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武术选修课论文(精选6篇)
公共武术选修课论文 篇1
1 前言
武术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传统体育项目的杰出代表。武术是以动作为素材,通过套路、搏斗等运动形式来增强体质、培养意志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作为优秀的民族文化和良好的运动项目已逐步为世界人民所认识,成为与世界人民沟通的桥梁。学校在“健康、快乐、和谐”的办学理念引导下,以阳光体育作为落脚点,发展学校体育的特色项目,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终身教育理念与终身健身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作为终身体育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高等院校中武术的开展与推广是通过课堂的教学来直接实现的,但由于教学方式、内容、师资、设备等方面的原因,致使武术在构筑终身体育体系中的作用受到极大的限制,尤其是非武术专业学生对武术的认识出现了诸多偏差。因此有必要对伊犁师范学院武术公共选修课学生对武术的认知进行研究,从而更好地促进伊犁师范学院武术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伊犁师范学院武术公共选修课学生对武术的认知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的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伊犁师范学院武术公共选修课学生对武术的认知的现状进行调查。向伊犁师范学院武术公共选修课学生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5份,剔除无效问卷4份,有效问卷191份,有效率为95.5%,并对收集的全部调查问卷所获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伊犁师范学院武术公共选修课学生对武术起源的认知
关于武术的起源问题。目前说法不一,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武术起源说”。有的学者认为,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原始社会的生产活动中去,在生产劳动和狩猎的过程中,为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逐渐完善攻防姿势与动作,并产生自觉运用这些技巧的习惯,这是关于武术起源的“劳动生产说”。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武术起源于军事战争,他们认为在氏族公社社会时期,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使用武力成为掠夺财富的主要手段。生产技能转化为军事武艺。更需要我们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武术的起源学说。学生对于武术问题的看法,反映出学生对武术起源的本质问题的见解,是评价学生对武术认知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为此,就对伊犁师范学院武术公共选修课学生对武术起源的问题进行调查。
从表1调查显示,可以看出21.5%和22.5%的学生认为武术起源于生产劳动和军事武艺;有49%的学生认为武术起源于民间的武艺,对于这种认为武术起源于民间的武艺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另外还有7%的学生对于武术的起源完全没有什么了解。由此可知学生对于武术的起源问题缺乏正确的认知。只有较少的学生对于武术的起源有一些正确认识。
3.2 伊犁师范学院武术公共选修课学生对武术认知的影响因素
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高校武术课程教学活动开展的状况如何与学生对武术得认知、学习兴趣、学习热情有很大的关系。通过对伊犁师范学院武术公共选修课学生对武术认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
由表2可知,在诸多影响伊犁师范学院选修课学生对武术认知的影响因素中器材场地设施不足,比较专业的场地限制,缺少一个好的习武氛围。随着学校的扩招我们在有限的场地上要合理运用,建立一套完善的武术交流场所。积极促进学校武术的大力开展,建立武术交流平台,加强武术套路教学内容的创新。用一种新颖的方式吸引更多的武术爱好者。
3.3 伊犁师范学院武术公共选修课学生对武术课程性质的认知
3.3.1 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学校根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结合学校场地、师资条件所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适用所有专业统招学生及留学生。
3.3.2 教学目标及意义
武术具有壮内强外的健身功能,提高防身自卫能力,培养道德情操的教育作用,娱乐观赏,丰富文化生活等作用。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培养在思想上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了解武术的基本特点、作用和内容,同时懂得如何去欣赏武术;能够较好的完成1-2个完整套路和一定的基本技击术。通过系统的训练达到能够代表伊犁师范学院,参加各种等级比赛的目的和提高欣赏水平。
3.3.3 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原则上安排是五步拳、太极拳、长拳、规定拳、等内容。要求大多数的同学较好的掌握每学期实践课的内容,了解武术基本常识和部分理论。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武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能为学生再继续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分析和演示动作技术的基本技能,具备开展群众性武术活动,组织基层一般性武术比赛和裁判工作的能力。使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道德情操,了解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培养学生勤奋扎实,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优良学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课堂教学与训练要注意“突出重点、兼顾一般”,重点内容重点讲解和练习,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其他内容要求学生有所了解,使其对武术运动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布置课外训练作业、参与和组织教学比赛等培养学生比赛能力、比赛组织能力和裁判工作能力;
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以及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4 伊犁师范学院武术公共选修课学生对武术课程喜爱程度的认知
从表3可以看出伊犁师范学院的武术公共选修课学生对武术兴趣喜爱程度变化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在大学武术教学过程实施后学生的武术兴趣没有显著性变化,维持在比较强的兴趣水平。学生对武术本身状态的感知均处于一般的水平,这与学生总体上的武术兴趣水平形成反差。不同学校在武术教学开展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从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武术的课程开展中的内容喜爱程度比较高,学生喜欢武术的内容可以融入到课堂中。开展形式不同的武术内容,这才是最吸引学生内在学习武术的兴趣内驱力。在武术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新颖的武术课程内容,从而很好的提升学生对武术的喜爱程度,更好的开展武术课程教学,使更多的学生参与武术教学从心底里感受武术课程带来的快乐。
3.5 伊犁师范学院武术公共选修课学生对武术课程开设的必要性的认知
3.5.1 改善和增强学生体质与培养学生道德情操
武术运动不仅是形体上的锻炼,而且能使人身心得到更全面的锻炼。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筋脉、调精神,尤其是武术许多功法注意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增强体质是十分有益的以及磨练意志,培养学生道德情操。
武术的学艺和练功,不仅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还需要常年不懈、坚持以恒。不仅能培养坚忍不拔、勇敢无畏的意志品质,也是一种修心养性的良好手段。武术在长期的延绵中,一向重礼仪、讲道德。“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培养武德是武术的传统。通过练武习德可以培养尊师重道、讲礼守信、见义勇为、不凌弱不逞强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开展讲武林故事、看武术电影、写武术小论文、征集武术口号和图标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喜爱。
