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阅读

2024-09-09

游戏阅读(精选9篇)

游戏阅读 篇1

《让我们跟着脚印走》这本读物是以“脚印”为线索, 通过让孩子观察和猜测脚印, 吸引孩子一直读下去。孩子对动物的脚印表现得感兴趣, 为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培养他们对阅读学习的兴趣, 特别开展了一节《让我们跟着脚印走》的延伸活动。

1. 初上“脚印”——以老师“喂养式”教学法开展活动

(1) 情境描述:我认真而细致地进行了课前准备, 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制作了与活动相匹配的图谱和课件, 带着饱满的热情给孩子们分享了这节拓展课。课堂上, 孩子们都被活灵活现的课件深深地吸引了, 听得格外认真。可是到了提问环节:“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脚印?”孩子们沉默了, 当时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冷了下来, 在我的鼓励和眼神的暗示下, 终于有孩子怯怯地举手了, 我赶紧让他来回答, 可是回答出来的话语让我一下子懵了, 不知该如何回应, 孩子说:“脚印脏, 妈妈会骂的。”为了保证活动的“流畅性”, 接下来我很少提问, 提炼出来的知识点也很有限, 我声情并茂地朗诵着《脚印歌》, 孩子们都露出了似懂非懂的表情。

(2) 问题剖析:为什么明明做了充足的准备却达不到期望的效果?我发现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 在我的课前准备中, 缺乏前期经验的积累。集体教学活动的前期经验, 即幼儿在集体教学活动前, 已经积累了与集体教学活动内容相关的经验。前期经验是集体教学活动成功的前提。如今, 到处都是水泥地, 孩子们根本就不能想象脚印在泥地里的画面, 草坪上横幅标语“不要践踏草地”, 自然不能理解草地上的大脚印有多有趣, 孩子们只会说“不能踩小草, 它会疼的”。

第二, 得不到孩子们的回应, 老师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 使用了单向的由老师向孩子传播知识的“喂养式”的教学方式。《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后, 老师都意识到在语言活动中应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 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怎么样来调动幼儿的课堂积极性呢?记得卡罗琳说过:“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通过游戏来调动孩子们的课堂阅读兴趣, 是一个有效可行的途径。于是我改进了教学策略, 在另一个班再次进行了试上。

2. 再上“脚印”——加入“游戏元素”丰富拓展活动

(1) 情境描述:这次活动前, 我利用一些空余时间和孩子们进行了谈话, 讨论脚印相关的话题, 我还与家长联系, 请家长一起和孩子收集有关脚印的知识, 积累经验。这样, 孩子们因为有了一些前期经验变得愿意说了。最后, 老师和孩子们玩起了游戏, 出示了一幅脚印, 让孩子们猜测是谁留下的?由于加入了音响效果, 孩子们非常激动, 全神贯注地看着课件进行游戏互动:“老师, 这是小鸡的脚印, 我在奶奶家看见过哦。”“小鸭子的脚印好像小扇子”……课堂气氛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2) 问题剖析:经过尝试发现, 多维度地帮助孩子积累前期经验, 能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基本上孩子们都能够对相关内容有一定的认识, 而其中部分幼儿的前期经验可以达到相当的深度, 在集体活动中, 与老师的互动也能够达到一定的深度。

改变传统的“喂养”模式, 借助游戏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将有助于提高学龄前儿童的阅读兴趣和自主阅读能力。游戏环节里, 我和孩子们玩得都有些意犹未尽, 这时, 我突然有个大胆的决定, 何不如运用游戏来贯穿整节课堂呢?我要为幼儿创造机会, 让幼儿体验到更多的乐趣, 让游戏成为发展儿童阅读能力的一种载体, 游戏依然保持着它注重过程和愉悦体验的本质, 将阅读和游戏有效地融合起来, 实现了“寓教于乐”, 达到了教育与娱乐的双重目的。

3. 三上“脚印”——以游戏和阅读相融合的方式来进行活动

(1) 情境描述:第三次活动开始, 前期经验的丰富使孩子们敢说、想说、愿意说, 精美的课件让孩子们一下子就掌握了《脚印歌》的句式内容。整节课我们都是围着圆圈席地而坐, 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边学边听边游戏, 游戏让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个个都信心满满, 一边听着老师的儿歌, 一边迅速地绕着圆圈走, 等到老师说道“小鸡的脚, 尖尖的, 跑来又跑去, 竹叶撒满地”最后一个字说完, 大伙立刻跑进圆圈内寻找小鸡的脚印, 踩住并摆一个造型定格……游戏的难度一遍遍地加大, 孩子们的游戏热情却一点儿也不减。

(2) 问题剖析:随着谈话的深入, 儿歌内容逐步呈现, 最后运用游戏来把孩子们的兴趣充分调动了起来, 这样让孩子既掌握了不同动物脚印的特点, 又体验到游戏所带来的快乐, 体现了在“阅读中游戏, 在游戏中阅读”。

游戏和阅读的有效融合之后, 可以把阅读当作游戏, 利用儿童对游戏的喜爱来激发儿童对阅读的兴趣, 让儿童在游戏中自发地产生阅读的动机和愿望, 自发地阅读, 并获得阅读的快乐。还可以在游戏中阅读。在儿童的游戏中, 教师要起到“鹰架”作用, 教师的指导性应该更多地转变为支持性, 引导儿童在游戏中学习阅读。游戏和阅读有效融合之后的目标是培养儿童的自主阅读能力, 在符合儿童学习特点的游戏中培养儿童的早期阅读行为。

我们要善用游戏, 把阅读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 让孩子们以书为友, 爱游戏, 也爱阅读, 为其将来学习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游戏阅读 篇2

