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活动游戏化

2024-10-01

幼儿园活动游戏化(共12篇)

幼儿园活动游戏化 篇1

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乐学而教,”游戏情境是在游戏过程中创设的情节和环境,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向未知领域不断探索的教学策略, 利用游戏情境是有效开展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方法之一。

一、创设游戏情境,吸引幼儿注意

一个活动要有序开展,首先要吸引孩子的注意。玩是孩子的天性,好奇是孩子的特点,幼儿园指导纲要说: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 根据幼儿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创设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当孩子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老师身上,活动自然就有序了。如在“黑猫警长”这个活动中,我创设了黑猫警长抓坏蛋这个游戏情境,对孩子们来说,黑猫警长是他们熟悉的动画片,他们喜欢扮演机智勇敢的黑猫警长和白猫战士、喜欢故事中紧张有趣的情节。为了吸引孩子注意力, 在每个活动环节都创设了游戏情境,使活动在游戏情境的帮助下有序开展,幼儿身体和情感都得到发展。

二、利用情境角色,内化活动规则

规则是幼儿园体育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 是幼儿安全活动的必要条件。体育活动中,老师要让孩子明确并遵守规则,如果一味强调,对于胆大孩子来说,则会觉得厌烦,久而久之就充耳不闻了。而对于一些胆小的孩子来说,因为时时要留心老师强调的规则,会显得紧张而小心翼翼,失去活动乐趣。创设生动的游戏情境,内化活动规则,将外在规则升华为幼儿自身的需要,变被动为主动,老师安全组织活动,孩子们享受游戏的快乐。

三、变换情境内容,发展幼儿技能

纲要指出: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孩子们年龄小,对动作练习的本质不感兴趣,对动作练习要领和方法很不注意,如果进行单一机械性练习,孩子会觉得枯燥,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厌学。孩子爱玩、好奇,往往只追求运动过程中的新异刺激、浓烈的运动气氛和种种趣味情境。根据幼儿这种心理需求,变换游戏情境,让幼儿在不断变化的游戏情境中不知不觉地练习动作技能, 在乐趣中得到发展。如在“黑猫警长”这个活动中,老师要发展幼儿的技能就是听信号跑:听信号原地跑、变换方向跑和追逐跑,整个就是练习跑的过程,如果没有设置游戏情境,那么孩子们的意识就是老师一直让我们跑, 枯燥无趣, 跑的动力势必会降低。通过抓住幼儿好玩好奇的心理,设置不断变化的情境,如白猫战士练本领:听指挥、练快跑,白猫战士抓坏蛋等,幼儿完全忽略跑这个行为,取而代之的则是幼儿逐渐升华情感动机:我要练好本领,我要抓住坏蛋。跑这项动作技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良好发展。

四、提供情境材料,激发幼儿主动探索

传统幼儿园体育教学基本以老师教、孩子学,以发展幼儿动作技能,增强幼儿体质为主。埃里克森认为,个人在未来社会中能获得工作上和经济上的成就,都与幼儿在3~6岁阶段的主动性发展程度有关。主动性是幼儿主体性的重要方面,现代体育教学是为了促进幼儿主动发展、全面发展。体育活动中,发展幼儿主体性有很多方法, 提供必备游戏情境材料是提高幼儿主观能动性的好办法。如在“黑猫警长”活动中,老师引用报纸这一孩子们都熟悉的物质材料,让幼儿猜一猜“(出示指挥棒)这是什么? ”玩一玩“有什么好办法不让报纸掉下来”;拿取收放,如自己拿老鼠膏药,和老师一起收拾体育用具等,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五、提炼情境语言,增强幼儿安全意识

安全教育增强幼儿安全意识,提高自身保护能力,是幼儿园体育教学重要目标之一。安全第一,安全工作重中之重。体育教学中,怎样说孩子更容易接受,更容易铭记呢? 提炼好游戏情境语言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如在黑猫警长这个活动中,老师提醒孩子奔跑时注意什么, 孩子们凭以往经验说着: 不要推、不能撞,眼睛看好,赶快让开,转弯等。但这些只是孩子们机械的复述,不能非常强烈地成为自身内在的动力。这时老师以情景语言说:白猫战士如果受伤了,就不能和我抓坏蛋了。如果活动中有孩子摔了跌了, 那么老师完全可以用情景语言给予教育,如这只小猫受伤了,我们让他先休息一会儿。你们可要保护好自己了,再受伤的话,就不能去……好玩的天性让孩子们一下子就增强保护自己的欲望,他们知道如果受伤了,就不能玩了,活动安全性自然提高了。

幼儿是在游戏中成长的, 利用游戏情境开展体育教学符合幼儿身心特点及发展需要, 孩子们在快乐中增长知识和经验,增强运动技能,培养勇气、耐力、意志力和积极向上的品质,为适应未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幼儿园活动中,体育活动是老师较难把握和控制的,一方面充满太多不定因素,孩子们爱玩、好动,来到广阔空间更自由随意。另一方面幼儿年龄小,自我保护意识差,稍不注意,就会发生事故。如果老师为了活动顺利和安全,一味强调规则甚至强行压制,试想孩子们在束缚中怎能得到快乐和发展?游戏是幼儿的心理特征,是幼儿的工作,是幼儿的生命,是幼儿获得发展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体育活动,游戏情境,幼儿技能

幼儿园活动游戏化 篇2

一、从幼儿视角出发构建游戏课程理念

教师在组织游戏化教学时,应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成人的思考方式同幼儿的思考方式是存在差别的[1]。教师设计游戏课程的出发点是怎样让幼儿更快速地接受学习内容,怎样才能够使幼儿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而在幼儿的观念中,学习内容并不是第一位的,游戏过程中的体验会更为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设计的游戏课程若是脱离了幼儿的期待方向,就容易降低幼儿的课堂学习效果。所以说,教师在构建游戏课程理念、设计游戏课程时,应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减少游戏课程的说教性,融入更多的趣味性活动。例如,教师在进行简单加减法内容的授课时,可以为幼儿 准备好一些小星星,将其作为学具,鼓励幼儿根据增加、减少小星星的数量,来练习加减法。为了增强幼儿的参与度,教师可以酌情加入一些游戏竞赛,对积分最高的幼儿、表现最积极的幼儿进行表扬。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考虑游戏课程的设计,将幼儿放到了教学的首要位置,给予他们更多自主活动、思考的空间,对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有积极作用。

二、发挥幼儿在游戏课程中的主体性

教师设计游戏化课程,其根本目的还是提高幼儿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说,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鼓励他们自主动手操作,才能够真正锻炼幼儿的学习能力,体现幼儿在游戏课程中的主体性。比如,在手工制作课堂上,仅仅凭借教师的讲解、演示,幼儿是很难掌握手工制作技巧的,他们只有通过实际的操作才能够真切体会到制作细节。又如,在绘画课上,有的幼儿在画圆时总是画不好,或是将圆形画成了四不像的方形,又或是将圆形画成了椭圆。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如果只是向幼儿讲述画图的技巧,而不让幼儿自己做画图实验,他们是很难掌握画图技巧的。另外,幼儿虽然对新颖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但是其关注点也容易转移到其他新鲜事情上,教师如果想让幼儿的注意力集中较长时间,就应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小游戏,给予幼儿足够的新鲜感,才能够保证幼儿的注意力始终保持在课堂学习上,在提高课堂活跃度的同时,促进幼儿对知识内容的理解。

