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研素质训练

2024-06-17

大学生科研素质训练(通用11篇)

大学生科研素质训练 篇1

环境工程阶梯式科研素质训练体系构建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探索构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阶梯式科研素质训练体系,同时建立相应的质量保障制度。并以吉林大学为例,讨论了阶梯式科研素质训练体系的构建;本科生参与科研素质训练项目的基本要求;科研训练体系运行条件的保障情况;以及科研素质训练项目考核标准的制定。

【关键词】阶梯式;科研素质;创新能力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独立的创新能力,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人才[1]。对大学生而言,创新能力需要知识的积累,但知识并不能替代学生的创新能力[2]。实践性教学是高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探索构建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吉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构建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阶梯式的科研实践训练体系,并制定了相关实施办法和质量保障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效。

1.主要科研素质训练实践环节构建

构建基本原则:课内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以科研引领和支撑,构建阶梯式的多级科研素质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要环节包括课内环节和课外环节,课内环节主要包括课内实验、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课外环节主要包括专业调研、大学生开放性实验、大学生创新实验训练项目、专业竞赛、参与老师科研项目等。

2.主要科研素质训练实践环节的内容

2.1主要课内实验

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强化主干课程课内实践的内容和训练项目数,增强基础专业实践能力,主要包括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原理、物理性污染控制、环境水文地质学基础、环境水文地球化学、水处理实验技术、固废废物处理与处置、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污染场地控制与修复、环境生物技术等实验。

2.2主要实习环节

主要实习环节包括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1)一年级认识实习及实习基地认识实习的主要目的与任务在于:通过参观给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卫生垃圾填埋场、污染场地、环境监测站和典型地形地貌等,了解和熟悉给水、污水处理工艺和大气污染控制工艺、构筑物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以及水土污染状况,为后续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了解城市环境污染调查、监测、评价的基本工作方法;明确当前环境污染控制和综合治理基本策略和原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和分析判断环境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方面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2)二年级教学实习及实习基地教学实习的目的与任务在于:掌握城市水、土、气、固体废物、污染场地等环境污染的调查、监测、评价的基本工作方法和技术要领;掌握污染场地的基本调查方法,污染现状的评价,污染风险的`预测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和分析判断环境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城市环境污染现状、污染场地的调查、评价等方面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3)三年级生产实习及实习基地生产实习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在于:巩固和加深已学过的基础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独立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掌握给水、排水、卫生垃圾填埋场、大气污染控制、污染场地控制与修复等处理工艺及构筑物设计方法,并绘制构筑物设计图纸;了解国家相关的方针和政策,正确使用专业的有关技术规范和规定。培养设计计算、编写设计文件或设计论文、使用规范手册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学会广泛地搜集国内外有关资料,了解国内外的水平和状况;培养深入细致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从经济、技术的观点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4)毕业论文(设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归纳、运用和提高的关键环节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环境工程专业通过过程档案对毕业论文(设计)实行全过程管理,主要环节包括动员与师生对接、选题与方案论证、实施、评审、答辩、成绩评定及归档总结等阶段。本专业对教师立题方面严格审查,对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实行指导教师、论文评阅教师双重把关,确定答辩资格。成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集中开展评审、评优等工作,组织学生进行论文答辩。

2.3课外实践环节

环境工程专业版的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修满教学计划要求的学分外,必须取得8学分课外实践学分。课外实践学分可通过专业调研报告、大学生开放性实验、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CS-TD大赛及其他相关学科竞赛等获得。3.科研训练保障措施对于课外实践训练,主要质量保障措施包括:(1)科研素质训练项目学分计入培养计划课外科研素质训练项目经考核合格后,相应的学分列入培养计划,规定达到毕业基本要求学分,最低需要获得8学分,上不设限。(2)所有的教学、科研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在正常工作日,教学、科研实验室全天候向本科生开放,学生在实验员老师的指导下实验,或者与相关研究生组成课题组共同在进行科研项目训练,同时也锻炼他们自己管理实验室的能力。(3)发挥指导教师与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教师应全面掌握学生取得学分情况和成绩,协助学生小组项目选题,指导督促项目申报和结题等相关工作。通过学生社团组织相关学科竞赛、专业实验技能大赛、各类专业调研大赛。学生社团成员通过科技学术实践项目训练和自我管理,有利于他们成长。

参考文献:

[1]阳浙江.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初探.人才资源开发..03.6-8.

[2]李娅娜,王东升,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山东社会科学,,4:174-176.

大学生科研素质训练 篇2

大学生的科研训练, 目的在于通过具体而较基础的试验项目安排, 使大学生基本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思路, 了解科研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 并逐步学会去解决问题。其最终目标并不完全在于解决实际存在的艰深的科学问题, 而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

一、训练的基本情况

本次安排的学生有4名, 项目的题目是《Os BIK1基因互补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基因水稻的创建》, 转基因植物是国内和国际上目前比较热门的领域, 在媒体的持续不断的介绍下, 学生们都有较高的参与兴趣。本项目的入门门槛较高, 需要学生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 因此需要较多的阅读量和较强的消化吸收能力。这一点, 也是从事科研的基础能力之一。在科研训练的过程中, 学生的兴趣明显影响训练的效果。兴趣强烈的学生, 在实际操练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更高的积极性。从项目背景的调研, 到试验步骤的涉及, 再到汇报的欲望, 以及各种具体的准备工作, 都能够积极参与, 并非常乐意将业余的时间安排在训练中, 最终的效果也表明, 不同程度的兴趣, 极大地影响了参与度。另外, 学生的兴趣强烈与否也能够明显地影响学生对于较艰深课题的持久性, 学生越有兴趣, 其越能够克服训练项目中遇到的困难, 也越能够主动去学习项目所涉及到的专业技术知识, 表现出更强和更持久的毅力。最后, 由于项目的难度不同, 在相同难度的情况下, 越有兴趣的同学, 越更容易接近项目设定的学术成功目标, 即使是最后因为各种原因, 项目的实施最后没有成功, 学生从最终未完成的项目中所学到的科研训练技能, 也会有显著的差别, 这一点, 从学生在项目完成后的训练心得可以明显看出来。基本实验技能对训练效果的影响不可忽视。大学生在刚开始参加项目时, 仅仅有兴趣是不够的。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 有的学生操作不够规范, 消毒灭菌的意识不强, 导致试验失败, 而在训练过程中的小的失败, 如果不能够及时总结并提醒, 将会对学生的兴趣产生较大的打击, 从而影响学生对实验项目的信心, 也影响训练的效果。另外, 粗疏的操作和思维, 是科学研究和试验的大敌, 如果没有严谨的工作作风, 难以形成科学的研究成果, 所以, 在科研训练之初, 将基本实验技能和操作规范作为基本课程之一, 对于训练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同时也应该看到, 在科研训练的实际操作过程中, 是加强学生对于实验技能和规范重视程度的最佳时刻, 通过实际的操作导致的不同结果, 能够直接而具体地让学生领会到遵守规范和掌握技能的必要性, 从而加强对自己的要求, 打好基本能力训练的基础。加强团队合作能力训练。大学生由于一直在校园中学习, 甚少有团队合作的机会, 而以自己努力的时候居多, 团队合作的精神相对较弱, 而现代的科研, 更多地是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出现, 甚至于较大的研究项目, 必须发挥团队的力量才能够完成, 因此, 团队合作的训练应当成为大学生科研训练的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经验与教训

