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化(精选12篇)
游戏化 篇1
幼儿具有自制力差、注意力易分散、喜欢新奇事物的特点。因此, 在幼儿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举办各种活动, 以吸引幼儿注意力, 教师在教学中倡导游戏精神, 是指以游戏的方式来展开教学活动, 最大程度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在快乐中成长。
一、幼儿课程游戏化的含义
幼儿课程游戏化是指以游戏的方式展开幼儿教学, 根据教学内容, 组织相应游戏。游戏化课程相对于传统教学具有很大的优势。一方面, 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幼儿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 锻炼综合素质。另一方面, 游戏往往会构建一个生活化的场景, 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 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 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应积极思考, 组织多样化的课堂游戏, 同时不要忘记教授学生知识。
二、幼儿课程游戏化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一切教学活动的展开都应考虑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幼儿教师在制定教学活动时, 要尊重幼儿的意愿, 制定幼儿感兴趣的游戏, 这样, 才能让学生都参与到活动当中。例如,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喜欢音乐和游戏的特点, 编排一个音乐游戏, 教师可以让全体幼儿站成圆圈, 圈内一名或多名幼儿边听音乐边跟着音乐一起唱英语歌曲, 圈上的幼儿拍手。音乐停止, 圈内幼儿与圈上幼儿交换位置, 继续游戏。
2.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传授单一方面的知识, 而要德智体美全面培养, 让学生在游戏中培养全方面的能力, 了解各个领域的知识,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综合素质。例如,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抽牌凑数游戏, 即每人三张同样大的纸片, 用小纽扣在纸片上分别画1-3 个小圆点, 并写上相应数字。幼儿自由结合, 每两人一组游戏。以“石头、剪刀、布”决胜负, 胜者先抽牌, 另一名幼儿凑数, 进行三以内的组成、加减运算练习, 算得对又快的幼儿得红花一朵, 游戏结束时红花多的为胜。这个游戏不仅可以培养幼儿分析、概括及速算反应能力, 为理解加法互换, 加减互逆的关系做准备, 而且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差异性原则
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是不相同的, 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 因材施教, 个性化教学, 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潜力。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乐趣, 实施真正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改革。
三、如何将游戏精神融入幼儿园课程游戏中
1.教师和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高效的教学课堂, 愉快的游戏氛围是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上的。幼儿教师要积极和学生互动, 了解幼儿的心理活动和兴趣, 消除学生和教师相处时的紧张感, 加强师生互动。例如, 在组织游戏“两步一级上楼梯”时, 开始时, 教师可站在上一级楼梯上, 伸出双手协助孩子并同时给予口头指令“上!”;如果孩子不合作, 可把零食放在楼梯上, 等孩子踏上后给予奖励。注意开始时可在每一级楼梯放零食, 逐渐地, 只在几级楼梯或最后一级楼梯上才放。如果有的孩子哭闹, 教师应鼓励孩子, 并坚持让孩子配合才能给予奖励物。教师在开始游戏时, 应先给孩子做示范, 让学生了解游戏规则, 激发幼儿的兴趣。游戏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保证幼儿的人身安全, 引导学生努力尝试, 突破极限。在学生完成游戏后, 教师要给予学生奖励和言语夸奖, 游戏过程中, 师生间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保证教学游戏是否能够高效进行的决定性因素。
2.根据教学目标设置多元化游戏场景
幼儿喜欢新鲜事物,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多样化的游戏场景, 才可以让学生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 提高课堂效率。例如, 在学习英文时, 教师可以把教室布置成一个超市。教师当售货员, 幼儿当顾客。顾客来到商店, 看见商店摆满了各种水果及玩具非常高兴, 主动问好 (good morning) 。售货员则回答 (how do you do) 。顾客说出要买的东西的名称。 (banana, pear, orange, watermelon, peach, grape等) , 学生买完东西后用英语致谢 (thank you) , 售货员说不客气 (you are welcome) , 游戏时, 幼儿必须用学过的英语与老师对话, 发音要准确。这样生活化的场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有的学生忘记英语表达, 教师可以适当提醒学生, 帮助学生完成商品的购买。这种新奇的教学方式,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还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
3.在游戏中引入竞争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 在游戏中融入竞争, 激发学生活动的积极性, 增强游戏的趣味性。例如, 在组织游戏阳光隧道时, 教师让幼儿俯卧着身体穿过隧道。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比赛, 最快穿过隧道的孩子可以得到三颗小红星, 第二穿过隧道的可以得到两个, 依次类推。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全程指导完成。如果孩子出现紧张或抗拒的情况, 请以鼓励、引导方式取得其配合为主, 不要强迫配合, 以免造成孩子肌肉过度紧张, 效果适得其反。如果有的学生不愿意继续完成游戏, 对于年龄较大的幼儿, 教师可以让他们边爬边推一个中型球前进, 增加游戏难度。在游戏中引入竞赛因素, 可以使原来相对无聊的游戏变得更加有趣, 激发孩子的积极性, 锻炼了孩子的肢体协调能力, 达到快乐教学的目的。
总而言之, 教师要重视游戏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 以学生为主体, 构建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倡导游戏精神, 不仅是在课堂上组织游戏, 更重要的是要将游戏精神融入课堂当中, 改传统课堂为新型游戏课堂。这是每个幼儿教育工作者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深入研究, 不断实践, 它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全面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游戏化 篇2
虞永平教授说幼儿园生活不应该是别人强加的,而应该是幼儿乐意的、沉醉其中的,这样的幼儿园才能真正符合“儿童的花园、乐园”之意。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是幼儿教育回归幼儿生活思想的具体体现。幼儿教育回归幼儿生活是针对幼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存在的很多问题提出的。
回归幼儿生活世界的本质是承认、尊重生命的存在和生命成长的现实和需要,让幼儿在一个真正属于他的、能让他的生命得到萌发的现实的、感性的和真正能彰显主体性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
所谓回归生活世界,就是让幼儿真正去亲近自己的生活,真正感受自己生命成长的有力脉动。回归生活的幼儿教育,要求幼儿园课程生活化。
课程生活化的本质是通过课程,使幼儿真正处在一个自己的需要、兴趣、潜能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的世界里,使幼儿的生命更具活力,更有力的成长。课程生活化意味着让幼儿沉浸在自己的生活世界里,不再受成人利益世界和科学世界的奴役。
课程生活化的典型特征是课程的具体性、直观性、主体性,课程从幼儿自然的发展规律中设定目标,课程从以自然态度面对的生活世界寻找内容,课程以向现实经验的还原为指针确定实施的策略。
跟其他年龄段的教育相比,幼儿教育更应该回归生活,幼儿园课程更应该生活化。这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的。
只有给幼儿提供生活化的课程,幼儿才能得到适宜的和有效的发展,幼儿才会有美好的童年生活。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需要“生活精神”“生活态度”和“生活实践”;
幼儿园课程经常是幼儿自己的,幼儿自己的意愿、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己的选择和尝试造就了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
我国的幼儿教育法对幼儿园课程有明显的生活化的取向。如《规程》中提出:“合理地综合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幼儿园日常生活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合理的常规,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纲要》中也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共同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这些都说明了对幼儿自身需要和兴趣的关注,对幼儿身处的现实生活和环境的关注,对幼儿主体性的关注。所谓使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就是让幼儿处于自己的生活世界,使幼儿的生命得以健康的生长。
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要求我们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关注了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就是关注了幼儿园课程的核心价值。
生活化的课程就是行动化的课程。生活化课程设计的核心任务就是让幼儿做什么。幼儿的“做”包括观察、探索、发现、表达、交往、欣赏等活动。
课程游戏化最核心的目的是让幼儿园课程更加贴近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贴近幼儿的学习特点,贴近幼儿的生活及兴趣与需要。
课程游戏化就是让幼儿园课程更贴近生活,更生动一些,更有趣一点,活动形式更多样化一点。幼儿动用多种感官探究、交往和表现的机会更多一些,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更充分一些。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发展。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了“游戏是基本活动”。基本活动内涵有三:一是幼儿园课程应游戏化,充满游戏精神,是自由的、自主的、创造的、愉悦的。这不是个别环节要做游戏,而是一日生活都要充满这种游戏精神。二是自由游戏时间要保证,不能被“教学”及其他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所替代。三是其他活动环节,尤其像集体教学活动环节,应尽可能采用游戏方式。
课程游戏化,不是用游戏去替代其他实施途径,不是把幼儿园所有活动都变为游戏。课程游戏化是确保基本的游戏活动时间,同时又把游戏的理念、精神渗透到课程实施的各类活动中,其中包括一日生活、区域活动、集体教学活动等。也就是说,专门的游戏活动时间要确保,使幼儿每天有自选活动的机会,自由游戏时间有保证。
课程游戏化追求的是让幼儿园课程更加适合儿童,更生动、丰富、有趣。
幼儿园要形成这样一种课程文化:一是鼓励游戏;二是服务游戏,要努力为幼儿提供游戏环境、材料;三是学会观察游戏;四是合理指导游戏。 幼儿园的学习最终能有趣、有效一点。有趣的学习,就要求我们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去研究儿童,努力使幼儿园的活动游戏化、趣味化。有效的学习,意味着孩子获得新经验,这就要让幼儿面临问题和挑战。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目标是“引领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课程观,推进幼儿园课程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简答与辨析题(一共十五题)
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目标:以游戏精神为切入点,全面实施幼儿园课程改革,贯彻落实《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游戏精神:自由、自主、创造、愉悦
在游戏中重新认识儿童:从“儿童是一个无知无能等待教育的容器”转变为“儿童是一个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
用游戏精神重塑教育观:从“教师是真理的掌握者,要把真理教给孩子”转变为“教师是童年的守护者,要向儿童学习,陪伴和支持儿童成长”。
从游戏切入改造幼儿园课程:从“依赖教材、注重集体教学、强调规范统一”转变为“关注幼儿、关注生活、关注游戏、关注经验,追随发展需要规划和生成保育教育活动”。
六个支架
支架1:观察1名儿童,每天观察3次,每次3分钟,自己用随笔(最好是白描)方式记录,同事们之间以即兴谈话或沙龙方式高频度讨论自己观察到的儿童行为(也可以正式讨论),坚持做1-2个月。要求:发现儿童令你惊喜的时刻,发现儿童的兴趣点和能力,而不是去发现问题,也不需要提供帮助,学习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和积极的赞美者。提示:户外游戏更容易观察。
支架2: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结合自己的观察经历与教育经验,对于每一条目标都举出3个案例。要求:对于每一条目标如果能够举出6个案例的,属于熟练掌握指南。
支架3:改变活动室内小学化的课桌椅摆布方式。要求:合理灵活地规划活动室空间,恰当布置课桌椅,以方便儿童游戏为基本原则,允许儿童跨区域游戏。支架4:尝试一餐两点由儿童自主完成,老师只是自助餐的服务生之一。要求:打破“安全”的束缚,用“怎么让孩子更具有自主安全意识”去代替“孩子不安全怎么办”,用课程的思路去解决生活问题:尽量减少教师干预,支持儿童制定自己需要的规则,让儿童尝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支架5:每所幼儿园收集园所附近一定范围之内的各类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机构、基地、材料、有专长的人员等),形成本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地图。
支架6:尝试实行弹性一日活动时间安排表,除了餐点和午休时间,其他时间允许老师根据活动需要,灵活调配。(建议:每天由教师主导发起的集体教学活动不超过1次;加大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每个班级的户外游戏材料和活动不少于5种;区域游戏时间不少于1.5小时,每个班级有6个左右的游戏区域,允许儿童自己创造玩法。)
一、游戏是什么?
