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旅游管理教学方法的改革困惑论文(通用7篇)
高校旅游管理教学方法的改革困惑论文 篇1
以下具体谈谈本人对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的几点困惑。
一、科研经费的严格管理与贪腐案件频发的矛盾
2008年某高校教授因在科研经费报销过程中, 违反国家法律获刑四年, 课题研究工作被迫中止, 对国家和个人都造成巨大损失;2011年财政部驻江苏省专员办对江苏省重点高校进行专项检查, 检查结果发现许多问题, 有科研经费体外循环问题, 助研费虚报冒领问题, 购物卡送礼问题, 套取资金问题, 报销过程中手续不完备等。省专员办对出现的问题进行限期整改, 并视情节轻重对责任人进行行政或经济处罚。那是否就此判定各高校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不够严格?
其实最近几年, 教育部一直在加大对科研经费监督检查的力度, 针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012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之后教育部将2013年作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年, 把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列入2013年教育部工作重点, 并启动对16所高校的巡视检查和59所高校的专项检查, 主要从体制机制建设、制度建设、项目管理、经费管理和监督检查五个方面对科研经费进行全面检查。一道道紧箍咒发下来, 对防止贪腐案件的发生起到了一定作用, 可依然解决不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的本质问题, 反而形成制度管得越紧, 报销越难, 造假越多的恶性循环状况。
二、科研经费事前分配的宽松管理与事后监督检查严格的矛盾
科研经费事前分配投入体制不完善。2010年科学家施一公、饶毅联合在《科学》上发表社论揭露中国科技界的“潜规则”:“学术优劣与获得经费的相关性相对而言较小, 与个别官员和少数强势科学家搞好关系才最重要, 各部委中下层管理人员有过度的权力。研究人员浪费过多的精力拉关系, 却没有时间作研究、讨论学术问题, 造成学术资源浪费、腐蚀精神、阻碍创新等危害。”科研经费的分配体制是国家对科研经费管理的关键环节, 而我国恰恰在科研经费分配环节管理宽松。比如化学家会被邀请参加等离子物理和植物发育的课题申请评审, 评审中科技界的人际政治关系往往代替专业标准等等。造成科研经费事前分配管理不严和事后监督检查严格的矛盾。
三、如何正确体现科研工作者的劳动报酬
虽然国家一直在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 但缺乏法律、法规方面的依据, 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 各个高校根据情况自己制订科研管理办法。关于科学研究的报酬方面, 站在国家的角度上, 科研经费是国家资金, 拨付给科研工作者用于科学研究, 个人没有随意支配的权利, 不能用于科学研究之外的方面;站在科研工作者的角度, 很多人认为科研经费是个人争取来的, 是个人付出科学研究的劳动报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些专家学者们一小时的讲座费就高达5万、10万元, 明星一场演出报酬是几十万、上百万元。相比较之下, 专家教授们的课题虽然大的有成百、上千万元, 大部分的研究课题却只有几万、几十万元, 甚至是只有几千元的小课题, 通常耗费几个月、几年时间, 组织人力、物力进行研究, 有的还需进行后续保障维护工作, 承担了较大的科研压力, 经过辛勤劳动取得成果。如何正确体现科研工作者的劳动报酬, 国家应该制订明确的劳务标准, 减少违规操作的机率, 提高科学研究者的积极性、效率性, 保护科研工作者的声誉。
四、科研经费报账过程中的困惑
(一) 对科研纵向课题与横向课题立项和经费使用区别的困惑
高校的科研经费按来源分为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纵向课题是指政府财政拨款项目的科研经费, 实行预算管理, 执行国家相关经费管理办法, 严格按照项目主管部门批复的预算范围和开支比例规范使用。横向课题是指通过承接企业及社会科技项目、科研协作、科技咨询所取得的科研经费, 实行经费合同制管理, 按照项目合同书中约定的经费使用范围、用途、开支标准执行国家或学校的相关管理办法。在纵向课题与横向课题的认定上, 界限不是很明确, 许多企业或单位委托的科研项目, 最终的资金来源属于财政拨款, 只是国家拨给企事业单位, 单位再委托进行科技开发。但两类课题经费在管理使用上却有较大区别, 相比较纵向科研经费, 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用要宽松很多。因此有某高校教师科研经费到账时, 为了经费报销方便, 把课题列为横向课题, 等后来发现学校纵向课题奖励幅度更大, 又要求杷课题改为纵向课题;因此国家对纵向与横向课题的界定标准比较模糊, 不太明确。
(二) 财务人员对科研经费的监督作用
作业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研究
◎文/李想
摘要:近年来, 作业成本法越来越多地被企业管理层所认可, 而它所体现出来的优势也日益明显, 它不仅是一个成本核算的工具, 还是企业管理层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 拓宽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应用范围, 对我国大中型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资源;成本控制;价值链
一、引言
随着电子技术革命产生了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 全球性竞争的日益激烈, 带来了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巨大变革, 相应地, 传统的企业成本计量方法也必然随之发生变革, 企业管理层更多地将目光由原来的财务会计转向管理会计, 逐渐意识到在对外提供真实准确的报告外, 还应当集中精力不断为企业自身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 而作业成本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作业成本法是西方国家于80年代末开始研究、90年代首先在先进制造企业应用起来的一种全新的企业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 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作业成本管理不仅能够提供各种更加准确的作业成本信息, 而且能够利用所提供的成本信息, 有利于
科研经费到账后, 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对科研经费使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但事实上财务人员无法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业务的真实性, 作出准确有效的判断, 只能判断票据本身是否是合法有效票据。如差旅费、招待费等是用于课题研究, 还是用于个人或其他方面;委外加工、合作研究、材料设备购买是为了完成科学研究, 还是套取国家资金, 财务人员无法准确认定, 对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流于形式, 没有实质上的监督作用。并且在实施监督管理过程中, 财务人员的盘查、怀疑造成课题工作者的不满, 似乎对所有科学研究者道德品质的怀疑。因此许多学者、教授在科学研究同时, 苦恼于课题经费的报销问题。
(三) 高校科研经费报销难的问题
作为高校财务工作人员, 在科研经费审核报销过程中, 接触到很多老师抱怨科研经费报销难的问题, 认为财务管得太死, 卡得太严。有从研究生阶段就替导师报销的博士生反映, 科研经费报销手续繁杂, 因不符合要求经常被打回, 每次报销经费都要来回折腾好几次。社会人文类课题及软件开发类课题报销难的问题更突出, 这类课题不需要购买设备、材料, 只有少许调研旅费、办公费、会议费、版面资料费等, 是依靠研究者的智力劳动;可经费必须通过票据报销取得, 势必导致科研工作者用一些未实际发生或与科学研究无关的票据来套取资金, 增加了科研工作者的违规风险。遇到类似情况财务人员也很为难, 一方面必须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 另一方面也想减轻教师们的负担, 让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中。
企业更好地进行成本控制和经营决策, 发现作业乃至价值链的浪费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实现企业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不断提升, 在竞争战略上处于成本领先优势, 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本文首先对作业成本的核算原理进行了概述, 并举例加以说明。在此基础上, 阐述了作业成本管理的优势体现以及目前作业成本管理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并总结了作业成本管理在企业中应用以及推广的重要性。
二、作业成本法的核算原理
作业成本法简称ABC (Activity Based Costing) , 即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论认为, 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作业组成的, 企业的每一项作业都要耗用一定的资源, 产品的成本实际上就是企业全部作业所耗用资源的总和。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 作业消耗资源。”它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作为产品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对待, 拓宽了成本的核算范围, 使得成本计算更加准确。作业成本法下会计核算主要包括三个步骤:1.确认作业中心, 将资源耗费归集到各个作业中心。成本的归集就是把每个作业所消耗的资源成本归集在一起, 比如物流企业的运输环节, 工人要把货物搬上卡车。在这个过程中,
相比较, 美国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也有严格规定, 但美国的教授们会有一些相对灵活的收入来源;如科研项目明细账中列明的工资, 学校或学院安排给教授自由支配的经费, 因实验设备开放收取的费用等。这些经费支配权属于教授本人, 有些即使购买个人消费品也无妨。
总结以上问题, 本人认为对高校科研经费的审计监督是必要的, 尤其是国家重点投入的名牌大学, 科研经费是否真正用于科学研究, 用于科学研究的比例是多少, 必须严格监督管理, 关键在于制定出普遍适用的管理制度。邓小平曾指出:“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不好的制度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 甚至走向反面”。如果我们在科研经费使用管理上制定一个宽松有效的制度, 使科研工作者对科研经费有较大的自由支配权;同时对科研经费拨款总量上进行控制, 防止任意夸大科学研究的经费需求, 在完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的前提下, 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会更有效。
参考文献
[1]王娅妮.山东审计发现高校科研经费仅四成直接用于课题[OL].新华网, 2007.7.29.
