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

2024-09-24

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共12篇)

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 篇1

现代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人。其中能力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所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体育能力是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为此,分析研究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强化他们的体育参与意识,既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又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1. 体育能力概念解读

能力是指人在参加某活动时所表现出的身心统一、协调配合的才能。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指人在日常生活中必须具备、广泛使用的一般智力,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注意力等。特殊能力是相对于一般能力而言的,指人在某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音乐能力、会话能力、体育能力等。体育能力属于特殊能力,是指由个体的体育智慧、体育知识、体育技术技能构成的一种个性的身心品质的综合体,该能力的综合体现表现在一系列的体育活动中并证明其具有实际的体育运动能力,形成体育能力与接受体育教育程度密切相关。诚然,对普通大学生而言其体育能力和从事体育职业的人群相比较有明显的差距,他们所形成的体育能力只能是指通过学校体育教育的认知而掌握所形成的体育能力。根据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身体、增强体质这一基本特征,本文认为体育能力结构包含4种基本成分:

1.1 基本活动能力。

主要包括走、跑、跳、投、攀爬、支撑和平衡等基本活动能力,它既是先天赋予的,又随着生长、发育在后天获得的,是人类为了适应生存环境所必须具备的、本能的活动能力。它的形成没有经过特殊训练,也不含有技术因素,但却是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的基础。

1.2 观察思维能力。

观察是人类有意识知觉的高级形式,人类在观察事物时总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分析、对比、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通过观察进行思索的心理活动,从而以行为、情绪、意志等外在表现得以展现,因此在体育活动中观察和思维能力非常重要。

1.3 自我锻炼能力。

在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前提下,为满足个人生活的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应用所学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由于体育锻炼要强加给自身一定量的生理负荷,因此需要一定的热情和勇气,自我锻炼能力需要长期的培养和巩固。

1.4 效果评价能力。

自我评价是指根据自己的体质状况、健康水平、身体姿势等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估,从而进行身体锻炼。自我评价能力是指在掌握一定的生理学、解剖学、卫生学和体育测量评价等知识的前提下,在了解自身身体结构、机能状况以及体育锻炼对身体的影响等的状况下,有效地进行体育实践的能力。

以上4种能力是构成体育能力的基本条件,它们既是相互独立、自成体系的,又是互为作用、相辅相成的,从而形成体育能力结构的基本成分。

2. 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

体育能力的形成主要受掌握体育学科基本知识、技能的程度以及一定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终结,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将对全民健身和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2.1 提高参与意识,加强终身体育思想教育。

终身体育是指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能力和习惯的一种体育教学思想。要树立正确的终身体育观,理论是思想的先导。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首先必须注重体育理论的传授。它包括掌握必要的体育理论知识、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和方法、体育锻炼对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有益影响、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作用和价值等。同时根据大学生文化层次较高,有一定的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的特点,授课的内容必须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并要体现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启迪性。

其次,参加体育锻炼需要肌体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这就需要参加者要有一定的勇气和胆识。体育教学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和体育参与意识,根据体育教学中的不同项目和不同形式,有意识地培养锻炼学生克服困难、努力进取、顽强拼搏、忘我奋进的意志品质。通过组织教学,培育学生团结互助、协调一致的集体主义观念,激发学生大胆练习、独立完成锻炼的能力,为自觉终身参加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2.2 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学习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技能是学生进行自我锻炼的基础,观察是形成运动技能的必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去观察,并通过启发、提问等让学生分析思考,从而了解和熟悉技术动作的要领、特点以及锻炼的效果。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可由教师提供线索或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模仿,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去尝试、体验,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疑问、新鲜、亲近等情感体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和探索知识技能、发现规律,同时也使他们从中体验到学习和锻炼的乐趣,培养体育兴趣、积极主动地加入终身体育锻炼的行列中去。

2.3 培养自我锻炼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由于社会的因素以及中小学教育体制的弊端,学校体育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后相对而言学习任务较轻松,教师应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引导他们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创设各种环境下进行锻炼的情景和方法,从而激发青少年参加锻炼的强烈欲望。在锻炼中讲求量力而行,对技术和技能不能过分强求和速成。指导学生阅读体育书籍,看图模仿和尝试,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成功和成就。通过自我体验而获得的成就感会使学生从中充分享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同时提高能力。

2.4 培养自我设计、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的能力。

体育锻炼的自我设计、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的理论依据是体育知识和人体科学知识,在加强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型、身体素质等状况,坚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项目多样、循序渐进、全面发展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指导安排短期或长期的锻炼计划,同时要求受训学生建立自我监督档案,记录每次运动时的自我感觉、脉搏、体重、运动后的心情等,从而评定运动负荷的大小和身体机能水平,预防疲劳,同时为改进体育锻炼效果提供真实依据,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学生掌握自我设计、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的能力是体育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它是为今后学习和生活中开好运动处方的基础。

3. 结语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责任,也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大学生在校期间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关键时期,以终身体育教育为出发点,在加强体育基础理论和人体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我们还要强调学生养成自我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其自我锻炼能力,指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设计、自我检查、自我评价;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让其个性地发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自觉自愿地坚持适合于自我的身体锻炼,最终达到人一生中最高级的体育形式———终身体育。

参考文献

[1]林清江.高校体育教育进行整体改革的对策[J].福建体育科技, 1999, 2.

[2]张启明.高校体育改革要有跨世纪的设想[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9增刊.

[3]黄渭铭, 张启明.高校体育改革要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相衔接[J].福建体育科技, 1999.1.

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 篇2

四川省蓬安县实验小学

邓志明

(邮编637850 通联***)

江总书记曾在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 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他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互补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开发提高,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体育学科具有极其鲜明、突出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实践性,它以培养学生的动作技能为主,是“寓教于动”的学科,主要通过身体实践活动;2.整体性,技能动作完美协调,注重课内外的有机结合;3.社会性,体育课程本身具有显著的社会性;4.差异性,是指个人身体条件、性别、地域、气候、场地设施条件、学校体育传统等;5.整合性,体育课程目标非单一性,体育课程融知识、技能、身体、精神及各种能力的培养、教育为一体,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也是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

针对体育学科的这些特征我以为应从如下方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一是充分利用体育教材内容价值。创新能力是人脑高级心理机能,其形成和发展都受到人脑生长发育水平及活动特点的影响。居里夫人曾说过极富哲理的名言“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

因此学生全面良好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完成,就需要身心俱健、要有充沛的体力,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情绪,以保证发展积极的思维,良好的记忆,丰富的想象和集中注意。体育学科教材内容体现时代性、健身性、趣味性、实用性,不仅着眼于掌握体育技能、技术,更主要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从生理上、心理上、社会精神文明等方面促进提高,使“生命之树”长青,有充沛的精力去攀登科学高峰。