我们通常所说的游戏,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方式。幼儿园游戏既包括了幼儿自发自主的游戏,也包括了教师以游戏方式组织的教学(或称之为教学游戏)。比如,一个小班的孩子回家,父母问他:今天老师教你们学什么了?孩子回答:老师带我们玩老鹰捉小鸡了。这个游戏就属于后者。关于游戏,有各种分类方式,如按游戏发展水平的分类,有独自游戏、平行游戏,按游戏的创造性与规则性分类,有角色游戏、体育游戏。从幼儿园现实的活动来看,一般只有两大类,一是幼儿发起的活动,二是教师计划安排的活动。
二、游戏为何适合儿童?
因为儿童的内心是游戏的,儿童的心灵有游戏的种子。因此,幼儿园活动室中的环境、材料应是丰富多样的,课程应能够吸引孩子专注地投入活动,激发和提升他们的兴趣,满足他们的需要,从而让他们获得更多新的经验。三、一日生活中的游戏与教学的关系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这本书里,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各项活动是被分为:入离园、集体教学、区域活动、户外活动、过渡环节和日常生活(这种分类不能全覆盖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同时各项活动之间也会有交叉)。按照这种分类方式来分析游戏,就会发现在几项活动中都有游戏,如果只涉及自发自主游戏,那么不仅在区域活动中有,在户外活动中也有(因此把区域活动等同于幼儿自发自主的游戏活动是不太合适的)。如果用另一种分类方式:大组(全班)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指导活动、个别选择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这种分类基本可以全覆盖,并且各项活动不大会出现交叉),就能比较好地分清各种活动及其关系。在这种分类中,幼儿自发自主的游戏主要集中在幼儿个别选择的活动中。前面三项活动都是教师发起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我们可以把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再按性质进行分类,这样就可以从学习背景的角度去理解游戏,理解幼儿在园的各项活动。当然这种分类可能是相互交叉的,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
1.游戏,这里指的是幼儿自发自主的活动,也一定是个体自发选择的活动。当然,需要明确的是,幼儿自发自主的活动中有自发游戏的部分,也有非游戏的部分。自发游戏不仅是发生在室内区域、户外的环境中,也可能发生在其它的环境中(比如在厕所、盥洗间,当一个幼儿如厕后洗手,用了比较多的洗手液,因而玩起了泡沫;不仅会发生自由选择活动的时间(室内和户外的自由选择活动时间),也会发生在其它时间(如餐后等待的过程中)。
教师在幼儿自发自主游戏中的作用是为幼儿创设环境,然后是鹰架游戏,扩展学习背景,使幼儿参与,并增加游戏的复杂程度。而教师则可以以合作者、观察者、听从者、发起者、示范者、提问者、挑战者、协调者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游戏。在这种参与中,教师更多是跟随幼儿,因为幼儿是主导者。
2.真实生活,幼儿园里的有许多真实的生活活动,而且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大,真实生活的成份也越多,比如种植、饲养、值日生、烹饪、有目的的阅读书写、科学实验、到某个工作场所参观、请家长或其他人来园介绍工作、职业等。这些活动不是游戏,不能以游戏的方式去处理。真实生活活动可以列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可以是个别的、小组的或全班的。
教师通过安排真实生活情境,把人们如何生活呈现在幼儿面前,从而帮助幼儿理解人们是如何交往、如何工作、如何使用文字等。哪些真实生活的内容可以引入幼儿园,这是需要教师认真考虑的,也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安排,需要和幼儿的父母、社区相关人员商量。
3.探索活动,这里主要是指幼儿自发的探索活动,它可能发生在游戏中,也可能发生在其它活动中。它是幼儿与人互动,与物互动,以及把这种互动表现出来的过程。探索活动包括了幼儿对环境、材料、工具的探索,也包括了他们通过查阅书籍,或用其它方式了解信息,还包括了他们对人与人关系的探索。
在探索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是提问、设置问题,挑战幼儿的思维,同时通过示范、解释等给幼儿提出建议,从而帮助他们作出决定。教师有目的引导的探索活动可以在幼儿自发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当然也可以完全由教师发起。4.日常安排和转换活动,这里指的幼儿在园每天基本固定的活动,进餐、如厕、休息等,当然也包括了固定的教与学活动,如每天的计划、分享回忆,每天的阅读、音乐活动等。日常安排是可以预测的,当然也应当是灵活的,可以变换的,如下雨天户外活动要改换成其它活动等。但结构化的日常安排是基本的,它给了幼儿秩序感和有规律性,他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就在此中逐渐获得,学习也镶嵌在其中。过渡环节可以帮助幼儿学习如何从一个活动转换到另一个活动。
因此,日常安排和转换活动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时间的分配,不同年龄幼儿各项活动的安排等,都需要认真加以考虑。
5.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这里强调教师的指导或引导的教与学,因为只有教师的指导或引导,幼儿的学习才能变得清晰。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不仅指教师有组织的大组(全班)、小组和个别指导,它还包括了在游戏、真实生活和日常安排中随机的指导,当然这种指导要求更高,需要教师能够根据环境、情境、事件等进行指导,它要求教师对幼儿的发展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对需要提供给幼儿的经验有比较清楚的把握,对相关领域的核心概念(或核心经验)比较了解,从而能够在“可教的时刻”去指导或引导。
我们现在强调幼儿的自发自主游戏,但是不是自发自主的游戏越多越好?只要理性思考一下答案就会是否定的。因为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生活技能、学习能力也在提高,因而他们所应承担的任务、责任也会增多。英联邦国家有一项针对幼儿园、小学低年级的研究表明,从3岁到8岁,儿童在教育机构中每天自发学习时间与教师指导的学习时间比,分别是3-4岁,7:3;4-5岁,6:4;5-6岁,5:5;6-7岁,4:6;7-8岁,3:7(2:8)。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自发自主选择的活动的时间会越来越少,而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会越来越多,当然这种有目的的学习活动既包括了教师组织的全班性活动,也包括了小组活动,还包括了个别指导活动。上述研究对于我们考虑幼儿园一日生活安排,尤其是根据不同年龄幼儿考虑他们的活动安排是很有意义的。
四、区域、区域活动与游戏。
区域,首先是一个空间概念,是一个放置材料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地方。而区域活动,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在区域中发生的活动。从以上对游戏、教学等活动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区域活动可能是幼儿自发的游戏活动,也可能是幼儿自主选择的非游戏活动,还有可能是教师计划安排的游戏化的教学活动,或是教师直接指导的学习活动。因此,我们不能把幼儿园区域中发生的活动简单定义为自发自主的游戏活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在幼儿园逐步推行的区域活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过度强调集中教学的状况,但教师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并没有因为区域活动的安排而减少,幼儿自发自主的选择活动,尤其是幼儿自发自主的游戏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幼儿园的区域,按空间可分为室内区域和户外区域,现在一般提及区域及区域活动时,主要指室内的区域及活动。户外区域由于较多地强调幼儿的体育活动(当然户外体育活动也根据器械、运动内容等进行一些功能区的划分),非体育类的活动比较少,如今这种情况也正在发生改变。
五、室内区域活动中的游戏
区域中幼儿的活动,需要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的安排来考虑是让幼儿自由游戏还是由教师指导活动。通常积木区、操作区、角色区、玩具区、玩沙玩水区等是让幼儿自发选择游戏的区域(但也不排除教师在上述某些区组织计划性的活动,如在积木区组织小组搭建、讨论如何搭桥;角色区的文学作品表演,应当归为教师安排的学习活动,因为它是有一定要求的活动)。科学、数学、语言、美工等区既可以让幼儿自发选择,也可以组织安排有目的的小组学习。但是生活体验区不应当成为一个自由选择和自发游戏的区域,因为设置这个区域的目的是让幼儿学习某种生活技能,是让幼儿体验真实的生活(如制做某种食物),因此它不应该是游戏,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
如果某个时段某个区域的活动是教师计划安排的学习活动,比如美工区要制做某个手工作品,那么这个区域在这个时间的活动就不属于幼儿自由选择的活动,而是教师安排的活动。如果某个时间某些区域是让幼儿自由选择的,那么就应当充分尊重他们的自由选择(可以去或不去,可以去长时间,也可以去短时间,可以去操作一些材料,也可以去了以后什么都不做)。实际上,幼儿的自发选择活动与教师组织的小组活动可以安排在同一时间内进行,这样就可以根据随具体教育目的、内容调整教室中幼儿自发活动与教师指导活动的比例了。
幼儿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可能只对某些区域内的材料和活动感兴趣,如某些幼儿只要能够自由选择就只去积木区搭建,而很少去另外的一些区域活动,如角色区,这种情况下是否需要干预?这是一个让不少教师困惑的问题。其实只要明白了什么是幼儿自发选择的学习,什么是教师组织计划的学习,就很容易回答清楚。当幼儿完成了教师安排的任务,比如到科学区参加小组活动探索磁铁,或是到美工区完成教师任务装饰扇子,他(她)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选择到各个区域里选择自己的活动,实际上这些区域也是教师有目的地规划和选择材料的,而且,任何一种区域的活动都会对幼儿的各方面的学习与发展产生影响,幼儿并不会因为过于集中在某些区域中活动而出现学习与发展的不平衡。
六、户外区域活动中的游戏
长时间以来,我们对户外区域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体育活动上,如体育活动场地的功能区划分,体育活动的集中组织与自主游戏,幼儿各种动作的学习与要求等,忽略了户外区域作为非体育游戏场所的重要功能。如果重温《幼儿园工作规程》的对于户外活动的时间要求,就会发现每天不少于两小时的户外活动中,只对体育活动做了不少于1小时的规定,那么对于体育活动时间以外的其他户外活动时间应该如何安排,我们有必要进行认真考虑,让非体育活动,尤其是让非体育游戏占据一定的空间与时间。
户外的非体育活动,一般是室内某些活动的延伸,如积木(或其它材料的建构)、美工、音乐、科学、角色等,因此户外的非体育活动区域,也相当于是室内区域的延伸。当然这种延伸不是简单地把室内的玩具、材料搬到户外,而是要特别地加以考虑。一是户外活动的区域依然要以体育活动场地安排为主,不能因为非体育活动的考虑使户外的体育活动受到影响,因而要尽可能利用户外的边角、树下等空间,利用那些不适合集中体育活动的场地;二是要根据户外活动的特点安排非体育活动区域,如户外积木区一定要提供较大的积木,让幼儿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建构活动(PVC管、砖头也可以作为户外建构活动的材料);户外角色区要考虑适合摆放户外角色活动的道具和开展户外角色游戏;户外的美工区主要是利用墙面、地面让幼儿进行绘画;户外的音乐区主要是提供各种可以用作击打的材料让幼儿通过敲打感受不同材料发出的声音(包括乐音),等等。总之,户外的非体育活动,尤其是非体育的游戏,一定是要加以重视,确保幼儿在户外活动期间,除了大肌肉运动得到加强外,自由游戏的质与量都得到提升。
无论是谈区域、区域活动、游戏还是教学,都蕴含着我们的教育目的。在设置区域时,教师不仅要从可能提供的经验考虑,可能发生的活动(自发的或组织的)和可能达到的目标考虑,还要从可能提供的材料考虑,这些都带有教育目的,而教育目的背后则是教师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了解,是教师对各学习领域核心经验(或核心概念)的认识。幼儿自发选择的活动(包括自发游戏)和教师组织指导的活动(全班的、小组的和个别的),虽然形式上有所不同,但都是课程实施的一部分。
在具体实践中,区域这个空间,可以是幼儿自主游戏、活动的地方,也可以是教师组织集体活动的地方,我们可以用目前深圳许多幼儿园的一个实际情境来解释这一点:
某幼儿园教室,教师设置了集中区域,用于每天幼儿早餐后的晨谈、计划、回忆,也用于上集体课(如音乐课、语言课等),还用于离园前的分享、交流。这些都是教师组织的全班性活动,属于计划安排的活动。但这个区同时也是幼儿自发选择活动时的积木区,当幼儿能够自由选择区域活动的时候,就会有一些幼儿在这里搭积木。这时,这个区域就是幼儿自发游戏的场所。
七、对现有课程进行诊断和提升,应该依据什么来进行?