[2]饶毅, 施一公.科研经费分配怪状[J].科学, 2010 (09) .
[3]Jichen.高校科研经费需要怎样的审计监督[OL].科技漫谈.有果新闻, 2013.3.8.
高校旅游管理教学方法的改革困惑论文 篇2
关键词:新形势;三本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困惑;出路
中图分类号: F2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5-15-2
0 引言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必须进行一定的改革才能跟上时代潮流。而在高校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师资力量的管理,而其恰恰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既限制了学生们的全面发展,也抑制了高等教育的改革进步,所以,只有采取一定的解决措施,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创建优秀的教师队伍,才能更加有效的促进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才能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更上一层楼。
1 新形势下三本院校人力资源管理遇到的问题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高等教育也在顺势改革,而在改革过程中我国的三本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急需解决,才能让三本院校的教育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蒸蒸日上。
1.1 对人力资源管理缺乏重视
据调查,我国很多三本院校对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认识不足,且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认为学校就有那么多老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计划,没有什么可管理的,平时的全体会议讲讲大概工作要求,工作目标就可以了。这种对人力资源管理不重视的态度大大影响了三本院校的发展,也对学生的学习与未来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实际上,人力资源管理有很大的积极作用,比如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以及科研水平。目前,我国很多三本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只把教学结果看成重点没看成衡量学校水平的标准,将学历、职称当成是发展目标,而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多数三本院校虽然有专门的人事处,但是他们不能深度、准确的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真谛,对于人员的责任划分不清、未来发展规划不合理,对学校的发展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1.2 三本院校人力资源中尚未形成社会化、市场化优化配置机制
目前,三本院校办学和科研经费主要由中央财政划拨,人才的招录仍然要通过学校行政审批,人力资源的配置、管理、开发、培养过程仍然没有实现市场化。同时,从人才的流动来看,三本院校间的流动相对较为频繁,人力资源流动并没有向社会开放,形成和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高校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机制,人才的流动有户籍、地域等诸多限制,人才资源并没有实现社会化。大部分三本院校并没有从学校总体发展角度对人力资源队伍进行预测,沿用传统的行政审批、行政管理干扰市场配置,严重影响高校科研和教学人才队伍建设。
1.3 三本院校人才资源管理效率不高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三本院校对于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三本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比如,教师的责任分配、人才的引进、教师的薪酬待遇等,每个方面都应该合理配置,来保证人力资源管理的高效性。但是时代发展如此迅速,人才的培养远远赶不上其脚步,导致人才的发展与高校的需求不平衡,很多人才也不能被充分的利用,影响了高校总体教育科研水平。
1.4 人才培养力度不够
三本院校也存在工资不合理、考核制度不够完善、奖励机制也有些欠缺的情况,很多教师为了保障自己的生活,都去校外进行兼职,而且把很多精力都放在了兼职上,这使得一些三本院校的教师流失,造成了人力资源不均衡的情况发生。除此之外,三本院校本来是人才聚集的地方,而却将人才的培养、深造抛至脑后,大大违背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最根本目的,限制了三本院校的发展。
2 加强我国三本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
人力资源管理是三本院校提高自身教育水平,促进整体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本文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阐述了有效的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2.1 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往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缺点已经逐渐显露,难以为三本院校的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应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提升到战略高度,与学校发展战略相融合。学校管理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并将其渗透到全校各层面,形成特定的文化氛围。遵循人才发展规律,结合学校发展战略目标,培养、吸纳、使用、规划和管理人才。依据人力资源整体性开发思路进行建设,充分开发与利用人力资源特质,挖掘与激发人力资源潜能,关注与重视人力资源自身需求,提供机会促使员工发展,并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2.2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优化资源配置
三本院校要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就必须掌握高校内所有的人力资源。这就需要对各个员工的现状作出系统沟通调查与总结,以数据形式展示高校人力资源现状,为高校岗位的优化配置提供信息基础。深化高校用人制度改革,首先要从观念上淡化身份管理,强化岗位管理,要合理管理各个岗位间的人际关系,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其次要引进市场机制,公开选拔、择优聘任,在严格定编、定岗、定职责的基础上强化岗位聘任和考核。最后要制定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以优化配置人力资源。
2.3 加强三本院校师资队伍的培训和管理
三本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针对师资队伍进行培养与规范。首先,在引入人才的时候必须要提高对他们的学历要求,这样才能保证教师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养。对于偏远地区的三本院校老师,应该多组织他们与其他学校教师的交流、沟通,从而取长补短。也应该用实际行动来鼓励他们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投入,不能只是口头重视,要拿出真正的行动,比如资金投入等。其次,要重视对教师队伍的培训教育。只有提高他们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程度,才能提高重视程度。最后,在培训过程中要提高职工的参与热情。将员工的培训考核纳入到学期结果的整体考核中,这样就能够引起员工对培训的重视,才能够提高培训的有效性。
2.4 建立科学、完善的激励制度
为了提高三本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首先,就必须针对教师建立考核与激励制度,鼓励他们积极工作。而考核制度必须全面,要包括日常考勤、科研成果、教学水平等等多个方面,并要对考核结果进行有效的处理,比如综合能力较差的教师需要接受深度的教育与培训,成绩好的教师要给予一定的物质与精神奖励。其次要完善薪酬分配结构。提升对知识与人才的敬仰程度,将教职工的薪酬直接与其贡献度挂钩,提升薪酬制度的公开透明程度,改善学校内部的贡献评定机制。最后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可以用目标管理来配合激励制度,物质激励与精神奖励并行,灵活运用授权激励、参与管理激励等方式,发扬个人魅力与独立精神,提升高校的竞争力。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三本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培养人才的重点场所,所以,国家教育部必须将三本院校的改革加强重视。据调查,三本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院方对人力资源管理缺乏重视、缺乏市场化优化配置机制、管理效率不高、人才培养力度不够等,严重影响了三本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抑制了三本院校的发展,相关部门必须采取一定的解决措施来改善现状,要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并完善管理体制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并创建科学的奖励机制,如此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 考 文 献
[1] 陈英齐.新形势下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6(07):121-122.
[2] 马德慧,李一衎.浅谈新时期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四个关键问题与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6(08):122-124.
