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武术教学改革论文(精选12篇)
高校武术教学改革论文 篇1
目前全国大部分的高校都开设了武术选项课程。武术以其特有的魅力,为学生健身、校园文化建设、文化氛围的营造做出了贡献。但是大部分学校开设这门课程只是将其当作一项竞技体育项目或一种健身手段而开展,追求动作技能的传授,而考试大都以能否比较规范完成一套武术套路为主。如果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将会大大削弱武术所具有的文化传承的重要功能。这无疑对高校从事武术教育的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应该更深层次去理解和把握蕴含在武术动作中的文化哲学内涵,明确武术教学的最终追求并不是简单的身体健身练习,而是对人的精神和内心的塑造,是对道的终身追求,做到“武以载道”,而不能教成“中国式体操”。
1 武以载道
首先,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传统”一词,本来就有世代相继之意,是历史衍化来的,而中国传统文化又是儒、道、佛三教合一,久经岁月历练,文化的沉积源远流长。
儒家主导“入世”,重视现实,力求改善现实。儒家又十分注重人的作用,主张“躬行”、“敏于行而讷于言”,追求“内圣而外王”、“学以致用”。孔子在《大学》中指出:“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致善。”道家老子在著名的《道德经》中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庄子又讲“天有大美而不言”、“天地无言,四时兴焉”。佛家禅宗中的“不立文字”、“觉悟”,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从无字处读书”,更多地提倡对自然和生活的意会和体悟,而不应是在语言文字上纠缠不休。中国传统文化追求“效法天地”,“天人合一”,习惯于将文化寄于音乐、绘画、书法、建筑之中,并通过不断的觉悟和突破,更多地服务于社会实践,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高明之处是将文化用多种方式体现出来,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中国人将中国传统文化寄寓于武术人体运动之中。
武术许多人又称功夫,之所以称其为功夫是因为武术学习本身就是一种修行方式。武术注重内外兼修,在于彰显和挖掘人的内心完美和潜力,在于其对人格境界的追求和提升,在于其使人不断自新的过程。武术的修行不在一朝一夕的习练而是终身在武术的实践中去提高和升华,这种修行不管风吹雨打、时势变化,习练者追求自我完善的心不变。功夫的知行合一,必须从武术动作所蕴涵的文化中去体悟,从博大精深的无字处读书,并在实践中去印证。茶文化是喝出来的,酒文化是品出来的,武术中的文化是在不断的动作动静转换中练出来的。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和练习中才能真正谈到有所收获,持之以恒挑战自我,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去追求内心的稳健,在不变的人性完美追求中去汲取新的知识和能量。武术追求效法天地,天人合一,讲究内求而不是外取。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为师,不断从自然和人类的种种兆象中领悟和汲取能量是人进德修业的终身修行与追求的乐趣。
中国武术对内外兼修的追求,即所谓内强心灵外强体魄。而内修决不是简单的内练丹田之气,而练就的恰恰是中国文化中孟子所说的“养浩然之气”。而无论是“内圣”(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并存的智者)的追求,还是外王(王者之气)的追求,都是为了塑造“经天纬地,治国安邦,匡时济世”的人才。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厚德以载物。”这是群经之首《易经》乾坤两卦中的两句名言,被清华大学作为校训,旨在激励清华学子能够与天地为伍,顶天立地,具有王者气概。可见大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文能治国武能安邦之人材。武术虽然具有丰富文化生活,愉悦身心的功效,但武术的最终追求决不仅仅是为了迎合世俗的华美和在追求这种华美中迷失自身。“学而不思则罔”,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文化、哲学、养生、修行的多种承载,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及阔大的境界,高校武术教学决不能单单追求动作上的形似,而更应通过对武术文化的准确把握,去思考其间的寓意,继而去做到神似。真正做到神形兼备,将天地人贯穿为一,真正做到人与天地自然的和谐一体,使武术的一招一式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武”的艺术
人类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乃至人体美、人性美、人格美等等不断探索的历史证明,人类在孜孜不息地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孜孜不息地追求着美的享受;人不仅努力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也努力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己。中国武术同样是将美的追求寓于动作的表现之中。武术教学同样是在传播美的知识,在对人类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美的学习和鉴赏中接受美的陶冶,并用人体自身与自然的和谐表现去陶冶人的心灵。它的意义在于完善人性,培养人的爱美情感和审美鉴赏能力,在追求美的精神的同时自觉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自我塑造。
我国古代很早就对武术的概念有过论述,即“止戈为武”。从庄子劝赵王的“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庶民之剑”的不同追求中,我们不难看出武术的追求和发展决不是为了血腥的打斗,或粗暴的以暴制暴,而是一种高尚的值得人为之回味的艺术。武术将文化哲理寓意于身体的动静、轻重、缓急、展闪、腾挪站立的运动之中本身就是一种高超绝伦的艺术手法,更是一种高明的创作,是对灵与肉的提高与升华,是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和谐之美。武术中所蕴涵的哲学思想是武术发展的根本,激情澎湃的武术动作展现的是武术文化蕴涵的鲜花。没有文化的武技是无根的浮萍,开不出激情之花的武术则是一条枯根。武术本身就是在不断的运动中追求沉潜,在沉潜中追求灵动和思想。将武术实践与理论高度结合,真正把握武术文化和艺术的审美特征,正是高校武术教学真正值得追求的至高境界。另外,在武术教学的设计中如何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枯燥为乐趣,寓教于乐,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有效地掌握动作技术特点、要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这本身也是一门艺术。任何高明的文化和艺术都不是玄而又玄的东西,反而是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使人们更好地去接纳和理解。现代科技为武术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数码相机的运动连续拍摄功能,摄像机的拍摄与回放、慢放都为我们准确了解动作要领,把握动作节拍,自我学习的比较等提供了便捷;计算机网络可以为我们快速查阅和欣赏名家演练风采;武术图片、文献资料、最新研究成果为我们相互学习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动作电影的发展也为武术的发展营造了另一种氛围。所有这些,都是高校武术教学中值得运用的极为有效的方法。
3 武术学习的因人而异
武术是一个庞大的学科,不仅项目多,流派也多,所以学习武术宜精不宜多。武术作为一个完善自我身心的手段,应该遵循因人而异的原则,指导学习者根据自身的身心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项目,并以此作为终身练习的对象。长拳动作舒展大方,快速有力,动作静定,节奏鲜明;太极拳体松心静,动作缓慢柔和;刀术勇猛剽悍,雄壮有力;剑术轻快多变,姿势优美潇洒;棍术风格泼辣,节奏鲜明;枪术翻转自如,灵活多变。散手培养果断、稳健的心理,以及应付不断的变化的能力。个人表演培养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多人表演培养人的团队协作。武术学习首先必须战胜身体上的疼痛与疲乏。每一次的动作掌握都必须付出极其艰辛的练习。武术学习可以说是对人精神和意志的挑战,是人的意志和胆魄的最好历练。培养能经得起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大风大浪、风云变幻而屹立不变的真正人才,才是中国高校真正的大作为、大贡献。
4 结语
在高校的武术教学环节中应安排必要的中国传统文化理论课学习和相关知识讲座。并指导学生阅读和收藏传统文化书籍。因为武术的学习和修行是终身的修炼和提升,如果不结合相关文化知识的学习就无法真正理解武术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在高校开展武术教学,作为教育者自身必须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太极拳一代宗师孙禄堂曾教诲学生:“练拳宜自己下功夫,不要在人前卖弄精神,评论他人技艺长短,务以德行为先,要恭敬谦虚,以涵养为本。”身教胜于严教,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即提倡百家争鸣,兼收并蓄,不拘一格。中国武术文化本身就是多种文化的大融合,所以应摒弃门派之争,要有藏天纳地的气魄和心胸,取众家所长补己之不足。太极拳正是由于众多大师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对太极拳的理解和感悟,今天的我们才能有幸看到多种不同风格的行云流水。正是这种多元化的文化探求使得武术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文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产物,我们应该处处用文化的眼光去看待和探寻武术。如果我们不断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诠释武术,或许才有可能把握武术文化的精髓和实质,也才有可能让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武术文化才能开出更加绚丽的鲜花。
参考文献
[1]冷成金.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钟秉枢.中国学校体育[M].北京: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2002.