答:课程游戏化建设的基本思路,首先是领会游戏内涵和精神,应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作为总体背景,理解生活、游戏、活动、经验在幼儿园课程和幼儿发展中的作用。
八、课程游戏化具体实施过程中,有没有现成的路径可参照?
答: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改造课程游戏化方案,基于幼儿园现行课程方案,通过观察、记录、反思、研训等方式,开展课程方案的游戏化、生活化、适宜性改造;创建课程游戏化环境,适时、动态地对幼儿的活动环境进行改造、调整,从室内环境到室外环境,从显性环境到隐性环境,营造课程游戏化的物化情境;构建游戏化活动区域,创建数量适当、种类多样、材料丰富并与幼儿发展相适宜的可选择的游戏区域,区域活动中,教师注重观察、适当介入、有效指导,为幼儿主动发展提供条件保障;建设课程游戏化资源,统筹游戏活动中的各类实物资源、社会专家资源和信息资源等,形成内容科学、管理有序、应用有效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库;提高课程游戏化能力,提升课程活动的规划设计能力、组织实施能力、观察分析能力、诊断改善能力等,在实践中逐步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九、怎样评价一所幼儿园的课程游戏化建设是有实效的?
答:幼儿园课程要聚焦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只有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调动,儿童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要努力让幼儿的思想看得见,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让幼儿的经验看得见,让幼儿的愿望看得见。要真正以经验论水平,以过程论质量,以适宜性论效果,以生活性论专业。切实注重幼儿的经验、生活、活动过程及对幼儿的适宜性。课程游戏化的关键在教师,焦点在幼儿,幼儿行为总能折射教师的思想和作为。课程游戏化的核心追求是幼儿积极投入活动过程并充分探索、交往与表现,是幼儿不断丰富和发展新经验,而不是要教师写成什么文本。
十、课程游戏化的意图是什么?
答:1.课程游戏化是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抓手和切入点,是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的突破口,是为了让幼儿园课程更贴近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更贴近幼儿的生活,更贴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2.课程游戏化不是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发展唯一的路径,课程生活化、课程经验化、课程过程化、课程情境化等也是可选择的路径,但课程游戏化更适合当前广大幼儿园教师的认知水平。
十一、课程游戏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课程游戏化建设应当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着重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晰课程游戏化理念。
(二)改造课程游戏化方案。
(三)创建课程游戏化环境。环境是课程游戏化的关键因素,幼儿园要根据课程实施的需要,适时、动态地对幼儿的活动环境进行改造、调整,从室内环境到室外环境,从显性环境到隐性环境,营造课程游戏化的物化情境。
(四)构建游戏化活动区域。以尊重幼儿兴趣爱好、激发幼儿自主活动为宗旨,根据课程实施进展情况,创建数量充足、种类多样、材料丰富、与幼儿发展相适宜的游戏区域,区域活动中教师注重观察、适当介入、有效指导,为幼儿主动发展提供条件保障。
(五)建设课程游戏化资源。开发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以幼儿为主体、适合本园特点、有效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课程。统筹游戏活动中的各类实物资源、社会专家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等,形成内容科学、管理有序、应用有效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库。
(六)提高课程游戏化能力。
十二、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作出的重要论断,有三个内涵:
1.幼儿园课程应该游戏化,充满游戏精神——自由、自主和创造,不是个别环节要做游戏,而是一日生活充满游戏精神;
2.幼儿的自由游戏时间应该充分保证,这是儿童的权利;
3.其他环节,尤其是集体教学环节应该尽可能采用游戏的方式,真正让教学活动游戏化。
十三、游戏化是幼儿园课程的特征
对幼儿来说,游戏是他们的存在方式,是他们的生活内容,自由、自主和创造的游戏伴随着他们的生命成长。无游戏是“小学化”、“成人化”的主要表现,要形成一种鼓励游戏、欣赏游戏、服务游戏、观察游戏和合理指导游戏的课程文化。用虞教授的话来说就是要让我们的课程更加有趣一点,生动一点,实在一点,有效一点。
十四、幼儿园课程建设的主体是教师
1.教师要充分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这就告诉我们幼儿要在情境中学习、在行动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是通过多种感官在探索、体验、交往和表达的过程中学习的,因此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把生活、游戏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2.教师要确立以学定教的理念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一般为教在前,学在后,教师教什么,幼儿就学什么。说到底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而其实幼儿园教的核心内涵不只是传递,而是引导幼儿做适宜的事,支持、帮助幼儿完成自己的探究、交往和表达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观察,了解幼儿,从他们的需要出发,生成幼儿感兴趣的、能引发他们积极的相互作用,并动用多种感官获得有益经验的课程。
课程是行动的过程,是不断获得经验的过程,也是环境材料不断被利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不是教师说什么和做什么,而是幼儿说什么和做什么。良好的幼儿园课程会不断促发幼儿的兴趣,催生新的活动,能让幼儿专注地投入当前的和不断生发的行动中去。我们要仅仅围绕课程游戏化这一命题,切实开展幼儿园课程建设,提高幼儿园课程实施水平,提升幼儿园的办学品位,还孩子们一个有趣的、快乐的童年。
十五、课程游戏化六个支架解读
一、通过支架1——通过发现儿童,认识儿童,形成正确的儿童观
支架1:观察1名儿童,每天观察3次,每次3分钟,自己用随笔(最好是白描)方式记录,同事们之间以即兴谈话或沙龙方式高频度讨论自己观察到的儿童行为(也可以正式讨论),坚持做1-2个月。要求:发现儿童的兴趣点和能力,而不是去发现问题,也不需要提供帮助,学习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和积极的赞美者。提示:户外游戏更容易观察。教研人员和园长也要随教师一起观察儿童,并且还要观察教师
(一)为什么是不超过三分钟的观察
教师的日程工作规范不可能允许教师长时间只在一个区域观察或关注某一个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观察能力就是在巡视幼儿的活动时,在短时间内通过幼儿的语言、动作、表情抓住对于幼儿学习与发展具有典型意义的关键事件。在真实的教育活动现场,长期坚持观察,再辅以专门的针对观察视频资料或日常观察的案例的教研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升教师的观察能力,逐步掌握观察的方法。
长期以来如何观察幼儿一直是广大教师们困惑的问题,如何能在日复一日的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看到幼儿的学习更是教师们的难点问题。这个支架为幼儿园教师搭建了如何提升观察能力的路径和方法,在观察中体会如何观察,在观察中体会如何发现幼儿学习,在观察中重新认识幼儿。
(二)为什么要观察三次?
长期以来教师在组织幼儿园一日活动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关注自己的教育行为的习惯和定势,每个环节和流程都按照预定的计划来实施,包括提什么问题,用什么语言组织幼儿的活动、对活动结果的调控等等,教师总是按照预设好的方案按部就班执行,并且活动后还要围绕自己的行为进行教育反思。
提出每天至少观察一名幼儿、观察三次的要求是通过这样的规定逐步养成教师观察幼儿的意识和习惯,并且在多次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一个完整的儿童。通过这个支架,逐渐地把老师教育活动中的指导意识逐渐转移到幼儿的身上,从关注教师自己的行为转向关注幼儿。
(三)为什么高频率讨论对幼儿的观察
在教研活动过程中更多的去讨论对幼儿行为的观察,长期坚持可以引领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从关注文本转向关注幼儿,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这样的教研活动的转变是促使教师儿童观转变的有效手段。这种教研活动可以营造一种氛围,教师的视线落在幼儿身上,讨论过程中能加深对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的认识,遇到不理解的问题,自然回到学习儿童心理学,用心理学的解读幼儿。集体氛围的围绕对幼儿行为的讨论也利于教师们发现幼儿,提升观察能力。
(四)为什么建议在户外自由活动中观察幼儿
教师观察能力难以有效提升的一个瓶颈问题是,当幼儿在教师高控下的活动中,幼儿的行为按照教师的要求亦步亦趋,教师就难以发现幼儿的自主行为,难以发现幼儿的学习。甚至有时幼儿的角色游戏都要按照教师设计好的场景、提供好的材料、启发好的情景来玩,我们如何能观察到幼儿真实的想法、经验和发生的学习?
学习安吉幼儿园幼儿户外自由活动的经验,在户外让幼儿自由活动,观察幼儿的行为,发现属于幼儿的游戏是怎样发生的,体会什么样的游戏才是属于幼儿的游戏,体会幼儿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具有巨大的学习能力。看到幼儿在自主活动中的交往,问题的解决,每个幼儿不同的学习特点。通过这个支架,把对幼儿在户外活动中形成的关于儿童观、游戏观的认识逐渐迁移到室内活动,相信幼儿,改变一日活动中对幼儿活动的高控,逐渐把活动的主动权还给幼儿,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五)为什么园长与教研员都要观察幼儿
一个地区的教研员是地区课程改革的引领者,园长是一个幼儿园课程的领导者。如果引领者领导者不会观察幼儿,就无法给予教师支持,有效提高教师观察幼儿的能力。引领者和领导者的观念决定着一个地区或一个幼儿园的教师们教育理念的转变。而观察幼儿是认识幼儿、改变儿童观、游戏观的唯一一条最有实效的捷径。教研员和园长的专业水平和能力高于普通的教师,在观察幼儿方面更应成为领头羊和专家。
二、通过支架2——让《指南》成为幼儿教师的“圣经”
支架2: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结合自己的观察经历与教育经验,对于每一条目标都举出3个案例。要求:不要死记硬背指南内容,不提倡要求老师书写案例,以口头交流或者QQ群交流分享为主要形式。对于每一条目标如果能够举出6个案例的,属于熟练掌握指南。
(一)如何学习《指南》、用好《指南》
自2012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各地都重视《指南》的学习和精神的贯彻。教师们经过的多轮的学习,考试、演讲、现场观摩等等。《指南》中幼儿学习与发展五个领域的典型行为与表现是第一次出现在国家的学前教育文件中,如何理解幼儿典型性行为,如何依据这些典型行为解读幼儿的行为,而不仅仅把它作为撰写教育活动目标的依据,把它作为评估幼儿发展的依据,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成为教师们困惑的问题。
这个支架要求教师们带着问题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去发现幼儿行为,也就是发现当下幼儿正在发生的学习。理解《指南》的典型行为只是代表着幼儿某个领域发展的一般状况,体会每个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不同活动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幼儿五个领域的发展表现形式都是不同的,跟好地运用《指南》解读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这个支架的做法,帮助教师不仅仅死记硬背学习《指南》,而是在观察幼儿的基础上,收集案例,更好地理解和内化《指南》,让《指南》渗透到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之中。
(二)如何运用《指南》全面、积极、客观地评价幼儿
运用《指南》全面、积极、客观地评价幼儿而不是不用经验去判断幼儿的行为是当下教师观察幼儿时存在的问题及难点。如何改变教师长期以来习惯用积累的经验评价幼儿,总是以“教”的角度去发现幼儿的不足之处来提出教育策略等等,这个支架的做法给了教师强有力的改变策略。我们要运用《指南》去发现一个正在朝着《指南》提出的发展目标发展着的幼儿,去思考如何给予现阶段发展的幼儿以支持。
(三)如何用《指南》提升教师的观察能力
《指南》里5个领域、11个子领域、32条目标下的小中大班幼儿典型行为表现为教师观察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了依据。收集案例的过程也是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发现幼儿典型性行为的过程,使得教师的观察可以聚焦,对幼儿学习与发展具有敏感性,能将幼儿的行为与正在发生的学习联系起来,使幼儿的学习看得见,从而真正将观察幼儿作为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出发点,教育的手段和策略追随幼儿,更加有效。
三、通过支架3——理解幼儿园课程的特点、环境在幼儿学习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支架3:改变活动室内小学化的课桌椅摆布方式。要求:合理灵活地规划活动室空间,恰当布置课桌椅,以方便儿童游戏为基本原则,允许儿童跨区域游戏。
(一)幼儿的学习特点决定幼儿园活动室的空间布置
游戏是幼儿阶段特有的行为方式。合理灵活的规划活动室空间,恰当的布置桌椅,以方便幼儿游戏活动为基本原则,允许儿童去游戏。支架三,是让老师们充分的去体会和认识到幼儿园课程和小学课程不同的特点,环境和空间在幼儿学习发展当中的作用和条件。
