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2024-05-11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精选12篇)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篇1

一、研究背景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课题组提出了未来“50年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构想”, 把人力资源看成是“中国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要实施“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 必须开发人力资源利用人力资源, 而实现这一切的基础条件是人必须受教育, 必须学习。学习促使人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发展, 把潜在的人力资源变成现实的力量, 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又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为的是最终把人的最高本质力量——创造性充分地体现出来, 使人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性人才, 并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使人的创新能力得到检验和提高, 换而言之就是通过实践能力来体现创新能力。

当前各国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高等人才生产能力的竞争。大学作为人才输送的最前沿阵地, 面对的一个重要的同时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学习与创新

目前大学生的学习和大学生创新能力之间并没有呈现出正相关的趋势。大学生通过学习, 获得了知识, 提高了素质, 但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纵观现实, “高分低能”在大学生身上并不少见。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 许多大学毕业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实践中不会主动地发现问题, 即使碰到了问题, 也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可见, 大学生拥有了知识, 增强了素质, 也不一定就形成了相应的创新能力, 知识、素质和创新能力之间不是对等相应的关系。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 与大学生采用的学习方式有关, 即过分强调单一的、以接受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 使大学生的学习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思考;重继承轻创新;重理论轻实践;重标准化轻个性化;重外在刺激轻内在激励等。这样的学习无助于学生把知识、素质转化为创新能力。要实现知识和素质转化为创新能力, 必须注意大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

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意识和策略, 不仅包括学习方法, 还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心理因素和品质。学习方式是多样性的。一般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探究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 ;个人学习、合作学习和竞争学习;维持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等等。学生可依据自己的特点, 在发挥自己个性优势的前提下, 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式, 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能够促进自身发展、有利于创新能力形成与提高的学习方式。大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 很容易造成大学生学习的依赖性和被动性, 阻隔了大学生与生活的联系, 妨碍了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制约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影响了学校培养大学生成为创新性人才的目标的实现, 因此, 高等院校应该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 促使和帮助大学生转变不适合自己个性的、不利于创新能力形成与提高的学习方式, 选择合理的、科学的学习方式, 使大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 学习时勇于挑战书本、挑战权威和挑战教师, 大胆创新, 敢于想象和探究, 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

可见, 学习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是学习的目的, 并有利于学习的提高。尽管大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知识, 但知识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而是创造知识、培养能力的工具, 创新才是学习的目的。同时, 通过创新, 使知识活起来, 学习的价值更能体现出来, 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趣事, 是一种享受, 从而喜欢学习;在创新活动中, 学生会感到自己知识的有限和能力的不足, 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 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质量的提高, 推动大学生的学习。可以说, 学习和创新是人类的双手, 犹如鸟的双翅, 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两大支柱, 在学习中创新, 在创新中学习, 学习和创新共同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三、结合实际谈实践

那么, 接下来就是体现学习成果和创新能力的环节——实践环节, 在该环节中所体现出来的实践能力 (生产能力) 正是当今社会人才竞争中最为迫切需要的。如果说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积极的创新理念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点, 那么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则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实践能力是主体有目的、自觉把握客观世界的能力。在心理学意义上, 实践能力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 它不是单纬度的能力结构, 而是多纬度、多层次的有机结合体。

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信在不同的高校会有不同的做法, 就算是在同一高校的不同教师, 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都有自己独到的方法。通过一段时期的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教学, 个人认为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前提是培养学生的主题意识和主动性, 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 以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 我们教师起到的是一个引导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性环节例如实验、课程设计或者毕业设计, 在给出设计方向以及基本设计理念的前提下要求学生针对预期达到的成果给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当然, 由于每个学生的理论基础以及动手能力都是有差异的, 这里我们强调的是团队合作精神, 让同学们以团队的形式来解决问题, 鼓励他们进行辩论、探究性学习、模拟练习, 探询解决问题的策略方针, 教师在这样一个实践教学环境当中为切实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时空以及物质条件, 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技术帮助。

这里讲到在实践性环节中教师起到的是一个引导作用, 而非主导作用。如果让学生完全按照教师本人制定出来的设计方案来进行操作和实践, 那么就和上课照本宣科没有两样, 这样会扼杀学生的灵感和创新意识, 不利于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前提下, 我们教师通过正确的实践指导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个人认为这是必须的, 因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这三者并不是独立的, 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产生知识积累, 为创新提供前提;实践则是通过实际动手对所学知识进行检验, 为创新提供环境。可见三者相辅相成, 只不过在实践性环节当中学习、创新、实践三者的密切联系体现得更为明显。

实践能力是多维度的概念, 从内容上可以把它分为一般性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一般性实践能力如, 人际交往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本人协调能力及表达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是指在专业领域中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并非空中楼阁, 它以一般实践能力为基石。创新实践能力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不断的探索研究, 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的思维, 提出新的见解和做出新的选择的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是建立在一般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基础之上, 是学生实践能力的最高层次。以学生为主, 发扬团队精神来进行实践性环节教学甚至是进行科研, 个人认为对他们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都是非常有帮助的。通过该种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由于所采用的实践性课题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通过对课题的分析使学生对其中所隐含的理论问题和基本原理加以掌握和内化, 这种方式可以成为传递理论原理最强有力的工具, 学习者可以看到如何应用某种理论, 其运用时的条件、方式以及后来的成效, 促使他们对其深层次的原因进行思索, 从而起到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促使他们从静态的知识占有到动态的实际运用的转变。同时, 在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中追求的不是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 我们在这里更为注重的是实现预期目标所经历的过程, 期望同学们在这样的过程中针对相应的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通过学生之间, 师生之间进行平等宽松的自由交流与讨论, 产生出各种不同的新想法、新见解, 同时学生也看到对应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几种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这种实践性环节训练学生创新的思维模式, 并且促使他们把这种思维习惯带到日常工作实践中去, 从而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 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三者是紧密联系, 互为利导制约的, 如何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这些能力是教育战线上的前辈同仁们一直在努力和完善的事情, 这里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发表个人看法, 权作探索研究。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篇2

