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2024-09-09

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精选12篇)

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篇1

摘要:培养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本文就大学生在学术科技方面的创新能力为立题点, 阐述了在科研工作中培养科研创新能力进行的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科研创新能力,大学生,培养

在当今社会创新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实现创新驱动社会发展已成为国家的战略选择。人才培养水平直接决定着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成败, 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体, 因此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在教学体系中, 一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 而且是知识的探索者。以探索、认识未知为任务的科研是获得最新知识的最佳途径。如果能够让学生在学过一些基础课程后参加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来, 必将使学生对现代学科的一些新领域、新理论和新成就等有所了解, 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 必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和完善,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大学教学面临一些共性的实际问题, 特别在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培育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 笔者一直在有计划、有目的地在科研工作中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并不断进行探索。下面就谈谈我们在科研工作中对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进行的一些探索和体会。

一、培养方式和过程

让学生参与科研, 首先是课题的提供与选择。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科研工作拟定一定数量的课题, 供有兴趣的学生选择;学生也可自行寻找研究课题, 由教师指导完成研究计划。由于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科研, 我们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 共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学生刚刚进入实验室时, 跟随导师进行一个课题的完整的科研过程, 然后在其了解什么是科研、科研是如何进行之后, 让有时间、有精力和更大兴趣的学生进入第二个阶段。该阶段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体现在独自设计方案和进行实验操作等方面。在这个阶段侧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有效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一步, 在学生遇到重大疑难时, 及时进行交流、商讨。课题的确定非常关键, 首先要有一定的吸引力, 这样才能使得学生愿意选择并参与进来;还要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 这样才能减少盲目性, 对于刚刚涉及科研新手的学生很难认识到课题是否可行以及课题可行性所牵涉到的一系列问题, 所以在提供给学生选择之前教师一定要做好文献查阅工作。课题确定后让学生进一步参与到科研的整个过程中来, 这个过程涉及到查阅文献、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和撰写论文, 通过参与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 学生不但所学理论知识得到巩固, 熟练掌握各种基本仪器设备使用, 而且还熟悉了整个科研的工作过程, 这样学生们不仅能够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 还切身感受到所学理论知识与现实科学研究更加接近。整个过程完成后可以将学生的研究内容作为毕业论文提交, 这种合二为一的方式会增加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且可以避免时间有限造成的毕业论文内容贫乏, 对于提高学校毕业论文的整体水平也是很有益的。学生参与课题的时间可以从一个学期到两年, 具体时间根据课题的进展而定。几年的实践证明, 该方式可以使学生都能经过系统的、基本科研能力的训练, 进而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

二、导师起辅助作用

要充分发挥导师在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引导作用。从大学二年级开始, 由同学自愿报名选择导师, 通过参与科研活动, 学生的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工作方法、社交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都有很大的提高。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导师。因此, 在这些同学参与科研的同时, 充分调动这些同学的积极性, 利用同龄人之间容易沟通、相互影响力大等特点, 使他们在其他同学中起到带头、影响作用, 从而达到调动全体同学主动学习、参与科研的目的。由于每位导师都有研究课题, 加上研究所的检测平台等, 为所有有兴趣参与科研的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 进行规范的训练是科研人才培养的必要过程,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参与科研的具体时间。这样, 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也保证学生有机会按照自己的个性发展。在整个参与科研中, 导师起帮扶作用。导师的指导程度, 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应该是不一样的, 要区别对待, 有些人能力强, 知道该做什么, 该怎么做, 有些人则需要耐心、详细的指导。指导的方式以启发式为主, 主要引导学生自己来思考, 尤其是遇到问题的时候, 通过反复的讨论和探讨, 让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 有利于使“青年的敏感和独创精神”与“成熟科学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而相得益彰[1]。这种方式, 学生容易获得自信心。

三、实验室平台是基本条件

实验室是进行科研的主要场所, 也是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基地, 主要起到一个硬件平台作用。在学校的支持下, 表面微纳米材料研究所已经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开放实验室, 并且具有完备的仪器设备, 这就为学生参与科研提供了前提条件和有效保障。实验室开放的不仅是仪器的使用, 还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计划的制定、实验方案的实施都由学生自主进行, 教师只是作为配角参与、建议、指导本科生的科研实验活动。科研需要用到的仪器比较多, 而且大部分都是学生没有用过的甚至没有见过的, 进行培训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 每周导师都抽出一定的时间专门给学生讲解其中某一种仪器的原理、用途、操作及维护, 并在使用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研究所的教师以科研工作为主, 每个老师基本上每天都在做科研, 这样形成一个浓郁、活跃的学术氛围, 学生一直处于这样的环境下, 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并且通过科研实验, 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

四、撰写研究论文是关键步骤

研究论文的撰写是对自己参与科研工作的总结, 在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关键的作用。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 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得到提高。为了写好科技论文, 学生会积极主动、认真地阅读外文文献, 不仅使学生熟悉乃至掌握英文中科技论文写作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的表达方式, 促进了大学生专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而且可以让其亲身接触科研的前沿知识, 了解别人科研的创新点, 提高其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更加适合外向型人才的需求。

五、参加活动是一种激励

我们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比如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挑战杯、企业奖学金以及学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项目。由于这些活动获准立项限定研究时限、定期组织项目结题及成果验收, 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实际上让学生独立接受一套完整的科研训练程序, 还能获得实际收益, 很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积极性, 并且是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一个检验[2]。在研究所参与科研的学生更易于获得这些项目和奖励, 今年相关专业的很多学生主动来研究所要求参与导师的科研工作, 可见这样的激励是很有效果的。总之, 通过提供相应的科研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当然, 探索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的路还很长, 需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不断进行完善, 充分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以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龚放.素质教育——南京大学的思考和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毛彩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科研创新素质培养探讨[J].大理学院学报, 2011, (9) .

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篇2

五年制基础医学专业是首都医科大学为适应现代生物医学科学发展和高等医学教育发展需要于开设的专业,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的基础医学基本理论、较高科研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基础医学专业培养的是研究型的创新性人才,不是临床应用型人才,这些学生毕业后要能够胜任高等医学院校、科研机构及临床有关实验室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因此加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的培养意义深远[1]。为更好地培养基础医学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我校通常在第二学期末就为每一位学生安排导师,引导学生进入各科室课题组进行较为系统的科研能力培训。我们曾协助导师指导过三届基础医学专业学生的科研实践,对如何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

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在为期五年的大学学习过程中,通常前两年半为基础学习阶段,从第六学期开始进入临床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临床课程学习和基本的临床技能培训,而最后一年半的时间则进行专业课学习并完成课题研究、毕业论文写作及毕业答辩。因此学生进入课题组进行科研能力培训之时,正值任务繁重的基础学习阶段,而且中间还要进入医院进行临床课程学习和基本的临床技能培训,实际从事科研训练的时间有限,因此指导教师应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科研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有步骤、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切不可一开始就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否则不仅达不到预期目标,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对科研也容易产生误解和畏难情绪,不利于后续科研工作的进行。我们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在基础学习阶段主要让他们把精力放在基础课程的学习上,打牢医学基础。

在这一阶段可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阅读一些跟将来要从事的研究工作相关的书籍、文献和参加小组讨论会等,使他们对课题组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法、手段和研究现状有基本的感性认识并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术和方法,重在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当他们在最后一学年正式进入实验室后,此时和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指导他们选择相应的课题并完成相关的实验设计及进行后续的实验研究,在这一阶段着重培养他们的科研思维方法、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加强对学生医学文献检索方法和技能的培训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要想站在学科的前沿,使自己的科研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创新性,就要检索和阅读大量文献,从中了解有关信息,掌握学科动态。在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源中,如何全面、准确、灵活地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避免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漫无边际的资料阅读方面,是一切有效科学研究的前提,也是科研工作中最基本和最要的能力训练。目前,互联网的发展为文献查阅提供了方便和快捷的途径。我们在指导学生时,先让他们利用学校图书馆及其中的中文数据库如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等查阅相关的中文文献和书籍,当他们对相关专业名词和知识有所了解后,再指导学生使用如PubMed等检索工具查阅外文文献。学生阅读文献时,要求他们掌握先综述后论著,先摘要后全文的原则,对大多数文献可只看摘要,而对于重点文献则要仔细阅读,明确文章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用什么办法在解决,得到了什么结果,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相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他们获取、分析、掌握新知识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3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术活动

