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活动(共12篇)
游戏活动 篇1
校园既是学生求知的殿堂, 又是生活的乐土、游戏的乐园。校园应给小学生提供游戏的平台, 游戏应伴随着小学生的成长。
一、学生游戏的德育价值
游戏是学生从学习的义务中抽身而出, 放松身心并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完全随意的活动。从认知角度来看, 游戏对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从情感角度来看, 游戏对学生的情感发展有特别显著的作用;从社会文化角度上看, 游戏中的学生又深受其文化背景和家庭支持的重要影响。
(1) 学生游戏活动中蕴藏着最佳的德育契机。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对学生进行各个方面的品德养成教育, 主要包括思想品德习惯的养成教育。教师主动地、积极地关注学生的游戏活动, 能发现许多品德养成教育的最自然的契机。学生在游戏当中的状态是最自然、最自由、最投入的, 其投入到游戏活动中, 就会把自己的身心完全交付给所爱的游戏活动。游戏中潜在的德育资源会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产生影响。在现实的学生校园生活中可以看到, 学生的游戏活动以角色扮演游戏、规则游戏为主, 这些游戏方式对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形成恰当的道德态度等方面都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2) 学生游戏中的道德资源。从教育的视角来看, 学生的游戏活动极富规则性、交往性和情感性;自由自在的游戏所体现出的这些特性使得学生游戏本身就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资源宝藏。从游戏的规则性而言, 学生可以在游戏中逐渐培养宽容、合作、尊重、遵守规则的意识和品质;从游戏的交往性来说, 学生可以在游戏中逐渐培养团结、诚实、合作、独立、尊重等意志品质;从游戏的情感性而言, 学生可以在游戏中逐渐培养幽默感、快乐感、坚韧、细腻、豁达的情感特质。
(3) 游戏为学生提供了思想品德践行的机会。游戏活动作为一种基于基础需要、基于生活的实践形式, 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需要。对于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而言, 在游戏活动中进行道德教育可以实现“寓教于乐”的德育效果。而且, 如果能够对学生的校园游戏活动给予恰当的关注, 更可以对课程形态的道德教育形成有益的补充, 帮助学生在自然、自由的游戏过程中进行广泛、积极的思想品德践行。
二、发展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游戏活动
校园游戏活动是学生游戏活动的主体, 我们必须让校园游戏活动丰富起来, 通过提供多种多样优良的游戏资源, 让学生拥有自由选择游戏生活的真正权利, 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健康成长。
(1) 发掘学生游戏的玩伴资源。在校园游戏生活中, 寻找游戏伙伴是一件相对轻松的事情, 以班级为单位划分的学生群体有利于亲密伙伴关系的长期维系。相比之下, 放学之后的情形就不那么乐观了。由于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 许多家长考虑到安全问题, 一般不主张孩子在外面玩耍, 许多学生放学之后的活动范围被限制在家中。学生缺少游戏的玩伴, 这导致了游戏的孤独化。因此, 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切实有效地推进校外的群体游戏。对于学生, 游戏小组应更多地发挥看护、陪伴的作用。以“游戏小组”的形式引导学生广泛开展户外游戏, 既能够保证安全问题, 也有利于消除独生子女的孤独心理, 让他们之间建立起亲密健康的伙伴关系。
(2) 对学生有益的传统游戏的回归。多种多样的游戏形式是学生最迫切需要的游戏资源。当前, 学生被不断地推向电视、电脑、游戏机……这就直接导致了一些传统游戏形式的流逝。学生变得不喜欢爬、跑、跳的运动游戏, 只偏好被动、静态的游戏活动。然而, 从学生今天的生活环境、承担的学业压力以及身心发展的需要来看, 一些传统游戏具有十分重要的补偿意义和发展价值。现在我们的学生太缺乏锻炼了, 他们的肌肉松弛、四肢无力、缺乏灵性等, 这与学生逐渐丧失了户外游戏的热情和能力有着密切关系。游戏不仅可以强健学生的体格, 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让他们对生活充满热情。
(3) 学生应理性地对待“消费型”游戏资源。休闲物质化倾向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游戏的选择, 在学生的眼中游戏就是消费, 游戏形式都与不断升级的物质消费紧密联系在一起。“消费型”游戏资源的出现和张扬, 标志着游戏形式在时代发展中的更新和变化, 同时也反映出学生游戏中出现了与成人休闲相似的物质化倾向。这些新型游戏形式的发展和使用应能够遵循积极健康的原则, 应坚守适度消费的原则。而物品消费的游戏形式会让学生慢慢失去进行真正游戏的机会、乐趣和创造性, 丧失游戏的真义。
三、结束语
游戏广泛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教师应当了解游戏对于学生的意义与价值, 主动关注学生的游戏生活, 充分挖掘游戏中丰富的“育人”资源。教师需要了解学生校园游戏呈现出的截然相反的两种状态, 以此为突破口思考如何让学生拥有富有创造精神的游戏生活。同时, 教师也需要思考传统游戏在今天校园生活中的价值, 设法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游戏资源, 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敏.在教育建制中谋求儿童合理的游戏时空[J].当代教育科学, 2012 (11) .
[2]李燕.游戏与儿童发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8.
[3]李敏.游戏与学习——以游戏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
游戏活动 篇2
1、踩影子
阳光充足的时候,可以看到父母和宝宝投在地面上长长短短的影子。妈妈指着地上的影子,告诉宝宝:“这是爸爸的影子,那是宝宝的影子。”妈妈先踩一下爸爸的影子,给宝宝做示范。然后,爸爸妈妈带着宝宝一起,互相踩影子玩。
效果
可以锻炼宝宝奔跑和躲闪的能力,提高动作的敏捷性。
适合年龄:2岁以上
2、疯狂接力棒
和宝宝来到户外,他最喜欢的一项玩法莫过于尽情地疯跑。为了让跑更加有意思,可以和宝宝来一场接力跑。找一根粗细、长短适合宝宝抓握的棍子当接力棒,规定一段跑步的起点和终点,就可以开始接力跑了。一开始可以安排宝宝跑第几棒,当他熟悉后就可以让他选择这一轮自己跑第几棒了,人少的话还可以邀请边上玩的其他小朋友来参加。
效果
提高宝宝的运动中的配合能力,手眼协调能力。
适合年龄:2岁以上
3、双脚跳跳跳
和宝宝一起捡一些散落在草地里的小树枝,然后以宝宝跨步的.距离放下一个树枝,差不多放七八根同距离的树枝后,开始双脚跳跃。先跳两三个树枝,当宝宝可以熟练地连续跳时,试着将摆好的七八根树枝都跳完。还可以用有快慢变化或者有变化的音乐为背景,增加游戏的趣味性。
效果:锻炼宝宝下肢的力量,跳跃的能力。
适合年龄:1岁半以上,能够双脚跳跃的宝宝
4、飞盘游戏
在户外的空地上,宝宝和爸爸妈妈一起来玩飞盘游戏。刚开始时,鼓励宝宝尽可能地扔远,然后再去将远处的飞盘捡回来。慢慢地,再让他尝试接飞盘的动作。
效果
学习投掷的方法,锻炼上半身的力量,以 及跑动中下肢的力量。
适合年龄:2岁以上
5、走平衡木
在户外玩的时候,扶着宝宝在马路牙子或花园的台子上走,确定宝宝可以独立走时,可以短暂松开扶着宝宝的手,看他身体摇摇晃晃后又能再次平稳地前行。逐渐延长他独立走的时间,直到他有信心自己完整地走一段。
效果
可以锻炼宝宝动作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适合年龄:2岁以
效果
锻炼宝宝的下身力量,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
适合年龄:2岁以上
6、藏猫猫
藏猫猫是宝宝永远玩不腻的游戏之一,大树、小树就是宝宝最好的藏身之处。妈妈背着宝宝从10开始倒着数至1,宝宝利用这段时间找到自己的藏身之处。妈妈可以找一两处地方后再真正地发现宝宝,并在找到的一刹那惊喜地说:“哇,原来你在这里呀!”如果宝宝主动出找妈妈,妈妈记得在宝宝找了一两分钟后发出声音,来提醒宝宝自己的位置 。
效果
锻炼宝宝的反应能力、对声音和方位的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的约束能力。
适合年龄:1岁半以上
7、快乐竞走
和宝宝找一棵大树做起点,也可以用宝宝平时涂画的粉笔画一条起点线,大约10米左右,再确定终点。也可以邀请同龄的小朋友一起参加,妈妈裁判一声哨响,宝宝和爸爸或小朋友们开始走路,看谁先到达终点。
效果
掌握走路时的平衡感,同时体验集体运动的乐趣。
适合年龄:1岁半以上
8、小猴吊树
小区健身中心的单杠,或爸爸有力的小臂都可以让宝宝双手抓牢并坚持吊一会儿,看看宝宝能够坚持多久,鼓励宝宝一次比一次坚持得时间长。
效果
极大地锻炼宝宝上肢的力量。
游戏活动 篇3
关键词:丰富的游戏;游戏文化体制;游戏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0-025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0.138