三、为幼儿创造优质的课程游戏环境

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是极大的,幼儿的价值观念尚未建立起来,需要教师与家长的引导,他们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并不知道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不对的[2]。同时,幼儿的模仿能力极强,受周 围环境的影响较大。在优质的环境下,幼儿的学习能力、观念品质自然能够得到良好的培养,相反,在不良的环境下,幼儿的价值观念、行为选择都会受到不良的引导,对幼儿以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为此,教师在开展游戏课程教学时,应为幼儿创造优质的游戏环境,具体内容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教师应创造公平、自由的游戏环境,所有的游戏都应保持公平公正,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其次,教师需要对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做适当引导,避免出现游戏纠纷,或是游戏事故。最后,教师需要明晰自身在教学中的位置,只对幼儿的游戏行为做一些引导,让他们逐渐建立 自主意识。

四、强化幼儿在游戏中的愉悦性体验

保障幼儿在游戏中的愉悦性体验,能够让幼儿在游戏课程中的表现更为积极,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也会更加高涨。在此种环境下,幼儿的学习效率自然也会随之增加,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到的知识自然也更为深刻。为了达到这一教育效果,教师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准备:第一,教师需要对幼儿近期关注的话题进行分析,将其与教学内容有效整合在一起,充分做到寓教于乐。第二,教师应对班内幼儿的性格、学习情况有详细的了解,为游戏环节的设计提供有力支持。比如,将性格较为活泼的幼儿与性格较为内向的幼儿安排到一起,让性格开朗的幼儿带动性格较为内向的幼儿,帮助性格内向的幼儿学习怎样表达,怎样与他们相处。同时,性格内向的幼儿往往心思比较细腻,他们也可以帮助性格较为开朗的幼儿,审视自身的行为是否妥当,两者性格较为互补。在这样的情况下,幼儿在游戏中的体验自然也会更为丰富,学习效果自然会更好。

幼儿区域活动如何实现游戏化 篇3

[关键词]幼儿; 区域活动; 游戏化

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游戏有着特殊的地位,而区域游戏又是幼儿一日游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区域活动命名儿童化

在活动开展前,布置环境时可一改以往由教师包办布置的习惯,让幼儿参与到区域环境布置中。在给各区域取名时,可结合幼儿的意愿,让幼儿了解各区域的主要功能和特点,请幼儿共同给各区域取名,如以前的“美工区”被命名为“巧手乐园”,“表演区”摇身变为“我要上春晚”,“结构区”变成“喜羊羊建筑队”等儿童化命名,并且用相应的卡通图片在区域周围醒目告知,让幼儿通过图片对各活动区域的内容设置一目了然。

二、区域环境布置游戏化

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

1.区域环境布置情境化。环境对幼儿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良好的教育环境既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在开展区域活动时,教师要有意识地以情境化的形式来为幼儿呈现区域活动内容,吸引幼儿的眼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最终获得情感上的快乐体验。

2.区域材料投放层次化。区域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投放多层次、丰富的操作材料,让每个幼儿在活动中都能自由选择、自主操作。幼儿对游戏的兴趣维持较短,在同一区域活动中,需要不断更新活动材料,发掘材料新的玩法,才能使幼儿的游戏内容更丰富,促进幼儿游戏主题纵向、横向发展。“娃娃家”中各种长短不一的冰棒棍在幼儿眼里变成用来给娃娃喂饭的调羹、几根花布条编在一起就成了娃娃的辫子,不管什么样的小瓶子他们装上黄豆都变成了摇铃,许多牛奶盒连在一起就变成了城墙和跨栏……

三、区域活动常规游戏化

开展区域活动时,良好的常规培养非常重要。活动开始,教师每次都对幼儿讲解各区域常规要求,可在活动结束时,教师依然要花大量的时间整理收拾活动场所和器具。其实,教师可尝试以自编儿歌、故事围绕各区域活动常规要求引导幼儿进行区域游戏常规的培养,使幼儿在游戏化的情境中了解自己必须遵循的活动规则。同时,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分阶段以游戏的方式向幼儿提出相应的游戏规则要求,培养幼儿良好的游戏习惯。如:入区规则、物品摆放等。

四、区域活动内容选择游戏化

1.以幼儿为主体,从幼儿的兴趣入手,选择区域游戏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以前,教师总认为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比较欠缺,所以交往较多的区域游戏较少安排小班幼儿玩,其实不然。小班幼儿虽然年龄小,但相互间交往的萌芽早已产生,因此选择了一些易于表现和操作的区域游戏内容。把区域活动寓于有情节、有角色的游戏之中,可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区域活动中发展个性,获得游戏活动的快乐体验。

2.结合月主题活动,选择区域游戏内容。在区域游戏中,教师除了可以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及材料为媒介来发展幼儿的区域游戏,还可以紧密围绕月主题活动开展区域游戏,创设与之相应的区域情境,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如结合《车子叭叭叭》主题活动的开展,教师可为幼儿开辟一个“健康停车场”的区域,将幼儿带来的各种各样的车子放置在其中,每天午睡或放学前,请幼儿分类摆放、整理车辆。

五、区域活动教师指导游戏化

1.游戏化语言启发指导。幼儿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但模仿力强。教师可在活动中多采用富有童趣、生动形象的游戏语言去引导幼儿,以同伴身份指导幼儿游戏,促进幼儿主动发展。幼儿年龄小,容易将现实与想象相混淆,他们在活动中常常伴随着各种假想的心理和行为,沉迷于自己想象的游戏情景中,把自己在区域活动中的想象混淆于现实情景中的活动,教师应加以引导,尽量满足幼儿表达和表现的需求。

2.参与式游戏指导。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可选择恰当的机会,采用游戏者或同伴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活动,做幼儿活动的参与者、支持者和引导者。除了仔细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游戏兴趣及交往能力外,还应及时针对幼儿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以游戏角色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游戏,调整幼儿的游戏方式,使幼儿在实践中获得发展。

