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研究

2024-09-22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研究(精选12篇)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研究 篇1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总会感到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很强,是他们的智力所致吗?不是。是文本不利于学生去阅读感悟吧?不是。那问题到底在哪呢?反思平时的教学,恐怕还是教师没有能够比较理想地抓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相关要素所致。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多从学生阅读培养的要素去思考,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夯实学生的阅读感悟基础。

一、夯实学生阅读感悟基础需要夯实学生读之基本功

对于语文学习的读,很多名家有其名言,如果不屑一顾,也许对之不很重视,但细加品味,具有极其深刻的道理。如上海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提倡老老实实地教语文,其中要求教学的老老实实就在相关的说明中提及关于让学生去多读的问题。钱老是中学教师,也许与小学语文教学不相牵,但语文教学是相通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应当是每个人都有着深刻感受的。为什么教师对小学生就不去严格要求去读呢?对夯实学生读之基本功的,也不乏其人。众所周知,于永正先生在教学中非常专注小学生对教材文本的朗读,在他的课堂里,利用学生去读的时间可谓长矣,利用培养问题学生进行朗读的心可谓专注矣。对此,应当得出如此结论:语文教学没有学生成功的朗读,就算不上理想的教学,也不是有效课堂和高效课堂。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夯实学生读之基本功,可以说是每个教师的教学课堂所必须首选的策略。小学语文教材的篇篇目目都是需要学生去进行认真朗读的,即使是极为短小的作品,也应该让学生津津有味地进行朗读。入选于教材的诗歌一般都只有那么几行,也只有那数十个字,一些学生只要去过下目就可以背得滚瓜烂熟的。但这还是需要学生去津津有味地读,甚至高质量、重复地去朗读。对学生的朗读,需要教师做些指导,这些指导不是什么简单意义上的陈述,而应当多是些朗读性的示范。这样,学生通过模仿教师的朗读,尤其是教师朗读时的表情和神态,会对他们认真朗读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二、夯实学生阅读感悟基础需要夯实学生悟之基本功

无论从什么时候讲,也无论从怎样的角度讲,教师都必须承认学生是具有阅读感悟之能力的。教师只要多注意,就会发现学生只要去一边读,再去一边悟,那么他们就完全可以在阅读感悟上凸显出令人惊讶之活力和效果。但教师如果在平时不注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阅读感悟中来,不注意充分培养学生阅读感悟的基本功,学生就只能停留在原有感悟的基础和水准上,在阅读感悟上也就可能出现落伍的现象。所以,教师在平时要关注学生悟之基本功的夯实。夯实学生悟之基本功,注意学生阅读感悟的全员参与,注意尊重学生的感悟成果,注意让学生进行比较理想的表达都是比较重要的。如学习《姥姥的剪纸》一文时,让学生得以充分地神游于文本的字里行间,再让学生进行比较理想的个性化阅读后,学生的所悟就显得非常有质量。

三、夯实学生阅读感悟基础需要夯实学生评之基本功

夯实学生评之基本功,让学生去评什么?能够让学生去评的内容还是比较广泛的,可以是学生去评教材文本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也可以是学生去评伙伴们阅读感悟之表达,也可以是学生去评作品中的人和事。夯实学生评之基本功,不仅仅就是让学生去知道评什么,更为主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在自己所评之实践中知道如何去评。这里,作为教师应当有一定的范例,并有意识地进行渗透和引领。在平时,教师应当力求做到将评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如在学生直接介入教材文本后,让学生去搜寻自己爱读的段落,并说出自己爱读的原因,甚至还可以表述自己爱的程度。其实,这就是学生在对文本实施评的过程。如果教师再利用学生进行表述的机会,让其他同学再对该生的表述来评,他们就会先与文本进行互动,继而形成同学之间的互动,那评的质量就会得以提高。又如教学《鞋匠的儿子》时,学生们对教材中的辅助资源产生了兴趣,在看到林肯演讲时的照片后,便对他大加赞扬。学生们说林肯从面容上看比较具有亲和力,不是那样的盛气凌人;学生们说林肯能够正确对待相关议员的讽刺,凭着自己的智慧妥善应急处理相关问题;学生们说林肯是一个颇具人格魅力的总统,一个处于统治地位的人,缺失人格魅力是绝对不能行使自己职责的。学生还从自身与他人交往和相处中,感悟到人格魅力的意义和作用。

四、结束语

总之,凡事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作为学生的阅读感悟也必须具备相关的阅读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形成阅读能力的引导者和培育者,并利用一定的方法让学生夯实学生阅读感悟基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学好语文这门学科。

参考文献

[1]谈永康.让阅读教学回归“阅读”本意[J].小学语文教师,2016(02).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研究 篇2

研究方案

南昌县莲塘三小李红

一、课题的界定

数学:“数学”本身是一个名词,指一门独立的学科。课题中涉及的数学,指小学数学教学和学习的过程。

阅读:指数学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活动、阅读内容、阅读效果。数学阅读:是人们借着数学的语言了解数学问题和数学史的过程。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数学是一种语言,“以前,人们认为数学只是自然科学的语言和工具,现在数学已成了所有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的工具和语言”。不过,这种语言与日常语言不同,‘日常语言是习俗的产物,也是社会和政治运动的产物,而数学语言则是慎重地、有意地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因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L.Bloonfield)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更有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

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这便是数学阅读之由来。

二、课题的研究背景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种有效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育重教师“教”轻学生“学”的做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能不能“先学”,就要看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否则,“先学”就是“没学”。

然而目前小学生数学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小学生数学阅读的意识不强;二是小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缺乏;三是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的习惯没有养成;四是学生的阅读方法欠缺,大多数学生的阅读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只求读过,不求甚解;五是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比较薄弱。

三、课题研究目的本课题研究的第一个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阅读的作用,有效地发挥数学阅读的教学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课题研究的另一目的是想通过课题研究,让老师体会到阅读数学课本内容的重要性,从而更有效地利用教材;同时,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生数学阅读方法研究

①教材中概念、定理、性质、公式的阅读方法研究。

②计算题的阅读方法研究。

③图形题阅读方法的研究。

2、数学阅读技巧的研究

3、小学生阅读形式与途径研究

教师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为基础,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阅读课外数学科普读物、数学学习指导物及以小学生为读者对象的数学和自然科学报刊。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申报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0月)

1、购买课题研究相关资料

2、自主学习,参与相关培训,从不同角度了解、分析、熟悉本课题,切实把握其内涵及基本特征。奠定好理论基础。

二、实施阶段(2011年1月-2012年6月)

1、进一步进行学习培训,边研究边学习,强化理论知识,为深入研究打下理念基础。

2、在课题研究期间,积极参与各种课题研究相关的教研活动,参与市级个人课题的相关活动。

3、结合课题研究进行教学实践,积极组织开展“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的课题研究活动,以行动研究的方式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

4、撰写有关的论文、教案、课堂实录等。

三、结题阶段(2011年7月-2011年9月)

对研究过程中积累的材料进行整理,分类,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把经验论文、教案、课例整理成果集。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实施行动研究法,在实施过程中对实施计划将以调整、修改与完善。

2.调查法:通过问卷、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学习方法的能力、个性是否得到充分的发展。

3.观察法:通过对学生的动态观察,了解课题研究的一些其它情况。

4.文献研究法:查阅、分析、研讨已有的数学阅读教学相关的知识,借鉴语文阅读方面的经验,学习探究性教学理论及课改经验,确立研究目标、任务和研究计划。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

2.课题论文

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研究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营造良好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氛围

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要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新的背景下,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多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与帮助,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这有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愿意与教师交流,提升对语文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并且能更好地掌控学生的心理走向与学习情况,如此一来,更有益于教师进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探索适合的教学方法,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改造。比如,可以在课堂的开场部分进行创新,以故事的形式或者演讲的形式带动语文课堂的气氛,既给学生更多参与的机会,又能激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更快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二、重视阅读方法指导

