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综合能力训练

2024-06-13

阅读综合能力训练(共10篇)

阅读综合能力训练 篇1

a. 扩展词汇量,可利用抽认卡的帮助。

b. 不要逐字逐句阅读文章,练习如何通过浏览全文而得到对中心思想的基本印象。

c. 加强通过迅速浏览确认要点的能力。

d. 第一次泛读完毕后,应更加认真的重读一遍,并记录下文章的主要观点,主要论点及重要事实。

e. 挑出文中不明含义的单词,联系上下文猜测词义。

f. 挑出所有的代词(he.him.they.them etc),并指出它们在文中指代什么。

g. 练习推理,根据暗示句猜测作者隐语的能力。

阅读综合能力训练 篇2

关键词:课堂教学,预习,阅读,揣摩,运用,课外阅读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 要开阔学生的视野“, 广泛阅读是开阔学生视野的必要途径。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也指出:“现在国文教学悬着明晰的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 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 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而“阅读又是写作的基础”, 为了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认识阅读的重要地位,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加强阅读的指导和训练, 让学生不断吸收文化, 积累知识, 增长才智, 促进他们自身素质的发展。

阅读能启迪思维, 开阔视野, 渊博的知识来自广泛的阅读, 古今中外成千上万的诗人、学者, 直至革命领袖、导师, 他们的学问、智慧、成就无不来自阅读。一代伟人毛泽东, 在北京图书馆工作期间博览群书, 日后成为运筹帷幄、指挥三军的伟大领袖, 同时又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政治家、诗人。贫苦出身的高尔基, 他的“人生三部曲”, 他著名的长篇《母亲》, 也出自于他刻苦的自学、广博的阅读。阅读, 它能将知识汇聚成记忆的长河, 能把智慧堆集成金色的大山, 让我们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完。可阅读的源头必须从小就要开凿, 挖的早, 开的深, 日后才会源远流长, 因此在中小学教学中, 要十分重视阅读教学。

中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强的时期, 抓紧这时期的阅读教学, 让学生多读多记, 多思考, 对他们今后的工作、生活定将受益匪浅。作为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阅读, 让他们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叶老说过:“有了习惯, 一辈子读书, 一辈子受用”。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 要求他们多设问, 多思考, 读懂文章的内容, 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大纲也要求我们, 初中阶段让学生“初步掌握精度略读的方法, 培养默读的习惯, 提高阅读的速度,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基本课文中一些精彩片段, 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习惯的养成并非短时间能奏效的, 它要靠平时的训练和积累, 日久天长, 习惯成自然。因此我们平时就要加强这方面指导训练, 让学生喜欢阅读, 并懂得读什么、怎么读, 懂得学习方法以达到今后“不需要教”的目的。

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靠平时的训练。语文教学中, 可以在课内、课外两方面进行相应的训练。

一、课堂教学

这是培养学生阅读、读懂每篇文章的途径之一, 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阅读的方法, 叶老指出:“阅读的目的, 在于吸收知识, 增加自身的经验……要使书中的知识化为自身的经验, 必须从记忆入手, 抓住要点, 条理清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我们在课堂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着重训练:

(一) 课前预习

叶圣陶先生说过:“练阅读最主是预习阶段, 让学生自己动脑, 解决困惑”。课前在布置学生阅读每篇课文的“预习提示”“自读提示”时, 要求学生抓要点, 把握每篇课文的文体、作者、线索、人物、主旨, 甚至特色等, 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正确读音、含义。有的课文老师还可以设计课前的预习问题, 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阅读。比如学习《荷塘月色》一文之前, 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1) 每篇文章一般都会有它的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的背景是怎样的呢? (2) 不同文体的文章就有不同的学习要点, 这篇是什么文体的文章, 可以从哪些要点方面来学习? (3) 请你从课文中找出与这些要点相关的文句, 并简要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要解决这些问题, 就需要阅读相关的课内课外的资料, 需要自己动脑筋。或者还可以让学生预习后提出问题, 供课堂上讨论。预习作业完成的好, 课堂上学习起来就容易些, 就可以得到老师的肯定, 学生往往就会产生第一步成功的喜悦, 学习的积极性就上来了。

