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型阅读理解训练

2024-09-07

综合型阅读理解训练(通用12篇)

综合型阅读理解训练 篇1

摘要:加强阅读的指导和训练, 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 启迪思维, 开阔视野, 发展学生智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课堂教学,预习,阅读,揣摩,运用,课外阅读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 要开阔学生的视野“, 广泛阅读是开阔学生视野的必要途径。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也指出:“现在国文教学悬着明晰的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 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 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而“阅读又是写作的基础”, 为了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认识阅读的重要地位,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加强阅读的指导和训练, 让学生不断吸收文化, 积累知识, 增长才智, 促进他们自身素质的发展。

阅读能启迪思维, 开阔视野, 渊博的知识来自广泛的阅读, 古今中外成千上万的诗人、学者, 直至革命领袖、导师, 他们的学问、智慧、成就无不来自阅读。一代伟人毛泽东, 在北京图书馆工作期间博览群书, 日后成为运筹帷幄、指挥三军的伟大领袖, 同时又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政治家、诗人。贫苦出身的高尔基, 他的“人生三部曲”, 他著名的长篇《母亲》, 也出自于他刻苦的自学、广博的阅读。阅读, 它能将知识汇聚成记忆的长河, 能把智慧堆集成金色的大山, 让我们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完。可阅读的源头必须从小就要开凿, 挖的早, 开的深, 日后才会源远流长, 因此在中小学教学中, 要十分重视阅读教学。

中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强的时期, 抓紧这时期的阅读教学, 让学生多读多记, 多思考, 对他们今后的工作、生活定将受益匪浅。作为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阅读, 让他们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叶老说过:“有了习惯, 一辈子读书, 一辈子受用”。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 要求他们多设问, 多思考, 读懂文章的内容, 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大纲也要求我们, 初中阶段让学生“初步掌握精度略读的方法, 培养默读的习惯, 提高阅读的速度,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基本课文中一些精彩片段, 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习惯的养成并非短时间能奏效的, 它要靠平时的训练和积累, 日久天长, 习惯成自然。因此我们平时就要加强这方面指导训练, 让学生喜欢阅读, 并懂得读什么、怎么读, 懂得学习方法以达到今后“不需要教”的目的。

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靠平时的训练。语文教学中, 可以在课内、课外两方面进行相应的训练。

一、课堂教学

这是培养学生阅读、读懂每篇文章的途径之一, 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阅读的方法, 叶老指出:“阅读的目的, 在于吸收知识, 增加自身的经验……要使书中的知识化为自身的经验, 必须从记忆入手, 抓住要点, 条理清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我们在课堂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着重训练:

(一) 课前预习

叶圣陶先生说过:“练阅读最主是预习阶段, 让学生自己动脑, 解决困惑”。课前在布置学生阅读每篇课文的“预习提示”“自读提示”时, 要求学生抓要点, 把握每篇课文的文体、作者、线索、人物、主旨, 甚至特色等, 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正确读音、含义。有的课文老师还可以设计课前的预习问题, 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阅读。比如学习《荷塘月色》一文之前, 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1) 每篇文章一般都会有它的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的背景是怎样的呢? (2) 不同文体的文章就有不同的学习要点, 这篇是什么文体的文章, 可以从哪些要点方面来学习? (3) 请你从课文中找出与这些要点相关的文句, 并简要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要解决这些问题, 就需要阅读相关的课内课外的资料, 需要自己动脑筋。或者还可以让学生预习后提出问题, 供课堂上讨论。预习作业完成的好, 课堂上学习起来就容易些, 就可以得到老师的肯定, 学生往往就会产生第一步成功的喜悦, 学习的积极性就上来了。

(二) 课上阅读

“阅”即看。阅读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这一环节做好了,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各方面的能力也就相应地得到训练和提高。课堂阅读不是走马观花似的, 而是要看到内容, 能讲出条条道道。“读”, 包括默读和放声读,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我们知道, 一篇课文的阅读可以泛读和精读相配合, 在读中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 感受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训练语感。如在教老舍的《我的母亲》一文时, 先播放龚玥的《母亲》歌曲, 并将歌词幻灯演示给学生看, 学生看着歌词听歌, 容易被感染, 能够为课文的学习营造感性的氛围, 之后再请学生阅读课文, 找出文中自己觉得最为感染人的语段, 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当我小学毕了业的时候……”, 这段中母亲除夕之夜送儿子“返校”的事情, 然后指名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来朗读演绎这段文字, 有的学生还从自己母亲的事情上进行比较, 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这样的阅读较之老师对课文的分析, 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都得到了更积极的锻炼;这样的阅读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动性也得到体现。这样的课堂, 学生的思想是活跃的, 言论是没有约束的, 他们体会到了身心投入阅读的愉悦, 慢慢地就会喜欢上这样的阅读。

(三) 揣摩运用

通常阅读一篇文章后, 列举一两个重点段落作为“精读细研”, 让学生揣摩运用。教师点拨指导他们从字音、词语、语法、句子、层次、情感等方面提出问题。可采取分组方式, 一组学生出题, 另一组学生回答。这样不仅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如果是教学诗歌, 则可以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揣摩体会, 一首诗歌, 听录音中“美读”或教师“范读”, 或采用学生个别读、分组读、整体读等相结合的方法, 读出声调, 读出感情, 才能使学生在听读中陶冶情操, 在一次次的听读中感知揣摩诗歌的意象、作者的情感以及诗歌的意境, 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仿读”,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体味。

(四) 安排课堂的阅读欣赏课

半个月或者一个月安排一节课堂的阅读欣赏课, 学生把自己平时阅读中喜欢的好文章推荐给同学, 在课上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在朗读、讨论中既训练了读、听、说的能力, 又拓宽了知识面, 学生的阅读兴趣自然地提高了, 综合素质也就得到了提升。

在平时语文教学中, 通过以上形式的不断练习, 锲而不舍, 学生就可以逐渐养成阅读思考的习惯, 逐渐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 逐步锻炼提高自身的能力, 把知识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

二、课外阅读

“课内打基础, 课外求发展”, 这是语文教学中带有规律性的经验。阅读教学也应充分体现这一点。现代化信息化的建设以及高科技的不断发展, 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阅读平台, 丰富了人们的知识积累, 对人们的知识结构与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如果光靠课内阅读掌握的知识, 那是永远不够的。为了让学生的知识、能力在当前形势下能够左右逢源, 在今后工作上运用自如, 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就必须指导他们课外广泛阅读, 积极主动去获取各类知识、信息, 为达此目的, 在课外学有所获可以这样:1鼓励学生养成每天阅读书报信息的习惯;2用摘抄优美精辟语句的方法阅读鉴赏, 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3制作读书卡片, 积累阅读知识, 写读书心得笔记, 提高收集资料、练习写作的能力;4班级中经常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齐分享, 谈方法, 谈体会, 增加阅读量, 扩大知识面, 锻炼提高听说的能力。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深刻指出:“学生的智力发展, 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广泛的阅读可使学生思想活跃, 感情丰富, 心胸开阔, 可以提高学生对形象的感觉、知觉和记忆能力, 大大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阅读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通过阅读, 让我们带领学生浏览祖国壮美的山川, 领略旖旎的风光;穿越上下五千年, 横逛中外数万里;体验作者丰富的情感, 感受生活的艰辛与甘甜。阅读把学生带入美的殿堂, 那么现在趁他们正处在“黄金的年华”加强阅读训练, 发展学生智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把“得法于课内”的知识, 向课外延伸扩展, 从而“得益于课外”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出神入化的境界。为学生将来的学习、生活与工作, 打下坚实的基础, 奠定良好的基石。

综合型阅读理解训练 篇2

这本书会让你看到冰心奶奶所营造的爱的海洋。真爱的伟大、童真的圣洁、自

1、修改病句(4分)

然的美好,会让你微笑着面对未来,快乐生活。①心理学家认为,给孩子讲故事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的水平。

语文综合训练与阅读

(五)②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使用并研制了禽流感灭活油乳剂疫苗,在实验室检测

中,免疫有效率可达100℅。

2、李明同学说话喜欢引经据典,在下面几种情境讲话时,他引用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A、同学张华要到外地上中专,李明给他送行时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张

华,你一人远走他乡要多珍重啊!”

B、同学刘欣写作文时想找一句表现读书乐趣名句,李明不假思索地说道:“这还

不容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

C、李明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满园盛开的梨花,他情不自禁地说道:“真可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太美了!”

D、李明的同学张强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李明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学而

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3、综合学习及探究(5分)

某中学七年级某班开展“漫游语文世界”综合实践活动,在总结会上,有三个小组

分别进行了汇报:

第一小组发现这样一些字:家俱(具);另售(零);烧并(饼)

第二小组发现广告中常有这样的“成语”出现:步步为赢;咳不容缓;默默无蚊

第三小组在报纸中发现这样的标题:《超女能有如此众多的“粉丝”,是代表了亿万

观众的一种心愿》

①结合三个小组的汇报,说说你从中发现的语言现象。(答出两点即可)(2分)

答:⑴⑵

②假如你是这个班级的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会给你怎样的启示?(3分)

答:

4、用学过的成语替换下列句子中的划线部分;或给下列列词语解释。(2分)

(1)、从我朋友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得到了许多益处。()

(2)、周笔畅童年照片曝光,其姿势表情让人忍不住笑了起来。()

5、语言的实际运用(3分)

