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盘游戏(精选11篇)
沙盘游戏 篇1
沙盘游戏治疗也称箱庭疗法,源于儿童自发的游戏和活动,至今已有近100年的历史,近20年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并于近年被引入我国。有研究结果表明沙盘具有一定的诊断、评估、治疗能力和价值[l-4],目前沙盘游戏治疗广泛应用于儿童和成人诸多心理疾病的治疗、学校的心理教育以及心理疾病的诊断等方面。近年来国家规定,三甲医院须设立心理科,沙盘游戏治疗设备被广泛引入医疗单位,沙盘游戏心理治疗也越来越受到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关注,在医院心理门诊与病区中的运用越来越宽泛。沙盘游戏治疗可以提供表达各种情感、探索内心体验、修复内在创伤与冲突、检验和重组现实、发展积极自我的功能,不少医院将沙盘配置在心理门诊中。在门诊沙盘游戏治疗的经验基础上探讨沙盘游戏治疗开展的建议,希望对该项目在医疗体系的开展提供有效参考。
1 门诊沙盘游戏治疗的硬件配置
沙盘游戏治疗应配置专门的治疗室,治疗室位置选取应考虑到安静、安全、光线采集充足等条件,以典雅、舒适为宜。治疗室的大小应根据功能来配置,如个体沙盘治疗室,则10~20 m2左右,如团体沙盘治疗室应在30~50 m2左右,如个体沙盘与团体沙盘结合,应适当扩大治疗室的面积。
沙盘一般长23 in,宽18 in,深3.5 in[5],国内沙盘一般尺寸为72 cm×57 cm×7 cm使用这个特定尺寸,可以使个案不用移动视线就能够看到整个沙盘世界,可以全面的理解和欣赏自己的创作,并且沙盘的每个区域都在个伸手可及的地方[6]。沙盘底和边框一般以蓝色来模拟天空和水。沙盘内侧涂蓝色,并装有1/3~1/2的细沙子。目前提供沙盘系列产品的公司较多,提供的沙具数量不等,但大体必须包括神话传说、文化宗教、自然物质、风俗行为、人物人体、家居建筑、运动交通、各种植物、各种动物和其他等几类。如条件适合应考虑提供水罐等沙盘游戏所必需的用品,以方便来访者制作湿沙作品,一般门诊中为满足不同来访者的需要和提高沙盘利用率,建议至少准备2个沙盘,一个沙盘中的沙子可以制作湿沙作品,另一个沙盘中的沙子则保持干燥。治疗室内可考虑配置文件柜,存放沙盘游戏记录工具如:数码相机一部,记时器一个,沙盘游戏记录表、沙盘作品分析表等。
2 门诊沙盘游戏治疗的软件配置
门诊沙盘游戏治疗应遵循医疗行业相关规章制度,应根据实际情况将沙盘游戏治疗操作规范、沙盘游戏治疗人员职责、沙盘游戏治疗材料使用和保管制度等上墙公示,以尊重来访者的知情权和规范操作人员工作流程。
3 门诊沙盘游戏治疗的人员配置
由于沙盘游戏横跨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三个范畴,因而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室和精神科医护人员均可操作沙盘,但门诊沙盘游戏治疗的工作人员一般要求具有国家认可资质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承担,便于对来访者的筛查、评估和后效追踪。所有操作前应接受沙盘游戏治疗专业培训,必须知晓沙盘游戏治疗的意义、操作流程、禁忌证和风险性,并能及时准确地辅助来访者完成沙盘作品,填写相关记录。应定期组织操作人员开展特殊案例分析,接受专业培训或督导。
4 门诊沙盘游戏治疗的流程
沙盘游戏治疗在门诊中常作为心理咨询的辅助手段之一。
4.1 治疗前的了解、筛查
应在开始沙盘游戏治疗之前至少有一次与来访者面谈,了解其成长史、心理需求、心理状态评估,通过筛查后进入沙盘室,应向初次来访者介绍沙盘游戏规则并给予标准的指导语,获得他们同意后,开始沙盘游戏治疗。
4.2 沙盘游戏治疗阶段
国内有研究将沙盘治疗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问题呈现阶段、抗争及积极重构阶段、统合转化阶段[7]。也有研究分为6个阶段:包括创造沙盘世界、体验和重建沙盘世界、治疗、记录沙盘世界、联结沙游体验和现实世界和拆除沙世界[8]。沙盘游戏治疗一般包括感受沙子及沙具、制作沙盘、变动沙盘、体验沙盘、对话交流、拆除沙盘等阶段。在开始阶段应取得来访者的信任,愿意尝试做沙盘,往往指导语参照使用“请把手放在沙盘里,去感受沙子带给你的感受”、“请用沙子和玩具,在箱子里做个什么,做什么都可以”。过程中,操作员以关注的目光静默陪伴来访者,按顺序记录整个过程,包括制作的时间、移动频次、玩具总数及各类别玩具数、领域数、空白领域数等内容。可以在制作结束后,询问来访者是否对沙具进行变换。鼓励来访者对其沙盘世界进行探索与体验。对话交流阶段操作者可以通过支持、解释、整合、疏通、启发,帮助来访者澄清作品代表的意思、表现的主题,引导来访者分享作品制作的体验与感悟,命名沙盘作品的主题,不可强迫来访者探讨与作品有关的问题,更不要对来访者或其作品做肯定或否定的判断,或给予绝对化的评语评价。沙盘游戏治疗结束后,拆除作品。沙盘游戏治疗可以1~2次/周,30~70 min/次。治疗次数方面,一般心理辅导使用沙盘游戏治疗的次数较少,心理咨询较多,心理治疗往往采用长程沙盘游戏治疗。
4.3 沙盘游戏治疗结束阶段
作品拆除一般在拍照存档之后,是否请来访者拆除存在不同说法,一般建议由操作人员在来访者离开后拆除,便于将沙具规范放置,并将沙盘中的沙子恢复平整状态,为下一例来访者做准备。操作人员应拍照或写一份报告来描述沙盘作品的创作过程,或两者兼而有之,也可以提供作品照片给来访者,或让来访者自行拍照。整个治疗结束后,应予以整体分析和效果追踪。
5 门诊沙盘游戏治疗的费用
门诊沙盘游戏治疗的费用应考虑硬、软件配置、人力成本、拍照存档及撰写报告等费用,可以按照物价局核准的心理治疗费用标准,结合操作人员的职称与资质确定。也可以按特需服务的形式进行费用申请及收取。
6 门诊沙盘游戏治疗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最初的沙盘游戏治疗仅用于儿童的心理治疗,但经过多年发展,沙盘游戏治疗已经广泛用于不同年龄、职业的个体,以及家庭、团体心理治疗。治疗的领域也从人际、情绪等问题扩展到人格障碍、健康心理素质培训等领域。门诊沙盘游戏治疗主要用于一般心理困扰群体、各类神经症及睡眠障碍和康复期精神病人。
沙盘游戏治疗应注意防止在操作过程中沙子误入来访者眼中,或使用沙具对操作人员的伤害,以及幼年来访者误食沙具等风险,排除患有广泛性发育障碍、精神病性障碍、严重躯体疾病等群体,以及具有冲动性、攻击性倾向的来访者。
摘要:随着人们对心理问题的关注与医院建设发展的推进,沙盘游戏治疗作为心理科重要的心理治疗方法在医疗门诊中被广泛引进。通过门诊沙盘游戏治疗的硬件配置、软件配置、人员配置、治疗流程、治疗费用、适应症与禁忌症等方面的探讨,促进沙盘游戏治疗在门诊中的规范开展和广泛运用。
关键词:门诊,沙盘游戏,心理治疗
参考文献
[1]陈顺森,张日昇,徐洁.团体箱庭疗法干预初中生考试焦虑的效果[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4):290-296.
[2]徐洁,张日昇.11岁选择性缄默症女孩的箱庭治疗个案研究[J].心理科学,2008,31(1):126-132.
[3]王巧敏,黄钢,章小雷,等.沙盘游戏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9):691-695.
[4]张利滨,章小雷,黄钢,等.沙盘游戏对7~14岁焦虑性情绪障碍儿童的影响[J].中国妇幼健康,2010,21(4):414-416.
[5]Barbara Labovitz Boik,E.Anna Goodwin.沙游治疗完全指导手册一理论、实务与案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41-69.
[6]陈灿锐,申荷永.地震中丧亲学生的沙盘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4):264-269.
[7]申荷永,高岚.沙盘游戏:理论与实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4-118.
[8]冯冬梅,甘露春,梁颂游.沙盘游戏治疗在儿童心理问题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9):3524-3526.
