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硕士

2024-07-11

工程管理硕士(精选12篇)

工程管理硕士 篇1

1.工程硕士培养的特点

(1) 培养对象的社会性。

工程硕士招生对象均为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工作业绩突出的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员已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工作业绩斐然, 有些甚至已经是高级工程师或教授级高工, 他们有丰富的阅历和实践经验。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 他们迫切希望能够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业务水平, 进行知识的更新。

(2) 培养方式灵活多样性。

在培养方式上, 为使企业能选送优秀技术骨干攻读学位, 最大限度地减少学员对本职工作的影响, 工程硕士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方式,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 根据学校培养方案规定的要求修完规定的学分, 通过学位论文答辩, 经学校审查合格, 授予工程硕士学位, 颁发工程硕士学位证书。这就使得工程硕士教育模式呈现出相当的灵活性, 这与工学硕士的培养方式有所区别。

(3) 课程体系设置优化合理性。

工程硕士在课程设置上, 要求教学内容具有宽广性和综合性, 能有效反映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本着宽口径、厚基础, 着力培养创新意识,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原则, 使工程硕士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和现代技术手段, 拓宽和加深工程技术知识。尤其是专业课设置内容的宽广性, 可以结合本领域的工程特点, 根据企业生产和发展的要求, 将本领域学术前沿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在理论上加以拓展。学生可根据自己将来论文的研究方向和工作需要进行专业课程的选修。

(4) 学位论文开拓创新性。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要求来源于生产实践或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工程项目策划、工程设计技术改造方面, 也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等方面。工程硕士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后, 进入了论文撰写阶段, 而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论文的区别更关键的是实践性与理论性。工程硕士的论文均来源于本岗位的工程实践, 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创新, 而且要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 创新是学位论文工作一个新颖的开端。

2.完善培养过程, 提高培养质量

工程硕士培养是校企之间的合作, 只有规范培养过程和管理制度, 才能保证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只有在管理上严格要求, 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尤其是异地班的教学管理, 更要规范严谨, 因为大部分学员都是生产第一线的业务骨干和部门负责人, 半脱产形式的学习, 对于他们来说, 的确存在许多困难, 其原因:学员们日常工作负荷已经非常饱满, 还有频繁的出差任务;很多学员毕业离校已经多年, 重返课堂后较难适应新的学习任务;外地学员还要克服来自家庭生活上的困难。针对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我们要结合本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总体框架, 应采取“集中学习, 分散消化, 阶段学习, 规范管理”的培养方式, 增强学员自觉遵守和执行学校教学制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于异地班, 在教学点开班之前, 学院与办班协作单位应根据学员的基本情况, 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 商讨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 力求使工程硕士所学知识具有宽广的综合性。

由于工程硕士生来自企业, 课题选自企业, 毕业后仍为企业服务。按照工程硕士培养的规定和要求, 学位论文的指导实行双导师制, 除了校内导师外, 在企业、工程单位内部聘任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学术水平, 并具备一定指导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校外兼职指导教师, 并采取联合培养, 分类指导的模式。论文的选题可以结合本领域和本岗位工作平台中的难题进行技术革新, 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经验丰富和校企联合的技术优势, 同时可以利用高校的有效技术力量, 为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开拓新思路。

3.关于今后工作的思考

工程硕士作为一种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是工科研究生教育模式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其生命力在于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种模式在实践中还需要不断完善, 以便充分发挥它对国民经济建设中人才培养和知识更新的重要作用。目前, 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已经逐渐走向成熟, 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 工科高校要充分利用高校雄厚的师资力量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 发挥本领域的优势, 办出特色:进一步完善培养过程中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管理模式, 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展网络远程教育模式;对工程硕士培养应建立相应的评估标准和检查制度;在培养过程中, 充分发挥学员的科研能力, 调动导师的积极性, 主管部门对工程硕士培养过程要严格把关, 导师对学员的论文质量要把关, 必要时, 要有一定的淘汰率, 宁缺毋滥。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 才能使工程硕士这一研究生教育的新模式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才能尽快地与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接轨, 为我国工程技术人员早日进入国际人才市场创造必要的条件。

工程管理硕士 篇2

【普通硕士】工学硕士

根据我国的有关规定,普通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

目前,我国学术型学位按招生学科门类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等12大类,12大类下面再分为88个一级学科,88个一级学科下面再细分为300多个二级学科,同时还有招生单位自行设立的760多个二级学科。

普通硕士的招生考试主要是年初的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简称”统考”),被录取后,获得研究生学籍。毕业时,若课程学习和论文答辩均符合学位条例的规定,可获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专业硕士】

专业硕士对大家来说或许很陌生,但说到MBA、MPA却是耳熟能详。其实,MBA、MPA正是专业学位中的两种类别。目前,我国经批准设置的专业硕士已达15类。

专业硕士学位主要包括: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BA)、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PA)、工程硕士(ME)、法律硕士(J.M)、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MPH)、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兽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等。今年年初,又新增了艺术硕士、体育硕士、风景园林硕士3个专业学位。

专业硕士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专业学位为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

专业硕士教育的学习方式比较灵活,大致可分为在职攻读和全日制学习两类。比较简单的区分办法是:招收在职人员、以业余时间学习为主的专业学位考试通常在每年的10月份进行,名为“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简称“联考”;招收全日制学生的专业学位考试与每年年初举行的“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简称“统考”)一起举行。

【普通硕士与专业硕士的区别】

培养方向不同

▽ 普通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 专业硕士是具有职业背景的硕士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招生条件不同

▽ 普通硕士则不需要报考者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历。

△ 专业硕士要求报考者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历,绝大多数专业硕士还要求在职人员报考需经所在单位或相应管理部门的同意,有的甚至要求所在单位推荐等。

招生考试不同

▽ 普通硕士的招生考试只有年初的“统考”,而统考以外的专业考试则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阅卷。

△ 专业硕士的招生考试有10月份的“联考”和年初的“统考”两次机会,考生可以自行选择,而这两大国家级别的考试的专业考试,也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阅卷。

入学难度不同

▽ 普通硕士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统考)完全是严进宽出的代表。据统计,2005年研究生考试考生人数为117万,招生人数只有32万,录取比例为3.7:1。北大、清华、复旦等名牌大学,以及微电子、信息科学、生物医药、世界经济、国际金融等热门专业,由

于报考者众多,录取率更低。据了解,一些名校热门专业的录取比例甚至为70:1。而一些二流学校的冷门专业却年年招不满。因此,入学难度取决于考生报考的学校和专业。△ 专业硕士的招生考试有10月份的“联考”和年初的“统考”两次机会,考生可自行选择。这两大国家级别考试的专业考试,是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阅卷。不同专业的入学难度各不相同,热门专业相对难一些。例如,2004年上海复旦、交大、财大三所高校MBA的录取比例在6:1左右;2004年全国法律硕士录取率则不到10%。此外,“联考”和“统考”的难度也不一样,由于“统考”考生远多于“联考”考生,考试竞争激烈程度自然也大。不过,“联考”的考试虽容易,但录取时更看重申请者的工作背景和经验。

学习方式不同

▽ 普通硕士: 全日制学习。一般为3年。

△ 专业硕士: 半脱产,学制2-3年。

学习费用不同

▽ 普通硕士录取为国家计划内(非定向、定向)的硕士生按国家规定享受免学费待遇。录取为国家计划外(委托培养、自筹经费)的硕士生须缴纳学费,一般为8000元/年,不同专业有所不同。对于自筹经费生、特困生等考生可通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或者商业贷款缓解学费的压力。

△ 专业硕士学费按照不同专业类别差别较大。例如,MBA的学费要十几甚至几十万元,而工程硕士的学费一般为3-4万元。专业硕士学位一般不能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文凭颁发不同

▽ 普通硕士同时颁发学位和学历证书。

△ 大多数专业硕士只授予学位证书,没有学历证书。但也有例外,例如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建筑学硕士等,就同时颁发学位和学历证书。

大体来看,“统考”生拿“双证”,“联考”生拿“单证”。

认可度不同

▽ 普通硕士:由于是全日制正规大学硕士毕业,拥有学历、学位双证,因此社会对这样的毕业生的认可度非常高。但企业在招聘时也会考虑到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弱点:光有理论,经验不足。特别对于硕士专业与本科专业方向完全不同,又从无相关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企业会有所顾忌。建议这类毕业生通过实习、兼职或考职业证书来加强自身的竞争力。△ 专业硕士:参加1月份统考的MBA能拿双证,而工程硕士目前只

能拿学位证,因此对专业硕士的市场认可程度略有差异。当然,随着近几年专业硕士种类不断增多,报考人数连年上升,因此人气带动了市场效应,其认可度和求职地位也逐渐上升,很多企业不再苛求学历证书,而是更关注专业学位证书本身的含金量。工程硕士

1、什么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它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在招收对象、培养方式和知识结构与能力等方面,与工学硕士学位有不同的特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2、我国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目的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改变工科学位类型比较单一的状况,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特在我国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为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促进科教、教育、经济紧密结合,为我国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和输送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增强我国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3、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情况

为使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规范管理、稳步发展,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考核验收,已下发(1997)57号文批准全国70多所高校具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就是其中的几所被批准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这些高校在加速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素质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有自己的核心专业研究领域,如武汉大学的水利水电工程硕士、华中科技大学的机械工程、工业工程硕士、武汉理工大学的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等都是在全国有名的专业。它们充分发挥现有资源,形成各自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取得了多项具有理论价值和生产实践效益显著的研究成果。

4、报考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条件

1.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或在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教学的教师;

2.获得学士学位后具有3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或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经历虽未达到3年,但具有4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或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且具有4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工作业绩突出。

报考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工作年限的限制,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的,需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从事工程实践两年以上,结合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方能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

报考软件工程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工作年限的限制,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的,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结合软件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后,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

[注].根据国务院学位办有关文件要求,专科生不能报考;本科毕业无学士学位者可以报考,但录取时不超过院校当年录取人数的10%。

5、考试方式和考试科目

参加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简称“GCT”),“GCT”试卷由四部分构成:语言表达能力测试、数学基础能力测试、逻辑推理能力测试、外国语运用能力测试(分为英语和日语)。试卷满分400分,每部分各占100分;考试时间为3个小时,每部分为45分钟。考生的“GCT-ME”成绩有效期暂定为二年。

专业课程考试: 专业课考试及综合面试。由各个院校自行出题和考核,着重考核考生从事项目管理工作的潜在素质、岗位经历和业绩。

6、工程硕士的考试方式

考试方式工程硕士生入学考试采取两段制考试方式。第一阶段为全国的联考,所考科目的命题及阅卷工作委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统一组织;第二阶段为各培养单位自行组织的考试,第二阶段的考试工作须于2004年12月31日前全部结束。

第一阶段,所有考生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GCT”考试(考生取得的“GCT”成绩有效期暂定两年)。该阶段主要测试考生的综合素质。考生当年只可选择1个培养单位报考。各培养单位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报考本校工程硕士研究生的“GCT”成绩合格分数线。

第二阶段,考生持本人的“GCT”成绩,到所报考的院校申请参加学校自行组织的专业考试和相关测试。持有2003年“GCT”有效成绩的考生,可以此成绩向任一工程硕士培养单位申请报名参加专业考试和相关测试。各培养单位根据考生的“GCT”成绩、专业考试和相关测试结果决定是否录取。

7、其他问题

1、第一次国家统考未能通过,但又非常希望参加项目管理的课程学习怎么办?