许多有创意的广告巧妙运用汉字的特点,让人过目不忘,起到超乎寻常的宣传

效果。有一则宣传“臭豆腐”的广告是:臭名远扬,香飘万里。

(1)请解释“臭名远扬”中的“臭”字的含义

(2)请谈谈这则广告妙在哪里?。

你准备赠送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在扉页写上一段赠言:(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一)父亲的自行车余杰 ①有人说,十岁的小孩子崇拜父亲,二十岁的青年人鄙视父亲,四十岁的中年人怜悯父亲。然而,对我来说,这个世界上父亲是惟一值得一辈子崇拜的人。②父亲是建筑师,工地上所有的工人都怕他,沙子与水泥的比例有一点差错也会招来父亲的痛斥。然而,父亲在家里永远是慈爱的,他的好脾气甚至超过了母亲。在县城里,父亲的自行车众人皆知,每天早晚,他风雨无阻地骑着吱吱嘎嘎的破车接送我和弟弟上下学。那时,我和弟弟总手拉着手跑出校门,一眼就看见站在破自行车旁,穿着旧蓝色中山服焦急地张望着的父亲。一路上,两个小家伙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而父亲一直能一心两用,一边乐滋滋地听着,一边小心翼翼地避过路上数不清的坑坑洼洼。等到我上了初中,父亲的车上便少了一个孩子;等到弟弟也上了初中,父亲便省去了一天两趟的奔波。可父亲似乎有些怅然若失,儿子毕竟一天天长大了。③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兴奋得睡不着觉。半夜里听见客厅里有动静,起床看,原来是父亲,他正在台灯下翻看一本发黄的相簿。看见我,父亲微微一笑,指着一张打篮球的照片说:“这是我刚上大学时照的!”照片上,父亲生龙活虎,眼睛炯炯有神,好一个英俊的小伙子!此刻,站在父亲身后的我却蓦然发现,父亲的脑后已有好些白发了。父亲一出世便失去了自己的父亲,惨痛的经历使他深刻地意识到父亲对儿子的重要性。因此,在他的生活里,除了工作便是妻儿,他不吸烟不喝酒,不钓鱼不养花,在办公室与家的两点一线间,生活得有滋有味。辅导儿子的学习是他最大的乐趣,每天的家庭作业父亲都要一道道地检查,认认真真地签上家长意见,每次家长会上他都被老师称赞为“最称职的家长”。母亲还告诉我一件往事:我刚一岁的时候,一次急病差点夺去了我的小命。远在千里之外矿区工作的父亲接到电报时,末班车已开走了,他跋山涉水徒步走了一夜的山路,然后冒险攀上一列运煤的火车,再搭乘老乡的拖拉机,终于在第二天傍晚奇迹般地赶回了小城。

满脸汗水和灰土的父亲把已经转危为安的我抱在怀里,几滴泪水落到我的脸上,我哇哇地哭了。“那些山路,全是悬崖绝壁,想起来也有些后怕。”许多年后,父亲这样淡淡地提了一句。④父亲是个不善于表达感情的人,与父亲在一起,沉默的时候居多,我却能感觉出自己那与父亲息息相通的心跳。离家后收到父亲的第一封信,信里有一句似乎很伤感的话:“还记得那辆破自行车吗?你走了以后,我到后院杂物堆里去找,却锈成一堆废铁了。”我想了许久,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给父亲回信:“爸,别担心,那辆车每天晚上都在我的梦里出现呢。我坐在后面,弟弟坐在前面,您把车轮蹬得飞快„„”7.请概括写出全文表现父亲“称职”且体现父爱的几件具体事例。(4分)

飞掠而过。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

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燕子!”我心中像触电

8.联系语境,品味下边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3分)

一样地呆住了。

“那些山路,全是悬崖绝壁,想起来也有些后怕。”许多年后,父亲这样淡淡地提了...

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不就是我从来没见过的燕子吗:这不就是书里

一句。

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只燕子吗? 在南国的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开始一遍一遍地唱起外婆唱的那一首歌来了:

9.第③段文字所写材料都没有围绕父亲的自行车来写,这是否脱离了全文的中

心?请探究并简述理由。(3分)

10.文章结尾处写到“我”收到父亲的来信后,“想了许久”才回信,“我”此时

想了些什么?请续写出“我”回信的一部分内容(50字左右)。(4分)

爸,别担心,那辆车每天晚上都在我的梦里出现呢。我坐在后面,弟弟坐在前

面,您把车轮蹬得飞快„„

11.读了本文后,你想对你的父亲(或母亲)说些什么?(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26—32题。(15分)燕子席慕容

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的歌,常常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有一个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过的我,心里觉得很兴奋,赶快再从头来好好地唱一次:长亭外,古道边„„

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

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可是父亲并不要看,他只是很懊丧地对我说:“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地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至竟然这么多年听错了,好可惜!”

父亲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然后就走开了,留我一个人站在空空的屋子里,不知道如何是好。

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候,我还怀着凯儿,听医生的嘱咐,一个人常常在田野间散步。那个时候,山上还种满了相思树,苍苍翠翠的,走在里面,可以听到各式各样的小鸟的鸣声。田里面也总是绿意盎然,好多小鸟也会很大胆地从我身边

燕子啊!燕子啊!你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燕子啊„„ 在以后的几年里,我都会常常看到这种相同的小鸟,有的时候,我是牵着慈儿,有的时候,我是抱着凯儿,每一次,我都会兴奋的指给孩子看:“快看,宝贝,快看!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小小燕子啊!”

怀中的凯儿正咿呀学语,香香软软的唇间也随着我说出一些不成腔调的儿语。

天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飞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一直到了去年的夏天,因为内政部的邀请,我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到南部国家公园去写生,在一本报道垦丁附近天然资源的书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图片上的它有着一样的黑色羽毛,一样的剪状的双尾,然而,在图片下的注释和说明里,却写着它的名字是“乌秋”。

在那个时候,我的周围有着好多的朋友,我却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的孤单。在我的朋友里,有好多位是在这方面很有研究心得的专家,我只要提出我的问题,一定可以马上得到解答,可是,我在那个时候惟一的反应,却只是把那本书静静地合上,然后静静地走了出去。

在那一刹那,我忽然体会出来多年前的那一个下午,父亲失望的心情了。其实,不必向别人提出问题,我自己心里也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但是,我想虽然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我实在是舍不得我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

1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分)

腔调.()一刹.

那()13.作者在文中记叙了两件事,请各用一句话概括。(2分)

事件:(1)(2)14.当“父亲”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后,“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父亲可惜什么?(2分)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完全没有了剥豆时的认真和执著。15.本文以“燕子”为题,但第一件事与燕子无关。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2分)

“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我少,我就是输。”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地和我争,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清澈的笑容。16.文中划线的一段文字连用了四个问句,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想到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过分了,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该有的轨....迹,该承受的,该经历的,他都应有完整的体验,失望失误失败,伤痛伤感伤痕,17、从作者记叙的两件事中,你悟出了怎样的道理?(2分)

道理:

18.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作者为什么“舍不得心中那只小小的燕子?(3分)

阅读

(三)(10分)剥豆

一天,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碗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

地离位,新拿了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碗向我面前推了推。

看着他碗里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这可不公平,我盆里已不少了,你才开始。”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放在他碗里。“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选择。”

一丝喜悦悄悄在心里散开,我欣赏儿子的这种自信和大气。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如此想,手不知不觉地慢了下来,借拾豆的机会稍稍停一下。

“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分明在加快。

儿子的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间睃,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学校考试名次,够他累的了————剥豆的速度不觉间又缓了下来。“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节奏自然又紧了许多。

一大碗的豆很快被剥光,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肯定输,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重新拿来了碗,先将他的豆倒进

去,正好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

我们不必人为地营造一片虚假的生存空间,因为生活是实在的,生命也要经过磨难

才真实。

19.文中母亲剥豆的速度时快时慢,请用自己的话说明原因。(每条不超过20字)(2

分)

慢下来的原因:

快起来的原因:

20.对本文刻画人物采用的主要描写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行动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

B.行动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C.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D.语言描写外貌描写行动描写

21.文中儿子的性格特征表现的十分鲜明,其中最突出的两点是:

和。(2分)

22.文末加点的“瞻前顾后”一词能否换成“优柔寡断”?为什么?(2分)

23.本文的主旨可以从多角度去领悟,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

来。

(30字左右)(2分)

四、写作(30分)

很久以前,一个人感到生活的沉重压力,觉得支撑不住,去请教智者。智者带他到一条由五彩石铺就的小路。给他一个背篓,要他把小路上他认为喜欢的都捡进

背篓里。此人看到红色的热烈奔放、白色的晶莹剔透、纯洁无暇、黑色的庄重严肃,都一一捡进去„„终于,他双肩沉重支持不住,一跤跌倒。智者见状,让他把最喜欢的石头留下,其余的统统仍掉。这样一来,他顿感轻松无比,很快抵达尽头。人的一生,曲直而漫长,面临的事很多,但我们不能把一切都背负在身上。在获取的同时,还须懂得有所放弃,你在生活之路上才会获得轻松、愉快的心情。请

3以“获取与放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要把两者的关系结合起来写。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题目自拟。⑤不得出现真实的班级姓名。⑥不少于600字。

3、①(2分。各1分)错别字,借(化、改、移)用成语,新语(新鲜用语)现象。或:汉字使用不规范,新鲜用语(新语)现象。②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生活中要正确使用语言文字;要规范街头用字;除了在网络、报刊、图书馆,还可以在街头巷尾收集学习资料;掌握新鲜用语;多开展这样的活动,传承祖国语言文化…

5.答案示例:奥斯特洛夫斯基塑造的保尔勇敢坚强,虽然历经战场上的搏杀、生活中的苦难、伤病的折磨,但他从不屈服。愿你像保尔一样选择坚强,战胜困难。(言之成理即可)

一、7.①风雨无阻地接送儿子上下学;②认真辅导儿子的学习;③不远千里赶回来看望生病的儿子。(3分。意对即可。)8.联系语境,品味下边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淡淡地”从语气的角度表现了父亲是个不善于表达感情的人(或表现了父亲不张扬、不夸饰、不表功的性格特点),反映了父亲对儿子朴素而深沉的爱。(或:淡淡的语气,浓浓的父爱。)(3分)

9示例:父亲的自行车只是全文的线索(或依托、凭借),并不是全文的中心。全文中心是“父亲是惟一值得我一辈子崇拜的人”,而第③段所写几个内容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我”崇拜父亲的原因,所以该段并没有脱离全文的中心。(扣住自行车是全文的线索(或依托、凭借)得1分,扣住本段围绕中心选材得3分。无固定答案,言之有理即可。)(4分)。

10.本题旨在考察学生对父亲的思念、崇敬、感恩之情。开放性题,无固定答案,只要符合“我”的心理和全文感情基调即可。11.考察学生对父母的思念、崇敬、感恩之情。(4分)

二、27.(3分)(1)爸爸让我唱歌(2)将“乌秋鸟”误认为是“燕子” 28.(1分)父亲可惜歌词中的“长亭外”不是“长城外 29.(2分)第一件事虽与“燕子”无关,但同样表现出了“思念家乡”这一主题,也为她后来理解了父亲的苦衷作了铺垫。30.(2分)语气表达一步步强烈,很有力地表达出作者惊喜激动万分的感情,从而