3.5.2 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分别适应人们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需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练习。同时,这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俗称“拳打卧牛之地”,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变化、练习内容和方式,即使一时没有器械也可以徒手练拳、练功。一般来说,它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
3.5.3 娱乐观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武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无论是赛场上两人斗智较勇的对抗性搏斗还是显现武术功力与技巧的套路演练,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丰富我们的校园文化生活。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高等学校作为武术传播的主阵地,是当代学生了解武术的重要场所。其中武术的技术教学和武术的文化传播是高校武术教育的两大重要内容,通过对武术技术的学习,可以加强学生的体质,提高身体的健康,并能掌握一定的防身自卫的技能。通过武术文化的学习不仅有益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同时还能够有效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和人格的完整。
(2)学生对武术认知程度,从某种意义上影响着学生对武术教育活动的开展,它从一个侧面直接反映出当前高校武术传播与发展的现状。学生能否对武术本身形成一个科学而准确的认知,是关系着高校武术开展与发展的基本前提和保障。对于学生而言,只有正确看待武术,才能实现对其有效的传承。
通过调查得知,伊犁师范学院武术公共选修课学生对于武术这一传统体育项目是十分的喜欢的,但是只有少部分的学生喜欢上武术课。由此可知,在当前校园中学生喜欢武术,但是不喜欢武术课的现象是真实存在。
4.2 建议
(1)强化武术文化意识,注重武术文化的传承。在高校武术的教学过程中,应当进一步的加强武术文化知识的传播和传授。武术教育不单单只是围绕着武术技术开展的教学活动,武术中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应当成为武术文化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因此,应当力图通过对武术文化的了解和学习,是当代学生通过武术文化的学习掌握一些传统文化的知识,拓宽和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2)努力在高校中营造一个健康良性的“尚武”氛围,高校有关的主管部门可将武术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特色项目,鼓励和扶持各类武术社团以及武术组织在高校中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武术活动、如武术讲座、武术知识竞赛、武术表演、武术比赛等,为学生多多的创造了解武术和学习武术的机会,让武术真正走入广大在校学生的业余生活之中,以推动高校武术的普及与开展。
(3)在当前的武术教学活动中,增加武术文化理论的教学内容,学生对于武术认知的程度的提高和完善,需要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来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应当以武术的基本知识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对武术的基本常识有所认识,纠正因为对于武术的片面了解而形成的错误认识,从而使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能够对武术形成正确的认识。
(4)依据当代学生的主观要求,对武术的课程进行“合理化”的设置,在高校武术的教学过程中,应当从当代学生的需要出发,安排武术教学内容,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武术的学习中,最终学有所成,为学生的以后发展提供积极的帮助。
摘要:通过对伊犁师范学院武术公共选修课学生对武术认知的调查表明:武术公共选修课学生对武术的总体认知比较科学、理性。在大学武术教学实践后仍对武术保持较强的兴趣,对武术的认知渠道虽然呈多元化但相对集中在武术的影视娱乐节目上。武术公共选修课学生建立科学武术概念及树立终身武术的习惯比例不高。体育选修学生对武术的认知差异显著,应引起体育专业教育人士的重视,应该加强体育学生的武术教学研究,真正使大学的武术教育担负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命。
关键词:伊犁师范学院,武术公共选修课学生,课程,认知
高校武术选修课分层教学探析 篇2
关键词:分层教学,武术,体育项目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采用分层递进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 有着悠久的历史源渊和文化背景。为了更好地推广武术和提高武术教学水平, 采用分层递进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 加深其对武术的理解。此外, 武术器械和拳种具有地域性和各自特点, 例如, 东枪西棍、南拳北腿等都具有差异。因此, 我们在训练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分层教学。
本文以武术单项技术作为指标, 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采用分层教学法, 并对其构成形式、内容以及实施时的注意事项进行阐述。
1 分层教学概念的界定
李拥军认为, 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体育素质进行分组, 并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王港提出, 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 在教学班内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 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并针对教学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 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 进行不同层次的检测, 从而使学生分别在各自的起点上选择不同的学习速度、练习难度, 以及层次不同的知识信息, 从而体现素质教育的整体性特征。罗慧慧认为, 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机能的不同情况, 采用具有针对性的不同方式及难易程度的内容, 做到因材施教, 保证学生在原来基础上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总之, 分层教学就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 在教学班内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 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 进行不同层次的检测, 从而使各类学生能够在各自的起点上选择不同的学习速度、练习难度和层次不同的知识信息。
2 武术的特点、技术风格分类
(1) 从运动形式上划分, 可以分为功法、套路、搏斗运动。
功法运动是以单个动作为主进行练习, 以达到健体或增强体能的运动。按其形式与功用又分为内壮功、外壮功、轻功、柔功4种。
套路运动是指以技击动作为内容, 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为依据编成的组合及整套练习。按照练习时的人数多少, 套路运动又分为单练、对练和集体演练。
搏斗运动是2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较技的实战攻防格斗。现在开展的有散打、推手、短兵、长兵4种。
(2) 从系统论角度划分, 可分为竞技和传统武术体系。
周伟良曾提出, 从历史深处蜿蜒而来的中国武术发展至今, 除了旨在祛病强体、老少皆宜的健身武术外, 大致由作为标志性文化符号的竞技武术和主要依托民间习武群落的传统武术两大体系构成。
(3) 根据竞技体育项目将武术分为长拳、南拳、太极拳等以及同类拳的器械。
长拳具有动作舒展大方、快速有力、动迅静定、节奏鲜明的运动特点。长拳运动中的闪、展、腾、挪、起伏、转折等动作变化在躯体的紧密、协调配合下, 达到上下和顺、首尾相随、完整一体。太极拳柔和缓慢, 势势相连, 绵绵不断。动作要求沉肩垂肘、舒指塌腕、含胸圆背、虚实分明、进退轻灵。
3 分层教学在武术选修课中的应用
武术选修课中实施分层教学是依据武术项目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 即根据学生原有的技术水平、身体条件、对武术的感知能力等, 依据课堂标准和训练目标, 划分出教学与训练的层次, 根据不同的目标要求分层组织教学。它改变了传统训练模式, 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 使教学训练更具时效性和针对性, 突出训练结果和个人成绩的表现。