袁悦

上海金融学院保险学院,上海,201209

摘要: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要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思想,要给他们提供和营造良好的创新条件与环境,并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途径

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一支能应对不断变化的时代所带来的全新挑战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更好地完成这一重大任务。

一、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思想 政治课本中写道: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而意识则是人形成思想、观念并进而升华到精神的前提。因此,培育创新思想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创新思想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精神。长久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已取得了令世人为之惊叹的显著成绩,但目前仍存在着教学方法单

一、单纯以学生的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问题。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创新思想的萌芽和成长。因此,我们应该加深对培育大学生创新思想重要性问题的认识,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开创培养大学生创新思想的有效的新方法。

1、改善教学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意识是思想的萌芽和初级阶段”,而学校又是传道、授业和解惑的场所。因此,通过课堂教学和引导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至关重要。国际著名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在《回答未来的挑战》中指出,学习总起来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维持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问题的能力;一种是创新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处理好社会日新月异发生的变化。目前,有些教师的教案亘古不变、传授内容跟不上时代、教学方式呆板,极度缺乏创新。这一僵化、老套的填鸭式教学,对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很不利的。因此,首

先应该在这方面进行必要的改善,使教师的教案丰富多彩、传授内容新颖先进、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启发式教学启迪和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2、要通过宣传来弘扬创新思想。

单有课堂教学的启发是不够的,学校有关部门应该在全校范围大力宣传和弘扬创新思想,与课堂教育相辅相成,帮助大学生意识到创新思想的重要意义,以此激发大学生追求创新思想的动力,从而由思想到实践,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

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要改善教育环境,营造民主氛围

马克思主义环境理论认为,人类在改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江泽民更明确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而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精神环境,是创新素质成长不可或缺的养料与气候。可见,要把学生的创新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必须注重环境和氛围的营造。

1.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的,有碍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必须进行改革。为此,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要对本学科最前沿的理论和相关交叉学科的新理论十分熟悉;要重视学生的创新特点,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创造欲望,想办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自己的教学活动。比如作者本人是保险学院的,在保险学专业课的学习中,任课老师经常在课堂中进行提问,或设计案例让学生讨论分析;有时举办小型的辩论会,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法律依据判断案例的正确走向。同时,学院也举办了“睿保杯”保险创意规划大赛,旨在鼓励学生根据所给的案例,自主调查研究,设计出最适合案例家庭情况的保险方案。这项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习惯,积极指导学生完成从知识继承者到知识创造者的转变,使其思维敏捷、善于思考、勤于动脑、能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2.营造民主的氛围。大学生既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对象,又是学校的主人。因此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事务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加有关学生管理决策的讨论决定,这样既可以增长学生的才干,又可以发扬民主,把老掉牙的旧制

度更新为符合时代的有创新意识又有效的管理制度。而民主的氛围也能激发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更好地促进他们主动思考解决身边的问题,使创新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

三、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1.积极探索和广泛开辟第二课堂,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良好的育人环境,更与学校创新氛围密切相关。因此,学校应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逐渐强化教学实践,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学校应与社会各界联合,建立稳定的大学生教学实践基地,设立开放型实验室,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大学应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或自拟题目进行研究。学校应将之纳入整个教学体系、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和学分、选派教师作指导,比如我校的“工行杯”和“金融消费者服务队”活动就是学校提供的实践平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拓展第二课堂。要着力构建适合创新性人才脱颖而出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要针对学生的求新、求异心理,通过整体环境的熏陶,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创新精神得到呵护和培养。

2.要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要适当增加实践环节、丰富实践内容,给大学生提供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通过参加社会调查活动,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需求;通过生产实践,有助于学生发现现有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在现实条件下遇到的新挑战,从而为寻找“创新点”、确立“创新选题”创造条件;通过亲自参加科研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综合与深化,在科研中提升知识。为此,一方面要坚持实践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以实现多侧面、多领域的锻炼;另一方面要强调实践的创新性、提高实践的层次,在实践内容和形式上比过去有所发展、有所突破。同时,还应注意提高每次实践活动的效率,防止实践走过场、图形式。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

组织能力。社会实践活动一般是在一个比较开放环境下,面对不断变换的对象进行的。教师的指导作用也相对弱化,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活动的主体。在这种情形下,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对现实的感觉和认识的深度、广度都不是在封闭的环境下所能比拟的。他们身上具备的各种基本素质和潜能会得到发挥,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得以加强,因而容易产生创造性火花,表现出创造举动。要为大学生开展学术科研活动创造条件。应积极鼓励学生直接参与科研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可以成立学生课外科技小组,或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使学生有自我发挥能动性的空间,进而达到培养其创新能力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科研活动应尽量结合专业开展。教师还可将自己科研项目的知识和经验融会到教学内容之中,这既可使大学生及时掌握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又能增强其科研意识、创新意识。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有研究显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而尊重、鼓励和奖励对创新能力有显著的强化效能。因此,要以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为核心,有意识地培育、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精神形成的、整体优化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和自尊心。为此,要允许各学术思想的充分讨论,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活跃学术空气,允许“标新立异”;学校还可以设立“大学生科技节”、开辟科技创新论坛、聘请社会知名人士和专家举办学术讲座、介绍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学校可以邀请本校教授、博士为大学生做讲座,以面对面互动交流的方式介绍其成长成才的经历;学校可以组织各类学科知识竞赛、科技创造发明比赛等,以培养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兴趣、丰富校园生活、营造浓厚的科技氛围。通过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大学生科技报告会、出版大学生论文集,组织学术、艺术、实践、体育等各类社团活动,举办各类竞赛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