(一)改变传统的阅读方式。人文素质,特别是文学素质已经成为现代人才的重要特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文阅读指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阅读教学方式改革的提出可谓是恰到好处,能够有效地解决传统阅读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对于教师而言,教师可以彻底摆脱“教书先生”的形象,在“解惑”的同时时刻关注着“学生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这一本质性问题,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教学生所需,;而在新型阅读教学方式指导下的学生也能自主地参与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去,积极动手,开动脑筋,团結互助,探求知识,从而摆脱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师生共同创造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教与学的画面。

(二)语文阅读教学要体现新课程。目前推行的新课程改革是面向每一位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全面发展的学生。新课程力图逐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能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这些方式的转变,也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

三、采用框架阅读法巩固知识

这是一种基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通过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在学习相关内容时,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找相应的内容,更好地把握记忆。如学习议论文《谈语言》、《开动机器》等即可采用此法。议论文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这三个要素构成了议论文的阅读框架。按这一框架,我们在读以上几篇文章时,就要分析具体的论点、支撑论点的论据是什么,以及使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论证的。在框架内阅读文章,能在阅读之后对文章的内容和特点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框架阅读法的制定关键在于构建合理的框架,并且该框架要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广泛适用性的特点。一般的如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的三要素,就是现成的框架。阅读在框架下进行,框架在阅读中补充和完善,这样既能有效地理解阅读内容,还能使阅读更加有条理性。

四、教给学生阅读技巧

学生一本书,不能拿到就阅读,先看看前言,书中的内容是什么,是否适合我们阅读,对文章的目录进行浏览,看看书中内容是按什么逻辑编写的,俗话说:"读书破万卷"这个书必须有益于我们的书,否则就破不了万卷,甚至可能走入阅读的误区。这书对数的选择,对书的选择要丰富多样,不能偏食,偏食营养就不良,宇宙是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全面认识世界必须文、史、哲、自然科学的书籍都要阅读。

阅读具体的文章时,第一:整体感知,拿到文章后,对文章初步浏览,看看文章的整体结构,大概内容是什么。第二:学会找中心句,中心句常常在每段的开头或结尾,找出文章是什么后在分析为什么,在文中找出相关的信息来论证。三:分析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有的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有的按空间书序来写的,理清文章的表达手法。四、分析提炼文章主题思想,全面提炼文章的信息,理清文章的结构,去其次要信息,提炼主要信息,理清文章脉络。

我们以课本《故乡》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鲁迅从总体生看写了过去的故乡,现实的故乡,未来故乡,故去的故乡是充满童趣和五彩缤纷的故乡,回忆了他与少年闰土的童年,现实的故乡是充满心酸和惆怅的故乡,通过中年闰土和杨二嫂表现出来, 未来"理想"的故乡,过去的故乡是美好的,可是消失了,没有童趣了,现实故乡是承担生活压力和社会精神压力故乡, 未来的故乡要人们去追求,去创造,文章中说:"世上本没有路,但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展现了鲁迅先生对理想故乡追求。层次清楚,中心也十分突出。

“多元解读”是真实的阅读,是孕育创造性品质的阅读,理应受到格外的重视和尊重。我们应把文本多元解读真正落到实处,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我们期待着,在学生阅读的枝头上缀满富有个性的花朵,鲜艳夺目。

参考文献

[1] 柴淑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多元解读”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2(01)47-48.

[2] 于静.《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多元解读的实施策略》.[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3(03)57-58.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研究 篇4

一、积累素材,词汇教学“丰富多彩”

词汇是英语阅读的基础,也是学生积淀丰富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与渠道。利用生活中相关事例,鼓励学生从中积极探索和挖掘有价值信息词汇,利于他们走出被动应付和死记硬背的学习境地,让阅读教学更有趣味性。积累素材,让阅读更有广度。如,在译林版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2 Let’s make a fruit salad的“Story time”教学中,结合水果表达主题,可引导学生就“How many fruits do you know”说出自己曾经吃过的水果,让学生在主动表达中自然呈现orange、pear、banana等。在此基础上,可建议学生围绕这些单词,就“How are you going to make fruit salad”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帮助他们从中搜集相应的更多单词。通过以现实生活积累为素材,让学生主动搭配学习资源,活化思维方式。从现实生活中搜集相应的词汇,让学生从直观形象感知的过程中深化理解,更利于他们长久记忆和有意义运用。围绕现实生活搜集相应的词汇,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就其中的内容优化组合,让他们在灵活运用中发现更多的生成点。借助词汇教学来丰富阅读理解过程,更能够使得教学富有生活情趣。

二、任务驱动,探究学习“趣味盎然”

将现实生活融进课堂,给学生的探究学习披上美丽的衣裳,更能够使得探究富有趣味,让学生有更多的探知主动性和创造力。运用任务驱动,给阅读教学创设宽松、和谐的情境氛围,更能够使得学生最大限度激活自身潜能动力,生成富有特色认知。运用任务驱动来活化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七嘴八舌”中主动交流,更能使得课堂充满活力。例如,在四年级上册Unit4 I can play basketball的“Story time”教学中,根据学生在整体阅读理解中感悟,建议他们就“Which sport do you like best”“What did you get from playing basketball”等问题进行探究,给他们更多的综合运用和探究空间。要求学生围绕上述问题,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围绕“The value of playing basketball”进行主动建言,让他们享有更多的表达话语权。针对学生在表达中不同意见,可鼓励他们主动争辩,让他们的思维在彼此碰撞的过程中深化感知。

运用任务驱动来丰富课堂教学,使阅读不再是学生自我静态化理解感知,而是在主动探寻破解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精彩。任务驱动,使得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让他们有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倾听学生的多样化理解,让他们在回归现实生活交流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影子,让课堂更有生活情趣性和动态感。

三、模拟场景,课堂展示“真情实感”

运用模拟展示的方式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理解,让他们在情不自禁和言不由衷的过程中暴露真情实感,让他们在主动发展创新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深刻体验,更能够使课堂富有生气和活力,更利于学生带着好奇和激情主动阅读、感知英语。模拟现实生活中场景,让学生带着多样化的认知情感主动融进课堂,更能使得阅读富有深度,更加生动活泼。如,在四年级下册Unit 2 After school的“Story time”教学中,教师可建议学生以情景小品表演的形式,围绕“The interesting stories about your spare time”进行主动表演,让现实生活中的相关情景与阅读有机融合。学生围绕相关主题,通过表演相应的动作,让他们在彼此协作中梳理认知感悟,给他们更多拓展延伸学习的机会。以这样的方式模拟教学,使学生有更多的亲切感和自豪感,让学生在不断交流沟通和展示的过程中大声说出自己的心声。在指导模拟运用中,让学生带着独特的理解感知主动观察生活,让他们在再次模拟的过程中发现“不一般”,使得阅读不再枯燥无味。尊重学生的发展创新,引导他们多发挥想象力,鼓励他们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相应的学习素材,让他们有更多的自我参与机会。多给学生掌声和喝彩,多以宽容和发展的眼光来肯定他们的精彩和闪光点,让他们在接受表扬的过程中不断调整策略方法。多给学生搭建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自由表现和主动展示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学习主动性和激情。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英语课堂上运用生活素材优化阅读教学,使得学生在触摸自己真实的生活感知中获得更多语言文化知识。以阅读活化为主线,丰富教学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积攒认知素材中不断深化感悟,让他们的英语阅读在回归生活中绽放活力与光彩,增强学生英语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