沙盘游戏 篇2
【沙盘游戏】关于初始沙盘的分析与研究
【摘要】 沙盘游戏是国外一种成熟的心理治疗方法和体系,其他治疗方法相比,沙盘游戏治疗有很多特殊之处。国外的沙盘治疗师很关注初始沙盘的分析,并提出了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本文介绍了Dora Kalff和Harriet Friedman分析初始沙盘的经验和思路,初始沙盘对于治疗师的重要性和分析沙盘时需要注意的两个方面:面具沙盘和年龄的影响,希望对国内对沙盘游戏治疗有兴趣的心理学工作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 沙盘游戏 初始沙盘
沙盘游戏(Sandplay)是一种有效的探索人类潜意识的心理治疗方法,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地蓬勃发展,被称为沙盘游戏治疗(Sandplay Therapy)。沙盘游戏作为一种非言语治疗体系,被广泛运用于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对于言语表达能力比较差的儿童,沙盘游戏更具有特殊的功效。关于沙盘游戏的理论和实践,国外的沙盘游戏治疗师和心理学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在相关的经验中,沙盘游戏治疗师都特别注重沙盘游戏中出现的初始沙盘(initial tray),她们认为初始沙盘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她们根据自己的治疗经验和有关理论对初始沙盘做了充分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参考国外的有关资料,简单介绍沙盘游戏的初始沙盘的分析线索和相关研究理论,希望读者对沙盘游戏有进一步的了解。
一
Dora Kalff对初始沙盘的看法
Dora Kalff是沙盘游戏的创立者,她是第一个把沙盘游戏和荣格分析心理学结合起来的沙盘治疗师。1966年,Dora Kalff发表了她关于沙盘游戏的第一篇论文《原型,治愈的一个因素》(The archetype as a healing factor),在这篇文章中,Dora Kalff提供了一个9岁男孩的个案,对他的初始沙盘进行了分析。她在文章里强调:初始沙盘为治疗师提供了治疗方向,因为它经常会在象征中为治疗师提供很多信息,例如关于病人的问题本质、治疗的预后以及治愈将如何出现等等。
1986年,Kalff在《沙盘游戏简介》(Introduction to Sandplay)中指出,沙盘游戏的治疗过程是一个无意识逐渐展开的过程。初始沙盘通常都是更加接近意识层面的,但是,初始沙盘也会反映一些问题所在。在许多个案中,初始沙盘为我们展现了解决内心冲突的线索和方法,当然,治疗师必须有足够的心理学、无意识和象征性语言等理论和实践基础,才可能对初始沙盘有敏锐直觉和分析能力。Dora Kalff说,治疗师必须重视自己对沙盘的第一感觉。她相信,初始沙盘给我们呈现了下列信息:
病人对治疗的感觉
病人与潜意识的关系
病人的个人问题
解决的可能途径
Kalff对沙盘游戏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对象征性语言有深刻的理解,她的沙盘游戏理论融合了荣格分析心理学和东方哲学,再加上她本人的天赋和直觉,使得她能够从沙盘中解读病人的心灵和心理状态。她对初始沙盘的精辟见解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学习机会。
二
Harriet Friedman分析初始沙盘的线索
HarrietFriedman是Kalff的学生,现在是美国洛杉机执业的荣格心理分析家,也是美国沙盘游戏治疗学会的奠基人,她有丰富的沙盘游戏治疗的理论和经验。她跟Kalff一样很强调初始沙盘的重要性,她为沙盘游戏治疗师分析初始沙盘提供了思路。她认为,治疗师首先要感受病人的初始沙盘,体会自己对这个沙盘的感觉如何。这个跟Kalff的观点是一致的。接着,她建议治疗师可以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分析初始沙盘:
沙盘的能量点在哪里?或者说,沙盘哪里显得比较有生气?
http:/// 沙盘的问题表现在哪里?或者说,沙盘哪里显得局促不安?
沙盘中呈现了什么样的群体? 在沙盘中表现了哪类问题? 沙盘里面的能量来源在哪里? 沙盘中的主题或者基调是什么?
当询问完自己这几个问题后,治疗师要继续询问自己:
病人的问题是什么?
病人可能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
病人与无意识的关系怎么样?
Friedman基本上是遵循Kalff的思路来分析第一个沙盘的,不过,她的分析更具体一些,操作性更强一点,对于经验不是太足的沙盘治疗师来说是很好的参考和训练方法。
三
初始沙盘对于治疗师的重要性
病人不能告诉你的事情,通常他的沙盘可以告诉你。沙盘游戏治疗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强调的是它的治疗作用。不过,对于治疗师来说,沙盘还是一个很好的评估工具,因为沙盘游戏其实也是一种投射技术。
我们知道,当一个病人来到治疗室,治疗师必须对病人有个初步评估。病人或者不知道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不知道他的问题出在哪里,可是作为治疗师,必须比病人更清楚在他身上所发生的事情,这些都有赖于跟病人之间的沟通。不过,病人往往并不能够在言语上给治疗师提供所有必需的内容,特别是儿童,这个时候,沙盘就可以发挥其评估作用了。从上面所提供的Dora Kalff和Harriet Friedman所提供的分析线索,治疗师可以从病人的初始沙盘中得到很多的信息,从而初步确定治疗的方向和目标。特别是对于一些问题比较严重的病人,治疗师在病人的言谈举止中可能会看不到治愈希望和方向,可是,在沙盘中,病人所选择的一个沙具:比如一棵小草一点水源,或者轻轻用手在沙中留下的痕迹都能够让治疗师看到病人心灵深处的能量,为治疗师带来一些希望,增强治疗师的信心。
与一般的标准化操作的评估和诊断量表不同的是,作为一种投射性技术,沙盘游戏治疗师往往不单可以在初始沙盘中找到病人的问题所在,还可以在初始沙盘中找到病人的能量点和帮助。这个可以说是沙盘游戏的独特优势。不过,由于沙盘的运用灵活,提供给病人选择的沙具至少有1000件,而且沙盘的分析还要考虑到空间运用等等因素,所以,对治疗师的分析技术要求比一般的评估诊断要高得多。这一点,与罗夏墨迹测验有点相似,而且沙盘似乎还要更为复杂一些。
四
初始沙盘与面具沙盘
通常,我们很自然就把病人开始沙盘治疗所做的第一个沙盘看作是“初始沙盘”。一般来说,病人的初始沙盘都会呈现比较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比较混乱、无序、分裂、空旷、阻塞或者缺乏沟通、能量等等。这样的沙盘可以比较明显看出病人的问题所在。但是,有时候,病人的初始沙盘会很漂亮,通常我们称之为“面具沙盘”(a personal tray)。
如果出现面具沙盘,可能是因为病人在此时还未能充分感受到安全、自由和保护的气氛,所以,他或者她的问题和无意识还不敢暴露出来。这个时候治疗师要有敏锐的直觉和智慧去分析这个沙盘是否是面具沙盘,而不能因为沙盘的表面的“和谐”、“漂亮”而认为病人不存在什么问题。
Kalff说,初始沙盘可以呈现病人对治疗的感觉。如果病人给呈现给治疗师看的是一个漂亮的“面具沙盘”,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病人对治疗师还不信任,还不能完全进入治疗的气氛中。病人只是把他要给治疗师看的某一些好的人格部分呈现在沙盘上,而把他真正
http:/// 的问题藏起来了。不过,就算是面具沙盘,敏锐的治疗师还是可以从中找到分析的途径和内容的。通常,随着良好治疗关系的建立,病人会逐渐放松下来,逐渐脱下“面具”,进入更深层的无意识,并且让无意识自然地呈现在沙盘中。或者,病人表现内在问题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沙盘要在足够安全、自由和保护气氛下才会出现。而治疗师的任务就是培养这个气氛,让病人把她的问题暴露出来。问题一旦得以呈现,沙盘的治愈功能也同时启动了。
五
年龄对初始沙盘的影响
在对初始沙盘进行分析的时候,要谨慎考虑年龄因素对沙盘游戏的影响。特别是儿童,他们因为智力发展阶段不同,在沙盘中的表现也就有比较大的区别。Bowyer Katherine一直致力于研究影响沙盘游戏的年龄等因素,她总结了下面五个评估标准:沙盘的使用范围;攻击主题;沙盘的控制感和连贯性;使用沙子的情况;内容等。Bowyer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变化,这五个方面也有规律性的发展。比如:随着年龄的增大,儿童使用沙盘的范围越来越大。2到3岁的儿童可能只会使用沙盘的一个角落,而且对于沙盘的边框限制没有什么概念,它们会把沙具放在沙盘的外面。4到5岁的儿童开始发生变化,有一些儿童还是使用沙盘的一个角落,可是有的儿童会把沙盘的每个空隙都摆满沙具。5岁以后,正常的儿童开始使用沙盘的大部分范围,而需要治疗的儿童有时候还是只使用沙盘的一个角落。所以,当分析病人的第一个沙盘时,要注意病人的年龄特征,同样都是使用沙盘的一个角落,对于一个3岁的儿童来说可能是正常的表现,可是对于一个8岁的儿童来说就可能意味着有问题了。又比如对沙子的使用,一个3岁的儿童重复倾倒沙子、用沙子把东西埋起来又挖出来的动作,可能属于正常的行为;可是对于一个9岁的儿童或者成年人来说,这个行为的背后可能代表着某些创伤或者其他无意识。关于年龄因素对于沙盘的影响,有不少的研究结果和资料,沙盘治疗师要充分了解相关的发展心理学和这些研究资料,以免对沙盘做出错误的分析。
沙盘游戏折射出的“仁爱”教育 篇3
仁爱教育,应该成为我们校外教育、校内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不可缺失的一课,鉴于目前有些青少年仁爱持漠视态度,做出了不仁不爱不义之事,因此,更应该上好这一课。仁爱教育,不仅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在沙盘游戏中展露出了其潜在的魅力。
初识沙盘游戏,感觉新鲜,刺激,却又激发了我儿时的童心。当我得知,沙盘游戏是目前国际上一种治愈性非常有效的心理疗法时,又对它充满了各种好奇。所谓沙盘,就是“沙”,“盘”和“游戏”。沙盘游戏疗法,它可以帮助来访者了解自己的内心,把看不见的心理展现在自己面前,为来访者带来启迪和感悟,于无声之中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起到了治疗作用。我想,如果治疗师没有足够的胸怀,何以能真正起到“治理”作用?同时,他的一言一行又深深的影響着被治疗者的心灵,在游戏和治疗的过程中,治疗师用他的仁爱润物细无声的传递着仁爱。
人们生活在现今,早已被各种世俗,权势,金钱所侵染,人们已经失去了最初的童心,纯真,圣洁。人们也许忘却了自己曾经拥有过的玩具和童心,忘记了那个自己小时候天天抱在怀里的洋娃娃、塔克、冲锋枪和小汽车,它们曽伴随着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童年的日子,还有身边的那些小伙伴,你帮我我帮你,捉迷藏,玩游戏……所有的忘记却可以在沙盘游戏中找到回忆,仁爱的感觉也可以在沙盘游戏中得到感悟。
第一次进入到沙盘游戏室,看到琳琅满目的道具,让我睁大了眼睛,不停地在寻找自己的感觉。因为我进入角色非常快,马上就闻到了童年的气息。再进入游戏室时,看到了一位老师做的案例,经过仔细观察,有所体悟,但真正的体悟还是来自于治疗师的发问和讲解,近距离看着治疗师的眼睛,听着他极有耐心的讲解和分析,我不得不佩服他对摆沙者的耐心和细心,还有细声细语的开导。此时的我在想:难道这不就是一种善良、奉献、诚信、智慧、恭敬吗?他的言行可以打开我的胸怀,让我也时时谨记:要学会宽容。
在沙盘游戏疗法中,有几个使用范围,通过学习,感觉每一个范围中,都可以折射出仁爱的光芒。如:
(1)沙盘游戏可以应用于儿童人格的发展。拥有一个完善的人格对于任何人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而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在于婴幼儿时期。在帮助儿童人格发展方面,沙盘游戏可以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如果在这个阶段,治疗师通过和孩子的游戏起到仁爱的教育,那就奠定了孩子一生的品德。
(2)沙盘游戏可帮助夫妻、恋人之间进行沟通,促进个体情感生活和谐。良好的沟通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更是夫妻或恋人等亲密关系保持长久的前提。每个人的成长背景和身处的环境都有所不同,养成的性格和爱好自然也不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会产生诸多分歧,造成矛盾,这时,如果缺乏沟通和宽大包容的胸怀,矛盾将一发不可收。而通过沙盘游戏却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在沙盘游戏疗法的过程中,夫妻或恋人之间的互动模式、彼此的关注和人格特质也会显露无遗,这都对夫妻或恋人重新认识对方有很大的帮助。经过沙盘游戏疗法,双方还可以敞开胸怀,互相诚信,释放自己,宽恕对方。
(3)沙盘游戏可以应用于成人的心理成长。按照荣格的自性理论,一些表达自性完善的宗教仪式,如冥想,可以帮助人们视线自性的完善。因此自省、内观、冥想等,是可以促进人格发展和心理和谐的。而我们中国人又比较喜欢自省,《周易》上讲“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我们生活中也常会说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心有灵犀一点通”,等等。这些名言和俗语,无不显示着我们中国人内省、收敛、包容的特点。而沙盘游戏正是一个帮助人们自省、自我反思、包容的很好方式。记得我做的一个沙盘案例就是《传递仁爱》。第一次做沙盘,只是很短的时间,我就铺好了沙子,在沙盘正中以环绕的水为界限,堆成一个沙丘,上面摆放了一尊佛像,佛像的对面又有一个迈着台阶方能上去的心灵之所,在佛像的背面有一颗茂盛的大树,在两侧有规律的摆放了一行树,又随意撒放了一些闪亮的小宝石,三个角落有我内心深处的美好,唯独有一个角落怎么摆放也不对。之所以能很快的摆好这个沙盘,是因为在我的工作中,有一些让自己很难释怀的事情曽发生,虽然我也采取了隐忍的方式来解决,同事们对我也给予了开导,但对于自己的这种“隐忍”我还是很心痛,无意识地想通过自己的心灵之所来包容所有。我希望自己能放开不快,以快乐面对一切,人生未必尽如意,有这么多同事的了解和帮助,不就是因为我的善良和包容吗?不能放弃这些美德,一定要坚持。短暂的人生之后,不知又能到何处去栖息,为何不善待自己和其他人呢?通过这次沙盘的制作和治疗师的讲解,纠结的心已放下了,更能坦然地面对所有了。
没有一位父母,当孩子呱呱坠地的时候,不憧憬着孩子美好的未来,没有一位父母不盼望着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希望孩子的未来有一个又意义的人生。但是,怎样生活才算是有意义的人生?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说:“把‘德行’交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能很容易看到谁有魅力谁没有魅力,因为有魅力的人有一种特别的力量,他感染着你,吸引着你,使你羡慕、要你模仿。拿破仑·希尔指出:“有魅力的人,人人都爱和他交朋友;和有魅力的人相处总是愉快的,他好像雨天的太阳,能驱除黑暗。人人都乐于为他做事……一个人能否成功与他的个人魅力有没切的关系,良好的个人简直是神奇的天赋,就连最冷酷无情的人都受到他的感染。”
其实,这种个人魅力既非神奇又菲天赋,它的基础是崇高的道德。而仁爱则是道德的基石。
沙盘游戏 篇4
金繁 (化名) , 女, 上幼儿园时曾被全托两天, 后产生学校恐怖。6岁进入某小学一年级。因作业未完成, 上午放学后被老师单独关在教室内直至下午上学, 其时恰逢雷雨将至, 乌云密布, 狂风呼啸。从此, 金繁开始怕风, 只要风吹到身上就非常害怕, 后来发展到在家都要门窗紧闭, 甚至连窗帘都要拉上, 否则就会担心风会吹进来。妈妈带她去看医生, 路上有风吹来, 金繁吓得飞快跑到路边公司营业大厅中躲避, 藏到沙发后面的角落里, 浑身瑟瑟发抖, 哭个不停。
到某大医院诊治, 医生建议不采用药物疗法, 采用心理治疗。
二、治疗过程
从2010年11月至2012年8月, 咨询师共为金繁做沙盘游戏29次。
沙盘治疗初始阶段, 她还是会怕风。经过一段时间之后, 她怕的程度逐渐减轻。再后来, 是偶尔会怕风。最后, 金繁的症状逐渐消退及至疗愈。
三、分析与讨论
(一) 对幼小衔接的反思
有学者指出, 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衔期, 面临着7个巨大变化:1.人生使命的变化:人生职业由玩到学习;2.学习环境的变化:校园、伙伴、教师;3.学习内容的变化:游戏活动到知识技能;4.学习方式的变化:观察操作到记忆读写;5.师生关系的变化:保育老师到教育老师;6.社会要求与家庭期望的变化:小朋友到小学生;7.生活方式与习惯的变化:睡眠时间的变化。这些变化与其说是机遇更不如说是巨大的挑战和压力。面对如此突变的环境, 成人尚且难免出现心理问题, 何况是6岁的孩子?如果孩子的心理发展如果不顺利, 就会造成困顿, 严重的就会遭受心理伤害。本研究中的金繁就是一个例子。因此, 我们要充分重视幼小衔接过程中会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伤害的各种因素。
一年级老师的教育方式对新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从本案来看, 教师的教育方式明显有问题, 但是更大的问题在于教师把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运用在小学新生的身上。相当一部分小学教师, 习惯于用小学的教育方法对待小学的孩子, 却不太习惯幼儿园老师那样特别认真、特别细致甚至带点哄小孩的教育方式。当前大部分小学教师的工作岗位实行大循环, 一年级的教师大多是刚教完六年级毕业班的, 会带着高年级的教育方式来到一年级, 这对小学新生的心理保护更是一个坎。
从本案中, 我们还可以看到当前在幼小衔接上重知识技能、轻心理健康的倾向。对于6岁这个年龄, 翻开各种论述, 诸如皮亚杰的半运算逻辑、埃里克森的勤奋感起源之类关于学习的论述比比皆是, 而对于小学新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就很少。笔者尝试在万方数据库中输入“小学新生+心理健康”进行搜索, 在搜到的110篇文章中, 仅见到一篇文章专门针对小学新生恐惧心理问题, 其余均是发展性的建议。这个搜索结果恰恰就是这种倾向的体现。而本案中教师的行为, 也正是大范围的这种倾向的一个缩影。
在这个倾向上, 家长犯的错误会更严重一些。当前的家长, 对于孩子的知识、技能发展非常重视, 早早就带幼儿去参加各种培训;相反的是, 他们不但对于衔接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考虑很少, 甚至对于如何做好衔接也考虑不多, 这个问题在农村尤其突出。
(二) 对治疗过程的分析
1. 主题的反复
沙盘主题是对沙盘游戏所表现的象征性意义的总结, 由沙盘中出现的一系列意象构成一些基本的主题。基本主题有:治愈主题、创伤主题和转化的主题。
治疗过程中, 金繁沙画呈现的主题具有反复的特点。
来访者先呈现治愈的主题, 到了第六次才呈现受伤的主题。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咨询初期, 关系并未牢固, 来访者呈现的是人格面具, 是一种假阴性的表现;随着咨询次数的增加, 咨访关系逐渐稳固, 来访者开始信赖咨询师, 无意识中的内容才得以真正涌现。
从第六次开始, 沙盘中出现了许多阴影意象, 即便是在转化的主题中, 也出现了3-5个代表阴影的沙具,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咨询结束。笔者认为无意识中虽然存在阴影, 但是随着治疗的深入, 来访者内心能量不断增强, 转化主题的沙盘中积极的能量远胜过阴影的能量, 此时的来访者已经有足够的能力来接纳阴影, 因此可以认为来访者的心理已经达到健康的水平。
鉴于此, 并结合来访者心理症状的消失、社会适应的良好状况, 咨访双方同意结束咨询。
2. 自由与保护空间的创造
沙盘治疗过程中, 笔者以尊重与理解的态度包容她, 用温和的言语鼓励她, 努力营造一个自由与保护的空间, 创设一种能够“安其不安”的关爱氛围。在治疗室中, 金繁不单通过沙画表达无意识中的语言, 还可以尽情玩耍、畅所欲言, 表达她全部的感受与情绪。她喜欢玩沙子, 咨询师就静静地陪伴;她讲沙盘中大量的鬼怪故事, 咨询师就专心地聆听;她一次要把两个沙盘都做起来, 咨询师也给她无限的允许。
沙盘游戏创始人多拉·卡尔夫认为, 沙盘游戏疗法之所以会有治愈的效果, 首先就在于其创造“自由与保护”的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 许多心理疾病的产生, 正是由于缺乏心灵与思想的自由。心灵的自由, 正是对金繁的治疗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
3. 自性化
沙盘游戏治疗与心灵有关, 与自性 (self) 化有关。著名沙游大师多拉·卡尔夫、凯·布莱德温、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主席茹思·安曼等人的著作都以灵性命名。沙游疗法认为真正的治愈力量, 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自性化, 实际上也就是成为与成就我们自己。
沙游治疗中, 咨询师带领金繁通过积极想象进行沙盘游戏体验与自我探索, 加深她对“自性”力量的体验, 发挥她自己的天赋, 让她“成为自己”, 不断让她通过沙盘发现自己的心理能量。她的沙盘中, 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充满阴影的自我, 在逐渐向一个清纯可爱、活泼灵动、充满力量的小女孩转化, 她成为与成就了她自己。这种回归, 根源均在于她内心深处那个二百万岁自性的灵性。
4. 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不可忽视。首先是金繁的家人笃信佛教, 治疗期间曾带金繁出入宗教场所, 参加宗教活动。沙盘游戏治疗过程中十分重视文化的治疗作用, 这与荣格的观点一脉相承。荣格认为, 人对于宗教的观念植根于无意识深处, 属于自性的一部分。对金繁的治疗过程中, 宗教文化所起的积极心理暗示作用不容忽视。家人带金繁参加的这些宗教活动, 激发了她无意识的能量, 促进了她自性的成长, 从而帮助她加快了疗愈的速度。
另个一支持系统是金繁的另一位老师。当金繁在教室里发生怕风的情形, 这位老师就带领她去“追”风, 巧妙地把对风的被动恐惧转化成对风的主动掌控。
治疗产生效果, 应该看成是个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而非单纯依靠沙盘游戏。这也说明来访者不单和沙盘有缘分, 也和诸多亲友有缘分。
四、教育建议
(一) 加强幼小衔接的宣传, 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提高工作水平
其实,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 他们都应该对这个转衔阶段的特殊性引起足够的重视。除了在发展性问题上要做足铺垫, 更要重视这个阶段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要简单地认为, 有效衔接仅仅是知识技能的连贯, 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在心理问题上可能遇到的麻烦。