高校武术教学改革论文 篇2
1高校武术教学普遍存在的情况
武术是一项系统性、延伸性很强的体育项目,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功底,特别是武术套路的学习。它对于柔韧、协调、力量等各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中、小学应该是开展武术套路教学的重要阵地,是普及全民健身的基础和战略重点,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中小学都忽略了这点,所以许多普通高校大学生对武术的理解脱节,就拘泥于传统的想当然。再加上一些客观原因的影响,严重影响普通高校武术课教学的开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学生基础功太差,不适应组织教学
武术项目如果从小练起,有利于在身体素质方面打基础,少儿阶段是发展柔韧的最佳时期,可塑性强。大多数高校学生都错过了这个阶段,现在再想提高柔韧性难度很大,而且还比较容易受伤。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并未参加过正规、系统的武术学习,达不到武术基本技术及发展武术必需的身体素质。武术虽被列为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基本教材,但是真正按照大纲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的学校却很少,因而造成了中小学武术教学的空白,大学的武术教学加大了跨度,增加了难度。在学生眼里教师的示范动作看起来就是神往,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出现懒散、厌学情绪。
1.2学生认识浅薄,对武术的错误理解
武术本身本来就经历从民间文化向现代科学演变的过程。而大学生仅通过由武术有关的武功片等的了解,对武术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容易形成武术就是舞刀弄剑,武术就是打人,更有少数学生把武术直接生硬地与“飞天遁地”连接起来,认为练武术要有所成,就能够飞檐走壁,就能够刀枪不入。电视、小说中的招势名称就成为了他们所熟悉所认定的武术动作,这样过分的虚拟化、夸张化的武术观点将学生领进了“武术是神功”的误区,在学生脑海里建立起了错误的认识。还有的学生将现在的武术教师等同于古代的拳师,讲门派、分类别,片面追求搏击所带来的快感,把武术的套路运动和搏击运动混为一谈。这些不好的影响严重阻碍了武术在学校的顺利发展。
1.3高校普遍重视不够,教师也缺乏教学热情
由于武术在我国现行的《体育教学大纲》中不占重要位置,而教学内容、教学时数与其他体育项目相比偏少,而且又并非达标体育项目,高校往往忽略对武术教学方面的经费投入,这与高等教育的属性是完全不相称的。体育场地、器材和经费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必要的基本设施,就无法保证学校体育任务的完成。资金、场地、器材等物质方面的问题都得不到解决,课堂教学无法正常进行,教师便难以提高工作热情,这对搞好武术教学是极为不利的。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地方,他们要掌握高深的科学与文化知识,同时,要有健康的体魄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并能为国家做贡献。
2解决高校武术教学困难的基本途径
2.1开展武术套路文化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武术理论教学时可以从中国功夫谈起,如南少林、北武当等,在讲解中把武术的目的、意义等讲清楚,同时把武术套路的特点、比赛方法、健身价值、搏击原理向学生全面介绍,通过教师的教学,使学生对武术套路的学习产生热情,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武术套路教学中,武术文化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用科学的世界观来看待武术,抛弃那些虚幻不切实际的观点,将武术落到实处,武术教师不仅要传授武术的技艺、技巧等训练方法,而且还应该将科学的武术理论知识、武术的发展历史、武术的作用价值等文化学习内容教给学生,促使学生认清武术的本质。
在武术理论学习中,尤为重要的是,要进行“武德”教育,树立良好的习武风尚,坚持高尚的道德情操:要让学生真正懂得,习武是为了锻炼身体、磨练意志、活跃课余文化生活,更好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而决非为了打架斗殴、争强好胜。此外,还应提倡现代的新型师徒关系,发扬尊师重教,敬老爱幼的良好风尚,反对封建宗派观念和搞哥们义气的旧习。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根本上了解武术的本质,而且还促进了学生形成见义勇为的高尚思想。
2.2武术套路整合教学方法
武术套路技术,属演练性技术。它是以武术的基本技术要素为内容。以攻守进退、动静虚实、刚柔疾缓的变化规律为依据。构成套路运动形式所表现出的具有竞技、健身、表演性质的徒手和器械的操作技术。武术套路的操作技术是学生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武术运动规律的操作活动方式。它包括技术要素、动作技术,组合技术、分段技术和整套技术,各项技术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动作整合是武术套路教学步骤的一个重要阶段,可以根据套路内容把套路练习进行重新整合。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础,把较难的动作进行简化和拆分,把整个套路动作分解成一招一式的单个动作,通过对单个动作的示范演练,强调动作的规格、步法、步型,体会动作的攻防含义。在大多数学生掌握单个动作的基础上,再要求精确的掌握套路技术各动作间的动态联系。通过组合技术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动作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各类动作的质量,改善动作技术之间相互衔接的协调能力,逐渐向完整套路过渡。
2.3抓好武术套路的编排和创新工作
武术的内容很多,那些难度大、要求高的武术套路由于大多数学生基础功差而不能接受和掌握。武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正视这一问题,加强武术套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武术教材应具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特点,以不同的学习对象为主体,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和任务有所侧重,教材应给学习者提供学习、练习、参与竞赛、组织各种武术活动的方法。
2.4重视武术教学,提高武术教学师资力量
场地器材条件是影响普通高校武术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目前很多高校武术教学主要是在室外进行,很少有运动队的高校训练在室内进行,许多学校几乎没有专门的场馆进行教学、训练。尽管室外可以进行武术教学。从长远来看,各校应该加大场馆设施的建设力度,只有为教育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才能保障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
师资力量是开展武术教学的有力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由于武术技术教学以领做为主,注意示范、注重直观,而且强调动作规格,突出劲力充足和精神饱满,因此武术教师的示范动作是相当重要的。教师业务水平、组织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因而,这对教师的示范要求比较高,那么教师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必须过硬。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有效的促进武术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3高校武术教学对传承民族精神有重要意义
高校公共武术课程教学研究 篇3
[关键词]公共武术课;教学效果
一、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水平优劣直接影响高校武术教学的开展。常言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目前,我国体育教师现状可总结为“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队伍不稳”,教师质量亟待提高。要提高教师师资,一是,抓好武术师资来源的建设。体育院校是高校体育教师成长的“母体”,直接影响师资队伍的水平。因此,体育院系不仅要重视技能培养,而且还需不断深入研究与其有关的众多理论知识,如各类健身、养生的功法机理等等。二是,加强教师的再教育工作。社会在不断发展,任何人都需持续不断地再学习受教育,才能把握时代的要求。因此定期组织针对专业教师的武术培训,外出进修等继续教育活动,有计划的举办各种教学、训练裁判培训,开展武术教学经验交流,使武术教师始终跟上武术发展的步伐。
二、培养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武术课的关键。兴趣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表现,是人们积极认识某事物或从事某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的社会实践培养起来的。因此,如果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对改善武术课教学效果有很大帮助。
在上首次课时,教师向学生讲述一些武术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讲述或观看一些武术传奇人物和有关武术的传奇故事,如霍元甲力挫国外拳手,弘扬民族精神的传奇;李连杰、成龙等新一代武术明星事迹;少林、武当、峨嵋等门派神秘的故事等,从而有效的诱发学习武术的欲望。另外,要讲明武术的主要特点、学习方法,与一般的体育项目的区别,让学生了解武术在健身、防身、修身养性、娱乐观赏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激发学习兴趣。教师通过正确引导学生对武术课的目的、意义的了解,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学习武术兴趣的内在动力。
三、运用电教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高校武术教学基本上采用传统的“教师口头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的单调教学形式,武术课教学效果不佳。多媒体以其独特的优点进入教学中,它作为武术课的辅助手段,是改进武术教学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武术技术动作的讲解示范过程中利用多媒体中的图形移动、旋转、定格来演示动作的轨迹,动作过程及身体各部位的空间位置,通过慢速播放配同步解说,使学生明确动作的要点、方法,加深理解,掌握正确的动作概念,形成运动表象。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不同的视频、音频、图片合理的插入到课件中去,使其生动、形象、直观,更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武术比赛、散打擂台赛等大型比赛,学生在观察优秀运动员的演练技巧、技术风格和动作的规范性同时,开阔了视野,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四、突出武术的攻防技击性
武术动作的攻防技击性是它的本质特性。长期以来,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武术套路是“花拳秀腿”的看法。虽然武术套路为了联结贯串及具观赏性,穿插了一些不具备攻防意义的动作,进行了一些艺术加工,但其精髓灵魂--攻防技击性仍然可以通过一招一式表现出来。关键在于教师在授课时是否讲清动作的攻防含义、技击方法,“明法而知理,教拳之所用”,因此在强调技术规格的同时,讲明一招一式的攻防含义。初级套路教学对于没有武术基础的普通高校学生来说,比较难以接受和掌握,而散打摒弃了传统武术先练桩、基本功等先期的基础功夫练习,以其刺激、实用、运动量大的特点使武术课不再那么枯燥,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加武术运动。
五、注意语言表达,提高教学艺术
教师语言是教师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媒介,他是一门科学,同时又是一门艺术。掌握语言艺术的精髓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武术教学中,语言要求准确,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对于武术内容的分析、演绎、阐释、论证要实实在在,其内在联系的讲述用语要贴切,语义要清晰,善于使用武术术语进行讲解。因为武术术语的动作名称一般是根据动作结构、形象和动作方法而取名,能表达动作全貌,如“马步架打”“歇步冲拳”等。语言精确是要求教师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丰富的能容,做到言简意赅,精益求精。还可使用单个字,如“腾空飞脚”动作中蹬地起跳、摆腿、提腰提气、拍手拍脚的过程,归纳“蹬、摆、提、拍”四个字,简单提示学生动作。此外,语言要生动形象,如拳似流星眼似电,腰如蛇行步赛粘等,使用这些自然景物和动物来比喻动作,便于理解和记忆。在中华武术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历代武术家的不断积累和提炼,形成大量口诀化的武术谚语,如“前腿弓,后退绷,挺胸立腰莫晃动”“冲拳不过肩,掌指齐眉尖”等,使用这些顺口溜便于学生记忆动作。
六、提高示范质量,培养学生骨干
武术历来讲究“身传口授”,即教师要注重直观演示,身体力行,多以领做为主,配合语言提示,使学生通过反复练习较快掌握动作。
教师的示范要注意示范的位置、速度等。选择最佳的示范位置,可根据教学内容,动作难易程度及教学效果等进行选择调整,套路变换方位时,及时调整示范位置,保证始终在队伍的钱、左前或右前方,尽量做到示范动作路线和学生跟做的动作路线方向一致。示范速度要根据课的具体情况而变化。在新授课时,一般以正常速度做一次完整的示范,使学生初步了解所学的动作路线、动作方向、段落结构,形成整体印象。而后采用不同示范面,慢速做分解示范并结合讲解,使学生了解动作的要领、要求,易犯错误等。在课堂上把学生骨干安排在队伍的不同位置,这样不论套路方位如何变换,学生都能看到示范动作。老师此时还可停下来观看学生练习,及时纠正错误,进行指导。分组练习时则有利于调动学生骨干的积极性,促进同学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武术氛围,培养武术兴趣,对促进武术课的教学效果有很大帮助。定期举办武术竞赛和武术交流活动,加强课外武术训练,多渠道开展课余武术活动,营造良好的武术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武术技能和理论知识在平时有“用武之地”,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吕韶钧.武术课教学应做好的四个环节[J].中国体育教育,2002,(3).