摘要:英语阅读突出“生活化”,在丰富词汇、任务探究、情景模拟中活化阅读思维,有效提高学生阅读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积累素材,词汇教学“丰富多彩”;任务驱动,探究学习“趣味盎然”;模拟场景,课堂展示“真情实感”。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生活化,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研究 篇5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作为语言学习的主要输入方式,阅读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应达到二级,能读懂简单的故事和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新课标要求小学阶段英语阅读量达到累计10-12万字。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通过大量的语言材料实践才能提高阅读量。所以英语教学必须增加语言输入量,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形成系统的阅读教学策略,掌握综合运用语言的的能力,体验学习英语的快乐,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方面: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没有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资料,只局限在所学课本内容上;在方法的采用上教师只注重对阅读材料表层信息的讲解,忽视了阅读文化方面的熏陶,侧重句型和单词的讲解,忽略了对语篇的整体性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只看重阅读结果或学生选定的答案,轻视对阅读活动过程的监控,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更谈不上对教学和学生的评估。而由于教师缺乏必要的专业理论,也没有使用有效的英语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学生方面:

1)

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我校属于城乡结合部学校,大部分学生是农村的或打工家庭的子女,家教条件差,学生没有英语学习的平台和资料,不具备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

2)

词汇量少。从三年级开设英语课,教材上涉及的单词不足200个;没有必要的词汇学习策略,所以单词量匮乏。

3)

句法结构陌生。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于句法结构重视不够,学生没有句法结构的概念。由于学生对词汇与句子结构熟悉程度较差,使大脑注意力较长时间停留在理解的过程中,迟迟无法获取句子语义,以及特定语境中篇章的意义,造成信息流中断。

4)

兴趣不高。由于教师缺乏对阅读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对阅读材料仍采取逐句分析的方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大脑处于抑制状态,主体性得不到发挥,体现不出活力和自我需要的渴望,所以兴趣不高。

5)

不能正确运用阅读策略。学生在阅读时,不能够根据上下文猜测单词的意思,有时对于一词多义的单词不能够准确地判断单词在句中的语义,遇到生词就产生放弃的心理,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

3、我校英语教研方面的积累

本课题组有9位英语教师,乐学重思,个个勇挑重担,在教材教学和研究方面有很好的经验和成果。但苦于在阅读教学方面没有相关的指导和机会,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有缺陷,所以大家决定在这一领域加强研究。2018年我们有机会接触了国家十一五课题研究的推广书籍,对其中的英语故事阅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通过访谈、调查发现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

读故事并对故事非常感兴趣,故事不仅能吸引学生进入学习情景,也符合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所以把研究的目光定位在英语故事的阅读上。

基于上面的认识,我们决定开展本课题的研究,从高年级入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故事的这一特点,采取多种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期通过教师对阅读教学的探索,更好地、更有目的地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二、理论依据

1.认知语言学理论

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阅读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主动思维的心理活动,是读者根据自己的已知信息、已有知识和经验对信息进行筛选、验证、加工和组合的思维过程,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认知行为。著名外语教学法专家H.Stern说过,情感对外语学习的作用与认知技能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些。阅读教学中富含许多幽默风趣的内容,这些载体一旦被学生接受,所产生的后继学习动力远远超过其他外语内容。

2.图式理论

现代图式理论认为,对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读者而言,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掌握的世界知识的图式(如背景知识、跨文化知识、读物的结构知识)要比掌握语法的复杂性更重要。人的知识是以图式的形式储存在长时间的记忆中的,这些图式大小不同,层次不同,相互连接,纵横交错,在长期记忆中形成巨大的立体网络系统,它包括各种各样的知识,图式的总和便是一个

人的全部知识。图式是认知的基石,人们处理外界的任何信息都需要利用大脑的图式,依据图式解释、预测、组织和吸收外界的信息。根据图式阅读的理论,阅读过程是一个读者与读物、文字输入信息与读者的图式知识相互交流的过程。鲁梅哈特Rumelhart,1977)认为:

图式理论基本上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的理论,也就是说,它是关于知识是怎样被表征出来的,以及关于这种对知识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应用的理解。

三、研究目标

研究的总体目标:

1、巩固和扩大词汇量,增强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

2、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正确的阅读技巧。

3、感悟故事文化,习得阅读方法,丰富学生的背景知识,增加语言输入量,提高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

4、教师掌握有效的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分级目标:

四年级:

1.具有初步拼读具有一定规则的单词的能力。

2.在老师的帮助下理解一些单词、词组在句、篇中的含义。鼓励学生学习使用字典。

3.能通过自己的阅读,了解故事大意。

五年级:

1.能根据拼读的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

2.能通过上下文理解部分生词的含义。正确运用工具书理解文中的单词、词组。

3.能通读简单的故事、短文,正确理解大意。

4.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所读的语言材料。

5.初步建立起课内,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四、研究内容

1、研究确立进行故事阅读教学的目标、途径和意义,试图从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确立故事阅读的三维目标,为故事阅读教学的展开提供方向性指导。

2、探求故事阅读教学的方法。

3、分析并研究小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小学生阅读的有效策略。通过调查小学生的阅读实际概况,分析造成学生英语阅读现状的来自于学校和个人方面的原因,针对问题在课堂中有的放矢地进行材料的补充和科学教学策略的研究与运用,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阅读活动设计、阅读策略指导、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教师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还应当努力做好教学中的铺垫工作,通过引导、启发和辅导等形式,使学生不断思考、归纳和总结,最终获取新的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2、趣味性原则

在阅读课的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采取多变的教学活动形式和不同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在设计阅读课活动时,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抓住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心理特征,力争做到设计的任务生动有趣、能启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顺着课文的思路积极开动脑筋,并参与到各项任务中去,进行语言实践与写作。

3、实践性原则

突出语言的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扩大语言的输入量,为学生创设大量语言实践的机会。拓展实践空间,“以读促说”、“以读促写”。

4、整体性原则

注意将教材与阅读材料的有机结合,实现课内外的协调,拓宽学习渠道,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和技术,发挥教学的整体效益。

六、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了解国内外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综合查阅最新文章、书籍,认真学习和分析小学生英语故事阅读的理念和方法,了解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状况,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

2、行动研究法

1)参加研究的教师从阅读教学现状入手,调查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对问题进行进行清楚地描述和论证,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和行动计划。

2)教师通过学生日志和访谈的形式了解学生在进行英语阅读时的真实感受和阅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教师教学日志搜集整理教学过程中导致学生存在阅读问题的相关信息,引发研究教师对主要问题深入的思考与反思,促进课题组成员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教学策略的转变,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

教学日志:教师的教学日志是一种比较简单和熟悉的收集数据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记录和保存很多研究方法无法采集到的信息,教师可以记录在英语阅读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个人的困惑、个人的认识、对问题的解释和看法等。教学日志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经常性地回顾和反思,也便于在研究过程中随时查找、引用和分析各种信息。

学生日志:教师指导学生记录学习中的感想,提出问题和困难。从学生日志中教师可以了解到自己观察不到或意识不到的问题,能够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感受、想法和困难,为发现英语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依据和基础,同时也为反思教师的教学和改进教学效果提供了最有效的信息。

访谈:教师通过与学生和同行教师的口头交流的方式获取阅读教学中的有关资料。采用访谈的方使研究者了解很多在观察和问卷调查中得不到的信息,我们可以了解受访者的内心活动、真实的想法和观点。对于学生的访谈主要以一组一组的方式进行,这样既可节省时间,又能收集到不同

角度的有价值的信息。对同行的访谈主要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这样有利于同行间充分交流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重要信息。

3)通过学生交往分析、课堂照片信息、录音、录像和课堂教学观摩等方式搜索资料,监控英语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不断发现问题,深入反思,改进策略

4)对研究的数据进行收集、汇总、分析,得出研究的效果、结论,有效指导日后的教学活动。

七、拟采用的阅读教学模式和阅读策略

英语阅读是非常复杂的心理认知活动,它要求学生利用已知的背景知识对阅读材料进行感知、分析、记忆、综合、判断、推理等。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主动的思维活动,是积极的理解、接受书面信息的交际过程。由于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所以没有阅读兴趣,因此小学中高年级应侧重对学生阅读策略的培养及训练。按照图式理论的基本理念,根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选择自上而下的模式为主,自下而上的模式为辅的模式,并采用三段教学步骤。主要采用的是合作阅读策略、先行组织策略、互惠策略和图片故事策略。