儿童阅读游戏是现在快乐书童儿童阅读教育机构发明对于儿童阅读时做的游戏手册,这个利于儿童开发大脑,让孩子更加喜欢上阅读,儿童阅读游戏手册现在只有中国的快乐书童儿童阅读教育机构在开发,慢慢的儿童阅读手册会面向市场的所有绘本馆和书店流通,这样对于中国的所有儿童都可以买到此阅读游戏手册而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开发大脑的能力。

儿童阅读游戏是儿童阅读教育中的空白项,儿童阅读游戏主要是带动儿童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开发的游戏,这个游戏不是网游,也不是我们人和人之间的互动游戏,这个游戏就是快乐书童儿童阅读机构研发的类似于一本书一样的游戏手册,这个游戏手册非常让小朋友们所喜欢。

游戏让幼儿爱上阅读 篇3

所谓阅读游戏,就是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激发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它同时具备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的特点。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生活,在游戏中成长、发展。在阅读游戏中,我们要珍视幼儿的游戏精神,尊重幼儿的天性,让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学习阅读技能。

一、在游戏中入境,感知文字的魔力

“游戏对于孩子来说,不仅是娱乐,也是学习,而且是一种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还是孩子的生活。”所以,每学期开学,笔者都会给活动室的桌椅门窗、活动区的钢琴、毛巾架、作品栏、玩具柜以及自然角的植物、动物等都贴上一个用电脑打印的文字卡片,并相机开展以下游戏:

1.找朋友

在开学第一周带领班上的孩子玩“找朋友猜朋友”的游戏,先让学生和这些物品打招呼,接着,请孩子们把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大家,在游戏中孩子既熟悉了环境,缓解了孩子初入园的陌生感,又感知了文字卡片的魔力,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

2.做名片

为了促进幼儿间的交流,请每个幼儿和家长共同设计一张属于自己的小小名片和班上同学互换,并张贴在“宝宝家”,方便幼儿熟悉新朋友。

3.布置书宝宝乐园

引导幼儿共同商量设置班级的区角标识,给区角取名字。

二、在游戏中引导幼儿的行为,培养阅读的习惯

幼儿人小,可塑性大,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在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中,笔者针对幼儿的思维特点设计了以下活动:

1.借助游戏“送书宝宝回家”,培养幼儿取放书习惯

在阅读前,教师先请幼儿参观“书宝宝的家”,认识书架上摆放的图书,在和书宝宝打招呼的游戏过程中练习认识书名。然后教师示范怎样和书宝宝交朋友,即如何从书架上取放书,然后请幼儿进行模仿练习。阅读结束后,请幼儿按序把书宝宝送回家。反复练习,使幼儿养成有序取放书本的习惯。

2.开展游戏“我爱你的书宝宝”,培养幼儿的交换意识

一些幼儿占有欲较强,无论是看书还是玩玩具,都喜欢一个人看或一个人玩,绝不允许别人动自己的东西。尤其是从自己家里带来的书本,即使看完了也舍不得放下。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开展了“我爱你的书宝宝”活动,教师首先拿出一本书:“我的书宝宝已经看完了,想和小朋友交换一下书宝宝,哪个书宝宝跟教师的书宝宝换一下?”大多數幼儿都会举起自己手中的书,愿意和教师进行交换,教师看完后当着全班幼儿的面将书宝宝送回家。在这个游戏中,原本占有欲较强的幼儿在目睹了教师和其他幼儿互换书宝宝后,发现交换后的书宝宝最终还是会回到自己手中,一般在几次游戏后都会乐意模仿和教师交换。然后,教师可以随机组织小朋友和小朋友之间交换书宝宝,并每周评一评“谁的书宝宝朋友多”,评出“最受欢迎书宝宝”并贴上荣誉贴纸,及时肯定幼儿间的交换意识,培养互相交换的好习惯。

3.设置“书宝宝值班小医生”,养成爱书好习惯

在阅读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图书破损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书宝宝家园”设置了“书宝宝医院”,放置胶水、订书机等修补书本的物品,当发现图书有撕破的地方,会说:“书宝宝别怕,我们上医院就能治好了。”一开始,是由教师当医生,当着全班幼儿的面及时修补好破损的图书,几次示范后,可以请动手能力较强的幼儿当值班医生,和教师一起为书宝宝“治病”,既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又培养其爱书护书的习惯。

三、在游戏中渗透,提高阅读的技能

幼儿看书的特点是速度快,而且大都不会按顺序翻,往往一本书到手信手乱翻不到一两分钟就翻完了,在他们看来翻完就等于看完,对书中的故事内容,往往一句也讲不出来。所以教师应在游戏中关注幼儿的阅读质量,采用教师先讲,让幼儿对书中的内容、角色有一定的了解。

1.猜猜猜

当教师翻开大绘本第一页即封面时,让幼儿来猜一猜是个什么故事。故事中会有谁,之后的每一页教师都要抓住主要情节,提问幼儿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让幼儿根据图片上的画面、线条去猜测接下来故事的情节发展。例如,《母鸡萝丝去散步》这一绘本,非常具有联想性。每一幅图中都有几条像“风”一样的线条,这些线条其实很能启发幼儿把当前的画面与有可能发生的事联接起来,让幼儿把故事情节说完整。

2..角色表演

在区域角活动时,教师可以把有些童话故事改编成童话剧的剧本,让幼儿进行角色表演。如《三只羊过桥》,幼儿戴上教师自制的动物头饰,根据故事发展的情节进行角色表演。再加上自己的一些独特创新,让幼儿在角色表演游戏过程中,逐渐爱上了阅读。

阅读题不要与学生“玩游戏” 篇4

乌鸦兄弟

乌鸦兄弟同住在一个窝里。

有一天, 窝破了个洞。大乌鸦想:“老二会去修的。”小乌鸦想:“老大会去修的。”

结果谁也没有去修, 后来洞越来越大了。

大乌鸦想:“这一下老二一定会去修了, 难道窝这样破了, 它还能住吗?”