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研究 篇4
1 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分析
1.1 学生学习兴趣低
众所周知,武术教学在高校成为一门特殊的课程,必须有着一定的教材。现阶段,各大高校武术教学使用的教材仍然是旧的教材,教材更新慢,缺少自主教学的创新,相对来讲,教材比较陈旧,缺乏新颖性。另外,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也比较单一,男子通常学习初级三路长拳、太极拳、棍术等,女子通常学习剑术、防身术以及太极拳等。由于高校武术教学教材陈旧和教学内容单一,导致高校武术教学形式比较单调,缺乏趣味性和生动性,通常是以学生模仿为主,老师示范。这样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教材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无法激起学生兴趣,教学成果和教学效率大大降低,并不能发挥武术教学的实际效果。
1.2 武术教学内容陈旧
当前的武术教学内容仍然是以竞技武术为主要内容,这种教学内容导致以下方面的后果。首先,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不能有效地继承与发展中国武术。竞技武术只是武术很小的一部分,而且其文化趋向与传统武术并不相同,并不能代表优秀传统文化。举例来讲:一方面武术没有散打实用;另一方面,竞技武术对西方竞技体育所崇尚的更快、更高、更远的价值取向体现得并不全面。其次,高校武术教学内容导致当前武术教学内容单一,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当前高校的武术教学内容主要是初级长拳、24式太极拳、初级棍、初级剑等。举例来讲:长拳对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身体素质以及武术基本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学起来困难重重,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1.3 高校武术教学师资薄弱
师资队伍结构是指教师队伍的各种要素数量构成比例以及相互组合的关系。它主要是指由教师学历、年龄以及职称构成的一个整体动态结构,是衡量师资力量的综合性指标。据目前统计得知,当前高校武术教学师资力量通常存在一些问题,师资力量不强,专业技能不强,文化素养也有待提高。另外,高校武术教师数量较少,学历普遍较低,从而导致武术教学能力不足。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导致武术教学效率不高,武术教学成果不突出,从而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样武术教学无形中成为了一种形式,武术传达的真正教育功能被扼杀,严重损害了武术教育的形象和地位。
1.4 缺乏武术精神的弘扬
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只注重学生武术基本技术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武德的教育。习武先修德,中国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武术精神是武术可以源远流长的核心力量。武术精神的弘扬,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道德,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武术精神的学习还可以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更好的为校园文明的建设起到推动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武术精神的弘扬放到重要的位置。
2 高校武术教学改革措施
通过以上简单分析了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说明高校武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教学弊端,严重影响了高校武术教学成绩和教学效果,不同程度的对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鉴于此,创新高校武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完善高校武术教学师资力量,改革高校武术教学,十分关键。
2.1 改革武术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兴趣
高校武术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毫无创新新颖之意,是高校学生缺乏武术学习激情,教学成果不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当前改革高校武术教学内容是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重点。鉴于此,我们要认真分析当前高校武术课程开设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来改革和创新编制与高校学生学习相互适应的武术教材内容,借鉴大家普遍熟悉的初级甲组、乙组套路,套路创编难度也可与初级套路相接近,主要目的是缩短套路长度,由两段来组成一个套路。从而减少没有相关的动作,增加一些相对简单的组合动作、漂亮的动作起式、定势以及收势等,从而完善和创新高效武术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练习兴趣。
2.2 武术教学中恰当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众所周知,中国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学习武术的同时还能够感受中国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还包括很多与武术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武术的过程中,不仅了解到武术文化的魅力,还能领略到与武术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目前,高校武术学习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学习武术不仅能够锻炼身体,增强体魄和防身技能,同时还能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恰当的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与武术相关的文化,武术拳法以及拳理无处不表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这样通过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武术教学中去,能够极大的增强学生对武术学习的乐趣,从而丰富武术教学知识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2.3 规范武术动作技术
武术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武术动作技术,因此规范的武术动作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武术的美好形象。目前高校在武术动作技术上存在很大问题,武术动作技术不规范。举例来讲:24式太极拳,高校在授课时,并没有突出杨式太极拳的特点和风格,发力顺序、动作起止点以及意识运用方面存在诸多不完善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这种武术动作技术不规范的传播方式不利于太极拳的继承和发扬光大。鉴于此,规范武术动作技术,对每一个武术动作都表现到位和充分,简化基础武术动作,充分掌握武术动作技术,十分必要。
2.4 改善高校武术教学师资
武术师资力量是高校武术教学中的重要因素,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武术教学教师队伍,对提高高校武术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发挥着重要性作用。因此,改革高校武术教师队伍,提高高校武术教师综合素质是高校武术教学改革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首先,高校要完善武术教师结构,高薪聘请或招聘一些资质深,高学历上的武术教师,他们对武术教学技能掌握的比较娴熟,专业水平较高,在教学中自然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其次,高校加强对武术教师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并实施定期考核,全面巩固和加强高校武术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
3 结语
高校武术教学改革论文 篇5
普通高校武术散打教学的发展趋势探讨
本文作者通过对当今搏击运动发展趋势的探讨和对西安部分高校散打教学训练的调查,针对普通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散打选项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普通高校武术散打教学发展趋势进行了思考.