浅谈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游戏化 篇4

一、内容选择趣味性

幼儿园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 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 又有助于拓宽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在选择体育活动内容时, 我以幼儿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为基础;注重情境性, 让他们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 使体育活动更生活、更形象, 更具有趣味性, 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如大班体育活动《运螃蟹》, 金秋十月, 正是阳澄湖大闸蟹上市的时候, 为了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让幼儿感受蟹农的辛苦, 我选择了这一内容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技能。 活动前, 我就布置了游戏场地, 一个大大的蟹塘, 里面有许多自制的螃蟹。 游戏中, 当我引导孩子们自己想办法抓螃蟹时, 孩子们兴奋极了, 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大胆尝试, 有的用小塑料棍子捞, 有的用圈套, 有的用网撒, 有的干脆直接趴在蟹塘边抓……孩子们的想象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随后, 我在一边设置了几个不同高度的斜坡与独木桥, 并配以小推车、小篮子、口袋等辅助材料, 让幼儿休息片刻后自由选择合适的工具将螃蟹运过山坡、小桥, 送到菜市场。 通过这次活动, 帮助幼儿更好地提高了平衡能力, 使幼儿产生了强烈的与他人合作的意愿, 体验了一把蟹农的辛劳, 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二、环节设计游戏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幼儿参与活动的原动力。 教师设计的体育活动只有引起幼儿的兴趣, 激起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才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 达到锻炼身体的实际效果。

我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形式入手, 让游戏内容成为活动的内容, 让体育游戏为体育教学活动服务。 如中班体育“小青蛙学本领”, 我遵循动静交替、循序渐进、适量性、面向全体的原则, 根据幼儿身体适应性规律及生理机能变化规律, 将整个过程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热身运动。 在欢快的音乐中, 小青蛙跳到河里去游泳, 创编各种游泳姿势, 使幼儿的身体各关节慢慢活动开来, 为以下的活动做准备。第二个环节:有趣的荷叶游戏。 小青蛙们尝试各种跳法, 通过相互学习及教师的讲解示范, 练习从高处往下跳的动作。 并通过游戏“荷叶叠叠高”、“踏荷叶”、“青蛙吃害虫”, 使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巩固跳的动作, 避免了枯燥、单一的动作练习。 第三个环节:放松运动。 在轻快熟悉的旋律中, 青蛙妈妈带领小青蛙一起跳“我爱洗澡”, 达到放松身体的目的。 在活动中, 教师始终以“青蛙妈妈”的角色参与到幼儿活动中, 与幼儿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使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游戏氛围中, 既掌握了基本动作, 取得了良好的锻炼效果, 又发展了动作的想象力, 获得了快乐的体验。

三、材料巧用, 增强游戏性

活动材料是教育意图的载体, 在体育活动中, 活动材料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基本动作的练习。 在选择体育材料时, 我注重启发幼儿将材料组合, 多用且巧用, 帮助幼儿既实现目标又发挥其使用器材的自主性及创新性。 如中班体育活动“玩球”, 活动中幼儿对拍球技能的掌握是本次活动的重点, 但是学习拍球的过程是非常枯燥的, 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失去耐性, 一旦孩子失去学习拍球的兴趣, 整个活动就只能宣告失败, 本次活动的难点我放在了“如何让幼儿在拍球的过程中感到愉悦, 并保持学习拍球的兴趣? ”上。 我巧用孩子们非常熟悉的大鼓, 将大鼓与球相结合。 因为大鼓的节奏感鲜明, 好控制, 拍球落地好似鼓点的重拍, 于是在活动中我就设计了“击鼓拍球”的游戏。 活动开始, 我就选择了最适合孩子们拍球的鼓点节奏“咚—咚—咚—”, 让他们拍球的节奏慢慢地跟上我鼓点的重拍, 在适应了我的慢节奏后, 我逐渐加快节奏“咚—咚—咚—”, 孩子们拍球的节奏马上跟上我大鼓的节奏变化, “击鼓拍球”的游戏规则在潜移默化中教给了孩子们, 这时我继续变化击鼓的节奏, 加大游戏难度, 鼓声慢拍得慢、鼓声快拍得快, 并及时根据幼儿的游戏情况, 引导幼儿分辨鼓面声与侧鼓声, 区分拍球与抱球的动作, 有意识地变换拍球的节奏, 如击鼓面两次敲侧鼓面一次、 击鼓面三次敲侧鼓面一次等。 通过大鼓的介入, 激发了幼儿拍球的兴趣, 让枯燥的拍球活动变得生动、有趣。 由此可见, 适宜、巧妙地使用游戏材料, 能提高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兴趣。

四、与绘本故事相结合, 增强游戏情境性

纲要指出: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吸引幼儿主动参加。 幼儿园绘本故事教学是幼儿感兴趣的教学活动, 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认知背景, 将基本动作技能的锻炼融于绘本故事中, 能充分满足幼儿好奇、好动、好模仿、好表现等情绪化的心理需要, 其教学效果是显著的。如大班体育活动“搬过来, 帮过去”, 我就是借助孩子们非常喜欢的绘本故事“搬过来搬过去”导入的, “鳄鱼先生和长颈鹿小姐要出去度蜜月了, 他请我们小朋友帮忙造一幢漂亮的房子……”, 我出示了准备好的许多自制砖块和小树, 并引导幼儿先商量, 请出两位幼儿负责建房子, 种小树, 其他幼儿负责将砖块和小树运过独木桥 (一个高的平衡长凳和两个矮的平衡凳拼搭而成) , 每次只能运一样, 孩子们非常感兴趣, 在独木桥上来来回回忙碌着, 没一会漂亮的房子就建成了;这时我出示两大箱子的家中物品, 有大件的家电、桌子, 有易碎的花瓶、电话等, 并提供了一些担架, 引导幼儿用最快的时间把东西搬进新房子, 因为鳄鱼先生和长颈鹿小姐度蜜月马上要回来了 (这次可以搬两样或两样以上物品) , 孩子们马上动脑筋, 有的两个人一起抬, 有的左抱一个右手抱一个, 帽子里还装一个, 有的利用老师准备的担架, 把小物品都放进担架, 两人合作抬过独木桥……他们的想法多种多样, 我穿梭在孩子们中间, 及时观察和捕捉他们有效、创新的方法, 并引导幼儿尝试有效的方法, 用最快的速度, 帮助鳄鱼先生和长颈鹿小姐布置好新房子。 通过活动, 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平衡能力, 而且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 让幼儿真正体验了劳动的快乐。 利用绘本故事贯穿体育教学活动, 大大提高了体育活动的游戏化程度。

中班幼儿游戏化活动设计 篇5

设计理念:游戏是一种基于个体内在需要自发自主性的活动,在幼儿园课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儿童发展为本,关注幼儿兴趣点,捕捉幼儿的生成点”的新教育观念为幼儿园游戏课程注入了新的内涵、新的理念。

一起来吧,民间幼儿游戏系列大发现

一、热身游戏:翻滚吧,炒饭

总体教学目标:

1、.让幼儿在不知不觉过程体会到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潜在的的文化意识 2、发展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跳跃能力、感知身体各部位的用途。

3、让幼儿乐意和同伴结对玩耍,体验民间游戏所带来的乐趣。

4、通过初步尝试民间游戏,对民间游戏产生兴趣,并喜欢做民间游戏;

5、学会让幼儿遵守游戏规则,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并在运动中体验自信、勇敢、成功的快乐。

6、培养幼儿胆大、心细的品质。教学准备:

两人一组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

小朋友们,上次我们玩了团团转,好玩吗?今天,老师想跟你们来玩个民间游戏呢,你们想不想玩啊?