(二)从形式上去幼儿园课程小学化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与小学不同,首先体现在一日活动的日程安排上。如果活动室的桌椅像小学教室那样摆放的话,在活动组织形式上就模仿小学的形式。这个支架的推出的意义在于无论教师理解或不理解,要求教师在活动室桌椅摆放的形式上去小学化,把幼儿的游戏空间还给幼儿,从而让教师去改变小学化的教学行为。
(三)体会环境在支持幼儿学习与发展方面的价值与意义
活动室桌椅排排座的摆放到区域设置的变化,减少孩子每天活动搬桌椅的次数,就意味着儿童的等待时间、无效时间的减少。固定游戏区域的设置,方便幼儿游戏,孩子自主意识的增强,孩子拥有活动室控制权。
目前在江苏尤其在农村地区,大班额小空间的状况下,如何贯彻如何去支持幼儿学习发展,首先要从调整活动似的空间开始。不能因为空间小、班生数多为理由维持现状。这个支架的实施要求教师因地制宜、想方设法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设计班级的空间,而不是从教师利于管理幼儿的角度规划空间。
四、通过支架四——重新认识和发现幼儿及幼儿的生活活动如何“游戏化”
支架4:尝试一餐两点由儿童自主完成,老师只是自助餐的服务生之一。要求:打破“安全”的束缚,用“怎么让孩子更具有自主安全意识”去代替“孩子不安全怎么办”,用课程的思路去解决生活问题,尽量减少教师干预,支持儿童制定自己需要的规则,让儿童尝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一)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都有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契机
过去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重视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指导,仅把进餐这些活动作为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来要求,或是重视幼儿园的保育工作,为诱饵的进餐服务好。幼儿园尝试自主进餐,就是让教师思考在进餐、点心活动中是否有被教师忽略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契机。
幼儿自助点心和进餐,能够主动地学习一些力所能及的生活技能,学习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习做事的顺序。并且学会分享、轮流、排队、秩序等内化的社会性发展。教师通过对幼儿自主进餐活动的实施,体会一日生活皆课程的课程观,同时能把这个认识迁移到其他生活活动中,组织幼儿的活动,如盥洗、入园、离园、午睡等等,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
(二)发现幼儿的学习能力,相信幼儿,把更多的自主还给幼儿
通过这个支架的实施,老师们可以发现幼儿可以自己盛饭盛菜,并自己端到座位。实际上,通过自主进餐的改变,更应该引发我们去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以往的教育是否低估了幼儿的学习能力,是否忽略了幼儿的自主性。自主进餐绝不是做一种形式,我们要通过自主进餐看到孩子具备的能力,更应该相信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
(三)体会不同年龄班幼儿的不同能力水平
通过自主进餐教师也可以体会到,尽管幼儿具有能力,但是小中大班幼儿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充分认识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不同特点,去研究儿童,给予幼儿能力范围内的主动权。因此同样是自主进餐和点心,不同年龄班的做法应该是不一样的。教师要研究提供怎样的环境、材料和策略取汁吃幼儿自主性的发展。
五、通过支架五——关注文本转向关注幼儿
支架5:每所幼儿园收集园所附近一定范围之内的各类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机构、基地、材料、有专长的人员等),形成本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地图。在课程资源地图中提供3处幼儿园周边的课程资源介绍,及依据《指南》预设有可能引发的幼儿的学习及经验(分年龄班)。
(一)追随幼儿经验,为生成活动做准备
这个支架所要求做的课程资源地图,实际上是引领教师关注幼儿生活的环境,用幼儿的视角去看周围的环境,其实就是引领教师更多的从关注教材转向关注幼儿的经验。这个支架将教师研究文本教材的视角转向研究幼儿的生活,研究幼儿的经验,研究幼儿的兴趣,研究幼儿的需要,为走向经验的幼儿生成的活动,做好准备。
(二)从幼儿的经验出发,预设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载体,不同的幼儿园由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课程内容是不一样的,但不同地域、不同地区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幼儿的周围生活是课程内容的来源,是幼儿的学习资源,但不是幼儿学习的最终结果。幼儿周围生活中我们承认认为的有价值的、值得幼儿学习的内容很多,但是这些内容幼儿在园三年是学不完的。因此收集课程资源的目的是做有准备的课程,把幼儿周围生活中他们感兴趣的现象、事物、材料、文化、民俗等作为幼儿的学习载体,幼儿在与这些环境资源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
(三)深入理解《指南》,《指南》作为追随幼儿经验的依据
课程资源并不是找到即可,要依据《指南》分析在这些资源中有可能引发出的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幼儿的发展是完整的,要从幼儿五个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出发分析资源的价值,预设幼儿的发展。
六、通过支架六——一日活动中尝试实现观念的改变,支架6:尝试实行弹性一日活动时间安排表,除了餐点和午休时间,其他时间允许老师根据活动需要,灵活调配。市县两级教育管理部门不统一规定幼儿园一日作息时间表,全园是否统一幼儿一日活动时间安排表,由幼儿园自行决定。教师安排时间的原则是:建立稳定、有规律的一日生活流程,满足幼儿自主活动的需要。场地(户外场地、专用活动室等)由老师们根据活动需要,采用预约、协商的办法解决,不提倡幼儿园统一排表。(如果幼儿园一下子做不到自主安排时间,可以先尝试:每天由教师主导发起的集体教学活动不超过1次;加大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每个班级的户外游戏材料和活动不少于5种;区域游戏时间不少于1.5小时,每个班级有6个左右的游戏区域,允许儿童自己创造玩法。)
(一)稳定有规律的同时给予幼儿自主的一日活动流程对幼儿的意义
支架六实际上是引领幼儿园通过一日活动的安排,尝试在整个课程实施推进当中,一种观念的改变,认识到稳定有规律的一日活动流程,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因为在幼儿的年幼的阶段,稳定的生活常规,大脑形成稳定的动力定型,是保护幼儿大脑,促进孩子大脑,促进他们的能力发育的一个必要的条件。同时稳定的有规律的一日生活安排能给予幼儿情绪的稳定和安全感,也有利于幼儿习惯的养成。
另一方面弹性安排幼儿一日活动的时间,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把更多的自主给幼儿园,园长能够把更多的自主给老师,老师就能能把更多的自主给孩子。弹性安排作息时间,就是要减少环节过渡时间,减少少幼儿的等待时间
(二)从课程的角度思考一日活动的安排
在一日活动的安排当中,如何给予幼儿自主学习和自主游戏的空间,怎样从课程的角度去思考一日活动的安排,教学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到底如何安排?在一日活动当中,如何去体现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都是在这个支架实施过程中要思考的问题。
一日活动流程的安排是否有效,教师可以去通过观察去研究,在一日活动当中幼儿的等待时间、有效活动的时间有多长,如果一个好的一日活动的安排,一个好的课程实施,当落实到每个孩子身上的时候,孩子的等待时间,一定是最少的,那么他有效的游戏和学习活动的时间,应该是最长的。
(三)一日活动安排如何体现“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第六个支架要求“每天由教师主导发起的集体教学活动不超过1次;加大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每个班级的户外游戏材料和活动不少于5种;区域游戏时间不少于1.5小时,每个班级有6个左右的游戏区域,允许儿童自己创造玩法。”是为了帮助老师实现“游戏是幼儿基本活动的”的理念,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去游戏,按照日程自主安排自己的活动,让幼儿自己能够掌控自己的的活动。
将田径教材游戏化趣味化 篇3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9-0043-02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标为依据,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生活走向体育,以体育走向生活的原则。用故事情境激发兴趣,新颖的少儿趣味田径器材激发兴趣促进参与,主动参与发展技能,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和个性的发展。让学生享受趣味田径活动的快乐,培养热爱生活,主动、积极向上的处世态度,具有探索、创新精神,与他人合作的人。
二、教材分析
本课学习内容是二年级投掷单元中的持轻物掷远。持轻物掷远提高学生的投掷能力,发展上肢力量的练习,培养学生协调能力的发展。本课采用“国际田联少儿趣味田径”理念,给孩子提供吸引力、容易参与、具有教育性的田径运动,充分挖掘和创新少儿趣味田径器材,通过自组学练,合作体验让学生掌握投掷的动作技能,享受趣味田径运动的快乐。
三、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水平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善于模仿,但理解力较差,兴趣易于转移,运动水平能力较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设计
1.准备部分:小游戏“快快找点”,学生根据脚下的数字找到本课集合点和练习点,能快速的进行练习。故事情景导入哪吒和乾坤圈,在音乐的伴奏下让学生在游戏中放松关节,活动全身,激发投掷的兴趣。
2.基本部分:学生通过尝试多种投掷方法,引出持轻物掷远。“哪吒学本领”要“过三关”,第一关:学会肩上投掷,教师讲解示范动作,用儿歌提示学生正确的动作要领。第二关:投掷的角度-前上方,教师三种不同角度的示范引出正确的投掷方向,学生两人合作利用趣味田径器材投过一定高度掷远练习。第三关:快速挥臂,设计朝地上、朝手上“甩圈”游戏,体验快速挥臂。延伸练习两人合作“掷准”游戏,激发学生投掷的兴趣。
游戏“穿过小树林”发展学生的奔跑能力,学生的上下肢都能得到锻炼,体现了教材搭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结束部分:手拿接力圈上下、转圈拍打等拉伸放松,配上舒缓的音乐,身心得到放松。
五、教学特色
1.“少儿趣味田径”游戏是由国际田联发起,根据少儿生理和心理等发育特点制定出的一套以短跑、耐力跑、跳跃、投掷等田径基本项目为内容的活动游戏。本课紧紧围绕小游戏,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学会创新、合作享受趣味田径的快乐。
2.充分挖掘利用器材资源,把少儿趣味田径器材(接力圈、标志杆、标志盘)有机组合,一物多用,创设多种体育活动,使课堂实效、趣味、丰富。
六、教学反思
本课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少儿趣味田径运动为主要方式,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少儿趣味田径器材为策略,主题参与为主线,合作性活动为方法,以获得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合作能力,确保每个学生从活动中得到积极的发展。
1.少儿趣味田径器材贯穿始终
本课主要在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及内容的衔接上下工夫,从开始到结束始终把趣味田径器材——接力圈进行教学,做到一“圈”多用。在开始部分,把接力圈放在头顶“平衡走”游戏;把接力圈抛高,加上拍手增加难度,活动肩部;左右手练习滚圈,让学生体验游戏的快乐;“甩圈”游戏解决投掷的用力挥臂;结束部分又用接力圈做拉伸放松练习,拍打大腿、肩部等达到放松全身的效果。趣味田径器材——标志杆两人一组,一人双手横举杆,同伴投过一定高度,解决投掷角度;两人一组,一人举竖杆,一人掷准进行练习动作,由易到难,逐步过渡,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利用标志杆进行“穿过小树林”游戏练习奔跑练习,标志杆一物多用,体验趣味田径运动的快乐。
2.教材游戏化
游戏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它不仅是少年儿童所喜爱的活动,而且也是少年儿童认识自然和社会,加强相互了解和团结友爱,发挥智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手段。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他们天真、幼稚、好动、喜欢多种多样的活动性游戏,让学生主动参与来发展学生的投掷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协作精神以及公正评价的精神。
如本课开始部分有“快快找点”“平衡走”“抛高”“滚圈”等游戏,基本部分有“掷远游戏”“掷准游戏”“穿过小树林”等游戏,结束部分有拉伸转圈游戏。
3.教学故事情境化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把课堂教学内容编成学生喜欢的一个或若干个简单的故事,在这种有情、有景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分别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并融入到角色中去的教学方法。本课设计学生喜爱的角色“小哪吒”导入,引出法宝-乾坤圈,让孩子们和乾坤圈做游戏,创造出多种游戏和投掷动作;带领“哪吒学本领”“过三关”,学会持轻物掷远动作;“龙太子”来了,进入情境教学进行“掷准”游戏,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会动作技能。
游戏化 篇4
1. 游戏化幼儿园课程的基本概念
