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论文

2024-08-26

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论文(精选10篇)

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论文 篇1

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论文

摘要: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如何提升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我国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育的现状,本文分析了我国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从日常教学培养中增加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投入各类科技竞赛和科研项目,完善科技创新运行机制加强校企联合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就业;创新能力

一、工科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回顾,科技创新在我国的发展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和历史性的突破。在构建创新型科技强国的重要时期,我国对科技型创新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对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统计20全国高校大学毕业生增加到795万之多,工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彰显,很多工科毕业生对自己在就业中暴露的创新能力不足而不满,那么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提高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显得至关重要。同时,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国家的需要和时代的召唤,提升工我国科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具有深刻的时代特征和战略意义。在当前条件下,将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首要目标和价值追求既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工科领域理论发展与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还是工科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追求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1.高校教学课程体系陈旧

大部分工科院校学生培养方案还是侧重于课堂理论的传授,缺乏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企业实习、工程训练、课程实践等重要环节表现较为薄弱,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不能有效的保障和培养。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当中,创新意识无法提升,创新热情不足。学生认为所学的专业知识不能有效的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认为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型人才要求的不断提升,大部分工科专业课程体系还相对陈旧,培养方案不能与时俱进。

2.学生思维单一,创新精神不足

工科大学生的思维结构相对单一化,容易被固定思维所束缚,不易产生一些的大胆的联想和无法捕捉一些微弱的灵感。在遇到问题时,学生习惯性将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现状分析,寻求解决方案,通常无法脱离以往的经验性方法。在实践应用中,没有创新突破的决心和魄力,在解决难题时,表现的不够坚定,往往会遇到困难而退缩,面对质疑而放弃。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永不放弃的探索,将知识层面的认识不断转化为实践层面的应用。

3.院校教师队伍创新能力不足

大部分高校专职老师都是刚刚高校博士毕业就直接在高校担任教师,没有任何从事相关专业实践性的工作经历,缺乏在工作实践中对专业知识的深一步的认知,因而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支撑不足。在面对问题时老师也不能提供新颖的思路,无法帮助学生做出一些创造性的指导。

4.建立长效的科技创新体系

工科大学生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院校应提供大量的硬件实验仪器,保证各个学科的学生能够有效的利用这些仪器,这需要学院为本科生制定开放实验室的制度。工科学生可以方便快捷的利用本学院和学校的硬件资源,方便进行实践探索。高校应该深化合作共产,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高校建立以产学研基地的形式与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合作,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开拓了科技创新的新阵地。

三、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

1.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工科院校大学生教学任务的重要目标。要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创新的观念,任课老师需要担任起这一重担。首先,任课老师要将创新意识潜移默化的转移给学生,例如,教学的大胆创新,新媒体更替变化,教案的新颖改革。让学生不断的接受新的事物,新的方法,不断的探索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学院应从学生培养计划方案中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加大学生通过实践课程获得学分。根据不同年级对理论知识的不断完善,在教学中循序渐进的加入实践课程内容,形成基础实验、综合课程设计、研究创新实践的进阶模式。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化理论知识,勤于思考,开拓创新,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创新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高端科技型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工科院校则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的重要阵地,应全面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

2.鼓励学生积极投入科技竞赛和科研项目

参与科技竞赛活动可以有效的提升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例如“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和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一系列科技竞赛。学院课根据专业设置开展院系相关的科技比赛,全面覆盖所有学生,让学生对科技比赛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参加创新实践与制作竞赛等活动,营造创新氛围,使学生在创新的环境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提高自我的创新素养。学校应大力提供条件,鼓励学生加入教师的课题研究当中,尤其是一些结合生产实践的课题,学生在参与课题当中,搜集材料,开拓创新的分析和解决科研为题,可以有效的培养他们开拓创新能力。

3.学院成立创新能力培养的机制

学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成立一套相对成熟和科学的培养机制和管理方案。根据不同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需要相应的培养机制。例如,笔者所在院级的科技比赛“理奥杯”,从大一新生普遍参与的“新生杯”到一年一度的“理奥杯”,再到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在学生科技培养中,大一参加“新生杯”,大二参加“理奥杯”,大三到全国的科技比赛,实现三个跨越。学院组织成立强有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团队老师和所有学生在思想上要有追赶卓越的意识,通过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不断摸索,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创新,开拓新思路新办法。

4.加强校企联合,建立实践基地

学校应加大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拓展学生的实践场地,生产实习是工科大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扩展实践内容,联系生产实际,解决就业渠道提供了条件。长期以来,工科院校和企业之间的横向课题逐年增加,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建立起了广泛而紧密的合作关系。高校可以此为支点,确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共赢合作,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同时,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增加学生实践机会,让学生充分参与生产实践,能够更好地将专业知识与实践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工科院校增加与企业、科研单位进行资源交流,为大学生提供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场地,可以实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有利于培养全方面的科技人才。校企联合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的平台,推动了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晓红,朱晓明.工程技术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教学的研究[J].实验室科学,,14(5):158-163.

[2]常晓,管亚军,潘玉芹.工科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业月刊,(9):57-58.

[3]姚层林.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构成因素的探析[J].高教学刊,(24):29-30.

[4]周婷婷.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探索[J].高教学刊,(4):229-230.

[5]王远洋.工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刍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28(11):68-72.

[6]昂洋,成杰.基于高校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6(39):37.