(二) 课上阅读

“阅”即看。阅读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这一环节做好了,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各方面的能力也就相应地得到训练和提高。课堂阅读不是走马观花似的, 而是要看到内容, 能讲出条条道道。“读”, 包括默读和放声读,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我们知道, 一篇课文的阅读可以泛读和精读相配合, 在读中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 感受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训练语感。如在教老舍的《我的母亲》一文时, 先播放龚玥的《母亲》歌曲, 并将歌词幻灯演示给学生看, 学生看着歌词听歌, 容易被感染, 能够为课文的学习营造感性的氛围, 之后再请学生阅读课文, 找出文中自己觉得最为感染人的语段, 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当我小学毕了业的时候……”, 这段中母亲除夕之夜送儿子“返校”的事情, 然后指名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来朗读演绎这段文字, 有的学生还从自己母亲的事情上进行比较, 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这样的阅读较之老师对课文的分析, 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都得到了更积极的锻炼;这样的阅读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动性也得到体现。这样的课堂, 学生的思想是活跃的, 言论是没有约束的, 他们体会到了身心投入阅读的愉悦, 慢慢地就会喜欢上这样的阅读。

(三) 揣摩运用

通常阅读一篇文章后, 列举一两个重点段落作为“精读细研”, 让学生揣摩运用。教师点拨指导他们从字音、词语、语法、句子、层次、情感等方面提出问题。可采取分组方式, 一组学生出题, 另一组学生回答。这样不仅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如果是教学诗歌, 则可以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揣摩体会, 一首诗歌, 听录音中“美读”或教师“范读”, 或采用学生个别读、分组读、整体读等相结合的方法, 读出声调, 读出感情, 才能使学生在听读中陶冶情操, 在一次次的听读中感知揣摩诗歌的意象、作者的情感以及诗歌的意境, 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仿读”,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体味。

(四) 安排课堂的阅读欣赏课

半个月或者一个月安排一节课堂的阅读欣赏课, 学生把自己平时阅读中喜欢的好文章推荐给同学, 在课上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在朗读、讨论中既训练了读、听、说的能力, 又拓宽了知识面, 学生的阅读兴趣自然地提高了, 综合素质也就得到了提升。

在平时语文教学中, 通过以上形式的不断练习, 锲而不舍, 学生就可以逐渐养成阅读思考的习惯, 逐渐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 逐步锻炼提高自身的能力, 把知识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

二、课外阅读

“课内打基础, 课外求发展”, 这是语文教学中带有规律性的经验。阅读教学也应充分体现这一点。现代化信息化的建设以及高科技的不断发展, 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阅读平台, 丰富了人们的知识积累, 对人们的知识结构与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如果光靠课内阅读掌握的知识, 那是永远不够的。为了让学生的知识、能力在当前形势下能够左右逢源, 在今后工作上运用自如, 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就必须指导他们课外广泛阅读, 积极主动去获取各类知识、信息, 为达此目的, 在课外学有所获可以这样:1鼓励学生养成每天阅读书报信息的习惯;2用摘抄优美精辟语句的方法阅读鉴赏, 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3制作读书卡片, 积累阅读知识, 写读书心得笔记, 提高收集资料、练习写作的能力;4班级中经常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齐分享, 谈方法, 谈体会, 增加阅读量, 扩大知识面, 锻炼提高听说的能力。

综合阅读训练 篇3

Li Yong was fifteen years old. He liked swimming very much. His mother was a Chinese teacher in the same school. His father was busy selling computers. They went to Qingdao to spend their vacation last summer. It was the first time for them to Qingdao.

When they got there by train, it was dark. They found a hotel for the first night. The people there were very friendly to them. They were so excited that they didn’t have enough sleep that night.

The next morning they had a light meal and went to the sea. They ran into the sea and had a swim. They enjoyed themselves in the sea for about two hours. Then they came back to the beach and lay down.

“I’m hungry now,” said Li Yong to his father. “I want something to eat.”

“All right,” said the father. And they came into a restaurant near the beach.

The father told the waiter to bring one bottle of orange, two bottles of beer and four dishes. The waiter stood there and didn’t move.

“Why don’t you go and bring them for us?” asked the father.

“I’m sorry, sir,” said the waiter with a smile. “I want to know where you hide your money.”

The father and the mother looked at each other and laughed. They were wearing swimsuits!

Ⅰ.根据短文内容,选择最佳答案。

1. Li Yong’s family went to Qingdao by ____.

A. busB. shipC. train D. car

2. Li Yong went to Qingdao with his parents to ____.

A. see his relatives B. be on vacation

C. catch fishD. be on business

3. When they saw the sea on the beach, they were very ____.

A. sad B. sorryC. afraidD. happy

4. Swimming in the sea can make people ____.

A. comfortable and strongB. sick and terrible

C. trouble and unhappyD. weak and thin

5. The waiter didn’t serve them because ____.

A. they didn’t ask for himB. he didn’t like them

C. they didn’t bring money with themD. he was very lazy

Ⅱ.根据短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 How many people were there in Li Yong’s famil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What did his father d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When did they go to the sea to have a swi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Why did Li Yong feel hungr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What did Li Yong like drinki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Ⅲ.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句子的正(T)误(F)。

( )1. Li Yong was a student.