[3] 石晓璐.探究新形势下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6(23):208.
[4] 史伟.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高校管理工作体会[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5] 翁光聪.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1).
高校旅游管理教学方法的改革困惑论文 篇3
两峪乡中心学校
毛承香
两峪乡中心学校2013年春的“生本课堂”教学改革在中学学校的领导和本部两位校长的亲自督导下,目前正深入地、轰轰烈烈地的开展着,以此为载体的我校13年春第一轮全校性的“课内比教学”活动(也称“生本入门摸底竞赛”)现已结束。本次活动,我校以“生本课堂”教学改革为契机、以“生本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为重点、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在“教师全覆盖、学科全覆盖”的要求下,由教导处统筹安排,统一评分要求、统一安排讲课时间、内容、说课时间、评课时间、主评人、统一调配评委、分教研组开展活动。应该说,我们的这次比教学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的;但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多问题或者说困惑,现就这些困惑浅谈一下本人对此的思考。
一、导学案的实用性不够。这是我校的一个实际问题,我校仅三个班级,各年级没有平行班,老师们对导学案的编制热情很高,也能依据我们的要求在导学案上尽量体现“生本”思想,但就因为教师们几乎都是孤军奋战地编写导学案,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我们的导学案的质量不是很高,主要表现为篇幅长、题目设计过多且缺乏层次感(因材施教)、学法指导少。
思考: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可能的提高导学案的质量?一是我认为学校应具体出台导学案编制要求和评选细则,逐步考核评价导学案,评出一批优秀导学案,二是教师个人应加强学习与思考,如何在导学案的设计中体现生本理念以及如何在此过程中体现我校的基本教学模式的核心“三导、三学、三展示”,三是需要我们的教师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坚持,不能为了应付检查或别人听课而使用,当没人检查或听课时就放弃了。
二、老师们不够大胆、不够放手。主要表现为老师们还是讲得过多、很多时候是在重复学生已经讲过、说过的或者是重复讲解自己本节课已经讲解过的,这当然是因为我们的老师对学生还是不够放心,怕学生没有掌握、理解。
思考:什么原因造成教师放手不够?毫无疑问,一是对学生能力的不信任,总认为学生不可能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解决问题,二是对自己的不信任,如果对自己也充满了自信,那么就不会出现重复、啰嗦的一遍又一遍地讲解某个知识带你,换句话说,就是总认为自己可能还没有讲清楚。所以我们应该在此方面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自己的能力,那样才能真正做到在课堂上敢于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不够。具体来说表现为,一是部分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合作而合作,一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太多了,而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独学)环节,二是部分的小组合作学习没有落到实处,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刚刚开始就又停止了,属于“蜻蜓点水”式的合作,三是看似热烈的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其背后根本没有深层次的思维交流,没有更多的体现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的交流、讨论,四是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主义严重,很多情况下仅仅是优生在说、在交流、在讨论,而学困生和部分中下等学生则在旁听,或者说仅仅是在等着听答案、听结果。
思考: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如何得到最有效的落实?一是合作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任务,二是合作的前提是小组分工必须明确,三是合作不能过多,一节课45分钟,最多有三至四个合作学习就可以了,四是合作的时间必须有保障,五是合作的前提是自主学习,绝大多数的合作必须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四、课堂评价还不够完美。一是评价不够及时,如果我们的评价不够及时,就很可能会挫伤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二是评价的形式较为单一,基本上都是单纯的加分或者说画“正”字;三是评价的实效性值得商榷,我们现在的评价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实效性还不够强,未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譬如针对问题的难易度、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的评价都还没用得到体现;四是评价的延续性、持久性不够,我们要求科任教师一节一评、小组一日一评、班级一周一评等好像都没有检查下来,导致学生也有无所谓的思想了。
思考:如何让评价更完美、落实评价的有效性?课堂评价的最重要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浓厚的课堂氛围。所以,一是要重视评价的及时性原则,二是重视评价的形式,不能是单纯的口头上的评价或是简单的画“正”字,可以将口头表扬、鼓励与积分(加分可根据问题难易度、学生类型斟酌加分累计)加入小组考核结合起来,作为评选优秀学习小组和优秀小组长的依据之一。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ESP教学改革 篇4
【关键词】 旅游业 ESP 旅游英语 教学模式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业这一朝阳产业现今已得到蓬勃发展,我国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三大旅游接待国,并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是名符其实的旅游大国,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我国旅游总收入1.85万亿元,占GDP的4.7%。
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入境游游客数量急剧增长,对高素质旅游人才需求也随之激增,尤其是既具有旅游业务知识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炙手可热。
为了适应旅游业迅速发展,提升学生知识储备,培养一专多能,增强学生的就业优势,许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都开设了旅游英语课程。
旅游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SP: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教学范畴,所以其课程模式也要遵循ESP教学理论。
一、 ESP理论与教学模式
专门用途英语(ESP)是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门新学科,既然称为专门用途英语,就必须区别于普通大学英语,要以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为目标,强调语用的交际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语言的应用能力,而非应对一些过级考试。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不仅要和学科专业相关还要将学习重点放在语言技能培训上。
国外学者比较公认的是哈钦森(Tom Hutchinson)与沃特斯(Alan Waters)对ESP的界定,“ESP是一种语言教学方法,其中所有与内容和方法相关的决定都是以学习者学习的理由为基础的。”1985年4月语言学家Strevens在斯里兰卡ESP国际讨论会上曾提出来专门英语的四个根本特点,分别是1)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别要求;2)课程必须在内容即主题上与某些特定的学科、职业以及活动有关;3)重点应放在努力使词法、词汇、篇章结构与那些特定的活动相适应的语用基础上;4)必须与通用英语(EGP: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有鲜明的对照。
从20世纪60年代专门用途英语兴起,到现在国内外对其研究百家争鸣,但是关于ESP教学模式现在还没有确定明确的体系,专家只是对于ESP界定、发展以及特点作了阐述,因为教学模式本身就会根据所授专业,教师情况,学生素质产生一定差异。
要对ESP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必须在ESP理论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ESP教学目标: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是以需求分析为基础来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大纲,所以必须对学生的学习需求,用人单位对学生需求等进行全面分析,从而调整课程设置决定“教什么”,“怎么教”。
2、ESP教材与教学法:教材作为学习输入的主要信息源与工具,对ESP教学成功与否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在选择教材时也要以需求分析为基础,真实性为原则,选用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突出针对性和强调能力训练的教材。
教材选定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改变教师作为知识提供者的角色,根据课程需求,学生层次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把教学重点从教授语言知识和理论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语言应用与实践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上来。
在教学中不能贪多、求全,而应该让学生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增强学生的语言自信心,敢于张开口运用所学语言,使英语教学具有实用特色,提升学生语言应对能力。
3、ESP考核方式:无论是单纯的笔试还是口试,都不能充分体现课堂教学效果,考核学生能力,所以考核方式应结合口试与笔试,改变静态的一次考试定成绩的传统方式,而是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对学生实施准备性、诊断性、总结性评价体系,从而可以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随时纠正并且相应调整授课内容。
二、 高校旅游专业ESP教学现状
作为专门用途英语内容之一的旅游英语是随着我国入境旅游迅速发展随之崛起的一门新学科,由于其在较短时间内的快速发展,许多高校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而开设了此学科,目前旅游英语的教学质量有待提高,教学模式也没有成功的实例可考,处于不断摸索前进阶段。
许多高校对于旅游英语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不能体现出专门用途英语与普通大学英语的`衔接与区别。
如果课程设置在大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受语言水平以及专业知识限制,既不能充分理解专业英语讲解内容,更不能将旅游英语妥当的用于实践。
