读主旨含蓄的文章要采用粗读与精读结合的方法, 把各部分的信息聚集起来, 再进行整合, 使传递的信息更加明白准确。

进行传递表述信息的阅读训练以阅读散文《风景谈》为例, 由于本文表现手法较含蓄, 要概括其主旨, 就要对文中五处议论性语句进行信息处理整合, 再加以概要阐释, 最后可将主旨表述为:“本文通过六幅画面的描述, 歌颂了共产党领导下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再以一道阅读训练为例, 说明“概要阐释”在传递表述信息方面的运用。文段为:“我喜爱湖。湖是大地的眼睛, 湖是一种流动的深情, 湖是生活中没有被剥夺的一点奇妙。早在幼年的时候, 一见到北海公园的太液池, 我就眼睛一亮, 在贫穷和危险的旧社会, 太液池是一个意外的惊喜, 是一个奇异的温柔, 一种孩提式的敞露与清澈”。题干为:作者为何说“幼年时一见太液池就眼睛一亮?”运用“概要阐释”的阅读策略, 可把信息准确地传递并表述为:“在贫穷和危险的旧社会, 太液池使作者感到了生活中没有被剥夺的那点奇妙和惊喜”。

阅读训练的实施、阅读策略的运用及信息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兼容的复杂工程, 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要讲究其综合性、联动性和系统性。总之, 只要我们正确运用阅读规律, 重视在阅读训练中加强对学生进行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培养, 职高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阅读障碍现象将会得到有效的克服, 与此同时, 学生的信息能力也将会得到持续发展与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松泉.阅读教育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2.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3]谢贤扬.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学生阅读能力训练 篇8

笔者在苏州三所大学(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参加2007年日本语能力等级二级考试的学生中展开了一个问卷及口头调查,其中关于要占考试总分的30%以上的阅读理解部分,调查结果显示:

1. 时间来不及,文章来不及看,最后只能随便写写答案;

2. 单词不认识,长句太多,以致文章整体不太懂,答案凭感觉;

3. 对于深层理解题、指示代词指向题、概括题等常见题型,答案基本靠猜;

4. 对于一些文章的出题类型不清楚。

实际上,作为日语教育工作者,大家都一直花大力气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但作为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日语精读和泛读课,教师一般都将重心放在语法点和句意的讲解上,这就让我们的学生“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常常出现一篇课文学完之后,学生好像是都懂了,但合上书本,整篇文章讲出的基本内容和要点还是一片模糊,更谈不上作者的写作思路和中心思想了。笔者认为,在中国的日语教学中,可引进些中文的教学方式,汉语、日语都是一种语言,而且我们的汉语工作者在提升阅读能力上有着丰富的经验,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借鉴。

中文阅读时讲究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并沿着它一步步弄清各个段落、层次,直到全篇的思想内容。这是阅读一篇文章的基本方法。当然阅读是充满感情色彩的思维活动,每人对文章的理解角度、侧重点不完全相同,感受也有差异,但我们都应遵循阅读理解的一般规律,达到阅读的理解要求,即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特点,由认读理解,到完全消化,而且平时要多读多看,这是阅读的必由之路。

二、日语阅读理解中的难点分析及平时训练时的解决方法

1. 单词问题。

每年日语能力等级考试一级、二级一般有9篇左右长短不一、题材不一的文章,每篇文章都有多个不认识的(不属于相应等级的)词或词组,学生对此十分害怕。当然作为中国学生来说,首先必须实现日文向中文的转换。这种转换不必是100%,但必须是充分、有效的,才不会影响阅读做题。我们在看一篇中文文章时,并非每个单词、每句话都能看得懂,但这并不影响对于全文意思的准确把握。日语也一样,“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在任何语言中都是真理。

2. 长句、复杂句问题。

日语作为一种外语,自然有其独特的方面。在文章的句子上,日语最大的特点是:日本人喜欢用长定语句、长状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这一点是我们日语学习者的一大难点。对于这点,笔者认为,可以借鉴一下中文中的“病句分析法”,即“抓主干,丢枝叶”。在日语的句法体系中,一般将句子成分分成六种:主语、对象语、述语、连用修饰语、连体修饰语、独立语。这些成分都可以在中文的语法体系中找到相应的结合点。我们在平时学习时就要对那些复杂的句子采用这种“抓主干,丢枝叶”的方法。无论再复杂的句子,通过分析,发现其主干部分,即“主谓宾”,就抓住了句子的大意,接下来就是加上其它的修饰成分,这样一来,一个复杂的句子也就迎刃而解了。这种方法在翻译中十分有效。

