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硕士论文(精选11篇)
旅游管理硕士论文 篇1
考研专业硕士 工程管理硕士专业
工程管理硕士(Master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简称MEM)是新设置的一种专业学位。其目的是适应我国现代工程事业发展对工程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我国工程管理的人才质量。
工程管理是针对工程实践而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包括: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决策的技术经济论证和实施中的管理;重要复杂的新产品、设备、装备在开发、制造、生产过程中的管理;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转型、转轨、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产业、工程和科技的重大布局与发展战略的研究与管理等。随着现代工程出现了规模巨大、决策流程复杂、涉及技术种类众多、组织结构庞大、历时漫长、参与人员众多等趋势。工程管理在现代工程中的重要性使得工程管理人员在现代工程实践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注重向学生提供对核心管理领域知识的理解,如市场、会计、组织行为、商业道德、法律及金融等;注重向学生提供对内在的和共同的管理知识的`理解,如系统工程、全面质量管理、生产管理、产品设计和过程设计管理等;注重向学生提供不同管理层面管理工程功能所需的知识和技巧;注重向学生提供在实际工程项目或问题中将技术和管理进行集成的经验。
工程管理硕士的未来职业发展方向: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实施中的管理者;重要复杂的新产品、设备、装备在开发、制造、生产过程中的管理者;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转型、转轨、与国际接轨的管理者;产业、工程和科技的重大布局与发展战略的研究与管理者。
报考条件和入学考试要求见各招生单位的招生简章。具体的课程设置和培养要求等,各校各有特色,有意者请向招生单位咨询。
设置方案
一、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工程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工程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特设置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二、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简称MEM。
三、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系统的管理理论、现代管理方法,以及相关工程领域的专门知识,能独立担负工程管理工作,具有计划、组织、协调和决策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管理专门人才。
四、工程管理硕士的招生对象为具有三年以上工程管理经验,具有国民教育序列理、工科本科毕业证书者(一般应具有理、工科学士学位)。
五、工程管理硕士的课程设置要充分反映工程管理实践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突出工程与管理学科相结合。课程内容应具有前沿性和综合性。注重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项目训练等方法。
六、工程管理硕士专任教师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重视吸收来自工程管理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构建“双师型”的师资结构。
七、学位论文选题应密切结合工程管理实际,学位论文应体现学生运用工程管理及相关工程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可以是工程管理项目设计、专题研究或案例分析报告。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均须有相关工程领域管理实践专家。
八、修满规定学分并达到要求,通过论文答辩者,授予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九、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由经国家批准的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授予。
十、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印制。
报考条件
基本条件一: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1971年8月31日以后出生者),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四)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五)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只准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
基本条件二:
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或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有5年或5年以上工作经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旅游管理硕士论文 篇2
一、英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英国的旅游研究生教育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 1972年英国大学就制定了旅游专业的第一个硕士学位培养方案。经过近40年培养经验的积累, 培养模式更加完善、成熟。
目前, 英国大学的旅游专业研究生培养有多个研究方向, 如国际旅游管理、国际旅游发展和国际旅游市场营销等等。主要招收政府中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旅游公司从业者和近期毕业的大学生。学制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全日制旅游管理硕士有两个学期的课程学习, 如果学生通过了所有课程, 获得相应的学分, 就取得写毕业论文的资格, 在三个多月的时间内完成论文写作。论文通过审核成绩合格者, 可以授予硕士学位。能够使学生掌握旅游规划、开发、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增强学生从事旅游管理的专业技能;使学生获得与旅游有关的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政策等方面的知识;具备解决旅游业中实际问题的理论基础和工作能力[2]。
伦敦城市大学的旅游管理硕士培养方案包括五个必修课程模块、一个选修课程模块和三个类型的论文 (课程论文、实地考察报告和学位论文) , 总计180学分。每个课程模块的总学时数 (包括课堂讲课、讨论、实地考察、实习、阅读推荐的文献和撰写课程论文等环节) 为120—200学时, 计20学分 (等价于欧盟高校学分认可系统ECTS的10学分) 。对不同的专业方向都规定有相应的必修课模块, 如国际旅游管理专业, 其必修课模块为:休闲与旅游研究方法、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酒店与旅游管理和服务业管理。必修课程模块的成绩通过作业、考察报告和课程论文来评定。学生还要在学校提供的门类众多的内容广泛的选修课模块中选修1个模块。对学位论文的要求较高, 有导师对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进行专门指导。学位论文学分为60 (等价于ECTS的30学分) , 占总学分的三分之一, 在整个培养方案中占有较重的份额。
在培养方案中, 还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有资质的旅游组织 (例如, 包价旅游承包商、非政府旅游组织等) , 至少用30天时间, 参加到这些旅游组织的实际工作中去, 获得某一方面的实际工作经验。学生可以在课程结束后, 在一段集中时间内 (如暑假) 实习, 或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累积完成30天的实习。
二、英国旅游管理硕士培养特色
(一) 学科体系完备
在英国的许多大学中, 都设有旅游学院或旅游专业, 本科学士部分的课程专业针对性很强, 科目分得很细。如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人类营养与膳食学、食品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零售业管理专业、娱乐博彩业管理专业、历史文物管理专业、旅游环境等。而硕士阶段的课程一般只有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两个专业, 每个专业有多个研究方向。所学的课程涵盖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电子商务、环境政策等。