作 者:王鹏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体育系,陕西,西安,710032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35)分类号:关键词:高校散打教学 教学模式 发展趋势
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6
武术是高等职业院校的选修课,通过发展学校武术教学,可以在广大学生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精神,基本掌握一些武术的方法和手段,还能提高学生的协调性、灵敏性等;更能强身健体、健康身心,培养广大学生的拼搏奋斗、顽强进取的品质。当前高等职业院校中报名选修武术课的学生人数较多,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下降了,开始出现厌学情绪,有一部分学生开始翘课,还有的学生转到其他课堂去学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许多学生选修武术课仅凭对武术的一点点了解或者联想到武侠电视剧中的侠客而报名的,他们没有从根本上了解武术。选修武术的学生要有一定的基础,尤其是武术套路的学习,对学生的柔韧性、协调性有较高的要求。还有其他一些方面的原因,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急于求成,严重影响了武术课教学的开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学生的武术基础差,认识肤浅
高校的学生对武术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很多学生从小没有受过正规的武术学习,更没有学习武术所需的身体素质。武侠电视剧中的降龙十八掌、六脉神剑等是他们所熟悉的武术动作,他们以为学武术就能水上漂、刀枪不入等。广大学生被武侠电视剧中过分虚拟化、夸张化的武术观点带进了“武术是神功”的误区,还有的学生认为现在高校的武术教师就是古代的宗师,更有一些学生追求搏击所带来的刺激,把街头打架斗殴和武术套路混在一起。以上的一些片面的影响阻碍了武术在高校中的发展。现在的学校已经把武术列入了教学大纲,但实际常规教学中武术仍然没有开课,从而加大了高校的武术教学的跨度,同时也增加了难度。很多学生看老师演练武术动作很简单,但自己连起来确摸不着东南西北,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被无情的挫伤了,从而导致他们厌学。
2高校武术教学不注重兴趣的培养
当前武术教学往往以完成教学大纲任务为主,所以上课时采用讲解、示范、领做、练习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单调,形式死板,很难让学生从心里去接受武术学习,教学效果也是事倍功半。
3高校武术课教材内容过于单一
高校武术选修课的教学的教材大多是学校的校本教材,是由某些武术老师自己随意编排的,编排教材的老师业务水平高低不同,编排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得不到广大学生的一致好评。高校开设选修课的课时较少,通常放在周末开设,如果一两个月让学生练习某一个动作,很多学生学习兴趣会大大降低,从而影响学习效果。根据青年学生的心里认知特点,青年学生好动,喜欢追求新奇的东西,一两个月练习某一个动作会使他们出现疲劳、厌倦的情绪。
4高校武术教学方法陈旧、形式枯燥
很多高职院校武术教学还是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很多武术教师由体育或体操教师兼任,在日常教学中往往采用“注入式”教学方式,也称“三段式”,包括队列队形和准备活动、基本动作演练和放松整理活动为顺序进行教学。这种模式是按照老师的预设进行的,符合武术动作的形成规律,但不符合学生们的求新求异的心理机制,整个教学过程过分强调老师的主体地位和武术学习中的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学效果更是得不到保障。
二解决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帮助学生树立对武术的正确认识
在高校武术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武术理论的教学,适当而必要地进行“武术道德”教育,帮助学生纠正他们心中武侠电视剧的片面武术观念,树立正确而又向上的习武风尚,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广大学生从内心深处明白:武侠电视剧是特技制作的,选修武术课是为了锻炼身体和磨炼意志,更好地迈入社会、适应社会、成就自我,而避免打架斗殴、争强好胜。此外,还要倡导新型师徒关系,不能像武侠电视剧中的那种宗派观念和哥们儿义气。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从根本上理解武术的内涵,还能教会学生见义勇为。学生们经过武术理论的学习,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慢慢消除那些不科学的武术观。高校武术教学既要传授技巧训练方法,还要传授武术理论、武术历史等,帮助学生认清武术的本质。
2规范学生的基本动作并勤于练习
学习武术就像写文章一样,好的文章由字、词、句、语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构成,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文字功底,才能写出富有文采的好文章。武术的套路是由手型、手法、步型、步法等单个动作按一定的顺序而形成变幻莫测的套路。武术的专业素质是由基本功和基本动作构成的,这种专业素质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武术套路的基础。为了学生的终生学习,必须要一步一个脚印,注重基本动作的练习。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教师只能起到演示的作用,具体的当动作学习之后,学生们应该反复练习,通过反复练习来巩固所学动作。时时刻刻抓住一切机会练习武术、运用武术。俗话说“熟能生巧、拳不离手”,通过反反复复的刻苦练习,慢慢就能掌握其要领和练习的技巧。武学宗师都是勤练习,注重基本动作的规范,最终学有所成。例如练太极拳就应该做到:立身中正,步法灵活,下盘实,上肢虚,全身的运动都是在丹田收放的牵动下进行的。由此可看出要想用太极拳制服于人,一定得有扎实的基础。就好像是同样粗的大树一样,杨树长二十年,松树可能长一百年,但是我们根据树的材质来选材,它们所起到的作用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练太极拳应循序渐进,把每一个阶段的动作都练的规范,不应该有投机取巧的行为,只有练会了前人的功夫,才能有创新的可能,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加强武术兴趣的培养,注重想象力
在教学中抓住学生日常生活中通过武侠电视剧中对武术的兴趣。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武侠电视剧,重点做好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把武术套路中的动作进行拆解,把握好动作的演变和形成过程。帮助学生从内心深处了解武术并认识武术。同时也能够提高武术动作的艺术性;其次让学生参照武术教师的示范进行练习,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由“让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性转变。在武术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俗话说“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让同学们把所学的动作套路和武侠电视剧中的一些攻防动作练习到一块,想一下那些动作如何在实际演练中实现攻防转换,再把一些疑难动作让老师进行讲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武术动作规范程度,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领会武术含义和动作要领。在日常学习中,如果一味地死练,不加上想象的翅膀,就不会有预期效果,而且还会打击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没有想象的学习是苍白的。因此在武术学习过程中即要多练习多体会,更要多思考。把练习和想象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强想象,在练习的基础上才能创新,才能创造出新的动作,这和“温故而知新”有异曲同工之妙。endprint
4加强武术道德教育
在高校武术课中,武术教师要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身体姿势,练成标准的身体姿态,使人焕发出精气神。练站姿要求学生做到挺胸、收腹、两眼目视前方。而且站的要一动不动,像军队士兵站军姿一样,从站姿中透露出精气神。给人一种带“劲”的感觉,教师做示范时一定也要注意规范和协调,只有动作规范和协调了才能避免一招一式中的病态。例如标准的出拳动作是:先挺胸、收腹、直腰,然后右拳从腰间冲出,同时,向后牵拉左肘,用腰部力量把拳旋转出手,最后手应定型不动,让别人看出拳的力量。教师要督促学生平时多联系,而且要抓住动作要领反复练、练反复。动作规范以后还要注意眼睛的眼法,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学武术时一定要练眼法,好的眼法能看清对手及对手的策略,同时还能让对手感觉到害怕或者迷惑对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备课要充分,即所教的知识与动作一定要熟练地掌握,讲解时尽量做到简明扼要、深入浅出。成套的动作要先分解练习,待同学们掌握后,再整体把握,一定要注重动作的生成过程,由部分到整体,在整个过程中都要贯穿“精、气、神”三大方面,发现有同学做的不到位,及时停下来纠正。还要注意练复杂动作的前提是保护自我安全,时刻铭记学武术为了强身健体。同学之间比动作规范与协调,切不可打架斗殴、争强好胜,所以教师要加强武术道德教育。力争让同学们明白“未学武先学德与礼”,要树立一身正气,心系国家与人民,待人接物要谦虚谨慎,武术动作美,心灵更美。
5教学方法的创新
武术教师要走出去、请进来,多与同行切磋,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教师的业务水平是教好学生的前提和保障,由于武术课以室外课为主即由教师领教为主,如果教师自己都做的不标准、不规范、不协调、没有劲,那如何能让学生学得好呢?同时教师们要相互交流,集体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能事半功倍。武术教师的知识储备与业务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一般的高校只有几个武术教师,师资力量相当薄弱,在校内搞教学研讨效果肯定不是很理想。因此,高校管理部门应创造条件让教师走出去、请进来,增加教师交流学习的机会,不断提高教师自身业务水平和综合素养,增强武术教师责任感与使命感,关心和爱护学生。最后武术教师还可以下载一些专业视频,让学生看视频找差距,然后思考自己的动作和大师做的为什么会存在差距?慢慢缩小差距就是在进步。让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我们的教学效果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何凌翔.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82-84.
[2]张忠新,臧威,张峰岩.对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探索[J].搏击(武术科学),2008(9):65-66.
高校武术教学改革论文 篇7
(一) 研究意义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体育强国, 多次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上获得傲人的成绩, 中国太极早在几千年前盛行至今, 上个世纪叶问将咏春拳带向全世界, 更是有千万武迷为李小龙这个传奇人物而爱上中国武术, 武术已经成为了我国历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各大院校更是在发挥自强不息的武术精神上, 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中心路线教育学生。
(二) 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法
通过体育专业的学者对调查问卷进行设计和修改完善, 分别选择了实地调查和网络问卷调查来统计大家对武术课程教学的相关看法, 调查时间在2014年9月21日在西南地区以及江浙地区的15所高等院校附近, 每个学校发放100份问卷进行实地考察, 共发放1500份调查问卷, 网络调查问卷通过网络自动生成调查结果, 统计数据后进行深入分析。
2. 数理统计法
数理统计的方法是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实现的, 只有当问卷调查生成数据以后, 通过统计学和高等数学微积分的回归性线性方程的方法将数据进行整理, 分析其数据表象下体现的深层意义。
二、武术教学策略概述
(一) 作为公共普修课的教学模式
设置公共课程的目的在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避免固定的学习思维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武术品德, 而且能磨练学生自强不息的坚强意志, 为着重解决手脚不协调问题教师应要求学生勤学苦练基本功, 熟练掌握太极拳的技巧与手法。从掌握基本要领开始, 提升手腕灵活性和增强其他关节的力量, 通过有计划的训练和学习达到自我防身锻炼身体的目的。在贯彻教学要求大纲的基础上联系理论和实际, 从模仿走向创新, 在学习和运动的过程中体验习武的乐趣, 形成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 保持学生身心健康, 为日后的学习和奋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作为专项课的教学模式
扎实的理论基础是进行专项教学的基础, 这种模式通过丰富武术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对初级的刀剑拳术有基本的了解。在训练教学方面重点提升出拳的速度与习武的耐力,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自我防身、增强身体素质, 还能调节呼吸系统及其他生理机能。专项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生自我体验感受感悟为主,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平时的观察和讨论中发现并纠正问题, 通过完善动作细节使得武术更具艺术性欣赏性。
三、武术教学策略的发展构想
(一) 设计新版体育武术课程教材
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体育武术项目, 项目在难度上应在适当级别, 增删一些不适当的课程, 构建合理的武术教学体系,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一系列文件及决议, 结合相关部门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 让有体育教育经验的工作学者对课程教材进行修改和完善, 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兴趣, 减少该项课程的枯燥乏味性。
(二) 优化武术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
学校应从学生自身的角度, 对课程的安排进行合理的设计, 无论是从课时方面还是时间方面, 保证学生在课上得到锻炼和学习, 而不是走马观花地了解, 提高教育质量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方面, 培养学员爱锻炼爱运动的好习惯, 教会学生必备的运动能力,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在学习的同时更能发展体能, 做到身心健康。
(三) 教学方法多元化
在理论教学方面, 我们通常运用的是教师在讲台上教学, 学生在台下记笔记的方式, 除了这种模式, 我们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育, 通过多媒体播放的ppt以及相关的音频文件, 使理论课变得更生动有趣, 也可以准备相关的武术话题, 让学生课后查询文献谈谈对话题的看法, 彼此交流意见, 对课程进行深入的了解。在实践活动方面, 一般情况下, 在教师的监督和教学下在体育场进行相关体育活动, 从热身运动避免学生在自我运动时受伤到专业运动姿势的教导, 这都是一种面对面的教学方式, 当今世界, 网络技术甚是发达, 网络课程也应运而生,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在家即可教导学生专业知识, 可以减少场地的占用以及时间的撮合。
四、结语
中国武术作为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 是国人骄傲的资本, 无论男女老少都被此深深吸引着, 因此武术课程的设置对高校学生是至关重要的, 结合教育部的相关要求修改高校体育教材, 体育教育工作从事者应认真钻研教学任务, 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模式, 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项目, 培养国人健康生活运动的良好习惯, 志在提高青年身体素质, 全面发展国家人才。
摘要:根据教学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喜欢中华武术文化却不愿意上学校设置的武术课程, 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从对武术课程的意义以及现状研究, 以众多高校作为研究的样本库, 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统计调查数据, 深入剖析了引发该现象的原因, 并提出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武术教学策略构想以解决现已存在的教学问题。
关键词:普通高校课程,武术教学体系,教学策略构想
参考文献
[1]赵雁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导向的高校武术课程改革实践[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2013, 02:184-187+192.