通过对本次试验训练的总结, 作为指导老师, 通过回顾科研训练的全过程, 在过程中与学生的交流, 以及深入思考学生们的心得, 总结出以下几点对于后续工作的指导与建议。

1. 选题与组建队伍。

首先作为科研训练的题目, 应该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科研思路, 掌握相关的基本操作技能, 具备解决问题的思路, 因此, 题目不应太大, 起点不应太高。当然, 根据不同的团队成员的水平, 题目难度也不应太低, 否则就失去了训练的目的。所以, 较佳的题目难度应当与团队的能力、水平相适应, 至于选题的领域, 应当与学生的主要兴趣范畴相近, 降低后续工作难度。其次, 应当对队伍成员进行适当选拔和调整, 应当尽量使成员们水平相当, 兴趣相近, 尽量避免使队伍水平、兴趣参差不齐, 降低科研训练团队的整合难度。再次, 队伍选拔和课题选择是一个相互反馈、迭代的过程。在队伍和课题初选完成后, 应组织一次内部的交流活动, 凝聚共识, 在团队内部进一步做人员的优化和课题的优化, 必要时调整人员和课题内容, 通过项目和人员的整合, 使大家有共同的对于科研训练内容的认可。

2. 建立定期的内部沟通机制。

对于任何一个团队而言, 内部的信息沟通都是极端重要的。这不仅有利于内部成员之间相互交流, 消除误解, 还可以扩展团队知识面, 提升团队整体能力, 另外还非常有利于团队合作概念的建立和强化。因此内部沟通机制应该伴随着整个团队的生命周期, 是一项非常重要, 也是非常基础的建设内容。科研训练团队内部沟通的主要规划有以下内容: (1) 团队构建之初的人员和选题讨论。这部分内容已经在上节《选题与构建队伍》中提到了。通过本次沟通, 要明确与团队能力和兴趣相匹配的课题, 确定合理的人员与分工, 确定团队组长 (负责人) , 确定基本的工作阶段、成功期望、科研训练的保障条件 (经费需求、地点、试验用具、耗材等) , 主要完成项目确定、人员选拔、工作策划的内容。 (2) 课题背景讨论。在上次会议确定的人员分工基础上, 开展课题背景调研工作。指导老师给各位同学提出调研内容, 指定参考文献, 并在会议上由各位相关同学做调研汇报。这项工作的主要目的一方面要扩展同学们对于即将从事的科研课题的相关知识, 另一方面提升同学们的兴趣, 进一步凝聚对于课题的共识, 第三还要进一步细化和优化课题的方向, 如有必要, 还应该调整人员的分工和职责。 (3) 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如前所述, 与科研训练相关的实验技能是科研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因此, 在训练开始之前, 或者在训练过程中, 需要适时安排相关的实验技能和规范指导课程, 课程的设置和安排可以根据需要进行, 可以安排多次, 也可以安排一次, 可以一对多, 也可以一对一, 重要的是一定要让学生掌握课题所需要的基本实验技能, 保障课题的顺利完成。 (4) 试验规范训练。严谨规范的操作, 是科学实验操作的基本要求。在进行试验规范训练时, 要从细节做起, 强调细节是影响实验成果的重要因素, 只要按照要求规范操作, 真正的科学实验是可重复的。在具体要求上, 可以从着装、消毒、灭菌、清洗等基本要求做起。具体的试验中, 要强调必须先编写试验操作要求, 对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要做到心中有数, 在实验过程中, 要严格按照步骤, 逐步实施。在训练过程中, 指导老师要一方面严格要求, 另一方面要及时提醒, 督促学生养成按照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 (5) 课题进展汇报。这是一项定期沟通内容, 伴随着科研训练的全过程。可以由团队组长负责主持。指导老师给予必要的总结和指导, 并全程听取学生汇报。本沟通的主要目的在于全面掌握学生们的科研进展, 讨论和解决学生们遇到的技术困难, 协调内部的进度、技术不匹配问题, 对于指导老师, 要在这样的沟通中, 不断纠正学生在训练中的错误做法、想法, 使学生逐步掌握科研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把握科研训练的正确方向。 (6) 结题汇报。本次会议由各位同学汇报自己的科研训练成果, 并由团队组长综合各位同学的成果, 汇总成为团队的成果, 并与最初设置的成功期望值进行比较, 确定完成科研训练的团体任务。指导老师对各位同学的成果和团队的整体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 指出在全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和以后在实际的科研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有对上一级的汇报, 由团队组长负责执笔完成, 由指导老师最终润色定稿。 (7) 训练心得沟通。由参与训练的所有成员, 每人从自己的角度思考科研训练中的所得和感悟, 作为科研训练的成果之一, 也作为后续改进工作的基础。

3. 组织保障。

要想得到较好的训练成果, 学校、院系的组织是重要的保障。这需要从制度、流程加强管理, 及时解决训练中出现的问题, 解决老师和学生的后顾之忧。主要的保障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经费保障。组织上应对科研训练的经费、实验室、仪器、耗材等有认真的规划, 充分保障各项条件供应, 以保证试验的顺利进行。 (2) 做好宣传鼓动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 介绍科研训练的意义、目的、项目设置等, 并可以通过介绍高年级同学或者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优秀项目等方法, 使同学们对该项活动有充分的认可与理解, 并充分激发同学们的兴趣, 使同学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如前所述, 兴趣是做好科研训练的重要基础, 因此, 宣传鼓动工作至关重要, 可以说, 通过充分的宣传, 激发同学们积极参与科研的兴趣, 是后续工作做好的重要前提。 (3) 做好组织工作。应妥善安排指导老师, 并给出项目安排的指导性意见, 选择适当难度、同学们普遍感兴趣的领域设置项目, 作为科研实验项目。同时将各位老师提供的科研训练项目、简介、周期、实施步骤等通过网络、板报等方式提供给学生, 让学生能够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4) 制定好监督与激励体系。在对学生进行激励的同时, 对参与科研训练的老师也要做好平时的监督, 事后的激励, 保证科研训练的可持续发展, 将科研训练的成果推广开来, 并提高同学们的科研兴趣, 培养和激发创新精神。

大学生的科研训练, 是一项能够扩展学生知识面, 提高学生科研兴趣, 促进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的工作, 对于培养新一代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应当引起高校全体师生的高度重视, 另外,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 逐步提升科研训练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坤杰, 张伟林.大学生科研训练教程[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9.