从英国的旅游学科研究生教育来看, 其培养目标侧重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学生学成后并不仅是某一方面的专才, 而是对旅游业所有部门的业务都有所了解的通才。
(二) 教学方法先进
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启迪学生提出问题的创新思维, 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探讨自己感兴趣的专题, 写出专题论文, 面向同学和老师演讲, 利用PPT课件, 图文并茂地把自己的想法和论点, 表达给老师和同学, 并接受提问。
在教学活动中, 重视教学的互动性。课堂上, 教师经常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各小组派代表将讨论结果进行总结、交流。学生的角色由“学习者”变为“探究者”, 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 互相启发, 教学相长。在互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高。
(三) 教学内容与实践结合紧密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注重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引入授课内容中, 较少使用固定的一种教材, 而是推荐多种相关的图书、期刊让学生阅读, 让学生从不同的学术观点中形成自己的看法。课堂讨论的案例也是当前旅游业出现的相关问题。如在《旅游市场营销》 (Tourism Marketing) 课程模块中, 要求学生考查伦敦的博物馆、公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旅游场所, 和工作人员交流, 了解市场营销活动, 获得经营资料, 总结出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四)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英国高校中, 旅游管理硕士培养方案对学生在本科阶段所学专业没有严格的要求, 这样有多种学科背景的学生在一起学习、讨论和交流, 思维十分活跃。学校尊重学生个人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在课程学习的两个学期中, 几乎每个星期都要求学生写出一篇小论文, 并且在课堂上作演讲, 阐述本人论文的中心思想, 接受其他学生的提问。这样, 既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及从各种途径收集和分析整理学术资料的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3]。
(五) 教师整体素质高、专业知识强
教师中有教授、副教授、国际访问学者, 具有博士学位的占80%。还有国际旅游组织的官员、旅游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许多教师在协会、咨询公司等旅游组织兼任职务, 能够及时掌握旅游业发展动态。教师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旅游业都有着全面的了解, 每个教师既有扎实的旅游理论知识, 又有丰富的旅游业工作实践和经验, 能够把课程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在一起。
三、对我国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一) 加强旅游学科建设, 促进旅游学科发展
目前, 国内旅游学科的地位与旅游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全国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 仅在管理学科门类中, 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之下, 设有旅游管理二级学科。我国的旅游教育和旅游学科建设走的是“任务带学科、产业促教育”的道路。学科建设、专业教育、科学研究没有很好发挥理论先导作用[4]。
为了适应中国旅游业和旅游教育的快速发展, 应重视旅游学科建设, 建立旅游学科规范的理论体系, 确立旅游学的学科地位。在遵循国家总体培养目标的前提下, 院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培养方案, 不同层次的高校, 对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要有不同的定位[5]。
(二) 改革旅游教育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当前, 在我国旅游专业课堂教学中, 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还比较普遍, 师生之间缺乏互动, 只是把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内容单向地灌输给学生, 而不问学生接受程度如何。
要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 不但要采用传统的传授法, 而且要采取和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如基于问题的学习和案例教学法等。既让研究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又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自我构建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能力;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科研训练,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引导学生养成探究未知、创构新知识的意识。只有这样, 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才能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6]。
(三) 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建立校企合作的教育机制,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可以依托旅游行业办学, 与旅行社、旅游景区合作办学, 在旅游企业建立研究生教育基地。聘请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科研单位和旅游企业中的高级领导、专家担任兼职导师, 参与研究生培养工作。使学生既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 又有解决旅游业发展中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
(四)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要建立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并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丰富的教师队伍。跨学科、跨专业以及从知名旅游企业、科研院所选拔导师, 建设复合型的教师队伍。教师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 而且还能够根据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旅游业中的现实问题调整教学内容, 传授先进的科研方法, 将研究生带到学科前沿。同时, 还要注重国际合作交流, 聘请外国专家学者任教、讲学, 选派教师到国外知名院校进修, 开展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 提高师资队伍质量。
参考文献
[1]翁钢民.试论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J].教学研究, 2003, (4) .
[2]International Tourism Management (MA) [EB/OL].http://www.londonmet.ac.uk, 2009-03-02.
[3]李东芳.英国萨里大学旅游管理硕士教育的特色[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1) .
[4]曹诗图.试论旅游学科的构建[J].旅游论坛, 2008, (1) .
[5]李悦铮, 张志宏.关于“旅游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内容改革的探讨[J].旅游学刊, 2005, (S1) .