现在每所学校都在提倡阳光体育活动,幼儿园里经常看到新颖有趣的游戏兴趣小组活动,它对校园游戏运动的推广和普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在传统游戏的基础上拓展新的游戏内容,切实把校园游戏活动提高到一个新档次,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一、营造良好的游戏活动氛围
(一)大力宣传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
虽然说游戏已经深入人心,可对于受传统观念较深的家长来说,他们内心深处还是对它有所抵触的,认为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对此我们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的田径运动会、《幼儿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大课间特色展演等活动,让游戏体育渗入到人们的思想意识深处,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唤起了全社会對健康的关注,引导广大幼儿自觉走向操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二)建设一种体育文化机制
光有活动是不行的,我们还都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建设,来规范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所以,学校出台了专项政策,专门派人组织实施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这是我们做得最好的地方。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幼儿园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
我们一直坚持“健康第一、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把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摆在了突出的位置。我园的课间活动中,游戏活动占很大的比例,坚持天天训练,天天活动,坚持制度的约束机制,保质保量地开展。
第一步,组建有活力的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幼儿积极报名,教师精心挑选,保证经过教师筛选的社团成员,都能够经常训练。第二步,日常训练。经过长时间开展游戏活动,幼儿自己感觉到水平提高了很多,家长也看到了训练的效果,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的闪光点,慢慢地也默认了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的意义。最主要的是,幼儿参加游戏活动后,身体健康方面发生了变化,幼儿身体越来越健壮了,生病的情况自然就减少了。一个健壮的身体是一个人一生受益的。所以,我们的第三步就是在发扬光大的基础上,计划把我们的这项活动延伸到家庭,以此来带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全方位开展起来。
在实际的具体操作中,我们成立了学校的兴趣小组,同时我们也倡导各班也成立了兴趣小组,这样以大的社团带动小的社团,在校园掀起了丰富多彩的游戏热,提高学校的整体的游戏运动水平。有的班级还把游戏和班级的特色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班级的活动中经常展演,我想这种方法这种活动形式是非常值得大家学习和推广的,因为它不但开展了游戏这项运动,还在集体场合有力的宣传了这项活动,起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
班级活动的开展,主要依靠班主任来完成,经常督促幼儿及时参加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按时参加每天的训练。好的方法和经验,就是从班主任那里得来的,毕竟他们面对幼儿时间长,遇到的问题多,想到的法子也多。有的班主任经常开展“农村幼儿园丰富多彩的游戏伴我行”主题班会。我认为这点做得非常不错,可以充分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性,对游戏的普及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引导作用。
(二)发挥专业教师的引领作用
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的最终落实点还在教师,教师要以身作则,引导幼儿每天按时参加活动,严格要求幼儿,形成紧张团结的氛围。教师要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去完成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好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
四、切实做好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的安全教育工作
开展游戏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如果在活动中发生了意外伤害事故,那就违背了体育锻炼的宗旨。所以,在这点上我们不能大意马虎。教师应该经常检查场地设施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并把安全的警钟敲响于幼儿的耳边,使幼儿形成防范意识。
总而言之,在农村幼儿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对提高校园游戏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学校的角度思考,成立社团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符合时代潮流的。这项运动是集体性的活动,需要很多的幼儿来参与,那么社团小组就是最好的办法之一。发挥社团的积极作用,带动校园游戏的整体发展,在当前的游戏运动中是有战略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魏颖.幼儿园游戏活动开展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上,2015 (4).
[2] 黄进.体验为本的游戏——再论“游戏是一种学习”[J].学前教 育研究,2003(6).
游戏活动 篇4
一、游戏的内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 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国务院发布的《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我们要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由此可见, 游戏在幼儿的生命中十分重要。不管世事如何变迁, 游戏永远是人们童年生活不变的主题。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 它能够创造快乐, 是儿童积极、专注的生命投入。对于游戏特征的研究, 较有影响的是纽曼“三内说”, 三内指的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和内部动机 (1) 。由此可见, 游戏是一种内驱性活动, 游戏的动机应该出自儿童的内心深处, 是自己决定的, 而不是外界强加的。一个真正在游戏的幼儿, 眼神应该是专注的, 表情应该是满足的, 过程应该是非常享受的。然而, 现在我国幼儿园游戏活动中, 很少看到这种专注、满足和享受。更多的是孩子在老师的命令之下被动地完成一项项任务, 看似是游戏, 然而早已失去真正的意义。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说过:小孩子是好动的, 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可以说, 游戏几乎是孩子生活的全部。笔者认为, 游戏最本真的涵义是内发性, 即游戏应该是孩子自主自愿的一种充满想象和创造性的活动。
二、幼儿园游戏活动现状
游戏在孩子们的生命中十分重要, 但笔者在走访、调查了国内多家大型幼儿园之后发现, 当前幼儿园老师们在组织孩子们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幼儿园游戏开展现状不尽如人意, 存在诸多问题。
1. 对游戏的认识存在误区。
主要存在两个问题:要么把游戏等同于教育教学活动, 游戏被赋予过多的教育性意义;要么把游戏认为对孩子完全放手, 不管不问。多数情况下, 教师成为孩子们游戏的主导者, 教师在儿童游戏活动中过多干预, 教师安排游戏的内容、玩法、时间、场地, 想通过游戏形式教给孩子们更多知识, 游戏之间彼此孤立而无本质联系, 违背游戏的自发、自愿和快乐本质, 失去游戏原有的乐趣, 这样的游戏是名存实亡的。为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老师利用各种奖励办法诱导孩子们集中注意力, 然而这种方式下的游戏孩子是被迫接受的, 游戏成了教师教学手段和工具, 已然失去重要涵义。与此相反, 有的教师认为游戏就是放手让孩子自己玩, 在孩子的游戏过程中缺乏细心观察、记录, 不善于引导, 不知道在游戏的自由性和规则性之间寻找切入点, 不利于孩子们游戏水平的提高。显然, 两种方式均不可取。