( )2. Li Yong’s parents couldn’t swim.

( )3. They couldn’t sleep well because Li Yong was ill.

( )4. Seas are much bigger than rivers and lakes.

( )5. People couldn’t hide money in their swimsuits.

(B)My story in traveling

Last summer vacation I went to a forest. I wanted to take some pictures there. It was the first time for me to go there. I brought a big bag with me. There was a camera, some bread and some bottles of drink.

There were many crops near the forest. The birds were singing happily in the sky. Suddenly I heard a roaring(吼叫). There was a tiger hiding in the crops. I ran away as quickly as I could. I ran and ran to the nearest village. I was too fearful to say a word when I met a young man. “Tell me what happened,” said the young man. “And I’ll help you.”

“I saw a tiger just now,” I said to him. The young man laughed. “No. It is a model tiger.” I told him that I heard the roaring of the tiger. The young man told me that there was a recorder in its stomach.

“Why do you put it in the crops?”

“There are many monkeys in the forest,” said the young man. “They often come out from the forest and damage(破坏) our crops.”

The next day I went to the other side of the forest. I heard a roaring after I went into the forest. I smiled. The bear must be a model one. I walked on. The bear began to come to me. Oh, it’s a real bear! I couldn’t walk any more. I have to fall to the ground. After a while, I opened my eyes, I saw the bear walking back to the forest. I got up from the ground and ran away. From then on I didn’t go to the forest.

Ⅰ.根据短文内容,选择最佳答案。

1. The writer went to the forest to ____.

A. catch a tigerB. play with monkeysC. take picturesD. cut crops

2. The writer wanted to have lunch ____.

A. in the forestB. on a river C. in the villageD. on a hill

3. The young man was a ____ and ____ person.

A. tall; strongB. thin; fatC. little; uglyD. warm; kind

4. They put the tiger in the crops to ____.

A. fear the writerB. drive off the monkeys

C. attract birdsD. kill the bears

5. The bear didn’t eat the writer because bears don’t eat ____.

A. dead animalsB. living animalsC. any meatD. any vegetables

Ⅱ.根据短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 Was the writer brave or no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Where did the writer meet the young ma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Why could the tiger roa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What did the monkeys like doi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How did the writer like the bea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Ⅲ.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句子的正(T)误(F)。

( )1. The writer liked traveling with no man.

( )2. The birds sing much worse in the forest than in cage.

( )3. The young man knew about all the model tigers.

( )4. People near the forest wanted to kill the monkeys.

( )5. The writer wanted to go to the forest again.

加强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篇4

能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

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文学作品;

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电子读物或网络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

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6万词以上。

阅读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考,理解和吸收信息的认识活动,它既是高中阶段英语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高中英语的词汇、语法、写作等教学都应为阅读教学服务,教师应通过对阅读技巧的指点,阅读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这一最终目的。

笔者作为长期从事英语教学的高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过多年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确定我们将要阅读的材料正是我们所需要而且应该阅读的,这就要根据标题、首句或首段,对阅读材料进行预测,然后确定有无必要继续阅读。预测是否准确,可以通过阅读来加以检验,而这种预测能力的培养,却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我们在教授每一个单元的课文前,往往要求学生根据标题对课文的内容进行预测。这时学生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通过讨论,激发他们对将要学习的课文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讨论要广开言路,让学生们畅所欲言,以培养他们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在这一阶段,我们还注意加入对本单元内容的背景知识介绍。这一教学环节是十分重要的,在备课时要花费很多功夫,用学生所学过的知识,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将背景知识科学地、有趣地呈现出来。如教高二册(B)第十九单元“Afreedomfighter”时,我就向学生介绍了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MartinLutherKing)及其为黑人争取自由平等而奋斗的一生,介绍他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Ihaveadream),介绍他所信奉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理念。这样做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另一方面也为课文的教学作了铺垫。

当我们通过预测认定了这是应该阅读的材料之后,最常见的是要从所读材料中找出我们所需要的信息。这时我们就要通过快速阅读,尽快找到这一信息,对其他信息可以忽略或只作粗略的了解。高中课文教学的第一步,常是“Readthetextfasttofindouttheawerstothequestio”,这一步只是针对课文提出一两个最基本的问题,要求学生迅速找出答案,以提高他们快速寻找信息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或workbook上所安排的练习,设计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口头或笔头练习,如:回答问题(questioandawers);判断正误(trueorfalse);作笔记(note-making);填写表格(fillintheform);寻找主题句(topicsentence),归纳大意(mainidea);改写(paraphrase);听写(dictation);复述课文(retell)等,使学生进一步地了解课文内容,全面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生词,我们注意教给学生通过上下文所提供的语境猜测和理解生词的技巧,减少阅读中的障碍,加快阅读速度,提高理解率。