要解决这个问题, 让新生和老师都安然跨过这道坎, 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学校的培训, 需要家校的沟通, 也需要教师自身的警醒。否则一旦出了问题, 那就是事后诸葛亮了。
(二) 做好心理问题儿童的入学衔接工作
其实这些孩子的心理治疗从幼儿园就应该开始了。从本案看, 幼儿期的心理问题不解决, 潜伏下来, 到了小学一年级就爆发出来。以笔者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来看, 很多孩子的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 会在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三阶段爆发出来, 这个年段的学生求助的时候大多会提到心理问题在童年期的萌芽。
在衔接过程中, 尤其是家长要放下面子观, 要把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发生的心理问题对小学老师如实相告, 小学老师则要采取理解、包容、关爱的态度, 这样可以减少很多问题的发生。
(三) 做好小学新生心理问题的预防性工作
一方面, 要开展必须的心理教育, 让学生的心理发展能够跟上小学一年级学习任务的需要。让他们学会小学生该有的学习态度与方法, 告别幼儿园的学习方法。这可以让孩子们很大程度上不用成为到处碰壁的“出头鸟”。
再一方面, 要在小学一年级新生中筛查心理健康问题学生, 及早发现, 及早解决, 不让他们的心理问题成为心中不可抹去的痛, 避免他们的问题复杂化。
(四) 建议学校在一年级开展沙盘游戏活动
沙盘的治疗效果好, 安全性高, 易操作。通过沙盘游戏, 可以让孩子有一个好心情, 可以更好投入学习。对于遭遇心理伤害的孩子, 沙盘更能帮他们走出阴影, 走出困境。相信会对学生、对家长、对学校都有很大帮助。
摘要:幼小衔接过程中, 有些学生会出现适应困难, 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相对容易受到伤害。本研究针对一个受到心理伤害的小学新生, 进行29次沙盘游戏治疗, 让这个孩子从对风的恐怖中解脱出来, 进入正常的小学学习。
关键词:沙盘游戏,小学新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申荷永, 高岚.沙盘游戏理论与实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钱志亮.学前早知道[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陈静.团体沙盘游戏技术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005.
[4]徐洁, 张日昇.11岁缄默女孩的箱庭治疗个案研究[J].心理科学, 2008, 31 (1) :126-132.
[5]张雯, 刘亚茵, 张日昇.团体箱庭疗法对人际交往不良大学生的治疗过程与效果研究[J].中国临场心理学杂志, 2010, 18 (2) :264-268.
[6]钟向阳.沙盘游戏疗法及其在幼儿心理教育中的实效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002.
玩游戏作文600字 沙盘游戏 篇5
那天晚上写完作业后,我突然想起前几天玩了一个特别好玩的游戏,于是我小心翼翼地问妈妈:“我可不可以玩一会儿游戏再睡觉?”妈妈说:“不可以,已经很晚了,要睡觉了。”我很失望,但只能按照妈妈的要求去睡觉了。我真的好想玩那个游戏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下定决心今天一定要玩那个游戏。于是我削尖了耳朵,仔细的听着客厅的动静,一点声音都没有,我终于等到了这一刻——爸爸妈妈睡着了。我偷偷地溜下床,光着脚,蹑手蹑脚地走到门边,把门扒开了一条小小的缝隙。哈哈,客厅没人,我又把门扒开了许多,以火箭一样的速度窜了出去,拿起早就锁定好的电脑,飞奔回房间。一进门,我就把电脑塞到了枕头底下,然后轻轻地把门关上。哇,我竟然成功了,我的小心脏快要跳出来了,好险啊!终于没有人来阻止我玩游戏了,于是我放心大胆地玩起了游戏。虽然游戏玩得很开心,但是我的心一直在“怦怦”跳得很快。我怕妈妈突然出现,在这种惶惶不安的情绪下,不知道玩了多久,电脑突然显示电量不足了,我看了一下时间,天啊、快凌晨了,我怎么玩了这么长时间啊,我明天还要上学呀,我赶紧放下电脑,闭上眼睛,很快就睡着了。
第二天一早,我还没睡醒,妈妈已经看到了我床上的电脑,她一下子就发现了我昨晚偷偷地玩游戏。她很生气,但没有骂我,我更加害怕了,不知道妈妈会怎么罚我。但妈妈只是耐心地告诉我,在光线不好的地方看电脑对眼睛不好,太晚睡觉对身体不好。我很羞愧只想着玩,但妈妈却全想着我关心着我。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决定不再这样了。
沙盘游戏关注俩娃的心理变化 篇6
沙盘游戏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在游戏者、陪伴者和沙盘一起构成的“自由与保护的空间”中,在沙子、水和沙具创建的世界中,营造出沙盘游戏者心灵深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对话,唤醒游戏者的内心,达到治疗目的。在此,让我们走到沙盘的世界去看看,要二胎对孩子们的伤害显示在哪些方面。
隐忍讨好型
场景:有个孩子因为性格孤僻,与同龄孩子无法相处被带来做沙盘游戏。在“团队沙盘”中,四个孩子依次拿沙具放入沙盘中,其中一位每一次都要征询同伴的意见:“我拿什么呢?”“我放这儿行吗?”“我可以放与你一样的东西吗?”每次放沙具前,他都偷眼瞧同伴的脸色,一副犹犹豫豫、随时要改变位置的样子。表面上看起来,他是个毫无主见的孩子,其实潜台词是:“看,我在取悦你,喜欢我吧!”而同伴并不领情,反而觉得他烦人得很,打扰到自己了,都不理他。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二宝身上,因为大宝先来这个世界的优势,有些舍我其谁的气场,二宝要想从大宝原本十分的爱中分一杯羹,就要学会察言观色、“曲线救国”。有些孩子的讨好做得并不隐忍,他们用更积极的方式来讨好父母,赢取父母的欢心。有个妈妈就说,当她让大女儿去做某件事时,小儿子总是抢先去做了。弟弟得到的好处是父母的表扬,姐姐却被认为是在寻机挑衅,两人几乎不能在一个屋檐下生活。
暴力毁灭型
场景:有个孩子因为极度自卑缺乏学习自信心,被母亲带来做沙盘游戏。在一次“亲子沙盘”中,儿子放了一组僵尸沙具,遭到母亲呵斥;母亲放了一组家人沙具,儿子嗤之以鼻认为不像;儿子又放了一组僵尸沙具,母亲责骂儿子没头脑;母亲放了一个狮子,儿子突然旋转狮子,扫倒四个家人沙具,然后用沙子将四个家人沙具埋葬,上面还立了一块墓碑。老师问儿子这四个被埋葬的人是啊?他很清晰地回答是自己的爸爸、妈妈、姐姐和自己。后来妈妈悄悄从沙中取出四个家人沙具,远远地放到沙盘的一角,儿子开了一辆飞车把代表姐姐的沙具从桥上撞到河中。妈妈惊呆了,她不知道儿子对姐姐的恨意如此强烈。妈妈说她对女儿其实是有些偏爱的,因为她觉得奶奶不喜欢孙女。
因为母亲的偏心,兄弟姐妹发展出畸形的“恨”,这种“恨”让孩子自卑。
隐蔽偷窃型
场景:有些孩子因为老师反映有盗窃行为被带来做沙盘游戏。有个男孩在进行沙盘游戏时,看到沙具架上有喜欢的小兵人,就抓了一把,一手往沙盘中放一个,一手往口袋中藏一个,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其实,早被陪伴者看在眼里。另外一个女孩与同伴做团队沙盘,她一直撺掇同伴向老师要亮闪闪的“钻石”。同伴抬头看老师,老师轻轻摇头,她就放弃了。那个女孩没有开口向老师提要求,但是她的口袋里最后还是多了几块树脂“钻石”。
这两个孩子的家境都颇为不错,为什么还会有偷窃的行为,而且巧合的是都是老大呢?二宝出生以前,所有的爱都是大宝的,所有的关注、表扬也都是大宝的,但是随着弟弟妹妹的诞生,这种情形改变了,大宝似乎一下子成了弃儿。如果他哭闹,会被认为是无理取闹;如果他打弟弟妹妹,会被父母批评责罚,他唯一的办法是“偷爱”。爱,“偷”不来,他就会用“偷物”替代,所以孩子“偷窃”一般是为了“偷爱”。当一个孩子的母爱获取不足时,就会用“偷东西”的方式来弥补自己的缺失。
沙盘游戏 篇7
关键词:团体沙盘游戏,护士,应对方式,团体冲突
在社会生活中, 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地遭遇各种压力情境, 对个体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相同的压力水平对不同的人影响差别较大。护士工作压力大, 应对方式的不同将直接影响事物的发展结果, 进而影响健康[1]。医护人员的职业健康不仅关系其个人的身心健康, 而且也关系到其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质量、医患关系, 甚至是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社会的和谐发展, 所以需予以足够重视[2]。2011年3—6月我院对43名护士进行了压力应对及职业倦怠的干预, 同时对团体沙盘游戏中护士应对团体冲突的方式进行观察,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5个科室临床一线的在职护士43人, 均为女性。因工作压力较大, 科内半数以上人员出现职业倦怠, 均自愿参加团体沙盘游戏进行干预。其中护士长5人 (11.6%) , 护士38人 (88.4%) ;本科12人 (27.9%) , 大专23人 (53.5%) , 中专8人 (18.6%) ;年龄22~43岁, 平均 (28.6±4.4) 岁;工作年限2~24年, 平均 (6.4±5.1) 年;主管护师7人 (16.3%) , 护师16人 (37.2%) , 护士20人 (46.5%) 。
1.2 方法
将护士按科室不同分为5个小组, 每组成员中本科室护士长1人, 组员7~9人, 组员固定不变, 每组进行为期3月、每月2次、每次60分钟的团体沙盘游戏, 沙盘游戏治疗均由同一位治疗师主持。沙盘规格:120cm×90cm。游戏指导语:在我们面前有一个大沙箱, 前面摆满各色玩具的沙具架, 每人现在可以从沙具架上自由选取5件玩具, 然后大家围着沙箱坐好, 先说你们各自手里的玩具都有什么感觉, 然后大家用玩具在大沙箱里一起做点什么, 希望沙盘能带大家走进一个神奇的世界。沙盘制作规则:制作沙盘时不可相互讨论, 也不可拿走他人在沙箱里的玩具;玩具摆放按规定顺序每人每次一件, 依次轮番摆放, 直至沙盘作品完成;作品完成后每人按玩具放置顺序依次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体验, 最后一个人可以有一次调整沙盘的机会, 所有沙盘作品完成后拍照留念。团体游戏规则: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真诚地表现自己;无条件接纳他人;保守秘密;活动期间关闭手机。
1.3 护士应对团体冲突方式的记录与评估
团队制作沙盘作品、个体摆放沙具或个体谈感受等引发冲突时, 记录冲突原因并从沉默退避、针锋相对、解决冲突、积极调和缓解冲突、观望不语、孤立自己6个方面进行观察。将每组参与团体沙盘游戏的人员用英文字母A、B、C、D……进行编号, 由专人将观察到的行为表现对照记录表, 并在表后对应的“有”或“无”栏内打“√”进行记录。
1.4 数据处理
数据输入SPSS 17.0统计软件, 采用百分率进行描述分析。
2 结果
2.1 4 3名护士在各次沙盘游戏中应对冲突的行为表现 (表1)