2. 对游戏环境创造存在误区。
笔者走访了多家幼儿园后发现, 多数大型幼儿园都非常注重为幼儿创造丰富、精致的区域环境, 在幼儿园户外、室内都设计各种区角活动, 为儿童提供丰富的视觉刺激, 美化幼儿园墙面、教室、区角, 各种手工作品更是堪称精湛, 几乎所有幼儿园都铺满塑胶地毯, 购置大型户外设施、多种多样的玩教具。相比较而言, 以出色教育著名的日本、德国的幼儿园却显得尤为简陋、朴素, 我们查阅了相关国外网站发现, 这些国家的幼儿园没有颜色亮丽的外观、没有“五机一幕”的现代化设备;没有精湛的环境布置与手工作品, 没有大量的玩具, 有的只是废旧报纸、纸箱子、尼龙绳、瓶瓶罐罐等, 然而就是在这样什么都没有的幼儿园环境下, 孩子们快乐地玩耍、嬉笑、欢闹, 每个孩子都乐在其中。这种鲜明的对比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诚然, 重视创设游戏环境是重视游戏的一种表现, 然而从教师的“投入”和“产出”优质的幼儿教育这一关系看, 显然不成正比。在笔者看来, 我们在追求为幼儿创设精致、完美的游戏环境时, 忽视让孩子自己动手、想象、创作, 一味地包办代替事实上是对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限制。
3. 对游戏的观察认识不足。
很多老师在孩子们自由活动时不会耐心、细致地观察, 要么忙自己的事情, 要么仅仅看着孩子以防意外事故发生, 对孩子的游戏活动观察不够仔细, 对观察的重要性认识存在不足。然而, 观察是教师了解幼儿行为的关键, 通过观察, 教师可以发现幼儿的兴趣需要、游戏中的情感态度、认知水平和个别差异等。游戏犹如放大镜的焦点, 如果教师注意细心观察幼儿的游戏, 就能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闪观点, 能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不足, 并以此为依据, 为儿童准备符合其发展需要的游戏环境, 进而采取最有效的指导策略, 有的放矢地帮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全面发展。另外, 用心观察是教师正确评价幼儿游戏的保证, 教师只有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 才能全面了解幼儿, 才能避免教师凭主观臆断评价孩子们游戏中的表现, 才能避免教师评价游戏成为不合实际的空洞说教, 这样的评价才是有意义的。
4. 对游戏的评价、反思存在误区。
在实际幼儿园游戏活动中, 游戏结束后都有评价环节, 这个环节能帮助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孩子对游戏的真实想法。但是, 某些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评价的重要性, 要么草草结束, 要么只注重自己对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很少给孩子们自由表达的机会。事实上, 孩子们表达的过程是一个分享、反思和提高的过程, 他们在游戏后相互分享的过程中不断建构完整的自我, 不给孩子提供这样的机会, 孩子们的游戏水平就不能得到提高, 游戏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另外, 一个优秀的幼儿园教师应在孩子们游戏结束后及时总结反思:游戏中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哪个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需要引起重视?下一次同样的游戏可以进行哪些变化?游戏中孩子们有哪些方面的成长体验?这样在游戏后多问自己几个问题, 深刻反思、整理、总结, 才能不断积累教育智慧, 让自己更深入地了解孩子。
5. 对处理游戏中孩子之间的冲突存在误区。
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之间经常会出现冲突, 其中争抢玩具、争抢角色最为常见。那么, 当孩子在游戏中发生冲突时, 教师应该如何介入呢?笔者认为, 只有在以下三种情况下, 教师可以适当介入:其一, 当孩子之间出现严重冲突, 凭自己的能力没有办法解决冲突时;其二, 当孩子向教师求助时;其三;当游戏长时间陷入僵局, 确实进行不下去时。幼儿游戏中的“僵持状态”意味着新的游戏规则的产生, 新的规则又会促进孩子们游戏情节的开展, 这样游戏就会向深层发展, 孩子们的游戏水平就会得到提高。因此, 幼儿教师一定要学会于观察中耐心等待, 等孩子花开, 或许在等待中孩子会给我们很大的惊喜。
总之,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 每个孩子都是在游戏过程中认识世界、走向社会的。我们应该把真正的游戏还给孩子, 让游戏回归其最本真的涵义———内在、自发、愉悦。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家福禄贝尔曾说:“游戏给人以欢乐、自由、满足和外部的平静, 同周围世界和平相处。一个能干的、自发的、平心静气的、坚忍不拔的, 直到身体疲劳为止坚持游戏的儿童, 必然能成为一个能干的、平心静气的、坚忍不拔的、能够以自我牺牲增进别人和自己幸福的人。一个游戏着的儿童, 一个全神贯注地沉醉于游戏中的儿童不就是这一时期儿童生活最美好的表现吗?”每个孩子都有权利享受快乐的童年, 幼儿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工作并不是教给孩子知识, 而是保护孩子的天性, 让他们尽情享受游戏, 让游戏回归本身的涵义, 给孩子们快乐、自由的童年。
注释
小班游戏活动策划《长凳游戏》 篇5
活动目的:
1、利用长凳游戏发展幼儿的平衡、钻爬、攀登能力,让幼儿尝试和探索从高处往下跳的技能,提高灵敏性、协调性。
2、培养幼儿勇敢、果断、互相帮助、临危不惧的良好品质和自我选择、主动参与锻炼并在活动中积极动脑的`意识与能力。
活动准备:
木制长凳8条、海棉垫2块、塑料弧形积木8个、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
师:孩子们,今天天气好好哦!跟着老师去操场做做运动吧!
幼:好(到操场做热身运动)
二、游戏过程
师:宝贝们!看老师拿的是什么东西啊?
幼:凳子
师:那宝贝们除了知道凳子是用来坐的,他还能干什么?今天我们就要用这些凳子来做一些有趣的活动。那现在就请宝贝们自己玩一玩自己会玩的。(请幼儿自由探索该怎么玩)
师:那请宝贝们来玩一玩自己会玩的吧!(请个别小朋友示范)
师:孩子们都表现得非常好!那现在跟着老师做做几个小游戏吧!
游戏玩法及规则:
1、地道暗道及开火车游戏。①爬过“地道”--长凳横向间隔2米左右摆成一排,从长凳下爬过。 ②钻过双层“地道”--将长凳两个两个叠起来,从凳子间隙中爬过。 ③爬过“暗道”--将长凳并拢,从长凳下爬过后站到凳子上。 ④开“火车”--将长凳横向间隔0.5米左右摆成一排,请幼儿肩搭肩从长凳上迂回走过。
2、过“桥”游戏。让幼儿自我选择从纵向放置的一个长凳、两个并排的长凳、两个并排但左右分开的长凳上用各种方法走过“桥”。然后从一旁的塑料弧形积木拼成的“弯曲桥”上走回来。将两个长凳叠在一起,让幼儿走过桥,从桥上跳下。然后从塑料弧形积木拼成的“弯曲桥”上走回来。(教师将幼儿集中起来,示范从桥上往下跳的正确姿势,讲解方法和要领:屈膝摆臂向上跳,前脚掌着地,屈膝缓冲,身体下蹲。然后幼儿继续练习。)
3、连续过桥游戏。将三个长凳叠起来并铺好海棉垫,让幼儿自己爬上凳子走过“桥”并从“桥”上跳到垫子上。然后从一旁的塑料弧形积木拼成的“起伏桥”上走回来。(视幼儿情况逐渐增加“桥”的高度,鼓励幼儿尝试从桥上走过并跳下。 (注意事项: ①保持场地中有不同高度的“桥”,让幼儿自己选择。 ②教师加强保护,尤其要注意过最高的“桥”幼儿的安全。(可让另一个教师协助保护。) ③引导幼儿帮助爬不上凳子的同伴。 ④对能力特别强的幼儿,教师可在其过“桥”时把手伸在桥当中设置障碍,让他跨过。)
三、放松活动
游戏活动 篇6
一、“游戏化”问题的表现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游戏活动的运用,存在的“游戏化”问题有如下不良倾向:启之过急,匆忙导入;偏离目标,事倍功半;重娱乐嬉戏,轻思考感悟;少数参与,多数游离。
(一)启之过急,匆忙导入
教师对游戏活动组织得比较好,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但有时由于引导出现偏差,使学生的感受和体会没能按照教师预定的轨道行进,还因为时间所限,教师只好匆忙作结,出现课堂启发短暂的问题,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所谓“启之过急”。如《人生难免有挫折》教学中,教师用游戏“进化论”热身活动导入新课:全体学生先蹲下作为“鸡蛋”,寻找目标进行猜拳,赢者进化为“小鸡”,再找同是“小鸡”的同学猜拳,赢者进化为“大鸡”后再找同是“大鸡”的同学猜拳,赢者进化为“凤凰”;与此相反,输者要退化,同类输者与输者猜拳;游戏在直至剩下最后一只“凤凰”时结束。接下来,教师分别采访了成功进化为“凤凰”的学生和还是“鸡蛋”“小鸡”“大鸡”的学生:“在游戏中,你的感受是什么?”由于提问很宽泛,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太好玩了”“我运气怎么这么差,一直退化”“看到人家都进化了,我非常着急”。由于时间关系,教师只好匆忙总结,引出“人生难免有挫折”的主题。至于在游戏过程中,学生对“挫折”的感受与体验则“一笔带过”,失去了良好的教育机会。
(二)偏离目标,事倍功半