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31.有的时候,我们实在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32.(2分)作者“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勾起了作者儿时的回忆,勾起了作者思

念家乡的情感,因为作者想借“燕子”把自己思乡之情传递给祖国,传递给家

重视阅读训练,提升综合素质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预习;阅读;揣摩;运用;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广泛阅读是开阔学生视野的必要途径。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也指出:“现在国文教学悬着明晰的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而“阅读又是写作的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认识阅读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加强阅读的指导和训练,让学生不断吸收文化,积累知识,增长才智,促进他们自身素质的发展。

阅读能启迪思维,开阔视野,渊博的知识来自广泛的阅读,古今中外成千上万的诗人、学者,直至革命领袖、导师,他们的学问、智慧、成就无不来自阅读。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北京图书馆工作期间博览群书,日后成为运筹帷幄、指挥三军的伟大领袖,同时又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政治家、诗人。贫苦出身的高尔基,他的“人生三部曲”,他著名的长篇《母亲》,也出自于他刻苦的自学、广博的阅读。阅读,它能将知识汇聚成记忆的长河,能把智慧堆集成金色的大山,让我们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完。可阅读的源头必须从小就要开凿,挖的早,开的深,日后才会源远流长,因此在中小学教学中,要十分重视阅读教学。

中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强的时期,抓紧这时期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多读多记,多思考,对他们今后的工作、生活定将受益匪浅。作为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让他们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叶老说过:“有了习惯,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要求他们多设问,多思考,读懂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大纲也要求我们,初中阶段让学生“初步掌握精度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的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习惯的养成并非短时间能奏效的,它要靠平时的训练和积累,日久天长,习惯成自然。因此我们平时就要加强这方面指导训练,让学生喜欢阅读,并懂得读什么、怎么读,懂得学习方法以达到今后“不需要教”的目的。

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靠平时的训练。语文教学中,可以在课内、课外两方面进行相应的训练。

一、课堂教学

这是培养学生阅读、读懂每篇文章的途径之一,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阅读的方法,叶老指出:“阅读的目的,在于吸收知识,增加自身的经验……要使书中的知识化为自身的经验,必须从记忆入手,抓住要点,条理清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在课堂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着重训练:

(一)课前预习

叶圣陶先生说过:“练阅读最主是预习阶段,让学生自己动脑,解决困惑”。课前在布置学生阅读每篇课文的“预习提示”“自读提示”时,要求学生抓要点,把握每篇课文的文体、作者、线索、人物、主旨,甚至特色等,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正确读音、含义。有的课文老师还可以设计课前的预习问题,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阅读。比如学习《荷塘月色》一文之前,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1)每篇文章一般都会有它的写作背景,这篇文章的背景是怎样的呢?(2)不同文体的文章就有不同的学习要点,这篇是什么文体的文章,可以从哪些要点方面来学习?(3)请你从课文中找出与这些要点相关的文句,并简要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阅读相关的课内课外的资料,需要自己动脑筋。或者还可以让学生预习后提出问题,供课堂上讨论。预习作业完成的好,课堂上学习起来就容易些,就可以得到老师的肯定,学生往往就会产生第一步成功的喜悦,学习的积极性就上来了。

(二)课上阅读

“阅”即看。阅读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环节做好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各方面的能力也就相应地得到训练和提高。课堂阅读不是走马观花似的,而是要看到内容,能讲出条条道道。“读”,包括默读和放声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我们知道,一篇课文的阅读可以泛读和精读相配合,在读中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感受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训练语感。如在教老舍的《我的母亲》一文时,先播放龚玥的《母亲》歌曲,并将歌词幻灯演示给学生看,学生看着歌词听歌,容易被感染,能够为课文的学习营造感性的氛围,之后再请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自己觉得最为感染人的语段,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当我小学毕了业的时候……”,这段中母亲除夕之夜送儿子“返校”的事情,然后指名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来朗读演绎这段文字,有的学生还从自己母亲的事情上进行比较,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学生畅所欲言,这样的阅读较之老师对课文的分析,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都得到了更积极的锻炼;这样的阅读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也得到体现。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思想是活跃的,言论是没有约束的,他们体会到了身心投入阅读的愉悦,慢慢地就会喜欢上这样的阅读。

(三)揣摩运用

通常阅读一篇文章后,列举一两个重点段落作为“精读细研”,让学生揣摩运用。教师点拨指导他们从字音、词语、语法、句子、层次、情感等方面提出问题。可采取分组方式,一组学生出题,另一组学生回答。这样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如果是教学诗歌,则可以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揣摩体会,一首诗歌,听录音中“美读”或教师“范读”,或采用学生个别读、分组读、整体读等相结合的方法,读出声调,读出感情,才能使学生在听读中陶冶情操,在一次次的听读中感知揣摩诗歌的意象、作者的情感以及诗歌的意境,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仿读”,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体味。

(四)安排课堂的阅读欣赏课

半个月或者一个月安排一节课堂的阅读欣赏课,学生把自己平时阅读中喜欢的好文章推荐给同学,在课上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在朗读、讨论中既训练了读、听、说的能力,又拓宽了知识面,学生的阅读兴趣自然地提高了,综合素质也就得到了提升。

在平时语文教学中,通过以上形式的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学生就可以逐渐养成阅读思考的习惯,逐渐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逐步锻炼提高自身的能力,把知识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

二、课外阅读

“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这是语文教学中带有规律性的经验。阅读教学也应充分体现这一点。现代化信息化的建设以及高科技的不断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阅读平台,丰富了人们的知识积累,对人们的知识结构与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果光靠课内阅读掌握的知识,那是永远不够的。为了让学生的知识、能力在当前形势下能够左右逢源,在今后工作上运用自如,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就必须指导他们课外广泛阅读,积极主动去获取各类知识、信息,为达此目的,在课外学有所获可以这样:①鼓励学生养成每天阅读书报信息的习惯;②用摘抄优美精辟语句的方法阅读鉴赏,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③制作读书卡片,积累阅读知识,写读书心得笔记,提高收集资料、练习写作的能力;④班级中经常开展读书交流活动,齐分享,谈方法,谈体会,增加阅读量,扩大知识面,锻炼提高听说的能力。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深刻指出:“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广泛的阅读可使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心胸开阔,可以提高学生对形象的感觉、知觉和记忆能力,大大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阅读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阅读,让我们带领学生浏览祖国壮美的山川,领略旖旎的风光;穿越上下五千年,横逛中外数万里;体验作者丰富的情感,感受生活的艰辛与甘甜。阅读把学生带入美的殿堂,那么现在趁他们正处在“黄金的年华”加强阅读训练,发展学生智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得法于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扩展,从而“得益于课外”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出神入化的境界。为学生将来的学习、生活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奠定良好的基石。

综合型阅读理解训练 篇4

关键词:初中英语,听力,阅读,综合训练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 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 英语无疑已经成为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交际语言, 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在初中阶段, 听力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同时也是目前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常进行传统的听力题海训练, 题型单一, 效率低下。 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 促进听力训练的有效实施, 教师可以将听力与阅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进行综合训练。

一、英语听力与阅读综合训练的理论基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建立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为第二语言学习及外语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概念, 在外语教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输入假说”更是为语言输入问题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 对英语听力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克拉申的输入假说, 语言习得必须通过语言输入完成。 没有大量的输入, 习得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吴洁, 2003) 。 由此可见, 克拉申从语言习得的角度, 阐述了输入的作用和意义, 以及语言输入与语言习得之间的内在关联。 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前提和首要条件, 语言习得是通过接收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而产生的。 因此,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 语言输入在语言学习中起主导作用, 是促进语言习得发生的基础。

从语言学习理论来说, 人类的语言行为以感知觉器官功能划分, 可以分为“听”、“说”、“读”、“写”四种形式 (明树杰, 2003) 。 其中“听”和“读”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是对语言的接收和理解, 是语言的输入, 是外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尤其对儿童来说, 学习外语要多听多读多练, 从而习得语言。 因此, 我认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加强听力与阅读相结合的训练, 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教案, 认真思考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听力与阅读相结合, 以此加强学生的语言输入, 从而促进语言的习得。

二、英语听力与阅读的密切联系

首先, 在扩大词汇量方面。 词汇量是听力的基础, 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就必须使学生具有足够的词汇量。 在听力过程中, 如果学生词汇量太少, 对所听到的陌生的发音不能进行正确的辨别, 就不可能正确理解所听内容的正确含义。因此, 扩大词汇量是提高听力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要扩大词汇量, 阅读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中, 每个单元的“阅读 (Reading) ”板块都是该单元中生词量最多最集中的板块, 因此阅读课上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教授生词, 甚至适当拓展与阅读文章的主题相关的生词。 另外, 我在教学中注意到, 学生对新授生词会存在“看懂听不懂”的问题, 即听到生词时不知其意, 看到它后才恍然大悟。 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在授课时, 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 边听边呈现生词的音素和发音要领, 把听和读结合起来, 多听多读, 重复多次, 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听懂单词并记住单词。

其次, 在培养理解力和思维能力方面。 阅读与听力虽然涉及的语式不同, 但就其实质, 都是语言信息解码与意义再构建的过程, 都属于接受性和理解性的语言使用过程。 在听力理解过程中, 听者运用听觉感知知识, 对语言材料进行解码并做出种种推断。 换言之, 在辨音的基础上, 运用认知效应对该语言材料作各种解释、判断, 达到理解。在阅读理解过程中, 读者使用种种认知手段, 依赖认知效应和背景知识, 在对书面语进行辨认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和理解 (秦秋, 2006) 。由于这个相似性,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 能不断地提高学生运用认知效应进行判断理解的能力, 从而对听力理解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再次, 在掌握句型结构和固定搭配方面。 拥有大量的句型结构和固定搭配是英语的语言特色之一。在听力材料中它们频频出现, 这对听者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为了在听力实践中能轻而易举地理解这些句型结构和固定搭配的意思, 不影响听力的效率, 学习者可以进行大量的阅读以解决这个问题。 在广泛的阅读中, 学习者能够接触各种句型和搭配。通常, 阅读的过程是重复性的、长时间的过程, 读者有充裕的时间详细地、慢慢地研究、吸收所学的内容包括语言基础知识、词汇、句法结构等 (秦秋, 2006) 。 在熟悉并掌握句型结构和固定搭配后, 学习者在头脑里就能建立起与之相关的知识, 从而在听力过程中, 学习者的思维就能够同步甚至超前于他所听到的音频信息, 并在头脑中形成对听力材料逻辑关系的迅速把握, 这无疑会对听力能力的提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马洪莉, 堵海鹰, 2010) 。