大学生早期科研训练跟踪研究 篇3

关键词:世界地理;RAGs;科研训练;学习特点

当代研究型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条件具有时代特点。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大目标下,大学生具有极高的科研愿望和极强的思维能力,在大学开展早期科研训练中,一方面是学习资源特别是网络学习资源丰富易得,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给予及时的、有效的、正面的科研训练指导;另一方面,受社会大环境影响,相当比例的学生容易形成急功近利、技术主义的科研思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尊重科研规律、注重夯实基础。

在大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世界地理”课程以其教学内容最广泛的综合性、地域性凸显地理学的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大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大平台,也是习练地理信息收集、综合分析集成、综合各种地理学研究方法的一个课程载体。RAGs(Reading & AnalysisGroups)活动是“世界地理”课程自主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锻炼学生的群体学习意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协调了“世界地理”教学内容多但学时少的矛盾。借助多年RAGs活动课,让学生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尝试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通过对学生组织RAG的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跟踪记录和调查,发现地理专业大学生早期科学研究基本状况——兴趣取向、学习过程和方法特点、科研训练的误区分析等方面,一方面可以为教师完善基于课程平台的早期科研训练提供信息参考,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以后的同学提供学习经验和教训,提高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RAGs活动设计

以北京师范大学2004级“世界地理”课程为例,RAGs活动的主题确定在“世界PRED问题”,即Population(人口)、Resources(资源)、Environment(环境)、Development(发展)问题。课程班分成8个小组,从加大阅读量入手,学生通过群众阅读发现问题一讨论综合分析问题一系统集成解决问题的三部曲学习过程,尝试自主式、合作式和探究式的学习。学生在RAGs活动过程中需要至少进行三轮的课外阅读和四次小组讨论,最后每个小组所有成员合作,通过PPT讲演、知识竞赛、角色扮演课堂剧和辩论赛等各种方式来展示和交流他们的研究成果与学习经验。

二、RAGs选题过程特点

1学生选题的兴趣取向

选题包括前两轮阅读和小组讨论过程。通过分析小组讨论记录,对所有小组讨论过的题目按照ER.E.D四个方面归类,发现学生在从事早期科研时的兴趣点有以下特征;

(1)学生选题过程中关注的兴趣点多而杂。一共有32个PRED问题分别被各个组探讨过,从“古文明的分布与移民国家的关系”到“极地的可持续发展”,PRED的四个方面都涉及到了。其中人口问题为5个,资源问题为13个,环境问题为5个,地区发展问题为9个,反映出学生的思路开阔,思维方式具有很强的发散性;思维跳跃性大,问题形成得很快,但提出问题时很少经过细致的思考,而是想到什么说什么,显示出学生早期科研时的稚嫩。

(2)无论是从提出的备选题目还是最终选定的主题来看,资源和区域发展是学生兴趣的焦点(占70%以上)。特别是资源安全及其与经济发展联系的问题备受关注,如国际河流开发与合作、从石油对世界发展的影响看中国石油战略等选题。

影响因素至少有三个方面:首先,选题时间段对应于“世界地理”课程学习国别地理的第一部分:日本,着重分析了日本的资源危机和区域经济发展。课下学生选取研究题目时,很自然会联系课上学习的内容。这是课程对选题的导向作用。其次,近几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相应的新闻报道和研究资料多,学生选题时也很容易联想到相关内容,再者,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的内容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多,比如研究“人口金字塔”就有很大部分研究的是人口学、社会学的内容,而有关资源和发展的问题与地理学专业更加对口,更能系统地、区域地把握地理学人地关系相关性。

(3)所有选题的研究意义,都直接定位到对中国的借鉴和启示。有的小组先讨论某PRED问题在世界范围内的特征,或典型区域的发展特点和经验,然后分析如何运用这些特点、经验来指导中国的发展。

2选题的限制因素

RAGs研究活动既是对世界地理课程学习一个拓展,又是对本科生科研训练的一个载体,它的各项要求没有校级或院级本科生科研项目那么严格,是基于课程平台的准科研活动。所以它所提供的研究条件,无论是硬件支持还是软件支持都弱一些,学生选题时需要考虑的限制因素相对更多。经归纳,以下五个方面是学生选题时主要的着眼点:

(1)是否符合“世界PRED问题”这一主题要求。可以相对独立地从人口、资源、环境视角阐释整个区域的现状、问题与联系,也可以可持续发展问题为核心综合分析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创新性,选题时,如果某些学生想到课堂学习过的内容,通常都会被其他组员否定掉。因为他们觉得缺乏创新性。但这里的“新”是相对学生来说的,可能相关问题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已经很成熟了,但只要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题目就具有“新”意。

(3)数据、资料获取的难易程度。研究“世界地理”问题时,资料获取可能会非常困难。尤其在一些欠发达国家,基础信息十分匮乏,这对研究的开展造成非常大的障碍。

(4)工作量和时间限制。RAGs活动总共持续两个月。此间,每个小组至少要进行三轮阅读,并同时完成选题、最后的研究报告和成果展示设计。即使是小组六个人分工协作,时间也相当紧,所以工作量太大的题目只能放弃。例如某小组曾讨论过研究“泛太平洋经济合作区”的建立问题,但需要搜集东南亚众多欠发达国家的基础数据。即使撇开资料的获取和语言问题,庞大的工作量也会大大降低这个题目的可行性。

(5)学科交叉性。PRED在内容上肯定存在学科交叉。但如果题目的学科交叉性太强,就不适合选作RAGs活动的研究对象,毕竟时间少,任务紧,如果还要另外学习交叉学科的专业知识,时间和精力都难以保证。

三、RAGs研究过程特点

选题之后进行RAGs三步曲的后两步:按照指定的研究思路和方案归纳并综合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问题的主要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1研究方法特点

(1)案例研究是学生首选的研究方法。8个小组中有5组都采用了以案例研究为主的方法,学生大多选择某类PRED矛盾最突出的地区作为研究该类问题的典型

区域,比如研究国际河流的水权问题,就以世界上国际河流纷争最严重的两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对其水资源利用的特征和矛盾产生的地理因素作了深入的探讨。

(2)定性研究远多于定量研究。8个小组中仅有2个小组在研究中引入了数学模型来进行定量分析,其他小组的分析方法都属于传统的定性描述。原因一方面是传统地理学研究以定性分析居多,学生十分熟悉;另一方面是由于定量分析所需的数据获取难度较高,所以学生分析结果时会避重就轻选择运用更自如的定性分析方法。

2资料获取的途径和手段

随着电脑的普及,互联网已逐渐取代纸质图书成为当代大学生查找各类科学文献和数据的主要手段。各种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和海量科学文献库、数据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信息平台。何亚琼同学在个人学习总结中写到:“这次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数据查找能力的培养。网上可以找到我们能够找到的几乎所有的东西,关键看我们搜索的技巧了”。同时,由于国外大量最新的科研文章和数据在国内没有出版,学生也只能通过文献搜索引擎来获取最新资料。