在《丰富多样的情绪》教学中,有位教师开展了这样一个小游戏:9至10人一组围成一个圈,各成员伸出左手掌心向下张开五指,伸出右手掌心向上并且竖起食指。教师将叙述一段话,当话中出现“情”这个词时,各成员赶快用左手抓旁边同学的右手食指,而右手食指赶快逃掉,不让抓住。既抓住别人的食指,同时自己又逃脱了,即为胜者。教师的本意是通过这一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示各种表情,知道情绪的多样性,知道喜、怒、哀、惧四种基本的情绪类型,但实际上却让学生在感受挫折了。另一位教师教同一内容,设置了“成语猜猜看”的游戏:让每组派两位同学,一个比画,一个猜,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哪组猜出的成语最多,猜出最多成语的小组获胜。本意是让学生通过游戏来呈现多种多样的情绪,猜对或猜错分别有什么样的表情。但实际上,学生的心思都放在如何猜得对、猜得多上了。
《竞争合作求双赢》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竞争与合作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作用,理解合作共享与公平竞争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开展了“啄木鸟行动”的游戏:全班分为4组,每组10人。每人都有一根20厘米长的塑料吸管,每组有3根橡皮筋。各组成员将吸管衔在嘴里,将双手放在背后扮成啄木鸟,用口衔的吸管吸住虫子(即3根橡皮筋)往下传递,用时最少组获胜。此活动本来是引导学生体会竞争的激烈和合作的重要,却在讨论责任两字的含义了,让学生认识到平时不愿承担责任所产生的后果。
上述两个案例中的游戏活动都比较热闹,学生也在积极参与,但出现的问题就是游戏活动偏离了教学目标,结果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重娱乐嬉戏,轻思考感悟
娱乐嬉戏本是课堂游戏的特点,适度的娱乐嬉戏不但能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放松学生心情,促进他们积极参与活动,而且能引发学生思考,促进他们探究,在活动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启发教育,所谓“寓教于乐”。然而,当前思想品德课游戏教学中,存在重娱乐嬉戏、轻思考感悟的问题。让学生活动了,课堂热闹了,气氛活跃了,学生也快乐、高兴了,但没有引发学生思考,学生也没有任何感悟,这样的课堂活动的意义与价值是不高的。如前所述,《丰富多样的情绪》中抓手指的小游戏,《竞争合作求双赢》中的“啄木鸟行动”游戏,不但偏离教学目标,而且还出现讨论的问题。又如,在教学《主动沟通 健康成长》时,为了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沟通、勇于沟通,积极共筑师生情感桥梁,有一位教师组织开展了情景剧表演活动:根据教师所给的提示,要求学生分角色将小刚和林老师的故事续演完整。由于事先预演充分,学生积极参与表演游戏,兴致很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将小刚因为没有主动沟通,其产生的结果表演得生动形象。但由于这位教师未精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而是直接进入到下一个环节,结果丢失了让学生思考和感悟的大好机会。
(四)少数参与,多数游离
“哪些同学愿意来参加”“愿意参加的举手”“谁代表小组来发言”等课堂用语,表面上看起来有征询学生意见的意味,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民主、尊重。但现实情况是,举手的、来参加活动的、代表小组发言的往往是那些表现欲强、能力比较强的一小部分优秀学生,而许多普通学生成了“捧场”的“看客”。特别是那些内向、不善言谈、缺乏自信的学生被冷落一旁。当“看客”的时间长了,这些普通学生就会觉得游戏活动与自己无关,渐渐地就成“游离”状态了,他们表面上在参与,实际上心不在焉,甚至干脆“你们玩你们的游戏,我做自己的事”。另一种情况是,为了使游戏顺利开展下去,不致中断,或者为达到课前预设的活动目标,教师会有意识地选择那些表演相对出色、能干的学生来参与游戏。这些情况尤其在公开课、观摩课活动中十分突出。
二、“游戏化”问题的对策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以为造成思想品德课游戏活动中“游戏化”问题的原因在于:游戏活动的教学目标不明确,为热闹而热闹,为游戏而游戏;问题情境设置不合理,未能让学生在游乐的同时有思有悟;教师没有发挥好调控指导作用,使游戏活动偏离教学主旨。笔者以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有以下四方面。
(一)教师要发挥“导演”作用
游戏活动应用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为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实践体验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趣味性,创设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课堂的管理、调控、指导可以削弱,相反,教师更应发挥主导作用,扮演好“导演”的角色。一是要善于组织调控,保证游戏活动顺利开展,包括合理分组,明确各成员职责;引导制定游戏规则,让全体学生都自觉遵守;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如个别学生捣乱、起哄,教师要适时介入,恰当处理等。二是善于设疑引思,让学生在乐中受教。如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促进群体讨论,使游戏活动真正“寓教于乐”。三是善于灵活应变,合理驾驭生成。对游戏活动中的意外情况、生成资源,教师应合理利用,将“错误”转化为有利资源,将意外演绎成课堂的精彩。四是善于激励引导,激发学生的活力和能量。游戏活动中教师善用激励,不但能使活动井然有序,而且能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使他们积极参与、有效体验。其激励手段尤其对表演、表达能力上的弱势群体更为有用并有效。在游戏活动中、活动后,教师要善用各种方式,如语言激励、鼓掌激励、肢体神态激励、教师示范等,鼓励不敢上前表演、表达的学生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活动结束后得到肯定、表扬和奖励。如《挫折面前也从容》“垒棋子”游戏活动中,对一次性垒得高的学生,教师赠言:你是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对垒得高但不敢再往上垒的学生,教师赠言:你很小心谨慎,珍惜现有的成绩,但是你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向更高的方向挑战,是吗?如果成功离你只有一步之遥,但是你始终不敢迈出这一步,不是很可惜吗?对失败后又重新垒起或屡败屡战的学生,教师赠言:我佩服你在失败中站起来的勇气,失败乃成功之母,相信你,如果给你更多的时间,你一定会比第一次垒得更高。显然,这样的语言是很有激励性的,也是富有启发性的。
(二)明确游戏活动的教学目标
游戏活动应用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更充满生机和活力。但游戏活动不管怎样生动有趣,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因为教学目标是教学行为的方向和灵魂。正如布鲁姆所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偏离教学目标的游戏活动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思想品德教学运用游戏活动,游戏内容的选择、游戏方案的设计、游戏活动的组织与开展,都应在每课教学主题一定的教学目标引领和指导下进行。游戏活动不应只是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应是通过玩游戏来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合理的思想和积极的情感。
前面提及的《丰富多样的情绪》教学中,不管是抓手指的游戏活动还是“成语猜猜看”的游戏活动,都不应离开这一教学目标:面临各种情境,学生分别有怎样的感受、呈现怎样的表情,让学生知道人的情绪是丰富多样的。这既激发了学生兴趣,也为下一环节进一步探讨与分析情绪的类型做好铺垫。《竞争合作求双赢》教学中的“啄木鸟行动”游戏活动不应是讨论“责任”两字的含义及不愿承担“责任”产生的后果,而是着重引导学生体会竞争的激烈和合作的重要。
(三)游戏内容要切合实际
越来越多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和开展游戏活动,或借用心理游戏,或充分利用资源自己改编游戏,或同伴互助合作开发游戏等,使教师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但在资源丰富的游戏面前,思想品德课教师不应该随便选取,拿来就用,用后就弃之不顾。游戏内容要切合教材实际、贴近学生实际。实际上,前述“抓手指”的游戏不适合运用于情绪的教学,更适用于挫折体验的教学。正因为有的游戏活动学生不感兴趣,有的游戏活动过于复杂、过难,脱离了学生实际,所以才出现了“少数参与,多数游离”的不良现象,游戏活动成了少数优秀学生的“秀场”。鸡蛋变小鸡、小鸡变大鸡、大鸡变凤凰的“进化论”游戏活动,由于学生感兴趣,容易操作,有助于实现教学目的,所以非常适合有关“挫折”的教学内容。通过活动,既达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的热身目的,也让学生在不断地成功与失败中体验了“挫折”。