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论文 篇2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创新能力,教学体系,构建

一、研究型教学的基本原理

1.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创新教育是以开发人的创造力为宗旨、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综合性教育。创新教育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创新意识的培养, 即以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 即培养有创见性的思维, 保证学生顺利解决各种问题, 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 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创新技能的培养, 包括培养创新主体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工作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对于机械类大学生来说, 创新技能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环节。因此, 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除了必须具备新的教育理念外, 更重要的是将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和取得实效。

2. 研究型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操作机理

研究型教学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 精心创设情景, 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 自主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情景化的新型教学方式。[1]因此, 研究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研究型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种“主动———主动”的双向关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引导者的地位,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知识的获取是通过学生的自主研究和师生的共同探讨实现的, 学生必须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把课堂获得的信息消化于自身的认知系统, 从而培养独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型教学不仅重视学习的结果, 更关心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把探讨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 帮助学生发现规律, 掌握知识, 激发创造欲, 培养其创新能力。研究型教学实行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 学生有机会参与研究工作, 接触科技前沿,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们自己发现问题, 研究、解决所发现的问题, 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其动手、动脑的能力, 同时使得学生在课堂内外都有较多的独立思考、发展自我的机会和空间, 从而逐步培养学生鲜明的创造个性, 利于学生的潜能发挥。

另一方面, 研究型教学把大学教育视为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充分重视大学生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的发展和提高。[3]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尊重学生不同个性差异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 进行个性化教学,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某些特长, 塑造其独立人格。通过这种因材施教的教育, 学生培养了独立分析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科学批判精神和对知识的探索能力并最终形成创新精神。由此可见, 研究型教学适应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构建研究型教学体系

1. 教学方案的设计

研究型教学的关键最重要的是教学方案的设计。为了适应21世纪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本着“加强基础教育, 拓宽专业口径, 突出主干课程, 增强实践能力”的原则, 在教学课程的设置上应充分体现优化课程结构、强化专业基础、突出专业特色, 以培养教学研究型人才为指导思想。对于工程教育而言, 课程多、学生学习负担重, 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上更要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 把对实现培养规格作用大的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重点建设。首先, 加强实践能力环节, 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压缩专业课程内的学习时间, 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上, 要改变传统教学“我讲你听”单向灌输的现状, 采用讲授、讨论、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以大量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加深学生对课内理论知识的理解, 扩大课堂教学内容和前沿知识的信息量, 改变专业课程不相互贯穿, 学生受到时间限制的现象。其次, 为了提升学生快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在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 增加工程技术前沿学分, 要求学生更紧密的贴近工程技术和学科前沿, 拓宽专业视野, 使课程内容有了开放的一面, 教材不再是教师授课的唯一知识源, 代之的是与学生共享的一些新信息。再次, 要创造自主学习氛围。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 课程实施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课程建设使教学方法得到改进, 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注重课程建设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 对探讨研究型教学起到了一定作用。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 各种活动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 更是一种学习品质、能力, 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开展研究性实践教学

创新始于问题, 源于实践。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要实施研究性实践教学。实践性环节是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 与理论教学在课程内容上做到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有助于建构较为完整的知识, 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从事本专业工作提供宝贵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没有高质量、有实效的实践教学, 仅仅注重书本理论知识是无法培养出“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结合工程教育实践性强的特点, 建立适合于工程教育的研究型实践学习策略及其指导体系, 不仅丰富研究型学习的内涵及外延, 也为当前推进研究性学习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

在实验教学中突破传统的实验模式, 改变单一性的演示、验证性实验设置, 建立综合性、探究性实验项目,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并采取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试行开放式实验室, 强调实验项目开放, 学生可以通过自行查阅文献、自行设计一些实验指导书上没有的实验、独立完成实验, 教师只是起帮助作用, 得到实验结果, 同学间进行分析讨论, 撰写实验报告。开放式实验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热情, 使有潜力的学生能够在执行系统方案设计等方面得到训练。

在推进研究型教学过程中, 实习环节处在重要地位, 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在校内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 是培养学生综合知识能力的应用。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 重视学生的实习环节教学, 这对于应用型人才尤其重要。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 是学生联系实际、接触社会和提高技术能力的重要途径。任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教学, 在企业和教学基地, 完成课内内容的讲解, 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又让学生了解了专业的前沿知识。

3. 建立师生交流渠道

加强师生的交流与合作便于学生从导师或同学身上汲取营养, 便于他们之间不同观点的交流。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 使学生成为教师的科研助手, 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的机会。通过科研助手的锻炼, 使学生和导师有了更多的接触, 学生获得了在其他地方得不到的隐性知识, 同时通过一个贴近专业实际的研究项目, 学生们亲自经历了科研项目的全过程 (调研、开题、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实验数据处理、归纳总结, 撰写论文) 使学生有机会体验业务成长的过程, 增长探索性研究能力。

4. 搭建学生科技活动平台

课外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也是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 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 对于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学生通过参加各类科技活动和竞赛获奖, 或在创新设计实验室完成规定工作量的创新实验课获得相应的创新实践学分, 从而增强了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的意识。学校通过组织设计制作、科技社团、科学实验、学术报告等课外科技实践活动, 形成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 通过学生科技活动平台的搭建, 使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挥有了施展的空间和渠道。

参考文献

[1]刘秀伦, 蒋泽, 张牛.实验研究型教学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探索, 2007 (3) :22-23.