我们将阅读教学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读前活动:(Pre-reading)在这一阶段教师通常要适当介绍讲解与本课有关的背景知识,背景知识包括对文章语言结构和词汇的了解等。适当介绍背景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扫除阅读中可能出现的障碍和问题,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内容有一定了解,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预测,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的兴趣。

在这一阶段帮助学生扫除阅读中可能出现的语言障碍是必要的,但是要控制好生词释义的量,有的生词词义是要让学生通过上下文猜测的,培养学生的猜词悟义能力。

第二阶段:读中活动:(While-reading)在这一阶段,我们除了要帮助学生理解所要阅读的文段内容外,更主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策略,为学生今后的阅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应主要训练学生的跳读能力(scanning)、略读能力(skimming)、查读能力等。此时教师根据需要设计问题,并指导学生综合运用阅读策略。此时教师的角色是辅导者、教学环境的设计者,教学气氛的维持者,而不是教学活动中唯一的主角或操纵教学的决定者。学生的阅读效果与阅读策略的使用密切相关,选择适当的阅读策略对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十分重要。把阅读策略的训练细化到每一次阅读活动中,明确每一个阶段的教学目的和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使每一次阅读都对学生有帮助。

教师应有效地利用教材后面提供的小短文或小故事,让学生阅读。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指导学生从短文中检索信息,猜词悟义,完成理解练习。结合学生所反映出的在句型转换方面的缺陷,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表达方法表述相同的意思,并用不同的人称转述信息,从而锻炼学生句型转换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理解阅读材料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第三阶段:读后活动:(After-reading)读后提问将学生的理解引向高级阶段,即在学生摄取语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一些判断性、评价性问题,训练学生综合概括和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启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为每个学生提供陈述自己观点、看法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多种反馈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展示,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是个复杂的过程,兴趣是动力,通过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给予学生阅读技巧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的。

八、课题组成员和课题研究的步骤

研究成员的组成课题负责人:

课题组成员:

课题的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8.12——2019.1)

1、理论学习。课题组教师认真阅读各地教育报刊杂志并学习教育科研理论和相关理论的文献(如《英语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实验目的和意义。

2、聘请英语教育专家到校作讲座,召开相关人员会议,确立课题,申报课题。

3、课题组负责人组织参加研究的教师之间进行访谈,然后,教师们对自己的学生进行访谈,同时搜集、整理、分析教学日志和学生日志中关于教师英语阅读教学和学生英语故事阅读中存在的问题的相关信息。

4、通过教师间信息相关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根据我校英语阅读教学的实际需要,落实班级、教师、学科组任务,确立研究目标,制定实施方案。

5、运用多种方法,开始实施研究。

(二)实施阶段(2019.2——2020.2)

此阶段为实验的主要阶段,要收集资料,采用行动研究法研究教学全过程,并做好教学策略的调整。

1、开展相关的“阅读教学”研究,收集实践中的资料及数据。

2、观摩研讨,总结摸索

“小学英语故事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活动设计研究”的方法、模式及途径,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调整并完善课堂教学模式。

3、撰写阶段性实验报告。

(三)总结阶段(2020.2——2020.5)

1、整理档案,进行数据分析。

2、论证实验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

3、总结实验操作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4、形成成果报告。

5、通过开设研究课,撰写实验论文以及编定优秀课例、案例集等形式推广研究成果,根据反馈信息,修订下一轮的课题研究。

九、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论证

1、提供有利的课题工作环境。校本教研气氛浓厚,学校领导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无疑给课题的研究提供有利条件。

2、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课题研究小组成员教科研能力强,他们均在英语教学第一线工作,在英语教学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优异成绩:本课题由宝坻区顺驰小学教务主任为课题负责人,宝坻区顺驰小学教师为课题组主要成员,顺驰小学是天津市小学英语优秀示范校,具有优秀的英语师资队伍,教研气氛浓厚,英语教学成绩显著。课题组负责人刘立芸老师曾获市级双优课一等奖,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国家级一等奖,并多次对我区小学英语教师进行教材和教法的培训;孙键老师是我区优秀的英语教研员,她能够对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曹瑞焕老师是中学高级教师,具有较高的课题研究能力,曾多次参与英语区级课题的验收工作,多篇论文或国家级或市级奖励;刘萍老师在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她多次代表我区小学英语教师送课下乡;张桂芝老师多次参加教材的编写和教辅材料的编写工作,是区级教改能手;郑京爱老师是中学一级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深受学生爱戴。张连霞和卢秀娟老师为我区骨干教师,有较强的教学和研究能力。

十、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学生方面

1)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得到培养,并能自觉的进行课外阅读,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能与同伴分享阅读的乐趣,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2)学生在阅读中曾接词汇量,能在不同的语境中理解不同单词和句型的意思,对出现的文化背景有深刻的感悟和理解

3)形成克服困难的毅力,养成良好的与速度习惯

4)在阅读中习得基本的阅读策略,丰富学生的英语阅读背景知识,阅读能力切实 得到提高。

教师方面

1)教师能通过网络资源、阅读书籍、专家引领等方式获得阅读教学方面的方法和策略,在课堂实践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风格,理论素养得到提高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研究 篇6

【关键词】阅读课堂 阅读能力 研究报告

广东省中山市民众中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初中。多年来英语教学质量一直徘徊不前,难以迈上新的台阶,在中山市初中教学质量评价中始终处于后进之列。适逢学校教导处推行“学习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英语科组在学校教导处的支持和指导下,结合英语学科的实际情况,也开展了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突破点,以构建英语学习型课堂为目的的教学研究。

就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是要针对各种不同的课型,研究其影响因子,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研究这些因子是如何作用的。然后根据研究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而各种课型中,笔者认为阅读教学是最难突破的课型之一。因此,笔者自告奋勇地承担了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任务。

一、现状分析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我校学生英语阅读习惯与水平以及阅读课堂教学的现状,笔者首先在学生中做了调查。调查的样本为100个,采取学生自行组织、不记名的方式,尽可能保证信度(如下表)。

分析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下列几个结论:

1.农村学生家庭条件一般,因此学习资源非常有限。百分之百的学生没有网络阅读和阅读电子书的习惯,百分之百的学生没有自己的电子书库,几乎没有学生登陆过中山教育网的电子图书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快译通等工具,部分学生甚至词典都没有。学生的家人几乎无法为学生提供任何帮助,甚至连一个安静的环境都无法保证。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订有英语学习报刊,或者买有英语阅读材料。这些客观因素严重地制约着学生英语阅读习惯的养成和学生阅读能力地提高。

2.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低,学生习惯于在老师的引导下被动地进行学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这种被动学习的状态与从小开始接触的教师的教学方式息息相关。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理解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在心理生理尚未成熟时,一定程度的被动是必然的存在的。

3.学生的阅读技巧有待提高。例如生词对学生的影响、主题句的处理、如何理解生词等等项目上,表现出学生在细节的处理上不懂技巧的现象比较普遍。一方面如前所说,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大多数情况下来源于教师的讲解,而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常常注重于语法、文意的讲述,忽略了阅读技巧的传授与训练,无意中使学生不关注阅读技巧;另一方面这也跟学生的阅读量、阅读面有关。经验不足,技巧当然无从谈起。

4.应试压力对学生的影响比较大,学生的学业负担比较重,进一步影响了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和阅读能力的提高。例如:早读课做作业的学生比较多,这显然是作业负担太重所致。应试压力过大,会使学生的兴趣发生转移,从学生对课外阅读材料的处理来看就能明显看出来。另一个容易忽略的问题是,应试压力还会导致教师的关注点偏离正确方向,从而间接地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

