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素质分析

2024-05-25

大学生心理素质分析(精选12篇)

大学生心理素质分析 篇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心理素质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教育和心理学界的重视。我国对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早期的研究[1][2]主要集中于对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探讨和对青少年人格、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还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专门的心理素质研究。目前,我国对心理素质的定量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除了传统主题外,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心理素质概念的界定与测试工具的编制和对中学生心理素质进行测量分析等。文献检索尚未发现以中原地区中学生为对象的实证研究。鉴于此,本研究以河南省平顶山市区中学生为对象,集中研究不同中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差异,以期为发展中原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取平顶山市区6所中学(3所高中,3所初中),依据整群取样原则抽取所选学校一、二、三各年级学生,共发出调查表1000份,去掉填写项目不全的87份,有效问卷913份,有效应答率为91.3%。

1.2 工具

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该量表[3]共有四个维度,13个因子,98个题目 (正向题为47个,反向题为51个) 。这四个维度是耐挫维度、社会能力及其倾向维度、个性维度和学习能力维度,其中耐挫能力维度包括合作能力和应付挫折及压力2个因子;社会能力及其倾向维度包括人际沟通能力、责任感和适应环境能力3个因子;个性维度包括自信、自尊、意志、进取心、调节情绪能力和乐观6个因子;学习能力维度包括注意力和思维2个因子。

1.3 统计方法

运用SPSS10.0社会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F检验。

2. 结果

2.1 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学校差异和性别差异比较

分别对初中与高中生心理素质差异、男女生心理素质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初中生心理素质均分为3.1877,高中生为2.9281,初中生心理素质显著高于高中生(t=8.316, P=0.000)。在心理素质的各具体因素及分量表上,初中生的得分均高于高中生。

男生心理素质均分为3.0863,女生为3.0246,男女生心理素质均分无显著性差异(t=1.907, P=0.057)。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情绪调节能力、乐观、注意力、责任感、进取心七个因子得分男女差异不显著,应付挫折能力、适应能力、自信、自尊、意志、思维六个因子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另外,男女生在社会能力及倾向和个性分量表上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但男生在耐挫能力、学习能力分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2.2 初中、高中各年级心理素质差异比较

对初中、高中各年级心理素质差异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心理素质均分都存在显著的年级间差异。方差分析的事后检验(LSD多重分析)发现,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一、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分都显著高于三年级学生,而一、二年级学生之间心理素质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初中生心理素质总均分显著高于高中生;在心理素质的各因素及分量表上,初中生的得分均高于高中生。这表明,就总体而言,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显著优于高中生。这一结果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等人的研究[4]结果一致。高中生心理素质为何比初中生差呢?其原因值得深思。不少人在网上发帖感慨当前社会中“年龄越大、素质越差”,从小学、高中、大学到踏入社会,很多人的素质都呈递减趋势。这恐怕不仅仅是个人的原因,教育、社会也都难辞其咎。高中生的心理素质低于初中生,提示我们要对高中生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王极盛等人的研究发现,从初一到高三,中学生心理素质呈递减趋势,年级越低,心理素质水平越高,年级越高,心理素质水平越低。本研究发现,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的确存在显著的年级间差异。方差分析的事后检验(LSD多重分析)发现,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一、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素质均分都显著高于三年级学生,而一、二年级学生之间心理素质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与王极盛等人的研究不很一致,原因可能与被试的情况不同有关。王极盛等人选取的是北京学生,研究距现在已过10年,学生的生活环境、心理状况必然发生显著的变化。针对本研究的结果,较为合理的解释是,初三和高三学生都面临升学,心理压力较大,出现的心理问题更多,因而心理素质水平显著下降。这一结果提示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逐步成熟,但是并不意味着心理素质必然同步提高。对毕业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应该是中学心理教育的重要环节。

本研究发现,男生在耐挫能力、学习能力分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其应付挫折能力、适应能力、自信、自尊、意志、思维六个因素显著高于女生。分析原因,这应该与男女生的身体素质、智力发育特点和社会的性别定型化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男生的身体较女生高大强健,对生活中遇到的种种挫折困难,男生有着天然的优势,比女生更具耐挫力、适应性和意志力,而这些反过来又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与自尊感。同时,社会对他们的角色期待从某种程度上也强化了他们的上述心理特点。思维是智力的重要内容。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男女生智商虽然总体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各有各的优势、特点。一般来说,女生的空间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较男生高,而男生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则显著高于女生。本研究所测的思维,是指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男生高于女生的结果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

参考文献

[1]王社芬.护校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刍议.中华护理杂志, 1988, (05) .

[2]周美瑜, 李美珞.论学生练琴中心理素质的培养.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9, (04) .

[7]王极盛, 赫尔实, 李焰.9970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心理科学, 1998, (21) :404-406.

大学生心理素质分析 篇2

学生品德素质培养措施的心理分析

学校培养学生品德素质的多种途径与方法都具有心理效应.学科教学对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具有吸引、感染、激励和充实心理效应;非学科教育活动能多角度、多侧面、多维度地刺激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自我教育是学生在道德修养上的自觉能动性表现.

作 者:赵世伟  作者单位:开原教师进修学校讲师 刊 名: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1) 分类号:B844 关键词:学生   品德素质   培养措施   心理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分析 篇3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 大学生心理素质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心理素质作为我国进入21世纪后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是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各大高校都需要重视的一项建设内容。伴随人类进入到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速度也隨之加快,这使得我国对社会发展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人才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起来。因此,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主要基地,我国各大高校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深入分析大学生存在的心理素质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有20%多的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部分的大学生由于心理上的不良反应与适应性障碍,使得心理疾病的发病率达到了30%。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转型,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恐惧、神经衰弱、强迫症、抑郁、焦虑等[1]。同时,伴随社会经济的进步、社会科学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大学生在人生、理想、学习和就业等方面面临着重大的压力,这使得由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社会事件的比例也随之上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逐渐减弱。另外,“三点一线”的枯燥生活、失恋后的痛苦、成绩上的压力、价值观受到的冲击、人际关系面临的困惑、无处释放的充沛精力、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的矛盾等因素,都容易导致当代大学生出现心理失衡的情况,严重者会引发心理疾病。因此,面对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原因,并找出相应对策。

三、导致大学生心理素质问题的原因

1.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

大学生是个敏感的社会群体,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转型时期,心理发育还不是很健全,十分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且对客观世界还没有形成完整深刻的自我认识,在政治上仍旧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同时,大学生对新兴事物的好奇度较高,对于流行性、娱乐性和刺激性的事物缺乏免疫力,且缺乏客观分析事物的能力和较高的自律性[2]。而在社会转型时,外部社会环境必然会出现较大的变化,其中的一些负面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就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因此,我国高校应该将心理素质教育融入整个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当中,并作为其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不断地净化校园内部环境,从而有效帮助大学生抵御外部环境的消极侵害。

2.高等教育内容改革的影响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当高等教育进行改革时,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并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一是高等教育价值观的更新。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价值观念上与小学和中学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使得大部分大学生,特别是刚刚入学的新生,对新的教育环境不适应,无法随着教育价值理念的转变而更新自身的价值观,导致其出现压抑情绪的情况。二是招生就业制度改革。我国的招生就业制度改革后,大学生的思想包袱逐渐加重,特别是一些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学生。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这些学生内心的自卑情绪会被无限地扩大,从而使得其在生活、思想、行为和情感上都感觉压抑,进而逐渐丧失掉理想,进入自我封闭的状态[3]。

四、解决大学生心理素质问题的对策

面对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种种现状,高校应该做好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分析其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做好正确引导。首先,高校教育者应该坚持正确的政治教育方向,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教育指导思想,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提高大学生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抵抗力。其次,将普遍教育同个别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从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心理学相关知识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大学生心理技能的培养和训练,积极展开各项心理教育工作。并且,针对不同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使其达到心理平衡。最后,做好校园内部的文化建设,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充分发挥大学社团的重要作用,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融入社团活动当中[4]。通过社团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其能够更加快速地适应大学教育环境,从而有效地调整自身的价值观,使其能够树立正确的大学教育价值观念。

五、结论

总而言之,21世纪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找出大学生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推动社会发展变革,促进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卞风燕.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对策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5.