3.1 分层的基本要求
层次的划分要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合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 例如, 训练的年限、武术的基本技术、个人的技术特点及身体条件, 使学生对自己的技术水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又要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和动态管理, 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避免学生因分层次而出现负面情绪。
3.2 分层的方法与教学目标
分层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 综合测评 (包括技术特点、身体条件、心理负荷能力等) , 可把学生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 技术水平高, 有过专门练习的经历, 身体条件好, 基础技术扎实, 武术意识强, 容易接受新事物。该层次学生的练习应进一步拓展、深化, 增加动作难度、节奏、身法、攻防含义等内容或使其通过观看电视、录像提高技术水平。第二层, 身体条件好, 有过练习的经历, 理解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对该层次学生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相应增加难度, 以培养其创新意识。第三层, 没有经过专门的武术训练, 身体条件相对弱, 基本技术不全面, 对难度动作有恐惧心理。这一层次学生应该以基本功和小组合练为主, 同时要加强力量、速度、柔韧和协调性练习, 培养武术意识。
总体教学目标只是对各层次学生的宏观要求, 具体情况还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4 分层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原则
武术教学训练对象的层次划分是否合理, 是训练效果好坏的关键。训练中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原则, 并且根据训练和比赛的目标制订合理的训练计划, 避免训练的盲目性和被动性。
4.2 教学方法应灵活多变, 体现高效性
根据武术练习的特点和不同层次练习的效果, 结合拳种和器械的技术风格, 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提高各练习阶段的效果。
4.3 根据练习效果和个体表现, 阶段性调整层次
根据练习效果和个体表现阶段性调整层次, 及时发现学生的技术特点, 发挥学生的特长, 低层次学生如基本技术和身体素质有所提高, 可以调整到高层次。
5 分层教学的优点和缺点
5.1 分层教学的优点
(1) 面向全体学生, 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抛弃不适应现代教育改革要求和学生发展特点的单一、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方法,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科学有序地安排教学层次, 符合教学与训练的循序渐进性原则, 解决了统一教学下学生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3) 有利于评价教学和训练的效果, 使考核更加具体、清晰, 教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容易控制。
(4) 有利于激励和竞争机制的形成。分层教学法使优秀学生进一步开拓了视野, 加深了对武术运动内涵的理解, 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成绩, 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低层次学生的自尊心, 使他们能通过以勤补拙的方式提高自身的基本能力, 品尝到取得成绩的喜悦。
5.2 分层教学的缺点
(1) 很难准确分层, 给学生思想上产生负面影响, 使低层次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挫伤了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使其失去学习的兴趣。
(2) 大部分学生处在中层和低层, 这部分学生在分层后学习训练目标往往会降低。
6 结论与建议
(1) 实施分层教学,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了教学质量, 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2) 分层教学要求教师不断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 能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3) 分层教学有利于加强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 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练习武术意识, 增强民族思想和武德思想。
公共武术选修课论文 篇3
一、研究目的
武术散打课必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只有不受伤才能保证教学训练, 由于担心出现人身伤害事故, 教师不愿安排打实战练习, 学生害怕打实战, 但是不经过“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的系统教学训练, 教学就不能保证质量, 训练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 因此必须清除打实战易受伤的思想障碍, 并彻底地解决这一实际情况。武术推手在散打选修课教学中的引入, 有利于解决打法单一、风格单调、伤害事故较多等问题, 给选修课提供了一定的安全保障。
二、研究方法
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调查座谈法和理论分析法等, 通过与大学散打教师、教练和有关专家座谈;与参加教学与训练的大学生和专业队员结合自身体会的座谈评估, 对散打和推手的有关资料进行类比分析研究。
三、分析与讨论
1、武术散打教学与训练安全指导思想与原则。
“安全第一”原则:是体育运动最基本的原则, “安全第一”原则居于“前提”地位, 就武术散打而言, 其内容包括:“我不伤害对方”而战胜对方, 把握运用技术的“度”;“我不被对方伤害”而不输于对方, 把握顺化避害的内涵;“我不伤害自己”, 不因自身错误而自伤。应是“遵循武术技击规律, 运用循序渐进科学的训练方法, 限制散打技击的伤人后果;尽可能多的继承保留武术技击技术和吸收世界各民族可以为我所用的技法;尽可能少的限制技术手段的使用发挥;尽可能高的提高技术质量来保证安全[1]。”
2、武术散打选修课教学训练运动损伤的原因。
武术散打选修课教学训练运动损伤原因:训练手段不科学、方法不合理;缺乏基本功训练;思想不重视;设施器材不符合安全要求, 缺乏保护帮助;人体机能状态不佳;身体活动不充分等。
3、武术推手引入高职院校武术散打选修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 武术推手:是双方遵照一定的规则, 程式化或非程式化的运用散手中的踢、打、摔、拿各类技术招法, 按照规定的场地、时间、条件, 以双方动作变化而进行徒手竞技练习, 是双方智力、体力、技术、技巧和心理素质的综合较量, 能够锻炼人的各类感知觉和反应能力。武术推手以持续力用劲方式为特征, 以柔克打法见长, 较有把握做到对抗竞技而无伤害, 能够落实安全第一原则。
(2) 引入武术推手训练的必要性:武术中踢、打、摔、拿是各拳种共同的技术方法, 在训练实战中为了避免伤害, 历来大都是做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点到为止, 这样不利于技击水平的逐步提高。自人类发明推手训练方式以来, 练习时双方可以运用周身之妙, 彼以刚来, 我以柔应, 柔中有刚, 人所难防[2]。引入散打教学中, 即使在不用护具设备的情况下仍可以进行安全的教学训练。消除了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顾虑之心, 解除了学生的心怯之感, 我们就可以系统训练徒手技击技术, 尽其所能提高技术水平。
(3) 引入武术推手训练的可行性:武术推手与散打密不可分, 推手是由基础训练向散打过渡的阶段, 是进入技击实战的必要途径。从二者的辨证关系看, 推手是散打的初级阶段, 推手包含于散打, 是限制较多的散打。散打实战可以用高级的推手方式即柔克打法来完成, 推手可以发展为散打实战的高级形式, 从推手到散打, 再由散打上升到推手, 高水平的推手又是散打的升华。推手是运用持续力, 散打是既可用爆发力又可用持续力。在散打教学训练第一阶段, 先进行推手训练, 不仅是可行的, 也是必须的, 符合人类认识规律、武术技击规律和运动训练规律。
4、武术推手引入高校武术散打选修课的实用性。