三、讲解游戏方法

1、引导幼儿讨论:炒饭应该怎么样炒?

2、请个别幼儿来示范炒饭的动作。(提醒幼儿用多种方法来炒,如单手炒、双手炒等)

3、讲解游戏动作要领。

4、请个别幼儿配合教师共同示范动作。

四、幼儿游戏

1、幼儿找自己的好朋友,面对面站好,两人共同做游戏的动作,师巡视指导幼儿的立翻滚动作。

2、幼儿练习。

3、全体幼儿一起游戏。

二.快乐游戏:熊出没

活动准备:

场地中间放四张椅子,相距三米左右摆成正方形,在椅子外边套有松紧带、松紧带距地面60厘米。多于幼儿人数的花片散落在正方形中间,篮子一个。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幼儿自由分散地做熊走、熊钻树洞等动作。

二、基本部分:

1、老师讲解玩法:请一名幼儿当熊站在正方形的洞里,熊的周围放上些花片,其余幼儿站在洞的四周,一边唱儿歌,一边钻进洞里想办法抢到狗熊脚边的花片,放在洞外的篮子里。狗熊看见别人来拿他的东西,急忙用手去拍,被拍到的小朋友就和狗熊互换位置,熊不能钻出山洞。

2、练习基本动作。

(1)练习“钻”的动作,重点提醒幼儿灵敏,协调地钻圈。

(2)学习儿歌:“狗熊冻得不得了,躺在洞里睡大觉。我的手真灵巧,拿起浆果哈哈笑。”学会后一边念儿歌一边钻山洞3次。

3、幼儿进行游戏:提醒幼儿被拍到的小朋友就和狗熊互换位置,熊不能钻出山洞。

三、结束部分:

(1)、表扬钻得快、胆大的幼儿(2)、自由自在地抛接小花片

三、感悟游戏:我是谁

重点: 在运动中体验自信、勇敢、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独木桥一座、障碍物三个、垫子1个、半圆形爬桶一个;

幼儿用书A《我是谁》和《胆小先生》。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活动身体:

“我们身体上哪些部位可以动?”“手脚可以帮助我们做哪些运动呢?”

请幼儿随着音乐的节奏,活动身体的各个部位。

二、提供材料,请幼儿自由探索:

请幼儿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练习,体验身体各部位用途:

“这里有许多运动器械,想一想,玩这些器械时身体哪个部位作用最大?”

请幼儿集中交流经验:“在运动时哪些部位的作用最大?”

三、重点指导,请幼儿练习难点:

向幼儿介绍游戏“能干的我”:幼儿分成四队站在场地的四个角上,每组幼儿按逆时针的顺序进行游戏,依次完成过独木桥、跳着绕过障碍物、滚过垫子、钻爬桶等项目,先完成的小组获得胜利。

请幼儿游戏1-2次,并向他们强调,虽然每组幼儿起点不同,但所有人必须依次完成四个游戏项目。

四、请幼儿听《健康歌》自由放松身体,结束活动。

四、活动指导:1.保障宝宝游戏的安全性。教师在带宝宝游戏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应对宝宝有安全防护意识。采取强大的安全保护措施,保障宝宝及安全,同时,不要带宝宝玩危险性游戏,比如向空中抛宝宝等。

2.和宝宝保持平等的姿态。教师要放低姿态,以和宝宝平等的角色参与到游戏中,不要对宝宝指手画脚,批评或责备宝宝。让宝宝在游戏中慢慢的探索,慢慢的达到熟练的效果。

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的教学探讨 篇6

关键词:音乐游戏;幼儿音乐;教育

音乐对于幼儿而言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如何让幼儿学好音乐是幼儿教师应当思考的重点。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方式也是最基础的活动方式,通过游戏可以让幼儿之间相互沟通交流也能通过游戏培养建立起对音乐的感觉。让幼儿逐步对游戏更加热爱同时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并做到全面发展。

一、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

音乐游戏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在音乐活动中包含对音乐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以及后期的操作锻炼环节,音乐游戏活动应当符合情境发展的方向来设定,对音乐的发声练习需要根据音乐活动来做具体安排。在每节音乐课开始之前用小游戏的形式带来音乐的发声练习可以让课堂变得更有组织性和灵活性。在此过程中幼儿可以充分感受到音乐的存在并愿意全身心投入到其中去听音乐甚至跟着后面轻哼音乐直到完全投入进去。在音乐渲染过程中幼儿通过音乐游戏逐渐感知到音乐中存在的魅力并且将自身对美的认知得到进一步提高。

音乐游戏与普通的游戏不同也与以往的舞蹈表演等存在差异,音乐游戏需要每个孩子去遵守其中的游戏规则。教师在组织幼儿参与音乐游戏时可以从游戏的感知入手,最基础的方法就是在开始时教师对幼儿进行歌唱教授工作让幼儿反复的聆听相同的音乐,在聆听过程中让幼儿对音乐产生熟悉感才能更容易掌握音乐的旋律以及节拍。作为幼儿音乐教师应当给孩子创造自我展示的空间,包括在音乐游戏过程中给孩子提供适当的情境氛围给孩子设置有趣的活动环节等等内容让孩子可以尽情的发挥。教师在设定音乐游戏时为了避免游戏与音乐的生搬硬套需要将音乐教学目标即幼儿学习的目标进行明确的规定并且进一步拓展。除了让孩子对音乐有强烈的音乐感之外教师还需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动向,让游戏成为他们学习音乐的动力。

二、音乐游戏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以幼儿自主体验为核心,激发幼儿的音乐兴趣

让幼儿进行自主式的体验可以帮助幼儿去理解音乐感受音乐,让音乐游戏真正成为一门娱乐的项目。在对音乐进行感知的过程中应当将正能量投入到其中,体会出对音乐的喜爱之情同时通过音乐游戏建立起幼儿对音乐的表演欲望和对自身的自信心,真正实现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在音乐游戏学习中幼儿的想象力大脑思维空间可以得到锻炼并且也可以在音乐游戏中逐渐建立起与同伴友好相处相互合作的精神。音乐学家曾经指出要想让人们做到全面发展首先应当从小培养起人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感知能力,在大自然的熏陶下许多身体内潜在的能量会被无限激发出来。幼儿在音乐教育中可以自如的发挥自己的表演才能,通过吸取新的知识掌握更多的音乐技能来提高自己的大脑思维能力并且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来完成一个人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是音乐游戏对音乐教育的作用与启示也是对学习的启示。在自主式体验中幼儿可以学到更多的音乐知识,并且充分开动大脑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音乐游戏中做到全心的投入是动脑的过程也是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