3. 全篇文章问题。

作者写文章,就是要通过文章来传递某种思想。而作为读者,就是要通过文字来发现作者的这种思想。日语也同样如此。每年的阅读理解文章各种题材均出自作家、报道之中,自然有其深邃的思想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去发掘。一般来说,阅读内容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认读部分,包括字音、字形、字义、词组、标点、修辞和句式等,这是阅读的基本层次;另一个是理解部分,包括句段、篇章、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阅读的目的是理解,而绝不是孤立地认识几个字、词或认识几个人物。如果把阅读仅仅停留于认识的阶段,就不可能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更不能领略文章的精彩之处。

我们在阅读时,在理解句子的含义之后,接下来的任务,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对全篇中心思想的把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中文所采取的方法是分段,写段落大意。这种方法完全可以运用到日语的阅读中来。从全文整体入手,将作者的写作思路理清晰,分成不同的层次,并找出相应的中心句。最后在段落大意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全文的中心思想。这样才能说对文章理解了。

三、借鉴中文教学法对我们日语教师的要求。

1. 任课教师必须进一步加强备课。

不仅要在字词、词组、语法上花力气,而且要在全篇的段落结构、篇章脉络上花大力气研读。通览全文,对全文的思路的把握务求“精炼”、“准确”。这样在授课时才能做到通览全局、游刃有余。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一定要学生们树立整体阅读的思路。

2. 改变学生们惧怕陌生单词的思维定势。

授课时,要将重心从单词转向句子、段落的含义,向学生传输“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思想,让学生们从心理上克服看到陌生单词、词组就心慌的现象。

3. 要认真分析日本语能力等级考试的阅读题型。

就像高考是中学教学的指挥棒一样,日本语能力等级考试是引导我们日语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思路与方法的准确与否的标尺,总结题型、分析对策自然是十分必要的。而对题型的分析又可以借鉴中文的题型划分方法。

4. 注意引导学生的阅读速度。

毕竟参加考试是有时间限制的。阅读的目的是获取信息。一个人的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能否快速高效吸收有用信息。阅读能力一般指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两个方面。阅读速度是阅读最基本的能力。没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就不能顺利地获取信息。我们可在平时经常进行模拟考试现场,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并做题。

5. 培养学生的二次阅读习惯,锻炼逻辑推理能力。

在日语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沈阳工业大学外语学院,辽宁沈阳

摘要:在日语课堂上,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是日语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日语阅读课程教学中,笔者就日语阅读课程的特点和重要性、日语阅读教学理论日语阅读教学方法等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日语阅读特点和重要性理论方法论

一、日语阅读课程的特点和重要性

日语阅读教程可以选用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题材、不同时代的文章,可以不受文体的限制。广泛阅读不仅能够提高阅读文章的能力,同时还能使学生广泛地了解日本的社会文化,甚至可以说是了解日本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学生可以及时了解日本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新动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材选择上要尽可能“新”。同时日语阅读课程教学着重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所以教师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要下工夫。

二、日语阅读教学理论

在日语教授法中存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教学处理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课本所写的句子、语句意思和语法关系逐一进行分析来把握整体就叫自下而上的模式,即“字—词—句—文—段落”,这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强调对文章进行仔细的分析,使学生理解文章,通常用于精读。而自上而下的模式是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常识、阅读技巧对文章进行推测、预料而确定假说,然后对教材进行摸索并确认假说的处理,即“推测—文章—文字”相互交流。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开动脑筋,不是被动而是主动地去阅读文章。这两种教学方法各有利弊,所以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因内容多、范围广,所以笔者都采用了自上而下的模式进行教学;而在词汇教学时,也会结合自下而上模式教学法的一些优点。

三、日语阅读教学方法论

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阅读作为一种知识的教学,就整体而言,以往存在着明显的误区。其重点都是落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过分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忽视能力的培养。就现状来说,学生不是缺乏理论,需要的是强化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1)精简语法、单词,淡化理论色彩。