小乌鸦想:“_______。”

结果又是谁也没有去修。

一直到了寒冷的冬天, 西北风呼呼地刮 (guā guō) 着, 大雪纷纷地飘【扬 落】。乌鸦兄弟都蜷 (quán juǎn) 缩 (suō sōu) 在破·窝里, 哆嗦地叫着:“冷啊, 冷啊!”

大乌鸦想:“_______。”

小乌鸦想:“这样冷的天气, 老大还能耐得住吗?它一定会去修了。”

可是谁也没有动手, 只 (zhī zhǐ) 是把身子蜷缩得更【近紧】些。

风越刮越【大 凶】, 雪越下越【大 凶】。结果窝被吹到地上, 两只乌鸦都被冻僵了。

1.画去文中带点字的错误读音。

2.保留文中“【】”里用得合适的词, 画掉另一个。

3.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小 () 开始 ()

松 () 温暖 ()

热 () 舒展 ()

4.在原文的两处横线上分别填上合适的语句, 使文章完整。

5.一开始, 这个洞大吗?为什么兄弟俩都不去修补?

6.乌鸦兄弟都很 () , 才有被冻僵的可悲下场。

7.请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寒冷冬天的句子。

8.读了这个小故事, 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游离文本之外的“丢手绢”

不难看出, 这份阅读题中的第1题“画去文中带点字的错误读音”与第3题“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的反义词”偏重于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其中的部分内容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来说, 只需稍稍调动一下自己的积累就可以轻松解决, 根本不用借助文本, 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也很难区分阅读能力的高低。这是典型的“丢手绢”游戏, 被丢到“手绢”的学生必须赶紧离开“文本”去寻找答案。这些题目“貌合神离”于文本之外, 成了拒绝文本的“独舞”, 文本被沦落到可有可无的地位。这其实是一种将文本的阅读边缘化的伪阅读题, 只不过穿着取之于原文的外衣, “伪装”得非常隐蔽而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题目的设计一旦离开文本就会令答题者束手无策、不知所云。所以, 阅读题的设计应当做到与整个文本不离不弃、血脉相连, 应该基于文本背景, 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考查学生对文本描绘的情境与已有经验的链接。只有这样, 阅读才能呼吸着文本的生命气息, 所检测到的才是学生阅读的“真功夫”。

偏离学段目标的“连连看”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中的阅读目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 向往美好的情境, 关心自然和生命, 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并乐于与人交流。”显然, 第3题指向了学生对于文本中一些词的理解, 可是当学生在拿着这些词去搜寻文本中与之相对应的反义词时, 似乎在做“连连看”的游戏。细心的学生做这样的“游戏”得心应手, 个别“粗心”的学生则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完成“任务”。答题时, 学生只是忙活着找词, 而不是根据上下文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词在文本中的意思。试问, 这样的题目对于学段阅读目标的达成效果几何?此时, 学生们还能像玩“连连看”那样对这篇文章感兴趣吗?

另外, 作为考试题, 命题者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 应选择那些能够启迪学生心灵和丰富学生人生体验的文章, 其价值取向还应包含对学生现实生活的指导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这份阅读题的选文虽然生动、有趣, 也适合二年级的学生阅读, 但明显具有道德教化的痕迹, 学生在读完文章做完题目后, 仅仅停留在了通过寓言获得简单道理的层面上。命题者在命题时不但没有补救这一缺陷, 反而使得教化的功用得到了强化, 缺失了文本应该带给学生的精神陶冶与想象空间。

遭受思维绑架的“躲猫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这些理念体现在命题上就需要设计部分开放性试题, 也就是说阅读题目不应只限于标准答案, 要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理解文章, 自由发挥答题, 评卷时根据考生能否言之有理酌情给分。这类题目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提倡多角度、开放性地思考问题, 适合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但在许多的阅读题中, 我们可以看到诸多题目, 看似“字词句篇, 样样都有”, 却看不到明确的开放性题目。

例如第4题, 命题者与学生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稍细心点儿的学生就会发现, 只要将上一句或下一句换一下角色称呼就可以“填上合适的语句, 使文章完整”了。这样的补充并不能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深层次的训练, 至于多角度、有创意理解文章的内容那就更谈不上了。更让人不解的是, 在第5题中命题者将“一开始, 这个洞大吗?”列为了一个问题, 将这样浅显的问题设计成试题, 不只是卷面的浪费, 还低估了学生的智商。第6题与第8题貌似开放, 实际上指向性都很强, 提示得太明确, 引导得太具体, 学生只能在题目所给出的范围内作答, 但无论学生如何作答, 均逃不出命题者的“答案”。所以, 对于学生来说, 玩“躲猫猫”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捉到”或者“捉不到”。

幼儿早期阅读游戏教案 篇5

幼儿园早期阅读教案:贪吃的小熊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尝试逆向猜测故事情节,理解“贪吃”的含义。

2、根据故事情节,结合生活经验,创编故事结尾。

3、知道贪吃的后果,愿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活动准备:小书2本、...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尝试逆向猜测故事情节,理解“贪吃”的含义。

2、根据故事情节,结合生活经验,创编故事结尾。

3、知道贪吃的后果,愿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活动准备:

小书2本、卷轴一本、实物投影仪、电视机

活动过程:

一、出示小书第6页,设置情境,激发好奇心。

师:

1、天黑了,很多小动物睡着了。可是,还有一只小动物没睡觉,是谁呀?

2、这是书的第6页,你发现了什么?