(二)运用游戏化语言促进幼儿音乐发展

幼儿是一个特殊的年龄段,对幼儿的教学不能采取一贯的教学作风,幼儿由于心理比较脆弱所以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以批评教育为主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和对学习的热情。所以对幼儿教师应当采取比较柔和的教学方式,让孩子愿意主动投入到音乐学习中。为了拉近幼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在音乐游戏中用游戏化的语言跟孩子进行交流,但是需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并且选取恰当的形式,在考虑好综合因素的基础上对幼儿展开音乐游戏教学。通过游戏化的语言可以让幼儿对学习产生兴趣,音乐是一门艺术的学科在音乐学科学习中可以培养起幼儿的人格魅力与情操,并且游戏化的语言可以让教学显得更为亲近。在一边玩游戏中一边学习音乐知识是幼儿特别喜爱的学习方式,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收到的音乐教学成果是显而易见的。

很多幼儿教师对班级的孩子往往采取相同的教学模式,但是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学好音乐课程幼儿教师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希望通过针对性教学让每个孩子都能克服自身的缺点更好的吸收教师讲授的知识。教师挑选的音乐以及游戏应当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内容甚至包括教师所讲的游戏化语言。游戏是幼儿这一年龄段最喜爱的活动方式也是他们最容易学到知识的一类活动方式,在音乐教育中加入游戏可以让孩子在愉悦的心情下学到更多的内容。

(三)教师教学中采用灵活、正确地示范法

幼儿教师经常会选择示范法来教授孩子,由于幼儿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所以在教师师范音乐的过程中孩子会很自然的去模仿,甚至不仅仅是音乐旋律以及动作还包括教师在示范中表达情感的神情等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为幼儿做出正确的示范让幼儿随之模仿这是音乐教学中效率较高的教学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中不能一味的要求幼儿仅仅进行模仿需要加入适当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来为音乐学习添砖加瓦。幼儿在这模仿过程中不应当作为被动接受知识而存在,幼儿教师应当让孩子在音乐游戏教学中变被动为主动,幼儿在模仿过程中对教师所作出作品的示范仅仅是掌握音乐知识的过程,但是模仿更多的需要用心感受来作为前提,所以对音乐游戏教学中幼儿教师应当让孩子去感受音乐的情感和内涵并非是简单的操练。

三、结语

幼儿音乐游戏教学完美的展示了音乐教学中运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教学的有利之处,音乐游戏教学让幼儿在相对宽松愉悦的氛围下进行学习,音乐游戏倡导幼儿去亲自体验感知音乐的魅力所在,只有亲自感知才能完全的理解音乐的奥秘和精髓文化。通过音乐游戏教学法让孩子可以发展成为全面型的人才,不仅学会唱歌曲还能学会舞蹈演奏等等知识。幼儿音乐教育是孩子接触音乐最早的时期,作为幼儿教师应当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孩子塑造成为健康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人。

【参考文献】

[1]沈晓娇.浅析国内外幼儿音乐游戏创编现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1)

[2]杜赟.音乐游戏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音乐游戏活动案例分析[J].科教导刊(下旬),2015(07)

幼儿园活动游戏化 篇7

一、数学游戏情景化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 要注重趣味性、寓教于生活、游戏中。例如, 小班教材的第一个活动就是让幼儿区分颜色。于是活动时我准备了三个圆形, 其中有红色、黄色和绿色。请小朋友将玩具宝宝按颜色送回家。他们很能干, 30个孩子只有1个孩子送错了。我想:“孩子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能够经常接触到这三种颜色呢?”当然是在十字路口。为了让孩子们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我又让孩子们将教具变成十字路口的红绿灯, 玩起了“开汽车”的游戏。孩子们在游戏中自由玩耍, 看见红灯就停下, 看见黄灯就准备, 看见绿灯就前行。在这种情景化的游戏中, 孩子们不光加深了对三种颜色的认识, 还增强了安全意识, 一举两得。

二、数学游戏生活化

图形的认识在小班上学期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如何让幼儿很好地掌握几种基本图形?这就要利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来完成。小班幼儿最感兴趣的就是吃, 尤其期待中午起床后的午点, 而我利用小班幼儿好奇的心理特点, 巧妙地将“奇妙箱”、“变魔术”的游戏贯穿于这一活动中。首先, 我念儿歌:奇妙箱子饼干多, 请某某小朋友来摸一摸。当幼儿摸到后, 要求说出摸到的饼干是什么形状?有的说是三角形, 有的说是圆形, 有的说是正方形, 还有的说是长方形。在吃的过程当中, 我继续引导幼儿“变魔术”说说自己的饼干变成了什么形状?在游戏的氛围中孩子们边细细品尝, 边新奇地关注着饼干形状的变化, 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 培养了幼儿动脑筋的习惯, 还避免了浪费饼干的现象。

同样, 在开展《1和许多》的活动中, 孩子们对1个和许多区分得很好, 但我还要让孩子知道, 许多可以变成一个一个, 而很多的一个合起来就会变成许多。我也充分利用分发点心进行, 首先让孩子们看我这里有许多许多的午点, 然后再分发给每一个小朋友, 让看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个。这样, 孩子们一下就发现了许多可以变成一个一个的, 巧妙解决了一和许多的关系。这样, 不仅能让幼儿学习到数学知识, 也能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

三、利用操作性的数学游戏

操作性游戏是幼儿通过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 并按照游戏规则进行的一种游戏。在游戏中为幼儿提供较为丰富的操作材料, 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充分接触, 积累相关的具体操作经验,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幼儿, 将操作经验加以交流、归纳, 积极主动地去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 初步建立理性的概念。这样的活动, 不但符合幼儿学习的特点, 提高幼儿活动的兴趣和能力, 而且能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 从而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如, 在一次搭积木时, 有一个小朋友跑过来对我说;“西西抢积木, 我的积木少, 他的积木多。”我灵机一动, 这不是一个让孩子学习多和少的机会吗?于是我让每一组的幼儿把积木全部放在一起, 看一看现在积木比自己刚才一个人的是多还是少, 再请幼儿把积木分开, 每个人都拿点积木, 比较是刚才合起来多还是现在多。很快幼儿都比较出了大家的积木合在一起是多, 分开是少。利用搭积木这一操作活动, 我让孩子们感知了多和少, 又因为积木是彩色的, 所以我又利用积木让他们认识了颜色, 并在认识颜色的基础上进行了颜色的归类活动。

再如, 在认识“大、小”时, 我设计了“给大大小小送礼物”的游戏。先出示大小不一的两只熊, 取名为“大大”和“小小”, 然后让幼儿分别比较它们的特点, 从而认识大小标记, 再请幼儿分别按要求给他俩送礼物。送礼物时幼儿利用目测、比较的方法理解了大小。在游戏中他们玩得不亦乐乎, 很快就掌握了比较大小的方法以及大小的不同之处。