对于在课文中出现的一些语法现象及单词、词汇,应根据

在平时练习中,学生做完阅读练习,唯一可做的就是对答案,事实上,纠正答案后对文章的再次阅读往往至关重要。第一遍读文章时,我们应当模拟考试的紧张气氛,尽量高质快速。但对完答案后,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再次阅读文章。第二次阅读文章我们的目的不再是获取信息,而是把握文章的布局安排,分析作者的意图,分析题目与文章的结合点。

6. 平时要求学生们多读。

加强课外的阅读,特别是对日本小说的阅读。

四、总结

日语阅读能力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无论是参加日本语能力等级考试还是将来的就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提升阅读能力上,我们可以引入中文的阅读分析讲解方法,结合日

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选择必要的语法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对学生已经掌握的语法项目没有必要作毫无意义的讲授。并且在教学中要尽量淡化一些理论色彩,不要让学生望而生畏,除了一些必不可少的概念、理论之外,应尽量少用专业术语。

(2)紧密联系实际,强化具体应用。

学习语言规律,如果只停留在概念的辨析和规则的认识上,不与语言的实际运用相结合,就很难使学习主体真正掌握这语言能力。因为语言规律的学习只有在具体的语言实际中才能被理解和掌握,而且必须得反复进行这种实践,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验证才能加深印象。所以必须紧密联系语言实际,强化具体运用。

2. 静态与动态相结合

静态的阅读教学,是指以脱离具体的语言背景和语法结构作为分析对象的教学。动态教学是指教师依据教学要求、教材内容及相关的社会实际,在课堂上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参与性、自主性、趣味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的一种教学方法。两者在阅读教学中应该结合运用,相辅相成。传统的教学多是一种静态的教学,应该说这种教学是必然的,但静态教学本身还存在着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因此有必要加强动态教学。那么如何加强呢?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1)教室的利用。

笔者认为阅读理解应以学生的学为主,课堂上教师起引导作用。教师只是问题的设定者,理解问题主要是靠学生自己或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来完成。所以对于教室的利用应该是教师要尽量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让学生四五个人围成一桌,便能轻松地观察学习者之间的讨论,加入其中。这既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有的放矢地教学,又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积累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

(2)教材的选编。

阅读教材的选定应该要遵循以下的原则:A.题材的广泛性;B.题材的切实性;C.题材的趣味性;D.题材的交叉性。交叉性是指从“纵”和“横”两点来开展的。所谓“纵”即从社会不同的层面来运用,使学生全面了解日本社会;所谓“横”即从报刊的各个栏目选出。

(3)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语语言特点,形成一套有中文特点的日文阅读练习法和讲课法,如中文中的“病句分析法”、通篇阅读方式等,这样可全面提升学生的日语阅读能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两种语言信息的有效转换。

摘要:阅读是主动地、积极地获取信息的创造行为,是培养学生通过视觉感知书面文字符号并获取信息能力的途径,更是提高语言的听、说、写能力的有力杠杆。阅读能力的高低在学生日语素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历年的日本语能力等级考试中,阅读理解所占的比例都是最大的。本文通过日语阅读理解中的难点及训练方法进行分析,旨在就如何全面提高学生日语阅读能力提出对策。

关键词:日语阅读,中文,训练方法

参考文献

[1]张爱.语篇结构分析在日语阅读中的作用,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2.

[2]岳曼.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指导.吉林教育,2008.

[3]钱红.浅谈大学日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日语知识,2000.

学生阅读能力训练 篇9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强化阅读基础训练, 充分积累写作所需要的语言材料和结构文章的艺术技巧。阅读前做好科学引导工作, 因为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 有一种不达目的, 誓不休的求知欲望, 教师应该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 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 设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笔者曾经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时, 首先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吧, 有谁能描述一下“雨”的状况, ‘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 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 就像我们的好朋友, 谁也离不开谁, 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 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 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 并寻求答案好吗?”启发性话音刚落, 同学们就情绪高昂地认真朗读起课文来, 恨不得尽快从中找到答案。对于作文教学来说, 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非常重要, 当一个人的兴趣培养起来, 就会积极主动增加阅读数量, 有了兴趣, 就能够提高阅读效果, 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教师围绕写作教学的需要, 指导学生科学有效开展阅读, 深入理解课文的中心主旨, 精心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的课外阅读作品, 太深奥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太浅显容易导致孩子浮躁, 对提高写作水平不利。