最后, 在积累背景知识方面。 学习者要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仅仅重视学习英语的语音、词汇、句型等知识是不够的。 由于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差异, 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会对我国的英语学习者造成听力障碍。 如果学习者对听力材料中涉及的有关典故、风俗习惯、历史背景等知识不了解, 就无法把它们和所听材料的文字意义结合起来, 就无法对听力材料的真正内涵进行正确的理解。 在实际教学中, 有的学生虽然听清了文中每字每句的意思, 但还是不能理解全篇材料的真正含义。 这种由于对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而造成的听力障碍, 可以通过阅读得到解决。 通过大量的阅读, 学习者可以开阔眼界, 拓宽知识面, 丰富文化背景知识, 从而增强对英语材料的理解力, 对提高听力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三、英语听力与阅读综合训练的课堂实践

正是由于阅读与听力存在如此密切的联系, 我在进行“阅读 (Reading) ”板块教学时, 尽可能地将阅读与听力相结合, 做到先读后听或者边听边读, 综合训练学生的阅读与听力的能力。 每册教材的“阅读 (Reading) ”板块都包含了题材丰富、内容新颖的各类文章, 如:英美国家青少年同龄人的生活、理想家园、邻里关系、体验DIY、路线指引、童话故事及描写宠物的诗歌等。 每一篇阅读材料中都含有大量常用的词汇、句型知识及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牢固掌握这些知识, 对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对课文“Homes around the world”进行教案设计时, 我一方面将听力与阅读两项技能的训练相融合。 通过泛听全文, 了解文章大意, 并精听每个段落, 掌握详细信息, 再边听边读, 加强听与读的结合。 另一方面, 我将教授生词、词组和句型作为本课的重点, 并对文中三个国家的家庭居住情况作了介绍, 希望这些知识有助于学生在听力实践中对相关听力材料的理解, 对听力练习起到积极的作用。

又如:“Colours and moods”一文介绍了平静的颜色、温暖的颜色、活力的颜色和强烈的颜色四类颜色, 以及它们的代表色。我在授课时, 除了讲解这些颜色对心情的影响外, 还介绍了颜色的特殊含义。例如:学生听到“John is a green hand.”, 他们就很难理解, 何为“绿手”。由于文化差异, 颜色的含义在中西文化中不尽相同, 英语中由颜色所延伸出来的短语很多时候不能以我们观念中的颜色来理解。 如:green hand (新手) , white lie (善意的谎言) 、black tea (红茶) 等。 英语中表示嫉妒用be green with envy和汉语中的“嫉妒得眼睛发红”恰恰相反, 只有了解这些文化差异, 学生在听力时遇到这些短语才不会不知所云。

在英语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认识到语言输入在语言学习中所起的主导作用, 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 它是促进语言习得发生的基础。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科学合理地将听力教学贯穿整个课堂, 进行各种综合性、互动性的课堂训练, 避免产生单一性教学给学生造成的疲劳和厌倦状态, 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因受到教学任务紧张、教学资源有限等客观情况的限制, 教育者如何成功地进行英语听力与阅读综合训练, 还需要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最终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综合型阅读理解训练 篇5

(用时:60分钟 满分:5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8分)

中国之蒿

1969年,屠呦呦和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几位同事一同参与到“523任务”中。那一年,屠呦呦39岁,职称是助理研究员。

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中五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谁能想到,诗句中的“野之蒿”,竟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由于屠呦呦的专业属于西医,中药所送她到中医学习班,用两年半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中医药。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呦很快崭露头角。她被任命为中药研究所“523任务”研究组组长,带领4名小组成员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屠呦呦首先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她还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由此,她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并没有成为屠呦呦重点关注的对象。

那时,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胡椒上。这种在中国极为常见的植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84%。这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数据,但此后的深入研究却事与愿违。屠呦呦发现,胡椒只能抑制疟原虫的裂变繁殖,灭杀效果却非常不理想。放弃了胡椒,她把目光又转向了效果并不突出、却在中医药典籍治疟药方中屡屡被提及的青蒿。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但是,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并不理想,最初,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为68%,但效果极不稳定,有一次实验,它的抑制率只有12%。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为什么同样的提取物却得出千差万别的结果?屠呦呦一时找不到答案,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直到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绞汁使用的办法,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福至心灵的一个闪念,推开了紧锁青蒿素奥秘的大门。

此后的情节被众多的讲述者概括为,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其实,提取青蒿素实验的真实过程是繁复冗杂的。

在2009年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屠呦呦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这本专业性极强的书籍中记载的实验过程,穿插着大量的化学分子式、专业术语和数据,在记者这样的外行人看来如同“天书”。只有几句高度概括的纲领性描述能够大致明白,读起来亦颇为艰涩:

“青蒿成株叶制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挥发油无效。乙醇冷浸,控制温度低于60℃,鼠疟效价提高,温度过高则无效。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疟效价显著增高且稳定。”

她还特别提示: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升高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

在实验数据的一份效果对比图表中,利用水浸得到的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低只有6%;乙醇浸膏得到的挥发油毫无效果;乙醇冷浸得到的提取物则可达到95%的抑制率;乙醚提取物的抑制率则是100%!那是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离最终的青蒿素晶体尚有一段距离,但确定无疑的是,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找到了。(节选自《北京日报》2011年10月25日,有改动)相关链接

①疟疾,又称“打摆子”。在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起初最有效的治疟药物源于另一种植物——金鸡纳树。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金鸡纳霜”。随后,科学家又找到了奎宁替代物——氯喹。氯喹药物一度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但是,疟原虫渐渐表现出了强大的抗药性,上世纪60年代,疟疾再次肆虐东南亚,疫情蔓延到无法控制的局面。

②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屠呦呦在研制抗疟药物的过程中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②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③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④进行了几轮药物筛选和实验;⑤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⑥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⑧出版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答出5点即可)2.文章多处引用,这些引用分别起到什么作用?请从不同角度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引用《诗经》的诗句,交代主人公名字的由来,点明了题意;②引用医学典籍《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本草纲目》等关于青蒿药效的记载,突出古代典籍对于青蒿素的发明起到的重要启发作用;③引用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对实验过程的记载,突出表现屠呦呦科学严谨的实验精神,同时表现了研究发明过程的艰难。3.屠呦呦获奖有多方面的原因,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内因来看:①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并且系统学习过中医药,为后面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很强的实验操作能力。②勤奋坚持。有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细致严谨的科学素养。③重视古籍,谦虚求教。她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多次翻阅;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④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她的科学研究与国家民族的需要以及世界人民的幸福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外因来看:①祖国几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巨大的宝藏,为她的医药研究发明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②祖国提供了研究平台,组员齐心协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8分)

两会复谈第一瞬 中新社记者 黄少华

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五号楼新厅。来自120多家中外媒体的近200位记者都见证了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

公元2008年6月12日9时许,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隔着长长的谈判桌,没有丝毫迟疑,各自微笑地伸出右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这一刻,距离1993年4月两会领导人汪道涵、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的汪辜会谈已有十五年,距离1998年10月在上海的汪辜会晤也有十年之遥。

九年前,两会接触商谈因李登辉抛出“两国论”而被迫中断。2000年上台的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两会商谈停滞八年。期间,辜、汪分别于2005年1月及12月抱憾去世。

今年3月后,台湾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国民党取得执政权,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5月后,两会先后产生了新的领导人,并就双方互动有了新的规划。17年来,一直专责处理两岸交往中相关问题,扮演两岸间最重要桥梁的受权民间机构——海协会和海基会大展身手的机会再次来临。

6月11日,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如期率该会代表团应邀抵北京,受到隆重欢迎。12日上午,两会领导人直接启动了双方的复谈。

又称庆功厅的钓鱼台五号楼新厅内,北墙是大陆著名花鸟画家何水法的大幅牡丹花《总领群芳》,56朵盛开的牡丹,象征着中华民族56个成员。东面和南面是一整排的落地玻璃窗,北京初夏爽朗早晨的阳光清晰透射进来。巨型的圆形穹顶,浅蓝色的光线柔和温馨,与方形会场构成天圆地方的格局。

12日上午9点,在会场中央长条形绿色谈判桌两边的两会各15位参谈人员注视下,陈云林和江丙坤握手致意。大批记者以摄录机、照相机和笔记录了这个重要画面,不少采访过以往两会谈判的两岸记者表情激动。

10分钟后,所有记者退场。双方随后进入商谈。

江丙坤11日晚表示,他与陈云林过去对于两岸交流就有许多共同想法。今天双方的致辞,果然印证了这一点:二人都提到汪、辜二老对两岸关系的卓越贡献。陈云林说,他们未竞的夙愿“需要由我们来继续推进。这厚重的历史责任使我们深感任务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只有以鞠躬尽瘁的精神努力工作才能不负两岸同胞的厚望”。

江丙坤说,这次会谈象征两岸两会互动的恢复,也是两岸关系重新启动的起点,而两会正常化、制度化的往来对两岸关系未来发展具有指标性意义,相信借由两会正常互动一定能够达到增进两岸民众福祉的目标。

陈云林则指出,两岸的协商能否顺利进行一向是两岸关系是否改善与发展的重要标志,现在面临重大的机会。两岸关系经历过漫长的蹉跎岁月,两岸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中华民族以追求和谐为理想价值,新形势下的两会商谈应牢牢地把握两岸和平发展的大方向。

对于一个月前四川发生大地震,江丙坤表示,台湾各界不分党派表达由衷关切,积极捐输,希望将来两会能透过相互协调,为地震灾区提供更实质的协助。陈云林对于台湾同胞深切关怀和无私援助灾区同胞的行为再次表示衷心感谢。

两岸周末包机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是两会复谈的重要内容。陈、江在致辞中都表态大力促成。而明天上午,两会已经排定了相关协议签署仪式。

会谈一结束,江丙坤在陈云林的陪同下驱车前往香山碧云寺,拜谒中山先生的衣冠冢。当记者们步出两会协商现场时,已近中午。北京6月的阳光,毫不掩饰它的热情。(有删改)4.为什么说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次会谈,距离前两次会谈已分别有十五年、十年之遥,人们等得太久。②这次会谈负载着厚重的历史责任,是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面临重大机会的时刻。5.第七段描写了钓鱼台五号楼庆功厅的哪些景物?主要有什么作用?(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大幅牡丹花国画、北京初夏早晨的阳光、天圆地方光线柔和温馨的会场。暗示两岸同属中华民族大家庭,两岸携手就会有光明的未来。