各院校不同。有的院校可以先参加项目管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学习,在学习期间通过国家入学考试就能转入项目管理工程硕士的学习,并且,大部分课程的学分获得承认,具体的政策请咨询相关院校。

2、工程硕士可以跨省就读吗?

可以,由于工程硕士不迁户口和档案,所以在全国哪里就读都可以。但是需要保证能够按时上课

3、学习期间是否转户口、个人档案?

学习期间不转个人档案、不迁户口关系。

8、学位问题

1、工程硕士怎样才能取得学位?

通过GCT考试和院校自行组织的考试,正式进入院校。

达到了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修满学分,课程考试合格。

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论文从开题到答辩一般时间不少于1年半。但从入学开始到论文答辩最长不得超过5年。

2、工程硕士颁发什么样的学位?

国家承认的 正式学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3、取得工程硕士学位能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可以。

9、工程硕士的学习年限

学制2—5年,一般课程学习约1.5年,毕业设计或论文约1-1.5年。

10、工程硕士学费

学费由各院校自行确定,一般为2.5万元至4万元之间。其中包括课程费用和论文辅导费用。

11、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招考与录取

1、考攻读软件工程硕士学位考生的基本条件

(1)具有学士学位或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包括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在职工作人员,原所学专业和年龄不限);

(2)较系统掌握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软件开发或软件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能力。

2、入学考试

 报考攻读软件工程硕士学位须参加入学考试。入学考试分全国联考和各培养单位自行组织考试两段进行。考试科目为外语、数学、专业基础和专业综合。其中外语和数学实行全国联考。专业基础和专业综合考试由各培养单位自行组织,重点是考核考生对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特别是计算机软件与信息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解决软件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录取

 攻读软件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录取工作由各培养单位自行组织和确定。录取分数线由各培养单位自行划定,录取人数由各培养单位根据社会需求和本单位的培养力量自主确定。录取名单及成绩送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备案。经教育部、国家计委批准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高等学校的招生方式,参照教高[2001]6号文件执行。是否参加全国入学联考,由学校自主确定。录取名单送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备案。

[编辑本段]2008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报名指南

一、考试时间及安排

2008年全国联考于10月25、26日进行。各学位类别考试科目及时间安排见附件1。表中所有科目的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组织。

二、报名及汇总

(一)今年全国联考报名工作采用网上报名与现场确认相结合的方式。首先,所有报考者须在有关考区考试主管部门规定的网报时间内,通过互联网登陆指定网站,填写、提交报名信息;然后,在规定的现场确认时间内,到指定地点缴纳报名费、照相、确认报名信息。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具体组织所辖考区的报名工作。报名工作程序及要求见附件2。

(三)现场确认时间原则上安排在7月18日-21日。网上报名应安排在现场确认开始之前进行,具体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时间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根据本考区情况自定。报考者应在规定的报名期限内进行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逾期不予办理。只在网上提交报名信息,未在规定时间内到指定地点办理照相、缴费及确认等相关手续的,本次报名无效。

(四)报名结束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使用学位中心提供的“准考证编制系统”进行汇总并随机编排考场、考号,发放准考证(准考证样本及考号编制说明见附件

3)。

(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应在7月28日前将本地区所有考生情况及考试所需试卷等送交学位中心,同时将电子版文件打包,登陆

(用户名、密码不变)提交。送交的材料包括:

1.考生基本信息数据库和图像信息数据光盘一式两份;

2.全国联考报考情况统计表(由准考证编制系统软件完成);

3.全国联考试卷申请单(附件4);

4.省级主管部门负责人、试卷接收人简况表(附件5)。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在提交上述材料前应仔细核查,保证各项内容准确无误。所有送交的文字材料必须加盖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公章。2008年在职攻读硕士全国联考成绩查询开通

本次十月联考成绩查询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只可以查到GCT(注:参加GCT考试的包括: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风景园林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翻译硕士、高等学校教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硕士)。

第二阶段将在12月中旬开始查询GCT以外(法律硕士、教育硕士、临床医学博士、临床医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公共卫生硕士、军事硕士、会计硕士、体育硕士、艺术硕士)的成绩。

所有大学的工程硕士都只有单证。

单证:学位证

双证:学位证、毕业证

回答者: longistina

工程管理硕士 篇3

[摘要]结合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教育实践和水电学科的特色优势,对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进行探讨,提出了水电工程建设的招标投标、设备管理、施工设备配备、机电产品开发、金属结构设计制造、输电线路工程六个工程硕士培养方向,以期探求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知识体系与培养方式。

[关键词]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水电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8-0018-02

[Abstract]Combined with education practice of engineering maste in the field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hydroelectric field characteristic, we discuss education schemes with hydroelectric characteristic for engineering maste in the field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In order to hunt after knowledge system and education mode, six education direction are suggested which follows: invite public bidding and bidding, equipment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equipment schem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product devolopment, metal structrure design and manufacture, transmition line engineering.

[Key words]Mechanical engineeringEngineering masteEducation schemesHydroelectric characteristic

水电能源是我国能源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5.1%。但其开发率却相对较低,目前不足30%。[1]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将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统筹做好移民安置、环境治理、防洪和航运。建设金沙江、雅砻江、澜沧江等黄河上游等水电基地和溪洛渡、向家坝等大型水电站。适当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在过去几年内我国水电事业得到迅猛发展。机械工程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各类机械装备和生产制造技术以创造物质财富和提高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工程领域。随着水电工程事业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大量具备水电知识结构体系的掌握水电工程施工机械设备设计、制造、运行管理、维护及采购的高层次复合型机械工程领域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文中结合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实践和水电学科的特色优势,研究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思路,以期提高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质量。

一、紧抓水电特色找准培养定位

近几年,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事业发展迅速,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三峡工程,向家坝、龙滩、溪洛渡等大型水利工程相继开工或竣工,各水电施工单位也相继屯集了大量相关人才,特别是从1999年到2004年,各单位都招收了大量本专科学生。如何对这些工程建设人才实现再教育,用最新的思想、最新的知识、最新的方法来武装他们的头脑,使其成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生力军,成为迫切需要。因此,探讨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是十分重要的。

1.培养对象定位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面向实际工程单位,学员一般都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专业背景,都有较强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更加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他们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但是他们毕业时间较长,基础和专业知识相对陈旧,外语水平不高,计算机基础和应用能力较弱。与一直在校学习的研究生相比,工程硕士因为工作性质的不同,对知识渴求的选择性更强。因此,在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专业化、个性化教育与发展体现得尤为重要。

2.培养目标定位

随着我国水电事业的发展,水电行业亟需大批从事水电施工机械设备设计、制造、运行管理、维护及采购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复合型工程应用人才。因此,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为:为水利电力事业发展培养具有一定工学理论基础和水电工程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掌握机械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解决工程问题的现代技术方法与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的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工程应用人才。[3~4]

二、构建“平台+模块”培养方案

“基础平台+专业模块”人才培养方案就是在学科或学科群的基础课程的优化整合与专业知识结构模块课程的一种人才培养方案。所谓基础平台,就是指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它是课程体系中的“知识核”,是课程体系中最重要、最稳定的部分,是培养方案中的必修课。[2]根据2006年国家教指委下发的《工程硕士培养手册》显示,工程硕士毕业时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学位课学分不低于17学分,每个学分16学时。过多的学分要求,会加大学生的“工学”矛盾。

兼顾整体性和综合性原则,设置平台课程如下:科学社会主义,外语(含基础部分和专业部分),高等工程力学,高等工程数学,计算机技术应用。

专业模块课程主要指选修课,它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是学生在修完平台课程基础上自主选择的课程。模块课程的核心部分是专业方向课程,是实现学生专业化,个性化发展的手段。根据水电事业发展的趋势与经济全球化的市场需求,设置六个专业模块,形成六个具有水电特色方向,如图1所示。

1.工程招标投标专业模块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加入WTO,水电工程建设项目从融资、招投标、施工到质量控制都逐步走向国际化。因此,水电行业需要大量精通英语,精通国际工程招投标行业标准的机械工程师。“机械工程基础平台+商务英语+招标投标”可以作为培养这类人才的方案。同时,该“商务英语”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商务英语,它服务于水电行业的机械工程师,具有专业背景的商务英语。

2.设备管理专业模块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规模大、投资多元化的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国外工程公司“引进来”和国内工程公司“走出去”,国际水电工程建设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施工设备工程以及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国内外设备工程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国际上出现了许多新型模式。国外先进的设备工程管理模式的引进,势必对中国的水电工程建设市场带来冲击和影响,因此水电行业迫切需要一大批掌握先进设备管理手段及信息化处理技术的机械工程师。“机械工程基础平台+设备管理+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培养这类人才的方案。

3.施工设备组织设计专业模块

在水电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过程中,需要设计人员具备地形选择、设备选型和系统规划与优化的综合知识体系,仅仅具备机械工程学科的知识是不能进行这些工作的。同时,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还要考虑环境与成本因素。因此,“机械工程基础平台+施工机械配备与选型+系统规划与优化”可以作为培养这类人才的方案。

4.机械产品开发与设计专业模块

随着我国水电能源开发的进一步深入,需要研究大量高质量的专用施工机械设备,以适应水电工程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及施工特点等。目前,我国水电工程施工机械设备大量是靠进口,设备费用高,且后期的运行成本也会因配件的采购、功能改造等而加大,因此这种现状已不能适应水电建设的高质量、高强度连续施工技术和工艺的需要。因此水电行业迫切需要一大批机械设计师,根据“机械工程基础平台+机械设计及制造”可以作为培养这类人才的方案。