旅游管理硕士论文 篇3
CNN Expansión每年都会公布全球MBA排名,但一直以来都是欧美的商学院排在前100位。基于MBA学位的独特性,CNN Expansión的国际MBA排名衡量标准非常注重被评的MBA项目中的国际化、利益相关者口碑、学生的职业发展等因素。其中,国际化的内涵更加强调多国度、多元文化。此次排名中,上海大学MBA项目在对申请入学者的选择与师资多元化两方面的分值高于平均值。上海大学MBA的教师大多都是世界各地著名大学毕业的博士,比如宾夕法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在学生就业方面,上海大学MBA相关调查显示,近42%的应届毕业生在世界500强企业工作,工资在毕业三年内增长近200%。这也让上海大学MBA在这个排名中得分不少。
(《世界教育信息》编辑部王俊烽供稿)
南十字星大学旅游管理硕士专业 篇4
南十字星大学有着广泛的学科如文学院有传媒,人文,文学研究,视觉艺术,教育,法律,社会科学,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心理学;商学院有会计,财经,管理,营销,酒店管理,体育旅游,旅游;健康和应用科学的环境科学和管理,运动科学和体育管理,药学,护理。同时也为毕业生提供工作和实习的机会来获取经验。
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旅游管理)专业描述:
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是从事商务管理职业的通行证。该课程集聚个性化、创新化、启蒙化于一身,灵活的课程结构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可选择的专业方向包括:会计、金融、健康服务管理、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商务、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和创业、运动管理、旅游和酒店管理和研究。每位学生修满144个学分方可毕业。具体的科目请见“课程设置”。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旅游管理)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旅游景点和旅馆,政府和旅游团体,俱乐部,定期航线,会议以及其它感兴趣的领域从事职业管理工作。
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旅游管理)入学要求:
语言要求:
1、托福笔考550分(其中写作不得低于4.5分),机考213分,(其中写作不得低于4.5分);或
2、雅思总分6.0分,单项不得低于5.5分;
申请人须提供两年内有效的成绩单。
★中国学生需要雅思成绩才可以申请签证。
学历要求:
1、具有本大学或教育委员会认可的大学或高等教育机构的学士学位;
2、或被系主任认可的同等水平;
3、或具有工商管理研究生文凭。
工作经验:1到2年工作经验。
公共管理硕士开题报告 篇5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 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 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 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 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 y=l∕[1+a?exp(-b·t)] )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 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 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 t为时间自变量, 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 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 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旅游管理硕士论文 篇6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
甲方(培养单位):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乙方(工作单位):
丙方(研 究 生):
根据国家关于高等学校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规定及国务院学位办有关专业学位招生培养的规定,经三方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丙方为乙方工作人员,甲方为乙方定向培养丙方攻读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二、丙方在学习期间,其人事档案、户口、工资医疗、党团组织关系等保留在乙方,毕业后仍在乙方工作。丙方学习方式可自选:周末走读或集中授课。
三、丙方不享受甲方的奖学金、各类补贴等相关待遇。
四、培养经费为3万元,由方支付,分两年交清,每年15000元。学制为叁年。甲方收到学费后方可同意丙方报到、注册。
五、甲方根据学校有关培养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规定,对丙方进行培养和管理。丙方按甲方专业培养计划的规定,修完学业,成绩合格,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符合国家学位条例规定的,授予硕士学位,发给硕士学位证书。丙方未按规定完成学业者,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六、丙方毕业后,甲方不负责就业安排,丙方继续在乙方工作。甲方原则上应将丙方的学籍档案、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等直接转交乙方,乙方应予接收。
七、本合同一式三份,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效力。本合同经甲乙丙三方签字、盖章后自甲方向丙方发出录取通知书之日起生效,自甲方根据本合同的有关规定将丙方的档案材料转至乙方之日终止。
甲方: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乙方:丙方: 单位公章:单位公章:签字: 常务副院长签字:(负责人)签字:
旅游管理硕士论文 篇7
关键词:行政管理,学位论文,选题
0引言
目前, 行政管理专业硕士论文选题还比较粗疏, 影响论文质量提升。一些学者对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展开了研究。徐金平 (2006) 对当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认为一些硕士论文选题盲目求“大”、求“新”、求“异”, 或者论文选题过于平淡, 体现不出应有的开拓性。[1]周毅 (2009) 分析了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原则, 即根据研究目的、实力、条件、兴趣和独到见地, 结合地方特色、社会实际、学术价值和科学发展趋势选题, “小题大做”、扬长避短原则。[2]雷伟伟、袁占良 (2008) 探析了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3]吴赞敏、梁旭巍 (1997) 分析了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与论文质量的关系[4]。孙国强 (2007) [5], 李志义、刁玉玮 (1995) [6]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来源、方法和技巧进行了研究, 他们认为学位论文选题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 在选题时, 研究生既要从不同来源确定选题, 又要掌握正确的选题方法, 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选题技巧。以往研究主要是把学位论文选题作为一个抽象的一般概念进行研究, 即不根据专业特征对一般学位论文共性进行分析, 对某一专业学位论文选题深入分析较少。随着公共领域面临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程度的加深, 行政管理硕士有更多“文章”可做, 这些“文章”选题质量值得研究。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C N KI-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截至2014年10月30日显示被引用过的2011至2013年行政管理硕士 (学术型, 下同) 学位论文样本的选题质量进行实证研究。