[2]王滔.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

[3]武昊宇.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9(06):88-90.

大学生心理素质分析 篇4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素质,心理状况

大学生是新生代的力量, 是未来社会的主要生力军, 大学生道德及心理状况如何, 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 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及心理状况属于特定社会群体的社会现象, 因此它的好坏可以直接反映出这个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及心理现状是令人困惑的。他既有好的方面, 也不好的一面。在就业、经济社会压力下, 大学生的道德及心理现状是值得思考的。作为社会的一员, 社会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与心理状态起了主要的影响。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及心理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调节意识、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及心理健康意识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他们渴望成才, 准备献身事业, 报效祖国, 积极思考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角色, 其危机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爱国主义情感强烈, 爱国主义的行为更加理性

当代大学生明确意识到了国家政治环境对自己成才的重要性。学生对政治生活中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如社会分配不公问题、社会腐败现象、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社会治安问题以及国企改革与发展问题都比较关心与担心。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是沉淀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民族魂,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祖国的兴衰荣辱而浴血奋战、死而后已。当代大学生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他们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有着为祖国献身的强烈责任感和坚强意志。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4年1月对全国20所高校大学生进行的调查表明, 近九成的大学生认为我国将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 在未来发展道路上不会有大的变化或反复;91.9%的大学生愿意为防止国家分裂和抵御外敌入侵作出贡献。对于台湾问题, 我国青年认为如果台湾独立, 政府应当“用武力捍卫统一”的占压倒多数, 高达84.0%;认为应当“不承认台湾独立也不诉诸武力”的占9.6%;认为应当“承认台湾独立”的仅占1.8%;另有2.5%的人回答“说不清”, 2.1%的人选择“其他”。[1]近年来, 在反对台湾“公投”等一系列重大的政治斗争中, 当代大学生高度赞同党和政府的立场, 坚决维护祖国统一。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 政治视野比较开阔, 政治评价更为积极

广大学生已跳出传统视野, 能从更广阔的背景上看待政治问题。当代大学生在实践中已经认识到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 感受到了祖国的发展与进步, 政治心态渐趋成熟。对政治问题分析日趋客观、理性, 政治鉴别力明显增强。当代大学生能比较冷静思考, 自主判断有关政治问题, 已不再被某些政治思潮所左右。学生政治鉴别力进一步增强, 并能从国家利益大局出发看待国际关系, 逐步认清了西方民主自由和人权以及各种破坏祖国安全统一的思潮和势力的本质面目。

(三) 社会责任感较强, 参与公益事业、服务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

每个人都只能而且必须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 必然与他人、群体或组织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也就承担着诸多的责任和社会义务。1998年对全国十六所高校的调查表明, 当所在集体获得荣誉时, 80%的同学感到激动和高兴;当做了有利于集体和他人的事时, 80%的同学有愉快情感的体验。2005年北京高校调查显示, 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参与意识, 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83.5%的大学生愿意参加志愿服务工作, 74.2%的大学生为“希望工程”捐款, 79.1%的大学生为贫困或受灾地区捐过衣服、棉被等, 75.6%的大学生参加过有困难的同学捐款、捐物等活动。

(四) 自我的认识趋于客观, 危机与竞争意识增强

当代大学生就业方向明确, 目标选择比较成熟。不仅对现实有独立的思考, 而且对未来也有独到的见解, 择业方向与目标的选择就是他们定位自身、定位社会的最本质的体现。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对社会大环境及其变化趋向有了深明的了解, 已跟上社会的形势, 表现理智与成熟。

当代大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青年, 从思想道德状况来看, 有理想、有追求, 成为青年学生的主体形象, 在时代变动、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 青年学生在寻找、选择、思考中变化, 又在变化中寻找、选择、思考。大学生在追求上, 从理想转向注重实惠, 已经不在沉迷于对理想的幻想, 他们更愿意扎扎实实、掷地有声做事。

(五) 多数大学生在科学知识的广博与专深上有较高的要求

由于价值观念的变化, 他们的成才目标不仅与社会价值、政治价值、道德价值联系在一起, 而且职业目标更为突出。他们大都希望在所学专业上成名或是在将来的管理工作上显露才华, 竞争意识比较强。在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寻找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 并在探索、认识、评价自我的同时, 从广阔的范围来准备自己, 由此产生出强烈的自我发展愿望。因此, 校园里出现了电脑热、外语热、考研热、第二专业热。

(六) 感恩与报恩意识增强

由于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的长期熏陶和亲身感受来自长辈的关爱与呵护, 当代青年对于孝敬父母的责任意识非常清晰。2003年相关部门对某地区14所不同类型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 如在回答“到目前为止, 对于你的成长和进步, 你最感激的对象是谁”时, 排在前两位的是父母 (86.2%) 、老师 (47.3%) 。这一结论在对教师的调查中得到进一步印证, 只有5.6%的老师认为大学生不孝敬父母。

2003年的寒假, 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003级的400多名新生被要求完成一项家庭作业:回家给父母洗一次脚。许多同学都说, 给父母洗脚看上去是形式, 但它是表达亲情的形式, 做与不做绝不一样。许多师生认为, 通过这一行动, 可以使两代人更好地沟通感情、交流思想, 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操。

(七) 崇尚艰苦创业、在困境中自强不息

近几年来, 很多贫困学生通过家教、假日做兼职等勤工俭学的方式支付自己的学费、生活费, 以此来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支持自己完成学业。更有人在毕业后主动申请去参加西部贫困地区的建设, 力求用自己获得的知识来改变贫困地区的现状, 并通过艰苦的环境来磨炼自己的意志和耐力。

然而, 与此同时, 我们也确实能够清楚地看到, 如今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 观念上、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 心理上产生了变化和扭曲,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大学生的诚信受到质疑

据2005年6月, 北京96家用人单位的统计显示, 毕业生毕业后3年内跳槽率达到70%。有人认为这是当代大学生诚信的缺失, 对所在单位工作不负责任的表现;而大学生则辩解, 工作环境和预期相距甚远、个人能力得不到发挥、待遇低是迫使他们频换工作的主要原因。其实这是在享乐主义人生观的影响下, 对享受津津乐道、不愿实干苦干, 想走捷径。因此不少毕业生以工作轻松、条件舒适、待遇好、工资高为择业标准;有的把“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改为“到拿钱最多的地方去”;有的甚至宁愿放弃所学专业到经济发达的东南部和大城市去, 而不愿意到人才奇缺的最能发挥专业才能的地区去建功立业。

(二) 舞弊现象严重

近年来, 我们时常可以听到关于大学生考试舞弊被严厉处分的报道。在大学校园里, 考试作弊现象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尽管各高校采取了最严厉的处罚措施, 但这股风头并没有被遏制住。调查显示, 许多学生对作弊现象强烈不满, 要求改变这种现状。当下大学的“作弊率”居高不下, 很大程度上是和学分、奖学金有关。各大高校对奖学金的评比都有严格的画线, 事实上, 作弊现象在全国许多高校内普遍存在, 即使是我国最拔尖的一些高校也有这种现象。