当课文教学进行到这一环节,还只停留在泛读的层面上,要充分利用课文这一语言载体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对课文进行进一步地挖掘,进入精读阶段。首先要对课文中的长句、难句进行详细地讲解。长句难句中往往包含较多的从句和较为复杂的语法结构,是理解中的难点,学生对这些句子往往是囫囵吞枣,甚至理解错误。我们结合语法教学,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对新出现的语法现象进行详尽地说明,对英语中的一些固定句型和习惯搭配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从整体上加以理解,而不仅仅是字对字的翻译。通过长期的训练,帮助学生搬开这些阅读理解中的绊脚石。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指导学生理解字面上的意义,还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的内涵,理解作者从字里行间传达出的思想,从而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及对所述事物的态度。除此之外,比较不同体裁作品的特点,介绍各种修辞手法,都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学生进入高年级之后,我们还把教学要求从理解提高到欣赏的高度,特别是学习经典篇目和文学作品时,指出文章的精华所在,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四年级作文阅读能力每周训练 篇5

一、我会帮“zhù”找朋友。10分

()址帮()()虫()册()子()守()福()名构()()就

二、正确答案,我会填。

1.改正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8分

娇阳似火()南猿北辙()搬门弄斧()不计其数()

左故右盼()暗渡陈仓()迫不急待()坐无虚席()

2.填写反义词近义词,组成成语。(8分)

弃()投()取()补()()材()用将()将()

花()巧()()朋()友调()遣()风()云()

3.选词填空。(5分)

(1)他从小就养成了一种()书籍的习惯。(爱惜珍惜)

(2)老师来了,教室里立刻()下来。(安静平静)

(3)他老是()别人对他不尊重。(埋怨抱怨)

(4)他买了一些学习上()的用品。(必须必需)

(5)()的工作,累得他更加消瘦了。(沉重繁重)

4.根据意思,填上恰当的词语。(5分)维持保持坚持预宁预定

(1)使现有的状况继续存在下去。()

(2)指坚决保护、维护或进行。()

(3)指维持原状,使之不消失或减弱。()

(4)指预先规定或约定。()(5)指预先订购。()

5.请将下面的字各添上一笔,使它变成另外一个字。(10分)

田()止()日()刀()乌()

哀()己()白()斤()万()

三、我会按要求完成句子。(10分)

1.扩写:()春雨()下个不止。

2.缩句:老师转过身向同学提出同样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仿照“翠鸟像箭一样掠过水面”这句话的写法,用一句话来描写一种动物的动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胸有成竹”这个词来写一句话,表达自己做事情很有把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第三者转述:同桌对我说:“我真比不上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我会积累,我会运用。(12分)

1.每逢佳节,我们会给远方的亲人写信或发电子邮件,可以引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2.要写好作文,不光要看书,还要多参加实践活动,正如古人说的那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读书不认真,班长想帮他,他却对班长说:“你别狗抓耗子()”,真是“狗咬吕洞宾()”气死人。

4.我国古代四大发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知道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写一句就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会写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写一句就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

饮茶的好处真多。盛夏喝上一杯凉茶解渴消暑吃了饭以后喝杯热茶可以帮助消化看书倦了呷几口清茶既清醒

头脑又保护视力

1、给这段话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4分

2、用“___”划出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2分

3、读读划线的句子,用加点的关联词写一句话。3分

既……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这段话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饮茶的好处多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创意写作(20分)