二、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写作激情

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 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加便利地设计作文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去积极探索形象生动的情境背后的深刻意蕴, 让学生从中体验文学作品的魅力和尝试写作的快乐,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整合实时创设最佳教学情境, 是小学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高效率推进小学作文教学现代化进程, 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激发写作兴趣、强化形象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有其优势和潜力。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教育已成为时代的潮流, 同学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已很难离开多媒体, 构建多媒体教学环境已经成为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主要空间, 把数字化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进行有机结合, 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利于促进学生熟悉信息化环境,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真正发挥新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作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对语文教学有很便利的辅助作用, 把它运用在作文教学中与传统教学方法重新整合, 是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新思维, 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这种整合是指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优化教学的活动, 实现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作文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 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有效提高写作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 根据作文教学的需要, 可以随时把作品中的情境还原到过去某一时空的环境中, 可以很方便及时看到激情饮酒挥毫泼墨的李白, 也可以随时与忧国忧民生活潦倒的杜甫接近, 这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教学结构中的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了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 有利于创设最佳作文教学情境, 提高写作教学质量。

三、科学指导写作, 提高作文水平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能力, 往往只强调多读、多写、多观察, 从语言运用的基础工作做起, 逐步提高阅读写作能力, 在长期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强调宏观的教学指导, 而忽略了微观的写作技巧的传授, 其实这二者缺一不可。长期以来, 教师与学生之间难以建立真正意义及教学上的心灵沟通, 说到底, 阅读鉴赏是一种审美心理活动, 克服阅读的盲目性、片面性。虽然指导阅读训练的方法很多, 但是相对科学合理的方法还有待于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做有益的升华和充实, 尤其小学生读书, 教师必须作好关于课外阅读的指导。阅读首先要选择好书读。作文课堂教学必须把写作中应该注意的技巧性和经验性东西讲清楚, 尽量把提高写作能力的功夫放在课外阅读和观察思考上, 强化平时每天写日记的锻炼。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选择最佳优秀读物, 并且选择最佳时间实时指导阅读, 尽量不把应该在课外下工夫的事放在有限的课堂中完成, 也不要把课堂上应该讲解的技巧让学生在阅读中完成, 不能让课外阅读成为辅料, 应该让课外阅读成为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所以教师对于学生的课文阅读不能放任不管, 必须实时关注, 勤于指导, 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不可丢弃的习惯, 同时能够收到有助于写作能力提高的良好效果。与课外阅读相比, 课堂教学要起到引导和释疑的关键作用, 是教师集中解决阅读与写作过程中一切问题的最佳时间。选择课外书籍主要依据应是:思想内容健康, 艺术结构独特, 描写语言耳目一新的优秀作品, 内容尽量与当前作文教学的重点结合, 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范围内的作品, 教师在帮助学生选择好书的同时一定要综合考虑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的紧密结合, 否则是不会收到理想效果的。

结束语

新时期, 为培养以能力和素质为主体发展目标的人才, 必须从小学阶段就注重语文素养的形成, 以强化语文阅读、写作训练为基本途径, 逐步夯实语言运用基础, 拟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新型写作人才。

摘要:培养和强化小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能力至关重要, 是小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 也是教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传统的语文教育教学方法显得日益落后而远离实际, 语文教学只把考试强调的重点部分当做中心任务完成, 严重影响着学生的思维能力, 阻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个性化发展空间, 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因此, 在近年来的教学活动中, 笔者从培养和加强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入手, 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 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 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写作,基础,训练