但图书、期刊等传统纸制媒介仍然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信息来源。它有互联网不可代替的优势,如知识体系完整、不受硬件条件限制等。尤其当学生需要系统地了解某个问题时,仅仅读一些研究文章是不够的。这时编写系统、内容全面的专业书籍是更合适的选择。

3合作式学习特点

RAGs阅读部分是学生各自进行的,但整个研究需要每个小组的成员合作完成,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跟踪调查表的记录内容来看,学生进行合作式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得到加强。在总结报告中,几乎所有组都提到小组学习感受最深的就是随着研究活动的开展,团队合作的气氛日趋浓厚。从最初的含蓄沉默到争论得面红耳赤再到最后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学会吸取同学的知识和经验来纠正自己思维上或方法上的误区。

(2)小组讨论锻炼个人表达和沟通能力。通过一次次的辩论,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同学们发现,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在阐述观点时,理由充分、条理清晰,更具有说服力,容易被大家接受。所以无形之中,其他同学也在努力提高表达水平,以使自己的看法获得大家的认同,同学们还发现,讨论既需要发散性思维,又要围绕核心内容展开,理解别人思考的逻辑关系是合作的关键,另外,同学之间的互补性很强,通过讨论可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深度,使模糊问题清晰化,进一步激发自主学习的欲望。

(3)组长的组织能力直接影响小组整体研究水平,每个组成员之间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有差别,所以小组长的协调与统筹能力对研究报告的水平有相当大的影响,任务分配合适了,可以发挥组员各自的优势;分配不得当,则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重复劳动。组长王蓓提到“个人学习对每个人来说更系统,线索更为清晰、流畅;小组学习效率高,但比较零散,需要组长控制大局”;组长王佳也写到“事情不是组长说了算,小组争论很多,如果合作与配合不解决好,就会影响研究结果的价值”。都强调了组长的协调和组织能力的重要性。

四、RAGs活动存在的不足及改进建议

尽管通过RAGs活动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但整个RAGs活动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学生普遍反映选题难度大,是研究过程中最费脑筋的一个环节。选题难说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信息来源少,阅读涉足面还不够广泛,对老师的依赖性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选题有一定的盲目性,提出的选题缺乏论证,随意性较大。

其次,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的客观条件有限。一是教师的指导力量有限,一个老师指导8个小组,指导力度会受到影响。二是研究资料的来源少,专业图书资料室对本科生开放程度不足,大大限制了学生获得专业文献资料的途径,这也是导致本科生专业阅读量偏小的原因之一。

第三,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创新性不够,多数局限于案例研究,分析手段也以定性描述居多,融入自己观点的内容比较少。一些小组求“新”也只是从题目内容上做文章,而不是从题目的研究方法、研究角度上革新。

针对本科生从事早期科研时的各种特征和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本文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大学生科研训练水平。第一,大环境上为本科生的科研训练创造条件,据调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士学位学分总数为120学分,而我国高校平均为160学分。要求如此高的学分数,客观上就限制了学生参加科研训练活动的时间,所以长远来说,降低教学计划的学分总量是研究型大学提高本科生科研训练效果的必要保证,第二,专业图书资料室应加大对本科生开放的力度,为他们的科研活动提供更多的有效学习资源。第三,在低年级课程中引入类似RAGs的尝试性科研活动,让学生尽早接触到系统专业的科研训练。第四,平日的积累是科学研究灵感的重要来源,培养学生形成经常阅读的习惯,为日后的科研活动打下基础。

[本文为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NFFTBS-J0630532资助项目]

大学生科研素质训练 篇4

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培养创新型人才

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更早、更多地接受科学研究基本训练,为优秀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我院推出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本文介绍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办法,实施成效,以及出台背景,体现和反映了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意义.

作 者:薛巧巧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成都,610054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35)分类号:G642关键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创新

大学生科研素质训练 篇5

欢迎各位来到第三届“重庆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宣讲会现场

首先,很荣幸由我为大家介绍今天到场的各位嘉宾,他们是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张川教授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奉飞老师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团委书记——舒泽民老师

以及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辅导员——何修竹老师,李哲老师,秦四齐老师,周琴老师 同时参加宣讲会的还有

08级建筑工程专业——孙裕顺学长

08级建筑工程专业——李何潇学长

07级建筑工程专业——甘涛学长

接下来我们就正式进入今天宣讲会的流程

首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奉书记为我们讲话

1、非常感谢奉书记的精彩讲话,下面我们将有请张川教授为本届科研训练计划进行详细介绍,大家掌声欢迎

2、听完张川教授的讲解,相信各位对本次科研训练计划有了一定的了解了,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科研项目做好呢?下面将有请到学长们与我们分享他们的宝贵经验。

第一位有请到的是孙裕顺学长,他是土木通讯社社长。

并和刘希、吕秋晨学长们一起参加了第一届SRTP,获得了“重庆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优秀项目评选一等奖。

同时,他们的文章《震后汶川学校建筑重建的调研与思考》还分别发表在《重庆建筑》和《四川建筑》杂志上,《汶川地震后羌寨建筑的抗震能力调研与分析》也发表在了第一届土木工程大学生论坛中。

下面让我们用掌声欢迎他的精彩演讲

3、接下来有请到的是李何潇学长,他担任了院学生会素拓部部长,08建工12班班长。

大三上学期年级综合排名第一,还获得了首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力学竞赛一等奖

他参加了第二届SRTP,研究课题为《基于建筑产业化的住宅清水混凝土施工研究》。是小组的主力成员,下面让我们欢迎他来分享他的经验

4、最后一位是来自07级建筑工程专业的甘涛学长,他也参与了第一届SRTP,并获得了“重庆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优秀项目评选一等奖,他又有怎样的经验呢?让我们用掌声欢迎他的演讲。

5、让我们再次用热烈掌声感谢教授与学长们的精彩演讲。听完了教授与学长的介绍,或许大家还有些疑惑,下面我们将进入互动问答时间,大家可以举手向他们进行提问。、6、最后,让我们再次用热烈掌声感谢老师与学长们的精彩讲话和耐心答疑,由于时间的关系,本次宣讲会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希望大家都能在本届科研训练计划中获得好的成绩,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

大学生素质训练期末总结 篇6

苟玉兰

07 在学校的每日一天,我都有不同的收获,然而这些收获见证了我的成长。通过对《大学生素质训练》这门课程的学习,让我明白了作为一个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里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明白了我们应该相信自己是最好的,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信心和底气。那我就来谈一谈我是怎么得到收获的吧!