写作能力的提升源于阅读训练 篇6

一.提要钩玄式

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谈到读书之法时就曾说过:“记事者必提其要, 纂言者必钩其玄。”他的意思是说, 对于叙事性文章, 一定要抓住其中最主要的、最能反映作者思路或最精彩的地方, 抓住最重要的事实;对于议论性的文章, 必须抓住最能反映作者见解的词句。把这些东西写下来, 就是一种写作活动。“提要钩玄”有两种常见方法:一是摘抄, 一是提要。“摘抄”就是阅读后, 把重点部分、精彩部分、有资料价值的部分摘录下来, 这样既可积累知识、储备资料, 还可加深理解、强化记忆。摘抄的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 还可能从中获得新的启示, 产生新的见解。把这些新的启示、新的见解写下来, 就是一种写作活动。梁启超用他数十年的观察和读书所得写道:“大抵凡一个大学者平日用功, 总是有无数小册子或单纸片;读书看见一段资料, 觉其有用者, 即刻抄下。 (短的抄全文;长的摘要, 记书名、卷数、页数。) 资料渐渐积得丰富, 用眼光来整理分析, 它便成一篇名著。”这确实是经验之谈。“提要”就是用简明扼要的话概括读物的主要内容。可以写成提纲式, 即把原文的每一部分的要点逐段写出, 能反映原文结构安排上的特点;也可以写成概要式, 但不是逐段概述, 而是抓住重要内容, 用连贯的语句叙述, 一般用自己的语言, 尽量少引原文。摘抄或提要最好写在卡片或活页纸上, 这样便于分类保存, 也便于查阅。当然, 如有条件使用电脑就更方便了。

二.评判是非式

我们知道任何读物都是作者观察和思考的结果。作者观察得是否合乎实际, 思考得是否合乎逻辑, 作为读者都不能不考虑。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 实际上他们都是提倡思考, 反对盲从。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疑问, 正是独立思考的结果。读书生疑就是读书时能找出内容、语言等方面看似有矛盾的地方, 再通过多角度的深入思考分析, 求得更好的理解, 甚至提出与作者不同的看法。经过怀疑和思考, 发现事实有出入, 观点有谬误, 就来一番说明, 来一番辨正, 这就是话题, 就是文章。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就是他在读了《史记·孟尝君列传》后写下的感想。这篇仅有九十个字的短文, 一反传统说法, 主旨在于驳倒“孟尝君能得士”这一传统观点。王安石认为“士”必须具有经邦济世的雄才大略, 而那些“鸡鸣狗盗”之徒根本就配不上“士”这个高贵称号。文章借题发挥, 反映了作者豪迈的气魄和自负的志向。他以一个政治家的敏锐思考, 卓越见识, 对孟尝君这个历史人物作出了独到的评判, 令人信服。

三.比较异同式

读物浩如烟海, 作者灿若繁星。不同作者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所写的读物, 在文化内涵、情感表达、写作风格和语言运用等方面有其共同点和不同点。阅读读物, 读者一定要有一双慧眼, 善于比较、鉴别, 在不同读物中寻找共同之处, 在同类读物中辨析出不同之点, 这样, 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思维过程中, 你的阅读就会进入更高的层次和境界。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谈静》一文中这样写道:“我这番话都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下注脚。这两句诗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 四时佳兴与人同’。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近来看周启孟的《雨天的书》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 苍蝇搓他的手, 搓他的脚呢。’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倚杖柴门外, 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像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 唐人五言绝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细玩味, 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 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这段论述朱先生应用“求同”的方法, 比较了小林一茶的俳句与中国诗人的诗句在境界上的相同点:都表现为一种幽美的情境, 都是静观寻常事物中妙悟到的另一种景象, 都能从中看出诗人悠然自得的、空灵的心境。在比较中, 无论是发现了规律、特点, 还是问题, 都可以作为话题, 这样就有文可作了。

四.驱遣想象式

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 想象是必不可少的思维活动。如果单从字面去理解, 没有适当的想象, 就不能深刻体会作品的意境。但是, 如能结合想象去探究作品的意境, 在阅读时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若能写出来, 就会成为有价值的文章。叶老曾举王维的“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为例, 来说明阅读中展开想象的必要。他说, 要领会这两句诗, 得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 看这十个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这幅画简单得很, 景物只选四样, 大漠、长河、孤烟、落日, 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 见得没有一丝风, 当然也没有风声, 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 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 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 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 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现在读到这两句, 领会着作者的意境, 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 并且想象这意境多美, 这也是一种愉快。

此外, “扩写”, 由短文扩展为长文;“改编 (写) ”, 由一种文体改编为另一种文体等, 也都是想象的产物。金圣叹评《水浒》说“各人有各人的声口”, 极为贴切。在施耐庵笔下一百零八将突破了民间故事流传的形象, 无不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如脍炙人口的“杨雄杀妻”几段文字, 把石秀的精细、杨雄的粗率刻画得毫发毕现。然而, 更可贵的是, 现代文学大师施蛰存先生在其新感觉派小说代表作《石秀》中, 通过心理分析和潜意识的流动, 重新诠释了“杨雄杀妻”几段文字的内涵。在英雄之豪和常人之欲的描绘中, 两位先生都用想象塑造出自己心中的石秀形象, 可谓文坛奇观。