将游戏设计内容与幼儿学习内容共同组成有效的幼儿教学方案, 这被称为游戏化幼儿园课程。[1]游戏化幼儿园课程与传统的幼儿课程教学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游戏的参与能够改变传统呆板的教学环境, 可以调动课程学习氛围, 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 符合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同时, 将游戏融入幼儿课程当中, 使幼儿课程学习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 促进幼儿在进行游戏活动参与的过程中了解学习环境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 有利于培养幼儿适应环境的能力。
2. 游戏精神应用于幼儿园课程的有效对策
(1) 创造游戏环境。要想将游戏精神应用于幼儿园课程当中, 首要原则是创造有趣的游戏环境。通常情况下, 游戏环境对幼儿课程学习影响较大, 幼儿接触游戏环境的第一时间就能够判断其是否喜欢参与其中, 并且对于游戏环境的设计也需要包含教师的教学内容。游戏环境可以由两方面共同组成, 一种是游戏内容、游戏材料、游戏场地等物质方面, 另外一种是游戏氛围、游戏意义等精神方面。游戏环境是教师进行一切游戏化幼儿课程教学的前提, 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场地等硬件进行考虑, 设定与其相符合的游戏内容, 要求游戏符合幼儿的心理年龄和对游戏的接受范围。例如, 老师在进行数数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个“抓小鱼”游戏:上课之前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鱼的形状并且涂成不同的颜色, 以此营造有趣的游戏氛围, 同时为幼儿分发鱼形状的卡片, 鼓励幼儿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教师通过黑板上的图画和幼儿手中的卡片与幼儿共同开展数数活动。通过创设合理的游戏环境, 提高幼儿的兴趣, 达到预期的游戏化幼儿课程教学的效果。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是游戏化幼儿课程教学的引导者, 幼儿是参与游戏化幼儿课程教学的主体, 除了营造有趣的幼儿课程教学氛围,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尤为重要。[2]教师要加强与幼儿之间的沟通, 拉近自身与幼儿之间的距离, 与幼儿形成朋友伙伴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积极地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 能够消除幼儿紧张、害怕等情绪, 可以加强幼儿与教师的游戏互动, 形成幼儿与教师共同游戏、共同学习的局面。例如, 教师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能力的时候,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教师可以采取自我推荐的方式或者伙伴推荐的方式选出“老鹰”的角色, 教师组织剩余的幼儿排好队, 一个拉着另一个同学的衣服下摆扮演“鸡宝宝”的角色, 教师在队伍的最前面扮演“鸡妈妈”的角色。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到游戏当中, 不但改善了师生关系, 调动了幼儿的参与积极性, 同时也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 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教师要进行游戏化幼儿园课程教学, 要保证幼儿游戏材料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游戏材料是游戏的重要工具, 教师可以在开展游戏之前准备好游戏材料, 对幼儿逐一发放。例如,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一场“小青蛙卡片制作”的活动, 教师为每一个幼儿分发白纸卡片以及水彩笔, 教给幼儿基本的绘画知识。随即鼓励幼儿自己绘画小青蛙, 并且为小青蛙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最后教师可以将幼儿绘画的小青蛙卡片粘贴到教室的墙上, 作为作品来展示。这一游戏化幼儿课程教学不但培养了幼儿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将幼儿的作品予以展示, 可以提高幼儿的自豪感与满足感。
3. 结语
本文通过对游戏化幼儿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具体教学策略进行阐述分析, 游戏精神应用于幼儿课程教学中, 有利于提高幼儿游戏活动的参与积极性, 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对幼儿未来的学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由于幼儿的年纪较小, 具有好动、学习随意的特点, 因此可在幼儿园课程的教学中逐渐应用游戏精神理念, 将幼儿所要学习的课程知识融入游戏的设计与实践, 使幼儿在享受游戏活动带来乐趣的同时学习相关的课程内容。
关键词:游戏精神,幼儿园,游戏化
参考文献
[1]李菊平.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9) :137-137.
课程游戏化 篇5
把课程游戏化看成一个质量工程
记者:我们常说好课程就像是幼儿园的“健康心脏”,近年来,不少地区进行了幼儿园课程改革探索,比如江苏推行的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您是如何理解课程游戏化这一概念的?
虞永平:从整体上提升幼儿园课程建设和实施的水平,进而提升教育质量,是当前学前教育面临的最根本任务之一。
我一直把课程游戏化看成一个质量工程,其最核心的目的是让幼儿园课程更加贴近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贴近幼儿的学习特点,贴近幼儿的生活及兴趣与需要。
那么,什么是课程游戏化?站在质量的高度去考虑,站在儿童获得完整经验的角度去考虑,站在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角度去考虑,应该对课程游戏化作出一个回答。通俗地说,课程游戏化就是让幼儿园课程更贴近生活,更生动一些,更有趣一点,活动形式更多样化一点。幼儿动用多种感官探究、交往和表现的机会更多一些,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更充分一些。因此,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发展。
记者:《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课程游戏化是对纲要要求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吗?
虞永平:我认为,两者的精神是完全统一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就已提出了“游戏是基本活动”的问题。所谓基本活动,意味着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我认为基本活动内涵有三:一是幼儿园课程应游戏化,充满游戏精神,是自由的、自主的、创造的、愉悦的。这不是个别环节要做游戏,而是一日生活都要充满这种游戏精神。二是自由游戏时间要保证,不能被“教学”及其他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所替代。三是其他活动环节,尤其像集体教学活动环节,应尽可能采用游戏方式。
不是把所有活动都变为游戏
记者:过去,课程和游戏是分开提的,当它们组合在一起,会让人产生一些不同的想法,比如课程游戏化是不是意味着把课程都变成游戏?
虞永平:高质量的教育有赖于科学的实践,游戏化是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发展实践的基本路径和指导思想之一,也是切入点之一。
课程实施的途径有很多,所谓课程游戏化,不是用游戏去替代其他实施途径,不是把幼儿园所有活动都变为游戏。课程游戏化是确保基本的游戏活动时间,同时又把游戏的理念、精神渗透到课程实施的各类活动中,其中包括一日生活、区域活动、集体教学活动等。也就是说,专门的游戏活动时间要确保,使幼儿每天有自选活动的机会,自由游戏时间有保证。
课程游戏化追求的是让幼儿园课程更加适合儿童,更生动、丰富、有趣。游戏为何适合儿童?因为儿童的内心是游戏的,儿童的心灵有游戏的种子。因此,幼儿园活动室中的环境、材料应是丰富多样的,课程应能够吸引孩子专注地投入活动,激发和提升他们的兴趣,满足他们的需要,从而让他们获得更多新的经验。
记者:在教育理念上,应该说很多幼儿园都是重视游戏的,但往往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高控制、过分干预,您觉得把游戏精神落到实处,应该注意什么?
虞永平:我认为,幼儿园要形成这样一种课程文化:一是鼓励游戏,幼儿游戏不是幼稚的,有很多让人惊奇和值得深思的地方,需要我们去欣赏;二是服务游戏,要努力为幼儿提供游戏环境、材料;三是学会观察游戏,看懂儿童游戏中的举手投足、情真意切和创新应变;四是合理指导游戏。游戏不是教学,不需要教师去“导演”和指挥,但面对幼儿的诉求和疑问,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回应。为何要提合理指导游戏?因为教师指导过头了,就成了“导演”,孩子游戏中的自由自主和创造就会失去,因此要合理指导游戏,应该融入课程文化,形成习惯。
我希望幼儿园的学习最终能有趣、有效一点。有趣的学习,就要求我们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去研究儿童,努力使幼儿园的活动游戏化、趣味化。有效的学习,意味着孩子获得新经验,这就要让幼儿面临问题和挑战。有些幼儿园区域活动数量惊人,但是幼儿玩一会儿就走了,其根源在于教师,教师需要深入反思自己做得是否到位、是否越位,是否适合幼儿的需要,是否贴近幼儿的心灵。
不是重新设计一套游戏化课程
记者:很多幼儿园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课程体系,如果想尝试课程游戏化建设,是不是意味着要推倒重来?
虞永平:课程游戏化不是重新设计一套游戏化课程,将过去的课程全盘抛弃,从头开始,平地起步,是不可取的。课程游戏化要尊重幼儿园课程传统、珍视课程建设经验。但是,幼儿园必须反思课程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特别需要关注的是课程是否体现了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有没有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没有给幼儿创造丰富多样的游戏环境,有没有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动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有没有让幼儿不断获得新经验。
因此,课程游戏化是对现有课程的提升、改造和完善。我们可以发现,那些被大家称道的幼儿园,往往都是能够坚守自己认同的核心东西的,是真正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游戏化不是改改教案,不是增加一些游戏活动时间,也不是在教案里加几个游戏环节就可以。游戏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明晰理念开始,到诊断目前的课程建设水平和问题,再到完善活动、挖掘资源、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确立评价的立场,这些必须整体考虑。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游戏化要避免一些误解,如强化各类游戏的预定性目的,强化教师的直接指导,在计划中增加所谓的“游戏课”,专门进行游戏设计和组织比赛,细化并检查游戏计划,等等。这些都是对游戏化的误解,也会对教育和儿童发展带来危害。
教师的专业化是课程推进的关键
记者:对现有课程进行诊断和提升,应该依据什么来进行?课程游戏化具体实施过程中,有没有现成的路径可参照?
虞永平:课程游戏化建设的基本思路,首先是领会游戏内涵和精神,应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作为总体背景,理解生活、游戏、活动、经验在幼儿园课程和幼儿发展中的作用。
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改造课程游戏化方案,基于幼儿园现行课程方案,通过观察、记录、反思、研训等方式,开展课程方案的游戏化、生活化、适宜性改造;创建课程游戏化环境,适时、动态地对幼儿的活动环境进行改造、调整,从室内环境到室外环境,从显性环境到隐性环境,营造课程游戏化的物化情境;构建游戏化活动区域,创建数量适当、种类多样、材料丰富并与幼儿发展相适宜的可选择的游戏区域,区域活动中,教师注重观察、适当介入、有效指导,为幼儿主动发展提供条件保障;建设课程游戏化资源,统筹游戏活动中的各类实物资源、社会专家资源和信息资源等,形成内容科学、管理有序、应用有效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库;提高课程游戏化能力,提升课程活动的规划设计能力、组织实施能力、观察分析能力、诊断改善能力等,在实践中逐步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记者:课程游戏化最终要靠教师来实施,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您认为怎么解决课程发展需求与教师能力不足的矛盾?
虞永平:课程游戏化是一个课程建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化是确保课程游戏化顺利推进的关键。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意识、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幼儿园课程的品质,幼儿园课程要远离“小学化”,幼儿园教师必须专业化。
然而,教师的专业化是非常艰巨、长期的过程,要求教师不断反思自我、改变自我、挑战自我。卡罗尔·格斯特维奇在《发展适宜性实践——早期教育课程与发展》一书中指出,“对幼儿园教师来说,转变是艰难的。放弃原有的行为方式、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变化中出现的焦虑、个人时间的耗费、承受新的压力、处理新的关系等一系列由转变带来的问题,都会影响转变是否能真正实现。为了避免幼儿承受教育和个人失败的风险,教师的改变是不可避免的。教师拒绝改变就是教师让幼儿接受风险,就是教师甘于低质量教育”。因此,应营造一种在《指南》指引下,教师勇于改变、乐于改变、善于改变的氛围,通过各级各类培训和现场指导、项目引领,逐步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记者:怎样评价一所幼儿园的课程游戏化建设是有实效的?