5.除了上述几个方面以外,我校硬件设施的缺乏也是导致学生阅读习惯难以养成、阅读能力无法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经费短缺,我校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完善好图书室、阅览室,更不要提电子阅览室了。室外的设施如凉亭、石凳、大树等适合读书的环境设施也没有,学生要看书就只能在教室里面看了。这对于学生的阅读是很不利的。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解决问题,可以选择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积极向学校争取,把图书室的英语阅读资料借给学生。二是利用课堂教学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形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三是通过组织竞赛、课外活动等方式,展示学生的阅读技巧和能力,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第一和第三个途径在学校领导和科组老师的关怀和努力下已经解决,正在实施,笔者重点就向突破第二条途径,通过一年左右的反思与实践,研究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研究思路与过程

回到课堂,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是,阅读课堂教学应当教会学生什么。笔者认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所以教学教学,就应当教学生“学”。因此,阅读课堂应当教学会学生阅读。教师不应当去逐句逐字分析文意和语法,而应当组织、引导学生自行阅读,并找出信息点。比方说我们可以反过来思考,能不能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语法点、生词用法,或者为语法点找例证等,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目标驱动。

其次我们应当解决的问题是,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只要找到因子,才能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综合诸多专家的观点,并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其影响因素有下列五个:

1.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动力是首先要解决的。阅读材料不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兴趣。对材料本身不敢兴趣的学生如何调动他的积极性来参与阅读?这是一个问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是否受到了关注、帮助,他的阅读技巧的改善和阅读能力的提升是否能够得到回报和体现,他的阅读成果是否能被展示、被关注,他能否在课堂上体验成功感、他是否能参与到评价之中来,都是课堂上必须引起注意的。另外,教师本身是否心情愉悦、是否能做到一视同仁、表达语言、处理突发事件的方式和情绪等等,都是非常重要而又容易被忽略的方面。这是几个因子中的核心因子。

2.阅读能力教学目标。这是在check point以外的关注点。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和文本的具体情况,对每一节课有一个阅读技巧、习惯、能力方面的教学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学生也才能够有收获。需要注意的是,能力的提升是需要长期反复训练的,因此一个教学点很可能是持续贯穿在一个单元、甚至一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的。

3.课堂教学容量。阅读课堂不宜过大。一方面我们要训练阅读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关注学生是否能从阅读中形成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单词、词组、语法、表达等等,这些并不仅仅是“副产品”,恰恰相反,它完全能够反映出学生的阅读态度和能力。因此,阅读量不宜太大,开始阶段宜少不宜多,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要适当增加容量。

4.教学方法。在笔者的实验中,这个“教学方法”更多的是“活动序列”,即教师如何组织课堂活动的问题,其中还包含了时间的安排和利用。这是在综合考虑前面3个因子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是几个因子中的关键因子。考虑到初中学生的特点,笔者设置了较为丰富的课堂活动,包括课堂游戏、竞赛、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笔者任教两个班,两个班的基础相差不大,统考成绩非常接近,对其进行的阅读习惯调查结果也非常相似。在学校领导和级组老师的支持下,笔者选择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另一个作为对照版班,开展阅读教学的研究。研究方法主要就是控制变量法、调查法。研究周期为一年。后来由于一个学期以后学生学业程度出现较大的差异,实验班的考试成绩明显比对照班高,笔者取消了对照班,两个班实施同样的策略。

三、实施策略

在对照班,笔者按照常规策略进行阅读教学,在实验班里则针对上述五个影响因子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试图解决前述的问题。这些策略有:

1.引导学生制定详细而科学的阅读计划,尤其是要适当地增加课外的阅读量。

2.与家长沟通,为学生购买学习工具和阅读材料。

3.教师要保持开朗乐观的精神面貌,要大胆而适当地表露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在课堂上要随时与学生沟通。要用眼神、手势、语言、行动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关心。教学语言要以鼓励、表扬为主。

4.科学地设计和组织课堂活动,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把阅读材料提供的情景用一种生动别致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小竞赛、小游戏、角色扮演、视频导入等等,都是可以采用的方式。例如:计时阅读就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5.明确阅读目标,尤其是单词、词组、语法、表达等知识性的目标,这是最容易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感的目标,是我们希望学生通过阅读掌握的知识点,也是学生展示阅读成果的最佳选择。

6.加强阅读技巧的指导,要始终贯穿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之中。这些阅读技巧要明确地向学生指出来,积少成多,逐渐形成习惯。指导、介入的程度应当从深到浅。刚开始的时候可以采取带着问题、提示进行阅读,甚至可以画出重点句子,然后逐渐放手。对不同的内容、阅读形式,指导的方式应当不同。

7.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组织学生交流心得。要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保护和维持,就必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感,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就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展示的面最好要尽可能大,展示以后必须要有评价。但是课堂容量毕竟有限,有些情况下可能无法全面展示和评价,笔者就在课后、在学校网站上组织学生进行展示。

8.适当地调整、增删教学内容,以达到课堂“量”和“度”的循序渐进。在初期阶段,学生阅读能力比较低的情况下,应适当的加强指导和干预,甚至修改课文或增加注释,在后阶段,学生阅读能力比较强的时候,要适当增加阅读量。

9.适当的时候要更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在实验班,有些课文笔者完全由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有些课文甚至不留课堂学习时间,由学生自行在课外学习,但是单元测试时却又是必考的内容。

10.科学地进行评价和考核。课堂评价仍然是最主要的评价,也是学生最看重的评价。笔者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困难、进步都及时进行关注,以表扬、鼓励、指出问题、小结经验为主。评价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这可以在设计学案的时候考虑进去。单元测试则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一方面笔者增加了一些课外知识(先指定,再由学生自学),另一方面笔者允许对考核结果不满意的学生选择重考。一个阶段结束后,笔者要求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能力进行自评、互评,并交流阅读心得,展示阅读技巧。

四、实施结果

经过一年的努力,学生的变化还是比较大的。上学期两个班的统考平均分相差达到7.3分之多,第二学期情况有所好转,但仍然相差5.53分。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如下表所示(样本为50人):

五、反思

反思整个研究过程,笔者得出以下两点:

1.从结果来看,这个策略应当是有效的,应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开头提出的问题。但是学校面临的困境不仅仅是学校能够解决的,有些方面如硬件设施的投入需要争取上级的支持。学生的家庭条件有些是无法改变的,如:家长的素质、经济条件等。但是从学科教师的角度出发,上述策略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和推广。

2.研究过程中对控制变量法的运用不是很好,有些因子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使得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另外,由于水平所限,所设计的调查表的部分条目不少很恰当,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阅读习惯和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吕华宇.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环翠教育论坛,2007.11.20.