5.金属结构设计制造检测维护专业模块

水电工程中有大量的金属结构设计制作与检测工作,同时在水电站运行过程中大量金属结构需要检修与维护。围绕金属结构开展其设计、制造、检测与维护技术研究,需要建立科学的知识结构。为此,“机械工程基础平台+金属结构加工技术+金属结构检测维护技术”可以作为培养这类人才的方案。

6.输电线路工程专业模块

输电线路的实质是可以输送电能的人工建筑物。输电线路的水泥杆和铁塔是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杆塔的基础是建筑物基础的一类,线路设计中重要的一部分是线路力学。输电线路是输送电能,且通常为高压、超高压输电。输电线路的选线,通过地区的地物地貌情况,杆塔所在位的水文与地质情况,以及施工和运行检修中测量等,需要工程勘测、水文地质和工程测量等学科知识。线路施工需采用大型牵张机械,输电线路的金具更多地涉及的是制造工艺问题,另外架空线和杆塔都有强度的问题,这些是机械工程学科知识。输电线路的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及管理等涉及到测量、气象、水文与地质、土木结构、电气、机械等学科的知识,因此,“机械工程基础平台+输电线路设计技术+线路运行维护技术”可以作为培养这类人才的方案。

三、资源整合保证培养方案实施

1.整合校内资源保证理论教学的质量

培养方案的实施很重要的一部分在于理论教学。上述专业模块,涉及多学科知识,仅靠一个专业的师资力量来完成教学任务是很困难的。通常,机械工程领域是依托在机械工程类学院组织教学,师资可以聘请经济与管理类、外国语类、土木工程类与电气类专业课教师进行教学。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应注意培养既热心工程硕士教学,专业与教学水平又高的教师组成较为固定的教师队伍。

2.校企联合保证实践环节教学质量

工程硕士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指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及最后的毕业答辩环节。工程硕士采用的是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模式,论文工作大部分需在工作单位完成。这给学校导师的指导带来不便。而且学员除要完成学习任务外,还要完成本职工作,压力大。因此,调动单位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单位导师的指导作用,至关重要。只有校企联合,才能保证实践环节教学质量。

3.提高工程硕士教育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

工程硕士这种不脱产的学习方式,增加了其教育管理的难度和复杂度。工程硕士的教育是一个过程管理过程,只有强化过程管理,提高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质量,充分发挥管理部门的媒介和协调作用,调动参与工程硕士培养的各方的积极性,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和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文中探讨了“基础平台+专业模块”的培养方案,提出了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并探讨了工程硕士教学过程组织的三点工作体会。其中,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方向,对解决水电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丰富机械工程领域的培养特色有一定贡献,对指导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韩志勇、张国祥.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水电能源开发政策研究.水力发电,2008(3):1~4

2 赵复查.地方高校“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3):11~14

3 张光斗.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工科院校要培养工程师.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8~9

工程管理硕士 篇4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通知有关精神, 开设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 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为了进一步加强工程硕士的应用实践能力, 工程硕士鼓励实行双导师制, 其中一位导师来自培养单位, 为校内导师;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的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 为校外导师。

工程硕士就读期间, 学生可以同时受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联合指导, 两位导师将负责指导学生的选课、开题、论文写作以及实习和实践。无论全日制还是在职工程硕士, 在培养过程中, 都将贯彻理论+实践、课堂讲授+自学的模式。课程上将采用案例分析、团队合作等教学手段以增进授课效果;利用多元化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系统性的工程能力。基于项目或课题完成对学生系统工程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的培养。同时, 学习期间还将引导学员适当参加国内外学者讲座、企业高管和资深工程师讲座、社交沙龙、实地考察等活动。

“双导师”制作为一种新的指导模式, 如何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聘任合适的校外导师, 工程硕士如何有针对性地选择校外导师, 并有效加强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将就校外导师的聘任、校外导师的选择和“双导师”合作等方面进行探讨, 以期加强“双导师”制的运行和管理, 为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二、校外导师的聘任

校外导师的聘任需先由学院专家组审议批准, 由院长聘任, 聘期为四年。确立双方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关系, 明确规定高校与企业双方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校外导师按照规定负责管理研究生的论文选题、专业实习、论文答辩等事宜, 是连接高校、企业、学生之间的桥梁, 秉着共同协作、直接参与、高度负责的原则, 保证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

三、校外导师的选择

在实施互利共赢的“双导师”分工合作的新型培养机制时, 选择合格的校外导师是关键。一般情况下, 要求工程硕士先选择校内导师, 然后再选择校外导师。一名合格的校外导师应具备四项基本素质, 即:有专业技术职务、有稳定的研究方向、有切实的指导能力和熟悉研究生培养规律。根据研究生培养的实际需要配备校外导师, 还需要尽可能符合学生的意愿与校内导师的需求。校外导师的选择可以来自三种途径, 包括“校外导师库”推荐、联合培养基地和校内导师兼任。

(一) 通过“校外导师库”选择校外导师。

收集整理相关企业或管理部门的信息, 由学术导师根据各自的研究领域, 推荐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学术背景, 实践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家、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或者有责任感的高素质人员, 经过学院学术委员会审批通过, 建立校外导师库。通过建立“校外导师库”, 既可以控制导师的质量, 又能更好地稳定导师队伍。这样, 学生可以登录到“校外导师库”中, 充分了解各个校外导师的实习要求, 并根据个人意愿, 选择适合自己的校外导师。此外, 学院可以安排校外导师与研究生的见面交流会, 实现相互了解并完成双选。

(二) 通过联合培养基地选择校外导师。

目前, 信息学院与多家IT企业有着长久的合作关系, 比如人大金仓、京东、南天软件等。这些公司愿意接纳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的研究生前去实习。因此将这样的公司作为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基地, 校内导师与企业专家一一对应, 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长, 寻求共识, 并且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 共同完成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另外, 有些学术导师本身有一些工程技术实践类的课题项目, 针对这些项目, 学术导师可以兼任企业导师指导工程硕士, 但是学术导师兼任企业导师的比例不宜过大。

四、双导师的合作

“双导师”制的沟通合作, 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 帮助他们寻找创新的突破口, 做出切合实际、引领学科前沿的选题。高校与企业双方通过合作, 开设研究生课程、开展课题研究等形式, 一方面丰富教学研究内容, 使教学科研更具有针对性, 更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和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另一方面也促进了高等教育优势资源与高等院校教学科研成果的直接转化。经过多年的管理实践, “双导师”制合作模式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 通过“双导师”的联合培养, 不断加强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交流和合作, 使工程硕士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上都有较好的提高。双导师在工程硕士实习方向选定、毕业设计选题等方面进行指导, 并定期召开交流研讨会, 对研究生的学业情况和研究进展了如指掌,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当然, 导师也可以从研究生的研究中得到启发, 同时促进双导师间的取长补短, 真正体现了教学相长。

五、结语

工程管理硕士自筹经费协议 篇5

编号:

昆明理工大学(简称甲方)根据教育部规定的硕士研究生录取要求,德、智、体全面衡量,现拟录取同志(简称乙方)攻读2013级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自筹经费研究生。经过双方协商,达成以下协议:

一、工程管理硕士学习年限为2-4年。超过最高学习年限还不能毕业的,学校将作退学处理,所交培养费不予退还。乙方被录取后,须将人事档案、户口和党团组织关系全部转入甲方,毕业后按研究生就业政策参加就业。

二、乙方不享受公费生享有的国家政策性补贴、医疗费和相关生活待遇,住宿按我校学生社

区管理中心的住宿收费标准交纳住宿费。

三、乙方须向甲方交培养费计人民币叁万元,可分两次交付,新生入学报到注册时至少须交

纳人民币壹万伍仟元,余额部分在第二学年开学报到时交清。

四、甲方按照国家法律、上级部门管理规定和甲方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培养方案对乙方进

行培养和管理。乙方必须遵守甲方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甲方管理,接受甲方按章管理所做出的各种决定;若违反国家法律和校纪校规,由甲方根据其制定的规章制度作出相应的处分决定;凡达到甲方规定的毕业条件的准予毕业并颁发毕业证书,具备甲方规定的学位授予条件的可授予硕士学位。

五、乙方在校期间必须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和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凡有违反国家计划生育

政策和学术道德规范行为的,一经查实将按国家和学校相关规定严肃处理。

六、本协议有效期:自双方签定之日起至乙方办理离校手续止,超过最高学习年限自行终止。

本协议经甲方加盖公章和乙方认真阅读本协议书条款并同意签字后方能生效。

七、本协议书一式二份,甲方和乙方各保存一份。

甲方代表部门: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乙方(签字):

单位盖章

工程管理硕士 篇6

[关键词]工程硕士 教学 管理 信息化平台

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的

建设与实践的必要性分析

工程硕士作为一种在职学位教育,经过近十多年来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专业学位中涉及领域最多、招生规模最大的一种学位类型。山东科技大学自2001年增列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以来,先后获得了“矿业工程”、“软件工程”、“工业工程”、“安全工程”等14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面对社会对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的迫切需求,重视与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既是承担学位培养单位的责任,也是企业发展和在职工作人员更新知识的需要。由于工程硕士是一种特殊的专业学位,它的录取、学习与培养和一般的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程序有很大的区别。考虑到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背景、工作环境、领域知识以及工作与学习矛盾等方面的特殊性,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把办学单位教育、管理、培养的功能有机结合和系统集成,具有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课堂知识传播与获取、面对面教学决策与服务的特点,是教学改革、管理机制转变和教育理念更新的必然。尤其是对于在职学位教育主要是面向从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企业在职人员,这类学员以“进校不脱产”的方式完成学业。过去曾经采用的定期上课辅导、现场课堂教学都是由任课教师集中面授某门课程,但由于学员普遍存在工作与学校的矛盾,再加上学员所在单位地域分散的实际,给教学组织与管理带来一定困难,也使得工程硕士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工程硕士教育的实践迫切要求培养单位以推进信息化建设为手段,突破时空限制,完善培养各个环节,以满足工程硕士教育的需求,达到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目的。

本文立足于工程硕士培养信息化平台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围绕工程硕士的日常管理,把工程硕士生从入学到毕业后各个环节的课程成绩、中期考核、论文开题、论文进度等重要事项的记录纳入其中,力求从工程硕士信息查询、学籍管理、教学环节管理、师生互动交流管理以及毕业过程管理等几方面入手,提高我校工程硕士的管理水平。