(三) 思想道德心态逆转, 理想追求淡化

知识经济条件下, 社会对大学生寄予厚望, 而一些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却令人担忧。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 强调个人本位, 社会、集体次之;在物质和精神关系上, 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 忽视远大理想和目标, 不少人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 重实惠、求实用, 从而淡化社会责任感, 甚至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在索取与奉献关系上, 则一味地强调索取, 认为个人贡献应与社会索取相等价。还有部分学生在价值观取向上过于急功近利, 敬业意识薄弱, 理想追求淡化。

(四) 自我意识膨胀, 生活行为失控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 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但是由于他们的辨析力尚弱, 自我控制力较差, 因此, 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 不能正确掌握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的界限, 进而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控等现象。在个人文明举止方面, 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随意、庸俗被少数学生看作是一种“潇洒”, 而对道德、纪律的蔑视与叛逆却被看作是有个性。在男女交往中, 只注重感情体验、生理要求, 面忽视男女双方爱情的义务和道德责任, 甚至有个别学生对学校严令禁止的婚前性行为的做法漠然置之, 认为这是个人的自由。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 不少学生对这一体现大学生责任感与文明程度的规范未加重视, 甚至行为失控:损坏公物、随地吐痰、买饭加塞等现象时有发生。

(五) 生活追求新潮, 安逸享乐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高档化, 在现代生活消费意识熏陶下, 青年学生也纷纷追求生活的新潮化和高档化。在生活方面, 推崇及时行乐, 吃讲排场、穿讲高档、玩讲多样、相互攀比、超前消费。生日及节假日往往成为他们物质消费的庆典, 狂欢宴饮、挥洒人生, 甚至一些来自边远山区的学生出现不惜“借钱过好日子”。而对提倡节约一滴水, 一度电, 一粒粮嗤之以“小农意识”;在学习方面, 贪图安逸, 缺乏积极进取向上精神, 声称“分不在高, 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 作弊则灵”的所谓“治学原则”;在爱护保护他人成果方面, 表现出道义上的缺失, 随意破坏、剽窃事情时有发生。

(六) 自我意识的模糊与困惑

据某项调查显示, 某地区21%的大学生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有一部分学生看到班上有些多才多艺、能力较强的同学, 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事事不如人, 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知道自己不足, 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己。心理咨询专家指出, 在大学阶段, 新生的个体自我意识逐步增强, 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 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 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 加上心理的易损性, 一旦遇上暂时的挫折和失败, 往往灰心丧气, 怯懦自卑。而且新生对于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 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 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 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

(七) 环境改变产生心理适应障碍

大部分大学生均会出现这样的反映, 由于环境的改变, 自己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中学时教师为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 总爱把大学描绘成一个“人间天堂”, 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在高中埋首苦读。但学生跨入大学校园后, 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一部分学生还发觉在高手如云的新的集体内, 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荡然无存, 无形中产生一种失落感;另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困惑心理。与中学相比, 大学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 灵活性和探索性, 进大学后, 他们一时无所适从。有些学生感觉一下子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了绑, 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学习, 以致心中忧郁、焦虑;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 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过渡到相对自立的大学集体生活, 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空洞感。

(八) 人际交往困难

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 目前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 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敏感, 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 经常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 这一切难免引起一部分学生的孤独感, 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使得他们害怕与他人沟通思想感情, 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这种人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 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还有些学生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 在新同学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 其中一部分人便独来独往, 不与他人接触, 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与心理问题现况的影响因素

如上种种现象表明了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及心理状况仍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 这与党和国家对于青年学生高素质的思想及心理状态要求相差甚远, 与肩负未来的历史使命所需格格不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市场经济体制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竞争体制有利于促使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促使进取观念、平等观念、价值观念、竞争观念等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强化, 从这一方面来说, 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趋于务实, 即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又是个人意识的觉醒, 值得肯定。但另一方面,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 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其消极因素也是非常明显的。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腐朽丑恶的现象沉渣泛起, 并很快成为一些人衡量价值的标准, 而社会又未能适时确立更完善的价值标准, 导致部分大学生过于关注自身生存状况和发展条件而削弱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大学生注重实惠的目标和追求, 无不体现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另一方面, 党风、社会风气不正, 少数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崇尚奢靡等腐败之风也极易造成大学生对社会消费产生不平衡心理, 荣辱观发生倒置性变化。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 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在这社会负面现象的影响下使部分青年学生走上了躬行践履的道路。

(二) 学校道德教育和管理的不足

长期以来, 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管理未能很好地结合, 存在着重理论, 轻实践;重说理, 轻管理;重形式, 轻内容的弊端, 而过高要求, 缺乏可操作性的道德教育体系, 也因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 一定程度上失去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行为引导和约束。由于较少把大学生健全人格和道德选择能力同具体规范协调起来, 不少学生受同乡、好友感情的驱使, 无视学校纪律, 参与打架, 搞同乡会, 甚至代人考试。校园中大学生重人情、轻法度的现象也从另一方面加剧了道德文明的偏离。

(三) 家庭教育欠缺和过分溺爱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 也是基础文明教育的起点, 要教育子女成为一名有高尚道德的人, 就必须从家庭教育开始。然而现实表明, 家庭的基础文明教育是不容乐观的, 一方面由于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文化教育的普及面还不够, 家长文化程度的偏低, 决定了学生接受家庭基础文明教育是低层次的、不全面的。另一方面, 七十年代后期出生的独生子女已开始进入大学, 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 往往受到过分溺爱。不少学生已习惯以我为中心, “人人为我”视其为理所当然, 至于“我为人人”既不去想, 也不愿去做, 久而久之, 尊敬师长、敬老爱幼观念淡薄了, 冷漠、自私、怕苦、怕累的坏习气养成了。一些家长宁愿自己吃苦受累, 节衣缩食, 也要让自己的孩子舒舒服服、体体面面上学, 对他们有求必应, 很少甚至不去过问他们的花费去向, 这无疑变相地鼓励了孩子的高消费, 滋生了摆阔气、讲排场的恶习。

(四) 大学生道德心理的不成熟

不少学生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 甚至我们从中还可以观察到某些儿童时心理的残留, 如有意试探纪律的边界, 明令禁止的却偏要去做, 不处分到头不作罢。另外, 在当前形势下, 许多学生对日趋多元的道德标准有时尚不能加以正确选择, 面对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道德、不文明的现象, 不能自觉地去身体力行那些良好的道德规范, 有的大学生在道德文明方面甚至知行脱节。因此提高大学生文明水准, 重视大学生思想教育, 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已势在必行。

三、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大学生道德及心理方面的不良现状

针对以上分析, 专家认为, 应尽快引导大学生道德及心理素质走向成熟, 当代大学生道德发展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但是, 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来说, 其道德状况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学校、社会、家庭应有针对性地做好各个方面的工作[2]。

首先, 努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大学德育体系。大学生存在的问题相当多的原因在于学校和整个社会的德育建设滞后于社会的经济发展, 从而使现有的德育模式不能很好适应现实的需要, 理论研究缺乏相应创新。因此, 教育部门从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和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 从新时期大学生的道德及心理状况实际出发, 恰如其分地确立大学德育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 从而构建一个切实可行的德育理论和实践体系。

其次,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着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道德的本性是实践的, 学校德育的重心应该放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判断、道德行为选择和自我心理调控等实践能力上, 而不是单纯的德育说教。学校的道德及心理教育必须致力于帮助大学生学会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其次要更新方法。德育方法、手段、载体是否得当, 是影响德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优质的德育资源只有与合理的德育方法、手段和载体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最终促成成效的提高。