6.这篇特写直接写“两会复谈”的内容很少,而穿插的背景材料特别多,这是为什么?(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客观上记者只在场十分钟,未能目睹会谈的具体过程,只能目睹“复谈第一瞬”;②主观上选择较多的背景材料是为了让读者更深入了解两岸会谈的历史发展,突出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8分)

取 势

“臵陈布势”一语是借用的军事用语,“陈”即“阵”,经营位臵如打仗时布阵。《孙子兵法》有《势篇》专论布阵,古人打仗,布阵好坏,是成败的关键。布阵形成势,或高屋建瓴之势,或势如破竹。“夫兵得其势,则怯者勇;失其势,则勇者怯。”所以,臵陈是手段,布势是目的。绘画、书法都讲布势,或开阔平远,或险峻奇突,或急如泰山,或虚幻缥缈„„这都是势,都要靠章法来实现。例如,疏的章法,寥寥数笔,有淡逸之势;密的章法,千笔万笔,有峥嵘之势。横势旷远、竖势高峻、直势挺健、曲势深远,等等,全仗章法布局。因此,我们欣赏中国画的章法,首先应想一想,它形成了什么样的势。

有势才能达意,才能生成意境。千百年来,中国画不断创造和总结出一些取势的程式,例如:

“三远”法。郭熙云“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望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飘飘渺渺”。这里讲山水画的三种构图方法,高远相当于仰视构图,深远相当于俯视构图,平远相当于平视构图,它们都形成不同的势,反映不同的意。“三远”法的确是中国传统山水画成熟的一个体现。它打破了空间的局限性,把人的视线引发开去,导向无限的空间,充分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创造性。

“以大观小”法。中国山水画中的亭台楼阁一般不作仰视画法而作俯视画法,好像人站在更高的山上或空中进行写生一样,再大的山也尽收眼底,形成居高临下之势。沈括称这种方法如“人观假山”。它突出体现了中国山水画家能驾驭大自然,把握其本质的主观能动性的特征。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批评大画家李成“画山上亭馆及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并指出,山水之法,不必“掀屋角”。这些话道破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重要观念。

散点透视法。中国画一般不讲焦点透视。散点,其实无点,故有人主张叫“游移透视”。举世闻名的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还有南宋夏圭《长江万里图》、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今人傅抱石同关山月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等作品,都采用了这种透视方法。这种方法不拘泥于定点写生。画家站在某一位臵不动,画下眼前所见到的景物,是西画的写生方法。中国画不这样,中国画家不受视域的局限,可以从长江上游走到下游,一路上画过去;可以从城里走到城外,一路上画过去;可以从江南走到塞北,一路上画过去。把东南西北、春夏秋冬,各种景象,熔于一炉,达到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这在传统的西画和摄影中是想也不敢想的。因此,西方人看到《清明上河图》后说,20世纪西方空中摄影的水平,中国早在宋代就达到了。其实还不仅如此,空中摄影是没有什么取舍和组织的,中国画的章法却可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自然景物处处符合美的规律,应当说高于空中摄影的水平。总之,西画透视源于数学的几何学,十分科学,而中国画对空间感的塑造不需要也不必要用几何学来检验近大远小的准确比例关系。因此,中国画更接近于艺术的真,西方更接近于科学的真。(有删改)7.分析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文中主要说明了什么道理。(6分)(1)“臵陈布势”一语是借用的军事用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引用或打比方(比喻)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中国画绘画、书法都讲布势(或“说明了中国画有势才能达意和生成意境”),而势要靠章法来实现。(2)山水之法,不必“掀屋角”。

阅读理解训练 篇6

(A)

A man was travelling abroad in a small red car. One day he left the car and wentshopping. When he came back, its roof was badly damaged. Some boys told him that an ele-phant had damaged it. The man did not believe them, but they took him to a circus whichwas near there. The owner of the elephant said, "I am very sony! My elephant has a big,round, red chair. He thought that your car was his chair, and he sat on it! "

Then he gave the man a letter, in which he said that he was sony and that he wouldpay for all the damage.

综合型阅读理解训练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行感觉综合训练的儿童6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干预组30例。其中, 对照组男23名, 占76.67%, 年龄6~11岁, 平均年龄 (7.69±1.41) 岁, 重度感觉失调者 (93.33%) , 感统训练平均疗程 (21.30±7.62) d;干预组男22名, 占73.33%, 年龄6~10岁, 平均年龄 (7.72±1.15) 岁, 重度感觉失调者占86.67%, 感统训练平均疗程 (23.03±6.42) d。参加训练的儿童均符合感觉综合失调评定标准, 无神经系统、精神及严重的心、肺、肝和肾脏疾患的儿童, IQ>80。

1.2 训练方法

两组儿童均在该院感觉综合训练室进行为期1个疗程的集中训练, 由专业训练师负责训练, 方法采用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心理教研室开发的感觉综合训练方法, 项目包括滑板、滑梯、拍球、平衡木、跳绳、袋鼠跳、滚筒、独脚椅、趴地推球、瑞文推理及背数等视、听、记忆综合训练等。训练3~5次/周, 时间1~1.5 h/次。

干预组儿童在集中训练结束前1周, 医务人员向家长发放该院参考《感觉综合家居训练册》, 自行设计的儿童感觉综合训练家庭指导卡[3], 督促和指导家长及儿童按照指导卡的项目和内容, 于训练结束后回家继续巩固训练, 要求家庭训练频率为:1次/d或2~3次/周, 训练坚持30 min/次以上。同时医务人员坚持每周定期电话回访, 以解疑答惑的形式对家长行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督促其遵医行为。

1.3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1.3.1 评估方法

家长根据儿童在训练中症状改善情况, 分别于训练前及训练结束后随防3月, 随访6月填写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提供的儿童感觉综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 医生对照量表做综合评定并进行评估。

1.3.2 感觉综合效果评定

有效:感觉综合评定量表中至少有1项分数达到正常或得分提升幅度>5~10分, 或者评定结果至少减轻1个等级。无效:评定结果无变化或分数提高<5分者[4]。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两组儿童年龄, 行为各因子不满足正态分布, 采用非参数检验。

2 结果

训练结束时、3个月后, 随访两时间段两组训练疗效,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6个月后随访, 干预组疗效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时, 对照组疗效有效率明显低于其训练结束时,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注:★两组随访6个月比较, ▲:对照组随访6个月与结束时比较, △:两组训练结束比, ▽:两组随访3月比, ☆:干预组组间比, ◇:对照组随访3月与6月比。

3 讨论

(1) 家庭辅助训练能巩固感觉综合训练的疗效, 从20世纪70年代起, 西方国家已开始普及了感觉综合训练, 而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感觉综合训练后, 众多学者进行了多学科的研究证实感觉综合训练治疗儿童感觉综合失调是确实有效的, 有效率达85%[5]。但研究均集中在医疗、学校或康复机构等的训练疗效, 对家庭训练文献报道较少。张挚[6]在研究中国感觉综合训练现状指出, 目前中国只着重对儿童本人和心理的训练, 忽视了父母及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虽有报道称[7]家长参与及家庭训练能对提升训练治疗效果有很好的帮助, 但其研究是在集中训练配合家庭训练两者同时进行, 对训练疗程结束回家后继续辅以家庭训练, 将训练延续到家庭, 以家庭辅助训练来巩固感觉综合疗效问题未涉及。该研究结果显示:随访3月, 对照组与干预组两组儿童感觉综合训练疗效分别66.67%, 76.67%,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两组儿童在3个月内均可基本维持训练疗效;而远期效果, 随访6月发现, 对照组感觉综合训练疗效有效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明显下降, 训练结束后6个月其疗效有效率比训练结束时下降约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33, P<0.01) , 提示症状又出现反复, 可能与训练结束后未坚持家庭训练的因素有关[8]。同时, 两组儿童感觉综合训练疗效比较, 干预组疗效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χ2=6.94, P<0.05) , 并且干预组训练疗效在3个时间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02.P>0.05) , 说明其疗效可长时间保持稳定, 有效率保持在77%左右, 与高瑛瑛的研究[8]结果有效率达80%相符可见干预组优于对照组, 能巩固感统训练的疗效, 提示, 家庭辅助训练可巩固感觉综合训练的效果, 而且训练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

(2) 家庭辅助训练经济方便, 减轻了家长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家长乐于接受。家族训练以家庭生活用品为主要器械, 根据日常生活灵活实施。且家庭训练方便、灵活、多样化, 不需太多的器械, 既节省了家长的时间, 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又融洽了亲子关系, 使家长易于接受配合。同时, 儿童感觉综合训练家庭指导卡中的家庭训练的目的, 操作方法具体而明确, 可操作性强, 让家庭训练有章可循, 家长易于掌握, 并且通过定期电话回访进行解疑答惑加以督促, 这样家长和患儿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忘训练, 从而提高其遵医行为, 更好地巩固训练的效果。

总之, 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的康复心情是最迫切的, 也是最具有耐心的, 家长每天可利用空闲时间对孩子进行训练, 这样既不耽误小孩的上学时间也不影响家长的上班, 而且操作简单, 就地取材, 家长乐于接受,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家庭辅助训练对儿童感觉综合训练疗效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60名行感觉综合训练的儿童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0名, 对照组按常规接受感觉综合集中训练, 干预组在接受常规集中训练结束后指导继续家庭训练干预。结果 两组儿童感觉综合训练疗效在近期 (随访3个月) 下降不明显 (P>0.05) , 两组儿童在近期均可基本维持训练疗效, 但远期疗效经随访6个月后显示, 对照组疗效比训练结束时有效率下降50% ( (χ2=10.33, P<0.01) , 干预组疗效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χ2=6.94, P<0.05) 。结论 在接受感觉综合集中训练后, 继续辅助家庭训练, 不仅能巩固感觉综合训练的长期效果, 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 而且方法简单可行, 家长乐于接受,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家庭辅助训练,儿童感觉综合训练,疗效

参考文献

[1]高正春.儿童感觉综合失调的分析与研究, 医师进修杂志 (内科版) , 2004, 27 (10) :54-55.

[2]吴丽如, 冯春好.感觉综合家居训练册[M].香港:香港耀能协会, 2009:7.