1研究框架及假设
20世纪90年代, 行政管理专业归属发生变化, 即从政治学下的二级学科中脱离, 成为独立的学科, 行政管理专业由原先的理论型向实务型转变[7]。斯托克斯不赞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二分法, 他提出了四象限体系分别是, 高基础、低应用的波尔象限、高应用、低基础的爱迪生象限、双高的巴斯德象限, 以及双低的以训练为目的的象限。[8]
行政管理专业学生选题可能表现出显著的解决问题导向, 与此同时, 社会对硕士研究生的理论水平有较高期望。解决问题导向的研究需要进行大量的经验主义方法收集资料。按照行政学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 将收集资料的方法分为非经验主义方法和经验主义方法, 经验主义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参与观察、受控田野调查或实验法。[9]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运用经验主义方法会受到客观条件限制, 他们可能会转而借助于非经验主义方法, 最常见的就是文献法。虽然采取文献法能够低成本、便捷地收集资料, 但不利于硕士研究生创新, 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可能成为一些人“加工论文”的工具。论文相互借鉴、模仿, 大量选题重复。本文提出假设: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位于“高应用、低基础”的爱迪生象限和“低应用、低基础”的学生实验象限。
2类目及样本选取
根据研究目的, 同时, 在参考相关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 设计分析类目, 包括研究主题、研究层次。研究主题划分为行政理论、城市治理、行政体制、公共财政、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政社关系、公共危机、网络舆情、政府规制、公共政策、电子政府、服务型政府、行政伦理、政府职能等子类。研究层次借用W·理查德·斯科特 (W.R ichard Scott) 提出的研究组织的三个分析层面, 即社会心理层面、组织体层面和生态群层面[9]。其中, 社会心理层面关注个体行为;组织体层面关注组织结构和过程;生态群层面关注环境中的组织群。本文的分析单元是文献题名、年份、出版者等。在进行样本分类时, 不可避免的参杂了主观判断因素, 为提高分析的信度, 在导师、同学中背对背进行相同数据分类。减少主观判断成分。
本文在“C N KI-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当中, 分年度筛选出一级学科代码为“120401” (即行政管理专业) 的硕士论文, 按照被引用次数进行排序。对其中被引用过的论文进行分析。其中, 2012年、2013年被引用过的论文共495篇, 全部抽样。由于时间越长, 被引用次数也随之增加, 如2011年当年知网平台收录的论文, 当年被引用1次, 在随后的两年可能再次被引用, 因此, 2009年至2011年被引用论文总体规模大, 为方便研究, 采取系统抽样方法, 选取458个样本。样本容量为953个。
3结果与分析
3.1硕士研究生选题偏好分析
如图1所示, 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偏好比较明显, 主要集中在公共危机与网络舆情、政社关系、公共服务领域, 其他领域的选题则比较分散, 每一主题的样本占比都不足10%, 7.56%的选题难以归类。
(1) 研究政府与社会关系问题。具体表现为研究政府和非政府公共部门、社区等公民自组织之间的角色关系, 以及公共服务外包、公民参与等问题。其中, 研究社会组织的占35.03%, 涉及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和培育, 如《云南省社会组织培育机制研究》、《我国基金会的资金管理研究》、《我国非营利组织税收政策现状及问题研究》等;社会组织作为多元主体参与治理过程, 如《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互动关系研究》、《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非营利组织参与研究》、《民间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研究》等;以及准政府社会组织, 如工会、妇联等职能, 如《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的工会职能定位研究》等。研究社区治理的占24.08%, 研究社区治理的样本中51.52%对某个案例或多案例进行实证研究, 如《我国城郊撤村建居社区治理研究———以青岛市黄岛区为例》、《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背景下社区文化建设研究———以麦子店社区为例》。此外, 这一类的研究还包括研究事业单位改革, 如高校去行政化、医院“管办分离”;村民自治、公民参与等问题。
(2) 研究公共危机以及网络舆情。涉及的范围包括公共危机的诱发机制, 政府同其他主体对公共危机、网络舆情的治理, 其中, 公共危机的研究以群体性事件为主。如《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研究》、《征地拆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及其对策研究》、《政府在公共突发事件中的微博舆情应对》、《网络舆论危机中的政府应对策略研究》。
(3) 研究政府提供文化、公共交通等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职能, 以及区域、城乡之间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 (以下简称为“公共服务”) 。专门研究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样本21个, 占这公共服务样本总数92个的22.83%。研究公共服务的样本呈现出地域化、本土化色彩, 针对西部地区, 或是针对某一特定地区进行研究, 如《西部地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研究》、《鄂尔多斯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泰安市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投入问题研究》。有2个样本介绍国外经验, 分别是英国公共服务改革、新加坡住房制度。此外, 养老问题的研究较多, 其次是就业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