另外,旅游英语教材虽然多种多样,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内容枯燥单一,涉及的知识面广度和深度不够,数据过于陈旧,也不能体现地方特色,教材恰当的选择成为高校旅游英语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旅游专业ESP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因复合能力欠缺,导致教学手段单一,课堂内容不充实。
高校旅游专业英语教师基本上都是两种教师组成,一是英语专业的教师,或者是旅游管理专业有一定英语能力的教师。
但是这两种教师在讲授专业英语时都有自身不足之处。
作为英语专业的教师,英语水平可能很高,但是旅游专业知识一知半解,所以授课重点一定放在词汇与语言点的讲解上而忽视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英语输出能力受限制,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听说表达能力,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发展。
教师语言能力与专业知识任一因素的匮乏都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三、 ESP理论下,旅游英语教学问题解决对策
根据ESP理论与教学模式,高校旅游英语教学应主要从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教师素质,学生分层管理等方面进行课程模式改革,打破传统重理论轻实践,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调研报告 篇5
中国的旅游教育,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为行业培养并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为旅游业提供了可观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但同时,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新形式下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如数量布局和规模布局不尽合理,人才的特质与市场的需求契合度不高,旅游教育体系尚待完善,旅游学科的建设尚未完成等等。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高校旅游教育改革的现状,揭示旅游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进一步提出改革对策与建议,课题组走访了多家旅游高校,搜集了大量的数据和相关资料,经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作出调研报告如下:
一、高校旅游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庞大,缺乏特色
据统计,到2003年,中国共有旅游院校1207所,其中高等院校494所,中等职业院校713所,在校生人数459004人,其中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199682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259322人。三年过去了,这个数据伴随着不断前行的旅游业,总体上处于一个不断增长的态势。但是规模虽然在增长,高校旅游专业在办学理念等方面却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单纯追求理论性,对实践能力要求不够;对创造性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专业学习过程中的针对性不强;办学缺乏特色,文化课设置统得太死,教学侧重理论性的内容而跟实际结合的内容则很少,且与时代联系不紧密,等等。难以完成培养旅游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
(二)专业同质
用同一个模式来培养大量综合性旅游人才,在我国旅游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时候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同时也是我国旅游学科建设不成熟的直接反映。但是随着旅游者需求的多样化,旅游业的快速成熟化,同质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显然已经和时代之需明显脱节。反映到人才培养上就形成了学科知识的大杂烩——杂而不精,就业市场的需求和旅游专业人才的知识供给错位——专业人才不专业,学科重点的泛化——学术研究流于肤浅。
(三)学不致用
理论和实践脱节是一直困扰中国教育领域的常见问题。旅游业属于外向型经济,更加强调人才的实践能力,学不致用成为相当一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面对市场就业时面临的最大困难。学不致用一方面表现为旅游宏观环境变化带来的知识更新,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使得旧的知识体系面临修改、扩充;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书本知识与实践能力不能有效的结合,部分院校安排的锻炼实践操作技能的学习课程流于形式,没有切实提高学习主体对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和相关层面的实践技能。
(四)课程体系不合理
1.课程体系呈现出“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导致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出现大量重复,学生和教师无所适从。首先,在基础理论方面涉及到管理学类、经济学类和旅游学类课程,而在旅游学类课程中又涉及到经济学、心理学、地理学、文化学、美学、法学等若干一级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呈现出“大而全”的特点。其次,在专业课内部,由于分化出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与旅游景点管理等多个专业方向,其专业方向之间的课程设置呈现出“小而全“的特点,即都会包含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人事管理、财务运作等类似课程,显然是专业方向分化而缺乏有效综合的结果,导致大量课程内容的重复。
2.专业基础课方面,旅游学类课程极不成熟,基本上丧失了专业基础课的基本效用。旅游学科的主干课程,如旅游心理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地理学、旅游文化学,由于课程建设时间较短,其性质基本属于旅游学与相关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交叉性、边缘性、应用性等特点。但这些课程多给人一种“什么都学了一点,什么又都没学透,不知道该学些什么”的感觉,往往理论性过强,专业实践结合性较弱。
3.技能课不能做到熟练掌握技术,管理技能很少得到训练。很多院校开设的实践课程流于形式,学生只能走马观花的在某个岗位上实践很短的时间,无法达到培养技能的目的。在实习课程中,旅游企业要求学生顶岗实习,利用其廉价的劳动力降低经营成本,实习岗位几乎全部是一线服务岗位。同时为了节省培训时间,规定在实习期间不能串换岗位。这样一来,学生既不能熟悉多个部门岗位工作,也很难接触到最基层的管理岗位,更不要说中层以上的管理岗位了,管理技能无从得到锻炼与提高。
4.选修课和知识拓展课所占比重低,学生论文流于形式。很多院校开设的选修课均为管理学基础、文化比较等基础理论课,课时少的同时,系统性差,每门课程几乎都是点到为止,不能有效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不能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学生毕业论文纸上谈兵,理论性也不强,也不结合岗位实际,流于形式。
(五)师资培养不畅
缺乏旅游专业的师资,大多高校的师资是从经济、管理、历史、地理等专业转行而来的,知识的专业性系统性差。教师缺乏行业实践,“双师型”教师队伍尚未形成,老师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教师进修、培训提高的渠道不畅,缺少培训计划。
(六)教材建设落后
教材的发展明显落后于旅游业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慢,由此也导致了教学内容的陈腐。在教材的编写内容与方式上,剪辑性成果多、研究性成果少;理论内容多、操作性内容少;传统内容继承的多,创新内容少。且多停留在“纸上谈兵”,与旅游行业需求相隔甚远。教材之间缺乏合理的设计与安排,理论性强,知识重复。
(七)教学方法呆板
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实践技能要求高的专业,很多高校还是沿用传统的应试型教育教学手法,采用满堂灌的形式,教师念笔记,学生记笔记;讲授多,讨论少;理论阐述多,案例分析少;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技能得不到锻炼,对专业的兴趣也越来越缺乏。
二、部分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现状
对于上述问题,中国旅游教育工作者们几乎都有同感,很多高校也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过走访与调查,课题组对部分知名高校旅游专业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组织、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招生、学生实习和就业、校企合作、实验室设计布局及设备配置等情况进一步了解,对其中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做了归纳总结。
(一)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是全国最早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之一,与国际上众多旅游院校、研究机构保持着经常性的合作,旅游管理学院拥有一支闻名于国内外的师资队伍和研究生导师队伍,研究成果成为世界旅游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旅游管理学院的学历教育在强调旅游研究方法论教育、研究范式学习的同时,更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这些都为学生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开拓产、学、研一体化道路方面具有全国领先地位,成为我国一流的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下设旅游管理系、饭店管理系、市场营销系、会展管理系。学院办学经验丰富,早在80年代初就开办旅游专业,为国家首批开办本科旅游专业的院校;办学特色明显,毕业生具备了扎实的旅游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外语能力,适应我国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具有一批学历结构合理、研究领域广泛、在国内外旅游研究领域享有盛誉师资队伍,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与业界的联系有力地支持了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在行业内多家企业建有实习基地。办学设备先进、图书资料丰富,具有设备齐全的教学模拟实验室、多媒体教室、阅览室等。
旅游管理学院与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如香港理工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休斯敦大学、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等。学院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开办的互承认学分授予两校学士学位的项目,深受学生和社会的欢迎。
(二)天津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天津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始建于1985年,是国内最早开办该专业的院校之一。该专业以酒店管理、餐饮科学与管理为特色,同时设置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等相关方向的专业。