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是了解最新前沿动态和相关科学技术进展的有效方式之一。我们的课题组通常每周会举行一次组会,在组会上由1~2位学生进行文献汇报,讲解与自己课题有关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情况,或对自己课题进展和实验情况进行汇报。老师和其他学生则会针对文献的优点或不足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对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解决措施。我们要求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参加这类会议,引导和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过程,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

另外,我们也要求他们定期进行文献汇报和结果汇报。通常在学生正式进入课题组2个月后进行开题报告,6个月后进行中期报告,正式毕业答辩前进行预答辩,这些报告中间还会穿插文献报告和结果汇报。通过这一过程不仅可使学生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被及时发现并得到合理的解决,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对新知识、新领域的探索兴趣。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国内外知名专家报告会,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快捷地了解医学及相关领域的前沿资讯,丰富了见识,开阔了视野,为后续的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完成科研课题

科研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非常关键。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对要参与的科研工作的基本情况后有所了解后,就可以参与到实际科研工作中。笔者在指导学生参与实验的`过程中,首先让他们跟随自己观看实验全过程,全面了解和学习相关实验仪器的操作、各种液体的配置、标本的制备、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等,然后让他们从实验准备入手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实验方案,一步一步地具体进行实验操作,严格训练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通过完整、严格的科研实践培训,不仅使学生熟悉了科研的基本过程,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了在克服困难中成长。任何实验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实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们通过科学地分析、解决这些问题,锻炼了独立思考及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一体化。

5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参加毕业答辩

绝大部分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没有书写科研论文的经历,所以导师在论文写作方面应给予适当的指导。毕业论文通常包括综述和科研论文两部分。综述写作是一种综合性训练,它是在针对性地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语言对某一专题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综合概述,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技巧性,通过综述的写作既可使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及其目前的进展情况有较全面地认识。科研论文的写作是将自己在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得到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归纳、整理并形成能够反映客观规律的论点。

一篇好的科研论文,来源于新颖的思路、精确的实验和令人信服的结果。科研论文写作的同时,也是作者对自己所做工作的一个自我总结、评价、分析和升华的过程。

在综述及论文写作过程中导师首先应给学生讲明其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意义,然后指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科研内容确定主题,列出写作大纲,为全文确立一个整体思路,并在明确医学论文的基本结构、格式和规范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完成初稿写作,然后师生共同进行讨论修改,进一步完善,确保其科学性、严谨性和创新性。毕业答辩是科研训练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为了使学生熟悉答辩程序,提高答辩能力,在正式答辩前应进行预答辩,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另外,学生对要汇报的内容反复练习、PPT反复修改,争取在答辩时完美地展示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科研成果。

6结语

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实验;创新能力;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46-02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创新能力越显得重要。高校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场所,有越来越多的课题值得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培养他们的科研思维?这对中国改变产业结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十年来,在教育部的倡导下,各个高校都积极对教学进行改革,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创新能力的关键是有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探索正是强调了创新。因此,通过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科研思维是提高他们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理工科的大学生需要参加多门专业的实验课,实验课除了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增加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并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常规的实验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一般都是让学生按照实验教科书规定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虽然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没有多大的作用。在编写好的实验教材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操作,往往没有思考,实验的积极性也受到打击。仅仅靠常规的实验课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是不可能的,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探索开放式实验教学、创新性实验,其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创新也就是意味着我们通过科研活动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我们学院采取了创新性实验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它立足于基本的实验技能,允许学生在实验方案上做比较大的变动,倡导科学思维。在开设创新实验的过程中,我们有以下收获。

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表现为信息收集和加工、独立分析和决策、实践、团队协作及归纳总结等能力的提高。

1.信息收集和加工能力。他们需要明确的研究目的,根据需要查找文献,尽可能搜索一切相关信息。网络时代产生海量的信息,学生需要拥有自己的判断力,取舍所获得的各种信息,在这里必须要强调一点:围绕研究目的获取各种信息,否则学生会在海量的信息前迷失方向,不知所措,通过这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初步掌握信息收集、加工能力,开阔了视野。

2.独立的分析和决策能力。根据所筛选出来的信息确定自己的实验方案,并根据目的选择合理、可操作的实验方法。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种结果都可以通过多个途径获得,但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验室的条件来选择合理的实验方法,不可唯高、精、尖的仪器和方法是从,要强调实验方法的合理性,以满足实验需求为准。通过设计合理的实验技术路线,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创新性实验失败的风险较高,工作量大,因此,往往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队友们充分的讨论,可以大大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在实验设计早期,应该鼓励学生敢想,敢怀疑,提倡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是培养学生科研思想的重要阶段[2]。指导老师断不可随意否定学生的想法。实际上,我在指导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他们想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很特别,与老师的往往大相径庭。老师由于长年在一个领域里钻研,由于有思维定势,反而不容易跳出自己的框框。所以,指导过程也是提高自己创新能力,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势的过程。

3.实践动手能力。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通过实践证明的理论才可能是正确的,因此通过科研活动能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实事求是、认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光想不做是空想,大学生的通病就是做得少。学生实验过程往往会遇到许多没考虑过的困难,出许多简单、幼稚的错误。作为指导老师,要鼓励他们坚持探索,鼓励他们以“变”的思维去应对某些不经意的错误或许会获得新的结果。在河岸研究如何捕鱼的人永远不会抓到鱼。

4.团队协作能力。科研活动日益复杂,日益强调团队精神,靠一个人的智慧单干不会有大的成就。在创新实验的开始阶段,就需要集思广益,深入与老师和同伴讨论才能将实验设计得更合理,可行性更高。在实验中同样如此,由于大部分学生需要上课,不可能全身心做实验。因此,如何分配时间,如何分工合作变得至关重要。有些小组时间安排不当,刚开始积极性高,经常全组人参加,到后来就由于功课等各种原因荒废实验,无果而终。

5.归纳总结能力。人常说会做的不如会说的,强调的就是总结归纳能力。否则,再好的实验结果也只是一堆废纸,没人能理解,更不会有人认同。大学生由于缺乏经验,尚未建立良好的逻辑思维,往往不能很好地对实验进行归纳总结。指导老师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找到实验的内在联系,揭示实验结果的本质。所有的实验报告都要求学生进行讨论,但往往流于形式,学生根本不知道要讨论什么。我给学生的建议就是:实验结果与预期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你获得的实验结果与其他人的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进行这些比较和思考后,学生能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的分析方法。

创新实验成功的表现在于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要保证创新实验的可行性,还需要认真把握项目选题。项目选题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指导老师选题、学生自主选题、学生与老师协商选题。选择何种形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结合指导老师的研究领域和学生的兴趣,既要避免学生被动做指导老师确定的题目,又要避免学生漫无目的地选题。我们采取双向选择,每位指导老师给出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目前感兴趣的研究内容,学生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题目或内容,再由学生和老师进行双向选择,适当调整,最后确立研究题目。对于具有特别想法的学生,既可以请相关学院的老师来指导,也可选择思维开阔、研究领域广泛的老师对其进行指导。这虽然不是完美的选题方式,但能有效缩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差距,提高创新实验的可行性和成功率,整个创新实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求异思维、敢于怀疑。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绝非一个创新实验就可以促成。我们需要为他们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接受学生哪怕是错误或幼稚的质疑,允许学生与教师进行公开、平等的讨论。同时,加强指导教师的培养,使他们敬业爱岗。如果指导老师的创新能力不行,那还谈什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是大学教育方法、教师素质的提高过程,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夏雪,曹永建.开放性实验教学中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国轻工教育,2012,(2):69-71.

[2]刘虹.论开放式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33(1):78-79.