拓展材料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篇7

一、课始拓展,激发兴趣

一节课的开始至关重要,好的开始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一些时代久远,或者离学生现在生活较远的课文,可以在教学的开始就适当补充些材料,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个感性的认识,并能带着已有的知识或者情感走进课文,从而产生对课文阅读的兴趣。拓展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片、视频等,要结合具体的课文而定。

(1)文字拓展。即课前搜集和课文相关的文字背景或材料,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字,对和课文相关的资料有个大体的了解和把握。拓展的文字要精简,不能是长篇大论,让学生阅读起来很费时;也不能太深奥,让学生读起来很困难。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例如,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课文的形式是诗歌,二年级的学生对课文发生的背景不了解,对王二小也不了解。在教学开始,教师可以对抗日战争作简要的介绍。语言要浅显易懂,让学生对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有所认识,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再如,教学《欢乐的泼水节》一文,由于民族风情的不同,泼水节离学生的生活很远,缺少真实的体验,学生对泼水节的体会就不会很深。教学开始,教师可以拓展有关泼水节的资料,让学生对这个节日有个感性的认识,学生就会理解文中人们的种种表现。

(2)音画拓展。即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直观的形式,展现和课文相关的内容,以帮助学生建立感性的认识,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音画拓展的好处在于,从学生的感官刺激出发,会让学生获得直观的印象和认识,这种印象很深刻,能帮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进入课文。例如,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可在教学开始播放制好的关于“黄河”的视频,然后展示羊皮筏子的图片。音频、视频和图片真实地再现了黄河的气势,对学生形成了震撼和刺激,令人心胸激荡。羊皮筏子的构造简单,体积的小,又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两者对比,会让学生对黄河的主人产生由衷的敬佩。这样的拓展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做好了铺垫。

二、课中拓展,加深理解

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总会遇到阅读障碍,特别是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受年龄及知识基础的限制,往往理解很肤浅。在这样的状况下,教师就要想方设法进行引导。拓展补充资料,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它能让学生从补充的资料中找到和课文相关的连接点,从而让学生产生新的感悟。例如,教学《孙中山破陋习》一文,在教学妈妈给姐姐裹脚,姐姐痛苦的句子时,由于学生对这方面的情况不了解,对姐姐的痛苦感受不深。这时,教师可以拓展补充一些这方面的图片,让学生从那些扭曲的图片中,直观地感受裹脚给人带来的痛苦、恐怖。理解姐姐为什么那么痛苦,孙中山为什么生气、心疼,最终要破除这个陋习。再如,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学生对爸爸的行为不理解,认为太死板。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误会,是学生对美国的相关规定不了解。教学时,教师可以补充美国对钓鱼的相关规定,让学生能够理解爸爸的苦心。课文的人文性就会真正在学生的心中扎根。值得注意的是,课中拓展要找到拓展点,要把握拓展的时机,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要拓而有度。拓展是为学生阅读文本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把拓展的材料作为阅读的重点。

三、课后拓展,提升能力

学生阅读完一篇课文,也理解到位了,还需进一步进行提升。通过拓展和课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用从文中习得的方法,或者感受到的情理,再次走进另一篇文章,由此及彼,获得思想情感、学习方法等综合能力的提升。阅读教学只有从课堂阅读中走出来,才能让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一味地囿于课堂,学生学习语文之路就不会越走越宽阔。例如,学完了《月光启蒙》一文,学生知道了作者从母亲身上受到了启蒙教育,让他走上了文学的道路。仅仅知道这个还不够,还要让学生从作者的其他作品中进一步感受。可以补充作者其他的一些作品,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课文中的那些童谣、歌谣等相对照,寻找到它们相似的地方,让学生对作者的感受有更深切的认知。这些补充的作品,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让作者的表达风格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学到的就不仅仅是文章的内容,连同表达方式一并内化在学生的心中。再如,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可以在教学的最后,补充宋庆龄的资料,让学生把宋庆龄和樟树对照起来,寻找她们相似之处。如此,作者的表达方法,就会在比照中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四、结束语

总之,对一篇课文的教学,不能局限在课文本身,要充分挖掘可以拓展的点,适时、适当进行必要的补充,让学生的阅读丰厚起来,让学生的能力强起来。

摘要:阅读一篇课文,不能局限在文本本身,要挖掘出拓展点,进行有效补充,要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适当的拓展。课始拓展,激发兴趣;课中拓展,加深理解;课后拓展,提升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拓展,课始,课中,课后

参考文献

[1]李艳霞.挖掘教材中的读写结合点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06).

如何提高初三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篇8

一、初三学生阅读能力现状分析

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压力大、节奏快, 尤其是单纯的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阅读能力是其中重要的方面, 导致学生阅读能力低下, 影响了语文整体教学成效的提升,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存在阅读学习畏难情绪, 影响学生学习兴趣。调查研究显示, 超过百分之六十四的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阅读方面具有畏难情绪, 阅读分析成了语文考查中失分率较高的项目。这样的消极情绪对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产生了消极影响, 许多学生对阅读分析感到恐惧, 不能从阅读中获得快乐, 体验成功。

2.阅读方式方法技巧不足, 导致阅读效率低下。许多初中生的阅读学习还停留在大卸八块式的阅读分析上, 这与语文教师长时间以来偏重于课堂阅读知识点分析的教学模式有关。在这样的模式下, 学生并非从整体上感悟文章、揣摩特色, 而是将其肢解为若干个知识点, 这样的阅读模式看似能够提高应试成绩, 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影响了学生的阅读效率。

3.课内课外未能紧密联系, 自主阅读训练偏少。初中生的学习时间较为紧张, 在紧张快节奏的教学活动中, 学生无法拥有更多的自主时间开展阅读, 加上受学校及学生自身条件的影响, 课外阅读的书目较少, 这就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没有足够的时间、空间与客观条件, 影响了阅读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有效突破教学困境, 提高初三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难点, 语文教师应当认真分析教学工作面临的困境, 尤其应针对影响初三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关键之处, 进行针对性的优化改进, 以此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培养阅读 兴趣 , 让学生爱上 阅读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 , 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让他们自觉自愿地开展阅读, 喜爱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快乐,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积累。教师应当从两个角度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 一方面要重点向学生推荐优秀的青少年读物, 让学生在对这些优秀书籍刊物的阅读中提高阅读兴趣。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籍很多, 既有中外文学名著, 又有各类与学生的学科学习有关的杂志、报纸等。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向学生推荐一些对学生思想成长、文学积累有帮助的优秀刊物, 通过这样的阅读, 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同时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悟、收获更多的分析技巧与写作技巧。只有让优秀作品走进学生生活, 才能够保证开卷有益, 并在与这些优秀作品刊物接触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是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式为学生的阅读活动搭建表达平台。 初中生阅读之后会有强烈的表达欲望, 教师应当着眼于学生的需求搭建平台, 鼓励学生进行表达。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表达阅读心得体会, 说说自己阅读了哪些作品, 阅读之后有什么样的收获, 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相互交流阅读心得与阅读体会。教师也可以在对学生刊物进行阅读的基础上开展相关内容的复述, 丰富学习内容。

2.给予方法技巧指导, 让学生高效开展阅读。面对海量文学作品, 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获得丰富内容, 但是阅读效果如何, 是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教师应当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技巧, 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保证学生的阅读活动高效。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学生进行阅读技巧指导, 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分析方法。初中生在经过了小学阶段的学习之后, 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方法技巧, 如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 设身处地进行情感体验, 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家的生平简历, 综合分析文章的主题立意, 以及通过预习活动解决基础知识, 提高阅读分析的针对性等。在这样的基础上, 教师还要对学生强化高效阅读方法的技巧,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提高阅读效率。例如在课堂阅读分析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123”分析模式, 进行文章的阅读理解。“1”是寻找文章中蕴含的思想与情感这一条内在主线, “2”是紧扣住文章结构和表达特色两个方面, “3”是通过朗读感悟、重点字词分析、联系实际思考三个切入点深化对教材的理解, 通过这样的方式, 教会学生科学高效地开展阅读分析活动。例如在《背影》教学中, 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抓住“浓浓的父爱”这一条内在情感线索, 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 对文章的表达特色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 通过多遍全身心投入的情感朗读, 感悟文章中蕴含的情感, 抓住父亲背影出现的不同场合与频率, 感悟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及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促进功能。最后, 联系父母对自己的关心, 达到内心情感与教材同脉搏的效果。在这样的阅读指导中, 学生不仅对文章的间架结构、写作特色有了深刻理解, 而且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在阅读方法的指导方面, 教师还要充分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 鼓励学生自主地运用与总结提炼, 将更为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运用于语文学习活动之中。许多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 自己总结出了一些好的阅读方法, 如重点字词突破法、文章机构解剖法等, 这些阅读方法都是学生在吸收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 梳理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朗读技巧, 这样的阅读技巧能够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起到较为明显的促进功能。