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实现

目前我校工程硕士培养领域不断增加,招生人数年年递增,随之而来的工程硕士教学管理工作任务日益繁重。目前建立的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就是根据工程硕士教育的工作实际,在原有的以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手工管理的基础上,开发了多功能、交互跟踪式工程硕士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该信息平台把工程硕士生从入学到毕业期间的各个环节的课程学习、作业提交、成绩考核、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提交等培养内容纳入其中,从工程硕士信息查询、在校学籍管理、培养过程管理等方面,提高对工程硕士培养的管理水平。

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Browser/Server)软件工作模式,用户通过浏览器向服务器提供的网络资源发出服务请求,服务器对浏览器的请求进行处理,将用户所需的信息及处理结果返回到浏览器和服务器。B/S模式的优点是具有稳定的技术平台,业务扩展、系统升级简单方便,它为异种机、异种网、异种应用服务的联机、联网、统一服务等提供了最现实的开放性技术基础。使用B/S模式,可以较好地满足基于Internet互联网需要以及面向师生的服务和互动管理,满足并发访问的实际需求。因此为了使学员能够在线学习,需要拥有一台与互联网连接的计算机。以目前最为普通的计算机配置来讲,基本都可以满足需要。学生要自己负责个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配置,并确保系统具有足够的性能。

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功能

构建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的目的,一方面提高日常的教学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学员服务,另一方面为学位培养过程提供交互平台,有效促进学员课程学习、与任课教师的互动以及与指导教师的交流。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人员管理和培养管理两大模块。

1.人员管理功能

信息化平台人员管理功能包含指导教师和学员各自的个人信息管理,学员个人基础数据信息按照学员报名信息全部转入,指导教师信息由各业务学院提交到管理部门后转入。后期的维护由学员或指导教师本人完成。录取学员凭录取通知书办理注册登记手续,领取个人学籍的学号和信息化平台的登陆密码,指导教师由平台管理部门发放个人登录代码和登录密码,进入信息化平台后可以查阅和修改个人的基本信息,修改登录密码。

2.培养管理功能

培养管理功能是信息化平台的核心功能,通过使用该功能中的不同选项,可以完成培养计划的查阅和修订、课程的选择、与任课教师的互动、作业的提交、成绩与学分的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选题情况、中期汇报、论文提交、指导教师评语等内容,方便了学员课程的学习以及对培养进度与过程的了解,大大加强了管理部门和任课教师及指导老师全面、及时、准确地对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掌握,强化了培养单位对工程硕士生学位论文工作过程的质量监督和管理。

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制订既要体现出研究生教育的高层次起点,又要保证符合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学员利用现代网络在线技术手段完成教学计划的实施。培养要求包括必要的课程学习、作业的提交、质疑问题的在线解答,相关课程成绩与学分的取得,不同教学环节的网上信息互动,达到学员不必亲临校园课堂便可以完成课程学习的目标。毕业论文可以实施在线提交,导师审核通过后来校进行论文答辩,答辩合格即可视为学业完成。

由于学员与指导教师的任务和角色不同,登录系统后也会有不同的使用权限,不同权限的指导教师、任课老师或学员登录系统后,可根据自己的权限范围、工作需求在同一系统界面上完成各自不同的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相关任务的时效性。

学员毕业后,信息化平台中的学员相关信息一并导入毕业学员数据库,作为永久电子文档资料予以保存。

工程硕士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应用

工程硕士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架构了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的桥梁,不仅在教学与管理方式上突破了时空限制,而且也是教育理念的一场变革。

信息化平台的实现改变了知识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使教学改革出现了新局面。网络课程在教学中采用了丰富的多媒体视频教学手段,把面授和远程传播相结合,精心组织网络课堂教学,并在网络上进行讨论、作业和考核,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了课程的综合程度,推进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同时,信息化建设为教学提供了直接交流的良好空间和条件。工程硕士与任课教师或指导老师通过答疑解惑、作业提交、在线测评、选题评价、论文提交等交互学习环节,实现信息的及时反馈,促进了师生沟通。

从教学内容和目标上,教师结合工程领域特点,合理规划课程设置,不断增加和更新教学信息,并与实践融会贯通,同时注重拓展工程硕士生的学术视野,培养他们了解前沿、掌握前沿和探索前沿的能力,使工程碩士生能更好地掌握本工程领域的理论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在学习与工作中善于创新、敢于创新,成为应用型、复合型和创造性的工程人才;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善于接纳、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手段,精心地组织、安排课堂面授与网络教学的各个环节,工程硕士生也学会了在信息化环境中自我获取信息、分析加工信息与更新知识。

结论

通过我校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实践,系统分析了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提出了适合于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实现信息化管理的思路,并实现了交互式工程硕士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应用,为学员、教师和导师之间架起一座相互交流和沟通的桥梁,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拥有的远程资源学习、在线交流互动、信息及时更新为工程硕士的规范化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改进提供支持和服务。

参考文献:

[1]周晓娅.对清华大学42 篇工程硕士论文的评价与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5):32~35.

[2]陈晖.以信息化手段加强教育硕士培养过程管理[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6): 46.

[3]王钰,蔡志辉,高述珉.推进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1):33~34.

[4]彭国华,高思炜.加强过程管理,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J].中国地质教育,2007(1):95~97.

工程管理硕士 篇7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从1997年设立至今, 发展十分迅速, 全国招生培养单位每年都有所增加, 学科领域扩大。工程硕士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 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输送了相当数量的工程技术人才。但是作为一种新生事物, 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在有些方面还有待成熟和完善, 如何对工程硕士更好地进行培养, 许多新的模式仍在探讨中。

纺织行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 也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纺织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存在高层次人才紧缺的问题, 成为影响我国纺织业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 我国于1999年在专业学位中设置了纺织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为纺织企业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满足其日益增长的高层次人才需要。浙江理工大学从2002年开始招收纺织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近年来, 随着工程硕士招生人数的规模迅速增大, 如何针对纺织行业工程硕士的特点, 规范制度与加强过程管理, 探索结合纺织行业实际, 突出应用性的工程硕士培养的新路子势在必行。几年的培养实践表明, 可以通过规范制度和加强过程管理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 现试通过工程硕士培养目标, 培养中面临的问题, 围绕如何加强过程管理进行思考与讨论, 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1 明确工程硕士培养目标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一种专业学位, 它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 但其侧重于工程应用。专业学位的最大特点是获得学位者并非从事学术研究, 而是有明显的职业背景。与工学硕士相比较, 工程硕士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具有显著的特征, 即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根据企业的需要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 具有承担工程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管理能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1]。

以此为依据, 我校的纺织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制定的培养目标侧重于工程应用, 主要为纺织企业、特别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是培养具有较坚实的纺织工程基础理论和较广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意识, 能运用先进技术和方法解决纺织工程领域的工程技术问题, 具有从事新产品开发设计能力、生产工艺设计与实施能力、生产过程与设备管理和革新能力;从事各类纺织制品的设计、生产加工、检测与控制及应用、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 工程硕士培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2]

2.1 学生学习与工作、生源的分散与教学组织统一的矛盾

“学习与工作”成为工程硕士生学习期间最突出和长久的矛盾。“进校不离岗”是工程硕士培养的一个显著特点, 既要满足按培养方案进行正规和系统培养的要求, 又要针对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半年的情况, 有效地组织好课程学习, 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然而, 由于工程硕士生往往工作较忙, 难于集中时间学习。这直接影响着工程硕士培养质量。

生源的分散使工程硕士的管理方法、课程设置及教学组织面临新的挑战, 而且由于工程硕士的工作性质和地域不同, 根据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及要求, 应该尽量针对不同工程背景的学生分别组织教学。然而,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考虑到成本, 只有将来自不同企业、不同工程背景的学生集中组织教学才能降低成本。但这样一来, 这个目标就很难实现。

2.2 企业对参与培养过程缺乏积极性

目前工程硕士教育工作一般都由学校一方来承担, 从招生到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到课程学习、撰写论文到最后学位授予等都是高校在统一管理, 企业对工程硕士的培养工作缺乏参与, “双导师”制未落到实处。“双导师”制是工程硕士培养的一项重要措施, 单位导师和学校导师在工程硕士培养方面是互为补充的, 学校导师侧重于指导学位论文的理论升华, 而单位导师则侧重于提升学位论文的工程应用价值。但是, 目前“双导师”制在落实上还存在很多问题, 有的根本就没有单位导师, 即使有单位导师也只是挂名的, 单位导师和学校导师缺乏有效沟通。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2.3 重视目标管理和忽视过程管理的矛盾[3]

管理上既要有目标管理, 又要有过程管理, 对影响质量的每一环节都要层层把关, 并采取新的对策。一直以来对工程硕士的管理大部分是用目标管理方式来进行质量监督的, 即学生修满一定的学分、达到一定的成绩就可以申请答辩。至于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很少顾及。

3 过程管理

结合工程硕士培养的目标, 同时考虑工程硕士培养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工程硕士学习与工作的矛盾、生源分散与教学组织统一的矛盾、企业实际应用与学校理论基础之间矛盾等[3]。经过这几年的培养实践, 我们认为工程硕士的培养可以通过规范制度和加强过程管理来提高培养质量, 学院特设立了分管研究生的副院长、日常管理研究生的管理人员, 并成立了纺织工程领域的教学指导委员会, 将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纳入到学院和学科管理的职责范围, 共同指导工程硕士的培养。

规范过程管理应包括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 如招生入学、基地建设、课程设置、确定导师、遴选课题、论文写作与答辩等。

3.1 生源组织

积极组织优秀生源, 招生是工程硕士教育的第一个环节, 工程硕士生的来源、经历、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的优劣, 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培养工作和培养效果, 所以学校、学院应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宣传, 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学生前来报考, 把好“入门关”。深入企业, 大力宣传工程硕士教育是提高生源质量的重要措施。学院采取多种方式与浙江省的纺织企业积极联系, 先后在绍兴市开展“百名教授结对百家纺企”活动以及通过与省内企业共建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 在纺织企业中宣传工程硕士教育对企业发展将会带来深远影响, 让企业了解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对企业工程技术及其管理队伍建设, 提高工程技术及其管理人员素质的重要性, 最终达成与企业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的协议, 如2008年学校与桐昆集团签定了此协议, 由桐昆集团出面, 根据企业需要组织考生生源, 选拔了技术科、设备科、生产科等科室的科长, 总裁办公室副主任以及聚合部经理等12人参加考试, 确保了考生来源有较高的质量和较好的素质。