幼儿园美术活动游戏化的实践探索 篇8

一 、内 容 游 戏 化 ,激 发 幼 儿 美 术 创造的兴趣

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幼儿都非常喜欢游戏,有明显的游戏自主需要和欲望。因此,教师选择的美术内容要有趣味性, 应充分考虑幼儿熟悉且感兴趣的事物,应以生活化、情节化、游戏化的内容唤起幼儿的兴趣。

例如,“吹泡泡”是幼儿最喜欢的一个游戏,教师可以让幼儿自己先玩“吹泡泡”:用吸管蘸一点肥皂水,轻轻一吹,大泡泡、小泡泡满天飞,然后教师再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观察:“你吹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吹泡泡这么好玩,我们把它画下来好吗?”在自由自在的吹泡泡游戏中,幼儿感受到了大大小小的圆形和色彩的相互融合。

又如,在绘画“绕毛线”中,教师和幼儿可一起拆旧毛衣。幼儿在拉毛线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曲线和直线之间线条的变化;也可让幼儿试着绕毛线球,感受毛线球由里到外逐渐变大的过程。这样,以游戏活动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可以激发其想象、创造的热情。

二 、材 料 多 样 化 ,增 强 幼 儿 美 术 创造的灵感

幼儿的美术活动内容相当广泛,因此,教师给幼儿作画的材料应该是丰富的、多变的,应给幼儿准备一些挂历纸、彩纸、海绵、瓶盖、旧牙刷、棉签、树叶、吸管、玻璃球等,使幼儿熟悉更多的美术工具材料。这样幼儿可根据需要选取不同的材料,进行撕撕贴贴、印印画画,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也锻炼了幼儿的小手肌肉,这样他们创作出的画面也会更加生动活泼。例如,幼儿喜欢涂抹颜色,教师不妨让幼儿尝试用水粉颜料进行涂抹,这样幼儿会觉得很好玩,很有意思。又如,大班的玩色彩游戏“珠子碰碰碰”,可让幼儿把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珠子浸入相应的三种颜色中,在取出后一起放在盒子内的衬纸上来回滚动,滚到之处会留下一道道彩色的痕迹,而且在红与蓝、蓝与黄、黄与红相融之处会形成橙、绿、紫三种颜色等,幼儿会非常喜欢这种创作美术作品的方式。

三 、环 境 游 戏 化 ,提 高 幼 儿 感 受 美的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如,教师可模仿民间过年的习俗,在活动室门上贴上生肖题材的剪纸作品,挂上红灯笼;在墙上张贴幼儿创作的剪纸、染纸作品等,使幼儿身临其境地感受热闹、欢快的节日气氛,获得有关民间艺术形式的审美经验,培养幼儿对美的敏锐的捕捉能力。再如,教师还可组织幼儿欣赏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的美以及各种艺术的美,加强幼儿美的视觉感受,培养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敏感性,引发幼儿对美的向往。

四 、教 学 过 程 游 戏 化 ,挖 掘 幼 儿 美术创造的潜能

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幼儿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大胆地想象和创造。因此,教师应将游戏和教学融合在一起,以游戏化的口吻导入教学。比如,在画“小鸡”一课中,教师可通过形象的儿歌教学:“一大一小两个圈,插上树枝变小鸡”进行导入,这样幼儿可以很快地画出小鸡;或者在创作之前,教师也可提出一些诱发幼儿主动观察的主题,如先看什么,后看什么等,挖掘幼儿创造的潜能。

五 、评 价 游 戏 化 ,培 养 幼 儿 美 术 创造的情感

评价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幼儿发展为中心,以促进幼儿发展为根本目的。教师可采用游戏化的评价语言,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绘画的思维活动属于初级直观的形象思维,他们绘画并不在乎画得“像不像”,而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用画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因此,教师要进入幼儿的天地里和幼儿同处一个世界,就要用一颗童心来认识他们对事物的发现和理解;更要努力从幼儿的作品中去体验他们的特殊情趣。如,教师可直接进行评价或者让幼儿互相评价,给幼儿更多的鼓励,从而让幼儿始终对美术活动充满着向往和迷恋并保持持续的创作激情,培养幼儿美术创造的情感。

幼儿园活动游戏化 篇9

下面我结合在数学竞赛中的教学实践活动“快乐时间”,探索数学游戏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

片段一:以生活化的游戏活动,认识整点。

教师:“小朋友猜猜,老师平时最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教师播放新闻联播的视频。教师:“我最喜欢看新闻联想,它是几点播放的呢?”这时出示钟面7点整。然后紧接着说:“你最喜欢看什么节目,你知道它是几点播放的吗?”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钟面时间的整点,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看时钟分针与时针的位置,在“说说看看”的游戏中得出结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点整。

片段二:在幼儿已认识整点的基础上进行游戏活动———开火车。

教师:“接下来我们来一起玩一玩‘开火车’的游戏。”屏幕出示昆山火车站的情境图。教师介绍游戏规则:现在我们来到了昆山火车站,火车站里有4列火车,分别开往不同的地方。这一列开往南京,这一列开往北京,还有一列开往上海,最后一列开往海南,我说“开往南京的火车马上就要出发了”,大家就一起拍手问“火车火车几时开”,开往南京方向的火车上的乘客就看着屏幕上的钟面回答几时整开。会玩吗?我们来试一试。

教师:“各位乘客请注意,开往上海方向的列车马上就要出发了。”幼儿:“火车火车几时开?”表示上海方向列车的幼儿根据屏幕上的时钟说出几点整。

片段三:在认识整点及学会整点的记录方式后,玩“找朋友”的游戏。教师给每名幼儿准备一张卡片,卡片上有两种表示时间的方式,一种是时钟,另外一种是时间记录表

教师:“我给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张时间卡片,等会儿请你看好时间卡片后去找和你的卡片表示一个时间的好朋友,找到后,两个好朋友抱一抱,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直到音乐结束,两个好朋友面对面摆好造型,说明你已经找到朋友了了!清楚了吗?出发!”

音乐停,小朋友摆好造型。可是有一个幼儿找不到朋友了。教师:“你怎么啦?”幼儿:“我找不到这张卡片的朋友。”教师:“呀,你这张卡片好奇怪,他不是我们刚刚学的几时整,所以他找不到他的好朋友。小朋友们,它表示几点呀?原来,除了今天我们学的整点,还有很多很多的时间,就需要小朋友们平时多关注钟表,多了解时间,并要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那么,最后我们一起下去和你的好朋友做游戏分享快乐时间吧!”