1、要建立、健全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手段。要彻底改变以考试为中心、以知识掌握程

度为基础的教学制度,探讨考试制度改革,实行多样的选拔制度、多元的评价标准。要改变单纯以在校表现为观察视野的现实评价状况,在评价中要努力体现知识是基础、创新是目标的指导思想,把评价重心向创新能力倾斜。

2、建立和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

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就业结果和今后的发展直接挂钩。

建立和健全奖励机制。现代管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就总体而言,对大学生的正面激励远远优于负面批评,正面激励有事半功倍之效。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善于采用正面激励的方法。要允许并鼓励不同意见的发表,真正做到畅所欲言;要鼓励发明创造,给“异想天开”者以有力的支持;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足够的肯定和褒奖;要允许探索中的错误,不责备。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一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高校有关部门要设法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并投入专项资金,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师和在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大学生予以奖励。比如对于参加科技发明和科研活动、公开发表作品、参加各类竞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应给予相应的学分或颁发证书或作为评优评先的参评条件。只有这样,学生参与的热忱才会高涨,学生的创新成果也会越来越显著。

参考文献:

1.阎立钦.创新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文辅国.知识经济需要何种人才[J].跨世纪人才,2000(8).

3.张庆林.创造性研究手册[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4.童爱玲.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2005(4).

5.夏越新.高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决策探索,2003(5).

创新教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3

小学新课改的实施和新教材在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中的应用,非常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都清楚,新课改下强调以生为本,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提倡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不是光让学生的身体或嘴动起来,还要让学生的头脑动起来。而如何做到真正的动脑、动口、动手,就需要教师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一步一步、有计划地推进思考,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知识,变“学会”为“会学”。一般说来,学生对自己喜“好”的事物总是持积极的态度。当学生喜欢学习,热爱学习,能从学习中得到一种“乐”趣时,他们的学习态度是极为积极的。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结合教材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给学生布置任务。学习英语的方法很多,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来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最终学会学习,学会依靠自己来进步和提高。这就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社会的不断发展势必对于我们的教育会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我们教师的教法在时代发展的要求下改变是大势所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有忧患意识,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及时了解新课改的新要求,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当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研究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坚信实践中有效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平日里我的一些常用的方法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好的方法会产生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得清楚明白,教师也得到了一种满足感,此时,及时的记录总结反思,慢慢会有自己独创的教法。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它具有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距离相对较远的特点,要求教师就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语言氛围,力争在潜移默化中去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采用英语教学,少用汉语。如在讲一些相关的知识点时,尽可能地用英语去讲解,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又能够提升学生的听力水平。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也要要求和鼓励学生用英语去解答问题,这样不仅会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学生在实践中一定能够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

英语教学,每个单元几乎都要用一周课的时间来完成,单词、短语、句型、语篇是学生应该掌握的重点,尤其作为基础的单词,学生理解、掌握、运用都有个过程。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小方法:例如,在教学“How do you go to school?”这一单元时,主要讲的是人们的出行方式,教师在领读及简单讲解英文单词后,从第一个人开始起有关这个单元的英文名字,如bike,bus,subway,train,ship,plane,by bike,by bus,by subway...并让学生抄写在小卡片上贴在自己的课桌上,在以后的这一周时间里,不论是上课提问、回答问题叫人,还是上交作业、互打招呼都用新名字,学生忘记了,还可以问:“Whats your new English name?”同学之间互相合作,记忆也相当自然,以此类推,记忆短语、简单句型等等都很适用。

针对几乎每天的学生听写,我们也可以运用以下“新招”。之前对于学生听写的理解是教师布置听写任务,之后教师听学生写,主要是单词、短语、句型。现如今,教育改革突飞猛进,每个班几乎都配备了多媒体。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影片、录音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针对听写这一环节,我设定了以下环节。

1.每天每人就当天所学内容,录一段音,可以是对话,可以是段落,要求声音洪亮,发音准确。

2.第二天,任选两个人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学生在听写本上写出所听到的基本信息。

3.不是收上来教师评判,而是让学生轮流口述内容,大家共同矫正,最后达到完整表述,由录音的学生加以评判。

这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首先,录音这一环节,由于班容量大,有一些学生不认真,抽到他的录音时,由于他准备不充分,发音有误,大家感觉听的是一头雾水,无法辨识。看得出发生此类状况时,该学生会很惭愧。这时我们不要盲目批评,而是要加以鼓励,增强其自信心,我们会发现学生学着跟读、对比发音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生整体阅读情况都有了明显改善。此外,不用教师评判,让学生轮流回答并合作矫正,教师只是辅助提醒,真是达到了讲练结合的最高境界。

对于英语的写作训练,我们可以每两天给学生一篇作文,让学生写评语,包括:指出习作中的错误及出彩之处,并作简要说明,最后给出两句总体评语。起初,学生找不好错误及精彩之处,也写不好评语,教师可以按组帮助其完成几次,如习作中的错误,可能包括单词书写错误,语义表达错误,语法运用错误等,对其所学内容起到了很好的复习巩固作用。至于出彩之处,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但指出之后要作简要说明,这个环节就有点难度,首先得有思路,其次就是涉及很多没学过的单词及表达,那么,他们手中的快译通、字典、词典可就派上用场了,无形之中学生就掌握了不少新单词。此外,学生要完整准确地表达出他们自己的想法,还得一遍一遍地多阅读文章,深入了解每一细节,加上做笔记,互相讨论等等才能抓住文章主旨,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艰巨而又渐进的过程。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坚持学习新的教学理论,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为了学生的发展,不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系列论文,课题立项批准号:GS[2013]GHB0180。

参考文献:

[1]英语教学的语感培养.