高校武术教学改革论文 篇8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大力推广,武术运动已成为深受大众喜爱,并且得到广大正在长身体、学知识的大学生认可和终身向往的一项体育技术。然而,高校武术教学状况与国家全面普及发展武术运动的总体目标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目前高校众多的在校大学生因为喜欢武术而选择武术公体课,由于数十年来武术教学模式老化,手段陈旧,内容枯燥乏味,考评方法对学生不够人性化等因素,在实际武术课的学练过程中,造成部分学生喜欢武术但厌倦上武术课的现象。针对现状,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为了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武术的传统文化,于1998年颁布《中国武术段位制》考评体系,新的考评体系以试点为基础,逐步在全国各省市乃至国际上进行广泛实行和推广。本文拟就上海高校武术教学开展武术段位制实施状况,并结合笔者参与高校武术教学和实施段位制考评实际情况,探索高校武术教学与段位制实施的相互关系,促进其和谐发展,旨在为提高高校武术教学质量提供理论参考。
2 上海高校实施《中国武术段位制》考评现状
《中国武术段位制》是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为进一步推动武术运动的发展,增强人民体质,建立规范的全民武术锻炼体系,也是全面评价习武者的武术水平而制定的等级制度[1]。2002年为适应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中国武术段位制》教学考评模式被引进上海高校武术教学课堂试行改革迄今已经九年有余。通过对上海市高校《中国武术段位制》初段位评审委员会专家问卷调查与访谈了解到,迄今为止,上海市高校已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外贸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以及立信会计专科、公安专科、旅游专科等15所高等院校实施了武术《段位制》教学实践改革。
上海高校武术段位制评审委员会是在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市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领导下的初段位考评单位,其考评机构总部设在复旦大学,目前上海市高校共设有5个考评基地,分别为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除每年每个基地独立实施考评段位晋级外,近几年来,又每两年举办一届上海高校武术《段位制》通段教学赛,目前已举办两届,年底将进行第三届,上海高校每届有数千名大学生参加《中国武术段位制》考评晋段,至今已通过了武术《段位制》考评并获得了相应的段位证书和段位徽饰标志的大学生有3939名。其中,获得三段的大学生1225名,获得二段的大学生1923名,获得一段大学生的791名[2]。
从调查了解到:该考评体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了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习武训练,深受大学生的喜爱。高校实施《中国武术段位制》教学改革,既保留了武术原来的健身、防身和养生的功效,又为高校武术教学增添了一项具有积极向上和深受大学生认同的全新内容。武术段位制可以让学生在学练中充分体会到习武的真正乐趣,在考段晋段中激励大学生不断进取与攀登,体验到超越自我的成功感受,增强大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了身心健康,并为今后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也为提升武术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何高校武术教学实施《中国武术段位制》考评方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习武兴趣和激发进取性呢?我们先从两者的内在的关联加以分析。
3 高校武术教学与武术段位制的相关分析
3.1 教学内容与考评内容的相似性
高校武术教学是一门一般较为重视技术技能的教学,例如:基本功、套路、器械。除此之外,武术教学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的程度上必须建立在扎实基本功的基础上,当然还要注重平时武礼与武德严格的培养,从目前高校武术课大部分还是传授“老三套”,即初级三路长拳、初级剑(刀)、简化太极拳,其动作要求非体育专业的高校学生具有较好的基本功,确实不易掌握,长久习练往往容易造成学生厌倦[3]。而目前高校实施的武术段位制的考评晋级内容是段位考的初级段位水平,尤其是《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采用分水平段教学,在全国范围内266个教学试验点进行教学实验,得到一定的成效,由于其内容与项目的难易程度适中,适合广大高校大学生对其技能的掌握和武礼、武德的规范的运用,观察高校武术教学内容和武术段位制考评晋级内容的较为贴近,具有相似性(见表1、表2)。
通过表1、表2的分析,可以发现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习练较好者能达到武术段位晋级三段水平,原高校武术教学往往是教师主观评定成绩,而武术段位制晋级考段如达不到三段可以先升一段或两段,以后还可努力晋级。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更有信心,找到差距不断努力,展示自我。因此武术段位制实施有助于促进高校武术教学内容的更加丰富多彩,激励了学生学习武术兴趣和积极性,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能够得到促进。
3.2 评价方法与通段机制的互补性
高校武术教学中,教师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技能水平,是对学生在一个阶段对武德武礼和套路技掌握的程度的评价,评价方式是凭借教师对学生的主观及客观判断,评价结果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差不大。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动作要点及时指正,以期末套路为考核依据,使学生有一个过程的了解,是一个长期的评价过程。而《中国武术段位制》初段位通段考评是对学生武术技能水平、理论知识以及传统文化修养层次进行考评,在通段晋级过程中没有第二次机会让学生改正,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习练中要严格对待自己,段位考核晋级能在短期内满足当代大学生“自我提升、自我鉴定、自我认可、自我展示”的心理需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也体现了武术争强好胜的精神。因而高校武术教学要将考核评价方法与通段晋级机制相结合,互为补充,发挥两者的优势,使武术教学与通段形成有机整体,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去实现高校体育武术教育的目标功效。
3.3 内部引导与外部实现的相促性
从高校大学生自身出发,学生对武术的崇尚和对武术的追求大多是为了满足自身心理和身体上的需求,从而使自己对武术——这门高门槛公共选修课产生极大的兴趣与爱好。不少高校大学生在校选学武术课初始,往往是学武第一起跑线,并渴望通过学习武术为以后工作岗位实践、家庭生活和身体锻炼起到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在高校体育教育中一个学期或者一学年的武术课程学习内容往往难以满足其个人对武术的愿望和价值实现。只有将武术教学与段位考试相结合,一个内化引导,一个外部实现,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够引导习练者向更高层次上攀升,去实现自身价值。内化引导是指高校武术教学课的学习是从内部不断学习引导,在武术课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一定的武术基础和技能,了解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培养武德武礼品质。外部实现是指在课余时间坚持习武不松懈,将武术课上学到的技能在课外得到延续、提升和展示,通过外部《武术段位制》考段晋级的实施机会,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和演练水平以及对武术学习的动力,适时创造机会提高自身段位级别。[4]
3.4 短期学习与终身修养的价值性
终身体育思想为实施《中国武术段位制》提供了理论基础。高校武术教学课程的开设是激发学生对武术兴趣,掌握武术技能,传承传统文化的一项使命,虽然是一个短期的学习经历,但也是形成终身学习武术的一个良好开端。经历过高校武术学习的武术爱好者会在武术内容提炼上有所提高,从而积极参与《中国武术段位制》考评和晋级。武术爱好者从初段位起步,一段一段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使自己的技能和武德修养有一个终身体验的过程,这不仅为今后的工作、人生奋斗目标增加信心,而且还能够引导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通过坚持长期习练武术,不仅能增强体质,发展自身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一个人的文化修养、修身养性使之健康长寿,终身受益。[5]因此,高校学生能积极投入高校武术内容学习加之武术段位制的终身参与,能够使自身的身体健康和道德情操都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综上所述,分析了高校武术教学与实施中国武术段位制的相互关系,那么如何来实现高校武术教学与中国武术段位制实施的和谐发展,是当前高校武术教学面临的一项任务。
4 构建高校武术教学与段位制实施的和谐发展
“和谐”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武术教学与武术段位制实施的和谐发展,对于武术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谐发展能让更多的高校大学生了解中华武术的“本真”,达到宣传推广武术,了解掌握武术,丰富发展武术的目的,培养高校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在武术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4.1 教与学的和谐
“教”是为“学”服务的,“学”是为“教”反馈的。不管是武术教学还是武术段位过程都离不开教与学,两者缺一不可。武术教学方法与手段在传统的教学思想与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学生客观的进行引导和教育,使学生在丰富武术知识,提高武术技能水平,培养武德武礼的这几个方面有更深的认识。在武术学习过程中以武德武礼的培养为先,升华人格,提高境界,再进行扎实的基本功练习。并且教师要以开阔的视野,有效的方法,敬业的态度献身教学中。学生也要以良好的心态,饱满的热情,振奋的精神投入学习中。减少“教师教,学生模仿”的模式,降低武术体操化教学。注重实用和打练结合,使套路动作规范熟练、攻防含义运用自如、身体素质得以加强、自信心有所提高。这些一定程度上都会展现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我们必须深化武术教学与武术段位制的关系,在教与学上达到平衡点,让教学对通段起到辅助作用,让通段对教学起到激励作用,两者相互引导使教与学在一个愉快、健康的形式下进行。
4.2 体与制的和谐
“体”,即为学校武术教学体系,“制”,即为武术段位制度。实施武术段位制考评对武术教学体系有着较大的影响,武术教育脱离不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武术的发展模式应该以其特有的文化特色去发展,以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不能一味的照搬国外的标准,要不断创新发展,提高武术教学科学化手段才有生命力。一个体制的健全必定离不开其体系的细化和科学化,这是条漫长的路。而武术教学体系就给武术段位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并在其基础上不断地延伸、发展和提升,也是对促进武术修养规范化的践行。只有让高校武术教学与武术段位制实施在和谐化道路发展,才能越走越远。
4.3 技与理的和谐
武技,即为武术技术动作;武理,即为武术博大精深的理论知识。武技在其教学中突显重要性,武理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价值。要使高校武术教学发展的更好,决不能仅仅吹嘘它的技术难度有多高多出神入化,也不能夸大其词地宣传中华武术理论有多深奥。这样只会让武术爱好者望而却步,必然会导致高校武术教学或考评不断衰退。要使技术与理论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首先要让习练者在性格、品质中有所提升,在学练过程中去感悟去领会,只有先去学着接受技与理的和谐统一,才能更深层次的融入到技与理的学习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武技与武理关系密切,武艺水平的高低离不开武技与武理的和谐共进,在一定地层面上,反映出学生人品优劣、思维修养的高深,让学生得到“身与心”的修炼。[6]