从研究层次上看, 近五年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偏好生态群层面的研究。研究生态群层面的样本数405个, 占总数的42.50%;研究组织体层面的样本数366个, 占总数的38.41%;研究社会心理层面的样本数126个, 占总数的38.41%;其他样本数56个, 占总数的5.88%。由此可见, 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偏好将政府置于外部环境当中, 与外部环境、其他主题互动的外部视角。研究政府自身的内部视角占了较小份额。
不难看出, 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偏好的研究主题与研究层次与近五年热点问题存在相关性。社会矛盾凸显、社会群体利益诉求上升, 公共部门对公平性、回应性赋予更高的价值, 需要理清政府权力边界, 给社会更多的发展空间, 但仍然强调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责任, 尤其是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 行政管理领域的研究者一般将“治理”理解为一种角色关系, 将好的治理理解为多元主题的共同治理, 这一领域的研究增加。研究这类角色关系的论文占总体的比重由2009年的12.03%上升到2013年的65.42%。
行政理论研究数量很少, 只有三篇论文, 分别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进行描述。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一般会对相关理论进行表面化的引用, 如研究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论文, 堆砌引用治理理论、政府失灵理论等, 而文章主体部分脱离理论展开, 理论游离于文章之外, “两张皮”现象较多。行政管理专业更多体现为一种“工具”, 而不是一门“科学”。
3.2硕士研究生选题重复现象分析
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选题较为集中。前已述及, 选题偏好集中在三个研究主题, 而其他研究主题样本数量较少。以“公共财政”为例, 每年“公共财政”的选题样本数占当年样本总数的比重都不超过5%。研究的具体内容也较为单一, 缺乏非税收入管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内容, 对公共预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公共预算的透明性, 如《公共预算透明保障机制构建研究》、《预算民主视角下我国公众参与政府预算的研究》等。选题呈现出两极化趋势。此外, 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选题重复现象也比较突出。如表1所示, 同一选题下存在多个样本。
对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偏好、选题的集中重复情况的分析验证了假设, 即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位于“高应用、低基础”的爱迪生象限和“低应用、低基础”的学生实验象限。
4选题质量提升对策
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紧趋政治热点、社会问题, 基础性研究较弱, 理论应用堆砌、表面化;集中、重复的选题较多, 选题结构失衡, 多数停留在“低应用、低基础”的“学生实验”阶段, 研究价值不高。究其原因, 首先, 硕士研究生原著阅读量有限。硕士研究生对原著缺乏兴趣, 仅仅针对热点问题提出研究问题, 利用二手资料对理论进行零散化的理解, 由于缺乏理论积淀, 难以上升到一定层面。因而对理论的应用呈现堆砌化、表面化。
其次, 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实证研究“短板”。习惯于采用非经验主义研究方法收集二手资料, 在知网、万方等平台收集期刊、论文资料后, 进行整理、修改。通过非经验主义方式进行资料搜集, 相比实证研究更加简单便捷, 但过多的依赖二手数据写作论文, 难免造成研究的重复, 而且许多论文都仅仅是对前人研究的成果稍作修改, 并非对现有成果的发展和创新。可以预见如果研究生没有从意识上消除对二手数据的依赖, 在研究中不愿意实践和创新, 行政管理专业未来的论文质量将大打折扣。
以上分析可知, 提升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选题质量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强化硕士研究生经典阅读意识。目前的激励机制, 易导致研究生过分关注发表论文、参加课题、学术会议数量, 潜心钻研原著的时间和兴趣减少。可以考虑适当改进目前的评价机制和方法。二是倡导研究生实证和创新精神。消除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对二手资料的过度依赖, 为硕士研究生创造多途径开展问卷、访谈等经验研究, 增加用于课堂外的时间, 让他们真正了解现实问题, 同时, 优化研究生课程设计, 增加计量经济、统计分析方法等课程, 提升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数据挖掘、深入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徐金平, 韩延伦.当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 01:42-45.
[2]周毅.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原则及方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9, 10:34-41.
[3]雷伟伟, 袁占良.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与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15:56-57.
[4]吴赞敏, 梁旭巍.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方法与论文质量的研究[J].天津纺织工学院学报, 1997, 03:29-32.
[5]孙国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来源、方法与技巧[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07, 03:21-23+27.
[6]李志义, 刁玉玮.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浅议[J].高等教育研究, 1995, 04:15-16.
[7]何艳玲.我们在做什么样的研究:中国行政学研究评述[J].公共管理研究, 2007, 00:21-42.
旅游管理硕士论文 篇8
关键词:教育硕士培养的二级管理模式 教育管理理论 管理网络中的传导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160-02
1 教育硕士培养管理模式面临的挑战,构建二级管理模式的客观基础
杭州师范大学作为我国第三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院校,随着招生人数规模扩大,由第一届的100多名,到目前的总人数近千人,每年夏季、冬季两届教育硕士毕业,需要做大量的具体工作,而一级管理模式使校管理办工作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具体事务上,无法担负对学校培养质量、大政方针及事业发展的重任,显然不能满足教育硕士培养事业发展需要。
基于上述原因,该校实行了二级管理模式,即在招生两年后开始与学校同步,实行管理重心下移,变一级管理模式为二级管理模式。即由校管理办统一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对教育硕士培养所有程序规范化;校管理办具体负责招生和公共课教学部分工作,其他环节工作归口到学院。具体工作由校管理办统一制定标准和工作目标方向,对大的环节进行统筹安排和协调、检查落实,学院在校管理办的大框架和发展空间内安排落实本学院的具体培养工作。