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篇4

笔者以为, 这种认识片面且不正确。科学研究并非研究人员的专利, 也应成为大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部分。因为通过参加课外科学研究, 你会知道如何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的书本知识, 今后自己应该着重去补充哪些有用的知识。在这种“学以致用”与“实践出真知”的“学习—科研”的良性互动中, 在校大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所学到的书本知识, 还可以更全面地锻炼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进一步说, 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 才是真正合格的人才, 才能真正对社会有用。

那么, 在校大学生应如何提高科研能力呢?笔者认为, 不妨做到“五字当头”。

一是“敢字当头”。马克思说过:“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 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 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山西农民王衡只有小学文化, 却在一无资金、二无专业技术、三无实验室的条件下, 经过2000多次试验, 研制成功一种新型高效防水材料, 并获得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王衡的事迹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在校大学生应克服一切怕字, 要敢于实践, 敢于尝试, 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敢于挑战书本上已有的定论。

二是“思字当头”。俄国作家契诃夫认为, 人有三个大脑———天生一个大脑, 从书本得来一个大脑, 从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得来一个大脑。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 不但要学会观察, 学会分析, 还要善于创造性地思考, 在积极思考中做到有所发现, 有所创新, 并最终把握自己的命运。

三是“恒字当头”。科学研究是艰苦的, 要想取得成果必须要有恒心、有毅力。在校大学生应有“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恒心, 要有“先坐冷板凳再坐金板凳”的吃苦精神, 要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毅力。研究的目标和方向一经确定, 就要义无反顾地去做。

四是“践字当头”。周恩来说过:“坐着言莫如起来行。”宋代诗人陆游云:“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课外研究中, 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 大胆尝试, 勤于动手, 争取在把书本知识应用到实践的过程中成为一个心灵手巧的人。

五是“小字当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曾经幽默地说:“大学生的研究应注意选择小课题, 这样成功的可能性大;而选择大课题, 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但是得精神病的可能性很大。”对于大学生而言, 从研究小课题入手, 一方面有助于培养科研意识, 探索科研规律, 另一方面也容易取得研究成果, 增加从事科研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护理人员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篇5

1、必须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医院创新体系。充分发挥院领导的主导作用,2、建立健全护理科研管理组织,成立医院科研管理委员会,在分管的院长领导下,科教科、护理部成立护理科研管理小组,主要负责护理科研课题筛选、课题设计、项目的实施与完成。

3、提高护理管理者对护理科研的重视,设专人负责,并将其纳入各级管理工作的议事日程,制定工作计划,鼓励各科带头搞科研,写论文;护理部每年年初制定护理计划,年终检查落实情况。

4、加强继续教育,每年举办市级以上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学术交流会,授课老师选择各科室护士长及业务骨干,所有护理人员都要参加,以高护理人员学术交流平台。

5、加强对外交流,每年争取不同层次护理骨干外送到不同级别的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培训,且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临床中。根据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需要进行不同级别的培训,制定不同专科科研知识培训计划,有重点、有计划地选送科研能力强的学科骨干及带头人参加各种科研学习班,启发科研意识,带领全院所有护理人员都有科研意识。

6、认真做好每一次的护理查房及业务学习,7、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护理人员积极搞科研,对不同等级的护理论文及科研成果予以不同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每年在科室年终终结大会和全院护理工作会议上给以表扬和奖励,激励大家积极踊跃参与。

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篇6

关键词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践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1)03-0036-02

Exploration of Innovative Competence based on Undergraduate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Zi Bin, Li Aimin

Abstract Undergraduate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 is an effective and important step in cultivating the innovative competence and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With the aid of 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 the students can take part in the chan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 and combine theory with practice closely. It is not only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boost their abilities of innovational spirit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increase their consciousness of teamwork and responsibility, but also an energetic countermeasure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esearch supervisor team.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practical teaching;innovative competence

Author’s address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China 221116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是培养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径,目前已成为国内外普遍认同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中国矿业大学自2001年开始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1]。中国矿业大学一贯高度重视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积极为学生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完善国家、江苏省、中国矿业大学三级科研训练创新计划体系(国家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江苏省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和中国矿业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确保中国矿业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数量、质量和水平不断得到增加和提升。

在大学生参加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的科研活动中,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加强实践科研的训练,提高大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大学生关注科技学科前沿、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同时促进高校教师科研指导队伍的建设,也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在指导大学生进行科研训练活动时,主要从培养大学生综合训练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促进教师科研指导队伍建设等3个方面进行考虑。

1 通过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

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申报过程中,学校教务处和学院加强宣传和广泛动员,充分营造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申报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科研训练计划的热情。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教师和学生参与项目的申报,充分发挥大学生参与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自主提出研究课题,填写项目申请书。评审过程考虑以学生自己提出来的项目优先为原则,严格规范,确保公平、公正、公开,在综合考查项目选题意义、难易程度、团队构成、创新性、可行性的基础上,最终遴选出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立项项目。

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让学生尽早进入本专业科研领域,充分了解所在学科的前沿和发展动态,在此基础上把所学理论知识与科研训练课题密切结合以解决问题;其次,指导教师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让学生制定具体科研实施方案、项目进度计划和阶段性成果汇报等,并对学生进展情况进行相应的指导和监督,从而增强学生的独立创新精神和实践科研素养;最后,对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得出的阶段性成果和结论,让学生以文档资料形式及时总结和撰写,教师进行具体指导,培养学生文字表达和归纳整理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如有些学生参加科研训练计划项目主要思想是发表论文,为评选奖学金、保送研究生等创造条件,这是大学生急功近利思想的一种表现。指导教师要重视这个问题,并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端正思想,通过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真正达到锻炼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今后工作学习奠定基础。

2 通过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很多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涉及多个学科,而项目团队成员的组成有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这就要求项目团队成员之间保持有效、和谐的合作。因此,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团队协作精神,从各个方面协助学生拓宽项目团队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的渠道,提供科研训练活动的便利,提高学生对科研探索的信心[2]。

学生在参与科研训练计划项目过程中,进行的科研活动可能涉及机构设计、电路硬件制作、软件编写仿真和论文报告写作等具体工作,显然必须要求团队成员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训练目的。因此,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的顺利完成,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克服利己主义思想,并且团队协作精神也是大学生今后成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所必备的良好素质。

3 通过科研训练计划项目促进教师科研指导队伍建设

高校教师科研指导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教育和科研功能的实现。因此,具有良好教学能力、科研经验的教师能够将科研经验和知识技能在指导科研训练计划项目过程中传授给学生,并且能够合理地指导科研训练计划进程,增强指导效果。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既是严谨的治学过程,又是良好的教育学习过程,是教学的深化[3]。教师在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但承担着项目指导教师身份,而且也是项目的参与者,而主持项目的学生更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和学生在进行科研训练计划活动过程中的相互交流和研讨也会促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提高。

教师在指导学生主持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首先必须负责指导学生把握项目申请书的内容和完善科研计划日程表;其次,在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指导时,能够为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科研条件,保证有足够的指导时间对学生的科研活动、论文撰写等环节进行具体指导;最后,教师在指导学生科研活动中遇到不熟悉的专业知识,也要查资料学习,自己真正掌握吸收了,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因此,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指导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指导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的立项、实施过程和完成项目结题报告,指导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促进高校教师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指导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罗承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2004,22(2):1-3

[2]沈明卫,涂澄海,何勇,等.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践中的问题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7):133-135

浅谈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 篇7

一般而言, 很难通过某一专门的课程来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 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广泛依靠其他各门学科教师的热情参与, 在各门学科中有意识地渗透、贯彻和加强科学教育, 才能树立大学生的科研意识, 养成科学态度与精神, 初步掌握思维方法、研究方法, 提高科学研究能力。通过广泛的调研和长期的实践, 我们摸索出了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在毕业设计中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1 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

1.1 将科研能力作为高校的培养目标之一

科研能力是指顺利完成科学研究任务所具备的本领, 是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关键条件, 它包括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思维能力, 还包括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协调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2] 。

任何一门学科要有所发展必须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为基础, 而理论则需要科研成果来充实和拓展。应将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纳入高校培养目标之一, 让学生既掌握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 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在学习中进行科学研究, 在科学研究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科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现成的概念、定理、公式, 更重要的是掌握科学的思维及方法。

1.2 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科研意识是指具有科研的浓厚兴趣和从事科研的强烈愿望;具有发表科研成果的需要;具有了解科研的动机和意向;十分关注科研的最新研究动态等等。

在每门学科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本素材介绍学科的发展史, 说明由于生活需要人们经过逐步探索和发展, 才有了现在的科学理论系统, 学习现有的科学知识, 可以更好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我们应该继承科研精神并有责任继续发展科学文化;可介绍相关的科学家的事迹与探索精神, 树立榜样, 激励斗志, 增强学生探索问题的决心;可结合最新文献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科研的基本思想, 深入浅出地讲解与学科相关的科研实例, 介绍国内外最新的科研动态、最尖端的科研成果、最新的科学知识, 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 同时也使学生真实地体会科研与创新的意义与作用;可以将个人的科研成果展示给学生, 将科研心得传授给学生, 告诫大学生树立正确、严谨的科学态度, 锻造坚韧、执著的科学精神, 还要诚实、奉献、耐得住寂寞, 不急于求成, 也不好高骛远, 踏踏实实地求真知, 在言传身教中培养大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潜质;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事例与现象讲授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未知的热情, 激发他们主动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使其具备基本的科研意识与能力。