3、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小熊吗?

4、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熊究竟在干什么?

二、逆向猜测,引起幼儿的共鸣。

师:

1、出示第5页:小熊在干什么呀?小熊为什么吃蛋糕和饼干呢?

2、小熊在吃蛋糕和饼干之前在干什么呢?

教师依次出示第4、3、2、1页,引起幼儿惊奇:“原来小熊一直在不停的吃啊!”

2、教师导读图书

师:我们来看看,小熊到底吃了哪些东西?

3、鼓励幼儿创编故事结尾;讨论贪吃的`后果,愿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师:

1)、小熊一共吃了多少样东西,你们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出示卷轴)

2)、小熊吃了这么多东西,它是饿了吗?那小熊是怎么回事?

3)、小熊贪吃了这么多东西,爸爸妈妈会怎样呢?

4)、小熊贪吃这么多东西,会发生什么事 ?

幼儿园早期阅读教案:为什么我不能

活动意图:

幼儿期孩子们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走到哪儿都爱问为什么。幼儿对早期阅读方面的常规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计了此次活动《为什么我不能》。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提问。让幼儿充分感受提问带来的乐趣。

活动目标:

1.了解画面内容与文字间的对应关系,认识符号:说话的“泡泡”。

2.各种动物特征及动作。

3.人人都有与众不同的优点。

活动准备:

大版面绘本一本,人手一本绘本。

活动过程:

一、出示大图书封面。

这是书的哪里?有谁?两条鱼一样大吗?小鱼和妈妈在干嘛?

1. 认识符号:说话的“泡泡”。

小鱼吹的妈妈吹的泡泡一样吗?哪不一样?

2. 教师小结。

泡泡里装的是小鱼问妈妈的问题,泡泡是表示说话的意思,尖尖对着谁就是谁有问题。

二、共同阅读,提问理解。

现在我们一起来翻阅大图书。

1.根据画面内容和已有经验来猜测泡泡中的内容。

2.理解最后一页。

一起来看看最后一页,妈妈们的泡泡里有东西吗?

3. 每种动物都不同,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点,就像我们每个小朋友那样。

三、幼儿自主阅读。

四、学习提问。

你会提问吗?你会提什么问题?

活动结束:

我们也要像这些小动物一样仔细观察,大胆提问,有问题可以问爸爸、妈妈,可以向有知识的人请教。

活动延伸:

把书放在图书角,孩子们可以在晨间活动时自主阅读。

活动反思:

故事《为什么我不能》文字简明,重复句型制造出节奏的韵味;图画单纯可爱,由拙扑线条勾出稚嫩的造型,再用粗犷笔触上色,幅幅充满童稚。着重以幼儿为主体,观察图片、引发想象、大胆提问与讲述各个环节结合起来,使幼儿在一种积极的阅读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提问,并努力想办法解决,起到了一个有效的推动和启迪作用。

不足之处:

游戏,将儿童阅读讨论引向深入 篇6

目标明确了,但在阅读讨论的实施过程中,往往效果并不理想。当孩子们得意地说“这是我读过的最吸引我的一本书”时,教师程式化地提问“说说理由”常让原本兴趣盎然的学生如鲠在喉。原本孩子的思维是最活跃的,所欠缺仅仅是一点思考的方式。因此,在儿童阅读讨论交流会上,我们不妨设计一些小游戏,为孩子们预设一些情境,以活跃的方式引导他们的积极思维。

一、梳理阅读感知

孩子读完作品,所获得的阅读感知大多是零散的,只有先把这些阅读感知进行适当的整理,才能进而迈向更深层次的阅读讨论。因此,在儿童阅读讨论之初,可以请学生分成若干出题小组,每组从作品的人物、写作背景、情节等方面选择其一,拟出一个知识性问题,写在纸条上,装入问题罐中,请同学抽题竞猜,答对者给予一些小奖励。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组内讨论问题,先行整理自己的阅读感知,又通过抽签答题再一次将自己的所知整理为问题的答案进行表述。由此,孩子们脑中片状的阅读感知得到梳理、归类、整合,既为进一步深入的阅读讨论做好准备,同时也活跃了阅读讨论的气氛。

二、分享阅读感受

在小学阶段积极倡导读书后的交流分享,不仅是阅读的需要,也是学生口语交际的需要。在班级成立读书小组,8至10人一个小组,每组分别阅读不同作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得“好书推介”活动开展有了一块优质土壤——学生对没有读的书产生了浓厚兴趣。阅读讨论便在“好书推介”的游戏中进行:请每组成员独立在最短时间内为作品写出一句话推介词,然后组内互相讨论修改,并为每位同学的推荐词排序,组成一段话;随后在班级内召开作品推介会,由阅读该作品的学生依此发表推介词,台下未阅读过作品的学生充当记者,向推介人发问,提出对作品的疑问与好奇之处,推介人必须认真作答。

在这个过程中,“推介人”团队在讨论、修改推介词的过程中,分工合作,不断修正自己的表达,并且面对“记者”的疑问与好奇,要尽力解释何以为此,甚至为自己的想法辩解,双方在这个过程中互相激荡,共同成长,儿童阅读讨论不知不觉中走向深入。

三、聚焦阅读困惑

“同读一本书”的活动受到师生广泛欢迎。全班学生共同读完一部作品后,教师可请每位孩子写下自己对这部作品的三个疑问,然后请同桌的两位同学组成小组,就写下的问题互相提问,从六个问题中选出三个彼此认为有必要保留的困惑。随后学习小组扩大为4人小组,并且众多问题中只能保留一个大家都深感困惑的问题,这个问题被挑出来,放入班级问题库中,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