4.4 师与生的和谐
在中华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中“师承性”具有重要保障作用。古往今来,武术的传授都是以口传身授,学生与老师的关系相当密切,武术教师也以严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正如俗话所言“严师出高徒”,老师对学生的关心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武术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因而武术教师的责任感和学生的虚心求学的整体性至关重要。诚然,过去长期师承性的磨合学习和传统武术文化的熏陶,这一过程都是很多武术家的必经之路。但如今在新一代的年轻人的观念会有巨大的变化,在高校武术教学与实施武术段位制过程中,武术教师要尊重学生,学生要尊敬老师,武术教师也要不断提高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新颖的教学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切合学生的需求,师生和谐相处才能使高校的武术教学技能和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光大。
5 结语
《中国武术段位制》在高校积极的推广与实施,并和高校武术教学相结合是武术发展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当今高校武术段位制的实施还在起步推行阶段,虽然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由于高校武术教学近几年来受到国外的武技和外来文化的冲击,给传统武术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迎接挑战,将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而,高校体育实施《中国武术段位制》考评对高校武术教学有着积极的助推的效果,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对高校武术的发展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摘要:文章解析上海高校实施《中国武术段位制》与高校武术教学的相关关系,探讨当前上海高校武术教学实施的现状以及武术教学与段位制考评的和谐发展,从而为更好的提高高校武术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高校,武术段位制,武术教学,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中国武术段位制》1998年实施方案[S].1998(4):2.
[2]上海市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上海高校武术段位制各段位晋段名单统计表》[S].2009(12).
[3]盛燕茶.论高校武术教学改革[J].搏击.武术科学,2009(11).
[4]李正贤.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7).
[5]杜卫提,孙珂.论普通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模式的运用与意义[J].科教文汇,2009:16.
高校武术教学分层模式探究 篇9
1、打破传统武术教学模式
传统的武术教学模式死板、无趣,教学方法单一。具体表现在:第一,传统的教学方法阻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第二、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呆板,学生学习提不起兴趣。第三,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单一,影响教学的质量。
2、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现今高校武术教学,各班学生人数较多,学生学习武术也只是囫囵吞枣式地机械模仿老师动作,学生对武术动作的理解和掌握只停留在表面,没有体会到武术中的精气神,没有发自内心的去理解武术。在武术教学中采用分层式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武术的教学质量,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课堂中得到满足。通过遵循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分层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使每个学生通过分层学习培养自信心与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武术分层教学措施
1、学生分层与分组
首先,对刚接手的班进行各方面基本信息的了解,同时对本班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的测试及接受能力的测试,最后对学生的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本班学生先进行隐性分层与分组。在隐性分层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尺度,做好心理有数,最终将隐性分层过度为显性分层。教师根据分析结果将学生分为A、B、C三个组别,每组分配一个能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组长。A组成员主要是协调性强与运动能力强或有一些武术基础的学生。B组学生主要是能按教师要求和进度完成课上内容的学生。C组主要是协调性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学生。
2、教学目标分层
根据分析结果科学的制定教学目标,保证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有利于教学质量的保证。如果一个班的教学目标一样,对A组学生来说要求过低,而对C组的学生来说要求又过高,整堂课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合教材特点,制定出科学、系统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一个学生。对武术A组的学生主要是培养他们套路创编与教学组织能力。对武术B组的学生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所学套路,明确套路中的重难点,理解整套动作的精气神。对武术C组的学生要适当地降低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本要求,主要要求学生对动作的正确理解能力。同时鼓励不同层次学生在达成本层次的目标后,选择高一层次的目标进行学习,用不断递进的分层目标来引导和要求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分层
在教学过程中,武术教学内容的分层目的是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由易到难的不断提高,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章节,把各章节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分成基础、提高、拓展。
基础层次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武术基本功为主,学生模仿动作为主,难度较低;提高层次的教学内容应在武术基本功之上,适度增加一些教材之外的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武术技击术的讲解,提高学生对武术动作攻防含义的理解,难度适中,以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为主;拓展层次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编能力,让学生在武术基本功之上创编一些组合套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来解决实际问题,难度较髙。
4、评价分层
对评价进行分层,不能单纯的用考试的评价模式来评判学生,因人而宜。可分期地制定适合学生的奋斗目标,在评价中将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相结合,评价考核设计由期末总评、章节测试、情商考核、平时表现部分组成。针对不同组别层次的学生进行的章节测试的内容不同,这样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当他们取得进步时,要适当对他们进行奖励,并进行层次的调整,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情商考核,培养学生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时还要把学生的平时表现、小组合作等情况加进去进行综合评分,在分层教学中,学生本人与小组之间都可参与评价。
三、武术分层教学的优势与劣势
1、武术分层教学的优势
武术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模式,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武术课堂学习中得到满足。武术分层教学能够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适合个体发展的教学模式,通过分层评价,使所有学生都能从中获得成就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又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
2、武术分层教学的劣势
在武术分层教学中虽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在武术教学的实际操作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多多少少会伤害到个别学生的自尊心,可能会导致有些学生破罐子破摔。
四、结论
对高校武术进行分层教学,首先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其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了武术教学的质量,落实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教体艺[2002]13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建华,王晓东,高嵘.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的建设与改革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
高校武术教学的文化反思 篇10
1 当前高校武术教学的文化困境
1.1 当前高校武术教学困境
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明确要求各类学校要增加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课程教学。但现实中一些高校在武术教学中开展不顺畅时, 不是积极思索改革途径, 而是听之任之[3]。由此可见, 武术教学开展情况不容乐观。经笔者调查研究得知: (1) 目前已经有较多的高校开设了武术课程, 但都是以国家规定的套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 这恰恰违背了学生渴望习得传统武术的心愿, 于是教与学形成了较大的矛盾冲突。 (2) 目前大部分学生认为武术“技术动作复杂, 难以掌握”, 这导致了高校学生喜欢武术运动却不喜欢武术课。 (3) 目前高校武术课教学以技术教学为主, 忽视了理论课教学, 这使武术文化的传授相形见绌。 (4) 动作质量和演练水平是目前高校武术课教学考核的侧重点, 这一考核方式不够人性化, 而且将会挫伤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
1.2 当前高校武术教学的局限性
高校武术教学大都是以传授规范化的武术动作为教学手段, 武术公共课理论知识的教学几乎为空白。在近几年, 相关高校武术教学的研究论文及成果如恒河沙数, 但一部分高校武术教师对其理论成果及观点不予认同, 有的甚至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抵制的态度。他们认为高校武术教学中技术教学是教学的根本之所在, 仅仅需要一招一式的技术教学, 不需要文化课或者理论课教学对于技术课教学的辅助, 武术理论课只是技术课教学的副产品。这充分表现出一部分高校武术教师自身文化素质差, 知识更新慢, 不屑了解最新相关武术学科的研究动态, 得过且过, 不求上进的心态。