(四)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游戏活动 篇7
20 世纪八十年代之前, 甚至到了九十年代后期, 集体教学 (集体课) 一直是我国大陆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 虽然有游戏, 并且在时间上也有一定的保证, 但那时的游戏大都是在教师的安排组织下进行的, 基本上还没有区域以及区域活动的概念。20 世纪八十年代后期, 南京师范大学的学者在南京鼓楼幼儿园开始尝试在幼儿园教室中设置区域, 试图用区域活动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幼儿园中以集中活动、集体教学为主的状况, 区域活动才逐渐开始在一些幼儿园中推行。到了2000 年左右, 尤其是2001 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颁布以后, 一些地方的幼儿园发生了变化, 区域活动有了幼儿自由选择的内容。当然虽然是自由选择, 但大部分活动还是任务性的, 只有少部分区域可以让幼儿自由决定做什么。
直到2012 年《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 区域活动才被真正赋予自由选择的性质, 才真正有了自发自主游戏的可能。在对《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和许多相关培训中, 区域活动是与幼儿的游戏, 尤其是与幼儿自发游戏联系在一起的。这使得许多幼教工作者把区域活动等同于幼儿自发游戏活动, 有时就直接叫作区域游戏, 而教学则是与区域无关的。其实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幼儿在园一天的各项活动就会发现, 区域活动只发生在幼儿在园一天生活中的某一段时间, 而游戏并不仅仅只发生在区域之中。因此, 如何理解区域及区域活动, 如何理解游戏, 如何理解教学, 如何理解幼儿在园的各项活动, 依然还有一些概念需要厘清, 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讨论。以下是笔者结合相关研究文献, 就近段时间以来对幼儿园教学实践的观察与了解, 对游戏、区域活动和教学提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游戏是什么
我们通常所说的游戏, 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 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方式。这里的游戏既包括了幼儿自发自主的游戏, 也包括了教师以游戏方式组织的教学 (或称之为教学游戏) 。比如, 一个小班的孩子回家, 父母问他:今天老师教你们学什么了?孩子回答:老师带我们玩老鹰捉小鸡了。这个游戏就属于后者。关于游戏, 有各种分类方式, 如按游戏发展水平的分类, 有独自游戏、平行游戏;按游戏的创造性与规则性分类, 有角色游戏、体育游戏, 等等。其实游戏的分类是成人为了研究游戏而进行的, 从幼儿园现实的活动来看, 一般只有两大类, 一是幼儿发起的活动, 二是教师计划安排的活动。如果我们特别强调幼儿自发自主的游戏, 那么它只存在于幼儿发起的活动中。虽然我们强调游戏, 尤其是近些年来我们强调幼儿的自发自主游戏, 但我们应当清楚地知道, 幼儿在园一天生活的各项活动并不全都是游戏, 而且真正自发自主游戏的时间并没有多少。
真正幼儿自发自主的游戏是什么呢?它应当是幼儿自由选择, 无目的、无要求、无任务, 当然这里的目的、要求和任务是指来自外界 (教师) 的。蒙台梭利课程虽然也强调幼儿的自发、自主选择, 但蒙台梭利的活动是有目的、有要求的, 因而它不是游戏, 用蒙台梭利课程的语言来说是工作。
游戏与教学的关系
比较一下游戏与教学, 那么我们就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幼儿自发自主游戏、教师有计划组织教学的含意 (如下图) 。
在上图中, 最左面的游戏属于幼儿自发自主游戏, 但这类游戏在幼儿园很少, 因为幼儿在园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师安排之下的。同样, 最右面的完全没有游戏性质的教学活动也不会太多。最多的是教师支持环境下, 幼儿发起的游戏和教师有目的的教学。前者包括了教室区域中以及在户外进行的自发自主游戏, 它们是在教师结构化安排下进行的, 因为具体区域的设置和材料的提供, 以及时间的安排都是在教师的安排下进行的。而后者则包括了大量的游戏化形式的教学 (教学游戏也属于此类) 。
一日生活中的游戏与教学
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这本书里, 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各项活动是被分为:入离园、集体教学、区域活动、户外活动、过渡环节和日常生活 (这种分类不能全覆盖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 而且各项活动之间也有交叉) 。按照这种分类方式来分析游戏, 就会发现在几项活动中都有游戏, 如果只涉及自发自主游戏, 那么不仅在区域活动中有, 在户外活动中也有 (因此把区域活动等同于幼儿自发自主的游戏活动是不太合适的) 。如果用另一种分类方式:大组 (全班) 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指导活动、个别选择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 (这种分类基本可以全覆盖, 并且各项活动不大会出现交叉) , 就能比较好地分清各种活动及其关系。在这种分类中, 幼儿自发自主的游戏主要集中在幼儿个别选择的活动中。前面三项活动都是教师发起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我们可以把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再按性质进行分类, 这样就可以从学习背景的角度去理解游戏, 理解幼儿在园的各项活动。当然这种分类可能是相互交叉的, 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
1. 游戏。这里指的是幼儿自发自主的活动, 也一定是个体自发选择的活动。当然, 需要明确的是, 幼儿自发自主的活动中有自发游戏的部分, 也有非游戏的部分。自发游戏不仅是发生在室内区域、户外的环境中, 也可能发生在其他的环境中 (比如在厕所、盥洗间, 当一个幼儿如厕后洗手, 用了比较多的洗手液, 因而玩起了泡沫) ;不仅会发生自由选择活动的时间 (室内和户外的自由选择活动时间) , 也会发生在其他时间 (如餐后等待的过程中) 。
教师在幼儿自发自主游戏中的作用是为幼儿创设环境, 然后是鹰架游戏, 扩展学习背景, 使幼儿参与, 并增加游戏的复杂程度。而教师则可以以合作者、观察者、听从者、发起者、示范者、提问者、挑战者、协调者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游戏。在这种参与中, 教师更多是跟随幼儿, 因为幼儿是主导者。
2. 真实生活。幼儿园里有许多真实的生活活动, 而且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大, 真实生活的成分也越多, 比如种植、饲养、值日生、烹饪、有目的的阅读书写、科学实验、到某个工作场所参观、请家长或其他人来园介绍工作和职业等。这些活动不是游戏, 不能以游戏的方式去处理。真实生活活动可以列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可以是个别的、小组的或全班的。
教师通过安排真实生活情境, 把人们如何生活呈现在幼儿面前, 从而帮助幼儿理解人们是如何交往、如何工作、如何使用文字等。哪些真实生活的内容可以引入幼儿园, 这是需要教师认真考虑的, 也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安排, 需要和幼儿的父母、社区相关人员商量。
3. 探索活动。这里主要是指幼儿自发的探索活动, 它可能发生在游戏中, 也可能发生在其他活动中。它是幼儿与人互动, 与物互动, 以及把这种互动表现出来的过程。探索活动包括了幼儿对环境、材料、工具的探索, 也包括了他们通过查阅书籍, 或用其他方式了解信息, 还包括了他们对人与人关系的探索。
在探索活动中, 教师的作用是提问、设置问题, 挑战幼儿的思维, 同时通过示范、解释等给幼儿提出建议, 从而帮助他们做出决定。教师有目的引导的探索活动可以在幼儿自发探索的基础上进行, 当然也可以完全由教师发起。
4. 日常安排和转换活动。这里指幼儿在园每天基本固定的活动, 如进餐、如厕、休息等, 当然也包括了固定的教与学活动, 如每天的计划、分享回忆, 每天的阅读、音乐活动等。日常安排是可以预测的, 当然也应当是灵活的, 可以变换的, 如下雨天户外活动要改换成其他活动等。但结构化的日常安排是基本的, 它给了幼儿秩序感和有规律性, 他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就在此中逐渐获得, 学习也镶嵌在其中。过渡环节可以帮助幼儿学习如何从一个活动转换到另一个活动。
因此, 日常安排和转换活动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时间的分配, 不同年龄幼儿各项活动的安排等, 都需要认真加以考虑。