最后, 坚持正面宣传, 抨击丑恶现象, 净化社会环境。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其成长过程特别是道德素质及心理素质的养成, 既需要主观的努力, 更需要多种客观条件的配合, 社会环境就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社会风气的净化对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形成良好品德有重要影响。因此, 全社会要形成合力, 加强正面典型宣传, 打击社会腐败现象, 进行社会综合治理, 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及心理的健康发展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王长恩.关于大学生道德现状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2年9月21日

国人心理素质现状分析 篇5

中科院院士、心理学专家王极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有36.7%的学生感到学习的压力使他们难以承受。他在对北京市两万多名中学生跟踪调查后发现,32%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较差。

不仅中学生如此,大学生也同样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北京市组织有关专家成立专门课题组,对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也显示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依据心理量表调查结果,北京市大学生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比例为16.51%,11%的学生自我评价心理素质较差或很差。与国内正常人群调查结果相比,大学生各种心理症状的得分显著高于正常人群,说明大学生群体相对于正常人群而言,是心理卫生问题高发群体。与国内大学生群体比较,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尚属较轻,可见全国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更为严重。

大学生心理素质分析 篇6

初中生体育教学心理素质初中生处于完善健全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是此时大部分初中生心理发展不成熟、不稳定、不平衡,因此初中教学应当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塑造和发展。体育活动教学不但可以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还可以对初中生的心理素质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因此,初中体育教学应当承担起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任,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坚持实施挫折教育,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开展多种竞技类活动,培养学生和合作竞争意识,让学生的体育素质和心理素质能够得到全面提高。

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受中考、高考的影响,初中生通常具有较大的学习压力,而且初中生心理发展不健全,容易产生逆反和叛逆心理,甚至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初中体育教学不但要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还应当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提高初中生的心理素质。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人格、意志的发展形成。学生只有通过正确引导的体育锻炼形式才能够达到调节心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协调能力,提高学生的直觉判断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环境能力。在初中体育活动中,通过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促使学生形成乐观、外向的性格,最终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发展。由此可见,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推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增强学生自信心和积极性

初中生的体育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基础较差的同学对体育活动一般缺少兴趣和积极性,不愿意主动参与课堂练习,大大降低了预期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因此,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才能挖掘学生的潜力和热情,最终达到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教学目的。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自信心和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是坚持因材施教,发展学生自身的优势和特长。首先,教师应当坚持与学生平等交流,营造轻松良好的教学气氛。只有师生之间能够互相尊重、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学生才可以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势。其次,初中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身体素质等心理、生理特征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可以使得所有学生都可以展示和发展自己的优势特长,更加快速的被同伴接纳,融入到体育活动中,从而获得自信心和认同感。最后,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体育教师可以进行单独辅导,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项目进行训练,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和积极性。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选择复杂、难度较大的项目进行训练,比如跳高、跨栏、长跑等项目,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第二是教师应当对学生给予积极评价,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积极的评价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提升认知能力,增强自身的自信。因此,教师应当要学会合理利用评价手段,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能力。一方面,初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语言去激励学生,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学校应当重视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的评价,将考核评价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使得每位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和把握,最终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三、实施挫折教育,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挫折教育是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受挫恢复力进行培养锻炼的教育,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磨练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体育教学活动一般采用身体练习的形式,通过反复的练习掌握运动项目和技能动作,学生通常会遭遇到很多失败和挫折。因此,体育教师可以巧施挫折教育,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一方面,教师可以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有效的磨练学生的意志力。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比赛中的关键时刻,引导学生投入其中,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比如,在长跑比赛的最后时刻往往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要求较高,领先的一方如何延续优势转为胜势,落后的一方如何改变局势反败为胜,这都是都学生心理素质的考验,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可以坚持到底,笑到最后。当然,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项目难度设置应当科学合理,才能有效的实现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和锻炼。另一方面,初中体育教师应当善于运用恶劣天气训练学生的意志力。体育活动一般在室外进行,通常会遇到恶劣的天气状况,大部分体育教师在这种情况下会改变教学计划,选择在室内开展教学活动。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恶劣的天气为开展挫折教育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和机会。比如教师可以在下雪之后组织学生打雪仗,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够锻炼学生抵御严寒的能力和战胜困难的勇气,磨炼自身的意志力。

四、开展竞技类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

竞技类的体育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求胜心,激发学生战胜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竞技类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第一,在开展集体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之间的协调发展,引导学生更好的与他人相处,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学会理解他人、与人合作,最终克服自身的狭隘思想,更好地融入到集体生活中。第二,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协调配合、竞争对抗的机会。教师在坚持“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科学理念的基础上应当重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与体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体现了民主与合作的关系,促使学生积极团结合作,互相鼓励和配合,最终实现学生之间协作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培养。第三,体育教师针对学生的比赛成绩应当认真评价,建立激励机制,对于成绩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和激励,对于表现不是很好的同学也应当给予鼓励和肯定,在帮助学生提高体育成绩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观念和协作意识。除此之外,充满团队合作氛围的集体活动能够给学生带来温暖、轻松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从消极、焦虑等不良情绪中走出来,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品质。

综上所述,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黄金时期,是进行心理素质锻炼的良好时机。初中体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坚持因材施教,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给予积极的评价,增强学生自信心和积极性;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的意志力;积极开展多种竞技类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有效地满足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最终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忠平.基于实际探索初中体育教育教学方式[J].读写算,2014,(11):243-243.

[2]万丛灵.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2,(13):253-254.

大学生心理素质分析 篇7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研究法:查阅运动心理训练的资料, 进行推理、分析。

2、训练比赛阶段小结研究法:就平时教学训练比赛中大学生心理方面引起的一些问题进行整理、分析。

二、分析讨论

1、心理训练的概念和作用

“心理素质训练”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本性特征施加影响、使大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为更好地参加训练和比赛, 争取优异成绩做好各种心理准备的过程。心理素质训练是运动训练的组成部分。在双方身体、技术、战术等训练水平相当的情况下, 心理因素往往对比赛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心理训练的主要作用就在于促进运动员心理过程的不断完善, 形成专项运动所需要的良好个性心理特征, 获得较高水平的心理能量储备, 使心理状态适应训练和比赛的要求, 为提高运动技战术水平、形成最佳竞技状态和创造优异成绩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心理训练的内容

心理训练分为一般心理训练和准备具体比赛的心理训练。“一般心理训练”的目的在于提高与专项运动有关的心理因素, 由于在强动训练全过程均可安排又称为长期的心理训练。准备具体比赛的心理训练主要是针对具体比赛而进行的心理准备, 一般在比赛前两三月开始练习, 并一直持续到比赛期间。赛前专门心理训练的目的在于使运动员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和运用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 以便形成最佳竞技状态。

3、心理训练的影响因素

影响网球心理素质的因素很多, 但可把它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主观方面的因素包括:专业知识的掌握、智力水平、技术水平、对待学习训练的态度都是影响运动员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会影响运动员心理素质和发展。客观方面的因素包括:教练员的指导水平、对训练的组织安排、采用的方法手段、同伴水平的影响, 正式比赛的实践, 以及学习训练的环境、场地、器材、时间等客观因素, 也都会影响退动员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4、大学生网球运动员的心理特点

(1) 大学生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大学生的心理还没完全成熟, 处在这一年龄阶段运动员的注意力有较好的稳定性、目的性和选择性。大学生网球运动员的感情很丰富, 对比赛兴奋易于冲动, 这与他们的神经系统的抑制薄弱有关。