在每次高校日常武术课上, 能使所有的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和提高, 是高校武术教师值得深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的武术教学内容与社会及高校学生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我们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 至少是武术教学仍然是“填鸭式”教学, 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4], 可见武术教学质量及其学生未来的发展不容乐观, 教师因材施教的能力还有所欠缺, 所以对高校武术教师应当引起足够文化反思。
1.3 当前高校武术文化教学的缺失
武术在几千年的演变、发展历程中, 饱受儒家思想的洗礼, 凝结了厚重的传统文化礼仪, 积淀了繁杂众多学科的综合文化知识,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体现。2007年l0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八届体育科学大会上, 武术分会人员一致表示“武术研究将站在‘国学’高度, 承担起复兴民族体育文化的重任。”[5]但是, 当前高校武术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席以及文化教育性的缺失极其严重。据调查访谈, 在高校的武术教学中, 很少有教师教学生诸如抱拳这样的武术基本文化。尤其是传统武术的教学, 教师也很少讲传统武术中每个技击动作的用法。这种脱离基本文化而一味宣扬武技, 使学生习得的武术只是花拳绣腿, 毫不讲究实战和防身价值, 没有实用意义[6]。
通过对高校大学生不同专业和年级的调查, 一个不虞之果令我们舌挢不下, 绝大部分大学生不知道“武德”的内涵, 更有甚者对“武德”这个词前所未闻。这种现状, 武术又怎能站在“国学”的高度担负起振兴民族体育文化的重任呢?而赋予武术文化老调常谈的“培养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产义情操”、“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等这些号召也变成了浮语虚辞。尤其是西化式教育对我国学校礼仪教学的侵蚀, 使传统武德及武术礼仪无法在学生思想中扎根, 武术的文化教育性越行越远。
2 当前高校武术教学理念的反思
2.1 当前教育文化的危机、理性缺失
衣俊卿认为:“中国文化以经验主义和自然主义为本位, 西方文化则以典型理性主义文化为本位, 即英国重经验证明、德国重理性思辨、美国重实用理性。不难看出中国因为受到以农耕文明为主的社会特征所阻滞, 理性精神在知识精英及普通大众生活中颇难得以弘扬。”[7]
文化理念直接影响着当前教育的发展变革, 所以文化的理性缺失就意味着当前教育的理性缺位。“近代鸦片战争以后, 西方强势文化以“现代化”为核心话语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生存文化景观, 中国传统文化失去世界中心优势而被迫沦为弱势文化。文化对一个民族来说, 其重要的价值在于精神依托和信仰皈依, 无论全盘西化还是西体中用或中体西用等思潮怎样诊视传统文化, 而围绕如何引进西方文化都缺乏一种以民族文化为主体进行文化再创的精神。而当前文化形态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危机, 惟有借鉴西方及其他文化中普适价值才能得以克服, 以便彻底摒弃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进程格格不入的思维内容及方式, 使之升化为崭新的文化价值观乃至与之相应的教育思想。”[8]
高校武术教学理念的更新乃是高校武术教学变革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我国的本土文化对社会发展是蠹众木折, 缺乏民主意识和科学精神、文化分布不均衡等蠹虫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同时, 西方竞争形态的文化如一股飓风席卷我国现存的社会文化, 冲击着我国中庸文化思想。一次次的文化侵蚀使我国文化形态势必会遭到变革, 也定会牵连到高校武术教学这种文化教育。因此, 高校武术教学, 惟有寻其理念, 把握逻辑, 方可究其存由, 揭其本质。
2.2 当前高校武术教学目的理念及以人为本理念的文化追求和回归
沈振煌等著名学者认为“教育理念牵涉特定教育的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理论、目的、宗旨、原则、追求以及体制、机制等。”[9]本文研究的高校武术教学理念显然属于教育理念的范畴。高校武术教学价值理念的不同直接制约着高校武术的教学目的。而武术的形成和发展基于中国多种文化的融合, 因此, 文化是使高校武术教学目的理念合理协调的路径。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西方人本教育思想的影响, 我国教学领域相继有了“体育本质的特征在于促进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 最终实现人的自由[10]”“树立以素质教育为主线, 健康第一为中心, 终身武术为目标, 由技能型武术教学向休闲武术观念转变, 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体育, 发挥一体化综合效应[11]”“武术教学要树立‘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理念、树立‘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理念、树立‘武术文化传承与技能传授并重’的理念、树立‘尚武崇德’的理念、树立‘促进社会和谐发展[12]’”等教学理念, 可见人文价值观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愈演愈烈, 武术教学目的在“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理念的指引下, 对高校武术课程和教学进行着深入的改革。然而, 随着我国科技领域的飞速发展, 相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诊断的提出, “人文教育”还是输给了“科学教育”。就大多数综合大学来讲, 理工科系院及专业明显多于文科类, 学校对理工科的重视程度也大大超过了文科类。可见, 科学教育在社会教育大环境下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当前阶段, 学生、教师等教育工作者对武术教学社会价值的关注微乎其微。所以, 在当前文化环境下, 武术教学价值目的理念的寻求不应满足于仅仅是武术教育者自身对“以人为本”教学价值的回归。
3 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实践的文化反思
世界许多国家的现代化经验表明, 完全抛开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不仅丝毫无益于现代化建设, 而且只能为现代化建设设置内在障碍。相反, 在20世纪, 几个现代化建设比较成功的国家和地区, 一个共同的特点, 恰恰正是把社会现代化的人类共同进程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有机地融合了起来[13], 使文化教学成为武术教学的基础如箭在弦。面对高校武术教学面临的种种文化困境, 我们相继提出了相关改革的不同价值理念。但是, 在这些高校武术教学理念的演进过程中, 武术教学实践却与之大相径庭。究其成因, 首先, 我们在探究武术教学进程中, 一味地以社会价值为本, 忽视了人类精神层面的关怀。面对国家对高校武术教学的改革, 一味地对教师和学生施加压力, 仓促推广, 对武术教学价值理性和人的精神需求漠不关心, 也不考虑推广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工作量超负荷, 学生精神压力膨胀, 这种教育文化环境, 高校武术教学又怎能传达他的文化价值内涵。再者, 学生对武术的冷漠给了曾怀揣武术教学梦想的教师浇了一盆冷水, 这些有着高学历的武术教师深知武术对人的生命历程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然而, 现实与理想, 眼前与未来相对割裂的教学现状, 使他们的理想成了黄梁一梦。于是, 他们安于现状, 对教学任务草草了事, 不精益求精, 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 变得胸无大志。于是, 高校武术教学改革便成了临川羡鱼, 纸上谈兵。
“武德”、“武礼”在学生思想中的逐渐淡化, 武术文化教育性的严重缺失, 使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 丢失了传统文化的血肉, 残留下的仅是简单粗野的肢体运动。究其病理, 高校武术教师为病情诊断的切入点。武术教师是高校武术教学的主体。高校武术教育专业领域大多仅注重武术技能的培养, 而忽视教师人文精神、教育理念、教学认识、知识与技能全方位的发展。在武术教育实践层面, 武术专业技能是高校武术教师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 而专业精神是武术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动力和有效实施武术教学改革的保障。在武术教学实践中, 高校武术教师出现的职业怠倦、对教学敷衍了事, 不求上进等心理状态就是专业精神缺失的反应。武术教师有较强的学科边界意识, 这使武术教师只读与武术及体育学科相关的书籍, 没有跨越学科知识体系的意识。武术学科本身具有其学科的特殊性, 其他学科与武术交叉的领域及意识基本为零, 其他学科教师对武术学科了解也微乎其微, 这便导致武术教师在高校教师研讨会上积极性不高, 与别的专业交流少之又少, 形成了独立封闭的个人主义教师文化, 唯发展专业技能思想的束缚, 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也更多放在了技术水平的掌握, 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思想品德的提高, 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却不足为道。
摘要:悠悠千古文化, 华夏生命不息。文化是改革的先行者, 是教育的价值源泉, 也是武术教学的物质根源和思想源泉。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 从文化的视角出发, 对当下高校武术教学的文化困境、高校武术教学理念、高校武术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深入的文化学层面的审视和反思。
高校俱乐部模式的武术教学分析 篇11
关键词:高校;俱乐部模式;武术教学
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的象征,凝聚着浓郁的中华精神,现如今,武术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武打形式,而是上升为一种文化。高校开展武术教学,是对武术艺术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当前,武术教学成为高校体育课程中的主要内容,为了满足大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在高校中设置武术俱乐部,促使武术教学变得更为专业与更具实效性,能实现对大学生武术水平的提升。武术教学能端正大学生心态,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对其成长意义深远。
一、高校俱乐部模式武术教学的重要性
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强调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对大学生未来就业具有重要意义。为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很多高校会设置武术俱乐部,学生可根据对武术课题的有效认知选择合适的武术学习方向;教师应制订合理的教学方针,满足学生不同方面的需求。在武术俱乐部中,课程分为散打、太极拳、初级棍、初级剑、擒拿与防身术等多种武术类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目的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通过武术教学,学生能提高身体素质、武术修养与心理素质,对成长意义重大。
二、高校俱乐部模式的武术教学策略
1.强化对武术文化的有效宣传
开展高校俱乐部武术教学,应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对武术精神与文化元素的宣传,营造融洽的教学氛围,将武术思想作为核心内容,积极开展武术理论知识点教学,坚持武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对学生武术文化素养的培育,进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武术技能。