2 教育硕士培养管理二级管理综合模式网络构建
现代管理概念有几个方面的转变,其中两个就是由重视功能过渡到效能管理、由重视各个职能部门的优化管理到整体优化管理。
二级管理综合模式构建是以校教育硕士领导小组为“龙头”、校管理办(研究生部、处)和学院教育硕士培养领导小组为直管部门,校管理办为主要统筹协调部门,共同统筹和协调学院教育硕士培养办公室及学院学科点;在校管理办的直接负责和部署下,由管理办和学院指定的教育硕士秘书或班主任共同完成教育硕士学生管理、日常教学和论文阶段工作。详见示意图1。
在这一立体网络中,既有校领导小组与研究生部(处)和学院领导小组的上下级关系,也有学院领导小组与研究生处的交叉关系;同时,也有校管理办和学院领导小组对学院培养办公室、学院教育硕士秘书或班主任之间的统筹和协调关系。
校管理办统筹发布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发布各项标准化培养方案和相关的具体培养指标,并对日常教学安排和管理、论文指导具体日常安排,并进行统一协调、定期检查和信息反馈。如此,使培养各环节的落实到位、质量得到保证,确保了学校教育硕士整体培养质量和事业发展方向,充分发挥了各学院的主观能动性,将教育硕士的学生工作、教学质量和学位论文水平全面负起责来,确保教学活动正常有序进行,确保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3 校管理办工作人员在二级管理模式网络中的传导作用
现代管理概念转变中还有一个内容,就是在教育管理方法上由重视行政管理方法为主,转变到行政方式和科学手段相结合。而应用传导原理本身就是现代管理中所应用的科学手段,可以更有效地管理。我们认为,传导方向可分以下几种:
3.1 纵向传导作用
3.1.1 上传作用
校管理办担任着制定相关管理制度、落实全国教指委和国家学位办办学宗旨和各项精神、了解相关政策的重任,是校教育硕士培养领导小组的各项管理规定的起草和落实者,担任学校教育硕士培养教学正常运转的中枢作用,其传导功能主要表现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相关政策及动态信息的全面把握和了解;向全国教指委和国家学位办传导;地区基础教育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需求、教育硕士工作单位对培养高校的期望;及时了解其它高校招生培养信息,及时向校领导小组领导反馈,以供适时调整本校招生和培养政策时参考。对本校招生和培养中的相关情况及时反馈,为全国高校各项管理规定制定提供支撑材料。
在每所教育硕士招生和培养起步阶段,各项制度和机制均在建设中,制度的完善和机制的运转离不开实际运用中的反馈,这也是检验各项制度是否规范和科学的“试验场”。
3.1.2 下达作用:这里提出的是与“上传作用”相对应的“下达作用”,非真正行政意义的“下达作用”。
(1)向各学院培养办传达:A.传达全国教指委精神;B.传达学校领导小组各项规定精神;C.向学院培养办部署传达各项工作、协调培养各环节;
(2)向考生传达:A.招生相关信息;B.办学宗旨和社会效益;从实际效益出发鼓励考生报考,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3)向在读教育硕士传达:A.培养目标,需要在不同的场合如始业教育、班会、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和个别谈话中,以优秀毕业生的实例,鼓励教育硕士克服困难,去除“混文凭”的偏颇想法,充分利用高校宝贵的师资和馆藏资料资源,静下心来扎实学习;鼓励他们通过参加科研活动和实践活动,掌握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的方法,提升内涵、增强素养,强化职业竞争力;B.培养中的环节告知。由于教育硕士在职攻读工学矛盾、生源来源广等特点,管理难度大,需要一再以各种形式告知学生关于培养流程、各项规定等,以利于教育硕士顺利完成学业。
3.2 横向传导作用
3.2.1 与学院教育硕士领导小组之间的横向传导
学院领导小组是校领导小组的分设机构,由分管研究生教育的院长任组长,并设立小组成员、教学秘书(专职管理人员),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按照各专业方向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工作,负责专业课、论文阶段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和科研活动、实践活动等。这些环节由研究生处统一协调,制定大政方针和计划,统筹安排,由学院在此基础上发挥特色,作出详细的计划,并具体负责完成。
3.2.2 与地方基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横向传导
由于学位管理工作隶属省学位办,对于相关的学位工作管理规定和程序要及时与他们进行沟通,确保培养的规范性。
3.2.3 与兄弟院校保持传导
这一传导可以确保信息互通、资料互用、经验借鉴、互惠互利。
3.3 斜向传导作用
工商管理硕士(MBA)介绍 篇9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管理院校之一,以提供高水准的管理教育为己任。哈工大管理学院MBA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领导能力、决策能力和适应国际竞争的未来高级职业经理和经济管理高级决策者。
哈工大管理学院1991年开展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是国家首批试办MBA的九所院校之一。截至2008年9月1日,已累计招生2624人,授予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800余人。2002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哈工大成为全国首批开展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学位教育的院校。管理学院具有完备的办学设施。目前供MBA日常教学使用的配有空调设备的现代化多媒体专用教室15间,座位900个,案例讨论室9个,计算机200台。图书资料室拥有经济管理类中文专业图书11000册,外文图书1600册;每年订有专业报刊杂志320种。图书馆拥有经济管理类书籍15万册;各类期刊杂志2500种。此外,还有PQDD博硕论文数据库与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电子期刊及万方数据库等INTERNET网上信息资料使用权。
哈工大管理学院在MBA教育中积极探索开放模式,与欧美二十多所著名大学和公司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交流关系,先后聘请50多位海内外学者和著名企业家担任哈工大MBA兼职教授,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具有良好声誉。哈尔滨工业大学在MBA教学环境与培养方式上已形成如下特色:
1.哈工大管理学院继承和发扬了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光荣传统,坚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战场服务,坚持质量第一,把全面提高MBA教育质量作为工作重点,本着科学、高效、服务的指导思想,为工商企业锻造“脊梁”。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各种层次、各种规格的高级管理人才,其中有在国家部委、省、市政府部门任职的领导、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管理特大型国有企业和知名民营企业的企业家和高级经理人等。
2.全方位的、突出素质教育的综合培养体系。在培养中贯彻德育与智育并重,做好课内教学与鼓励学员课外提高发展并重,有形教育与无形的氛围熏陶并重方式,努力使学员在MBA学习期间在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创新意识、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