(2) 大学生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根据我们在训练和比赛中的观察, 教练员在比赛和训练中对心理训练重视不够, 往往凭经验和习惯顺其自然, 就事论事临时处置, 致使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正常兴奋和过渡紧张, 缺乏自我抑制和调节的能力, 遇到挫折就束手无策。这样对比赛成绩有很大的影响。

5、教学训练中的主要表现

(1) 在平时的教学训练中的表现由于训练方法的单调和枯燥, 运动员心理上表现为单纯、机械、目标不清楚。主要原因是在培养运动员专项运动所需的兴趣、能力、性质、性格时, 心理品质上往往被忽视。在网球技术教学训练中, 教练员只教动作, 而忽视了动作的一些理论知识、重点难点的教学。

(2) 比赛中的表现

过度兴奋或过度紧张。比赛中, 比分领先时, 盲目兴奋, 沾沾自喜, 过高的估计自己, 不能按既定的计划打完比赛。当比分接近时, 盲目、急躁、不知所措。比分落后时, 面对困难表现出消极畏惧的心理。

6、心理训练的提高途径

提高运动员对心理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是实施心理训练的前提。激发队员热爱集体、维护荣誉、不忘耻辱、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每次训练课安排内容要丰富, 方法要灵活多样, 对每一项练习都要有明确的要求, 使运动员的训练目的明确。让运动员在练习过程中养成分析自己动作的习惯, 教练员对出现的情况进行鼓励或纠正。进行大运动量训练时, 教练员应明确训练任务和指出可能会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使队员在思想、生理和心理上做好充分准备。心理训练的目的是尽量避免运动员紧张焦虑情绪的出现, 保证运动员能够顺利完成既定的技战术, 取得比赛的胜利。

三、结论

通过对大学生网球心理素质训练的研究, 可以总结出心理训练是通过各种手段有意识地对大学生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 使大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因此, 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训练过程中。意志品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能立竿见影, 一蹴而就;而且培养的效果也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学训练实践表明, 采取多样化和有针对性的措施, 让大学生在网球教学训练中, 身心愉悦地接受, 在学习技术技能的同时, 使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提高个人意志品质, 从而增强竞争力。

摘要:网球是一项竞技性和娱乐性很强的运动, 由于激烈的竞争, 成功和失败的条件经常转换, 参赛者情绪状态也非常复杂, 参赛者经受着变幻莫测、胜负难料的激烈竞争的锻炼, 体验着种种情绪。大学生是将来步入社会的中坚力量, 高校通过开展网球体育课程和定期组织比赛, 在达到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的同时, 更能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促进其健康成长。通过文献研究法、训练比赛阶段小结研究法, 对青少年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的概念和作用、内容、心理特点及其表现、影响心理的主要因素、提高途径等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网球运动,大学生,心理素质,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1。

[2][美]温伯格:《网球心理训练》,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10。

[3]李秋良:《大学体育理论与实践教程》,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11。

大学生心理素质分析 篇8

关键词:大众健美操,大学生心理素质,作用

1、研究对象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0级和2011级,共15个班,700人。

1.1、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书籍等。

(2)调查问卷法:在2010级和2011级学生中共发放调查问卷表700份,回收700份,回收率为100%。心理素质训练是有目的进行心理定向训练和对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心理稳定和成熟,增强自信心,并形成最佳心理状态。大众健美操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作用。从15个教学班反馈信息中看出,大学生健美操课能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对大学生心理上存在问题的分析

2.1、动机

从调查结果看,部分大学生上体育课动机仅仅是为了玩乐,有的大学生不愿意上体育课。这说明大学生对上体育课的动机不正确,没有意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

2.2、兴趣

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大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这导致了大学生总体身体素质比较差。

2.3、个性品质

调查结果表明,部分大学生个性强、自私、不合群,缺乏自信;部分大学生有时情绪不稳定,如遇到困难与挫折,情绪失控。在体育课考试时,还有部分大学生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导致动作变形,失误率增大。

2.4、适应能力

调查结果说明,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适应能力比较差。如遇到天气不好的室外体育课,有些大学生就无法正确对待。

3、现代健美操特征分析

现代健美操融体操、舞蹈、音乐于一体,但它又不同于舞蹈。健美操是通过身体练习追求自我完善,最终实现健身、健美和健心的目标。健美操融音乐于一体,是因为在音乐伴奏下做健美操能启迪和帮助做操者更为有效地进行练习,练习者心情愉快地随音乐的频率、节奏练习,可以增强心血管和呼吸系统机能,促进糖元分解,提高大脑的血液和营养供应,从而有助于消除疲劳和开发智力。然而,健美操的音乐不能像音乐艺术那样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渲染和烘托练习的环境,但却讲究与做操者年龄和健康状况适宜的速度和节奏、与动作风格统一的旋律。

现代健美操的内容是在欧洲体操流派的基础上,吸收了东方体操基本动作和非洲舞蹈中优美而有节奏的有序动作构成的。健美操每一个动作可有效地训练身体各有关部位的正确姿态,使人体匀称和谐地发展,有利于培养健美的体态和风度,塑造健美的体形。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现代健美操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3.1、以健身为基础

融健美、健心为一体的具有整体效应特征的体育手段,既注重外在美的锻炼,又强调内在美的培养,较为明显地反映了健身、健美和健心的一体性特征。

3.2、健美操动作具有多变性和协调性

健美操不仅保留了徒手体操中各种类型的基本动作,而且从各种舞蹈及武术中吸收了许多动作,经过加工提炼使之成为健美操的特有动作。例如在完成大幅度的上肢动作时,多伴有腰、颈、膝和头部等动作,不仅使身体各关节的活动次数成倍地增长,而且可以变换组合形式,形成多种动作,有利于改善和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另外,还表现在动作的节奏和力度上,例如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两臂侧举并使其急速制动于平肩部位,这一动作可以在多种节奏变化中完成。这些动作能有效地提高身体的协调性。现代健美操的这种多变性和协调性不仅使它更富于美感,而且更突出了它的健美价值。

4、健美操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4.1、增强了自信心

从调查结果看,98%的学生通过上健美操课自信心增强了。无论是测验,还是考试,在做动作时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在开放式调查问卷中,多数学生认为通过上健美操课,不仅学会了美的动作,还懂得了如何表现美、体现美,自信心也明显地提高了。

4.2、提高锻炼身体的自觉性

在健美操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美的表现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健美操,提高学生锻炼的自觉性。从调查的结果看,学生上健美操课开始的出勤率是71%,上课迟到率5.3%,之后出勤率进一步提高,迟到率降到1.4%。其中,个别班出勤率达98%。参加课外活动的人数逐渐增加,有部分学生利用早操进行健美操锻炼,这充分说明了学生锻炼积极性明显提高。

5、结论

5.1、通过分析,大学生心理上目前存在一定问题。

在健美操课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5.2、大学生通过健美操课不仅提高了心理素质。

而且锻炼意志和锻炼的自觉性也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文化课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来朝.现代体育心理学[M].业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91.