3.增加自主阅读容量, 丰厚学生的阅读底蕴。初中生阅读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抓手是增加阅读量, 让学生在阅读中多积累。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提高了对学生的阅读量要求, 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规定了每学期必须完成的阅读数量, 初三学生全年课外阅读量不少于一百万字, 以这样的硬性指标保证学生有充分的阅读活动作为基础。一方面, 对阅读的成果积累做出了明确规定, 要求学生运用读书笔记的方式将阅读成效积累下来, 无论是摘抄优美的语段, 还是分析文章的结构主题与特色, 这些方面都应当成为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积累技巧、提高能力的重要抓手。笔者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开展阅读, 在班级开展了读后感点评、展览、评比活动, 让学生的阅读学习成果展现出来, 这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重要方面。

4.结合中考 阅读要求 , 让学生进行 针对性训练 。抓好初三阅读教学目标, 除了要定位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之外, 还面临中考语文的应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强化学生阅读能力的潜移默化的培养, 同时要采取短平快的方式提高应试技巧, 让学生两条腿走路, 既要抓好日常积累, 又要开展应试技巧训练, 让学生在短时期内迅速提高阅读分析能力。首先, 笔者针对中考常见阅读分析题型, 有意识地整理相关阅读分析内容, 引导学生进行训练与分析研究。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活动会更具针对性, 兼顾思维训练, 提高分析技巧。这样的训练活动能够有效强化学生面对同类型阅读分析时的解题效果。其次, 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谈谈自己在阅读理解方面的经验效果, 为学生搭建平台, 鼓励他们自主开展交流活动, 这样的交流活动对于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应试成绩具有积极的帮助。此外, 教师要对近几年各地中考试卷中的阅读内容进行分析, 筛选出阅读训练的考查要点, 在教学活动中强调, 以此达到加强针对性训练的目标。

综上所述, 初三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关键时期, 阅读能力对于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广大语文教师应当深入分析当前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现状,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方法指导, 增加阅读容量, 强化应试技巧指导, 有效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丛文雁.农村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高之我见[J].新课程研究 (下旬刊) , 2010 (02) .

[2]张军, 边荣金.对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J].学周刊, 2011 (11) .

[3]祝来军.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10 (05) .

[4]叶裕兵.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新课程 (教育学术) , 2010 (05) .

[5]徐耀.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08) .

[6]贾福春.农村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05) .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研究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语文是学生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一门科目,而语文阅读在语文学习中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培养学生语文的阅读能力,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方式,让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让学生爱上语文阅读。

一、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必要性

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语文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是学好语文最关键的步骤。但现在的形势来看,有些语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只注重对知识点的讲解,而忽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十分不正确的。教师忽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是在教学过程中讲解枯燥无味的知识点和课本,这会让语文课堂变得十分枯燥,导致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十分关键的。

二、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方法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是否可以学好一门课程,最重要的是对这门课程是否有兴趣。小学生基本不具备自己学习的能力,如果教师只顾讲知识点,而不注意教学方法,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不认真听讲。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唤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和老师一起学习。教师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小学语文《九寨沟》 一文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可以在课前让同学讲述一下自己去九寨沟游玩的经历,在这一基础上再与课本中的描写相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鼓励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说书读得多了,阅读能力提高了,写作自然不成问题。教材阅读量较少,不能够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阅读需求,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增加阅读量,开阔视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课外阅读,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写作素材,让学生在写作时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在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这对于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收到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课本的课文以外,每天还可以让学生阅读一篇与课文有关的文章,并且让学生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分享自己所读的文章,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3.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对现在的教学来说,多媒体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必不可少,不仅可以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多的兴趣,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把文字和画面结合起来,在感官视觉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将枯燥的文字知识通过增加画面和声音等效果,变成一篇栩栩如生的文章,从而让学生喜欢学习。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文讲解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找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再通过讲解这些课外文章,帮助学生学会阅读课文,让学生具备阅读的能力。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放弃传统模式上的教学手段,将课文用声音和画面等形式集合到一起,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给学生带来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 例如,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詹天佑》一文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把一些与詹天佑有关的影像资料以及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向学生展示出来。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一定的语文知识,还对语文课堂充满了兴趣,这样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会爱上阅读,爱上语文,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束语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研究 篇10

一、创设口语交际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逐渐被提上日程,并且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此,采取何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来,情景教学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口语交际教学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例如,在《坐井观天》教学中,教师可搜集一些与文章相关的卡通图片,将青蛙独坐井底、小鸟高空飞翔、青蛙与小鸟对话的画面展示出来,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引入文章情景当中。然后,在教师的带领下,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将青蛙与小鸟的表情、争论的语气等情景再现。对话完毕,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说出来。最后,让学生回答“如果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这一问题。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开展合作讨论学习,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教师逐渐意识到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因而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很大的改进。但在实际运用中,因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仍然使用传统教学模式,因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要充分利用合作讨论学习法,优化阅读教学,为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供保障。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雷雨》教学中,首先由教师带领学生全篇阅读文章,初步感知文章结构,了解文中有哪些人物。其次,充分学习后,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或者让学生自由分组。在此期间,先由每个小组选择一段段落进行朗读,同时说出文章难点及重点。然后,让每个小组进行讨论,包括人物形象分析、划分重点内容及词句、领悟作者的情感等。讨论结束后,尽量让每个学生发言,最后要求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文章整理成短篇故事,并进行表演。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是可以拉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二是为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结合问题教学法,增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问题教学法主要通过提问形式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对确保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中,先初读课文,让学生感悟及体会雷锋精神。然后,播放音乐《学习雷锋好榜样》导入课题,并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歌里唱的是谁吗?”之后再读课文,在第二节找到雷锋的足迹,正抱着迷路的孩子回家。接着,教师便可发问:“如果你是这个迷路的孩子,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当有一位叔叔抱你回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呢?”最后,学生精读、细读课文。此时,教师继续提问:“同学们,现在知道雷锋叔叔在哪里了吗?”最后总结:哪里需要帮助、哪里需要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这样的教学方式,在回答过程中不仅能优化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懂得如何奉献爱心,帮助他人,进而全面增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四、加强学生语言积累,掌握口语交际素材

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朗读法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掌握更多的口语交际素材。教师作为教学领导者,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完成语言积累。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中,要让学生展开自学。第一遍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识生字,要求读准字音;第二遍轻声朗读,画出不懂或难以理解的词语;第三遍默读课文,画出认为有用的词语或句子。待理解文章内容之后,向学生展示课文第一幅插图,并让学生为插图起名。生1:一个漂亮的小村庄;生2: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接着,向学生展示另一幅插图,与第一幅插图有着明显区别,同样让学生为插图起名。生1:一个被暴雨灭亡的小村庄;生2:一个被洪水淹没的小村庄。在这样的对比下,让学生再读课文,说说此刻的心情,然后出现难过、伤心等词语。最后,让学生摘抄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在语言不断积累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更多的语言素材,还能增强环保意识,从而间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结束语

新课改背景下,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是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不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社会交际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祖正.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09).