[2]浅谈创新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篇4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创造出新颖、超常成果的途径, 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试想, 如果我们对已有的理论和成果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 人类将永远停滞不前。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一个学生在学习“官渡之战”时指出:袁绍不会用人是导致其失败的加速器。“曹操赤脚迎许攸”说明曹操的成功是与其爱护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该生从人才的角度分析这场战争的成败, 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胆而可贵的。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疑义, 求得解决, 这样才能进步。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 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 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

首先, 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 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 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 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

其次, 在教学上要发扬民主, 为独立思考创造条件。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即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知识, 这就给了学生标新立异的机会。但学生的标新立异难免伴随着幼稚和错误。对于这些, 教师如果简单加以否定, 不仅剥夺了学生探索新知的乐趣, 也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 疏于思考。事实上, 只有犯过“错误”, 才能改正错误。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 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现行的历史教材, 总的来讲比较重视科学性、逻辑性, 而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来弥补, 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 一个学生在历史小论文中通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 展开多方面的联想。首先“纵向联想”, 指出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力量源泉来自“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炽热的爱国之心”。接着展开“逆向联想”, 痛斥当今社会上极少数只顾个人利益, 而忘了国家利益的社会渣滓。另外还展开“横向联想”, 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 不能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把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肩负起来。由一位历史人物的事迹, 这位同学就展开了如此丰富的联想, 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发散性的特点。如果经常开展这类活动, 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不断创设问题情景, 活化学生思维。

提问题是人的天性, 是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 是创造的萌芽。所谓问题情景, 是指不能直接用已有的知识处理, 但可以间接用已有的知识处理情景。教师应以尊重为前提, 以激趣为条件, 以自主为核心, 注意在教学中形成一种使学生似懂非懂, 一知半解, 不确定的问题情景, 制造悬念, 启发思考, 由此产生矛盾、疑惑、惊讶, 使学生探索作答。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 可提出问题:要不要重修圆明园?这时肯定会有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不重修圆明园。说明我们是一个敢于正视现实的民族, 是一个真正有民族自尊心的民族, 我们就应该留着这块伤疤, 让它时刻警醒我们:勿忘国耻, 奋起直追!”在学生内心萌发了一股对侵略者的强烈仇恨和对自己命运的关切, 达到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第二种观点:要重修圆明园。说明现在中国强大了, 同时也不再害怕侵略者来侵略了。这样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学生利用教师创设的情景, 多角度的思考, 活化了思维, 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场所, 学生是思维活动的主体, 而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是影响思维创造性发挥的前提条件。因此,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水平, 用理解的方式对待他们, 创造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氛围。对于学生在探究时那种“违反常识”的提问, 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 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 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 都应该充分肯定, 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们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于敢于提出问题, 发现矛盾, 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 探索的过程也往往是思维创新的过程。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 遇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那么, 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萎缩, 很难具有创新精神。因此, 教师必须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课堂心理环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精神。例如, 分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后果时, 有许多同学提出“落后挨打”是一种“先进的工业文明对落后的农业文明的撞击”, 因这是中国落后挨打具有一定合理性的观点。此时,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观点, 不能简单地加以抑制或否定, 而应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思考, 有效地剔除一些模糊认识, 认清殖民主义的侵略本性。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5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文章从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加强学科建设、创设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改革考核制度等方面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讨论.

作 者:安茂香 AN Mao-xiang 作者单位:山东经济学院,信息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刊 名:技术与创新管理 英文刊名: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年,卷(期):20xx 30(3) 分类号:G642.0 关键词: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学科建设 现代教育技术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6

[关键词]素质与能力的创新

随着教育课程的改革推行,新的教学课程提倡学生可以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价值与优势,激发学生的主动及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素质与能力的创新。

一、教师要有创新理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意识,从而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最终目标,在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方式上,要大胆提倡创新教学。將老师讲课为主的方式,转化为以学生主动学习为重点。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学习能力,使学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建立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教学氛围

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上课学习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并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对不会做的同学来说,可以先向学习好学生问一问,在彼此进行讨论,然后他们向教师提出自己不理解之处。

对于教师来说,老师可以分析自己的原因,以后应该怎样讲解同学们才会少出现类似的错误。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并用“大胆说”,“你是怎么想的”“你已经找到了答案”“很好”等一系列激励的语言,教师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补漏,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在这种轻松、和谐的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2.要加强教师策略指导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时,在不影响他们自主性的前提下,教师可以给予策略,技能,方法上的指导和训练。策略即可以通过创造报告,创造方法课的专门形式教给学生。例如,思维训练,想象力训练,观察力训练,突破定式训练,也可以渗透到各门具体学科的课堂教学工作中,策略指导包含为:趣味引入,策略分析,策略运用和策略反思。趣味引入是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接触到这些策略。