5.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这里强调教师的指导或引导的教与学, 因为只有教师的指导或引导, 幼儿的学习才能变得清晰。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不仅指教师有组织的大组 (全班) 、小组和个别指导, 它还包括了在游戏、真实生活和日常安排中随机的指导, 当然这种指导要求更高, 需要教师能够根据环境、情境、事件等进行指导, 它要求教师对幼儿的发展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对需要提供给幼儿的经验有比较清楚的把握, 对相关领域的核心概念 (或核心经验) 比较了解, 从而能够在“可教的时刻”去指导或引导。
我们现在强调幼儿的自发自主游戏, 但是不是自发自主的游戏越多越好?只要理性思考一下答案就会是否定的。因为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 生活技能、学习能力也在提高, 因而他们所应承担的任务、责任也会增多。英联邦国家有一项针对幼儿园、小学低年级的研究表明, 从3 岁到8 岁, 儿童在教育机构中每天自发学习时间与教师指导的学习时间比, 分别是3-4 岁, 7∶3;4-5 岁, 6∶4;5-6 岁, 5∶5;6-7 岁, 4∶6;7-8 岁, 3∶7 (2∶8)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 自发自主选择的活动的时间会越来越少, 而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会越来越多, 当然这种有目的的学习活动既包括了教师组织的全班性活动, 也包括了小组活动, 还包括了个别指导活动。上述研究对于我们考虑幼儿园一日生活安排, 尤其是根据不同年龄幼儿考虑他们的活动安排是很有意义的。
区域、区域活动与游戏
区域, 首先是一个空间概念, 是一个放置材料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地方。而区域活动, 从字面上解释, 就是在区域中发生的活动。从以上对游戏、教学等活动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 区域活动可能是幼儿自发的游戏活动, 也可能是幼儿自主选择的非游戏活动, 还有可能是教师计划安排的游戏化的教学活动, 或是教师直接指导的学习活动。因此, 我们不能把幼儿园区域中发生的活动简单定义为自发自主的游戏活动。20 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在幼儿园逐步推行的区域活动,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过度强调集中教学的状况, 但教师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并没有因为区域活动的安排而减少, 幼儿自发自主的选择活动, 尤其是幼儿自发自主的游戏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幼儿园的区域, 按空间可分为室内区域和户外区域, 现在一般提及区域及区域活动时, 主要指室内的区域及活动。户外区域由于较多地强调幼儿的体育活动 (当然户外体育活动也根据器械、运动内容等进行一些功能区的划分) , 非体育类的活动比较少, 如今这种情况也正在发生改变。
室内区域活动中的游戏
区域中幼儿的活动, 需要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的安排来考虑是让幼儿自由游戏还是由教师指导活动。通常积木区、操作区、角色区、玩具区、玩沙玩水区等是让幼儿自发选择游戏的区域 (但也不排除教师在上述某些区组织计划性的活动, 如在积木区组织小组搭建、讨论如何搭桥;角色区的文学作品表演, 应当归为教师安排的学习活动, 因为它是有一定要求的活动) 。科学、数学、语言、美工等区既可以让幼儿自发选择, 也可以组织安排有目的的小组学习。但是生活体验区不应当成为一个自由选择和自发游戏的区域, 因为设置这个区域的目的是让幼儿学习某种生活技能, 是让幼儿体验真实的生活 (如制作某种食物) , 因此它不应该是游戏, 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
如果某个区域某个时段的活动是教师计划安排的学习活动, 比如美工区要制作某个手工作品, 那么这个区域在这个时间的活动就不属于幼儿自由选择的活动, 而是教师安排的活动。如果某些区域某个时间是让幼儿自由选择的, 那么就应当充分尊重他们的自由选择 (可以去或不去, 可以去长时间, 也可以去短时间, 可以去操作一些材料, 也可以去了以后什么都不做) 。实际上, 幼儿的自发选择活动与教师组织的小组活动可以安排在同一时间内进行, 这样就可以根据具体教育目的、内容调整幼儿自发活动与教师指导活动的比例了。
幼儿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可能只对某些区域内的材料和活动感兴趣, 如某些幼儿只要能够自由选择就只去积木区搭建, 而很少去另外的一些区域活动, 如角色区, 这种情况下是否需要干预?这是一个让不少教师困惑的问题。其实只要明白了什么是幼儿自发选择的学习, 什么是教师组织计划的学习, 就很容易回答清楚。当幼儿完成了教师安排的任务, 比如到科学区参加小组活动探索磁铁, 或是到美工区完成教师任务装饰扇子, 他 (她) 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选择到各个区域里选择自己的活动, 实际上这些区域也是教师有目的地规划和选择材料的, 而且, 任何一种区域的活动都会对幼儿的各方面的学习与发展产生影响, 幼儿并不会因为过于集中在某些区域中活动而出现学习与发展的不平衡。
户外区域活动中的游戏
长时间以来, 我们对户外区域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体育活动上, 如体育活动场地的功能区划分, 体育活动的集中组织与自主游戏, 幼儿各种动作的学习与要求等, 忽略了户外区域作为非体育游戏场所的重要功能。如果重温《幼儿园工作规程》的对于户外活动的时间要求, 就会发现每天不少于两小时的户外活动中, 只对体育活动做了不少于1 小时的规定, 那么对于体育活动时间以外的其他户外活动时间应该如何安排, 我们有必要进行认真考虑, 让非体育活动, 尤其是让非体育游戏占据一定的空间与时间。
户外的非体育活动, 一般是室内某些活动的延伸, 如积木 (或其他材料的建构) 、美工、音乐、科学、角色等, 因此户外的非体育活动区域, 也相当于是室内区域的延伸。当然这种延伸不是简单地把室内的玩具、材料搬到户外, 而是要特别地加以考虑。一是户外活动的区域依然要以体育活动场地安排为主, 不能因为非体育活动的考虑使户外的体育活动受到影响, 因而要尽可能利用户外的边角、树下等空间, 利用那些不适合集中体育活动的场地;二是要根据户外活动的特点安排非体育活动区域, 如户外积木区一定要提供较大的积木, 让幼儿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建构活动 (PVC管、砖头也可以作为户外建构活动的材料) ;户外角色区要考虑适合摆放户外角色活动的道具和开展户外角色游戏;户外的美工区主要是利用墙面、地面让幼儿进行绘画;户外的音乐区主要是提供各种可以用作击打的材料让幼儿通过敲打感受不同材料发出的声音 (包括乐音) , 等等。总之, 户外的非体育活动, 尤其是非体育的游戏, 一定是要加以重视, 确保幼儿在户外活动期间, 除了大肌肉运动得到加强外, 自由游戏的质与量都得到提升。
无论是谈区域、区域活动、游戏还是教学, 都蕴含着我们的教育目的。在设置区域时, 教师不仅要从可能提供的经验考虑, 可能发生的活动 (自发的或组织的) 和可能达到的目标考虑, 还要从可能提供的材料考虑, 这些都带有教育目的, 而教育目的背后则是教师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了解, 是教师对各学习领域核心经验 (或核心概念) 的认识。幼儿自发选择的活动 (包括自发游戏) 和教师组织指导的活动 (全班的、小组的和个别的) , 虽然形式上有所不同, 但都是课程实施的一部分。
在具体实践中, 区域这个空间, 可以是幼儿自主游戏、活动的地方, 也可以是教师组织集体活动的地方, 我们可以用目前深圳许多幼儿园的一个实际情境来解释这一点:
某幼儿园教室, 教师设置了集中区域, 用于每天幼儿早餐后的晨谈、计划、回忆, 也用于上集体课 (如音乐课、语言课等) , 还用于离园前的分享、交流。这些都是教师组织的全班性活动, 属于计划安排的活动。但这个区同时也是幼儿自发选择活动时的积木区, 当幼儿能够自由选择区域活动的时候, 就会有一些幼儿在这里搭积木。这时, 这个区域就是幼儿自发游戏的场所。
“游戏不插电”活动 篇8
体验活动以“游戏不插电”为主题贯穿全场, 展开笔记本游戏展示、现场体验、玩家对战、有奖问答、微博互动等环节。现场以一台搭载第三代智能英特尔@酷睿TM处理器的笔记本为活动进行计时, 并实时展示笔记本的电量消耗情况和游戏续航时间。现场另有多台笔记本持续演示不同游戏, 让参与者感受第三代酷睿芯所带来的令人称赞的视觉效果。英特尔?无线显示技术 (Wi Di) 生动演绎了如何轻松将游戏体验分享到大屏幕, 变“独乐乐”为“众乐乐”。
玩家现场对战表演两次掀起活动高潮。游戏战队的精湛技巧与极致酷睿的精妙技术相映成趣, 在进行完一场《英雄联盟》匹配比赛和一次《魔兽世界》副本之后, 所使用的笔记本仍有超过40%的电量。
能够拥有“不插电”的移动游戏体验, 第三代智能英特尔@酷睿TM处理器是当之无愧的头号功臣。三代酷睿处理器基于业界划时代的22纳米制程工艺和3D晶体管技术, 无缝融合新一代核芯显卡HD Graphics 4000, 演绎强劲速度, 超低能耗和流畅视觉。全新酷睿带来了游戏表现的巨大提升, 为笔记本提供超乎想象的移动游戏性能和体验。目前, 已经有超过150款游戏为三代酷睿进行了优化。
农村幼儿如何开展游戏活动 篇9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应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农村有丰富的民间游戏, 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尽管孩子都生活在农村, 但他们对农村的各种资源, 对身边富有生气、充满活力的大自然均视而不见。下面我就学习规程的体会结合农村幼教状况提出几点看法, 愿与山区农村的同行们共同斟酌。