大学生心理素质分析 篇9

一、“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 自我意识强, 合作意识薄弱

“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 他们在父母家长的娇宠下长大, 追求另类, 自我意识极强, 凡事强调个性, 拒绝平庸, 富有挑战精神, 以自我为中心, 但是因为家长的长期溺爱导致“90后”可能缺乏社会责任感。

(二) 心理承受能力弱

“90后”一直顺风顺水地长大, 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 导致他们一遇到挫折, 受到的伤害就是前所未有的大, “90后”大学生内心敏感脆弱, 自尊心极强。

(三) 崇尚民主、平等

“90后”生长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 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 具有强烈的民主平等意识。对于民主平等的口号, “90后”是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遇到不平等现象, 他们据理力争, 但是他们在为平等宣扬的过程中, 容易冲动。

(四) 感情丰富, 喜欢交友, 然而缺乏交友技巧

“90后”大学生热情爽朗, 情感丰富, 愿意交友, 但是却缺乏交友的技巧, “90后”大学生爱憎分明, 对能够使自己信服的人毫不犹豫地表示钦佩, 对看不惯的人也能毫不犹豫表示不屑,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自我保护意识过剩, 交友极其谨慎。

二、“90后”大学生的行为特点

(一) 个性张扬, 非常崇尚自由

“90后”大学生个性非常张扬, 对自己认识比较深刻, 对于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十分清楚, 自信心爆棚, 极有个性, 但是在社会责任意识方面就比较薄弱, 这使得他们在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 只考虑自己, 不顾全大局, 考虑不周。“90后”大学生对自由的崇尚程度也是远比之前的大学生更深刻, 崇尚自由并没有什么不好, 但是崇尚自由过度, 就会使得他们憎恶集体制度的束缚, 导致不服从集体的管教, 个人主义盛行。张扬个性, 崇尚自由在一方面来说是他们的优点, 但是过度的话就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例如遇到事情, 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 这就显得很自私。

(二) 沉溺网络, 漠视周围

“90后”大学生成长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 网络信息技术渗透进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通过网络可以做到不出门知天下事, 网络成为“90后”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 通过网络, “90后”大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 思维更加活跃, 反应更加敏锐,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为大学生带来好处的同时, 也会造成一些“90后”大学生过于依赖网络, 遇到问题, 懒于思索, 直接“内事不明问百度, 外事不明问Google”, 沉溺于网络营造的虚拟刺激之中, 对周围的人或事显得漠不关心。

(三) 独立叛逆, 内心敏感

“90后”大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长的溺爱中长大, 顺风顺水, 没经历什么挫折, 内心孤独而敏感, 一句稍微重一点的话就使得他们义愤填膺或者心灵受伤, 虽然他们生长环境不错, 但是他们反而非常独立, 也非常叛逆, 常常做出惊世骇俗的事情来, 网络上“90后”崇尚的“非主流”文化就是代表。

(四) 现实主义, 拜金主义思想严重

部分“90后”受到社会的影响, 年纪轻轻就功利心十分重, 不谈什么风花雪月的爱情也不谈什么崇高光明的理想, 金钱至上, 推崇“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 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90后”获取资讯的途径很多, 过早地接触到社会的功利面, 使得他们看淡世间的人情冷暖, 变得十分现实, 这样导致他们遇到任何事, 首先将自己的利益放在首要地位。

三、“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对其行为产生的影响

(一) 学习方面的影响

学校是做学问的场所,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只是调剂, 学习才是高校大学生的首要任务, 专业知识学得扎实, 才能对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些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 在学业上心理存在问题, 具体表现在, 大学的课程不像高中安排得那么紧凑, 学生有大量的空余时间, 这就造成学生过度放松自己, 将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娱乐方式上, 没有明确的目标, 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 觉得自己的前途一片渺茫, 消极情绪在心底滋生, 还有的学生对自己选择的专业没有兴趣, 心底十分抵触上课, 一提到有关专业课程的相关内容, 就感到非常厌恶, 还有的学生挂科门数过多, 提到学习非常容易产生厌恶的心理。这些消极负面的心理, 非常容易导致学生上课不听讲甚至逃课的现象。

(二) 人际关系方面的影响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和谐校园氛围的构建, 有良好人际关系网的学生往往自信开朗, 抗挫折能力强, 所以处理人际关系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门艺术。“90后”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希望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 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 “90后”学生缺乏沟通技巧, 这就导致他们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稍欠火候, 交不到自己意象中性格相合的朋友, 有时候往往还将别人得罪于无形中, 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内心非常渴望结交朋友, 却往往迈不出心里的那道坎, 挫败和压抑感随之而来, 这就造成他们越发孤僻自卑, 沉默寡言, 甚至减少外出的次数, 成为一个“御宅族”。

(三) 恋爱方面的影响

在大学阶段谈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恐怕是大多数大学生的希望, 大学时期的恋爱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也是心理成熟的表现, 处在恋爱中的人往往心情愉悦、乐观开朗、积极向上, 大学时期的恋爱有很多正面的影响, 但是由于大学生正处在心理成熟的过渡阶段, 这就导致大学生在面对恋爱中的摩擦的时候不能正确处理, 容易造成落落寡欢, 过分自责的负面情绪, 恋爱关系的恶化甚至会导致大学生精神大受打击, 情绪极度不稳, 做出不明智的举动, 对于学校和家庭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四) 就业方面的影响

随着义务教育的深入推广, 国民的受教育面积逐年扩大, 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数不胜数, 社会上的岗位供不应求, 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90后”大学生在学校被当成天之骄子般对待, 在家里被奉为珍宝, 这就导致他们非常自信, 对职位、薪金等期望要求比较高, 但是社会上的人才竞争激烈, 大学生由于没有什么工作经验, 在找工作的时候, 大部分企业不愿将重要职位交到初出茅庐的毕业生手上, 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导致大学生面临毕业就失业的局面。在就业难的大局面下, 大学生会产生焦虑、茫然、恐惧等消极的心理, 这些负面心理会影响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求职表现。

四、提升“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策略

(一) 注重心理素质教育, 开展心理辅导

“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 崇尚自由, 大部分大学生有比较明确的理想追求, 但是还是有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感到非常迷惘, 高校的管理者要重视这个问题, 注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开展心理辅导, 对有心理困惑的大学生及时引导他们走出困境, 克服心理障碍。

(二) 加强文化氛围建设, 营造良好氛围

良好的文化氛围有利于熏陶大学生的情操, 文化氛围的建设意义重大,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文化育人氛围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人格和品性。比如, 高校经常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 营造轻松愉快的校园氛围, 为大学生身心健康、修养提升、展现魅力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 注重能力培养, 提高心理教育水平

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软件条件是一支专业的心理教育队伍, 这支队伍的年龄结构、专业知识技能方面要做到平衡, 辅助教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专业辅导, 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不仅需要知识广博, 还需要具备专业的心理相关知识, 心理辅导老师要注意在平时的工作中总结经验, 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案, 还学生一个健康的心理, 还要不间断学习先进的专业相关知识, 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

(四) 坚持以人为本, 开展个性化服务

“90后”大学生是一群崇尚个性的群体, 在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时候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将“90后”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考虑在内, 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素质教育。还要做到因材施教, 对不同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以及就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要制定有针对性的辅导方案, 不仅可以突出学生的特点, 又能又快又准地解决问题。心理素质教育的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 例如, 可以通过团队辅导、心理访谈等形式的心理教育活动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解决内心的困惑。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时代在进步, 社会在发展, 长江后浪推前浪, “90后”大学生作为目前大学的主力军, 承担着促进社会发展的责任, 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高校要想培养高素质全方位发展的“90后”大学生,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 采用科学的方法, 完善教育理念, 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周定财.“90后”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J].高校教育管理, 2011, 5 (15) :79-83.

[2]苏玉华.“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教育对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 2011, 8 (17) :223-225.