虞永平:幼儿园课程要聚焦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只有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调动,儿童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
课程游戏化初探 篇6
一、课程游戏化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必然
“游戏是快乐的学习,学习是求知的游戏”。 游戏虽然是幼儿的自由活动,但是在幼儿园它从来就不是作为自发自为的活动存在的,而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是与幼儿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在游戏活动中发生着大量的学习活动。幼儿园教学应当渗透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并以游戏为基本途径。教师组织与指导幼儿的游戏活动,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幼儿“玩”,而且还在于引发、支持与促进幼儿的学习活动。
1.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一般是指人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的各种特征、品质与能力的总和。基础教育中素质的培养包括道德品质素质、基本知识素质、基本技能等10项内容。
从素质教育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传统的集体教育活动重视对幼儿基本知识的培养,忽视了能力、身体素质、个性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使得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发展不均,影响幼儿的全面发展。单一的集体教育模式不能满足幼儿多方面素质培养的需要,因此通过游戏活动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学习、展示的机会,为其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拓宽渠道,不断推进素质教育。
2.幼儿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在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指导下,学习被看作是接受完全由教师预先构建好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习者不同的认知结构以及不同的经验基础都被忽视了。因此,学习活动与集体教学活动画上了等号,集体教学成为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甚至是唯一方式。诚然,集体教学活动有它存在的价值,它是一种明确见解、系统有序、经济有效的作用于幼儿的教学方式。然而,它的弱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学习同样的内容,并以相同的速度与方式进行。这样的学习,教师是无法顾及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也无法真正满足每个幼儿的学习需求。
在纲要、指南精神的指导下以游戏活动为主的新型教育模式,重视幼儿发展多元化,以游戏活动为切入点,利用游戏的发展、宣泄、治疗等多种功能、促进幼儿多元化成长。
3.幼儿个性发展的需要
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长期以来,我们只能把这一原则停留在观念上,是因为我们无法准确把握孩子之间的个别差异所在。在集体活动中,教师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平均分配给几十个孩子,无暇顾及孩子的个体差异,也不能观察到每个孩子的表现。而在游戏活动中,幼儿自由选择到了若干个游戏,教师每个游戏中指导的幼儿相对较少,时间、空间都较宽裕,给了教师观察的空间,因而孩子们的差异较易被捕捉到,在此基础上教师依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加以指导,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才会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二、整合、渗透、评价是课程游戏化的基本要素
1.游戏活动与课程的整合
我们所研究的游戏活动是学习性的游戏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的活动。但并不是所有的幼儿园课程都能通过游戏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所以必须将游戏活动与课程进行整合,对游戏活动加以丰富和补充,才能使游戏教育活动为主的教育教学模式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使其成为切实可行的、更为先进的教育模式。
2.游戏活动的评价系统的构建
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应性、有效性、调整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随着游戏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往评价体系显得非常不适应,因此,构件适合于游戏活动的评价体系也是研究的主要问题。
3.游戏中渗透幼儿发展所需的各元素
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从每个幼儿的实际出发,设计注重个体差异、让幼儿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各种需求得到必要的满足的游戏环境,把促进幼儿发展所涉及的内容设计成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借助集体游戏、小组游戏和个体游戏的形式实施渗透教育,让幼儿在宽松自由、温馨的游戏环境中,以自主的态度、开放的思维积极主动积累经验,主动健康地成长。教师以幼儿伙伴的身份介入活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伙伴关系,使幼儿在满足需要、发展个性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对未知事物的积极的探索态度,并对自己的探究能力充满自信。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主动的活动,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其特点是具有兴趣性、虚构性、社会性、具体性。
课程游戏化能更好地重视幼儿的兴趣、情感、态度,并在实施中重视幼儿的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孩子运动的需要、与同伴交往的需要、探索环境的需要和表现表达的需要。在幼儿发展的早期,重要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提供或创设一种丰富、适宜的环境,促使幼儿整体以全面的方式成熟起来。
真正的面向全体,应当从满足表面的教育机会均等,到追求每个儿童都有同等的发展机会。
游戏化教学,有趣的课堂 篇7
一、游戏化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 游戏为目标服务的原则。
游戏活动的开展必须为保育目标服务, 不能为了游戏而游戏。游戏化教学较之幼儿日常的其他游戏不同之处在于:课堂游戏过程是一个有序的控制过程, 它有极强的目的性, 任何一种游戏的设计都直接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 寓学习于游戏之中, 边游戏、边学习。游戏可以用于教学的多个环节, 但选择游戏的恰当时机很重要,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转化为游戏的形式, 何时选用要根据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我们既不能一味追求趣味性, 忽视教学任务的完成, 又不能面面俱到, 游戏过多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导致喧宾夺主, 得不偿失。要在突破重难点时或孩子处于“思维低谷”时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 收到“石破天惊”的效果。
2. 游戏为发展智力的原则。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翅膀, 充分利用游戏可以发展想象力, 从而发展幼儿的智力。例如故事表演, 要求孩子必须把自己置身于故事情境之中, 融入剧中的角色。一旦孩子会用他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去想象眼前不存在的事物, 并从中获得乐趣, 就意味着他们的想象力得到了发展。游戏中, 常用图片、实物、情境引导孩子观察、分析, 有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游戏还可以促进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虽然它是集体活动, 但是参与游戏的每个人都很重要。当大家讨论如何参与一项游戏活动时, 要鼓励每个孩子开动脑筋, 团结合作去赢得胜利。
3. 游戏多样性、趣味性原则。
孩子天性好奇、好动、好胜, 注意力不能持久, 意志较弱, 在很大程度上凭兴趣支配学习。刚上课时, 绝大部分孩子都很感兴趣, 这完全是好奇心使然, 随着时间的推移, 教学内容略显枯燥, 有一部分孩子的兴趣逐步减弱, 个别孩子甚至兴趣全无。因此如何培养和保持孩子的学习兴趣便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努力顺应孩子的天性, 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辅助教学。如“单词接力赛”、“猜一猜”、“找朋友”、“角色表演”、“唱唱跳跳”、“开火车”等新颖有趣的游戏活动, 会使孩子耳目一新, 能较好地调动孩子, 满足孩子好动、好奇、好胜的心理。
4. 游戏精心设计的原则。
游戏化教学要真正发挥其辅助教学的功能, 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教师必须精心设计, 使课堂游戏生动、活泼、严谨、有序。所谓精心设计是指既要重视形式, 又要重视内涵;既要重视怎么教, 又要重视怎么学;既要重视步调一致, 又要重视自由发挥, 等等。还要注意在设计游戏时不能一味依赖, 夸大游戏的作用;不能只考虑童趣童真, 而忽略游戏的真实性。
二、游戏化教学须采取的策略
1. 选择恰当的游戏形式。
教师既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兴趣爱好, 又要结合自己的特长, 选择恰当的游戏形式。如:为了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可采取以说为主的游戏;为了发展幼儿的表演能力, 可选择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等;为了发展幼儿的想象能力, 可选择绘画游戏、智力游戏等。
2. 创设快乐的游戏环境。
快乐游戏环境的创设非常重要。首先是教师的精神状态要饱满, 热情要高涨。老师的情感特别是幼儿老师的情感状态对幼儿的影响很大, 老师笑幼儿笑, 老师哭幼儿哭。其次是游戏化教学中的游戏设计要依托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熟悉的情境中幼儿更容易融入游戏。最后是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道具, 要保证游戏时每个幼儿都有事可做。
3. 把知识蕴藏在游戏中。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把教育目标适当隐蔽起来, 物化在材料中, 使幼儿在教学活动中有更多游戏般的体验, 通过材料的提供把外在的教学要求转变为孩子的内在需要。在大部分课堂游戏中, 教师是导演, 孩子是演员, 有时老师还可成为主持人、裁判员、拉拉队员甚至是演员。要创造条件, 让孩子担当多种的角色, 甚至可以当导演, 充分体现师生、生生互动的和谐氛围。不管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如何, 教师一定要是一个智慧的隐者, 从整体上把握孩子游戏的程序、节奏和效果。如大班科学活动“鸡蛋站起来了”, 教师的预设目标非常清楚:探索鸡蛋站起来的方法, 在活动中, 我一改惯用的边实验边讲解的方法, 提供鸡蛋给孩子自己玩, 让孩子发现:鸡蛋怎么站也站不起来。从而引发孩子的认知冲突, 激发孩子探索外部条件的内在动机。与此同时再提供各种材料给他们, 如:可弯曲的吸管、塑料瓶盖、小口瓶子、橡皮泥等, 引导孩子积极与材料互动, 并通过调节或添加材料让鸡蛋站起来。就这样孩子在自主玩耍中获得了有关平衡的经验, 就这样孩子们在玩中就轻松愉悦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4. 把孩子融入到游戏中。
要使孩子全身心地融入到游戏中, 设计游戏时首先要注意面向全体孩子, 使每一名幼儿都明白自己的任务;其次, 设计要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基础上, 是最近发展区内的活动, 让所有的孩子都会做、都能做、能做好;再次, 要根据实际水平分层次开展游戏活动, 让全体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最后, 游戏角色分配可根据幼儿的能力, 分别担任不同角色, 也可提供角色让幼儿自己选择, 从而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三、游戏化教学须注意的事项
游戏化教学在幼儿保育中的好处有目共睹, 但在实施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个事项:一是防止东施效颦, 盲目推崇游戏化教学, 不根据自身条件一味地模仿别人;二是避免认识片面, 认为只要有游戏情节就是游戏教学, 不考虑效果;三是力戒形式单一, 游戏只以幼儿的表演为主, 忽略传媒游戏、假想游戏、故事游戏等创造性游戏活动形式。特别是假想游戏,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认为:没有假想, 儿童就无法进入游戏。尽管游戏只是假想和假扮, 但在幼儿看来都是合理、现实的。
小学篮球游戏化教学探究 篇8
关键词:小学体育,载体,游戏特性,心理特点
在整个小学体育教学里面,篮球是被大部分学生所喜爱所选择的,同时篮球也作为学校在体育教学方面的一项主要重心。篮球通常包含各式各样的教学内容,是有一定的学习价值和锻炼意义地,学生们也是比较有兴趣来接触篮球,练习篮球。但总是因为篮球所要具备的技术种类繁多、难度系数也比较大,再加上学校一部分的体育老师训练方法单一、内容枯燥。这样就让学生很难熟练地掌握篮球技巧。
1、对小学篮球游戏化的教学深思
现在的小学体育中篮球课程的教学面临着下面的几个问题:
1.1、
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已经提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之上,对运动员的身体条件、心理条件、战术能力等个人方面有着一个巨大的挑战。
1.2、
现阶段的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和体能要求、技能战术水平以及参与这项项目的时间等等,都是和现代篮球的教学要求很难合拍的。
1.3、
学校体育准则对整个教学内容都是不确定的,而且对老师课程安排情况也相应地提出了比较高的标准。
将目前最先进的篮球竞技战术内容可以直接编到篮球教材里面,并逐步分解到每个小学生不同水平段里面去进行专一教学,这样做不管对学生的学习吸收还是体育老师的教学训练,无论师对篮球规则的一些理解还是对场地所需的器材都是有很大难度的,从而篮球教学也是受到了这些因素的影响,而变得难以发展进行。
所以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对小学学生的目前对篮球的学习心态以及认知篮球的水平进行探索研究,要找出更好的办法来积极主动地适应各个水平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在篮球技术上的需求,对学生训练所反映出来的信息,进行不断地思考,从而就可以促进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变动。我们就应该从相关游戏活动的这一角度深度切入,通过获取篮球运动相关战术游戏的特性以及攻防对抗之间的隐性内涵信息,改变对篮球技战术进行教学的方式以及组织安排的形式。这样的话,就可以充分地突显出篮球这一运动的基本实质以及教学游戏的相关特性。
2、小学篮球游戏法教学是比较适合小学生的心理条件和生理素质的
少儿时期的学生是与其他年龄段的学生有不一样的心理条件和身体素质的。这就决定了在整个篮球课的教学、组织和训练的过程中,必须要采用比较特殊的方法,倘若方法不正确的话,学生对篮球的学习兴趣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那么学生接受训练的兴趣就会整体下滑,最终影响到学生的篮球学习。
2.1、在小学篮球课程做准备活动时对游戏的有效运用
在整个教学过程里,体育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篮球课各自的特点,带有选择性地将一些日常小游戏运用到课前的准备活动中去,这样可以调动整体学生学习篮球的积极主动性,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面充分地做好心理以及生理方面的准备工作,还可以让学生是带有从游戏中感受到的喜悦进入到对整个课程基础训练技术进行吸收学习中去。
2.2、在普通技术教学中对游戏的有效运用
对每个小学学生来说,普通技术的教学对所有学生是既有吸引力又有压力的,基本都是喜欢学习,却又害怕学不好学不精。那么如何把这个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呢?要怎样使学生能够保持一种稳定的心理状况和良好的身体机能呢?体育课里的小游戏就作为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手法。做体育游戏就能够很好地改善课堂的教学气氛,让一直枯燥、单一的基础技术训练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活泼,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就能促进普通基础动作的技能变得逐渐纯熟。
①在运球这一专项技术教学中对游戏的有效运用。
小学生在对运球这一技术进行学习的时候,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眼不离球”就是最常见的一种坏现象。那么这个时候就要根据老师教学的一些要求来改进整个运球的动作。对那些运球速度比较慢得学生,就可以让他们玩“运球接力”的游戏或者是“运球占位”的游戏;而对那些运球变向不太灵活的学生,就可以让他们玩“绕人运球”或者“穿越树林”这一类的游戏。
②在传、接球这一专项技术教学中对游戏的有效运用。
篮球是一个具有很强集体团队性的体育项目。它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需要整个团队的各个队员在进行比赛的时候要团结合作,密切配合。而最重要的传、接球就作为了场上队员进行互相之间的联系与组织进攻战术的一个纽带。在对小学生篮球的教学过程中,传、接球的技术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可以让学生在掌握这一技术的时候,利用相关技术的一些特点来对整个团队学生之间的集体荣誉感进行培养。
3、结语
篮球这项运动是拥有历史久远的竞技文化背景的,是在社会生长环境下不断发展的,我们应该尽自己的一切力量使篮球运动因为它趣味横身的内容、游戏的组织形式、快乐的娱乐活动等这些特质被深思扎根在学生的心窝里。小学篮球的游戏化课程教学,使篮球变成了一项带有游戏品质与竞技特色以及健身效应强烈的一个综合性游戏竞赛的形式。
参考文献
[1]周健.小学篮球游戏化教学探讨[J].成功(教育),2010,(01).