学院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等三所著名的旅游高校合作,设计了专业的培养方案,聘请了他们的专家学者来院担任专业教师,同时派专业教师到美国进修学习。引进美国的原版教材,并组织教师编写相关教材,出版了中国第一批高等院校饭店管理专业的系列统编教材,在全国高校中推广使用。
天津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水平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是很高的,大部分教师是双师型的,除具备高学历和高职称以外,其中部分教师出国进修、留学,大部分教师都有社会兼职,有担任行业内国家级评委的、有担任考评员的、有担任饭店总经理的,等等。除了完成本学科专业的教学任务之外,该系教师还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及企业委托科研课题,主编和参编专著、教材与教学参考书,发表学术论文等,在全国旅游高校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三)上海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上师大旅游学院),现为我国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旅游高等院校。设有饭店管理、旅游管理、旅游英语、旅游日语、财务会计、商务管理(电子商务)、烹饪与餐饮管理等8个专科专业。拥有模拟导游实验室、客房实验室、酒吧实验室、烹饪实验室等教学实验设施,教学科研条件完备,办学实力雄厚。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校训:坚定顽强,团结紧张,遵守纪律,讲究风尚。学校注重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强调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教育、文化素养教育,注重应用能力、服务意识、实践意识、劳动意识的培养。从严治校,以学校就是饭店的观念,把旅游行业的文明规范与旅游教育融为一体。学校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学校经过二十多年的开拓、进取、艰苦创业,逐步形成了旅游教育、培训、科研、咨询、管理等五大功能。其专业师资的整体优势、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的办学方针和良好素质的毕业生赢得了国内外旅游界盛誉。学校已成为世界旅游组织(OMT)的成员,亚太地区教育培训机构网(APETIT)执委会的副主席,全国旅游高校协作会理事长之一,并载入了世界著名旅游高校的榜册。学校积极开展与国外旅游院校的交流合作,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荷兰及香港地区的旅游院校缔结了姐妹院校关系。先后与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英国萨里大学、夏威夷大学旅游学院、意大利对外烹饪学院等成功地举办了多次国际旅游业及旅游教育、烹饪文化研讨会。
(四)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创办于1985年11月,是国家旅游局在中西南地区的重要培训基地。学校在教学上遵循一保三强化的原则,即保证基本理论的学习时数,强化外语听说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实践环节教学。特别强调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拥有较强的应用技能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学校具有雄厚的科研力量,下设广西旅游科学研究所、广西旅游商品研究所和旅行社与导游文化研究所,在旅游科学研究和旅游商品开发方面卓有成效。
学校积极发展对外合作与交流,长期聘请英国、澳大利亚、美国、新西兰、日本等国的多位外籍教师,学校与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美国汉庭顿大学、俄克拉亥玛州立大学、英国国际酒店管理学院、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加拿大南亚尔伯达理工学院、新西兰东方工学院、越南河内旅游学院、西贡旅游与酒店学校等多所高等旅游院校有密切的交往合作关系。
该校特别注重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加强实训基地的管理,建立了完整的实训课程体系,制定了一套系统、全面、科学的教学体系及实训教学大纲、实训教学实施细则、实训教学管理条例等教学文件。把职业能力训练分为三个能力平台,十类技能,不同专业可根据不同的专业需要自由组合各实训模块。学生的职业素质及综合能力通过实训教学得到提高,也因此受到各地旅游企业的欢迎。从毕业生情况看,供不应求,就业率高达100%,相当一部分学生刚毕业就走上管理岗位,担任主管领班,有的担任了部门经理,较好地实现了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学生毕业后就业上岗“零适应”的目标。
(五)复旦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系
复旦大学旅游专业注重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运用相结合,培养适合我国旅游事业发展需要的旅游事业管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专门人才。要求学生熟悉国内和国际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懂得并掌握旅游业管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业务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一至二门外语,能胜任旅游企事业管理、旅游教学与科研,以及旅游宾馆、国际旅行社、旅游资源开发部门及各类涉外机构的工作。主要专业课程有:旅游学概论、旅游公共关系、旅游心理学、旅游文化、旅游经济学、市场营销学、旅行社经营管理、饭店经营管理、旅游景点景区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专业外语等。
在专业录取上,复旦大学给予学生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入学第三学期开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经过选拔考试,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但名额是有限的,而且考试选拔,落下的一年专业课程以后也要通过选课修完学分。不过,对于喜欢旅游专业而在高考中错失机会的人,却是一种难得的机会。针对旅游专业知识广泛这一问题,除了基础教材要求学生购买外,专业教材几乎是自愿购买。每学期开学,专业教师都会列出很多关于学科的各种参考书籍,学生可以选择购买,也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查阅。实践证明,这种效果比单纯每科给学生订一本教材要好,由于老师所讲授知识、讨论案例很多都在参考书目中,很多同学都会利用课余时间积极阅读各种资料,积累大量专业知识。此外,复旦大学格外注重旅游专业学生实践。每年的第六学期及部分寒暑假时间,由指导教师带队,带领学生到周边景区,进行实地调研,指导学生搜集第一手的资料,完成调研的课题报告。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至于调研资金,采取学校拔款、自筹资金、企业赞助等手段,对丰富学生的实践生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开拓创新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六)东北财经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成立于1995年,自建立以来,学院始终坚持“高标准、国际化”的办学思想,并逐渐形成了以雄厚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背景为支撑、以旅游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为导向的学科特色。在办学过程中,学院注重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紧跟世界旅游学科发展潮流,积极地面向社会培养熟悉现代国际竞争环境、具有开拓意识的适用型人才。
学院在11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积极推进与国际上一些知名旅游院校的合作,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聘用行业内优秀的专家学者及知名人士,扩大与国际交流的舞台,加快旅游管理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这种定位,使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逐渐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新形象。
1997年,召开“西式餐饮与中国市场国际研讨会”;1998年,召开“旅游与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1998年,召开全国旅游与高校协作会;1999年,召开“世界旅游与酒店管理名校会议”;2001年,启动与英国萨里大学的4+1、2+2联合办学项目;2001年,倡导并主持召开首届 “中国旅游论坛”(CTA);2002年,承办亚洲与太平洋地区旅游协会(APTA)第八届年会;2004年,承办东北亚国际旅游论坛(中日韩国际学术会议)2004年,与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签署了科研协作等多方面的谅解备忘录。
在实践环节,实行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其中杜菲咖啡厅面积400多平方米,设施齐全,环境幽雅。这里既是学院专业课实践环节教学和对外培训的课堂,又是向东财校园内广大师生提供西餐、酒吧、娱乐等多种服务的休闲地和活动中心。学院的服务与技术性课程如服务技术与礼仪、鸡尾酒调制、西餐食品制作等操作性强的课程,可以在杜菲咖啡厅讲授和训练,并可以在服务运营的实战环境中得到强化、锻炼和提高。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掌握了服务与技术的基本技能,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强化了学生的服务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以及营销策划与实施的能力,为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利用这些教学设施和学院的师资力量,学院下设的饭店管理中心可以对社会饭店、餐饮等企业和个人进行服务、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教育。
根据专业特点及借鉴国际上一流的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先进的办学经验,学院始终在积极寻求和探索具有特色的学生专业学习方式与培养模式。近几年来,突出的加强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在旅游产业界建立学生实习基地的形式,每年都将大四学生送往高星级酒店、大的旅行社、旅游风景区等进行为期3—6个月的专业实习,使学生获益匪浅,专业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同时,经过专业实习,学生的职业意识,择业目标也更加清晰,为学生就业也打开了绿色通道。近三年来的合作伙伴:北京天伦王朝大饭店(五星)、北京凯悦饭店(四星)沈阳皇朝万豪酒店(五星)、沈阳高登大酒店(四星)、大连香格里拉大饭店(五星)、大连希尔顿酒店(五星)、大连海景酒店(五星)、大连东方大厦(四星)、大连凯伦饭店(四星)、大连国旅等。
三、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对策