这门课程课虽然不多,但是确让我收获颇多。我们一共有6次活动:江边呐喊、自我才艺展示、团体游戏、个人演讲、服装设计秀、模拟招聘。在这些活动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两次活动吧。

第一:就是个人演讲,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个人站在台上演讲过,我突破了自己,我发现上台演讲只要自己在上台之前做足了准备,就没有什么害怕的,但是我发现自己做的不够,因为我根本没有想好上台的时候应该怎么讲,所以几很紧张,讲的条列也不够清晰,我想如果我以后还有那种上台演讲的机会,我一定会做的很好。我相信自己只要认真就一定会做的好的。

我来讲一下演讲的关键:演讲也是需要沟通的,因为演讲的目的是需要大家都明白讲的是什么,只有演讲者用眼神与观众进行交流才能预期的达到目的,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第二:然后江边呐喊也比较有意思,面对长江大声的喊出自己是最好的最棒的,顿时对自己就充满了自信。爱默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就是自己信得过自己,自己看得起自己。它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夜郎自大,更不是得意忘形,毫无根据的自以为是和盲目乐观:而是激励自己奋发进取的一种心里素质,是以高昂的斗志,充沛的干劲迎接生活挑战的一种乐观情绪,是战胜自己,告别自卑,摆脱烦恼的一种灵丹妙药。

利用生物课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 篇7

一、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

1. 实验能力的培养。

实验能力包括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和对照、选择材料和用具、进行操作和观察、记录整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步骤。

对照实验是研究中常用到的手段,高中《生物》教材中就涉及到许多对照实验。如能加以挖掘,必会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绪论》中,教材用植物对重力的刺激发生的反应,论述了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分析时可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纵向放置和横向放置发生的反应一定是重力的影响吗?从而引入对照实验的概念:在太空放的植物与在地球横放的植物相比,除重力外,其他因素都相同,而植物没有发生弯曲,所以证明了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是重力刺激发生的反应。这种在外太空做的实验就是对照实验。通过此事例可使学生初步了解对照实验是生命科学研究的法宝。

2. 调查能力的培养。

调查能力包括根据调查的目的选择调查对象、随机取样,整理和分析调查数据等。如通过“当地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调查当地水质污染情况”等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随机取样、整理和分析调查数据的能力,帮助他们掌握调查的方法。

3. 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能力包括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采用适当观察手段、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等。例如,达尔文是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生物样本进行观察比较而得出了生物进化论。通过类似事例的分析,可以使学生明白观察的重要性,特别是教材中各种实验、研究性课题以及实习等,更可使学生增加动手观察的机会,如能加以引导,学生的观察能力必将得到提高。

二、学生良好科研品质的培养

科研工作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及与人合作的意识,这种精神与意识需要从小培养。高中教育是学生个性品质的定型期,适当地加强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科研品质。

1. 奉献精神的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介绍科学家的科研事迹,可促进学生奉献精神的形成。如介绍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历经八年艰苦努力,提出了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分离规律及自由组合规律,但不为世人注意,直至死后十多年,才被科学界认可。类似事例的介绍可让学生明确:正是众多科学家的默默工作、无私奉献,才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2. 合作意识的培养。

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基本上都是由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共同努力取得的。如现代奖一般都是由几个科学家共同分享。从罗伯特·虎克发现细胞以及往后的细胞核和原生质的发现及电子显微镜的发明,都生动地说明了生物科学与物理科学的息息相关。在给学生讲授这些过程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不同学科科学家之间的合作,而这种合作的重要性则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启发。

3. 韧性意识的培养。

生物学史上,凡是重大规律的发现大都需要经过反复地实验、修改、论证才能确立。如克隆羊“多利”就经过了二百多次的失败才来到世上;生物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经过孟德尔整整八年的不懈努力才得以发现。科学家的努力钻研和坚韧毅力将使学生深受教育。

三、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读书贵有疑”。如果一个人不能突破先人和教科书的思想框框,那么他自己将很难有所建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大胆思维、敢于创新,将对他们的思维培养大有益处。

1. 列举一些科学知识上的矛盾,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教材中定义核酸为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但近年来却发现“疯牛病”的病原体只有蛋白质,而没有核酸,这就与此定义形成了矛盾。通过诸如此类的事例引申到其他学科的一些例子,向学生表明,任何一种学说都很难说是至善至美的,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补充乃至推翻,才能使科学不断进步。

2. 介绍科学家大胆地想象、丰富地联想、创造性地解决科学难题的事例。

例如,在酶的发现部分介绍斯巴兰让尼研究鹰的消化作用的实验;引导学生讨论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恩格尔曼的实验。

3. 挖掘教材。

大学生科研素质训练 篇8

【关键词】地方 本科院校 科研 体系 构建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历史上最为剧烈的变革当中,世界各国软实力的竞争,使高等教育面临着空前严峻的形势,加之近年来教育呈现出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的趋势,由此导致大学生特别是地方一般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在学习、实践、沟通、创新、就业等方面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高等教育质量的下滑成为常被社会所诟病的事实。如何尽快提高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出更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主动地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一、地方高等院校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的必要性

对大学生进行科研能力方面的训练始于欧美发达国家,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部分大学也开始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等研究型大学便是其中的先行者和佼佼者。但有些研究者却据此认为:“积极推进研究型学习,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应是研究型大学与普通大学的根本区别。”这种观点其实是将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科研能力训练的权利给“一票否决”掉了。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也随着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实力日渐丰厚的地方本科院校越来越认识到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重要性。

(一)是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和建立创新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大学不仅仅意味着学校拥有能够进行高层次科研的师资,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同时也意味着学校需要培养更多高水平的人才。国家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大学今日培养的人才大多成为明日社会各领域的中坚,甚至肩负引领某方向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重任。因此在大学期间除了传统的理论教学以外,必须使学生接受一种能为其今后从事更深层次研究和社会活动打下良好基础的教育,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是最好的解决途径和办法。

(二)是打破高等教育等级划分、追求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资源分配严重不公平的现象,这导致地方一般本科院校无论在师资、生源、经费、硬件、地域分布等诸多发展要素面前失去了话语权。如果在培养人才的措施和方案上再采取不同的版本,将不利于地方高等院校的长期发展。而这些院校培养的人才当前恰恰正是支撑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中间力量,能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地方经济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是顺利实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一直存在着教学与科研相脱节的现象,尤其在地方院校这种情况更为突出。学生受传统教学体制的限制,难以获得参与科研的机会,而传统模式下的教学内容也陈旧僵化,不能反映专业研究的最新进展,这种模式很难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虽然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自主创新教育,并开展了一系列课外科技活动。但由于该类活动中竞赛类型的比率偏多,教育科普性质类型的比率偏少,这就使得受益人群的范围大大受限。学校为了保证获奖,往往在人员选拔、项目筛选上设置了较高的门槛,在资源投入和使用上也往往集中于优势项目,对学生干涉过多,学生难以得到真正的科研训练和进步。

(四)是为了大学生能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必然要求

科研训练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大学生于其中不仅巩固了所学的专业知识,而且也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做人做事,锻炼了独立工作的能力,加强了团队合作以及交流沟通的能力。今天,在80、90后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高校,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获得持续发展最有力的动力和源泉。

二、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的构建

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重庆三峡学院于2008年5月正式启动和实施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简称“SRTP”),“SRTP”是面向全日制在读本科学生开展的一项创新性教育计划,旨在培养大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几年来学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绩,概括而言做了如下几点工作:

(一)制定文件、搭建组织机构

制定一个好的大学生科研训练方案是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前提和保证。只有精心调研、了解国内外各类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地方政府对经济文化事业建设的具体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实施方案。方案制定后要以文件形式下发,要搭建实施计划的组织领导机构,要安排一定的经费保障,还要安排专人负责。并且要将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的创新学分、奖学金、先进个人等的评比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有目的、有激情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二)精心设计实施措施和办法

1. 成果完全参照教师科研立项的模式进行,实行项目主持人负责制,实行课题申报、中期检查和结题答辩。项目强调主持人的权利和义务,其权利不仅可以决定项目的创意、分工、组织等环节,甚至可以依据成员的表现决定其去留。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锻炼课题负责人的责任意识、领导能力,同时也锻炼团队成员间的组织、协调等能力。

2. 项目申报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注重受益面的问题。方案按照大一、大二、大三分别30%、40%、30%的人数比例限制数量进行立项,这样做使得大学生在项目申报中感到巨大的压力,因此他们会积极、主动、超前地选择导师指导,酝酿好方案,并精心地进行方案论证。立项也考虑到三年内对所有本科生做到100%的覆盖率,使每一个人均能获得平等的科研训练机会。

3. 结题要求采用多媒体(PPT)答辩制,一年安排两次进行。项目运行周期一般为一年,但对完成优秀者和完成一般者可以在半年和一年半中做弹性调整,直至取消不合格者的答辩资格并要求其重新申请项目。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调查和答辩,将视频、影像、声音资料和传统文本资料加以结合,锻炼其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二是视成果进展灵活安排答辩有利于给学生带来挑战,也有利于学生自行处理好科研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4. 选择题目、选择团队、选择导师完全打通。选题上既鼓励在专业学科的范围内进行,也允许打破专业限制,按照自身的爱好任意选题。团队组成允许打破班级、年级、专业、学校、地区的局限,鼓励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成员,唯一要求必须是在校大学生。如我校项目目前已有重庆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工程大学、西安工程大学、绵阳职业学院等高校的学生参与其中,这样做有利于加强大学生间的校际交流,也有利于对分布其他省域间的研究内容进行调查。导师也可以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择,并自行联系,如果确因研究课题校内无法解决的,经申请也可以聘请校外专家。

5. 立项归属地原则。从安全、经济和项目运行的深度、广度及运用等因素考虑,一般来说立项中倾向于考虑项目成员和项目所属地之间的关系,这是学生项目不同于教师和科研机构项目的地方。靠近家乡有利于学生调研中的人身安全和节约经费考虑,毕竟学生的安全是第一位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研究内容的实质,更有利于现在或者将来这些学生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家乡经济文化事业的建设上。

(三)能力过程并举

方案设计中我们鼓励教师在指导中多提思路而不是“越俎代庖”,不主张教师直接参与到学生的调查过程中去,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学生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同时,我们也鼓励大学生带着项目积极投身到当前国家所倡导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并要求每一名学生写下活动感言或日记,并且将好的东西及时运用媒体和网络进行宣传。注重过程训练使广大青年学生在深入基层的调查研究中,扩大了视野,学会了做人做事,懂得了责任和担当。

三、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的成果及运用

从2008年运行至今,重庆三峡学院“SRTP”项目参与成员达到上千人,共立项建设了200多个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共产生了一批调查报告、学术论文、DV短片等成果,其中有近200篇论文发表在省级刊物上。学生还依托项目成果申报了一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大、小“挑战杯”项目,并获得一批市级、校级奖励。通过项目运行,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极大提高。同时由于部分项目与“挑战杯”“三下乡” 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有效结合,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了国情、市情和民情,相信这段经历会对他们一辈子产生重要的影响。

部分大学生在调研中留下了感人的日记,文中摘录几条:“在这里,我得感谢我们团队的所有成员,感谢那些在实践活动期间帮助我们的人。因为他们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团结、互助、友爱、进步’的团队精神。”“在进行调查期间,每次看到留守在家的孩子们充满渴望而又略带忧伤的眼神时总是心酸。我们需要用更多的力量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让他们走出心灵的阴霾,让他们的生活和心灵都不再孤独,这是我的一个心愿。” “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我感触最深的是我们出去实地考察的那段日子。不管之前在网上、在书上查阅了多少资料,也不及我们亲自从古寨走过。只有到了实地,我们才能真正产生自己的想法;只有亲自去做了,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成果。这个简单朴实的道理,我想是适用一辈子的。”

四、结语

总之,“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锻炼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今天,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不断进步,大学早已不再只被当作是理论学习的场所了,它更应该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社会团体。在这个环境中,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高校都需要给学生提供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土壤,只有如此才能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永不衰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叶民,魏志渊,楼程富,毛一平. SRTP:浙江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成功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4).

[2]余国贞,杜旭莫,王卓明,高文菁.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J].化工高等教育,2003(3).

[3]郑家茂,张胤.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若干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6).

[4]李林,陆灵云,沈明霞,黄桂林. SRT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

大学生素质训练学习体会 篇9

通过一学期对大学生素质训练的学习,我受益匪浅。每次上课都有收获,每次都能拓展知识面,并在自我修养上有新的突破。我们当前在校大学生正面临着人生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时代要求我们要学习生活各方面的知识,全方面对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我们要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奉献,这些都是我们将面向社会和生活所必须具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其中,这门课的精髓在于学、练、思、拓、悟,五个环节紧紧相扣,也是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

这门课程,主要注重学生能力的修养,从中也学到了不少。就如:那次魅力展示的时候私下也是考虑了很久,准备什么节目,也花了很多功夫在里面,我的两位搭档也非常的支持我,包括请教他人帮助,不过表现出来的效果不好,自己也有点惭愧;在做拉拉操的训练,由于自身的原因没能跟上团队的节奏,也是有愧意,但是让我明白了,包容的力量,与团队协作的力量。这是我第一次跳舞,我虽没有舞蹈的天分,但是也不能不跳,会跳的同学很有耐心帮助不会的同学,这也是让我很感动的地方,为了完成好任务,大家互相帮忙,就如相亲相爱的大家庭。

在请求与拒绝,表扬与批评中,让我对自己有了一次全面认识,自己有时表达能力不强也学到许多的回避技巧的原则,有用也不懂得如何拒绝答应还是不答应。菲利普.布鲁吉的名言:小人为极小的批评而动怒,智者却热切地从那些谴责他,责骂他,并“与他争路”的人们身上学到教训;同时,自己在理解能力上的欠缺。有时,适当的给自己一定的压力,也是非常好的有压力就有动力。大学生活虽然没有高中的紧张、累。但是如果在大学里面耍的很好,很悠闲也是不好的。当有的人只有在找工作的是才知道以前应该勤奋点的。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策划书 篇10