五.引发感悟式

在阅读中, 常常会忽有所悟, 得到某种启示, 把这种启示写出来, 就称为“读后感”。这也是阅读引发写作所常见的。如张承志的散文《又是春天》中有这样一段:“文学应当是作家心中最后的堡垒。一个作家很难做个完人, 但是他至少对自己的文学要做到真诚。不应当有作文或为文等概念, 作品应当是作家淋漓的心血。为了这样的作品作家才活着, 为了这样的作品青春被点燃, 生命被耗尽。为了追求这样的作品, 作家眼中只有一片辉煌的幻彩, 而决不会看见红地毯和金钱;为了保卫这样的自己的作品, 哪怕是最弱小的作家也敢挺身而起, 一直牺牲到自己心跳的最后一下。”白杏珏同学摘抄下这一段文字后, 这样写道:“掷地有声, 我感觉到了一种专属张承志的硬气。谁说文人必是娇弱无能的, 中国文人只是大多成为了政治附庸, 才不免多了圆滑和长袖善舞之感。张承志是难得的敢于脱离束缚的作家, 使文学成为文学, 而不是一如千百年来中国所推崇的文为政的附庸, 又或者文为名利的附庸。逃离是一种勇气, 寻梦更是一种勇气, 张承志也许不是伟大的作家, 但他至少具备了一个伟大作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对于文学的热情和责任感———为文学, 牺牲到最后。”这种感想, 可以是感性的体验, 也可以是理性的感悟。用文字表达出来, 就成了文章。

阅读综合能力训练 篇7

一、阅读知觉广度概念

Huey提出可以通过研究阅读知觉广度来研究人们阅读过程中的信息加工方式。[1]所谓“阅读知觉广度”,即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一次注视能够获得有用信息的范围。[2]

研究者发现,英语国家成年读者的知觉广度范围是不对称的,大约为注视点左侧3~4个字母,右侧14~15个字母。[2]

阅读者的知觉广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受阅读技能的影响。Rayner对英语阅读知觉广度的发展性研究发现,在相同的控制条件下,作为初学者的小学二、四年级学生的知觉广度大约为注视点右侧11个字符空间,六年级被试约为注视点右侧14个字符空间,熟练阅读者(大学生)的阅读知觉广度约为注视点右侧14~15个字符空间,初学阅读者的知觉广度同熟练阅读者一样,都是不对称的。[3]

由此,笔者认为,学生的阅读知觉广度范围是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训练得到提升的,从而在不影响理解正确率的情况下提高阅读速度。

二、阅读中的注视点

根据阅读直觉广度的研究结果,读者的知觉广度范围是不对称的,大约为注视点左侧3~4个字母,右侧14~15个字母。比如下面这个句子:

When people say“culture”, we think of art and history.

在以上句子中,阅读者的第一理想注视点在p处,阅读知觉广度范围为When people say “culture”,在这个范围中熟练的阅读者能获取有用信息;阅读者的第二理想注视点在h处,以此类推。

阅读知觉广度理论认为,注视点为字母。但是,笔者和多位接受调查的英语教师,根据自己的英语阅读经验都一致认为,注视点其实是一个完整的单词。这样,上例中,第一注视点应为people这一单词,第二注视点为think这一单词。

因此,英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合理分布注视点,反复训练,以达到理想的阅读速度。另外,注视点还跟大小词、词块、主题句等有关。

(一)大词和小词

英语句子由单词构成,在阅读中,读者是不是要阅读每一个单词才能理解语句所表达的意思?例如:

He is a worker in New York.

在本句中,阅读者可以不看is, a和in也能掌握该句要表达的意思。所以,可以这样理解,句中的名词(代词)和动词(不包括be动词)是大词,而冠词、作定语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等为小词。当然,无论是大词还是小词,都是完整的句子不可缺少的,而在以获取信息为主要目的的阅读中,这些所谓的小词在一定情况下,是可以被“忽视”的,只要不影响对句子意思的把握。

因此,在阅读知觉广度范围中的注视点,按上文讨论的结果,应该是句中的某几个词,而这几个词应该是“大词”。所以,该例句中,注视点不应该是单词a,而是单词worker。

(二)词块

Becker认为,语言的记忆、存储、输出和使用并不是以单个的词为单位,那些固定和半固定的模式化了的板块结构(词块)才是人类交际的最小单位。[4]词块是作为整体储存在头脑中的一串词,可被以预制板块的形式提取和使用,其形式可以原封不动,或是稍作改变。[5]

词块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词、短语。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词汇。短语指具有一定习语性质的词组,即由一个以上单词组成的固定词组,如:by the way, how do you do, on the other hand.

2.搭配词。指那些在一起出现频率很高的词语,最典型的是动词+名词、形容词+名词的搭配,如:raise capital, a short-term strategy.