围绕着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我们有很多问题要解决,例如:学院的办学特色是什么?专业建设怎么样?办学定位如何?合理开设哪些课程?应该配备什么样的教师?应该选用什么样的教材?为了讲好这些课程,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和专业素养?教学如何与科研结合?可以在哪些领域深入?面对这一系列问题,不同的学者,不同的院校有不同程度的改革与研究。
罗兹柏从高校旅游专业是复合应用型专业的角度出发,认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突破传统高等教育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建立由主干课系列课程、素质技能系列课程、相关知识系列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赵鹏认为,为实现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加强课程体系设置的弹性,打通各专业的基础教学,以模块构筑专业课程,提出了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拓展课程模块组成的模块型课程结构。马勇等人则提出以教学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推动环节,以科研为发展导向的三位一体的旅游教育优化模式,并对模式进行了层次分析。
课题组综合了各家的研究,结合多年的旅游专业办学经验,提出了旅游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对策建议,以供同行参考。
1.优化人才布局,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首先,要优化调整旅游人才布局。我国的旅游管理院校虽然出现“遍地开花”的局面,但还没有出现像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那样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办学模式,并在业内受到普遍认可的品牌院校。
要优化调整旅游人才布局,必须首先完善教育监控体系,优化办学结构。教育管理部门应做好旅游教育与培训业的发展规划,明确制定旅游院校的网点布局、办学规模 ,教育投入 ,校舍与教学设备配置 ,以及每个院校按可以设置的专业数量、招生人数、教学要求等。根据现有的旅游院校的办学水平,撤销一批办学水平差的旅游院校 ,支持距离相近、学科能优势互补的院校实行合作办学或合并重组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好几所旅游院校 ,并定期对教学设备、师资水平、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进行考核 ,将竞争机制纳入教育范畴 ,以保证规模效应的形成与教育水平的提高。
其次,要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我国的旅游院校长期以来在人才素质的培养上定位不清,不同办学背景的院校在人才的培养上侧重点不同。例如经贸类院校办旅游专业易突出学生经济意识的培养 ,而外语院校办旅游专业则侧重于学生外语能力上的培养。过窄的专业教育,过薄弱的人文教育和明显的功利主义状况在旅游教育与培训中表现得极为突出。同时我国旅游教育“应试教育”倾向严重 ,导致了教师教学思想的收敛性 ,在教学过程出现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独立和完备、忽视相邻学科的兼容和渗透的现象,从而导致学生专业思想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对旅游专业的强烈认同和归属感 ,另一方面是对旅游专业的失去信心和厌烦感。这种分化造成了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隐性失控。
旅游专业是一个应用型的新型专业,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构成了我国高校旅游教育的金字塔结构。不同层次的旅游教育必须有明确的人才培养定位,例如研究生应定位于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和面向市场的战略管理人才,本科教育应定位于培养经营管理型人才,专科教育应定位于培养服务管理型人才。在不同人才培养定位的指导下,构建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2.专业设置定位
目前国内各高校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大多定位的较为广泛,且大同小异,通常表述为:培养外语熟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较强的理论基础,掌握旅游行业基本管理技能及业务级管理常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体魄和较强业务本领的旅游行业工作者及各旅游行业的初、中级管理人才。这种目标定位培养的几乎是“万金油”般的旅游专业人才,但是这种“复合型”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受欢迎:谈到理论功底,他们似懂非懂;谈到专业技能,他们一知半解;做一线的业务员,他们心存不甘,认为大材小用;做管理人员,他们又难以胜任。这也是造成行业内人员流动较大的原因之一。
要想真正培养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专业人才,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明确专业设置定位,根据目标定位设计专业方向,再按专业方向进行能力与技能分解,并进一步进行课程设置和开发,使培养出的人才有明确的专业就业方向,成为某一领域内的专门工作人员。
伴随着旅游业内涵的纵深化和外延的拓展化发展,旅游业内部专业划分更加精细,旅游与其它行业的交叉、融合也产生了更多新的研究方向和市场需求空缺。“大而全”的人才培养受到了巨大的考验,正确区分拥有较大学术研究空间和较大市场发展平台的专业,是旅游内部发展和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大量培养旅游管理的“通才”,往往造成专业的不精和就业的不畅。相当一部分具有敏锐市场触角的学校已经开了专业设置区分的先河,如大连外国语学院就开设了韩国语导游本科专业,适应韩国旅游者来华的需要。,事实上就是针对市场以语种为专业区分的标准开设的新的方向。此外,将市场上一些热门的方向如旅游商务、会展策划、宣传促销、景区规划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也是同质专业异质化的途径。
同时,要加强素质教育 ,培养一专多能的旅游人才。为适应 21世纪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我国教育部门制定了“面向 2 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其中着重提出培养宽基础、高素质、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因此 ,我们认为在旅游教育中 ,应使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掌握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强烈的事业心、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和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较强的情绪自控能力、较好的与人合作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面对挫折与失败的耐受力、较好的身心素质等。由于旅游人才属于涉外型的人才 ,因此要把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提高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3.教学课程优化
我国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外高校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首先,在能力培养方面国外的旅游院校大都重视操作能力,实践性很强;而中国的旅游院校综合性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同时培养,往往造成学生理论与实践都不强的结果。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国外的旅游院校通常专业方向广,课程设置门类很细,课程设置与专业方向结合紧密;国内的旅游院校往往各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很相近,普适性强,但往往造成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不强的结果;最后,在课时分布上,国外的旅游院校课时量大且集中在专业课上;而国内的旅游院校在课时量本身就少的前提下,还要开设许多与专业无关的思想教育课,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少的可怜,几乎不可能完成与国外旅游院校同样的专业知识。我们认为,中国的旅游教育应结合当今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科学设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可以采用模块式课程体系,即课程体系主要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拓展课程模块组成,以基础课程为基础,以专业课程为主体,以相关学科课程为延伸。
基础课程模块的教学目标是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构建宽泛的基础知识结构,为专业学习提供知识和能力的增长点,着重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组成。专业课模块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培养从事旅游企业管理的适应性和创造性。该模块由不同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组成,每部分专业课程按旅游学科知识体系的结构特点确立。专业课程模块奠定了旅游管理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基础。拓展课程模块由与旅游相关的学科和文化素质课程组成,其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奠定更广泛的专业口径,增强人才培养的弹性。
完成了课程体系的设计,下一步就是要根据专业方向优化课程设置。每种专业方向都应开设本专业独有的课程,而不是普适性的课程。例如,要培养食品服务方向的人才,就应该开设食品服务程序管理,采购,食品服务布局与设计,食品服务与宾馆成本控制,食品服务业管理服务、传统食谱,饮品管理,高级食品管理等课程;要培养酒店管理方面的人才,就应该开设酒店就业计划,餐馆、宾馆与机构餐饮设备,酒店设施管理,宾馆服务管理,酒店与旅游销售服务,酒店与旅游可行性研究与企业开发等课程。而不是每一种专业方向都开设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酒店管理学,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等。
在课程优化方面,还要特别注意协调好专业课、技能课与实习课之间的关系。旅游是个应用型很强的专业,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和实际经验,大部分专业课和技能课应考虑减少课堂讲授,通过搞好实践调查和增加模拟教学的途径实现教学目的。
同时,适当调整拓展课程体系,增加拓展知识课和选修课的比重。由于旅游从业人员需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涉及到大量的历史、地理、宗教、民俗、艺术、政治等方面的知识,开设选修课以弥补这些知识成了必然的选择。但在运行中发现,这些知识的获得靠课堂教学是不现实的,理想的途径是靠自学。可以向学生推荐大量参考书目,考虑到大多数学生依赖性强的特点,可以考虑通过考取“职业资格证”考试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压力,并通过适当的选修课加强教学。应该注意加强学生平时科研素质培养,强化研究创新能力。而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训练,因此城二三年级的学生中大量增加学术讲座课程,将大量不成熟的课程以学术讲座的形式进行,同时加强课外培养力度,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4.教学大纲和教材