1.3 改革教学方式和内容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提高科研能力首先要解决课内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培养相脱节的问题, 即必须改革传统意义上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忽略了大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和能力的培养。应该采取课堂讲授、讨论、自学、实验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 提前筹划与安排教学内容。一些陈旧、容易理解和记忆的内容留给学生自学, 教师应站在科研的高度讲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讲授理论的形成过程, 渗透学科发展的思想脉络, 渗透学科研究的思维方法, 并尽量讲一些当今专业领域最前沿的新知识、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的同时, 不断地提出问题, 引领学生积极思考, 有时可以进行互动式讨论, 分组发言, 最后进行点评, 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以供全体学生借鉴, 在此交流过程中, 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 反思自己的不足。通过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和探索, 使每个人的才智和独特思想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得到发挥, 这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兴趣, 朝着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个性化方向发展, 还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可根据课程的特点, 或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或布置具有科研性质的作业, 比如, 大学生可以就专业领域里的某个专题阅读几本书, 然后集体对所阅读的内容作出读书报告;可以查阅文献并就某专题写一篇小论文;可以参加教师的课题, 按照教师传授的方法, 独立地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 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快速概括和明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最后可对科研训练的部分过程进行考核, 每阶段考核成绩均纳入总成绩中, 如果有公开发表的作品、科研成果、竞赛奖励和社会实践成果等可以加分, 综合成绩及格者获得学分。

2 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

课外科研活动主要在双休日和寒暑假进行。科研活动是以科学精神为指引, 运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所开展的探索性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在前人的基础上探索问题, 熟悉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和步骤, 从而提高综合能力。大学生在课堂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滞后性的, 因此通过经常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科技活动和科研创新活动, 可以更好地吸收、消化课堂教学内容, 完善知识结构, 发展创造性思维, 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通常仅仅靠看书是很难提高科研能力的, 科研能力的提高常常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逐步提高的。因此大学生经常参加一些学术性交流活动, 例如, 学校邀请专家或教授进行的专题讲座等, 有利于去接触一些本专业领域的前沿学术动态, 明晰学科发展趋势, 产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还可以去参加一些研究生的学术交流和硕士论文答辩, 注意他们论文选题的新颖、趣味性[3] , 通过交流和听报告, 可吸取不同的思想, 再经分析比较可增强创新意识;还应该多参加一些科研创新活动或比赛等, 以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大学生在实习基地和实验室的学习, 鼓励他们参与教师的课题。学校的实验室向全校各专业的大学生开放, 这为大学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方便。我国的大学生理论较好, 但实践机会很少, 动手能力较差, 有的只是在实验中机械地完成实验内容, 并没有动脑筋去发现问题。科研实验需要根据理论知识, 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摸索, 独立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探索。大学生通过参与实验的设计、实施、结果分析等过程, 就能够体会研究思路的形成、研究方法的选择、实验可行性分析思路等。科研有时需要一些实际生活中所没有的实验器械做支撑, 这就要求大学生根据科研的要求, 自行制作实验器械, 要求具有很强的动手和创新能力。经常参加这些实践活动, 就会在实际锻炼中磨练和拓展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 经过实践锻炼, 可使所写的科研论文内容更加充实, 数据更加真实, 不仅能够让其理论联系实际, 保证论文的质量, 还能在这个过程中拓宽自己的研究渠道, 大大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江苏大学已经举办了五届江苏大学“星光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连续两年, 组织批准了百名大学生创新项目, 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开展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热情, 有力地推动了“崇尚科学、追求真知、锐意创新、勤奋学习、迎接挑战”优良学风的形成。如, 有位学生在应聘上海某著名企业时, 脱颖而出, 许多名校的研究生都竞争不过他, 这得益于他在大学期间, 有一颗积极进取、科研创新的心。他和志同道合的同学组成了一个团队, 经常搞一些发明作品, 参加了大学生科技作品大赛等。公司了解到他是一个既懂得协调团结能力, 又有一定的创新科研能力, 便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简称“挑战杯”, 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 国内著名大学和新闻单位联合发起, 在国家教育部支持下组织开展的大学生课余科技文化活动中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权威性的全国性的竞赛活动, 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技“奥林匹克”[4] 。第六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复赛中, 本校申报的3件创业计划作品硕果累累, 以一件作品进入终审决赛, 争夺金、银奖, 两个全国铜奖创下本校“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历史最好成绩, 这也是相继取得2007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第六名以来本校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的又一喜人成绩。计算机学院2004级本科生张翼同学喜获第五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他曾在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二等奖、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江苏省一等奖、第三届江苏大学“星光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获一等奖。本届评选, 江苏省共有4名同学获奖, 张翼同学作为江苏省唯一的本科生代表获此殊荣。

3 在毕业设计中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

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在各自领域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及科研能力的综合体现, 是培养计划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节。大学生要将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看成是科研培养的过程。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完成一篇毕业设计, 需要经过选题、查阅大量的中外文献、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确定、论文撰写等环节。

3.1 提高查阅文献的能力

做毕业论文前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 跟踪学科前沿动态, 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术, 了解别人做了哪些研究, 结果怎样, 从而选择自己的科研方向和论文的题目。在查阅文献中学习别人的思路, 借鉴优秀的方法, 提炼大量信息, 激发创新, 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科研水平。

3.2 培养论文选题的能力

选题的重点在于创新, 因为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进的, 目的不是重复, 而是有一个新的思路。在确定研究目标、内容及步骤时, 要考虑时间的允许, 经费的保障等, 防止题目过大完不成任务, 题目过小又达不到要求的工作量。还有选题时不要只局限于某学科的某一小问题, 要体现交叉性, 培养本科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 。

3.3 培养论文写作的能力

论文叙述要简练、完整通顺, 观点鲜明, 条理清晰。通过磨练, 大学生可以熟练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格式和规范, 以及在写作过程中如何对现有的科研成果进行总结、分析和创新, 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框架。

在整个毕业设计期间, 教师应加强指导, 即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 2008年本校有5名同学的毕业设计荣获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

4 结语

大学教育不是让大学生掌握一个系统的知识构架, 而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不断创新的综合科研能力。这里讨论了如何在课内、课后以及完成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充分运用现有的条件, 以大学生自己为主体, 激发学习兴趣, 创新学习方法, 在多方面、多环节的组织实施中提高科研能力。

1) 大学生如果能在课程学习中充分培养科研能力, 在随后的毕业设计中将会事半功倍, 如果没有抓住在课程学习培养科研能力这个契机, 势必在课题的选择、研究分析、论文的写作方面遇到很多的困难。

所以, 大学生可以把课堂当成自己锻炼的舞台, 尽情的发挥自己的见解, 和老师及同学交流, 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2) 校园文化活动及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 也是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创新思维、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参加一些不同层次的学术报告会、科研项目等会拓宽本科生的知识面, 激发科研兴趣, 科研能力在活动中逐步得到提高。

3) 毕业设计完成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真实的科研过程。在导师指导下, 通过文献阅读、选题、确定思路、撰写论文等, 使本科生得到了一次完整的科研训练。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及写作和表达能力得到了系统的培养, 科研的素质将在这些过程中得到升华。

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需要他们自己平时在各个方面凭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在知识、素质、能力三方面共同进步, 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水平科研人才。

参考文献

[1]上官子木.教育的国际视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邓静, 吴华昌.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索及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12) .

[3]杨牧磊.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大理学院学报, 2008 (7) .

[4]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7) 2号[Z].