参考文献

[1]、武贺松.如何指导学生写作[J]《素质教育论坛》, 2009年

学生阅读能力训练 篇10

一、重视情境中语言训练的准确性与规范性

对于阅读教学中的重点词句, 李老师从不采用给词“下定义”“加注释”的解词方法, 而是以创设具体情境、举实例、联系上下文体会等方法教词句。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让词在进入儿童意识的时候, 带着鲜明的情绪色彩。”李老师认为, 在学生第一次感知一个词时, 词的形象、词的感情, 应尽量给学生丰富的感知、鲜明的形象。事实上也只有这样, 一个词才能真正进入儿童的大脑。如, 教学“三心二意”这个成语, 照词典解释为:“形容主张不一致或意志不坚定。”这个注释虽然准确, 但其中除“不”外, 其余六个词, 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 均属生词, 以词解词, 学生难以理解;另外, 这样解释, 缺乏词的形象, 不能给学生以鲜明的形象。所以李老师根据小猫钓鱼前后两种不同的表现给这个词作注释:“一会儿钓鱼, 一会儿捉蜻蜓, 一会儿又去捉蝴蝶……像小猫这样做事不专心, 一会儿做这, 一会儿又想做那, 就叫‘三心二意’。”学生理解了“三心二意”, 就可以启发他们根据课文内容自己说出“一心一意”的词义, 再用这两个词填空:“我们做事情要, 不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这两个词的褒贬之意。

李老师认为儿童言语的“发源地”就是具体情境, “情境是发展语言不可缺少的广阔的场景”。形象与词句是不能分离的, 要使儿童对词语、句子理解准确, 就必须与形象结合, 形、情、语始终是统一的。所以情境教学很重视准确地理解某些词语的感情色彩。例如《燕子》一课中的“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 这句话较长, 而且学生对“黄绿眉眼”又较陌生, 李老师便将这句话删为“风吹拂着柳”, 接着让学生在“风”和“柳”的前面各加上一个字, 成为“微风吹拂着柔柳”, 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中的杨柳, 体会加上“微”“柔”有什么感受, 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有的学生经过观察体会之后说:“加上‘微’‘柔’, 我觉得柳枝好像摆动起来了。”李老师随手用彩色的粉笔画了许多飘动的柳枝, 然后点上黄绿的柳叶, 犹如眉眼一般。学生一下子理解了, 纷纷说:“这样写, 就把杨柳写活了。”“杨柳好像从梦中刚刚醒来, 睁开了眼睛。”学生不仅理解了词句的含义, 而且对全段描写的春风杨柳的意境, 有了较为鲜明的印象。

二、重视情境中发展学生的独自言语、对话言语和书面言语

李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自己的语言实践, 因此, 她通过用音乐或图片创设情境, 并通过教师富有启发性和艺术性的语言描述, 使学生处于“情动而辞发”的状态。例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一文, “扬科在小提琴面前跪下了”, 李老师先指导学生看图, 让学生注意小扬科的动作, 注意他的眼神。接着指导学生用第一人称描述小扬科的内心活动, “扬科终于看到了日夜思念的小提琴, 他心里会怎么想, 或者会自言自语地说什么?”然后指导学生用第二人称, 把前面说的换成“你……” (给学生提供导语) “扬科多么想把心里的话说给小提琴听, 他情不自禁地伸出手:‘小提琴啊, 小提琴, ……’”

在阅读教学中, 对话言语的训练往往能和听话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李老师通过创设课本情境, 扮演角色来对学生进行对话言语的训练, 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 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 在学生带着强烈的感情阅读过课文之后, 进行分角色朗读或直接进行表演。如在《荷花》一文的教学中, 李老师为了加深学生的感受, 增强教学效果, 设计让学生三人一组, 一个学生扮演“我”, 一个学生扮演蜻蜓, 一个学生扮演小鱼。要求他们根据课文内容, 发挥自己的想象, 做转换人称的叙述, 即让小鱼和蜻蜓也变成第一人称同“我”直接对话, 在小组内表演。

李老师在阅读情境教学中, 不是仅仅进行阅读方面的训练, 她将写作中书面言语的训练潜移默化地渗入到阅读教学中, 使阅读、写作互相促进。通过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优化的阅读情境中受到教材语言形象的感染, 真切内心深处情感的体验, 这就唤起了学生记忆深处的词汇及美感, 使学生萌发表达的欲望。例如在《小音乐家扬科》一文的教学中, 李老师为了突出小扬科对音乐强烈的爱, 通过语言描述创设了以下情境:在树林里, 在田野里, 在果园里, 在小河边, 小扬科静静地倾听大自然美妙的乐曲。结合书面言语训练, 加深学生的认识:“他来到, 听到, 他来到, 听到, 他来到

, 听到。”