做好考前准备工作, 保证生源质量。在企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培养单位招生报名条件、结合企业需求初选出报名人员后, 考虑到工程硕士本科毕业已多年, 外语水平不高, 专业基础理论相对薄弱和陈旧, 校研究生部和学院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到企业做好考前辅导工作, 如GCT数学复习、GCT英语复习、GCT逻辑复习等。

综合能力面试是从工程领域的角度考查考生的工作背景、研究能力、工作状况、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 它是人才选拔的重要环节, 因此, 学校制定了综合考核方法, 学院根据此方法, 成立了面试专家小组, 小组由5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组成, 其中包括1名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面试中采取“自我评述”与“专家提问”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3.2 校企合作

选择学校和企业相结合的方式, 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生, 是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也是利用学校的科研人才优势培养人才、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我校已建立了以创新平台及高校重点学科为依托的校企合作的模式, 并已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实习基地, 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研究基地。如与桐昆集团、达利集团、浙江新中天控股集团等签署了联合培养工程硕士协议。

3.3 课程设置

设置课程时, 坚持“在工学硕士课程的基础上, 厚基础理论、博前沿知识, 重实际应用”的基本思路, 突出“工程硕士重在应用”, 按照国家学位条例的要求, 遵循以能力为主、以实用性为主的原则, 注重知识的更新、专业知识面的拓宽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我们结合浙江省纺织企业的需求, 针对本工程领域不同研究方向进行设置, 设置了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纺织企业管理、纺织工程中的计算机应用和非织造工程与产业用纺织品等7个方向。以及体现各方向特点的课程, 切实做到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着重体现纺织工程领域专业特色的前沿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在此基础上, 设置体现工程特色的个人培养计划。工程硕士报到时, 研究生部安排学院领导和研究生秘书与新生见面。在见面会上, 向学生介绍纺织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列出各个研究方向以及这些研究方向涉及的课程, 要求学生回去后, 根据自己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确定今后的研究方向。学生的研究方向确定后, 学院根据双向选择为学生确定学校导师。导师确定后, 导师可通过电话、e-mail、网络等现代化通讯手段进行互动性的交流,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 灵活设置课程教学内容。这样使课程学习具有针对性, 学有所用, 从而真正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

3.4 确定可行的论文选题

选题是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中最关键、较为困难的阶段, 选题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学位论文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影响选题的因素很多, 主要有导师的研究方向、学员专业背景、工作性质、企业的培养目标等。

论文选题, 原则上要求课题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尽可能来源于生产实践, 来源于本企业或本工程领域的生产、研究以及工程技术管理的课题。在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后期导师就向学生发出即将开题的信息, 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工作实践提出自己的课题意向, 导师会结合学生特点、企业需要及对论文选题的要求, 最后确定一个合适的选题。

从多年工程硕士培养经验可以发现, 真正结合工程硕士的实际需求, 有着较强的工程性和应用性的选题才能顺利完成, 并能保证较高的质量。

4 结语

工程硕士培养的每个环节都直接影响着人才的培养质量, 只有在学校、企业、学员的共同努力下, 做好质量控制各个环节的工作, 尤其是规范制度和加强过程管理, 提高管理水平, 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 1997年4月24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

[2]彭国华, 思炜.对工程硕士培养管理的思考[J].教育决策与管理, 2007, (7) :21-23.

工程管理硕士 篇8

关键词:专业硕士,科技论文写作,培养模式,实践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的需要, 我国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 目的在于培养应用型企业研发人才。近年来, 我国专业硕士发展迅速, 2014年的招生人数更是接近硕士研究生招生总数的50%。但由于起步晚, 当前我国专业硕士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理论与实践脱离等问题, 因此有必要对其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分析。

科技论文写作是对创新实践活动的思考和总结, 对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高校专业硕士的科技论文水平总体偏低, 缺少创新点, 如不受到重视, 将与我国高校培养创新型企业研发人才的目标相违背。本文分析了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的科技论文写作状况, 总结了其中的问题和困难, 并结合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经验, 在专业硕士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和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专业硕士科技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和普通学术型硕士相比, 专业硕士的基础知识和科研能力显得较为薄弱, 科技论文数量和质量都不是很理想, 相当数量的科技论文只注重于现象、方法和概念的表述和总结, 没有对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而且, 不少论文由于与实践相脱离, 缺少实验数据和结果, 针对性不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模式不利于专业硕士科技论文写作。

专业硕士要求毕业后能够承担生产、研发、技术服务等的一线工作, 与传统的纯学术上的研究生教育相比, 高校在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上更着重于联合企业生产研发的实践环节的培养。因此, 在专业硕士的培养上就要求增多实践实习类教学。以材料工程专业硕士为例, 他们有一部分时间是在工厂或企业中度过, 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必然会减少专业硕士的科技论文写作时间和能力。

2. 高校对专业硕士科技论文写作课程重视不够。

目前高校虽开设了科技论文写作课程, 但课程主要讲解科技论文的写作要求及内容, 学生只能学到科技论文的写作格式, 缺乏基础载体, 对于给定的研究对象, 用什么方法加以研究, 还是无从知晓。而且, 高校在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和科技论文写作教学方面结合得还不够, 学生不能很好地将实践成果如实验数据等归纳整理到科技论文中去。

3. 学生写作能力差, 主动性不强。

目前研究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写作水平较低, 面对科技论文感到压力很大, 往往带着强烈的排斥情绪去完成写作, 更提不上主动地开展科学问题研究。不少研究生对科技论文、研究报告甚至毕业设计都采取应付的态度, 缺乏创新思维和能力。学生还存在实践过程中不知如何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不能很好地阅读和理解英文文献等问题。

4. 缺乏提高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实践活动。

进行科技论文的创作, 需要大量的写作经验和素材。科技论文写作活动的开展, 如开放高水平科研平台资源, 开展交叉学科学术交流, 定期开展课题组科研报告, 邀请有经验的老师和同学做学术交流等活动, 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能够锻炼学生快速有效地获取并分析科研资源和综合运用科研知识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但目前高校在这方面的培养主要停留在理论课程方面, 缺乏提高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实践活动。

二、专业硕士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要求其知识构成既要专业又要全面。加强专业硕士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充实学生的专业知识, 也有助于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语言组织和总结归纳能力的提高。笔者从专业硕士的特点入手, 针对这个新生的研究生群体探索和归纳了如下几点提高专业硕士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举措:

1. 提高高校对专业硕士科技论文写作的重视。

首先, 我国现有的针对专业硕士的科技论文写作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 高校各级领导和老师应从制度上重视专业硕士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 采取灵活实用的教学方法, 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 强化管理和监督机制来保证论文写作质量。其次, 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制, 导师在提高研究生论文写作水平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为此, 各高校需要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 打造优秀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增强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使命感, 聘请具有丰富写作经验的老师授课。最后, 高校应重视专业硕士科技论文写作教学, 编写具有针对性的教材, 建设国际化的课程体系, 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 注重写作课程的专业性和实用性。

2. 优化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

传统的科技论文写作教学主要在理论层面, 对于专业硕士而言, 可以通过结合写作理论课和写作实践课来达到优化写作教学的目的。在专业硕士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中, 除了向学生讲解科技论文的写作格式、内容、要求和创作思路外, 还应做到: (1) 向学生介绍和演示常用的论文检索方法。例如对材料工程硕士而言, 要使学生学会利用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ISI Web of Science、EI Village、Springer、Elsevier和Google学术搜索等检索资源查询文献。 (2) 向学生介绍不同研究方向的中英文专业词汇和关键词, 以利于学生检索和阅读文献。 (3) 教会学生使用Excel、Origin等数据处理软件, 现场演示, 增加学生学习的好奇感和积极性, 让学生学会软件的实际操作。 (4) 举例说明写作过程, 在学生心中确立参照, 激发其写作的动力。 (5) 实时以作业强化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进行论文写作能力的实践, 以撰写综述类论文的方式对学生的课程掌握程度进行考查。

3. 建设科研平台、举办科研活动。

科研平台和科研活动是提高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有力手段。为此, 各高校应注重科研平台的建设, 如开设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 成立专项创新基金用于学生科技立项及科学研究, 让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参与科学实验, 以及通过校企结合和科研孵化搭建研究生科技创新平台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技论文写作条件。学生在各种科研平台的有力推动下可以将其科研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 并结合项目内容撰写科技论文。同时, 高校应注重创造有利于学生科技发展的学术研讨氛围, 利用科研活动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 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 强化研究生课外训练, 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学术专题讲座, 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科研竞赛等, 使学生掌握自己研究领域的最新科研动态, 充实专业知识。此外, 高校应完善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 可设立科研基金对研究生科技论文等科研成果给予奖励, 转化研究生科技创新成果, 提高学生对科技创新的重视。

4. 联合实践教学与科技论文写作教学。

科研实验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的开展能够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而科技论文写作教学旨在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实践活动, 把课内教学、课外科学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较快地承担起企业生产研发和技术服务等的实际一线工作, 这就要求其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的比例要高于传统的研究生教学。针对专业硕士的这一特点, 应强化学生实验实践教学环节, 系统地构建联合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和科技论文写作教学来提高专业硕士科技创新能力的内容和实现方法。首先, 需要学校重充分利用现有实践教学资源, 结合国内外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成功经验, 及时解决实践教学中暴露的问题, 利用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来推动研究生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其次, 需要强化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理解, 增强研究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使学生能用科技论文的创作思维去进行科研实践活动, 也能将实践中的收获运用到科技论文的创作中去, 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校目前和重庆理工大学联合培养有十六名材料工程硕士, 学校在专业硕士的培养上给予了高度重视, 在培养模式上实行校内和企业双导师制, 已与华益机械铸造有限责任公司、招商局铝业 (重庆) 有限公司、中船重工重庆红江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永红机械公司、成量集团有限公司、都江堰光明玻璃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签订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协议。课程体系上, 学校为突出专业硕士特色, 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群, 开设有材料成型、粉末冶金、微纳米材料与器件和薄膜材料四个研究方向。学校还实施专项基金, 设立“材料工程研究生创新基金”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科研。既利用现有实验室条件, 组织学生开展科学实验,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基于以上优势并通过研究生的写作课程教学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我校专业硕士近两年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了科技论文十余篇, 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需要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在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 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对专业硕士的创新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现阶段针对专业硕士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模式还不够完善, 需要在这方面不断地探索与创新, 改变传统观念, 推进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 建立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衣学磊, 蒋承.中美两国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14, (5) :33-37.