[3]涂湘凤.儿童感觉综合训练家庭指导卡的设计与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10, 26 (13) :77.

[4]刘晓莉.姜峰.王芳芳.儿童感觉综合失调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 2007, 23 (6) :670-671.

[5]杨霞, 叶蓉.儿童感觉综合训练实用手册[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6:5.

[6]张挚, 李赫南, 崔宏.中国儿童感觉综合训练及其研究[J].教育探索, 2008 (4) :12-13.

[7]高瑛瑛, 王盈盈, 黄柏青, 等.儿童感觉综合集中训练结合家庭训练疗效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8, 22 (7) :32-33.

中考专项训练阅读理解教法之探究 篇8

一、完成本课教学的7步骤

1.热身运动。由闲谈导入课堂, 先微笑询问全班同学:你们知道在中考中哪个专项训练所占的分值最多? 待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时, 把准备好的中考试卷中各个专项训练所占的比例图呈现给学生看, 学生抢着回答是阅读理解时, 再把前两年中考试卷各个专项所占的比例图拿出来边看边宣布并确定, 阅读理解在中考中所占的分值是最大的, 因此提醒学生在中考中考英语时一定不能对阅读理解掉以轻心。

2.Pre-task Check your pre-learning achievement检查学生课前所做的四篇阅读理解, 并进行一一讲解。在讲解之前先让学生要学会先猜测所做的题目属于什么类型的题目。要能让学生感悟到阅读理解的题型。然后再通过四篇阅读理解来引出阅读理解常见的四种题型——细节理解题、词意猜测题、推理判断题、主旨大意与标题归纳题。

3.While-task对阅读理解常见的题型——细节理解题、词意猜测题、推理判断题、主旨大意与标题归纳题。并结合历年来的江苏中考题进行一一讲解。在此讲解中并且讲解阅读的方法与技巧。学生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参与到活动中来。并运用小组争星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4.题型讲解完毕, 进入到本课的小组合作环节。这也是我们每节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让学生讨论他们通常是用什么方法来做阅读理解的——正向解题法、逆向解题法及它们的利弊。正向解题法的优缺点是: 答题速度快, 但正确率相对低一些。逆向解题法的优缺点是:答题正确率高, 但较费时。

5.Post-task What have we learnt today? 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做相关练习加以巩固。

6.情感升华。引出本节课的谚语——熟能生巧。来提醒学生要想做好阅读理解一定要多做练习。

7.家庭作业。完成导学案与阅读理解相关练习。

二、反思

1.巧妙导入。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 成功的一半。一节优质课, 不但要求教师潜心备课, 熟悉教材、了解教材, 而且要求教师优化课堂, 增强趣味性, 最大限度吸引学生, 激发其学习兴趣, 把注意力放到课堂上来。这得靠教师巧妙构思, 设计合情合理的导入方式。这节课从教师随口询问学生知道在中考中哪个专项训练所占的分值最多? 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关注神经, 一下把他们吸引住了, 连后进生也跃跃试试, 积极配合。信心是动力, 目标是方向。因此树立信心, 明确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中考阅读理解生词多, 课文长而且难, 听、说、读、写要求高。学生在学习中将会遇到许多困难, 因此, 信心十足, 目标明确是成功地进行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 教师要上好课。如:备好课, 吃透教材, 抓住重点、难点, 做到有的放矢。其次, 教师要提高授课的效率, 注重授课的艺术,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2.教与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 既有教师灵活的教, 也应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课堂中避免了以往教师满堂灌, 学生被动学习这一模式。把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亲自读题解题, 增强了学习趣味性, 引发学生思考、记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的指导性。既完成了教学任务, 学生在学到知识同时亦学得开心、有趣。本节课中在整个练习中老师做到了让学生读题答题的效果, 能够把学生做为主体。

3.创造性教学。学习, 不但要学习前人的丰富经念, 牢记掌握固有知识, 还要学会灵活应用, 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在本课堂, 我大胆进行教学拓展。

4.学习过程同时也是发现归纳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不但要跟随教师学习, 也应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归纳总结, 自己得出结论。所学的知识才印象深刻, 牢固掌握。把别人的知识经验变成自己的知识经验。我在处理阅读方法与阅读题型的时候没注意了这点, 没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出来, 而是直接告诉他们, 然后通过几个简单练习来巩固。使得学生记忆机械, 呆板, 效果也欠佳。

5.掌控课堂, 灵活教学。灵活过渡, 必要时采取有效的取舍, 游刃有余是每位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我在上课时完全按照备好的课按部就班, 觉得每一步骤都很重要, 不可少。时间按原来的思路授课刚刚好。操作较好, 灵活机智, 不影响到教学质量。

6.平等原则。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与重视。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初中生对这要求体现得尤其强烈。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小的细节, 也会引起学生的注意, 联想。甚至引发他们的情绪, 使自信心受到打击。课堂中把给忽略了这部分。体现在让学生做完练习时, 不少学生高高举起手, 都希望自己能试试。结果, 我叫上来的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 令那些“后进生”极其失望。甚至有个别学生露出不屑的神色。这点非常欠考虑。备课时没有想到应该让一个优秀生, 一个后进生来表演, 从而体现出教师对各个学生一视同仁的原则。以后应该多考虑学生个体、心理以及年龄等各因素。

综合型阅读理解训练 篇9

阅他级了们。活泼可爱从2005年, 迎来这批今年5年读︱︱︱学生们一孩子开始, 起阅读我一直, 如今我和我的

阅笪们积累了一些东西, 发现·读明昆了一些问题, 想和大家探学训练市西山从讨一下。教以来, 听老师们生经验区永说得最多的是作文难教昌听学生们讲得最多的也。

小小是作文怕写。一直在思·记刘学考, 如何解决这个困扰老我红师和学生的云到2005年, 共同问题迎来了新一。届直

学生时, 我的一个想法也渐渐成熟, 我决定和我的

孩子们一起去实践这个想法, 让它变为现实———那就是, 通过大量的阅读, 快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兴趣, 万事万物的催化剂

以往老师不是没有想过让学生阅读, 但往往是仅为要求, 无法检查。所以, 从一年级开始我就从每周的课程中挤出一节课来让学生阅读。阅读课时, 要求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带来, 和同学交换阅读。书的种类不作硬性规定, 只是排除几类市面上有而不适宜他们阅读的书。

陶行知先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要从兴趣培养起。一开始, 教室里的学生总不能安静, 要么和同学频频换书而走动, 要么和同学讲小话。针对出现的情况, 了解后得知因为不会阅读, 一些学生往往仅仅翻看一下图画便认为看完一本书了, 所以, 只见 (她) 不停地换书;一些学生因为读到他 (她) 感兴趣的内容想和同学分享, 就讲起了小话。对此, 除了教他们阅读的方法之外, 我提出在课前十分钟可以换书, 余下时间要坐在座位上认真阅读。 (以后随年龄增长, 换书时间适当减少。) 另外, 阅读课我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同伴坐在一起, 这样, 想和别人分享的同学只要和同伴耳语不影响别人就可以了。听到这样的安排学生们喜欢极了!

几次课下来, 有学生读进去了, 爱起来了, 他们又影响了一部分同学, 爱读书的氛围渐渐形成。下课了, 放学后, 你能看到有学生三、两个的捧着一本书或看或讨论。学生之间悄悄比起了谁读的书多, 谁读的书快。我也会和他们一起捧着一本书, 挤在一起, 津津有味地读起来, 读到酣处竟然连下课铃声都听不到了。渐渐地我和我的学生都期盼着下一次阅读课的到来, 阅读兴趣就这样悄悄调动起来了。

二、习惯, 持之以恒的基础动力

一个好的习惯能让人终生受益, 同样, 一个坏的习惯也能毁了人的一辈子。阅读无疑是一个好习惯, 学生一旦养成了阅读的习惯, 习惯本身便会督促学生自觉捧起书本阅读起来。

为了使学生把阅读的兴趣转变为阅读的习惯, 除了每周坚持一节阅读课以外, 我要求学生每天阅读一定量的书, 具体数目可根据学生自己的能力来确定, 并由家长来监督检查。少则一两页, 多则四五页, 只要一直坚持, 一学期下来学生可以读上好几本书呢。连家长都感慨说:“刘老师呀, 这方法太好了!根本不用盯着他 (她) 读书了, 我们给孩子买书还嫌忙呢!”

当对外部的压力感变得越来越轻时, 内部的自觉动力会变得越来越强, 这时, 阅读已经成为了习惯。一日不读书便觉少了什么, 一周不读书便全身不自在了, 一月不读书的话非生病不可。

我与学生一起读书, 交换着彼此珍藏的书籍, 体会那种心灵的交汇, 我们真的在书中找到了无以言说的快乐!学生读到一本好看的书, 会迫不及待地推荐给我, 并以能推荐书给教师而荣耀不已。我读到一本好看的有意义的好书, 也会介绍给同学, 他们一定会争相阅读, 以先读为快, 赢得和我讨论交流的机会。学生阅读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昆虫记》《水浒传》《中华上下五千年》等等, 都是经我推荐的。

几年下来, 连班上的学困生抬起书来都会读得有模有样。阅读的习惯就这样一天天培养起来了。

三、能力, 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

我们常说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一项能力呢?我觉得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一次次实践的机会了, 为学生提供磨练的机会, 提供熟悉技能的时间与空间, 每一个学生都会获得能力的提高, 区别仅仅是你提高得快些, 而他提高得少点。

因为每天学生都要有一定量的阅读, 而且, 每周还有一节课的阅读, 学生积累了很多阅读的经历。同时, 与同伴阅读不仅可以分享阅读的内容, 也可以交流阅读的经验和体会, 学生的阅读能力便在这样的阅读中迅速提升。阅读的能力提高了, 获得的乐趣会更多, 阅读的兴趣自然更浓, 阅读的习惯得以加强, 经年累月, 阅读的能力不断提升……这样周而复始, 一种良性循环产生, 学生的进步便是不可估量。

比如, 我班学生, 一开始只能读一些娱乐性较强的书, 如简短童话、幽默笑话与漫画、神话故事……后来, 在一些好学上进的学生的带动下, 学生读的书渐渐向文字型、哲理型过渡, 如《激励我们的100个励志故事》《伊索寓言》《三国演义》《爱的故事》《窗边的小豆豆》……现在, 五年级了, 孩子们读的书更加丰富多彩了, 儿童文学、小说散文、诗歌、外国文学, 有的甚至已经捧起了大部头的世界文学名著了, 如《木偶奇遇记》《冰心散文集》《神曲插图版》《大海的女儿》《80天环游地球》《莎士比亚喜剧集》……班里有个女孩因为读书太快, 父母买书觉得力不从心, 还给她办了一张省图书馆的借书证, 每周带她去借阅一次。她悄悄告诉我, 她喜欢外国文学, 特别喜欢米切尔·恩德的书, 她差不多都读完了, 像《火车头大旅行》《十三海盗》《毛毛》等。除此之外她还读了许多优秀世界儿童文学获奖作品, 如《呐喊红宝石》《女水手》《天蓝色的彼岸》……

另一个学生则喜欢阅读少儿百科类的图书, 她“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真可谓我们班的才女了, 上课时许多大家答不出来的问题, 她总能说个头头是道, 赢得了同学一次次羡慕的眼神。

看到学生读了那么多好书, 上学期我还组织学生搞了个新书推荐会。开始, 我比较担心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会抵触, 会害怕。可没想到全班56名同学, 没有一个逊色, 人人轮到自己介绍时都准备充分, 朗读绘声绘色, 好几个还因为这次推荐会而让大家刮目相看呢。

在阅读中, 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让我和学生都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阅读的好处!