一、在数学游戏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在“快乐数学”活动中,我运用生活化的数学情境让幼儿说说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并通过“说说看看”的游戏要幼儿初步感知整点,让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对整点的概念有个感性的认识,在这样的数学游戏中获得怎样才是整点的理性的经验。只有经历过才能真正了解含义,我相信,通过生活化的数学游戏后,每当幼儿再去看他喜欢的动画片时肯定会兴高采烈地告诉爸爸妈妈现在是几点整,或是当时钟在几点整时会准时打开电视机看他喜欢的动画片。如何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游戏情境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也需要我们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做个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幼儿的世界,结合教学目标设计生活化的数学游戏情境,供幼儿学习。这正好也实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理念———教与学的统一。如在学习找规律时,教师可以从幼儿熟知的羊村里的喜羊羊、美羊羊等入手:他们将举行美食派对,这时候先要让他们买的菜看上去有规律,从中让幼儿来帮助小羊们给他们买的两三种菜有规律地排队,幼儿肯定会很乐意帮忙。

二、在数学游戏的操作中玩出数学经验

在片段二中,教师以玩开火车的游戏活动巩固认识整点的方法。在实践中,由于平时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提醒幼儿看时钟,如当3点整时我们会提醒幼儿说“分钟指到12了,现在是几点呀,我们该上课了等”,因此,“开火车”游戏对幼儿来说就显得过于简单。而过于简单或过于难的游戏都会对幼儿的学习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设计符合教学目标的适度、适量的数学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玩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数学经验。

(1)设计生活化的数学游戏。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应时刻注重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在数学游戏的设计时,也应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考虑幼儿的现实世界,进行数学教学。

(2)探索多样化的数学游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创编多样性的数学游戏,在操作中激发幼儿去挑战,让幼儿感受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在片段三中,运用了“找朋友”的游戏让幼儿主动去寻找与自己表示同一时间的朋友,并与朋友玩游戏,他们都很积极地去找朋友,但是其中一名幼儿找不到朋友,为什么呢?这就需要幼儿在课后自己去探索,也给认识半点做了铺垫。这样的游戏活动很自然地实现了我的教学目标,巩固了整点与整点的记录方式,并使两者相统一。

在数学游戏前,教师对材料的投放也应注意以下几点:1提供的游戏材料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2提供的游戏材料应具有探索性。3提供不同的游戏材料,根据幼儿不同的特点、能力要求自主选择,获得成功。

结合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幼儿园教学只有将教、学、做统一,才能让幼儿在数学游戏的操作活动中获得属于自己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在边玩边学中真正体现数学的价值。

三、在数学游戏的迁移中解决生活问题

浅谈幼儿游戏化折纸的活动策略 篇10

一、掌握基本的折叠方法是前提

折纸活动要开展好,幼儿掌握基本的折纸技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时我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让幼儿先从对角折学起,然后是四角中心折,最后是稍难一点的双正方形和双三角形的折法。另外,在学习某个基本折法时,我还提供了相应折法较多的范例。如,练习四角中心折时,我教幼儿折了他们爱玩的“东、南、西、北”,还有“上衣”“房屋”等。幼儿的折纸技能得到了充分巩固。

二、激发幼儿折纸兴趣是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也是幼儿乐于学习、积极创造的动力。选择折纸题材,要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出发。选择能够激发幼儿兴趣,能让幼儿展开想象的内容。根据幼儿年龄的认知特点,在上折纸课程之前,我先折了几个幼儿常见的小动物或物品,请幼儿欣赏,幼儿兴高采烈,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要学习折自己喜欢的物品。这时我适时引导:这些物品都是老师看图例折出来的,如果小朋友学会了看图例就会折了,并且还能折出更多的东西!以此来激发幼儿学习看图折纸的积极性。

三、折纸与绘画相结合

折纸活动与绘画结合起来,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有一些简单的折纸也需要进行绘画操作。例如,折好动物头形后,需要幼儿用彩笔画上眼睛、鼻子及嘴巴,有的还要加上羽毛、爪子等等,为作品修饰、增色。作品折好后,可要求幼儿将折好的作品贴在白纸上,再在白纸上添画与作品相关的背景,这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审美能力,也丰富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重视因人施教,加强小组合作

幼儿的折纸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活动中也格外重视个体辅导。这就要求我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做好学情分析工作,对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在活动中注意观察,注重幼儿学的过程。只有教师对幼儿的实际水平清楚了解,指导时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例教学相对较难,因此我将幼儿分组指导,首先我根据幼儿能力的强弱来分组,一组为五人,其中三人是能力强的幼儿,意在以强带弱,充分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培养幼儿的友好合作关系。分组之后便着手选择内容,选择折纸内容时根据需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然后把折纸内容的图示一一画出来,制成一张完整、规范的示意图。例如,折衣服。先熟悉图示,然后教给幼儿看图示折纸的方法:先观察最后折成的是什么?(衣服)接着观察一共有几步(共有五步)。折时要一步接一步仔细观察折叠符号,看看哪里是一样的折法,不能有遗漏,也不能有错,否则就不能完成作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让能力强的幼儿自己解决困难,而对能力较弱的幼儿,在他们有困难时适当地给予指点。只要是通过努力自己完成作品的,我都给予鼓励。通过多次练习,幼儿掌握了基本的折纸方法,就能自己探索了。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此外,在大胆尝试的过程中,幼儿还学会了共同克服困难。

五、提供幼儿展现的平台

兴趣往往会在每一次成功的喜悦后变得愈发浓烈。抓住这个规律,教师在布置班级的时候,在四周墙上给每个孩子留一块展现的平台,把他们认真折出的作品展出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这里可能有些孩子的能力差,作品质量不高,评价时要做到多鼓励,指导他们学习好的作品,逐步掌握方法建立信心。对于能力强的学生,在表扬的同时给他们提出更高要求。此外,可以组织一些小的折纸比赛活动,每一个孩子都参加。评价的原则是:鼓励每一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只要有进步都会得到老师的奖励,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成就感。

俗话说,熟能生巧,一张张普普通通的纸,通过巧手的折、压、剪、翻、拉,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小玩具,令大家爱不释手。你能不说我们的孩子“心灵手巧”吗?总之,只要孩子愿意尝试,喜欢尝试,他就能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为了让孩子能更加喜欢折纸活动,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折纸活动中。

参考文献

幼儿园活动游戏化 篇11

关键词:幼儿园;歌唱活动;游戏化;日常教学

一、幼儿园歌唱活动

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教育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而它的教育模式也应该是动态的,为幼儿提供一个自我发展的平台,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教师可以用幼儿感兴趣的歌曲吸引幼儿,比如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幼儿善于模仿,因此幼儿园歌唱活动主要是以反复范唱为主,可以清唱,也可以带伴奏唱。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可以体会到歌曲所要表达的感情,然后辅之以教师的分析,这一教学过程就变得灵活且富有主动性。同时,情景表演和讲故事的形式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帮助幼儿接受音乐知识。

二、课程游戏化

课程游戏化是幼儿园歌唱活动最常见的一种组织形式。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就是全曲带唱、分句教唱,很容易使幼儿厌烦。课程游戏化引入幼儿感兴趣的游戏环节,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主动接受知识。

首先,好的玩法可以提高幼儿对音乐的兴趣,这符合了幼儿在这一年龄段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歌唱活动成为游戏的一部分时,幼儿就会主动接受。

根据三个面向:体能—智能、模仿—创新、竞争—合作,可分为:

情景表演游戏(含局部运动的表演—手指游戏)

领袖模仿游戏(跟随、后像)

输赢竞争游戏(追逐、争抢、占位、比大、对攻)

控制游戏(造型、默唱、休止、反应)

传递游戏(传物、传话、传位)

身体接触游戏(拍花掌)

队形变换游戏(换位、穿插、跳转)

猜谜游戏(猜谜对歌、猜领袖、猜音源)

道具游戏(玩影子、丢东西)

其次,内容的选择要合适得当,规则的设定要合理公正。例如,《丢手绢》就是歌曲和游戏的结合。幼儿在这个游戏中,接受的音乐教育是主动而不是被动的。

三、从音乐领域看歌唱活动游戏化

长期幼儿音乐教育的实验结果证明,音乐是幼儿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方法。而通过歌唱活动游戏化,幼儿可以将对游戏的热衷与追求连带到音乐教学中,使音乐教学也达到更好的效果。从音乐的角度来看,歌唱活动是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形式,课堂教学要有趣味性、创造力,同时要富有美感。幼儿阶段是形成审美能力最重要的时期,所以音乐歌唱活动一定要正规和专业。首当其冲的就是基本功。幼儿气息不稳,也不能充分利用共鸣器官,所以教幼儿歌唱要注意技巧。比如,胸腔共鸣、降低喉头位置、打牙关等技巧,可以使歌唱时声音变得洪亮清脆,声音音色也会有一些变化。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教幼儿技巧,也要加入一些游戏过程,让他们的注意力可以更加集中,学习效率也更高。比如,在教唱《天鹅湖》时,教师可以扮作白天鹅吸引幼儿注意力,用叫声的方式来模仿歌唱技巧,使幼儿主动接受而不是被动学习。

在歌唱享受上,歌唱的姿势、呼吸、发音和咬字实际上也是颇为重要的。但如果是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会压抑幼儿的天性,程式化教给幼儿硬性要求。歌唱活动游戏化,使幼儿对音乐真正有了感受的过程,顾及到幼儿的天性和年龄特点、生理特点,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幼儿可以利用自己的思维迁移联想到其他事物,从而加深对歌曲的印象,获得对思维和创造力的锻炼。这种模式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幼儿为中心,是一种理想的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合作,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给幼儿一个互相分享和使他们自己能力最大限度发挥的舞台。

将不同领域的音乐内容和活动综合运用到幼儿教学当中,加入幼儿游戏,可以促进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引导幼儿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理解音乐的深层次内涵,这是一个有机整合的过程。把握幼儿的审美特点,引导幼儿积极学习,主动接触音乐,可以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从幼儿时期就建立的审美能力,可以引导幼儿在以后人生道路上的规划,对高尚情趣的塑造也有良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宋丹.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游戏化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2]姚琛.幼儿园音乐教学游戏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3]王任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历史演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幼儿园活动游戏化 篇12

一、小班幼儿民族音乐活动的游戏化策略

民族音乐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展现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体现中华儿女优秀品德和无穷创造力、想象力的音乐,我国民族音乐大多旋律婉转,节奏感强,容易学习模仿,这对于小班幼儿的乐感培养和民族文化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1】。小班幼儿的好奇心重,乐于模仿,但是学习的集中能力还不够强,因此采用小班幼儿所熟悉和富有趣味的游戏可以很快达到吸引幼儿模仿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在机械记忆之上增添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培养小班幼儿初步树立起民族荣誉感的意识。

(一)采用亲身接触的方式帮助儿童初步了解民族乐器

亲身接触是可以帮助小班幼儿最直观地了解民族音乐的发声媒介,逐渐累积对民族乐器不同音色的了解可以为日后开设小班幼儿民族音乐活动奠定基础。例如,通过击鼓传花的游戏来介绍给小班幼儿极具陕北特色的腰鼓,同时还可以交给小班幼儿简单的打腰鼓的方法和陕北秧歌的步法,通过轮流敲击腰鼓,是小班幼儿充分利用自己的的双手感知腰鼓的结构,并调动起感官模仿腰鼓的声音,将打腰鼓、扭秧歌作为游戏的惩罚环节,并为小朋友们播放旋律较为简单的陕北民歌,从而使每个小朋友都能全方位的融入到陕北民族音乐的学习当中来,而且还能了解到极具陕北风情的腰鼓和秧歌。

(二) 采用节目表演的形式为小班幼儿学习民族音乐创造氛围

小班幼儿的想象力和模仿力都比较强,设置游戏情景化的节目表演可以将小朋友迅速带入到轻松的民族音乐的学习氛围中来,同时还可以寓教于乐,将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传统融入到表演中来,是小朋友们模仿民族音乐中表现的行为,感受真善美,并通过这样的模仿将真善美潜移默化地影响小班幼儿自身性格的培养。幼儿园可以让正处于字音矫正关键时期的小班幼儿通过朗诵儿童民谣的方式,来掌握歌曲表达的核心内容,并为朗诵搭配情境相关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配乐,例如儿童民谣《劳动最光荣》,用最淡淡的生活情境为儿童讲述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和小喜鹊,小蜜蜂一样通过辛勤的劳动得来的。

二、小班幼儿民族音乐学习活动游戏化的优点

小班幼儿多处于三到四岁的年龄阶段,他们的身心发展迅速,学习模仿能力在社会的积极引导下可以进步得特别快,与学前班的幼儿相比,他们所接触到的知识比较简单,形式更为多样了,所处的环境更为轻松,将做游戏作为学习的主要手段,将学习客体形象,趣味化。对于小班幼儿进行游戏教学的优点如下:

(一)保证了小班幼儿在学习生活中快乐成长

小班幼儿虽然已经开始进行社会化的培训引导,但是在心智上仍不成熟,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的成长环境,保留一份快乐的童年记忆的意义远大于知识教学的意义,这种轻松的游戏可以帮助每个小朋友都能够快速地融入到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为其社会化的生活体验和人际交流的能力提供了一个平台,同时也可以寓教于乐,在培养他们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还可以自然而然地受到中国优良传统的熏陶。

(二)培养了小班幼儿对民族音乐的浓厚兴趣

为兴趣而学习是每一个人学习的最佳状态,小班幼儿的好奇心强,容易在学习中被有趣的事物吸引注意力,并进行主动模仿,为了培养小班幼儿对于民族音乐的浓厚兴趣,幼儿教师需要将儿童民谣和旋律简单,能够朗朗上口的民族音乐通过亲身接触,节目表演的方式来帮助小班幼儿学习民族音乐,感受祖国文化的无穷魅力。游戏也可以帮助儿童迅速地转变角色,感受从未体验过的生活方式,将渔夫,牧童,甚至是小蜜蜂等动物角色带入到民族音乐的学习中来,感受少数民族的独特音律,提高小学幼儿的民族音乐感受能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民族音乐的学习中来。

结束语

上一篇:小学生写作指导下一篇:人工真皮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