对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思考 篇8

(一)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造就创新人才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对创新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在传统教育体制下, 大学本科阶段主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 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足, 而科研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因而需要加强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二) 近年来国内外高校均将科研能力的培养列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从国内情况看,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和专业必需的理论基础知识, 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 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高等教育法》把具有从事本专业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作为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从国外情况看, 在1998年, 美国博耶委员会发表了题为《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的报告, 在其中明确指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是构建以研究为本的本科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显然, 国内外高校均高度重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高低问题, 已经把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列为高等学校重要的教学目标。

二、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部分大学生对科研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部分学生尽管学习成绩不错, 但对科研的重视程度不够, 认为科研是少部分学生的事情, 与己无关, 在大学期间只要顺利通过相关的课程考核就可以了。因而对诸如本科生科研项目的申报等关心甚少, 当班主任要求每个班必须报若干项, 且落实到人时, 才被动地不得不去填写项目申请书。由于缺乏从事科研的主动性, 对申报的项目内容事先未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因而在资料的搜集、项目的论证等方面均显得十分仓促, 应付了事。还有的学生在申报项目时, 积极性较高, 但一旦申报成功, 就以为大功告成, 对项目研究的主动性不高, 等到项目即将中期检查时才会按照指导教师的要求完成必要的工作, 然后又会使项目研究处于停顿状态, 在快结项前才开始加班加点, 在整个项目研究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不够。

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 只注重自己所承担课程的基本体系和内容的讲解, 至于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方面, 下得功夫并不多。或者只是在每年的本科生科研项目的申报前夕或申报期间, 在课堂上轻描淡写地提及, 并未将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长此以往, 就会使得课堂教学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脱节, 形成“两张皮”的局面。

(三) 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有待提高。

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发挥有显著的影响。笔者在进行本科生科研项目指导时观察到,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 不乏项目负责人在唱独角戏的情景, 而成员的作用发挥得不够, 集体的智慧受到制约。由于项目组成员来自不同班级、学院、乃至不同学校, 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 所学专业也不尽相同, 在进行合作时, 就对项目负责人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项目负责人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来统筹协调, 从问卷的设计、发放、回收、整理等都要做大量的工作。尤其是有的成员在提交了研究报告中自己所承担的部分的初稿后, 就会认为自己的工作已经全部完成, 对后期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显然, 团队意识不强使部分项目组成员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没有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 觉得自己不是项目负责人, 仅仅是成员, 没必要太积极、太主动, 只要在规定期限前完成任务即可。

三、对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路径分析

(一) 采取多种措施, 提高学生科研意识。

首先, 从低年级的大学生开始入手, 将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涯中。如在新生的入学教育时, 就可以请相关教师和人员为学生做指导, 为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 让学生领略学者的魅力, 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充分发挥学术报告的优势, 使学生在每一场学术报告中受益, 如时间充裕, 给学生留够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与报告人充分交流。这样, 学生就可以从学术上、人格魅力上对学者有更深的了解, 从而产生对科研的兴趣;再次, 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 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 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使学生不再闭门造车。

(二) 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千方百计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融入其中。在讲解相关内容时, 要求学生多关注自己感兴趣的经济学现象和热点问题, 注重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相关知识, 为本科生科研项目的申报提早准备选题及查阅资料等, 这样学生就会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项目的申请, 项目的论证也会有理有据。当然, 教师应该时常向学生传输这样的观点:不打无准备之仗。在申报项目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在填写申请书时要认真仔细, 当申报成功后更要以积极、热情的态度从事项目的研究。在教学中, 应适时向学生推荐和介绍著名经济学家的文章, 在与学生的共同拜读中使学生掌握论文的基本格式和要求。在此基础上, 对有些涉及面较广的综合性问题, 就可以让学生提交小论文, 篇幅不一定太长, 但必须从严要求, 论文的格式必须要规范。只要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学生从事科研的潜力就会被挖掘出来, 就会实现由“被动科研”到“主动科研”的转变。

(三) 注重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学生在从事科研活动时, 团队合作精神是不可缺少的。如学生要圆满完成本科生科研项目, 就要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从项目的申报开始, 团队合作的效果就已经表现出来了。有的课题小组在申报项目时, 项目组进行合理分工, 发挥每个成员各自的优势, 在题目的选择、资料的搜集、整理、课题论证等方面群策群力。由于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申报的项目如果成功立项, 每个成员都有很大的成功感, 在以后的项目研究中就会使得团队精神更加发扬光大。无论是问卷的设计、调查、回收、整理、汇总, 还是研究报告的撰写及修改, 每个成员都会积极思考, 发表自己的观点, 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 并时时关注项目的进展, 使得团队精神得以延续;相反, 如果团队合作精神不佳, 成员的作用就发挥不出来, 大量的工作只有依靠项目负责人孤军奋战。除此之外, 在学生从事科研过程中, 要努力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克服困难的精神。只有这样, 当学生在科研中碰到难题时, 才会积极进取, 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完成预期的目标。

(四) 从制度上加以完善和保证。

为了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科研积极性, 应该完善本科生科研项目管理制度。笔者所在学校于2013年4月印发的修订后的《新疆财经大学本科生科研基金及科研项目管理办法》, 对本科生科研项目申报对象及条件、申报范围、项目申报及立项、项目管理、经费管理、表彰与奖励及保障与支持等做了全面的规定。如在“表彰与奖励”中, 就明确规定“结项鉴定结果为合格以上的项目可按《新疆财经大学普通本科生创新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申请创新学分, 结项鉴定结果为优秀的项目将优先向《新疆财经大学学报》推荐发表。学校鼓励项目成果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并注明‘新疆财经大学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资助’字样的项目成果, 学校将给予适当奖励”。显然, 这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在项目质量上下工夫, 不再满足于“合格”鉴定等级。又如在“申报对象及条件”中, 具体规定为“我校在读普通本科二、三年级无重修课程、无违纪行为的学生;项目申请团队由3~5人组成 (含主持人) 。主持人及参与人只能参加一个项目。学校鼓励跨班级、跨专业和跨学院联合申报。对于跨学院申报的项目, 由主持人所在学院申报。”这就对申报项目的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 必须学有余力, 并遵守纪律的学生才有资格进行项目的申报。且鼓励联合申报, 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再如, 在“申报范围”中, 就明确规定“与本科所学专业有关的理论及政策研究或调研活动;与本学科交叉的相关学科的理论及政策研究或社会调查;技术研发等;申请者认为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项目。”不难看出, 申报的范围既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基础, 又考虑到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在比较宽泛的范围中加以选择。

(五) 吸收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

吸收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对学生而言是一个绝佳的锻炼机会。在参与项目研究的过程中, 学生的科研能力会得到一定的提升。如笔者所在学校, 最近几年就组织学生参与学校立项的省部级以上课题的社会调研活动, 需要学生赴疆内有关地区进行实地调研, 完成调查问卷 (问卷由课题组提供) , 统计调研结果。如2013年征集课题共10项, 课题的社会调研类型以社会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方式革新、民生、就业创业和低碳环保等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主。且每个项目由校团委提供1, 000元经费支持, 其余费用由课题组承担。从以往的情况看, 参与的学生积极性很高, 完成的调查问卷的质量较好。

总之, 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既要在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方面狠下工夫, 又要在制度上加以完善和保证。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将有令人欣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毕保良, 陈颖等.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途径及建议[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1.5.

[2]新疆财经大学.新疆财经大学本科生科研基金及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新疆财经大学校办发[2013]4号.

[3]师海蓉, 张磊, 付政祺.提高大学生科研教学质量的探讨[J].考试周刊, 2011.62.

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篇9

1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研成果, 激发学生学习和科研的兴趣

方剂学是一门以理论授课为主的中医药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课堂上往往是教师按照章节对方剂进行讲解, 学生按要求理解和记忆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和组方原理等内容。初学时, 由于需要记忆的方剂数量不多, 学生尚无厌烦感, 但随着学习的深入, 学生会逐渐产生一些负面情绪, 如烦躁、恐慌、无助、迷惑等。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 在方剂学课堂授课中适当引入相关方剂的科研成果以优化教学内容, 将大有裨益。如在讲授补阳方剂肾气丸和右归丸时, 为使学生深刻理解两方的配伍特点, 可以引入相关的科研成果进一步解释。有研究[2]显示, 用粗糙集的方法可评价肾气丸和右归丸等补肾阳类方的疗效, 探究药物间的配伍规律 (教师可以简要介绍粗糙集理论是一种智能信息处理技术) :利用肾阳虚大鼠模型研究发现, 山药与肉桂、山药与附子之间存在协同作用, 证实了两方在药物配伍时使用“阴中求阳”的必要性。基于对两方“阴中求阳”研究成果的介绍, 学生继而提出了“肾气丸中配伍丹皮、茯苓、泽泻与方中其他5味药有无协同作用?”等问题, 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通过引入方剂的现代研究成果, 激发了学生探究方剂配伍规律的兴趣, 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牢固。