[2]李廷希, 等.材料工程专业硕士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J].科教导刊, 2013, (4) :24-25.

工程管理硕士 篇9

关键词:工程硕士,培养差异性,通用标准要素,专业认证

面对日益激烈的新型工业竞争,工程硕士的培养需求快速增长,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成为教改研究的热点。2013年6月,中国成功申请成为“华盛顿协议”临时签约组织,标志着我国本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全面展开。教育认证是通过确认某一教育机构所提供的教育服务质量的方式,为接受或可能接受这种教育服务的群体或个人与需要教育服务的社会工作提供的一种教育质量保证方式[1]。因此,工程教育认证对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与质量保障机制,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2]。同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从本科向硕士层次的拓展已成为一种趋势,目前已有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3]。但是工程硕士培养相较学士培养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培养规格的多样性;培养学制、学分差异,培养学制不同,带来培养环节的三个要素———课程体系、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的差异。由于工程硕士培养对象、培养方式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工程硕士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与现行的本科生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的关联性、关键要素的标准如何被不同学校接受,且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推广性成为必须解决的难题。本文以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为例,综合分析国内高校工程硕士培养的差异性,参照英国和欧洲的经验,考虑学制、学分、课程设置、专业实践培养的差异,开展工程专业硕士认证通用标准要素分析,为统筹考虑并综合设计我国本科和硕士层次的认证标准提供参考。

一、国内工程硕士培养差异性

工程硕士培养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培养规格的多样性,可以区分为全日制工程硕士和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前者培养的对象多为应届的学生,没有工作经验,后者培养的对象是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是与企业共同培养的,在职人员应一边工作一边完成工程硕士的各项培养环节。(2)培养学制、学分差异,英国和美国均有一年学制的工程硕士,国内则分别有2年、2.5年和3年学制的培养形式;由于学制的差异,必然带来总学分要求的差异。(3)培养学制不同,带来培养环节三个要素———课程体系、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的差异。

以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为例,选取该领域专业建设水平处于国家前列的西南交大、中南大学、东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和同济大学五所高校,收集五所高校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方案[4,5,6,7],具体分析上述第(2)和第(3)两个方面的差异性。

1. 学制差异。

五所高校全日制专业硕士学制差异较大,东南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学制为2年,西南交大和中南大学学制为3年,见表1。

2. 学分差异。

五所高校由于学制不同,全日制工程硕士达到毕业要求的总学分也有明显差异,东南大学总学分最低不少于26学分,中南大学总学分最高不少于36学分,见表2。

3. 专业实践培养差异。

五所高校对于到企业、事业或其他单位从事专业实践活动的培养要求差异主要体现在累积时间要求和学分差异上。累积时间方面,同济大学要求不少于3个月,西南交大要求不少于1个学期,北京交大不少于6个月,中南大学不少于12个月。学分设置方面,东南大学没有实践学分要求,同济大学专业实践学分要求最高,为6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19%),见表3。

4. 课程设置差异。

五所高校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差异较大,课程分类按照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专业选修课和学术讲座与学术报告四小类进行对比分析,具体如下:(1)公共学位课:五所高校学分要求为5~6学分,相同课程包括英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但公共学位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有较大差异,最低占16%,最高占23%。(2)专业学位课:五所高校专业学位课学分要求有较大差异,开设的课程数量与二级学科、专业方向或研究方向相关,北京交通大学学分要求最低,为4学分,中南大学学分要求最高为14学分,见表4。五所高校相同或相近课程仅有两门,包括交通运输工程学(或交通工程理论)、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或综合交通系统规划)。(3)专业选修课:四所高校学分要求为6~8学分,开设的课程数量与二级学科、专业方向或研究方向相关,西南交大专业选修课的课程数量最少为16门,同济大学由于支撑了3个二级学科方向,专业选修课的课程数量最多为33门课,见表5。东南大学培养方案中非学位课程要求8学分,但是没有具体列出课程名称。(4)学术讲座与学术报告:五所高校均有这个培养环节,学分要求为1~2学分,较为一致。

5. 学位论文要求差异。

五所高校中三所高校对学位论文工作时间要求不少于1年,西南交大和中南大学要求不少于1.5年,对论文选题要求略有差异,查阅文献与字数要求有一定的差异,见表6。

二、工程硕士与学士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的关联性

在职业资格体系发育比较完善的发达国家,与国计民生相关的重要职业大都有最低的教育要求,以保证从业人员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水平。以美国为例,参加工程师执照考试的报名者必须获得经过美国工程技术认证学会(ABET)认证的学士学位,而医生、律师等专业化程度更高的职业,最低学历要求则为博士层次[8]。随着世界范围内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从本科向硕士层次的拓展已成为一种趋势。英国高等工程教育类型丰富,层次多样,其硕士层次的认证与学士相比,硕士层次的认证标准在深度和宽度上都比学士有更高的要求[2],具有如下特点。

1. 硕士的学习产出标准是学士的拓宽和提高。

硕士层次学位项目的认证标准高于学士学位项目,例如在学习产出中,对学士要求具备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解能力,而对硕士层次的毕业生,则普遍要求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对前沿、新技术和新发展有所意识,甚至是批判性的意识,还要有对工程外部领域知识的理解。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中,关于“对各种工程材料和组成部分的知识和理解”的限定词,工程硕士要求是广泛的,而学士要求是理解可以应用工程知识的背景[2]。因为工程硕士有着面对工程实践的职业指向性,而在工程实践中遇到的往往是复杂的现实问题,面对的是各种工程材料和组成部分问题的综合集成,因此知识要广泛。在“交流和与他人一起工作的能力”要求上,对学士要求具备与他人一起工作的能力;而对硕士层次的毕业生,则要求具备理解团队中的不同角色并进行领导的能力[2]。

2. 工程硕士更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

工程硕士培养有更多工业界参与的项目工作和团队工作要求,具有更明确的工程职业指向性,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2]。因此,在英国经过认证的综合型工程硕士学位在工程师注册中具有优势地位也是理所当然的。在具体培养过程中,工程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的不同在于前者在研究过程和工业环境中,应提供更具深度的专业知识,同时需要提供更大范围的项目工作经验,包括参与团队项目。

三、考虑工程硕士培养差异的专业认证通用标准要素分析

我国本科层次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经正式确立,进入快速发展期。目前国际上进行硕士层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国家不多,各大国际认证组织对硕士层次的认证也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我国可参照英国和欧洲的经验,考虑学制、学分、课程设置、专业实践培养差异,工程硕士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的三个关键要素可以在大多数学校能够达到的基本要求上,进行相关标准的条文编制,以使得工程硕士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具体建议如下。

1. 毕业要求。

从前文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五所高校全日制硕士培养学制差异分析可知,工程硕士最短学制为2年,并且学位论文的累积工作时间有不少于1年的要求,因此通用标准在毕业要求这项,可以规定适用的学制,例如最低学制要求为2年。毕业要求中的能力标准,考虑到硕士层次的认证标准在深度和宽度上都比学士有更高的要求,且更注重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一定的研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工程硕士毕业要求能力标准在目前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给出的本科生12项毕业要求[9]基础上,建议增加创新能力要求;将本科的研究能力对应至工程问题分析,实验的设计、实施及分析,创新能力三项能力标准;提高工程知识、工程问题分析、实验的设计、实施及分析、工程设计与开发、工程与社会、终身学习6项能力标准。见图1。

2. 课程体系。

本科培养以课程为主,但是工程硕士培养除了课程以外,还有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的要求,因此建议将通用标准第5大项标题“课程体系”调整为“培养环节”,即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培养环节能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培养环节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前文指出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五所高校全日制硕士在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专业选修课的学分设置、学分比例上均有较大差异,很难按照本科生的课程体系标准给出各类课程占学分比例的最低要求。建议工程硕士在课程这一项,提出必须设置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符合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的要求即可。同样,对实践环节、学位论文只要给出明确要求,不需要给出学分比例的最低要求,以适应各所高校工程硕士培养的专业方向和就业去向的多样性。

3. 师资队伍。

工程硕士与学士培养的明显差异在于工程硕士采取的导师制,因此在师资队伍这项通用标准中,应关注“导师”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研究生指导中,而不是本科生通用标准中的“教师”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和学生指导中。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对工程硕士的专业深度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在通用标准中应关注“专业教师”具有专业水平、工程经验、职业发展能力且能够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参与学术交流,而不是本科生通用标准中泛指的“教师”。

四、结语

随着世界范围内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持续推进,硕士层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尝试和推广将是一种趋势。本文综合分析国内高校工程硕士培养的差异性,考虑了大多数学校能够达到的基本要求,提出工程硕士专业认证通用标准要素———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三项的具体调整建议。建议依托已组建的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以本文的研究成果作为参考,统筹考虑并综合设计我国本科和硕士层次的认证标准,让我国硕士层次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走在国际前列。

参考文献

[1]王建成.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李志义.适应认证要求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4,(6):9-16.

[3]郑娟,王孙禺.英国硕士层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83-90.

[4]中南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交通运输工程)[Z].2013.

[5]东南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交通运输工程)[Z].

[6]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全日制)[Z].2011.

[7]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2014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案[Z].

[8]潜睿睿,王晓蓬.美国专业学位等级与行业执业资格考试的衔接[J].教育评论,2013,(2).