3.挖掘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而教学过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过程,只有把创新思维的培养寄寓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深层次的思考,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每堂课都要进行各种总结,还要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的知识,这是很关键的一步。通过学生自己总结,从而使他们灵活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更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学生能举一反三,借助知识迁移寻找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不但会分析问题,还能综合小结全章的知识结构。

二、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新认识、新概念的反映,是人们潜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源泉。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中积极的,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要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使学生有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从生活中找出一些学生熟悉的且又感兴趣的现象,把学生引入一个千变万化的有趣的世界,使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从而对学习就有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想明白这到底使用什么来解释的。

2.走向生活,理论联系实际,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身边的现象

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知识地传授,忽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及具体应用,使知识与身边的生活联系不起来,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只是一些结论,枯燥乏味的知识,根本就没有深刻的理解它,以至于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觉得太枯燥了。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实践结合,比如:认识人民币,百分数的认识等等。利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就可以解释身边的现象。

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学习

学生学习不能没有时间和空间,如果急与求成,必适得其反。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总结以前所学的知识点,进一步掌握知识及其对它的理解,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升华。课堂中老师要坚持"少讲多学"。这个原则是:凡是学生能读的就让学生读,凡是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凡是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想,凡是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讨论,凡是学生能写的就让学生写,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做。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提问时间、读书时间和练习时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而体现自主意识的根本点是学生参与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在学习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实际,留足时间空间,让学生深入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使他们的不同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素质的依据

我国上千年的教育发展史,闪烁着一些简单而朴素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想和方法。例如,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在《道德经》中提出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创造思想;孔子提出要“因材施教”以及“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思想。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五、结语

培养创新能力要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所以要扎扎实实地抓好基础教学,以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创新能力要有创新教学的环境和氛围。教师要转变观念,实施新型教学,要逐步地把学生从课堂引向社会,从书本知识的学习引向参与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1] 王玉生. 中国教育思想研究[M].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52-56.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7

一、创设情景,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引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因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引导学生去分析、归纳、比较, 引导他们设想、验证, 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 从而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挥。我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 先用绞笔刀将铅笔绞成一个圆锥, 然后提问:请同学们设想一下, 这个圆锥和刚才的一截圆柱有怎样的关系?接着问:圆锥的体积究竟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空圆柱、圆锥、水, 以4人小组为单位, 动手合作, 操作讨论。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结论。接着我又问:谁能说出具体理由来?有的小组代表说:我将圆锥盛满水往圆柱里倒, 结果3次将空圆柱倒满, 因此, 我们小组得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有的小组代表说:我是将圆柱盛满水往空圆锥里倒, 结果3次才倒完, 因此, 我得出圆柱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3倍, 反过来说, 圆锥的体积就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一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 创设了好的思维情境。

二、在探索中培养, 让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对知识的主动探索是创造力发展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理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知识主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不时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例1:“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 在认识统一面积单位必要性过程中“比较两个图形大小”这一环节的教学, 可做如下处理。

1. 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出示两个大小相近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卡纸片, 不作任何提示, 让学生比较大小。当学生用观察法比较无法统一意见时, 就形成了一种问题氛围, 激发起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2.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进行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活动, 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经过探索、研究和讨论, 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1) 把两个图形叠在一起, 用“重叠法”比较。

(2) 当“重叠法”无法比较时, 用“剪拼法”比较。即把两图形非重叠部分剪下来再比较, 如果还不行, 再次剪拼。

(3) “数方格”, 把两个图形画上大小相同的小方格, 看谁的方格数多。

这样, 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有机会创新, 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剪拼”“数方格”等新颖有效的方法, 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实现了“再创造”。

三、注重开放题的教学, 提高创新能力

开放题的教学, 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在开放题的教学中, 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 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 既要隐含“创新”因素, 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情况, 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 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首先, 学生要讨论的问题是用什么数据来刻画课外活动的情况———采用调查和收集数据。接着的问题是“可以调查那些呢?”对此, 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 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 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 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 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能作出什么判断?能想办法证实或反驳由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吗?这是一个开放题, 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 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 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四、优化练习设计, 使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得以提高和展现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8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精心备课, 找准兴趣点

抓住“兴趣点” , 以其为中心, 形成“兴趣辐射”网络以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如学习“Teacheres’ Day”这一单元时, 围绕“问候、介绍、祝贺”教师节, 主题是介绍英文人名, 交际点“祝愿”。为此我建立如下教学思维框架:

Teachers’ Day

(tomorrow) (Teachers’ Day card)

Make a card to teacher

We hope you’ll ...Good luck! Best wishes for...

English name (Chinese name)

先用卡片、简笔画或自制的精美卡片进行练习, 学生给自己取一个英文名, 训练中让学生用美好的语言表达对老师的敬爱之情。以card作为“兴趣点”, 顺势操练, 使相关知识在操练中更具有应用性、服务性, 强化交际功能。本章学完后, 对学生的“card”进行展出, 就连老师的眼睛都睁得大大的, 就别谈学生如何激动了。

二、培养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习动机

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 动机是学习的驱动力。只有培养了学习的浓厚兴趣, 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也具备了正确的学习动机, 学生才能保持旺盛的学习欲望, 自觉地学习。为此, 我在教学中设计了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

1.英语值日报告。

值日报告让学生自觉组合2—4人为一组, 以对话表演的形式任其自由发挥。形式可以是自己写对话, 也可以将课文进行改写, 学生的语言思维得到锻炼。程度较好的学生常为自己的精彩对话感到自豪, 程度稍差的学生也为自己能在台上有所表现而高兴。因此, 学生觉得学习有兴趣、有动力。