2 引导学生参加科研课题研究, 锻炼实践能力

科研化教学起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立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 UROP) , 目前已被美国和欧洲诸多学者誉为“21世纪的教学法”[3]。通过科研化教学, 从本科生阶段开始引导学生参加科研训练, 能锻炼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 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由于方剂配伍规律和方剂效用机制研究是方剂学科的重要科研方向, 许多方剂学教师围绕此方向开展了一些实验和文献研究, 并获得了经费资助, 这些课题的研究设计能为学生提供科研思路, 又能在课余时间给予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另外, 进入方剂学学习阶段的本科生已经具备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和中医诊断学相关知识, 通过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 有助于学生对方剂学中基本理论现代科学内涵的理解。在科研化教学的实施中, 首先要对授课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其次需要全体学生围绕教师提供的课题方向查阅文献资料;再次教师应对学生解析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学生在课余时间按次序轮流跟随教师完成部分研究内容;最后总结分析各部分研究结果。此外, 教师还可以协助学生发现方剂学理论中需要深入探讨的具体问题, 鼓励他们以科研实践小组为团队, 自由申请各级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争取获得立项支持。由此, 学生由科研课题研究的参与人变成了负责人, 他们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结果分析等多种科研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

3 指导学生参加创新比赛, 树立创新意识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活动, 也就是教师要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树立创新思维意识。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意识, 才有开展创新活动的可能性。创新意识要求学生善于想像、思维活跃, 既遵循科学规律, 又不为传统思想所束缚, 对已知领域有强烈的探求兴趣和创造欲望, 对已知领域能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研究问题[4]。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科研实践活动的锻炼。通常学生在学习方剂学这门课程时, 教师会提供一些方剂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供学生参考, 课余时间会带领学生参加科研课题研究, 同时指导学生开展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经过半学期的锻炼, 学生往往会在课程结束后拥有学术论文或专利等科研成果, 说明此时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已经初步建立, 为今后创造性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的科研成果是通过自身努力取得的成绩, 作为教师应该给予适当帮助和鼓励。可以根据作品情况, 推荐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天堰挑战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药创意设计竞赛等比赛。学生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 既能开阔视野, 看到自身作品的不足之处, 又能获得一定的自我认同感, 是创新思维的动力。由此也可以看出, 即使一门课程的期末考试结束了, 也不意味着这门课程学习的结束, 正是由于将科研融入教学, 才带给了学生持续的影响。

4 结语

众所周知, 科学研究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开展的, 教学是一种传播理论知识的活动, 将科学研究取得的成果融入教学活动能提升教学质量。因此, 科研与教学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学和科研是高等学校发展的主题, 推动教学与科研的共同发展、促进两者协调统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提高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5]。近年来, 我们将科研适当引入到方剂学教学中, 因材施教, 增强了学生学习方剂学和进行科研的兴趣, 使学生在多次创新竞赛中获得了优异成绩, 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将科研融入教学的实践中, 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教师科研素养的提升、健全合理评价体系的建立等, 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完善深化该方面的改革研究。

摘要:基于方剂学课程特点, 将科研融入方剂学教学,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具体方式包括3个方面: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研成果, 激发学生学习和科研的兴趣;二是引导学生参加科研课题研究, 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指导学生参加创新比赛, 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在方剂学授课中, 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是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 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方剂学,教学,科研,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婷婷.加强科研训练, 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2, 3 (4) :24-26.

[2]王秀凤, 伊丽娜, 张磊, 等.基于粗糙集的肾气丸、右归丸、右归饮3首补肾阳类方配伍规律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33 (1) :114-118.

[3]张瑛.论本科生科研与教学之融合[J].当代教育论坛, 2012, 6 (2) :87-90.

[4]王萍玉, 谢书阳, 许金花.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9, 26 (5) :341-342.

浅谈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0

1 温州医学院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取得的成效

温州医学院检验生物系有很好的学科基础, 医学检验专业是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 生物技术专业是温州市重点建设专业, 临床检验诊断学是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 建有浙江省医学遗传学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基础课 (生物学) 教学示范中心, 有一支具有较高科研素养的教师队伍。2005年, 我院学生科研立项8项, 1位学生获得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两人获得三等奖;2006年, 学生申报学校学生科研课题36项, 立项20项, 其中1项获得了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资助, 3位学生分别获得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一、二、三等奖;2007年, 申报学校学生科研课题63项, 立项22项, 其中1项获得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资助, 3位同学分别获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一、二、三等奖, 1位学生获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

2 当前我院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重要性认识不够, 突击的多, 有长期研究目标的少, 制度建设力度也有待于加强。学生科研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学生科研工作的计划性、持久性差, 没有实现学风建设与科研平台的有机结合, 激励机制还不健全, 一系列的保障体系都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教学计划难以激发大学生的科研氛围, 也造成了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时间不足。就目前的实际情况看, 大学生的主要精力是课程知识的学习。大一学生有热情, 但对科研不知从何下手, 大二学生刚开始学专业课, 而且参与各种学生组织、文体活动的学生占多数, 进入高年级学业任务较重, 要面临英语四、六级考试, 又要准备考研, 还要面临就业的压力。

指导力量不足。虽然科研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但是这项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就目前情况来看, 我院教师中仍存在着创新意识不强、实践能力薄弱的状况, 加之教学任务繁重, 很难对大学生科研进行高质量的指导。另外, 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科研活动的人数较少, 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对学生科研工作投入不足, 必然会导致大部分教师被动接受学生科研任务, 与学生的交流产生断层, 影响科研质量。

学术氛围不浓, 缺乏吸引力。良好的学习、信息环境, 浓厚的学术氛围, 不仅为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同时也能激发学生潜在创造力的发挥。从我院举办的不同形式的大学生“学术讲座”来看, 参加的学生人数少, 而且大部分学生都是学院硬性要求或因其他原因而去参加的。听报告过程中常常有人“开小差”, 离预期的教育效果还有差距。

科研载体有限。学生目前的科研创新活动主要由团委以“课余活动”的形式开展, 只是作为第二课堂的一部分, 学校里真正和科研主题有关的社团很少。即使各种学生社团、协会或学生会相关部门的活动搞得轰轰烈烈, 也都缺少学术气氛, 科技含量不高。

3 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主要目标

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精神。在大学生中倡导一种以创新为荣、以创新为乐、崇尚科研创新的良好氛围, 以各种方式调动鼓励大学生的科研创新热情和科研兴趣。帮助大学生选择科研方向, 制定科研目标, 调动这些青年学子的科研潜能, 释放科研激情, 坚定其创新意志。

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 敏锐的观察力, 创造性的想象力, 独特的知识结构及活跃的灵感等五大特征, 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 应当朝着这五个方面努力引导。

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包括:资料检索能力、信息综合提炼加工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力 (论文的撰写) 等。

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情感。创新情感是科研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没有对科研创新事业的追求兴趣, 没有对科技发明的憧憬和满腔热情, 就无所谓科研创新。因而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科研创新的价值观, 即大学生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科研创新上。要培养大学生为国家做贡献, 为造福人类、完善自我而创新的高尚情操。

培养大学生敢于创新的个性。包括培养大学生投身科研创新的恒心毅力, 独立自主性意识, 敢于追求真理、发现真理、坚持真理、服从真理。既要尊师重教、文明礼貌, 又要敢于藐视权威、挑战权威, 敢于并善于标新立异。

培养大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创造性学习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素质的基础性训练, 学院要通过教育理念改革和调整相关制度, 倡导并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习惯。

4 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策略

4.1 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 形成全院重视学生科研创新工作的局面

健全组织机构, 完善组织管理体系, 领导、协调、研究和指导学院的学生科研创新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使师生充分认识到, 这项工作对学院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提高师生参与率, 形成全院上下重视、关心、支持学生科研创新工作的局面。

4.2 建立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长效机制, 确保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把大学生的科研实践纳入大学生培养计划, 为大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开设相关的课程, 开设科研选修课、建立科技兴趣小组, 并融入到见习实习工作中, 实现学生科研工作与课堂教学的紧密结合, 这样既解决了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仅仅是第二课堂的问题, 也解决了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参与率问题, 同时还为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奠定了基础。