(1) 有助于安全问题的解决。散打运动中, 以爆发力为基础的硬碰硬打法, 是造成运动损伤的直接原因。爆发力是力和速度的乘积, 是快速高强度工作的能力[3]。散打中运用爆发力快速撞击对方, 也称“短劲”、“寸劲”、“刚劲”, 与“发放”相对应亦称“暴打”, 可使人体产生形变遭受破坏, 表现为骨折、脏器破裂、脑震荡等内伤外损。武术技击技术就是利用力的这些效果来击出打倒对手, 击伤、击昏, 甚至打残, 击毙敌人的。依据人身伤害事故发生的基本原因, 把握劲法的“度”是一个关键。“安全第一”原则即限制人身伤害事故。故“踢、打、摔、拿”技法的使用, 均不能超过“伤人”的度, 从而使武术技击技术全面进入散打运动, 使大学生技击水平稳固提高。以运用持续力为特点的武术推手的引入, 会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持续力也称“柔劲”、“长劲”、“推力”, 是散打中由不接触状态到双方接触时, 由于柔克技法本身特点不产生撞击效应, 受力方一般不产生形变, 而是获得加速度产生位移。在双方较技中一般表现为推动、发出、摔倒、拿住, 其运用水平高者, 在打、踢中也可以运用持续力, 既见输赢又可以做到不伤人。通过实践中的探索得知, 既要保证对手安全, 又要达到制胜的目标, 经过正确的训练, 可以做到“动急则急应, 动缓可缓随”, 不仅可以战胜对方, 还可以达到生擒活捉、毫发无损的效果。爆发力与持续力的变化与结合即是达此效果的阶梯之一。武术在发展中, 已经具备不伤人而战胜对方的技术, 高职院校武术散打选修课教学与训练必须以引导、提倡、发展不伤人而战胜对方的技术作为其主要教学方法手段, 严格禁止伤人而战胜对方的结果。
(2) 丰富了武术散打教学的技术体系。行之有效的武术推手对伤人的“度”有很好的把握, 能够避免造成人身伤害, 从而拿法可以在教学中得以运用[4]。“以弱胜强, 以小力胜大力, 以·45·柔克刚”等武术推手技法的进入, 就为达到“远打、近拿、贴身摔融为一体, 打中带摔, 摔中有拿, 拿中含打”的柔克技法境界提供了可能性。
(3) 有助于散打技击水平的稳步提高。武术推手以讲武德、取长补短为出发点, 以相互提高技术为目的。在互不伤害对方的前提下, 散打教学可以使用持续力, 由“点到为止”, 演变为“点到不止”, 把打伤对方限制为放倒或管住对方, 由限制使用技术手段变为限制攻防的后果, 通过提高运用技术的质量, 进而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有研究表明, 在进行推手训练200~300小时左右受训者的协调性、准确性都得到了提高, 而爆发力也由于身体肌肉的放松会有明显的提高[3], 在这样的条件下就可以进行实战, 而在实战中就能做到既可以完整的保全自己又能制服对方。按这种速度计算, 如果一个大学生从入学就开始进行推手训练, 每周3次, 每次课90分钟用40分钟进行推手训练, 大约2年左右也就是该生上到大学三年级时, 他的实战能力就可以参加比赛并在比赛中取得不错的成绩。
四、结论与建议
1、武术推手引入高职院校武术散
打选修课不仅是可能的, 也是必要的和可行的。武术推手的引入能够较好地避免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 解决因害怕出伤害事故, 而只安排个人单练, 不安排双人实战的普遍敷衍问题。
2、在高职院校武术散打选修课教
学的第一阶段, 采用以持续力用劲方式、柔克打法的武术推手训练方法, 有把握做到既学习训练“踢、打、摔、拿”进攻、防守技术, 而又不伤人, 落实“安全第一”原则。
3、建议高职院校散打选修课教材中增加武术推手的教学训练内容。
参考文献
[1]武连全:《论散打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J].搏击武术科学, 2007, 4
[2]虞定海、谢业雷:《竞技武术推手发展现状及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4, 28
[3]刘海金:《浅析武术散打运动员爆发力及其训练》[J].搏击武术科学, 2007, 4
公共武术选修课论文 篇4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商丘师范学院、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商丘工学院这3所商丘市高等院校公共体育的40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 . 1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在武术选修课中的作用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指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一种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在此次的调查中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大部分的在校大学生在武术课上都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对有关武术技术的学习充满兴趣,表现出很大的学习欲望。而武术的学习动机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常常以大学生对学习的意向、愿望、兴趣等方面的形式表现出来,对学习起着推动作用。被调查的大部分学生希望通过学习武术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还有的是为了防身为了强身健体而学习武术的,表明大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是正确的、健康积极向上的。
2 . 2各高校开展武术选修课的场地设施现状
古语云:“预先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完备的武术练习场地设施是开展武术选修课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它在武术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近些年来,伴随着国家有关高校扩招政策的出台,本次调查研究的商丘市这3所高校的招生人数逐年增加,然而学校里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却没有进行多大的改善和完备,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学校相关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特别是武术选修课教学更是需要有一定的练习场地和武术器械,然而练习场地和武术器械设施的不足和匮乏严重制约着这几所高校武术选修课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发现,商丘市这3所高校里的武术选修课的开展都存在这样一个共性:学校里的室内武术场馆主要被专业队占据,选修课的学生只能在室外的篮球场或者田径场进行。
2 . 3各高校开展武术选修课的师资现状
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商丘市这3所高校里从事武术选修课教学工作的师资力量严重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事武术选修课教学工作的教师学历比例欠合理,主要表现为本科学历教师占较大比例,而硕士以上学历的人数过少,这与国家规定的学历要求存在一定差距。(2)从事武术选修课教学工作的教师中拥有高级职称的人不是很多,教授和副教授所占的比例很少,助教和讲师所占的比例则相对较大。(3)从事武术选修课教学工作的教师的年龄层次中呈现出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特点,缺乏教学经验。
2 . 4各高校开展武术选修课的教学实施现状
2.4.1教学内容陈旧,不能与时俱进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商丘市这几所高校选修课主要传授的是比较陈旧的简化太极拳、五步拳、初级长拳三路,缺乏创新。高校中的大部分大学生都处于20多岁这个年龄段,这是人生的一个黄金年龄段,此阶段的学生富有激情,喜欢一些具有竞争性和对抗性较强,并且还充满现代气息的体育项目,如散打、防卫术等; 而现行的武术套路教学内容繁冗复杂、枯燥沉闷,又缺乏实用性与娱乐性,从而造成大学生学习主动性降低,渐渐失去对武术原本的热情,产生厌学心理,这对于培养大学生对于武术运动的热爱和在大学开展武术运动知识的普及都是很不利的。
2.4.2教学方法单一,注重技术教授,轻视基础理论传授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此次调查的3所高校中,大部分从事武术选修课教学工作的教师在进行武术教学工作时,只是注重对学生进行单一的示范性技术方面的教学,很少有人采用对抗性、娱乐性、电化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很少教师注重对学生进行武术理论方面的教学。由表1可知,本次发放问卷后经统计数据后发现有13.30%的大学生对武术理论知识的了解非常全面;有21.05%的大学生只是较为全面一些武术的理论知识;有26.59%的大学生对武术理论知识的了解只是基本了解;有39.06%的大学生对武术理论知识是知之甚少,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大学生对武术基础理论知识的了解那么少,造成这种原因的现象可能和学校有关武术选修课的课程设置有关,学生每周仅有两节体育课,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 教学任务,只能注重对学生进行武术技术方面的教学,很少能抽出多余的时间给大学生传授有关武术运动的基础理论知识,从而导致在校大学生对有关武术运动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欠缺[3]。
2.4.3武术运动推广不够,普及面较窄
普及武术运动不仅会激励大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和热情,还会使大学生更加广泛的接触武术[4]。通过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由表2可知,有67.31%的大学生很愿意观看各类武术比赛;有17.18%的大学生不愿意观看武术比赛;有15.51%的学生表示无所谓。从以上这些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有相当一大部分学生愿意观看各类武术比赛,因而商丘市各高校举办各类武术比赛是一个势在必行的趋势所在,不仅能普及武术运动文化,又能丰富学生们的业余生活,然而商丘市这3所高校中推广武术运动的组织还是比较少的,这是一个急需重视的问题。