谈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95-01

一、引言

习近平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李克强指出:“创新要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强化创新引领作用,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启动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壮大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到2020年,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二、创新的内涵

那到底什么是创新呢?百度百科对创新的解释是: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其起源于拉丁语,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从本质上说,创新是创新思维蓝图的外化、物化。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创新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各种创新。创新在经济、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等领域的研究中举足轻重。

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依靠一两门课程的学习就可以培养的,对于本科生来说,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高校教师应该如何在本科生人才培养中落实习总书记和李总理的讲话精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默化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笔者认为,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营造创新的氛围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教师应该首先从日常的教学工作起步。人类社会的进步历史,就是人们不断发现新知识,发明新技术的历史。我们培养学生,不是培养一个知识的继承者,而是挖掘学生发现知识,发明技术的潜能。作为高等工作者,教师不能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应该勇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挖掘生产生活中的点滴,将书本知识与生产生活相结合,启发学生利用书本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外,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培养创新思想的沃土。学校应该将创新精神作为学校的灵魂之一,在学校营造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让创新的思想根植于学生的思想。

2.搭建创新的平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实践也是检验创新的有效手段。创新的火花若不及时得到培育,可能就会淹没在琐碎的学习和生活中。美国的斯坦福大学专门为学生搭建了创新工作室,工作室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各种工具。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呆在创新工作室,为了自己的兴趣或者爱好而沉迷于发明创造。因此,我们的学校也应该效仿斯坦福大学的做法,围绕创新工作,为学生搭建创新工作室,让学生在一个思想活跃的环境中完成一些小发明小创作。在这种环境中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而且富于创新精神。

3.挖掘创新的火花

创新不是高不可攀的神秘物质,也不是普通学生无法触及的伟大发明。伟大的创新往往源于思想中闪亮的小火花。教育工作者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要善于发现学生思想中创新的小火花,并为学生在技术、方法、原理等层面创造培育火花的沃土,假以时日,悉心培育,这些创新的小火花会为学生和教师带来解析。即使学生创新的火花未被培育成发明创造,学生也会在这一过程中收获创新的精神和勇于探索的勇气。

4.激发创新的激情

多年的应试教育造成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容易僵化,喜欢一成不变的做事方法。其实,作为教育工作者,可能我们在本专业领域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经验,但正是这些东西反而僵化了我们的思想。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发明,教师应该做的,除了帮助学生把握正确的理论方法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应该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尝试先人未曾尝试的方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结束语

创新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高校教师要积极转变思想,全心投入创新教育,从教学模式、教育思想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工科院校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篇4

工科院校学生有思维的逻辑性、条理性、敏捷性、独立性强等特征,但形象思维融会贯通不够、思维品质发展不全面、思维独特性不足,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应着力于厚实理论知识基础,加强科研实践环节,改革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发现, 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理解学生对权威的.质疑,帮助学生建立批判精神;客观看待学生对规则的审视,合理界定学生的思维越轨性;开发学生的非常态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等多维的思维源泉.

作 者:周霞 陈奎庆 ZHOU Xia CHEN Kui-qing  作者单位:周霞,ZHOU Xia(江苏工业学院,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陈奎庆,CHEN Kui-qing(江苏工业学院,院长办公室,江苏,常州,213164)

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论文 篇5

摘要:

面对严峻的大学生就业环境,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本文就形成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坚持“学用结合,学创结合”的教学理念,以及注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结合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开展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相关研究,并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土木工程教学实践

Abstract:

Students face of continued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 strengthen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tudents is imperative.In this paper application form in order to cultivate talents, and insist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study, learning creative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philosophy, and Training Students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and time capabilities, combined with my practical teaching hospital in Civil Engineering reform aspects of research.Keywords: Innovationcivil engineeringTeaching practice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地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机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1]以及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政府部门表达了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一贯立场。我校也响应号召,大力提倡大学生探索自主创业。我校于2009年底成立的“大学生创业园”中就有 “青笋文化艺术中心”、“高校工程造价体验中心”等我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典型案例。

一、创新创业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面对我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就业压力巨大的现实,要实现充分合理的就业,减少社会失业,继续把持经济的较好较快发展,应该大力提倡自主创业。而高效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应该把握时代赋予的使命,改革和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1989年11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北京提出了“创业教育”概念。从此,创业教育继创新教育之后在世界范围逐渐蔓延。随后,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环节。[2]目前,我国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也突显出诸多问题。

(1)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形式比较单一。目前的大学教育依然是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和统一的教学模式进行,缺乏鲜明的办学特色,缺乏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很容易导致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脱节的情况。没有鲜明的办学特色,教育理

念的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和氛围,创新型人才就无法走出模式化的壁垒。[3]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也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基本教学规律,根本无法满足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思想教育的需求。

(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观念落后。学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学校仅通过举办一些创业讲座来培训和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目前我国没形成权威的教材体系。国外已经开发出一些很受学生欢迎的教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估标准,但我国几乎还是空白。已经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学校在选择教材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同时学校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同时学校没有专门的授课教师,教师普遍自身也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经验。[4]学校虽然也做出了不少努力,每年都会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由中国创业实习网联合江宁各大高校共同主办我校团委承办的“ 取得巨大成功和较高的社会反响。其中在网上模拟公司运营方面南京工程学院的斯波特运动填料有限公司用50万的成本在两月内使自己团队的模拟公司资产达到15889877.19元。如此良好成绩充分体现了南京工程学院长期注重并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结果。但多数学生只是为比赛而比赛,而不会将创业真正付诸行动,学校也缺乏相应的培育大学生创业的具体措施。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分析

(1)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特点分析。青年时期是创业的黄金时期,处在青年时期的大学生,都有年少轻狂的朝气,大都自信十足,富有极强的探索欲望和上进心。同时大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了较多和较先进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先进专业技能的掌握对他们日后创业是具有很大帮助的。在校大学生创业在满足学生追求独立自主的心理倾向,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大学生对成就感的需求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重用。

(2)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问题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不高,缺乏创新思维能力,普遍表现出思考问题的层次不够深入,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没有新意,更没有突破。例如缺乏有新意的发言,作业和论文大多墨守陈规,仅仅满足于获得正确答案,等等这都是缺乏创新思维能力的表现。[3]同时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市场意识以及商业管理经验。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创业初期很难获得一定的资金作为支撑,可是目前我国个人商业贷款主要形式是质押贷款,存单抵押,第三方担保等,而对于大学生来说这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5]种种这些都成为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一)创新与创业有着紧密的联系