强化学生科研创新工作的激励措施。学生学分管理和学生操行成绩的评定, 要加大对学生科研创新工作的支持力度, 对于获得省市科研专项、科研成果的学生, 要给予相应的学分和操行分的奖励。为了加强学生从事科研工作过程的调控和管理, 加强对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指导, 更好地提高学生科研活动的质量, 对于指导学生科研工作成绩显著的教师, 学院要通过在职称评定中政策照顾、专项表彰奖励等渠道, 激发教师在指导学生从事科研工作中的积极性。

制订如《大学生科技活动规划》、《大学生科技活动管理办法》、《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奖励办法》、《大学生创新学分奖励办法》等规章制度, 为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广泛宣传并营造学生科研氛围。

4.3 加强“指导教师队伍、思政辅导队伍和学生科技创新骨干队伍”三支队伍的建设

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要做到:①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要有效提高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层次和质量, 必须发挥指导教师的重要作用。在教师中选拔一批热心指导学生从事科研创新工作的骨干力量, 加强对他们的重视、支持与培养;②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制定指导教师工作职责, 落实指导工作量, 成立导师团, 开展评奖评优等途径鼓励教师参与科技宣传、科技讲座、科研指导等工作, 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使其在平时加强学生专业课学习的同时,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科研专长, 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在学生科研工作中的作用, 增强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与个性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大小往往要取决于其个性发展程度。为营造更加深厚的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氛围, 深入开展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 必须注重实施个性化教育, 营造个性化学习环境, 树立“以学生为本”思想观念, 根据人才成长规律, 注重发现学生个性, 发挥学生特长。

学生科研创新骨干队伍建设。加强选拔和培训学生从事科研的基本能力和基础素质;组织学生参加项目研究实践, 提高学生科研动手能力和解决分析问题能力;开展科技交流, 学习和丰富科研创新活动经验;开展科研创新成果评奖评优, 以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尊重科学、发展科学”的观念,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4 拓宽渠道, 搭建平台, 加强阵地建设

广泛开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通过认真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为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提供展示的舞台。要努力配套建设相应的创新实验基地或实验室, 充分利用现有教学与实验室资源, 并实行公共与专业实验室开放制度。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社团和兴趣小组, 开展各种科研类校园文化活动。为了各社团和兴趣小组更好地开展科研学术活动, 不但要制定相关制度, 而且还要为各社团和兴趣小组都配备相关专业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科技类学生团体, 开展技能培训、实践锻炼、设计竞赛等科研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开展诸如“生命艺术节”、科研文化节、学生综合素质大赛等内容丰富的与科研创新实践活动内容相关的文化艺术活动,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加大企业与大学生科研的合作力度。充分利用有效的社会资源, 让学生参与教师与企业所合作的项目研究, 拓宽资助渠道, 引进企业的资金来支持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 也能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科研成果转变成生产力的途径。这方面的工作我院已经做了初步的尝试, 取得了一些成效。另外, 要进一步加大学院对学生科研创新工作的经费投入, 为学生开展科研创新工作提供更好的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周海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素质的几个着力点[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7 (4) :91-92.

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篇11

【摘要】新时期高校的任务是培养具备科研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科研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的学术能力。通过各类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课外科技实践的实施,阐述了基于自主创新性实验项目的通信专业本科生实践技能、创新思想、创新精神、科学态度等方面的培养和提高的意义及作用。

【关键词】创新性实验 ; 科研创新能力 ;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036-02

2006 年11月,教育部启动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计划”,旨在探索和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进行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强调实验过程中的自主性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设计,加强思维和方法训练,力争培养一批具有潜力的拔尖型创新人才[1]。目前,培养具备科研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的主旋律。东北电力大学已定位于“教学研究型大学”,近年来学校开展了“本科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建设工作。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让本科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工作,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目的。

一、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确定

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以前开设的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是为了验证课本上已有的理论知识,只能起到巩固理解课本知识的作用,束缚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即使目前,国内部分高校的实验教学经过逐步改革已在基础实验以外,增加了一些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主要是将教材中各重要章节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包括多步骤的复杂和较大的实验,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设计性实验,则主要按照一定命题,鼓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学习相关学科理论进行方案设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最后结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是在以上基础上结合教师科研和教学实验需求所设置的,力求具有应用性和实效性,使学生得到科研基本技能训练。

二、项目实施中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查阅、运用文献资料的能力

通信工程学科知识丰富,且涉及的领域广,不断积累知识以及总结、吸收他人的经验和教训,是为培养创新能力、取得创新成果开辟捷径。本科生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会逐步涉及较为精深的专业知识。鉴于自身的经验不足和专业知识尚不精深,更应该脚踏实地学习专业知识,要学会查阅中外文献资料。掌握积累的知识越多,则在实验中联想、类比、想象的领域就越宽广,从而更容易产生新思想、新方法。

2.培养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

现在我国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一个严重问题: 动手能力较差,只是机械地吸收知识。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中,学生是主角,是课题的主要承担者,教师只能给予必要的帮助指导,起辅助作用,而不是代替学生完成实验。因此,实验的每一步骤都需要学生亲自完成,教师仅仅起指导作用,这样能真正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同时,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干,让学生拥有充足的自由空间,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顺利地完成实验任务。

3.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思想

创新思想是创新的源泉,能激励人的创新欲望,要培养学生突破模仿性思维模式,建立创新式思维要树立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敢于想象、敢于挑战、勇于实践、勇于钻研的活跃思想,积极主动地运用基本理论创新实践[2]。

4.培养学生坚韧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坚韧的创新精神坚韧的创新精神是创新的保障,创新不可能轻而易举,其中会遇到无数的艰难险阻,培养学生有高度的事业心,有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有敢于吃苦和甘于奉献的科学品质,有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进取精神,以及科学伦理道德。

5.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研工作者必须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科学作风,不能有半点的虚假成分。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和工作态度是实现创新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才能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有所创造。社会倡导诚实守信,作为大学生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不仅要学会做实验,更要学会做人,在学习阶段就应养成良好的诚信道德。但是现实情况并不乐观,不少大学生在学习上弄虚作假,抄袭论文的现象相当严重,这种不正之风一定要坚决纠正。指导教师要严格把关,鼓勵和监督学生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任务,端正学习态度,培养严谨的科研作风,树立现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承担更大的责任打下良好的基础[3]。

6.培养学生和谐的团队精神

培养学生和谐的团队精神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这是科研群体交流和科研团队合作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目前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生活在温室里的花朵,自然缺少独立组织能力,团队意识也较为薄弱[3]。而创新实验过程中要求所有的课题组成员必须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实验研究任务,学生自己去分工协作,组织开展好各项工作。比如有的学生负责项目申请书、项目中期考核、项目结题报告及研究性论文撰写等工作; 有的负责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检索、查阅工作; 有的负责实验数据整理、分析及统计等工作。

三、结语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独立实践能力,弥补了传统实验教学局限于验证原理、单纯掌握操作技术以及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种种不足,充实和改革了实验教学内容。创新性实验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刘一飞,张景华,俞海洋.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构建基于能力培养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7

[2]李存金.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途径与机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2

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篇12

一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不足

尽管这些年来我们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增大, 但是由于起点低、底子薄等诸多原因, 现在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特别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地位不够突出

尽管当前许多高等院校已经意识到培养学生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尚有不少院校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还认识不足, 只是在口头上说说, 并未落实到行动上。学校办学思路还是停留在以招生数量和经济效益优先, 培养质量居后的老路子上。特别是在经济大潮的影响下, 开展工作过多考虑投入产出比, 不愿意投入财力和物力到科学研究上, 特别是基础研究上。

(二) 高校创新型教育人才队伍尚未完全建立

培养有创新性意识的学生需要有一支高素质、创新型教育人才队伍。自从高校扩招以来, 我国在校大学生总规模已经达到2979万人, 稳居世界第一。但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教育资源配置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矛盾。而因为工作要求高、压力大、相对待遇不高等原因, 目前高校并不能吸引足够多的高素质人才进入该行业。

(三) 高校能够提供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科研资源不够丰富

科学研究是一项高风险而且回报率不确定的活动, 需要有长期、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目前除了一些重点高校以外, 大部分学校的学术资源尚不够丰富, 科研平台尚不够坚固。一些高校缺乏可供学生进行学术活动特别是创新性科研活动所必要的场所、信息、设备、材料和人员等要素, 客观上阻碍了学生科研创新的实施。另外, 目前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评价、使用和激励措施远未完善。许多大学生创造的科技成果无法得到进一步推广, 科技价值不能够得到合适的体现, 这也造成了大学生科研创新无法可持续发展。