二是加强左侧肢体练习。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脑,左、右半脑是有明显分工的。许多较高级的知识功能都集中于右半脑,右半脑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因而根据大脑两半脑对身体两侧交叉支配的特点,可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加强左侧肢体部位的练习,如左脚各种跳跃、摆动、踢球。左手运球、投篮、打排球、打乒乓球,左侧平衡等。实现对全脑的开发尤其右脑机能的促进培育和左、右脑密切配合协调发展,利于人的潜在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三是自行创编成套动作。教材是载体,教师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因而体育课在体操、韵律操、武术项目的教学过程中,首先由易到难系统掌握、复习教学大纲规定技术动作;其次可充实教材中没有安排,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简单易学的各种技术动作。如前滚翻可变化为双手抱膝、手放胸前、两腿交叉、分腿、直腿、双人、鱼跃前滚等。也可重点介绍一些难度较大动作和体操、武术编排成套动作的简单知识。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自行组合编排成套动作,并让组合编排有特色的学生出来演示,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充分鼓励,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无疑会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是学生自选技评项目。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体育成绩考核办法,规定技评项目必须三项,而其中一项可让学生任选有兴趣、有特长的体育项目进行技评考核。自选技评项目考核,可以使学生根据个体身体素质,扬长避短、满足兴趣和表现欲望、发展特长,促进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逐步形成。教师也可用发展的观点来因材施教,指导评价这种个体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篇3

一、什么是体育能力

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时所表现出的身心统一、协调能力的才能。能力的特征反映在身心两个方面,是身体機能和心理机能的综合体。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按能力的性质,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力是指人在日常活动中必须具有的、广泛使用的一般智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注意力等。特殊能力是相对于一般能力而言,是指人在某些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绘图能力、音乐能力、数学能力、体育运动能力等。

体育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是指由个体的体育智慧、体育知识、体育技术及技能(熟练)构成一种个性身心品质的综合体。这一综合体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来,能完成一系列的体育活动,就证明个体具有实际的体育运动能力。

当然,学生的体育能力、体育工作者的能力,无论在质还是量上都是有区别的,学生的体育能力是学习中的能力,是由体育学科学习而形成的能力。因此,可以将体育能力定义为:学生适应并胜任于体育学科学习的身心可能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品质。

二、体育能力的基本成分

体育能力的结构包括:

1、身体基本活动的能力

身体基本活动的能力指人为了适应生存所必备的、本能性的活动本领。其主要表现形式是走、跑、跳跃、投掷、攀登、悬垂、支撑、平衡等,身体基本活动能力是人所必备的最基本的活动本领,是没有受过特殊的训练,且又是随着生长发育在后天获得的,其明显的特征是不含有技术因素的,但又是学习和掌握技术的基础。

2、运动能力

运动能力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为了满足生活的需求,要在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前提下所获得的从事各运动的本领。运动能力是反映体育运动总体特征的一种能力,既不是竞技能力,又不是某种运动的专门能力。它是体育运动的综合能力,是竞技能力与专项能力的基础。

3、自我锻炼能力

自我锻炼能力是指人能熟练运用已掌握的运动技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活动能力,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和本领。自我锻炼能力是体育过程中一种重要能力,它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并且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自我锻炼。

4、自我评估能力

自我评估能力是指在体育活动中所具备的,对自已的健康水平、体质状况和身体姿势、动作等能正确地做出判断,并能调整和改进练习的方法的本领。评价的主要特征就是鉴别、判断,自我评估能力就是对自己身体做出价值上的判断和鉴别。每一个学生都应当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了解通过体育锻炼后身体结构发生的变化,能够鉴别出体质的强弱,以及健康与否,从而有效地指导体育实践。

5、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是指身体的适应能力,其目的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它与运动适应能力相区别,运动适应能力目的在于参加运动竞赛,为此,训练负荷要不断加大,而且要经常进行超负荷训练,对肌体的刺激强度往往达到了极限水平。身体适应能力在此指的是身体对寒冷、炎热、风雨等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对疾病的抵抗力。

五种能力既独立,又合为一体,不可分割,它们相辅相成,互为作用,从而形成体育能力的完整体系。

三、体育能力的结构模式

体育能力的形成必然受体育学科的知识、技能和一定的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形成体育能力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心理等方面都是按阶梯式的规律发展的。

但是实际教学中这种发展并非单独进行,而要相互影响、相互交叉,呈现出一个立体的结构。在这个结构中,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练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实现的,心理的发展则是随知识技能的深化而发展。它起着对练习进行的制约,只有这三方面都达到发展,才能形成体育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如果说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体育能力,那么知识与技能是沿着认识与观察、理解与模仿、应用与改进、分析与熟练、综合与自动化的层次发展;心理发展则是引起动机、端正态度、激发兴趣、养成习惯和树立对体育的价值观念。一节课如此,一个单元或整个教学过程亦如此。据此,提出一种体育教学过程的结构模式。

四、在体育教学中培养能力的问题

从体育能力的结构模式可看出,能力的形成是有其自身内心的规律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遵循这种规律,无论是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的安排和选择都要遵循这种规律。

但能力的形成并非教与学的过程就能完成的,运用所学的知识技术于体育之中,才是形成体育能力的关键所在。培养体育能力的体育教学可理解为两个过程,即教与学的过程和学与用的过程。

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能力 篇4

一、满足大学生对运动的多方面要求,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培养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是实现终身体育的前提和基础。要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 以及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选择与确定体育活动内容就显得十分重要。体育课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有兴趣的, 而且能够选择一两项来进行身体锻炼。但是, 由于传统的体育课的教学时间固定, 内容单调重复, 缺乏新意, 学生不能自由选择教学内容和进度, 学生渐渐对体育课的感受性降低, 慢慢失去了兴趣。体育教学要不断的改革创新, 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以满足大学生对运动的多方面要求, 在有效提高身体素质的前提下, 给大学生以较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在课程设置上要灵活, 开设多种形式和内容的必修体育课、任选体育课以及体育理论, 满足学生多方面兴趣爱好的需要。在课程内容和时间的设置上, 学生可以随时自由选择, 自己决定上课的时间、活动内容、活动进度和锻炼方式等, 以基本上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体育活动, 主动锻炼身体, 学习体育知识, 养成锻炼习惯, 在运动中获得快乐, 得到乐趣, 激发体育锻炼的兴趣。

二、加强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 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的重要方面。大学生只有在学校期间打下自我科学锻炼的基础, 形成终身体育观念, 我们的全民健身运动才能得以健康稳定发展。我们知道, 大学期间的体育锻炼主要以自我锻炼为主导与体育老师的指导相结合。在体育教学中着重培养大学生的认识能力, 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 充分激励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大学生的运动兴趣, 促进大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 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大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 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 主动积极的锻炼, 从而使大学生自我锻炼成为真正的自主活动, 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 这对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使学生终生受益。这也符合现阶段“体育与健康”所提倡的: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 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 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使教学效果更加突出。