2.选择科学的武术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应设置合理的武术教学方案,根据大学生的兴趣与爱好选择武术教学方法,加入一定的趣味性或个性化元素,以吸引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武术教学质量。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技能水平存在很大差异,若教学分層不明显,会大大影响武术教学的实效性。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应因材施教,开展差异性教学。可设定专项教学与基础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师,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加强武术器材的有效建设
武术俱乐部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需要大量的武术器材,武术器材是开展武术教学的重要条件和基础。准备好足够的武术器材,能满足学生的武术训练需求。对武术来说,场地、器材很关键,应充分利用好场地与器材,合理编排好课程,对同类项目、不同的班级进行课程交叉式安排,尽量不选择在同一时间段上课,以免影响教学效果。为了满足武术教学对场地的需求,高校应拓宽平台,积极开发社会性的场地,及时与一些场馆进行密切合作,进而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对部分空闲的教室进行合理整改,及时拓展场地,提高场地利用率,实现武术教学的实效性。为保证武术教学的科学开展,器材管理也非常重要,应建立完善的器材管理制度,强化对器材的科学性管理,增强大学生的公共财物保护意识,为武术教学开展提供基础条件。
4.加强武术师资力量建设
为了实现高校俱乐部武术教学的实效性,应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打造更为科学的师资团队,邀请专业的武术指导参与到课堂培训与教学之中。同时,保证教师具备足够的教学资格,要通过层层选拔与审核,选出优质的教学人员,打造高素质、专业性的武术教学团队,这是提高武术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总之,为适应大学生的需求,以俱乐部形式开展武术教学,让学生根据兴趣与爱好自由选择课程,有利于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金堂.试论高校武术散打教学中俱乐部模式教学方式的构建[J].运动,2015(12):99-100.
[2]刘建新.“武术进高校”背景下武术俱乐部教学现状探析[J].武术研究,2016(4):79-81.
高校武术教学改革论文 篇12
1 高校武术教学的价值探讨
高校开展武术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开展武术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气质和身体素质,武术对身体的要求很高,要求身体在灵活、敏捷的同时还要有相当的力量、速度、耐力和弹跳,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的将武术的技术特点展现出来,更好的掌握这种运动。对于刚刚接触武术的学生,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武术的学习使自身的柔韧性、灵敏性和力量得到增强,从而提高整体的身体素质。要想获得理想的柔韧素质就必须进行长期的武术练习,做到持之以恒,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功夫在某种程度上包含着时间的含义。在进行柔韧性练习的同时进行相应的肌肉练习,在训练的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从一些简单的动作入手,每次开始进行训练前先进行慢跑、压腿、压肩等,对每个动作要进行多次练习,在坚持训练的过程中,韧带和肌肉被拉长。在练习武术动作时,要做到聚精会神,动作饱满有力,手和眼达到协调统一,内在的气息与外在动作相一致。经过长时间的武术联系,学生的气质得到提升,精神更加饱满,身体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第二,开展武术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升其文化修养,开展武术教学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学生在接受武术教育的过程中,不但掌握了武术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使自身的身体素质有了提高,同时还帮助学生建立起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吃苦耐劳,敢于面对苦难和孤独,这些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此外,对于武术的学习和进行武术练习,有助于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调节自身的情绪,缓解学生心理上的疾病,使学生更容易适应社会,被社会接受。在当前,武术练习已经成了一种有效的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其疗效得到了科学的证实。在如今的广大青少年当中,由于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抑郁和焦虑,进行武术练习能使其得到有效的缓解,甚至彻底根除。西方有关调查显示,被调查问卷人数中的一半以上认为,通过武术练习的方式来克服心理疾病是十分有效和必要的。开展武术教学,对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学生优秀品德的养成不仅依靠其自身的信念与理想,还与一些实践性课程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关系。初高中时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品德和心理素质方面进行的教育十分有限,这就使得很多大学生心里素质不过关、没有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荣誉感、看待问题较为偏激和自私,很容易动怒。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之一的武术,其历史悠久,重注对礼教和道德的宣扬,其中“武道”被人们所崇尚。学习武术之前先学习武术之礼仪,先提高自身之品德。所以,在进行武术教学时要是其教育作用得到有效的体现,使大学生在学习武术技能时,更注重对武德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此外,由于武术的合作性和竞争性较强,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合作,这也使得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增强。综述所述,武术教学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第三,武术教学能够强化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武术的内容较多,从目前来看大概有120多种,其中不仅包括了例如五禽戏、太极拳等传统的武术形式,还包含了例如散打、擒拿、自卫术等等,在进行练习时,不仅有个人单独练习,还有两两对抗等形式。武术教学的这些多种多样的内容和其竞争性使学生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参与教学的热情很高,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也是竞争精神的体现。学生通过长期的进行武术练习,参与武术竞赛等等,使自身的竞争意识不断加强,与他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也越来越顺利。所以,要开展好高校的武术教学,真正发挥武术教学对学生的积极作用。个人的武术项目,在练习和表演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的技能得到了展示,还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两两之间的对抗练习,要求学生之间有很高的默契程度,需要彼此的信任和交流;集体的武术表演要求动作协调一致,对学生之间的默契程度提出了要求;在对抗性的武术比赛中,要求学生有效的运用战术,同时还要具有顽强拼搏的精神,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提出了要求。
2 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策略分析
武术,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更具有别具一格的教育功能。借助武术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更能提高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提出了改革高校武术教学的策略。
第一,努力改革武术课教学内容,力求教学内容与形式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在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往往简单枯燥形式单一,由此而造成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因此,传统意义上的体育课往往起不到真正的锻炼作用。如果在体育课的改革过程中能够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化,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锻炼的热情,体育教学应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武术不同于以往的体育课程,它具有独特的健身养身效果,更有防御的特点,无疑想对于传统体育教学项目更有吸引力。高校应当采取适当措施来宣传武术教学,吸引学生的参与,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培养了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
第二,重视武术文化的教育,武术文化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招式,更是具有内涵的软文化。在武术文化的传承发展过程中,武术文化已经形成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内在与外在的和谐统一文化。学习武术文化,不仅可以培养、提高文化修养更能促进心理健康。与此同时,武术文化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学生而言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不仅应该注重技的教授,更不能忽视对学生“德”的教化,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武术文化内涵的熏陶,接受到其精神的洗礼,培养学生淡然宁适的内心境界。然而,针对现在部分已经开设武术课程的高校,其效果只能说是,华而不实,武术更似舞蹈。学校开设的武术课程观赏性远远大于其实用性与利用价值。学校的课程只是能起到活动身体的作用,这无疑与开设武术课的初衷背道而驰。所以,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视武术文化的教育,而不是做花架子,从根本上去重视改革武术文化教育,在武术的教学中注重把学生的心性、灵性相结合,用武术其本来具备的“德”感化学生的心灵,实现心灵的净化。
第三,注重武术教学中的攻防意识的培养,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武术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意识的注重培养学生的攻防意识,将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应该在武术教学讲解动作要领、方法套路的同时,应该加入对重点动作攻防含义的解释,使学生可以产生好奇心,进而高效率的记住动作。此外,借助动作攻防含义的讲解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到重点动作的来龙去脉,进而加深动作的记忆。通过对动作攻防含义讲解与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能够更好的理解动作记忆动作。
3 结语
【高校武术教学改革论文】推荐阅读:
高校武术专业改革论文05-21
绵阳市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05-30
传统武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08-30
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研究12-03
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07-23
河北省高校武术教学08-06
高校武术课程07-16
高校武术教育07-26
高校武术课12-08
高校学生武术社团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