3结论与建议
根据大学生的需要,合理设置武术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商丘市各高校应根据本校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合理设置和安排武术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投其所好才能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不断加深对武术博大精深知识的了解。从事武术选修课的老师应将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到新一轮的教学方法改革实践中。商丘市从事武术选修课教学的教师们,在进行教学工作时,要勇于尝试、大胆创新,充分利用高校电化优势条件,运用现代声像教法手段,强化教学,扩展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习效率,摸索出一条适应时代要求,满足大学生需求的教学新路子[5]。
加强武术运动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力度,注重“武德”修养。武术运动具有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商丘市各高校从事武术运动教学的老师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增加武术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改善武术理论教学相对滞后的现状,增加武术基础理论的教学比例。
商丘市各普通高校要想更好地提高本校的武术选修课的教学质量,这就需要能得到学校主管体育工作领导的重视。多投入一些资金,完善一些武术运动所需的场地和器械设施,从而给大学生学习武术、练习武术提供适宜的环境,进而提高学校的武术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公共武术选修课论文 篇5
1 高校学生选修武术课动机的培养
1.1 端正习武态度,提高大学生习武的自觉性
习武态度是学生对武术学习和练习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也是个体对武术活动功能和意义的认识。在学生习武态度形成过程中,武术教师与家长都应当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各种机会和渠道向学生灌输武术活动的意义、价值,并带头从事武术运动锻炼,对学生表现出的良好习武态度与行为给予积极强化。
毛泽东同志曾说:“欲图体育之有效,非促其自觉不可。”同样,欲提高高校武术教学效果,就要从提高大学生习练武术自觉主动性着手。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散手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既具备了人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在体育领域中的智慧结晶。让大学生了解武术的基本特点和风格,发展其身体速度、灵敏、协调和耐力等素质,培养其勇猛、顽强、不怕劳苦、坚韧不拔的意志。让大学生正确认识武术选项课,认识学习的意义,明确学习的方向,提高抱负水平,注重从武术文化内涵的深层面启发教育,端正大学生习武态度,以便培养其习练武术的自觉性。
1.2 培养大学生习武兴趣,进而培养习武动机
习武兴趣,是指学生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武术学习或武术运动的心理倾向,是学生参加武术运动的基本动力之一。习武兴趣影响着学生习练武术的方向、强度和持续时间(次数),能把学生积极愉快的情感和注意与具体的武术运动紧密地联系起来,促使他们对武术运动倾注时间和精力,同时也是学生乐于参加武术运动主观意向的表现,是学生习练武术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标志。习武兴趣可以使学生在不断进行武术学习或武术运动的过程中开阔眼界,丰富自我,培养全面细致的观察力,发展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创新能力。
学生对某种事物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将来从事某种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内动力,同样,习武兴趣的形成也可以对其从事武术习练或主动参与武术运动起到培养作用。具有强烈求知欲与好奇心的大学生一旦对武术内容产生强烈兴趣,学习武术就成为一种非常有趣的事,习练武术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快乐的情绪体验,进而就会对武术课产生强烈的兴趣。武术教师要注意了解大学生的武术基础与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在教学中融入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武术新内容,以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并注意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式和探究式学习,让大学生对武术运动的兴趣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相对集中地进行武术习练,从而强化大学生习练武术的兴趣。
1.3 恰当利用活动动机转移,培养大学生习武动机
活动动机的迁移是指原有动机对以后活动动机的影响。在学生缺乏习练武术内动力的情况下,恰当利用学生原有其他活动动机与武术运动发生联系,并加以引导、鼓励,把学生对其他活动的兴趣迁移到习练武术上,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武术文化或从事武术运动的需要,把原有的活动动力迁移到武术运动上,使学生产生习练武术的需要,使其对武术选项课也产生兴趣。如,以2008年的奥运会武术比赛录像、“武林大会”现场直播等优秀武术影视作“诱因”,激起大学生习武热情,并进行正确引导,将武术影视与武术教学结合起来,就可以将大学生喜欢影视媒体的动机迁移到习练武术活动中。
1.4 合理培养大学生习练武术的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在完成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活动时尽力去做,并力争取得优异成绩的心理倾向。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在人类的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追求成功的动机会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状态,锻炼效果也较好;避免失败的动机会使人产消极的情绪状态,锻炼效果也较差。
培养大学生习武成就动机的关键是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习练武术过程中获得成功的经验,使学生体会到自我实现的喜悦,成功的体验对学生习武动机的形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武术教师应鼓励大学生确立以追求进步为主的习武动机,通过表演、竞赛或其他相关活动安排,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武术教学活动中,多提供学生表达自己感受和想法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以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和创造欲。其实当代大学生都有着强烈的成功需求,热切期望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获取成功,这也是武术教师进行教学,培养大学生习武成就动机的有利条件,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项目(拳种)、方式(表演与技击),使他们在表现中感觉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自己的成功,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习武的自信心,还可以激发其习练武术的积极性。
1.5 适当开展武术竞赛活动,培养大学生习武术动机
武术教师通过强调不同的武术教学目标、反馈、成功标准等可以制造出不同的课堂教学气氛。竞争可分为个体间、团体间和自我三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各自独特的特点。应注意竞争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以团体间竞争为主。进行个体间竞争时,应当按照能力分为高、中、低三组,竞争活动要适量,提醒学生在竞争中注意发挥和展示能力,相互鼓励,团结互助,胜不骄,败不馁,防止骄傲情绪和自卑心理的出现。
同时,还应注意合作与竞争方法的相互补充与合理运用,在小组合作活动基础之上展开的中等程度的竞争活动,即适量和适度的小组合作与竞争方法的结合,才会发挥个体与小组间的广泛互动作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2 高校学生选修武术课动机的激发
2.1 实施主体性教育,激发大学生内在习武动机