在进行这个游戏时,全班同学都参与了进来,孩子们的热情空前高涨。同时,在游戏过程中,孩子既要提出疑问,又要解答疑问,这本身就是对自己的阅读思绪进行整理的过程,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孩子们的阅读思考将更加深入。

四、表达阅读体验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相砥砺将使思想更加锋利。加强儿童阅读,教师应当相机渗透“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阅读体验”的思想,并召开班级读书会、辩论会,鼓励学生通过“唇枪舌剑”展现自己的独特阅读思考或见解。比如,六年级学生在学习了教材中课文《最后一头战象》后,阅读了作家沈石溪的另一部动物小说《狼王梦》。我组织学生在班级读书会上交流独特的阅读思考,不一会儿,学生形成了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1.母狼紫岚很失败,一生都没有培养出一个狼王;2.母狼紫岚是英雄,不仅因为她是位坚强、能干的母亲,还因为她身上展现的狼王气质,她是当之无愧的狼王。持有两种观点的学生各抒己见,言语交流、思维碰撞中既彰显了教育“以学生为本”的主旨思想,还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师范学校附属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曾维平

游戏阅读 篇7

一、课堂阅读的本能论

传统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在上课伊始让同学们打开课文,带着思考问题自由阅读,或者在导入新课和交代学习目标后,在自由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同学标出自然段落、注意字音、语调、节奏等。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像这样要求学生阅读的教学形式是十分普遍的,就是在各级别的评选优质课或观摩课比赛中也是经常见到的。按照习惯,学生是要进行预习之后再进行阅读的。如果事先有预习环节,老师要求学生进行阅读,不论阅读效果如何,也是能说得过去的事;如果是优质课或观摩课比赛,一般是没有经过课前预习的。这样的情况下,是不适合采取要求学生阅读的。

在很多老师眼中,只要是会说话、认识字,阅读就没有什么问题。所以,可以依据此观点衍生出两个认识:日常生活中的阅读和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是同等的概念,无学科属性及专业特征之分;阅读的过程并不复杂,十分简单,看字时无须心理、情感、思维等参与。归结起来,在大多老师的心中认为,阅读就是声音洪亮、吐字清楚,就是人的一种本能而已。然而在课文中确实充实着丰富的情感,这又是不能否认的,只能再加以补充“有感情”这一评价。这一点可以从以前的《辞海》或《现代汉语词典》中找到旁证,作解为:“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之后,其中开始有了“有感情”字眼。由此可以“架构”了“阅读”的所有内涵“清晰、响亮、有感情”。而本能论就是支撑阅读的核心。

二、课堂阅读的游戏论

阅读游戏论形成的基础有两点:一是“清晰、响亮、有感情”地将课文读出来,深入探究也就没有必要了;二是深入探究存在很大困难,也不能完全满足与适应语文教学的需要,更不能达到谈及一时的“短、平、快”效果,若能在适当对阅读的形式进行一番“改良翻新”,将阅读游戏化,也可能是好的教学手段。阅读的游戏论产生于21世纪初,它是基于“满堂灌”形成的。其具体表现是,一堂课内,自始至终,各种形式的阅读轮番“轰炸”,没有内化上的指导,也没有外化(阅读表达)上的指导,而读的形式却花样翻新,丰富多彩,齐读单独读等不一而足,大有只怕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之气概。这种“阅读”是典型的“原地”读。只在阅读的形式上做文章,翻来覆去、不厌其烦地在同一认知层面上兜圈子,缺少思维认知的梯度和阅读的层次,教法单调,缺乏指导。如果说有阅读指导,那也不过是走过场,作不着边际的纯技巧说教。“满堂读”有阅读的形式而无阅读的质量,是一种无效的阅读。下面几种阅读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错误停读法。这种阅读法对学生阅读水平要求虽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促成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训练。具体操作如下:开头群体齐读,个体在阅读过程中出现错读、重读、多读、倒读、停读时,即刻停止,变阅读为听读。如此,越到后面,声音越稀,能把文章读到底者往往寥寥无几。对最后的胜利者,全班自觉鼓掌给予褒扬。如未读完全班已停止,则群体齐读的程序重新启动,循环往复,直至结束。

二是错误接龙法。错误接龙,也叫错误接读。先由一生阅读,当出现停读法中六种情况之一时,该生坐下,由下一位学生接着读,如此循环,直至结束。接龙的队伍可以是一排,也可以是教室的对角线或教师指定。这种阅读法趣味性高,比较性强,面向群体,涉及面广,在阅读教学中经常采用,必能激起热情,有所广益。

三是错位轮读法。这种阅读法借鉴音乐中的分声部唱法而形成。具体做法是:以班级两大片或四大组为阅读单位,每组以多少个字之差,依次阅读,最后合一。这种读法不仅能有效地训练语感,激发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抗干扰能力,使学生在动态的环境中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主张。该法最初的训练宜从诗歌开始。训练到一定阶段,出于学生之口的文章将会成为一首首优美动听的乐曲,可谓一种趣味性极强的娱乐阅读法。

四是极限阅读法。所谓极限阅读,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时间不能太长,在用时非常短的情况下将课文阅读完毕。极限阅读法我们可以采取阅读与默读两种方式,阅读重在练口才,培养语感;而默读就重在培养速度,通篇知晓文章大意。极限阅读就讲求一个“快”字,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课堂教学阶段性目标,提升在这四十分钟的课堂授课效率,将学生的紧迫感与竞争意识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使他们的个性阅读思维得到彻底解放。这样的阅读方法是快节奏、高效率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

参考文献

[1]邓延红.让阅读教学具有吸引力[J].新课程,2011(07).

[2]董亚琴.阅读教学的有效切入[J].语文教学通讯,2011(18).