3.惯用话语。指形式固定或半固定语用功能的单词组合,它们可以是完整的句子,如: Theres a call for you. Ill get it.也可以是句子开头,如:If I were you, Id ...

4.句子框架和引语。与第三类相似,它们的区别在于第四类仅指书面语词汇,如:secondly, ... and finally; we now come to a number of important reservations ...

根据词块理论,笔者认为,阅读知觉广度范围中的注视点,还可以是词块,阅读者对词块越熟悉,越容易将注视点落在词块上。因此,英语教师应在精读教学中,加强词块学习,以使学习者能在阅读中运用词块,提高阅读速度。同时,英语教师应在阅读指导中,训练学生将词块作为注视点,有效扩大阅读知觉广度范围,从而大幅度提高阅读速度。

(三)主题句

英语的行文有自身的特点,通常每个自然段都有主题句,主题句一般出现在句首,偶有出现在句末,出现在句中的更加少见。主题句即是全段落的中心意思,其余部分是对主题句的进一步阐述。因此,指导学生学会找主题句难度并不大,不过意义重大。例如:

Some people might ask how this cartoon animal became so popular.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is that Mickey was like a common man, but he always tried to face any danger. In his early films, Mickey was unlucky and had many problems such as losing his house or girlfriend, Minnie. However, he was always ready to try his best. People went to the cinema to see the “little man” win. Most of them wanted to be like Mickey.endprint

本自然段中首句“Some people might ask how this cartoon animal became so popular.”即为主题句。学生在充分理解把握了主题句之后,就可以选择后面的注视点,即能体现其“how”“popular”的相关注视点,并迅速转换注视点,以达到迅速读完本段落的目标。主题句后面的注视点可以选择:main reasons, common man, face any danger, unlucky, problems, however, try his best, win, be like.

三、阅读知觉广度训练策略

阅读知觉广度一般需要通过阅读训练来扩大。训练中,为了获得较好的阅读效果,学生会更加有意识地关注和运用注视点。另外,初期的训练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阅读,然后再通过寻找注视点的方法阅读,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新方法的高效,在以后的阅读中主动运用新方法,从而最终达到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目的。

训练中,教师可以先将文本用PPT展示,一个页面展示一个完整的段落,教师要精心挑选合适长度的段落,字体不能小,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清楚地阅读。第一幅PPT,在没有任何上文提到的阅读指导的情况下进行,请学生阅读,要求学生读完后就转过身,在后面座位上拿起盖在桌子上的2至3道测试题。测试题的设计不宜考查细节题,更适合对大意的理解、作者态度的把握等理解题。学生首先写下自己的阅读用时,(PPT上可设置电子计时器),然后进行答题。学生在答题过程中不得转身回看PPT上的文本,等所有的学生完成阅读和测试,教师把测试题收上来批阅,算出班级学生平均用时和平均成绩。

之后,对学生进行阅读知觉广度方面的指导,让学生对PPT上的文章逐句寻找注视点,并鼓励学生通过注视点来理解句子甚至是段落的大意。

在阅读知觉广度指导之后进行第二次阅读训练,但阅读内容不同于第一幅PPT,而词数与难度相当,要求学生运用阅读知觉广度的理论进行阅读。教师按上一次的方法进行计时和测验,测验题的难度也与第一次测试相当,以主旨大意题为主。测试后同样算出班级学生平均用时和平均成绩。

统计显示,第二次阅读用时明显减少,但测试题的平均成绩与第一次阅读相当。这样,学生明显感觉运用阅读知觉广度理论后阅读效率有了提高,在以后的阅读中自然而然地会运用阅读知觉广度理论。

当然,阅读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除了学生课后阅读需要自觉运用阅读知觉广度理论外,更需要教师进行定期的训练,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除了初期需要进行比较阅读外,在以后的训练中,教师要根据文章的长短和学生的总体阅读能力事先设置好阅读时间,进行限时训练,让学生在定期的限时训练中形成运用阅读知觉广度理论的意识,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HUEY E B. The psychology and pedagogy of reading[M]. New York: Macmillan,1908.

[2] MCCONKIE G W, RAYNER K. The span of the effective stimulus during a fixation in reading[J]. 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 1975(17).

[3] RAYNER K. Eye movements and the perceptual span in beginning and skilled readers[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986(41).

[4] BECKER J. The phrasal lexicon[M]. Cambridge, Mass: Bolt, Beranek & Newman, 1995.