三、重视通过语言训练培养语感

我国语言学家夏丏尊先生是这样形容语感的:“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 ‘赤’不但解作红色, ‘夜’不但解作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 ‘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 就会感到希望, 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 见了‘落叶’二字, 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 真的文学也在此。”我们品画要悟出其中的神韵, 读书也未尝不是如此, 要悟出文章传神的字字句句, 敏锐感受文章的神韵。“语感”即是对言语的敏感程度, 是对语言文字最丰富的了解。抓住语感便抓住了语言最本质的东西。在阅读情境教学中, 李吉林老师凭借“比较与诵读”的语言训练, 凭借创设的情境, 抓住教材的传神之笔, 让学生体会语感。具体做法有:“增”“删”“替换”“改动”与原文比较的方法。

例如教学《少年闰土》第一节时, 李老师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鲁迅先生的文章用词准确, 语言精练简洁, 她用“‘增’与原文相比”的语言训练来增强学生的语感。李老师先让学生做一做课文中的“我”, 说说在听了闰土的讲述后, 仿佛看到了什么, 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接着出示增加了“圆圆的”“亮亮的”“一片宽阔的”和“就像春天郁郁葱葱的麦田”之后的语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圆圆的、亮亮的。下面是海边的一片宽阔的沙地, 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就像春天郁郁葱葱的麦田。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 看看写文章是不是好词好句用得越多越好。这样, 学生在一读一比中, 渐渐体会到锤炼语言的重要, 也在反复的读读比比中培养了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训练中学生说话能力 篇1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信息交流越来越频繁,如情况的介绍、观点的阐述,不同意见的论辩等,这一切活动须臾离不开说。即使是普通的劳动者,要谋求职业,广泛交游,处处离不开“说”。且信息渠道越来越拓宽,通讯设备越来越先进,第五代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之后,可以用自然语言指挥机器。说话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往往偏重阅读、写作能力训练,忽视听话、说话能力训练,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往往能“笔下生花”却“笨嘴拙舌”,正所谓“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倒不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今天,更需要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语文教材的阅读课文是经过精心挑选,是思想性强、文质兼美,知识量大,具有丰富的口语训练的內容,因此,阅读教学是进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训练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发掘。多年来,我曾从多方位、多角度发掘教材,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一、抓住课题“说”

有的课题标明了所写的人物和事情发生的地点,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夜走灵官峡》、《始得西山宴游记》、《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有的课题提示了所写事件的过程和内容,如《七根火柴》、《范进中举》等,有的课题,含义深刻,不能望文生义,停留于肤浅的理解,如《哨子》、《买株还珠》、《一面》等。诸如此类,教师可充分利用标题,在学生初读课文后,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A、让学生说时间(___,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B、在说时间的基础上说事件(___路军渡过长江,___路军渡长江,___路军渡过长江),C、启发学生讲渡江的目的(___,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为了___,在长江___)。学生经过三次说话,不仅锻炼了说话的能力,还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借标题训练“说”

复述是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的主要方式之一。教师可依据“详细复述——概要复述——创造性复述”的递进序列从模仿到创意,从依赖到能动地进行信息的变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求异思维和培养有条理、连贯地说话的能力。以《皇帝的新装》为例,分析完课文,让学生按这童话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列出小标题: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然后借助小标题讲述这个故事,尽可能用上课文中的语言结构,积累新的词汇、短语进行复述。这样的训练,既巩固了课文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同时还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三、仿照句式练“说”

句式仿说也是说话训练的一项最基本的训练内容,对于学生的表达能力的提高,表达技巧的熟练起到重要的作用,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句式类型,如从修辞方式上,有比喻句、排比句、疑问句、对偶句、夸张句、顶真句等,从句子的用途上,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句子进行说话训练。如在教《我的叔叔于勒》这课中心时,它揭露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金钱关系”。旧社会有一句俗语,叫“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读完这篇小说,叫学生仿照这两句仿说。有个学生说:“富在天涯盼相聚,穷到眼前不认亲。”有个学生说:“发财在外望团圆,贫到咫尺不认人。”这样既达到使学生对中心有更深刻的理解,又掌握了该句式的特点。

四、回忆往事练“说”