军工企业的工程硕士培养机制研究 篇10

为改善我国学位体制中工科学位比较单一的状况,进一步完善具有我国特色的学位制度,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国于1997年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并于1998年成立了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作为指导和组织工程硕士招生和培养的组织机构,同时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中明确规定:“对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人员实行学校与工矿企业建设部门合作培养,要加强合作培养基地建设,形成合作培养的有效机制。”[1]P82自1997年设置以来,清华大学等11所大学招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发展迅速,到2008年,我国已经有200多所高校共招收4万8千多名工程硕士生,[2]目前工程硕士学位成为专业学位中涉及面最广、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学位类型。

工程硕士是具有与工学硕士学位同等效力的专业学位,是对工学硕士学位的补充和扩展,与偏重于理论研究相配合的偏重于实际工程应用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因此,工程硕士教育培养的对象主要是工矿企业的在职科研技术和管理人员,采取的是“进校不离岗”的学习方式,以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更新专业知识和提高管理水平为主要目的。而工程硕士学位的培养要求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获得者应该掌握所从事的工程领域的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领域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因此,工程硕士的办学思想是“服务于工程企业,培养高级实用人才”,这就决定了工程硕士生的培养模式是一种弹性的、宽松的,能体现个性培养的全新的模式。

二、我国军工企业的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困境

美国等国部队在海湾等局部战争中的胜利说明传统的机械性的武器已经被具有高科技的巡航导弹、远程空地导弹和各种隐形、夜视、激光制导等先进武器所替代,现代高技术战争已经是科技战、知识战、信息战,并进一步扩展了武器研究及生产领域,如控制、制导、光学、计算机、机械等多个领域,同时知识的交叉性要求现代军工企业的武器研究和生产必须打破原有的条块分割等壁垒,而战争的高对抗性也要求我们必须跨越式地加快知识更新和管理思想的转变。因此,在人才培养上,由于武器研究和生产的专业性较强,保密性较高,在培养上,我们必须在一定范围内有针对性地提高军工企业工程技术人才的研究能力和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而从历史上来看,造成我国军工企业人才培养处于困境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是计划经济体制和强烈的“备战”色彩使我国军工产业从建立起就被赋予特殊地位,即保密性,这种特殊性造成我国军工产业具有垄断性和特权性,使得企业经营观念僵化、落后,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更缺少市场风雨的严酷洗礼,制度上的僵化直接造成人才难以系统培养和交流。其次,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进行了相应的军事战略调整,国防开支占整个国家财政开支的比重在随后的一段时期内大大降低,人才培养经费的紧张直接导致了我国军工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的步伐放慢,企业创新能力不够。最后,伴随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化,军工企业由于其特殊性,在企业改制与创新方面严重滞后,曾一度连续多年成为亏损行业,直接造成大批军工企业的熟练工人和技术骨干向“三资”“合资”等企业流动,军工产业一度出现大范围的技术人员流失和断层。

目前,全球化已是一种世界性的趋势。面对国外先进的生产流程、管理制度和技术创新,我国的军工企业急需引进、消化和创新,而现有的我国军工企业难以与外国军工企业通过合资等渠道来引进先进的生产和管理制度。此外,一国之中,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的隔绝对彼此的发展也是一种极大的制约,国防经济只有被纳入国民经济的大体系中,两者才能相互促进,相互加速发展,军民兼容,开发技术资源,才能将大量尖端技术相互转化,才能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而其中的关键就是人才。

国防科技人才是国家战略性资源,人才资源也是未来国防科技工业基础中最宝贵的资源。今后一个时期,国防科技工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吸引、保留和培养关键技术人才。多年以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人才队伍存在着结构不尽合理,分布不平衡,以及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短缺和后继乏人等问题,同时随着国防科技工业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因此,如何加强军工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怎样强化创新人才的培养,以此来加快知识更新速度,提高军工企业的管理水平,现实地摆在我国军工企业面前。

三、以目标管理理论为基础的军工企业工程硕士培养机制

工程硕士培养有几个突出的特点,第一,课程学习具有针对性。主要是指根据行业和专业进行课程设置,甚至针对不同的企业环境和科研需要增加或调整相关课程,从而使高校的先进理论和技术直接服务现实的科研和生产,因此工程硕士的课程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可塑性和较大的灵活性。第二,学位论文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不同于在校的双证生的学术论文,工程硕士论文大部分来源于学生的当前工作实践,尤其在军工科研企业,即论文大多是直接来源于自己的正在进行的科研和实验,而且论文的成果本身就有较强的实践性,既可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不需要任何中间环节,同时又有自身的特点,即生产和科研大多涉密,这就限制了科研交流与合作单位的范围,以及科研应用的范围。

管理大师德鲁克指出:“(目标管理)能让追求共同福祉成为每位管理者的目标,以更加严格、精确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取代外部控制。”[3]即目标管理可以把客观的需要转化为个人的目标,通过自我控制取得成就,并达到相关目标,其最大的好处就是在于它使管理人员能够控制自己的成绩。关键是两点,一是目标的确定,根据所在组织的最终目标和组织外部的环境来确定自己的小目标和组织目标;二是通过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以此来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工程硕士“进校不离岗”的学习方式和“异地办班”的办学模式比较吻合目标管理的这些特点,尤其是在企业的联合培养,既不脱离工作岗位,又通过办班学习而形成一个组织,组织的目标就是全体毕业,而这又需要每个成员实现自己的目标,即取得学位;同时学习既是组织行为,又是自己行为,因而过程是自身可控的。目标的确立需要学校和企业作为管理者通过协商和沟通来共同确定,而学员则通过全国统一考试来进行选拔。许多企业通过是否给予“公费”学习指标而来进一步实现“有责任心的人”的人性假设,从而有效实施以目标管理为手段的工程硕士目标培养机制。

军工企业自身的特点是生产和科研的保密性,直接限制了军工企业人才培养合作单位和培养专业的范围,也要求其在培养目标和选择培养单位上要求较严,范围较窄,尤其对以提高本单位技术水平和创新为目标的企业而言,合作单位的选择更具针对性。作为原兵器工业部的一所全国重点大学,现归属于工业与信息化部,源于哈军工,以兵器研究和教学起家的南京理工大学,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现在的科研和人才培养,都与我国的军工企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作为研究和培养兵器科技人才的全国重点大学,且具有国家一级保密认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和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认证的南理工,在与军工企业合作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工程硕士的培养方式进一步强化这一合作关系,自1997年以来,通过与我国军工企业的长期合作办班培养工程硕士这一人才培养途径,已经为各地的军工企业培养了数百名科研技术和管理人员,并在实践中探索出适合军工企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机制。

在与军工企业合作之初,学校与企业的人才培养部门根据企业情况共同确定培养目标,而这个目标不仅仅是要求学生顺利地拿到学位,更为重要的是以解决企业当下的科研项目为最终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来确定具体的培养方案;而对于从事管理的人员来说,则主要是以学习先进的管理理论、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效率为目标。因此,整个过程是通过调整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来具体体现,对于课程学习则不拘于原有的培养方案,适当增加对口的课程学习,尤其是那些企业急需的课程,尽可能地贴近企业当下的科研项目。与此同时确定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结合两个地方的科研情况,共同进行理论探讨,取长补短,优势互补,通过培养人才,进一步实现企业和学校更多、更高层次的科研合作,实现多赢的目标。

四、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有效控制和信息反馈

课程学习是基础,论文写作是关键和目标,而中期考核则是对培养过程的监控和评估。通过阶段性的中期考核来实现对目标实现进程的管理,这个进程一般是在课程结束后的开题阶段,这个阶段既是对课程学习的总结,又是论文的开始,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工程硕士通过与导师的直接交流,共同研究和深化学习目标,明确已经和即将开始的学习任务,同时进一步明确科研和论文的内在关系,细化论文开题内容,并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开始论文工作。《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规定:“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论文(设计)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或研究课题,可以是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要求直接体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实践性和职业上的局限性。首先,《方案》要求明确界定论文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这就要求论文选题直接来源于生产实践。根据南京理工大学工程硕士论文统计,工程硕士的选题有超过40%来源于学生所在工矿企业的工程项目或科研项目,其中军工企业的工程硕士论文,如兵器工程、机械工程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近65%来源于科研项目和生产实践,并且都是自己主持或参与的项目。其次,进一步明确选题范围,即“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这些技术性的划定直接决定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应用研究类型,即某一工程、工艺、产品或品种,以及生产技术和方法在生产实践中的规模化推广应用,以期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根据《方案》要求和实际的培养情况,许多涉及自身生产和科研项目的论文,仅仅需要对“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或研究课题”进行整理和研究,满足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即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具有针对性的目标化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比较好地解决了军工企业的人才培养问题,同时有效地改进和提高了相关的技术水平。

在整个的培养过程中,尤其是论文写作阶段,企业和学校进一步扩展和加深了相关的科研合作,通过科研合作,有效检验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和目标的完成情况,这就涉及军工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即人才培养的价值,付出几十万的培养费,是否人有所值?通过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检验培养的质量是回答上述问题的主要手段。就一般而言,人才培养的成果短期是很难评估的,但在军工企业的工程硕士的人才培养却可以通过科研合作,在科研过程中完成相关的论文写作,可以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既完成学业,顺利拿到学位,又通过完成科研项目,通过解决企业的技术攻关,从而实现经济效益来评估和检验工程硕士人才培养的短期的成效和价值。以南京理工大学与军工企业合作的情况来看,一般都是校方与企业有一定的联系,或是校友、或是科研合作,通过这种联系而合作培养工程硕士,其中将近70%的对口培养与科研有关,而论文的写作则有近64%是直接来源于科研,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和军工企业通过评估和反馈更为广泛地加深了双方的合作。

五、结语

以目标管理为基础的军工企业工程硕士培养机制,不仅克服了军工企业国有的专一性、保密性等自身的人才培养的难题,更较好地增加了军工科研的广度和深度,提升了人才培养的层次,延伸了科研合作范围,尤其是解决了处在较为偏远的中西部地区军工企业人才难招、难留的困境。同时,目标管理的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机制也为其他具有行业特点的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培养与科研合作提供了思路,也为更为广泛的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文修.中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实践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2]数据来源于学位办[2008].32号和学位办[2008].33号文件.