在30次的团体沙盘游戏过程中, 团体发生大小冲突合计49起, 其中第1次沙盘游戏中冲突13起 (26.5%) , 第2次10起 (20.4%) , 第3次8起 (16.3%) , 第4次7起 (14.3%) , 第5次6起 (12.2%) , 第6次5起 (10.2%) 。随着沙盘游戏次数的增加, 沉默退避冲突的人员逐渐减少, 解决冲突的人员逐步增加, 针锋相对者减少, 个别人最后走向孤立自己。
2.2 护士长在各次沙盘游戏中应对冲突的行为表现与冲突转归情况 (表2)
49起冲突中, 护士长立即介入调解29起 (59.2%) , 其中冲突化解26起, 冲突升级3起;观望犹豫不决20起 (40.8%) , 其中冲突化解3起, 冲突升级17起。可见在整个沙盘游戏过程中, 护士长应对冲突的方式对团体冲突次数及冲突转化有明显影响。随着做游戏次数的增加, 护士长立即介入调解冲突数的比例越来越高, 而观望犹豫不决的冲突数比例逐渐降低。
3 体会
3.1 护士应对团体冲突的方式决定个体在团体中的归属情况
在团体沙盘游戏中, 因个人喜好与价值观的不同难免会引起一些冲突, 如喜欢或不喜欢团体中的某人, 制作沙盘时会将自己的沙具靠近所喜欢人的沙具或拒绝他人的沙具靠近自己的沙具, 或谈及某种内心感受会让团体中的一些人听着不舒服, 由此引发冲突。团体中发生冲突时, 个人如何应对冲突关系其能否很好地在该团体生存下去, 所有人对待冲突都非常谨慎。本文资料显示, 仅有4人在前3次游戏中与他人和团体针锋相对, 其中3人在后3次沙盘游戏中发现自己之前与团队成员格格不入, 相互攻击, 自己的观点难以让大多数人接受, 所以调整冲动攻击的应对方式为观望不语, 但摆放沙具时明显与团体融合在一起;1人虽未继续针锋相对, 但将自己的沙具完全独立于团体之外, 不发表任何意见或感受;无一人从游戏一开始就将自己孤立于团体之外。可见几乎所有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可属的团体, 个人不希望自己孤立于团体之外。
3.2 护士应对团体冲突的方式决定该团体的凝聚力及创造力
护士必须相互依赖、相互支撑, 以团队的工作形式在团队精神的激励下共同努力, 才能达到个人组织的成功[3]。团体沙盘游戏中, 10人表现为对团体冲突观望不语, 她们只求自保, 对团体没有什么贡献, 但也不会对团体造成冲突或不良影响;8人始终表现为积极调和缓解冲突的应对方式, 在整体沙盘游戏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她们有特别敏锐的观察力, 很多时候能化解冲突于无形, 在她们的带领下最终有21人完成了从沉默退避到解决冲突的转变, 这些人的转变使团队冲突减少, 凝聚力明显提升。积极调和缓解冲突的人较多的护理团队在制作沙盘时更具有创造性, 她们是团体发展的动力源, 沙盘作品成员满意率也高[4]。
3.3 护士长早期应对团体冲突的方式决定该团体成员间的冲突数量及冲突转归情况
护士长作为科室领头人, 应对冲突的方式直接影响团体冲突的发生与转归。从表2可见, 护士长立即介入调解态度的29起冲突中, 26起冲突很快化解, 仅3起冲突发生升级;而护士长呈犹豫不决态度的20起冲突中仅3起化解, 17起冲突出现升级。其中护士长面对团体冲突时表现出的犹豫不决使团体中出现小团体, 在制作沙盘时表现为她们的沙具呈两三人为1小组, 与其他人的沙具有明显的分界线。而护士长持观望退避的态度, 团体矛盾更容易升级, 团体中争执不下情况较多, 也较为剧烈。护士长首先介入调解冲突的团队中则有更多的成员投入到冲突调解队伍中, 团体中发生冲突的次数也明显少于持观望退避的团体。
综上所述, 团体沙盘游戏通过团体矛盾的呈现与解决能促使护士应对团体冲突的方式趋向成熟。
参考文献
[1]金福妹.临床护士职业压力及应对方式的调查分析[J].上海护理, 2012, 12 (3) :44.
[2]彭燕.医护人员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相关性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8 (18) :55.
[3]卞伶玲, 霍小鹏.团队合作精神在国际医疗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J].现代临床护理, 2011, 10 (2) :52.
沙盘游戏 篇8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团体沙盘游戏治疗的成员由咨询师从个体咨询的来访者中选出,共计11名学生(辅导组),选择条件为有进入团体的意愿、大二学年,有人际、情绪和睡眠等困扰,入组前至少有1~2次的咨询。对照组成员是大二学年中随机选取的20名学生。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症状自评量表为研究工具,采用辅导组、对照组前后测设计。辅导组接受团体沙盘游戏辅导,每周1次,进行12次。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
1.3团体方案实施
团体沙盘在进行过程中,有一定规则和操作程序。规则如下:每人每次只允许1个动作,如放1个玩具,挖1条河,或堆1座山;整个制作过程不允许成员之间讲话;不能将他人或自己已经摆上的沙具拿走或放回沙具架,但允许移动自己或他人摆放的沙具,并算1次动作;制作过程中团体成员可以选择在某一轮放弃,不做任何动作。操作程序:首先确定摆放沙具的顺序,按顺序摆放沙具,最少进行6轮;每人一句话进行分享,谈整个沙盘带给自己的感受、情绪;叙述自己摆放沙具的过程;从第一个沙具视角去体会整个沙盘;谈自己所摆放沙具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己摆放的沙具与整个沙盘世界的关系;换位到对面去感受整个沙盘。
1.4统计处理
为了比较沙盘团体治疗效果,应用SCL-90量表对辅导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均进行2次测量,第1次测量是在团体辅导之前(称为前测),第2次测量是在团体辅导之后(称为后测);再采用SA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
2.1辅导组前后测差异性检验
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法,通过SAS软件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发现,只有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前测数据为非正态分布,其余各因子都为正态分布。对正态分布的因子采用成对数据的t检验,来比较辅导组前测和后测数据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从而判断沙盘团体治疗的效果是否显著。 而对非正态分布的因子(即人际关系敏感因子)t检验是失效的,因而使用符号检验,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辅导组各因子后测均值明显低于前测均值,并且只有躯体化和恐怖这2个因子的检验P>0.05, 说明前后测差异不显著,其余各项因子的检验P<0.05,说明这些因子的前后测差异显著,尤其是强迫、人际敏感、 抑郁、焦虑、敌对和精神病性这6个因子的检验P<0.01, 说明前后测差异非常显著,也就是说沙盘团体治疗的效果非常显著。
2.2辅导组与对照组组间后测差异性检验
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法,通过SAS软件对辅导组和对照组后测数据均进行正态性检验发现,各因子为正态分布。用F检验法,通过SAS软件对辅导组和对照组各因子数据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检验的结果为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敌对、其他、总均分和阳性均分的检验P>0.05, 说明这些因子的方差相等,而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的检验P<0.05,说明这些因子的方差不相等。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敌对、其他、总均分和阳性均分的分布是正态,并且满足方差齐性,因此,用Pooled检验法进行精确的两总体的t检验。而抑郁、焦虑、恐怖、 偏执和精神病性虽然分布是正态,但不满足方差齐性,所以精确的两总体的t检验是失效的,只有采用Satterthwaite检验法进行近似的两总体的t检验,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根据Pooled检验法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敌对、其他、总均分和阳性均分的检验P>0.05, 又由Satterthwaite检验法可知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的检验P>0.05,不能认为辅导后辅导组与对照组在各个因子上有显著差异。
使用同一方法,进行辅导组与对照组组间前测比较。 经过正态检验,发现辅导组前测数据中人际敏感因子的分布不是正态,因此,在这一因子的比较上仍然不能用t检验,而选用Wilcoxon秩和检验,通过SAS软件分析得到检验P=0.016 2,小于0.05,说明差异显著,即辅导前辅导组与对照组的人际敏感因子差异显著。其余各因子均为正态分布,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后,进行t检验,发现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6个因子差异显著,而抑郁、焦虑、偏执和精神病性达到了非常显著差异水平,躯体化、恐怖和其他3个因子无显著差异。
3讨论
3.1建立信任的咨访关系
团体成员在进入团体前至少进行1~2次访谈,保证来访者有参加团体的意愿,且无重大身心疾病,使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情况有足够了解,并在咨询中建立一定的信任关系。咨询师和来访者有了一定的连接后,会使团体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3.2沙盘制作过程呈现出的特点
在制作团体沙盘的过程中,可以分为各自为政阶段、 察言观色阶段、调整阶段、协调共感阶段和整合阶段。每个成员由各自经营自己的小天地开始,逐步过渡到察言观色、调整沟通,进而可以了解彼此目的,共同创作,最后创作的作品宛如一个人的作品,达到整合[2]。
3.3沙盘团体具有良好的包容性
对咨询师来说,要尽可能地避免将自己的偏见、价值观以及自己未解决的问题带入到治疗过程中,这种意识可以让咨询师开放地接收来访者正在体验的信息,而不去做太多的判断[3]。沙盘游戏治疗强调咨询师要为来访者提供一个自由而受保护的空间,咨询师不评判。根据这个原则, 沙盘团体成员与咨询师共同建立了一个具有包容性的场, 使来访者可以自由表达。
3.4学会换位思考、同理他人
团体沙盘实施过程中,有一个步骤是要求来访者换到对面位置,重新来看这个沙盘,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全新的感受。他们会看到完全不同的风景,理解在不同情境下个人的感受,更好地理解别人、共情别人。
3.5表达无意识内容
沙盘游戏治疗为来访者提供了接触内在感觉的通道, 来访者用意象来呈现发生在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事。这种无意识内容被具体形象地呈现,可以把来访者被压抑的或未知的东西带入到意识中来[3]。在第6次沙盘中呈现了棺材、骷髅等与死亡有关的沙具,这个沙具出现后,其他团体成员摆放了耶稣、圣母、绿色植物和守护者等沙具形象。通过使用沙具这样具体的形象,自然地呈现出了深埋在无意识中的死亡焦虑主题,也自然地呈现了解决死亡焦虑之道。
3.6表达负性情绪