离开创业空谈创新,创业就是去了意义和目标。同样,没有创新,盲目的创业,创业就没有了前提和基础。[3]纵观整个职业产生、分化、发展和衰亡的过程,不难发现创新和创业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创新与创业是一种精神、一种意识、一种素质,创新不是一时兴起,创业也绝对不是个人行为。不能全面理解创新创业的内涵,就不能很好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创新创业意识是创新与创业的重要的心理素质之一。它是一种不安于现状的积极进取的意识形态的表现。只有在强烈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引导下,才有可能激发强烈的创新创业动机,树立创新创业目标,充分发挥创造潜能。上海社会科学

院2002—2003的重大课题《当代青年理论跨学科研究系列》表明:21世纪,世界各国在关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同时,更把目光投向年轻一代的发展。[6]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可以通过宿舍文化,班级文化,社团组织文化的建设等营建创新团体,也可以在充分利用图书馆和工程实践中心等各种硬软件资源培养和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来不管完善自己,培养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

(三)针对土木工程大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学实践的探索以及对策思考

(1)展开创业理论教育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

创业者是从个人的激情与雄心壮志开始其旅程的,然后将其转换成为企业成功的愿景,创建一个企业的动因是多样的,[12]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注重创新创业精神和思维的培养。开设专业课程,引进专业教师、建立专门机构、制定专门规章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4]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深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创立与改革,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增设创业教育课程,设立相应的学分,建立由学校专业教师、企业家、法律工作者等组成的大学生创业讲师团。通过各种创新创业教育唤醒、启发、诱导、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能,使学生对创业的整个过程有全面的理解,并基本上掌握创业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大学生经过在校专业学习,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然而对于真正的自主创业仍然显得青涩与茫然。针对此种状况,首先聘请企业单位的老总、总工、注册师作为培训教师和指导专家,在学校开设就业前培训辅导班,培训内容可以包括“现代建筑业分析”、“现代建筑企业运营模式”“什么是企业想法”、“ 自我评价练习”、“ 你最适合创办哪类企业”、“ 市场调查分析”、“资金的运用”、“现代管理制度”等。通过面对面的、最直接有效的交流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创业以及市场对人才发展的要求等相关信息。另外聘请成功自主创业开设公司的法人现身说法,开设自主创业专题讲座,讲授各类型公司的创业理念与经验。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环境,并在让学生们在力求自主就业的基础上,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对自主创业需具备的素质有一定了解,并对自身的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以确定适应自身特点的创业道路。最终能引导他们创办一些投资少、见效快、容易操作的项目。如建筑模型制作公司、效果图制作公司、装饰设计公司、建筑环境景观设计公司、设计咨询公司等。

(2)改革课堂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高校要转变以往的灌输式为启发式,突出案例分析与实践教学,运用模拟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有效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7]将专业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课学习相结合,例如设立创业培训平台。成立创新创业工作室作为创业培训的平台,以建筑工程学院为基础,与相应的就业、创业方向的设计单位、房地产公司、建筑设计咨询公司、建设单位、环境景观设计公司、装饰设计公司、建筑模型制作公司、效果图制作公司等进行横向联合,开设校内外创业培训基地,成为我校学生创业实践基地,让学生进入公司进行实践。然后以此为平台下设建筑设计工作室、装饰设计工作室、建筑模型制作工作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作室、景观环境设计工作室等小的工作组团,采用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模式,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场地和硬件设施,让具有创新创业意图的学生根据兴趣和自身条件选择相应的工作组团,在学校老师和聘请的企业公司指导专家的指导下按照公司运营模式进行运作,以进行创业实战练习。这样可以尽快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工作环境,也为将来自主创

业开设建筑模型制作公司、效果图制作公司、装饰设计公司、建筑环境景观设计公司、设计咨询公司等积累经验。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把创新创业意识和专业技能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把理论和实践潜移默化的融为一体,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经验告诉我们实践经验的缺乏是创业的最大障碍之一,而创业实战是积累经验的最佳方法。

(3)凸显办学特色,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活跃的创新创业氛围能为创新创业行为提供环境支持,活跃的创新创业场景有助于大学生萌发创新创业的意识和灵感。而高校在进行相关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善于在氛围、环境、引导等方面开展工作。高校应该广泛宣传各级政府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各方面优惠福利政策,充分利用板报、校报、广播、网站等相关媒体阵地宣传创业典型案例、创业知识,不定期开展创业讲座、研讨等学术活动。发挥各级学生管理机构和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以创业为主题的创业计划大赛、模拟企业管理、创业沙龙等非课程性的创业教育活动,营造校园良好的创业氛围。[4]

三、结语

创新创业活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创业教育对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高国民创业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以及能力的培养中也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的特点因材施教,合理改革高等教育模式。从观念上改变为创业而进行的创业教育,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到学校的各方面教育中,并贯穿于整个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四、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2

[2]叶培良,周素玲.对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性思考[J].浙江万里学院.2010.01

[3] 杨晓华,曹炳志.择业与创业指导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02

[4] 徐荆.衢州市大学生创业及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N].衢州市官方网站.2009.12

[5] 谢志远,黄武刚.培养现代农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学生工作的探索[J].温州科技职业学院.2010.02

[6] 彭澎.生涯规划务实[M].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组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08

[7] 王旭光,李杰.加强大学生创业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J].许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8] 张莉等.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创业与创新能力[J].哈尔滨商业大学.2010.03