教学大纲是针对一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教学时间、学习参考等做出完备安排的纲领性文件,教学大纲要能够体现人才培养的要求和规范性。要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学大纲的制定一定要科学,执行一定要严格。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材建设是搞好专业建设、保证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每一个成熟的学科领域,都有一两套公认的、被普遍使用的经典教材,这也是该学科课程生存发展的最强劲的支撑点。在我国旅游界,有很多先进的教材,如中国旅游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一些最新版本的教材,各高校应根据本校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引进适用的教材。当然也可以根据本专业学生的特点,编写一些适合专业培养计划的教材。但不管是选用还是自编教材,都应该是规范的,不能自说自话,只有教材规范、成熟,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材要体现出对旅游业实际研究的理论成果和旅游业对专门人才的需要,同时,要尽量吸收国外的先进成果,但不能照搬,毕竟我们的国情不同,行业发展及其内容都会存在差异。教材要有一段时间的固定性,应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不断增删一些内容,使教学内容密切结合旅游业现实的变化和旅游科学研究的新成果。甚至应用教材要灵活,可以是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可以是行业发展的新的动态,不必拘泥于教材。
5.加强师资培养
目前,中国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师资的匮乏。近年来,中国旅游教育与培训业不断发展壮大 ,随之而来的问题即师资力量的匮乏。目前我国的旅游教师多数由外语、经济、历史、地理学科改行 ,他们大多专业功底欠佳 ,实践经验太少,严重制约了旅游教育与培训的质量。
优化师资结构,建设好一支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旅游院校实践性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在南澳,旅游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与所教授课程相对应的五年同行业工作经验,其次要有相应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文凭和相应的学位证书。所以行业经验具有一票否决权。而在我国,旅游是新兴行业,部分教师都是半路出家,毫无工作经验可谈,即使是科班出身,也是从学校走进学校,经验缺乏,我们说,只有有一流经验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实践经验的学生。要想学生动手能力强,老师的动手能力及其经验是相当重要的。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改进这方面的不足:
第一,引进。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引进一批旅游类专业的师资,或者吸收一批非旅游专业研究生、但在旅游企事业单位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并担任过中高层管理职务的人员作为学校的专业教师。
第二,培养。为了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可以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每年从中青年专业教师中选派部分人员到旅行社或高星级酒店挂职锻炼,一方面积累实践工作经验,管理学生实习,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同时,鼓励有才能的专业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不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到企业兼职。
第三,聘用。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及酒店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中聘请专业兼职教师,共同参与本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的制定、教学考核评估和教学工作。
第四,国外进修。每年选派几位中青年教师到国外的旅游院校进修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的旅游教育经验,提升国内旅游院校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品位,增强国际竞争力。
6.实训基地建设
应用型人才与理论型人才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动手能力、操作能力比较强,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并将所学原理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旅游院校能提供应用型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强调以应用能力为核心,针对旅游行业岗位群的要求确定实用性、实践性、实效性的实践教学内容。旅游院校必须考虑实践性课程的开设和相关实训基地的建设,以较好地实现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训练的有机结合。
在旅游院校,校内实训基地是指围绕着旅游行业的实践要求而在校内开设的各种专业实训室。例如,导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要求有模拟导游实训室;旅行社管理专业要求有模拟旅行社实训室;酒店管理专业要求有模拟客房、模拟总台、模拟餐厅;旅游景区开发与规划专业要求有景观景点活动沙盘、模拟名山名园景观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还包括学校自办的相关产业,如旅行社、酒店、酒店管理公司、旅游规划设计院等。
校外实习基地是指旅游院校通过与旅行社、酒店、餐饮企业及旅游景区签订协议,由旅游企事业单位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满足学生顶岗实训需要的校外实训基地。
关于校内实训基地,在筹建、使用、人员配置、收入分配等方面要有一定的动作模式。关于校外实习基地,也应有适当的合作模式。首先,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实训基地应该是多样的,至少在旅行社、旅游景区及三星以上饭店中各有一些,而目前部分高校实训基地往往局限于饭店。为保证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实训基地应该有比较稳定的客源,如旅行社团量较大,能保证学生一定的跟团学习次数及独立带团次数。其次,双方有合同确认彼此的责任和义务。旅游院校为企业提供合乎要求的实习生,对实习内容、安排及实习教学的目标提出具体的要求,并在实习过程中加强对实习生的管理;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符合实习教学要求的实习场所,保证在实习期间实行岗位轮换,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助及福利条件。要建立实训教学指导小组,只派专门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实习,保证实习实训目标的完成。学生的毕业设计应该与其实习岗位工作实际相结合,注重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搞理论研究。
7.改革教学方法
我们的教师习惯了过去那种以学科型为基础的教育模式,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上沿用三段式,强调知识性、系统性,忽视实用性、技能性。随着经济、社会与科技的发展,其弊端日见显露出来,毕业生走向社会,所学非所用,出现了育人与用人背离的现象。有了一定的岗位也要重新学习,需要很长的适应期,这是传统的学科型教育模式最突出的弊病。只有彻底转变现念,才能尽快实现向以能力为本位教育模式的转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旅游业在世界上的地位日益突出,其发展也日趋多样化。旅游业的发展和新经济时代的挑战,给旅游专业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人才培养要求。因此,掌握旅游业的发展及对人才需求的特性,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保障我们教学不落后于旅游业的发展,并且为我国旅游业做出贡献的关键所在。
旅游教学应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以达到在学中练、在练中学的效果,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现场教学、情景教学、实验教学、模拟操作等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实现教学的灵活性。
瑞士洛桑学院的“前店后院” 教育模式已为国际上大多数旅游院校所采纳,这种“做中学”的教育方法是我国旅游教育应该吸收和消化的,同时也应该结合我国的实际加以改进和提高。
8.探讨多领域合作
应鼓励高等院校与旅游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协作办学,保证旅游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布局得到调整和优化。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的理论与实践优势互补,不仅可以促使旅游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使理论更好的指导服务于实践。美国的希尔顿酒店集团在休斯顿大学建立酒店管理学院作为员工培训基地即为一成功范例。国内的许多旅游院校也已经开始这方面的探索。
高校旅游管理教学方法的改革困惑论文 篇6
一、积极反思, 寻找困惑
一是学案编写上。学案编写花费时间长, 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导学作用和分层编写有待加强。如何整合教材, 发挥学案导学、导思的作用, 如何编写学案才能针对不同层次学生, 使每位学生学有所获, 是需要我们探索的问题。二是在课堂操作上。青年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较弱, 对主导和主体“度”的把握不够灵活;检测目标达成的措施单一, 评价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缺乏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和长效机制;过于注重课堂教学环节的齐全, 把模式当形式, 忽视了课堂教学的落实;学生参与展示、点拨和质疑的面过小, 有效性不够, 制约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尤其缺乏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有效方法和措施。三是在小组作用发挥上。小组培训的及时化和有效性不够, 考核评价难度大, 小组作用还没有得到真正发挥;缺乏有效的培训方式和措施, 培训内容上很难以知识为载体培训方法、思路。大班背景下很难以学科为单位重组小组, 上课很难按学科实行流动管理。四是在高三复习课上。如何以学案为载体, 改变复习方式,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复习的效率, 还有待研究和探讨;按大单元二次开发和整合教材不够, 教材难度与考试难度、选修课与高考的关系如何科学处理有待研究。总之, 目前存在的最大的困惑是:如何实现自主和高效的有机统一, 增强课堂的实效性, 提高质量?如何有效的实施分层教学,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 促进他们共同发展, 避免两极分化?如何构建长效化的评价激励机制, 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长盛不衰?