工程管理硕士 篇11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地方高校

作者简介:王丽娟(1980-),女,河北唐山人,石家庄铁道大学交通运输学院,讲师;黄琳(1979-),女,江西宜春人,石家庄铁道大学研究生学院,讲师。(河北 石家庄 050043)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研究生教育发展创新的探索与实践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90101、2009020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19-01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国家于2009年设立的新的专业学位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使研究生教育能够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促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石家庄铁道大学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积极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尤其是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方面开展了深入探索和实践。

一、学校的总体办学特色

石家庄铁道大学创办于1950年,现有学科设置以工为主,文、理、经、管、法、教多学科协调发展,学校的办学层次以本科教学为主,兼顾研究生教育,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优秀,建成2门国家精品课,主持项目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科研工作重点服务于工程建设,完成的重大课题获得9项国家级科技奖励。

学校的办学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为国家铁路工程建设输送了一大批知名学者、工程技术专家和高级管理专家。在京九铁路、南昆铁路、朔黄铁路、青藏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和地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有4万多名毕业生担负着重要的工作。

大学的职能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三方面,石家庄铁道大学在这几个方面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专业学位教育方面具有了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为积极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提供了良好条件。在工程硕士教育发展过程中,学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及与董事单位密切合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摸索与实践。自2005年开始招生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以来,现已获得10个授权领域,覆盖了学校所有工程技术和管理学科专业,现有学科设置下的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体系已基本完善,累计招生1215人,已授予学位273人。自2009年起,开始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现已招收223人。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创新的主要成果

1.建立了优秀的导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核心要素,导师队伍的建设关系研究生教学的成败。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指导精神,建立健全了校内外双导师制,建成了一支优秀的导师队伍,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吸收相关工程领域的专家,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尽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应用型专门人才,但其培养目标首先是要求学生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学生只有首先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指导其实践工作。因此,学校对校内导师的选聘,首先要求其必须具有扎实的工学理论功底,并指导过学术型研究生,熟悉研究生教学和培养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要求工程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承担过大型工程的技术服务工作。对于工程经验有所欠缺的年轻教师,学校尽可能提供机会使他们进行工程实践,尽快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学校工程硕士校内、校外导师队伍规模已近400人,另有校内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任课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各200人,导师及教师队伍的规模与工程硕士招生规模相当,基本了满足培养环节对教师的需求。

2.设置了专门的课程体系

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分公共课、基础理论课、专业技术类课程、职业素质课程、专业实践等五个模块。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课和外语课,重在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外语阅读与写作能力;工程硕士的基础理论课程设置与学术型研究生不尽相同,由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性转移到强调问题提出的历史背景及知识的具体运用;专业技术类课程强调理论与应用的有机结合;职业素质课程包括行业讲座与职业道德、管理类、知识产权、人文课程、信息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等,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精神及获取信息的能力;专业实践旨在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直接应用于工程实际的能力和在实践中创新的能力。

3.建立了多种类型的实践平台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落脚点是实践研究,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学校充分利用与董事单位的天然联系,大力建设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学校已在中国铁建、中国中铁、各铁路运输局等大型国有企业建立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 20余个,充分保障了工程硕士实践环节的顺利展开。

除与大型企业建立固定的实践基地外,学校还提倡导师自主开发实践资源,充分利用面向应用的科研项目,与企业展开多层次的科研合作,吸收工程硕士参加科研实践,让研究生在工程实践中提高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帮助企业解决了工程中的关键工程技术难题,实现了企业、学校和研究生的三方共赢。学校在校外建立实践平台的同时,也注重整合校内的科研生产平台,不断提高层次、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已建成的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都为工程硕士的实践提供支持。

4.强化了实践研究环节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环节是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的新生事物和重点组成,要求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虽然目前在国内没有直接经验可供借鉴,但石家庄铁道大学在多年本科层次办学的基础上逐渐探索了“3+1+1”培养模式,并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在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以本科阶段“3+1+1”培养模式为基础,将教学成果进一步在工程硕士教育方面深入探索,提出了本硕贯通的“3+1+1+1”培养模式,即本科课程学习3年,研究生课程学习1年,企业专业实践1年,研究生论文设计1年。

校内学习过程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强调理论与应用的有机结合。重点建设了案例丰富的案例库,学生可实时查阅、学习、研究,设置开发了项目研究型和实践训练型课程,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评价问题的能力。要求每个工程领域开设3门特色课程,另由校外教师开设2门专业技能课。充分利用各种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实践动力,多年来坚持组织举办结构设计大赛、“挑战杯”科技竞赛等竞赛,积极引导工程硕士研究生参加,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5.逐步探索了管理机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学校设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小组,负责培养方案的审定、质量保障体系和培养机制的确定。研究生学院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公共课程教学安排、培养质量监控以及学位授予;具体的专业教学安排和培养过程管理由所在专业学院具体负责。学院设专人负责专业学位管理,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各项培养工作的具体实施。日常管理工作由主管院长负责,重要问题由院长办公会议研究确定,重大问题报研究生学院及主管校长批准。

目前正酝酿成立“工程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管理委员会”,隶属校董事会。委员会根据企业人才培养需求,共同制定各领域人才培养方案;商讨、协调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及实施方案。董事单位提供企业人才需求、参与课程体系设计、参与专业课程授课、参与学生工程实践环节的指导和评价,参与学位论文的评价。同时,建立良好的机制和平台,把优秀工程技术人员请进校园,参与授课、指导实践。

三、结语

通过不断努力,学校已经初步建立起适应国家要求及人才培养规律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为加快学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的号召,学校将继续推进培养模式改革,以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增长。

参考文献:

[1]刘智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

[2]何跃,张伟,郑毅.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7).

[3]季永,曾因明.中国特色麻醉学研究生开放式教育模式新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6).

(责任编辑:麻剑飞)

工程管理硕士 篇12

关键词:化学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起步于1991 年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至今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为了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完善其培养体系,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2009 年全日制工程硕士开始招生。正是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在职工程硕士在培养方式、招生等方面有所区别、存在差异,因此,过去对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经验不能完全照搬到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上来,这就要求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但如何创新以及如何真正在具体的培养实践中体现出 “创新”,是值得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1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的一种,旨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国内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至今,其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已较为完善,研究也比较深入。其中,对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导师制、论文标准、实践方式等方面。因此,尽管国内外对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积极有益的研究成果。但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则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仍存在不少不足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2,3]。

1. 1 培养目标形同虚设

培养目标是培养模式中的重要因素,也是理顺整个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思路的关键因素。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尽管与对应的工学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有较明确的文字表述差异,但在实际培养过程各环节却与工学硕士学位有极大的重合,并未表现出其培养目标所设定的差异所在,尤其是培养目标在反映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实践性特点方面存在不足。美国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尽管与对应的工学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没有很明确的文字表述差异,但在实际培养过程各环节中,无论是学制、学分、课程设置或是学位论文考核等各方面均表现出明显区别。

1. 2 培养过程缺乏实践性

培养过程是培养模式中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最关键因素。我国高校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在具体培养环节与原有的学术型工学硕士相比没有体现出明显差异,其实践性和应用性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明显不足。如,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性课程,专业实践环节薄弱,指导教师工程实践意识淡薄等等。

1. 3 质量评价体系模糊不清

质量评价是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综合反映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水平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评价体系仍停留在对论文选题类型的探讨之中,至于学位论文考核的其他环节( 学位论文的选题及形式、考核方式、评阅答辩等) 则仍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2 化学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为了解决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培养目标形同虚设、培养过程缺乏实践性、质量评价体系模糊不清等主要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基于化学工程视角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

2. 1 建设校内和校外 “两支” 师资队伍

为了更好地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特点展开教学与培养指导,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通过建设校内和校外 “两支”师资队伍,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每位全日制工程硕士配备两名导师,校内导师为主且主要负责研究生的理论指导,校外导师为辅且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实践指导,校内外导师各负其责,共同商定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

校内师资队伍。校内师资队伍主要来自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学位点硕士导师,具有工科背景,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结构合理。根据学校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每年选聘、培训2~3 名校内导师。校内导师实行任期考核制度,每三年考核一次,考核合格者方可延续任职资格,考核不合格被取消导师资格。

校外师资队伍。根据学校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校外导师每年由化工企业负责组织推荐,被推荐专家应是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学术功底深厚、主持省部级及以上应用研究项目或企业技术革新和改造项目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符合学校有关导师聘任条件,由学校负责认定导师资格,并聘任为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合作指导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导师应严格按照学校学位授予和研究生培养工作等规章制度,履行导师职责。

2. 2 构建 “一个” 突出实践性与应用性特点的培养方案

为了突出实践性与应用性,化学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遵循 “强化基础理论、突出实践与创新、着重综合素质”的原则,培养方案科学、合理。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质、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要符合学校定位,具有学校特色。教学内容强调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

论文课题应来源于企业,或有明确的生产技术背景和应用价值,涉及化学工程领域的新产品、新工艺、新过程、新技术、新装备、新软件或新材料的研制、开发、放大、设计与优化。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也可以是某一个大项目中的子项目。论文所涉及的课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与一定的创新性。

2. 3 打造校内实验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 “两个” 培养平台

为了更好地实施校企联合培养机制,践行突出实践性与应用性特点的培养方案,通过打造校内实验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两个”培养平台,形成有利于全日制工程硕士自我学习、工程实践、创新应用的环境和条件。

校内实验平台。主要包括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基础课( 化学) 示范实验室、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湖南省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等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创新应用能力培养的主要场所[4,5]。

校外实践基地。主要包括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6,7]、湖南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8]、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化学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联合培养基地等校外实践基地,是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场所。

2. 4 完善 “一个” 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企业实际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

为了培养和提升化学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工程实践采取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方式等,完善 “一个”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企业实际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9]。

实践课程设置。为了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实践课程主要有专业实践A ( 集中实践) 、专业实践B ( 分段实践) 。实践课程由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其中专业实践A以校内导师为主,专业实践B以校外导师为主。

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基本实施了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自主学习与现场实习相结合 “三结合”实践教学方法。逐步实施了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相结合、工程实践与创新训练相结合、工程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 “三结合”实践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校企优质教学资源,开展现场演示、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多元化的教学活动,积极开展项目式、案例式、体验式等实践教学改革。

工程实践基本要求。工程实践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工程硕士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工程实践,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 年。工程硕士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通过工程实践,使工程硕士熟悉本领域中的项目规划、产品研制、设备设计、工程强化、环境保护等某一或多个环节中的工程知识,并撰写总结报告。通过工程硕士在工程实践中的态度、表现、过程、实践内容和总结报告质量,对其工程实践课程成绩进行整体评价。

工程实践采取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方式。在双导师指导下,工程硕士通过在企业参加工程实践活动,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提高发现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工程实践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由校外导师、校内导师和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组成的考核小组给出。

3 结语

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研究和实践,建立了基于化学工程视角的 “2121”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即,建设校内和校外 “两支” 师资队伍、构建 “一个”突出实践性与应用性特点的培养方案、打造校内实验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 “两个”培养平台、建立 “一个”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企业实际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该研究将为化学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依据,为其他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借鉴,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实践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必文,胡良斌.构筑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平台提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J].科技视界,2013(4):47.

[2]茅艳雯.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材料工程硕士的视角[D].上海:上交通大学,2011.

[3]柴松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4]申少华,周虎,李国斌,等.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现有基础与建设思路研究[J].广州化工,2014,42(21):204-205.

[5]申少华,李爱玲,李国斌,等.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运行管理研究[J].广东化工,2014,41(21):227-228.

[6]申少华,彭青松,刘爱华,等.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工作现状及建设思路研究[J].广东化工,2014,41(18):191-192.

[7]申少华,周虎,曾坚贤,等.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2):148-149.

[8]刘国清,申少华,黄念东,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工程实践教育研究[J].广州化工,2015,43(6):176-177.

上一篇:装饰性形式元素下一篇:资源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