1、转变教学观念, 使锻炼由被动变为主动。

当今的教学观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使学生生动活泼、创造性的进行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对教师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上要有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大学生的“学”为主,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充分挖掘大学生的学习潜力, 使他们从被动的学习状态变为积极思维、主动实践。从教师的教授、指导到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和指导练习, 培养主动探讨学习和怎样学会的能力。教师应该给大学生更多选择的权力, 让他们对于“学什么、学多少和怎样学”享有发言权, 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学习方式, 有自主选择、自主练习、自我评价的空间, 使大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采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在体育教学中,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很多, 如发现法、探究法、范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等。但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教学逐渐渗透到各学科里, 多媒体也引进到体育教学的课堂, 体育方法的改革也随着教学教育的现代发展而紧跟时代不断推陈出新, 其科技含金量不断增加。体育教学可利用现代化设备, 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如教师在一节课中交替使用讲解示范, 并利用多媒体平台进行教学。这样, 体育教学方法的合理交叉使用, 使教学方法呈现出多样性。又如, 现代多媒体的体育教学方法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 它是用光、声、音像等多种手段取代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 作为体育科目, 特别在体育理论课上, 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和教学方法, 更加形象、生动的进行讲解、示范和演示, 并将近期发生的体育事情更直观地搬上讲台。如体育保健知识、奥运知识、各项大型比赛等体育信息、知识, 及时传播给学生, 充分体现现代技术教学的应用, 发挥其整体功能。因此, 丰富的教学方法培养和激发了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使他们由被动锻炼变为主动锻炼, 从而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全过程, 教学效果比以往更加突出。

三、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为学生终身体育培养建立良好的基础

体育教育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终身体育教育意识, 并努力更新知识, 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 由过去的侧重传授运动技术转变为加强现代化体育科学理论与方法的传授;由“技术型”向“智能型”转变, 由传习运动技艺向终身受益的体育教学转变。教师成为大学生进行体育实践的组织者, 大学生科学锻炼的咨询者和指导者。在体育教育过程中, 教师还要善于应用多样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网络信息化进入课堂, 发挥学校体育的多种功能。在教学中, 教师能够因材施教, 使的大学生身体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 把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与为大学生终身体育打基础有机地联系起来, 在教学中克服只重视身体锻炼能力的培养而轻视科学体育理论指导的思想, 结合身体教育与心理教育进行教学, 加强课堂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 加深学生对终身体育的理解, 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正确观念、兴趣、习惯与能力, 特别强调培养他们因地制宜地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在学校体育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 体育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为大学生终身体育的培养建立良好的基础。

总之, 终身体育不仅是人们个体发展的需要, 也是提高全民族体质的需要, 更是全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的学校体育, 不仅对学校体育作用、目的以及对教师产生深刻的影响, 同时也将对学校体育课程、体育教材产生深刻的影响。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实施了终身体育锻炼的培养, 能更好地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主体积极性, 使大学生在学生时代学会有“一技之长”或有“多技之长”, 达到锻炼身体, 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 从而养成并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宋为民.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1999.2.

[2]李素玲.学校体育教学应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河北高教研究, 1996.1.

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 篇5

摘要:本文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课外途径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在分析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阐明课外途径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弥补功效,并探索课外培养的途径,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满足基础教育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能力;课外途径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就业制度由过去的“包分配”到“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就业形势;同时,随着新一轮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深化改革,中小学体育教学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高校作为体育师资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定位于培养体育教育人才,服务于基础教育。因此,为实现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高校必须重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适时调整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及途径,提高教学质量。但目前高校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仍局限于课程设置体系内。因此,着眼于课外活动、充分挖掘课外培养途径,从而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成为一种必然,它是课程体系培养的有益的补充。

怎样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体育能力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能力 提高

一、什么是体育能力

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时所表现的身心统一,协调配合的才能。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力是掌握知识,技术与技能的必要前提,而且是影响一个人活动效果的基本因素。

按能力的性质,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人在日常活动中必须具备、广泛使用的一般智力。如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注意能力等等。特殊能力是相对于一般能力来讲的,它是指入在进行某项专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音乐、绘画、色彩的鉴别及体育的运动能力等。

体育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它是由知识、技术、技能和智力构成的一种个性身心品质的综合体。这一综合体,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来,就是能顺利地、成功地完成一系列体育活动的实践

大学生体育能力水平,集中反映了大学体育的质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突破单位纯运动技术教学,加强培养体育能力,适应现代社会进步的需要,迫切要求提高每个大学生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每个人对自己的身体能够自行培育,锻炼和养护的能力。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是中,逐步形成和提高的。从事的体育活动愈多样,掌握的知识愈丰富,体育能力发展就愈全面;体育技能的训练愈复杂,体育能力就越能提高。

立足现实,着眼终生,依据体育发展身体,增强体质这一本质特征;制定出构成体育运动能力的六种基本成份,即:1、身体锻炼能力;2、运动能力;3、开拓创新能力;4、组织管理能力;5、保健能力;6、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能力。

二、身体锻练能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政治和体育的社会化,终身化,经济的不断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地经常地进行身体锻炼,这就给高校体育提出培养大学生具备能独立地进行体育锻炼能力的问题,使他们毕业走上社会后,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身体锻炼,并充当家庭和社会的指导者。为此,就必须在大学体育中加强对他们身体锻炼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对大学生本人的事,也是关系到增强中华民族体质和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养的大事。大学生身体锻炼能力,是指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科学锻炼的理论和方法,结合环境和自身条件加以创新,培养成独立地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抓。

1、自学:培养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意义,学习有关体育知识和方法,能够结合环境和自身条件,制定锻炼计划和方法,能够结合环境和自身条件,制定锻炼计划和方案,坚持经常持久地锻炼。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2、自炼:即能把所学到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综合运用到体育锻炼实践中去,使自炼活动成为日常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自调:即学生在身体锻炼的活动中,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健康水平,掌握和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运动强度及运动的时间、并能进行自我调节。

三、运动能力的培养

运动能力,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在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前提下,所获得从事各种运动的本领。运动能力是反映体育运动总体特征的一种能力,是锻炼身体和参加劳动,军事活动及各种文化活动的基础,培养大学生的运动能力,应贯穿体育课程的始末,教学中应考虑:

1、不断改进体育课的教学方法,切忌“满堂灌”,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同时也要避免运动教学走过场或只重学生技术,而不顾学生实际锻炼的情况,这几种教学方法都不利于提高运动能力。

2、要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提供足够的体育设施,使每个学生有条件、有兴趣、有可能参加运动的机会,以发展他们的运动能力。

3、学生要主动、积极地参加运动,这对提高运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学生在做练习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多给予鼓励,尽量避免学生站在运动场上。