二、调整思路, 竭力解惑
一是要引导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两个自主”。自主管理不是放任不管, 必须把握好方向, 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该管的一定要管到位, 自主课堂也不是自由发展, 要把握好“主体”和“助推”的度,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 该讲的必须讲, 不该讲的坚决不能讲, 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二是要加大培训力度, 努力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增强驾驭自主管理和自主课堂的能力。要把教师自主学习、备课组互研、年级例会交流和学校层面上的集中培训有机的结合起来。三是要结合班级或学科实际, 立足班情、学情, 关注学生的状态, 狠抓落实, 增强实效。班主任要帮助班级不同学生, 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近期计划和长远目标, 并付诸实施;在强化班组会的基础上, 落实全育人导师制, 结合学科实际和学生实际, 给每一位任课教师分配一定的学生负责培训习惯、培优补差、思想疏导、强化落实等;在实行不同层次班级编写不同学案的基础上, 进一步强化同一学案对不同层次学生在目标分层、知识分层、任务分层、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分层落实等方面实行动态管理, 并在课堂操作上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措施, 扎实把效果检测落实到处;在小组建设上尝试按学科实行动态管理, 在文理分班上同一类型班级尝试按薄弱学科分班。四是加大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考核的力度, 实行“小组、班组、备课组”一绳捆考核评价激励机制, 把任课教师的课堂即时性评价、班主任的周日班会课反思总结性评价、班级月综合评价和年级学期评价激励落实到位。五是立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科能力、拓展学科思维,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三、明确方向, 全力推进
以后我校自主课堂教学改革将着力打造“一个关键”、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在积极践行“两种模式”的基础上, 最终达到“三大境界”。“一个关键”即小组建设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之一。高效课堂要抓好两个关键, 其中小组建设是关键之一。“三个转变”即课堂教学上由发挥学生主体性向自主和高效的有机统一方向转变;学案编写上由重视知识梳理向重视思维能力方向转变, 由试题化现象突出向突显方法导引方向转变;小组培训上由知识、流程培训向思维方法和习惯能力培养转变, 由点 (学科长、小组长) 上培训向面 (全员培训) 上培训转变, 由单一评价激励方式向多元化评价激励方式转变, 并建立长效化评价激励机制。“两种模式”即“一拖二”课堂模式和带班模式。“一拖二”模式是一种教育教学的管理理念和思想。课堂模式的核心是要提升科任教师的专业水平,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规范学生“学、展、演、练”的行为, 增强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 充分发挥高效学习小组、高效科研小组“动车组”和“专家组”的带动、引领作用。带班模式的核心是要提升班主任管理的水平, 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增强依法治班的意识, 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其实施前提是:培养学生“两个习惯”、规范学生“两个自主”。其方式是由点到线再到面。其措施是把“两个习惯”的培养与“两个自主”的规范有机统一起来, 并强化落实。在积极践行两种模式的基础上最终达到“三大境界”即自主课堂没有学案, 只有文本;没有教师, 只有导师;自主管理没有班主任, 只有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和辅导员。解放学生是教育的使命, 发展学生是教育的宗旨。教是为了不教, 不教而学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高校旅游管理教学方法的改革困惑论文 篇7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语文课程 教学改革 困惑 转向
人才是一个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备因素,教育是国家最为重视的一项工作,新形势下,加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小学教育影响着一个人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在新课改下要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索能力,促进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1.目前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存在的困惑
1.1对新课改的认识程度不够
小学语文老师只是按照教案内容将书本知识讲授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所学知识,极大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学生只是听老师讲授,慢慢就会失去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有所影响。对小学语文课程进行改革就是让老师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认真研究新课改的内容,不断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
1.2应试教育对学生的阻碍
目前我国仍然采用考试的方法判断学生能力,非常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以往的考试只是考书本知识,因此一些老师和家长只关注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学习,阻碍了学生课外知识的拓展。新课改下不仅要对课本知识进行改革,对教学方法及考试内容也要进行改革,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全面的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多学习课外知识,不要把考试内容局限在课本知识,通过对课外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3小学语文教师的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对小学语文课程和教学进行改革不仅要求课程技术方面的改革,还要求教师在思维方面有深入转变。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语文老师要能够对新课程有深入理解,深入研究教程改革的内容,积极学习先进经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推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有效实施。
2.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2.1树立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旨在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树立新的教学方式方法,要能够以学生为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对学生学习与思维开拓都非常有利。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不要只是单纯以学生成绩评价一个学生,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评价,不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理念。
2.2改变应试教育的考试内容
考试是一个比较公平的评价方法,在应试教育下要不断改进考试内容,不要将考试局限在课本知识,这样会阻碍学生对课外知识的学习,加强对考试内容的改革,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促进思维的开阔。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增强学生探索、创新合作等各方面的能力,教师要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不断发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思维更加灵活,养成独立自主的好习惯。学生通过动脑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发展也非常有利。
2.3加强小学教师的师资力量
教师是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关键所在,教师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对学生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只是在课堂上讲授知识,课堂氛围比较沉闷,教学比较单调枯燥,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小学教师首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小学语文老师在新课改下不仅要提高自身素质,更要提高自身修养,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完成语文知识的学习。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要有耐心教导学生,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不断开拓学生的思维是教师在新课改下应该关注的。
2.4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不断借鉴国外在教学方式与理念上的先进经验,可以更好地推动我国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根据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将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我国文化相融合,借鉴其精华所在,摒弃不适合我国文化的内容。还要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创新研究,将具有我国文化底蕴的知识内容融入小学语文教育中,比如论语等知识,并结合国外教学方式,不断推动新课改的有效实施。
3.结语
教学模式及理念要能够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小学教育是学生教育的起始,因此小学教育越来越受关注,对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必须加强重视,将新课改的要求融入教学中,促进小学教学方式与方法的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游泽生.以培养师范生教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探析——基于“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5(04).
[2]林澄.新时期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应把握的方向[J].亚太教育,2015(09).
【高校旅游管理教学方法的改革困惑论文】推荐阅读:
广西高校旅游管理实验教学创新论文11-09
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论文06-11
浅谈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创新的论文08-12
高校教学方法改革论文09-17
高校课堂四模块教学中的困惑和思考05-21
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论文08-02
高校武术教学改革论文11-23
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08-08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论文08-25
高校教学管理改革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