[2]崔鑫,隐向阳.篮球教学中游戏理念与实践新探[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02).
[3]陈文杰.普通高校篮球教法新探[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4,(01).
小学体育游戏化探究 篇9
一、游戏之于体育课的作用
1.游戏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游戏既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让学生从中学到知识,得到锻炼。由于游戏从形式到内容都非常丰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紧扣教材,合理地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游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学走和跑时,只是单一地教学生如何走、如何跑的方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会很高,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如果结合游戏内容“接力往返跑”“二人三足”、“障碍赛跑”等形式教学,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提要求、作示范,学生就很容易接受,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就会很高。又如:教学跳跃内容时,我采用“青蛙过河”、“ 单脚跳接力”等游戏教学 ,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克服各器官的生理惰性,使机体很快进入工作状况,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跳跃能力,达到教学的目的。
2.游戏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认知能力 ,开发智力。大脑对外界信号的接收效果直接决定了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孩子们收集信息量的多少在于孩子是否有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因为有兴趣儿童才愿意参与活动。体育游戏往往来源于生活,贴切生活,有利于激发孩子们探求美好生活的热情。他们在游戏的情节中扮演各自角色, 更好地体会、认识生活。如游戏《大鱼网》时,孩子们在游戏设计的精巧情节中,体会了捕鱼的过程,了解了渔民作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体验了渔民辛勤劳作的生活。如游戏《猫捉老鼠》和《老鹰捉小鸡》等,学生要搜索词语,设计画面,既激发心智活动,又锻炼体能,是智力与体力相结合的游戏。
3.游戏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课堂教学游戏以集体性游戏为主,集体性游戏多属于竞赛性或对抗性活动。培养良好的道德作风和意志品质,主要是在游戏过程中培养的。在游戏中,学生必须遵守规则,努力克服个人的困难,必要时还要帮助队友,相互协作,为捍卫集体荣誉而努力。这样在游戏中就要求学生做到:1维持活动的公正、公平性,不能违反纪律;2为了集体荣誉,全力以赴,做到最好。影响激发学生的斗志,使整个集体空前团结等;3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教育学生“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成绩只是暂时的,而好的对手值得永远尊重。
二、体育游戏的教学法
1.角色任务法。在活动中让他们担任一定的游戏角色 ,促使他们通过努力,完成集体对自己所承担的角色的期望,而得到同伴的喝彩和教师的表扬,从而得到自我肯定和确认。让他们对该运动产生兴趣,如“接力往返跑”、“看谁传得快”等。通过完成游戏的角色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评价,以此认识自己和自己与群体的关系,逐渐克服以个人为中心的习惯和离开家庭后的孤独感, 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2.集体荣誉法。集体荣誉是一种团体精神 ,团体精神对团体中的每一份子都有很大的影响力。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组织一定难度的活动,内容如“舞蹈”、“攻守阵地”等等。对取胜的小组给予表扬,以后又多次分组,打乱学生的组合,使多数学生都有取胜的机会。在为小集体努力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集体团结气氛的感染,在同伴的鼓励和影响下,当发现自己的小集体处于不利地位时, 那种渴望胜利和荣誉的心理会促使他们更努力。
3.创造激趣法。在体育项目中有些项目比较枯燥 。针对这些项目,体育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用自己的方法完成体育活动, 教师再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对他们的进步取得的成绩加以肯定表扬,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加以肯定,建立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这就有助于学生对本来枯燥乏味的体育项目产生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体育教学游戏化研究 篇10
关键词:教育教学,体育教学,游戏化
一、体育教学游戏化的意义
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体育教学的游戏化, 使得学生更愿意投入到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能够在学生身上得以很好的体现。虽然增加了游戏性, 但依旧是以体育教学为主, 那么, 它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作用就依然存在, 而且, 还会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体育课程中的小游戏, 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可以调动学生身体各方面的机能, 让身体各个器官协调配合, 对于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不但可以在体育课中享受快乐的游戏过程, 同时也使得身体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2. 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体育项目的游戏化具有一定的规则性, 学生们的活动都是在这个规则的约束下完成的。通过体育小游戏, 可以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而且, 体育游戏大多数都是多个学生个体一起参与, 不同学生之间要通过配合与互相帮助来完成这个游戏, 在这个过程中, 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与互帮互助的意识, 通过团结合作来完成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使得学生在勇气、智力、体力等方面都得以提高, 在互相协助中体会团队合作的乐趣, 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3. 是一种良好的娱乐社交方式。
在游戏化的体育教学中, 学生通过完成一项游戏, 展现个人在体力、技能与智力方面的特色, 体现个人独特的魅力。另外, 在体育游戏中, 学生们可以不断地感受到新奇、惊险、紧张、激烈等丰富的体验, 让学生在完成体育游戏项目后有着强烈的成就感与自豪感。同时, 学生们在共同完成一个体育游戏项目的时候, 会不断地进行交流, 这就加强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 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 增进了相互之间的情感。可见, 体育教学游戏化会使得体育课成为一项良好的娱乐社交方式。
4.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游戏化的体育教学中, 学生们要遵循游戏的规则, 还要进行个人之间或是团队间的较量, 这就使得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在体育课中得到很好的塑造。在体育课程中, 学生们通过体育游戏进行相互之间的对抗, 通过竞争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同时, 也让学生能够具有更为强烈的竞争意识。当今社会, 无论是哪行哪业, 都充满着竞争与淘汰, 只有具有竞争意识、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因此, 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对于学生未来在社会中的生存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体育教学游戏化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 课程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陈旧。
体育教学中, 教师往往最看重的是对于学生基本体育技能的培养, 使得教师对于学生的体育教学缺乏创新性的教学理念, 体育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过渡化模式, 大部分教师都注重体育基础部分的重要性, 却忽略了体育教学中开始、准备、结束部分的工作, 导致了教师在体育课中时间调配不合理。另外,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依旧采取的是所有学生一起行动、做同样的任务的教学模式, 学生自身的特长难以发挥, 不但使得学生难以得到适应自身素质的锻炼, 还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
2. 体育教师教学水平有限。
体育教学游戏化对于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然而实际情况是, 教师的教学能力依旧停留在以前的水平上, 教师难以把体育教学内容与丰富有趣的游戏结合起来, 在体育课堂中, 教学死板生硬, 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或者是举行了一场体育游戏, 但是, 由于教师能力与经验不足, 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对于体育课越来越没有兴趣, 体育课程的进度越来越慢, 学生的体育素质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3. 教学内容的编排方式存在问题。
现如今的体育教学, 依旧以教学大纲与体育教材为依据, 然而, 这些教学内容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内容的编排方式问题会渐渐地凸显出来。教材中所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不能完全相符, 教学内容模糊不清, 学生很难信服, 也很难按照教材的要求去做。教学内容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大重点, 如果这一点上出现了问题, 对于体育教学的不利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因此, 这一方面必须尽快改进。
4. 体育器材与教学设备短缺。
体育教学的游戏化需要足够宽阔的场地与配套的体育器材, 然而, 如今大多数的学校场地有限, 体育设备的质量与数量也难以满足体育教学的需求, 教师在进行游戏化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受到场地与器材的限制, 也许教师本来的教学方案很好, 很适合于学生的体育锻炼, 然而, 在现有的设备条件下, 很难发挥它的作用。有时候, 教师会用另外的物品来代替体育器材, 然而, 体育教学效果差, 甚至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因此, 学校中教材器材与教学设备的问题是限制体育教学游戏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体育教学游戏化的策略
从上文分析中, 我们意识到了体育教学游戏化的重要性, 实现体育教学游戏化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精神品质方面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体育教学游戏化越早实施, 就越是有利, 然而, 各方面的不利条件造成了体育教学游戏化过程中的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 还要对游戏化的体育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
1. 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中, 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学方向的标志, 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因此, 在游戏化的体育教学中, 明确教学目标是良好的开端。教师在制定体育教学目标时, 要充分考虑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还要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实际情况, 对于普通学校的学生来说, 不必像专业体育运动员那样, 一定要锻炼出某一项非常突出的能力, 只要能够达到锻炼学生身体, 提高身体素质的目标即可。并且, 游戏化的教学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不断地进行调整, 保持教学目标的大方向不变, 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
2.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现如今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主要发挥指导的作用, 而学生才是课堂中的主导者。这个道理对于体育教学同样适用。要想实现体育教学游戏化, 就要把课堂中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教师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辅助学生进行体育教学。这一点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让学生发挥自身独特的个性, 让学生在体育游戏中不断地完成一些任务, 解决问题, 形成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二是要创造具有多变性与连续性的教学情景, 让学生能够融入到游戏化的体育教学氛围中, 使一节课中的教学情景连续而丰富, 让学生在课堂中灵活发挥。