四、写作, 阅读积累后的火山喷发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而“写”则是最重要, 也是最难的一个内容。教师往往通过教科书的范例, 每个单元的习作练习来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而我在实践中发现了阅读, 其实大量的阅读使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范例, 读得多了, 写起来自然有方法、有结构、有特点、有新意了。可以这样说, 写作是阅读积累到一定时候的火山喷发。

学生读得多了, 上起作文课来, 我轻松不少, 讲得少了, 练得多了, 效果还特别好。

写老师学生这样写:“哈哈……”从我们四年级 (3) 班的教室里, 飘来了一阵阵轻快的笑声。亲切可爱的班主任刘老师站在讲台上,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 她总显得那么和蔼可亲。坐在下面的同学个个笑得前仰后合。怎么回事呢?原来是刘老师正在给我们绘声绘色的讲课文呢!刘老师抑扬顿挫的讲解, 引人入胜, 我们仿佛是在听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呢。

写诗学生这样写:春天的青春歌谣/二月美丽的早晨/还有那依依不舍的校园情怀/凝成词, 结成诗, 织成心语串串记得开学第一次走进一小/连蹦带跳去向您报到/“上课”、“老师好”/童心伴着粉笔一起欢跳虽是一个爱哭的女孩/却没有了少年的烦恼/一年一年在成长/进步源自您的辛劳我将离别这熟悉的母校/多想留在您的身边/继续合唱《歌声与微笑》!

写场面学生这样写:随着体育老师一声响亮的哨音, 拔河比赛开始了。我们四 (3) 班对四 (2) 班, 第一局, 双方的拉拉队员开始放开嗓门喊加油, 为运动员们助威。队员们听到自己的拉拉队在给自己助威鼓劲儿, 自然就卖力气了。双方你拉我退, 非常激烈。眼看我们班的运动员就快超出线外了, 拉拉队的声音立刻变得非常洪亮, 几乎人人的脖子都直了!也许是运动员们感到了集体的力量和温暖, 鼓鼓劲, 用出自己最大的力气, 使劲儿往后退了一大步, 终于“化险为夷”了!继续比赛, 这时, 眼看我们班就要赢了。对方当然不甘示弱, 使劲往后一拉, 又恢复了你拉我退的局面。这情形不知僵持了多久, 拉拉队员仍不忘给自己的队员加油。突然, 我们班的队员猛地一拉, 赢了!我们全班一同欢呼起来, 有的同学几乎都跳得有八丈高了!

加强英语阅读训练 提高阅读能力 篇10

关键词:英语教学,阅读能力,阅读训练

《英语课程标准》将英语定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 把英语课程学习提到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 开展思维能力, 发展人文素养的高度, 并对高中阶段英语教学在听、说、读、写四大技能的培养方面, 应到达的目标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其中对高中毕业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是: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能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文学作品;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电子读物或网络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除教材外, 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6万词以上。笔者作为长期从事英语教学的高中老师, 在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过多年的探索, 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笔者在教授每一个单元的课文前, 往往要求学生根据标题对课文的内容进行预测。这时学生们思维活跃, 思路广阔, 通过讨论激发他们对将要学习的课文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讨论要广开言路, 让学生们畅所欲言, 以培养他们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在这一阶段, 我们还注意加入对本单元内容的背景知识介绍。这一教学环节是十分重要的, 在备课时要花费很多功夫, 用学生所学过的知识, 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将背景知识科学地, 有趣地呈现出来。如人教版教高二册 (B) 第十九单元“A freedom fighter”时我就向学生介绍了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 (Martin Lutheer King) 及其为黑人争取自由平等而奋斗的一生, 介绍了他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 (I have a dream) , 介绍他所信奉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理念。这样做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听力, 另一方面也为课文的教学作了铺垫。

当我们通过预测认定了这是应该阅读的材料之后, 最常见的是要从所多材料中找出我们所需要的信息。这时我们就要通过快速阅读, 尽快找到这一信息, 对其他信息可以忽略或只作粗略的了解。高中课文教学的第一步, 常是“Read the text fast to find out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这一步只是针对课文提出一两个最基本的问题, 要求学生迅速找出答案, 以提高他们快速寻找信息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 根据课文内容或workbook上所安排的练习, 设计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 让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口头或笔头练习, 如:回答问题 (questions and answers) ;判断正误 (true or false) ;做笔记 (note-making) ;填写表格 (fill in the form) ;寻找主题句 (topic sentence) ;归纳大意 (main idea) ;该写 (paraphrase) ;听写 (dictation) ;复述课文 (retell) 等, 再如牛津英语模块一第一单元阅读策略skimming and scanning的运用, 使学生进一步地了解课文内容, 全面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生词, 我们注意教给学生通过上下文所提供的语境猜测和理解生词的技巧, 减少阅读中的障碍, 加快阅读速度, 提高理解力。

当课文教学进行到这一环节,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只停留在泛读的层面上, 要充分利用课文这一语言载体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还要对课文进行进一步的挖掘, 进入精读阶段。首先要对课文中的长句, 难句进行详细的讲解。长句难句中往往包含较多的从句和较为复杂的语法结构, 是理解中的难点, 学生对这些句子往往是囫囵吞枣, 甚至理解错误。我们结合语法教学, 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对出现的语法现象进行详细的说明, 对英语中的一些固定句型和习惯搭配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 从整体上加以理解, 而不仅仅是字对字的翻译。通过长期的训练, 帮助学生搬开这些阅读中的绊脚石。

朗读是有声的阅读, 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只有在深刻理解了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内涵之后, 才能读得流畅, 读的有感情。通过朗读, 进一步加深对所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 达到自我欣赏和感染他人的境界。因此, 我们要求学生早自习大声朗读课文, 课堂上也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机会, 遇到剧本, 小说等课文, 我会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表演,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又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增强英语语感, 也使他们初步体会英语的音韵美, 节奏美, 有利于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对于特殊优美的文段或经典的语句, 我要求学习背诵, 让他们达到铭记在心, 出口成章的境界。

课文是教师在课堂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 但仅仅精读课文远远不能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所以课外阅读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注重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 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英语程度又有趣味的阅读材料, 使他们看得明白, 读的有趣。我提倡学生订阅英语课外辅导报, 推荐他们阅读《快乐英语》《21世纪英语报》以及《上海学生英文报》等课外书籍, 耐心解答他们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课外阅读, 学生们增加了知识, 拓展了视野, 提高了人文素养。

阅读理解训练 篇11

★There are many rules for residents(居民) living in Firhall, Nairn Town in Scotland.They can’t keep ducks, rabbits, pigeons and bees. Every family can have one dog—but can’t have resident children. And the owner must be over forty-five years old. Grandchildren and the children of friends can visit and stay, but there are limits (限制) on how often this happens.

Residents say Firhall gives them a quiet place. It is beautiful and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sport places. ★There are a lot of birds singing in Firhall. You can see lovely squirrels(松鼠) every day. It’s just a lovely place to live. Many people like living in Firhall. They have grandchildren and they are always welcome to visit. Living here gives quiet. Most of us want to live in that place when we are older. But some poeple leave after their sons or daughters have had children. Maybe they like to live somewhere without Firhall’s rules.

1. People can keep ____ in Firhall.

A. ducks B. rabbits C. bees D. dogs

2. Firhall isn’t a ____ place.

A. beautiful B. quiet C. lovelyD. boring

3. People at the age of ____ can buy a house in Firhall.

A. 20 B. 30 C. 40 D. 50

4. Some people leave Firhall because ____.

A. they have children B. they don’t like the rules

C. it has no place for sport D. it has no birds

5.Which statement(表述) is right according to(根据) the passage? ____.

A. People can’t visit Firhall B. There are no children in Firhall

C. Visitors can stay at Firhall D. Old people don’t love to live in Firhall

重点词汇拓展:

without

(表否定)没有,无,不需。例如:

We got there without any trouble. 我们到了那儿,一路上没遇到任何麻烦。

(用在no, not, never等否定副词之后,强调肯定)没有……不,没有……则不能……,每……必定……。例如:

I never see this picture without thinking of him. 每次看到这张照片,我都会想起他。

(与-ing形式连用)不,无,没。例如: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health is above wealth. 健康胜于财富这个道理是无需多说的。

(表条件)若无,若非。例如:

Without water, we cannot live. 没有水,我们就活不了。

重点句型及难句分析:

★There are many rules for residents living in Firhall, Nairn Town in Scotland.

对住在苏格兰奈恩小镇菲哈尔村的居民来说有很多规定。

句中living是现在分词短语作定语。

★There are a lot of birds singing in Firhall. 有很多小鸟在菲哈尔村歌唱。

There be…doing sth.表示在某处有某人或某物正在做某事。

(B)

Leo Haines is disabled(残疾的). He must spend most of his time in the hospital. But he is only five and wants to communicate with his family. Painting is a good way. Painting becomes a hobby and that’s also a way for him to express himself.

Leo’s grandmother Marianna Thomas is a painter. She taught Leo how to paint. Leo loved painting very much and painted five times a week over the last two years. Leo was good at it and had 40 works. He had his first art exhibition(艺术展) in Taunton, Somerset. He wanted to help other kids like him in his way.