一、因地制宜为幼儿选择游戏内容
我国国土辽阔, 地大物博, 但由于城市和农村还存在着很大差别, 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文化水平不同, 这就形成了农村幼儿与城市幼儿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 城市的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幼儿见多识广, 农村的物质文化生活虽然没有城市那么多姿多彩, 幼儿视野没有那么宽, 但是农村有农村的特点和新奇的事和物, 与城市幼儿园相比, 农村幼儿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越之处———四周是田野, 竹林, 树林;处处可见鸡、鸭、猪、狗;漫山遍野是野花、青草;还有那流水的小溪, 河畔……农村幼儿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形成的素材为教学内容, 将五大领域的教学活动与本地区的特点结合起来, 就地选材, 寓教学活动于游戏之中, 使教学活动游戏化、综合化。如中班认识“大白菜”活动, 教师可以把幼儿带出活动室, 到农户的菜园里进行认识, 让孩子看看, 动手摸摸, 动脑想想, 从而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数一数、比一比, 哪种蔬菜多, 哪种蔬菜大, 蔬菜之间有什么不同, 对幼儿进行数概念的教学, 培养幼儿动脑的习惯。可以带上图画纸和笔, 将大白菜画出, 然后启发指导幼儿学编《大白菜》的儿歌;教师教唱《大白菜》的歌曲, 做栽菜、收菜的游戏等。这样教学内容就游戏化、综合化, 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因地制宜为幼儿选择游戏内容, 教师还应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 让幼儿利用农村的条件玩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内容, 如《喂鸡》、《放鸭》、《捕鱼》、《拾稻穗》等游戏。因为是他们熟悉的生活, 所以幼儿玩起来就会津津有味, 进行顺利。
二、因地制宜为幼儿提供游戏材料
鲁迅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常的行为,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的基础材料, 也就是说材料的提供直接影响到游戏的质量。对于现成可供幼儿欣赏的玩具, 农村幼儿园, 特别是村办幼儿班还很欠缺。这样, 是不是说农村幼儿园就可以少开展或不开展游戏呢?不, 教师要根据农村的有力条件, 就地取材, 为幼儿制作或提供游戏的玩具和用品。孩子都生长在农村, 平时他们都在无意之中接触到许多农村的自然资源, 老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带他们到河边、田间、小径、菜园里等, 然后与孩子一起寻找材料, 把孩子接触过的材料经过加工处理, 然后投放到农村游戏之中, 孩子一看到这些材料就会产生一种很亲切的感觉, 吸引他们投入到农村游戏中去。因此, 孩子们就会很快融入游戏之中而产生自觉的探究行为。这样的活动既可以提高孩子对农村游戏的兴趣, 又有利于老师观察每一个孩子, 发现他们的创新行为, 生成为教师新的有价值的下一步内容。这样一方面让孩子拥抱自然、接触自然, 使农村的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另一方面让孩子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有趣, 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对家乡的亲切感和自豪感。在农村有许多材料可以利用:废旧木料、粗细不同的园竹、麦秆、玉米皮、蔑条、丝瓜瓢、松果、狗尾巴草, 等等。教师可利用农村特有的材料, 制作多种多样的玩具, 供幼儿游戏、玩耍。如用芦苇杆做游戏棒;带节的毛竹做高跷, 废旧木料做积木;麦秆、玉米皮、篾条编制各种玩具等。对于大班的幼儿, 教师应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现有材料, 为小弟弟、小妹妹们制作玩具。还可以向有经验的农民学习制作传统的玩具。总之, 农村现有材料多种多样, 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三、因地制宜为幼儿游戏提供有利的场所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 田野、竹林、树木、河滩, 为幼儿游戏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场所和丰富的素材。因此, 在农村幼儿进行游戏时, 教师不要局限于教室, 可以带他们到大自然去。这样幼儿不但可以领略自然界的壮丽风光, 欣赏家乡美丽的景色, 而且可以陶冶幼儿的情操, 更可以在那里寻找自然材料作游戏的材料无拘无束、尽情尽兴地玩。如“过家家”的游戏, 教师可以指导幼儿用鹅卵石搭灶台架锅, 用蚌壳代替碗, 芦苇杆代筷子, 用青草、野花、树叶当饭菜。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而且幼儿的创造力可以在这里体现。我们还可以在室外创设一些固定的游戏场所, 如搭建编织小屋, 泥娃娃的家, 等等。让孩子有自己玩的隐私, 玩的小秘密, 随着游戏的不断变化、深入, 若材料不充足, 孩子和家长就会想办法来增加。当然, 在游戏时, 我们可以允许孩子说说本地话, 使他们在游戏中充分体验到一种真实感和亲切感, 让他们无拘无束, 有说有笑。在这样的游戏气氛中, 孩子们就会快乐地成长。
四、根据农村混合班的特点进行游戏
农村幼儿班游戏主题确定之后, 教师要考虑到农村幼儿班的特点是混合班占多数。幼儿年龄在3—6岁之间, 由于幼儿处在不同年龄阶段, 因此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 他们对游戏内容的理解不同, 他们所处于的游戏发展阶段也不同。教师在组织混合班游戏时, 因注意到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 如在玩角色游戏时, 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 可让他们当家庭中的孩子, 商店的顾客, 医院的病人, 乘客, 等等, 给他们更多的流动机会, 使他们在游戏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准备活动游戏环节改革尝试 篇10
分析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 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充分认识到游戏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片面认为高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游戏的兴趣程度在不断降低, 或者是教师准备的游戏过于老化陈旧、缺乏生机活力、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教学效果不显著, 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省略掉游戏环节。我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坚持将游戏贯穿到每节课上, 受到大部分学生的欢迎, 现对整个实施过程做简单介绍。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学, 而是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使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传统教学中, 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指挥下, 被动地参与到游戏中, 这与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 主动参与教学的目标相违背。笔者在游戏教学过程中重新定位学生角色。
1.准 备 者 。
教师将学生分成男女两组 (男女分开) , 每组按照学号的先后顺序, 每人每节课准备一个游戏, 在课中由准备游戏的同学面向本组同学讲解游戏的规则、要求, 并组织本组同学进行游戏活动。要求游戏准备者在准备游戏阶段精挑细选, 所准备的游戏能让大部分同学接受、认可、喜爱, 同时要考虑如何将自己所准备的游戏呈现在同学面前, 如何将自己准备的游戏让同学能够有序地、积极地参与。这就对游戏的准备同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游戏准备同学考虑问题精细化, 有大局观, 有全面性。
2.组 织 者 。