3.MBA培养上突出工商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并重的指导思想,教会学生勤“思考”,懂经营会管理。整个培养过程包括课程学习和论文撰写两个主要阶段,课程学习采取讲课与案例讨论相结合,院内专任教师主讲与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具有实际工商管理经验的企业家相结合的方式.在MBA的培养上聘请了40多位专家做为校外MBA兼职教授,定期来校进行专题报告和讲座。
4.论文阶段学习,实行由指导教师负责的按培养方向管理的模式。学员在完成课程学习后,根据本人工作需要,可以选择在某个培养方向下,结合实际开展论文的研究与撰写工作。
目前,哈工大MBA的培养方向分为:管理信息系统方向(含信息资源管理、企业过程创新、决策支持系统);会计与财务管理方向;企业管理方向(含市场营销);技术经济及管理方向(含技术开发管理、项目评估投资分析等);金融方向(含证券、银行、保险、国际金融等);公共管理方向。
教育管理硕士论文提纲 篇10
Abstract 5-6
第1章 引言 9-17
1.1 选题背景 9-14
1.1.1 党和国家对家校合作的重视 9-11
1.1.2 家庭教育的特点决定家校合作 11-12
1.1.3 新课程改革呼唤和谐的家校合作 12-13
1.1.4 学生“终身发展”是家校合作的重心 13-14
1.2 研究方法 14-15
1.2.1 文献法 14
1.2.2 问卷调查法 14
1.2.3 访谈法 14-15
1.3 相关概念界定 15-17
1.3.1 农村初中 15
1.3.2 家校合作 15-17
第2章 研究综述 17-26
2.1 国内关于家校合作的研究 17-21
2.1.1 家校合作的涵义研究 18-19
2.1.2 家校合作的意义研究 19-20
2.1.3 家校合作的途径研究 20
2.1.4 家校合作的特点研究 20-21
2.2 国外关于家校合作的研究 21-26
2.2.1 家校合作的历史研究 21-22
2.2.2 家校合作的重要性研究 22
2.2.3 家校合作策略与建议的研究 22-24
2.2.4 家校合作方式的研究 24-26
第3章 农村初中家校合作现状调查 26-35
3.1 XX学校家校合作基本情况介绍 26-27
3.2 家庭背景情况 27-28
3.3 教师对家校合作的态度和具体做法 28
3.4 教师与家长关注的焦点和途径 28-29
3.5 家长与教师交流的途径 29-30
3.6 教师对家长的认可情况 30
3.7 合作双方的职责意识 30-31
3.8 农村初中家校合作中家长和教师的行为态度 31-35
第4章 农村初中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究 35-42
4.1 农村初中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35-39
4.1.1 家长、学校、教师对家校合作重视度不足 35-37
4.1.2 家校合作方式单一,配合不紧密 37-38
4.1.3 家校合作缺乏计划,随意性强 38
4.1.4 家校合作对学生的关注范围狭窄 38-39
4.2 农村家校合作问题产生的原因 39-42
4.2.1 从学校方面分析 39-40
4.2.2 从家庭方面分析 40-42
第5章 农村初中家校合作对策与建议 42-62
5.1 农村初中家校合作的原则 42-45
5.1.1平等合作、相互尊重、目标一致原则 42-43
5.1.2 信息共享原则 43
5.1.3 合作内容、合作形式多样化原则 43-44
5.1.4 高效性原则 44
5.1.5 优势互补、相互兼容原则 44-45
5.2 农村初中家校合作的对策与建议 45-62
5.2.1 从社会方面来看 45-47
5.2.2 从学校方面来看 47-53
5.2.3 从教师方面来看 53-60
5.2.4 从家长方面来看 60-62
结论 62-63
参考文献 63-66
附录一 66-70
附录二 70-73
致谢 73-75
旅游管理硕士论文 篇11
[关键词]工程硕士 教学 管理 信息化平台
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的
建设与实践的必要性分析
工程硕士作为一种在职学位教育,经过近十多年来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专业学位中涉及领域最多、招生规模最大的一种学位类型。山东科技大学自2001年增列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以来,先后获得了“矿业工程”、“软件工程”、“工业工程”、“安全工程”等14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面对社会对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的迫切需求,重视与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既是承担学位培养单位的责任,也是企业发展和在职工作人员更新知识的需要。由于工程硕士是一种特殊的专业学位,它的录取、学习与培养和一般的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程序有很大的区别。考虑到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背景、工作环境、领域知识以及工作与学习矛盾等方面的特殊性,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把办学单位教育、管理、培养的功能有机结合和系统集成,具有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课堂知识传播与获取、面对面教学决策与服务的特点,是教学改革、管理机制转变和教育理念更新的必然。尤其是对于在职学位教育主要是面向从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企业在职人员,这类学员以“进校不脱产”的方式完成学业。过去曾经采用的定期上课辅导、现场课堂教学都是由任课教师集中面授某门课程,但由于学员普遍存在工作与学校的矛盾,再加上学员所在单位地域分散的实际,给教学组织与管理带来一定困难,也使得工程硕士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工程硕士教育的实践迫切要求培养单位以推进信息化建设为手段,突破时空限制,完善培养各个环节,以满足工程硕士教育的需求,达到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目的。
本文立足于工程硕士培养信息化平台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围绕工程硕士的日常管理,把工程硕士生从入学到毕业后各个环节的课程成绩、中期考核、论文开题、论文进度等重要事项的记录纳入其中,力求从工程硕士信息查询、学籍管理、教学环节管理、师生互动交流管理以及毕业过程管理等几方面入手,提高我校工程硕士的管理水平。
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实现
目前我校工程硕士培养领域不断增加,招生人数年年递增,随之而来的工程硕士教学管理工作任务日益繁重。目前建立的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就是根据工程硕士教育的工作实际,在原有的以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手工管理的基础上,开发了多功能、交互跟踪式工程硕士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该信息平台把工程硕士生从入学到毕业期间的各个环节的课程学习、作业提交、成绩考核、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提交等培养内容纳入其中,从工程硕士信息查询、在校学籍管理、培养过程管理等方面,提高对工程硕士培养的管理水平。