阅读教材中有许多描写人物活动,归纳人生哲理的文章。教师如能对这些事例加以剖析并引发学生对自身生活的经历,加以知识的积累、经验的总结,使之相互联系,这也是说话训练的材料。如《哨子》一课,作者从一系列的事例中,归纳出人生哲理:“总之,我认为,他们所遭受的人类很大一部分悲苦都是由于他们对事物的价值作出错误估价而造成的,都是为他们的哨子付出了太高的代价。”教师可抓住这个哲理训练学生说话,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为哨子付出太高代价的亲身经历。这种训练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的理解,而且给学生创造了说真话实话的机会和环境。

五、推敲口味练“说”

课文中的对话也是引导学生练说的好材料。教师如能引导学生仔细推敲口味,教他们根据平时积累贮存的素材,作改说或仿说训练,可以达到说话素质的提高。就拿教《小时了了,大末必佳》来说,孔文举用“以其人之道还自其人之身”的方法解脱了尴尬的场面。让学生说说假如是你,应当怎样处理。诸如此类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说辩能力。

六、借想象练“说”

重视朗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篇12

一、要正确处理好讲解和朗读的关系

讲解和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如果说讲解是要学生深入文中进行分析理解,朗读则是引领学生强化感知文章内容。而且,讲解前的学生朗读,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理解的难点,确定教学的重点;讲解后的学生朗读,可以通过学生在朗读中对语音的高低强弱、语调的升降变化和速度快慢等的把握来检验教师讲解的效果。此外,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的朗读,都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识记与理解,所谓“熟读成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便是这个道理。如《陋室铭》一文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极其形象的语言,描写了陋室主人所处的自然环境、交往人物与生活情趣,表现了陋室环境之优美,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这些仅靠教师的分析、讲解是不能让学生心领神会的,只有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才能去理解、领悟。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发挥讲解之不能,补充讲解之不足。朗读教学实在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

二、 要通过发挥教师范读的作用来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之共鸣,从而激发其强烈的朗读欲望,进而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其实,教师范读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远比录音教学更为直接,其正面迁移效应也更为明显,因为教师范读的声音更真切,更具立体感,除了声音的传递外,教师的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也会作为一种信息,及时地直接地传递给学生,从而构成一种独特的课堂教学情景,去感染学生,达到讲析所无法企及的效果。有一位教师,在教《岳阳楼记》时,并未对课文内容作讲解分析,而是用动情的语调作示范朗读。范读前先要求学生仔细聆听老师朗读时对语音的轻重、语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情感的起伏的把握,让学生用心去体验、感受文章的情感。当老师一遍读完之后,发现学生们似乎意犹未尽,都不约而同地在低声吟读。此时,这位聪明的老师没有打破这种氛围,而是静静地等待每个学生读完全文。当他们读完课文抬起头时,老师看到的是学生们微笑的脸庞和会意的眼神。后来,随着教学流程的行进,通过后面的课堂提问,学生们已经在朗读中欣赏到了作者范仲淹笔下洞庭湖的秀美景象。接着,这位老师又要求学生再次朗读品味本文用语的精妙,章法的变化,以引起共鸣。可以说,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在此刻完全被激发了出来,这就为下一环节体会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境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见,正确发挥教师范读的作用可以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感知文章的精髓,体会节奏韵味之美,领悟文章的风格特点。

三、要重视朗读情境的营造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其境、感知其情,在对文章有了充分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借助有感情地朗读,以抑扬顿挫之声,表身临其境之意,抒真挚深切之情,以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理想境地。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中一幅“雪后山景图”写出了小雪初霁后济南小山娇美的情态。而小山的这一特点,又是通过触觉、听觉与幻觉表现出来的。这一幅充满济南冬天温情活力的画面,需要深情地朗读才能在学生眼前凸现。笔者在教授此文时,着力指导学生朗读不仅要注意停顿、速度、节奏,更要注意语调、语气。如“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要语重而情深;“一髻儿白花”、“草色还露着”等要读重音,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教学中再配以钢琴曲《远方的寂静》做背景音乐,为学生营造温馨宁静暖冬意境,使之完全沉浸在济南冬天温情的美景之中。

总而言之,通过朗读吟诵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中品味文字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力求准确生动地传达出作者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理想状态,获得广泛的美感体验,这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所要追求的一种境界。

上一篇:看法建议下一篇:近代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