2.课文对话竞赛。

将已学课文改为简单对话融汇新单词, 为强化单词提供机会。学生在课前、课后互学, 他们会有共同的目标, 即拿小组第一。这种活动促进学习英语的热情, 又加强了学生间的感情, 充分体现了合作教育的观念和合作教育机制, 为学生适应社会、求得生存打好基础。

三、编“英语短剧”

英语短剧的表演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英语短剧及表演形式为学生提供了英语实践的机会和条件, 提高了英语交际的情境和气氛。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们正确的语调, 流畅的语感和语速, 恰当的表演动作, 学生亲自准备的服装、制作的道具, 无不渗透着美学教育。观看时在欣赏美、感受美, 使学生们不知不觉地陶醉在美的愉悦中。

四、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英语教学中的“填鸭式”、“条框式”教出的只是“哑巴英语”, 学生的语法、句法水平虽高, 但听说能力差得很。现在学校基本都有语音室、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 教师充分利用这些设备,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把声音、图像、动画等结合起来, 新鲜有趣。借助实物、图片、简笔画教学能避免不必要的汉语翻译, 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单词、词组、句子, 训练学生的思维。

五、培养发散性思维,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有位名人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是教书生学。”有研究表明, 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 积极探索求异, 坚持独立见解,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 通过设疑创设情景, 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 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 大胆地进行发散创造。如在教过去进行时, 出示一幅简笔画:一位学生在学习, 而旁边的爸爸在看报。在出示图画时我们可以先把这学生可做的事情遮住一半, 然后问:“What were children doing when his father was reading newspaper?”那么这时同学们就会进行guess, 并积极发言, 从而给他们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

课文教学中, 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 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再进行集体讨论, 集思广益, 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 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 编写新的内容。如一篇文章教完后可以在黑板上出示几个key words, 让学生自己去编一些内容。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 相互交流, 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与摸索, 解决新问题, 掌握新知识,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会得以真正提高。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9

一、在质疑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提出问题是创造活动的第一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引导学生质疑, 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质疑;对教师的讲解质疑;对参考资料质疑;对同学的发言质疑。其中对课文内容的质疑尤为重要。教学《月光曲》时, 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的。师:同学们, 《月光曲》不只是课题, 还是什么?生:还是一首乐曲的曲名。师:你懂得真多。看到这个课题, 你准备提些什么问题?生1:我首先想知道这首曲子是谁创作的。生2:这首曲子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生3:作者为什么要创作这首曲子呢?师:也就是说, 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跳水》一课时, 我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发现问题要主动提出, 学生在接触课题后, 便提出了不少问题。例如:谁跳水?为什么跳水?怎样跳水?跳水结果怎样?学生通过释疑, 感到这个课题很好, 能引人入胜。在理解内容时, 学生又提出了问题: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出现哪些人、哪些物?他们之间有哪些联系?老师则抓住学生的问题组织课堂教学。实践证明, 只要能启迪学生思维, 学生便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质疑、释疑。这比只靠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在写作中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在作文教学中, 应做到从内容入手,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进行多角度的写作训练, 强化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写一篇文章的过程是观察———思维———表达。我认为其中的每一个环节, 都是创造思维的训练点, 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创造性想象力的关键在于大胆的编织, 不停的编织。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我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写作训练。例如:仿写训练。学生的模仿性很强, 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有益的。“仿”不能机械地模仿, 不能照范文生搬硬套。“仿”的目的是使学生运用从范文中学到的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和语言, 激发起学生作文的兴趣, 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受约束, 要有自己思维的特点。例如:学习了《火烧云》一课, 我让学生仿写了《落叶》《下雨》《降雪》《七色彩虹》等小文来学习文章是怎样通过细心观察描写大自然的特点的。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篇10

一、地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优势

1. 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方面具有优势

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 中学地理教学必须以对地理环境和地理图像的观察为基础, 并积累表象, 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这是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如对“东亚季风的风向转换规律是冬季盛行偏北风, 夏季盛行偏南风”的理解, 只有把这句话同高气压和低气压的气流运动的表象及冷、暖气团移动的表象联系起来, 通过联想和想象, 才能得知冬季风是以边顺时针旋转边向东南方向推进, 夏季风是以边顺时针旋转边向西北方向推进的方式移动。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逻辑思维中, 分析与综合的有机结合可以产生创新性成果。综合性是地理学的特性之一, 地球表面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 既有两个要素 (如大气和海洋) 的相互作用, 又有多个要素 (如聚落、交通、经济、政治) 的相互作用, 还包括地球表面全部要素 (包括自然、经济、社会) 的相互作用。

3. 地理事象的普遍性、更新性, 有利于培养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知识迁移与运用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知识几乎涉及所有地表分布的自然事象、人文事象, 具有贴近日常生活、普遍存在的特点, 同时, 地理事象还具有不断发展、变化、更新的特点, 这个特点对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与运用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创新地理教育的途径

1. 创新型地理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的诸多因素中, 教学目标居支配地位, 它决定着教学活动的展开, 其他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教学技能等的设计无不需要以明确地理教学目标为前提。创新地理教学目标, 就要建立以培养创造力为核心的目标体系, 地理教师在制定总的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时, 要考虑到知识及技能技巧的掌握、思想品德的培养、身体素质的发展, 更要考虑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的个性的培养。

2. 创新型地理教学环境

学生的创新性行为与课堂教学气氛密切相关,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产生创新性学习行为, 培养创新型学生的必要条件。创造力的培育, 要求创设民主、平等、自由的学习环境, 营造和谐的精神环境。

首先, 教师要彻底转变教学观念, 发扬教学民主, 切实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挥。要优化教学没计, 使课堂教学以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为主体, 允许学生随时质疑和评价。