摆好沙盘后要求学生用一句话分享沙盘带给自己的情绪。部分学生会疑惑,情绪是什么?还有的学生根本找不到表达情绪的词汇。这些学生的家庭教育中不允许哭、不允许闹,只要求顺从, 他们内心积蓄了太多的情绪需要释放。当看到一个哭泣的女孩的沙具时,会毫不犹豫地摆在沙盘上,慢慢地从视觉的呈现过渡到语言的表达,团体沙盘把看不见的心理世界展现出来,于无意识中释放那些抑郁、焦虑和恐怖等负面情绪。
3.7释放攻击性
在团体中有两名学生不敢表达反对意见,在人际关系中总感到愤怒和不自在,甚至有一名被寝室同学排斥的学生说,如果他们再这样排斥自己,就把他们都杀了。通过沙盘团体,看到别人表达不满后,没有什么不良的后果, 慢慢地也开始尝试表达,这种愤怒表达出来后,攻击性也就随之消失。
辅导前辅导组与对照组在症状自评量表测试中,在7个因子上有显著差异,经过辅导,10项因子均无显著差异。 证明辅导前辅导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辅导后无显著差异。辅导组前后测的结果显示,沙盘游戏团体对治疗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和精神病性6个因子达到了非常良好效果。对偏执、其他2个因子达到了比较好的治疗效果。证明团体沙盘对释放内心被压抑、郁结和隐藏的心理能量,宣泄内心不愉快或消极体验,表达恐惧、不安、担忧和焦虑等负面情绪,释放攻击性,分享成员的心理资源、观点,改善强迫思维,促进成员自我的整合,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方面有良好效果。而在躯体化、恐怖2个因子前后测则无显著差异,分析其中原因,有可能是12次的心理辅导还不能对这2个因子产生影响。
沙盘游戏 篇9
关键词:人际关系,干预性研究,心理疗法,学生
人际交往能力是个体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主要能力之一,也是个体建立社会支持体系的重要影响因素。现有研究表明,尽管近年来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仍有相当多的大学生存在人际交往困扰[1,2,3,4]。引起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的原因很多,如人格特点、交往态度与沟通技能等能力的欠缺[3,4]。移情能力是指个体从他人角度出发感受到他人的情感、想法和认识的能力,是个体与他人交往的基础,维持与他人良好人际关系的源泉[5]。
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人际交往干预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现有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能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改善社交焦虑[6,7],但效果大小与长期性仍存在诸多争议。有些研究结果发现辅导效果只是短期的、即时性的[8],但有些研究结果发现能保持到2个月以上的效果[9],甚至在9个月后对社交回避、苦恼、羞怯的作用更大[7]。与团体心理辅导在意识层面进行工作不同,团体沙盘游戏充分利用非言语交流和象征性意义在无意识层面进行工作[10,11]。现有研究表明团体沙盘游戏可以有效缓解个体的交流焦虑,改善个体的回避行为,增强理解、包容他人及换位思考的能力[12]。本文试图比较团体心理辅导与团体沙盘游戏干预效果的差异,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提供新的思路。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于2013年11月初,以海南某高校241名学生为调查对象,筛选大学生移情能力问卷与人际交往能力问卷得分均处于40%低分段,且自意参与干预实验的44人作为实验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3组,其中团辅组16人( 接受团体心理辅导) 、沙盘组14人( 接受团体沙盘游戏) 、对照组14人( 不参加任何干预活动)[13-14]; 3组被试的移情能力与人际交往基线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将沙盘组被试分为两组,每组7人,由同一指导者带领。
1.2 评估工具
1.2.1大学生移情问卷由赵会青[15]编制,问卷包括认知移情、情感移情和行为移情3个维度共22个题目,采用1~5级记分制,得分越高表示移情能力越强。问卷的同质性信度为0.840,分半信度为0.822。
1.2.2人际交往能力问卷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家编制,魏源[14]在中国对212名大学生进行测试,问卷Cronbachα系数为0.87,问卷与人际反应指标( IRI) 的总分相关值( 效标效度) 为0.82。该问卷包括主动交往、适当拒绝、自我表露、冲突管理与情感支持5个维度,每个维度各有8个题目,采用1~5五级记分; 得分越高表示该项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1.2.3 SCL-90( 症状自评量表) 的人际关系敏感因子SCL-90[15]由Derogatis编制,共90个项目,采用0 ~ 4五级记分制,0表示没有,4表示严重。该问卷在大学生中人际关 系敏感因 子的Cronbachα系数为0.831[16]。
1.2.4团体成员主观评估此评估表由林孟平教授于2001年4月设计,主要是成员对参加团体以来发生的变化进行自我评估。评估的内容涉及了解自我、接纳自我、理解他人、关怀他人、控制情绪、自信、分享、与人沟通、乐于交友等能反映训练效果的评价项目。以参加时为0分,变化尺度为( -5) ~ ( +5) 分,如果未改变则为0分[17]。
1.3 方法
1.3.1施测方式干预前一天施测SCL-90的人际关系敏感因子; 实验结束时施测团体成员主观评估表;实验结束1周后及实验结束2个月后施测大学生移情问卷、人际交往能力问卷、SCL-90( 症状自评量表) 的人际关系敏感因子。
1.3.2干预方法从2013年11月16日开始干预实验,团体沙盘游戏与团体心理辅导均为每周1次,每次100 min,共计6次。前3次的团体沙盘游戏采用无主题的方式进行,后3次分别以“我的人际现状”“我能做怎样的努力”与“收获与感悟”为主题。在制作沙盘的过程中团体成员不能用语言进行交流,完成后再进行团体分享。团体辅导的主题分别是“相见欢”“我们都是好朋友”“认识自己”“我能行”“遇见另一个自己”“再见亦是朋友”。
1.4统计分析将没有参加全部干预( 共6次) 的被试剔除,沙盘组13名和团辅组7名成员参加了全部测验。将3组被试的测试数据录入到SPSS 19.0中进行统计处理,所用统计方法包括描述统计、t检验与方差分析。
2 结果
2.1干预后主观评价结果以单样本t检验法检验干预后被试的自我评估,以无变化为0分,分别检验团辅与沙盘组干预后均值与干预前的差异。沙盘组干预后的了解自己、接纳自我、理解他人、关怀他人、控制情绪、自信、乐于分享、与人沟通、乐于交友的自我评估得分分别为( 2. 38±1. 33) ( 2. 07±1. 71) ( 3. 46±1.27) ( 3.08±1.38) ( 2. 23±1. 79) ( 2. 00±1. 68) ( 3. 77±1.17) ( 3.38±1.45) ( 3.08±1.55) 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t值分别为6. 487,4. 390,9. 859,8.027,4. 502,4. 284,11. 658,8. 442,7. 146,P值均 <0.01) 。团辅组干预后的了解自己、接纳自我、理解他人、关怀他人、控制情绪、自信、乐于分享、与人沟通、乐于交友的自我评估得分分别为( 3.00±1.29) ( 3.14±1.35) ( 3.43±1.27) ( 3. 14±1. 07) ( 2. 71±1. 25) ( 2. 86±1.21) ( 3.57±1.40) ( 3. 29±1. 25) ( 3. 43±1. 40) 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6.148,6.181,7.129,7.778,5.729,6.222,6.763,6.935,6.492,P值均<0.01) 。
2.2干预前后各项指标得分比较由表1可知,沙盘小组在移情总分、认知移情、行为移情、人际交往总分、适当拒绝、自我表达、人际关系敏感上的得分干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均好于干预前( P值均<0.05) 。
团辅小组在情感移情与适当拒绝上干预前后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干预后高于干预前,但在其他维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2.3 干预结束 2 个月后各项指标得分与干预前比较由表 2可知,沙盘组在移情总分、认知移情、行为移情、适当拒绝、自我表达方面,干预后2个月的得分仍高于干预前( P值均<0.05) ; 团辅小组只在主动交往上的得分高于干预前( P<0.05) 。
(±s)
(±s)
2.4对照组干预前后各指标得分比较将对照组干预前后3次测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只在自我表达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差异主要发生在干预结束1周后与干预前( t = 3.095,P<0.05) ,干预结束后2个月这一效应无统计学意义( t = 1.900,P>0.05) 。见表3。
(±s)
3 讨论
团体沙盘游戏有利于大学生认知移情与行为移情能力的提升,且在干预结束2个月后这一作用仍得以保持; 人际交往中的适当拒绝、自我表达、人际关系敏感干预的即时效应也有统计学意义,但只有适当拒绝、自我表达的效应在干预后2个月内仍得以保持。团体沙盘游戏通过个体自由选择与摆放沙具来表达无意识中的内容,个体不需要担心他人会窥视自己的内心,从而减轻了个体的参与焦虑,能更放松地探索与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对于改变人际交往的自我偏差具有重要的作用,能有效提高个体的自我表达能力[18]。其次,在团体沙盘的制作过程中不允许成员间的言语交流,每个参与者需要对他人意图进行揣测,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制作结束后,团体成员讨论、分享制作过程中的意图,个体通过比较自我揣测与他人真实意图,逐渐学会理解他人,从而有效提高其认知移情与行为移情能力。随着团体中各成员移情能力的提高,个体在自我表露时能感受到倾听者的真诚与理解,人际敏感性降低,自我表露的意愿也随之增加[5]。在团体沙盘中能够允许个体移动、掩埋他人摆放的沙具,这有利于其更好地探索自己的内心,同时,被移动或被掩埋者也会谈到这一行为对他造成的影响,他内心的体验通过这一真诚的表露,也有助于个体认知移情与行为移情的发展,并帮助个体学会适当拒绝。
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的情感移情与适当拒绝即时效应显著,对主动交往的即时干预效果不明显,但在干预2个月后主动交往效应明显。随着团体交往的加深,在“遵守无批评原则”“保守秘密”“相互尊重”“敞开心扉”等原则下,团体成员在其中收获了积极的人际交往体验,因而更愿意主动交往,也学会了适当拒绝。但是,团体心理辅导创设的这一情境和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情境存在一定的差异,个体的情感移情能力与适当拒绝能力也难以顺利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19],因而情感移情与适当拒绝能力的长期效应不明显,但随着人际交往活动的增加,个体体验到了主动交往的作用,因而主动交往能力的长期效应得以提升。