Each of Leo’s work can get $160. Leo’s parents gave all of the money from his exhibition to the children’s unit at Musgrove Park Hospital. ★They want to say “Thanks” to the nurses and doctors and help other disabled kids like Leo.

1. Leo is a ____ boy.

A. three-year-old B. five-year-old C. six-year-old D. ten-year-old

2. Leo is good at ____.

A. singing B. dancing C. painting D. writing

3. Leo got ____ from his works.

A. $160 B. $1,600 C. $2,000 D. $6,400

4. Leo gave the money to ____.

A. his grandmotherB. his grandfather C. his parents D. a hospital

5. Which statement is right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____.

A. Leo was in hospital for three days B. Leo learned painting from his grandmother

C. Leo didn’t want to see his doctorsD. Leo couldn’t see his family at all

重点词汇拓展:

communicate“交流,传达,沟通”。例如:

I like to communicate with my family. 我喜欢和我的家人沟通。

He has communicated his wishes to me. 他已经把他的愿望告诉了我。

The door communicates with my room. 这门和我的房间相通。

express“表达,表示”。例如:

Learning to express oneself well is an important part.

学会把意思表达清楚是一个重要方面。

I can’t express how grateful I am. 我说不出我有多么感激。

重点句型及难句分析:

They want to say “Thanks” to the nurses and doctors and help other disabled kids like Leo.

他们想对医生和护士道谢并且帮助像Leo一样的残疾儿童。

want to do sth.“想要做某事”,另外and help other disabled kids like Leo中like Leo作定语。

涂料专业多课程综合训练探索 篇12

涂料行业是一门古老而新兴的行业。在当今社会, 涂料在家装、电子、机械、工程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是一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然而, 在涂料科学的教育方面, 还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的、广泛被采纳的教育体系。或者被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部分, 进行涂饰技术方面的传授, 而缺少理论基础;或者作为高分子科学、流变学等基础学科的分支应用进行一般性介绍, 而缺少系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从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及可持续发展角度, 理论基础与应用实践均需要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 并相辅相成, 才能够培养出能够适应新时代涂料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

南京林业大学是一所以林科为特色, 以资源、生态和环境类学科为优势的多科性大学。其中林业工程学科在2012年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二, 在木材用涂料及木制品表面涂饰方面, 具有丰富的研发和教学经验。材料院的材料工程专业长期开设《涂料与涂饰》专业课程, 讲授木制品涂饰的基本知识。从2009年起, 本科开设了胶粘剂与涂料工程的专业方向, 对涂料的组成、配方、涂饰工艺等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课程讲授, 并配备相应实验实践教学环节,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随着社会行业分化越来越明显, 高校课程设置体现出了越来越明显的专业化程度高、实践性强、多学科交叉性强等特点。以往单一的专业基础课程已不能满足让学生全面系统了解专业知识的目的。取而代之的, 在若干门专业基础课之外, 还需学习相关实验、专业特色课程等。例如, 涂料课程通常建立在化学、物理、高分子、色彩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及大量相关实践实验基础之上。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让诸多相关知识体系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专业特色理论课程与专业实验实践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 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多课程融会贯通、相互促进, 取得高效的学习效果, 这成为了在多课程综合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

另一方面, 专业课程的高度分化, 使得在原本单一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 派生出了大量必需的专业特色课程。还是以南京林业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胶粘剂与涂料工程方向的涂料类课程为例, 专业相关课程包括了《涂料与涂饰工艺学》《涂料表界面原理与应用》《涂料调色》《涂料配方设计与剖析》《功能涂料》等, 分布在第6-7学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常常会出现“学一门, 会一门, 考试之后忘一门”的不良现象。这其中的原因包括:1.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 仅仅为了应付考试, 考完就忘;2.课程本身专业程度较高, 学生 (尤其是本科生) 的学习兴趣不高;3.虽然都是涂料类课程, 但在撰写大纲时为了避免重复, 课程内容之间的重叠较少, 使得学生不需要去考虑课程之间的联系。因此, 如何利用多课程综合教学模式强化课程之间的联系, 使得学生可以“学一门, 收益多门”成为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目前, 多课程综合教学模式在自动化控制教学、机电控制教学、药物学教学等方面均有了很多积极的研究进展。通过设置一个多功能机器人实物、综合实验装置系统或某一学科作为模块化教学的主线, 将多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 有效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和兴趣, 学习效率大大增强。本文介绍南京林业大学在涂料教学中, 合理设置涂料方向理论与实践课程, 并通过理论课程、实验与项目实践三者的有机结合, 进行多课程综合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二、涂料理论课程设置

涂料的理论课程设置了《涂料与涂饰工艺学》《涂料表界面原理与应用》《涂料调色》《涂料配方设计与剖析》《功能涂料》等, 其中:

《涂料与涂饰工艺学》, 64学时, 4个学分。主要介绍涂料的基本概念、组成、涂料的生产、涂饰技术与工艺等方面的知识, 使学生对涂料产品和行业有一个基本认识。

《涂料表界面原理与应用》, 32学时, 2个学分。主要介绍与涂料储存、使用相关的稳定性问题, 以及与涂料有关的流变学基础知识。

《涂料调色》, 32学时, 2个学分。主要介绍调色所涉及的色度学基础知识, 以及手工调色和计算机调色的一般原理。

《涂料配方设计与剖析》, 32学时, 2个学分。主要介绍涂料配方设计的一般原理, 并对木材用涂料常见配方进行分析。

《功能涂料》, 32学时, 2个学分。主要对应用于航天、机械、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功能型涂料进行介绍, 拓展学生对于涂料的认识, 充分激发学生兴趣。

三、涂料实践训练

涂料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 实验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南京林业大学的胶粘剂与涂料专业开设的实验实践训练包括涂料与涂饰实验、工厂实习等。

涂料与涂饰实验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程《涂料与涂饰工艺学》的学习任务完成之后, 学生对于涂料的相关知识点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设置。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参与, 使学生熟悉木制品表面涂饰的技术和工艺流程;并使学生熟悉国家标准中对于涂膜的相关质量标准 (如干燥时间、涂膜附着力等) 的测试方法。

学校的理论与实验课程仅仅使对涂料行业的教学行介绍, 然而学校学习最终必然是服务于工厂生产实践的, 因此有必要带领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感受工厂的生产氛围、了解生产的工艺流程, 使学生对涂料的行业现状以及毕业后的工作选择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因此, 我们安排在大四之前、完成涂料的课堂学习任务之后的大三暑期, 去相关的工厂进行参观实习。即使学生能够更进一步的接触涂料行业, 见识更多更先进的生产线及品种繁多的涂料产品;也有利于学生与工厂企业之间的直接交流。

四、项目实践训练

工厂生产实习固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但实践较短, 且学生无法直接动手参与。因此, 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也常常引导学生参与与涂料相关的科研项目实践, 力图通过让学生参与项目, 使学生对于前沿的涂料生产制造技术、新涂料的配方设计等, 有更加近距离的认识。

近年来, 我们专业的教师承担了大量的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通过让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 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有相当部分的专业本科生已发表或参与发表了专利、核心期刊甚至SCI期刊的论文。

五、涂料多课程综合训练

结合上述涂料基础理论课程与实验实践环节, 我们在理论授课和实验实践环节中, 注重两者之间的结合与渗透, 使学生并不孤立地去学习某一两门课程, 能够将所学所见所做融会贯通, 从而综合提升教学质量。

在理论授课环节, 一方面, 我们注重不同课程之间的联系。如在《涂料配方设计与剖析》课程中介绍常见涂料的配方及配方设计时, 结合《涂料与涂饰工艺学》中涂料组成成膜物、颜料、溶剂和助剂四大部分, 分别分析配方中各物料的作用, 从而既巩固了过往的知识, 又便于学生理解配方组分作用。另一方面, 我们也注意在课程更多地体现实验实践的感性内容。除了通过上课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并将实验内容与理论课程相结合外, 还通过组织参与项目实践的同学进行口头汇报, 来促进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更广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实践授课环节, 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验实践相结合也是重要一块。如附着力、耐磨性等涂膜性质在课堂理论讲授往往较抽象, 因此我们在涂料实验环节有意识地进行了涂膜相关性质的测试, 从而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又例如, 聚氨酯、环氧等专业涂料的性质、应用繁多, 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往往会相互混淆, 枯燥无味, 难以记忆。因此我们有选择性地在生产实习过程中选择了一些利用这些专业涂料应用到太阳能、风电等领域的企业进行参观, 从而让学生对涂料的认识更加具体形象, 并增进了专业自豪感。

本科生毕业后, 继续进修研究生也是一条重要的出路。因此, 对于部分学有余力, 又对专业感兴趣的学生, 引导其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申请大学生创新项目, 促进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领悟, 提高其科研兴趣也是一项重要的举措。这也是多课程综合训练中, 综合训练程度最高的方式。我们通过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 接触环氧阻燃涂料、自清洁涂料等新型涂料的研发和配方设计工作, 使学生亲身体验本专业“高大上”的一面;并引导学生主动运用课堂所学、实验课所为, 去解决项目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这对于后续学生进行毕业设计, 以及部分学生进一步攻读研究生也都是大有裨益的。但这种基于项目的综合训练也存在一些缺陷, 很重要一块在于, 这种方式往往只能够让一部分学生参与其中, 难以实现学生的全员参与。因此, 我们通过组织学生项目实践汇报等方式, 让参与项目的学生将自己的项目经历收获介绍给其他学生, 从而间接地让大多数学生能够取得项目参与的代入感。

六、结语

随着涂料行业在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焕发了第二春, 涂料科学的发展也成为了行业进步的助推器。而这其中, 涂料教育质量的好坏是决定行业科学进步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多学科综合训练的尝试, 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站在更高的角度, 全面的认识行业中相关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也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优秀毕业生。在后续的教育工作中, 我们将进一步探索更加细致的教育尝试, 为社会进步与行业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魏衡华, 常国栋.采用多课程综合教学模式的尝试[J].教育与现代化, 2005, 01:27-29.

[2]黄爱华, 叶建辉, 黎勉, 查晓春.采用多课程综合教学模式的实践[J].科技经济市场, 2007, 07:174-175.

[3]王克玲.多课程综合模块化教学在药物学教学中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48:179-180.

上一篇:小儿外伤性脑室出血下一篇:历史课培养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