四、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展学生个性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培养学生开拓创新思想和能力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体育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是独立的行为活动,体育课教学有着较广阔的大地。学生在较广阔的领域中学习技术、技能,进行各种身体活动、游戏竞赛,并通过人与人的频繁交往,人的兴趣、性格和气质等个性心理特征容易表现出来,这对培养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心理是有利的。在强调培养和提高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的同时,学校的体育活动与竞赛应广泛开展,提倡广大学生的参与、拼搏、进取精神,使他们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人才。

五、组织和管理能力的培养

组织管理能力是指在组织群体活动时,能向一个共同目标奋斗,按照明确的计划,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协调地进行工作,并达到预期目的的能力。

有许多的运动项目是集体进行的,集体活动都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在体育教学中,既要训练学生在运动中与同伴协调合作,加强纪律观念,又要训练学生学会做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工作,要使学生有组织管理的知识和意识,还必须具备组织管理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一些组织管理事务,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让他们自己去做,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同时,尽可能让学生承担校办运动会的各项工作事务。对于系或年级所承办的运动会,应让学生去组织和承担,教师可在一旁指导,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组织与管理的能力,使他们能更快地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六、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能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基础。教学中应善于引导和教育学生,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场地器材的具体情况变化,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充分利用,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同时,应教会学生一至二套如韵律操、哑铃操等健身运动,使他们今后在有限的场地、器械条件下能进行体育锻炼。

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 篇7

1 终身体育与学生体育

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思想,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能使一个人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从而起到强身健体, 发挥出自己最佳的状态。才能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与工作状态。是随着当代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而出现的, 终身体育要根据每个人或者社会的不同变化而变化, 要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学生在校期间对体育运动的认知, 对他们将来的运动习惯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最初对体育运动的认识, 对运动技能的掌握过程、学习方法、了解锻炼身体的意义及体验运动中带给身心的快乐, 都是在体育课中实现的。我们应针对各学校里的学生了解其各个方面的特征, 有计划, 有安排的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与锻炼课程是合理安排。让学生们有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所以说学生体育就是终身体育的坚实基础, 是养成锻炼身体良好习惯的必经之路。

2 体育能力指的是什么

体育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 是一种从事身体运动的能力。根据条件的变化, 选择, 运用一定的方式方法进行独立的体育锻炼。是一种活动时身体及心理上能达到统一的一种方式, 用肢体的协调来完成某种锻炼的形式。跑跳能力虽然是与生俱来的, 从小都会跑会跳, 但是长大后的体育锻炼能力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在我多年的执教经历里, 发现了很多的同学在运动中不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 不能很好的完成一些体育训练的项目。比如说, 最简单的跑步, 有的学生就不能把手脚很好的协调到一起, 使之跑步时候的动作跟速度有所提高。这就说明其体育能力不够, 需要在大学中再次进行良好的培训练习, 使其掌握住基本的体育锻炼技能。让其能够协调用力, 很好的完成体育项目。

3 什么是终身体育以及发展趋势

终身体育从现实意义来看, 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主动地去参与学校的组织体育活动, 不仅能增强同学们之间的交流, 还能增强体质, 培养良好的健身兴趣和习惯, 为将来的终身健身打下扎实的基础。从长远意义讲,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够始终坚持进行各种体育锻炼活动, 在有限的时间内, 还能合理的安排一定的健身时间, 让锻炼身体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确保自己能更健康更愉快地生活和工作。在学生时期就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 使之在将来紧张的, 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中还能保持这个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好习惯, 减少现在上班族的亚健康情况。避免在青壮年出现身体滑坡甚至猝死的情况。

运动从最初的单一比赛性质形式, 发展到现在的全面健身。运动已经不是只为那些专业从事体育训练的人所享有的了。全国人民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 代步工具的先进汽车, 电动车的普及, 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少。人们锻炼身体的机会越来越少。所以加强全民健身活动, 是应该从小做起的。现在我们国家对体育锻炼已经相当重视。邓小平同志也说过, 体育锻炼应该从娃娃抓起。现在各个阶段的升学考试, 对体育都有一定的要求。在考学升级中都有体育达标的硬性指标。在现今的社会中, 因为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 人们在对生活的要求提高的同时, 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有了新的认识。当物质生活提高以后, 人们不再只追求金钱, 而把如何健康绿色的提高身体素质, 放到了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位置。所以, 体育锻炼是达到增强体质的最好方法。人们的整体素质也提高了很多, 追求精神跟身心健康也是对文明社会的一种体现。当体育锻炼已经步入千家万户, 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终身体育就是为了发展人们的体育锻炼精神, 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所以在这短暂的四年学习生活中, 更应注重学生对体育的认知, 发自内心的养成科学合理的锻炼习惯。

4 如何提高体育能力

如何培养及提高学生们的运动能力, 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在现今的高校教学中, 理论知识缺乏创新性跟科学性, 很多高校一直延用这早期编排的教材。没有一定的长远性。培养不了学生的锻炼能力。而很多中小学, 因为环境及配套设施的不足, 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运动环境, 所以很多的体育课都成了自由活动的时间, 老师也没有精力去指导学生学习体育技能, 也导致了他们对体育教学上存在认识上的偏见。针对这种现象, 高校体育教师应该使学生明白, 未来人才的要求, 不仅要具备文化素质, 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智商跟体育能力是成正比的。在教学中, 首先要加强学生对体育基本知识的学习, 让学生认识到参加锻炼对增强体质的重要性。然后可以用身边的一些实例告诉并引导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 让他们能够完全的理解其意义跟重要性, 能够主动自愿的去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 爱上运动。

高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用理论知识来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操控性。通过理论很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们很好的掌握体育锻炼的技巧, 合理运用方法。体育运动是需要消耗体能的一种过程, 在起到强身健体作用的同时, 又能锻炼人民的意志品质。而运动后的放松也是尤为重要的。放松是提高锻炼后肌肉的恢复最有效的方法。高校不但要注重体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还应该对学生们进行一些体育保健课程的学习, 只有了解了身体的构造, 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既要锻炼身体, 又不会因为锻炼而对身体造成不应有的伤害。这才是科学、合理的进行体育运动。

现在高校的体育教材对内容的安排缺乏合理性, 很多内容都是中学里学习过的。让学生们觉得没有新意, 不愿学习。高校应该建立一套符合我们当代大学生特点的, 有针对性的教材。可以根据不同的身体机能的学生, 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喜欢学, 积极主动的学。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 给给他们一定的选择权, 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 有选择性的开设一些跟其职业相关的体育教学项目。同时也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体育选修课。只有提高了学生是综合能力, 才能使学生们在走入社会后有更大发展。也能继续科学的合理的坚持锻炼身体, 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5 什么是体育精神

体育锻炼不单有提高身体机能, 增强体质的作用, 还能提高人的意志品质。在这种过程中, 不断的克服自身的问题, 一步步提高自己, 在运动成绩上有所突破, 这就是体育精神。体育锻炼有时是枯燥无味的, 是极其辛苦的。俗话说, 冬练三九, 夏练三伏。这就是在挑战人类的极限, 磨练自己的意志。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信念, 是很难达到终身运动的程度。只有在高校中, 让学生们了解到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在提高个人意志品质的同时, 也养成了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只要有坚强的意志, 在今后的工作中就能达到一定的高峰。

6 结语

终身体育的目的就是健身强国。强国需要先强壮身体。大学生只有在保持好良好的身体状况下, 才能更好的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来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少年强, 中国才能强。这就话很有道理。学生就是祖国这栋大厦的基础, 只有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才能使高楼大厦在狂风暴雨中屹立不倒, 不被摧毁。通过强身健体, 又能增强意志。让孩子们从小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 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这也就是终身体育的目的所在, 这也是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文辅相.论大学素质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 1995.