团体沙盘游戏的长期效应优于团体心理辅导,原因在于沙盘游戏是无意识能量的释放过程[11],因此在沙盘制作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特别是团体沙盘,在沙盘呈现的过程中受到他人的影响,这种相互影响一方面促进了团体成员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建立一种交流,而这种意识与无意识的整合过程正是人格心理分析理论中人格的成长; 另外,团体沙盘游戏的象征性也降低了个体改变过程中的心理压力与阻抗情绪,因此沙盘游戏效果的保持性较好,与其他学者的研究一致[17]。团体心理辅导是在意识层面进行的一种交流,通过创设一种信任、安全的氛围来促进团体成员之间的交往、体验与观察学习来达到辅导的目的。这一活动氛围与现实生活存在差异,个体也难以有效的将习得的人际交往方式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效果自然也难以保持[19],与胡春红[20]的研究结果一致。
团体沙盘游戏在情感上的移情与支持干预效果不大,原因可能在于团体成员共同构建沙盘,个体难以系统性地呈现自己的无意识层面,这样也就很难深刻、准确地去体验内心的情绪感受; 在分享过程中,成员也更多地表达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沙具,却鲜少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自然也很难对他人产生“同感”。团体沙盘游戏的这一缺陷正是团体心理辅导的长处。
团体沙盘游戏与团体心理辅导对成员的情感支持与冲突管理的提升作用均不大,原因可能在于参加此次干预活动的均是人际交往能力不良的人,他们很难通过观察学习习得恰当的情感支持与冲突管理的技能。
沙盘游戏 篇10
关键词:精神卫生,游戏疗法,认知疗法,学生,医科
学业自我效能感(academic self-efficacy)是指个体对自身成功完成学业任务所具有能力的判断与自信[1],该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提出的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自我效能感衍生而来。沙盘游戏疗法(sandplay therapy)是从欧洲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疗法,在国内也叫箱庭疗法或沙箱疗法(以下统称为“沙盘游戏”)[2],是在一种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中,主要使用沙、沙盘、水以及有关人或物的缩微模型来进行心理治疗与心理辅导的一种方法[3]。认知行为疗法是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从而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一种心理疗法[4]。有研究报道指出,认知行为疗法与学困生的转化有着密切的联系[5],但效果大小与持久性有待考证。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沙盘游戏疗法与认知行为疗法2种干预方式的效果,探索医学专科生提升学业效能感的新途径。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通过张贴招募广告,在湖南某医学专科学校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学生已离校实习)自愿报名的60名被试者中,经过面谈并使用“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以总分低于69分或分量表低于36分作为入组标准,筛选出48名被试者。
将48名被试随机分为团体沙盘游戏组、认知行为组和对照组,每组16人。鉴于团体沙盘游戏一个团队人数一般在4~8人(人数太多会使团体混乱,人数太少则会造成团体动力不足),故将团体沙盘游戏组随机分为2组,每组8人。对团体沙盘游戏组及认知行为治疗组进行每周1次,共7次,每次2 h左右的干预;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
1.2 研究工具
1.2.1 测量工具
采用梁宇颂等[1]编制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该量表由22个条目组成,包括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简称“学能”)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简称“学行”)2个维度,每个维度各有11个条目。采用Likert 5点计分法,得分越高者学业自我效能感越好。该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891,2个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903和0.819。
1.2.2 干预工具
(1)整套沙盘游戏技术。2个规格为75 cm×72 cm×7 cm的长方形沙箱,每箱约20 kg沙子,2 000个左右沙具(包括人物、动物、植物、建筑物、交通工具、食物等十几个类别),2台照相机。(2)整套认知行为治疗技术。固定的、有足够空间的咨询室,19把相同的、可以移动的座椅以及活动需要的道具。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多个样本的非参数检验,两两比较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各组干预前后比较使用配对样本非参数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各组学业效能感得分比较
干预前沙盘游戏组、认知行为组及对照组在学习能力自我效能、学习行为自我效能及总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238,0.233,0.324,P值均>0.05)。见表1。
注:t1/Z1值为前测与后测的比较,t2/Z2值为前测与追踪后测的比较;P值均<0.05。
2.2 干预1周后各组学业效能感得分比较
由表1可知,干预1周后沙盘游戏组、认知行为组及对照组在学习能力自我效能、学习行为自我效能及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两比较显示,沙盘游戏组、认知行为组与对照组学习能力自我效能、学习行为自我效能及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沙盘游戏与认知行为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各组前测与后测比较结果显示,沙盘游戏组、认知行为组在学习能力自我效能、学习行为自我效能及总分上均有提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对照组的学业效能感3个维度均没有得到明显改善(P值均>0.05)。
2.3 干预1月后各组学业效能感得分比较
由表1可知,干预1月后沙盘游戏组、认知行为组及对照组在学习能力自我效能、学习行为自我效能及总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两比较显示,沙盘游戏组与认知行为组、沙盘游戏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认知行为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各组前测与追踪后测比较结果显示,沙盘游戏组在学习能力自我效能、学习行为自我效能及总分上均有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认知行为组在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总分上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学习行为自我效能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学业效能感3个维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3 讨论
本次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团体沙盘游戏疗法和团体行为认知疗法都能够有效改善医学专科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干预结束短期内,团体行为认知干预效果优于团体沙盘游戏干预;在效果保持性方面,团体沙盘游戏组干预效果优于团体行为认知组,特别是对学习能力自我效能及总分的干预效果。
团体沙盘游戏有利于医学专科生学业效能感的提升,并且在干预结束1个月后该作用得以保持。考虑可能由于团体沙盘游戏要求咨询师遵守积极关注和非批判性原则,保持“母子一体性”,同时为每一位来访者营造一个自由和受保护的空间。在这种环境里,可以放弃心中的芥蒂、担忧,剔除伪装与修饰,展现最真实的自己,有利于发现自己在学习上的消极、被动、焦虑、悲观、自卑、挫败感等负能量(问题呈现阶段)。同时,来访者可以通过自由选择和摆放沙具无意识表达自己,与真实的自己对话,在悦纳与包容的氛围里宣泄负能量(抗争阶段),促进积极、主动、向上、乐观、自信、成就感等正能量的形成,从而重新认识自我,有利于学业效能感的提升。团体沙盘游戏允许来访者移动自己和他人的沙具,通过这种方式让来访者逐渐学会理解他人,更好地探索内心,看清自己问题的症结,强化、丰富正能量;整个过程在非语言交流中进行,让意识与无意识有效整合,对自我的认识变得越来越清晰(积极重构阶段)。沙具摆放结束后,在交流分享过程中,来访者会发现自己并不“特别”,其实很多人同自己有一样的感觉,这样会使得来访者降低对自己的消极评价,增强自信心(统合转化阶段)。而自信心的缺乏、自我认识的偏差都是造成学业效能感低的重要原因。
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对医学专科生学业效能感的提升亦有显著效果,但1个月后对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的干预效果不明显。原因可能在于沙盘游戏是无意识能量的释放过程[6],而认知行为干预是在意识层面的一种交流,通过创造一种信任、安全的氛围来促进各成员之间的体验、观察、学习,从而达到改变不良认知行为的目的。而这种氛围与现实生活存在差异,使得来访者也难以有效地将转变的认知迁移到现实生活的行为中去,故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的干预效果也难以保持[7],与一些学者[8,9]的研究结果一致。
参考文献
[1]梁宇颂.大学生成就目标:归因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0.
[2]桂莉娜.“沙盘游戏疗法”的回顾与展望[J].社会心理科学,2004(4):20-22.
[3]李江雪,申荷永.沙盘游戏疗法的形成与应用[J].社会心理科学,2005(2):52-55.
[4]姚双雁.认知行为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应用:个案报告[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9):1148-1150.
[5]韦耀阳,秦涛.认知行为疗法在学困生转化中的应用[J].教研园地,2014(11):21-23.