学生在课上将自己准备好的游戏, 采用合理的方式与方法呈现在同学面前, 让其他学生能够明白组织者的意图, 与组内同学共同努力将自己准备好的游戏顺利有序开展。同学参与程度高低、各个环节进行是否流畅与游戏准备的同学前期准备工作是否充分有很重要的联系, 但是不能忽略发挥游戏准备同学在课上的临时组织管理能力的作用。游戏组织者要转变思想, 及时转变角色, 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发挥组织者的角色作用, 组织游戏活动。组织者在课上讲解时的声音大小、讲解内容是否准确、示范是否清晰、分组是否合理, 以及心理素质的高低都是直接影响游戏过程能否顺畅的重要因素组织游戏这一环节, 对组织者的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管理协调等能力起到锻炼作用, 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
3.参 与 者 。
游戏组织者个人准备充分、临场发挥, 直接影响到游戏的顺利进行, 而其他同学参与的热情程度, 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配合, 是促使游戏顺利进行的要素。每位同学都是游戏的参与者, 都是影响游戏效果的重要因素。每位同学都要有主人翁意识, 明白自己的职责, 只有相互之间通力协作, 才能更好地开展游戏, 才能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教学效果才更加显著。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改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 不但没有忽视体育教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反而对教师的要求和作用更高了。因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更多的是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充分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和舞台。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对学生合理引导, 对游戏教学环节进行督促、管理、评价。
1.教 师 向 学 生 说 明 意 图 。
教师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意图即给学生提供一个锻炼自己独立思考、语言表达、组织管理能力的一个平台, 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只有学生明白教师的意图, 所做的改革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和发展, 才能从内心深处真正接受, 在游戏的环节中真正变被动为主动, 真正发挥能动性, 从而使这项改革能长期有序地进行。
2.教师制 定 相关 的要 求 。
“不以规矩 , 不能成方圆”, 任何事情要想做好 , 缺少一定规则要求是很难完成的, 为此提出了如下要求:
(1) 游戏选择范围 : 游戏要积极向上 , 符合当代中学生的身心特点, 符合学生需求;选择游戏要与教师教学内容安排相吻合;要符合季节性, 考虑学校场地、器材等实际因素;不能重复选择同一游戏。
(2) 游戏内容书写要求 : 有游戏内容描述 , 规则 , 实施办法, 奖罚措施。
(3) 实施过程要求 :每人每节课游戏时间为6分钟 , 讲解时声音洪亮准确、示范清晰、组织有序。
(4) 对其他同学的要求 : 自觉服从安排 , 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积极配合游戏组织者完成游戏。
3.教 师要 把 好 质量 关 、合理 进行 评 价 。
教师在学生准备游戏提前一周的时间通知学生下一周教师安排教学内容, 学生在上课前一天将自己所准备的内容送至教师处, 教师提出修改建议, 以利于在课上能顺利完成自己所准备的内容。游戏结束时教师要及时点评, 提出优缺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总结与反思
小班区域游戏活动:摘果子 篇11
因为小班孩子对颜色和数都刚刚熟悉,他们又都喜欢小动物,所以我创设了“果园丰收了,动物们都来摘果子”的游戏情境。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巩固幼儿对颜色和数的认识和记忆;其次,借助子母胶的使用,以粘贴的方式进行操作,让幼儿的小手肌肉也得到很好地锻炼与发展。另外,巧妙利用月饼盒的张与合,给小班幼儿的操作以及对游戏材料的收放也提供了便易。
二、所需材料
废旧月饼盒、水果包装套、丝绵、纸杯,彩色泡沫纸、KT板等。
三、制作步骤
1.在月饼盒内,利用KT板制作出小栅栏,并布置出草地的场景。再利用彩纸、纸杯制作出草丛、花朵等,创设“快乐的果园”情境。
2.借助彩色纸布置出蓝天、白云、大树的背景,并在树冠上粘上对应的子母胶。
3.利用彩色泡沫纸画。剪出三种水果的外形,并结合丝绵进行缝制,制作出立体的水果外形,并分别粘上对应的子母胶。
4.再利用废旧的水果包装套制作出盛果子的小筐。
5.画、剪出相应的点卡和三个动物宝宝。
四、幼儿玩法
玩法一:幼儿将散乱在一起的三种水果进行分类,并一一对应粘贴到大树上,巩固幼儿对不同颜色的认识。
玩法二:每个小动物摘一种水果,将水果摘下后,随意放进它们身旁的三个小筐中,学会分类摆放。
游戏活动 篇12
一、幼儿教育游戏活动区域的划分与设计
根据《 指南》 精神实质, 对于幼儿的教育要用先进、科学的理念进行落实, 重点采用幼儿游戏活动区域的设计和实施作为切入点, 按照游戏活动的不同内容和类别, 进行不同区域的划分, 它主要分为两大区域。
1.幼儿园范围内的公共活动区域
在宽松、亲切的幼儿园公共活动区域内, 幼儿可以接受更多的感知性学习和实践性操作, 并从《 指南》 的五个方面对幼儿进行不同领域的活动感受和体验。 在公共活动区域内, 可以有如下几部分: ( 1) 大型器械区域。 这是幼儿园用各种色彩艳丽、复杂多样的大型器械构造而成的, 如攀爬墙、滑滑梯、迷宫等, 是训练幼儿钻爬、攀登的场所, 用以提高幼儿的协调能力、反应能力、柔韧性和平衡性。 ( 2) 小型器械区域。 这些区域具有占地小、可移动的优点, 可以用多变的移动式器械进行游戏, 如秋千、平衡木、跳球类、绳类等, 它们可以锻炼幼儿的前庭感和本位感, 协调自身与周围环境的能力。 ( 3) 小水域、沙坑区。 水和沙都是幼儿较为喜爱的材料, 在进行游戏玩耍的过程中, 要辅助以不同的工具, 如沙盘、海洋球等, 这样易变的形态, 可以帮助幼儿增强探索的兴趣和求知的渴望。 ( 4) 种植饲养区域。 许多可爱的小动物、植物都是幼儿的至爱, 幼儿童趣的心态可以与小动物、植物产生共鸣, 通过对小动物、植物的培养与种植, 可以培养幼儿的敏感观察力, 在探知事物成长的规律性认知中, 可以增加对生命和自由的认识。 ( 5) 特定功能室。在幼儿园公共场所内的某一部分可以作为特定的功能室, 它可以为幼儿提供多功能的活动拓展区域, 让幼儿在这一区域内, 延伸其视野, 发散其思维。
2.班级游戏活动区域
幼儿在幼儿园的设置中大多数是以班级为单位, 分为大、中、小班不同的班级, 其中:小班游戏活动区内可以设置幼儿喜爱的娃娃玩具、模拟“ 医护室”、美工设计区域、益智区等环境;中班游戏活动区内, 可以设计泥工雕塑区、美工想象区、书籍阅读区等, 还可以设计一些“ 模拟超市”“ 模拟理发店”等, 提升幼儿的生活实践活动体验;在大班游戏活动区内, 要多注重和开发一些抽象逻辑的游戏区域, 如角色表演区、科学探究区、抢险区等, 这些富于挑战性的活动区域, 可以激发大班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幼儿活动区域材料的投放选择
在幼儿的游戏活动区域内, 要放置适宜的游戏活动材料, 幼儿可以在合适的材料利用过程中, 增加游戏体验, 满足幼儿的情感需求。 同时, 在幼儿活动区域投入材料时,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适宜的游戏活动材料选用
幼儿的游戏活动材料要具有安全的前提, 然后, 再根据不同区域的需要选用不同的材料, 如, 自主创造区域要选用色彩各异的积木、塑料制品等材料;美工设计区域要选用彩色笔、剪刀、橡皮泥等材料;益智区域要选用不同层级的幼儿智力开发拼图等材料;科学探索区域要投放磁铁、天平、凸凹镜等材料。 另外, 这些材料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可以根据幼儿的需求进行不同的变化。
2.多功能的游戏活动材料选择
幼儿的天性好玩, 富于创造, 要选用多种功能的、具有开放性质的材料供幼儿游戏, 教师只需要制定一定的规则, 让幼儿在开放性的游戏材料中, 自主设计和变化, 如一个丝带, 幼儿可以玩出不同的花样, 一个箱盒, 幼儿可以把它设计出不同的形状, 如此种种, 都可以让幼儿开发智力, 创新活动形式, 丰富游戏内容。
3.注重环保节能材料的选择
为了构建我国倡导的“ 节能环保型幼儿园”, 要坚持节能原则, 鼓励幼儿多多采用环保材料, 如废旧纸盒、空塑料瓶、废纸箱等, 这些就地取材的环保型材料, 可以在教师的启发下, 开发成不同的游戏活动材料, 变化出新颖、多变的游戏活动形态, 为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供一个开放性的空间。
综上所述, 幼儿园的游戏活动要以幼儿为中心, 遵循幼儿游戏活动的规律, 用适宜的区域划分和合理的材料选用, 提供科学合理、富有创意的游戏活动区间, 根据不同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 进行不同区域的设计和划分, 并在专业的指导下确定介入游戏的契机, 进行不同区域材料的使用, 力求区域活动的安全可靠使用, 使幼儿在不同的结构区间中, 自由地想象和发挥, 真实自然地挥洒属于童年的欢娱, 开阔幼儿的视野, 丰富幼儿的想象, 发散幼儿的思维。
参考文献
[1]车慧.浅谈幼儿园中班《冬日的祝福》主题活动设计[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 (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