普通话协会素质拓展训练策划书

拓展训练是一项协助普通话协会提升成员核心价值的训练过程,通过训练课程能够有效地拓展普通话协会成员的潜能,提升和强化个人心理素质,帮助成员建立高尚的人格;同时让团队成员能更深刻地体验个人与学生会之间,下级与上级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从而激发出学生会更高的工作热诚和拼搏创新的动力,使学生会更富有凝聚力。经普通话协会干部研究决定、并报团委同意。于2010年11月20日(星期六)在民管校足球场举行户外素质拓展。

一、活动主题

沟通团结协作

二、主办单位

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普通话协会

三、活动目的1.通过游戏互动参与来引导受训的每一位学员走出以往封闭的自我,主动与人沟通,打开心扉以完全参与者的态度来亲身体验与察觉,认识自己的闪光点与不足,形成完整的自我概念,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2.以团队的形式与同伴一起解决问题,解决困难时团队的合作是很重要的。通过问题解决的训练,可以使拓展训练受

训学员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技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

信心,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3.安排了很多有意添加幽默的游戏,或为解决困难而采取的活动。使受训学员在训练中产生愉快感,从而达到心理压

力的释放或排解,在轻松、相互信赖的团队气氛中体验成长。

4.作为一种“先行后知”的现代式学习方式和训练方法,素质拓展训练可以激发、调整、升华、强化受训学员的心理、身体、品德素质和潜能,使受训学员心态开放稳定、敢于应

对挑战、富有创新活力、促进团队形成。借助训练后的促动、感悟和思考,影响和指导自己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四、活动对象

黔西南民族职院普通话协会2009级—2010级干部及成员

五、应邀嘉宾

团委领导及老师普通话协会指导老师院学生会主席

六、活动时间

2010年11月20号中午13: 00—19: 00(有特殊原因

另行更改并通知)

七、活动地点

民管校足球场(主席台下集合)

八、活动准备

为加强对活动的领导特此成立活动小组

组长:院普通话协会会长李兴波

副组长:各部部长

成员:院普通话协会全体成员

活动物品购买组:人事部

购买物品:红布5米大彩色笔4支(黑色)5斤废报纸

一次性杯子2袋一桶水3本信签纸3支中性笔

裁判组:院普通话协会正负会长、秘书长、嘉宾

九、活动流程

1.开幕(13:00—13:10)

各小组按组列队,总体成方阵,小组负责人在队伍前

面,负责好整队工作,由总负责人讲话,动员学员积极表现,宣布活动开始。

2.各小组自我组织(13:10—13:50)

由小组负责人带到指定活动区域,各组设计组名和

小组口号,讨论小组合唱歌曲,组员之间互相交流,互相认

识,组长带领各组展示自我风采(口号,pose,选出领唱,全体组员合唱一首歌的高潮部分),开始展示风采之前只有8

分钟准备时间。

3.活动细节(13:50—17:40)

4.成绩汇总(17:40—18:00)

由个小组组长汇总成绩登记表,通告成绩,各素质拓

展小组合影留念,拓展训练活动结束。

十、活动预算:

红布5米20元大彩色笔4支(黑色)8元

5斤废报纸5元一次性杯子2袋3元一桶水 7元

3本信签纸 6元3支中性笔6元就餐费 __人*6元

总计:55+__人*6元=

十一、注意事项:

1.保持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各小组负责人对小组

负责,小组成员须听从指挥,不得擅自行动,嘻哈打闹。有

意外发生或有特殊情况及时向负责人汇报,请假。

2.时刻牢记安全第一,严格按培训中规定内容行事,发扬团队协作精神。

3.所有参训人员必须穿宽松的运动装或休闲装,必须

穿软底运动鞋,女生不能穿裙装,披长发,不允许带手表之

类容易造成划伤的物件,本次训练需要学员提前做好充分的休息。

4.在训练的整个过程中要保护好场地环境,不得乱扔

垃圾,活动结束各小组及时将垃圾收集到指定地点,统一在活动结束后处理。

5.每个活动环节如果超过时间就算作未完成,进行下

一项。

6.活动结束后的可以继续使用的物品统一交回团委办

公室。

十二、活动总结:

所有参加本次拓展活动的成员上交一份培训心得。

策划人:曹胜松

大学生科研素质训练 篇11

关键词: 教师角色 角色行为 互动生成

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看,大学生综合素质课堂教学是学生参与教师预设的活动,从活动中实现体验、感悟与提高目标的过程,学生在互动教学的情境中提高综合素质。在互动生成的教学情境中,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诸要素的动态协调,在教学内容、教学法、课堂环境等多方面发挥引导者、促进者等角色的作用,营造学习共同体,选择开放灵活的活动任务,加强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等微观角色行为。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角色

(一)积极的课程实施者

传统观念里,课程开发是课程专家的事,课程专家对课程做出预先规划,并且具体规定教师必须知道、讲解和要做的事情。教师的角色任务就是准确领会设计者的意图,遵照设计者的意图执行既定的课程方案。这种观念假设课程专家是权威、决定者,强调课程设计的优先性和重要性,强调课程计划所具有的示范作用和明确效用。教师则被认为缺乏课程素养,不能充分理解课程,需要依赖预先规划,并且需要明确的实施指导说明。这种观念忽视课程实施的动态复杂性,忽视课程实施过程中各种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期性,同时忽视教师作为课程实施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否定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而实际情况是,课程实施必须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完成,而教学情境总是独特的、异质的、复杂的、动态的。课程专家无法预知所有的教学情境,因而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情景之外预先规定的课程只是一种理想的课程。相同的普遍的课程内容要具体到特定的教学情境,需要加入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由教师对课程进行调整、修正。

为协调预设课程适切于具体教学情境,教师会对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加工。这种调整、加工是建立在领会课程设计者的意图的基础上的,但绝不是机械被动地消费课程。教师不是单纯的课程实施者,而是具备课程实施和课程开发者的多重身份。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按照自己对课程和学生学习需求的理解,对课程进行个性化演绎和决策。在这样的课程实施中,教师由于比课程专家拥有更多的实践性课程知识,对教学情境了解更多,对学生学习需求和身心状况更明了,因此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机智的教学者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反应和课堂的互动是不确定的,因而会随即发生教师无法预设的状况。对于这种预设外的状况,或者视而不见,或者将其引导至预设方案的轨道上,或者将其视为生成性资源加以利用。在生成性教学观下,教师面对预设外的状况,应迅速加以判断,临场进行决策,调整教学方案,设计实施适应于教学情境的新教学方案。这种临场的教学决策行动能力,就是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作为临场智慧,其魅力在于教师面对没有预见或者预见不足的教学情境,在准备不充分的条件下作出教学决策和行动。比如面对学生质疑、学生发生错误,教师无法停下来思考和筹划,必须迅速应对。比如在某教师的一堂关于着装的礼仪公开课上,在给学生讲着装的原则及礼仪时,班上的很多学生霎时大笑,原因是那天在场听课老师着装刚好与上课内容背道而驰。有效处理这个偶发事件需要教师的临场机智,不但保证教学朝着对学生发展有利的方向演进,而且保证教师从教学情境中获取教学决策所需的有效信息。