(四) 大学生科研的主观能动性不强

经过高中三年激烈的拼搏, 一些大学生觉得在大学阶段应该好好歇一歇了, 于是他们开始抱着混日子的想法在学校中虚度光阴。另一方面, 许多学生由于在中学阶段缺乏从事科研工作的经历和创新素质的培养, 对于科研工作和创新能力的认识比较肤浅, 不知道从何时何地着手。另外也有些学生一开始对科研创新很有兴趣, 但是一旦在实践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 就会变得一蹶不振, 失去了坚持下去的勇气。

二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一) 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

1明确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核心地位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征求意见稿) 的要求, 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 将定位在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 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特别要求高等学校优化结构办出特色。这表明, 2020年前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已不是重点, 将进入发展理念战略性转变和全方位注重教育质量的新阶段。为此, 从培养造就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出发, 高校必须明确人才培养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意义。围绕这个中心, 高校应当展开深入和广泛的理论研究和探讨, 深化教学改革, 严格教学管理, 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特别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严格制定并切实实施对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的相关政策, 大力推进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改革。

2营造鼓励学生科研创新的校园氛围

学生科研创新成果的评估, 应当成为学校对各个部门、各位老师和学生进行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 与学生的成绩、老师的职称评定、职能部门的工作业绩紧密挂钩。要在整个学校里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科学氛围, 在全体师生当中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只有在这样良好的氛围里, 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才能得到呵护和培养, 日渐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在人才培养的具体工作中, 学校应当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 充分开发其秉赋和潜能, 支持和鼓励创新, 将教学工作的重点从以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

(二)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必要保证

1培养大学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

榜样的力量总是无穷的。一个好的老师, 应当是学生进行科研创新活动的示范者、引领者、摆渡者和同行者。教师应当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 并每每在关键时刻给予坚定的支持。而一个目光短浅、没有科研意识的老师, 则有可能将一个极具科学潜质的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扼杀在摇篮里。因此, 研究型的大学里必须要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研究型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应当懂科研、爱科研, 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当中去。他们应当把握住本学科的发展趋势, 深刻掌握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 及时吸收本学科内最新的科研学术成果, 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这些教师自己应当有稳定的科研方向、一定的科研经费和坚强的合作团队。在此基础上, 他们要能够为自己的学生创造进行科学研究的各种条件, 有能力全程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活动, 并及时解答学生创新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给予学生科研活动积极和正面的评价。

2培养大学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

进入21世纪以后, 教育正面临着两个改变:一是要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会学习和创造为主。二是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高校应当大力培养教师与时俱进、大胆进行教学创新的能力。通过教学观摩、教学评估、教学比赛、教学科研等方式提高教师进行教育活动的综合能力, 鼓励他们开展探究性教学等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探究性教学是指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的交互方式,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成为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主人。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 大学生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 积极地观察、思考、自学、合作和表达, 使科学创新精神得以培养和发展。

3建立高校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作为学校, 还应当积极改革教师人才发展体制, 完善人才管理体制, 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 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制度环境。特别是要在实施人才激励保障机制的时候, 要把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研的能力作为关键考核指标, 保护教师和学生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上进心。

(三) 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意识

人类文明之火之所以历经千年沧桑不熄灭而且越发旺盛,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研究和探索。人们通过科研活动认识和改造大自然, 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 要想提高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 对科研活动的广泛和深入的参与是别无选择的重要途径。一些学生在大学的前几年并没有认识到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到最后为了毕业匆忙赶做一个课题, 这样的做法显然不能达到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作为学校, 应当在学生入学伊始就开展科研方面的教育, 让学校的科学和学术精神渗透到每个学生的骨子里去, 让科研活动伴随其在校的整个时期, 并且延续其终身。学生应当理解,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信息铺天盖地的当下, 一个没有创新意识和缺乏科研能力的人最终将会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 窒息于复杂多变的生活环境。

2为学生提供科研活动的机会

学校、教师、政府部门和全社会都应该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参与科研的机会。其中, 科研课题的申请、实施和总结是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升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学校应当定期发布各类科研课题的申请时间、要求以及资助计划等相关信息, 做好学生独立或者跟随教师申报课题的组织工作。教师应当根据自己平时的工作和研究基础, 从研究的创新性和应用前景入手, 根据学生的个性能力特点, 选择合适的科研课题让学生参与进来。师生的科研合作形式可以多样化, 既可以让学生作为课题负责人申报课题, 也可以让学生作为教师课题组的一员。学生在整个课题实施中扮演的角色可以在台前, 也可以在幕后。学生通过查找文献、实验设计、实验实施、科研论文的写作和专利的申请等各个过程的实践, 逐步形成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整个过程中, 教师应当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设计空间, 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方向上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政府部门则要在政策导向和科研资金上给予大学生科研工作更大的支持, 并且把工作落到实处。有关部门应当努力设置专门针对大学生的科研和创业的专项基金, 扶植和鼓励大学生的科研工作, 并进一步完善该项工作的长效机制。社会各界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各个层面来关心和支持大学生的科研活动。例如企业或者其他一些单位为大学生的科研提供社会实践基地, 在更大范围内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培育学生的思索能力、辨析能力和探索求知精神, 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质,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四) 团队精神的培育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

团队精神是一个团队在面对一个共同目标时所表现出来的团结一心、精诚合作的精神, 在科学研究中显得尤为重要。纵观近代科学史上的几项重大进展, 例如原子弹的研制、太空登月计划、人类基因组序列研究等等, 无不是凝聚了大量科学工作者的集体智慧和合作精神。在我国的“嫦娥一号”工程中, 30岁以下的科技人员就达到了上万名。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和思维方式, 不同观点的激烈碰撞也许会在不经意间闪烁出科学智慧的火花, 打开研究的一个新方向。为了提高大学生们的团队意识, 高校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培育大学生团结合作的理念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小学到高中的学习阶段压力大, 交往圈子小, 团队精神先天不足。进入大学以后, 一些大学生忙于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兴趣爱好, 对于与他人合作进行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团队精神难以培养。针对这种现象,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设置人文课程、开展心理咨询、举办专家讲座和各种学术沙龙等方式, 对学生进行道德和思想教育, 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其次, 学校鼓励学生参加社团工作可以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和锻炼团队精神。高校要大力扶持学生在学校中建立的各种各样富有特色和活力的社团并开展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 将学生在社团内的活动表现也作为考核其在校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 鼓励他们多活动多锻炼。

2支持学生进入科研团队

教师在教学和指导学生科研活动的过程中, 可有意识地提供团队合作的实践活动。例如, 让学生组合成学习团队或者科研团队, 针对某个主题领域开展学习和研究, 彼此之间交流看法和评价。一旦课题组成立之后, 课题负责人应当定期召开小组会议, 让小组成员汇报各自领域的研究进展和遇到的问题, 然后大家一起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特别是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 网络资源异常丰富, 有许多科研信息发布在网站上, 而各个专家的联系方式也可以通过检索而得到。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鼓励学生上网进入相关的科学论坛进行提问和讨论, 鼓励学生通过电子邮件与该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联系和探讨。这样, 大学生在进行科研活动中通过长期与有关人员的互动, 能够学习到他人研究的经验教训, 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成为不同科研团队的一员, 进而体会到团队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3鼓励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国家和地方政府目前正在推行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 通过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合作教育、共同实施重大项目等方式, 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大学生们应当抓住这个机遇, 进行市场调研和到企业学习、实践, 勇敢地加入到这个战略联盟中去并且扮演科研主力军的角色。通过与企业和社会上的人员合作, 大学生们可以进一步开拓视野、打开思路, 提高对科研创新的前景和意义的把握。在象牙塔之外的社会大课堂, 大学生们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人际交往技巧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知识经济方兴未艾, 加快人才培养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大学阶段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阶段, 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历程。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 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大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上述目标, 加强改革办学思想、建设教师队伍、提供科研机会、培育合作精神等环节的工作, 努力推进大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创新型和应用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邱素英.大学生创新素质激励与培养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2) :144-145.

[2]蔡安江, 郭师虹, 阮晓光.浅谈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3) :73-76.

上一篇:水墨飞鸟的世界下一篇:游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