[9]魏素珍,王燕.构建创新能力模式以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的质量[J].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09.09

[10]薛敏兴.关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的定位的思考[J].陕西教育学院政法系.2010.03

[11]王晓红.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01

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论文 篇6

中学健美操课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能力是健美搡教学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健美操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属性.本文在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后,重点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考试评价、教学比赛实践活动等方面探讨了健美操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途径.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内江科技英文刊名:NEIJIANG KEJI年,卷(期):30(12)分类号:G83关键词:健美操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途径

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论文 篇7

大学数学在大学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知识基础,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载体。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学数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具有重要而基础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通过大学数学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能力不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同样具有深刻的实际应用价值。大学数学教育改革成为专业改革的先锋和重点方向。

针对一般工科院校高等教育的新特点和教学资源相对缺乏、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学风建设难度相对较大的实际教学环境,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突破口,结合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和学习环境,从如下几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数学教学研究与实践,使不同的数学教学环节能够协同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以及打下坚实的数学知识基础。

一、优化教学内容,重视培养学生利用科学的数学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专业,注重相关数学知识在专业学习中的应用

任何专业如果要进行精确性的描述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的工具,因此,在讲解数学知识的概念和方法之前,首先从专业的实际出发优化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实际。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既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专业问题能力的培养,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通过数学的抽象,使得学生能够从更高的高度理解专业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将数学建模思想和方法融入大学数学主干课程中

大学数学课程中不少理论内容,不是从定义出发,而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已解决问题为线索展开知识体系,不是由教师直接灌输,而是引导学生在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将知识“发明”出来。通过这种“发明式”的学习,学生更能掌握数学的精髓,并且培养了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

二、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革新传统的教学方法

(一)培养创新意识,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大量引入研究式的教学模式以及翻转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和专业相融合,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避免了生硬的概念介绍和公式推导,数学成为专业学习的必备工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会在潜意识中提高了创新能力。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与课程相关网站或云端

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授课计划、课程电子教案、习题课电子教案、教学视频等相关教学资料放到课程的相关网站,或者建立学习资源的云端,方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通过这种手段,可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适应现代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加强大学数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一)开设数学实验课程

在大学数学课程中适当的穿插安排数学实验课,如M atlab或M athem atica。也可以独立开设数学实验课程,通过教师演示指导实验,学生学习研究实验的方式。这种模式的教学实验的开设目的是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把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软件的应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自主地在实验项目中学习数学工具的使用,理解数学的知识原理和思维,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开设数学系列选修课

根据学生兴趣及准备考取硕士研究生的学生的需求,我校开设了数学建模,矩阵论等数学选修课。通过多种多样的选修课适应学生不同专业发展需要,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宽口径和多模式的发展空间。

(三)课内外紧密结合,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及科技活动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拼搏精神,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数学竞赛和数学科技活动,通过丰富的竞赛与课外科技活动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优秀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充分展示的平台和接受挑战的难得机会。

四、实施并不断完善具有特色的分层教学模式,注意拔尖人才的培养

参照学生高考数学成绩,并通过选拔考试,对大学数学课程提出并实施分层教学,开展分级教学试点,有利于任课教师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以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恩格斯说过:“数学是人类悟性的自由创造物”,数学是最能激发人的自由创造本能的学科。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突破口,结合学生实际,从以上几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数学教学研究与实践,其目的是使大学数学教学改革能更深入地进行,其改革成果能够被真正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白春艳,谢彦红,李金娜.从大学数学教学改革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9(06):16-17.

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论文 篇8

关键词:工科研究生 创新能力 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b)-0192-01

引言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完善和高校运行之间不仅具有密切的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而且最终会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创新绩效的提升产生不可估量的乘数效应。因此,研究型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如何保证和提高工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尤其是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工科研究生,正确认识工科研究生应具备的创造性的素质和修养,并从而改进和加强工科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学科体系建设

为了培养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必须建立有利于培养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

1.1 優化课程体系

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研究生课程设置,不仅要有利于研究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要突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同时还应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就应当在“深化专业”的同时,尽量以不同的形式和途径“拓宽基础”,可以通过开设范围广泛的选修课和建立跨学科的课题组、研究所和实验中心等来协调教学和科研工作,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尽可能拓宽研究生的研究领域和知识面,改变和增加研究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这样有利于工科研究生把当代的技术发明与自然科学理论联系起来,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科学化的观念和意识。

1.2 改变培养方式

在研究生教学中调整教学方式,由系统传授转向专题指导;由专业入门转向深入探讨;由学习技能转向学会思考;由被动吸纳转向主动创新。努力实现专业化课程向综合化课程转变,单一化课程向多样化课程转变,从传授型课程向创新型课程转变,建立科学的创新教育培养体系,对有专长和特殊才能的研究生培养实行个性化培养和个性化管理。加强研究生阶段考试方法应强调素质和能力的考核,不断完善和建立真正能反映研究生知识水平和具有创新能力的考核体系。

1.3 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强调学位论文创新质量,建立学位论文创新评价标准。大多数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对研究实践阶段的总结和提炼,一般以学位论文的成果来体现,其中,学位论文的创新性是衡量学位论文核心标准。建立一个有效的创新评价标准是评价学位论文创新性的客观评价依据,通过创新学位论文评价标准、规范学位论文撰写环节、完善学位论文评价体系来衡量学位论文的创新质量。

1.4 加强实践和科研环节

对工科研究生而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创造能力,最终都将通过工程实践和科研开发过程进行检验。因此研究实践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关键。科研活动的类型和性质、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方式和程度,研究生科研活动的管理方式,科研方法的训练等等都是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科学研究是研究生各种能力的综合训练。