游戏阅读 篇8

一、游戏导入,铺设绘本阅读的奇趣基调

在执教小班绘本阅读活动《好喝的汤》这一活动时,故事中的动物都有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导入活动的游戏环节。师: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今天,森林里要召开音乐会,许多小动物都赶来参加了。第一个上台表演的是小猫,小猫唱歌“喵喵喵”(一起表演),第二个表演的是走路一摇一摆的小鸭,小鸭唱歌“嘎嘎嘎”(一起表演)。接下来轮到小兔了,小兔不会唱歌怎么办呢?(小兔也会发出一点点声音,一起边跳边说“咻咻咻,咻咻咻”)。想想看,还会有谁来参加?这个游戏的设计,既能把小班孩子的参与积极性调动起来,又解决了故事中对动物语言的不同表述的难点,尤其是小兔会怎样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绘本阅读活动的游戏方法多种多样,在设计游戏导入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关注的是游戏是否对绘本阅读活动的开展起到积极作用,是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阅读绘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注意,导入只能是教学活动的辅助环节,不能喧宾夺主,过于冗长。

二、游戏插播,品味绘本阅读的别样精彩

绘本阅读活动是语言领域的活动,语言活动的魅力需要深入地品味,但如果仅仅局限于读、听、讲,孩子往往会失去兴趣。因此,绘本阅读活动,教师不仅需要重视阅读情境的营造,更要精心设计游戏情节,来抓住孩子的眼睛和心灵,从而更好地实现绘本阅读的教学目标。

前不久,笔者曾设计了一个大班绘本阅读活动《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小甲龙把本想要吃掉它的霸王龙当成爸爸,霸王龙也在与小甲龙的相处中渐渐萌生了保护小甲龙的欲望,像爸爸一样保护、教育、疼爱小甲龙。这个充满爱的故事,我用几个游戏进行深入解读,帮助孩子在游戏的情境中理解霸王龙对小甲龙的关爱和保护,体验做爸爸应当要承担保护孩子的责任,培养孩子初步的责任意识。故事中,当吉兰泰龙来袭时,霸王龙毫不犹豫地用身体来保护小甲龙。读到这里,孩子们被霸王龙作为爸爸的勇敢打动,于是,我设计了第一次护蛋的游戏,由一位老师扮演吉兰泰龙,孩子们则每人领一个恐龙蛋,在“吉兰泰龙”来抢蛋的时候,孩子们纷纷用小手紧紧地护着宝贝蛋。当然,现在的孩子往往都是动手能力发展滞后的,第一次游戏中,总会有不小心摔碎的蛋。经过反思,经过探讨,孩子们总结出了保护好蛋宝宝的方法:轻轻捧在手里,或者放在上衣口袋里,用手护好。第二次游戏,是带着蛋宝宝去郊游,路上要经过沼泽、山洞、草地、山坡(用晨间活动材料搭建),孩子们因为有了第一次的经验,第二次基本上都能在保护好蛋宝宝的同时顺利完成挑战。经过这两次游戏,孩子们对于霸王龙爸爸对甲龙宝宝的爱有了直观的了解,也对绘本故事的内涵有了深入的感知。

三、游戏拓展,丰厚阅读感悟的童真心灵

优秀的绘本,其所蕴含的知识、情感、价值观等等,是丰富、值得深入探寻的,只是通过一个集体活动的阅读远远不够,因此,我们可以利用集体活动过后的游戏时间、自由活动,甚至是回家以后,和家人、同伴继续用游戏的方式,进一步阅读、感悟故事。

《国王生病了》是一个充满幽默风格又饱含人生哲理的故事。国王不爱运动,因此生病了,医生开出的方子很特别,要求国王每天运动,于是,国王每天都有事干了:一次又一次地看别人锻炼。结果,国王的病没有好,周围的人却全都累病了。这个绘本放在中班阅读,孩子们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国王催着王子们一次次地锻炼的情景,集体活动中孩子们就在不断地模仿。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在表演区增加了道具和音乐,利用游戏时间,孩子们一次次地演绎着、玩乐着,把绘本故事演绎成了充满趣味的表演游戏,对国王生病的原因也就有了深刻的认识,既理解了故事内容,又消化了故事内涵,同时收获了游戏的快乐!

四、游戏情境,架构快乐阅读的多彩时空

最优秀、最出色的阅读活动,往往是最能吸引孩子的,笔者发现,这样的阅读活动往往能让孩子不知不觉、不由自主就进入了游戏的情境。以游戏为载体,开展绘本阅读活动,如果能营造和谐自然的游戏情境,必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绘本《月亮生日快乐》,故事情节简洁而充满温情。小熊给月亮送了一顶帽子作为生日礼物,第二天早上,帽子掉在小熊家门口,小熊很高兴,因为它认为这是月亮送给它的生日礼物。整个活动从美味又好看的生日蛋糕、灯光闪烁的生日蜡烛、一起唱生日歌开始,活动自然而然地走进了给月亮过生日的情境,在小熊和月亮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和幼儿分别进行角色扮演,既理解了故事内容,又感知了奇妙的回声,同时入情入境地感受到小熊心中浓浓的友爱之情。孩子们在游戏化的阅读情境中专注投入、快乐愉悦,收获满满。

绘本阅读是学前教育领域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在实践中,以游戏情境作为主要手段,努力营造积极愉悦的阅读氛围,让孩子在快乐中阅读,在阅读中享受快乐、收获成长。只要我们坚持让孩子以游戏者的身份参与阅读活动,必然能收获孩子们热爱阅读、快乐成长的美妙成果!