[6]申荷永,陈侃,高岚.沙盘游戏治疗的历史与理论[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2):124-128.
[7]王慧,孟婷婷,陈仙.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1):1031-1032.
[8]胡春红.团体心理咨询对有心理问题大学生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11):1365-1366.
沙盘游戏 篇11
关键词:沙盘游戏疗法;高校;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128-02
大学生是社会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由于其生理和心理发展较快,而社会经验却相对缺乏,导致这一群体可能面临较多心理冲突。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学生顺利度过这一特殊时期,高校的心理学工作者也在开展大量工作来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如何更高效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推动大学生心理成长是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沙盘游戏疗法是一种以荣格心理学原理为基础,由多拉·卡尔夫发展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与“箱庭疗法”同宗同源,具有一致的内涵。箱庭疗法由张日■教授由日本引入,沙盘游戏疗法由申荷永由欧美引入。沙盘游戏是运用意向进行治疗的创造形式,其特点是通过给来访者创造“自由受保护的空间”,把沙子、水和沙具运用于意向的创建。沙盘中所表现出的系列沙盘意向,营造出沙盘游戏者心灵深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持续性对话,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治愈过程和人格的发展[1]。近些年,在国内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工作者将沙盘游戏疗法应用于教育及临床方面,特别是在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一、沙盘游戏疗法的基本内涵
申荷永教授将沙盘游戏疗法的基本内涵总结为:积极想象和身心能量、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意识与无意识、心灵与自性化、玩具的象征意义。沙盘游戏疗法用沙盘、沙和玩具作为材料,沙盘的重要作用是保护来访者自由地表现内心世界。沙和玩具可以给来访者带来童年的回归。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我治愈的力量,以沙盘为中心,创造出一个自由受保护的空间,通过使用沙盘、沙和玩具制作沙盘游戏作品,运用积极想象这一沙盘游戏疗法的内涵技术,使来访者的无意识内心充分表现,在治疗者包容、接纳和关注下,促进来访者自我治愈力的发挥。因此,沙盘游戏疗法是从无意识层面来重塑人格,达到心灵的治愈。
沙盘游戏疗法是学校心理咨询的良好平台,帮助来访者在简单的蓝色沙盘中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蓝色可以让来访者感受蓝天、大海的包容、豁达,将深层自我的心理冲突或矛盾通过沙盘游戏制作有意无意地进行释放和整理,整合自我,从而达到心理问题的解决。
二、沙盘游戏疗法实施步骤
整个实施过程分为创造、体验、治疗、记录、连结、拆除六个阶段。具体过程为,来访者可以用架子上的沙具,在沙盘里随意创作作品,治疗师不可以给予指导和限定,应该让来访者充分的释放和表现。制作过程中治疗师要保持沉默、全神贯注地在旁观察并记录制作作品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包括来访者的表情、动作、拿放的顺序等。治疗师始终保持包容、支持、欣赏的姿态,通过支持、解释、整合、疏通、启发,帮助来访者澄清和体验制作的沙盘游戏作品所代表的意思、表现的主题,达到对来访者的共同感受,实现治疗目的。在此过程中,治疗师要避免对来访者的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特别是对来访者深层心理的解析。治疗的后期治疗师带领来访者体验沙盘与现实世界的连结,最后在拆除沙盘的过程中再次对自身的情绪感受进行体验。
三、沙盘游戏疗法在高校心理咨询中的实践
1.高校心理咨询现状
目前高校心理咨询采用的方法多是认知行为疗法。但在实际咨询过程中常常遇到一些不愿意讲述自己内心世界或滔滔不绝无条理的倾诉的来访者,仅仅依靠认知行为疗法可能无法达到好的咨询效果。笔者曾经对大学新生的咨询态度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当听到“咨询”这两个字,有近五分之一的大学生想起心理咨询,这部分人中有61.3%愿意去心理咨询,但是其中只有7.3%的人去过心理咨询[2]。这说明大学生群体中,需要咨询和愿意咨询的人占了很大比重,但是出于种种顾虑和担心,实际咨询的人数甚少,这些现状都说明,能够给来访者一个“自由受保护的空间”的重要性。
2.沙盘游戏疗法在高校的实践应用
沙盘游戏疗法在高校心理咨询中的实践应用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咨询和治疗。
人际关系不良是大学生群体中比较典型的心理问题,许翠对大学生孤独人群进行了干预研究,采用UCLA孤独量表对参加团体沙盘游戏孤独被试的测试结果显示,团体沙盘游戏技术对大学生孤独感具有比较显著的缓解效果。大部分孤独被试的沙盘主题呈现从“混乱”到“转化”和“治愈”的变化[3]。
郑莉君根据症状自评量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中发现,强迫倾向是当代青年心理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4],张倩的研究尝试运用沙盘游戏疗法,对强迫症状大学生进行鉴别和干预。发现强迫症状组较多出现混乱、分裂、限制的创伤主题特征,较少出现整合、联结、流动的治愈主题特征,通过对个案的系列沙游作品的纵向对比发现,随着干预的进行均表现出创伤性主题逐渐减少,而治愈性主题逐渐增加的趋势,说明干预效果较好[5]。
沙盘游戏疗法对于考试焦虑症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耿进苏等研究结果表明:团体沙盘游戏技术能够有效缓解自考生的考试焦虑,大部分自考生的沙盘主题呈现出从“焦虑”到“转化”和“治愈”的主题变化,团体沙盘游戏技术能够有效地应用于学校心理辅导及教育工作之中[6]。虽然被试群体为自考生,但由于大学生和自考生都面临考试的压力,所以,采用沙盘游戏疗法治疗大学生考试焦虑也是行之有效的治疗途径。
四、沙盘游戏疗法在高校心理咨询中的优势与思考
1.沙盘游戏疗法在高校心理咨询中的优势
高校心理咨询过程中常遇到阻碍咨询顺利进行的问题,如:隐藏、害羞、难以启齿、表达能力差等。沙盘游戏疗法作为高校心理咨询中的一种特殊方法,能够用“非语言”的交流方式,使来访者在“自由受保护的空間”内充分“自由、释放”,有助于来访者无意识地表达内在的冲突,使“无意识”内容“意识化”,治疗师可以通过象征性分析原理,理解作品来了解来访者的内心世界。从这个角度讲,沙盘游戏疗法有其自身的优势。
沙盘游戏疗法使来访者可以将潜意识内容唤醒,直观地看到自己潜意识的内容,修复个体早期所经历的内心创伤,能够获得自我治愈力,推进生命成长。并非单纯以消除来访者的心理症状或心理障碍为工作目标而是注重其内在心理的充实与发展[7]。从长期教育的角度看,不但能解决暂时的心理问题,更能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自我修复力,最终解决心理问题。
2.沙盘游戏疗法在高校心理咨询中的思考
沙盘游戏疗法关注的是“心灵”,强调的是“治愈”。從发展性教育的角度,在高校心理咨询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引发笔者如下思考。
第一,对治疗师的素养具有较高的要求。由于沙盘游戏中充满了象征性语言,治疗师本身必须对这些象征性有所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陪同来访者,与其一起探索。同时沙盘游戏疗法的分析主观性难以克服,这与治疗师本人的投射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要求治疗师不能存在偏见,以及自身未解决的问题。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高校盲目购买沙盘,在经过短期培训,甚至没有培训的情况下,由相关人员直接进行操作,这很容易对来访者造成错误的诊断与分析。
第二,沙游治疗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沙盘游戏疗法强调游戏的体验过程,这也是自我探索的过程,真正的治愈因素和力量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这与来访者的期待有很大的不同。一项研究显示,78.8%的大学生认为心理咨询能够帮助解决不良情绪,而只有35.9%的大学生认为心理咨询能够促进来访者的成熟与成长[8]。这说明高校心理咨询中,来访者更多关注咨询的快速、有效性,并且需要咨询师给出建议,要怎么做才能更快改变现状。但实际上,如果无意识层面的内容没有得到治愈,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很有可能再次出现。
第三,沙盘游戏的治愈是靠来访者自己,而不是靠别人[9],是需要来访者在包容、温暖的环境下充分的用沙具体现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无意识、意识间的交流,激发自己的治愈能力,在游戏的过程中达到心灵的释放,促进自我和谐、自我整合。这个过程的主动权在来访者一方,来访者的体验、感悟对治疗的效果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来访者过于依赖咨询师的解释,就背离了沙游治疗的基本原理。
第四,沙盘游戏治疗的评估诊断功能还需要完善。像精神分析一样,沙盘游戏治疗具有一定的主观臆断性,其评估诊断功能虽已被证实,但其价值尚未完全被开发出来,至今还没有总结出一套非常完备的诊断手册,因此,真正运用到高校咨询中的评估诊断,其可操作性和评价性还需逐步地去完善[10]。
综上所述,沙盘游戏治疗以其独有的“无意识”“包容”“治愈”“转化”等思想在高校心理咨询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只有将多种方法结合应用,才能更好地构建大学生和谐心理。
参考文献:
[1]高岚,申荷永.沙盘游戏疗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6.
[2]蒋重清.大学新生对心理咨询的态度[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5).
[3]许翠.团体沙盘游戏技术对大学生孤独人群的干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4]郑莉君.大学生心理调查中强迫症状因子高评分的原因[J].中国临床康复,2005(32).
[5]张倩.强迫症状大学生的沙盘游戏表现特征与干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6]耿进苏.关于团体沙盘游戏技术干预自考生考试焦虑效果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7]陈侃.沙盘游戏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导刊,2005(8).
[8]谢唐红.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态度及其心理求助行为调查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11-12).
[9]茹思·安曼(RuthAmmann).沙盘游戏中的治愈与转化:创造过程的呈现[M].蔡宝鸿,译.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9.
【沙盘游戏】推荐阅读:
沙盘游戏感悟08-26
沙盘游戏疗法10-19
沙盘游戏感想05-16
沙盘游戏培训08-28
沙盘游戏技能培训09-27
沙盘游戏培训心得体会06-03
沙盘游戏室使用制度06-09
“沙盘游戏”与中学生个案分析09-27
关于心理中心购买沙盘游戏工具的申请书08-16
沙盘教学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