1.5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和影响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导师应该随时了解前沿的学术动态,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不断提高实施创新教育的自觉性。同时,拥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导师,能充分发挥研究生个人所长,尊重研究生自己的创意,启发研究生的个人创造力,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工科研究生自主创新素质的培养

2.1 自主创新的“信息化”和“数学化”融合能力的培养

自主创新的趋势体现它的信息化趋势和数学化趋势,当代技术自主创新的信息化进一步地强化了它的智能化的特点和趋势。要改进和加强我国工科研究生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技术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应根据工科各专业的特点及其发展的需求,适当调整和增加一些新的数学工具的课程。

2.2 自主创新的“学科交叉”能力的培养

从当代技术自主创新过程中各学科专业之间的关系来看,它日益呈现出“学科交叉”与“跨学科研究”的特点和趋势。因此,在我国工科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和利用各种形式,特别是结合各门课程的教学,进行学科交叉与跨学科研究的教育,培养和强化他们的学科交叉观念与跨学科研究的意识,使一部分或更多的研究生能够实际地参与跨学科研究工作,提高他们从事跨学科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2.3 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协作式培养模式

学校可以与企业、研究院所共同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使研究生创新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得到提高。实行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度,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直接从企业发展或企业技术创新所急需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中选择,通过教育系统与企业之间更紧密的协作和合理分工,推动工科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许多高校和研究所在产学研结合培养体系下完成了高质量的科研课题,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具有良好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研究生。

2.4 自主创新的“创业化”能力的培养

我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急需大批“科技创业型”人才。开展工科研究生的创业教育和大量培养“科技创业型”人才,有利于扩大就业,此外,也更有利于科学技术成果的产品化、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实现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协调统一。

开展工科研究生的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贯穿于其它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改进和加强工科研究生培养的根本目的, 整合学校与企业的优势资源,在学校与企业之间构筑起一座校企联合创新的平台,使教育创新的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服务于企业的技术自主创新。

3 结语

为了适应自主创新产业化的特点和趋势的需求,我国工科研究生不但应当具备良好的科学技术专业素质,更应当具有科技创业的观念与意识,把握科技创业的方式与方法。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工科研究生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要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既要注意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要保证培养制度的科学性,更要注意培养工作的持久性。只有立足培养单位和研究生的实际,将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招生、培养甚至就业的各个环节,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能达到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陈至立.研究生教育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决定意义[N].中国教育报,2007.

[2] 古瑶,蔡继红.当代技术自主创新的趋势与工科研究生的培养[J].科学管理研究,2007.

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论文 篇9

对于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不是什么新论了,自从提倡新课程以来,很多教师都把目光转向了这点,这也成了我们当前教育的重点。可是很多观点都是从理想方面来谈的,而我们作为物理学科和化学学科却有着得天独厚的好条件,因为我们是始终和实践以及创新连在一起的。在过去,我们课题组的成员都在思考这一问题,但都是个人方面的成果,我们这一次要通过集体的力量将这些成果汇聚在一起并使他更加强大。

二、对课题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论证

1、课题的理论价值:

对理化课堂上进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一课题的研究,坚持运用陶行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教育理论,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贯彻“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的指示,根据我校初中的实际情况,学习国内理化实验教学的成功经验,结合理化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初中理化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

2、课题的实践价值: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世纪发展教育的客观需要,这种需要不仅是从教育本身提出的,也是从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为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塑造适应新世纪经济全球化人才竞争需要的一代新人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

理化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是“做”的科学,理化实验教学中最能发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功能。现在理化学生实验,多为老师手把手地教或演示,学生不动脑筋,只是被动的看或做,长期下去,学生不会动手,怕动手,不会动脑,怕动脑,不会处理一般的简单问题了,对理化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更不要说什么创新了。所以我们认为开展对理化课堂上进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研究十分必要。

三、对课题所达目标和主要内容的论证

1、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实验主要是研究初中理化实验教学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行为能力和基础能力之间的关系。本课题的研究结合新课程的实施,积极开展理化实验教学改革,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实施四个转变:

(1)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参与式学习;

(2)从以记忆为主的机械学习转变为以深刻理解为主的意义学习;

(3)从单纯的知识学习转变为知识、方法、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学习;

(4)从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学习转变为创造性学力的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力求通过理化实验教学(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动手分组实验,设计创新实验,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撰写小论文,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等活动),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不断享受成功的感受,使学生能自主地将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有机地结合,“心智操作”能力得到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锻炼和培养一批中青年教师,提高理化教师的自身素质和研究水平。

2、课题主要内容的论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创造力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前者是指科学家等杰出人物的创造能力,他们的创造发明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新颖、独特、前所未有的;后者主要是指对个人来说是新颖、独特的,尽管上述“新”东西可能是别人已经发现、提出或者解决了的。中小学科创造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实现的创造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现了某种东西,那么亲自去把握知识的情感就会更强烈”,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能极大调动学生主体学习的能动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会得到充分的锻炼

四、对课题实施过程设计和主要措施的论证

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计划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取的措施是让学生“多看”、“多想”、“多做”。

1、多看:当学生遇到疑问时,到实验室动手做实验,让学生看了实验后解除心中的疑惑,使学生认识到动手做实验是学习研究理化、化学必不可少的手段。“多看”能培养学生用实验来研究理化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有新发现中产生创新的萌芽。

2、多想:我们让学生带着疑惑到实验室动手做实验,让实验事实说明问题。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激疑——鼓励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明白理化的科学道理,在实验探索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多想”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验教学中激活,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做:我们精心组织学生上好每次实验教学课,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课前提出预习要求,实验时指导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进行实验,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实验现象,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深入分析实验结果,写好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妥善处理废液和废渣,及时清洗仪器,打扫实验室等。