主体性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它要求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结合,统一在同一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中。这种师生关系决定了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处在一种自由宽松、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求知欲得到充分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表现,教学效率必然加快,教学效果必然增强。高校武术教学也应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实施开放性教学,激发学生习武动机。
在高校武术教学实践中,应给学生较多自主选择和参与决策的机会,以增强学生的习武动机,提高学生武术习练的积极性。在访谈中,很多同学反映,希望武术选项课中能多与教师互动,直接参与到武术教学实践活动中。武术教学实践也证明,只有在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最佳结合的情境之中,才有利于激发学生习练武术的动机。
2.2 革新高校武术教学内容,激发大学生习武动机
革新武术教学内容,以实用较强的武术散手与优秀的武术教材为诱因,对大学生习武动机激发具有十分突出的促进作用。武术选项课的课程设置应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开设学生喜欢的武术课程内容,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和安排教学进度,尽可能多方面、多角度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兴趣需要尊重,但还应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学生的武术基础普遍较为薄弱,但他们都具备一定程度的文化知识结构,一定的社会阅历、接受力、理解力和求知欲,高校武术教学内容应含有传统文化内涵,并逐渐激发学生习练武术的兴趣。
武术教学实践中,高校武术教师应结合实际(如男生多要强调教学内容的攻防性,女生多要强调教学内容的审美性),开设全面、系统的武术选项课程内容,充分重视和利用学生的各种需要,增加武术运动的趣味性,启发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学生习练武术的需要,满足学生的归属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主要求,使武术选项课的课程设置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从而激发学生的习武动机。
2.3 革新教学方法和形式,激发大学生习武动机
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一系列具体方式和手段。只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新颖独特的课堂组织方式才能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教师要根据高校武术教学的特点,一方面要适当保留并完善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形式;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对武术教学内容、形式、规律、要求和实施途径的研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形式,适应高校武术教学发展新要求,来激发大学生习武动机。
2.4 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激发大学生习武动机
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完成某一行为实际能力的推测,即是个体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评价,决定个体活动的选择以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影响个体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及活动时的情绪。
选修武术课的学生基本上属于对武术有兴趣,但基础又参差不齐的群体,高校武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其设置恰当的目标,指引学生的注意和行为,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提高学生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并利用强化手段(奖励与惩罚)来督促学生习练活动,多采用正强化,即多用表扬、鼓励学生的赏识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学生能积极、自信地参与到武术活动中来。对于武术基础差、自信心不强的学生,教师应以表扬、鼓励为主,多指出其长处,使其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树立习武的信心和兴趣;而对武术基础相对较好的同学,在表扬的同时要指出其不足之处,并提出更高的要求,激发其继续努力的动力。在教学中,只有讲究艺术性、合理性的强化措施,才能增强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习武动机。
2.5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大学生习武动机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这也是孔子所谓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体现。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教师。在武术选项课教学中,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教师要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体系,了解每节课之间以及与新旧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武术基础,每个学生对于教师来说都是陌生的,因此教师更要花时间、下功夫去了解学生,去了解他们已有的武术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武术知识衔接起来,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此外,教师还可从学生感兴趣的武术知识中去创设问题情境,这样更能激发学生主动习练武术的兴趣。总之,在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之后,要将所要教的武术内容、学生已有的武术内容和学生感兴趣的武术内容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2.6 以及时合理的反馈激发大学生习武动机
反馈是保持自我调节功能运转不可缺少的一环,对于习武动机的整个形成过程都有一定的影响,来自习武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习武效果有着明显影响。这是因为,一方面学习者可根据反馈信息,调整习练活动,改进习练策略;另一方面习武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习武动机,从而保持了习练武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习武结果和进展,对其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无论这个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因为若是成功,学生的习武热情会提高,会加倍努力;若是失败,学生可从中看到不足之处,予以及时改正,同样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其努力习练。
在武术教学实践中,武术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评价与指导,这对习武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是很重要的。其实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是一种必要的反馈。及时正确的评价,可培养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激发学生习练的积极性,从而增强习武动机。鉴于武术选项课性质和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的内容、标准、时间等都应因人而异。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尽量不要将某个武术基础差的学生与其他武术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进行横向比较,而应将其与自身的进步进行纵向比较,并给予积极的肯定,这样,既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又激发了习练武术的积极性。