其次, 地理教师应该支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想和言论。创造性教育旨在开发全体学生创新的潜能潜质, 教师应该鼓励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 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做一个有独立品格的人, 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掘他们的创新能力。

3. 创新型学生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教会学生学习是教育终身化观念的具体体现, 也是知识经济对人才素质的客观要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各种地理思维方式的训练, 使学生开拓思路, 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如逆向思维训练、求异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等。

4. 创新型地理教学评价

首先, 优化考试制度。考试中应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 多增加考核学生创造力的成分, 尽可能减少标准化试卷, 这在近两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和地理卷中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其次, 坚持评价的多元化。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要允许学生不按课本和教师的讲解去建构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同时教师应以足够的宽容心态给予科学的评价, 以保护学生的心理资源, 培养其创新意识。

5. 创新型地理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 地理教学方法, 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为实现地理教学目的, 根据特定的地理教学内容, 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一系列活动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的总和。

6. 创新型地理教师能力

创新地理教育, 对地理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地理教师要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

首先, 教师应具备设计颇有新意、效果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案的能力, 这里包括确立目标、安排结构、运用方法等一系列环节, 即从学生的特定情况出发, 充分考虑到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接受能力, 把大纲的共性要求与学生丰富的个性特点有机结合, 适当有意识地留出时间空白, 让学生充分的考虑、质疑, 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满堂灌的现象。

其次, 全面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彻底改变那种把教师知识储藏与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之比为“一杯水”与“一碗水”的陈旧观念, 构建新的模式, 彻底诀别“教书匠”角色。同时也应提高自己及时处理信息的能力, 对信息传播基础设施及相关科技知识具有了解和掌握的能力, 从而熟练地从网络的各种载体中获得信息, 并有效地运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

综上所述, 在地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必须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只要我们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同心协力, 求实创新, 经过长期有目的综合的训练与培养,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将会迅速而全面地提高, 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地理人才将会脱颖而出, 从而使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收到实效。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主动;创新;积极性

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明确要求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要勇于创新,开展创新性工作,才能培养出创新性人才,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山村的孩子身边也有许多能与化学科学相联系的素材,若能恰当使用,同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之目的。

一、利用学生的亲身体验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初中阶段,有关几种常见气体(氧气、二氧化碳等)的实验室制取是学生应该重点掌握的知识。特别是关系到化学反应原理,仪器及装置,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气体的检验方法等。在氧气制取的实验时,我把课题出示在黑板上后就直接问学生:“怎样制取氧气呢?”学生你望望我,我望望你,都摇摇头,但又都带着好奇的目光等待着。我抓住这一时机马上设计了一个情境:谭莉莉(女生),假设今天中午我想请你做一顿午饭给我吃,你说说你应该要思考些什么?需要我为你做些什么或者帮你准备些什么?如果你一人完成不了的话,你可以请人帮助。她马上问道:您今天想吃什么?我回答:大米饭。(学生很快想到制取氧气首先考虑用什么药品,我趁热打铁拿出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过氧化氢溶液并告诉他们反应原理),她又问:是煮米蒸饭还是直接用电饭煲煮?我回答:煮米蒸(学生想到了制取氧气还需要一些仪器,于是我拿出酒精灯、锥形瓶、已经连接好的带软木塞的导气管、大试管、铁架台、水槽、集气瓶、玻璃片、棉花)。此时抓住学生的思维热度,让她与大家一起讨论:所需器具都给你准备好了,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在操作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按照你们的步骤把饭做好后还得要尝尝饭熟了没有,味道怎么样。整个一节课是在活动中进行的,这样即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体现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

二、利用接近联想,在保证安全情况下的失败体验,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在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最后一步是先从水槽中拿出导气管,再移走酒精灯。为此学生往往就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式,认为反应中涉及有气体和有加热条件的实验时都应该这样做。拓展性课题《最轻的气体》中讲氢气的还原性的实验结束时,学生往往会先撤去导气管再移走酒精灯,针对这种现象在实验中我操作到该步时停下来让学生自己操作,恰恰有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先撤走了导气管后再移走酒精灯。一会儿,下面的同学“哇”的一声齐声问道:“怎么刚出现的红色物质又变成了黑色物质?”此时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我解释了原因并特别强调了正确的操作方法,同时要求同学们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必须用严密的、科学的、谨慎的态度来对待它,而不能一概而言。这样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既培养了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要学好它,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做保障,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篇12

关键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 更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提高整个国民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大学生个人发展角度讲, 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在一些创新或技能大赛中获奖, 对于保研、就业及今后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总的来说,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还不能很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此, 本文对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归纳, 提出了加强开展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措施。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 人才培养模式落后。

从理念上各高校已经认识到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并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很重要的一点写入到培养目标中。但是实际上,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具体可操作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考核与管理模式。大多数高校仍采用统一的培养方案和单一的教学模式, 基本没有实现分类培养, 更不用说个性化培养了。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重共性培养, 没有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训练, 适应不了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多数高校没有把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纳入到培养计划之中, 大学生培养计划中缺乏对大学阶段课外科研活动能力的培养计划, 学生要么无暇顾及课外科研活动, 要么由于课外活动的开展耽误了基础知识的学习。

2. 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落后。

目前国内高等工科院校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 轻能力培养现象, 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模式主要还是以课堂、教师和书本为中心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方法。过于强调教材和教师课堂讲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未将重点放在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长期如此, 必然会造成学生学习上的被动性和依赖性, 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根本无从谈起。绝大多数高校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 只满足于完成教学内容, 教学不出问题, 缺乏对教师的先进性教学理念、探究式教学法等教学创新的评价。基于这样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评价模式, 教师只要保证很好完成教学计划, 不出现教学事故即可完成任务, 不会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花费很多精力。