对教材中操作简便、易成功、耗时少、安全无污染的演示实验,我们尽量改为边讲边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边实验、边观察、边分析,学生总结归纳,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

同时我们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组织部分学生参与实验准备,使学生了解一些实验操作要领,课堂教学时让学生一起参与实验演示。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和课外实验,放手让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遇到问题可通过分析讨论、查阅资料、请教老师等途径寻找对策。

同时本课题也在注重理化课堂上教师角色的转变,我们教师要努力做到:“新”、“细”、“实”、“活”。

1、新:教师要确立教育的新理念,“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生的创造潜能关键是靠教师去培养和挖掘。

2、细:实验教学要严谨细致,倍加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善于联想一切、善于比较异同、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问题等良好的创造思维的品质,从而实现教育的超越。

3、实:实验教学要紧密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制定的目标,精心设计实验教学方案,在引导学生“多看”、“多想”、“多做”上下功夫。

4、活:教学方法要科学灵活,教学手段要合理恰当,善于运用多种教学媒体进行教学,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五、对课题承担者科研水平与能力及科研保障条件的论证

“十一五”期间,我校已经研究了十多个省、市级课题,对教学中面临的多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对本项课题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参与本课题研究的老师,大都也参加了上述课题的研究,他们都有着较为丰富的教学教研经验,教育教学理论功底厚实。

本课题组的组长丁凯通校长,大学本科毕业,系当前我校分管教学的校长,工作多年来特别注重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努力创造快乐的班级学习氛围,教学实绩显著,并且善于专研。

本课题的主持人杨国岭老师,大学本科毕业,系我校初二年级副主任,工作以来来一直从事教学一线工作,曾多次承担学校、县和市优质课比赛,并获奖,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教学能力。所撰写的教学案例、论文多次在县、市、省、获奖。同时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是我校不可多得的实干型教师。无论接受什么任务总能按质按量完成好,在教师群体中有一定声誉。且教学功底扎实,新课程理念吸取快,并能及时实践课堂教学,便于迅速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课堂教学。课改热情高,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课题组其他成员也都是我校的一线教学精英,她们教学功底扎实,新课程理念吸取快,并能及时实践课堂教学,便于迅速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课堂教学。她们课改热情高,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业务上精益求精,肯钻研,肯创新,工作相当吃苦,有爱心。

一旦投入了课题研究,我们都将以高昂的热情参与教研,给课题充分的时间保证。

六、课题的研究人员分工以及实施阶段的计划

1、课题负责人:丁开通、杨国岭

2、课题分工:

(1)第一小组:组长:丁开通

组员与分工:

A、陈洪曙、葛乃军负责课堂教学

B、吴乃江、徐李亮负责调查与研究

(2)第二小组:组长:杨国岭

组员与分工:

A、蔡中祥、刘红梅和彭青红负责数据分析总结

B、梁浚、韩丽华负责实验与反思

3、课题研究实施规划

第一阶段:制定计划阶段(20xx年4月~20xx年7月初)

主要任务:

1.对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和可行性进行论证;

2.选定实验班级,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3.填写课题申报的有关表册,完成本课题的申报工作;

4.认真规划本课题的具体内容,拟定课题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理论学习研究阶段(20xx年7月初~20xx年8月底)

主要任务:

1.完成课题开题报告,完成各组的实验研究方案;

2.组织理论学习;聘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对课题实验进行理论指导,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研究有关素质教育的文件,组织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研讨、交流活动。

第三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xx年8月初~20xx年12月初)

主要任务:

1.收集与创新素质教育相关的资料以及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组织集中学习。

2.在每周的.业务学习活动中讨论新课程与创新教育的联系。

3.分析不利中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存在的问题,分小组分内容进行研究,着重讨论与分析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4.走进课堂,通过研究课或是录像课的形式直观了解这些问题,并将改进的方法付诸于实践,检验它们的实际价值。

第四阶段:结题鉴定阶段(20xx年1月~20xx年6月)

主要任务:

1.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情况和所取得的成果。

2.在本校对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推广。

3.整理研究档案,完成结题报告。

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论文 篇10

课题承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实验小学

课题负责人: 姓名:冯瑜。

专业技术职务:中学一级教师。工作单位:山东省济宁市实验小学

主要研究人员:梁婕 副校长 济宁市实验小学

徐军 主任 济宁实验小学

徐宁 主任 济宁市实验小学

杨新忠 主任 济宁市实验小学

曹华 主任 济宁市实验小学

李霞 主任 济宁市实验小学

盛梅 教师 济宁市实验小学

戈延华 教师 济宁市实验小学

宋学峰 教师 济宁市实验小学

杜敬 教师 济宁市实验小学

课题研究内容: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基础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已迫在眉睫。而现代信息技术以其信息量大,反馈快,交互性强等优势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更有利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基于此,我们提出了课题《信息技术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直观、形象、化静为动、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点,学生能主动的建构知识,并给学生提供想象力的介质,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架起了创新思维与学习问题之间的桥梁,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品质,探索素质教育的新路,进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验。

二、课题的目标

1、探索总结出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各科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进行教学的氛围,以实现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使全体实验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培养教师的现代教育意识,提高教师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2、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资源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极大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等,促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进一步优化教师教学行为,锻炼培养实验教师,带动全体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技巧和理论研究的水平,形成一批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群体。努力打造一支新课程意识强、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信息教育技术骨干教师队伍。