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 篇8

一、转换角色、催生兴趣, 激发学生乐于学习体育知识

1. 校准师生角色定位

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心智发展、行为习惯已趋向成熟, 体育课堂往往是“师生互教互学, 同学互帮互助”的过程。因此, 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注重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了解掌握学生的情感世界、体育基础、身体状况、接受能力、认知水平, 在示范教学学习、练习、锻炼方法的同时,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自主学习, 主动锻炼, 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运动能力。

2. 营造宽松教学氛围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体会体育学习、锻炼的好处, 让学生亲其师而学其艺, 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 笔者在体育教学中经常用随机分组的方法指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让他们用“互助式”的方式进行学习, 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而且利于学生互相学习、相互促进, 增进友谊、增强体质。

3.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素质教育促使体育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健体的能力。在体育学习中既要重视“学会”向“会学”转变, 又要注重“技能”向“技巧”延伸, 让学生由“掌握技能”向“情感体验”发展。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以快乐教学为宗旨, 把快乐带入课堂, 带进操场, 让学生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全力促进教学相长, 不断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二、用活方式、灵活施教,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1.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把自己的运动技能、技巧、方式教给学生, 让体育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主动地投身到体育学习中去,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提高认知能力、实践能力, 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 使学生有计划地进行锻炼, 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感悟体育精神, 体验运动的乐趣。

2.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体育教学是一种学问, 更是一种艺术。体育教师在教学时要运用生动形象、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解学习、锻炼方法, 指引学生以合作的方式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在篮球教学中, 在变向运球时, 我让学生通过“朋友式”的交流, “合作式”的学习, 让学生发现许多变向运球的方法是富有趣味、丰富多彩的, 在娱乐活动中增强他们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

3.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与机械训练, 存有一定的弊端。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倡导探究式的体育学习方式, 着重让学生在参与体育中进行深入探究, 让他们了解体育理论, 掌握运动技巧;要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他们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注重实践、提升能力, 鼓励学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1. 注重因材施教策略

教师在教学球类、体操、田径等系列项目时, 要关注学生是否掌握技术要领的动作技巧, 将所学的技术、技能融会贯通, 是否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在面向全体同学时, 要让素质好的学生“吃得饱”, 让体质一般的学生“跟得上”。笔者在教学“篮球变向”一课时, 先让学生在相互追逐的游戏中获得身体变向的动作, 然后再结合篮球运球进行追逐, 让学生自定追逐目标, 在运动过程中, 分别达成自己的追逐目标, 这样, 让每个同学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机会。

2. 有效开展激励评价

开展激励性评价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 而且可以增强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信心。在大教育背景下,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掀起校园体育锻炼热潮, 培养学生的体育自信心, 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要通过肢体语言、信任目光、激励话语, 不失时机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予以肯定、鼓励、赞扬, 使学生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

3.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 篇9

1 体育能力的概述

体育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其内涵及外延极为丰富, 它是人们的一种素质的重要体现。它是由知识、技术、技能构成的一种个性身心品质的综合体。现代心理学认为, 能力是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掌握知识又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 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 能力和知识相互促进。我们可以把体育能力理解为:一个人在学习掌握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基础上, 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 对自身的体育实践活动进行操作行为的一种综合能力。体育能力主要有对体育理论知识的能力、身体运动基本素质能力、科学锻炼能力、人体审美和体育欣赏能力、自我设计体育锻炼计划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裁判能力、一般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救助能力、体育适应能力、创新训练能力、自学能力、体育社会活动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是一个人体育综合才能的体现。

2 体育教师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集中体现为对教师行为的规定与导向作用, 贯穿于教学设计过程。包括教授、辅导、练习的组织与布置等各环节。

2.1 主体性教学原则

体育教师应根据体育教育规律, 倡导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人格, 重视他们的个性发展,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实现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从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2.2 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面向身体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 要针对学生的体质及运动能力等个体差异, 实施因材施教, 区别对待, 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练中体验完成自己的目标, 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与成功,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2.3 创新教学原则

体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创新教学教法, 注重学生思维多面性、灵活性、变通性、科学性的培养。教师应把学生作为中心, 教学中, 教师应提供各种学习方法, 启发、引导、发散学生思维, 把过去以“授业”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式,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2.4 快乐教学原则

教师应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自身潜能, 提高教材加工能力, 努力挖掘教材的内涵, 使体育教学在快乐形式的教学情境中, 深入教学内容中, 完成教学目标。

2.5 教学多样化原则

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实践的能力。教学是一种为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获得预期效果的引导性的操作程序, 在这种程序的指导下, 进一步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自身潜力。要求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和技巧, 在改善自身教学实践能力结构的同时, 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实施方法

3.1 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提高体育锻炼能力

兴趣作为体育锻炼的内驱力, 与学生的体育需要密切相关, 体育需要可以是直接的或间接的。直接的体育需要强调的是体育锻炼本身的吸引力, 而间接的体育需要强调的则是体育锻炼的意义及效果。可见, 激发大学生的体育需要, 是培养他们体育兴趣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运用体育运动自身的特点和魅力吸引学生, 另一方面则要加强学生对体育与个人发展、与社会未来发展重要性认识的教育。培养高校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途径有许多。加强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 增设选项课, 让学生参与体育教学过程, 在实践中提高锻炼兴趣以及开设具有休闲、时尚特点的体育课是培养高校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关键。另外, 让学生保持体育活动的经常性, 让他们参加到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中去, 逐步稳定对某一活动的兴趣, 以致加强成为锻炼身体的日常活动。

3.2 科学地制订教学目标, 掌握运动技能

在学习过程中, 实践目标对教与学起着导向、激励、诊断、调节和评价等作用。所以, 教学目标确定是否科学, 能否激发学生自主实践的积极性, 是教学成效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心理特点, 围绕精心安排的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的课堂练习和提问, 做到难度适宜, 面向全体学生, 使他们全面达标。