大学生心理素质分析 篇10

一、在初中体育的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初中生面对学习的巨大压力,身体与心理上也随之发生变化。容易产生情绪不稳定,易产生极端的心理,与此同时初中生处在青春期,容易产生逆反的心理,从而影响初中生的学习成绩和生活。在加强初中生体育锻炼的同时,也要强化初中生的心理素质的锻炼,从而使初中生的身体和心理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

体育活动的锻炼能够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舒缓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意志的磨练。

体育锻炼也从属于心理调节的范畴,初中生需要在体育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进行体育锻炼与心理调节,体育活动中的动作技能能够使学生肢体的能力得到发挥,增强初中生的体魄;在小组的体育活动进行时,增强了初中生与同学、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在不断的交流中舒缓学生的学习压力等心理层面的压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体育锻炼不仅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发展,还能够在一定程度山锻炼学生的意志,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学生能够坚强的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压力,学会自我调节,增强与同学、教师之间的友谊,为未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锻炼

1. 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适度的体育运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体育运动的节奏调节自己的心理和情绪,在体育锻炼与体育游戏的失败与成功中寻找经验,丰富初中生的情感经历和自身的调控能力。

在初中体育的教学活动当中,体育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的特点,制定出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案,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的增加自我的认知,体育教师也可以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采取增强学生动作间的互动等方式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在集体的合作中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教会学生照顾他人、关心他人,从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2. 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当中,适应强度的体育运动锻炼能够使学生形成吃苦耐劳的精神。体育锻炼可以帮助学生在遇到困难阻碍的时候拥有客服困难的勇气,形成顽强拼搏的意志。在进行体育能力测试的过程中,教师要对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鼓励学生完成体育任务,一步一步的克服困难与阻碍,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

3. 建立多种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合理的评价体系制度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关键性措施,使学生在活动的体验中领悟快乐与挫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学生的个体情况受到多种外界因素和内在因素的影响,因此学生的个性特点都有所不同,通常用的两种方式分别为表扬性鼓励以及期待性的鼓励。

表扬性的鼓励。这种方式采用直接表扬的语言方式,从学生的优点出发,例如:针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学习上有所进步,就使用带有鼓励性的语言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信心;针对平时在课堂上很少发言的学生,对学生进行表扬,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期待性鼓励。这种方式要求教师充分的关注学生在课上或者课下的动态,对学生使用带有期待性的语言,这种方式可以放在表扬性鼓励之后进行。例如:“最近学习成绩总体上升的很快,如果在某一科加强学习,这样就更好”;“这项体育技能做的很标准,如果再在某一个动作上稍微的调整一下,看起来就更加的协调。

面对学生个体的参差不齐,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知识的辅导,扩展学生的运动知识,对不配合体育活动的学生,教师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分析这一类学生的心理状态,说服其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来,从而促进整体学生心理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的提升与发展。

综上所述,在初中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锻炼的途径渠道有很多,体育运动中的小组竞技比赛等小组合作能力的锻炼、小组交流的锻炼、小组竞争的锻炼都对初中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朝文.试分析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锻炼加强的途径[J].东方教育,2015(11):362-362.

[2]姜英浩.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途径[J].黑河教育,2015(10):44-45.

消防部队心理素质教育策略分析 篇11

关键词:消防部队 心理教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244-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经济的发展,消防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消防官兵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心理素质教育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对消防部队稳定性、消防工作的效率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消防部队基层官兵的心理素质教育,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联系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实际,依照客观规律办事,坚持正确的指导原则,确保心理素质教育顺利进行。

1 对消防部队官兵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

消防官兵尤其是青年官兵本身不具备全面的认知、鉴别、自我调节能力,心理素质并不稳定,容易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而消防工作对于消防官兵的心理素质有更高的要求;消防工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对消防官兵面对事故场面容易产生恐惧感;灭火前线工作时间紧迫,消防官兵充满紧张感,一旦出现人员伤亡会产生内疚和自责;为了完成救援任务,消防队员平时要进行紧张的体能训练,身体处在满负荷或者超负荷状态,引起心理上的疲惫,这些负面心理如果不能及时教育纠正,会给消防工作带来不便,造成潜在威胁。对消防官兵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目的在于解决其心理问题,保证消防官兵心理素質能适应消防部队的工作要求。而不同层次的消防官兵,心理发展的特点不一样,要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

2 消防部队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

对消防官兵进行心理教育要明确教育的内容和方向,根据消防官兵的心理现状分析其当前的需求,由此来制定心理教育的内容,包括对消防官兵生活中面对的各种问题:刚入伍的消防官兵,处于新环境的适应期,在生理及心理方面与以往的生活产生颠覆,对这方面要加强关注;成长期的消防官兵,比较关心考核入党、技术学习等问题;即将退伍的官兵重视转业、家庭婚姻等。根据官兵所关注的方面准备心理教育的内容,减轻消防官兵的心理压力,适当指导,使其为人生做出正确选择。解决了困扰消防官兵的因素,才能使其健康发展。

3 消防部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3.1 创造和谐氛围,优化部队教育环境

消防官兵长期身处部队当中,部队环境对其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营造温暖部队,深入基层官兵生活,加强与基层官兵之间的交流,了解其现阶段的需求与困难,化解各种矛盾,增进感情,让官兵在部队中感受到家的温暖,排解离家和对新环境不适应的烦恼,缓解消防工作带来的压力;创建文明部队,严格明确部队纪律,加强对各级带兵人的教育,正确处理严格管理与以情带兵、文明带兵的关系,让广大士兵感受到严中有爱、严中有情;文化部队在业余时间安排官兵置身于图书馆、阅览室、球类活动室、卡拉OK演唱厅等文化娱乐场所,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他们喜欢的文体活动中来,让他们在歌声中忘却烦恼,在对弈中消除疲劳,在读书中感受美好,将不良心理状态扼杀在摇篮之中。

3.2 引入心理教育人才,建立专业的心理辅导团队

组织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对消防官兵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了解指导;吸收引入专业的心理教育人才,配备合格的心理教育团队,负责制定心理辅导计划,传授正确的减压方法,有针对性的解决特定的心理问题;通过进修、考评、交流等方式提高其教育水平。

3.3 加强部门合作,有效组织管理教育活动

心理素质教育不是某一个单位的独立任务,需要部队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应该在各级首长统一领导下,由司、政、后、防各相关部门按职能分工,共同组织实施。训练部门要在计划、考核、管理及时间上予以保证;宣传部门要利用各种宣传设施和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政治部门在具体应用心理学相关知识及成果,对保障部队官兵的心理稳定,对部队的安全稳定进行有效工作的同时,要对开展这一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经验,及时归纳总结,并反馈给卫生部门,以便及时改进;当前消防部队心理卫生工作,主要还是该部门在具体负责,这也是消防部队的一个特色;卫生部门要主动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具体实施教育,保证教育内容的落实。

3.4 重视心理素质教育评价,建立官兵心理档案

目前消防部队缺乏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评价标准,仅仅根据各种量表进行衡量评价,为了对消防部队官兵心理素质教育的结果进行考察,并为以后进一步的完善心理素质教育方案,制定统一的评价原则,需要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评价系统。消防官兵通过评价系统客观分析自身心理现状,准确定位自身不足,判断需要改进的方面。

针对消防部队基层官兵心理特征,制作出科学的心理健康测试问卷,并在基层官兵中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测试,将测试结果进行理论分析并建立心理档案。在官兵发展的不同时间段(如新兵入伍、老兵退伍、重大安全保卫等),要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发现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患的人员,视情实施心理干预,情况严重的及时送专业机构治疗;另外对于在灭火救援、消防监督执法中受到伤害、经历恐怖灾难现场或参加重要执勤保卫任务,以及工作上遭遇重大挫折或婚姻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基层官兵,应当及时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与矫治,缓解官兵心理压力,防止形成心理疾患。

消防部队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心理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我国消防部队特色的心理素质教育方案,把心理学引入科技练兵之中,为消防部队的宏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对策,从而达到提高消防部队战斗力的目的。注重心理素质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具有时代性和消防部队特点的心理教育模式,积极的探索解决心理问题的思路和预防策略,维护部队的稳定和战斗力的提升,更好的保护社会安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林静,王三红.消防官兵的消极情绪及健康教育对策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3):43-45.