2.7 以正确的归因指导激发大学生习武动机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目的是提高学生在未来武术学习中的成就动机,“努力”对行为结果进行全面的原因分析,归因的方式对于个体未来的行为动机以及他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有着一定的影响。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到主体今后的行为,因此可以通过改变主体的归因方式来改变主体今后的行为,这对武术教学工作是有实际意义的。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一般而言,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因为归因于努力,可使优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傲,能继续努力,以便今后能继续成功;使差等生不至于过于自卑,也能进一步努力学习,以争取今后的成功。
在武术选项课教学中,教师若能对学生的武术学习结果给予正确的归因指导,必然对学生的武术学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可使武术基础好的学生在取得进步后,不至于过于骄傲自满而停止学习,而是树立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去争取更大进步的学习信念;另一方面,对武术基础不好或没有武术基础的学生,
应多给予鼓励,尽量将学习结果归因于主观努力的不足,而不应归因于“是否是学习武术的材料”等习武能力方面,而是培养学生继续习练武术的信心,从而激发其继续习练武术的动机。
3 结论与建议
影响高校学生选修武术课动机的因素主要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学生个人及武术自身魅力,特别是武术课教学内容、媒体宣传、少林与太极文化发展、武术独特养生理念、武术传统伦理文化、提高武术精气神内涵及保持较好形体功效等因素都是影响高校学生选修武术课动机的主要因素。
培养激发高校学生选修武术课动机要重视影视媒体的作用,充分利用电化教学,建立良好的武术动作表象;要注意武术文化资源及其影响,提高大学生对武术内涵的认识;突出高校武术教学与武术社团活动区域特征,深挖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潜力,让学生不仅喜欢中华武术,而且更加喜欢武术课。
摘要:运动动机对学生的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行为起着动力和定向的作用,具体地讲,包括发动、选择、强化和维持的功能,并对体育活动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培养激发高校学生选修武术课动机要重视影视媒体作用,注意武术文化资源及其影响,提高大学生对武术内涵认识,突出高校武术教学与武术社团活动区域特征。培养激发高校学生选修武术课动机要注意利用电化教学,建立良好的动作表象;注意利用少林与太极文化资源及其影响,提高大学生对武术内涵的认识;突出高校武术教学与武术社团活动区域特征,深挖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潜力,让学生不仅喜欢中华武术,而且更加喜欢武术课。
关键词:高校学生,武术课,培养激发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30-244.
[2]燕良轼.高等教育心理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271.
[3]伍新春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36.
[4]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567.
[5]吴厚庆.体育专业大学生成就动机影响因素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高校公共选修课探析 篇6
1 公共选修课开设的意义
1.1 拓展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发挥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公共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了多样性的知识和技能,根据学生的兴趣选修不同的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领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提供了参考,也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助力。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在不断地进行交叉、渗透、融合。必修课、限选课的数量与内容总是有限的,它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公共选修课则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它一方面可以对必修课、限选课的内容进行拓展、深化,另一方面,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方面的不同,学生个体之间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他们在性格特征、家庭背景、知识经验、能力基础、兴趣爱好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通过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可以拓展学生的技能、特长。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必修课、限选课一统天下的局面,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开设丰富多样且富有弹性的公共选修课,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其潜在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充分发挥。
1.2 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在必修课、限选课占绝对优势的课程体制中,教师仅仅是既有课程的实施者,他们需要忠实地、不折不扣地执行教科书的意图,严格按照统一的教科书、教参甚至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更多的机遇。它改变了教师以往传统角色的固定不变的职能分工,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吸收新时代的新事物。在不断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探索,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专业自主性和创造潜能,发挥了他们的优势和特长。
1.3 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办学模式的多元化
由于必修课、限选课在数量、内容、范围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实现办学模式的多元化,相对来说,公共选修课在科目设置、组合与内容拓展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在高校,根据自身的资源、师资状况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有助于高校课程模式的多样化,而课程模式的多样化最终又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因此,开设多门类的公共选修课,是形成学校特色和办学模式多样化的重要途径。
2 当前公共选修课开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2.1 公共选修课的开课时间及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公共选修课的考核方式及课程安排时间上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同学们选择公共选修课课程的决定性因素。由于大学与高中阶段的学习模式不同导致当代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以考查(如写论文形式)为考核方式的公共选修课课程,而排斥那些需要笔试的课程。在选课过程中,很多时候因为与必修课、限选课时间相冲突而导致无法选到自己想选的公共选修课。
2.2 公共选修课的实用性有待提高
实用是最好的标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大部分学生更愿意选择对自己未来发展有帮助的公共选修课。通过这样的公共选修课可以获取更广泛的知识,提升个人能力。因此实用性公共选修课成为学生们的首选,能对今后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课程更成为同学们争抢的热门。对此,不少大学生表示,此类课程相当有指导意义,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大有帮助。但还是要注重自己的基础知识,特别是文化知识的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从长远来看,才能更加利于自己的成长及发展。此外,兴趣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实用和兴趣相结合,公共选修课才能真正脱离枯燥,可以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这样就可以达到实用和兴趣兼顾了。