教学机智需要教师积累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性知识。Richards曾经从语言教学角度提出实践性知识,包括关于教学的公共理论和教师的个人理论知识,即教师对教学的看法、观点、信念等;教学技能、交际技能、学科专业知识,包括语言、语言学习、教学法、语言测试、语言学习环境等相关的一切理论、概念、原则,构成教师进行综合素质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教学决策与推理,环境知识,教师对课程及当代大学生特点等实际情况的了解。钟启泉指出实践性知识是凭借经验主动地解释、矫正、深化而形成的综合性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情境中总是具有某种判断和选择的决策功能,对于不能从理论上解决的问题,从多角度加以整体把握,洞察多种可能性。实践性是支撑教学洞察、选择与判断能力的基础。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课中教师的具体角色行为

(一)构建学习共同体

张建伟指出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团体成员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在大学生综合素质课质疑的团队训练课上,教师一般会把学生按照不同的标准分成四到六个学习共同体,每个共同体的构成要素至少包括:以身份建构为发展目标的参与者;促进参与者成长的共同目标;互动的交往,以平等的身份进行分工合作,在竞争中发展,获得认知、情感和能力的成长;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参与者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发现、探讨问题,以便参与者获得学习体验和生活感悟。学习共同体的特点是进行合作化学习与对话交流式学习。首先,要求在学习共同体中进行合作学习,即要求学习共同体成员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团体之间的互动而建构知识体系。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其次,要求在学习共同体中进行对话交流式学习,即要求学习共同体成员通过对话建构知识体系。共同体成员在问题情境下展开对话,不仅获得显性的知识和思维的训练,而且获得更多隐性知识与能力,如交流能力、表达能力、情感能力和认知问题能力,等等。

(二)设置有效的活动

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学课堂中,活动是重要的教学形式和途径。有效的活动,应该是目标明确、形式多样、繁简适当的。

一是活动目标要明确、具体、层次清晰。任何课堂活动都有目标指向。每一项活动的目标都要明确、具体、层次清晰。所谓明确,就是对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什么问题,要掌握什么知识,要培养什么能力,教师和学生都有清楚的认识。所谓具体,就是活动的目标细化为许多具体的语言行为目标,教师和学生对可以用所学的语言做什么事情有具体的认识,活动可以实际操作,活动目标是否实现可以检验和评价。目标层次清晰是指目标应该是层层分解的。教学活动是一个有机过程,既定的目标始终贯穿其中。比如,团队信任训练的过程中的活动——信任背摔及穿越障碍的目标就是非常具体、明确可操作的。

二是活动要形式多样。活动形式单一,容易造成学生枯燥厌倦。不同活动采取不同形式,可以增强课堂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三是活动要繁简适当。活动有繁简之分,过于简单或繁琐都不利于活动的操作。如果把活动设计得过于繁琐,每一两分钟就要换一个活动,那么学生就没有足够的自我空间,完全在教师指挥下操作。往往有多个活动和步骤组成的复杂活动项目,设计时要求将其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在控制活动繁简程度的同时,还要合理分配活动时间,避免前面的活动占用过多时间,后面的活动比较仓促。

(三)组织课堂互动

综合素质课堂教学要求进行真互动性课堂教学。大学生综合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是指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既定的综合素质提升目标而在共同构建知识与发展能力的过程中进行的交流活动。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要素中两个核心要素即教师和学生之间展开的双向交流活动,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深层次进行师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类型主要有两种:启动—反应—评价;启动—反应—跟踪。在启动—反应—评价的形式中,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后,学生作出反应,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反应给予评价。在实际课堂中,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要以“很好、不错、很有想法”等课堂用语对学生的反应作出评价。在启动—反应—跟踪的形式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后,学生作出反应,然后教师作出评价,并且继续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和讨论;另一种是教师或学生任何一方启动互动后,对方做出反应,然后一方根据另一方的反应发表自己的看法。启动—反应—跟踪形式是比启动—反应—评价形式层次更高的互动形式,前者在第三个环节,教师通过继续与学生交流,给予学生更多自由选择谈话的内容和形式,使他们联系自己的实际经验,表达他们愿意与教师及其他同学交流的思想感情,并与课堂里生活在一起的集体分享知识与生活经验,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大学生综合素质课堂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多采用第二种方式。

合理选择生生互动的形式。学生之间互动的形式主要有双人结对、小组活动与班级活动。双人结对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同时参与教学,扩大生生互动的参与面。但双人结对活动参与者有限,交流的内容受到限制,因而课堂中根据需要采取小组活动的形式。双人结对活动适合于完成短小、简单、易于控制的任务,比如镜像活动。而小组活动适合于完成游戏、角色表演、信息咨询、解决问题、交换意见等类型任务,如搭桥活动、风吹杨柳活动。小组活动中生生互动的优点是加强了学生间的多向交流,拓展了交流的层面,交流内容更丰富,产生更多的语言交际场合。班级活动中学生间的互动趋于多向与多元,互动人数多,如滚雪球活动。班级活动需要教师高超的组织调控,否则很容易导致学生参与互动的效率低下,为活动而活动,只看到热闹场景,学生没有收获。

(四)进行形成性评价——学生体验、感悟、提升的过程

大学生素质活动的教学课堂中,学生要完成大量活动。学生在完成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及完成活动后的结果都可以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和依据。这里所说的表现是指学习者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完成的质量、获得的感悟与体验等。具体地说,学生在课堂中的真实表现可以有以下几点内容:一是学生沟通能力的提升。二是学生感悟、体验及外在行为表现。需要重点评价学生行动的目的性、互动性、主动性,还应评价学生行动的实际效能。三是学生认知水平。教师应当采取有效手段了解学生的思维进程与线索,学生对教学信息的领悟程度,学生对教学资源的感受程度,以及学生接受新语言项目的敏锐程度。四是临场机制。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随机构建教与学的关系的过程,所以学生在现场表现出来的临场灵活性、创造性及对学生情景的适应性,也是评价内容。五是活动的结果。除了表现以外,要依据完成任务的结果进行评价,任务的结果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实施课堂行为表现评价,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制定可操作性的标准,如是否按要求完成活动任务,是否合理有效地运用目标语言,在完成活动任务的过程中是否表现出创造性,等等。二是要合理评价小组成员的成就。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的贡献及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表现会存在差异。教师可以根据小组成员所承担的活动任务及在完成活动任务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汪霞,王文静.课程与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韩刚.课程与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3]Jack C.Richards Beyond Training [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钟启泉.教师研修的模式与体制[J].全球教育展望,2001(7).

[5]张建伟.网络协作探究学习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3(9).

[6]全守杰.“学习共同体”研究理论考察与新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0).

[7]左焕琪.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H.D.Brown.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上一篇:大河小学法制教育活动报道稿下一篇:在县直机关党建工作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