阅读综合能力训练 篇8

强化英语有效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英语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要使学生掌握运用好一门外语,就必须持之以恒地对其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为学生创设新的教学环境,通过有效训练丰富学生的`想象.加强语言的理解、传递和表达.

作 者:石洪新 作者单位:永清县职教中心,河北,廊坊,06560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7)分类号:H3关键词:英语教学 有效训练 示范性 直观性 简笔划 创设性

阅读综合能力训练 篇9

首先,小编要为大家介绍一下GRE逻辑阅读的具体题型数量。在GRE每个语文VERBAL部分SECTION中,总计20道题目里有一半属于阅读题,常见形式是一篇长阅读附带3-4道题目,然后3篇左右的短阅读,每篇附带1-2题。而在这3篇短阅读中,必然会有至少一篇的逻辑阅读题。另外长阅读中的部分题目也可能以逻辑题的形式出现。因此逻辑题看似数量较少,但其实在阅读中的占分比例并不低。

GRE逻辑阅读重在考察思维能力

加强训练,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篇10

关键词:阅读能力;理解材料;文体特征

如何提高学生解答阅读分析题的效率,本人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训练。

一、反复阅读选文

平时讲解课文之前要求学生预习、阅读课文,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课文、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要答阅读分析题,自然也不例外,读是基础。何况现在的选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或注重思辨,启迪学生智慧;或展示科技新貌,开阔学生视野;或寓理于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有的还代表着新的文化观念等,这些材料对大多数同学而言是陌生的,因此,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浏览、细读、品读是必不可少的。

浏览,即引导学生学会快速阅读,包括标题和检测题在内的所有文字资料。通过浏览,大体知晓材料的内容和命题的方向,形成初步印象。

细读,即在浏览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检测题细细阅读选文,深入了解文章立意、写作思路、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做到重点明确、胸有全局。

品读,就是要求学生带着对材料的初步理解,首先重点品读检测题的题干,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在有所思考的基础上再读选文,同时对那些答题要求较高的题目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关注。

二、抓住文体特征

阅读是解答题目的前提,要答好题,如果仅是读懂选文,而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不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可能会无从下手。各类文体的特征就是必须掌握的知识。因为许多阅读材料一般都有较明显的文体特征,只有掌握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答题才容易“上路子”。例如,记叙文常涉及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线索、叙述的方式、表达的方式等;说明文常考的是说明方式、说明顺序、说明对象及特点、说明方法等;议论文则侧重对议论文的三要素考查,如文章的论点、论据的类型、论证的方法等。这些都涉及相应文体的基本概念,有共性的内容。如果学生对选文的文体类型辨别无误,基本概念认识清晰,那么答题时就不会张冠李戴,这样基本分就不会丢失了。

三、准确把握材料

每篇选文都是有血有肉的。但是在阅读过程中,如不能很快地抓住主要内容或主题思想,而被一些具体琐碎的材料遮住视线,答题就会出力不讨好。怎样很快地抓住文章的主干和灵魂呢?大体有以下三种方法:

1.抓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读懂了它,文章大概意思也就知晓了三分之一。有些文章题目交代了文章的文体或写作的方向,抓住了题目,答题一般就不至于产生太大的偏差。

2.抓住中心句。中心句是文章内容的主要基石,常常是文章题目的阐释和延伸。抓住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识就会更准确、更具体。

3.抓议论、抒情句。议论、抒情句往往起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是作者感情倾向最鲜明的体现之所在。因此,抓住这类句子,往往能明白文章的立意,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

四、区别题型作答

读懂文章、明辨文体及基本概念,其目的还在于运用,在于答题。学会区分不同题型,巧妙处理也很重要。

1.选择题。通常采用排除法。阅读分析题的内容涉及的不仅仅是内容,有时对课内知识也多有牵连考查。因此对课内掌握的知识如能或排除或选择,就无形中降低了知识的选择难度。

2.延伸题。如根据有关内容默写名句等,对此要避难就易,写自己最有把握的答案。否则容易出力不讨好。

3.基本概念题。要做到抓住语段的主要内容来答题,不能捡芝麻,丢西瓜,更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4.综合分析题。对于这类题,则要在整体认知的基础上扣住命题内容解答,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答非所问。这类题往往是最能考查学生语文能力高下的题,答题应努力做到:简明扼要,言简意赅,一般不超过30字;句子要通顺,语言表达没有漏洞,符合逻辑推理;要围绕文章内容,突出重点,不能信马由缰,胡乱扯谈。

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不仅要求教师讲清基本概念,多做知识迁移训练,还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价值观念,同时掌握答题技巧、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作者单位 山西省太原市古交市炉峪口中学)

上一篇: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翻译及赏析下一篇:专项行动实施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