3. 考核模式单一, 不利于创新能力培养。

对学生的考试评价长期以来都是采用以学习成绩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 而对涉及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创新实践教学环节考查较少。模式基本是以打分为主的形式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 考核内容单调, 方式单一。这种考核模式过分夸大分数的价值功能, 采用标准化考试题型, 以考核知识的积累、记忆为目标,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试的公平性, 但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由于缺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的评价, 导致学生学习方式死板, 不愿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学习, 问题意识、质疑精神和研究能力难以得到有效开发和培养, 非常不利于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4.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国内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中, 更为侧重于理论教学, 实践性环节明显弱于理论教学。在工科院校, 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教授、轻能力培养和重课内、轻课外的“三重三轻”现象。由于实验室面积、实验仪器设备条件等方面限制, 开设的课程实验中常规的验证性实验和模仿性实验较多, 真正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少, 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的机会少。利用最新科研成果开设的教学实验往往需要采用先进的科研设备, 由于设备价格昂贵且台套数少, 这类实验多设计成演示验证性实验, 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利用先进的设备进行实验。课程设计中, 往往是很多同学做相同或相近的课题, 同学之间相互抄袭现象比较严重。在实习环节上, 生产企业对接待学生实习缺乏热情, 在实习安排上存在许多生产、管理及安全方面的制约, 学生在各类实习中参观多、参与少, 难以真正直接接触实际生产过程。毕业设计方面, 许多学校由于经费紧张, 教师科研项目或与生产实际联系得少, 再加上扩招等原因, 缺少合适的毕业设计题目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甚至存在多名学生做同一题目的现象, 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实验量很少, 更不用说按照自己的兴趣深入开展研究了, 缺乏实验方案设计、动手实验、实验结果整理及数据分析等系统的实验研究过程训练。

5. 课外创新训练活动少。

部分学校设立了大学生课外创新研究基金, 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实验研究,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 对于大多数高校, 能够开放的实验项目和提供的经费还是非常有限的, 大学生课外创新训练活动很少, 有的甚至没有。

6. 学生本身缺乏创新能力培养的意识。

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家庭的影响, “应试教育”使家长们从学生很小的时候更注重学生的分数, 使学生原有的兴趣、爱好被压制, 一直在被动地追求着高分数。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大学学习当中, 大部分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论课程的学习上, 忽视了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今年来虽有改善, 但是做得还是不尽如人意, 总体上是具有创新意识, 但自身缺乏创造和充分利用学校条件的积极性;有创新的热情, 但缺乏创新的毅力,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是虎头蛇尾。

7. 缺少良好的创新人才培养环境。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需要学校多部门及广大教师的共同参与, 也需要有效调动大学生创新兴趣与实践能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但目前许多工科院校都存在创新机制不健全的问题。绝大多数高校没有专门的学术机构去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缺乏有效的管理, 导致一些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处于无序、自发的状态。近几年教师教学压力越来越大, 科研负担越来越重, 几乎没有余力指导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对于科研项目较少的一般院校, 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普遍存在缺乏资金和物质支持的问题。

二、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1. 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个性化培养。

制定多元化的培养模式, 实施分类培养, 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大个性化培养模式的比例, 将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敢于表现个性, 发挥自己的特长。针对学校的具体条件, 逐步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让学生能尽早地进入到导师的课题组中, 通过让学生参与专题研究以及开展各类科技活动来提高创新能力。

2. 构建可操作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并纳入到培养方案当中;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活动激励机制。如在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创新学分的要求, 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 为大学生提供培养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平台等, 引导和督促大学生开展创新实验研究。

3. 改革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 将教学重心由知识传授转到能力培养上。

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重在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加强对教师的先进性教学理念、探究式教学法等教学创新的评价。

4.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条件建设, 提高实践教学及课外创新训练活动效果。

利用国家经费投入、学校的科研项目及企业支持等, 加强实验条件建设。购置先进的实验设备, 用于开设先进的教学实验;增加实验仪器设备的台套数, 为学生动手实验提供条件, 保证实验教学计划和课外创新实验的实施。充分发挥科研对本科教学的支持, 鼓励大学生利用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开展课外创新实验研究。

5. 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本科培养中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验现象或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研究型大学尤其是工科大学可以采用毕业设计一年制的模式,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在指导教师的课题组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开展实验研究、参加学术讨论等学术活动, 培养学生的科研与创新意识。在毕业设计开题、中期检查及答辩等环节, 对学生提出高要求, 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及创新实验研究的考核。鼓励学生根据研究目标, 按照自己的思路确定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 自主开展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1]杨鲁宁, 刘中合, 尹磊昌, 朱婷婷.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建设[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08, 22 (3) :117-120.

[2]孙俊伟, 张清.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途径的探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9, 21 (8) :110-112.

[3]成彩莲, 张同存, 王震宇, 等.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18 (2) :53-55.

[4]郭建平, 李治平.大学生课外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中国地质教育, 2009, (3) :117-119.

[5]汪芝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6 (4) :131-132.

[6]赵琴霞.论工科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09, 11 (1) :70-71.

[7]潘云霞.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11) :17-18.

[8]杨治华, 王翚.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问题探析[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4 (4) :7-11.

[9]刘光复.加强工科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J].中国青年科技, 2005, (3) :18-19.

上一篇:断裂带特征下一篇:网络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