摘要:通过集体活动的不同环节进行游戏化情境的创设,将绘本阅读与游戏化的活动形式进行巧妙融合,让幼儿在阅读绘本的同时,享受游戏的愉悦,收获阅读和心灵的成长。

关键词:阅读,游戏,导入,游戏情境,拓展阅读

参考文献

[1]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张明红.幼儿语言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陈帼眉,姜勇.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让阅读像做游戏一样快乐 篇9

【关键词】幼儿 阅读能力 绘画 表演游戏

一、问题的提出

(一)基于幼儿园实际

2010年5月,我园被确定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重点课题——“学前儿童早期阅读分级标准研制与应用研究”厦门试验区课题基地园及子課题单位。承担子课题“小组以及个别分级阅读活动的指导策略研究”的研讨。在此基础上,我园经过认真的总结思考,于2012年6月又进一步提出了“‘读、绘、演三部曲对提升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应用研究”这一区级课题,旨在对小组阅读活动中的指导策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

(二)基于阅读共同体的构建

与我园毗邻而居的小学以“书香校园”的创建为办学特色。我园毕业的孩子90%都就读于这所小学。在与小学校长的沟通中,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幼儿园要如何帮助孩子更快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我们觉得阅读就是一个最好的切入点。通过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从而不断提升幼儿的阅读能力,对幼儿上小学后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是大有帮助的。同时随着“阅读”这个课题的深入,可以把小学和幼儿园的资源有效地进行整合、利用。如小学生到幼儿园给孩子们讲故事,幼儿园的孩子们到小学去参观、感受,甚至还可以让小学老师与幼儿园的老师一起做专题沙龙,构建阅读研究共同体,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三)基于幼儿未来的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阅读与书写”准备中提出了三个目标:“1.喜欢听故事,看图书;2.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3.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围绕着这三个目标,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具体、有效的措施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学前阅读习惯,为幼儿一生的阅读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倡导英国阅读年的英国教育部长布朗奇(David Blunkett)曾指出:“每当我们翻开书页,等于开启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阅读是各种学习的基石。在我们所做的事情中,最能解放我们的心灵的,莫过于学习阅读。”阅读能力需要从小培养。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2~6岁是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如果在这个时期阅读能力得不到培养,就很容易导致儿童有学习障碍。因此,早期阅读受到国内外教育学界的普遍重视,被称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

二、研究方法

在此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四种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通过多渠道获取课题研究的有关信息,搜集有关早期阅读的大量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从中汲取并融合有效的小组活动指导策略筛进行实践研究。

(二)行动研究法

在研究过程中,注意收集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计划与策略,不断地将教科研工作引向深入。

(三)记录分析法

通过多种观察方式,真实记录教师与幼儿的表现,获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详细的分析,为教师对系列阅读活动的反思和调整奠定基础。

(四)经验总结法

通过对教育经验进行认真总结,及时调整,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使经验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发挥经验应有的作用。

三、幼儿早期阅读小组活动指导策略

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早期阅读活动因其重要性被教育界称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它对预防儿童入学后阅读困难,促进幼儿语言水平及思维理解能力的发展有极大的作用。近年来,早期阅读得到了社会的重视,更得到了幼儿园的重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地把幼儿早期阅读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2012年制定并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明确地指出:“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拓展学习经验。”由此可见,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是很有必要的。

目前的社会现状是孩子多、幼儿园少,因此造成了大班化的办园现状,人数超编的弊端不利于教师们更好地开展早期阅读活动,不利于针对性地引导和培养。因此,小组阅读活动就成了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的主要活动形式。在一个40人左右的班级里,根据孩子的能力或兴趣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组开展阅读活动,有利于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充分的交流和相互的学习,顺应幼儿自身兴趣和发展的需要。幼儿期是人的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儿童需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极的阅读兴趣和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因此,如何将阅读这一形式根植于幼儿幼小的心灵之内,让他们养成愿意阅读、喜欢阅读并产生参与阅读像做游戏一样快乐的情绪呢?通过课题研讨,我们总结出以下三个指导策略,使孩子们的阅读活动不仅会悦读,而且能悦心。

策略一:深阅读与浅阅读的相互交替,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学会阅读

何谓深阅读与浅阅读呢?在早期阅读的层次里,我们所说的阅读的深浅指的是幼儿在阅读过程中对所阅读图书的深入性而言的。浅阅读主要培养的是阅读的兴趣和习惯。通过阅读了解图书的内容,获得阅读的快乐;深阅读则是在同一本图画书中通过教师与幼儿不断地挖掘和发现,深入地理解所阅读的图书要带给读者的各种寓意和内涵,甚至可以通过幼儿自己的理解进行衍伸和拓展,使读者与作者之间产生某种共鸣。而小组阅读活动的优势在于孩子的数量减少了,教师的关注度增加了。因此,对于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和兴趣度,教师们在指导的过程中会慢慢地熟记于心。

有句成语叫作拔苗助长。孩子们的能力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总是有些孩子很愿意参加阅读活动,在阅读活动中表现得很积极和很活跃,而有些孩子则是对阅读活动兴趣不大或持续性不强,也缺乏强烈的好奇心。这时候教师在组织小组阅读活动时就应该根据不同幼儿的阅读兴趣度进行分组,对阅读兴趣度高的一组幼儿采取深阅读指导方式,对一本读本通过多个课时的阅读活动,不断地挖深,寻找阅读线索,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内涵,发现其多方面的教育价值等等;而对阅读兴趣度低的幼儿采取浅阅读的指导方式,在这过程中教师注重的是培养一种阅读的习惯,让孩子在生动的画面中接触书本,感受精彩的故事对幼儿心灵的熏陶,从而慢慢地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渐渐产生阅读的兴趣。