3.3 优化体育课程体系, 改变教学形式和方法, 激活体育课堂

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是非常重要, 体育教学首先要优化课程结构, 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体育基础知识, 了解体育学科的发展趋势, 掌握体育运动发展变化规律。在优化的课程体系中, 教师应把学生作为主体和中心, 教学中尽量将大量的学习时间留给学生, 教师应提供各种学习方法, 启发、引导、发散学生思维, 学生根据自己的特殊兴趣爱好、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 有选择和创新地完成教师制定的学习进度。要做好高校体育改革的创新工作, 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把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放在首位, 要把以“授业”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受教育者对知识的主动追求。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让学生感受、掌握动作和锻炼方法的过程, 培养学生科学锻炼和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水平。

3.4 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体育综合能力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中最重要的形式, 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新课改提倡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启发式学习等, 发展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在实践中体验成功, 在成功中收获快乐, 在快乐中掌握技术。同时, 还可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兴趣, 有利于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课堂外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多举办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 成立体育俱乐部, 为更多的体育爱好者提供高水平锻炼的机会, 从而有利于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的培养。

3.5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积极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与运动氛围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生习氛围, 良好的教学与运动氛围对提高学生积极的参与热情具有重要的作用, 此时学生也会自觉的参与运动,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 主观能动性得以调动, 学生主动的学习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同时, 以各体育单项为核心的学生锻炼小组出现, 学生之间相互效仿、相互讨论、相互传授、相互纠错、相互交流心得, 以此形成体育互学互帮的学生群, 促进学生各方面体育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4 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高校体育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是做好体育工作的关键。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关键在于具有一支 (下转第290页) (上接第268页) 现代化、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

4.1 体育教师应具有高尚的品德

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和较高的思想觉悟, 是人民教师必备的条件。体育教师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处处以身作则。要有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 以及坚定的志向与毅力。

4.2 体育教师应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体育教师应有较好的文化修养, 精通教育理论专业知识, 懂得教育规律, 熟练掌握教育学、心理学、体育理论等学科知识。

4.3 体育教师应具有专业运动技术知识

体育教师应一专多能, 应熟练掌握体育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各项教材的技术和技能。具有体育教学能力和运动训练能力。在教学中, 能根据教学任务和对象的不同, 运用精炼、简洁的语言进行教学, 指导体育活动, 做到会讲解、会示范、会组织、会保护与帮助。体育教师还应精通一、两个项目的运动训练工作, 能够组织学校运动队训练, 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训练方法以及组织竞赛和裁判工作的方法。

4.4 体育教师应具有健美的体魄

健美的体魄包括健壮的体格和优美的姿态, 这是体育教师进行职业活动的基本条件。体育教师健壮、健美的体格, 优美的姿态本身就是吸引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一种无形的感召力量。

参考文献

[1]刘鸥.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8.

[2]殷光.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策略探析[J].学术论坛, 2011, 2.

[3]王勇.论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能力及其培养[J].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8, 2 (21) .

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 篇10

1 体育群体的内涵

体育群体是指为了达到某种体育目的, 而自发地或者人为地成立起来的具有结构性特征的小群体。根据构成体育群体的原则以及方式的不同, 我们可以将体育群体分成正式体育群体和非正式体育群体两类。正式体育群体是由一定的行政机构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组织形式和程序规定, 并得到社会认可的体育组织。而非正式体育群体是指社会民众在参与体育活动中自发形成的体育群体, 他们大都以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为主要目的, 是一种无形的组织, 没有组织名称, 也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 但通常具有不成文的自觉遵守的群体规范, 以此来达到约束成员的目的。如今, 非正式体育群体在大众体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对于巩固现有体育人口、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广泛地吸引准体育人口参与身体锻炼、协调人际关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体育群体就属于非正式体育群体的一部分, 该群体的存在, 对于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丰富校园生活、增强体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 目前体育群体在我国高校中的现状

下面我们就根据目前大学生体育群体的行为和组成, 将其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的体育群体组织类型, 即主动参与型、被动参与型和情感型。

2.1 主动参与型

一些学生天生好动, 热爱体育活动, 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浓厚, 但由于个体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不尽相同, 其过程也带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具体细分, 我们还可以将主动参与型分为娱乐型、竞技型和健身型。

2.2.1 娱乐型体育群体

该体育群体中的学生大都性格开朗, 热爱体育运动。他们参与体育活动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自身对娱乐的需求, 通过体育活动来愉悦身心、放松身体, 另一方面是为了通过休闲娱乐来结交朋友的手段。在进行体育活动时, 不可避免会地需要团队协作精神, 在共同的配合下, 更容易建立坚固的友谊。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也更容易走到一起, 进行情感的交流。因此, 在娱乐型体育群体中, 学生对运动项目的选择性较多, 对于感兴趣的项目热情较高。但是由于该群体学生的活动项目以娱乐为主, 随意性加大且易随着学生的兴趣而发生变化。所以, 该类型的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够明确, 没有清醒地认识到体育意识对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只是因为个人兴趣来选择项目进行体育活动。

2.2.2 竞技型体育群体

竞技型的体育群体大都具有一技之长, 有很多在中学时期都曾参加过某一运动项目的课余训练, 甚至是对某一项目具有较为偏爱。这一群体的学生, 往往将自己擅长的体育活动作为表现自己的一种运动能力。其中还有一些学生, 认为自己的体育特长能够为将来的求职创造有利条件。在不同的处境和情况下, 该类学生比较容易产生冲动情绪, 群体的凝聚力较小, 其技能一旦失去了竞争条件, 其行为也会发生极大的转变, 由积极转为消极, 影响高校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2.2.3 健身型体育群体

健身型体育群体多以组合的形式出现, 通常为一个寝室或者一个班级为主, 彼此之间相互制约、相互鼓励共同参与体育活动。该类型的学生对那些强身健体效果明显的运动尤为喜爱。在共同的体育活动中, 有利于学生增进彼此的了解, 改善人际关系, 在放松地环境下交流感情, 建立稳固的友谊。但是, 当体育活动与学业或者共同进行体育活动的同学产生矛盾时, 就会导致该群体暂时停止或者暂时放弃体育活动。

2.2 被动参与型

体育弱势群体无处不在, 大学校园也不例外。体育弱势群体主要是那些对体育活动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必要的体育知识或是本身身体素质较差, 对体育活动没有兴趣的群体。该群体的主要表现为, 在正常的体育教学中, 无法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体育考试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较难通过。由于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等方面的原因, 该类学生在体育课结束后或者离开校园后根本不会自发地去进行体育活动, 随着体育课程的结束其体育活动也就结束了。通常这些学生会为了考试过关或者“达标”而自由组合成一个群体, 在为考试而锻炼的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进步, 虽然该类型的学生在目前高校学生中所占的比例较小, 但是其在学生中的影响较大。所以,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对他们进行重点的帮助和关心, 增强其参与体育活动的决心和信心, 培养其体育意识, 端正其学习态度和动机, 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