3. 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每一位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同, 对于体育项目的爱好与特长也不尽相同, 要让体育教学游戏化的作用更加显著, 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适合自己的记忆与理解教学内容的方式, 熟悉掌握本节课要进行的游戏环节;寻找适合自己的计划策略, 以便应对游戏过程中出现的情况;使用适合自己的组织方式,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完成学习任务;学会自我监督, 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的体育学习任务是否完成;学会自我强化, 让学生在一次次的体育教学课程中, 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4.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学结果的好坏。要想实现体育教学的游戏化, 就要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体育教师应当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并且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一方面对体育知识要有全面、整体的掌握, 另一方面, 还要有自己突出的特长。并且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与学生一起锻炼, 一起进步。而学校也要在提高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方面多做一些工作, 加强对体育教师专业的培养, 鼓励教师之间进行专业交流等, 使体育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得以提高。
四、体育教学游戏化需要注意的事项
1. 因材施教, 让体育游戏适应不同的学生。
体育教学的游戏化, 并不是把体育教学完全转变成一种消遣的方式, 而是以游戏的形式, 增加体育教学的乐趣, 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 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要把握好体育教学的目标与要求, 并且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让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够在体育游戏中得以发挥, 让学生的不足之处得到锻炼与提高。不同的学生在体育游戏中完成不同的任务, 就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 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 相对于统一性的教学方式来说, 学生更愿意参与这样的体育活动, 体育锻炼的效果也更为显著。
2. 注意体育游戏中的安全, 避免意外事故。
在游戏化的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以学生的人身安全为重, 在保证每一位学生安全的前提下, 进行体育教学活动。首先, 教师在为学生分配教学任务的时候, 要考虑到学生的身体素质, 当学生的身体不能承受某一项任务的时候, 不要过分强迫, 同时, 对于体育游戏的难度, 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出调整。另外, 教师要注意监督学生做好课前预备活动, 防止体育游戏过程中出现肌肉拉伤、休克等意外情况的发生。教师也有义务熟悉体育教学场地与器材, 对教学设备的安全性有充分的了解, 降低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保证学生在体育课中有一个健康、安全的教学环境。
3. 强化游戏性教学过程中的组织性与纪律性。
体育教学中的游戏具有很强的娱乐性, 然而, 我们的最终目的还是要锻炼学生的身体, 完成体育教学的目标, 为了保证体育课程的顺利进行, 一定要对学生进行组织性与纪律性的教育,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组织与纪律的允许范围内进行活动, 以保证体育游戏的正常进行。很多情况下, 教师与学生一起沉浸在体育游戏带来的快乐中, 忘记了最初的教学目的, 导致教师与学生一起玩了一节课, 而学生却没有学会多少有用的知识, 这一节课的时间基本被浪费掉了。因此, 在游戏化的体育教学中, 必须注意组织性与纪律性, 明确每一位学生的任务, 督促学生及时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同时, 遵守纪律还可以降低学生在体育课中发生危险的概率, 保证学生的安全。
4. 体育游戏结束时对游戏活动及时作出总结。
游戏化的体育教学中, 当学生们完成游戏之后, 要及时地进行总结, 学生要明确自己在体育游戏过程中哪一部分表现突出, 哪一部分做得不好, 通过分析自己的表现, 对自己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做出评价, 同时, 教师也应当通过学生们的表现, 对学生进行公平、客观的评价, 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与奖励, 鼓励那些本次表现不够好的学生, 指出他们的不足, 确定他们以后的锻炼重点。
体育教学游戏化是一种高效率的体育教学策略, 它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 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从各个方面来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目前, 体育教学游戏化正在不断地发展, 虽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但是, 我们可以通过对体育教学游戏化的不断研究, 寻找适当的教学方法, 把握体育教学游戏化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保证体育教学游戏化的正常进程, 加强对学生身体的锻炼,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伍锡续.体育教学中运用游戏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04) .
游戏化 篇11
一、幼儿课程游戏化的含义
幼儿课程游戏化是指以游戏的方式展开幼儿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组织相应游戏。游戏化课程相对于传统教学具有很大的优势。一方面,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幼儿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锻炼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游戏往往会构建一个生活化的场景,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应积极思考,组织多样化的课堂游戏,同时不要忘记教授学生知识。
二、幼儿课程游戏化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一切教学活动的展开都应考虑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幼儿教师在制定教学活动时,要尊重幼儿的意愿,制定幼儿感兴趣的游戏,这样,才能让学生都参与到活动当中。例如,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喜欢音乐和游戏的特点,编排一个音乐游戏,教师可以让全体幼儿站成圆圈,圈内一名或多名幼儿边听音乐边跟着音乐一起唱英语歌曲,圈上的幼儿拍手。音乐停止,圈内幼 儿与圈上幼儿交换位置,继续游戏。
2.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传授单一方面的知识,而要德智体美全面培养,让学生在游戏中培养全方面的能力,了解各个领域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综合素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抽牌凑数游戏,即每人三张同样大的纸片,用小纽扣在纸片上分别画1-3个小圆点,并写上相应数字。幼儿自由结合,每两人一组游戏。以“石头、剪刀、布”决胜负,胜者先抽牌,另一名幼儿凑数,进行三以内的组成、加减运算练习,算得对又快的幼儿得红花一朵,游戏结束时红花多的为胜。这个游戏不仅可以培养幼儿分析、概括及速算反应能力,为理解加法互换,加减互逆的关系做准备,而且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差异性原则
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是不相同的,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潜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乐趣,实施真正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改革。
三、如何将游戏精神融入幼儿园课程游戏中
1.教师和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高效的教学课堂,愉快的游戏氛围是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上的。幼儿教师要积极和学生互动,了解幼儿的心理活动和兴趣,消除学生和教师相处时的紧张感,加强师生互动。例如,在组织游戏“两步一级上楼梯”时,开始时,教师可站在上一级楼梯上,伸出双手协助孩子并同时给予口头指令“上!”;如果孩子不合作,可把零食放在楼梯上,等孩子踏上后给予奖励。注意开始时可在每一级楼梯放零食,逐渐地,只在几级楼梯或最后一级楼梯上才放。如果有的孩子哭闹,教师应鼓励孩子,并坚持让孩子配合才能给予奖励物。教师在开始游戏时,应先给孩子做示范,让学生了解游戏规则,激发幼儿的兴趣。游戏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证幼儿的人身安全,引导学生努力尝试,突破极限。在学生完成游戏后,教师要给予学生奖励和言语夸奖,游戏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保证教学游戏是否能够高效进行的决定性因素。
2.根据教学目标设置多元化游戏场景
幼儿喜欢新鲜事物,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多样化的游戏场景,才可以让学生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学习英文时,教师可以把教室布置成一个超市。教师当售货员,幼儿当顾客。顾客来到商店,看见商店摆满了各种水果及玩具非常高兴,主动问好(good morning)。售货员则回答(how do you do)。顾客说出要买的东西的名称。(banana,pear,orange,watermelon,peach,grape 等),学生买完东西后用英语致谢(thank you),售货员说不客气(you are welcome),游戏时,幼儿必须用学过的英语与老师对话,发音要准确。这样生活化的场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有的学生忘记英语表达,教师可以适当提醒学生,帮助学生完成商品的购买。这种新奇的教学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还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
3.在游戏中引入竞争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在游戏中融入竞争,激发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增强游戏的趣味性。例如,在组织游戏阳光隧道时,教师让幼儿俯卧着身体穿过隧道。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比赛,最快穿过隧道的孩子可以得到三颗小红星,第二穿过隧道的可以得到两个,依次类推。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全程指导完成。如果孩子出现紧张或抗拒的情况,请以鼓励、引导方式取得其配合为主,不要强迫配合,以免造成孩子肌肉过度紧张,效果适得其反。如果有的学生不愿意继续完成游戏,对于年龄较大的幼儿,教师可以让他们边爬边推一个中型球前进,增加游戏难度。在游戏中引入竞赛因素,可以使原来相对无聊的游戏变得更加有趣,激发孩子的积极性,锻炼了孩子的肢体协调能力,达到快乐教学的目的。
打造游戏化的体育课堂 篇12
一、情境创设游戏化
为了提高学生的短跑速度, 教师设计了一个“小兔子乖乖”的游戏, 让一组学生扮演小兔子, 一组学生扮演大灰狼。两组学生分别站在相聚20 米左右的两根线上。在游戏的过程中, 我让学生念诵“小兔子乖乖, 把门儿开开”的儿歌, 在这个过程中, 小兔子可以离开自己所站的地方, 快速跑到中间, 捡起地上代表“蘑菇”的沙包, 然后回去。在儿歌念诵结束的时候, 原本背对“小兔子”站立的“大灰狼”可以回头, 并追赶“小兔子”。如果“小兔子”回到了自己出发的白线, 那么就算是成功地将“蘑菇”捡回来了, “小兔子”那组得一分。而在这个过程中, 如果“大灰狼”将“小兔子”抓住了, 则“大灰狼”的小组得一份。在若干次游戏之后, 看哪一组的得分高。这个游戏将原本枯燥的短跑练习融入到了游戏之中, 让学生在一定情境的促进下激发锻炼的兴趣, 投入到火热的练习之中。用这种方式来锻炼学生的短跑, 比起原本枯燥的锻炼方式要更吸引人, 同时锻炼效果也会更好。
在一定的情境下, 学生的锻炼兴趣可以得到有效提高, 精神可以得以放松, 在一定运动负荷的锻炼中, 锻炼的效果也会更加好。
二、自主锻炼游戏化
每一个学生都是游戏的主体, 设置个性化的游戏可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他们在游戏中更好地进行自主锻炼, 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例如, 在进行立定跳远练习的时候, 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跳远的诀窍, 我让学生展开个性化小游戏“学一学, 看谁跳得远”, 我让学生思考一下, 在大自然中有哪些小动物是善于跳的, 它们在跳的过程中有什么特点, 然后在跳远的过程中, 模仿这种小动物, 并说一说自己模仿这种小动物跳远的感觉。这个活动使得枯燥的跳远练习变得有趣了起来, 学生们有的模仿麻雀跳, 双腿并拢, 向上一跳, 结果发现并不能跳得很远;有的学生模仿了青蛙跳, 双腿用力, 摆动双臂, 结果跳得很远。我让学生说一说青蛙为什么能跳那么远, 学生们提出:“青蛙的腿很有力, 它们在跳的时候腿会用力地蹬地, 所以跳得远。”我让学生模仿青蛙的动作来跳远, 结果发现学生们注意了腿部动作, 但是却忽略了手部的摆动, 于是我便让学生再次进行跳远对比游戏, 一组手臂不动, 一组甩动手臂, 比比哪组跳得远。经过了几轮游戏之后, 学生都对跳远的基本动作有所了解, 这比简单示范动作的效果要更好。
个性化游戏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体现个性, 将游戏的竞争压力转化为锻炼的动力, 从而能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
三、因材施教游戏化
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来设计游戏, 让学生多锻炼自己的弱项, 从而会收到因材施教, 全面提高的效果。如在训练学生实心球投掷能力的时候, 我就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安排了游戏项目, 设计了一个名为“战场豪杰”的小游戏,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将实心球水平较好, 但是短跑能力较差的学生作为一组, 当“战场勤务员”, 而另外的一些力量小, 但是速度较快的学生作为一组, 当“炮手”。当我命令“炮手开炮”的时候, “炮手”就要向前扔实心球, 看谁扔得远;而当我命令“勤务员清理战场”的时候, “战场勤务员”就要快速地跑过去, 将实心球捡起, 并带回来, 表示“弹药入库”。这个游戏不仅用一定的故事情境激发了学生的锻炼热情, 更收到了因材施教的效果, 让跑步差, 但是实心球成绩较好的学生在练习中主要锻炼跑步, 而让力量较小的学生主要锻炼实心球投掷。通过游戏来给学生安排不同的任务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也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进行锻炼, 能够体现差异教学的特点。
各种体育游戏内容丰富, 锻炼的部位、锻炼的强度都有所不同, 适合不同体能的学生, 在教学中进行各种体育游戏会起到因材施教的作用, 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