[2]王艳.刍议提升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J].淄博师专学报,2015(06).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研究 篇11

研究性阅读,是一种研究型课程。它不同于学科课程,它定位在拓展型课程层次之上,注重培养发展性学力。它以学生的自主阅读、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通过亲身的阅读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研究文本的基本方法,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没有固定的阅读教材,没有固定的研究课题,鼓励讨论切磋,鼓励创造“一家之言”。

研究性阅读,也是一种方法。长期以来,高中学生的阅读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而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这种教学法重视文章结构知识,淡化阅读信息筛选和处理,有悖于阅读的根本目的和阅读能力的培养目标。研究性阅读以阅读目的为前提,以信息论理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这是一种终身受用的基本生存能力,对人的成长、成才、成就关系重大。

一、学生研究性阅读的组织管理策略

高中学生的研究性阅读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介入要把握好尺度,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注重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健康个性,并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教师的组织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动员

高中学生对于科学研究是陌生的和遥不可及的,认为那是大学或研究生的事,教师要向他们讲清楚研究性阅读的性质、背景和目的,分析高中生进行研究性阅读的可行性,消除顾虑。

只要我们广泛阅读,睁大发现的眼睛,做个有心人,就可能有成果。在动员过程中,还要让学生明白,研究成果的评价,也凸显过程,还要请专家鉴定,综合评奖,编辑论文集,学生有了兴趣和信心,就为整个研究性阅读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学生研究活动的组织形式

一是个人活动。这是由阅读活动的性质决定的,读解学和接受美学理论告诉我们,阅读活动是作者、读者、文本之间的互动过程。研究性决定了发现、创造主体的不可替代性。本体论的研究原理告诉我们,研究者必须占有第一手资料,才能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因此,研究性阅读活动的组织形式以个人活动为主。

二是集体活动。在个人选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也可让学生自由结合,组成课题组。老师可根据学生个人选题内容,做适当调整,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切磋。亦可跨班级或跨年级活动,或参与多课题阅读研究

3、提醒寻求指导

学生在阅读活动过程的某个阶段遇到了困难,老师应及时提供帮助,也可提醒其在广泛范围内寻求指导,争取家长或有关专家的指导,老师尽量不越俎代庖。

二、研究性阅读过程中的指导策略

1、选题的指导

选题的原则是以人为本,突出开放性。选题是研究性阅读的开始,也是研究性阅读成功的关键一环,选题不强调对现成知识的承袭学习,不因循课本的知识框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条件,选择研究的课题,注意培养捕捉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选题由易到难,与课内语文学习相结合。学生已有义务教育的语文学习积累,特别是课内课文知识的积累,研究性阅读应从课内到课外再课内外结合,从单元内到全册,再跨课本综合阅读选择研究问题,然后延伸到课外文学作品、科普读物,哲学理论读物等。

指导学生选题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注重知识的迁移能力培养,关心时代发展,敏锐感受社会生活。培养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要兼顾双纲,并与高考接轨,使之突出高中阶段的实施价值。

教师参与优化选题。选题虽然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依据个人爱好和专长,但教师的参与可以帮助学生优化课题内容,比如,有的学生选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作为阅读研究的课题,就不合适,教师可及时纠正选题过大、选题无价值、选题不好操作之类的现象,提高研究成功率。

2、学生研究活动中收集、处理课题信息的指导

首先是鼓励占有资料。阅读材料是信息的来源,阅读量的积累是研究成功的前提条件。介绍资料知识,开设讲座或个别谈活,帮助学生了解资料信息的领域和来源,相关资料组成等知识,掌握获取资料信息的基本方法。列举可供利用的资料信息及其分布特点。

其次是适当介绍信息论知识,帮助学生把握信息价值判断原则。

3、研究成果表达的指导

最佳成果表达方式相对的,应根据课题内容和自身特长选择。研究性阅读成果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小论文。教师可开设论文写作讲座,推荐研究论文范例,以提高论文写作质量。之后还要帮助学生反复进行自我论证,做好答辩准备。

三、研究性阅读方法的指导策略

1、帮助学生确定研究性阅读的目的:以对阅读的确切理解为基础,通过收集资料,整理观点,分析研究来创新,提出新观点,建立新思想。

2、帮助学生建立研究的思路和阅读研究的一般方法:a.确切理解,提取信息。b.筛选加工信息,归纳和概括。c.引申和发展。d.否定和批判。e.消化和应用。

四、评价策略

研究性阅读具有多侧面、多层次的教育价值,它的成果不与高考升学直接挂钩。阅读视野开拓与阅读能力的提高与其研究成果的质量同等重要。研究性阅读的评价可从几个方面进行:

1、学生的研究能力的评价(全过程研究阅读的水平评价);

2、成果鉴定(集体评价或教师、相关研究领域专业人员评价);

3、阅读能力测试(研究性阅读水平的直接影响指标);

4、综合实践能力测评,(研究性阅读水平的间接影响指标)。

研究性阅读指导是本人当前正在研究的课题,没有成功的经验借鉴,经过一年的初步实践,我认为,在高中学生中组织研究性阅读活动,打破固定教材的限制,有助于学生开拓知识视野,提高阅读能力,进而重新设想阅读教学的境界,实在是一种好方法。研究性阅读也增强了高中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从而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

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表达能力研究 篇12

一、学生自主表达能力现状

在小学阶段,高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已经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自主表达能力的情况不容乐观,远远滞后于其他能力的发展。(1)词汇量捉襟见肘,语法运用不正确。许多学生平时埋头于无穷尽的作业训练,对课外阅读重视不足。不仅阅读量少,而且阅读的质量也不高,仅靠课堂上所积累的一些词汇,在具体表达运用中往往捉襟见肘,明明在心里已经形成了一些观点,但是却找不到合适的词表达出来,影响了自主表达能力的发挥,更谈不上独特的见解。(2)表述有怯场心理,更多的是人云亦云。有些高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特别是阅读分析教学中存在惰性思维,羞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往往习惯人云亦云,没有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进行认真分析,也没有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3)难以抓住重难点,形不成独特视角。在阅读学习中,语句的理解、情感的分析、人物形象的刻画等方面,站在不同的角度就可以得到不同的观点。有些学生在这些方面抓不住重难点,也就无从形成自己独特的视角。

二、鼓励自主表达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综合表达能力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既要鼓励学生勇敢进行表达,同时更要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进行分析,勇于表达出自己的不同观点,能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1)鼓励学生克服怯场心理,勇于表达观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不能简单地采取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模式。阅读分析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分析和表达,教师应当以和蔼的态度、温和的语气鼓励学生,让他们消除学习的畏难情绪。要对学生在阅读分析理解中取得的每一点进步进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消除自卑怯场心理,能够表达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学习和理解表达的能力。(2)鼓励学生抓住重点、难点,增强表达效果。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主要思考文章的写作特色、运用手法、间架结构、人物形象分析、运用的具体手段及蕴含的思想情感等。教师要通过思考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将重点、难点提炼出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问题的答案。例如,教师可以将一篇教材的阅读分析分为若干个重点,每一个重点提出一到两个思考题,鼓励学生分小组进行研究,然后各自进行汇报交流,结合大家的观点形成自己的思维成果。每位学生都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组内表达时大家相互交流,小组间派代表进行表述,遇到不同的观点还要进行辩论,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思维变得更加清晰、重点更加突出,在阅读分析理解的过程中表达出自己的独特观点,使思维成果更加形象化,更具针对性。(3)鼓励学生转换思维角度,提出多种见解。在阅读分析过程中,教师在鼓励学生勇敢发言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还要鼓励他们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多种见解。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这些手段,分析形象刻画的生动性。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一些细节处理的技巧性上,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在培养学生自主表达能力和提高独特见解水平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转换思维角度也是非常重要的方式方法。

三、提高学生自主表达的思考

(1)要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根据思考提纲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直接讲解答案的过程,这一点必须牢牢把握。要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阅读分析中快速提高,只有平时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他们在阅读学习中才能够踊跃表达,才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回答的问题有层次、有思维、有深度。(2)要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全方位研究。提出独特见解必须要建立在多角度的思维基础上,仅仅从一个角度容易形成全班千篇一律的思维成果。因此,必须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从不同的方面介入研究,从而让学生能够拥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形成自己的思维成果。(3)要在具体表达中注意显现独立思维的特征。独立思维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观点鲜明、论述充分。在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表达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让学生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有自己鲜明的观点,可以相互研究但不可千篇一律,要在相互探讨的过程中汲取他人的经验,和自己的理解融合起来,从而形成更加具体、全面、准确的思维成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表达的独特水平,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夯实思维理解能力基础,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独特的见解。

参考文献

[1]李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索与尝试[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03).

上一篇:生物乙烯生产新工艺论文下一篇:高压瓦斯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