这样的方式可以在阅读同一本读本时同时分成深阅读组和浅阅读组进行,也可以在同一组幼儿阅读活动中根据幼儿对不同的读本的兴趣度变化进行深浅阅读的调整。而这样的指导策略不是一成不变地应用于两组幼儿身上,而是要灵活地掌握每个孩子每个阶段对同一个绘本所反映出来的阅读兴趣是否浓厚,随时灵活地将孩子进行换组,浅阅读与深阅读相互交替让幼儿减少阅读的疲劳感,增加阅读的愉悦性,从而爱上阅读。

策略二:从幼儿对读本的兴趣点切入,引导孩子们从内心深处爱上阅读

阅读能力是幼儿重要的学习能力之一。然而從阅读的心理过程来看,一些学者认为阅读基本上是一个解码过程,也就是说在书写符号及口头语音之间建立联结。一旦学会这种联结的人就可成为读者。而另一些学者虽然同意成功的阅读初学者必须学会字音联结,但同时也认为阅读过程比解码过程更复杂。可见阅读在幼儿期的困难度是很高的,这势必对幼儿参与阅读的积极性产生影响和冲击。因此建立幼儿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对于幼儿而言,一切活动都源于兴趣,延于兴趣。我们对3~6岁幼儿的阅读活动定位不注重于幼儿对书写符号与口头语音之间建立联结,而注重于幼儿对画面符号与生活经验之间建立联结。通过这样的联结能让幼儿从生动的图画中理解读本,不仅降低早期阅读的难度,还能激发幼儿丰富的想象力,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阅读活动中,教师们发现,如果一本读本中有一面的画面内容或者有某一个绘画符号吸引了孩子,那么阅读活动就能顺利开展。而每个孩子被吸引和感兴趣的点是不同的,这些不同的兴趣点又会对同一组的幼儿产生感染和共鸣。因此,只要顺应孩子的兴趣点展开阅读,孩子们就会“阅在其中”,乐在其中,而我们的阅读活动就能够顺利深入地开展。孩子们的不断发问、互答、探索的过程在无形中就形成了良好的阅读能力。如在阅读《鸟窝里的树》这本图画书时,感兴趣的孩子们所看到的细节是不同的,他们有的对鸟窝周围的那些昆虫朋友们感兴趣,有的对小树长大的过程感兴趣,有的对小鸟到底有几只感兴趣,随着孩子将自己不同的兴趣点提出来进行讨论,渐渐地一整本图画书也就在孩子们寻找答案和讨论中读完了,孩子们领会了画家关于小树长大和小鸡出壳的动态画法,理解了鸟妈妈对小树爱的付出,理解了周围的昆虫邻居们的互帮互助,和谐相处的意境……挖掘出了许多内在的教育价值。

策略三:绘画与表演游戏在阅读中的应用,使孩子们的阅读活动像游戏一样快乐

研究表明,即使幼儿最简单的阅读过程仍包含大范围的直觉、联想及认知等要素。虽然这些要素有不同的含义,但是他们是互相关联的。3~6岁幼儿期的孩子书面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法的最主要方式就是绘画,绘画是他们最接近于书面语言的一种形式。这个阶段的幼儿绘画正处于象征期,他们善于用象征性的符号表现物体的特征。他们的绘画大部分都是拟人化的表现,把一切事物都看成像人一样有感情、有思想。我们所选择的早期阅读读本的作者也是依据幼儿的这些特征运用生动的象征性符号进行绘本的创作。因此,在幼儿对读本进行深阅读后,我们也鼓励幼儿运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读本的理解,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甚至拓展出更新更有趣的故事线索和内容。

通过绘画,幼儿在理解读本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自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阅读时所获得的信息以及自己产生的想法得到充分的释放,幼儿获得极大的满足和快乐。而表演游戏也是如此。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来说,游戏是学前期儿童的基本活动,也是最主要的学习活动。表演游戏在阅读中的应用,则是基于表演游戏的特性。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的内容,运用动作、表情、语言扮演角色而进行的游戏。它的教育作用在于可以加深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并通过游戏时的想象与再创造,将阅读内容进行延伸。这样的方式不仅能愉悦孩子们的身心,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游戏中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对读本的理解能力。

因此,在幼儿对读本进行深阅读后,我们也会应用表演游戏的形式来延伸幼儿的阅读活动。绘画与表演游戏的运用使幼儿的早期阅读活动从静态方式的阅读扩展到动态方式的阅读,更顺应幼儿期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学习特点,能最大限度地让孩子们沉浸于图画书中,与图画书产生共鸣。如阅读《杜里和莎里》,孩子们对迷宫感兴趣,于是,他们自己设计了许多不一样的迷宫,自己和伙伴扮演杜里和莎里,在游戏中体验探险的乐趣;又如《年》带给孩子们一个过年的传奇故事,激发了幼儿寻找传统年文化的热情,他们通过回家和父母讨论,上网寻找,再把自己了解到的过年的传统形式用画笔表现出来;他们根据老爷爷赶走“年”这一情节,进行了“年”的表演故事,想出了更多的方法来对付怪兽“年”。这一个过程无形中让孩子们沉浸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中,提升了幼儿对祖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感知,真正达到阅读的目的。孩子们的阅读活动就像做游戏一样快乐无比。

我们开展阅读活动除了要培养孩子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从小爱阅读的品质的同时,我们还要让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和熏陶,获得学习的快乐和成长的价值。从学习阅读到学会阅读、喜欢阅读、快乐阅读,我们致力于将复杂的解码过程简单化,趣味化,让孩子们的阅读活动像做游戏一样快乐!

【参考文献】

[1]林剑萍.早期阅读研究与实践[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史大胜.美国儿童早期阅读教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虞永平.早期阅读与幼儿教育[Z].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

[4]颜晓燕.早期阅读的整合教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5]张明红.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林泳海.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上一篇: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下一篇:词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