2.3 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态度有待于端正
虽然学生选课的动机与学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目的基本一致,但在实际中,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其他课程。“专业课选逃,公共选修课必逃”的现象的确存在,在所有公共选修课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旷课。而这正是“选而不修”的真实写照。根据对公共选修课的课堂观察,很多课程还存在着“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情况,即在课堂上做其他事情,如看课外书,听音乐,甚至睡觉等。课程管理方、授课教师与学生同样负有责任:课程管理方对课程的宣传与介绍力度不够,学生的选课态度不够认真,而老师则在授课内容与方式上还有待进一步改进等。这与目前公共选修课普遍存在的平时不考勤,最后只以一纸论文给成绩的现状相吻合。(1)
3 对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一些建议
3.1 对学生的建议
首先,学生应该认识到公共选修课的重要性。当今社会对人才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各高校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的兴趣要求,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而纷纷开设了公共选修课。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公共选修课的开课背景和公共选修课的作用,重视公共选修课,认真对待公共选修课,不能把公共选修课当成凑足学分的一种途径,而应充分利用公共选修课扩展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
其次,学生必须端正对公共选修课的态度。一方面,要端正选课态度,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来选课,不能为了凑学分而胡乱选,如果是为了凑学分而选课往往会出现“选而不休”的现象,这样公共选修课不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浪费学校的教学资源。而且大学生应该把公共选修课当作提高自身综合修养的“大舞台”,而不应该局限于就业、考研等短期目标上,选公共选修课不应该急功近利。另一方面要端正上公共选修课的态度,选了就一定要认真对待,上课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不得随意旷课,要把公共选修课当必修课、限选课来对待。
再次,学生在端正对公共选修课的态度前提下,要积极参与课堂,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有学生抱怨说老师上课太死板,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来参与课堂,但是老师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采用活跃的讨论式教学也需要学生的配合。课堂气氛不仅需要老师的调动更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由此可见,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对老师更好地上好公共选修课,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效率有着积极作用。
3.2 对老师的建议
老师授课质量的好坏往往决定着的该课程的质量,在公共选修课作用日益重要的今天,公共选修课授课老师的个人素质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原来对某一课程比较感兴趣,但由于有些老师的教学方式呆板、教学态度不端正,特别是缺乏责任心,导致很多学生对该课程兴趣大减甚至丧失兴趣。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应该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如从语言风格、课件材料和营造课堂气氛加以改进和提升,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和谐有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公共选修课课堂质量。
3.3 对学校的建议
首先,在选课时间上,学生上公共选修课出勤率低的原因,除了对公共选修课不感兴趣外,在很大程度上还与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时间有关。这固然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功课缓冲时间和老师的课堂备课时间,但更多的学生希望公共选修课时间尽量安排在周一到周日晚上,特别是周六与周日的晚上,这样学生的一些活动与公共选修课的时间冲突可能性会大大地降低,同时也能提高上课的出勤率。
其次,对公共选修课的种类和难度设置的建议,公共选修课的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的兴趣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但目前学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的种类尚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当理工科学生选文科课程时,理工科学生普遍认为人文学科能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对提高他们的个人修养很有帮助。笔者认为学校应根据从实际情况出发,增开公共选修课的种类,特别是适当增加一些文科类的课程,比如跟当前时代相关的热点问题:如金融、礼仪、经典影视赏析等,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公共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同时笔者通过调查,当文科生选修理工课课程时,由于文科生缺乏一些理工科基础知识,而老师又以常规的方式讲课,使大部分文科生上课似懂非懂,严重影响了文科生的上课积极性,因此我们建议学校和老师在开设公共选修课程时充分考虑到文科生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难度,使文科生能学到有用的理工科知识。
再次,在选课制度上,一般民办高职院校的选课制度是:一个学生在大学三年中只需选修一到两门公共选修课,而对一次性选几门不作要求,这样一来,很多学生为了一劳永逸,常常一次性选多门课,而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造成很多学生选了多门课,而又有一些学生一门课都选不上,一方面造成前者不去认真对待公共选修课,另一方面又严重打击了后者学生选课的积极性。对此我们认为相关部门应该改进一下公共选修课制度,从大一下学期开始上公共选修课,规定每个学期最多只能选修两门,这样一来,既可以避免一个学生多选,打断他们凑足学分的念头,同时也兼顾其他人的选课情况,做到公共选修课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2)
总之,公共选修课不是必修课、限选课的陪衬,更不是它们的附庸,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领域,它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优势以及作用,是现代高校课程体制改革的重要支柱,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必须彻底打破高校课程体系封闭、僵化的状态,努力求变,重新构建高校课程体系,使必修课、限选课与公共选修课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各种课程的潜在功能,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为现代社会输送各类高素质人才。
摘要:如今各大高校为了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纷纷开设了公共选修课。满足大学生的不同爱好,增强了大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必然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高校,公共选修课,探析
参考文献
①林娜.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动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公共武术选修课论文】推荐阅读:
武术散打公共体育07-07
公共声乐选修课论文08-09
大学公共选修课07-06
通识公共选修课09-01
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11-05
计算机公共选修课06-03
武术教材论文06-10
武术套路论文11-07
公共选修课教学资源库10-24
高校公共选修课调查表11-05