2.3 情感型体育群体

情感型体育群体在兴趣爱好、人情世故、价值观念、语言举止等方面共同点较多, 因为具有共同的话题, 该群体的学生易于交谈, 相近的体能, 便于开展活动, 类似的处境, 便于相互理解。在群体活动中, 队员与队员之间, 往往能够通过眼神、表情、身体动作等非语言动作来进行交流。特别是通过拥抱、互相击掌、握手等身体接触来鼓励对方、表达友好。这种特殊的交往方式, 使他们不会因为长相的好坏、身份的高低等而存戒心。新成员也会随着运动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地获得集体感, 被强化的生活随经验在后继的生活交往中对有的心理过程又会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

3 如何通过体育群体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

3.1 体育群体通过丰富校园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

体育群体是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新的组织形式, 目前已经发展成为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主体。对此, 高校体育教师要在内容与方法、思想观念等方面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 将体育课堂逐步延伸到课外, 通过体育群体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 通过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育能力, 让学生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在步入社会之后, 也能自觉地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 摆脱传统的学生毕业其体育意识也毕业的局面, 从而使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也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

3.2 体育群体通过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

体育群体是非正式性的群体组织, 它建立在一定的情感和兴趣的基础上, 所以, 群体活动的开展有赖于其中的积极分子发挥作用, 他们通常是体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组织者。通过各种体育活动的开展, 参与者把运动场地逐渐变成了交流技艺、增进友谊、展示自我、展示体育风貌的场所, 从而带血学校群众体育活动的发展,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同时也锻炼学生的体育能力, 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放下书本、锻炼身体、愉悦身心, 极大地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3.3 体育群体通过促进大学生交际能力的发展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

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 除了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之外, 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取得更大的成就。体育活动不仅仅是体力活动, 同时也是一项竞争与合作的活动。在体育群体活动中, 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沮丧、团结与竞争的力量。在比赛中, 队友之间的鼓励、合作和交流作为一种群体性的沟通, 更容易让学生在合作中掌握如何与人进行合作, 在面对竞争时, 如何与人进行友好相处。在体育群体运动中, 学生切身体会到了体育运动所带来的欢乐, 所带来的友谊, 所获得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 从而更加容易将其内化为一种积极主动的体育意识。

3.4 体育群体通过群体优势的发挥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

体育群体本身具有无形的凝聚力, 它能够有效地将众多兴趣爱好相同的人, 吸引到一起, 形成一个团体组织。该组织的内部成员在活动中, 相互帮助, 相互支持, 大家在参与体育活动的同时不仅收获了帮助也收获了尊敬。这就充分体现了体育群体的优势, 让大家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获得身心的愉悦和内心的满足, 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在活动中获得体育意识的强化和体育能力的提升。此外, 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 对改善和调节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调查表明, 人在进行体育活动时, 往往更容易获得身体上和心理上的放松, 同时, 在体育活动中建立的团结协作关系也更容易转化为坚固的友谊。

4 结语

体育群体虽然在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体育群体也存在着一定的消极因素, 诸如体育群体在各种竞赛和活动中, 往往会因收到挫折而产生冲动情绪, 造成一些不好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就应对其进行合理排解, 消除情绪障碍。相信只要通过正确的引导、扶持, 体育群体一定能为高校体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发挥更大的作用, 促进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志霞, 李宏印.我国非正式与群体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 2011 (17) .

[2]王胜, 朱海涛.浅议大学生非正式体育群体的重要性[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4) .

[3]张翔.浅析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影响[J].新西部 (下半月) , 2010 (7) .

[4]郭泉.关于大学生体育意识培养途径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29) .

[5]田丰.高校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J].中国科技博览, 2011 (14) .

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 篇11

关键词:合作 主体 体育课

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的思想、意志、品德向良好方向发展,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有着重要的作用。合作学习是体育学科中运用最多的教育教学方法之一,可以提高学生的群体意识与协作精神。合作精神在体育学科中是如何体现的?体育学科培养合作精神的途径和方法具体是什么?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发现和关注。

一、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首先,教师要转变角色,把自己当作学生的伙伴,与学生打成一片,去参加小组的讨论,真正地成为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只有真正参与到合作之中,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听取小组内其他成员的意见,并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成全组共有认识成果,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能力。

其次,要为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培养他们合作的意识。例如,在学习“起跑”时,我组织学生分小组学习,让他们小组自己讨论起跑有那些方式,除了知道的起跑方式以外能不能创造出其他的起跑方式。学生积极讨论,几分钟后,都拿出了本组讨论的结果。在交流中学生看到了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得出了多种方法,并且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在与别人合作中,分享着互助的喜悦与成功。

二、小组合作的基本办法

1.小组合作。小组一般是指邻近4至8人组合的学习小组,这是最常用的学习方式,一个教学班可分为4至6组。体育教师应考虑到:这种编组形式,要注意合理调整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以前课堂教学,教师占了大量时间,中学生学习的空间、时间少。“小组合作学习”创新式课堂教学的提出,就是立足于“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个出发点。小组合作不是孤立的,它应在体育教师整体教学思路的指导下,与全班的学习进程同步。这种形式通常在小组合作之后,可以展开组际之间的学习竞争,以求得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自由合作。这是“英雄所见略同”而组合的学生小组,适用于兴趣活动小组或运动队训练,人数多少不作限制,以不影响学习进展为宜。体育教师应考虑到:这种建组,扩大了学生自由的责权范围,更利于他们对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自由合作小组适宜于一些能展开争辩讨论的问题。运用体育教学中,如在学习100米跑时,决定跑速的主要因素是步频还是步幅。让学生自由选择因素,选择了一样的因素便可以组合成一个小组学习。然后体育教师就问:你的步频和步幅是怎样的?它们有什么问题吗?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自己主要的问题是步频还是步幅?发展步频应该用什么方法?发展步幅应该用什么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如何合理地进行练习问题层层递进,把学生的合作学习不断引向深入。

3.全员合作。它是指体育教师与全班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来开展教学活动。体育教师应考虑到:以教学班全体成员为合作对象,强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形成了课堂全体成员参与并合作的教学过程。一般在教材难度较大的新授课的教学中采用。

三、小组合作注意事项

(一)秉承公平性和竞争性

小组成员由教师做最初的安排,个人觉得小组间交流和摩擦都是合作的体现。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教师应该有意识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我的课堂中是这样安排的:准备活动中,改教师带领做操为学生小组自主带领,在统一口令下,依照个人能力各领一节,“我的能力强,你们先选,剩下来哪节我带哪节。”“你个子小,但是灵活,那你就带跳跃运动吧。”“我胖,但是柔韧还可以,那我就带拉伸运动。”在学练活动中,兼顾个性和性别,让优生起带头作用,能力较差生获得鼓励和信心,同伴间相互合作和团结,增加集体感。