[2]徐丽,莫茜.浅谈部队青年官兵心理压力自我调适的方法[J].武警医学,2003(9):63.

大学生心理素质分析 篇12

笔者对我校2008、2009级护理专业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自信度调查、多元智能测试及SCL-90测量。调查对象为学生志愿者70人, 非学生志愿者100人。

1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特点

1.1 人际关系不够成熟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从生理上来说, 已经成熟或趋于成熟, 但从社会化程度、心理发展程度上来说还不够成熟, 在处理社会问题上缺乏成熟有效的手段。在问卷调查中, 与父母沟通交流困难的学生占25%, 他们经常埋怨父母不理解自己, 感觉家庭生活不幸福;31%的学生认为老师对自己关注不够, 他们既想得到老师的关注, 又怕受到老师的歧视, 自己很少主动与老师沟通, 在师生交往中经常处于被动地位。

1.2 消极自我评价

调查发现, 初中毕业自愿选择读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只有18%, 因为学习成绩不好、不得已选择者占56%。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是, 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产生的巨大差距, 使学生对自我产生否定的消极心态。41%的学生遇到问题时, 即使很简单的问题, 或稍加努力就能完成的任务, 也容易产生放弃心理, 会轻易地说“我不行”。

在对非学生志愿者自信度调查中, “非常自信”的学生占21%, “不自信”的学生占44%, 而对学生志愿者的调查中我们发现, “非常自信”的学生占15%, “比较自信”的学生占65%, “不自信”的学生占20%。

1.3 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 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中职学生多为15~18岁, 此阶段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发展, 越来越多地把关注的中心投向自我, 过多地从自我的角度考虑问题。调查中, 75%的学生是独生子女, 家长对孩子过度关注, 形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与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加相比, 学生的自理能力却十分欠缺, 学习上多是应付了事, 不求进取;生活上懒懒散散, 缺乏规律性;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追求的不是学习上的乐趣, 而是生活的舒适;学生关心学校的食宿条件是否满意比关注自身优点及不足要多, 对老师的要求高于对自己的人生职业规划;在医院实习不积极主动, 对患者或家属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很难做到态度和蔼、耐心、细心, 有部分学生表现为烦躁、不耐烦, 刚刚工作就有倦怠情绪。

1.4 情绪不稳定, 抗挫折能力较差

中职学生正处在青春期, 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而导致情绪大起大落, 容易冲动、缺乏理智。此外, 护理专业新生入学时, 从学生基本情况调查数据看,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面关注最多, 但实际情况是他们中考成绩并不理想, 心理上存在着相当大的落差。在人际关系方面, 与同学、父母及老师相处时出现紧张、焦虑情绪的学生占20%以上, 具体见图1。

1.5 缺乏应有的兴趣, 情感表现冷漠

中职学生应是朝气蓬勃, 情感丰富, 对生活充满热情的青年。但事实上, 不少中职学生情感冷漠, 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熟视无睹, 态度冷淡。调查中, 7%的学生对任何事情不感兴趣, 对兴趣爱好一题回答“呆着”;27%的学生喜欢上网聊天。面对生活挫折似乎习以为常, 其实是不知所措, 消极应对的情绪较多, 这都表明中职学生应对人生挫折的能力较差。

2 护理职业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

塑造护士形象, 重视护理实效是开展人性化护理的首要因素。对临床护士来说, 护理工作的对象是患有不同疾病、具有不同性格特点的患者, 而患者的病情又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护理工作头绪多, 意外事件多, 需要与患者、家属、医生等多方联系, 护士在整个医疗过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因此, 要求护士应该注重仪表、举止、言语等方面的职业修养, 注意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高度的责任心和沉着稳重、有条不紊的应变能力。护士要加强业务技术练兵, 娴熟地掌握各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和急救仪器设备的使用, 做到训练有素、技术精湛。尤其要注意时时处处给予患者人文关爱, 让患者、家属满意, 从而为医院赢得声誉[2]。

在对学生志愿者的调查中, 对“参加志愿者服务的原因”一题, 选择“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学生占57%, 认为在活动中能得到锻炼的学生占43%。

3 志愿者活动对学生的影响

(1) 志愿者 (Volunteer) , 联合国将其定义为, 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 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 可以定义为, 自愿参加相关团体组织, 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 合理运用社会现有的资源, 志愿奉献个人可以奉献的东西, 为帮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 开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实际的, 具一定专业性、技能性、长期性服务活动的人。志愿者不仅是给予了别人帮助, 同时也有收获———自我成长。志愿精神的核心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即志愿者在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发展。

一般而言, 对志愿者的基本素质有4个方面的要求:一是高尚的职业道德, 具有奉献精神、团队意识、诚实守信、尽职尽责、爱岗敬业。二是良好的知识储备, 在志愿者服务中运用自身具有的知识服务于社会。三是成熟的服务心态, 具有健康的身体与心理, 具有热情服务的心态, 勇于协调各方面的力量, 敢于承担各种压力, 积极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四是良好的服务技能与专业知识。

中职学生从事志愿者服务活动, 不是因为他们具备以上素质而成为志愿者, 而是要积极宣传、鼓励他们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 并且在中职学生日常行为考核中给予相应评价。学生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 学会与人合作, 感受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性, 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 当在服务过程中遇到困难时, 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不是简单的放弃或回避。在遇到别人对自己的志愿服务不理解甚至冷嘲热讽时, 学生慢慢体验到“我付出、我奉献、我收获、我快乐”, 感受到自己在服务过程中的不断成长。

(2) 中等护理专业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对其个人发展, 心理成长的影响, 见图2。

SCL-90量表是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角度, 评定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它对有心理症状 (即有可能处于心理障碍或心理障碍边缘) 的人有良好的区分能力。

本测验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测验的9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每一个因子反映出个体某方面的症状, 通过因子得分可了解症状分布的特点。

从调查数据来看, 学生志愿者与非学生志愿者在焦虑、恐怖方面无显著性差异。13%的学生志愿者有躯体化感受, 略高于非学生志愿者, 主要表现为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不适, 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等躯体不适表现。在强迫症状表现中, 学生志愿者比非学生志愿者高17%。强迫症状主要指那些明知没有必要, 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 还有一些比较一般的认知障碍的行为征象也在这一因子中反映。说明在学生志愿者中, 追求自我完美 (占学生志愿者的22.2%) , 自我要求较高, 不自信、不放心现象的存在。

学生志愿者与非学生志愿者比较, 表现突出的还有敌对和精神病性。敌对主要从3个方面来反映:思想、感情及行为。包括厌烦、摔物、争论直到不可控制的脾气爆发等方面。精神病性反映各式各样的急性症状和行为, 即限定不严的精神病性过程的表现。

(3)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能够促进其能力的发展。美国著名学者、哈佛大学教授霍德华·加德纳认为, 人有7种以上的思维方式与智能类型, 它们是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及自然观察能力[3]。我们对学生志愿者与非学生志愿者的多元智能进行了测试、调查、对比[4], 具体见图3。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的同时, 在音乐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自我认识能力及自然观察能力方面与非学生志愿者存在较大差异。而这些能力是可以在后天培养中得到提高的, 也是未来从事护理工作必不可少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董章霞, 陆美芳.护士情商培养与临床护理[J].淮海医药, 2008, 26 (6) :553.

[2]李颖.现代护士心理素质的培养[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0 (1) 59-60.

[3]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 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

上一篇:特色网络下一篇:金属离子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