4、带动我校校园网站的建设,促进教育资源的创新,使我校信息技术资源的软件和硬件始终走在信息技术化学校的先进行列。

三、实验研究的主要方法

1、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教育实验法。

2、每学年有一次阶段总结、展示。

3、对实验对象进行前测和后测,便于结果的对比和归因分析。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在研究中,我们将本课题分解为六个子课题进行研究,分别是“运用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在科学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研究的重点是,利用信息技术,全面优化学校的教学,着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独特性、独创性、敏感性、流畅性等品质,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更好的培养。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06、3---2006、9)(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有关教育科研、现代教育技术及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有关理论。(2)撰写研究方案和研究实施方案(3)课题负责人组织课题研究申报(4)明确子课题负责人

2、实施研究阶段(2006、9---2009、7)

(1)每学期初认真组织实验教师制定实验计划,学期末撰写实验小结。(2)每年举行一次课题实验交流,并就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3)每学期定期上实验研究课,积极总结实验经验。(4)加强实验过程的管理

3、全面总结阶段(2009、7---2009、12)

整理实验资料,提交结题申请,撰写结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根据实验研究进展情况,确定后续研究方向。

六、研究措施与过程

(一)根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目标,我们通过学习与思考,将本课题设立6个子课题加以深入研究:①在语文学科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②在数学学科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③在英语学科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④在科学学科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⑤在美术学科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⑥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二)多方努力,不断完善硬件建设。两年多来,学校在信息化工程方面相继已投入100多万元,进一步完善了校园网。学校现有计算机189台,网络教室2个。目前每个教室都有“三机一幕”,并设有控制室、电教室、微机室、电视台等,购置了摄像机、笔记本电脑、投影机、一体化、数码像机以及视频展示台等电教设备,漫步我们的校园,一股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硬件设施的健全为本课题实验研究提供了物质保障。

(三)环环相扣,构建“课堂——教研——科研”为一体的课题研究模式。

我校以该课题为导向,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在活动中逐步形成了教研活动课题化的研究模式,其基本环节是:制定子课题方案——积累材料、小型尝试——选择教材、讨论教法——公开上课、说课——阶段小结——深化研究——课题结题。对该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上我们着重强化了以下三点:(1)信息技术运用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2)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循序推进。(3)师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七、实验成果与思考

(一)实验成果:

(一)初步构建了符合本校教学实际的信息技术下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实验教师的学习与实践,我们初步构建了我校在信息技术下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着重构建了小学语文、数学、自然(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小学语文“创设情景——提出课题——探讨交流——深化拓展”式教学模式,小学数学“自学——质疑——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小学英语“情景——互动——创新”模式,小学自然(科学)“明确研究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交流探讨——总结提升”式教学模式。这些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步构建,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征与认知基础,以及课件使用的不同方式,分别建构起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大程度上凸现了信息技术的特点与功能,努力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得到有效的整合,提高了教师在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水平,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素质教育要求。

(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自主创新能力

根据本课题的培养目标和研究目标,我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上,落脚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上。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环节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由于多媒体所具有的声、形、动态的画面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一定的教育情景的创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与引导下,学生的观察能力、质疑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好的凸现。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学生对信息技术不仅热情高涨,教师也真切地感受到信息技术的运用,能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三)转变了教育观念,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

在两年多的学习交流活动中,我们发现教师的教育思想正在逐步改变,大家在实践中渐渐明白,运用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确实有利于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火花时有迸发,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自如。现在,教师们渐渐明白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不断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教育基本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只有不断改变观念,努力改革课堂的教学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真正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实验的过程中,我校利用自行开发编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参与教学竞赛均取得了好成绩。其中语文学科带头人时秋静老师在2007年国家小学语文汇报课中,借助信息技术,渗透课程理念,《感受春天》获得了专家的一致好评。多名教师在教学竞赛中,脱颖而出。学校教师在各级各类观摩课、展示课、研究课中,结合学科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了我校课堂教学水平。学生在数学、语文、美术等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了较好成绩。

(四)锤炼了一支骨干教师队伍,提升了办学水平

经过几年的实验研究,学校已经培养了一支以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具有一定教育技术和科研水平的新秀群体。在实验研究中,我们本着在游泳中学游泳的原则,组织他们进行了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从理论与技术两个层面来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效果相当好。目前,学校现有省教学能手1名,市、区教学能手20名。几年来,学校教师的近100篇论文在区级以上发表或获奖。学校教师人人会上机操作,搜寻资料、网上编制课件,能熟练运用电教媒体从事教学活动。学校现代化教育环境与教学资源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与充实,已达到较高水准。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实验基地”、“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教育厅重大课题创新教育实验基地”、等荣誉称号。

八、改进与完善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充分运用信息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但在研究中,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问题与困惑。

1、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要注意科学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研究过:“过分依赖直观会阻碍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所以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容易降低学生应有的抽象思维能力,这就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要注意科学性,教师要分清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少用,什么时候不用。

2、网络资源的双重性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

本研究课题注重的不光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且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但是,在实验过程中,由于网络资源的双重性,部分家长担心网络带来的危害,限制孩子上网,对孩子参与实验的热情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带来一定的影响。而小学生本身自制力的不足也带来一些问题,如有的学生完成实验任务后,上网打游戏,或浏览多个良莠不齐的网站,还有的以实验为借口,上网做与实验无关的事情。这些都为实验工作的进行带来带来一定困扰。如何在实验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抵御网络的不良影响,如何对学生校外的上网进行有效的监控,这都是今后实验工作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九、反思与建议

在信息化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信息技术为辅助,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不同,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教学中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做成课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我们尽可依据新教材的信息化特点,大胆改革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设计,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及理论来展现全新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创造性思维与个性长足进步,从而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探索出“创新”教育的崭新天地,推进现代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出能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上一篇:电子板报制作(教学设计)下一篇:关于金融培训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