(二)合作精神需要经得起摩擦和碰撞

学生会因为小组里一点微不足道的事情而影响到整个练习的进度。当学生做动作出现困难时、意见发生分歧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时、知识需要拓宽时,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如:迎面接力的教学中,我请同学完成定时定距的比赛,需要小组结合小组变大组才能完成。学生开始动脑筋了,有的选择了自己的好朋友,有的不要胖的、跑的慢的加入,2分钟过去了……3分钟过去了,还是没有组队成功。这时,我打断了他们的吵闹,简单地排列一组,孩子瞬间就明白了可以整个小队一起加入别人的小队,同时,我还提醒可以运用轮流组合的方法,这样,每个队可以和不同的小队合作,而且保证自己的小队不落后。学生既体会到体育课的乐趣,又正增进了团队间的合作和信任。

(三)科学合理的评价

除了教学考试时技评与达标,还体现在每堂课的过程和结束。评价本身就是教育,就是教学,并具有导向性。我们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要及时有效的将评价运用到最适合的时候,及时地纠正及点评。小组学练过程中,我们的终极目标还是整组中的人人提高,发现一点点进步,就将它的闪光点放大,将整组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放大;当然,有时我们还会把裁判与权威交给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当这些小脑袋发现问题了,就会叽叽喳喳对自己的小组提出不满和意见,也会有改进和鼓励;我们将改进与鼓励的小组请出,请他们展示,因为是集体荣耀,学生也会格外自信和骄傲,将他们的合作精神发挥到最好,同时对其他组也是一个激励作用。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团队合作学习的优点、方法和在团队合作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科学合理应用团队合作学习,优化体育教学,为祖国的未来培养团结、合作、奋进的优异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2]王耀超,关于学校体育发展观的理论思考[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2.

[3]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 篇12

一、生活体育的作用

1.生活体育可以促进学生挫折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的提高, 并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人面对困难需要积极而又健康的心理。因而, 心理健康就必然会成为青少年迈向世界、迈向未来的重要条件, 所以健康的心理素质就不得不成为我们精心周到地培养和教育的任务了。

2.生活体育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能力的提高,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体育教学中, 生活体育的开展能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 人与人之间只要有良好的合作, 就能相处得更融洽、更和睦, 因此教会他们妥善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 培养互相尊重的良好道德。

3.生活体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体育、终生体育的意识。通过开展终生进行的体育活动, 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热情, 从而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 掌握生活中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知识、技术、技能, 并能积极、主动、自觉、持久地进行锻炼。

4.生活体育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在生活体育的教学中要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指导, 切实加强人文关怀。主体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和老师都明确认识到, 学生是教育教学中的主体, 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5.生活体育可以提高大学生应对生命安全威胁的技能。生活体育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大不一样, 不单单是使学生了解体育知识, 掌握体育竞技, 更主要的是它能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在增强体质的同时能够游刃有余地解决某种突发的困境和难题, 熟练地掌握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逃生技巧和窍门, 以确保自己的生命安全。

二、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生活体育的能力

1.理论方面。 (1) 坚持改革体育教学, 充实内容, 增加形式, 提高教学质量。当代大学生对于体育的形式和内容的要求是多样性和多元化的, 尤其是把体育融入到日常生活后。在大学体育教育中, 要做到科学和实用的结合, 健身和文化的结合, 充分发挥教材的互补和整体作用。在教学中因人而异, 采取个性化教学, 鼓励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联系实际, 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和体育养成习惯;充裕学校的体育设施, 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余地, 给他们更多的选择自由和发挥空间;激发学生体能的最大潜质, 加强对学生学习和锻炼方法的指导, 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 形成教法与学法的统一。 (2) 树立榜样, 熏陶示范, 激发动机, 培养兴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体育教学中, 选择好的榜样去感召学生、影响学生, 一定能激起他们对体育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学生对生活体育有了兴趣, 形成爱好时, 不仅会主动掌握相关的体育知识, 关注各种体育赛事, 了解体育信息, 更会积极地参与一些体育活动, 加强体育锻炼。 (3) 合理组织活动, 提高运动参与。积极地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在组织活动时要面向全校学生, 利用现有的场地设施器材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高校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 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2.实践方面。 (1) 体育磨难教育。现在的受教育对象, 大多是独生子女, “怕摔、怕累、怕冷、怕晒、怕苦”, 有的学生身体与心理的承受能力极差, 意志品质极薄弱。体育磨难教育就是在体育教学中, 有意识、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多角度、分层次地安排一些需要受苦受累的活动, 设置一些困难和障碍, 使学生遭受到挫折, 体会到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还未曾体会过的艰难困苦的经历;使学生在同困难与挫折斗争中经受磨难, 在克服艰难与挫折的过程中, 得到其他教育所不能及的收获;是激励自我战胜困难、培养坚强意志和勇敢无畏的精神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 可以藉此来激励他们从失败中崛起, 从挫折中奋发, 从而树立信心, 加强自信。 (2) 体育挫折教育。当代社会在各个方面的竞争都是非常激烈的, 面对这些新的形势,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就要对大学生进行更多的挫折教育。体育运动不仅能锻炼大学生的身体, 还能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 提高他们身心承受打击的能力。 (3) 体育逆境教育。人的一生有成功也有失败, 有顺境也有逆境。逆境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 而且是人类个体存在的普遍心理现象, 这种心理现象是以负性情绪为主要特征的。逆境心理是指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受到主客观因素的阻碍或干扰, 以致使预期的动机或目的不能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情绪状态。 (4) 体育心理教育。当前社会心理教育越来越受人们重视, 心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也更加普遍。在体育教学中融合心理教育势必成为一种新的教学趋势, 成为开展创新教育的一部分。体育心理教育主要通过暗示、感染、模仿和认同等方式教育和影响学生。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 形成学习的积极性。如:设置合理的可接受性的目标、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科学利用竞争与合作、向学生表达明确可行的期待、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等各种方式和手段。让他们明白, 他们的成功或失败取决于自己的努力程度。体育心理教育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坚忍不拔的性格、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等。

社会发展需要的是高尖端的全面型的人才, 这种人才不仅需要健康的体质、顽强的意志, 还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及较强的自主意识。而所有这些都可以通过生活体育的教育来实现, 在生活体育中融入磨难教育、挫折教育、逆境教育和体育心里教育能更好地强化其积极效用。随着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 生活体育一定能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内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最终成为全民健身运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从而达到终身体育、健康体育的目标。

摘要:以当代大学生生活体育能力的培养为切入点, 分析生活体育的含义、作用, 并探讨培养当代大学生生活体育能力的一些措施。研究认为生活体育是一种很好的改变大学生生活中不良现象的途径, 使得当代大学生建立起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 并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克服困难的能力, 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以期体育能真正地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生活体育能成为高校体育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生活体育,当代大学生,能力培养措施

参考文献

[1]陶玉流, 王家宏.体育回归生活世界缘由及途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 :45-48.

[2]谢陶钧.高等院校建构生活体育课程的理论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9) :379-380.

[3]林明友.体育课应提倡磨难教育[J].体育教学, 2000, (5) :43.

[4]刘绚丽.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3, 27 (6) :129-130.

上一篇:信号产生电路下一篇:电子金融会计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