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Browser/Server)软件工作模式,用户通过浏览器向服务器提供的网络资源发出服务请求,服务器对浏览器的请求进行处理,将用户所需的信息及处理结果返回到浏览器和服务器。B/S模式的优点是具有稳定的技术平台,业务扩展、系统升级简单方便,它为异种机、异种网、异种应用服务的联机、联网、统一服务等提供了最现实的开放性技术基础。使用B/S模式,可以较好地满足基于Internet互联网需要以及面向师生的服务和互动管理,满足并发访问的实际需求。因此为了使学员能够在线学习,需要拥有一台与互联网连接的计算机。以目前最为普通的计算机配置来讲,基本都可以满足需要。学生要自己负责个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配置,并确保系统具有足够的性能。
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功能
构建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的目的,一方面提高日常的教学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学员服务,另一方面为学位培养过程提供交互平台,有效促进学员课程学习、与任课教师的互动以及与指导教师的交流。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人员管理和培养管理两大模块。
1.人员管理功能
信息化平台人员管理功能包含指导教师和学员各自的个人信息管理,学员个人基础数据信息按照学员报名信息全部转入,指导教师信息由各业务学院提交到管理部门后转入。后期的维护由学员或指导教师本人完成。录取学员凭录取通知书办理注册登记手续,领取个人学籍的学号和信息化平台的登陆密码,指导教师由平台管理部门发放个人登录代码和登录密码,进入信息化平台后可以查阅和修改个人的基本信息,修改登录密码。
2.培养管理功能
培养管理功能是信息化平台的核心功能,通过使用该功能中的不同选项,可以完成培养计划的查阅和修订、课程的选择、与任课教师的互动、作业的提交、成绩与学分的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选题情况、中期汇报、论文提交、指导教师评语等内容,方便了学员课程的学习以及对培养进度与过程的了解,大大加强了管理部门和任课教师及指导老师全面、及时、准确地对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掌握,强化了培养单位对工程硕士生学位论文工作过程的质量监督和管理。
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制订既要体现出研究生教育的高层次起点,又要保证符合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学员利用现代网络在线技术手段完成教学计划的实施。培养要求包括必要的课程学习、作业的提交、质疑问题的在线解答,相关课程成绩与学分的取得,不同教学环节的网上信息互动,达到学员不必亲临校园课堂便可以完成课程学习的目标。毕业论文可以实施在线提交,导师审核通过后来校进行论文答辩,答辩合格即可视为学业完成。
由于学员与指导教师的任务和角色不同,登录系统后也会有不同的使用权限,不同权限的指导教师、任课老师或学员登录系统后,可根据自己的权限范围、工作需求在同一系统界面上完成各自不同的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相关任务的时效性。
学员毕业后,信息化平台中的学员相关信息一并导入毕业学员数据库,作为永久电子文档资料予以保存。
工程硕士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应用
工程硕士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架构了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的桥梁,不仅在教学与管理方式上突破了时空限制,而且也是教育理念的一场变革。
信息化平台的实现改变了知识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使教学改革出现了新局面。网络课程在教学中采用了丰富的多媒体视频教学手段,把面授和远程传播相结合,精心组织网络课堂教学,并在网络上进行讨论、作业和考核,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了课程的综合程度,推进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同时,信息化建设为教学提供了直接交流的良好空间和条件。工程硕士与任课教师或指导老师通过答疑解惑、作业提交、在线测评、选题评价、论文提交等交互学习环节,实现信息的及时反馈,促进了师生沟通。
从教学内容和目标上,教师结合工程领域特点,合理规划课程设置,不断增加和更新教学信息,并与实践融会贯通,同时注重拓展工程硕士生的学术视野,培养他们了解前沿、掌握前沿和探索前沿的能力,使工程碩士生能更好地掌握本工程领域的理论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在学习与工作中善于创新、敢于创新,成为应用型、复合型和创造性的工程人才;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善于接纳、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手段,精心地组织、安排课堂面授与网络教学的各个环节,工程硕士生也学会了在信息化环境中自我获取信息、分析加工信息与更新知识。
结论
通过我校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实践,系统分析了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提出了适合于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实现信息化管理的思路,并实现了交互式工程硕士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应用,为学员、教师和导师之间架起一座相互交流和沟通的桥梁,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拥有的远程资源学习、在线交流互动、信息及时更新为工程硕士的规范化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改进提供支持和服务。
参考文献:
[1]周晓娅.对清华大学42 篇工程硕士论文的评价与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5):32~35.
[2]陈晖.以信息化手段加强教育硕士培养过程管理[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6): 46.
[3]王钰,蔡志辉,高述珉.推进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1):33~34.
[4]彭国华,高思炜.加强过程管理,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J].中国地质教育,2007(1):95~97.
【旅游管理硕士论文】推荐阅读:
旅游管理论文注释10-11
课程教学旅游管理论文06-06
旅游与酒店管理论文07-29
旅游战略管理论文范文11-16
专业人才旅游管理论文11-30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12-01
浅论乡村旅游与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管理论文10-15
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论文05-10
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论文07-01
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论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